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股东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股权监管,规范商业银行股东行为,保护商业银行、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村镇银行。法律、行政法规对外资银行变更股东或调整股东持股比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应当遵循分类管理、资质优良、关系清晰、权责明确、公开透明原则。
第四条 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单独或合并拟首次持有或累计增持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应当事先报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核准。对通过境内外证券市场拟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行政许可批复,有效期为6个月。审批的具体要求和程序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执行。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单独或合计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不足百分之五但成为商业银行前十大股东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备案。备案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银监会另行规定。
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其他股东,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五条 商业银行股东应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纳税记录和财务状况,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管要求。
第六条 商业银行的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等各方关系应清晰透明。
股东与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合并计算。第七条 商业银行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当遵守银监会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并真实、准确、完整地报告相关信息。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或持有股份总额不足百分之五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的股东,为主要股东。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股权事务的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股权进行监管,对商业银行及其股东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第八条 商业银行及其股东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股东责任
第九条 商业银行股东转让所持有的商业银行股份,应当确认受让方符合法律法规和银监会规定的条件。
第十条 商业银行股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银监会规定履行出资义务。
商业银行股东应当使用自有资金入股商业银行,且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股东不得委托他人或接受他人委托持有商业银行股权。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当逐层说明其股权结构直至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以及其与其他股东的关联关系或者一致行动人关系。第十二条 股东入股商业银行时,应就入股商业银行的目的作出说明,并书面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银监会关于股东权利义务的规定。
第十三条 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作为主要股东入股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或控制商业银行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
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银监会规定发起设立、参股、收购或重组商业银行以及投资人经银监会批准并购重组高风险商业银行的,不受本条前款规定限制。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期间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被列入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二)存在严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三)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作不实声明;
(四)对商业银行经营失败或重大违规行为负有重大责任;
(五)不配合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监管;
(六)因违法违规行为被金融监管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查处,造成恶劣影响;
(七)其他可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形。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自股份交割之日起五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股权。
经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批准采取风险处置措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责令转让、涉及司法强制执行或者在同一投资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转让股权等特殊情形除外。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商业银行章程行使出资人权利,不得利用其影响力干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根据公司章程享有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不得越过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进行利益输送,或以其他方式损害存款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当书面承诺在必要时向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并通过商业银行每年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资本补充能力。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防止风险在股东、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关联机构之间的传染和转移。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对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关联机构之间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进行有效管理,防范利益冲突。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股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银监会关于关联交易的相关规定,不得与商业银行进行不当的关联交易,不得利用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力获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股东质押其持有的商业银行股权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股权质押的相关规定,不得损害其他股东和商业银行的利益。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采取风险处置措施或接管等行为的,股东应当积极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开展风险处置。
第二十三条 同一发行人或管理人及其关联方控制的金融产品持有同一商业银行股份的,持有份额合计不得超过该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五。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不得以发行、管理或通过其他手段控制的金融产品持有同一商业银行股份。
第三章 商业银行职责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股权事务管理的最终责任。
商业银行董事长和董事会秘书是负责商业银行处理股权事务的直接责任人。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股权信息管理系统和股权管理制度,做好股权信息登记、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与股东及投资者的沟通,并负责与股权事务相关的行政许可申请、股东信息备案、相关事项报告及资料报送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将关于股东管理的相关监管要求、股东的权利义务等写入公司章程,在公司章程中载明下列内容:
(一)股东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
(二)主要股东应在必要时向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三)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的股东,不得行使股东大会提案权、表决权;
(四)对于存在虚假陈述、滥用股东权利或其他损害商业银行利益行为的股东,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以限制或禁止与其开展关联交易,限制其持有商业银行股份的限额、股权质押比例等,并可限制其在股东大会的表决权、提案权。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应对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信息进行核实并掌握其变动情况,就股东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行判断,依法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或披露相关信息。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至少每年对主要股东资质情况、履行承诺事项情况、落实商业银行章程或协议条款情况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要求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将评估报告报送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股权托管制度,将股权在银监会认可的托管机构进行集中托管。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关联交易管理,准确识别关联方,严格落实关联交易审批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关联交易情况。
商业银行应按照穿透原则将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作为自身的关联方进行管理。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对主要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等单个主体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商业银行对单个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的合计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5%。前款中的授信,包括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商业银行或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其中,银行应当按照穿透原则确认最终债务人。
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等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与其开展同业业务时,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部门关于同业业务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与主要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发生自用动产与不动产买卖或租赁;信贷资产买卖;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提供信用增值、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服务;委托或受托销售以及其他交易的,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银监会有关规定,并按照商业原则进行,不应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防止风险传染和利益输送。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股权质押和解押的管理,在股东名册上记载质押相关信息,并及时协助股东向有关机构办理出质登记。
第四章 信息披露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商业银行报告以下信息:
(一)自身经营状况、财务信息、股权结构;
(二)入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三)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及其变动情况;
(四)所持商业银行股权被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或者被强制执行;
(五)所持商业银行股权被质押或者解押;
(六)名称变更;
(七)合并、分立;
(八)被采取责令停业整顿、指定托管、接管或撤销等监管措施,或者进入解散、破产、清算程序;
(九)其他可能影响股东资质条件变化或导致所持商业银行股权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半年报或年报在官方网站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商业银行股权信息,披露内容包括:
(一)报告期末股票、股东总数及报告期间股票变动情况;
(二)报告期末公司前10大股东持股情况;
(三)报告期末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情况;
(四)报告期内商业银行主要股东、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变更情况;
(五)关联交易情况;
(六)出质银行股权情况;
(七)股东提名董事、监事情况;
(八)银监会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三十六条 股东及股权信息发生重大变化的,相关股东应及时通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应及时进行披露。
第三十七条 对于应报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批准或备案但尚未获得批准或完成备案的股权事项,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时应作出说明。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加强对股东的穿透监管,加强对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及最终受益人的审查、识别和认定。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及最终受益人,以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认定为准。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了解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及最终受益人信息:
(一)要求股东逐层披露其股东、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及最终受益人;
(二)要求股东及相关人员对有关事项作出解释说明;
(三)询问股东及相关人员;
(四)要求股东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报告和统计报表、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材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五)实地走访或调查股东经营情况;
(六)查询、复制股东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财务会计报表、财产权登记等文件、资料;
(七)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认为可以采取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三十九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要求商业银行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股东权利和义务,以及股东应遵守和执行监管规定和监管要求的内容;有权要求商业银行或股东就其提供的有关资质条件、关联关系或入股资金等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声明,并承诺承担因提供虚假信息或不实声明造成的后果。第四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评估商业银行主要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的经营活动,以判断其对商业银行和银行集团安全稳健运行的影响。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有权根据商业银行与股东关联交易的风险状况,缩减商业银行对一个或全部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授信余额占其资本净额的比例,限制或禁止商业银行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直至全部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开展交易。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有权限制同一股东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入股商业银行的数量、持有商业银行股份的限额、股权质押比例等。
第四十三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股东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对商业银行股东的资质条件、执行公司章程情况和承诺情况、行使股东权利和义务、落实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情况进行评价,并纳入日常监管。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主要股东为金融机构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与该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在股权管理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银监会或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别情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未按要求及时申请审批或备案的;
(二)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制定公司章程,明确股东权利义务的;
(四)未按规定进行股权托管的;
(五)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
(六)未按要求开展关联交易的;
(七)未按要求进行股权质押管理的;
(八)不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的;
(九)其他违反股权管理相关要求的。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等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可以责令商业银行控股股东转让股权;限制商业银行股东相关权利,包括表决权、提案权、处分权(质押或转让):
(一)虚假出资、出资不实、抽逃出资或者变相抽逃出资的;
(二)违规使用委托资金、债务资金或其他非自有资金投资入股的;
(三)拒绝向商业银行、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提供文件材料或提供虚假文件材料、隐瞒重要信息以及迟延提供相关文件材料的;
(四)违反承诺或公司章程的;
(五)主要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监管要求的;
(六)违规开展关联交易的;
(七)违规进行股权质押的;
(八)不配合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进行调查核实的;
(九)不配合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开展风险处置的;
(十)其他滥用股东权利或不履行股东义务,损害商业银行、存款人或其他股东利益的。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未遵守本办法规定进行股权管理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可以调整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评价结果或监管评级。商业银行董事会成员在履职过程中未就股权管理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提出异议的,最近一次履职评价不得评为称职及以上。
第四十八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建立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和股东行为不良记录数据库,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相关部门或政府机构共享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未按要求对股东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信息进行审查、审核或披露的,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责令改正,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长、董事会秘书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存在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情节较为严重的,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长、董事会秘书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董事和高管任职资格。
第五十一条 未经批准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改正前,相关股权不具有提案权、表决权。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股东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最终受益人等以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得批准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总额百分之五以上的,由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相关行政许可予以撤销。相关人员给商业银行或其他股东等造成损失的,应予以赔偿。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内”、“不低于”均含本数,“不足”、“超过”不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控股股东,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二)实际控制人,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三)关联方,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但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有关联关系。
(四)一致行动,是指投资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扩大其所能够支配的一个公司股份表决权数量的行为或者事实。一致行动人,参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认定。
(五)最终受益人,是指以指定、委托或其他方式由他人持有商业银行股份或行使表决权,自身享有商业银行股权收益的人。第五十五条 政府部门持有商业银行股份的,不受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八条第(四)项规定限制。
第五十六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适用本办法,银监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施行。
第二篇:市商业银行管理办法
市商业银行查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商业银行查库工作的管理,规范查库工作行为,有效指导业务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查库工作,提高查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防范现金及重要单证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查库,是指市商业银行有关人员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要求,对总行金库、总分行凭证大库和各支行现金库存、自助设备现金箱、有价单证、贵金属、重要空白凭证及各类会计印章等进行核实和清查,确保账账、账款、账实相符。
第二章 基本规定
第三条 查库原则
(一)坚持“查必彻底”的原则。
各级责任人必须按制度规定的内容、频率、流程和要求组织、实施查库工作,不得擅自减少查库内容和简化查库流程、不得以部分检查或抽查替代查库、不得未实施查库只登记《查库登记簿》而进行虚假查库。查库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彻底整改,不留隐患。
(二)坚持“保密、突击”原则。各级责任人必须保证查库工作的突击性,确保查库工作落到实处。在查库前任何人不得通知被查单位或人员,不得故意调整被查人员库存现金、不得泄漏查库信息,确保检查结果的真实。
第四条 查库内容
(一)总行金库、凭证大库
(二)分行凭证大库
(三)各支行现金管理员和综合柜员的现金尾箱库存
(四)自助设备现金箱
(五)各支行凭证管理员和综合柜员的重要空白凭证
(六)有价单证
(七)会计业务用章及印模
(八)收缴的假币
(九)贵金属实物
(十)废卡
第五条 各级查库责任人的查库周期。
(一)总行金库和凭证大库
1、运营管理部主管行领导每半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2、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每季度查库不得少于一次,主管现金及重要空白凭证运营管理部副经理每月查库不得少于一次,运营管理部现金中心经理每旬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二)分行凭证库
1、分行行长每半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2、分行分管内控副行长每季度查库不得少于一次,分行综合管理部分管内控合规副经理每周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三)分行离行式自助设备
1、分行行长每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2、分行分管内控副行长每半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分行综合管理部经理每季查库不得少于一次,分行行政主管每月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四)分、支行营业网点现金管理员和综合柜员尾箱的现金库存
1、分、支行行长对所辖支行各综合柜员每半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2、分、支行分管内控副行长对所辖支行各综合柜员每季度查库不得少于一次,营业网点行政主管对本营业网点各综合柜员每月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五)分、支行营业网点重要空白凭证、自助设备现金箱、会计业务用章及印模、有价单证、收缴的假币、贵金属实物、废卡。
1、分、支行行长对所辖支行各综合柜员每半年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2、分、支行分管内控副行长对所辖支行各综合柜员每季度查库不得少于一次,营业网点行政主管对本营业网点各综合柜员每月查库不得少于一次,营业网点运营主管对本营业网点各综合 柜员每旬查库不得少于一次。
第三章
查库流程
第七条 现金查库流程。
(一)查库人员在综合业务系统通过“331001现金尾箱余额查询交易”打印柜员当日“现金尾箱余额查询”单,作为账实核对依据。
(二)核点库款。加计被查柜员库箱内各币种、票面现金实物,与打印的“现金尾箱余额查询”单金额核对相符。
1、人民银行领用的原封券(成箱、成捆整件包装),应仔细检查有无异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拆箱、拆包、拆捆核验查看实物。
2、待上缴已扎捆的纸币卡把核点,检查钞币捆扎、签章、封签是否完整。如发现异常情况应拆捆检查。
3、从运营管理部提回的成捆现金、营业网点未上缴的成捆现金和成把现金或散钞须全数逐张清点。
(三)开箱验证,检查柜员现金库中是否存放制度规定外的其他物品。
(四)查库结束后,登记查库时间(必须登记至小时和分)。将“现金尾箱余额查询”单粘贴在查库内容及结果档内,对查库内容及查库结果进行登记,并由查库人和被查库人签章确认。
第八条 重要空白凭证查库流程
(一)查库人员在综合业务系统通过“343002柜员尾箱凭证余额查询交易”打印柜员当日“柜员凭证查询”单,作为账实核对依据。
(二)逐个柜员核点重要空白凭证。
1、除成箱、成捆整件包装的重要空白凭证无须清点细数外,其余按类别逐张核点,与“柜员凭证查询”单逐行进行勾对。
2、检查重要空白凭证是否存在跳号使用的情况。
3、检查重要空白凭证是否存在预先加盖业务用章的情况。
4、检查重要空白凭证联次是否缺失。
(三)运营主管每月至少一次核对“8002重要空白凭证”科目下的各类凭证余额与本网点柜员持有凭证实物数量是否相符。
(四)查库结束后,登记查库时间(必须登记至小时和分)。将“柜员凭证查询”单粘贴在查库内容及结果档内,对查库内容及查库结果进行登记,并由查库人和被查库人签章确认。
第九条 会计业务用章及印模查库流程
(一)查库人员对照《市商银行会计印章保管、使用登记簿》和《重要物品交接登记簿》,逐个柜员检查业务用章、印模保管使用情况。
(二)检查柜员正在使用和封存的会计业务用章是否在登记簿中备案,实际使用人员与登记簿中备案人员是否一致,有无遗失。
(三)封存印章是否做到双人封存、双人开启。
(四)作废印章是否及时上缴。
(五)查库周期内会计业务用章和印模的交接是否连续、真实、合规。
(六)查库结束后,在《查库登记簿》加盖业务印章、填写印模名称、数量和登记查库时间(必须登记至小时和分),对查库内容及查库结果进行登记,并由查库人和被查库人签章确认。
第十条 有价单证查库流程
(一)检查有价单证是否按种类列入表外科目核算,是否以原面值金额列账,是否账实相符。
(二)检查有价单证是否实行“证、账分管”原则。
(三)检查是否建立有价单证保管登记簿。
(四)查库结束后在《查库登记簿》填写有价单证种类、数量、金额和登记查库时间(必须登记至小时和分),对查库结果进行登记,并由查库人和被查库人签章确认。
第十一条 贵金属实物查库流程
(一)检查贵金属实物是否按种类列入表外科目核算,是否账实相符。
(二)检查贵金属实物是否实行“证、账分管”原则。
(三)查库结束后在《查库登记簿》填写贵金属实物种类、数量、金额和登记查库时间(必须登记至小时和分),对查库结果进行登记,并由查库人和被查库人签章确认。
第四章 查库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 查库人员查库工作要全面,确保所检查范围和检查内容不遗漏、不留死角,不得擅自简化、变更查库流程。
第十三条 查库人员的查库时间须在10:30-17:30期间(自助设备查库时间不受此限制),严禁查库前故意将柜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调出,严禁弄虚作假走过场,自助设备不允许零余额查库。
第十四条 责任人在其规定的查库频率内须保证营业网点被查柜员覆盖率为100%。
第十五条 对调休、休假、外出学习、培训的综合柜员、现金管理员和凭证管理员在其外出前必须由支行行政主管或运营主管进行查库。对于柜员因突发性事件请假当日无法到达营业网点的,行政主管、运营主管、总复核中的任意两人应共同启用库箱备用钥匙,打开库箱核查现金、重要空白凭证、会计业务印章及印模、贵金属实物、有价单证、假币、废卡等。
第十六条 查库必须独立进行,各层次查库人员不能合并一起进行,也不得随意将查库职责转授权给他人。
第十七条 查库人员现场检查现金、贵金属、有价单证及重要空白凭证等时,被查柜员要始终陪同在场但不得参加清查实特,查库人员必须亲自清点、核对实物,不得由营业网点工作人员代清点、核对。第十八条 行政主管保管封存印章的,运营主管除履行本人查库职责外,还须对本网点封存印章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清点盘查。
第十九条 运营主管兼任凭证管理员的,行政主管除履行本人查库职责外,还须对本网点的机构凭证库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清点盘查。
第二十条 每年12月31日的查库工作是年终决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作为各层次查库人员的查库记录。
第二十一条 各一类行行长、主管业务的副行长对所辖支行的查库工作,可以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共同进行,但不允许本网点人员自查,查库责任人须到支行实地组织检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 查库人员的查库手续必须完备、程序合法。经营机构对所属库存进行检查时,可直接进行。其它部门及外部监管部门等检查时须提供本部门出具的检查通知书和本人的有效证件方可进行。
第二十三条 查库过程必须全方位监控,要求录像记录清晰、能显示查库的全过程,保证查库工作可以通过相关业务凭证、登记簿、业务记录和录像资料互相验证。
第二十四条 查库过程中发现隐患,必须要求被查单位进行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被查单位要说明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
第二十五条 查库实行报告制度。各分支行综合管理部应将查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按月在《支付结算报告》中向总部运营管 理部进行书面报告,检查过程中如发现重大问题,必须在一小时内向总部运营管理部汇报。
第二十六条 查库人员应对检查的事项负责。查库人员在检查过程中,要严于职守,不徇私情,必须认真细致,不得流于形式,并对检查过的事项负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商业银行运营管理部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原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相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商业银行保密管理办法
****银行
股份有限公司保密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守国家秘密和***(以下简称“本行”)商业秘密,维护国家、本行及客户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本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保密管理包括制定保密标准和操作规范,查处失泄密事件,以及保密宣传教育、培训、检查、监测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
第三条 本行各级机构及所有员工都应履行本办法规定的保密义务。
第四条 总行保密委员会主管全行保密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第五条 各支行、分理处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管理工作。第六条 保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七条 各支行、分理处应高度重视保密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各项要求,建立并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检查指导和培训。
第十二条 确定为保密信息的文件、资料,应当立即作出明显的专有标识,书面形式的密件应标明密级及保密期限。
国家秘密的标识为“★”,“★”前标密级,“★”后标保密期限。本行商业秘密的标识为“☆”,“☆”前标密级,“☆”后标保密期限。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按照绝密级事项三十年,机密级事项二十年,秘密级事项十年认定。本行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应根据该商业秘密不得向外泄露的最长时间确定,必要时保密期限可以是长期。保密信息的保密期限届满的,自行解密。
第十三条 保密信息的密级和保密期限,应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变更。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由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部门(机构)提出。
密级确定以后,保密工作部门发现不符合保密范围规定的,应当及时通知确定密级的部门(机构)纠正。
第十四条 总行保密工作部门应定期制定并在行内发布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事项目录。
第三章 文秘工作保密管理
第十五条 涉密文件(资料)(绝密、机密、秘密、本行绝密、本行机密、本行秘密)的制作
(一)涉密文件(资料)的拟稿人应拟定文件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经该部门(机构)定密责任人核批后正式生效;
(二)涉密文件(资料)应严格限定发放范围;
应当按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管理。
第十九条 涉密文件(资料)的收发与传递
(一)收发涉密文件(资料),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
(二)传递涉密文件(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封装,并通过机要交通(通信)或指派专人负责,不得通过普通邮政邮递。
第二十条 涉密文件(资料)的使用和保管
(一)各部门(机构)收到涉密文件(资料)后,由主管领导根据密级和制发单位的要求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本部门(机构)知悉该保密信息人员的范围。任何部门(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保密信息的知悉范围。
(二)涉密文件(资料)应在安全可靠的办公室保密柜中保存。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应将涉密文件(资料)及时存入保密柜。各部门(机构)对当年所存涉密文件(资料)进行清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向本级行保密工作部门报告。
(三)对于应归档的涉密文件(资料),应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整理立卷,移交档案部门保管。
第二十一条 涉密文件(资料)的销毁应由总行统一组织,在当地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销毁单位进行,严禁个人私自销毁。
第四章 业务保密管理
第二十二条 本章所称业务分为涉及国家秘密事项业务和一般
现场监督,在审阅完毕后及时收回有关材料,不允许记录或复印。
第二十八条 应监管部门要求报送本行重要经营管理信息或客户信息等保密信息时,应采取符合保密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提供。
第二十九条 司法机关或国家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本行协助提供有关业务信息的,必须出具有效证明文件并办理相关手续后予以提供。
第五章 涉密会议保密管理
第三十条 举办涉及保密信息的会议,主办机构应当采取下列保密措施:
(一)选择具备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
(二)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或对参加会议的人员予以指定;
(三)依照保密规定使用会议设备,严禁使用无线扩音设备;
(四)严格管理会议文件、资料。涉密文件资料一律标明密级、统一编号、登记分发、妥善保管,会议结束时应收回,统一销毁,严禁复印或传真。
第六章 通信、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 第三十一条 通过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通信设施传输保密信息的,必须采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的密码进行加密,禁止通过无加密设施的普通电话、传真、计算机网络等传输保密
(二)涉及国家秘密信息应当在涉密计算机中存储处理,非涉密计算机不得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三)需装备涉密计算机的部门应向本级行保密工作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装备。
(四)涉密计算机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选择在安全保密的场所、部位保存,并配备必要的保密设备。
(五)涉密计算机不得接入互联网及本行内网,必须实行物理隔离。
(六)涉密计算机维修,应当在行内现场进行,并指定专人全程监督,严禁维修人员读取和复制保密信息。确需送修的,应当拆除保密信息存储部件。
(七)严禁将涉密计算机带离办公场所。
第三十五条 互联网接入管理应当符合下列保密要求:
(一)互联网计算机仅用于访问互联网,应与办公计算机严格分离;
(二)严禁使用互联网计算机处理国家秘密和本行商业秘密;
(三)严格限制互联网计算机访问本行内网;
(四)各部门(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机构)互联网计算机的日常管理。
第三十六条 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管理应当符合下列保密要求:
(一)移动存储介质应按照从紧控制、确属必需、定期收回的原则,由信息科技部门统一配发,实行编号管理,逐一登记。
第四十条 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披露)必须严格依照本行相关规定,任何人员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在大众媒体(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发布、披露本行保密信息。
第四十一条 负责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披露)的相关工作机构必须对拟发布或披露的信息进行审核把关,防止泄露本行保密信息。
相关工作机构不能确定信息是否可以发布或披露时,应当报总行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四十二条 新闻媒体采访本行内部会议或活动,事前应报经新闻宣传工作机构批准。未经批准,不得邀请新闻媒体参加。
第四十三条 信息披露应严格遵守本行信息披露政策,做好信息公开披露前的保密工作。
信息披露相关工作机构应严格控制相关信息的知悉范围。信息披露材料的编写、汇总、流转、审核、发送等应采取适当的保密措施,并应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保密要求。
第八章 人员保密管理
第四十四条 员工应当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及本行保密管理制度,履行保密协议,保守在本行任职或工作期间获悉的国家秘密和本行商业秘密。
第四十五条 员工入行时或受派遣到本行工作前,应接受保密教育,使员工了解保密信息范围、保密管理规定等等,并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的内容可根据岗位涉密情况的不同,适当调整。
第四十六条 高校实习生到本行实习,应签署保密协议或保密条
1员工。具体适用的人员范围和岗位目录由总行保密工作部门会同人力资源部研究确定。
第九章 保密督查
第五十二条 总行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保密检查,由总行保密工作部门对总行各部门及各支行、分理处进行检查,认真查找泄密隐患,落实各项保密管理制度。检查情况要在辖内进行通报。
第五十三条 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个人或集体,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模范遵守保密管理规章制度,严守保密信息,长期未发生泄密事件;
(二)对保密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三)及时发现泄密隐患,防止了重大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对泄密事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了损失扩大。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的,依据本行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总行和辖内各分支机构。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送之日起执行,其他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四篇: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业务发展需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发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等相关制度,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是指本行拥有产权或使用权的固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购建(含新建、改建、扩建、抵债资产自用,下同)、租赁、修理(含装修)、清理、报废等。
第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由总行统一组织实施,财务预算部具体负责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及日常事务。
第四条
固定资产应合法取得,及时入账、账实相符。
第二章
固定资产购建申报条件
第五条固定资产购建应遵循“统筹规划、预算管理、效益优先、促进发展”的原则,实行比例控制,分级管理,全行固本率控制在40%以内。
第六条 购建营业办公用房的申报条件:
(一)无营业用房或面积小影响业务发展的;
(二)经有权质检部门鉴定为危房或地处险区的;
(三)被纳入规划拆迁范围(含因部分拆迁而需改建的);
(四)其他因业务发展需要购建和装修的。第七条
购置业务用车和运钞车的申报条件:
(一)无法满足运钞或管理需要的;
(二)业务用车配置不足的;
(三)现有车辆超过使用年限,或严重损毁无法使用被有权部门鉴定为报废的。第八条
购建其他固定资产的申报条件:
(一)拓展业务、提高和改善服务水平而必须购置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等;
(二)安全防范需要必须配备的;
(三)职工教育、培训或提高办公效率所必须的;
(四)符合统一规划要求的;
(五)其他因业务开展所需要购置的。
第三章
固定资产购建计划与审批
第九条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项目均需总行审批购建。报批程序为立项申报,立项回复,正式申报,正式批复。
第十条固定资产购建立项:
(一)固定资产购建必须坚持“效益优先、总量控制、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二)固定资产购建(含房屋装修)实行预算管理,支行(含总行营业部,下同)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应于年初的1月15日前上报总行。
支行上报的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总行安排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依据,凡年初未向总行申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相应的当年投资。第十一条
固定资产购建计划立项审批。支行固定资产购建计划,经总行财务预算部初审,提交财务审批小组审核,经财务管理委员会或行长办公会议批准后,于3月底前将立项批复各支行。
第十二条
固定资产购建应控制在年初核准的立项范围内,原则上不得超支、超范围,确因业务发展需要增加投资或增加项目的应逐级上报。
第十三条固定资产购建实施。支行在实施固定资产购建前,应根据年初立项向总行进行固定资产购建正式申报,经总行正式批复后方可实施购建。
第四章 购建标准
第十四条总行本级购建营业用房、业务用车、运钞用车按省联社有关标准执行。第十五条支行因业务发展确需配备业务用车的,一般控制为1 辆,标准控制在20万元/车以内,由总行统一安排购置。
第十六条支行及所辖分支机构营业用房购建根据业务开展需要,一般按以下标准掌握:
(一)支行总部营业用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在2000平方米以下;
(二)支行所辖分理处营业用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在1000平方米以下;
(三)储蓄所营业用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在200平方米以下。
支行总部及分支机构业务规模大,且存在因业务发展需要而设置自助银行等客观因素的,购建标准可适当上浮。
第十七条营业用房再装修间隔时间5年以上,办公用房再装修间隔时间8年以上。营业办公用房的装修重点在外墙和营业厅;内部装修要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
第五章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第十八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购建、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分级使用保管维护”。第十九条
统一购建。支行购建、装修营业办公用房,购置业务用车及运钞车、电子机具设备等固定资产,需根据年初立项书面报告总行,并附详细的购置申请表。经批准后,由总行通过“集中采购”形式统一购置或组织实施。
(一)购建、装饰营业用房,必须统一格局、统一门面。具体由总行根据支行业务发展需要,按“五定”要求组织施工,即定地址、定面积、定结构、定图纸、定投资。
(二)电子机具设备购置。根据支行现有器具实际使用年限、损耗情况、业务需要,由总行确定型号,统一购置或组织实施。
(三)业务用车和运钞车辆购置。总行根据支行业务发展需要,实行统一购置、调配。第二十条
统一核算。固定资产由总行财务预算部集中核算,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由总行统一拨付。
第二十一条 统一管理。固定资产购建资料由总行财务预算部统一管理,包括房屋购建或装修施工资料、核算凭据、购置协议、房屋租赁协议等。
第二十二条
分级使用保管维护。固定资产的实物实行分级使用、分级保管、分级维护。
(一)分级使用。固定资产实物由属地支行使用,实行“谁使用、谁负责;谁损坏、谁赔偿”的原则。支行分管负责人为使用管理责任人,实际使用者负直接使用保管责任。
(二)分级保管。支行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登记制度,设固定资产使用登记簿,落实使用保管责任人,责任人员变动办理移交手续。
(三)分级维护。固定资产实物由属地支行负责维护、保养,维护、保养费用在按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后由支行据实列支。第二十三条固定资产管理要坚持账物分管、账实相符、账卡(簿)一致的原则。固定资产出现增减变动,要及时建账,登记固定资产登记簿,归类正确。
第二十四条
租入(出)固定资产应事先报经总行批准,由支行与出租(承租)方签订租赁协议。租入(出)的固定资产,总行财务预算部和支行应分别设立备查登记簿。
第二十五条
年终决算前支行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打印清单与总行财务预算部核对,确保账、卡(簿)、物相符。如发生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审批表”报总行财务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六章
固定资产的处置
第二十六条支行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对闲置或无法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填写“固定资产处置审批表”,由责任人、支行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总行审批。
(一)闲置固定资产实行系统内无偿调剂,由财务预算部开具固定资产调拨通知单,并相应调整使用行的账、卡(簿)。
(二)闲置且一时无法调剂的固定资产,支行应积极采取出租、拍卖、转让等方式盘活资产。出租、拍卖和转让固定资产要遵循“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
1、房屋和汽车等固定资产拍卖,由总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拍卖。
2、经总行同意出租的固定资产,由支行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按时收取租金。
(三)无法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后作报损处理。尚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应积极变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七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以下行为属固定资产购建违规行为:
(一)未经批准购建固定资产;
(二)虽经批准,但擅自改变购建型号、超面积、超标准、超规模的;
(三)虚报、假报、瞒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的;
(四)其他违规行为。
第二十八条
以上违规行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责任人罚款、通报批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批准或超过规定标准购置的固定资产一律封存,采取出售、转让、拍卖等方式进行处理,限期收回资金。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商业银行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对账管理办法
XX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对账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行对账工作的管理,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保障客户与银行的资金安全,确保对账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银企对账、同业往来对账、银行内部对账的管理。
第三条 各部门职责
营业部负责制定、完善对账管理办法;负责对对账后发现属于我行的差错进行账务查找、调整。
综合办公室组织实施银企对账工作,设置银企对账管理岗,负责全行银企对账工作和银行内部对账工作的指导,对对账工作质量效率进行考核。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对账工作是指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内部定期或不定期的账务核对。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银企对账是指银行与储蓄存款(含个人结算账户)以外的其他存款的所有人定期进行对账,并确保对账的适时有效。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同业往来对账是指本行作为开户单位,要定期与开户行(人民银行、同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对本行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账进行全面核对。
第二章
银企对账
第七条
银企对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岗位分离原则。对账由后台部门负责管理,与前台部门分离;对账管理人员应与账务处理人员、客户经理、上门收款人员及上门结算服务人员相分离。
(二)及时性原则。本行应根据银企双方约定周期主动发起对账,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账工作。
(三)有效性原则。对账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程序,并以真实有效的签章或电子身份确认对账回执。
第八条
对账方式
本行银企对账采取由综合办公室分类别对账,通过邮政部门投递或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上门对账,客户核对并签章确认后再返回到综合办公室的方式。
第九条
对账频率
根据账户余额和业务量按月、季、半年、年进行银企对账。
第十条
对账程序
银企对账单由营业部统一格式,包括客户留存联、单位盖章后交银行留存联,对于不符账项单位列明、盖章后返回银行。
第十一条
按时发放对账单
账务核对必须符合规定,与客户的账务核对要按期进行,对于满页账,我行要适时打印,及时发放给客户进行核对。
第十二条
及时回收对账单
回收的银企对账单需加盖开户单位公章或财务专用章,否则视为无效对账,需重新进行核对。
第十三条
正确处理不符账项
对于对账不符的账户,由营业部进一步核对明细账务,查明不符原因。属于本行账务核算差错的,本行营业部应在接到查询书五日内将差错原因、拟处理意见报分管行领导批准后进行账务调整。
第十四条
持续改进对账质量
我行应采取各种措施确保银企对账单位通信联络信息无误,综合办公室要按照规范化管理对银企对账提出改进计划和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条
及时移交档案资料
每季度对账结束后,财务计划部应将对账单分门别类交营业部会计档案管理员,并出具对账情况说明,包括应对账总户数,实际对账户数,未对账户数、未对账原因及保证措施。
第十六条
加强对账档案资料管理
银企对账单作为重要会计档案专夹保管,定期装订,按照本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归档。
第三章
同业往来对账
第十七条
与人民银行和同业开户行对账。同业往来对账由营业部负责人指定非记账人员负责。
第十八条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对账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核对1次交易明细,填写余额调节表,同时要加强不定期的随时对账,确保内外账务核算相符。
第十九条
每季度要及时向人民银行、同业开户行索取明细对账单,与本行核算情况进行全面勾对,对账率要达到
100%。对账相符的对账单,对账人员签章确认。
第四章
银行内部对账
第二十条
银行要定期或不定期核对内部账务,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
第二十一条
每月月底,由营业部向信贷部发起对账,应轧打各类贷款账、抵质押物账,并确保账实相符。
第二十二条
每月月底,营业部负责人要组织人员轧打未核销的汇票卡片联,并与本网点系统内开出汇票科目签发登记簿中未兑付和逾期退回未清算的汇票记录的余额核对一致。
第二十三条
每月月底,营业部负责人要组织人员,将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数与表外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核对一致,每年核打银行承兑汇票底卡账。银行承兑汇票卡片账金额与我行承兑汇票手续费收入每季度一核对,此项工作由会计相关部门完成。
第二十四条
每月月底,营业部负责人要组织人员,认真核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年末及时清理。对年末未及时清理的,应列出《其他应收、应付挂账款明细登记表》,逐笔说明挂账原因、日期,并将登记表交会计相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每月月底,营业部负责人要组织人员,将表外科目与表内有关科目、实物、登记簿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分管行领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