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粤震„2007‟59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地震局(办):
现将《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八日
主题词:防震减灾
科普
基地
管理
通知
广东省地震局办公室 2007年6月11日印发
-1-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主动承担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工作,积极推进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贯彻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
第三条 建设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当选择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和能够发挥较大影响作用的场所,如科教文化场馆、科教名人纪念馆、文化旅游景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现代化地震监测中心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单位或机构。
第四条 广东省地震局负责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组织认定和业务指导。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协助省地震局对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
-2-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有固定的科普宣传及示范防震减灾科学内容的场所,具有普及与防震减灾相关科学知识内容的条件、设施和器材,配备书籍、展板、图片、多媒体等宣传材料。
第六条 有专(兼)职讲解员、有负责接待和辅导的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
第七条 有稳定的能够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科普教育工作经费投入。
第八条 愿意接受省、市地震工作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三章 组织要求
第九条 所属主管单位的领导应重视科普工作,能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
第十条 有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能根据计划或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需要及时更新有关科普内容。
第四章 工作要求
第十一条 有比较全面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料和内容,防震减灾特色突出,针对性强、易被公众接受。
第十二条 制定了科普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科普教育工作计划,并能认真落实。
第十三条 科技、文化、博物馆类场馆和旅游、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每年向社会开放天数不少于180天。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
-3- 验室、生产现场和地震遗迹遗址、地震观测台站、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等基地,要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0天。
第十四条 在每年的 “防震减灾宣传周”、“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国际减灾日”、“世界地球日”期间必须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第十五条 应与当地学校建立联系,合作开展相应的校外科普活动。设有收费项目外,对学生团体参观应实行至少半价优惠。
第十六条 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 要公布开放时间和活动内容,主动吸引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
第五章 申报与认定的程序和办法
第十八条 申请认定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报单位或机构的报告;
(二)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见附件);
(三)申请单位或机构的法人资格材料;
(四)其它证明符合认定条件的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与认定程序:
(一)申请单位向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
(二)地级以上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核实申报材料内容,报 -4- 广东省地震局;
(三)申报时间: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
(四)申报受理部门:省地震局地方地震工作处(广州市先烈中路81号大院1号,510070);
(五)广东省地震局组织审定。
第二十条 省地震局每年3月份组织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评审和认定。
经审定批准的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广东省地震局颁发《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证书》,授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牌匾。
对符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条件的,由省地震局初审后,组织推荐。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应向广东省地震局报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
第二十二条 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条件发生变化,或未按照本管理办法基本要求运行的,取消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地震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5-
第二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富蕴县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遗址,位于富蕴县城东南30公里处。又称可可托海——二台地震断裂带,系1931年8月11日05时18分47秒发生的8级大地震遗迹,断裂带全长176公里,一般宽度10米,最大宽度在震中区达4公里,特别是在震中区——卡拉先格尔出现一个长1.5公里,宽350米,下滑63米的巨大陷坡,山头酥裂,地面基岩裂缝多处,最大宽度6米,深10米。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震断裂带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它是研究地震震源、了解地震地面效应、探索有效的抗震途径,确定地震危险程度,进行地震裂度小区划的重要依据,可为认识现代地壳应力和现代地壳运动状况提供重要信息。该地震遗迹保留十分清晰完整,具有很高的科研与参观价值,它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来此考察,成为业内知名度颇高的地震地质研究的胜地。国家地震年会曾多次在这里举办,同时国内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大多也要派人到此进行比照。对研究地震断层、区域构造环境,应力场、动力源及地震所造成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专家、学者有极大的科考价值,对普通游客有观光、游览、科普价值。于2010年,由阿勒泰地区地震局、科协授予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第三篇: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 行)
(2005年4月22日省科协六届八次常委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科普阵
地建设,推动我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是依托事业、企业单位以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的科普阵地。它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有效形式,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
第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开展科普工作。
第四条 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科普教育基地”)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省科协”)认定命名。省科协是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
第五条 申报对象
下列单位可申报科普教育基地:
(一)各类科技、文化、教育场馆;
(二)各类自然、历史文化景区;
(三)各类动物、植物观赏园区;
(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五)科技型企业;
(六)工业、农业科技园、科技种养示范场。
(七)其他具备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展示和示范功能的部门和机构。
第六条 申报条件
申报科普教育基地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能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二)所从事的业务有较丰富的科普内容,能发挥向公众开展科技教育、宣传和示范的作用;
(三)重视科普工作,愿意承担科普工作义务。有相关的管理 制度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有科普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
(四)科普经费列入单位预算,能保证正常科普活动的开展;
(五)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设施。建有科普展示厅和相对固定 的科普活动场所,包括有科普馆、科普画廊(栏)、科普演示设备等设施;
(六)配备有稳定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普工作管理人员和科普讲解
员;
(七)愿意接受省科协的指导和下达的科普任务。
第七条 申报程序 申报单位按如下程序申报:
(一)须经地级以上市科协或相关省级学会推荐;
(二)须提交以下申报材料:(1)《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表》;(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科普设施、科普能力情况;(3)科普工作规划、计划和相关证明材料;(4)地级以上市科协或省级学会的推荐意见。以上材料一式三份并附软盘。
(三)申报时间:每年8月1日至9月30日。
(四)申报受理部门:省科协科普部 第三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
第八条 省科协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科普教育基地评审小组,负责对申报单位的评审。
第九条 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现场
考察,提出认定意见,经省科协常务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审议批准。
第十条 省科协每年10月份组织对科普教育基地的评审和
认定。经认定的科普教育基地,由省科协颁发“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证书和牌匾,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任务
第十一条 科技、博物场馆类(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自然景区等)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250天;科研院所、学校的实验室、研究基地和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100天。
第十二条 科普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做好科普活动内容的设计、组织,宣传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第十三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运用科普宣传挂图、展示、录像片、宣传册、网站(页)等多种手段,采用讲座、培训、竞赛、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积极参加全国、全省或区域性的科普活动。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和“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中,组织开展或参加当地的科普活动。
第十五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加强与当地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事业、企业、科技团体等组织的联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
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共同推进科普工作。
第十六条 科普教育基地应加强对科普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表彰先进。
第五章 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第十七条 科普教育基地接受省科协的工作指导,同时接受所在地级以上科协和有关省级学会的业务指导。每年向省科协报送科普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第十八条 省科协每年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工作检查,总结经验,宣传推介。科普教育基地应建立文字、照片、录像和有关统计数据等档案资料。
第十九条 省科协维护科普教育基地所在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的合法权益,为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条件,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项目择优扶持。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的科普事业,享受国家、省有关政策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
第二十条 省科协每三年对科普教育基地进行综合考核,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并根据考核的情况择优向国家相关部门推荐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第二十一条 科普教育基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消“广东省
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1)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2)有宣传邪教、封建迷信以及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3)有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4)不接受省科协的业务指导和科普任务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本办法解释权属省科协。
第四篇: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管理办法
亳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规范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吸取5.12汶川大地震经验教训,提高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实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皖政办〔2007〕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一方平安为目标,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能力,保护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学校地震安全。
第三条 全市中小学校要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宣传教育内容,提高宣传教育水平与实效。
第二章 申报资格与条件
第四条 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资格:经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具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条件的中、小学校。
第五条 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成立有学校领导负责的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考核内容;
(二)学校制定较健全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档案;
(三)建立防震减灾科普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应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热心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具有一定的辅导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学校能够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经费和条件支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印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材料,购置宣传教育教学设备;
(五)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室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有一定数量的地震科普图书、展板、挂图和展品;室外科普知识宣传橱窗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定期更换橱窗内容,每年不少于2次;
(六)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2个学时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
育;建立课外地震科普知识兴趣活动小组;参加或组织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讲座、科普夏令营;到地震台、地震遗址遗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参观学习。
学校每年开展或者参与各类活动不少于2次,参加活动的学生数量不少于在校学生总数的80%;
(七)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区宣传、下乡宣传、家庭宣传、广场宣传等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活动;
(八)在学校网站或校办刊物上开辟地震科普宣传专版或专栏;采用多媒体教育、广播、图书、互联网等传媒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教育;
(九)制定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第六条 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应提供以下材料:(一)申报报告;
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基本情况; 2.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情况; 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二)亳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表(见附件);
(三)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有关材料。
第三章 认定与命名
第七条 市地震局会同市教育局、市科协负责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组织考核认定。学校所在地地震部门对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八条 申请单位向所在县(区)地震局(办)提交申报材料。县(区)地震局(办)、教育局、科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审查合格的报市地震局。
第九条 市地震局会同市教育局、市科协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申报学校进行实地考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协联合发文命名,颁发《亳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证书》,授予“亳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牌匾。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条 “亳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应当自命名之后的第二年起,将工作总结报所属县(区)地震局(办)备案(一式两份)。
第十一条 市地震局会同市教育局、市科协将定期或不定期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亳州市地震局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汇报材料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汇报材料
xx学校建于1983年3月,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余人,在职教职工2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合理的布局、绿色的校园,以及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成了美丽的校园,令人赏心悦目,充满现代气息。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求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办学为民、科普特色、发展创新”的办学方针,把科普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按照“课堂普及、活动延伸、科研先导、质量为本”的思路,大力开展科普特色教育,不断追求新高度,提高办学水平。
主要做法
我校对实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高度重视,以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考核标准”为标准,不断努力,使得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去年底,市地震局、县教育局联合启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工作后,我校根据自身科普特色的实际情况,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责任分解,形成了校长决策,分管牵头,组织实施,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落实的“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创建机制,制定了方案,使得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按照“宣传先导,课堂普及,打造阵地,凸显活动”的创建思路,不断实施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宣传先导,营造“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
今年初我校就启动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首选的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在这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了“四会”,即行政办公会、全体教师会、全体班主任会、全体学生会,通过这四个会议进行各个层面的宣传动员。二是利用校园载体宣传。即:利用校园电视网、广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宣传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比如:今年3月份出了一期《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5月份在“5.12”活动期间分别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栏和黑板报,进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面的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也进行了不少次数的防震减灾宣传,通过这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校园氛围,强化了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
(二)课堂普及,让学生人人受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注意发挥课堂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让学生受到深入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安排了“四种”课堂,一是专门安排地理老师对初
一、初二各班级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两节,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自救互救知识。二是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电教课,下雨天学校大课间活动不能进行,我们就利用学校电视网组织学生在班级观看科普教育片,其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片,让学生观看,通过视觉效果让学生受教育。三是每学年安排不少于两节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班会课,主题内容由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实施。四是每年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课,比如,今年5月12日我校就邀请了县地震局陈研究员给我校学生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四种”课堂,使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得到普及和深入,有较好的效果。
(三)打造阵地,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平台
为了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能够实施,我们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教育,有一定效果,但是,这样做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活动设施,必须搭建新的平台,以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概括起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方面搭建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我们比较重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尤其是学生在科技馆内“地震小屋”体验地震,其效果非常的好。另一方面在校内搭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专项教育平台。虽然我校教育用房紧张和教育经费短缺,我们还是挤出教学用房和经费,建设了一个宣传内容比较全面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室,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学生开放,对社会开放。这一平台建设标志着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了正常化,我们将在这一平台上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做的更好。
(四)凸显活动,以活动提升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活动的开展,注重让学生有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能力。为此,我们组织每项活动前都精心策划,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每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开展五项相关综合活动:、3月初进行《防震减灾法》实施日宣传活动。安排了四项内容,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法》专题宣传栏;《防震减灾法》宣传主题班会;班级防震减灾专题黑板报。使得《防震减灾法》家喻户晓。
2、“5.12”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践周活动。安排了十项活动。即:防震减灾社区宣传活动;防震减灾国旗下讲话;防震减灾校园宣传展活动;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防震减灾宣传到家庭;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专家报告会;防震减灾校园宣传栏;防震减灾心得评比活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历时九天,有比较好的效果。
3、科普夏令营活动。7月10日---11日,我校260余名师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不少学生特别找到“地震小屋”进行模拟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地震,对地震有一定的体验。
4、“11.9”消防安全疏散演练。11月9日上午9:10全校师生参加了安全疏散演练,演练后进行了点评,这项活动花山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市地震局有关部门领导莅临现场,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要求,演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科技创新大赛活动。XX年7月~9月进行,收集了学生科幻画52幅,科技论文20篇,科技创新发明制作作品35件,其中也不乏有防震减灾内容,这项活动展示了学生科技才能。
以上这些活动,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锻炼了学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体验,比如:5月10日是一个双休日,部分师生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学生配挂绶带,引导居民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展牌”,给居民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使得学生和居民共同融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之中,这个社会大课堂给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双比如:防灾疏散演练、防震减灾心得评比、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深刻的。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给我校科普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已接近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整个创建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下列问题:、“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还未形成。虽然安排了老师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学,但还未形成系统,急待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校本课程建设。
2、防震减灾科普室开展活动还不够正常。主要原因是科普室刚建成不久,需要尽快地发挥其作用,利用其功能开展活动。
3、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还不够好。这其中有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最主要原因是学校上课安排的太满,无法抽时间开展正常活动。
4、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动手方面的设施未建设,使得教育缺乏直观性和说服力,影响教育效果。
今后,我们将以阳泉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评价指标》为依据,规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在宣传、课程、阵地、活动上落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规范化,常规化,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亮点。
四、几点认识与思考
根据创建过程的实践和本校实际,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学校科普特色联系起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对学校科普特色的丰富,是把科普特色引向深入的重要平台,是科普特色的必然要求。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科普特色。
2、“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联系起来。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提到生命的高度,纳入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地位才会凸显,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才会为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设施要和学校整体建设联系起来。学校应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宣传场所和活动场所纳入学校教育规划,尤其是防震减灾实践活动设施建设要更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面实施,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4、“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学校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社会也需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统一行动,所以,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要与社会结合,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物质资源和专家资源为学校服务,而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内容,宣传到社会,教育国民,促使防震减灾成为全民行动,这也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