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的请示
关于搭建农业融资平台的请示
***人民政府:
为对接上级国家专项资金贷款工作,盘活我局下属国有资产,实行集中规范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提升,特申请搭建农业融资平台,有关事项请示如下:
一、由***良种繁育场和***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国有独资、注册资金1亿元的有限责任公司——***绿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把我局下属所有国有企业——***良种繁育场、***农业科学研究所、***种子公司,***食用菌有限公司、***虎山牧场、***水产公司、***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茶叶公司等公司资产全部划拨到新成立的***绿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下一步作为国有资产出资组建集团公司打好基础,搭建国有农业融资平台。
三、组建该公司,搭建国有农业融资平台所需的注册资金和运营资本由我局自筹解决,工作人员由我局内部调剂。
搭建国有农业融资平台任务是对接上级政策在重大农业民生项目投资建设、农企投融资项目担保、农村可经营性资产开发,以及项目投资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贯彻国家农业政策、增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开发的能力和实力、为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体化运营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农业提供“组合式”的金融服务。
妥否,请批示。
***农办 ***农业局
2015年12月9日
第二篇:关于搭建翠屏区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关于搭建翠屏区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翠屏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姜 波
当前,翠屏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资金的需求猛增,财政感到的压力日益加大。对如何化解资金压力,国内外已有成功的经验。重庆市和四川省政府的实践证明,搭建投融资平台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瓶颈制约,而且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因此,加快搭建投融资平台,不断提升投融资能力和投融资的规范性,已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重庆市、四川省搭建投融资平台的情况
(一)重庆市的做法。重庆直辖之初,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引导培育等领域任务重、项目多,资金缺口大。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现实需求和政策因素的对比研究,他们认为,关系经济安全、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领域,需要有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发挥主导、支柱、基础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市场信号缺损、市场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又迫切需要推进的项目,必须依靠国有投资集团主动出击;在地方政府既不能财政赤字、又不能直接担保搞项目的条件下,必须以国有投资集团作为融资工具,平衡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为此,重庆市积极打造政府可调控的投融资平台,通过整合国有资产存量,新组建或重组壮大了水务控股、城投公司、高发公司、交旅集团、地产集团、渝富公司、开投公司、水投公司等“八大集团”,用市场手段实现了“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用市场的钱,办政府的事”,被世界银行称为“重庆国有投资集团模式”。其做法可概括为“培育主体、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定位发展、拓宽渠道”。
第一,积极培育主体,做大做实投融资集团。“八大集团”组建或重组之初,其资本金来源于“五大注入”:一是国债注入,即把分散到全市各区县200多亿元的几百个国债项目的资金所有权统一收上来,并按项目性质归口注入相应的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即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市维护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口注入投资集团。三是土地收益权注入,即重庆市政府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功能,并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即将重庆市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上百亿元存量资产划拨给相应的投资集团,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五是税收返还,即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五大注入”使“八大集团”的资本金迅速扩张,集团实力和融资能力急剧增强,具备通过市场手段完成融资的能力,承担各项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任务。
第二,健全体制机制,实现集团规范有序管理。重庆十分重视从管理体制上理顺政府及相关部门与“八大集团”的关系,避免产生操作障碍。从政府层面看,市政府主要制定发展规划,决定建设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通过市级有关部门将建设任务分别交由对应的投资集团完成,并根据项目的性质确定资金来源、比例,确保规划发展目标的快速有序推进。同时,为便于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明确由市级部门负责对应集团的业务指导。从资产权属看,由市国资委按规定权限对“八大集团”实施管理,促进各集团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从“八大集团”职能看,各集团作为独立市场主体,整合政府授权赋予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坚持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解决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重大项目的大规模融资需求,加快推进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并统筹资金运用,实现投融资工作良性循环和企业良性发展。
第三,严格防范风险,促进集团健康发展。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重庆市通过“三不原则”和“三大平衡”等保障措施来规范八个投资集团良性运行。“三不原则”:一是财政不为投资集团作担保,使政企之间保持严格界限,防止财政债务危机;二是投资集团之间不能互相担保,避免出现连环灾难;三是财政拨付给各投资集团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受财政掌控,必须专款专用,不准交叉使用、互相挪用。“三大平衡”:一是八大投资集团的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50%左右,实现净资产与负债的平衡;二是八大投资集团必须保证现金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现金流的良性周转;三是各投资集团在接受政府部门下达的具体投资建设任务时,要坚持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必须要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以保证投放与产出平衡。通过以上保障性措施规范运作,既避免了政府直接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又形成良好的偿债机制,降低了企业债务风险,目前,“八大集团”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0%,各集团资产负债率均控制在合理区间,发展态势较好。
第四,明确功能职责,促进集团定位发展。“八大集团”作为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分别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实施各自领域的开发、经营,同时,便于将各集团管辖资产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规模范围内。如水务控股主要经营主城区供排水和全市污水处理,重庆市将原由十几个区县各自建设的19个污水处理厂统一交由水务控股建设,所有项目累计约30亿元的国债资金加上部分财政资金归口到水务控股,其总资产从不到7亿元迅速扩大为40亿元,集团信用、实力和融资能力迅速增强,即再向银行贷款20亿元,所有污水处理厂均按时完工投产。
第五,拓展融资渠道,使存量变为增量。“八大集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券、信托、租赁、BOT、存量转让等融资工具,盘活各种存量资源,把“死钱”变为“活钱”,使存量资源转化为建设发展的增量。如地产集团在承担重庆大学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中,将其在大学城建设规划区域内储备的一万亩经营性用地整治后进行“招、拍、挂”出售,每亩地出售价格达到60万元,既及时解决了40亿元建设资金,又确保了土地资产的增值。重庆城投投资的重点市政项目60多个,获得各大银行的综合授信131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为此,集团于2002年、2005年分别发行了15亿元、20亿元规模的企业债券,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其总资产也从80亿元猛增到500多亿元;净资产从13亿元增加到近200亿元。
(二)四川省的做法。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四川省在深入分析省情、广泛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外和兄弟省区市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按照“1+N”模式,组建省级投融资平台的思路。
“1”是指依托现有综合性投融资公司新组建“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发展),作为省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的定位是“政府主导,功能导向,市场运作”,具备雄厚的资产实力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主要进行股权投资、发挥融资杠杆功能、推动资产变现、促进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
“N”是指依托现有部分具有投融资功能的专业公司及其资产,分类重组改造或根据需要新组建的多个专业公司(以下简称专业公司)。专业公司的定位是“政府主导,项目导向,市场运作”,它们作为专业化投融资功能主体与实际运作主体,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市场规则分类整合资源、资产和专项资金,实施各自领域内重大项目的建设、开发、经营,加快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步伐。
“1”与“N”(四川发展与专业公司)之间是产权连接、平等合作的关系。一方面,专业公司与四川发展是平等的、各自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可以使各专业公司有充分的运作自主权,提高其融资和投资效能。另一方面,四川发展以新增投入拥有专业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资本为纽带对各专业公司实施“积极股东”管理,以出资人身份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投资意图,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功能,同时,进行政府资金的绩效管理。今年1月21日,四川发展及旗下的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铁投)已在成都成立。四川发展是在整合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2户省级国有企业、省内煤矿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800亿元,总资产逾1300亿元。四川铁投是由四川发展出资设立的“N”中之一,整合了四川铁路集团和四川路桥集团的股权和部分现金,注册资本为90亿元,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筹集600亿元左右铁路项目资本金,重点完成11条出川铁路四川段及规划城际铁路建设。今后根据需要,四川省还拟组建水务、旅游、农业、能源、环保等专业性产业投资公司。
二、重庆模式与四川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重庆模式的优缺点。重庆模式的核心是按投融资功能主体与实际运作主体合一的方式,分类整合资源和专项资金,实施各自领域内重大项目的建设、开发、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专业投资公司是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实际组建,能够覆盖大多数急待发展的经济基础设施、公共项目等战略领域,如交通、水利、资源开发、农业现代化等,满足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投融资功能主体与实际运作主体合一,能够有效贯彻党委、政府基础设施、公共项目等投资领域的意志,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在相关经济领域内的推进能力;三是各专业投资公司在本业务领域内的业务能力较强,有利于分类整合存量资源和分散的专项资金,有效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速度;四是分类搭建多个主体,更加有利于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这种模式的缺点:一是规模效应难以充分发挥。资产规模在短期内不能迅速做大,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功能将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我省省级国有资产现有总体规模经营偏小,又难有增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被分割成为若干块,会较大地削弱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二是公司风险向政府传导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各专业公司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方式组建的,包揽较多,如果公司经营出现风险,尽管不存在政府担保,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也可能不得不出面代为公司清偿债务。同时,这种模式下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貌是分离,实是合一的,很容易形成行政化决策的市场缺失,有可能使企业将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责任推给政府,造成责任不清。三是公司可持续经营压力大。公司组建缺乏真正市场化力量的介入,计划性强,缺乏市场验证,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难以预测。四是资源整合成本高,配置效率低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存量国有资产整合为多个公司,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投融资与经营合一,是较为典型的依附于政府的集团公司,以往的实践证明,靠行政捏合在一起导致扯皮的机率很大。另外,此模式会使国有资产在不同的专业公司之间的流动产生一定障碍,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四川模式的优缺点。四川省模式既借鉴了重庆经验,同时又借鉴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是立足于我省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进行的创新。
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既有利于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又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组建平行的专业公司,项目的具体运作由专业公司完成,可以加大项目直接启动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满足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四川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省属企业股权资源和存量资产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集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投融资功能,并与各专业公司实现功能互补。二是既能较好体现政府意志,又能有效规避风险。各专业公司与四川发展平行运作,政府同时对各专业公司和四川发展有通畅的传导体制,能较好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意志。四川发展作为专业公司的控股、参股公司,专业公司实施投融资的潜在风险可限制在四川发展实际出资的股权份额内,切断投资风险、市场风险向政府传递的渠道。三是既能形成专业市场运作主体,又能统一配置资源。各专业公司借助四川发展的资源配置,在各自的领域独立开展业务,成为专业市场的主体。四川发展可以资本为纽带,逐步对各专业公司进行股权改造,有利于资本在各专业公司间流动,优化股份结构,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四是既确定了专业公司的项目主体地位,又能解决改造和启动专业公司资金难题。四川发展以股权的“二次融资”能力取得资金,投入到各专业公司,体现投融资功能,从而激活专业公司的融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投入、土地变性等“钱从哪儿来”问题。四川发展主要以股权方式投入到专业公司或参股项目,不干预专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确保了专业公司的项目运作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的也存在缺点,主要表现在:国内尚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是结合我省实际的一种创新,其管理方式、运作方式等需在实施进程中逐步完善。
三、翠屏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两年来,虽然我区对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区投资公司,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格局也正逐步形成。但现行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弊端,严重制约着我区投融资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后劲。主要表现在:
(一)责权利不相匹配,责任单位投融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区的投融资模式主要以政府为主,各相关部门配合,融资、建设、管理相对分离,财政部门负责筹资,项目责任单位大多只管用钱,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既不利于提高部门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投融资平台建设滞后,投资方式仍然单一。虽已成立区投资公司,但因其规模不大、资产不实、整体实力不强,投融资能力明显不足。在投资方式上,国际国内运用较多的BOT、TOT等投资方式在我区尚未得到采用,更不谈不上采用很多地方已开展的低成本、高额度、灵活多样的企业债券、收费权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投融资方式。
(三)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不完善。目前我们的投资主体有事业单位、企业法人、临时机构,还有常设部门,各责任单位分别开展投资工作,且大多数投资单位是行政部门,存在各自的利益,管理条块分割,分散建设,项目运作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投融资“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难以形成投融资运营合力。
(四)公共资源未能发挥合力,浪费严重。目前,我区的公共资源多掌握在各部门手中,缺乏市场化运作手段,全区的资源市场化进程过慢,使用效率相当低下,造成了政府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建议
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政府进行投融资活动的主体,翠屏区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下大功夫改变目前的政府投融资模式,努力打造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明确搭建投融资平台的思路。从翠屏区目前的实际出发,尽管四川省推行的“1+N”模式只是刚刚起步,但也应是我们的首选。为此,要统一整合区级存量资源和各类专项资金,组建控股性投融资平台公司,使该公司通过资产变现、国有股增值减持、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并以股权投入方式全面负责各类新增重大项目的引导性或控制性投资。同时,根据发展需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组建各类专业投资公司。专业投资公司要作为市场经营主体,自负盈亏,因此必须有特定的盈利模式,形成良好的偿债机制,实现以项目经营收益维持公司的运营和偿还控股公司的借款,实现控股公司与专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在一定时期内不具备自负盈亏能力的专业公司,可先由其履行融资和政府项目代建职能,条件成熟时再作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二)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依据上述思路,一方面要尽快组建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使其成为我区控股性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加快组建步伐,可不必等所有资产全部清理结束,利用目前手续已完备的国有资产及可作为资本金的各类专项资金先行注册成立公司,同时抓紧清理并完善其他国有资产相关手续,逐步注入公司,不断形成规模较大、融资能力较强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本着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通过各类国有资产的整合,由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股权投入方式,适时组建各专业投资公司,如:依托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整合集中区内的国有土地、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及各集中区周边小城镇的部分国有资产,组建工业园区开发公司,负责集中区的开发和建设;依托区养护段,将农村公路专项资金、收取的路桥费及政府投入的养护费等注入,组建交通投资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全区农村公路的代建及按市场化方式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将水库、场镇供排水设施等国有资产及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注入,重组区水利水产农机局所属公司为区水务公司,负责全区水库管理、场镇给排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等;整合电影院、几大公园等文化旅游方面的国有资产,组建文化旅游公司,负责全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等。
(三)多渠道解决当前急需的资金需求。一是要将集中区入驻企业预缴的土地款、投资公司已融资到位的资金及可使用的其他资金用于保土地税费解缴、重点项目征地拆迁、项目前期工作等资金需求,不能让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等资金。二是对亟待开工的集中区标准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采用对外发布招商公告的方式抓紧确定投资业主,迅速启动,并尽可能推迟还款周期;对可采用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应抓紧做好包装论证,并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沟通交流,以尽快招商确定投资业主进行开发建设。三是组织召开区政府与金融系统之间的项目融资对接会,向其推介较为成熟的项目,共同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尽可能缩短项目融资时间,保证项目建设的资金供给。
第三篇:投融资服务平台
投融资服务平台
投融资服务平台指的就是办理投融资需要的平台,比如过投资方想要融资,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去发现好的项目,而有一部分却有好的项目没有投资人,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去找到对他们项目有兴趣的投资人,目前最权威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有汉唐平台。在投融资服务平台中,请选择汉唐咨询。
投融资申请方式
1.投融资行为的介入程度:直接投资,简介投资。
2.投融资申请投入领域:生产性投融资申请,非生产性投融资申请。
3.投融资申请方式:对内投融资申请,对外投融资申请。
4.投融资办理内容:固定资产投融资申请,无形资产投融资办理,流动资产投融资申请,房地产投融资申请,保险投融资办理,信托投融资办理等。
投融资办理流程
1.投融资办理企业向审批机关提交董事会决议和董事长签署的申请书等文件。
2.审批机关在接到投融资办理申请文件后,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
3.审批机关进行投融资申请审核。
4.经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后,投融资办理企业按照变更登记的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四篇: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任玉新 王兴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外在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从清晨到校至傍晚放学,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活动,沐浴在集体文化氛围之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这种无声而有力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是单纯的课堂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我校一直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环境促进育人工作,以优化、和谐育人环境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校园文化教育平台。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设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功能室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使楼道有画语,校园有歌声,努力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建设物质文化,让每一处墙壁会说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象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墙都能说话,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1、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横梁文化
结合教学楼建筑特点,我校在进行校园走廊、横梁、墙壁文化建设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高雅和谐,极具整体美;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主题,分为安全、学习、理想、科技四个内容板块。
走廊中一句句富有人文色彩的话语,一句句的警句和名言,读起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幅幅美术作品,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走廊墙壁、横梁处处有温馨提示,如“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长处,充分发扬它;看一看别人有什么优点,虚心学习它”、“轻声细语,举止文明”、“脚步轻轻,勿扰他人”、“上楼下楼要小心,平安二字值千金”等等。在教学楼走廊内,妙笔绘丹青和反对邪教板块,处处可以看见学生们的作品,这些稚嫩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美,而在于它的内涵。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特长和才艺得以展示和承认。
2、办公室文化
我校近几年加强了以师德教育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并使师德规范逐步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教师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体现者、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的群体本身构成一种文化群体,形成独特的文化素质、文化品味。未成年人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一特殊文化群体的素质好坏,品味高低,依赖于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贯彻的方针,遵循的教育思想、教学规律,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整体文化功能的发挥程度。所以,搞好办公室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①、精心布置室内环境,各办公室积极行动美化办公室环境,一句句爱生格言、一盆盆花草盆景,既净化、美化、绿化了办公环境,也提高了办公效率。
②、制订办公室制度,规范办公室管理。每个办公室都悬挂着《教风十条》、《十句教学文明用语》、《“微笑最美教师”要求》、《稻庄镇中心小学教师职责》的提示牌,“请你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上课教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提问和发言,不大声呵斥学生,不罚站,不命令学生离开教室,杜绝体罚。”这一条条一句句都体现了稻庄镇中心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
③、开展文明办公室评比,由校检查组对各办公室进行随机检查,加强办公、上课检查,规范办公、上课行为。根据教职工出勤情况、集体备课、教研氛围,分别给各教研组办公室打分,及时予以公布,评出文明办公室,给予一定的奖励。
④、以备课组为单位安排办公室,开展集体备课,定期组内教研,凝聚教师的团队精神。自“办公室文化”建设以来,我校办公室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稻庄中心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3、教室文化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每个班在黑板的上方最醒目的地方粘贴了格言警句条幅,学生每一次抬头都是对书法的一次欣赏,每一次诵读都是对格言警句的一次记忆。这是无言的熏陶、无声的教育。教室文化渗透各个角落,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化、行为语言规范化、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每个教学班都悬挂着《稻庄镇中心
小学少先队十项责任》、《稻庄镇中心小学学生礼仪常规》、《稻庄镇中心小学少先队十项良好习惯》的提示牌,提示牌上“睡觉起床要按时。”“爱护公物,正确使用校园设施。”“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每一条都潜移默化的指导着孩子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小则一句名言警句,大则一个班级规章制度的实施,我们都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控制,在管理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文化低年级力求色彩协调,格调活泼,形式常新;中年级寓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高年级则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围绕班级工作中心和对学生的期望目标,突出阶段性教育要求。
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学会鉴别、学会选书,多读书,读好书,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有效率地读书,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自动拿出自己最爱的书籍,集中放在教室后面的书架上,进行交换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4、功能室文化
为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积极筹措资源,广开渠道,精心选择和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并且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仪器室、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加强功能室管理员的培训,健全功能室管理制度,使微机室、图书室等成为了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功能室内一句句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中不断完善自我,思想境界也随着不断提高。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拓展隐性文化空间
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我校也在不断探索发挥隐性文化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隐性文化的拓展空间。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各种制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构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隐性校园文化。我们通过努力,不断拓展少先队工作内涵,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我校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通过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少先队工作及各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合力。如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讲话,我校少先队与各教研组努力探寻学科教学与“八荣八耻”教育的结合点,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现在,“八荣八耻”已成为了我校全体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活动、实践中教育学生
我校注重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文体活动、实践中得到陶冶和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每学期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通过评选文明礼仪规范班、个人卫生达标班,掀起了“生生讲文明,生生讲礼仪”的热潮。结合养成教育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现已成为我校礼仪文化的载体。每学期都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并扩大阅读量,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积极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和模范”活动,极大的促进了榜样的教育力量。
重大节日、纪念日及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如在每年的民族精神教育月,我校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质。结合母亲节,掀起了感恩教育、孝道教育活动,呼吁孩子感恩家长、感恩老师、感恩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②、在社会教育中,我校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并努力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每年寒暑假,我校都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稻庄镇敬老院慰问演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和热爱劳动的思想,为其学会做人奠定了关键的一步;参观华骜集团、西水集团、大海集团等优秀企业,感受现代化大生产的壮观场面,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3、与家长同行,积极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校非常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家长的人文情感、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设立了家长接待日和课堂开放日(每月的1、11、21日),届时家长可随时走进教
室、走进校园,督促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访、发放家校联系卡、与家长通电话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教师的教育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事实告诉我们,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有力的育人文化平台,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会更加努力探索,积极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空间,使其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第五篇: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一、蒙草集团依托20余年的生态科研实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实地监测,整理收集指定区域水、土、气、人、草、畜等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建立指标分析模型,从而精准指导生态修复实践,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决策,优化引导农牧民生产生活,成为生态产业、农林牧产业等移动版的“GPS”+“科技110”。作为“生态+农业”大数据的一项实践,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是蒙草依据当地农业生态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搭建的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的生态公众服务平台。
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使当地的农业生态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有效监控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大数据平台的遥感数据也提供该县农作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作物长势的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分布的各类信息,为该县因地制宜规划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大数据平台中的物联监测,可提供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需求以及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病虫害发生情况的信息,提示农业部门及农民及早预防治疗,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并通过精准施肥灌溉,减少水肥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平台可监测家畜疫病的防治。防疫员可通过“智慧农业”APP快速地将牲畜图片、视频、农户和防疫员确认签字情况等防疫信息实时上报,并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平台可对疫苗进行追溯,并做出该地区防疫热区图。2018年2月14日,五原县养羊农户赵瑞花在平台留言,家里的羊腿疼,走路一瘸一拐,不吃草,情况不止出现过一次,且附近几个村子都有类似情况发生。专家王强胜看到提问后回复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平台通过为农户提供与专家沟通的渠道,为农户及时解决问题。
此外,农业信息员也将防灾减灾、土地流转与疫病防控等相关信息发布在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上。平台信息结合科技服务直通车的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辅助,打通了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牧民解决难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搭平台服务市场决策
五原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盛产葵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番茄、瓜果、瓜菜籽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可监测当地农作物价格。通过有效监测当地农作物市场情况,分析判断每年农作物产量的走势,平台数据指导着农户有针对性地种植所需求农作物的数量。农牧业部门利用平台大数据快速调取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及占比、当前防疫任务完成率、土地流转均价、农技咨询关注度以及各类农产品价格实时监测等数据。平台中的一些信息服务板块也备受农民青睐,如“科技110”使农民的农牧业实用技术、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涉农涉牧政策法规等问题可得到专家及时、专业的回答。
服务三产融合发展
蒙草与五原县政府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色,打造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大数据馆、热带植物馆,集农业新科技成果示范、农业大数据展示、生态科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一产,用科技示范指导农民生产。在示范园内的测土配方施肥区,根据五原县十余个典型区域不同的土测值,选择新作物进行引种试验。同时,根据各乡镇现阶段主栽作物的养分需求及各生育期的需肥特性,为作物全生育期提供适宜的养分配比及生长环境,达到控肥增效的目的。示范园内设有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主要针对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黏虫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以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提高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二产,聚集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展示推介农产品。示范园内展示了多类五原县的地标性农产品,每类产品都有多个品种,每一类品种都有其优势特性。此外,展出的还有五原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出的众多知名品牌。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三产,将示范园同时作为旅游区、科教园。示范园自2017年9月底运营以来,已吸引多达15万余人前来参观、旅游。除本地散客外,更多的是来自各地的教育科普团、产业考察团与旅行团。
示范园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展示农业新科技成果,通过农业+大数据,既解决了“种得好、管得好、产得好、卖得好”的问题,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数据就像是大自然的信使,使用到农业产业中,能够一改以往农耕产业“看天吃饭”的状况,让农业产业变得更加智慧。大数据也是强劲驱动力,通过产销促、流通追溯体系等,让农业产业变得更加健康、绿色。
二、蒙草自主研发的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在节目中亮相,向观众传达一家企业在“尊重自然、尊重一方水土”、把适应当地生长的植物“再还给这片土地”的努力。
助力生态修复相关产业发展
在实践中,要修复某一块草地,必须掌握某一区域的年降水量、土壤特性、适种草种等一系列生态数据,生态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蒙草的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关键因素指标数据。大数据平台未来就像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检测阀和导航器,将来能对生态修复、现代草业、畜牧业、草种业及蒙草定制化产品开发等领域提供科技支撑。
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草原生态修复涉及牧草适宜性、混播比例、种植方案等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研究,当人们点击大数据平台上任意经纬度的坐标点,蒙草的数据库就会提供出适合该处草原生长的草种及该区域最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为草产品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用户可以实时查看牧草具体地块的位置、水、土壤、气候、营养成分等信息,并掌握种植、管护、收获、贮藏、运输等全过程数据。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未来蒙草的大数据平台还能为农业领域的土壤、水资源、农作物等数据的收集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为草种业及蒙草定制化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指导。通过对植物、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数据的积累于分析,蒙草大数据平台可以给草种生产与应用、蒙草生态包等产品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生产指导数据。
为农牧民着想更多蒙草从草原上成长起来,始终不忘草原的养育之恩。多年来,蒙草通过产业发展为农牧民解决企业力所能及的问题。大数据平台的开发,包含很大的公益性成分,也着重为农牧民想得更多、带来更多便利:
合理规划种植。未来通过大数据平台,农牧民能够快捷地掌握当地及周边地区牧草生长状况,了解适合当地环境的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提供生产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牧草及作物的生长特性、土壤类型、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数据,农牧民可以“知天而作”,实现精准灌溉与生产。进行草原动态监测。用户通过大数据平台未来“天、空、地”一体化的草原监测体系,可以监测牧草的返青时间,预测牧草产量。
建立第三方信息发布平台。供应商可以通过手机分布供需信息,用户可以了解供应商的发布信息并可以完成交易,同时平台会为供应商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未来还可以为自治区各盟市、旗县甚至乡村搭建专属的大数据库,做到生态数据的“大导航”和“大利用”。如今,呼和浩特的“中国云谷”正逐步成为国家级的数据中心。大数据不仅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正在创造着良好的社会效益。蒙草大数据平台集成了内蒙古全境10多万个生态数据采集点的信息,将成为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在政府的助推下,蒙草将利用大数据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退化草原重现绿意,让废旧矿山变成绿洲,让城市变成花园,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三、看蒙草如何用生态大数据指导农业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是之必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大产业——农业,如何在当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
蒙草扎根于辽阔的内蒙古,依托集团公司20余年的生态科研实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等技术,结合实地监测,整理收集指定区域水土气、人草畜等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建立指标分析模型,从而精准指导生态修复实践、科学指导产业发展决策、优化引导农牧民生产生活,用“大数据”实现“大生态”、“大产业”、“大民生”的互通互联。
▲蒙草大数据产品体系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蒙草可以为不同地区打造不同专业类型的生态+大数据平台。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就是蒙草依据当地农业生态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搭建的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的生态公众服务平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及农牧民生产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生产服务
看点一:一键获取你想了解的农业信息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当地农业生态提供了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有效监控着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同时,大数据平台的遥感数据也有助于宏观了解该县农作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作物长势的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分布,由此可以对该县不同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规划。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农作物种类分布
▲五原县2017年5月-8月作物长势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轻中重度盐碱地分布
看点二:科技110海量专家实时为农民解惑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农业综合信息模块对农业生产服务助力甚多。其中“科技110”版块最受青睐,农民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手机APP向专家提问,专家收到问题后为农民们回答,问题主要包括农牧业实用技术、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涉农涉牧政策法规宣传等内容。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科技110界面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需求,以及不同气候温度条件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中的物联监测掌握,做到及早预防治疗,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同时精准的施肥灌溉,减少水肥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监测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看点三:灾前预警帮助农民“未雨绸缪”
该平台也可监测家畜疫病防治。通过“智慧农业”APP,在每年春防、夏防和秋防时期,防疫员可快速地将牲畜图片、视频、农户和防疫员确认签字情况等防疫信息实时上报,并汇总到大数据平台,最终我们可以对疫苗进行追溯,并做出该地区防疫热区图。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疫情防控界面
此外,农业信息员还会定期把防灾减灾、土地流转与疫病防控等相关信息上报至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中,便民利民。再加上科技服务直通车的辅助,真正打通了农牧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及时为农牧民解决难题,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的土地流转信息界面
大数据+市场决策
五原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盛产葵花、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番茄、瓜果、瓜菜籽等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粮、油、糖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葵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农作物相关界面
蒙草五原县农业大数据平台可以监测当地农作物价格。通过有效监测当地农作物市场情况,从而分析判断每年农作物产量的走势,并针对性地指导农户每年的种植需求数量。
大数据+三产融合发展
蒙草与五原县政府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生产特色,打造出一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园区总占地面积11664㎡,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大数据馆、热带植物馆,集农业新科技成果示范、五原农业大数据展示、生态科普、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示范园中各具特色的三大主题馆
一产:用科技示范作用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
测土配方,控肥增效
在示范园的测土配方施肥区,根据五原县十余个典型区域不同的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土测值,选择出新作物进行引种试验,掌握其生长习性,筛选出适合各区域种植的特色作物。同时,根据各乡镇现阶段主栽作物的养分需求及各生育期的需肥特性,还可以为作物全生育期提供最适宜的养分配比及生长环境,以挖掘本土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并达到控肥增效的目的。
▲测土配方科学施肥展示
标准展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示范园内还设有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主要针对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发生率,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确保舌尖安全,提高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展示
二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产品展示推介
示范园内展示了多种五原县的地标性农产品,每种产品都有多个品种,每一类品种又都有它独特的优势特性,并对应不同的试种区域。五原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园内对此也进行了集中展示。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农产品主题展示
三产:示范园也是旅游区、科教园
示范园利用配套的先进农业生产设施和技术,整合转化多元产业丰富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园自2017年9月底开馆运营以来,已吸引多达7万余人前来。除慕名而来的本地散客外,最多的是来自各地的教育科普团、产业考察团与旅行团,或休闲旅游,或参观学习,或进行科普教育。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示范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此外,示范园也被打造为一个展示运营平台,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和空间,推进了农民创业富民行动。
▲农民创业产品展示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示范园引导了农业产业集聚,展示了农业新科技成果,并作为平台辐射带动了五原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农业+大数据,使一产有技术创新,二产有供需结构调整,三产有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既解决了“种的好、管的好、产的好、卖的好”的问题,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示范园中的大数据主题展示
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又添一笔。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民们在科技的指导下,紧跟惠农政策,补充知识、技能,把握市场良机,积极创新创业,实现了大数据+农业下的生态集约化发展与精准脱贫。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四、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再一次成为2018开年新政略。
作为十九大之后的首个一号文件,此次的文件为今后的农村发展定下了主基调,这份“既管全面,又谋长远”的文件,不仅仅是2018年的一号文件,也为乡村振兴建构了总方针和路线图。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经济发展,不应该孤立地就农业经济谋出路,随着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然破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三产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农业增收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一号文件也指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方面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拓展农业多功能性,衍生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的增长动力。
三产融合的五原实验
2017年9月22日--23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会议期间,汪洋充分肯定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并到五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了解融合方式创新和利益联盟机制建立情况。
以此为契机,五原县三产融合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中,由政企共同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
2017年年初,五原县政府与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签订了PPP项目框架协议,开展农业和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生态并重的产业探索,推出大数据的细分产品——“五原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农业领域。
早在2014年,蒙草就开始构建生态大数据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科研团队的生态基础调研,形成关于各地区的水、土、气、人、草、畜等基础生态数据,为生态修复及科学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五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五原葵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据说,全世界每7颗葵花籽中,有一颗就来自于五原。
五原县不仅是河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畜牧业发展空间同样广阔。这里年产优质牧草100万吨,年产秸秆饲草、茎叶等140万吨,为发展“农区工厂化养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全县4.8万户农民中的3.8万户都在发展肉羊养殖业,养羊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虽然发展农牧业优势明显,但五原县的生态农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因为地处黄河灌区,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是土壤盐碱化重灾区,占可灌面积的40%,且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每年仍在递增。
增草兴牧,不仅关系到五原县“县计民生”,也关系着五原县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否永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蒙草启动了百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科学改良盐碱地,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业和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
实际上,蒙草盐碱地改良研究院2014年便已成立,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蒙草已经创新总结出一整套盐碱地改良的集成措施。这些措施中,有“暗管排盐、配套排灌”的工程措施;有 “脱硫石膏、土壤改良剂”的化学措施;有“深松深翻,上膜下秸”的物理措施;还有“耐盐碱植物、微生物菌剂”的生物措施。
在五原县的“万亩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治理已经使土壤含盐量由0.6%降到0.25%,可实现种子落地自繁。更为关键的是,蒙草已经采集驯化了耐盐植物35种,成功应用了19种,这些植物全都是五原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当地的乡土植物,他们在盐碱化的土地上形成的耐盐碱特性,再被用于修复五原当地的盐碱化土地。
这也是蒙草生态自成立以来一贯秉持的生态修复理念,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例如五原县的乡土植物千屈菜,它不仅水陆两生,也可以起到改善盐碱地环境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发现,蒙草将这些耐盐碱植物的种植分包到户,再通过这些植物来改良土壤。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仍然高扬绿字诀,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文件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
求和“大农业+大数据”
蒙草执行总裁高俊刚认为,农业作为传统的一次产业,无非是特色化和品牌化。从第三产业的末端视角来看待,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都要进行产品创新和模式变革,最终来适应第三产业这个市场。
而“大农业+大数据”,是对传统农业种植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的基础,以此为入口,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一网覆盖”,农业资源数据“一键获取”,农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这样一个终极目标。
蒙草生态与五原县政府共同建设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占地总面积11664平米,分为农业产业融合展示馆、生态植物馆、热带植物馆。这不仅仅是一个科普馆,也是地方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的展示平台和市民休闲空间,更是蒙草创新农业大数据平台的一个实践平台。在这里,蒙草试图将五原地区的农业生态基础数据变成财富,并探索生态农业的三产融合机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生长一方植物,在这里,蒙草生态汇集了五原县10个乡镇农民提供的水、土等样品,将县域内的水、土、气、光、热、肥等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了解其对应关系,让农民生产有依据,用新技术优选种类、了解自家的土地最适合种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什么、了解农作物怎样进行病虫害防治、了解农产品到底有怎样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实时获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
与此同时,蒙草引入了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如水培,雾培和基质培进行配比实验,直观地向农民展示配土施肥的重要性,指导农民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掌握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馆内的检化验室对当地农民免费开放,农民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可以随时来求助专业的指导和数据支持。
这个农业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建成为集数据整合、信息查询、可视化展示、物联网监控、遥感监测和宏观决策等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锁定经纬度上任意一点,即可查询到该地区的农业大数据,包括土壤、气候、原生植物、草地类型、退化情况、适应地情的生态修复技术。锁定任意一种植物,即可查询该植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指导农牧民的生产作业和新牧区建设。
高俊刚认为,通过“大农业+大数据”,就是解决农民“种的好、管的好、产的好、卖的好”的问题。这样的大数据平台,不仅服务于企业、政府部门和农牧民,也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修复方案和生态产业指导。
根据《2017年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报告》,得益于PPP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流域治理的推进,环境修复企业业绩快速增长,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PPP项目入库数量为14,220,投资总额178,000亿元。
蒙草将业绩大幅上升的原因,归结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公司充分利用 PPP 模式,积极开拓市场,业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公司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的 PPP项目落地,且项目建设运营顺利开展。新时代证券近期的研报也显示,蒙草依托地理优势,承接北方土壤沙化治理项目,预期万亿级的生态修复市场,将使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受益。
而从蒙草的五原项目来看,蒙草生态的业务显然不止于草原、荒漠、矿山等生态治理,通过农业生态大数据这样的三产融合创新,蒙草生态已经成为一家拥有核心技术和技术产品的“科技型生态企业”,这必将开拓出前景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蒙草搭建草原生态大数据(也许可以借鉴)
蒙草生态已经拥有不少如何积累生态财富的心得经验。公司的核心业务涉及五大板块,包括生态修复、节水园林、现代草业、草种业、生态牧场。
事实上,在生态财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王召明今年恰好带来了一份如何快速积累生态财富的提案,即“建立国家草原生态环境大数据”。王召明认为,“互联网+”时代下,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生产离不开大数据,草原也需要生态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该建立草原大数据平台,以此为抓手将大数据应用到草原生态建设中,让大数据平台成为草原生态和农牧业的“教科书”。
王召明向记者介绍说:“我们一直把生态建设称为生态修复或者生态恢复,就是恢复到以前自然的样子。一个地方的生态、植物、树、草、生物、微生物,各自的比例其实是由几百年、几千年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和形成的,我们把这个数据都记录下来。在生态建设中,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这个地方长什么树,长什么草,大自然说了算。”
而所谓草原生态大数据,则涉及草原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水土气人草畜的动态平衡监测,还包括“草牧业完整产业链的过程数据,如育种、播种、施肥、收获、储运、草牧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它们可以被大数据平台一一记录在案并随时查询,用来指导草原生态修复,服务于农业和畜牧业。近两年来,王召明已率先在蒙草生态探索“互联网+生态”的造富之路。据了解,种质资源库建设是构建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的最核心环节,公司目前正在建设完善草原草种质资源库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质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甚至将从国内延伸至阿拉伯地区。王召明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已统计了内蒙古地区近90%的生态数据,新疆、西藏及京津冀地区的数据统计工作正在开展中。“目前仅是一个初级的平台,随着数据的积累,公司将考虑如何让大数据从生态链服务整个产业链。”王召明坦言,这个过程则需要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进来,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等共同合作。
蒙草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资料
在此背景下,王召明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支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建立“草原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广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为生态修复提供大数据模型;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并不断更新完善,实时监测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利于及时保护与利用。同时,建议政府职能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建立“农林草畜”完整的生态平衡管理模式。王召明提出,生态大数据平台就是要服务于农牧民的生产实践,因此对提供这样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政府要有一定的奖补政策。
王召明向记者表示:“大数据平台的价值在于可以指导生产,让生产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并且指导生态建设、农牧业建设,对未来的生态有一个很好的预测。通过每年卫星云图上植被情况的变化、植被颜色的变化,看生态发展的趋势或者未来预防的方法,甚至对未来部分政策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影响。”谈及今年蒙草生态的战略规划,王召明坦言,目标是将 5 个核心业务板块做的更扎实,其中大数据平台建设亦是布局的重点。“前端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中间环节继续完善种质资源库等数据搜集,终端则做好品牌及标准建设,最终将公司打造为前端有科学依据、中间有物质保障、末端有执行标准的生态产业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