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失地农民——这个新的社会群体迅速形成并扩大。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4000万人——5000万人。他们的特点是: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失地农民的现状。
目前,失地农民的处境相当艰难,随之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面临的难题主要有:第一,出路问题——就业难。失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集中表现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3个方面。再加上农村就业信息服务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即使已实现了就业转移,一旦企业合同期满或精简人员,这部分人往往首当其冲被裁减。第二,退路问题——保障低。养老保障是失地农民普遍担心的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而安置补助费用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保障”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生计。第三,生活问题——顾虑多。“上楼”对失地农民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收入低,担心“上得起楼,住不起楼”。二是由于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配套,有的地方楼房水暖无法供应。三是许多地区盖了楼却解决不了房屋产权问题,无法长期维护业主利益。四是社会上对农民取得房产租赁收入存在不正确的观念,过去斥之为“吃瓦片”认为它是不正当行为。
第二篇: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抚州市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详细了解抚州市本级失地农民的现状,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工作要求安排,我局派员对抚州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市本级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2014年以来,抚州市本级征收土地面积为8793.26亩,被征地人数9658人,已认定失地农民身份人数为7744人,参保6971人。据调查,失地农民主要生产生活来源为外出务工、领取养老保险两种方式,领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为1435人,占参保人数的20.59%。
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
1、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参照其他兄弟市的做法,我市出台了《抚州市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操作办法》,为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的稳妥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被征用土地涉及的农业人员安置办法:以货币形式(安置补偿费)安置补偿和办理失地农民社保。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村小组村民,可按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 1 策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就办理社保个人应缴纳的社保金,由政府补助15年个人应缴纳的60%,个人缴纳40%。
三、各个单位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中的职责
按照标准明确、村民自决、政府审核、阳光运作的原则,坚持以户为单位认定,以村小组为单位申报,规范执行“三审核二公示”的程序,即:先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经村小组全体户主会议初审,初审后把名册报村民委员会讨论二度审核,二审后在小组公示,无异议后将名册报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组织乡镇公安、土管、财政、农业部门共同三度审核,三审无异议后,将名单在村组再公示,公示后名单送交国土部门,由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国土、财政、人社和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审,经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国土部门颁发失地农民证,并报政府备案。
四、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情况
我市严格按照省政府[2015]81号文件要求,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8%以及单独预留每亩6000元用于养老保险费补贴,仍不足的通过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当地财政补贴或其他渠道解决。
五、当地在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中好的做法和经验
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到位。成立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明确了成员单位的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和会审制度,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被征地农民身份最终确认、参保等工作。
二是保障起点高。按照与省级统筹接轨的原则进行制度设计,而未采取地方统筹的办法,大大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是补贴政策激励性强。核定了财政补贴年限,建立动态补助机制,有助于提高中青年年龄段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四是选择适应性强。提供了养老补助和基本养老保险两种保障模式供选择,较好地适应了参保人员的差异性需求。
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个性问题众多,被征地农民身份认定难
认定被征地农民身份,明确保障对象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开展的基础。由于涉及征地项目的时间跨度很长,历史遗留问题很多,相关基础材料不全,文件难以覆盖众多个性化问题较多,导致被征地农民的认定工作面临诸多矛盾,首先是保障人数和口径难认定。国土、农业和统计等部门对土地面积的认定界定标准和数量不一致,使得人均土地难以确定,另外,各村组在征地和安置办法上差异较大,很多村组在征地后实行剩余土地的再调整,因而究竟是以户为单位还是以村组为单位来认定保障人数难以确定。再次是被 征地农民身份难认定。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涉及征地项目跨度时间长,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前后的户籍身份变动频繁复杂,大量由于婚嫁、参军、上学等发生的户籍迁移变动,有些出现了以村为单位整体农转非的情况;另外,很多地方的征地项目是分步推进,在多次征地后才达到“人均0.3亩以下”的标准,所以,在认定失地农民参保对象方面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2、工作机制运行不畅,部门协调尚需磨合
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涉及财政、国土、人保、农业、城建规划、房管(拆迁)和公安等部门和县、乡(镇)、村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务必要有一套科学分工、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运行顺畅程度是影响当前此项工作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当前此项工作推进情况来看,部分县(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配合不力等问题,特别是被征地农民身份确认的职责分工存在意见分歧,致使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客观上形成了对参保工作的制约,造成有些县(区)参保工作进展迟缓,难以实质性启动。
3、配套补贴资金需求大,财政筹资有压力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启动涵盖1999年以来的被征地的农民,人员基数庞大,特别对于市本级、临川、南丰等参保人数较多地区,如按照市本级由财政补助60%的应缴养老 保险费,连续补助15年的模式,不仅启动时一次性补贴资金需求庞大,而且后续资金需求量也很大,仅靠从国有土地有偿收入中提取8%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很难满足参保人员的补助需求,各级财政均面临较大的压力,成为影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的瓶颈之一。
4、参保年龄结构偏老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农村的社会保障基础比较薄弱,被征地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险意识还较淡薄,特别是距离退休年龄较长的人员,自我保障的意识不强,从目前已启动的地方来看,距离退休年龄15年之内的占已参保人员的绝大多数,特别是已达退休年龄的人数众多。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被征地农民还在等待观望,导致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参保年龄结构偏老,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增强。
七、下一步工作建议
1、强化领导,增强意识,提高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自觉性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是一项考量社会管理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部门的密切配合、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真正做到上下齐心、部门齐力,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准确性
作为一项涉及部门众多、具体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个职责明确、衔接顺畅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推进必要条件,应尽快形成一套国土部门认定身份、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财政筹集和拨付补贴资金”的顺畅的运行流程,在各个环节认真把关,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学设计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的适应性
由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复杂性,并且尚未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参照执行,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应充分汲取兄弟市县的已有经验、审慎调研、科学设计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科学确定保障形式,努力实现保障水平、群众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的有机统一。
4、拓宽渠道,科学预算,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保障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落实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坚持以被征地农民自筹为主体,政府财政补助为辅,村集体经济为补充的基本原则,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合理利用资金,确保资金的足额到位。
5、规范程序,加强监督,确保被征地农民参保的公平性
第三篇: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详细了解我区失地农民的现状,近日,区政府办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全区失地农民比较集中的城北办、城南办、袁河办、仙来办、通洲办及罗坊镇、良山镇、下村镇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我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一)失地农民工作开展情况。全区征地的主要用途是建设重点工程、工业园区用地、商业用地和公共事业用地,还有部分折迁还建用地。目前,已在五个办事处开展了失地农民认定安置工作,被征地人数35977人,已认定失地农民身份人数为34078人,参保23958人,其中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2234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199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5458人,参加村干部养老保险67人。
(二)已认定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已认定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五个办事处。城南办:2002年集体土地已全部征用完毕,目前失地农民已基本适应城市生活,主要收入多来至房屋的出租和就近择业。城北办:失地农民对失地后的生产生活已有心理准备,现收入来源多为自主择业。袁河办、仙来办、通州办:失地农民对失地后的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主要收入来自房屋出租,部分人员在外打工,50岁以上人员基本处于无业状态。以上五个办事处因地处城区,原有人均耕地不多,征地补偿人均收入较少,失地农民保险保费缴纳存在压力;就业待遇期望值较高,50岁以上人群就业困难,有相当部分人群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之生活成本提高幅度较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止步不前,对失地
1农民保险养老金的补偿标准提高的愿望较强烈。
(三)未认定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未认定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有关乡镇。罗坊镇:因逐年进行的集镇建设征地时间最早的始于70年代,征地时间幅度大,每次征地的规模都不大,还存在极少土地。失地农民只能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领取镇政府补贴的55元养老金,50岁以上人员因外出就业困难,较多人依靠养老金和低保及子女部分收入来保障基本生活,生活水平一直较低。下村镇:主要是为下村工业基地发展而征收了部分集体土地,现只涉及一个杭桥村委大江背村小组,由于该村小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人均补偿较多,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但因突然失地大部分农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因无技术或者体力较弱,就近和出外务工都比较困难。良山镇: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周宇村委,目前主要是通过民政部门补贴的方式给与每月10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因就近就业机会少,失地农民生活普遍困难。以上乡镇因不属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失地农民至今未被认定身份,因此不能参加失地农民保险,失地农民强烈要求进入失地农民保险保障范围。
二、影响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补偿偏低,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是按征地用途对农民进行补偿。按现有补偿标准,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用途征地而补偿标准却不统一,造成同样是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却不一样。如罗坊镇70年代的土地补偿标准与现有补偿标准存在较大差别,因征地分批次且跨年代久远,加上以前未出台失地农民保障相关政策,原有补偿款目前基本已被失地农民日常花销开支掉了。通洲办事处因靠近中心城区人均耕地较少,人均征地补偿款少,造成群众参保能力不高。各街道办和良山镇失地农民反映,一些失
地农民以前因征地安排进厂做“土地工”,但因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等原因未能参加城镇社保的人员生计无以为继,而且又因已转换为城镇居民,不能参加失地农民保险。在调研中,许多失地农民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原先有地种,有房住,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现在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觉得生活无着落。
(二)就业困难,生活堪忧。据调查,失地农民大多数只有初、高中文化,部分年级大的只有小学文化,思想相对保守,而且基本上没有技术专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失去土地后,受文化程度、职业要求、择业观念、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只能闲赋在家,靠补偿费度日。而且失地后,生活成本提高,生产生活开支增加,一旦补偿费花完了,就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少数失地农民因无事可做,游手好闲,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保障标准不高,覆盖范围不广。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尽管已启动,但还远没有达到城市居民待遇。一是个人缴纳部分较大,保障水平也很低,农民难以接受;以城北办为例,一个三口之家按缴纳保费15年计算,需缴纳5至6万元的保费;09年6月份以前参保的农民领取养老金,最高的每月有310.28元,而09年6月以后参保的人员缴费相对更多,但领取养老金反而更少,最高每月只有261.28元。二是失地农民的养老金发放不能与城镇社保同步提高,保障标准逐年拉开差距,参保农民的续保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三是对50岁以上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覆盖,而这部分人员因未达到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家里经济负担较重,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务工机会,生活非常困难。四是参保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已参保人员岁数偏大,基本已接近60周岁,而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因距退休年限较长,怕政策有变动,参保人数偏低。五是一些“农转非”的无
职业失地农民,既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待遇如城镇低保等,又不能享受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他们处于政策的盲点,无任何待遇,生活极其困难。
(四)信访问题较多,影响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1-7月份,我区因征地引发失地农民赴市、区上访70批240人次,占上访总量的19%。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征地程序不合法,补偿款分配不公平、不公开、不透明、不合理,就业难、生活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上。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思考
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逐步建立起一套“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实现“一次性补偿”向“长期性保障”的战略性转变。
(一)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根据农民普遍反映的征地补偿费偏低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进行补偿的基础上,坚持市场运作机制,合理划分土地地段、类型,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此外,应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土地出让、新增建设用地费用等土地收益,进一步向农村、农业倾斜,争取让城区周边人均征地面积和补偿款较少的失地农民能够用征地款缴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即使按现行补偿内容进行补偿,也应参照当前物价水平、消费总体水平等因素,结合农民意愿,提高补偿标准,以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再就业,以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生存环境能不断提高和改善。
(二)探索完善安置模式。实践证明,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安置并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要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今后应该从补偿、保障、发展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可采取股份合作、发展园区经济等多种
安置模式,引领失地农民走城镇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有几种模式值得借鉴:第一种模式:“东风”模式。发展商贸,推行股份合作制。城区具有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的村组,可以参照城南办东风管理处的模式把地处闹市区的农民和集体的少量土地盘活起来,推行股份合作制,建商厦和公司,发展商贸。第二种模式:园区模式。一是优先安排失地农民进入园区生产企业就业,或者安排从事保洁、绿化、保安等工作。二是根据园区的功能需要,鼓励和扶持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围绕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自主创业,从事加工、修理或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三是按照规划用途,征地时按比例返还一定土地给被征地的失地农民开发经营,其所需的启动资金,可以由征地补偿费、政府补贴和农民(农户)按比例自筹,以保障其后续发展和生活来源。
(三)规范补偿安置行为。应建立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宣传、预告、公示、听证等制度,规范行政人员行为,规范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失地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有效减少失地农民信访事件。
(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增收。一要构筑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就丧失生产资料的这一层面而言,失地农民与下岗职工的性质是相同的,要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和实施失地农民的扶持性就业政策。二要积极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转岗就业。通过实施村级项目集中建设,盘活区域内就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失地农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社区就业承载力。三要有针对性的启动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技能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支持民间组织和个人创办各类培训机构。四要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农民“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观念,使其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化就业方式,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
业、竞争择业。五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信息库。构建劳动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失地农民求职意向调查,畅通劳务供求信息渠道,加强推荐就业和劳务输出力度,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防止失地农民陷入“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窘境。六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要把信贷支持“失地农民”创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商业银行信贷支农的新平台和切入点。
(五)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巩固完善好失地农民保险制度,降低个人缴费比例,取消以户为单位参保模式,降低门槛限制,提高补助标准,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失地农民参保率;扩大失地农民保险参保面,在保障城区失地农民参保的前提下,争取把各乡镇失地农民纳入失地农民保险参保范畴;同时积极探索失地农民低保制度,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失地农民子女上学、就业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帮扶失地农民下一代的成长,避免出现“二代失地农民”。
第四篇:开发区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的有关情况,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近期,开发区组织土地管理办公室、安置办公室及相关分管领导等人员,对开发区范围内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征收和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已统一征收了土地13279.157亩,涉及失地农民1661户2426人。开发区失地农民失地后就业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约占总人数的30%,大部分没有正式工作,但因征地、地上附着物、拆迁款补偿到位及时,人均都在10万元以上,暂时没有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
二、失地农民安置情况
一是规划建设移民小区8处,总占地面积2459.2亩,已完成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现已安置767户。二是为新区15个社共办理社保1008人,其中整体加入社保且以交纳社保金的493人,一次性交款后到达法定年龄且已领社保工资的256人,一次性交款后现未到达法定年龄未领社保工资的259人。三是为新区内150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园林环卫工人临时聘用申请登记手续,已分批安排20余名失地农民从事园林环卫工作。四是低保暂没人申请。五是商业用地安置已规划选址,正在积极进行设计工作,争取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开发区成立以来,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开发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三年多的努力,一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新区已基本建成。但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建成项目的增多,失地农民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安置相对落后,且建成移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本次舆情调研,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住上了小二楼,生活比较好,但由于没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有的失地农民没有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很多没有长远打算,且近年得到政府补偿较多,近期生活无忧,又爱好喝酒不愿意吃苦,所以很多都是整天坐吃山空,令人担忧。有的想找工作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四、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商业用地安置有关事宜,力争实现失地不失业、农业转商业、农民当老板的既定目标,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
第五篇: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
外国语学院
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以淄博市马尚镇钱家村为例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浪潮,失地农民问题已日益突出。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势必占用大量农耕用地,就必然会产生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现在靠什么来生活动?社会保障如何?就业情况如何等值得我们研究。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在2001年合并建了今天的山东理工大学。之后,学校扩建。原来山东工程学院的校址即是现在的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位于市中心附近,四周全部为商业建筑,地价极高。在此扩建很不现实。而淄博学院位于淄博市新城区,与原来的市中心有一定距离。今天山东理工大学3600亩占地就是在淄博学院的基础上扩建的。原来钱家村就在淄博学院的北面,而扩建后钱家村就包括在了山东理工大学之内。今年暑假,我们团队就以山东理工大学扩建而搬迁的钱家村为例,深入他们居民楼,走访多户,具体调查了解他们对搬迁的态度,和搬迁后生活的变化。也了解了被迫失去土地农民的辛酸生活,并尽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实际地帮助到他们。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城市化 社会保障 改善就业 养老保险
引言:
根据学校分步组织实施的部署,2013年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选择11个学院进行试点。很荣幸,我们外国语学院成为其中一个试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采取团队、小组和个人三种形式,以团队和小组为主。我们以宿舍为单位,又加入班上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包括孙玉红,孙青青、柳菊、刘鑫、徐薇、赖欣、赵霞、李思佳、范孟恬、田晓彤共10人。我们于7月17号之前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四天我们前去钱家村村委会了解钱家村搬迁的具体情况,还去钱家村钱裕园小区向居民了解情况,最后我们在一起对收集的信息以及通过调查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一起总结讨论了对钱家村生活现状以及改善的方案措施。
钱家村搬迁之前的生活状况
我们是2011级的学生,两年前我们走入理工大学,校园的美丽和规模之大让我们很是惊喜。经过这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我们才了解到在这个阔大的校园曾经住着一个小村庄:钱家村。这个村的村民即是因为学校的扩建及发展而失去土地住进城镇小区的农民。曾经这个校中村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既是一个村子,又是一个学生们购物餐饮的市场。2007年的冬天钱家村的所有村民学校搬走,住进了学校北边的钱裕园小区。曾经的学生对于钱家村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村里面的小饭馆等各种店铺都是他们经常出现的地方,有太多生活的记忆。搬迁以前,钱家村共有229户人家,600多人口。据史料记载,钱家庄位于马尚北,明初建村,因钱姓始来立村,故名钱家庄。明末清初村废。后有韩、宋、彭等姓迁来原址定居,路北仍称钱家庄,路南曰兴旺庄。民国年间,统称钱家庄。1801年《长山县志》有“理家约钱家庄”的记载。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钱家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600多亩地。搬迁之前,村里的农民们平均每人都有一亩地。他们一年种两季庄稼,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不管收入如何吃喝也算绰绰有余。这里的老人见证了理工大的建立过程,曾经看着一座座高楼把钱家村围绕。由于学校在郊区,距离市区很远,购物很不方便,在学校建立之初,村民们就看到了校园这个巨大的市场,纷纷购来大量蔬菜、水果、鞋服、电话卡等各种小商品,做起了生意。每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小生意,小餐馆就有十多家,每条街上还会有不少于两家的钟点房、小旅馆等,各种店铺都有,不仅方便了同学们也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很多人都觉得理工大的学生把这个村子捧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家村人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2003年钱家村委会在村里盖起了几排大棚,用来出租,理工大校园也逐渐成为很多人淘金的地方。钱家村人一边自己做生意,开小饭店、服装店、小超市等;一边把房子租给别人经营,此时一部分外地人开始涌入钱家村做校园生意。除了做生意赚钱外,村民每年还可以从钱家村市场上分到不少房租费。许多村民还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旅馆,给校园的学生用。
钱家村搬迁的过程
毕竟是大学里的村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扩建发展,钱家村搬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只是早晚的事。但对于自己住了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村庄,村民自然很留恋,尤其是老人们,他们从小就住在这里,是一辈子的家。他们说低头抬眼都是那些读书的学生,那种感觉挺好的,很幸福。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必须搬走。从接到通知到全部搬迁完毕,人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可以说是一声令下全员出动,没有拖泥太水。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及很多家庭妇女对这次搬迁很不满,他们说很无奈,但是又没有办法。一方面什么都靠买的生活消费很高,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又很多工作又做不了,打工也很受限制,挣钱也不多。没有了土地心里觉得空空落落的,没有吃喝的来源不踏实。在我们调查的村里的原住村民中,一部分村民对这次搬迁表示理解,关于补偿的问题,大家不愿意多谈。我们在村委会了解到当时征用村民们的土地,一亩地有30000元的赔偿,这部分钱是作为集体资产发给村委会的,但仍旧属于村民,村委每月发给每位村民200元生活补助。由于当时征收土地的钱没有发到每一个社员手中,一些村民不知情,所以我们问到土地征收的价格时有些村民就有一些抱怨。我们还从村委会解到了钱家村整个土地被征收的过程:1996年政府征地169.99亩;1998年征地90亩;2004年征地374.6亩,其中在1999年每人分得了12000元的土地补助。到2004年,钱家村村民种的土地都被政府征收完了。整个村庄占地168亩,2007年搬离理工大,搬进钱裕园小区。
据我们了解,在搬迁之初,平方换平方以及现金补偿及之后的生活保障等方式,取得了村民的同意,政府给村民一些生活工作的保障,比如答应给部分村民安排临时工作;在钱家村建成一个小市场,保证学校学生来消费,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等。村民们也就一一搬进了已经建设完的钱裕园小区钱家村的新址——12栋6层住宅小区,看着崭新干净的小区,村民心里不禁自喜。
钱家村的现状
对于钱家村的现状调查了解,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主要任务。我们策划分别对钱家村的村委会、村领导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向他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实践小组在7月17号之前,就有两名同学代表一起走访实践地点钱家村,一方面与该村村委会取得联系,征得我们前去走访调查的同意,另一方面为确定路线并且提前做好调查地点的规划。本以为钱家村的新址会不好找,没想到我们一出北门,就有阿姨热情的问我们,要不要租房子。原来,她就是原钱家村的人,她向我们指出了去钱裕园最近的路,原来钱裕园与山东理工大学只有一路之隔。
7月17号是我们实践的第一天,大家早早的就期待这一天实践的开始。我们准时集合,前去钱家村。我们刚走进小区就看见乘凉的大叔和抱着孙子的爷爷在聊天。我们向他们说明来意,问他们愿不愿跟我们谈一谈失去土地前后的状况,没想到他们就滔滔不绝的讲起来了。但是大爷语气里分明带着些许愤怒。从他们的话里我们得知,他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生活比较紧张,觉得很不如意。他告诉我们当初学校的承诺,很多都没兑现。没有得到相应的农民失地保障,没有给安排临时没工作,对于建立小市场,村上说现在根本没地方。这些承诺在村民搬离校园后就不了了之,村民只有满腔不满。抱孙子的爷爷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就只能在家看孩子,每天生活都得花钱,吃住没有以前方便。
在下午时分,小区楼下的很多居民都是乘凉的老人,我们得到的基本是老人的观点。我们几个人一小组,在跟老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有用信息,也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或帮他们干点活。
7月18号,我们又来到了钱家村,这次我们走访了几家村民。走进他们宽敞的家,我们都为之一惊。家里宽敞明亮,家居摆放整齐,有100多平方米。在家的主人是个阿姨,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她非常欢迎我们,请我们坐下。她说男主人去外面打工,家里的房子空出来的用来出租,一年的收入也不少。她说像这样的房子她家还有两套,自己住一套,剩下的往外租。据我们调查了解,当时分房子的时候,一个房产证可分得两套房子,共300多平米,有的人家凭借两个房产证就分得了六套房子。有一些村民把其中的一些房子房子卖了。但是据我们调查,很多人只用来出租,不愿意把房子卖掉。一家三套房子的话,一家老小迟早会住得着。失地以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赚钱不少,生活过的很满意。有的年轻人靠自己的能力,做生意,也干出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从农村走出,顺利转化为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的文明。
7月19号我们又一次来到钱家村调查了解。在采访的大妈们中,她们几乎异口同声,说现在他们生活的状况不好,收入不稳定,心里不踏实。“所以我们才会每天跑到理工大学北门前去拉租房子的学生或其他客人,不然生活就没着落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妈说到。这个人群负面情绪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大
学生来调查不如政府人员来视察,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多了解他们的现状,能有一些好的政策。但是我们从村委会相关人员处也了解到,他们搬到了城镇小区里,肯定是生活变好了啊,现在住在城里,睡在楼房里。一方面村委会每个月给每个人200块钱的生活补助,而且每家每月靠租房子也会有一些收入;另一方面,钱家村在学校的东面自己出钱建立了亿丰大厦,钱是当初政府征地补助的钱,出租给做生意的人,每年也会从中收取一笔房租费。所以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没有不错的。村委会的相关人员告诉我们,他们现在平均每人一个月的生活费100多,接近200,所以一般情况下,就是不挣外快,生活的话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有些村民的抱怨,他们说人和人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了,难免对土地情有独钟,另外他们思想比较保守,想法难免落后。他们说,其实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生活是好了,但是不愿意出去干活那就没有太多的收入。不愿意出去干活就没有收入,以前种地做生意也很劳累。他们觉得村民应该改变自己的看法。
之后,我们又去采访了村领导。通过向村民们询问我们才知道,钱家村的村委会,竟然还在我们的校园里,学校四餐西边的二层小楼,我们无数次的经过,但没人在意过,那是什么地方。它的存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小村庄。我们走进村委会的院子,只有在进楼的墙上挂着一个小牌子,“马尚镇钱家村”这里就是他们村子的核心。由于小区那边村委办公的地方还没建好,确切地说是明年开始动工建立。所以村委会迟迟没有搬离学校。现在的村委会用的楼房属于理工大,是学校当年买的一个交警大队的房子,学校闲着也没用就暂时给钱家村村委会用。村委会表示,钱裕园那边村委会建好之后就会搬走,在这边有点远,不是很方便。
对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对村民的走访,对村领导的采访,我们得到了很多信息和一些真实情况。对于失地农民的现状,可以说喜忧参半。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就等于失业,有村民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在失地以后,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失去土地的保障后无论是退路还是出路都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均有着强烈的需求。个体风险可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帮助来解决,而群体风险则只能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来化解。
如果失地农民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但难以顺利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文明成果,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则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契机,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应包括,对土地的征用补偿,对拆迁的安置补偿,对农民的失业问题解决,和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方面做出具体措施。
(一)关于土地的征用补偿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和财产权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是对农民权益最直接、最具体、最实在的保护。征用、使用农村土地,必须严格依法及时给农民合理补偿。苏州市各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在上世纪90年代一般都采取一次性“买断”方式,结果是“钞票用光,集体上访”的事屡屡发生。为使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长期得益,除地面建筑物、附着物和青苗费一次性兑付给农民外,根据农户被征用的土地数量,实行常年补贴,补贴的标准根据物价和生产力的水平逐年增加。尽管这一补偿标准是很低的,但毕竟农民可以年年从土地上得益。这只是国家的政策,但是有些地方并没有落实到位。以钱家村为例,这里的村民并没有土地的常年补贴。
(二)关于农房拆迁的安置补偿
在成片开发征用土地的同时,农房拆迁安置补偿,是能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又一重点,也是农民关切的一个重要政策问题。现在被拆的农房,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的楼房,不少是别墅式农居,有许多还兼有家庭手工业工场和出租房功能,是农民私有财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拆迁不仅带来农民居所的变化,还会直接减少农民的收入。当时拆迁时钱家村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生意,拆迁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很大,但补偿时,没有涉及到这一点,这也是很多村民不满的原因。
(三)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
关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国家的政策是给失地农民免费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培训,使得他们能再就业,融入城市的生活。对于男性45周岁以下,女性40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劳动力再就业,应从集体获得的土地补偿费中,提出一部分就业培训专用资金,使失地农民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就业进程。但是,钱家村的村民没有得到任何相关的就业培训。从理论上讲,由农民到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也为农民从务农型转向务工经商型的职业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途。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跨越一个艰难的“阵痛期”。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在成建制失地、拆迁以后,不仅农业劳动者无地可种,有待进城进镇就业,也使在被拆迁的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加入了无业者队伍。对于钱家村失业的部分村民,校方可以安排临时工作。对于学校里一些需要临时工的岗位优先给钱家村村民机会。另外,政府也可以出资,兴办面向失地、失房、失业农民就业的免费专业技术培训,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安排拆迁劳动力到企业和从事保洁、保绿、保养、保安等公益性服务行业就业。
(四)养老保险金待遇
当这部分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后,应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项目,凭借失地农民身份证明,享受一定的养老保险缴费的优惠待遇。同时也应特别注意农村低保人员失地后的养老保险安排,对于失地低保人员,社会保障部门应不分年龄差别,对其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上,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地方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每年养老保险金水平,从政府土地征用收益中扣除一部分资金用于养老保险费用的支付,个人不负担缴费。从失地的当月起,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钱家村的老人每月领取35元的保险费,每过10年费用每个月涨5元。该村仅有2户低保住户,对于低保住户有更加好的待遇。
对于钱家村的村民来说,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是一件重大事情,是对他们生活的保障,也是对他们心里的安慰。对于被迫成为城里人的村民来说,有了养老保险,他们住在高楼里才踏实。但是不少村民反应,养老保险的钱太低了。
实践总结
通过对钱家村几天的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村民的心声,从小平房搬进高楼,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对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他们可能失去得更多。相信钱家村的情况,是整个中国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缩影。我们希望在以后征用农民土地的时候,政府部门要做出详细具体的处理措施,并落实到实处,不让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
在需要征用土地时,做好周密的计划,与村民合理协商。做到,在拆迁之前,与村里谈妥条件,合理赔偿。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积极处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和养老问题。在拆迁后,要认真履行承诺,保障农民的最大利益。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了解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了解了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政策。同时,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了解并反映这些情况,为失地农民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舒心。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得到最真实的信息,才能深入社会,并体会到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重视实践,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