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夏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建设项目评估》课程实践作业之二
宁夏地质博物馆
现场参观学习报告
班级:工程管理一班
姓名
指导教师:
时间:2013年4月20日
《一》 实习时间: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二》 实习地点:银川地质博物馆
《三》 实习目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接触实物对自然地理学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真实的认识与了解。
《四》 实习安排:中午2点博物馆门口集合组队进入博物馆,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有序参观。《五》 实习内容及过程:
1.介绍:2011年12月31日,宁夏首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宁夏地质博物馆在银川绽放芳容。自治区领导王正伟、杨春光、何学清、姚爱兴、安纯人等出席开馆仪式并为宁夏地质博物馆揭幕。
宁夏地质博物馆总投资6457万元,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6451.4平方米,将用1.6万余件标本和1100余件矿石为参观者讲述矿藏中的神奇宁夏。
宁夏地质博物馆集收藏、研究、科普、教育和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内设地球科学厅、生命演化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工作展厅、宝玉石观赏石展区等,当日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儿童参与区、4D影院等。馆外园区按地质年代陈列了宁夏矿物标本、古哺乳动物复原模型、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先驱李四光塑像等。
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对于展示和保护宁夏地质遗迹、研究宁夏的地质历史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内容: 宁夏地质博物馆2010年3月16日奠基,2011年3月召开的自治区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被列为黄河金岸重要地标性建设项目。
宁夏地质博物馆投资6457万元,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6451.4平方米,陈展面积3608.7平方米。博物馆外观楼体造型寓意拔地而起的高山峻岭,一颗璀璨的宝石破岩而出,光彩夺目;层层叠加错落有序的外立墙面,犹如地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球历史万卷书;双体斜顶轮廓喻示贺兰山、六盘山巍峨耸立、黄河穿越而过的恢弘气势。斜顶屋面的各级台阶形似地质地貌演化的地质构造层理,标志地壳运动的历史轮回;拾级而上,直达楼峰,展示了地质部门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斜顶一面直入大地,蕴涵地质工作者不断探索地球奥秘、寻找地下宝藏的雄心壮志。开放式观景楼顶,嵌有生命演化的浮雕长卷,拓宽了展示空间,也给观众以登高望远、猎奇旷心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宁夏地域及地质特色。
宁夏地质博物馆馆内是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馆藏内容独具宁夏特色,体现了“收藏、研究、科普、教育和服务”五大功能。展厅设有序厅、地球科学厅、生命演化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地质工作展厅、宝玉石观赏石展区等“六厅一区”。另有儿童参与区、经营服务区、4D影院等,馆藏标本16000余件,陈展标本1100件。馆外园区按地质年代陈列了宁夏矿物标本、古哺乳动物复原模型、新中国地质工作者先驱“李四光”雕塑及观赏石等地质展品,供游人观赏
品鉴。
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建成开馆,填补了宁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开馆之日就是面向广大参观者免费开放之时。开馆仪式后,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和出席的嘉宾进入参观了地质博物馆。
【鸮头贝化石墙】
如此大面积的、紧密堆积的贝壳阵容,你肯定没见过,何况它们还是化石!这面化石墙位于宁夏地址博物馆的序厅,高4米,宽2米,整个墙体由近千个完整的鸮头贝化石天然堆积而成,它们虽已化身为石,但是细观栩栩如生,不失生命的质感。鸮头贝生活在泥盆纪(距今4.16亿—3.59亿年),一种海洋古无脊椎动物,栖于海底,单体群居,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壳面平滑,无饰纹。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鸮喙,故名鸮头贝。巨型水锌矿】
这块位于序厅的水锌矿标本长2米,宽近1米,高1.3米,晶莹剔透,很是夺人眼球,好似微型的被白雪覆盖的群山,颜色纯净,色泽细腻。水锌矿又称锌华,是闪锌矿的次生矿物,用于炼锌及制备各种锌化合物。
【圆
形
铁
陨
石
】
这块来自美国的圆形铁陨石重达200多千克,成分主要有铁(矿物:铁纹石)和镍(矿物:镍纹石)组成,其中镍的含量约6%-14%,后期经过打磨变得浑圆。目前,铁陨石的价值以克计,大约10元-30元/克,这块标本的价值大约为三四百万元。
宁夏地质博物馆座落于银川市,总建筑面积积6215.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四层,造型新颖别致,独具风格:寓意沙漠中拔地而起且错落有致的巨型岩石,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其中,双体斜屋面喻示贺兰山、六盘山巍峨耸立,黄河从中穿越而过的宏伟气势,开放式观景楼顶,更是拓展了展示空间,给观众以登高、猎奇之感受。
宁夏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一万六千余件,涵盖普通地学、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五个主题展厅以视角,分别从宏观地球构造、生命发展简史、地质环境风貌、地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发展等相关内容出发,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宁夏,从地质学角度为观众解读 “塞上江南”——宁夏银川。
1、序厅。序厅设计紧扣宁夏地域特色,结合现代风格,墙面采用淡雅简洁的米黄色洞石。主要内容有地质博物馆简介、总导览图、鸮头贝化石墙、黄河金岸长卷浮雕、咖啡厅、经营服务区、互动娱乐
厅等内
2、地球科学厅。主要介绍奥妙无穷的宇宙和地球的有关知识。通过八大行星发光模型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了解太阳系知识,地球
等相关知识;通过地震触媒,介绍1920年海原地震、1939年平罗地震及汶川地震等内容,从投影的震憾中,了解丰富的地震相关知识,感知地震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带来破坏力和灾难造成的损失,向游人普及避险防范知识。
3、生命演化厅。以宁夏的生命进化为主线,介绍地球
上的生物变迁,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史前进化的历史长廊阐述了化石的相关知识,让游客在观赏蠕虫、狼鳍鱼、植物种子、剑齿象牙、王冠虫等珍贵的动植物化石的同时,感受生命进化的奇迹;了解生命演化知识;展示甲龙类、鸟脚类恐龙模型以及巨大的恐龙骨架复原模型,生动而形象地彰显着曾经的霸主们的力量与辉煌。介绍距今约1.6亿年的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晰脚类食草恐龙“宁夏灵武恐龙”(属梁龙类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
。展厅内设有机器恐龙、恐龙下蛋等寓教于乐、供大家参与的互动项目。
4、地质环境厅。以“一河两山四土沙”等大型景观为展示主线,重点介绍“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美如画”“黄河金岸锦上花”等相关知识。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奔腾汹涌、气势磅礴的大型黄河景观,滚滚呼啸而来的黄河给人一种震憾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久经沧桑的贺兰山、风景如画的六盘山、广阔无限的沙土地揭开了宁夏地质地貌的神秘面纱;通过互动触媒,查询了解宁夏地质环境知识以及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提示游客保护环境,珍爱家园。
5、矿产资源厅。主要介绍宁夏矿产资源知识,包括矿产资源现状、开发利用以及矿业经济概况等内容;了解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水资源、新型能源矿产知识;展示宁夏及各省区的矿物、矿石标本。通过地下采煤大型幻影成像以及矿井内支护设备的展示配合,真实再现煤炭挖掘、运输到利用的全过程。
6、地质工作展厅。介绍宁夏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矿业到现代矿业,从中央直属管理到属地化管理,从艰苦创业到实现找矿新突破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历程;展示宁夏几代地质人继承和发扬“三光荣”、“三特别”精神和为宁夏国民经济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介绍 “亘古第一井”、“总理井”、“生命工程第一井”的宁夏南部山区扶贫找水工程等丰硕的地质成果;展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以及省部级领导对宁夏地质事业的关怀与重视。展厅设有“冰立方”,工程钻探互动实景模型等寓教娱乐的互动项目。
7、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介绍宝玉石、观赏石以及矿物的化学、物理性质;了解宝石家族中的“五皇一后”和“宝石之最”等相关知识;介绍如何辨别宝玉石真伪的相关知识;展示绚丽多彩的、公众喜爱的、珍贵且精美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提供专业的宝玉石鉴定服
务。
第二篇: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地质博物馆参观报告
这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部分,我们主要参观学习的是三层的史前生物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厅程和各地质时期常见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让我对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地球约形成于距今46亿年,从澳大利亚发现的距今35亿年的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表明,生命的起源亦即化学演化过程,应发生在地球形成后约11亿年。生命的产生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最大的飞跃,使得地球历史从化学演化阶段推向生物演化阶段。
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之后出现了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和生殖单元,细胞的产生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异养型原核生物细菌,经过不断地分化和发展,终于又出现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养料的自养型原核生物蓝藻。从异养到自养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飞跃。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转折点,最早具细胞的生物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化,增强了变异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够向高级体制发展。现发现绿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随着真核生物的出现,动、植物开始分化和发展。地史上最早的动物化石是距今6~7亿年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动物群。
早古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称为“海洋藻类时代”和“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起始于距今6亿年,延续了约1.7亿年。
寒武纪早期,出现了地史上最早具钙质硬壳的小壳动物群,这一时期称为“非三叶虫时代”。进入三叶虫时代后,在中国云南发现了距今5.7亿年的澄江动物群,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软体的多门类动物群。随后,三叶虫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分布遍及全球整个海域,在动物界中占绝对优势,因而称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
奥陶纪是自然环境有利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继续发展的时代,层孔虫、苔藓虫等先后出现,笔石、腕足类、鹦鹉螺等显著分异。到早奥陶世中期,正笔石类兴起、演化迅速,是奥陶纪的重要分带化石。之后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类群的出现和多样化,加剧了浅海陆棚区的生存竞争。
志留纪延续时间较短,生物界来源于奥陶纪,但有新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叶虫显著衰退,笔石向简化方向演变,单笔石兴起并大量发展。志留纪末,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海水逐渐退去。部分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由海洋向陆地生活转变。
由于志留纪末期大规模海退,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称志留纪末到中泥盆世为“裸蕨植物时代”。到石炭、二叠纪陆生植物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蕨类植物时代”。从晚石炭世到二叠纪各类植物极度繁茂,由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逐渐形成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
陆生植物发展之后,与植物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昆虫大量繁育,最早的昆虫类是最原始的无翅类型,最早的无翅类化石出现于泥盆纪。石炭纪出现了现知最早的有翅昆虫,当时最繁盛的昆虫是现已绝灭的古网翅类。
鱼类包括有颌类和无颌类。无颌类包括头甲鱼形类和鳍甲鱼形类。晚志留世出现了从无颌类分化出来的最早具颌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硬骨鱼类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晚期,与棘鱼类有共同的祖先。泥盆纪时鱼类极为繁盛,故被称为“鱼类时代”。硬骨鱼类在现代鱼类中占绝对优势,被称为“水中的主人”。从侏罗纪起,软骨鱼类出现了。
总鳍鱼在晚泥盆世时登陆, 是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早类型。总鳍鱼已具有原始肺的构造,肉质偶鳍可以在地上爬行。石炭-二叠纪是两栖类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
裸子植物虽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开始出现,但最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故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蕨类植物演化到裸子植物,标志着从孢子繁植转化为种子繁殖。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适于陆上生活和传播,扩大了生存空间,形成了地球上的广大森林,为爬行动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环境。
石炭-二叠纪时,爬行动物诞生了。从两栖类到爬行动物的发展,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陆生爬行动物中以恐龙为主要代表。恐龙最早出现于中三叠世,分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支系,是中生代占绝对优势的陆地脊椎动物。由于爬行动物大量繁殖,除绝大部分在陆地上生活外,有的重返水域成为水生爬行动物,有的向空中发展成为飞翔的爬行动物,叫翼龙类。由喙嘴龙分化出另一类飞翔爬行动物叫翼指龙,主要生活在晚侏罗世到白垩纪。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地球上占绝对优势的脊椎动物,故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或“龙的时代”。到白垩纪末期,全球出现了显著的地质事件,使地表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由于恐龙不能适应当时迅速变化的环境,随同整个爬行动物的大衰退,无论陆生的、水生的或飞翔的恐龙,到白垩纪末都相继绝灭了。
鸟类是从爬行动物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支。鸟类的脑和神经系统发达,心脏分隔完全,是恒温的脊椎动物。从变温的爬行动物转化为恒温的鸟类,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鸟类最早的化石代表是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它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的中间类型,是鸟类的最早代表。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从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进入新生代,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从
爬行动物的变温、卵生发展为哺乳动物的恒温、胎生和哺乳,以及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虫的。古老的有蹄动物踝节类也是从原始食虫类演化而来的,是由食虫发展到食草过程中最原始的一个分支,是后来大多数有蹄动物,包括马、貘、犀等奇蹄类和猪、牛、羊等偶蹄类的共同祖先。
象的祖先可能由早期的踝节类演化而来。最早的象是发现于北非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始祖象,古乳齿象是始祖象的直接后裔,它的身体比始祖象增大了约一倍, ,第四纪开始多数绝灭,少数生活到早更新世。真象类是从乳齿象演化出来的,又分为剑齿象类和真象类。
奇蹄类中以马的演化为代表。马的最早代表是始新世早期的始,渐新世出现了中马。始马和中马都生活在森林里。中新世出现了草原古马。从草原古马开始,马类才进化到草原奔驰生活。到上新世,开始出现单趾马,命名为上新马。到第四纪出现了现代马。
人类在动物界中的近亲是类人猿(简称猿)。现代的类人猿有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类人猿无论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还是身体内部的结构上都与人相似。类人猿中又以黑猩猩与人最接近。
根据化石资料,从猿到人经过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人4个阶段。森林古猿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繁荣,是现生各种猿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大约在1500万年前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南方古猿化石最早(1924)发现于南非,南方古猿大约生存于距今300~100万年前,它的原始类型可能是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晚期的代表。由南方古猿再进一步发展成现代人。
人类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 4个阶段: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早期,以坦桑尼亚距今 175万年的“能人”为代表。这一阶段的人类已具人的基本特点,但还有许多原始性。能直立行走,还能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晚期猿人(直立人)阶段。出现于更新世中期,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猿人,身体形态已有明显的进步性,身体像人,脑颅像猿,直立行走的姿势已与现代人接近。在文化上已能制造较进步的石器,并开始用天然火。比早期猿人分布范围更广泛。
早期智人(古人)阶段。古人生存于距今10~20万年至5万年前,。古人已达现代人的水平,制造石器,靠渔猎生活,能人工取火。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在中国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内蒙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新人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了装饰品。新人分布范围比古人更广泛。
从46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地球开始,到人类的生命起源;从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到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世界上最大一窝恐龙蛋化石;从世界上最早的银杏果化石,到最早的植被植物中华古果等大批植物化石标本;从河南所有种类的矿石、岩石,到来自国内外的精美绝伦的矿物晶体和观赏石标本„„。地质博物馆里的各种化石生动了向我们展现了古生物的演化过程,丰富了我的古生物的知识,也提高了我对化石的认识程度,所以,此次博物馆之行我受益匪浅。最后,我要再次感谢老师带我们来参观博物馆。
第三篇:参观地质博物馆
参观地质博物馆
星期四下午,老师带我们去郑东新区——地质博物馆参观。
刚进大门,我们就看见两只用石头做成的恐龙,这两支恐龙可真大呀!老师说:“这两支恐龙是母子俩。”我惊呆了。
进入馆内,我们首先看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白色方解石,像一朵大大的牡丹花。我们参观了另外几个展厅,了解到了恐龙其实没灭绝,现在都变成鸟类„„
随后我们上了三楼,来到了宝石厅。我一进宝石厅,一块儿巨大的玉石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想:好大好白的玉石啊!它是经过人工雕琢的呢?还是天然形成的呢?接下来我又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宝石洞,里面全部是红色、蓝色、紫色的宝石,我还看到了一块儿巨大的紫荆宝石,而且它比我的头还大,我们班里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惊叹:“这块儿宝石真大啊!”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宝石都是自然形成的颜色,并且这可都是真正的宝石哦。”我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我们接着又进入了矿产资源区。我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瓶金子颗粒,还有放在金子旁边一些小矿石,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每一块石头上面都闪着金色的光芒,原来它们就是黄金矿石。我们又看到了放大镜,我趴在上面观察了一下,发现它下面又有一块儿非常小的石头,石头上面有一些花色的小不点儿,讲解员告诉我:这些小不点儿是矿石,它们的用处可大了,它们能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我想,我们可不能小看这些小不点儿哦!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象厅,看到了巨大的猛犸象、长毛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去了地质博物馆,我的收获可真大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次参观的。
第四篇:参观宁夏博物馆有感
参观宁夏博物馆有感
第二十五期入党积极分子 黄雪松
为了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深入了解宁夏地区文化与历史,学院于2014年3月21日组织第二十五期入党积极分子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参观。
首先,在20日这一天里,我们做了去博物馆前的预习。我们通过上网,看书搜集了有关宁夏博物馆的历史,以及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简介。这是为了第二天到博物馆有目的性的去参观,这样就不会错过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文物。通过所搜集的资料我们了解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址位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承天寺院内,1988年整个院落整饬重修为仿古建筑,使用至今。2006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总投资2.28亿元。于2008年9月为迎接五十周年大庆,正式开馆使用。
新馆共四层,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8456平方米,分为文物库房、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域,文物饱和藏量达150000件。地上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一层为中厅、贵宾接待室、临时展厅和观众服务厅;
二、三层为各类展厅、图书阅览室和书库、多媒体教室及观众服务区。新馆主体建筑蕴涵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贴应了回族自治区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鉴了伊斯兰民族风格,与三层外墙局部装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感的强烈对比,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上部透空隔架与下部石材结合,充分表现整个建筑优雅、简洁、均衡、沉稳的个性。外墙装饰所运用的迦陵频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构件形象,以及四个大门使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宁夏历史文化遗存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21日我们来到了宁夏博物馆,距离博物馆500米外,我们就被这巨型的建筑所吸引。宁夏博物馆新馆外立面顶部采用带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尖圆拱”雕饰方案,该方案将原设计的团花造型石材雕饰变更为内外两层雕饰,通过光影作用形成伊斯兰建筑的“回廊”效果,凸显建筑立面竖向机理,增加建筑物挺拔感和层次感,与立面高大的伊斯兰建筑经典构筑相呼应,赋予博物馆建筑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在极富现代感的立面上设计了以具有代表性的西夏出土文物为原
型的雕饰,使不同的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表现了宁夏历史、地域、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相互融合的特点。外立面四周32个装饰块采用宁夏出土的“妙音鸟”形象雕饰,并加设“衣褶”、“缨络”,进行美化处理,栩栩如生。另外,立面底部4个拐角参照西夏王陵出土的力士碑像造型做石材雕像,适当进行了具象化处理,使之更为生动,形象粗犷大气,极具历史和民族地方特色。在欣赏完如此美妙的建筑后,我们进入博物馆,馆室内装饰装修方案先后经过3轮方案征选、评议,多次修改完善,现设计方案舍弃了以较多的具象造型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设计思路,以免喧宾夺主,冲淡观众对馆藏文物的印象,而是采用了洗练简约的手法,适度体现民族地方特色,较为大气。目前,该设计方案正在根据采光屋顶等部位变更情况进一步完善,期盼这种简装修风格能够成为博物馆落成后的一大看点。
该馆基本陈列有“宁夏历史文物”、“西夏文物”、“宁夏革命文物” 和“回族民俗文物”。“宁夏历史文物”陈列展出文物 400余件,其中有宁夏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瓷器、铁器、金银器、木竹器、碑刻、砖雕、货币等珍贵文物。“西夏文物”陈列展出文物200余件。其中有大石马、鎏金铜牛、雕龙栏柱、大型琉璃鸱吻、庭院人物竹雕、西夏文残碑等。“宁夏革命文物”陈列,以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宁夏的早期活动,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率领下长征路过六盘山时的情景,宁夏成立苏维埃政权和第1个回族自治政府的情况,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宁夏人民支援抗战,迎接解放的场面。“回族民俗文物”陈列以典型文物及照片、模型,介绍了回族的形成、宗教、建筑、文化生活、婚丧嫁娶和生活起居等。宁夏博物馆研究员杨秀山介绍,为了真实再现纳家户清真寺的每一处细节,这栋木制模型历时一个多月才完成,造价达几十万元。
到此,本次参观也接近尾声。最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了一下各自参观完后的感想和心得。我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是反映该国、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它也是十分丰富而生动的校外“辅导课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博物馆折射着前人的脚步,预示着未来的远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像一部部百科全书,向人们展示着祖国在每个时空一步一步前进的脚印。这次参观
活动,大大增强了我们入党积极分子的凝聚力,让大家对我区甚至是我国的灿烂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同学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也加强了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篇:参观湖南地质博物馆
参观湖南地质博物馆
盼盼小学三年级129班 柳欣悦 星期天,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可这丝毫也不能影响我要参加小记者活动的高兴心情,还没到下午一点,我就兴冲冲的来到了指定地点,本以为我是最早的,可是没想到有的小朋友比我还急,早早就到了,不一会儿人就到齐了,在余老师的带领下,车子载着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欢歌笑语,很快我们就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湖南长沙地质博物馆。一进大门,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圆圆的球在那里不停的转动,而且上面还有图片在不停的变换,就象行星在运动一样。接着我们就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有着许多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的石头。有的是有磁性的、有的会发光、有的顔色绚丽、有的象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还有的……总之这里就是一个种类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的石头王国。出了石头王国,我们还看到了恐龙和巨齿象,不过我觉得有点遗憾,因为在这里并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那么多的恐龙,而是只有两个比我高不了多少的恐龙孤零零的站在那里。
欢乐总是短暂的,很快我们就参观完了地质博物馆,在带队老师的催促声中,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小记者的活动不仅很好玩,而且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