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

时间:2019-05-14 10: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

第一篇: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

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

置及重组

(三)本文为西政资本原创,转载需经授权西政资本为西政投资集团下属企业,西政投资集团是西南政法大学地产、金融圈校友倾心打造的地产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集团主营私募投资、创业投资,主要投资方向为地产、高新科技、互联网、文化传媒、创新金融等产业。集团下设西政地产金融研究院,专门从事金融/融资产品设计、税务筹划、跨境投融资、房地产全产业链实务研究与顾问工作。欢迎任何形式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欢迎推荐地产转让/融资项目、创投融资项目,推荐者重谢。历史文章链接

1、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司法拍卖

2、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

(一)3、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

(二)4、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一)5、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二)——购房尾款ABS6、房地产企业证券化系列

(三)——物业管理费ABS7、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四)——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及资产证券化实操要点

8、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五)——境外REITs发行规则及境内资产在境外发行REITs产品的操作要点(上)

7、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六)——国内(类)REITs产品设计及典型案例分析

8、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系列

(七)——租赁地产ABS目 录

一、不良资产债务重组解决方案

(一)实物抵债

(二)包租运营

(三)股权抵偿

(四)债转股

二、破产法律制度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有效运用

(一)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概述

(二)破产重整程序制度的运用笔者在本系列文章《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司法拍卖》中,对通过司法拍卖途径进行项目并购的操作流程、需要关注的法律风险及要点、税务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模式出发,就房地产企业通过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获取目标项目的方式予以探索研究,以期为同行业人士打开思路。鉴于本部分涵盖的内容较多,本部分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将针对某一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下篇 不良资产重组的核心问题

一、不良资产债务重组解决方案在正式获取不良资产后,对其进行处置及重组才是不良资产收购的核心目标。根据本文上篇对金融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总结,笔者建议房地产企业在获取不良资产后可视不良资产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置,以推进不良资产债务尽快重组。从房地产企业的实际运营经验角度出发,可以考虑的不良资产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物抵债对于债务企业有实物资产可以直接抵偿债务的,债权企业可与债务企业签订实物抵债协议,并尽快完成实物资产的过户转移。但通常对于已经形成不良资产的债务企业来说,其早已负债累累,名下资产或被抵押,或被采取查封等措施限制转移。因此,以实物抵债的方式虽然最为快捷,但实践中,往往很难处置。

(二)包租运营对于债务企业名下具备运营价值但不便于过户的不动产资产,不妨采取包租运营的方式以实现现金流的回收。由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签订包租协议,约定应付的租金与债务企业应付债务本金及利息之和进行抵减。采用此种模式,首先需要对债务企业的不动产资产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充分的市场研判,包括不动产的基本信息、权利限制情况(抵押、出租等)、状态、改扩建成本、历史租金状况、市场现有租金水平等等。对于不动产资产上存在担保物权的,还需与抵押权人就现金流的分成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租赁合同的,需要就租赁合同的解除成本进行预估。在经过综合了解及测算后,可以预估不动产未来整体包租收益高于实际债务金额及预估的全部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清租、改扩建、营销、运营等费用),可以考虑此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采用此种方式,对债务企业而言,无需支付额外的现金流,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对不动产运营能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可以低价(通常获取不良资产时均为折价获取)获取不动产资产,以整体包租运营的方式解决现金流回收问题,而无需等待漫长的处置过程,无需承担高额的税负。但采用上述模式,需要注意债务企业应不存在其他大额债务或重大诉讼风险。如果存在第三方重大诉讼或大额债务,可能会导致不动产资产被查封或被拍卖,而无法继续运营。因此,只有在能够充分协调债务企业的其他方债权人的情况下,方能降低相应的风险。

(三)股权抵偿对于负债累累而又缺乏资金的债务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变卖旗下持有的子公司股权,是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偿债的最好途径。因此,在债权企业与债务企业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债务企业可以直接用股权向债权企业抵偿。通常,用于直接抵偿的股权应为债务公司较为优质的资产。如果债务公司的旗下子公司是房地产公司或者拥有房地产类资产的企业,采用此种方式对作为债务企业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更为便捷及有利。在此种模式下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股权抵债协议”有效性的问题。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非货币财产只要符合可转让、可评估两个条件即可作为出资。因此,“股权抵债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合法有效。其次,为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及顺利履行“股权抵债协议”,应注意需要对股权资产及债权资产进行评估,在“股权抵债协议”中明确约定抵偿标准和要求。同时,也需监督债务企业及其子公司及时召开董事会、股东会以完善内部审批手续。

(四)债转股 根据 2011 年 11 月 23 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 57 号公布的《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债转股的涵义为:“本办法所称债权转股权,是指债权人以其依法享有的对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转为公司股权,增加公司注册资本的行为。”但上述办法已经被2014年 2 月 20日起实施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废止,根据管理规定第七条:“债权人可以将其依法享有的对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的债权,转为公司股权。转为公司股权的债权应当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一)债权人已经履行债权所对应的合同义务,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禁止性规定;

(二)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裁决确认;

(三)公司破产重整或者和解期间,列入经人民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或者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用以转为公司股权的债权有两个以上债权人的,债权人对债权应当已经作出分割。债权转为公司股权的,公司应当增加注册资本。”依照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制企业债转股的形式中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不改变公司的注册资本,只发生股东的变更。这种情况只能在公司股东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将其持有的公司股权转让给债权人,从而折抵债务(此类即为股权抵偿模式)。二是增加公司注册资本。即增加股东或股东股权,也就是债权人对公司(债务人)所享有的合法债权转变为对公司的投资,从而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三是企业改制时的债权出资。债务人为非公司企业法人时,利用其转制为公司的机会,债权人作为出资人,将债权作为拟设公司的投资,待公司成立后取得相应股权。办法及管理规定中的债转股均仅指第二种情形,债转股属于增资,且不适用于债权人以其拥有的第三方的债权对被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且债转股不适用于公司设立,只适用于公司设立之后的增资,因为在被投资公司设立之前,由于此类债权没有相应的法律主体不可能存在,因此债权转股权不适用于公司设立。办法及管理规定均规定不仅可以对有限责任公司的债权进行债转股,而且对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也可以债转股。因此,上市公司的债转股在工商局层面也具有可行性,但尚需经过证监会严格的审核程序。根据管理规定的规定,可以转为股权的债权主要有合同之债(应注意双务合同中,债权人已经履行债权所对应的合同义务,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禁止性规定)、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裁决确认的债权、和解协议确定的债权。与股权抵偿模式一样,注意需要对股权资产及债权资产进行评估以及完善债务公司内部的审批手续。针对本文列举的几种不良资产债务重组解决方案,结合破产法律制度的有效运用,将更能促进不良资产的快速、优化处置。本文将破产程序作为一部分进行单独的研究总结,以明晰破产法律制度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破产法律制度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有效运用传统不良资产处置需通过催收、保全、诉讼、执行、拍卖等多个程序,存在费用高、折价大、税费负担重、处理时间长等弊端。与之相比,破产程序中的和解及重整程序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债权企业公平、合理、灵活地实现债权,亦可以让债务企业摆脱财务困境,重获生产经营能力,而不必面对被清算的命运。简单了解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及其他债权企业提前预估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及成本。

(一)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概述破产制度是债务人在经济上发生困难,无法以其清偿能力对全部债权人债权进行清偿的情形下,为解决困难状况,通过法律途径强制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变价及公平分配,以使全部债权人满足其债权为目的的法律制度。

1、申请债务企业破产或重整应具备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申请债务企业破产或者重整应具备的两个核心条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资不抵债”其中,“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同时存在下列情形: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务。“资不抵债”是指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或者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显示其全部资产不足以偿付全部负债。除此之外,具备“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缺乏清偿能力”,可以申请重整。“缺乏清偿能力”是指债务人账面资产虽大于负债,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因资金严重不足或者财产不能变现等原因,无法清偿债务;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无其他人员负责管理财产,无法清偿债务;经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无法清偿债务;长期亏损且经营扭亏困难,无法清偿债务;导致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其他情形。

2、破产程序申请根据破产法第七条“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债务企业及债权企业均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企业破产、重整。申请破产、重整程序均应当提交破产申请书和有关证据,以证明债务企业符合破产清算或重整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债务企业提出的申请,还是债权企业提出的申请,债务企业均负有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等相关文件或证明的义务。

3、破产程序根据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破产程序主要包括和解、重整、破产清算三种法律程序。三种程序之间,存在可转换性,债务人或债权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

图1陈泽桐《破产法律制度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运用》如在申请时,债务人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可以选择适用重整程序、和解程序或者清算程序,而债权人在提出破产申请时可以选择适用重整程序或者清算程序。如在破产宣告前,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的案件,债务人可以申请和解,债务人或者其出资人可以申请重整。债务人申请适用破产清算的案件,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出资人可以申请重整,债务人也可以申请和解。如在债务人进入重整程序或者和解程序后,可以在具备破产法规定的特定事由时,经破产宣告转入破产清算程序。但债务人一旦经破产宣告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则不得转入重整或者和解程序。

4、破产财产根据破产法第三十条之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为债务人财产。”根据破产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之规定破产财产主要包括:(1)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是指债务人在破产宣告时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包括应当由债务人行使的相关财产权利。(2)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所取得的财产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仍然可以从事某些必要的民事活动,比如决定继续履行破产企业尚未履行的合同等。在这一时段内取得的财产,既包括实物财产也包括财产权利。关于“破产财产”,在查阅相关法律规范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破产法对债务人财产这个概念在破产宣告前后的不同阶段,分别用了债务人财产和破产财产两个不同称谓,但本质均为法人财产,二者范围是一致的。根据上述总结,债务人财产包括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也包括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甚至包括破产程序终结后又发现的应当供分配的其他债务人财产。即,债务人财产既包括债务人破产时占有的静态财产和债务人破产时没有占有但基于相关权利依法应当追回的属于债务人的动态财产,也包括债务人继续营业时新取得的财产。破产程序中的各项实体性权利,包括撤销权、取回权、抵销权、债务人财产保全的自动解除和执行中止,以及有关债务人财产的衍生诉讼等都是紧紧围绕着上述债务人财产的确定、增加、减少而展开的。债务人财产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追收,直接决定着破产程序能否顺利进行,以及债权人能否得到最大化的权利保护和公平受偿。因此,债务人财产的界定、撤销权、取回权、抵销权、债务人财产的保全和执行,以及有关债务人财产的衍生诉讼审理等均对债务人财产产生重大影响,在本文虽不展开讨论,但在实务中需要重点关注。

5、破产债权申报及审查根据破产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债权的债权人,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根据破产法的立法精神,为了保证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破产法对债务人及债权人针对债务人财产的有关行为进行了限制规定。如债务人不得再自行清偿债务,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解除,执行程序中止,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应当中止,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等等。因此,债权企业要想保证债权的实现,就应及时加入破产程序并行使相应的法律权利。债权申报及审查是债权企业加入破产程序并有效保证利益实现的最关键一环。根据破产法的规定,管理人作为债权申报的接受登记机关,有权依据法律的规定对破产债权进行审查。债权申报及审查操作流程,主要分为债权申报、债权审查、债权确认三大阶段。(1)破产债权的范围根据破产法的规定,破产债权范围如下:(2)债权申报期限人民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债权申报期限自人民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起计算,最短不得少于三十日,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管理人应当根据人民法院发布的破产申请公告中载明的申报期限作为该案件中最终的债权申报期限。债权企业应注意及时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的申报债权的期限和地点,向管理人提交债权申报材料,如逾期逾期未申报或逾期债权,将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一是债权人未申报债权,将丧失破产法规定的债权人参与破产程序的所有程序性权利,包括参加债权人会议权利、表决权、异议权、接受分配财产权利等;二是债权人未按期申报,已分配的财产不对其补充分配。即便其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此前已进行的分配仍不再对其补充分配,且债权人还应承担因审查和确认补充申报债权的相关费用;三是如债务人进入重整程序,债权人未按期申报债权,在重整计划执行期内债权人不得行使任何要求偿债的权利。债权人仅可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按照重整计划规定的同类债权的清偿条件行使权利;四是如债务人进入破产和解程序,债权人未按期申报债权,在和解协议计划执行期内债权人不得行使任何要求偿债的权利。债权人仅可按照和解计划规定的清偿条件行使权利。因此,债权人逾期未申报债权,虽不导致其债权消灭,在破产财产分配完成前仍有补充申报债权而参加破产程序的权利。但丧失了程序性权利,并被冻结了部分实体性权利的行使,会使债务企业在破产程序中尤其是重整程序中丧失主导权或主动权,此点对于希望借助破产重整程序获取或整合目标资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更为重要。(3)债权申报要求破产法规定,债权申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债权申报内容应当包括债权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债权证明文件及相关证据。管理人在接受债权申报时,应当要求债权人提供以下文件:(4)债权审核债权人申报的债权,无论债权的债权性质、债权数额、债权有无财产担保等,均不以申报的情况为准,必须经过管理人审查、债权人会议核查、人民法院裁定确认后,方成为破产债权。因此,管理人在接收债权申报材料后,将对债权人申报债权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时效性等进行全面审查。通常管理人的审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债权初步审查阶段,制作《债权审查确认表》。《债权审查确认表》应当记载债权人名称、申报债权数额及申报证据、有无财产担保、债权发生概述、债务人确认意见、管理人审查意见、审查差异说明、及不予认定的事实和理由等其事项,全面记录债权信息,并记录债权存在问题及初步审查意见。二是债权审查复核阶段,制作《债权确认单》。根据《债权审查确认表》的初步审查结果,管理人应当对逐笔债权制作《债权确认单》,载明申报债权金额、管理人审查金额、审查意见,并将《债权确认单》书面通知债权人。如债权人有异议的,管理人应当告知债权人有权在第一债权人会议上提出书面异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是债权审查确认阶段,形成供债权人会议核查的《债权表》。管理人根据《债权审查确认表》的记载,及债权人对《债权确认单》的确认或反馈意见进行复查,编制并最终形成《债权表》,作为管理人债权审查的书面文件,提交债权人会议核查债权。在破产重整案件中,根据分组债权表决程序的需要,《债权表》可以在总表基础上,细化分出《普通债权表》、《有财产担保债权表》、《无表决权组债权表》、《劳动债权表》等若干债权附表。根据对破产债权申报及审查相关要求的总结,结合本系列中篇不良资产收购的核心问题部分,笔者提醒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1)收购的不良资产来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再转让的金融不良资产,如何提交债权证明文件证明债权?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社会投资者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债权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实现债权而诉至法院并取得生效裁决的情况;或向金融机构收购债权前,原债权银行为保护债权已经起诉至法院,法院也已作出生效裁决的情况;或者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债权,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原债权银行收购债权前,原债权银行已经起诉至法院,法院也已作出生效裁决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在债权收购前,确定债权的生效裁决已经做出,生效的裁判文书上依法确定的债权主体是原金融机构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那么应如何提交债权证明文件?笔者认为,首先应视原债权诉讼进展的情况而进行分类处置。一是如原债权诉讼仍处于一审、二审程序中,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第二百四十九条之规定“在诉讼中,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转移的,不影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和诉讼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受让人具有拘束力。”及第二百五十条之规定“依照本解释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准许受让人替代当事人承担诉讼的,裁定变更当事人。变更当事人后,诉讼程序以受让人为当事人继续进行,原当事人应当退出诉讼。原当事人已经完成的诉讼行为对受让人具有拘束力。”因此,针对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直接收购不良资产的情况,社会投资者(受让人)可申请替代原债权诉讼的当事人承担诉讼,由法院裁定变更诉讼主体。在此种情况下,应事先了解诉讼进展情况并与转让方约定由其配合处理变更诉讼主体事宜,并应及时取得法院裁定文书。社会投资者(受让人)完成诉讼主体变更后,应向管理人提交原债权诉讼文书、债权转让协议、变更诉讼主体的法院裁定文书,以证明债权转让事实及债权现状归属。收购的资产属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再转让的金融不良资产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法[2005]62号)的规定,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处置已经涉及诉讼、执行或者破产等程序的不良债权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债权转让协议和转让人或者受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诉讼或者执行主体。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原收购过程中已经变更过诉讼主体的,应已经取得变更诉讼主体的裁定文书。社会投资者(受让人)可依据上述民诉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完成诉讼主体变更后,向管理人提交原债权诉讼文书、二次债权转让协议、二次变更诉讼主体的法院裁定文书。二是,原债权诉讼已经取得生效裁判,尚未启动执行程序,可否以受让人作为执行主体?或原债权诉讼已经申请执行,尚处于执行程序中,可否变更执行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判断确定的金融不良债权多次转让人民法院能否裁定变更执行主体请示的答复》([2009]执他字第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已经对申请执行人的资格以明确。其中第18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执行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2)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继承人、权利承受人。”该条中的“权利承受人”,包含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承受债权的人。依法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的受让人将债权再行转让给其他普通受让人的,执行法院可以依据上述规定,依债权转让协议以及受让人或者转让人的申请,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第三条,虽只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金融不良债权环节可以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作了专门规定,但并未排除普通受让人再行转让给其他普通受让人时变更申请执行主体。此种情况下裁定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也符合该通知及其他相关文件中关于支持金融不良债权处置工作的司法政策,但对普通受让人不能适用诉讼费用减半收取和公告通知债务人等专门适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债权的特殊政策规定。根据最高院2014年发布的指导案例34号--李晓玲、李鹏裕申请执行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执行复议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变更申请执行主体是在根据原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已经开始了的执行程序中,变更新的权利人为申请执行人。根据《执行规定》第18条、第20条的规定,权利承受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申请执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承受权利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执行案件的条件。这种情况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变更申请执行主体,但二者的法律基础相同,故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申请执行主体变更,即通过立案阶段解决主体变更问题。《执行规定》第18条可以作为变更申请执行主体的法律依据,并且认为债权受让人可以视为该条规定中的权利承受人。本案中,生效判决确定的原权利人公司在执行开始之前已经转让债权,并未作为申请执行人参加执行程序,而是权利受让人依据《执行规定》第18条的规定直接申请执行。因其申请已经法院立案受理,受理的方式不是通过裁定而是发出受理通知,债权受让人已经成为申请执行人,故并不需要执行法院再作出变更主体的裁定,然后发出执行通知,而应当直接发出执行通知。”因此,如原债权诉讼已经取得生效裁判,尚未启动执行程序或原债权诉讼已经申请执行,尚处于执行程序中的,社会投资者(受让人)可直接向执行法院申请执行或申请变更执行主体,取得相应的裁定文件后,再向管理人提交多次债权转让文件、诉讼裁判文书、诉讼主体变更裁定文书、执行受理通知及裁定、执行主体变更裁定等文件证明债权转让事宜及债权归属。(2)收购的不良资产来源于一般企业,如何提交债权证明文件证明债权?

如一般企业转让的不良资产已经处于诉讼中的或执行中的,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上述(1)的情况,通过变更诉讼主体或执行主体的方式取得生效的法院裁定文书以证明债权转让事宜及债权归属。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企业债权不同于金融债权,债权企业多怠于通过诉讼方式追偿欠款,或者由于双方均负有履行义务,而对债权纠纷尚未明晰,因此收购来源于一般企业的不良债权资产会存在债权尚未确定的情况。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为债权人会议的成员,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享有表决权。债权尚未确定的债权人,除人民法院能够为其行使表决权而临时确定债权额的外,不得行使表决权。”对于债权是否存在,债权性质如何以及债权数额多少等内容有一项或多项内容没有得到证实的债权,管理人应当在债权人会议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可以为其临时确定债权额,债权人按照人民法院临时确定的债权性质和数额,参加债权人会议,行使投票表决权。在债权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虽可以由人民法院确定临时的额度形式表决权。但是,如果继续怠于诉讼追偿,不能取得有效的裁判生效文书的,将会最终被确认不属于破产债权,则不得参加破产财产分配。已经获得的分配,应当予以返还。因此,社会投资者(受让人)一方面要与管理人沟通,提供债权转让协议及相关证明,证明债权转让事宜;一方面也要与转让人沟通由其配合提供相应文件证明债权金额等相应事项,争取确定临时的债权额度;同时,也要及时就债权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诉讼,以早日确认债权。

(二)破产重整程序制度的运用破产重整,是指在企业无力偿债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保护企业继续经营,实现债务清理和企业调整,使之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再建性债务清理制度。破产重整制度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债务关系的调整,消除破产原因,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产,避免企业破产,保留企业的营运价值,最终使债权人得到较多的清偿。因此“调整债务关系”与“提高运营价值”是该制度的两个核心体现。

1、重整程序的基本要求重整程序可由债务人、债权人直接申请或在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转为重整程序。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破产法规定的,将裁定债务人重整,并予以公告。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在重整期间内,对债务人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可以为该借款设定担保;取回权人不得行使取回权;债务人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但经法院同意的除外。依据破产法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重整计划,是债务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在协商基础上就债务清偿和企业拯救作出的计划安排。重整计划草案通常由管理人负责编制,并提交债权人会议(分组会议)表决通过,最终由人民法院裁定批准。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将终止重整程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已接管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由债务人负责执行重整计划。

2、破产重整案例解析重整计划草案的制定是来源于各方债权人、债务人、资金方协商让步。通过减免债务、保留核心资产、商誉等手段,以协议方式实现收购重组、债务清偿、企业盘活等目的。因此一个重整计划的背后面临的是多轮次的谈判甚至上百次的沟通。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重整方案的制定及谈判过程,以下仅以2014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为例简要介绍重整方案的谈判、制定过程,并节选重整计划的主要内容以加深读者对本部分的理解。(1)债务企业负债情况的全面摸排有利于把握重组时机及占据主导地位。从上述案例的简单介绍,从债权企业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当债权企业作为牵头人或者财务投资人时,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在本案例中,长城资产基于长期处置不良资产业务的优势及对该类业务的敏感度,对出现短期流动性问题的上市公司,及时通过不良资产收购转为其实际债权人。注重研究负债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及时提出重整计划以防止债务企业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在整体重组中把握主导地位,对重组方案的制定有较大话语权和决定力。(2)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及协同其他财务投资人,降低整体重整风险和成本在本案例中,长城资产通过对债务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的研究,为超日公司寻找到了理想的投资人,能够帮助超日公司尽快摆脱财务困境、恢复正常运营。而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投资人,离不开长城资产多次的斡旋和谈判。作为财务投资人进入到债务企业的重整程序中,必然需要与牵头人就相关重整方案达成初步一致,因此在此过程中,作为财务投资人应对债务企业充分了解,并对行业内整合有充分的预判。(3)重整方案应注重重整方、债务人、债权人、资金方多方利益的有效平衡及让渡,同时尽量寻找一致行动方以保证方案的通过。在本案例中,为保证重整计划的顺利实施,首先对于债务问题的解决就体现了债务企业原有股东对权益的让渡与投资人对整体方案的支持。同时,在债务清偿方面,也充分结合破产法的规定保证了职工债权等特殊债权的优先清偿。在重整计划草案表决前,重组方也体现了最大诚意量争取普通债权人的赞成票。在必要时,通过收购现有债权、增加担保等方式,保证重整计划的顺利通过。另外,如重整企业为上市公司,亦可抓住特殊投资机会,利用上市公司相关机制,提高投资回报。

第二篇:并购重组之——企业文化整合三部曲

并购重组之——企业文化整合三部曲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

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重组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整合的涵义,中外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整合是不同的企业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是协调不同企业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以促成相互间认同、融合、统一的过程。

在企业并购后,原来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共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之中,经过冲突与选择的互动过程,必然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一般来说,它会以原有的优势文化为基础,吸收异质文化中的某些优良成分,重塑企业文化。经过整合,新的企业文化既保留了原有好的特质,又从异质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新的特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体系。也可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以原有企业文化为基础,通过扬弃、创新、再造和重塑,最终形成符合企业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并购前期、中期、后期都做好相应的准备,分三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并购前:文化审查、共建文化整合研究小组。

文化整合应从并购前开始,这样才能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后面的整合更顺利。而如果两个企业的文化无法融合,并购行动就应及时终止。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考虑两家企业并购后如何能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了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并购整合的力度。要实现成功整合,两家企业在真正合并前就要具体描述新公司的愿景,并制定实现这个愿景的计划。这些计划包括许多因素,其中文化、人和合并后新公司的竞争力非常重要。因此,要提高合并后文化整合的成功率,企业必须在并购前就要入手。并购前,企业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全面的审慎调查。文化审查极其重要。企业并购引起的文化变更,使得多数员工会表现出对他们原先企业文化的关注和向往。而进行文化审查则表现出并购企业对文化差异的重视,能缓解被并购方企业员工紧张担忧的情绪,使其坚信并购企业的领导将兼顾双方企业文化。而且,文化审查应该及早进行,以便于发现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的潜在因素。其次,在并购前两家公司就应该成立文化整合研究小组,分析公司文化整合的可行性,未来价值如何体现和探讨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过程等。小组成员可由并购双方选派具有一定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和影响力的人员组成,也可从社会上聘请有关专家或机构参加。该机构直接向兼并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策划和领导企业文化整合管理的全部运作过程。并购双方企业应积极利用有效渠道,听取员工的想法和意见,特别注意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令大家充分认识并购的优越性,并就发展战略和未来的企业愿景达成共识。双方派专业人员一起工作,这是两家公司文化整合的前奏,在他们工作中出现的摩擦、冲突就是两家企业合并后可能出现的矛盾,如果能尽早发现和研究解决方案,今后的整合就会顺利得多。研究小组要对共同的愿景达成共识,并分析建立支持实现愿景的核心价值观,考虑并购后实现新愿景的独特能力和新公司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对公司赖以生存的商务环境有共同的理解。

并购中:高层牵头、制度带动、培训贯彻、沟通保障。并购进行阶段为文化整合开始执行的阶段,也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如新的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层的调整、人员的精简或启动较大的项目等。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化解文化整合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并购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文化整合过程中可能起到重大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是某一个人、一个利益团体、原企业的一种制度等。随着文化整合步骤的执行,障碍焦点将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由于新旧文化的直接接触或碰撞,发生文化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在基础建设阶段把握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可能发生文化冲突的强度的关系能有效缓和或化解矛盾和冲突。

首先,企业文化的整合应从高层发起,以高层来推动整个文化整合的实施过程。实施的过程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文化领导小组就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高层领导及时沟通,及时修订解决方法和策略。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文化整合时应采取渐进方式,由外到内逐渐包容改变,不能操之过急。其次,利用制度带动文化整合。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基本的体制,包括:奖励、认可和考核体系,可以有效的帮助文化整合的开展。再次,企业还需加强培训,要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宣传并购后导致的组织变革、新的制度、新的经营方式等,使员工能够快速融入到新的企业文化中。最后还应加强沟通。整合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与员工间的有效沟通。在双方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协作,并且要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就被并购方员工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除他们的顾虑。

并购后:维护调整、求同存异。

并购后阶段是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之前,新的制度和管理层的调整已经完成,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和调整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的实施。求同存异或许是并购后有效的方法,即双方都避开矛盾,寻求容易达成一致的事件。在这一阶段,企业应有意的将优秀文化

因素积极发扬,同时对平庸和低下的进行摒弃,便能催生出一个整合后的生气勃勃的并购企业新文化。只有在长时间的磨合中找到企业需要的、员工易于接受的文化,并将其推广开来,文化才得以真正的融合。

第三篇:调控政策加速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

调控政策加速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

作者: 程彩清 日期: 2011-07-28

2011年,房地产调控再次“亮剑”。先是加息重压袭来,进一步收紧银根。再是“限购令”重靴落地,“新国八条”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大中城市细则出台。还有房产税“敲山震虎”,已经箭在弦上,牵动着地产市场的神经。多从政策挤压之下,不少势单力薄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出现了“钱荒”,不得不等人并购或贱卖资产。

房企抱团取暖5个月并购案超50宗

2010年9月29日,多部委出台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措施,规定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房贷;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将限定家庭购房套数。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城市要限定居民购房套数,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2010年11月3月,住建部等部门下发通知,规定公积金贷款购买90平米以下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20%,90平米以上不低于30%;二套房首付不低于50%.禁用公积金贷款投机性购房。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求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各地要确定价格控制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二套房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60%.之后,央行2011年内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信贷市场连续收紧。

新国八条及后续政策犹如肃杀的秋风,让房企资金链开始变黄,为了过冬,房企纷纷抱团取暖,统计显示,2011年前5个月出现超50宗房企并购案,项目和土地是并购主要风向。专家说,如果调控继续严厉,销售不畅,今年年底房企并购将“滚滚来”。

据南方都市报的不完全统计,4月和5月两个月,房企之间土地、项目及股权转让等拟并购和收购案例超过20宗,涉及万科地产、恒大地产、SO H O中国、奥园地产、嘉德置地、渝开发等房企。实际上,房企并购数据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相当惹眼。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行业并购居首位,共完成32起并购案例,占比14.1%,超过2009年全年的并购案例数。也就是说,今年5个月就出现了超50宗并购案例。

在货币和市场环境不断从紧的背景下,近期房地产开发企业间的土地、项目以及股权转让案例频繁发生,尤其是对中小房企的兼并收购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但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形势并没有危及到开发本身,因而房企整体的并购还未开启大幕。现在以项目和地块收购为主的并购模式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交易,卖项目或土地的公司寻求套现,而接手方收购项目作为储备。当资金状况更为紧张,房企的整体并购就会出现,资金越紧持续越长,并购出现越多,数量越大。如果成交量持续下降,今年年底可能会出现并购潮。

地产大鳄趁机吞下缺钱的中小企业

房企资金来源主要有股东原始资本金投入、银行贷款、卖房销售收入、IPO或股票增发、信托贷款、发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目前这些融资途径已经被一一封堵。在“真差钱”的大环境下,资金实力薄弱、融资无门的中小房企濒临被吞并的危险境地,而像万科这样的已在全国广泛布局、现金流和土地储备充裕的“财大气粗”的大型房地产公司则择机扩展全国版图,通过并购获得业务和土地,将境遇拮据的小企业卷入麾下。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并购案例共发生近90起,其中万科一年内收购24家公司,平均每半个月收购一家,金地也收购了13家公司,收购金额达4.73亿元。进入2011年后,并购案例进一步增多。

据业内人士的透露,对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贷款,所有商业银行都已经收紧,但是在银行内部对不同的企业有所区别,对优质企业的融资需求会相对宽松,部分央企和国企均在优质企业行列。

除了央企和国企,部分的民营企业资金状况也相对乐观,其中,以开发商业地产见长的SOHO中国最为典型。截至6月,SOHO中国的现金超过了180亿元。6月23日,SOHO中国与汇丰、渣打等十家银行签署了最多相当于6.05亿美元的3年期可转让贷款融资。在整体行业负债率超过60%的背景下,SOHO中国充裕的现金,无疑成为市场焦点。

据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介绍,今年SOHO中国计划用于收购的资金达150亿元。从今年4月以来,SOHO中国已经斥资88.04亿元在上海相继收购了曹家渡地块、海伦路站地块、SOHO中山广场、四川北路站地块等四个项目。虽然在CBD土地争夺战中,SOHO中国败北,但潘石屹表示,这并不影响SOHO中国在下半年的收购计划。

除了万科等龙头房企今年有进一步的并购意向外,海尔地产集团近日也表示,海尔地产也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适合收购的优质项目。他透露,目前海尔正在洽谈的北京几个地产项目,分别位于海淀区、房山区和通州区,预计收购金额在10亿元左右,产品涉及住宅和写字楼等多种业态。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呈现六大特点

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提出了五点加强措施(下称“新国五条”),着实打破了房地产市场的沉寂之势,可谓是对房地产市场最好的总结和展望。世联地产研究认为,伴随着政策进入消化阶段,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房地产市场将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力量主导。未来市场走势正朝着政府预想的方向发展。

2011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六大特点。

第一,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今年6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未超过0.5%,环比下跌的城市有12个,与上月持平的城市有14个,涨幅较年初1月份回落的城市有53个。这些表明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成效显著,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多数城市房价依然是在环比上涨的,因而调控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二,房地产市场依然活跃,需求依然非常旺盛。2011年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新开工增速放缓,但依然是正增长。上半年一二线城市受制于限购政策,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或下滑,相比之下,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1%,表明房地产市场依然活跃。从开发商销售业绩来看,由于今年上半年推盘策略不同,导致其全年目标完成率有较大差异。在调高今年业绩和政策趋紧的背景下,相当部分房企,如万科、恒大、绿城、碧桂园、雅居乐、世贸、金地、保利香港等上半年的目标完成率均优于去年同期,表明市场的需求仍然是较为旺盛的。

第三,房地产市场重心明显转移到二三线城市。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销售面积在全国的占比继续下降,仅占4.6%,比去年下降0.1个百分点。除了一线城市以外的其他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即二线城市)销售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为30.2%,比去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地级城市(即三线城市)销售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为65.2%,比去年提升0.36个百分点。从2005年开始,一线城市销售面积在全国占比平均每年递减2.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平均每年递减0.6个百分点,而三线城市平均每年递增2.8个百分点,可见房地产市场重心发生明显转移。

第四,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稳步消化。目前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行业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四个,分别是限贷政策、限购政策、限价政策和保障房政策。世联地产调查数据显示,今年2季度表示限贷和限购政策对其有较大影响的购房者比例分别为71.6%和36%,比1季度分别略微下降0.5和0.8个百分点。受影响比例无明显变化,表明限贷和限购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效力持续。鉴于目前房价尚未真正松动,限贷和限购政策也不会放松,以巩固落实为主。“新国五条”也明确提出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限购。2季度购房者对保障房和房价控制目标的信心度比较低。世联地产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8.4%的购房者认为保障房能够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比1季度下降6.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保障房开工不足是导致2季度购房者对保障房信心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各地房价控制目标均参考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为变相涨价令,导致仅有13.4%的购房者认

为该政策能够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因而,“新国五条”将房价控制目标和保障房放在了前两位,也意味着下半年政府将在这两项政策上加大执行力度。

第五,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前十大房企销售金额在全国占比已达13.5%,比2010年提升3.3个百分点;全国前二十大房企销售金额占比已达18%,比2010年提升3.6个百分点。在已公布上半年销售业绩的开发商中,万科、中海、恒大、保利、碧桂园、雅居乐、华润、金地、保利、恒盛、瑞安等房企上半年销售金额同比增长均超过50%,明显高于全国上半年销售金额22.3%的同比增速,这直接导致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

第六,货币政策稳步执行,开发商资金链趋紧,拿地谨慎。货币政策是决定中国经济周期的核心力量,对房地产市场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今年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社会各界所担心的今年CPI维持高位且GDP明显回落(即滞胀现象)的疑虑已基本消除。目前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直接作用是配合行业政策收紧开发商资金链,迫使其加速出货,意在促供给。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分类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低于100,表明开发商资金链不容乐观。同时,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成立规模(1129亿元人民币)、海外发债融资(561亿元人民币)均比去年同期翻番,这些都反映出开发商加速资金储备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资金趋紧,也直接导致开发商拿地热情骤减,拿地更加谨慎。今年上半年35个大中城市拿地平均溢价率下降至12.7%,流拍率提升至28.9%,已逼近2008年时的水平。

下半年决定房地产市场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政策不会放松,“新国五条”已经给市场传递了强烈的信号。下半年政策的着力点将是加大房价控制目标、保障房和部分房价过快城市的限购政策的落实力度,尤其是房价控制目标,将成为中央考核地方政府的利器。二是市场供求力量将起主导作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潜在供应量放大是大概率事件,供大于求或成常态,未来市场走势正朝着政府预想的方向发展,房地产市场将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力量主导的局面。

专业测评认为内地房地产市场并购加剧

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协会与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2009年房企IPO融资总额为302亿,但进入2010年,这一数字却为零,融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加之2011年的调控大环境,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2011年市场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将加速运行。

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客户量减少,《报告》认为2011年将出现全国六万余家房地产企业竞相追逐有限客户的局面,这也造成了竞争白热化,使得部分房企面临严峻考验。而“融资能力”将是这一次市场进行的“压力测试”之关键指标。

经《报告》统计,2010年百强房企实现股权融资112亿,较2009年的463亿大幅缩减,而债券融资额为618亿,较2009年的373亿明显增加。2010年信托融资大幅增长,从不到50亿增长到194亿,其中百强企业占据了130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2010年4月下发的“国十条”明确规定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此外,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进入百亿级别。前20强房企销售金额的中位数为326亿元,明显大于百强中位数79亿元,门槛起点显著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数十亿元的竞争态势转向百亿竞争。

第四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来源:中顾法律网 作者: 时间:2011/11/17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案件有关问题之诉讼主体问题

1、资产管理公司按照总额转让形式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能否作为原告起诉债务人

目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不良资产时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两种,即逐笔转让和总额转让。前者是按照帐面的借款逐笔与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这种方式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逐笔通知债务人进行确认,而经过债务人确认的转让,一般不会发生诉讼主体资格之异议。但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有银行的债权,涉及的贷款金额有一万多亿,债务人近一百万户,如果要求全部进行逐笔转让,逐笔确认,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特别在农业银行转让的债权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总额转让的形式,即按照债务人或者按照借款阶段,以帐面债权总额不分具体笔数进行转让,这样资产管理公司通知债务人也不可能逐笔进行确认。于是就出现债务人对转让债权中总额转让不予确认的情况。此时,资产管理公司就面临着对没被确认的债权是否具有诉权,是否能基于总额转让协议起诉没有确认的债务人。对此笔者认为,只要总额转让协议成立,应当承认资产管理公司具有诉讼主体资格,这是因为在当前还存在着大量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务的情况下,给予资产管理公司诉权,可以通过实体审查,以司法手段解决债务人恶意逃避拖欠国家债务,有利于国家的正当利益和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正常运行。

2、判决生效进入执行阶段后,银行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新的债权人,能否依据判决提起强制执行的申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务人已对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表示确认,但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是案件的原告,提出强制执行的申请,使一些法院在执行程序中难以操作。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银行作为强制执行申请人向法院递交执行申请的同时,将债权转让协议一并递交法院,由法院将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执行申请人进行立案。

3、银行起诉后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资产转让协议后,资产管理公司是否可替代银行承受原告的诉讼地位

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审理思路是法院以银行已不再是债权人为由驳回银行的起诉或由银行撤诉,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另行起诉。应该认为,这样的审理思路符合债务案件的一般审理原则,但在审理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这样的特殊案件中,无疑会带来许多程序上的麻烦且增加诉讼成本。对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中有所突破。一般认为,诉权是当事人的一种权利,起诉、撤诉是当事人处分权利的具体表现。当事人既然在诉讼中能够行使撤诉等权利,那么也能够在诉讼中因实体权利转移,将已行使的诉权一并随实体权利的转移而转移,从而实现诉讼中的诉权转移。这是因为诉权的基础权利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请求权转移,诉权应当也可以一并转移。事实上,诉讼中的诉权转移在《民诉法》中也有类似规定,例如原告在诉讼中死亡,继承人可以承受已死亡人的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这其中,继承人虽不是案件的最初原告,但由于原告死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诉讼法律关系的变化,使继承人承受为案件原告。当然,继承人承受死亡人诉权成为案件的原告,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参照这一法律精神,将在诉讼过程中因资产管理公司受让银行债权,从而作为承受方成为本案的原告,也不失为是一种实践中的尝试。对此做法,最高法院在2000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已有表述(见此次会议中李国光副院长的讲话),因此银行在诉讼中将债权转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原告的资格参与诉讼,这样不仅不损害债务人的权利,而且有利于银行脱离诉讼的缠绕,有利于调动资产管理公司追讨债务的积极性。当然这样做必须符合二个条件,一是资产管理公司提出申请;二是经法院审查许可。具体做法可以是发生债权转移后,法院裁定中止诉讼,通知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应及时向法院提出申请,并提供债权转让协议证明自己的诉讼权利,经法院批准后以受让人身份替代银行取得原告地位。

4、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在全国一些重大城市设立一些办事处。因此,对于办事处能否成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在审判实践中也发生争议,有人提出办事处不应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应以总公司名义起诉。但按照《民诉法》第49条的规定和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依法成立具备一定的财产和组织机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非法人组织机构,在其所能承担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诉讼主体。实践中,一般只要从工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的即可以成为相关案件的诉讼主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各地的办事处,是根据国务院有关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的文件规定,在各地设立并经当地工商局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其性质属于“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显然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第五篇: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化解、贷后管理与不良资产处置学习心得

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化解、贷后管理与不良

资产处置学习心得

一、经济下行期的小微贷款风险控制

(一)小微企业贷款面临的风险

1、自身生存能力差导致抗风险能力弱、违约概率加大。一是小微企业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是小微企业因资本规模小,信息和战略管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宏观形势及行业形势变化的冲击,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向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小微企业的经营往往跟随社会经营热点,从而导致经营风险过高,小微企业贷款的违约概率相应增大。

2、经营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大多小微企业属于“家庭式管理”,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管理较为粗放,盲目扩张,忽视风险控制;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约束机制较差,家族式管理特点突出,管理决策随意性大;业务经营的稳定性较差,经营投机性较高,经营风险随之增大,从而使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风险。

3、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够完善,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较低,多数财务报表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实际经营状况,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财务信息受避税、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人为操控现象严重,经营信息严重失真。金融机构难以通过财务报表判断借款人偿债能力,势必增大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

(二)、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贷前调查应注重小微企业主的信用状况和综合素质。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状况与小微企业主本人的信用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关注小微企业主本人的信用状况。对于小微企业主本人曾经出现过违约或违法记录的小微企业贷款必须审慎对待。银行在审核小微企业贷款时,要注重调查了解小微企业主的教育背景、道德品行、健康状况、个人从业经历等,有无不良商业信誉记录或银行信誉记录;是否有黄、赌、毒等违法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通过对小微企业主本人的信用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判筛查排除部分风险。

第二,采取多种担保方式提升担保能力。小微企业融资普遍存在自身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以及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采取其他替代性的担保方式,如接受自然人(尤其是企业法人或主要股东)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等。目前来看,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质)押担保财产,而采用企业主要负责人个人财产对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将企业贷款风险与个人资产挂钩,让业主或股东承担无限责任,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第三,建立标准化贷后管理机制。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客户经理应注重审核客户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于客户主营业务。商业银行应加强系统建设和支持,对于出现风险和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发生异常变化的小微企业,系统自动提示;建立专业分析团队,分析客户的结算帐户,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特别是通过对基本户的分析,了解小微企业的纳税、工资发放等情况,全面掌控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和风险变化。对于潜在风险及时提示有关信贷人员进行重点调查跟踪。

二、IPC模式小微信贷技术实践

1、流程介绍

德国IPC技术的信贷流程包括市场营销、贷款申请、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六个过程,大体上和传统的信贷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该技术在国内广为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每个过程的细节上,充分考虑了小贷的特点,能简单的尽量简单。如资产负债表,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只有7-8个项,简单的要求让信贷员容易掌握,方便从客户那里获取重要信息。

2、人员招聘

德国IPC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容易复制,对专业方面要求不高,更多的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考试形式包括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主要考察员工的诚信意识、亲和力、积极主动性等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后期还有大量的评测来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淘汰率在20%-50%左右。初入行员工一般会有3个月的培训,培训包括看文档、观摩、课堂培训、实际业务操作等,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3、组织管理

德国IPC技术一般要求小贷业务以独立的部门方式运作,总行设小贷中心,分行设区域经理,归小贷中心总经理直接领导,区域经理下面即是最小的信贷团队(一般在支行),该团队一般10人左右,包括1个主管岗,1个后台岗和8个信贷员岗,后台岗在业务上和主管岗没有直接管理关系,日常工作上后台岗归主管岗管理,较好地实现了内部交叉审核。

4、交叉验证

交叉验证是德国IPC技术的核心,交叉验证就是对两个方面获取的数据进行核对,如果数据偏差在一定范围比如5%以内,即认为是合理的,比如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就调查这三个数字,经过计算,口述毛利率和计算毛利率差距在5%以内,即可以认为客户提供的毛利率数据是正确的。交叉验证一般包括权益校验、毛利率校验、营业额校验等。

交叉验证有两个作用,一是获取精确的关键数据,二是用于验证申请人的诚信。

5、重要工具

在德国IPC技术中,图表工具特别重要,图标工具由于其可读性强,容易被非专业人士迅速掌握关键信息,主要工具包括时间轴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资产负债表工具、损益表工具、现金流量表工具等。时间轴工具主要描绘企业或者企业主的从业历程,上下游分析工具用“输入-本企业-输出”的关系图,描绘企业的概要业务流程,这两个方面宏观上说明企业是干什么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则分析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贷款。一般把年收入的70%左右作为贷款还款上限。

下载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良资产系列:房地产企业投资并购特殊途径之不良资产处置及重组(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