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请求给予失地农民办理失地农民证的报告
关于请求给予失地农民“农转非”村民
办理失地农民证的情况报告
县人民政府、欣山镇人民政府:
我们是欣山镇东门社区东门组、兰屋组的部分村民(原大集体时间东门村第一和第二生产队)。受历史变故原因,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先后多次将我们两个生产队的农田征用,用于建粮管所、碾米厂、百货公司、龙泉湖、游泳池等市政工程建设,征收后县人民政府给予每个村民每年480斤粮食补贴指标,让我们失地农民有了最低的生活保障。这些惠民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关爱我们农村百姓。
80年代中期,国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全面开放了粮食市场,县政府不再给我们这些失地农民粮食补贴指标,也没有给予其他任何补偿,当地农民只能依靠极少的2分耕地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逐步推进,去年11月、今年4月又征用龙泉湖坎下耕地,用于建环城公路和停车场。感谢政府出台了好的政策,给征用失地农民办理失地证,可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前几年,水背等其他各村,无论农业户口还是“农转非”户口,均可办理失地证,唯独今年征用龙泉湖坎下耕地时仅限农业户口和征地“农转非”户口方可办理失地证,其他“农转非”户口不能办理。我们两个组的村民自问是支持和拥护县城建设发展的各项措施,也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民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但不公平的“待遇”使我们感到成为了“二等公民”。我们两个组170多人,农业户口和征地“农转非”的只有30多人,其余140多人在2004年12月换户口本时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欣山镇派出所把原农村户口换成“农转非”户口。在此项“惠民”政策下,140多人连最基本维持生计的农田都失去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也是相违背的。
为解决我们140多人的后顾之忧,体现党和政府“老有所养”的惠民政策,切实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求政府给予办理失地农民证。
呈报人:欣山镇东门社区东门组、兰屋组部分村民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失地农民办理整理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且符合办理规定条件的,按以下程序办理参保手续。
被征地农民参保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由各被征地村(社区)提供征地协议及土地补偿合同;
(二)被征地农民身份证及户口本等证明;
(三)填报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花名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申请表》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
(四)由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的《征地情况及保障资金明细表》。
经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手册》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证》。
(三)终止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
参保人员达到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年龄时,各被征地村(社区)携带参保人员身份证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核定待遇。
为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政发号)有关规定,就《失地农民证明书》的发放,制定本办法。
一、《失地农民证明书》的发放对象
根据《县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失地农民证明书》的发放对象为:具有本县农业常住户口,在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因县城城区规划、工业园区和国家及省、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等需要,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家庭承包耕地全部由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征收使用,被征地时按政策规定拥有或可以分配责任田且征地时年满18周岁以上的农村在籍人口。
二、《失地农民证明书》的办理程序
(一)个人提出申请。符合失地农民认定条件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1、《县失地农民认定申请表》(一式四份,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乡镇国土资源所、县农业局各一份);
2、申请认定人员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申请认定人员家庭第二轮土地承包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4、征用土地情况证明材料。
(二)村委会初审。村委会受理申请后,组织人员登记并核实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情况,并成立由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及其他人员参加的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对经评议认为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应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7天以上,广泛听取意见,提出初审见,上报乡镇国土资源所和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对经评议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做好答复和解释工作。
(三)乡镇国土资源所审核。乡镇土管人员通过入户丈量、核查土地使用资料等方法,对申请人的家庭人口、耕地征用情况进行核实,签署审核意见。
(四)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受理申请后,应组织人员对申请人的的家庭人口、耕地征用情况进行核实,签署审核意见。经核实不符合条件的,退回村委会并做好答复和解释工作。
(五)县农业局审批发证。县农业局对乡镇上报的失地农民保障对象进行审核批准,发给《失地农民证明书》,实行一人一证。并将失地农民证明书核发名单抄送给相关部门。
三、《失地农民证明书》的管理
1、《失地农民证明书》由县农业局统一印制和发放,并统一编号。
2、对《失地农民证明书》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涂改、出借、出租和转让。
3、《失地农民证明书》遗失的,应当在法定报刊上刊登遗失声明,并向县农业局提出补发证明书的书面申请。补发的《失地农民证明书》编号与原编号一致。证明书因损毁影响使用的,可以向县农业局申请更换新证书,更换的证书编号与原编号一致。更换新证书的,原证明书应当收回。领取、补发、更换证书应当交纳工本费。
第三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办理程序
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且符合办理规定条件的,按以下程序办理参保手续。
被征地农民参保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由各被征地村(社区)提供征地协议及土地补偿合同;
(二)被征地农民身份证及户口本等证明;
(三)填报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花名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申请表》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
(四)由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后的《征地情况及保障资金明细表》。
经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手册》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证》。
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转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办理终止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手续;
(二)本人提出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申请;
(三)各被征地村(社区)为其办理增员手续;
(四)个人补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
(五)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参保手续。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向外省市转移应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由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转入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接收证明;
(二)市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其办理转移手续,并将其个人帐户本息额转出或一次性退还给本人;
(三)终止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关系。
参保人员达到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年龄时,各被征地村(社区)携带参保人员身份证及《被征地农民待遇审批表》,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核定待遇。
缴费标准
由于各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缴费额度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的失地农民的缴费标准:
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按每年100元至800元的缴费档次,由个人选择其中一档乘以折算后的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应缴费总额。被征地农民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以征地时上起历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按20%的费率乘以折算后的缴费年限,计算应缴费总额。
区(市、县)人民政府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的承包土地数量为依据,根据实际失地比例承担一定数额的费用。全部失地的,政府承担费用为被征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档次乘以补缴年限计算得到的应缴费总额的60%;部分失地的,政府承担费用为应缴费总额的60%乘以实际失地比例。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的家庭人口为若干人的,按符合参保条件的实际人口计算政府承担费用。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承担费用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作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依据;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除政府承担费用外,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应缴费总额的40%记入个人账户,其余60%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规定一部分记入个人账户,一部分划入统筹基金。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未满60周岁、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个人选择的缴费档次继续缴费,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标准继续缴费,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继续缴费,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
第四篇:失地农民利益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内容至少要包括:
完善征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实现征地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解决征地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
提高补偿安置标准,确保足额兑现,明确土地补偿费的分配管理。非法征地和强制征地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制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提高征地成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能有效遏制非法征地和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现象。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是失地农民的共同呼声。国家应统一制定同一区域内的征地综合补偿安置标准,妥善解决征地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补偿不均的问题。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对征地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及时公示补偿资金标准额度和每户农民资金到位等情况,严禁挪作它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确保征地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引导就业,进行就业培训,扶持创业,给失地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社会保障。建议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就业问题,并对其就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五篇:失地农民调研
关于金塘社区失地农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翻天覆地,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依托,这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然轨迹。那么,我县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生活怎样?他们能不能获得工作机会?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为此,利用在金塘社区开展“三送”活动的机会,笔者对该社区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就调查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金塘社区八个村民小组145户农户家庭人口为486人,其中劳动力214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43亩,被征用耕地将近42.36亩,现有耕地0.64亩,现人均耕地0.0013亩。145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约61%,收入减少的约39%。在214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约82.9%,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约13%,赋闲在家的约4.1%,无从事农业生产人员。
1、总体上征地后调查户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后
征地后,调查户年人均纯收入为2742元,比征地前增长约6.7%;征地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45元,比征地前增长3.5%。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机遇,对少部分农民是困扰。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从思想意识到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有些“无所适从”,在短期内成为突发性转轨对象。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用,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存保障,种田无地、就
业无岗、低保无份。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金塘社区失地农民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园区入驻工厂企业逐年增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失地农民接收信息比较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餐饮店经商,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总的来看,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
其减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二是一些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三是有些家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四是经营第二、三产业失败。这些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3、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多,从事农业人员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1、耕地被征用,部分以种田为主农民的收入影响较大。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收入便骤减,生活陷于困难。大部分农民耕地全部被征用,日常的生活开支全靠在附近打打工。另一方面,耕地大量征用后,剩下耕地很少,农民弃之可惜,耕之效益又低。有的农户说:“要征地最好全部征完,剩下耕地不多不少不知办啥好。”
2、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就目前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就业压力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
农民失业率比较高。具体分析: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地来的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更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全村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建筑业。
3、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
4、缺乏发展资金。部分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种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有的失地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三、失地农民的心态和期望
1、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
2、普遍认为征地款偏低。征地是国家建设需要,农民是支持的,而且多数农民认为征地对于他们来说暂时是有利的。但认为征地补偿款偏低,他们说土地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征地以后农民缺地又缺钱。
3、希望政府着力解决医疗和教育收费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在医疗方面给予有困难的失地农民适当照顾。
4、切实帮助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创业。不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建议政府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政策倾斜。希望农村金融机构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帮助农民自主经营。
四、对策建议
随着我县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1、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2、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
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三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3、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总之,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上要通盘考虑,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有机结合,双管齐下,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我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快我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步伐。
执笔人:王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