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衢州经济开发区创建浙江省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示范基地申报书1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创建浙江省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园区)
申 报 书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
浙江省开发区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园区)申报书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9月,1993年被批准为第一批省级经济开发区,2011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综合实力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40%以上增幅,成为衢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发区产业特色鲜明,高端化趋势突出,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主导特色产业。2009年开发区成功获得了国家级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光伏产业基地和省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的命名,区内拥有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衢州创新平台等多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近几年,开发区加快开放步伐,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引进了旺旺控股、三一重工等一批国内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以及元立集团、青年汽车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发区注重生态环保建设。2007年开发区列入省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与履行首批试点单位,完成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2008年列入我省第一批整合提升试点。目前,开发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是城市的重要组团,区内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已成为四省边际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之一。目前,开发区已成功培育了空气动力机械产业集群,根据(浙商务开发[2011]83号)文件精神,现要求申报“浙江省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
一、基地(园区)基本情况
——发展现状。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地处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是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块。园区2002年开始规划,2003年空气动力机械龙头企业开山集团、煤矿机械总厂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落户。目前基地空气动力机械生产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研发中心3家,国家驰名商标1项,省级著名商标3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人,拥有世界知名螺杆压缩机专家,并在美国西雅图设有研发中心。区内拥有全球最大的气动凿岩机制造企业,全国最大的钻凿设备制造企业和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空气压缩机制造企业。空气动力和掘进装备制造产业占全国60%以上市场,其中空压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采矿用小型空压机在90%以上,气动凿岩机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2010年,基地实现工业产值52.2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利税6.09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税收1.96亿元,同比增长25%。2010年亩产产值386万元,亩产税收15万元,投资密度181万元/亩。2009年被科技部获批国家级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已成长衢州市标志性产业。
——发展前景。到2013年,产值比实现2010年番一翻,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螺杆真空泵、离心冷媒压缩机、中央空调压缩机等高端产品,建成全国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产品生产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和信息传递中心。
二、示范基地(园区)产业特色
(一)空气动力机械产品较为齐全,有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 空气动力机械制造是开发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在市场需求拉动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引导下,近年来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衢州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主导产品凿岩机、空压机、单体液压支柱、潜孔钻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衢州空气动力机械产品综合配套部件齐全,空气动力机械成套设备生产从风动动力源空压机到凿岩机、掘进机械、钎具、镐等的生产已形成产品系列。目前,重点向高气压、大型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全国规模最大的空气动力机械制造中心。
(二)空气动力机械具有明显的特色产业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已经有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产品优势。作为主导产品的气动凿岩机、矿用小型空压机和单体液压支柱享誉全国,在产品品质、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上有优势。“开山”牌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红五环”为省著名商标。开山潜孔钻机为省高质量科技产品;红五环的第二代气液联动潜孔钻机是我省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的首推产品;内注式单体液压支柱为国内独家生产,拥有一批技术产品专利。骨干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生产工艺成熟,劳动生产率较高。企业间建立了较深层次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零部件生产趋向专业化和区域化,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
2、技术优势。近几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在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突破,新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新型液压驱动掘进机械、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等装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开山公司LGCY-26/20型两级压缩柴油移动螺杆空气压缩机为国内首台(套)产品。目前空气动力机械企业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研发中心3家,国家驰名商标1项,省级著名商标 3项,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人,拥有世界知名螺杆压缩机专家,并在美国西雅图设有研发中心。
3、市场优势。空气动力机械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开山和红五环的凿岩机组列入浙江省100个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拳头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气动凿岩机超过40%(其中手持式气动凿岩机超过80%),矿用小型空压机高达90%以上,单体液压支柱产品在20%以上。空气动力机械的主要生产企业,已在全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并向国际市场拓展。骨干企业在全国拥有近千家销售和服务网点,部分企业通过股份制形式与销售商建立资产纽带关系。近两年来,企业开拓产品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开展自营出口业务,产品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口量不断增加。
(三)空气动力机械已具备产业集群的特征
开发区风动工程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均为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内生动力强,发展势头迅猛,有很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已形成了以轻小型空气动力机械为主导产品,以浙江开山集团、浙江红五环机械有限公司、衢州煤矿机械总厂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20余家协作配套企业和众多加工配套户为基础,产业成长性和带动力较强的区域特色经济;构筑起了从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开山”、“红五环”等著名商标,拥有一批技术产品专利。
(四)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完备的创新服务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和产品。
开山集团核心公司开山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系国家级大型工业企业,200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88位。开 山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凿岩机制造 商、中国最大的空气压缩机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钻凿设备制造商。集团总资产25亿元,包括上海临港开山工业园在内共有五个厂区,占地面积870亩,厂房建筑面积35 万多平方米,员工人数4800余人,2010年实现销售超过36亿元,上交税收1.32亿元。集团共有浙江开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山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山铸造有限公司、浙江开 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5家成员公司。主要生产凿岩机组、空气压缩机、潜孔钻车、开凿装载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产品有内燃机气缸套、精密螺杆副、气动工具、橡塑制品、钎具等九大系列15大类800多个品种。开山集团拥有完整的机械 制造体系,装备精良,拥有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进口先进的机械加工中心、造型自动生产线和热 处理设备以及一流的检测设施,各种机械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精密机械制造、热处理、铸造、锻 造、容器制造、挤压、表面涂层处理、切削、磨削以及检测理化设备均为国内一流,不少为世界最顶级 的先进设备。“ 开山”牌空压机在行业中首批通过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国内压缩机行业第一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2009年,世界知名螺杆压缩机专家汤炎博士加盟开山,开山北美研发中心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北美研 发、中国制造”让开山站在了世界压缩机行业的技术前沿,真正成为能与洋品牌同台竞技的研发制造企业。凭借这个平台,开山提出了企业核心价值观:构造持续一流的创新能力,为用户创造价值、构建未来。
浙江衢州煤矿机械总厂有限公司是由原浙江衢州煤矿机械总厂改制后成立的一家中一型民营企业,是全国煤矿机械待业骨干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物流分会和中国矿为物资流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煤央工业支护产品宣战生产企业。公司设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凿岩机 测试中心;参与了凿岩机煤碳行业标准的制定,负责起草了空压机煤碳行业标准MT687;凿岩机系列产品已通过欧盟的CE论证。企业自行开发、研制的中频调质热处理生产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自己设计制造的国内独一无二的钻机,不但提高了生产率,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品合格率。DW型矿用单体液压支柱(大行程)为2007年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煤矿用乳化液泵、悬移支架液压支柱等十六项新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衢机”牌矿用单体液压支柱为浙江名牌产品;气动凿岩机被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认定为煤矿机电放心产品;MLGF-6/7型螺杆空气压缩机、MLGF-3/7型螺杆压缩机、MLGF-9/7型螺杆压缩机为省级工业新产品;内注式支柱为国内独家生产,外注式支柱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最高奖),该产品出口量居国内同行之首。
浙江红五环机械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通用机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具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公司生产的HC735J型履带式半液压露天中型潜孔钻车,技术国内领先;环保型智能移动螺杆机、大型固定式螺杆空气压缩机等8项产品,为省级工业新产品。“红五环”商标为“浙江著名商标”,“红五环”牌往复式空气压缩机为浙江名牌产品,是浙江“十五”技术改造先进企业,内曲线钢球油马达加工工艺的技术攻关项目为2007年省科技计划项目;螺杆空气压缩机集成技术研究应用项目为2008年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公司还被评为浙江省机械行业重点企业、浙江省技术创新优秀企业、浙江省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的生产企业。
(五)具备了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发展规划 空气动力机械制造作为衢州工业特色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和 科研力量。为了加快发展衢州空气动力机械制造业,衢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衢州市空气动力机械制造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发展目标、原则、定位和产业配套等。提出了一批需要培育及发展的重点项目。衢州市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列为重点产业,规划中重点分析了当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为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的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位。
(六)产品升级换代有力的保障了生态环境。2007开发区列入省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与履行首批试点单位,开发区严格执行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发展低能耗、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基地内的冲天炉在2009年全部完成技术改造。鼓励和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通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向冷媒螺杆压缩机、膨胀螺杆机、离心机等高档节能环保的产品发展。
附件:1.浙江省开发区特色品牌园区申报表
2.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示意图
第二篇:村委会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总结
村委会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申报工作总结
下岔河村委会地处哀牢山腹地,东与朵苴村委会的小中山和**村民小组相邻,北与闸上村委会的小平掌村民小组接壤,西与**的小龙街和太忠乡毗邻,距市府**21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6公里。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行政村,全村共有国土面积28.6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300米至2400米之间,呈立体气候。耕地面积1143.2亩,其中:水田241亩,旱地902.2亩,有国家级公益林700亩,省级公益林9092亩,自留山7765.4亩,核桃经济林果6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7%。全村委会有13个村民小组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具有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现将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组织建设,把科普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多年来,村两委就将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但当时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科普宣传仅停留在按照上级要求定期出科普专刊的层次上。2011年以来,根据省、市开展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的要求,结合新形势下科普工作的需要,党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依托**市西舍路乡鑫合核桃专业合作社,下岔河村成立了科普宣传工作小组,由村委会主任马天荣担任组长,还聘请了乡科技专干担任科普宣传工作顾问。制定了科普宣传工作计划等,做到科普工作有人抓,计划有安排,年终总结有成果。完善硬件设施,在村委会院内设置10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村委会设有科普图书室、电教室等),从此,下岔河村的科普宣传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下岔河村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实”上下功夫,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使科普工作逐步在社区形成多样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具体体现在:
1、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科普讲座(报告会)。村委会按照科普工作计划,坚持经常性的科普电视讲座,定期播放科普电教片,为广大群众进行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有中老年健康讲座,有家电使用常识,有破除迷信方面的,也有环境保护方面的。还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如:开展少数民族农民工健康知识培训,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到村委会宣讲健康知识,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在“世界环境日”,组织党员义工清理环境卫生,培养爱护自己的家园的环保意识等。
2、在每年的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集中力量组织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知识咨询、放映科普电视片、发放科普知识资料等活动。结合村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每年开展有一定影响的群众性科普主题活动不少于4次,村民科普活动参与率高。结合村民需求举办有机核桃栽培技术讲座和培训、咨询服务,规模大小共计6次。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3次。大大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有机核桃的种植和管理技能。
3、村委会内建有科普图书室,备有1000多本的各类科学教育材料,如少儿图书、因特网应用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科学烹饪技术、老年保健常识等,还为广大群众订阅各种报刊、杂志等科普读物。为充分利用村委会的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在节假日闲暇时间,科普图书室、电教室吸引了众多的群众、中小学生及个体私营工商户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
三、教育为本,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主线不动摇,坚持走深化改革之路,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利用科普宣传阵地,通过图片展、板报墙报、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在暑期,举办“科普小制作”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意识及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关爱老人”为主题举办了健康知识讲座,内容贴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倡导老年人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村情教育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与辖区内**市西舍路乡鑫合核桃专业合作社定期联系,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宣教活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居民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环境氛围。
下岔河村委会近年来的科普工作,在上级科协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没有经济收入,辖区内又没有单位能提供资助,科普投入尚显不够,主要靠村委会自筹资金;二是科普进家庭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活动还不够经常等等。我们决心以创建科普示范基地为契机,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懈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2014年武昌理工学院创业示范基地申报书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申报报告
追求成功、创新机制,打造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武昌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知名民办高校。学校现有9个学院,开设60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
余人。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号召,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了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三维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创业成功典型示范效应显著的鲜明素质教育特色。
1理论先行、模式设计、持续推动,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
1.1 创业成功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武昌理工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体制改革趋势,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并践行“成功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先后出版《创业者必读》、《企业家的理论与实践》、《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著作,提出人才培养“成功标准四步曲”—“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创业成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2完善校院两级创业工作机制
2011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出台《武昌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意见》。2013年3月,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委员会。5月,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9月,迎接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以评促建。形成了“学校领导、部门分管、学院主导、专业支撑、学生参与”的“校、院、生”组织联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协同工作机制。1.3持续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
十多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大学生创业活动。从2003年起,累计开办工商管理实验班、广信恒业班等6个跨专业、跨学院创业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2008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素质教育课程; 2012年,成立了“四创中心”(即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意中心、创作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3年,制定了《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方案》。
2搭建平台、落实资金、培育创业导师团队,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2.1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基地+俱乐部+孵化基地”的园区式创业平台
2013年3月,学校在整合历年创业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规划》,打造了“一个俱乐部、两个孵化基地、多个院系中心、多个校企合作场所”的创业基地整合与园区式创业平台。校级场地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其中“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20多个创业团队同时运作。“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可容纳15个创业团队运作。
2.2加大投入,构建创业平台建设与创业成果奖励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
学校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投入,划拨经费并专款专用。(1)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媒体以“武汉某民办高校投入百万元创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为题进行了报道;(2)通过支持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活动、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奖励大学生创业获奖成果和团队(个人)等方式资助学生创业活动;(3)通过折算课时费方式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业。近三年累计拨款500多万元。2.3内培外引,形成复合型创业导师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外聘三结合方式,组建了一支30余人的创业导师团队。2010年起,三年分期选派24名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打造双师型创业导师队伍。其中兼职创业导师11人(占28%),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政府部门管理人员、杰出创业校友组成;高级职称人数占35%;中青年教师占55%。他们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学生创业引路人。
3意识培养、体验交流、成果分享,创业活动丰富多彩
3.1开展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竞赛等系列创业活动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制定培训工作目标,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培训与竞赛活动。第一,SYB创业培训。与团市委武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合作,开展了2期10次SYB创业培训活动。第二,举办“企业家进课堂”、“梅南经管论坛”、“ 成功创业校友报告会”、“淘宝系列讲座”等活动。第三,举办和参与创业竞赛活动。2011年起,“中南杯”创业大赛成为本校大学生固定赛事。各学院还开展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金点子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如“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用友杯”沙盘模
拟经营大赛等。第四,开展创业社团活动。如商学院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俱乐部、文外学院的创业沙龙、艺术学院的陶艺俱乐部、城建学院的空间设计俱乐部等都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创业社团活动。3.2举办成功素质展示节,全面展示创业成果
自2009年起,武昌理工学院策划并每年举办大学生成功素质展示节,通过实物、动态和专场等方式全面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每年3月份开幕,4-5月学院遴选优秀成果参与拍卖和校级展示,6月举办学生优秀成果拍卖会,9月新生入学时按照6个主题展区进行全校集中展示,11月闭幕。该展示节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的亮点和标志性品牌。
4团队引领、项目遴选、注重成果,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4.1分区管理、团队运作、专家指导,创建创业教育新模式
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基地分为项目运作区、物流运作区、广告设计与营销推广区、服务器管理与维护区、办公室等运作管理区间,依托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9个专业,采用每周例会、工作简报、创业讲座、项目策划指导、经验交流、现场辅导等方式,摸索出了 “分区管理、团队运作、专家指导”的专业创业教育新模式。目前进驻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23个,其中不少团队已有收益。该基地成功探索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正在全校范围内推广。4.2应用导向、产学结合、孵化筛选,突出创业项目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已组建创业团队80多支,创业人数214人,创业总人数占在校全日制普通学生总数的1.6%。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30项,是在创业团队的基础上遴选产生的,其来源有四,或为学校产业集团的合作项目、或为社会企业需求、或为校内生活服务需求、或为学生兴趣形成。其中,与所修专业明显关联项目占总项目数3/5;科技类项目占__,产品类项目占__,约占创业总项目数2/5。申请工商营业执照 份。创业项目较好体现了应用导向、产学结合、社会需求的特征。
4.3校友示范、舆论引导、媒体关注,创业示范效应显著
自2003年以来,创业校友已经达100余人。我校毕业生创业的事迹被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数十家国内主流媒体广
为报道。其中,解砾开办红桃K纯派电子商务公司,他提出的电子商务云工厂备受社会关注,个人被评为2013年武汉市十佳创业青年;2002级彭启超、2003级卢伟坚、韩利国,2004级刘统洲被评为“2011年湖北省青年创业榜样”。“校园筷子哥”李文飞的创业事迹被十余家网络媒体深度报道,并受邀参加东南卫视“好好学习吧”节目录制。
第四篇: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一批)公示名单
序号上报单位公示名称
1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2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石油化工(石化新材料)·北京山区
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产业·北京顺义区
4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产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医药产业·河北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制造(能源装备)·河北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8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9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0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1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2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4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5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16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17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18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9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1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2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3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4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5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6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7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8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9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0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1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32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33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34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5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6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7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8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9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40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41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能源装备)·山西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钢铁(特殊钢)·山西太原市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装备制造·辽宁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油化工·辽宁辽阳市 装备制造·辽宁大连市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汽车产业·吉林长春市 医药产业·吉林通化市 装备制造·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石油化工·黑龙江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食品产业·黑龙江哈尔滨市 装备制造·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 航空产业·上海市 石油化工·上海化学工业园区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上海长兴岛 电子信息(传感网)·江苏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电子信息·江苏苏州工业园区 电子信息(光电显示)·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江苏徐州市 石油化工·浙江宁波市镇海区 纺织(印染)·浙江绍兴县 纺织(产业用纺织品)·浙江海宁市 汽车产业·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家电产业·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福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电子信息(显示器)·福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色金属(铜及铜材加工)·江西鹰潭市 家电及电子信息·山东青岛市 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物产业·山东德州市 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装备)·河南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食品产业·河南汤阴县 汽车产业·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电子信息(光电子)·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湖南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42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湖南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设计·广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44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广东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5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光电显示)·广东佛山市
46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产业·广西柳州市
47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石油化工·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48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摩托车产业·重庆九龙区 49四川省经济委员会装备制造·四川德阳市
50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电子信息(数字视听)·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1四川省经济委员会钢铁(钒钛)·四川攀枝花市
52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电子信息·四川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3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化工(磷化工)·贵州福泉市
54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化工(磷化工)·云南安宁市
55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产业·陕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56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军民融合(航天)·陕西西安市
57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航空产业·陕西西安市阎良区
58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金属新材料·甘肃金昌市
59青海省经济委员会盐湖化工及金属新材料·青海海西州
60宁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纺织(羊绒制品)·宁夏灵武市
61宁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金属新材料·宁夏石嘴山市
62新疆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能源装备)·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二批)公示名单
序号上报单位公示名称
1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北京丰台区2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石油化工·天津滨海新区
3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航空产业?天津空港工业园区
4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5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6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钢材深加工·河北盐山
7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8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9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0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1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2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3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14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5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6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7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8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9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1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2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4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5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6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7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8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9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0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1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2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3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4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5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6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7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8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9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40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41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煤焦化深加工·山西洪洞农产品深加工·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区军民结合·内蒙古包头青山区电子信息·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油化工?吉林市龙潭区生物产业?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电子信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江苏南通环保装备·江苏宜兴电子信息·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电工电气)·浙江乐清经济开发区家电产业?浙江余姚铜及铜材加工·安徽铜陵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纺织服装?福建泉州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 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材料·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能光热应用装备·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食品?河南漯河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起重机械)·河南长垣汽车产业·湖北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及铜材加工·湖北黄石经济开发区军民结合·湖北襄樊樊城区军民结合·湖北孝感钢铁(精品薄板)?湖南娄底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湖南岳阳云溪工业园区钢铁(无缝钢管)·湖南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42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军民结合·湖南株洲
4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设计·广东佛山顺德区
44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产业?广州花都区
45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模具制造)·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
46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航空产业·广东珠海航空产业园
47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制造(内燃机)·广西玉林玉州区
48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有色金属(铝)·广西百色工业园区
49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色金属(铝)·重庆西彭工业园区
50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装备制造·重庆江津工业园区
51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物联网)·重庆南岸区52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食品(国优名酒)·四川宜宾翠屏区
53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汽车产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54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军民结合·四川绵阳科技城
55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军民结合·四川广元
56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食品(国优名酒)·贵州仁怀
57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军民结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58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有色金属(锡)?云南个旧
59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产品深加工·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60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1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钢铁(特种钢材)·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
62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新材料·甘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3宁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食品(清真)·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64新疆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化工·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65新疆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6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高原绿色食品·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五篇:高新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省级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循环经济)
工作方案
前言
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当前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促进工业变大变强的战略举措。当前,**正处在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途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创建以绿色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引领、带动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陕政办发„2010‟16号、陕工信发„2010‟63号文件,结合**及高新区实际,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循环经济)工作方案》。
第一章 创建示范基地的条件分析
一、**高新区概况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中心城市1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江北新区。规划范围东至刘家沟、大桥北路至阳安铁路与襄渝铁路的交汇处;南至**大道、316国道;西以冉家河为界;北到总体规划确定的快速北环线。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
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申报建设省级高新区为载体,实施二次创业,促进工业园区全面转型升级,明确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1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陕西**工业园区基础上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
止2009年底,工业园区建成2.19平方公里,其中工业1.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6亿元,平整场地76.39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道路7.55公里、16.98万平方米,绿化8.04万平方米。给排水、电力、通讯设施基本建成配套。入园企业67个,总投资46.79亿元,累计完成10.04亿元,建成投产42个,其中工业27个。签约招商合同项目9个,总投资9.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7亿元。特别是雨润集团、庞大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入驻,大大提升了**的对外开放形象和园区的竞争力、影响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省政府在陕南布点的唯一一个高新区,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陕南突破发展”战略 的重大举措,也是引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和城市新板块。按照省政府的批复意见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建设秦巴特色高新区,打造**城市新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特色服务和生态环保产业,以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为突破,形成园区发展的核心企业,在其周围吸引聚集一大批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特色服务的“四大产业基地”,形成陕、川、渝、鄂交汇区的产业、研发、商务物流“四大中心”,建设成为“一体两翼”核心区、综合城市新区和现代科技企业的聚集区。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财政收入20亿元。到2020年,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集团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开放型创新集中区。
二、示范基地创建条件分析
1、示范基地现有基础
**高新区绿色循环经济主要依托本地的富硒特色资源、秦巴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板块:以雨润食品、九龙魔芋、硒源油脂为龙头的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年工业产值达到8.6亿元;以北医大、正大药业、天源植化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年工业产
值达到5.4亿元;以天沐公司(硫酸镍循环产业项目)、江华集团、天拓公司为龙头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产值15亿元,其中硫酸镍项目一期工程达产后,年工业产值将过百亿,是**工业的“翻身”项目。
2.主要条件达标情况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省政府对陕南地区发展的要求,也是**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加快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09年,省政府批准的《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术为支撑,打造生物加工、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建设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形成以月河川道为主体,以旬阳、平利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纺织五大基地”。省政府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陕政办函„2009‟257号)的批复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特色服务、环保产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安发„2010‟5号)中要求,“加快以现代科技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建设。围绕产业布局规划,优化和提升特色产业,建设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因此,在**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创建以绿色循环经济为方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符合省市的相关规划和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工业建筑容积率1.0,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规划的许可要求。在建成区2.19平方公里范围内,园区内单位土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2129.82万元/公顷,单位土地平均产出3364.12万元/公顷。2009年,区内企业销售收入31.85亿元,工业总产值22.29亿元,上缴税收1.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66万元/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板块工业总产值24.24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6.57%,主导产业比较清晰,形成了**福润、九龙食品、硒源油脂、北医大制药、天沐公司、江华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物流、中医药研发和检测等一批专业化配套体系初步完善。符合“示范基地”创建关于集约程度、规模效益的要求。
2009年,**高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下降5.3%,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高于全市4.8%的下降水平。单位产值能耗0.8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4%立方米/万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09年11月,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省环保厅评审批复(陕环保„2009‟号)。各主要建设项目开工前,均通过了环评审查,按要求建设污水处理、粉尘处理、降噪处理
设施,尤其是对用水量大、化学排放物较多的生物医药企业,要求建设水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定期监测,成立了康兴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企业。园区主要污染物符合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有关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2009年,园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670万元,研发占销售收入1.1%。成立了陕南中医药研发监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市富硒稻米科技专家大院,拥有生物农药、聚烯烃改性功能母料等一批发明专利。
2009年,**高新区管委会在经济发展招商局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程序和工作机制,与各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管委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联动机制,强化了管委会对安全事故和隐患处理的综合协调手段。建立了突发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危险化学品保管运输、学校安全、特种设备、交通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促使管委会各部门、园区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的提升。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稳定的态势,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信息化是时代的潮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信息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令人刮目相看,带来的效益是综合的,带来的发展是跨越的。近年来,随着全社会信息化
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联通、电信、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整个高新区,园区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96%,11户规模以上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绩,烟草物流、江华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高新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管委会设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区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了高新区的人才培养及选拔任用政策,借鉴其他开发区经验,制定符合实际、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薪酬制度和福利政策。鼓励高素质优秀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发展。同时,成立了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建立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建设专家公寓、提供科研实验室、建立产业孵化器等政策,吸引高层次智力人才。园区内有陕西经贸学院、金海学校、昌达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为园区乃至全市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自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园区管委会加大宣传、检查、督促力度,区内企业认真贯彻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保证了园区劳动关系和谐。
高新区在水电路等硬件环境逐步完善的同时,加大技术开发、检验检测、市场开拓、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陕南中医药检测研发中心、富硒资源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金融中心正在建设,雨润物流、康兴物流
等项目有序推进,不久的将来,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配套设施将会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
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寄予厚望,以安发„2010‟5号《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在机制体制创新、财税政策、人才发展、项目规划等多方面倾斜支持。市级有关部门也对高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在产业振兴、陕南突破、市政设施等方面每年均有较大投入,高于全市其它县区平均水平。
2、“示范基地”创建的有利条件(1)交通优势明显
**高新区位于**江北新区、月河川道的黄金地带,交通、通信便捷,距市中心、机场、火车站、汉江码头、高速公路入口均在5公里以内,拥有上佳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市处于“西三角”腹地,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江汉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借助西安、重庆、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科技实力,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近些年,**市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西康高速已经建成,十天高速正开工建设;襄渝、西康、阳安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汉江梯级电站陆续建成,具有四级航道水运能力;**机场也正在扩建,以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都为**成为经济发展新枢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禀赋优势突出
秦巴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已发现有65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其潜在价值高达9000亿元以上。以优势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新型材料工业前景广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之称,境内生物物种多达6000余种,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是我国绞股蓝、黄姜的最佳生长区,西北地区茶叶、蚕桑主产区,陕西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产区。
(3)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地处秦岭腹地,山川秀美,鸟语花香,气候适宜,风调雨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加上富集的资源优势,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砝码。**水资源总量达252亿立方米,清洁水资源丰富。依水而成的绿色能源资源存量巨大,可供未来工业发展所需。2008年,全市用电量20亿度,而水电总发电量为42亿度,余量足以再造一个**。丰富的水电资源为**进一步发展新型材料工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发展机遇
(1)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省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国家已经明确表示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会不断推出新的优惠政策支持西
部发展,这将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政策机遇。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已连续出台了多个支持陕南突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既为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
(2)产业振兴机遇:我国经济在全国上下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的刺激下,经济运行已基本度过“严冬”,正在稳步回升。为应对危机,国家实施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投资热潮。国务院出台了10项产业振兴规划,我省也相继制订出台了13项产业振兴规划。最近国务院又就调整结构、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这些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高新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带来了一系列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3)产业转移机遇: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新产业总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发展,之后被更新的产业替代,原有产业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我国产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开始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紧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强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研究,通过发展环境、创业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的
不断创新,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4)周边机遇:国家相继批准成立了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和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6月又出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分别为成渝地区、江汉地区、关中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周边的渝、川两省不断加强与我省的紧密合作,重庆、成都和西安统筹协调联动发展的“西三角”也将成为我国发展的又一极。**处在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只要积极利用、聚集、吸引和争取周边各类可以利用的发展优势和要素资源,通过区域合作、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完全可以顺势搭载周边的经济快车,分享周边地区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
4、制约因素
(1)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企业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新区工业从小到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比较而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比重偏低。具体来看,产业结构上,低附加值的建材、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规模结构上,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市的3.6%;产品结构上,国内外知名品牌较少,国内外市场小,产品结构处于由初级阶段向次高级水平过渡中,仍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和粗放性特征。
因此,要改善高新区工业规模效益,就必须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臵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2)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当前高新区工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这个时期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技术进步。但从现实情况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有大的发展,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气候。二是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程度低,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实现的,依靠技术进步、进行内涵改造实现增长的较少,资源效率低下,企业科研活动经费支出只占销售收入的1.5 %,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目前来看高新区在人才、技术的拥有和储备上还处于劣势,能招引人才的企业少,留不住人才的企业多。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缺乏连续性,鼓励人才成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环境及氛围远不及其他先进开发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差。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
业化步伐缓慢,企业技术开发受到观念、人才、机制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差,严重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后劲。
(3)环保与用地指标限制增多。**的最大优势在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秦巴山区是我国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中线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又是“三水六山一分田”的耕地资源十分缺乏的地区,如何解决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用地指标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出路就在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园区,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节约的工业化道路。这就给新建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相应会增加项目建设成本。
(4)市场竞争加剧。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也纷纷上马,各地都在争资源、争人才、争政策、争市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新区该如何突出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快谋划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领产业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还需要认真下苦功夫进行谋划。
三、“示范基地”创建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及示范意义 新型工业化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要求以来,全国各地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努力实现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
发挥的发展目标。目前,中省通过创建产业示范基地方式,对新型工业化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变大变强,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高新区要建成引领**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和综合城市新区。目前,正在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今后也必将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者和承载地。**选择高新区为载体,创建以绿色循环经济为方向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高新技术、生态环保、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可以加速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2、创建示范基地是推动**产业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客观要求。可以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的产业结构,重点支持在产业升级、“两化融合”、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走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进而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同时也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加速融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建设秦巴特色高
新区为目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环境优化为动力,大力培植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核心企业竞争力和园区综合经济实力,强化人才支撑,扩大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重视环境保护,把**高新区打造成为陕西绿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聚集区,示范带动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引领**突破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产业集中布局,三大板块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以切实保护植被、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理念。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土地使用指标标准,提高建设容积率。统筹规划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用地,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坚持资源整合、优化利用。依托**和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要紧扣产业链,聚集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培育龙头名牌企业,打造产业支撑点。鼓励大企业依托品牌、技术、资源等优势,整合上、下游产业
链,逐步形成集聚发展、群体竞争的产业体系。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举全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推进生物和矿产资源的合作开发,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3、主要目标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正处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高新区将用5年时间,围绕“再造一个新**”的总体要求,以创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为着力点,实现以下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8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9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8万元/人年。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比重超过80%。
——工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十二五”期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2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拥有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
家,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6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5%、1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
第三章 产业发展
1、富硒食品产业
产业发展背景:硒元素属于世界稀缺资源。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预防和治疗癌症有积极作用。**是湖北恩施之后我国第二个富硒区。据西北植物研究所1988年在陕南对成土母岩的调查分析,位于大巴山的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县全境和汉滨区、旬阳、白河、石泉县的部分地区均有硒资源分布。目前,全市已开发了50余种富硒食品。其中紫阳富硒茶、富硒魔芋精粉、富硒矿泉水和富硒腊肉制品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受到消费者青睐。
产业发展定位:立足于宝贵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开发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产业发展思路,全市动员,谋划产业,策划项目,大力支持培育一批国家级的精品品牌,用高新区建设引领**打造“中国富硒食品种植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放在富硒农特产品加工、肉制品深
加工、魔芋深加工、茶叶深加工、富硒有机食品、粮油、果蔬饮品深加工及食品包装产业。重点建设几大基地——中国富硒茶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国富硒魔芋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国富硒矿泉水生产与加工基地,并多品种、多渠道发展**富硒食品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到2020年,达到92亿元;到2025年,达到150亿元。
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中的富硒食品区(改线路口以西、316以南的区域)。
2、生物医药产业
产业发展背景:医药产业是聚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它既是传统产业,又是高科技产业。天然药物开发和生物医药发展,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中,是今后大力倡导和支持的方向。中药现代化为陕南中药产业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为现代制药工业提供了重要原材料,又为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途径。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2l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战略性产业。
陕南开发中药资源形成新的产业,具有国内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陕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陕南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
和“中药材之乡”。仅**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多种,具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优势,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新药剂型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力争使高新区在未来十年之内,发展成为**建设“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核心产业聚集区。
产业发展重点:重点放在有面积、有产量、可形成较大产业规模,而又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品种上。比如围绕黄姜、绞股蓝、木瓜、葛根、五味子、山茱萸等发展下游医药、食品、保健品产业。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新建、扩建或改建一批中药有效成份提取、特效药开发、保健系列产品生产及综合加工企业,大力提高绞股蓝、黄姜、葛根、木瓜等资源的循环利用的附加价值。积极引进省内外实力较强的大型医药企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规范化的药源种植基地,加强新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深加工、精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创新与生产。在发展饮片、颗粒剂、粉针剂基础上,进一步向小剂量、速效、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无毒副作用的高附值剂型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食药两用的中药深加工产业,利用中药发展保健产品。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到2020年,达到22亿元;到2025年,达到40亿元。
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中的生物医药区(以东科药业、北医大制药、天津植化为基础,向东北拓展的区域)。
3、新型材料产业
产业发展背景:自“十五”开始,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内一大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着新材料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新材料需求大国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内对各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需求还在急剧扩大。目前迫切需要的有:超耐热合金材料、耐高温结构陶瓷材料、超低温材料、轻型结构材料(铝锂、铝镁、纤维材料等)、硬质合金材料、超硬陶瓷材料、超塑性合金材料、非晶态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快速凝固材料、单晶合金材料、工程塑料(ABS、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酯、聚醚、含氟塑料、氟硅材料、硅材料等)、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贮氢材料、蓄热材料、蓄冷材料、储能材料、核电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液晶材料、超导材料、光纤材料、膜材料、医用聚合物材料、磁功能材料、声功能材料、光功能材料、温控显示材料、功能转换材料(热电、压电、光电、热释电、磁光、电光、声光材料等)等。新型材料的市场前
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从支撑产业发展的资源看,陕南三市和**本地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黑色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陕北和关中的煤资源,陕北、河南、四川等周边地区的盐资源,也可考虑充分利用。
产业发展定位:新型材料是发挥**及周边资源优势,能够真正带动园区发展上水平、**经济大跨越的首先主导产业。要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高标准建设,力争用5到10年将高新区打造成“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发展重点:利用**丰富的黑色金属资源和有色金属资源发展下游的特种钢、不锈钢、合金材料及其制品;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初级产品发展下游的非金属高科技新材料;利用以上两类现代材料的产业基础,形成的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功能基复合材料,以及沿以上材料产业链的纵向和侧链发展集群化的制品产业。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到2020年,达到540亿元;到2025年,达到800亿元。
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中的材料A区(北环路以西、316国道以北的区域)及B区(关庙硫酸镍循环产业园)的部分区域。
第四章 土地利用
一、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
按照省政府批复和修编后的**中心城市总体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现状工业园区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规划范围内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周边分布大量村庄。316国道、阳安铁路东西向穿越规划区,傅家河、冉家河由南向北流入月河。高新区已建成区域面积为2.19km,其中工业以二类工业和三类工业为主,分布于316国道北侧,较为零散;居住用地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59%,多是村民居住用地,部分少量三类居住用地集中于316国道两侧;商业金融用地较少,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5.33%,分布在316国道两侧。工业建筑容积率1.0,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项目规划的许可要求。在建成区2.19平方公里范围内,园区内单位土地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2129.82万元/公顷,单位土地平均产出3364.12万元/公顷。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创建目标
到2015年,**高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向园区集中”取得显著成效,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外延扩张型向集约循环型、内涵挖潜型转变,土地资源对绿色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高新
2区工业用地地均GDP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50%以上,单位土地平均投资强度比2010年提高40%左右。
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
1、加强行政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模式。从行政推动层面,制定整套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明确推进目标、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落实政府、企业和高新区居民的各自责任。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跨部门的协调推进,对有关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充分衔接。
2、开展动态监控,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机制。一是按照“批项目、核土地”要求,完善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有关核定、评价及操作办法,跟踪掌握已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投资、开工、竣工、开发强度、产出效率等方面情况,建立用地规模核定制度和项目用地供应评估机制。二是逐步推进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情况的评估工作,形成定期评价、通报机制,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闲臵土地和低效用地情况、违法违规用地情况等。三是建立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挂钩的调节机制。在不低于全市各类土地基准地价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低效的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适当给予优惠。
3、鼓励制度创新,开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一是按照 “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机制,通过将城镇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相挂钩,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二在规划许可前提下,鼓励用地单位通过整合挖潜,通过修建工业标准厂房等方式,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新企业租用或购买闲臵厂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探索利用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加快淘汰劣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三是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闲臵土地、低效土地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有关整改要求的,动员其用地单位退出占有的土地资源,并允许退出的土地指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再利用。四是对工业用地逐步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严格执行出让最低价标准,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工业用地的配臵作用。
第五章 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高新区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概况
高新区地处**西北,环境质量良好,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省环境质量均达到相关区划标准。现有企业污染物主要类型为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固体废弃物。环境控制重点企业:天源植化、天拓化工、江华水泥、建平水泥。一方面这些项目在开工前,均已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修建了相关环保设施,如天源植化修建了污水自处理循环利用系
统,水泥生产线安装了除尘降噪设备。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生产规模不大,总体污染物排放量较小。区内康兴废旧物资回收等企业运行正常。总体上看,高新区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工业、高耗能企业较少,各项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得力。2009年,**高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上年下降5.3%,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高于全市4.8%的下降水平。单位产值能耗0.83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84立方米/万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09年11月,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通过省环保厅评审批复(陕环保„2009‟号)。园区主要污染物符合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有关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二、创建目标
到2015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清洁生产企业达标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三、推进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1、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单位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
核体系。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监测、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以排污总量控制、治污项目进度、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纳入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实行逐级考核,并将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责任追究挂钩,对因工作不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评审批规定,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调剂制度,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的前臵条件。探索鼓励和引导有需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排污权交易。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3、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4、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筹集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争取中省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所有节能减排项目,均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实行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
5、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大宗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矿山、工业副产品治理和综合利用。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废旧汽车回收拆解集散市场和重点利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废旧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再利用示范。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橡胶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依托重点企业建设生态园区,促进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促进集中供热、供冷、供电、供水和水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提高能源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
第六章 自主创新能力
一、高新区自主创新现状
2009年,园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670万元,研发占销售收入0.5%。成立了陕南中医药研发监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市富硒稻米科技专家大院,拥有生物农药、聚烯烃改性功能母料等一批发明专利。
二、创建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40%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有效发明专利位居全市前列,富硒食品、新型建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强化政策引导,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设立自主创新基金,尽快出台《**高新区自主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从2010年起,每年由高新区财政安排50万元,以引导和鼓励高新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以后每年新增财力的4%用于逐步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同时,高新区、企业单位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省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科技自主创新和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贴息和奖励。
2、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发挥公共科技职能,支撑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身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推进了以高新区产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
3、落实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使其享受税收优惠是支持企业创业、创新,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区内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使其尽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围,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4、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步伐。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是高新区获得技术支持的主要途径,80%以上的规模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技术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助院校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和
有效捷径。高新区管委会重视与高新区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西北大学、西农大、西建大等高校和省社科院、省决咨委办公室等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第七章 技术装备与产品质量
一、高新区主导产业技术装备与产品现状
2010年,高新区雨润食品、阳晨科技投产,其技术装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东科药业、天源植化的中药植物提取工艺和设备位居全省前列。江华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使用窑外分解工艺,采用新型原料、燃料均化和节能粉磨技术及装备,全线采用计算机集散控制。即将投入建设的天沐公司硫酸镍循环产业项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属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兴安粮食有限公司、瑞雪食品公司取得了富硒食品认证标志,硒源公司的富硒菜籽油产品取得“锦园春”、“秦巴佬”两个注册商标名称,富硒标志认证正在申报中,该公司大宗成品油进入国家储备库,少量在省内销售,九龙贸易公司生产的魔芋微粉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新上魔芋纯化粉,国内销售情况良好,目前在做自营出口准备工作。
二、创建目标
到2015年,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板块,骨干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位于同行业先进水平,富硒食品产业工艺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家领先。80%以上的企业通过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富硒食品龙头企业争取能提拟制定富硒产品国家行业标准。“陕西省著名品牌”达到10件,“中国驰名品牌”达到3件。
三、主要措施
1、以标准规范市场。构筑行业准入门槛,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今后凡新进高新区企业,鼓励采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扶持富硒食品龙头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引导现有企业制定企业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产品质量的稳定、优质,扩大产品和服务贸易的范围,充分发挥技术标准提高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名牌发展战略,围绕富硒食品、镍材料、非金属材料、中药植物提取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全国名牌和省级名牌。形成名牌产业集群,带动整个高新区经济整体质量水平提高。
3、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企业的后续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原材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关,严格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着力解决产品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区域性产品质量整顿工作。扶持提高一批骨干优势企业,规范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的生产企
业,使高新区所有生产企业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生产条件,企业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假冒伪劣和低质低价的无序竞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
4、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在积极争取中省技改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租赁、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对符合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改项目,高新区要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促进银企合作,争取贷款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大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培养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企业增值税转型和进口设备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第八章 安全生产
一、高新区安全生产现状
2009年,**高新区管委会在经济发展招商局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程序和工作机制,与各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管委会、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联动机制,强化了管委会对安全事故和隐患处理的综合协调手段。建立了突发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在危险化学品保管运输、学校安全、特种设备、交通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的宣传贯彻,促使管委会各部门、园区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的提升,督促重点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稳定的态势,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死亡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创建目标
进一步落实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各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经常化,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坚决杜绝特大事故,控制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影响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全年各类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要逐年下降,其它各类指标要坚决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范围之内。食品生产、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全面落实有关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企业劳动保护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危险化学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项目施工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形势稳定好转。“平安高新”、“安全高新”形象深入人心。
三、主要措施
1、强化目标考核,理清协同关系。要积极推进高新区职能部门牵头,相关监管单位、重点企业大力协同的良好局面。按照“谁监管、谁负责”,对照目标书进一步明确高新区安全生产办公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负责”,明确个体、企业经营者责任;按照“谁管辖、谁负责”,明确建设、交管、消防等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切实达到人人想安全,33
个个抓安全,安全指挥程序流畅,安全工作衔接紧密无空档,安全工作落实无盲区。
2、加大安全投入,理清工作思路。切实加强管委会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指导、督促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落实人员、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经费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设备投入,加强劳动保护投入,抓干部、抓重点、抓落实,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事后处罚改进为事前预防,牢固树立“基层之上”的思想,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3、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整合监管资源,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建筑、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适时进行安全预测,安全分析,明确预防重点、完善应急措施,制定安全预案,切实形成监管合力。
4、加大执法检查和隐患整治力度。深化安全隐患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落实隐患整治责任,认真贯彻事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与行业标准,结合工作时段特点,适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汲取教训,改进工作,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一线,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5、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舆论宣传。为解决高新区各行业安全员素质层次不齐、行业安全常识掌握不全、安全经验缺乏等现象,鼓励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
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统一考核持证上岗,从根本上夯实企业安全基础,彻底杜绝行业监管的弱项。侧重舆论宣传教育,强化舆论监督,防隐患于未然,全面推进全区安全工作整体上台阶。
第九章 两化融合
一、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联通、电信、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整个高新区,园区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96%,11户规模以上企业宽带接入率达到100%。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绩,烟草物流、江华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但是,由于高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两化融合”的进程依然大大落后于其它先进开发区,实现基础性管理系统(OA、MIS等系统)的企业仅有6户,尚未实施企业占绝大多数;全部实现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包括CIMS、ERP等系统)的企业只有1户;虽然有部分企业建立了网络,但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太小。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的阶段,呈现出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理想。
二、创建目标
以提升绿色循环产业效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到2015年,通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电子商务扶持引导、“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四大工程,促使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产业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备、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使高新区成为**“两化融合”的先行示范区。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在三大产业得到深化应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中流程型企业先进控制系统应用率达到70%以上。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普及,中小企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95%以上。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明显提高。高新区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5亿元。
三、促进两化融合的主要措施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和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小
型企业,重点引导小型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中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臵和监控,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电子商务;重点建设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平台和市场开拓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创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2、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针对“两化”融合不同环节和领域,组织天沐公司、江华水泥、雨润食品等骨干企业实施示范工程、示范项目,带动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进程,把高新区创建为**“两化”融合示范先行区。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设立高新区“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省技改、产业振兴、陕南突破发展资金,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
用,金融机构对于高新区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配套支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支持**学院、陕西经贸学院等机构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管委会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
第十章 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
一、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
管委会设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区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了高新区的人才培养及选拔任用政策,借鉴其他开发区经验,制定符合实际、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薪酬制度和福利政策。鼓励高素质优秀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发展。同时,成立了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建立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建设专家公寓、提供科研实验室、建立产业孵化器等政策,吸引高层次智力人才。园区内有陕西经贸学院、金海学校、昌达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为园区乃至全市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自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园区管委会加大宣传、检查、督促力度,区内企业
认真贯彻实施,成立了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保证了园区劳动关系和谐。截止现在,高新区企业稳定就业人员2694人,其中技工200余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80余人,高新区规划范围内农村人口1.8万人,其中劳动力占60%。职业培训学校在校人数3400人,累计为高新区乃至全市培养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1.6万人。
二、创建目标
到2015年,围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臵科学合理,形成一支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级工为主体,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风尚,技术过硬,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中级工占20%,高级工占8%,技师、高级技师占5%。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年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人以上。建立起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职业技术培训网络、职业技能鉴定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
三、加强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主要措施
1、树立发展新理念,抓紧制定高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充分考虑到高新区实际和跨越式发展阶段,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紧密结合,为高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人力、人才保障。在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要充分强调培养人的创新能力重要性。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快城乡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围绕绿色循环经济,加强与职业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沟通,优化专业设臵、教材教学,加强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3、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创造就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业内部和农村地区就业。
4、加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政府服务。进一步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因素对人才的制约。加快发展完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健全劳动与职业指导服务机构,规范人才竞争与流动秩序,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加强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和职业指导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层次和范围,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高新区在水电路等硬件环境逐步完善的同时,加大技术开发、检验检测、市场开拓、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陕南中医药检测研发中心、富硒资源研发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金融中心正在建设,人才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平稳。雨润物流、康兴物流等项目有序推进,为主导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列为全市的发展重点。
二、创建目标
到2015年,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重点产业基本建立起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体系,人才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金融合作办公室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的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平台服务范围逐步扩大。
三、主要措施
1、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由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公用研发平台、公用信息平台、公用企业孵化平台、公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专业化服务,形成共享机制,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科技成果成熟度和转化率的提高。
2、多渠道筹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以财政补助、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形式扶持基地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
设,保证国家专项资金的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公用工程岛、产业孵化中心等项目。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狠抓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人才工作。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到高新区从事科研、咨询、管理工作,打造全市人才“新高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城市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之间多层次、跨地域的合作,保证重点产业对熟练工人的用工需求。
第十二章 政府支持与服务
一、示范基地创建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
**高新区十分重视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成立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经济发展招商局、国土局、规划建设局、财政局长为成员,研究创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招商局设立办公室,负责示范基地申报、实施、考评的组织、42
协调具体事务。
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充分授权、区域管辖、统一管理、开放运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小机构、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的运行机制;探索一区多园、组团开发、市区共建、市县合作的开发模式;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科级以下聘用的用人机制。
遵照“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把示范基地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规范与引导有效结合起来,从审批上优化发展环境,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从内容上推行政务公开,从行为上方便服务对象,从体制上推进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效能型管委会的建设。
二、市政府支持**高新区的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1、支持政策
(1)开发建设主体。高新集团作为高新区建设主体和投融资平台,负责高新区开发建设任务的实施与管理。将原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所有资产,作为高新集团注册资本,所有债权债务由高新集团承担。
(2)规划和土地管理。在高新区设市规划局高新分局,承担高新区范围内的规划职能。在高新区设市国土局高新分局和市统征中心高新区办公室,负责高新区规划范围内建设
用地的统一规划、统一征用、分期开发,独立进行土地统征储备、拆迁安臵和土地管理工作,建立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一级市场。高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指标可在市域范围内平衡或跨县区调剂,并倾斜配臵项目用地和土地资源。
(3)实行财政分设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高新区财政和金库体制,设立工资专户,负责供养人员工资及津补贴。根据发展需要,高新区实行“属地征管”,参照县级财政体制的有关政策执行。五年内,市、县区分享的收入全部留给高新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视具体情况,由市政府重新核定分成上缴比例。根据重大项目预期的税收贡献和社会效益,实行重大项目财政补助。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优先安排高新区项目,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
(4)招商引资工作。可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自主制定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区的优惠政策。对在高新区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或3亿元人民币,对全市产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或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省内前1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原则确定扶持、优惠政策。
(5)投融资支撑体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BT,TOT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资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高
新集团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探索组建服务自主的新型金融组织,适时组建高新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设立高新区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孵化中小企业和初创项目,完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6)优秀人才创业发展机制。高新区管委会的人才培养及选拔任用,纳入市级组织人事部门实行统一管理。鼓励高素质优秀人才到高新区创业发展。经组织选拔到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保留原身份不变;经引进到管委会的智力人才,优先选聘到关键岗位和重点职位任职。高新区管委会可借鉴其他开发区的经验,制定符合实际的薪酬制度和福利政策,薪酬标准可高于市本级机关平均工资,奖励工资可根据工作贡献程度设定。
(7)探索市区共建模式。坚持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建设原则,探索市区共建、市县合作的开发模式。凡是各县区引进落户的项目,实行税收分成制度;县区属企业迁入高新区的,原税收基数留县区,新增长部分按比例分成;高新区规划范围内现汉滨区属企业,维持原税收政策。统计按属地原则进行统计,各县区迁入和引进的所有项目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现行统计制度有关统计规定上报。迁入和引进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及社会公共事务,按属地原则管理。
(8)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按照中心城市总体规划、高新区总体规划和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强招商引
资和产业规划管理。对市、县区两级招商引资落户高新区的项目,统一纳入高新区产业规划布局进行规范管理,并享受高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拟选址安排在高新区周边的产业项目,有关部门要统一协调,严格审批,避免产业雷同,防止重复建设。
(9)创造优良投资环境。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内按照中心城市规划实施,并予以倾斜支持,优先安排配套项目,加快提升高新区综合配套能力。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统一管理规划区域内的党政和社会事务,市、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原则上不干预高新区规划范围的事务,不在高新区搞评比达标和检查摊派活动,努力营造高新区创业、发展、和谐的投资环境。
2、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加快高新区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市政府成立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高新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是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最高决策机构,研究决定高新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46
建设资金和开发建设的有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高新区管委会,由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深入宣传。聘请专业机构,围绕高新区开发、建设与发展主题,针对高新区在产业聚集、新区建设和“一体两翼”中功能定位,高起点、高品位设计统一的宣传方案,塑造包装高新区形象。通过丰富高新区网站建设,开展促销推介活动、与知名媒体合作开辟专栏、邀请海内外媒体记者进行专题采访等不同的宣传方式,推介主题、元素和风格一致的高新区形象信息,展示高新区良好投资环境,集聚人气,提升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强督查。加快高新区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强力推进高新区的各项工作,市考核办、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全面负责高新区外部环境的综合协调,严格督办考核市政府授与高新区有关权限的落实和运行状况。各县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服从大局,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全力支持高新区加陕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