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审判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1.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公正、高效的原则。
人民法院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充分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应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2.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特别多、审判任务特别重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可设立专门的民事审判庭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较多、审判任务较重的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可指定专门的合议庭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其他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应当指定专门的民事法官集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3.人民法院收到劳动者起诉材料,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予当天立案并优先于其他案件单独排定开庭时间、开庭地点及审判人员。
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采用特别标志的卷宗袋,以方便劳动争议案件的快立、快审和快执。
人民法院应当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节假日立案、预约立案等便民服务。
4.劳动者起诉或上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不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审结时,由败诉方负担。劳动者败诉的,人民法院依劳动者申请可依法对应由劳动者承担的诉讼费用予以减免。
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双方的劳动争议达成了明确的协议,后因款项的支付发生纠纷的,劳动者以债务纠纷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6.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7.人民法院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于一个月内审结。
8.人民法院对于举证能力较弱的劳动者应当加强诉讼指导,并可对劳动者的举证期限酌定从宽。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应当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轻易以劳动者证据不足或举证期限届满而驳回其诉讼请求。 9.劳动者未出庭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必须核实劳动者是否存在不能到庭的正当理由,不得简单作出按撤诉处理的裁定或仅因劳动者不到庭而作出不利于劳动者的缺席判决。
10.对于确实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出庭参加诉讼的劳动者,经其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可在夜间及节假日的合理时间安排开庭。
11.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但是应当提供担保。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应当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
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劳动者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12.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期间,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且准备或正在对资产进行藏匿、转移或变卖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劳动者的申请或依职权及时对用人单位的相应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对于申请财产保全的劳动者,如确因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减轻或免除劳动者的担保义务,确有必要的可由劳动者提供保证人担保。
13.《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
(一)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支付工资之日或者承诺支付工资的期限届满之日;
(二)双方未明确工资支付期限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
(三)涉及劳动关系解除,用人单位不能举证证明解除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
(四)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的,劳动者治疗终结之日或伤残等级评定之日。
14.在申请仲裁期间内,劳动者因不可抗力等其他客观原因无法申请仲裁的,申请仲裁期间中止;从中止的原因消灭之日起,申请仲裁期间继续计算。
申请仲裁期间因劳动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用人单位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或者用人单位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时起,申请仲裁期间重新计算。
15.对于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可以不受执行立案顺序的限制,优先予以执行。
16.劳动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人民法院免收申请执行费;申请执行标的额较大的,可以减收申请执行费。
17.劳动者申请强制执行生效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执行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行完结。
18.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劳动争议案件终结裁决作出之前,裁决用人单位预先支付劳动者工资、医疗费的,用人单位不得就该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拒不执行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19.劳动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申请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或线索的,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取证。
20.用人单位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应优先以用人单位财产清偿劳动者的工资债权。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和维护社会稳定,劳动者工资债权还可优先于担保物权和其他优先受偿权得到清偿。
21.企业持续、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但企业有可供执行的土地使用权、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人民法院在执行拍卖过程中可要求拍卖人垫付该企业所拖欠的劳动者的工资后,再从拍卖企业财产所得款项中抵扣垫付的数额。
22.人民法院对欠薪单位执行到的每笔款项,均应当自该款项进入执行款专户之日起三日内支付给被欠薪的劳动者。
23.对劳动者申请执行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严格适用本院《关于对适用中止执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未经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不得裁定中止执行。
24.用人单位有能力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裁决或民事判决而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负责人予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追究刑事责任。
25.人民法院对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型、疑难问题及辖区内发生的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情况,应逐级向上级法院报告并及时总结经验。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民事审判庭应在法律适用上加强与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纠纷的疏导作用。
26.人民法院对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的劳动监管问题,应及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有关司法建议 【生效时间: 2005-06-20 】
第二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粤高法发 [2008]13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现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 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供办案时参考。如在处理此 类案件时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法院民一庭或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二 00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为了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 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 同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遵循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 人单位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劳动仲裁资源和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合法公正及时、法不溯及 既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等原则。
第二条 下列争议,应作为劳动争议处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工伤、失业、生育、医疗待遇和赔偿金的;
(三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标准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 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损失的。
第三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产生的争议,不作劳动争议处理。第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劳动者对管理人列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医疗费 用等劳动债权清单提出异议,管理人不予更正,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 院起诉。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是中级法院的,中级法院可以指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上述案 件。
第五条 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产生争议,应当将该单位 或出资人列为当事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还应当 将被借用营业执照的一方列为当事人。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实际施工人的自然人与其非法招用的劳动者产生纠纷, 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起诉的,应将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列为被诉人或被告,并可视案 情需要将施工的自然人、转包人、违法分包人列为被诉人或被告、第三人。
第六条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的,劳动者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 受理的证明。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 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鉴定、延误送达、移送管辖、案件排期及等待工伤复议、诉讼、评残结论等中止事由的,应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劳动者申请的,应在受理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通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终结有关案件的仲裁。
第七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规定的 “ 三日 ”、“ 五日 ” ,均指工作日。
第八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 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应先就劳动争议事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 请仲裁。
第九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应作如下理解:(一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其仲裁请求涉及数 项,分项计算数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二劳动者要求按国家法定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的争议,以及劳动者 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同时涉及仲裁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事项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应分别就仲裁终局裁决与非终局裁决事项作出裁决。
第十条 劳动者就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用人单位的抗辩应一并处 理。
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 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者 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案件后,均应在开庭审理前审查是否同时存在撤销仲裁之诉和劳动者 不服终局裁决的起诉,以便两级法院就有关案件进行协调和沟通。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 可以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通知书》向用人单位住所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 请。
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 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 行,用人单位要求解除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 供财产担保的,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将先予 执行裁决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供以 下材料:(一移送执行函(函中注明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联系电话及住所;(二先予执行的裁决书;(三裁决书的送达证明。
第十三条 在人民法院审查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期间,人 民法院可不停止生效仲裁裁决的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的,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 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 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向作 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函件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应于五日内提供案卷。
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其工伤待 遇,却不能提供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书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裁决不予支 持,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其起诉。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并无异议的;(二非法用工单位与非法用工中的伤亡人员就赔偿问题发生争议的。第十六条 2008年 5月 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 于 2008年 5月 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 法》。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 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应按雇佣关 系处理。
第十八条 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在中国内地就业产生的用工关系应按劳动关系处 理。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未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应认 定有关劳动合同为无效劳动合同。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已经付出劳动的,由用人单位 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十九条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港澳台地区企业未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直接招用 中国雇员的,应认定有关用工关系为雇佣关系。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 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 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 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原则上不能 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
律、行政法规及 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 以作为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签订劳动合同事项协商不一 致,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足一年,用人单位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与劳动者未能签订书 面劳动合同的原因完全在劳动者,且用人单位无过错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两倍工资。但 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 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一为使劳动者 “ 工龄归零 ” ,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四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省有关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 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 年限不连续计算。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 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由用人单位(投资 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缴纳社会 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劳动 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经济补偿金支付年 限应从 2008年 1月 1日起开始计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为 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 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除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 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应当在竞业限制期限内依法给予劳动 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 议。至工作交接完成时,用人单位尚未承诺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 者不具有约束力。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工资,但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 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 外。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 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 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 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 对用人单位的电子考勤记录应予采信。
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工资,原则上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如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 工资数额确实无法查证的,对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一般不予保护。
第三十条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 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但无需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该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 2008年 1月 1日起计算,以前的工作年限按《劳动法》的规定计算赔偿金。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 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
第三十一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 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指导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法 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附件 1: 解读《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五大特点
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适用〈劳动 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指导意见》,为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 件,确保 “ 两法 ” 在我省的顺利贯彻实施,提供了办案依据。《指导意见》共三十一条,包 括基本原则、程序性规定、实体性规定三部分,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明确案件处理遵循原则。《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 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遵循 “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劳动仲裁资源和合 理配置审判资源、合法公正及时、法不溯及既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 的原则,进 一步明确了裁审办案的指导思想,为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和司法审判调整劳动关系的导向功 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统一裁审处理标准。《指导意见》以省高院、省仲裁委联合发文形式,首开全国 “ 裁 审联合发文 ” 和 “ 裁审统一标准 ” 先河,对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 围、仲裁终局案件认定、恶意规避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处理、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支付期限和举证责任,以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效力认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参保和 足额支付劳动报酬请求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情形,统一了执法尺度和处理标 准。为合法、统一、高效、快捷处理我省劳动争议,有效维护法律尊严,树立司法和仲裁 权威,作出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三、规范裁审衔接程序。《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改变了过去裁审完全脱节的现状,加 强了裁审相互配合和职责划分,《指导意见》为适应新法要求,对仲裁委员会逾期受理和 裁决、仲裁终局案件一方当事人向基层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申请中级法院撤销、以及仲 裁委员会先予执行裁决移送人民法院执行等衔接等情形,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实现裁审 案件处理程序的有效对接,确保案件处理的有序进行。
四、破解案件处理难题。针对案件大量上升,审限大幅缩短,仲裁机构办案力量不足实 际,为避免案件尚未处理已超过法定审限,加重审判压力,《指导意见》规定 “ 案件排期 ” 为中止事由,不计入仲裁案件审理期限。针对企业重组、改制劳动者要求先支付经济补偿 金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指导意见》规定 “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 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劳动者要求 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投资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针对我省劳动报酬争 议所占比例很高、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不统一,《指导意见》规定 “ 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 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同时规定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 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 外。”
五、确保新旧体制平稳过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当事人仲裁时效和诉权作出新 的规定,为保证新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妥善解决新法实施前发生的争议在新法实施后受理 案件的处理,《指导意见》明确:“2008年 5月 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 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 2008年 5月 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 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 这样规定,避免出现新法实施前已超过仲裁时效的案件在新 法实施后又重新获得时效,较好地栓释和实现了立法的原有意图,体现了公平原则。
附件 2: 省法院、省劳动仲裁委《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热点问题解答
一、问:《指导意见》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答:《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不仅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续约应签订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还规定对已经连续两次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 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提出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签订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动法》的重要修改,是用法律手段引导 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而达到减少劳动合同短期化、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 的。全省各级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以后的劳动争议处理中要严格加以适用,对符 合条件的劳动者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要依法予以支持。根据《意见》的规 定,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劳动者 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一为使劳动者 “ 工龄归 零 ” ,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 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四其他明显违反 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二、问:《意见》规定哪几类社会保险争议能纳入劳动争议处理范围?
答:包括三种类型:(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 伤、失业、生育、医疗待遇和赔偿金的争议;(三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其缴纳社会保 险费的工资标准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损失的争议。《意见》首次 明确上述社会保险争议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有力保障了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权利受到 侵害时,能够依靠劳动仲裁、民事诉讼途径获得法律救济。
三、问:《意见》对涉及退休人员、外国人、外国企业代表机构等特殊主体的用工关系 作了哪些特别规定? 答:《意见》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 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 与用人单位形成的用工关系按雇佣关系处理。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区民在中国内地就业产 生的用工关系按劳动关系处理。外国企业、港澳台地区企业及其常驻代表机构,直接招用 中国雇员的,形成的用工关系按雇佣关系处理。
四、问:对用人单位可能出现转移财产、负责人逃匿等情形的,《意见》有什么处理措 施? 答:为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用人单位在劳动仲裁期间通过转移财产、负 责人逃匿等情形来规避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意见》对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期间申请诉讼 保全的程序作出了可操作性的规定。根据《意见》第十一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过程 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可以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 《受理通知书》,向用人单位住所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符合规定的,人民法院 在 48小时内应作出财产保全裁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用人单位财产等强制措施。劳 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可提供保证人担保。上述规定将劳动仲裁与人民 法院诉前财产保全完全衔接起来,避免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处理终结后无法执行到应得款项 的情形发生,可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于 2007年 12月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到 2008年 7月 1日 才因经济补偿问题申请劳动仲裁,适用 60天还是 1年的仲裁申请时效? 答:适用《劳动法》 60天的仲裁申请时效。根据《意见》的规定, 2008年 5月 1日 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 2008年 5月 1日前发生的 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上述规定是为了避免出 现新法实施前已超过仲裁时效的案件在新法实施后又重新获得时效,体现了诉讼的公平原 则。
六、问:如果在广州工作的某劳动者同时提出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费 5000元、工伤 医疗费 6000元、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15000元,其中哪几项请求应属于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终局裁决? 答:根据《意见》的规定,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 金,其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分项计算数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 裁决为终局裁决。以广州市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 860元作为计算基数,劳动仲裁终局裁决 的上限为 10320元。如果劳动者同时提出上述三项仲裁请求,其中加班费 5000元、工伤 医疗费 6000元的仲裁请求属于劳动仲裁终局裁决的范围,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15000元不属于劳动仲裁终局裁决的范围。
七、问: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怎样确定? 答:根据《意见》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 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当 支付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依法约定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但约 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
定,或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资时间,按约定 或规定执行。
八、问: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由谁来证明?
答:由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可以使用电子考勤记录 登记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但事先必须交由劳动者确认。《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规定工资 支付台帐应当至少保存二年,因此劳动者如果追索两年前的加班工资,对两年前的考勤、工资支付情况需由劳动者举证证明。
九、问:劳动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能否终止劳动关系,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 偿金? 答:《意见》为引导当事人积极协商和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绝 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允许无过错的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终止 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足一年,用人单位以劳动 者拒绝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仍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十、问:用人单位变更投资人,劳动者能否要求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用人单 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意见》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 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由用人单位(投资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十一、问:劳动者能否以用人单位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 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答:根据《意见》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按当地规 定的险种为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 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经济补偿金支付年限应从 2008年 1月 1日起开始计算。
十二、问:《指导意见》对竞业限制作了哪些规定?
答:《意见》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应当在竞业限制期限内依法 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 业限制协议。至工作交接完成时,用人单位尚未承诺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 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 的,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十三、问: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对于劳动仲裁委作出的终局裁决,实 践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劳动者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的情 况。当上述情形发生时,如何处理? 答:上述情形确实可能引起诉讼程序的混乱。对于因终局裁决案件引发的撤销仲裁之 诉与劳动者起诉的协调问题,《意见》进一步理顺了两种诉讼程序,防止基层人民法院和 中级人民法院同时对实质相同的一个案件进行审理。《意见》第十条规定,劳动者就终局 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 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 诉讼。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 三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十四、问:国务院今后可能会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意见》与以后出台的法 规、规章、司法解释等如何衔接? 答:《意见》仅供全省各级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行,如法律法规、司法 解释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发布部门:广东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8年 06月 23日 实施日期:2008年 06月 23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范文模版)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的为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原则,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实施阳光审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根据我国宪法、有关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立案公开
1.切实加强人民法院立案审判公开工作。人民法院进行的各项立案审判活动,应当坚持依法、及时、全面公开的原则,公开与当事人权利保护有关的立案审判工作各重要环节的信息。
2.在立案大厅放置立案指引或者电子触摸屏等便于查阅的电子设施,或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开本院管辖的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举证要求、立案流程、各类法律文书的样式、以及诉讼风险等事项。
3.公开诉讼费收费标准以及减、缓、免的申请程序、批准条件和时限。对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的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以书面通知说明理由。
4.对于当事人起诉材料、手续不全的,应完整告知当事人应当提交的材料和完善的手续。能够当场补齐的,应当指导当事人及时补齐。
5.对于行政案件,原告起诉的被告不适格,应当明确告知原告予以变更,并做好诉讼指导工作。
6.对于依法不予立案的案件,应当制作裁定书说明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7.对重大、疑难的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充分听取信访申诉人的意见和理由。
8.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保全财产范围、期限以及申请人申请续期保全的权利。
二、庭前准备程序公开
9.所有案件实行排期公开。电脑自动排期,随机确定案件承办人和合议庭成员,以书面通知告知当事人,并通过电子触摸屏、网站等形式公开承办案件的合议庭、法官、开庭时间和地点等开庭信息。
10.当事人申请合议庭成员回避,法院决定更换合议庭成员的,应当公开回避的事由。
11.通知当事人开庭应当使用传票。未经传票合法传唤,不得缺席审理和判决。
12.民事、行政一审案件实行庭前证据交换。二审案件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应当及时组织证据交换和质证。
1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求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申请向对方当事人公开,听取意见。
14.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准予调查取证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及其他当事人。不予准许调查取证申请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不予调查取证的理由。
15.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审计、评估、鉴定、拍卖、变卖、证据保全或财产保全的,承办法官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交合议庭评议,并将评议决定告知当事人。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第93条的规定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
16.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准许当事人审计、评估、鉴定等申请的,应向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公开选择中介机构的条件和程序,并及时公开选定的中介机构以及审计、评估、鉴定的结果。
三、庭审公开
17.第一审案件除依照法律规定不得公开审判的以外,应当一律公开审理。
18.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19.下列二审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一)被告人一审被判处死刑的刑事上诉案件;
(二)被告人提出影响定罪量刑的新证据的刑事上诉案件;
(三)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有较大争议的民事、行政上诉案件;
(四)对适用法律存在重大争议的各类案件;
(五)检察机关抗诉的各类案件,但需发回重审的除外;
(六)其他疑难、复杂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0.无论案件是否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法院依职权调查取得的证据都应当在法庭上公开质证,由当事人各方围绕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未经公开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裁判认定事实的依据。
21.法庭能够当庭认证的,应当当庭认证。缺席审理的案件,法庭可以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进行认证。
22.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关键证明作用的证人、鉴定人,当事人或控辩一方对其书面证言、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证人、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其书面证言、鉴定结论经质证无法确认的,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3.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利。法庭调查结束后,应当由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公开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4.实行公民自由旁听制度。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我国公民可以持身份证自由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人民法院应当妥善安排好旁听工作,因受审判场所、安全保卫等客观需要限制发放旁听证的,应当做出必要的说明。
25.实行邀请旁听制度。对群众广泛关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相关组织安排群众旁听,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旁听、观摩
庭审活动。
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案件,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公开审理案件进行直播或转播。
四、宣判公开和判后答疑
26.严格执行公开宣判制度,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判。
27.公开宣判应当在法庭进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能够当庭宣判的,应当当庭宣判。定期、委托宣判的,应当在裁判文书签发或者收到委托函后及时进行,宣判前应当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宣判后应当立即送达法律文书。
28.推行判后答疑制度。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疑问,从程序适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裁判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裁判的理由。判后答疑一般由承办法官负责。承办法官因客观原因不能答疑或当事人拒绝承办法官答疑的,由合议庭的审判长负责。必要时,可由合议庭其他成员或审判庭的庭领导答疑。
五、裁判文书公开
29.增强裁判文书内容的公开性,规范裁判文书的制作。裁判文书的制作应当公开当事人诉讼请求和与答辩、举证与质证、证据采信、认定事实、裁判理由、法律依据,并按照繁简得当、易于理解的要求,清楚地反映裁判过程、事实、理由和裁判依据。
30.积极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制度,逐步做到依法能够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开。
六、相关司法信息公开
3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发布大案要案等信息。
32.案件应当在审理期限内审结。超审限未能结案的,依规定办理申请延期手续,并向当事人公开延期的原因。
33.对于庭审活动和相关的重要审判活动,建立审判工作录音、录像等声像档案,当事人可以按规定查阅和复制。
34.离任法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应当合符法律规定,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35.公开投诉电话和网址,及时受理当事人和群众对法院干警违法审判、工作作风问题的投诉和举报。
七、附则
36.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37.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指导意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印发《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9]47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各市、县(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为了依法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保障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省法院与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现予印发,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行。执行中如遇新的法律、司法解释施行,应按新的法律、司法解释执行。yYw4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法院民一庭或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二00九十二月十四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
为依法妥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
第一条 与原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下岗、内退职工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用工关系的,可按劳动关系处理:
劳动者请求在新的用人单位享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危害防护、福利待遇的,应予支持。但劳动者请求新的用人单位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办理社会保险的,不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特别约定的除外。
第二条 未依法领取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用人单位分支机构,受用人单位委托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发生劳动争议时,应当将委托其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作为当事人。
第三条用人单位招用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按雇佣关系处理。
第四条没有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个人承包经营者违法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劳动者请求损害赔偿的,应当将发包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共同当事人。
发包组织在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可以依据双方签订的承包协议向个人承包经营者追偿。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第五条 劳动者不愿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请求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不按《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且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为由请求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不予支持。应当认定双方自用工之日起成立劳动关系。第六条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未续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与劳动者续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不与用人单位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请求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自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次日起一年以上未与劳动者续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请求确认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的,应予支持。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合同期限届满后自动续延的,应视为双方重新订立了一次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的事由依法续延的除外。
第八条 用人单位的下列行为,应认定属于《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一)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的;
(二)用人单位因资产业务划转、资产购并、重组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的;
(三)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下属分支机构间流动的;
(四)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后,劳动者因原用人单位重组改制进入新用人单位,原用人单位已向劳动者依法支付了经济补偿的,劳动者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实施前,用人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改制的,劳动者的工作年限计算应按改制时的政策规定处理。
第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因下列情形而续延,致使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予支持: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第十条 被派遣劳动者请求与劳务派遣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不予支持,但劳务派遣单位同意的除外。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请求确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不能协商一致的,按双方原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实际履行内容确定。原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约定不明确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的,按照同工同酬原则确定。
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拒绝签订的,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即时终止劳动合同或依照《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与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为由请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应对用人单位是否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行审查。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应认定为专业技术培训。劳动者接受专项培训期间的基本工资,不应认定为专项培训费用。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但未约定经济补偿,或者约定了经济补偿但未按约定支付的,该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者依约遵守了竞业限制条款,但用人单位未按约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应予支持。双方没有约定补偿标准或约定的补偿标准低于《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标准,劳动者请求按照((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标准补足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期限届满前已通知劳动者解除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竟业限制条款并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等原因而采取降薪保职、降薪休假等变更劳动合同措施,且与劳动者以相关文字记载或实际履行行为达成变更合意后,劳动者又以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请求确认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不予支持。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十五条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除有《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赔偿违约金的,不予支持。但劳动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赔偿直接经济损失的,应予支持。
劳动者以《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说明理由,劳动者未履行告知程序,事后又以《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自身不愿缴纳等不可归责于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未参加某项社会保险险种,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主张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未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四十三条规定的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等程序性义务的,应认定其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违法,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支付赔偿金的,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本身符合法律规定,仅存在未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的程序性瑕疵,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支付赔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其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且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制定、修改规章制度,经法定民主程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但未达成一致意见,若该规章制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且已向劳动者公示或者告知的,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
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执行母公司的规章制度,如子公司履行了《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民主程序,或母公司履行了《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的民主程序且在子公司内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母公司的规章制度可以作为处理子公司劳动争议的依据。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应当审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劳动者的违纪行为在规章制度中是否有明确规定、规章制度对劳动者严重违纪行为的规定是否公平合理等,以判断劳动者是否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用人单位需额外支付劳动者的“一个月工资”,应按劳动者上一个月的应发工资标准予以确定。上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上月工资不能反映正常工资水平的,可按劳动合同解除前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确定,不满十二个月的,按实际月平均工资确定。
第二十一条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 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应以该法实施之日即2008年1月1日为界,对经济补偿的适用条件和计发年限予以分段审查计算。
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请求将用人单位加付给劳动者的赔偿金计入经济补偿的计发基数的,不予支持。
四、工资争议的处理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实际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未明确区分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计件工资中的劳动定额明显不合理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加班工资发生争议,用人单位主张由于劳动者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特点无法对其实行标准工时制度而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用人单位未依法履行审批手续的,仍然应当认定其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具有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特点、依据标准工时计算加班工资明显不合理,或者工作时间无法根据标准工时进行计算,或者其上级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已办理了相应岗位、工种的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手续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计算劳动者加班工资。
对于劳动者工作时间长,但劳动强度与工作时间明显不一致的;或者长期处于等待状态且等待期间有休息场所可以休息、完全认定为工作时间明显不合理的,在认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对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折算。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资、加班工资等劳动报酬的计算、支付达成结算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应认定有效,但有证据证明在协议签订时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乘人之危等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形除外。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在结算协议中约定结清的费用列有工资或劳动报酬,但未列明是否包含加班工资,如果确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工资,劳动者请求支付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加班工资发生争议的,对劳动者提供的证明其加班事实的证据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否认劳动者加班的证据,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应审慎审查,综合分析,合理认定。用人单位提供的电子考勤记录、手工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等证据未经劳动者签字确认,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根据规章制度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考勤记录、工资发放表等已通过一定方式向劳动者公示而劳动者在合理期限内没有提出异议的,应予采信。
劳动者提供电子考勤记录主张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劳动者的主张不予支持。
用人单位有明确的加班审批制度,劳动者仅以电子考勤记录主张存在加班事实的,不予支持。
五、程序问题
第二十七条 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增加社会保险险种、补足缴费基数、变更参保地的,不属于劳动争议,但应告知劳动者向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以其应休而未休年休假,请求用人单位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不予受理,告知劳动者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解决。
第二十九条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本意见施行后受理和正在审理的第一、二审案件适用本意见的规定;本意见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意见的规定。
本意见施行后,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作出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答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若干法律适用问
题解答
四、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起诉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的,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还是普通民事案件?实体上应如何处理?
答: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的,由于这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发生的纠纷故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而不是普通民事案件,其所适用的实体法也应当是劳动法而不是民法。
关于此类案件的实体处理,根据造成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1、劳动者因故意或过失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如果用人单位不要求解除劳动合同,仅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处理,即“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如果用人单位以违纪为由将劳动者辞退,同时向劳动者主张财产损害赔偿的,则无法参照适用劳动部的上述规定,但仍应贯彻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原则,即当劳动者故意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时,应由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如损害是因劳动者过失行为所导致,人民法院则应根据过失的轻重、损害的程度和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轻或免除赔偿责任,如果劳动者仅为一般过失的,一般可免除劳动者的赔偿责任。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挥、安排下正常提供劳动,本人并无违反劳动纪律或工作规则行为的,即使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在劳动关系中,适用风险责任由用人单位负担原则,即劳动者依用人单位的要求提供劳动但产品或工作结果有瑕疵时,劳动者不负瑕疵担保义务,不用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仍须给付全额工资。如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工作规则中规定劳动者负瑕疵担保责任,则应认定该规定无效。如某商场与营业员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营业员工作期间商品丢失的,由营业员承担赔偿责任”的,该条款即应为无效约定,如果营业员本人并无故意或过失,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