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非营利组织生存路径探析
中国非营利组织生存路径探析
作者:徐君 戴维德·史密斯 |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3 23:02:26 | 点击数量:336 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化的社会,是由各类组织相互关联和交织而成的网络体系。这其中就存在着某一组织或某类组织在社会体系中的功能价值问题,反过来这就是由环境对组织所衡量和确认的组织合法性问题。组织获得合法性是其在社会体系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社会第三部门(或第三域)重要组成成分的非营利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组织合法性问题也就更加复杂而重要。在当前中国,人们至少可以从法律合法性、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等角度对NPO的合法性加以认知和界定,并据此确定NPO的生存路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与之相平行的是,中国的各类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1]但正如统计数字所显示的,中国的NPO获得民政部门登记(法律合法性)的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在中国公民社会起步阶段所呈现出的生存样式和具体路径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作者自2011年3月—12月所选取的50个非营利组织样本之发起人或负责人的访谈为基础[2],对当前中国NPO生存路径通过抽象和概括,提出了如下6种分析类型。
一、“民政注册型”生存路径
这是一个经由官方认可而获得正式的非营利组织身份的生存路径,其基本登记形式有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这三类民间组织中,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经由登记而获得法人资格,而民非则可在个体、合伙和法人之间做选择。经由民政注册而成为独立法人的好处是:可以用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开设银行账户、拥有或租赁财产(如办公室或会议室)、雇佣员工、购置设备、接收公众捐赠,以及有可能为个人捐赠抵税、有权利获得基金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的资助,有可能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可能的收入税免除、较低的租房、水电成本、公众的信任及由此带来的更多捐赠及志愿者人力资源奉献。民政注册也有其弊端,如更加严格的来自民政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控制[3],依法登记必须满足的要求,如成员数量、雇员数量、办公用房、会议地点、提交详细的申请表、找到愿意成为其业务主管的党政部门或人民团体、严格的组织结构及年度审查、较高的维持与政府关系的成本、接受政府分配给的任务、接受外国捐赠及参与外事活动时所受到的更多限制。
在民政登记注册式生存路径中,NPO注册最难的是找业务主管部门。从1989年开始NPO相关管理条例就规定,成立NPO必须找到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相关”成为各政府部门相互推诿的借口。比如成立一个环保研究中心,与此相关的政府机构至少涉及科技部门、教育部门及环保部门。这些部门谁都会说自己不应该是其业务主管,而将皮球踢到别处,因为他们都不想承担任何政治风险。即使NPO找到了业务主管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的民政部门还可以该业务主管不合适而否定掉。“双重管理体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使得绝大多数NPO选择官方登记注册式的生存之路显得艰辛和困难。在我们的样本中获得非营利法人注册的组织,大多数在自己的社区做了非常有益的工作,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引起了地方民政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官员的注意和认可。这些发起人的个性大多是成就动机强、韧劲大、社交能力强,从他们开始找业务主管到提交申请给民政部门到被同意筹备或注册,大约都经历了至少几年的时间。过去几年民政部就取消“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地区实验,如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2008年)规定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0年)规定申请在示范区设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登记前须经批准的以外,申请人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讨论稿)》(2011年)明确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但从我们对50个样本访谈的情况看,新政策的出台并没有使相关NPO的生存之路顺畅很多。由于支持NPO生存发展的政策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位阶不高的政府文件并不具有这种协调效力。例如,对于放开登记后的NPO,税务部门仍然可以援引相关法律法规而不予其免税资格。因此,根本性地改变这一生存路径还是要寄希望于社团、民非和基金会三个登记管理条例的修订以及实质性的“松绑”。
二、“无所依傍型”生存路径
由于官方登记注册的难度太大,便有NPO放弃了在体制内获得合法身份的努力,转而接受自己在体制外无所依托的现实,这类组织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对于这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我们为其取名“无所依傍”型非营利组织(Solitary NPOs)。如若进一步观察,则“无所依傍”型NPO又可以划分成两类:第一类的领导者认为没有必要去寻求行政或法律上的合法性,也不在意正式的社会政治认可。他们从不试图与民政等相关政府部门联系,以取得某些程度的合法化。这类组织通常都是自我合法化(self-legitimating)的,因为参与者和围观者都是自娱自乐的。诸如舞蹈、歌唱、麻将、太极拳、体育锻炼等类的NPO都没有自己的名字、组织结构和章程。但是,当NPO发起人或领导人希望自己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意义,希望去完成一些救助或服务目标,而不是仅仅处于本能地表意和自我满足的时候,组织合法性的获得就变得有价值。这对于力图提供具体的公共服务的组织来说尤其如此。还有就是当一个NPO需要经手较大数目的钱物的时候(例如一个基金会),它的领导者一般都会不同程度地寻求正式的认可去避免随后可能出现的政府对其不利的判定。
第二类“无所依傍”型NPO的领导者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都程度不同地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过,试图获得NPO法人资格。但提交申请后,在经历了疲惫而漫长的等待后,依然没有得到民政部门接纳或拒绝的正式通知,他们最后决定放弃成为一个正式合法的NPO,也不寻求任何其他形式的登记、挂靠或备案,而是以能够完成他们的目标的方式开展活动。当然,这类组织不能有自己的账户、雇员、办公室和其它财产。组织里的人员通常在自己家里、单位办公室及其他公共场所商量事情或开会。在我们的访谈样本中,一个发起人的朋友免费为其提供办公室,而设备及办公用品则以发起人或负责人的名义购买。这类组织在中国目前大量存在,它们符合一些实际存在的潜规则。它们很小、不惹人注意,更不会有恶名。这类组织往往强调服务于成员或非成员的社会需要,它们通常是非政治性的,至少从名字和宗旨表述上看是如此。即使其活动涉及到法律或政策的倡议,它们也都持非常小心、有序及对政府表现出极尊重的态度。[4]
尽管从这类组织开展的活动看它们确实具备一定的社会合法性,但根据2000年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规定,未经依法登记并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开展活动的组织属于非法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这类组织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有三种: 其一是在逐渐具备依法登记所需要的各方面条件后进行登记,成为法律合法性的民间组织;其二,在无法获得法律合法性保障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边缘性的地位,小心谨慎地开展活动,当然也随时面临被取缔的危险;其三,这些组织如果从事违法的活动,则极有可能失去已经取得的支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5]
三、“工商登记型”生存路径
当NPO不能适时地顺利地进行民政注册时,其中一部分会寻求工商登记而注册成为营利性法人。当然,营利性法人是其形式上的,它们基本上是按非营利的宗旨运行,帮助组织之外的人,因而属于“假”的营利性法人。这种方式在中国学界被称为“转登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这种注册方式似乎是荒唐的,但在中国文化里却是能被接受的。虽然这种方式并不被大多数NPO领导者所喜欢,但至少是以一种现实可行的方式来最小程度地满足政府的要求,使其能够抓紧时间干他们想干的为社会服务的事。对于这种形式的注册,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1)该NPO正式“出生”并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它的存在以另一种形式被政府接受,虽然是以有限的和特殊的方式,它“部分的”或“次一等的”满足了政府对它的合法性要求。(2)该NPO可以正式运作。它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办公室或办公楼等,它可以收费、招聘、签订合同、开展业务等。在我们的访谈中,这类组织的领导者大都急切地想为他们的社区做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急于去表达对现存体制的政治挑战。他们看起来更像是社会企业家,有很积极和高效的个性。他们没有耐心地等待上几个月、几年或更长的时间,纠结于官方登记注册的复杂的官僚漩涡之中。当然,从法律上讲,工商注册的NPO不能获得税收优惠、不能签订政府购买合同、不能获得基金会的资助及公众的募捐,等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政府和基金会也会允许此类NPO申请资金支持,但要求其提供自身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证明。从我们实际调查的情况看,能够获得这种机会的NPO组织,通常事先都已得到了政府部门相当程度的认可。
四、“挂靠型”生存路径
“挂靠”的办法赋予未能实现民政注册的NPO以准正式的合法性,其特点是简单快捷,但这类NPO无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接受社会捐款,活动领域按规定必须在一级单位章程的范围内。在本调查样本中,有12家以“挂靠”形式存在,而在23民政注册的NPO中有8家曾经是以挂靠的形式存在,另有1个曾经挂靠在某个大学NPO,后被该大学以该NPO中没有本校职工为由撤销了,之后被迫转为“工商”登记。自2007年以来,一些城市设立了志愿者联合会这样的机构,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现在有超过400多的NPO会员,我们的样本中有6个,其中一个是大学校友诗歌朗诵社团,其余都是服务提供机构。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经常为挂靠其下的NPO领导者或管理者举办课程培训、研讨会及工作坊等,为弱小的NPO 提供办公和开会的地方,为会员建立起与政府及官员沟通的桥梁。据北京志愿者联合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其挂靠会员正式注册(含民政注册及工商注册)的比例不超过5%。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并不帮助其会员进行民政注册,只为其提供一个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外壳,并扮演“公益孵化器”(Non-Profit Incubator)的角色。所谓“公益孵化器”是指在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资助型机构、企业界、学术界等关键“拥护群”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公益支持性的组织平台。2006年中国第一个以“NPI”(Non-Profit Incubator)命名的非营利组织在上海浦东注册成功,其后该模式在上海(浦西)、北京、成都、深圳等地相继复制,在扶持中小型公益组织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被誉为近年来公益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NPI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有选择地孵化30个左右未进行民政注册的草根NPO,为其提供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外壳。在我们的样本中有2个这样的组织,其负责人认为NPI在提供能力建设、场地设备、小额补贴、与政府接触、注册咨询等多方面给予帮助。在2009年和2010年,北京市社工委认定了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如北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等,其中除原本即被授权拥有业务主管职能的人民团体外,其他社团还不能承担NPO业务主管部门的角色。也就是说,它可以拥有自己的会员单位,为其公益性做担保,例如本调查的一个样本因为具有首都慈善联合会的认证,北京市社工委便与其签订公共服务合同,但联合会却不可作为这家NPO的业务主管单位而帮其注册。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还需要在NPO立法上外出实质性的步法。
五、“体制博弈型”生存路径
“体制博弈型”生存路径所说的是NPO发起人或领导人在民政登记失败后,运用一些不能明说的或更加迂回的方式重新申请法人注册。当然,工商注册也是一种迂回的形式,但这里主要是指与民政登记相关的一些路径。能够进行“体制博弈式”生存的NPO领导人通常缺乏中国人所具有的中庸、规避矛盾和中规中矩的性格特征,他们具有较强的成就需求和胜任动机,想把事情做成功,甚至不惜以“变通规则”的方式。[6]NPO“体制博弈型”生存的方式通常有如下几种:(1)最简单的博弈现行规则的方式就是到不同的地方或不同行政层级的民政部门重新申请注册登记;(2)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注册,通过在中国大陆设置自己的代表机构或办公室的方式开展活动;(3)今天的中国官场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官员对待NPO的态度并不一定相同,这就给NPO的博弈式生存提供了缝隙。例如,NPO在深圳注册就比在北京注册容易,在基层民政部门注册就比在国家民政部注册容易很多。(4)“逐店搜索式”(shopping around)地寻找能够接受它们的业务主管部门及允许其登记注册的民政部门。在我们访谈的对象中没有在香港注册在大陆开展活动的NPO,但确实有“逐店搜索式”成功的例子。中国并没有法律不允许为注册成功而“逐店搜索”,“如果一个政府没有说„不‟,你就可以尝试去做,把他们不说„不‟理解成„是‟的意思。你可以说因为你没有说„不‟,所以我就认为是可以做的”[7];(5)还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对策”就是改变NPO的名字,甚至改变组织的结构。例如,我们访谈的样本中有3个NPO在申请民政注册时改变了它们的名字。其中有1个被所挂靠的大学剔除的NPO更改自己的名字后注册成为了一个营利性法人;有2个NPO在注册时由社团结构变成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结构;还有1个专事户外活动的社团为了民政登记的目的把自己的部分精力投向了中小学环保教育,把自己的组织描述成一个服务机构,尽管他们的主要活动依然是户外运动。
六、“基层备案型”生存路径
近些年来,城市基层公民社会活动比较活跃,要求以组织化的方式开展活动的呼声比较高,有些城市便采取基层备案的方式予以回应,这就是NPO“基层(街道)备案型”的生存路径。这是在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基础上,给予NPO以最低限度但又是正式的合法性认可。2003 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关于建立社会团体登记工作备案制度的通知》,开始尝试社会团体登记工作备案制度。2005年,民政部发布《关于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通知》。其后,武汉市、济南市于2007年,杭州市、沈阳市于2008年相继发布一系列通知和暂行办法,对备案制做出较明确规定,要求对于那些尚未达到登记条件,但正常开展活动,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民间组织予以备案。具体是由该组织所在地的区、县(市)民政部门担任备案登记管理机关,由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业务主管单位。概括起来看,“基层备案型”生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8](1)备案制的提出和实施均由政府主导,社区民间组织是被动接受;(2)备案后的民间组织由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共同管理,此“三级管理”较彼“双重管理”更严格;(3)政府通过备案制对社区民间组织做了进一步的区分和筛选,选择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其控制基层社会的那些组织;(4)对于社区民间组织来说,经过备案的民间组织一部分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自主性、自治性逐渐丧失;另一部分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他们和没有备案的民间组织一起,仍然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可以说,地方政府探索实行备案制,其目的是出于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在“基层备案型”下的社区NPO其生存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结语
从当前中国政府对NPO的实际管理行为来看,它所采取的不是分类型的支持,而是功能上的有选择性的支持,亦即在漠视甚至压制NPO公共利益表达功能的同时,单向度地支持NPO的服务提供功能。[9]实际上,在我们访谈的50个样本中,尚未发现以改变现行体制为目标的组织,虽然一些组织从事政策或法律倡议活动,但他们都是“有序的行动主义”。一些NPO之所以选择官方注册,也正是对官方“选择性支持”制度环境的回应,其在生存策略上选择了“回避政治”或者说压缩公共利益表达功能,而专注于政府所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我们所访谈的NPO领导者或负责人都致力于社会公益服务,为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为组织中的会员,或为一般的社会大众服务。这在当下的中国具有普遍性。数量庞大的NPO领导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创办NPO,奉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为社区以及更大的社会,他们的组织绝大多数没有注册,没有或很少有薪酬员工,这与其它国家的情况相似。在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NPO的生存策略或路径显得曲折和富有戏剧性。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将中国的NPO生存路径概括为“民政注册型”、“无所依傍型”、“工商登记型”、“挂靠型”、“体制博弈型”和“基层备案型”这六种类型,具体分析了各自应对制度环境的生存策略及相应的机制。其共同性的结论就是如果国家强控制的思维及做法不根本性地加以改变,则每一种生存路径就都不是NPO主动选择的,而是在生存压力下对外力干预迫不得已的接受或应对。只有不断改变政府的过度控制和干预,各类NPO才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生存路径和发展路径,中国发展的“社会奇迹”才可能真正发生。[参考文献]
[1]贾西津.第三次改革: 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7;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C].载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2;王名.关于中国NGO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政策建议[C].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2]论文作者选取了50个NPO样本(50名发起人或负责人)进行调查访谈,其中35人是以面对面的方式,14人以电话的方式,1人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在这50个样本中公共服务提供机构38个,互益性社团9个,基金会3个。样本中42个来自北京,8个来自其它省市。截至2011年底,本调查样本的总体情况是:23家是民政注册的非营利法人资格(其中2家曾经是工商登记,8家曾经是“挂靠”身份)的NPO,7家是工商登记的“假”的营利组织,12家以“挂靠”形式存在,剩下8家没有任何形式的注册或备案。
[3]Chan, Kin-man, Haixiong Qiu, and Jiangang Zhu.Chinese NGOs Strive to Survive[J].Pp.131-159 in Yan-jie Bian, Kwok-bun, and Tak-sing Cheung, eds.,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Leiden, Netherlands: Brill.2005.[4]Zhu Jiangang and Peter Ho.Not Against the State, Just Protecting Residents‟ Interests [J].Pp.151-170 in P.Ho and R.Edmonds, eds., China‟s Embedded Activism.New York: Routledge.2007.[5]林莉红.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法律学解析——以民间法律援助组织为视角[J].中国法学,2006(1).[6]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J].开放时代.2006(2);王世强.中国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攻略.中国发展简报[J/OL]
[7]Spires, Anthony J.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1.117:1-45.[8]马田田.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备案制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9]唐文玉、马西恒.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第二篇:中国非营利组织生存路径探析
中国非营利组织生存路径探析(读书笔记)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化的社会,是由各类组织相互关联和交织而成的网络体系。由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例如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的养老、教育问题,贫困人员的救助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能得到第一、第二部门的有效救助,于是,第三部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①中国由于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并没有形成西方典型的西方非营利组织结构,因此,并不能单一地用西方的标准来对中国的NPO进行评判。在当前中国,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现在的国情,多角度地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认知和界定,以此为其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是社会的三大部门,只有三者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高速、良性发展。当前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程度及部分体制等问题,政府,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互动性不强,一些经由官方认可而获得正式的非营利组织,由于政府部门对其管得过严,而位阶不高的政府文件并不具有这种协调效力,造成了NPO发展活力不足、紊乱等问题②。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未能获得官方认可的非盈利组织,由于其内部组织、外部形式的不规范性,导致其发展十分困难③。
一些虽然没有得到民政部门的认可,但他们通过工商部门,以形式上营利法人的身份,实质上以非营利组织的宗旨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行体制的妥协。一些为了追求简单快捷,采取了挂靠的办法,这是对一些发展比较缓慢的中小型公益组织进行帮助。还有一类不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更具西方特色的类型,他们虽热没有得到民政部门的认同,但采取各种方式迂回达到目的。这种方式比较特别,但显示了他们非营利组织的热忱。还有一些基层备案的非营利组织,他们在最低程度上获得正式的合法性认可,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在中国比较典型。
以上对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NPO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政府给其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该重视其内部的结构优化,例如战略规划、理事会的组合、领导者才能、财务和人事管理、筹款和志愿者管理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更好发展④。
① 戈论比威斯基,斯蒂文森主著,邓国胜《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 黄波《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③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④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如何加强中国非营利组织财务
如何加强中国非营利组织财务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 表现为各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它是现代经济社会结构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近年来, 中国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非营利组织已经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 中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 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财务紧张, 时常面临着来自财务方面的许多困扰。与此同时,还面临财务管理不善的问题。因此, 如何获取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财务支持,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成为非营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匮乏
从非营利组织涉及的范围来看,有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范围很广。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水平较低, 资金筹措能力较差, 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 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但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 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另外,从目前来看,一方面,人力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拨款有限, 而社会捐赠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会员才能够捐资给非营利组织。同时, 还有一些人对与非营利组织存在误解,认为非营利组织不应该这些都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筹集受到严重的影响。
1.2 能力不足
中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的发展不仅受到资源、人力以及政府的限制外,就其自身而言,也存在这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 并且处于发展初期, 运行机制不完善、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拓展的能力发展严重受限, 行业协会的能力发展不足,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它们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纵然有单位领导人的存在,但由于有些领导人形同虚设,对其财务管理不重视,造成了许多开支不符合要求。因此,中国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1.3 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财务管理水平落后是非营利组织财务困境的重要表现,同时又是导致资金缺乏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人们对于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财务制度不尽完善, 例如:有的企业没有规范的账簿,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又例如有的成本管理混乱。这些看似小的事件,却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资金筹集的进行。1.4 相关财务人员素质低下
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对于自己的会计责任缺少相应的认识,部分会计、出纳人员甚至没有会计资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就开始上岗,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也不清楚,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面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情况,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
2.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的措施
2.1 规范支出
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发展要求其合理安排支出结构。合理的支出结构应当在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及活动支出的基础上保证必要的行政支出。为此,必须科学地规范和组织财务管理活动。
科学地规范财务管理活动,能够降低筹资和管理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更多地筹集实现需要的资金,然而这需要拥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度,就必须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认真研究、制定针对方案,改革财务制度,把握协会的非营利性,因此,建立非营利组织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势在必行。
2.2 增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想突破资源有限不足的困境,必须先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使用与整合, 以增强公共服务方案规划与执行的利基有效地管理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运用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 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也势在必行。同时,非营利机构还可以开创新的服务,不断地创新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共服务开拓企业的资源。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经营有成的企业很有心投入公共服务事业, 满足了企业人士除了利润以外的需求。另外,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舆论和信息引起社会
大众对协会组织公共服务事业的注意, 获得群众的支持,汇集各地的资源, 推动更多的公益活动的开展。
2.3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社会监督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机制。其首要原则是公开。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财务、活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任何一个社会公众对有关数据、信息,包括组织的详细财务报表,有权随时索要、查询、置疑并得以答复;每个非营利组织要将上述重要信息定期在简报或者在公共媒体上发布,需要公布信息的信息程度和具体要求一般依据组织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规模越大的组织其需要公开的数据越多、越要求完善。因此,建立非营利组织独立的财务和审计制度,是对其实行监督管理的前提。
2.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非营利组织发展与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息息相关。为此,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接受继续教育,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其开拓创新意识,适应非营利组织高速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营养不良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非营利组织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纠正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偏差,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科学制定、重点落实、贵在监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用良好的制度条件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篇: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PO)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NGO)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
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非盈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更谈不上合理地解决。同时,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对残疾人、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对社区中老年人的照顾等,也是单一的市场机制所无能为力的。同时,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而非盈利组织的兴起,恰恰弥补了第一、二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非营利组织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赢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
社会三大部门在社会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分工合作,使社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是社会基础。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第三部门,通过征集社会志愿和经营处理特别公共事务,救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和谐与文明。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所谓市场化改革就是确立了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公平透明的市场运行规则和中立的市场裁决主体。在这个市场体制中,各市场参与主体平等参加市场竞争,每一主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参与和怎样参与,但必须对其选择后果负责,并按照市场规则和制度办事。其结果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存活下来,丰富了社会供给、提高了商品品质、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赢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非营利组织界定: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非营利组织一谈。征求意见稿规范的主要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问题,其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③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征求意见稿用列举的方式指出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从法律形式上来考察,这三个单位是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条件要求的:社会团体是指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对国内外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自愿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因此,征求意见稿将它们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而做出会计规范是合适的。
非营利组织使命:
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在企业财务中,利润指标能为衡量企业绩效提供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业的分权管理成为可能,也便于进行不同组织之间比较。然而,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非营利组织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企业而言,内部管理通常可划分为许多责任中心,对每一责任中心都明确其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在对其职责履行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利益。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于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非营利组织作用:
(1)社会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中介服务和直接服务。(如出国留学的咨询服务和各种养老院、民办学校)
(2)社会沟通。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充当桥梁。一方面,向政府反映企业、社会的意见、建议,为政府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协助政府作好宣传、指导、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如各种行业协会)
(3)社会评价。对生产、消费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如各种调查机构)。
(4)社会裁断。调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
基本的政治作用:
(1)政府合法性的资源供给者,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们的地位的承诺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2)政府权力的监督者。非赢利组织为人们的自由结社提供了自我组织的空间,这些组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保护人类整体利益为宗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唤起公众的公共意识,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
(3)民主价值观的培育者。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正确的参政观。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非营利组织介绍:
一、台湾
一般在台湾提到非营利组织,主要可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类型。因为人的聚集而组成的法人团体,称为“社团法人”,例如,协会(社会服务及慈善团体)、学会(学术文化团体)等。因人的聚集而设立,因此最高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由会员大会选出理监事若干名后组成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再分别由理事会中选出理事长以及监事会中选出常务监事,作为日常会务的主要管理以及监督等工作。一般的协会会在理监事会下设总干事或秘书长,作为主要的会务行政人员,管理协会的实际会务。
因为财物的聚集而设立组织的团体,称为财团法人,也就是一般的基金会。财团法人因为“财物”而聚集,所以重点在财物的管理(因为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土地等有价且可以孳息的财货)。因此在成立之初便需订定捐赠办法,设董事会,并且内置董事长、董事与监事若干人,执行这笔财物的管理,因此董事会为日常政策性决定的单位,一般会在下设一执行长,作为日常基金会行政事务的工作者。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差异:前者依人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来源为会员大会,理事长为间接选举后的最高领导人,连选得连任一次,每次任期最多不可超过4年。后者因为财物而设立,所以一切权力最高来源为董事会,董事长及董事皆可连选连任。前者的重点是众人的意志,后者的重点是要把钱管好。前者有明确的法律管辖,人民团体法为其主要管理法律。后者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只有在民法内有间续性的提到,目前在台湾实行的财团法人设立管理办法,多半都只是中央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已。
二、英国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很少被视为一个单一类型的实体。所有善心组织都必须向慈善机构委员会(Charity Commission)登记为慈善机构(charity)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团体,例如职业团体(tradeunion),分别受到不同法规的规范。
三、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从雇员到资金来源都有很深的官方背景。近年来,许多和西方非营利组织近似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增多之势,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这些组织在到政府部门注册时,要么选择挂靠某个政府部门,成为同青联、妇联一样的半官方组织,要么注册成为普通的营利性公司。许多国外的跨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它们中国业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外非营利组织选择注册为营利性公司,还有一些干脆选择不进行注册。编辑本段中国非赢利组织的现状
中国非赢利性组织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拥有量不足。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例如,社区服务、养老等。由于这些集体物品的消费规模较小,如果政府直接提供,那么组织成本将非常高,因此,政府一般不会直接介入这类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是通过非赢利性组织来提供一定的集体物品。
(2)经费不足。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赢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2000年对非赢利组织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41.4%的非赢利性组织将它面临的主要是经费不足。
(3)能力不足。非赢利性组织的能力主要是指非赢性组织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源等来实现自己的宗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非赢利性组织总支出规模太小。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赢利必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
(4)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据调查表明,当前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团体,占总数的48%,其次是业务团体,占28%,利益代表和公益型的分别占约6%,非赢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公益服务团体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性组织的比例也非常低。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优势群体,这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上阶层;中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下阶层;弱势群体,处于下层和最低层,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数量还较少。
(5)法制缺陷
非营利组织分类:
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
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非营利组织事务。它们数量很大,种类繁杂,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稳定性。
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征
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
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财务特征:
(1)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不依靠从顾各那里获取的服务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提供的服务,其收费是低水平的甚至是免费的,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费。
(2)不存在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组织。在非营利组织财务中通常缺少利润这一指标,这使得管理的系统性受到损害:管理人员经常难以就各种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难以确定;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加大,许多决策不宜下放给中下层管理人员;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也无法进行绩效的对比。
(3)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的情况难于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十分明确。
(4)所有权形式特殊。非营利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动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降低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的成本,提高组织动作效率,使有限的动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二是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对外树立形象,提高组织公众信度,组织的筹资管理更顺利有效。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功能:
(1)体现组织宗旨。一个组织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一目了然地体现着其组织活动是否合科宗旨。在美国,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来判断非营利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享受免税资格。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有限性和目标的高尚性,通过严格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必要。一个好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保障项目所需自己的收支,使组织处于安全运作状态,通过成本分析,预算监督等环节,能够提高项目资金的运作效率。
(3)防止腐败。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反映着该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和作风。严格的财务管理将使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处于透明和公开的状态,配合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4)监督组织的运作。财务管理记录了组织的日常活动情况,通常对非营利组织财务情况的监督,可以从一个侧面监督组织的运作。非营利组织理事会成员通过定期检查财务状况,对组织运作管理进行监督。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间接地监督其活动的非营利性及合法性。
(5)争取减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享受各种减免税政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非营利组织税收的优惠政策。大体上有两类:一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减税,如土地税、房产税、汽车牌照税、特殊营业税等;二是对非营利组织捐赠者的减税,我国1999年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税收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税待遇。通过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编制组织的财务报告,可以争取更好的减免税待遇,对组织的发展作用重大。
(6)预防危机。非营利组织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和危机,财务上的危机可能直接导致非营利组织业务的开展,危及组织生存发展。通过健全的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规划,可以确保组织发展的资金基础,预防和化解财政危机,谋求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7)提高公信度。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是对组织的捐赠者一个正规的书面交代,对非营利组织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实行健全透明高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度,增加捐赠人对组织的认同,从而获得更多的捐赠。
解决非营利组织困境的措施:
(1)建立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赢利组织发展。
(3)政府制定扶持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赢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加快公益类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4)非赢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
(1)非志愿性。许多国家的非赢利组织的经费开支直接来源于政府,各种非赢利组织日益专业,许多工作人员不再是志愿者而是职业受薪者,成为类似的职业官僚,志愿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2)非独立性。由于志愿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捐赠时,非赢利组织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受资助者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
(3)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不能有效地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成为准政府组织。
(4)腐败问题。由于一些大型非赢利组织决策的非公开性和非民主性,使得非赢利性组织也受到腐败和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的困扰。
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的内涵看,非政府组织是在政治领域中定义的,它主要包括各种利益群体的组织,例如工会、妇女组织、行业协会、职业团体等。从字面意义上看,企业当然也属于非政府组织,但由于它不在政治领域中,因此从概念的内涵看,不能将它包括进来。
非营利组织则是在经济和社会服务领域定义的,它主要教育、卫生、科学、社会福利及其它福利组织。由于这些组织所的服务的受益人一般为个人,可以进行收费,有的服务还可以完全市场化,例如医疗服务中的某些项目是如此,因此这组织是介于经济与社会服务之间,有时甚至可以互换,从“产品”性质上不能完全将它与企业区别开来。而从组织目标上则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差别。企业的目标是赢利,而社会服务组织是不赢利的。
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但其水平应低于市场价格。机构也可以有利润,但不能用于分配,而必须用于符合组织目标的服务项目。
同样,从字面上看,政府也是非营利组织,但它是政治领域范围,因此在使用非营利组织概念是,还没有人将政府包括进来。
为了强调政府、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区别,出现了第三部门概念,它包括政府与企业之外所有类型的组织。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都属于第三部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上述的区别,从评估的目的看,还是应当注意这种差别。
第五篇:非营利组织
关于中西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及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志愿者的加入,可以有效的降低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成本,减轻资金压力,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效力和活力。随着环境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灵活性、专业基础的志愿者队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约占总人口的7%,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一般都在40%以上,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工作刚起步,在这一方面与西方有一段距离。本文通过对中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双方在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然后取长补短,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办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
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管理
问题与解决
一、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谈到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那么就有两个概念需要解释清楚,这两个概念分别是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谈到非营利组织的英文原文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为NPO。这里,将它定义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从这里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和或互益性等特点,它的活动范围遍及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一般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和企业、政府在人的管理上的共性的话,志愿者管理则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一般政府和企业不同。政府和企业有大量的员工,所以需要特定的人员和制度来处理人事问题,但是非营利组织只有少数员工,其他的人员只有负责制定政策的理事和没有薪金的志愿者,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能完全照搬一般的企业或政府的人事管理。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独特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Stenzel & Feeney 于 1968 年指出志愿者五种不同的基本理念:志愿者并不是一个职业工作者,志愿服务 是无酬劳的,可以自由决定对组织提供多少的服务时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是不支薪的,仅可以申请交 通费、餐费或参加研讨费与训练的费用;志愿者与机构内的专职人员,具有不同的责任;志愿者对于志愿 服务有不同的使命与背景,不像专职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背景与学习经历;志愿者对于组织的认同程度不同,此差异呈现出志愿者的人力运用,是一特殊现象,并将走向“专业化的管理”。志愿者管理鲜明地体现了 非营利组织的个性,它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在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是组织最大的动力 来源。没有志愿者的投入,许多非营利组织恐怕将举步维艰;但也有的组织招募了许多志愿者,却对组织 毫无帮助,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因此有效地进行志愿者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二、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1、人员选择范围小
在国外,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中,中年人比例较高。35~54岁的人所占比例为55%,24~34岁的为50.8%,18~24岁的年轻人为38.4%,75岁的老年人参与比例为33.7%。然而近几年,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繁重的工作使得人们闲暇时间减少,工作的负担也让更多人选择和家人在一起。这使得正处于事业发展期的广大中年人在志愿服务和休息之间左右为难。这也导致了目前志愿者可选择的范围相对有限。
2、人员流动性大
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由于志愿者多数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为社会提供这种志愿性服务的。工作的性质以兼职为主。当本职工作变化或工作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退出该组织。同时志愿组织的主力军——大量的退休人员和学生本身也是不稳定的。年长的志愿者很有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而学生群体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志愿组织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
3、人员培训的缺乏 志愿组织对人员培训方面的重视还远不及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既能给企业为了带来更多的利润,也符合员工的需要,成为一种员工的福利。而在有些志愿组织中,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弱,对人员的培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志愿者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也不利于志愿者对工作产生热情,工作的积极性弱化。
4、难以留住志愿者,造成人才流失
使用过志愿者的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留住现有志愿者的问题。在1992年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发现,40%的非志愿者曾经当过志愿者,但他们最终退出了志愿者行列。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志愿者管理人员不清楚怎样留住他们。研究发现,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如下方面:
1)志愿活动的项目设计和志愿者们所期待的活动相左。2)缺乏对志愿者必要的回报,3)缺乏适当的培训与管理。
4)相对于全职工来说,志愿者感觉到差别对待。5)对工作时间的要求不合适 6)缺乏个人成就感。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中国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血肉相联。他们大多是依靠朴素的热情和情感从事公益事业,管理志愿者。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志愿者人数与日俱增,志愿者管理却缺乏相应的发展。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态度相当复杂:一方面,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化,如果缺乏使命认同与训练,志愿者往往成为领导或管理上的阻力,而不是助力,甚至可能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公益形象。因此,与志愿者管理相关的主题就成为非营利组织关注的焦点之一。志愿活动在中国面临着宏观与微观的巨大挑战。
1、缺乏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尽管它已经在具有法规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倡导志愿者活动。中国政府已经就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颁布了法规,志愿者活动是通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类载体进行活动的。从目前来看,中国政府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政策、法规、规定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法规、部门政策、团体章程和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的支持。这也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法制化国家过渡时期的特色之一。
中国政府也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尤其是在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招募方面,更是没有详细的规定。只是在各具体部门的文件和法规中分别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于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了一些要求。
2、志愿者认知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我国志愿服务资源不足、志愿者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
● 公众习惯于依赖政府,尚无积极“参与自己的生活”的意愿。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认知非常有限;
● 一些政府部门对发掘志愿者资源重视不够,还没有认识到动员志愿者资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传统理念下,还缺乏培育和发展志愿者组织的完善法律、法规。由于民间志愿者组织不发达,公众缺乏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和多样化参与的选择;
● 在政策层面还缺乏积极的制度激励鼓励公众参与志愿活动。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最后,一些政府部门在推动志愿服务时仍然习惯于借助行政力量,这也制约了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力。
3、靠个人信念、魅力和热情来吸引和管理志愿者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多都是由一些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的,成立之初基本不受过去体制内单位框架的制约,也没有固定系统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凭着志愿者的信念、热情来工作。其基本管理理念是以组织作为一个大家庭,发起人像是家长,大家都因为认同组织的一些理想与目标而投身进来。或者因为发起人的个人魅力赢得了志愿者的拥护,使组织周围聚集着一些志愿者,而这个大家庭自然也要照顾和保护每一个成员。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凝聚力表现之一。
4、缺少志愿者管理理论与机制
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活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专职工作者极度缺乏。从事志愿活动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士,又缺乏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日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而缺乏专业人员又使志愿者的总体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兼职的志愿者流动频繁,志愿者和机构之间相互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这些因素都大大制约了志愿活动事业的发展,甚至给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志愿者组织的工作进展随着社会的大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工作计划不完善,导致志愿者工作计划不细致,从而成果见效慢,志愿者工作热情很难持久,流失率高。志愿者管理中的很多环节,比如招募、使用、培训、管理、评估和激励等,都亟待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间志愿者组织尚未能得到政府有力的政策、经济、技术和资金支持,开展活动的经费主要依靠自身努力筹集,使得志愿活动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四、改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1.加大向社会宣传公益事业的力度
为了号召和动员公民发扬中华民族助人的优良传统,唤起全民的公益意识,非营利组织应该积极与新闻机构、传播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需求,为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2.建立、完善与志愿者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立法的法律依据来看,宪法第42条规定
“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从而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了直接依据,从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已经尝试规范志愿者组织,比如《红十字会法》中有一项原则就是自愿服务的原则,这也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组织的规定。而且,我国许多专项法律中倡导对特殊群体实行志愿服务,如《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但根据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发展蓬勃之势来看,出台一部《志愿服务法》来明确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个人及志愿组织三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共青团中央正在为推进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立法进行不懈努力。由于立法程序极为严格,涉及的问题较多,这样一部层次较高的法律的出台之路肯定是漫长而艰辛,但通过相关法律来规范志愿者管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此外,为了保证志愿者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还要完善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各类非营利组织及其相关公益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政府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
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
“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了志愿服务的新机制,并逐渐取得了成效。所有这些都说明,国家决策层对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已把志愿服务当作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根据莱斯特 ·萨拉蒙教授的研究结果,1995年全球2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平均40%来自于政府。我国也不例外,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非营利组织、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经费还是来源于政府,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购买公共服务这一重要的政策工具,健全完善购买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加快其专业化步伐。政府还要运用税收法律体系作为政策工具,使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获得和免税程序简单易行。此外,政府要为志愿服务大开方便之门、与志愿者开展合作,对志愿活动进行引导。4.健全、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
作为志愿者生存的母体,完善志愿者管理,首先就要完善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管理。其中包括,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治理,健全组织结构,规范组织行为,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对于政府资金扶持和奖惩的影响力,引导非营利组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建立科学、规范的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高效率利用资金,使有
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发挥;强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建立包括政府、舆论媒体和公民以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及内部多元立体的监督体系,杜绝非营利组织出现欺诈、腐败等严重影响其威信的现象。
5.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质
非营利组织要为志愿者营造一种持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环境氛围,为志愿者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使他们能不断提高和完善个人素质,进而满足社会公众变化更新的各种需要。例如,对参与灾害救援的志愿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和岗前储备机制,根据灾区需求有针对性地派遣志愿者,划分好进入灾区的工作性质类型,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志愿者队伍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这样才能发挥志愿者雪中送炭的作用。
6、志愿者的激励,满足志愿者的内在精神需求
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的激励主要运用精 神激励。它是“结合行为科学以及交换原理,利用非经济的激励方法影响人的行为”在非营利组织物质 的激励不应该是激励的主导部分,而只是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因为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非营利组织激励志愿者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具体的激励措施有:
1)建立一种信任的气氛,鼓励志愿者发表意见。
2)注意听取建议。主管注意听取属下意见,接受志愿者的建议
3)鼓励志愿者参与建立士气的过程。
4)志愿者的上下、平行及交叉的沟通。
5)维持公平和支持的气氛。
五、结束语
代表着成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精髓,它所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近二十年左右,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已有了巨大发展,相信通过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者队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良好的志愿服务,贡献社会。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独特的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鲜明地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个性,是非营利组织所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的问题比较研究,可以明确志愿者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我们应该从完善志愿者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舆论宣传认可和加强志愿者的培训、评估、激励管理等方面,完善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绩效提高,以实现非营利组织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霞,张智河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吴东民,董西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J].学术月刊,1998,(11).[5]刘丹莉.谈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3 [6]宿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观察,2010 [7][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 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8]苗丽静.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 [9]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