第一篇: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479号 【发布日期】2006-11-13 【生效日期】200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79号)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已经2006年11月1日国务院第1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承担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第三条 公安部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安工作,是本行政区域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
第四条 公安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二章 公安机关的设置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设置。
第六条 设区的市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分局。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公安派出所。
公安分局和公安派出所的设立、撤销,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
执法勤务机构实行队建制,称为总队、支队、大队、中队。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九条 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收容教育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置。
第三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
第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分为警官职务、警员职务和警务技术职务。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履行警务指挥职责的人民警察实行警官职务序列。
公安机关领导成员和内设综合管理机构警官职务由高至低为: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公安机关内设执法勤务机构警官职务由高至低为:总队长、副总队长、支队长、副支队长、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副中队长。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内设执法勤务机构和不设区的市、县、自治县公安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主管政治工作的政治委员、教导员、指导员等警官职务。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履行警务执行职责的人民警察实行警员职务序列。
公安机关及其内设综合管理机构警员职务由高至低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公安机关内设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由高至低为:一级警长、二级警长、三级警长、四级警长、一级警员、二级警员、三级警员。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从事警务技术工作的人民警察实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
警务技术职务的设置,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任职,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正职领导职务的提名,应当事先征得上一级公安机关的同意。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副职领导职务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公安机关的意见。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内设机构警官职务、警员职务的任免,由本公安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决定或者报批。
公安分局领导成员职务以及公安派出所警官职务、警员职务的任免,由派出公安分局、公安派出所的公安机关决定。
第四章 公安机关的编制和经费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使用的国家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第二十条 公安部根据工作需要,向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公安机关编制的规划和调整编制的意见,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调整公安机关编制的申请。
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安机关编制的申请,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但是,对公安执法职位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各项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费项目和标准,将公安机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保障,并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公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五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考试录用制度。
公安机关录用的人民警察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
第二十五条 公安部机关及其实行公务员制度的直属机构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相应的录用工作。
第二十六条 调任、转任到公安机关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应当符合担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公安机关应当对调任、转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公安机关授予警衔的人员应当是使用国家专项编制的在职人员。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人民警察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级别、工资以及辞退、奖励、培训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经过公安院校等人民警察培训机构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任职、晋升职务、授予警衔、晋升警衔。
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人民警察接受国家规定的培训。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公安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人民警察义务,不遵守人民警察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公安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人民警察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个人或者集体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特殊贡献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奖励。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受奖励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可以根据国家规定提前晋升警衔,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拟以国务院名义授予荣誉称号的,由人事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拟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的,由人事部会同公安部审批;拟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的,由公安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对受处分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根据国家规定降低警衔或者取消警衔。
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或者认为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或者控告。
第六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待遇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享受国家规定的符合其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国家规定的保险制度,保障其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因公致残的,应当享受必要的治疗、康复,其中被评定残疾的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家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工作的,应当补休;不能补休的,应当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人事部会同财政部规定。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符合国家规定的提前退休条件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福利待遇。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安机关和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公安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使用的国家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第二十条 公安部根据工作需要,向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公安机关编制的规划和调整编制的意见,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二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调整公安机关编制的申请。
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安机关编制的申请,征求公安部意见后进行审核,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但是,对公安执法职位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各项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费项目和标准,将公安机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保障,并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公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五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考试录用制度。
公安机关录用的人民警察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
第二十五条 公安部机关及其实行公务员制度的直属机构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录用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相应的录用工作。
第二十六条 调任、转任到公安机关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应当符合担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条件和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公安机关应当对调任、转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公安机关授予警衔的人员应当是使用国家专项编制的在职人员。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人民警察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务、级别、工资以及辞退、奖励、培训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经过公安院校等人民警察培训机构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任职、晋升职务、授予警衔、晋升警衔。
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人民警察接受国家规定的培训。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公安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人民警察义务,不遵守人民警察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公安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人民警察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个人或者集体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特殊贡献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奖励。
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对受奖励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可以根据国家规定提前晋升警衔,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拟以国务院名义授予荣誉称号的,由人事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拟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
范称号的,由人事部会同公安部审批;拟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的,由公安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对受处分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根据国家规定降低警衔或者取消警衔。
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决定。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或者认为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提出申诉或者控告。
第六章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待遇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享受国家规定的符合其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国家规定的保险制度,保障其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因公致残的,应当享受必要的治疗、康复,其中被评定残疾的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家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工作的,应当补休;不能补休的,应当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人事部会同财政部规定。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符合国家规定的提前退休条件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福利待遇。
第三篇:第五章 公安机关的组织与管理管理体制
第一节公安机关的组织结构
一、公安机关设立的法律依照
《宪法》《人民警察法》
二、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原则
1.国家设置原则。2.行政对应原则。3.机构精简原则。4.统一规范原则。5.整体效能原则。
6.法制程序原则。
三、公安机关组织结构的设置
我国公安机关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组织系统,是根据特定职能、职责和权力划分而建立,有一定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公安机关从中央到地方纵向分为四级,每级横向分为若干业务部门,配置一定数量职位、职数、岗位、变质得专业人员。
(一)中央公安机关
1.公安部的职责任务。公安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全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领导和指挥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指导全国公安机关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依法管理社会治安,惩治刑事犯罪,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公安部的设置。办公厅、政治部、纪委监察局、国内安全保卫局、经济犯罪侦查局、警务督察局、审计局、国内安全保卫局、刑事侦查局、铁路安全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局、行动技术局、交通管理局、禁毒局、信息通信局、反恐怖局、维稳办、监所管理局、文化保卫局、装备财务局、科技局等。铁路、交通、民航、林业公安局和海关走私犯罪侦查局列入公安部业务局序列,受主管部门和公安部双重领导。
(二)地方公安机关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县以上设置同级公安机关。
1.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省、自治区设公安厅,直辖市设公安局。公安局是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领导、管理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公安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办公室、国内安全保卫处、经济保卫处、治安管理处(或称治安警察总队)、刑事侦查处(或称刑事警察总队)、出入境和外国人管理处、计算机监察处、预审处、交通警察总队、法制处、消防总队、警卫处、行政财务处和政治处,纪检、监察、审计、离退休、干部服务部门、机关党委等部门。
2.地级公安机关。地(市)、自治州、直辖市公安局市本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公安工作。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机构设置基本与上面一致。
3.县级公安机关。县(市)、旗设公安分局,是本级人民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的公安工作。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
4.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机构。省、自治区公安厅设派出机构区公安分局,县(市)自治县(旗)公安局和区公安分局设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作为上一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棘手上级公安机关的直接领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不是同级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
5.公安院校、科研机构。公安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和市(地)公安处(局)分别设公安院校、科研、新闻出版、体育医疗等机构,属于公安机关建制,人员属于人民警察序列。
(三)专门公安机关
1.铁道公安机关。铁路局设铁路公安局,铁路分局设铁路公安处,大、中车站设公安段或派出所。
2.交通公安机关。交通部设公安局,港务局、航运局、海运局、航务工程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设公安局(处),其下属各公路运输、水上运输部门等单位设立公安分局(分处)、派出所。交通部公安局直接管理长江航运公安局和黑龙江航运公安局。
3.民航公安机关。中国民航总局设公安局,民航地区管理局设公安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航管理局设公安分处)下设机场公安派出所。
4.林业公安机关。国家林业局设立森林公安局、在省、地、县三级林业部门内分别设立武装森林警察防火办公室,知道和管理森林武装警察部队。
5.海关公安机关。海关总署设立走私犯罪侦查局,各地海关设立走私犯罪侦查分局、支局。
(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队
我国设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属于军事性质、人民警察警种的国家武装力量。
中央设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是武装部队的领导指挥机关,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管理武警内卫部队的工作,指导列入武警部队序列的水电、黄金、交通、森林等部队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地、市、州、盟设武警支队,县、市、旗、区设武警中队,武警中队下设班。各地武警总队还设有直属武警支队,下设大队、中队,中队下设排、班,是由公安机关管理的武装序列部队。
(五)专业警种
1.中国人民警察从宏观上分为五个警种: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国家安全机关的人民警察,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2.公安机关专业警种。交通警察、治安警察、刑事、消防、巡逻、户籍、社区、外事、特行、边防、铁路、水上、空中、森林、海上、缉毒、缉私、经济、监所、网络、警卫警察等。
第二节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一、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内容
公安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我国公安机关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各级公安机关都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同时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力领导和指导。
“统一领导”就是全国的公安工作统一接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地方公安机关接受公安部的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是指中央公安机关和地方公安机关分别接受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政府的管理,同时县以上地方公安机关队所辖公安机关实行领导和管理。
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分级管理是为了确保统一领导,而要统一领导又必须分级管理。是集权和分权的统一,能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自上而下的公安机关的“条”的领导管理与接受各级地方横向同级党委、政府的“块”的领导管理并行,实行双重领导组织制度。
1.“条”是从上到下的公安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体系。“块”是指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的分层,隶属同级地方党委领导,保一方平安。
2.“条”与“块”结合必须是“条条领导”与“块块领导”相互配套、互为前提的有机组合。以“块”为主是“快快领导”为主解决具有地方特点的具体地区性问题。
3.条块结合和以块为主也是辩证统一的,既强调公安机关内部集中统一领导指挥与地方党委领导公安机关的结合,又强调各地公安机关从实际出发更又针对性、更有效地搞好公安工作。
二、公安机关现行管理体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第二,有利于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落实公安工作属地管理的原则。
三、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安管理体制
1.进一步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2.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3.加强公安机关内部业务领导管理
4.坚持公安领导干部的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下管一级)
5.理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的
第四篇:公安机关鉴定管理
公安机关鉴定管理
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鉴定机构资格登记管理工作,适应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司法公正的需要,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安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公安机关鉴定管理。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安机关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所属的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等依法设立并开展鉴定工作的组织。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鉴定,是指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为解决案(事)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成果,依法对有关的人身、尸体、生物检材、痕迹、物品等,进行检验、出具鉴定意见的科学实证活动。
第四条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遵循严格、公正、及时的原则,保证登记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
百分网第二章登记管理部门
第五条公安部和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设立或者指定统一的登记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机构资格的审核登记、延续、变更、注销、复议、名册编制与公告、监督管理与处罚等。
第六条公安部登记管理部门负责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以及部属科研机构、院校和专业技术协会的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登记管理部门负责所属地市级、县级公安机关,以及省级公安机关所属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的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第七条登记管理部门不得收取鉴定资格登记申请单位和鉴定机构的任何登记管理费用。
登记管理部门的有关业务经费分别列入公安部和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的经费预算。
百分网第三章资格登记
第八条鉴定机构经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方可进行鉴定工作。
《鉴定机构资格证书》由公安部统一制发。
《鉴定机构资格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正本悬挂于鉴定机构住所内醒目位置,副本主要供外出办理鉴定有关业务时使用。
《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有效期限为5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第九条鉴定机构登记的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鉴定人、鉴定业务范围、注册固定资产、使用技术标准目录等。
第十条单位申请设立鉴定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单位名称和固定住所;
(二)有适合鉴定工作的办公和业务用房;
(三)有明确的鉴定业务范围;
(四)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鉴定必须的仪器、设备;
(五)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鉴定必须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
(六)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鉴定必须的资金保障;
(七)有开展该鉴定项目的3名以上的鉴定人;
(八)有完备的检验鉴定工作管理制度,鉴定材料《公安机关鉴定管理》。
第十一条单位申请设立鉴定机构,应当向登记管理部门提交与本单位有关的下列材料:
(一)《鉴定机构资格登记申请表》;
(二)所有鉴定人的名册;
(三)所有鉴定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复印件;
(四)办公和业务用房的平面比例图;
(五)检验鉴定的仪器设备登记表;
(六)检验鉴定采用的技术标准目录;
(七)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制度;
(八)鉴定机构的法人代表证明,或者同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关于保证鉴定人独立开展鉴定工作的书面承诺;
(九)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可以申报登记开展下列检验鉴定项目:
(一)法医类检验鉴定,包括法医临床、法医物证(可以单独申报开展DNA检测)、法医病理、法医人类学和法医毒理等检验鉴定;
(二)痕迹检验鉴定,包括手英足迹、工具、枪弹痕迹、车辆痕迹和号码、玻璃制品、纺织品、锁具和钥匙、牲畜蹄迹、整体分离痕迹和其他特殊痕迹物证的检验鉴定;
(三)理化检验鉴定,包括毒物、毒品、药品、炸药、爆炸残留物、塑料、橡胶、油漆、纤维、助燃剂和其他微量物质的检验鉴定;
(四)文件检验鉴定,包括笔迹、印章、伪造货币、证件、票据、污损文件、印刷文件和打印文件等检验鉴定;
(五)声像资料检验鉴定,包括场所、物证和人相等照片、录像检验,以及语音分析与识别、视听资料等检验鉴定;
(六)电子证据检验鉴定,包括对计算机存储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电子数据的检验鉴定;
(七)心理测试,利用仪器设备对人个体进行心理分析;
(八)警犬鉴别,利用警用工作犬对人个体气味进行辨识。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公安工作需要,鉴定机构可以申请开展其他鉴定项目。
第十三条县级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可以申报登记开展下列检验鉴定项目:
(一)法医类检验鉴定,包括法医临床、法医物证等检验鉴定;
(二)痕迹检验鉴定,包括手英足迹、工具、车辆痕迹和号码、锁具和钥匙等的检验鉴定;
(三)文件检验鉴定,包括印章、证件、票据等检验鉴定;
(四)声像资料检验鉴定,包括场所、物证和人相照片、录像检验等检验鉴定;
(五)心理测试,利用仪器设备对人个体进行心理分析;
(六)警犬鉴别,利用警用工作犬对人个体气味进行辨识。
第十四条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部属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等申请设立鉴定机构,应当向公安部登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所属科研机构、院校、医院和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地市级公安机关申请设立鉴定机构,应当向所在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登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县级公安机关申请设立鉴定机构,应当由地市级公安机关向所在盛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登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登记管理部门收到申请登记材料后,应当在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至30日。提交申请材料不全的,期限从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
登记管理部门对1个单位内部设立2个以上鉴定机构的,应当严格控制。
登记管理部门对符合登记条件的,应当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在期限内颁发《鉴定机构资格证书》;对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第五篇: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发展趋势-
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郭磊 人力资源
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摘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部分地区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组织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组织结构单
一、专业性不够。针对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组织保证,可以真正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的作用。
关键词:公安机关 公共关系部门 组织发展趋势
引言:目前,公共关系理念已被我国政府部门广为接受并付诸实践,且已将公共关系建设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警察约占公务员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是最庞大的,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方兴未艾。在2003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公安部明确提出了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要求。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警察公共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并能直接转化为公安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组织保障,是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公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正是适应这一伟大的社会改革需要而产生的。
(一)、是适应政府信息公开形势的需要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行政公开法制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丰硕成果,对警务公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坚持警务公开,保持警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监督和评判,促使公安机关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为此,公安机关
要善于运用传播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各类载体,及时、准确地发布各类警务信息,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接受社会监督,使警务决策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合理,从而改善警民关系,更好地执法为民。
(二)、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维护公安机关形象的需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警察公共关系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互动性更强的平台,但如果对涉警关系处理不当,也可能给警察公共关系带来危机和不利影响。网络媒体受众多、影响大,它既是警察组织的公关对象,也是警察组织与公众沟通的中介,因此,公安机关应主动邀请媒体参与到警务工作的宣传中来,努力增强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大众传媒的长期友好合作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同时也进一步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
(三)、是适应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从当前的执法背景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公安部党委提出了包括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内的“三项建设”,将其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促进警民关系和谐、改善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形象的有效途径,同时,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是以公正、文明、规范的公安执法工作为前提的。
(四)、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安工作新要求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对突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主体之一,在社会舞台上担任着重要角色,其警务活动和形象,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因此,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外部良好形象的树立,得到媒体和公众的支持,为公安机关各项执法活动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打击犯罪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二、我国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现状
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在各类警务活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安机关不论在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组织结构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横向上公安机关公共关系机构设置上缺乏规划性
现代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已使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公关队伍去承担。而我国除了个别大中城市成立了专门警察公共关系的部门外,绝大部分公安机关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关机构,公关工作分散在指挥中心、政工监察室、法制信访等不同部门,缺乏对公关工作的系统经营,没有培养专业的公关人才,即使开展了一些公关工作,也难以取得长效。此外,从2004年起,公安部在全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各级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一般也是由政工部门的宣传机构负责人或者办公室的负责人担任。这样的组织构架,既缺乏专业性和职能性,也缺乏应有的组织地位,不利于对警察公共关系发展战略的敏锐认识和考虑。
(二)、纵向上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内部缺乏系统性
虽然我国公安机关已逐步建立了公共关系部门,但是这些部门的存在只停留在面上,其内部的组织结构缺乏系统性。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公安机关公共关系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仅局限于宣传层面,其内部组织结构更是简单,通常只有两三位民警负责日常的“公关”活动,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人手更少,甚至根本没有公关活动。我国香港地区警察总署早就设有公共关系科,下设社区关系科和新闻、宣传科,目前大部分国家有警察公共关系机构,而国内各地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设立并未普及。
三、其他地区和国家警察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实践
新加坡警察部队负责公共关系的专门机构是公共事务局(Public Affairs Department),下设团体关系处、媒体关系处、计划处、全国罪案防范理事会秘书处、礼宾处。它的职责是: 警察形象、外部和内部关系、犯罪预防的积极推动者;所有希望了解警队的计划、政策、程序、统计数字、研究和服务等方面信息的媒体、组织以及公众的第一联系人;告知所有战略性公关事项, 并负责公关战略的维护、管理和发展;作为提高警队内部活力的信息管道;负责维护和发展警队与社区及其他政府机关之间的和谐关系。
香港警务处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目的是促进警察关系、反映市民意见、与媒体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并向市民和传媒提供查询服务。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由一名总警司领导,并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分别有一名高级警司、一名新闻及宣传主任协助
工作。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辖下设有两个科——社区关系科与新闻及宣传科,分别负责与市民大众及与媒体接触的工作。共设有8个小组:1.社区关系科的行政及支援小组,为警队人员传授有关面对传媒及公关技巧的训练课程;2.社区关系科的接待组,除接待海外及本地访客外,还跟进或回答公众的查询;3.社区关系科的少年警讯及青少年联络组,协助筹办少年警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远离犯罪;4.社区关系科的电视及电影联络组,主要拍摄警讯的电视节目,呼吁市民向警方提供罪案资料,提醒市民对犯罪手法的警觉;5.新闻及宣传科的 《警声》组,通过编印《警声》双周刊,提高警队人员的士气,推动警队内部的健康文化;6.新闻及宣传科的新闻室,处理新闻界的查询及发放新闻稿;7.新闻及宣传科的编辑和新闻组,及时获取香港社会有关警队的最新资讯,并在需要时作出及时反应;8.新闻及宣传科的宣传组,主要负责警察招募、少年警讯、道路安全及消灭罪行的宣传工作,是市民与警队沟通的桥梁之一。
四、公安机关公共关系部门组织发展趋势
警察公共关系部门是实现公共关系制度的基础,没有具体的公共关系机构,公共关系很难施展得开。在警察组织中,职能部门本身的任务就很繁重,这就很难有公共关系的精力和能力。同时公共关系部门本身应该作为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已得到了证明。所以我国加强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设立很有必要性。在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界对设立警察公关部门的呼声很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已经从实行一些的简单公共关系中体验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这同时也昭示了我国设立警察公共关系部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部门设立上,应该根据我国目前的警察组织结构模式,在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加以调整。具体设置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在我国有法律依据。我国《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为警察组织设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在内部职能部门设立,公安当局有权限。在具体的设立过程中,依照警察组织的相关理论“依计划以求适合情势”和“精简、统一”,根据组织本身的情况,因时因地考察。如根据警察组织的规模的大小、公众的需求量、以及警勤区的大小等等。
其次,在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具体设置上,应该和我国现有的组织模式相适应。我国的警察组织结构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因此在具体设置上,也可以遵循此规则。在警察组织结构的层级上设立公安部、各省市公安厅(局)、地级市(州)公安局、县(市)公安局的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各级警察公共关系受本级公安机关领导,由上级警察公共关系部门指导相关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各级别做好其辖区内的公共关系工作
最后,在警察公共关系主体及人员要求上,必须有热心与公关,并且具备公关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自制和应变能力、懂得传播学和舆论的相关知识。在公共关系事务中,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的把握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的,并且在信息收集之后根据事件的情况把相关的信息反馈出去,以主导民众的舆论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制度构建上非常的重要。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很多的公安民警有一种权威化的思想,总以为在意志强加能够更好的把握时局的发展。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和民众交流,收集民众的需求、了解事态的具体情况,结果事情由小变大,导致警民关系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