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这对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我国和我中华民族的个性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环境和条件,就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开发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了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产业效益,政府和社会应从树立合理开发理念、完善筹资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建议原则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及其引发的保护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种类,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某种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为一体,扎根于某一地域人们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技艺等为表现手法,并以口传身授作为链条得以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的抽象性或称无形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文化、传统工艺,我们无法描述它的形状、大小,而只能去欣赏和品味,使得对它的保护行为因没有具体、实在的对象而变得虚无缥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人们对它们的需求具有潜在性,并且很难被激发出来,所以导致人们忽略这种需求或动机。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易察觉性导致人类作用行为的中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决定了人们很难予以格外的重视,甚至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彻底遗忘而使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缺乏连续性。这种行为的中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保护的完整性恰恰是相悖的。
1.3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所需条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具备这种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想得以延续,有赖于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一是依赖于主体上的人,包括人们的重视程度、开发人员执著的研究热情等;二是客观上需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保证,包括资金、技术、条件。加之保护开发一般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得人们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动力。这些特性蕴涵了对其进行保护的困难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的重要价值
除了能够承担唤起民族认同的文化功能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看作是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对它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具有重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首先,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通过大量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流通向全世界推广其文化和价值观,约瑟夫·奈将美国文化的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称为“一种无需投入过多的相当有价值的软力量资源”。当然,我国会制定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保护民族文化产品,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保护可以预见将是越来越少的,尤其在我们已经加入了WTO之后。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利用市场机制,利用产业发展的机遇,将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要开发对象。
其次,文化产业的经济潜力是惊人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如果希望能够长期取得预期的发展,能够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学的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的独特性,而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将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和在赶超发达国家时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
大力发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走产业化和商业化道路,让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能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这将具有非常惊人的经济意义和经济效益。
3商业开发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3.1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现状
云南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晓澜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岳宁在从事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发现,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特定民族的集体性文化创造,具有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
但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民族、群体或个人,除了少部分直接交易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能得到经济回报外,其他大部分的经济价值并未反馈到权利主体本身。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人的经济发展,未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但事情的另一面是,有资金有技术的实力公司通过创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形成专利产品后,甚至可以进行市场垄断。
问题出在哪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一语中的:“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只保护最新成果,不保护智力源泉,这是不合理的。”
“从国内到国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他以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为例,这部动画片上映当年便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其中配乐“雄狮今夜沉睡”的版权收入在2000万美元左右,而最初根据本民族歌曲改编这首乐曲的非洲祖鲁族歌唱家林达,仅拿到象征性的1英镑;美国根据中国传统故事“木兰从军”拍成的娱乐大片,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超过20亿美元,中国观众观看也必须付费。
3.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 3.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法保护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通过著作权的相关制度获得保护的方式。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般按照其表现形式进行确定,目前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受保护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等,以民间文学艺术为主。
通过著作权模式的保护一方面可以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传承人对民间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活动,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以著作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防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通过美其名曰的“开发”方式侵害发源地利益。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特性,与现行著作权保护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冲突。一方面是保护期限问题,著作权的保护有期限限制,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源流长的历史,需要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是独创性问题。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必须由著作人自己所创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时代流传的结果,因此难以达到著作权的保护要求。
3.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及分析
商标权保护模式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商品或服务,通过商标注册而获得保护的方式。商标权保护模式适用于商业开发中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适用于保护发源地、土著社区特殊符号和标记。其实我国很早就有了商标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如,1999年,景德镇陶瓷协会向国家申请注册了“景德镇”陶瓷证明商标,被列入了 的实现,更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实际工作中除了协调保护者之间的利益之外, 还要处理好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关系。
4.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要注意以下问题 4.3.1更新观念,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营销
在文化产品日益增多、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的今天,文化单位和企业要强化营销意识,从以生产管理为核心向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4.3.2研究市场, 明确市场定位
市场营销的本质是满足自己的目标与客户的需求。认真研究文化市场,找准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是市场营销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运作,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收集文化市场信息,研究文化市场的各种因素,制定科学的市场战略,把文化产品的关键内容以及产品的差异化因素告诉消费者,以吸引目标客户。
4.3.3拓宽营销渠道, 打造营销网络
其一, 要利用先进营销手段,打造营销网络;其二,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开辟不同的销售渠道。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人格的象征,加强对它的保护,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意义非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内涵有着一定的相容性,可以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但是,知识产权因其特有的享赋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具有很大局限性,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 张晓明等,《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6日 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经有过很多主人,这些人很多都是大人物,这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每个人物后边都是一大笔非常重要的遗产,所以说,保定在我心里是沉甸甸的。但是过去多少年变化,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以来,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在这种大的冲击下,在这种大的冲击下,这个城市还剩下多少,这是我是关心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应该把它保护好了,用什么办法保护,怎么保护,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从全国各地来看,它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把共同性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次上,来进行思考,一些比较大的,比如导向啊,战略啊,在这些问题上,要想一想。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先想到文化问题。一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我们应该请各方面的专家,对城市进行研究,找到这个城市的核心,究竟那些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动。比如说重要历史街区,历史板块,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等,这个必须是要保住的。这样,这个城市怎么变,它的骨格,它的文化个性都不会变。但是我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为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太穷,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太差,急于改变功能性的设施,想搞得好一点,大一点,舒服一点,可是我们是顾此失彼,可我们现在再想挽救,就来不及了,因为历史是一次性的,不可复制,也不能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