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管理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管理工作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管理工作,确立科学的城市管理思想,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打造整洁靓丽的赣州卫星城市。
近年来,于都县城市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城管、满意城管”为目标,以“三城同创”为载体,牢固树立管理就是宣传、管理就是教育、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帮助的理念,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为“江西省园林县城”;省爱卫会继续授予我县为“江西省卫生县城”;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县为“赣州市文明县城”;连续多年荣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先进县。
1、以集中整治为抓手,市容市貌规范有序。开展了多次城区“门前三包”综合整治,对城区各主次大道店外经营、占道经营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加强了老菜场、工贸城市场、广场西路市场、红旗村委会门前等多处市场的管理,实行定摊定位、规范摆放,严禁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做到疏堵结合、有序管理。加强了夜市摊点的规范管理,针对往年市民对滨江冷饮摊点影响通行多次投诉的问题,今年采取冷饮摊点招标经营方式,科学合理安排冷饮摊点位置,规范了管理经营秩序,得到了市民好评。加强了建筑工地的管理。对全县城所有工地从开工到工程结束实行监管,要求各建筑工地实行围档作业,硬化工地出入口路面。
2、以提高保洁质量为基础,环境卫生显著提升。加强了城
求,得到了华东地区污水通报的表彰,有效保护了贡江下游生态环境。
5、以扮靓城市为目标,夜景亮化更加绚丽。制定出台了《于都县城区夜景亮化管理办法》,实现了夜景亮化制度化管理。安装了一大批新颖、美观、节能的灯具,美化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加强了长征广场及县城各主要大道县城夜景亮化建设,并对长征大桥、红军大桥进行了高品位亮化。通过努力,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主干道路灯为脉络,以景观灯、霓虹灯为背景,高低错落、远近互衬、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的城市亮化新格局。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措施:
1、注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我局历来注重城管队伍建设,把队伍建设做为城管工作开展的基石。(1)培训教育强素质。加强了对城管执法队员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培训,每月开办一期法律培训班,丰富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2)整顿作风严纪律。以创先争优活动及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的管理。(3)优质服务塑形象。通过开展设立服务市民委屈奖,开展便民服务措施,在全局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2、注重制度建设的长效性。制度建设是城管长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我局把制度建设做为日常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到以制度管理人、规范人。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城管局机关管理制度》、《城管大队考核督查办法》、《道路清扫保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市容督查制度。
余件,件件都明确了责任领导及责任干部,做到了及时答复、及时落实。针对城管信访量大的实际,专门成立了信访办公室,做到群众信访畅通,处理及时。同时,每季度在城区多个范围开展一次城市管理意见征集活动,开通城管热线电话、城管网,广纳民声,为民解忧。尤其注重征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我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城市管理中的种种不适应和矛盾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管理投入与城市发展水平不配套。随着我县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城区面积快速扩张,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城市管理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环卫保洁面积快速增加。但我县城市管理方面的资金增幅不大,城市配套资金历年不增。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导致公共绿地缺口大,城管、环卫装备落后,人员待遇低。城市管理效能、效率与城市发展水平不配套。
2、城市配套设施与城市发展程度不协调。市政设施欠账较大,后遗症较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日益老化,县城仍有较多座旱厕没有进行改造;小街小巷改造任务仍然繁重;城市地下排水、排污系统严重老化,部分地方排污、排水不畅问题十分突出;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主干道(长征大道)急需改造,道路连接不完整,断头路多。如金皇华庭、滨江大道等小区排污堵塞,群众反映强烈,新建城区基础设施没有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城市管理要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不断满足城市全体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到市政道路建设,小到环境卫生清扫,都要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城市管理的具体细节当中。
2、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理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路灯、园林绿化要齐头并进。既要注意建设道路、广场、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也要注意改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既要提高主次干道、繁华地段的城市品位,也要改善小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和形象;既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也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要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进程来调控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力度。
3、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块特殊的大型国有资产,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我国其它城市管理经验,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完成三个新转变
一是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等方面有一套严格、规范、科学、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科学管理与经验管理的标准就是
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让市民从决策、执法、监督全过程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城市管理咨询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意见,择优配置社会民意和社会智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2、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城市管理市场化运行能有效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委托、招标、租赁、承包等形式,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企业、社区和私人机构,城管局只负责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标准的制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行政执法的监督。环卫、市政、园林的养护、“牛皮癣”治理等工作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管理,通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3、建立全方位的城市管理监督机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制订《城市管理年度目标考核机制》,把城市管理绩效作为考评干部职工业绩的主要指标;建立群众监督机制,通过投诉电话、投诉信箱和群众接待日,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城市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探索和研究内容很多,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研究探讨。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下,一定能把于都建设成经济繁荣、秩序井然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第二篇:用科学发展观
用绿色理念营造绿色校园
——揭东县锡场镇华清中学省绿色学校复查自查报告
揭东县锡场镇华清中学是揭阳市一级学校。我校2002年12月被评为揭阳市绿色学校,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级绿色学校,在各级绿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以及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验收以后,我校在各项管理与教育中,学校高度重视环境教育,继续深化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一、加强管理,明确目标,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学校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经常召开各类会议,讨论环境教育的有关问题,统一要求与进程。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营建绿色生态人文校园”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
在省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我校不断深入各项创建活动,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9年下半年我校林校长还专程到汕头市参加省级绿色学校的培训工作,提出了巩固和提升绿色校园的要求,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二、深化环境教育,贯彻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一)进一步完善环境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生态环境时,充分体会学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思想和建设风格。
1.营造和谐的自然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环境的亲和力。
(1)进一步开展校园绿化与养护工作,07年共投资8万元用于改造学校花圃和扩大学校绿化面积,在校内、外种植了近二百棵樟树、玉兰、桂花等名贵花木,改造校内花圃6个,使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进一步充实生物园,08年学校投资1.5万元到外地购买龟、蛇、青蛙到学校生物园放养,在水池中还放养了锦鲤,营造校园生态环境,为生物课提供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2、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结合起来。
(1)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如“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地球——人类的母亲”“与绿色同行,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校园”等
(2)在原有警示牌的基础上,在通道、等必经之路大量增加小贴士,贴士内容丰富多彩,有大量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故事,使学生无意中接受环境教育。
(二)学校日常管理中渗透环境意识,体现生态文明的要求
1、学校提倡使用电子教案,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
1(1)去年学校教导处在检查教学工作中大胆改革,在学校建立教学电子平台,要求教师发送电子教案到学校电子平台,不再上缴纸质教案,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学校有关通知和大部分文件都采用电子化,除了存档必须的文件与通知外,70%以上的通知、文件都采用电子化,大大减少纸张和油墨等耗材的运用,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强了环保观念。
(2)适应学校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增强环保意识,现在正在进行电子档案的建立,学校专门配备了一名电子档案管理员,对全校的档案进行电子化处理与收集。在不久的将来,我校的无纸化办公将更上一层楼。
2、学校日常管理贯彻环保理念,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1)学校有关规章制度都根据环保要求进行了修改,渗透环保意识。购买的办公用品和各类器材都优先考虑环保要求。
(2)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对学生放假、活动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如食堂规定不能使用一次性筷子、泡沫饭盒、包装袋,学生放假要坐公交车,不要私车、公车接送。
3、增强节能降耗意识,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电、用水,水电费同比下降约3%。
(1)每年都要对各种水电设施进行了全面检修,平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杜绝不正常的损耗。
(2)用学校前天然水渠的水栽树、浇花、灌溉草坪,并计划建立喷灌系统。(3)广泛采用节能灯和声控、光控灯进行路灯照明,需要强光照明的操场、礼堂等地方采用新型节能高亮度路灯。
(4)教室寝室在保证照明的情况下,改双管灯为单管灯。
(5)加强水电责任管理,落实到处室、班级,与班级处室考核挂钩,(三)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并形成制度化、常规化。
1、将年级墙报、宣传栏责任到部门、年级,明确规定必须要定期展出环境教育的内容。
宣传不仅是环境知识的教育,同时介绍当代世界环保的动向,当前我国有关的战略、方针、政策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落实到自已具体的行动中。
(1)食品卫生专栏(2)安全专栏(3)班级特色专栏(4)校园文化建设专栏(5)水资源(6)绿色理念与生活方式(7)学校环保小课题介绍
2、广播站常年开设 “环保之声”栏目,不定期开展“环保时空”专题宣传周活动;
3、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环保手抄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
(四)突出学生在环境中的实践、体验与感悟活动,自我教育,增强意识,内化理念,形成习惯。
在课外环境教育方面,我们采取了校内教室绿化、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和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外活动计划,建有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
1、我校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常年开展活动,如经常到福利会给老人打扫卫生,到206国道两侧人行道打扫卫生。
2、我们一直坚持废旧电池回收,长期开展“爱心纸”工程和旧书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把所得款项捐给学校的爱心会,帮助特困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3、每年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装饰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既节约了资源,达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环境意识处处渗透,深入人心。
5、通过阶段性安全班级文明评比,把环境教育的要求化为具体的检查要求,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6、我们还利用主题班会和活动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五)加强学科渗透和专题讲座,把环境教育研究课题化。
1、在学校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规定:”所有学科都要渗透环境教育”。为此,学校制定的课堂评估细则中,增加了环境教育方面的权重,规定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任课教师要把教科书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地与社会环境现实联系起来,如九年化学讲《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八年物理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八年生物讲《生态系统》;八年地理讲《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七年政治讲《社会影响着个人》;给学生指出环境污染的危害,点明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渗透性的教育。
此外还经常开展环保专题讲座,如吴谨义主任主讲《保护环境,造福未来》;林宏鑫老师讲《谈谈水体污染源的危害与整治》;陈跃华老师讲《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成长》;陈卓胜主任主讲《食品卫生知识》;林志润主任主讲《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天使》。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如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村领导治安代表会,同时我校还利用期中考试及平时测试渗透环保知识,和专项的“华清中学环境教育知识测试卷”供师生考试,让师生增强环境教育意识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效果好。
(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结合起来,针对学校现状、结合本地特色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小课题研究,深化环境教育。
1、利用暑假积极开展”环保考察”活动,开展小课题研究。广大同学深入农村、城镇,开展环保调查活动。考察结束后,参加考察的同学每人都写了一份较详实的《环保考察报告》。通过考察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见 3 识,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同学们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2、我校于六月份开展了“关注水资源”环保实践活动。(1)开展以水知识为主题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2)参与水资源的调查实践活动,开展小实验,了解水资源的状况;(3)组织参加“关注水资源”主题征文活动。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写出实践活动的心得。
3、开展大规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许多学生以环保调查为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又运用了课本上的许多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例如: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限塑”令。去年我校的环保小组对我村“限塑”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又50%的村民仍然使用超薄塑料袋。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此,我校环境小组经讨论,制订计划,利用学校广播站设备,每周星期六利用放假时间到华清综合市场和华清蔬菜市场进行限塑宣传,环保小组手里拿着小旗,口里喊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坚决抵制使用塑料袋”,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明显的提高,如今很少人使用塑料袋。
(七)发挥我校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作为市一级学校,揭阳市规范性办学示范学校,我们把“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理念传播到社区乡镇和周边兄弟学校,把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发挥了我校在本地的示范、延伸与辐射作用。
第三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不断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18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五是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有序地改革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四篇:践行科学发展观 做好“统筹”大文章
践行科学发展观 做好“统筹”大文章
——序《基层实践》
市委基层办《基层实践》特刊集中反映2007—2009年建设扶贫(持)工作情况,对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水平很有意义。特别是其中由市派第一书记和各布点村“两委”成员共同完成的调研报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各显亮点,从不同类别、不同层面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多可供推广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全市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学习借鉴。
2007年初,市委常委会就建设扶贫(持)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就领导办点“为什么”、“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认真讨论,在改进帮扶方式、整合布点类型、选派后备干部驻村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推出了系列举措,概括起来就是按照“探索路子、创造经验、示范指导、推动全局”的指导思想,在“统筹”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力求使建设扶贫(持)工作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实践表明,统筹促进了发展,统筹催生了经验,统筹培养了人才。正是通过统筹全局与局部的投入,坚持办点扶持不搞特殊、不开“小灶”,加强了财政资金与项目的管理,从而引导各布点村在积极对接政府支持的同时,加强市场运作,整合社会资源,打开了强村富民的新局面;正是通过统筹点上与面上的推进,突出了“示范带动,推动全局”的办点要求,推动各布点村立足本村、着眼全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很多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成有信心的新标杆、新经验;正是通过统筹农村工作与干部工作的互动互促,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为基层组织注入了新活力、为长沙未来发展储备了新人才,获得了新农村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的共进双赢。
科学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和考量长沙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打造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很多“统筹”的文章需要我们去破题、去破解。而在众多“统筹”课题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和谱写的宏篇巨著。面对困扰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的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以城市和乡村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促进资源的转化利用,实现优化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需要我们突出工作重点,深化配套改革,周密安排部署,加强协调运作,确保市委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需要各级各部门把握大格局,着眼全方位,实施“互动联动”,让人心更凝聚、合力更强大,推动长沙加速崛起,取得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更大胜利。
统筹而谋,成败攸关。各级党委政府如能从思想上绷紧“统筹”这根弦,工作上下好“统筹”这盘棋,以正面视角、辩证思维、长远眼光,把包括城市、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内外利益关系和各种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整合、调整、协调好了,我们的发展就将是一种集约而非粗放的发展,一种全面而非片面的发展,一种兼顾当前和长远、公平和效率的科学发展。
第五篇: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诸城市委组织部 谷宏伟李长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如何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山东省诸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把农村社区化建设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开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筹工农互补共融,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该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狠抓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以中纺金旭、德利源为主的“纺织城”,以福田汽车为主的“汽车城”,以桑莎、新郎为主的“服装城”和以外贸、得利斯为主的“食品城”四大工业城已初具规模。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利税已占到诸城工业的80%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8家、75家、28家,有9家进入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拥有国家级品牌36个、省级品牌80件,品牌拥有量居全省县级之首。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融合工业与农业,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是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一大措施。近几年,为加快扩张现有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新的龙头企业,该市从土地、资金、税收、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数量和综合实力均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带动了22万户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0%。全市培育起肉鸡加工、生猪加工等十大产业,形成了年加工肉鸡1.2亿只、生猪650万头、瓜菜90万吨、粮油8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民实现收入370亿元,其中纯收入46.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二三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该市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另一重要举措。诸城市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目前,该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全市已发展起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木器家具等潜力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群体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带动全市70%的村(居)、80%的企业协作配套。目前,该市8处乡镇(街道)建起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培育发展起了密州花卉、林家村辣椒、桃园花生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了辛兴、昌城、舜王等特色物流园区。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山东省诸城市统筹搞好中心城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建设,初步实现了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城乡“联通”使诸城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质生活。该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柏油路通村率达到100%。延伸现有22条客运线路,新开辟6条线路,使该市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全部实现了通客车。树立“大水务”观念,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了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为建设城乡一体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该市通过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面改善了城乡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数字诸城”,建成了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全市所有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警务监控系统已经覆盖全市,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
三、统筹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该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2008年6月,该市规划建设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对全市村庄的覆盖。为强化服务功能,该市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找到了深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社区通过引导村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生产性服务,以及开展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市场化便民服务,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警务、农技、防疫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该市还加大对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中村建设与改造,有序推进撤村建居步伐,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目前,该市已有十几个社区的农民开始了向中心村聚集的步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成熟发展。出门走路不到10分钟就来到设施齐全的社区医院,吃完饭还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健身、跳舞,在诸城已成为现实。
四、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该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构筑城乡联动、纵横辐射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该市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投资600万元购置图书,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建成了233处城乡社区图书室;投资8000万元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村率达到100%;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市、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镇(街道)全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村级主要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文化大院,全市208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大院,建成社区图书室233处、阅览室380多处,配备图书120万册,配齐了文体活动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文化生活乏的问题。其次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的“四馆”、“三园”、“两大工程”、“一节”,构成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框架。“四馆”就是建设新博物馆、名人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和超然台博物馆;“三园”就是建设体育公园、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造恐龙公园;“两大工程”就是名人故居(旧居)修复工程、汉王山遗址和韩信坝等名胜古迹恢复重建工程;“一节”就是筹办大舜文化节。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两大公共文化长廊”,即以“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为主线的恐龙文化长廊和以“大舜苑-潍河公园-刘墉祖居万亩板栗园-烧烤文化园-体育公园-超然台-王尽美纪念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为主线的大舜文化长廊。再次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公司和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全市现已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伍600多支,举办各种演出、展览5000多场次,累计有50多万群众观看了演出、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五、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该市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将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全力向农村倾斜,全力向农民倾斜,不断扩大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互动平台,努力实现城乡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建立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开发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为支撑,以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形成城乡一体、三级联动、信息互通、服务便捷、规范有序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信息一体化。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向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站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形成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今年以来,已有147家企业通过信息库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5951人。三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培训一体化。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依托诸城高级技工学校等机构,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近3年来,通过培训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四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实现参保人数和保险费同步增长。目前,全市累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4578人,占全市农村适龄参保群众的20.8%。五是建立完善多元化医疗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集中力量建设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框架的三位一体、健全完整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该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的20%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进行补贴。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市乡财政、村集体、被征地农民个人按照40∶50∶1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通过公共财政的补贴、扶持、引导,该市已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六是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维权一体化。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整治非法用工和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将劳动争议调解职能向乡镇、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今年以来,妥善处结劳动争议案件95起,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98.9%。同时,该市还配套出台文件,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了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逐步转变成为社区居民,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
六、统筹城乡组织联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该市按照“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思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走出了一条通过组织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设置城乡联合党组织。根据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引导综合实力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党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村党支部,跨区域、跨空间组建联合党组织。一般是1个城区党支部和农村2—4个村党支部成立一个联合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的书记由城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本着“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与村庄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功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采取组织“定对”、自由“结对”等办法,以村居联建、村企联建、部门村庄联建等形式,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目前,该市已建立村居联建党组织37个、村企联建党组织64个,部门村庄联建党组织89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明确城乡联合党组织的职能定位。联合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由联合方上级党(工)委直接领导,组织上是一个整体,经济上相对独立,主要职责是帮助被联合村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完善基础设施,找准发展路子。联合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联合各方开展党建工作;指导所联合村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群团、合作经济、民间协会等组织并开展工作;帮助所联合村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联合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发展。目前,通过城乡联建党组织这个平台,全市共有21个强居、28家企业向联合村投入资金5亿多元,帮助新上合作项目77个,达产后可创造9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与联合的市乡部门共向联合村提供信息780多条,帮助新上项目57个,有力地促进了所联合村经济发展。
城乡联合党组织的建立,带动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乡村文明的程度。十里四居有多年养殖水貂、狐狸的传统,近年行情又好,无奈地处城区,发展受限;而转头山、前姜庄等村多为山岭薄地,农民也想搞养殖,有土地但缺资金、技术。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双方整合资源,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占地1600亩的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已竣工,靠天吃饭的450户农民变成养殖专业户。
七、统筹城乡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该市为保障镇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将全市乡镇(街道)由原来的23处调整为13处,从而扩大了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乡镇(街道)统筹发展的能力。同时,在撤并中将三处街道驻地外迁,开阔了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了城乡对接步伐,使城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行强镇扩权改革。该市印发了《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镇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赋予乡镇(街道)县级发展权和管理权,推进镇域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增强镇级人口产业聚集、公共服务管理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依法放权、充分放权、权责统一、改革创新、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采取委托、授权等形式,将市有关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行政执法、事务服务权利下放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取得相应的权利后,同时承担与权利相应的责任,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便利。该市扩权分为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事务、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物价6大类,下放乡镇权限55项。抓好公共服务项目。结合各乡镇特点,规划建设了30多个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公共事业大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已开工建设29个,其中建成11个,共完成投资26亿元。深入挖掘诸城历史文化资源,投资3亿元,新建博物馆、名人馆;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发展公共文化产业,投资6亿元,开发建设了常山、马耳山、障日山旅游风景区,由四达公司投资建设的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艺术品收藏数量、种类都居全国同类收藏馆之首;结合生态建设,投资8亿元,对潍河、涓河、泸河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沿河公园,一期建成的潍河公园被评为全国生态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发挥恐龙资源优势,投资4亿元,开工建设国内一流的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建扩建恐龙公园和恐龙博物馆;围绕提高教育办学水平,投资5.8亿元,扩大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规模,建设市职教中心和诸城一中、繁华中学新校区;投资3亿元,建设体育馆、游泳馆、新体校和体育场;加快恢复重建历史名胜古迹,投资3亿元,对常山雩泉、汉王山遗址、卢山卢敖洞、韩信坝等古迹进行深度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有2项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为保证这些大项目顺利扎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诸城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大项目建设管理,对桑莎集团高档服装工业园等27个工业大项目、希努尔国际商贸城等10个服务业大项目和电力花园等55个楼宇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并从要素配置、政策调控、组织协调等方面重点支持、全力帮促。2009年该市新建、续建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大项目287个,投资总规模495亿元,目前新开投资过千万元项目51个,其中过亿元大项目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