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

时间:2019-05-14 11: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

第一篇: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

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深圳市(以下简称本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实施房地产行业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是指土地和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进行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并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租赁商品房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是指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 1 为促成房地产交易,向委托人提供代理或者居间等专业服务并收取报酬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是指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根据委托,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合理价格进行估算和判定并收取报酬的行为。

第四条(基本原则)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法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其业务活动和结果。

第五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

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管理。

房地产行业组织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组织章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自律性管理。

第六条(信息系统)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公示相关信息,加强行业管理。

主管部门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中应当使用示范文本的各类合同书、申请表、报告等,有关企业和个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或者下载使用示范文本。

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当进行数字认证,以获取相应的操作 权限。数字认证的具体办法,由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监管措施)

主管部门建立房地产市场巡查和年度检查制度。主管部门在履行检查和监管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企业,查阅、摘抄、复制与业务相关的材料;

(二)要求被检查企业和人员提供资质证书、资格证书、项目手册、业务相关资料及有关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的文件和资料;

(三)纠正企业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八条(诚信档案)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房地产行业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良诉讼及经查证属实的被投诉举报记录、行政处罚及刑事处罚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信用记录记入其诚信档案。

第九条(年度评价)

行业组织每年度对在本市开展业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禁止擅自组织或参加评比)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不得擅自组织或者参加未经批准的各类评比、排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参加评比、达标、赞助和展销等活动。

第十一条(培训和后续教育)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参加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经营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

第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要求)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业务的企业法人。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发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第十三条(申请资质证书)

新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新增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应当持下列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核发资质证书: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企业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

(五)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六)项目资本金的资金证明;

(七)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八)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申请材料后二十日内,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核发资质证书;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由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由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初步审核后,报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核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登记事项变更)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等主要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年度检查中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

第十六条(基本原则)

房地产开发应当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十七条(项目的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以及经批准的规划设计要求等进行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勘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项目资本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建立项目资本金。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九条(建设标准和节能要求)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规定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节能和环保的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以及住宅产业化技术要求,并依照有关规定编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等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情况评估报告。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十条(质量责任)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其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承担责任。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十一条(项目手册制度)

房地产开发建设实行项目手册制度。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办理房地产信息系统数字认证后二十日内,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应当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中予以记载并及时更新。

主管部门依据项目手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监督管理,并定期对项目手册进行核验。

第三节 房地产经营

第二十二条(销售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销售商品房,包括预售和现售。

本规定所称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现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将已竣工验收,并已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的商品房出售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预售许可)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禁止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

第二十四条(公开销售)

商品房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公开销售,并公示销售价格。

第二十五条(预售公示)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将下列材料在营业场所公示: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四)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六)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及附件;

(七)商品房项目总平面图和预售测绘报告;

(八)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九)商品房销售控制表;

(十)购房指引;

(十一)业主临时管理规约;

(十二)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名称、收费标准和物业服务合同;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和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信息查询)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在营业场所配备与主管部门房地产信息系统联机的电子设备,为购房人查询有关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七条(认购书和合同书)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签订认购书、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下载使用示范文本。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下载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签订的合同及附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预售款监管)

商品房预售款必须专项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前,选定商业银行和工程监理机构对预售款进行监管,并签订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协议。预售款监管协议应当作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九条(预售款专用账户)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选定的商业银行开设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商品房预售款必须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

第三十条(预售款的使用)

工程监理机构应当根据商品房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出具真实的工程进度报告和工程款付款意见,并书面通知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监理机构出具的工程款付款意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拨付款项。

商业银行或者工程监理机构怠于履行监管职责而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项目初始登记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向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划拨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全体业主所有,资金的使用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三十二条(质量保证和保修)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交付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提供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应当载明保修单位、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等内容,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质量保证书的约定,对所售商品房承担保修责任。

商品房使用说明书应当载明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第三十三条(房地产广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商品房销售广告,应当载明企业名称、资质证书编号、预售许可证号;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的,应当同时在广告中载明受托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编号。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三章 房地产经纪 第一节 经纪人员和机构

第三十四条(人员和机构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员,是指在房地产经纪机构中从事经纪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及辅助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是指依照国家规定考取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房地产经纪服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以所属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三十五条(经纪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经纪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十六条(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三十七条(人员执业登记)

房地产经纪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经纪机构,并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三十八条(备案变更)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经纪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三十九条(备案公示)

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经纪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年度检查中发现房地产经纪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经纪行为

第四十一条(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经纪业务,应当由房地产经纪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 12 取费用。

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四十二条(信息公示)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备案证书;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计费依据和标准;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发布的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九)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二)房地产经纪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执行该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三)房地产经纪服务所涉及房地产的基本情况;

(四)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内容、要求以及完成的标准;

(五)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履行的方式和期限;

(七)服务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四十四条(告知义务)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前,应当告知委托人下列事项:

(一)执行该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二)应当由委托人协助的工作、提供的必要资料和文件;

(三)房地产交易的一般程序;

(四)交易过程中将会涉及的税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经纪活动中,应当如实告知委托人服务进度情况以及与交易有关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业务相关信息的取得和保密)

委托人应当向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供房地产经纪业务所必需的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委托人的资料,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不得违法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第四十六条(转让房地产的查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代理或者居间转让房地产的,应当对转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进行查验。

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前款规定,未进行查验或者因查验过程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能查明真实情况,或者明知转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存在瑕疵而未告知受让人,使受让人受到损失的,应当与转让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房源编码)

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外发布房源信息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取得房源信息编码。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应当真实有效,并附有相应的信息编码。

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凭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编码,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房源信息进行查验。

第四十八条(自行交易)

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从业人员自行购买、承租受托的房地产的,应当事先告知委托人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第四十九条(禁收款项)

除不超过交易价款百分之五的定金外,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代收或者监管交易当事人支付的任何交易款项。

第五十条(服务报酬)

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酬。房地产经纪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一条(经纪广告)

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广告,应当载明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编号。

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五十二条(机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经纪人员名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务;

(三)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地产交易价格等信息,赚取交易差价;

(四)就法律、法规、规章禁止交易的房地产从事房地产经纪;

(五)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对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进行误导和欺诈;

(六)进行不正当竞争;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人员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房地产估价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经纪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

(四)索取、收受经纪合同约定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房地产估价 第一节 估价人员和机构

第五十四条(人员和机构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人员,是指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从事估价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及辅助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是指依照国家规定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等级要求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以所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五十五条(资质要求)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估价业务。

未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第五十六条(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出资证明;

(四)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五)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备案手续。

第五十七条(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所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资质证书和备案证书;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五十八条(人员执业登记)

房地产估价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估价机构,并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五十九条(备案变更)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估价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十条(备案公示)

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估价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六十一条(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年度检查中发现房地产估价机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节 估价行为

第六十二条(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由房地产估价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取费用。

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六十三条(信息公示)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房地产估价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计费方法;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四条(估价委托合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房地产估价机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

(三)房地产估价对象、目的和时点;

(四)房地产估价报告的交付时间和方式;

(五)估价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支付时间、支付方式;

(六)委托人的协助义务;

(七)信息风险和双方责任;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六十五条(回避)

房地产估价机构及执行房地产估价业务的估价人员与委托人或者估价业务相对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六十六条(估价业务的执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估价业务的,应当委派两名以上执业房地产估价师或者土地估价师负责。

受委派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对象进行实地查看,做好实地查看记录,委托人应当协助。

第六十七条(服务报酬的收取)

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展估价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酬。

房地产估价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估价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出具估价报告。估价报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十九条(估价报告签字)

房地产估价报告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完成后,应当以书面形式出具给委托人。书面报告应当由执行该项估价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或者土地估价师签字,并加盖其所在房地产估价机构印章。

在估价报告上签字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第七十条(估价报告复核)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建立估价报告内部审核、复核制度。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估价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估价报告后二十日内,向出具估价报告的估价机构要求复核,估价机构应当在收到复核要求后五日内作出答复。估价结果改变的,应当重新出具估价报告;估价结果没有改变的,应当作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估价行业组织申请组织专家技术鉴定。行业组织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鉴定结论认为估价报告不符合估价规范的,应当提出意见,并书面通知原估价机构另行组织人员进行估价。委托人也可以另行委托估价机构进行估价。

第七十一条(机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估价人员的名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务;

(三)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四)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五)进行不正当竞争;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十二条(人员行为禁止)

房地产估价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估价机构或者房地产经纪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估价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

(四)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五)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六)索取、收受委托合同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房地产行业组织

第七十三条(行业组织的性质)

房地产行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房地产行业的自律性社团法人,其组织形式及会员的权利义务由章程规定。

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七十四条(业必归会)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行业组织,成为团体会员。

房地产经纪人员、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行业组织,成为个人会员。

第七十五条(行业组织的职能)

房地产行业组织可以行使下列职能: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会员信用记录;

(二)对违反行业组织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三)开展行业培训,组织本行业的业务交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行业素质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拓展市场,发布市场信息,推荐行业产品或者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宣传房地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六)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之间、会员与消费者之间涉及经营活动的争议,以及本行业组织与其他行业组织或者经济组织的相关事宜;

(七)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涉及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经济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八)配合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工作,对行业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价;

(九)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或者政府部门委托以及行业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能。

第七十六条(行业组织的行为禁止)

房地产行业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非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三)在会员中实施歧视性待遇,或者限制其他会员在行业组织中发挥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的法律责任)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资本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二)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手册,或者不如实填写项目手册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而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商品房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销售行为;拒不停止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 25 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四)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不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商品房预售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规定,不缴纳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不补缴的,可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房地产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十八条(未经备案和执业登记开展业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规定,未经备案而在本市开展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房地产经纪、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未经执业登记而在本市从事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违反公示义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 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擅自代收或者监管交易款项,或者代收的定金数额超过规定限额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代收款项;逾期不退还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三)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三)项至第(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五十三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

房地产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七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职务行为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

因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企业承担赔偿责任。企业在履行赔偿责任后,可以依法向有关人员追偿。

第八十三条(工作人员渎职的责任)

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地产行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四条(期日)

本规定关于主管部门办理资质许可或者备案手续的期限的规定,28 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其他关于期限的规定,均指自然日。

第八十五条(解释权)

本规定由市政府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

本文由rl49yiyjm0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

(送审稿)送审稿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制定目的和依据)制定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深圳市(以下简称本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范房地产 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 定本规定。

第二条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实施 房地产行业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释义)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是指土地和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建 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建 设用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进行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并转让房地产 开发项目或者销售、租赁商品房的行为。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是指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 1 为促成房地产交易,向委托人提供代理或者居间等专业服务并收取报 酬的行为。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是指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 根据委托,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合理价格进行估算和判定并收取报 酬的行为。

第四条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 律、法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其业务活动和结果。

第五条

(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和行业组织

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是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 行业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管理。房地产行业组织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 行业组织章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自律性管理。

第六条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公示相关信息,加强行 业管理。主管部门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中应当使用示范 文本的各类合同书、申请表、报告等,有关企业和个人应当通过信息 系统建立或者下载使用示范文本。房地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当进行数字认证,以获取相应的操作 2 权限。数字认证的具体办法,由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七条

(监管措施)监管措施)

主管部门建立房地产市场巡查和检查制度。主管部门在履行检查和监管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企业,查阅、摘抄、复制与业务相关的材料;

(二)要求被检查企业和人员提供资质证书、资格证书、项目手 册、业务相关资料及有关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的文件和资 料;

(三)纠正企业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八条

(诚信档案)诚信档案)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房地产行业诚信档案,并向社会公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 为、不良诉讼及经查证属实的被投诉举报记录、行政处罚及刑事处罚 等情况,应当作为不良信用记录记入其诚信档案。

第九条

(评价)评价)

行业组织每对在本市开展业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 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

(禁止擅自组织或参加评比)禁止擅自组织或参加评比)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不得擅自组织或者参加未经批 准的各类评比、排序。3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 和估价机构参加评比、达标、赞助和展销等活动。培训和后续教育)第十一条(培训和后续教育)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参加主管 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经营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要求)第十二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要求)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 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业务的企业法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核发房地产开发资 质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申请资质证书 证书)第十三条(申请资质证书)新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新增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企业,应当持下列材料向主管部门申请核发资质证书:

(一)行政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企业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明;

(五)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六)项目资本金的资金证明; 4

(七)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八)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申请材料后二十日内,向符合国 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核发资质证书; 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由省或者国务院 建设管理部门核定资质等级的,由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初步审核后,报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核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十四条(登记事项变更)登记事项变更)变更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等主要登 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市场检查 检查)第十五条(市场检查)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不符合 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 定的权限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 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 基本原则)第十六条(基本原则)房地产开发应当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 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第十七条(项目的开发建设)5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 用途、动工开发期限以及经批准的规划设计要求等进行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勘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由 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项目资本金)第十八条(项目资本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建立项目资本金。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国家规 定的标准。建设标准和节能要求)第十九条(建设标准和节能要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规定的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节能和环保的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 工的技术规范以及住宅产业化技术要求,并依照有关规定编制节约能 源、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用地等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情况评估 报告。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促进循环经济 发展。质量责任)第二十条(质量责任)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其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质量承 担责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和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6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手册制度)项目手册制度)

房地产开发建设实行项目手册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办理房地产信息系统数字认证后二十日 内,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 手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应当在房地产 开发项目手册中予以记载并及时更新。主管部门依据项目手册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监督管理,并定期 对项目手册进行核验。第三节 第三节 房地产经营

第二十二条

(销售的释义)销售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销售商品房,包括预售和现售。本规定所称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 可证后,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的行为。本规定所称现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将已竣工验收,并已 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的商品房出售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预售许可)预售许可)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主管部门申请 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禁止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未取得预售 许可证的商品房。

第二十四条

(公开销售)公开销售)7 商品房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公开销售,并公示销售价格。

第二十五条

(预售公示)预售公示)公示

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将下列材料在营业场所公示: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 工许可证;

(四)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六)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及附件;

(七)商品房项目总平面图和预售测绘报告;

(八)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九)商品房销售控制表;

(十)购房指引;

(十一)业主临时管理规约;

(十二)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名称、收费标准和物业服务合同;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和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

(信息查询)信息查询)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在营业场所配备与主管部门房 地产信息系统联机的电子设备,为购房人查询有关信息提供便利。

第二十七条

(认购书和合同书)认购书和合同书)8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签订认购书、商品房买卖合同,应当按 照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下载使用示范文本。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商品房,应当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下载之日起 十五日内,将签订的合同及附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预售款监管)预售款监管)

商品房预售款必须专项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前,选定商业银行和 工程监理机构对预售款进行监管,并签订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协议。预 售款监管协议应当作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附件。

第二十九条

(预售款专用账户)预售款专用账户)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选定的商业银行开设预售款专用存款账 户,商品房预售款必须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预售款的使用)第三十条(预售款的使用)工程监理机构应当根据商品房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出具真实的工 程进度报告和工程款付款意见,并书面通知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所在 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监理机构出具的工程款付款意 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拨付款项。商业银行或者工程监理机构怠于履行监管职责而造成损失的,应 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物业专项维修资金)9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项目初始登记前,应当按照有关规 定,一次性向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专用账户划拨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 项维修资金。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归全体业主所有,资金的使用由业主大会决 定。

第三十二条

(质量保证和保修)质量保证和保修)和保修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交付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提供商品房质量 保证书和商品房使用说明书。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应当载明保修单位、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 修责任等内容,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质量保证书的约定,对所售 商品房承担保修责任。商品房使用说明书应当载明商品房建筑节能设计及保护要求。

第三十三条

(房地产广告)房地产广告)

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商品房销售广告,应当载明企业名称、资质 证书编号、预售许可证号;委托房地产经纪机构代理销售商品房的,应当同时在广告中载明受托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编号。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第三章 房地产经纪 经纪人员 人员和 第一节 经纪人员和机构

第三十四条(人员和机构的释义)人员和机构的释义)10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员,是指在房地产经纪机构中从事经纪 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及辅助人员。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人,是指依照国家规定考取房地产经纪人 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员。本规定所称房地产经纪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房地产经纪服 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 机构以所属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三十五条

(经纪机构备案)经纪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经纪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 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 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 备案手续。

第三十六条

(分支机构备案)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 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分支机构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11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经纪人员的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保 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 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三十七条

(人员执业登记)人员执业登记)

房地产经纪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经纪机构,并按照主管 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三十八条

(备案变更)备案变更)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经纪人员的 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三十九条

(备案公示)备案公示)

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 地产经纪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市场检查 检查)第四十条(市场检查)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经纪机构存在违 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其发出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有关法 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处罚。第二节 经纪行为

第四十一条

(统一委托与收费)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经纪业务,应当由房地产经纪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 12 取费用。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 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四十二条

(信息公示)信息公示)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备案证书;

(三)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计费依据和标准;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发布的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九)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

(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房地产经 纪服务合同。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二)房地产经纪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和执行该业务 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三)房地产经纪服务所涉及房地产的基本情况; 13

(四)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内容、要求以及完成的标准;

(五)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合同履行的方式和期限;

(七)服务费用及其支付方式;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四十四条

(告知义务)告知义务)

房地产经纪机构在签订房地产经纪服务合同前,应当告知委托人 下列事项:

(一)执行该业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员姓名、执业登记号;

(二)应当由委托人协助的工作、提供的必要资料和文件;

(三)房地产交易的一般程序;

(四)交易过程中将会涉及的税费;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经纪活动中,应当如实告知委托 人服务进度情况以及与交易有关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

(业务相关信息的取得和保密)业务相关信息的取得和保密)

委托人应当向房地产经纪机构提供房地产经纪业务所必需的资 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妥善保管委托人的资料,保守 委托人的商业秘密,不得违法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14 第四十六条

(转让房地产的查验)转让房地产的查验)的查验

房地产经纪机构接受委托代理或者居间转让房地产的,应当对转 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进行查验。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前款规定,未进行查验或者因查验过程中的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能查明真实情况,或者明知转让当事人的资格、房地产产权的真实性存在瑕疵而未告知受让人,使受让人受到损失 的,应当与转让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四十七条

(房源编码)房源编码)编码

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外发布房源信息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 与当事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取得房源信息编码。房地产经纪机构发 布的房源信息应当真实有效,并附有相应的信息编码。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凭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编码,通 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房源信息进行查验。

第四十八条

(自行交易)自行交易)

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从业人员自行购买、承租受托的房地产的,应当事先告知委托人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第四十九条

(禁收款项)收款项)

除不超过交易价款百分之五的定金外,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代收 或者监管交易当事人支付的任何交易款项。服务报酬)第五十条(服务报酬)房地产经纪机构开展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酬。房地产经纪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15 第五十一条

(经纪广告)经纪广告)广告

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广告,应当载明经纪机构的名称和备案证书 编号。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

第五十二条

(机构行为禁止)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经纪人员名 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 务;

(三)对交易当事人隐瞒真实的房地产交易价格等信息,赚取交 易差价;

(四)就法律、法规、规章禁止交易的房地产从事房地产经纪;

(五)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对委托人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进 行误导和欺诈;

(六)进行不正当竞争;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

(人员行为禁止)人员行为禁止)

房地产经纪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经纪机构或者房地产估价 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经纪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16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经纪业 务;

(四)索取、收受经纪合同约定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 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四章 房地产估价 估价人员 人员和 第一节 估价人员和机构

第五十四条

(人员和机构的释义)人员和机构的释义)的释义

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人员,是指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中从事估价 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及辅助人员。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估价师,是指依照国家规定取得 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的人 员。本规定所称房地产估价机构,是指依法设立并取得房地产估价机 构资质、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并收取报酬的经济组织。符合国家规定 的资质等级要求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以所 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

第五十五条

(资质要求)资质要求)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 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估价业务。未取得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的企业,不得从事房地产估价服务。17 第五十六条

(机构备案)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本市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 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出资证明;

(四)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同和社会 保险缴纳证明;

(五)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 备案手续。

第五十七条

(分支机构备案)分支机构备案)

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应当持下列材料 到主管部门备案:

(一)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二)所属房地产估价机构的资质证书和备案证书;

(三)分支机构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资格证书、注册证书、劳动合 同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四)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前款规定的备案材料后二十日内,为其办理 分支机构备案手续。

第五十八条

(人员执业登记)人员执业登记)18 房地产估价人员执业的,应当加入房地产估价机构,并按照主管 部门的要求办理执业登记。

第五十九条

(备案变更)备案变更)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地产估价人员的 执业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到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备案公示)第六十条(备案公示)主管部门应当将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信息以及房 地产估价人员的执业登记信息,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六十一条

(市场检查)市场检查)

主管部门在市场巡查和检查中发现房地产估价机构不符合 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或者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国家规 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 价机构资质;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主管部门 应当依法进行处罚。第二节 估价行为

第六十二条

(统一委托与收费)统一委托与收费)

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由房地产估价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统一收 取费用。房地产估价人员和房地产估价机构的分支机构不得以个人或者 分支机构的名义接受委托,收取费用。

第六十三条

(信息公示)信息公示)19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示下列信息:

(一)营业执照;

(二)资质证书;

(三)房地产估价人员姓名及其执业登记信息;

(四)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和流程;

(五)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计费方法;

(六)信用档案查询方式;

(七)投诉方式和途径;

(八)主管部门要求公示的其他事项。

第六十四条

(估价委托合同)估价委托合同)委托合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房地产估价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 订书面委托合同。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姓名、住所或者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姓名;

(二)房地产估价机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

(三)房地产估价对象、目的和时点;

(四)房地产估价报告的交付时间和方式;

(五)估价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支付时间、支付方式;

(六)委托人的协助义务;

(七)信息风险和双方责任;

(八)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九)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20 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的示范文本。

第六十五条

(回避)回避)

房地产估价机构及执行房地产估价业务的估价人员与委托人或 者估价业务相对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六十六条

(估价业务的执行)估价业务的执行)

房地产估价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估价业务的,应当委派两名以上执 业房地产估价师或者土地估价师负责。受委派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对象进行实地查看,做好实地查看记 录,委托人应当协助。

第六十七条

(服务报酬的收取)服务报酬的收取)

房地产估价机构开展估价业务,有权按照约定向委托人收取报 酬。房地产估价服务报酬的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估价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估价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出具估价报告。估价报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六十九条

(估价报告签字)估价报告签字)

房地产估价报告通过房地产信息系统建立完成后,应当以书面形 式出具给委托人。书面报告应当由执行该项估价业务的房地产估价师 或者土地估价师签字,并加盖其所在房地产估价机构印章。在估价报告上签字的估价师应当对估价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负责。21 估价报告复核)第七十条(估价报告复核)房地产估价机构应当建立估价报告内部审核、复核制度。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估价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估价 报告后二十日内,向出具估价报告的估价机构要求复核,估价机构应 当在收到复核要求后五日内作出答复。估价结果改变的,应当重新出 具估价报告;估价结果没有改变的,应当作出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委托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 估价行业组织申请组织专家技术鉴定。行业组织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鉴 定,鉴定结论认为估价报告不符合估价规范的,应当提出意见,并书 面通知原估价机构另行组织人员进行估价。委托人也可以另行委托估 价机构进行估价。

第七十一条

(机构行为禁止)机构行为禁止)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聘用或者指派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以房地产估价人员的 名义或者其他变相方式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

(二)以其他企业名义或者允许其他企业以本企业名义开展业 务;

(三)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四)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五)进行不正当竞争;

(六)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七十二条

(人员行为禁止)人员行为禁止)行为禁止 22 房地产估价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房地产估价机构或者房地产经纪 机构中执业;

(二)以个人名义承揽房地产估价业务或者收取服务报酬;

(三)以他人名义或者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从事房地产估价业 务;

(四)违反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标准进行估价;

(五)故意出具虚假或者不实的估价报告;

(六)索取、收受委托合同以外的报酬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 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七)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第五章 房地产行业组织

第七十三条

(行业组织的性质)行业组织的性质)

房地产行业组织是依法成立的房地产行业的自律性社团法人,其 组织形式及会员的权利义务由章程规定。主管部门依法对房地产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七十四条

(业必归会)业必归会)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 行业组织,成为团体会员。房地产经纪人员、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当加入相应的房地产行业组 织,成为个人会员。23 第七十五条

(行业组织的职能)行业组织的职能)

房地产行业组织可以行使下列职能: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业的行规行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 会员信用记录;

(二)对违反行业组织章程或者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利益的 会员,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

(三)开展行业培训,组织本行业的业务交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行业素质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拓展市场,发布市场信息,推荐行业产品或者服务,提供 技术咨询服务;

(五)宣传房地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六)协调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会员与政府之间、会 员与消费者之间涉及经营活动的争议,以及本行业组织与其他行业组 织或者经济组织的相关事宜;

(七)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涉及行业利益的事项,提出经济政策 和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八)配合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工作,对行业行为进行检查和评 价;

(九)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或者政府部门委托以及行业组织章 程规定的其他职能。

第七十六条

(行业组织的行为禁止)行业组织的行为禁止)

房地产行业组织不得有下列行为: 24

(一)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或者其他方式垄断市场,妨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非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限制会员开展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参与其他社会活动;

(三)在会员中实施歧视性待遇,或者限制其他会员在行业组织 中发挥作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的法律责任)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的法律责任)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下规 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资本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 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 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 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二)违反本规定,不建立项目手册,或者不如实填写项目手册 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二 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而销售或者以内部认购、内部认筹等方式变相销售商品房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销售行 为;拒不停止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 国家规定的权限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或者提请省 25 或者国务院建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开发资质;

(四)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的,由主管部门 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不通过预售款专用存款账户收取商品房预售 款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万元以上 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规定,不缴纳商品房项目的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缴;逾期不补缴的,可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 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房地产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 令限期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 营者和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十八条

(未经备案和执业登记开展业务的责任)未经备案和执业登记开展业务的责任)备案和执业登记开展业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违反本规定,未经备案而在 本市开展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 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房地产经纪、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未经执业登记而在本市从事 业务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 下的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公示义务的责任)违反公示义务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估价机构违反本规定,不在营业场所公示有关材料 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 26 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房地产经纪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经纪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 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擅自代收或者监管交易款项,或者代收的定金数额超过规 定限额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代收款项;逾期不退还的,可处 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违法违规发布广告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 改正,对发布违法违规房地产广告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 广告发布者,由工商管理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三)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 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 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第(三)项至第(六)项所列行为之 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 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五十三条所列行为 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 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房地产估价机构和人员违规的责任)违规的责任

房地产估价机构和分支机构在业务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照以 下规定予以处罚: 27

(一)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之 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 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有本规定第七十一条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之 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上 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提请省或者国务院建 设管理部门暂停、降低或者吊销其房地产估价机构资质。房地产估价人员违反本规定,有本规定第七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 的,由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的 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二条

(职务行为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职务行为造成损害的法律后果)

因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和估价机构的从业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企业承担赔偿责任。企业在履行赔偿 责任后,可以依法向有关人员追偿。

第八十三条

(工作人员渎职的责任)工作人员渎职的责任)渎职的责任

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地产行业管理工作中 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 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

第八十四条

(期日)期日)

本规定关于主管部门办理资质许可或者备案手续的期限的规定,28 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其他关于期限的规定,均指自然日。

第八十五条

(解释权)解释权)

本规定由市政府负责解释。

第八十六条

(施行日期)施行日期)日期 年 月 日起施行。

本规定自 29 1

第三篇: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

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第一章总则

【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适应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适用范围】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地名的命名、更名、注销、备案、公告和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地名违法行为查处等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地名管理的对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

(二)山、河、湖、海、岛、礁、滩涂、湿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城市交通场站等道路交通设施名称;

(四)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文教卫体、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活动场所等专业设施名称;

(六)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

(七)门楼牌号;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职能部门】

第四条(部门职责)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本市的地名管理工作。

其他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公民法人权利义务】

第五条公民和法人应当遵守和使用标准地名,有权对地名命名及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非法使用地名及破坏地名标志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第二章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编制意义】

第六条为实现地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全市地名总体规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地名详细规划及地名专项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地名规划应当遵循与城市规划同步、局部与整体相衔接、新区规划与老区优化相结合、规范通名与优化专名相协调、传承地名文脉与创新文化理念并举的原则。【编制内容】 第八条(地名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地名总体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内容作为规划依据,编制内容应当包括:

(一)构建城市地名系统;

(二)明确地名区块空间布局及命名指引;

(三)拟定规划的轨道交通线、快速路、主干路、立交桥、隧道名称;

(四)拟定主要的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五)制定老地名及历史地名的保护原则、保护名录及保护措施。第九条(地名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地名详细规划应当结合法定图则等城市规划同步编制,也可以根据需要单独编制。编制内容应当包括:

(一)为规划区范围内规划的城市次干路、支路、桥梁、隧道、地下人行通道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命名;

(二)为规划区范围内现状道路、桥梁、隧道、地下人行通道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编制地名梳理方案;

(三)根据需要对本规划区范围内其他地名进行梳理。第十条(地名专项规划)根据地名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按不同地名类型编制地名专项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规划编制审批的一般程序)地名规划的编制及审批应当符合以下程序:

(一)依据城市规划,在现状调研基础上形成地名规划草案;

(二)必要时就地名规划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专家评审,并征询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专业协会意见;

(三)将地名规划草案进行公开展示,征询公众意见。公示的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四)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将规划草案上报市政府审批;

(五)地名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三十日内在其官方网站和本市主要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规划修改】

第十二条(规划调整)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可以对地名规划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应当报市政府备案。【规划实施】

第十三条(规划实施)经批准的地名规划为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地名规划中确定的名称纳入相应管理系统。第三章地名的命名、更名及注销规则 【命名原则】

第十四条(地名的构成)除门楼牌号外,地名应当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

第十五条(一地一名原则)地名应当遵循一地一名的原则。一地多名的,应当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唯一的名称和用字。第十六条(避免重名、同音原则)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的专名不得重名,避免同音、近音。

在其他已经批准的建筑物名称前增加或者减少如“新”、“大”之类的字作限定词,视为重名,但同一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产权所有人申请命名、更名的除外。

第十七条(名实相符原则)地名应当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通名用字应当真实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群)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第十八条(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原则)派生地名应当与当地主地名相协调。

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者道路名称的,应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者道路沿线。

第十九条(地名采词的基本原则)地名用词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不使用有损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字词命名地名;

(二)不使用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或者可能产生其他社会不良影响的字词命名地名;

(三)不使用易产生歧义或者导致公众混淆的字词命名地名;

(四)同类地名的通名不重叠使用(派生地名除外);

(五)地名用字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不使用外文、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标点符号命名,并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除门楼牌号外,不使用阿拉伯数字命名地名;

(六)一般不以人名、外国地名命名地名;

(七)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名称;

(八)不以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

(九)不以国内外驰名商标命名地名,但商标所有权人以该商标为自有建筑命名的除外;

(十)符合其他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禁止有偿命名】

第二十条地名不得进行有偿命名,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门楼牌号编排原则】

第二十一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应当编制门楼牌号。门楼牌号的具体编排办法由公安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更名原则】

第二十二条(一般规定)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标准地名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不得更名。第二十三条(应当更名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更名:

(一)有损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地名;

(二)同类地名专名相同的重名情形。

第二十四条(可以更名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同音或者近音的;

(二)与主地名不一致的派生地名;

(三)庸俗或者有歧义的地名;

(四)因自然变化和城市建设等原因导致地域上的地理实体被改造、被拆除或者消失,造成原标准地名与改变后情况不符的。【注销原则】

第二十五条以下情形应当注销原标准地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或者自然变化消失的地名;

(二)因城市建设消失的地名;

(三)地名更名的,应当及时注销原标准地名。

经注销的原标准地名在两年之内不得用于同类的其他地名。若原标准地名指称的地域上恢复建设同类地理实体的,可以恢复使用原标准地名。【具体命名规则的制定】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第三条第(二)、(三)、(四)、(六)项地理实体的具体命名规则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四章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程序

第二十七条(一般规定)地名规划确定的名称及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全市地名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标准地名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备案和公告后纳入地名数据库。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及公众参与机制,对重要地名命名、更名事项进行专家咨询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行政区域名称】

第二十八条民政部门应当就行政区域名称事先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按有关规定报批后,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第二十九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梳理普查工作,发现自然地理实体未命名的,应当在征求农业和渔业、海洋、水务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予以命名。我市属省内著名或者跨越其他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依照国家和广东省相关规定执行。【道路交通设施名称】

【1.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名称】

第三十条编制轨道线网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线名称,经批准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的轨道线名称为标准地名。

编制轨道交通详细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站点名称,经市政府批准的轨道交通站点名称为标准地名。

需对已批轨道站点更名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命名,征求有关政府部门意见并进行公示后,报市政府批准。

【2.道路、桥梁、隧道名称】

第三十一条新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书面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地名规划或地名命名规则确定名称。

已建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无名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命名;涉及更名的,应当就该名称进行公示,必要时征求有关政府部门意见。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大型桥梁、隧道名称,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3.高速公路及台站港场名称】

第三十二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港口、港区、码头、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等城市交通场站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口岸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口岸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第三十三条新建城市公园、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城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地名规划或地名命名规则确定名称。市级大型城市公园、公共广场名称,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专业设施名称】

第三十四条文教卫体、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活动场所等专业设施,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将名称抄送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规划主管部门地名查验义务】 第三十五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时发现本办法第三条

(三)、(四)、(五)款规定的有关设施名称未取得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答复意见或备案意见的,应当要求申请人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建筑物(群)名称】

第三十六条(规模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申请人应当以合法用地手续确定的宗地为基本单位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申请:

(一)用地面积一千平方米以上;

(二)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

(三)楼层在八层以上。具有特别地名意义的重要建筑,不受前款规定限制。第三十七条(申请人资格)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命名、更名的申请人按下列原则确定:

(一)房地产开发类项目,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申请人;取得房屋预售许可证后及房屋竣工验收前,开发企业和已签定房屋预售合同的预购人为申请人;

(二)建筑物(群)出售后,业主可以委托业主委员会提起命名、更名申请;

(三)自用类项目,产权所有人或者经产权所有人授权的管理单位是申请人。第三十八条(命名申请及许可)对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申请人应当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向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命名申请。申请人可以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也可以在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上进行名称申报。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命名的决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房屋预售许可证》等相关许可及发布房地产广告时,应当交验该建筑物(群)的标准地名批准文件。第三十九条(更名申请及许可)建筑物名称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两年内不得更名。

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申请变更的,应当征得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并提供业主大会决议。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名称变更的决定。【门楼牌号】

第四十条市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门楼牌号的编排及发放工作。经批准建造的建筑物,投资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申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绘前向公安行政主管部门申领门楼牌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测绘时提供的建筑物地址信息,应当以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门楼牌号为准。【行政服务事项】

第四十一条因地名行政部门作出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决定,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房地产证等证照和批文的地址信息与现标准地名不一致的,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以下行政服务事项:

(一)做出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决定的地名行政部门应当为行政相对人出具相关地名证明;

(二)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行政相对人出具相关门楼牌号证明;

(三)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房地产证等证照和批文的颁发机关应当为行政相对人换发相关证照或批文。

有关行政机关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前款规定的行政服务事项,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章标准地名的使用

【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范围】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以下范围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地图、电话薄、交通时刻表、邮政编码簿、工商企业名录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二)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公共交通站点牌、建筑物(群)等各类地名标志;

(三)各类公文、证照及其他法律文书;

(四)媒体广告及户外广告;

(五)其他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情形。【地名的书写、拼写和译写】

第四十三条地名的书写、拼写及译写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标准地名出版物的出版】

第四十四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录、地名志等各种标准地名出版物。

【地名密集出版物的监督】

第四十五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其他部门或单位编辑出版的地名密集出版物中使用非标准地名的,有权要求其更正。【媒体的查验义务】

第四十六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发布涉及建筑物(群)地名广告的广告经营者及发布者,应当要求广告发布委托人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第六章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设置范围】

第四十七条以下各类地理实体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一)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线及站点、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口岸、机场、火车站、港口、港区、码头、长途汽车客运站、货运枢纽站等交通设施;

(二)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名称;

(三)符合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建筑物(群);

(四)门楼牌。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理实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环境条件设置地名标志。【设置要求】

第四十八条地名标志的样式、规格及材质应当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本办法第三条第(三)、(四)、(五)、(六)项所列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划验收前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设置在适当、明显且不被遮蔽的位置。【责任人权限】

第四十九条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与维护工作,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

(一)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

(二)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置门楼牌,建设单位或者建筑物所有权人依据相关规定,维护和协助管理门楼牌;

(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

(四)建设单位或者物业管理部门自行设置、维护和管理建筑物(群)地名标志。【设置人及管理人职责】

第五十条地名标志的设置人及管理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国家、深圳市关于地名标志设置的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保持地名标志内容的准确、清晰和标志牌完好;

(二)发现地名标志损坏或者字迹残缺不全的,应当主动予以更新;

(三)标准地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收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的地名更名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更换地名标志;公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新命名道路、更名道路路牌设置后及时完成门楼牌的编制、变更。

(四)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改正的,应当自收到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改正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改正。【设置经费】

第五十一条地名标志的制作、安装及维护经费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牌、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由市、区财政承担,经营性收费公路标志牌由投资方承担;

(二)建筑物(群)地名标志,由建筑物所有权人、主管单位或者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三)统一样式的门楼牌的制作、安装、日常维护和管理费用,由建筑物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承担;特殊样式的门楼牌的制作、安装和维护费用,由建筑物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因建筑物所有人管理不善导致门楼牌损坏、丢失需补领的,门楼牌制作安装费用由建筑物所有人承担。【禁止行为】

第五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禁止下列行为:

(一)涂改、玷污地名标志;

(二)遮蔽、覆盖地名标志;

(三)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

(四)损坏地名标志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需要移动或者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征得地名标志管理人的同意并承担相应的补偿费用后方可实施。

第七章地名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地名档案管理主体及管理依据】

第五十四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管理制度。地名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地名档案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统计、更新和完善地名档案及相关资料,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

【地名信息化建设及地名信息服务】

第五十五条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与地名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基础资料。

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和更新机制,确保地名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地名信息服务,提供地名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第八章法律责任

【擅自命名更名建筑物群及不使用批准名称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擅自命名或者更名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名称,或者未作如实申报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居住、商业服务业、行政办公、工业、仓储等用途的建筑物(群),公开使用与标准地名批准文件不一致的其他名称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擅自命名更名及损毁门楼牌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擅自确定或者更改门楼牌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人民币一百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五百元罚款;

(二)擅自涂改、玷污、遮蔽、覆盖、移动或者拆除门楼牌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一百元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五百元罚款。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损毁交通设施标志牌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擅自涂改、玷污、遮蔽、覆盖、移动或者拆除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媒体不履行查验义务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相关广告经营者或者发布者未履行标准地名查验义务,发布与标准地名不一致的房地产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经营者或者发布者停止发布、公开更正,并按有关规定处罚。

【擅自出版地名书刊、地名图集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未经批准,擅自出版地名密集出版物的,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地名管理部门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六十一条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救济】

第六十二条当事人对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地名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四条(生效日期)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1989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起草说明

按照立法计划,我委完成了《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送审稿)》(以下简称《地名办法》)的起草工作。现将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立法目的及依据

地名被喻为“城市的脸,市民的眼”,规范和完善地名管理是深圳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推进深圳市地名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地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依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深圳实际,起草了《地名办法》。

二、立法必要性

(一)是提升地名管理水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 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深圳步入新一轮城市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尤其是2011年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深举行,对作为城市“标签”地名的管理也亟待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地名是政府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基础信息,是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的地名对于城市无障碍国际交往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法制建设是加快解决地名问题、推进深圳地名管理水平与国际城市接轨的根本制度保障,地名立法对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实现地名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我市的地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从使用层面看,由于深圳过去三十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累积形成了许多地名问题,如有路无名、有名无牌、地名重名、不使用标准地名等,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不便;从管理层面看,存在地名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架构不清晰、管理程序不明确、相关地名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渠道不畅顺等问题,2009年深圳市大部制改革后,明确了新的部门分工,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地名管理事权,发挥地名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并建立与其它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使地名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是建章立制,实现地名管理工作法制化的要求

深圳目前在地名管理工作中适用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及广东省的地名管理规定。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分别编制于1986年与1996年,已不能满足当前地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2007年颁布的《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适用范围是广东省,该条例中无论是关于地名管理部门职能设置还是管理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均与深圳管理现状不符,难以完全有效指导深圳地名管理的实际工作;1989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虽未废止,但编制时间早、效力层次低、适用的空间范围有限。实践证明,近年来,凡是地名管理力度较大、管理成效显著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名法规建设较好的城市。如哈尔滨(1996)、上海(1998)、重庆(2000)、天津(2000)、杭州(2001)等城市,很早就出台了地方性的地名管理法规或政府规章。因此,深圳有必要借鉴其它城市经验,尽快出台《地名办法》,加快解决我市地名管理法规缺位的问题,通过法制建设打开地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三、工作组织与进展情况

深圳市地名法规建设的工作组织进展情况说明如下:

第一,地名法规与地名规划工作同时启动并相互衔接。在地名法规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地名规划工作的衔接问题,将《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经验纳入了地名法规的内容成果。目前《深圳市地名总体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

第二,调整工作目标,加快立法进度。考虑到《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需报地方人大审议,立法周期长且程序复杂,而深圳地名管理立法工作又非常迫切,因此拟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先行出台《深圳市地名管理办法》,并加紧着手《深圳市地名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第三,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我们对国内外有关的地名基础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与整理,多次走访并与深圳市相关地名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香港等城市学习其先进地名管理经验,并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及专家意见。2010年5月28日,以座谈会的形式,征求了市交委、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口岸、海洋、水务、文体旅游、工务署等部门意见。2010年6月11日,赴北京举办《地名办法》专家咨询会。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研究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及部分高校的地名界专家对《地名办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称,《地名办法》是近年来城市地名立法中比较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一部法规。2010年9月中旬,市政府办公厅就我委上报的《地名办法》发全市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我委根据各部门意见对《地名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地名办法》草案。

四、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一)总则。包括立法目的及依据、适用范围、地名管理对象、地名管理职能部门设置等内容。

(二)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包括地名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内容、审批程序、实施要求等内容。

(三)地名命名、更名、注销规则。

(四)地名命名、更名、注销程序。包括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实体、道路交通设施、城市公园、公共广场、专业设施、建筑物、门楼牌等各类地名管理对象名称的标准化与法定化程序规定等内容。

(五)标准地名的使用。包括标准地名的使用范围、地名出版物的出版与监督等内容。

(六)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包括地名标志的设置人及义务、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等内容。

(七)地名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包括地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服务等内容。

(八)法律责任。

(九)附则。

五、重点说明

(一)将地名规划的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法定化 国家民政部、建设部于2005年5月17日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要求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名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要求:“市、县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地名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但目前国内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中对于地名规划的内容、形式、法律地位、审批程序、与地名个案审批程序的关系等内容均未有界定,给地名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给地名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地名办法》首次专辟一章(第二章),对地名规划的体系构成、各层次规划内容、审批程序等进行了规定。一是构建了包括地名总体规划、地名详细规划和地名专项规划等多层次的地名规划体系,对各层次地名规划编制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二是明确了包括专家评审、公众咨询、政府审批、规划公布等一系列的地名规划编制审批程序;三是明确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编制并相互衔接,如规定地名详细规划不仅可结合法定图则等城市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线名称,编制轨道交通详细规划时应当一并编制轨道交通站点名称等等;四是明确地名规划经批准后,应作为地名命名、更名和注销的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将地名规划中确定的名称纳入相应管理系统。

(二)确立协同管理、统一归口的地名管理模式 第一,明确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下地名管理的部门事权。市地名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地名规划,并负责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轨道交通线及站点、现状道路桥梁隧道名称的命名更名及建筑物名称的行政许可事项,并负责对违法使用地名的行为进行查处;市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高速公路、新建道路桥梁隧道、交通场站等道路交通设施的拟名及道路交通设施标志牌的设置工作,并负责对损毁道路交通设施标置牌的行为进行查处;市民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名称的拟名及报批事项;市公安主管部门负责门楼牌号的编排及发放工作,并负责对损毁门楼牌的行为进行查处;文教卫体、城管、旅游、市政公用、社会福利、宗教等专业主管部门负责专业设施的拟名及报批事项。

第二,将备案与公告职能统一收口到地名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由于全市类型繁多的地名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命名审批,有的还需报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得地名主管部门无法对全市地名进行归口管理。因此,在《地名办法》第四章规定标准地名由地名主管部门统一备案和公告后纳入地名数据库,将备案和公告环节的职能归口到地名主管部门,从而有利于全市统一地名数据库的建设,为后续的地名档案管理、地名信息公共服务等工作提供基础。

(三)明确地名主管部门提前介入时点实现名称规范化管理 建设工程在立项、申报初期即需使用地名,但工程建设者在工程建设初期取名的随意性较大,往往代之以临时性的工程代号、号码或暂用名,由于缺乏对全市地名信息的掌握,名程是否重名、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常被忽视,尤其是道路名称,当其变为约定俗成的名称后,纠正难度大、成本高,使得全市道路无名、重名、名称不规范问题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借助地名主管部门设在规划部门的优势,《地名办法》在第四章中,明确了地名管理的介入时点,针对道路交通设施、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专业设施名称,要求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提出命名预案并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时发现相关设施名称未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的,应当要求来文单位征求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以期通过地名主管部门的提前介入和超前管理,实现地名的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地名公众参与与公共服务机制 第一,建立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地名的命名、更名广泛征求专家及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既有利于地名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又有利于标准地名的推广和实施。《地名办法》第四章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及公众参与机制,对重要地名管理事项进行专家咨询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在第二章地名规划的编制与审批一章中,明确地名规划的制定应充分征询并吸纳公众意见。在涉及道路等名称变更事项时,考虑到由于地名名称变更将涉及公民身份证、地址、房产证信息等许多事项的变更,规定道路名称变更应当履行公示程序。第二,强化地名公共服务。地名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地名的公共服务是地名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名办法》第七章对加强地名公共服务、地名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地名查询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五)在上位法基础上增加和细化了命名原则规定

《地名办法》第三章在上位法基础上,从音、形、义、位等方面,增加和细化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规定,具体体现在:

第一,将“不得重名”的原则界定为“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同类地名专名不得相同”,与上位法相比,不仅将重名的空间范围界定的更明确,也将重名的技术标准定的更为严格;为防止通过在名称前加前缀的方式侵犯他人名称权利的现象,规定在其它已批准的名称前增加或减少“新”、“大”之类的词,视为重名。

第二,细化了名实相符原则的规定。针对目前建筑物命名混乱的现象,规定“通名用字应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建筑物(群)通名的使用应当具备与通名相适应的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绿地率等”。

第三,细化了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原则的规定。要求名称中含有本市行政区域、区片名称或道路名称的,应在该行政区域、区片范围内或道路沿线。

第四,细化了地名采词原则的规定。如规定不得以企业、商业设施名称为道路等城市公共设施命名;不得以国内外驰名商标命名地名等。

第五,对地名更名、注销原则进行了明确,要求“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标准地名确定后无特殊理由两年内不得更名”。“经注销的原标准地名在两年之内不得用于同类的其他地名。” 第六,明确禁止有偿命名。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有偿命名失败案例较多。深圳一直没有开展过地名有偿命名,因此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在《地名办法》中明确禁止有偿命名。

(六)明确了地名标志的设置人、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 为将地名标志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地名办法》第六章对地名标志设置的责任人、设置位置、设置时间及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规定。在责任人方面,规定道路交通设施标识牌及指示牌,由交通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楼牌由公安部门负责设置;建筑物(群)地名标志,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自行设置、维护和管理;在设置时间方面,考虑到单纯依靠批后监管将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办法中要求地名标志应当在规划验收前设置,通过将管理环节前置,达到节省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六、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不同

《地名办法》对《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内容没有原则性的突破,主要是对《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深化,如对地名规划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地名命名规则等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地名办法》第八章法律责任一章主要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在其设置的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辐度范围内进行了规定。

《地名办法》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主管部门和管理程序的设置不同,《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地名办法》中明确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为地名主管部门。《地名办法》第四章地名的申报审批程序的规定与《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不尽一致,主要是按照大部制改革后,各部门的地名管理职能及深圳市的地名管理体制现状进行的规定,同时利用地名主管部门设在规划主管部门的优势,考虑了地名管理的介入时点与规划许可程序的结合。

专此说明。

第四篇:特种行业管理规定

特种行业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新形势下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需要,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治安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行业治安管理的主管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对特种行业行使治安管理职权。本规定是各级治安管理部门对特种行业实施治安管理的工作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应严格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特种行业是指旅馆业、刻字业、典当业、寄卖业、印刷业、废旧金属收购业、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及开锁业。

第二章 工作职责和分工

第四条 对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三级管理,并履行各自工作职责。

第五条 市局治安警察支队是全市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代表市局依法对特种行业实施治安管理。具体职责是:

(一)负责对各分、县(市)局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查究。

(二)按分管权限依法对特种行业单位进行审批、审核、登记。对本级审批、审核的档案材料须长期保管。

(三)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全市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工作意见和解决措施,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四)定期对各分、县(市)局治安管理大队的主管领导和专管民警开展特种行业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

(五)按期完成上级治安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各分、县(市)局治安管理大队是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职责是:

(一)负责对辖区派出所治安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查究。

(二)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辖区内特种行业突出的治安问题,适时提出工作意见和解决措施,组织落实市局部署的专项整治行动。

(三)按分管权限依法对特种行业单位进行审批、审核、登记。对本级审批、审核、登记的档案材料须长期保管。由派出所保管的审批、审核原始档案应上交到分、县(市)局治安部门保管。

(四)定期对各派出所的主管领导和专管民警开展业务培训。

(五)对业务性较强的特种行业管理,适时组织对特种行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保安部门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六)依法查处辖区特种行业单位的违规、违法经营案件。对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案件,要通过召开现场会、业主大会等形式通报案情,达到教育和震慑的作用。

(七)按期完成上级治安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 派出所负责对辖区内的特种行业单位进行治安管理,承担直接监督管理责任。具体职责是:

(一)负责对辖区内申请核发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单位进行审核。对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保安部门负责人变更情况及停业、废业等重要情况及时记录在案,档案材料须长期保管。

(二)对特种行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监督管理档案。应记载日常检查、针对该单位110接处警及处理举报线索等情况。日常检查记录保管期限为3年,期限届满后,由分、县(市)局治安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出具书面审核意见,予以销毁。

(三)对辖区内特种行业单位进行经常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监督落实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当场予以教育培训,使其掌握管理要求。

(四)依法查处辖区内存在违规、违法经营问题的特种行业单位,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管理责任。

(五)适时组织对特种行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保安部门负责人、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协助行业单位严密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六)按期完成上级治安管理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 审批、审核和登记制度

第八条 公安机关对旅馆业、公章刻制业、典当业实行《特种行业许可证》制度。对废旧金属收购业、寄卖业、印刷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机动车修理业、非机构印章刻制业和开锁业实行照后登记制度。

第九条 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由分、县(市)局审批。具体程序是:申办单位申请后,由所在地派出所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派出所签署意见,报所属分、县(市)局审批后,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发证情况报市局治安警察支队备案。

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由市局审批。具体程序是:属地分、县(市)局受理签署意见后,报市局审批。公章刻制企业由省厅审批,具体条件及程序按省厅有关规定办理。

上述审核、审批、上报发证情况的时限为5个工作日。对已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单位,属地派出所在15日内建立监督管理档案。

第十条 废旧金属收购业、寄卖业、印刷业、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非机构印章刻制业和开锁业在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属地派出所要在15日内进行登记,并建立监督管理档案。

第十一条 对未依法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或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从事特种行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应在其营业后15日内建立监督管理档案,并将相关情况以书面致函等形式通报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致函文件要存档备查。

第四章 日常监督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应建立日常监督管理档案制度。

(一)派出所应对辖区内特种行业单位逐家建立日常监督管理档案。分、县(市)局治安管理部门负责对派出所的建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日常监督管理档案的具体内容及格式参照《特种行业娱乐服务场所基础档案样本》(沈公发[2003]81号)建立。

(二)行业单位废业、歇业、变更经营地址、负责人的,派出所责任民警要在5个工作日内,对管理档案进行调整,并在之后的3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分、县(市)局治安部门。分、县(市)局治安部门在接到报告后3个工作日内将此情况书面报市局治安部门。

第十三条 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工作应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对辖区内的特种行业单位,派出所应逐家明确治安管理责任民警。责任民警应针对特种行业经营特点,定期进行检查,检查频率每月不得少于1次。对存在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的单位,要增加检查频率,以整改达标为标准。检查要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写明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情况,最后由受检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对检查记录流于形式,只做“正常”等简单记录应付工作的,视为未检查。

第十四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治安问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进行处理,并根据存在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整改通知书一式两联,一联交受检单位,另一联存入管理档案。整改期间要进行复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章 情况报告与案件倒查制度

第十五条 各级治安管理部门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应建立和加强情况信息报告制度。

(一)按时准确上报治安管理工作情况和基础业务数据统计报表。

(二)及时准确上报涉及特种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表及总结材料。

(三)在特种行业单位发生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投毒、组织卖淫、涉案金额1万元以上盗窃、涉外等重大案件及重大火灾事故要立即逐级报告上级治安部门,严禁迟报、瞒报、谎报。

(四)对上级治安部门转递的线索要认真核查,并在规定时限内反馈上报查处情况。

第十六条 对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应建立案件倒查制度。市局治安支队和各分、县(市)局治安部门要通过与刑侦部门联网等方式,广辟信息渠道,主动向刑侦、经侦、交警等部门收集涉及特种行业管理的相关案件情况,倒查发生在特种行业单位留宿网上逃犯、收购赃物、私刻公章、非法印刷宣传品、改装修理肇事盗抢机动车等案件,准确掌握行业单位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六章 奖励办法及违规责任

第十七条 对在特种行业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公安机关要给予通报表扬,并视情予以表彰。

第十八条 对违反上述管理规定的,上级治安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责任查究,并对责任单位和民警予以通报批评。对责任领导和责任民警视情进行离岗业务培训。必要时,建议相关分、县(市)局对责任领导和责任民警采取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措施。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对涉及违法、违纪行为的领导和民警,由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沈阳市公安局特种行业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规定》(沈公发[2003]81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五篇:深圳市药品零售监督管理办法(送审稿节选)

深圳市药品零售监督管理办法

(送审稿节选)

……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深圳市从事药品零售的药房、药店和药品专柜(以下简称药品零售企业),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药房包括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及非医疗机构药房;药店包括个人及商业企业设立的药店;药品专柜包括处方药专柜及乙类非处方药专柜。

营利性医疗机构住院药房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房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

第五条(人员配备)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从业人员:

(一)药房应至少配备2名执业药师人员,直接从事药品经营的其他从业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医药相关专业学历;

(二)药店应至少配备2名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处方药专柜应至少配备2名药师以上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乙类非处方药专柜应配备1名具有中专以上医药相关专业学历的人员。

进行中药配方的药品零售企业,应配备中药师职称以上的药学技术人员。

第六条(负责人条件)药品零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并且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的质量负责人和非医疗机构药房、药店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具备药师以上技术职称;药房、药店应确定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应具有1年以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符合深圳市药师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场所条件)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

(一)药房和药店的药品经营区同一平面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药品专柜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

(二)药房应设置使用面积40平方米以上、有明确标识的处方药独立隔离区域,同时设立处方药拆零专柜;

(三)药店处方药专区应有明确标识,且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含处方药柜、操作区、前柜台);

(四)配药区应独立设置,其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配药区包括中药柜、操作台等。

药品零售企业的药品仓库使用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并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SP)要求。

实施药品委托配送,能及时获得药品供给的药品零售企业,可不设置药品仓库。

第八条(计算机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应配备计算机,对药品购进、验收、销售等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九条(申办材料)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向药品监督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药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

(二)工商部门出具的拟办企业名称核准证明文件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营业场所、仓库平面布置图及房屋产权或使用权证明;

(四)相应的药学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上岗证申请表》;

(五)拟办企业质量管理文件及主要设施、设备目录。

第十条(经营范围的核定)《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当分别标明药房、药店或药品专柜等类别,其经营范围依照其所属类别进行核定:

(一)药房经营范围:麻醉药品(限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精神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限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医疗用毒性药品、生物制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化药品、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

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经营范围依卫生部门核定的诊疗范围核准;

(二)药店经营范围: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化学药制剂、抗生素制剂(注射剂、含兴奋剂物质的复方制剂、终止妊娠药除外),药店有中药调剂处方业务的,经营范围标明“中药调剂”;

(三)处方药专柜经营范围:卫生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规定的常

用、急救药目录中药品,并依卫生部门核定的诊疗范围核准;

乙类非处方药专柜经营范围:乙类非处方药。

……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营利性医疗机构门诊药房:设置于营利性医院,能够提供专业化药学服务的药品经营单位。

非医疗机构药房: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能够提供专业化药学服务的药品经营单位。

药店: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的,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药品的药品经营单位。

处方药专柜:设置于营利性门诊部、诊所,使用药品的品规在省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范围内的药品经营单位。

乙类非处方药专柜:由商业企业或个人设立的,仅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的药品经营单位。

药品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指药品零售企业管理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和从事验收、保管、养护、营业等工作的人员。

……

下载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房地产行业管理规定(送审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圳市处理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若干规定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处理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若干规定》的通知(2004年11月12日)深府〔2004〕193号《深圳市处理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三......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关于房地产开发经营规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关于房地产开发经营规定第七条 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禁止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任何单位和个......

    关于深圳市房地产认购书范本

    深圳市房地产认购书范本 一、购买房地产存在一定风险,请消费者结合自身经济状况,谨慎选择,慎重落定。二、签署认购书前,买方应认真查阅并理解以下文件,卖方应提供查阅便利并解答:1......

    XX市物业管理行业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物业管理行业的管理,根据《XX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物业管理,是指对房屋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交通......

    深圳市拥军优属规定

    关于印发深圳市拥军优属规定的通知 深府〔2010〕2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拥军优属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范文大全)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地产开发经营、经纪和估价活动及相应房地产市场管理行为。 第三条 房......

    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

    中工招商网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合同范本 一、本合同是深圳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深圳市房地产转让办法》共同制定的示......

    深圳市房地产买卖合同(预售)

    深(_________)房预买字(_________)第_________号卖方:_________注册地址: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电话: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身份证/护照号码:_________委托代理人: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