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小学体育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玉山县华村学校;陈建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学校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理论的研究。
2、实践意义
①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现象的认识。
②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校体育教育发展及我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建立我校的个性化教育机制,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探索出体育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使我校在体育方面培养出大量的特殊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二)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种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设计的指导思路
现代教育思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二)本课题的界定
体育特长生:是指在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有一定天赋的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验如果能按着计划,针对农村学校小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拔和培养特长生,它的育人观念是全新的,育人模式是开放性的,人才成长的渠道是多样化的。以“成长”教育为核心,以“兴趣”为中心,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专业训练,让专业特长生带动全体学生进行美育体育活动,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活动考察,开展学校体育特长生教育现状的调查观察研究,确定苗子,逐步开展训练工作。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动态和有效经验,开展体育特长教育理论方法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定性的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学校体育特长教育的本土化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3年2月——3月)
确定方案: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设计材料记录方法。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
采用调查观察法、网络资料查询法、实验法着手收集相关材料,确定各训练队队员的基本情况,开展训练工作,整理各级比赛的竞赛成绩,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计划。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年6月——7月)
综合材料信息,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材料,形成关于农村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具体措施,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课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半年的研究实验,初步进行总结经验,形成报告。
附:申请结题的相关材料
《小学体育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研究》
2012年奥运会已经结束,中国虽然以骄人的战绩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如何进一步巩固我国竞技体育强国地位,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今后应认真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孙卫平教练水平不是不高,可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个刘翔,为什么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刘翔呢?马俊仁水平不是没有,可什么只出现一个王军霞,不能产生大量的王军霞呢?原因虽然很多,我认为选才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千里马常有,可能不能遇到伯乐就是问题了。千里马在哪里呢?千里马就在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当中。如何让这些千里马不在流失,这就我们这些基层体育工作者如何大浪淘沙了。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选拔与培养体育特长生”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特长生为学校争光,在比赛中取得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可以说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怎样培养和选拔体育特长生这一课题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加以改进和提高,这是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小学体育教师,对于如何选拔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体育特长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其小学阶段选拔和培养尤为重要,这一阶段可以更早的发现和培养特长生,避免一些好苗子流失,并抓好特长生的基础训练,为特长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更早的发现和培养特长生,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
一、体育特长生选拔困难
1.来自家长的阻力。在县城和农村,家长把升学就业看成子女们的唯一出路。而当前招收体育考生的高校较少,体育类专业选择空间小,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又相对较窄。这就使得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训练的态度不积极、不支持,特别是有些文化课学习较好又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家长更是认为练体育会耽误学习。我接触体育训练工作,亲身经历这样事很多,我当时发现一个很不错的苗子,和孩子谈了很多次,可就是家长不同意,我通过班主任和家长沟通过,我又屡次给家长打电话,最后保证不耽误孩子学习,并各种优惠政策和看护孩子三年为条件,家长才勉强答应。这就造成了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自己孩子参加体育训练,认为搞体育“出路不大”或“没出路”的现象。据调查表明:有80%的家长不支持自己孩子从事体育训练;有96%的家长认为搞体育没有出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体育事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会成为体育明星。
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由于家长的溺爱,生活条件优越,不少学生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电视电脑占据了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怕苦怕累怕脏,对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对竞技性体育运动更是不愿参加,他们虽有体育方面的天赋,也很难进入校队进行系统的训练。
2.学校自身条件较差。体育设施与学生的特长爱好不相适应。现在的农村学校重智轻体,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经费缺乏,场地、器材不足,很多学校连一个像样的田径场或球场也没有。即使配备的器械也是陈旧老化派不上用场,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现在的学生都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生有兴趣参加的项目学校又满足不了,这又使一部分学生不能被选拔出来。
体育师资力量的欠缺,也影响着体育人才的选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对体育尖子生的选拔没有一个科学的选拔标准,只是评一些表面现象,往往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以上因素不仅影响体育特长生的选拔,还直接影响着对他们的培养。家长的不支持,学生自我娇惯心理,缺乏上进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校软硬件较差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农村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及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高度重视。
二、体育特长生的选拔
1、通过全县运动会、测试赛、篮球赛等大型活动,选出有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可直接进入专业学校就读。并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优秀苗子来就读,并提前对各个种子选手各种情况,家庭支持情况,所在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学生本身的意向、发展的方向等,避免种子选手流失或辍学。对赛事没有取得好名次并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也给予优先录取。
2、通过组织的各种赛事活动中选拔。因为学校赛事,学生代表班级,一些学生要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往往不遗余力的参加,一些隐藏的高手,也被学生挖掘出来。一些优秀的队员也可通过赛事来检验自己所处的地位,找出自己不足,找出自己的专项意向。
3、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加入。体育训练毕竟是枯燥、乏味,而参加的人多了,自然也使好的运动员有怕掉链子,勇于表现自己,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加其信心和热情。高水平运动员还能带低水平运动员,从而形成良好的梯队循环。增加体育运动训练的良好氛围。
4、小学体育教师推荐一些有潜力股的学生加入。这样能形成良好的人脉网,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继续深造的环境,利于他们更好的组织训练。对我们而言就是不放过一个有可能的苗子。
5、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对学生观察,发现苗子。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对体育有爱好者和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深度挖掘,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发挥自己的专长,并能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进一步充实学校的训练大梯队。
6、班主任及队员对特长生的推荐。体现了学校上下一盘棋,统一思想,上到学校领导,下到体育教师、班主任、科任、学生等,都能群策群力,为学校体育事业出一分力,发一分光,让千里马只有发光,没有埋没的可能。
三、选拔学生,确立培养对象,并初步实施计划。
1、成立学校田径队、篮球队等活动团体。
2、确定训练时间。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训练时间。我校的训练时间是每周的一、三、五,利用体育活动时间统一练习。
四、进行特长生培养阶段。
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不同,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把队员分出层次,有注重基础,有发展专长。周密的制定特长生训练计划,每天有计划训练。多组织点活动,定期进行测试,激发学生兴趣。
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良好的营养饮食习惯,让学生训练强度逐次增加,成绩逐次提高,不可一口吃个胖子,不可拔苗助长,让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并能在体验成功中成长。我很推崇魏书生的精气神训练,让全体学生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成绩,并能长时间坚持,长年累月坚持下来,那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全国若都象他所说的那样,那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开端。群众基础绝对深厚,人才的选拔将会有很多选择。我国的国民身体素质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加强学生思想作风建设,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教育学生提高认识,认识到特长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调好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矛盾,使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爱好,把具有特长的学生都吸引到训练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运动员成材率。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把我校更多体育特长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二篇: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谈谈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
长沙市湘府中学
杨海文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塑造校园文化形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而体育特长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长生的训练水平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形象窗口。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要发挥校体育特长生的主力军作用,有意识地培育几个赛事品牌,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要在各项赛事中注意发掘一批新的运动员苗子,同时加强特长生队伍的训练,着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当然也包括学校的高考体育专业生。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是我们本次重点探讨的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成为焦点。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国家实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于人才培养更加综合全面,使得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其地位更加突显。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其特殊性。在体育特长生培养上区别于普通中学生,特长生的“特长”既有他们的优势也有他们在综合发展中的弊端。体育特长生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未来的生力军。
随着体育高考制度的逐年变化和改革,无论从文化科成绩、体育术科能力、竞技水平等各方面,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老一套的训练思维和方法,已不再适应现在形势的变化了,在各学校都开始着手大力发展特长生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在高考和比赛中让体育特长生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探寻出更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新思路。
明确中学培养体育特长生的重要性
1.1 学校业余训练队每年都要代表学校参加市级比赛,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展示了学校的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1.2 学校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以及组织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练员的知名度,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1.3 在各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情况如何,是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与否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标志,上级领导部门对某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不仅仅看普及得如何,而更重要的是看学校体育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得如何,看学校业余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的成绩如何,因此要有提高,要有好的比赛成绩,那么就得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七号文件通知)2007/5/7,第三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
说到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和方向。
2.1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的:通过对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组成学校的业余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2.2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我们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时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方向很明确:
2.2.1
为大专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如: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输送体育人才,这是我们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最主要的目标。
2.2.2
参加各级体育比赛,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以上标准或国家、省级比赛的好名次,从而享受高考加分和以高水平运动员资格上重点大学(文化高考成绩是本科线的65%)。3
中学体育特长生应该怎样培养
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怎样才能做好呢?据我亲身经历和我校的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3.1选好材: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材,要根据我们培养的目标进行。
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的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
预测身高的主要方法:
(1)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2)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 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因数最高。
(3)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3.2
加强目标管理工作
有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在制定目标时:
①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参与研究训练工作,增加其责任感。
②把学生的目标定得比实际水平略高,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以便为下一个目标的制定创造条件。
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做到个人目标明确化。指导教师在整体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怎样才能做到突破与发展,并且提出了既有整体又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这些目标、方案都让学生知道。因为学生心中有了数,就能把个性化的问题与目标相联系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和动力。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向科学训练要质量”的理念,并付之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提出“不能吊下任何一个人”的训练理念。
3.3
抓好组建特长生队伍的几个关键环节
要把体育特长生队伍建设好,只靠几个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3.3.1
更新观念,改变思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纠正在体育特长生问题认识上的错位。要站在体育特长生的角度,着眼于他们将来的前途,决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能为学校争光,末了送出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要从和谐教育的角度,从培养人才的高度,认真地考虑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彻底摒弃那种认为体育特长生只要体育成绩,不要思想品德和文化基础,只要体育成绩好就能升学的“另类”观点,在和谐教育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制促进并保证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
3.3.2
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理顺管理体制,有的放矢,因人制宜。学校应该成立一个由校领导和班主任及教练员组成的管理体育特长生的专门机构,定期研究和解决体育特长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要定期召开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碰头会,三者联合与体育生进行座谈,通过座谈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专门制定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办法、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标准要求、体育特长生因训练和比赛缺课的补课办法,使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目标,学校评有尺度,多管齐下,切实提高体育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成绩,最终能学有所成。
3.3.3
加强管理措施,设置体育特长班。绝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式,都是把他们分散到各个班级,这也给学生的管理、文化课教学、训练比赛时间安排、补课安排等带来诸多不便。根据和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教育规律,本着便于各科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便于体育教师统一安排训练时间和内容、便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班级活动开展的要求,为了公平竞争的氛围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应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统一编班和集中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认为单独成立了一个体育班最好。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四个重要的任务。4.1
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四个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目前部分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满足现状、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丧失诚信,弄虚作假;自控能力差,易冲动,不讲文明礼让;作风懒散,纪律涣散等。长期以来体育特长生给师生的印象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例如:打架、逃课、抽烟等等不良习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影响、体育精神的缺失的影响、商品经济对体育道德的冲击、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体育特长生自身目的与动机的错位等等。要加强对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和正确的权威观;第二,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从体育道德标准的建设做起,更新、充实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参与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法纪意识的教育;第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中学体育特长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表现性强、规范性强、集体性强、实践性强和交往性强的特点对特长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专业素质过硬、讲文明、有道德的体育人才。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狠抓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改变体育特长生以往的不好的形象,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人、成才。4.狠抓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让他们明确:辛勤的汗水,辉煌的专业成绩,不一定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可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将来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生活才会美好,才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例如,曾经名噪一时的前国脚唐全顺,因文化水平太低,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自己干事业屡屡失败,最后因为难以维持生计而走上赌球被囚的道路;再如,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下澡堂帮人搓背以维持生计;马家军“第一金”刘丽在家待业等等,教师切记要使体育特长生明确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把文化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要,放在比专业训练更高的位置上。
近几年我省体育专业生的参考人数均保持在18000人左右,而真正进入本科院校(二本以上)才2000多一点,录取比例也才13%左右,大多数的专业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而落选。原因有:
4.2.1
思想认识错位,是导致体育特长生文化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提起体育特长生,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差,让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观念淡薄,(也包括我们部分教练员)认为体育生,体育专业成绩决定一切,认为:作为教练员的我们只要专业成绩突出,文化是文化老师的事。因此放松了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的要求,甚至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学校,不管校长还是老师,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大家都把体育生看作是“另类”,认为他们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只要在各种体育竞赛中能拿到好名次就万事大吉。到了运动会比赛,当我们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本校优异的体育成绩,谈及某某同学拿了几个冠军或某某同学破了几项记录的时候,我们中有谁会想到某某体育生糟糕的文化成绩和某某体育特长生较差的思想表现?又有谁会重视这种情况之后再去帮他们提高?没有!因为这些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是“另类”,想到这些,大家也就都释然了。长此以往,最后就连体育特长生自己也迷惑于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打入“另类”,文化课成绩学习的意识淡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体育成绩与文化基础成反比,文化课成绩越来越低,学习相应越来越捉襟见肘,自信心也越来越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也就越来越严重。
4.2.2
思想认识的错位,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措施的错位。训练和学习的矛盾是特长生面临的主要矛盾,它长期存在又始终得不到解决。矛盾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在家庭方面,作家长的对子女的期望值太低,认为反正吃体育饭,文化课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训练抓紧了,学习方面要求不必太过严格,从而疏于对子女的要求与鞭策,或者干脆对子女失去了信心,听天由命。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督促,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缺少沟通,孤掌难鸣,教育管理力度大打折扣。除家庭方面,最主要因素的还是来自于学校。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归体育教师管,思想、学习及其他方面由班主任管。一方面二者之间缺少交流与配合,不少特长生体育至上,特别崇拜体育教师而忽略班主任的统一调节作用,体育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班主任尤其是各任课老师的话愿听则听,否则当作耳旁风充耳不闻,学校最终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其次是制约机制不力:学校对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无什么硬性规定,缺少制约,因而缺少压力;没有压力,他们自然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文化课考多考少都无所谓。另外是管理措施跟不上: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完整的补课制度来制约带队训练的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及班主任,而体育特长生因训练与比赛而耽误功课又是司空见惯之事,因管理措施不到位,老师与学生又重视不够,补课往往成了一句空话。如此下去天长日久,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其后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师授课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水平多属班级中的中下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完成教学计划大都不会去迁就这部分学生的低水平,致使体育专业生因这节没听懂,下节课更跟不上,“欠帐”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差,长期下来,他们的自尊几乎因此而荡然无存,自信也毫无踪迹,自尊和自信是成功者的双翼,失去他们,又怎么会变成展翅翱翔的“白天鹅”呢?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放弃。回顾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部分半路转体的学生,学文化科时成绩还可以,转体后个人思想懈怠,各方面要求不严,学校、班级管理跟不上,文化科学习与体育训练协调不好,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终结果也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各种原因,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和谐教育的特点及原则等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没有正确处理好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离开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测试与比赛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训练必须在不影响上好文化课为前提下进行,保证每天3+3+9+9的时间模式,即每天有3小时训练、3小时的吃饭休闲、9小时的学习文化、9小时的睡眠。这样安排处理,从时间上算既体现了长短的比重,也符合文重体辅的原则,从体力、精力安排比较科学合理。它符合学习、生活、训练、作息制度的规律特点,是处理训练与学习的最佳形式。它既保证了文化学习,也不影响体育训练。时间上朝短夕长,运动量朝小夕大,不会影响上午文化课的学习,假如练习量过大,身体疲惫,那就会影响学习效果。至于那种“我集中时间、精力先把专业搞上去,待专业合格后再攻文化”是不明智的表现。结果就像猴子捡玉米,拾得体育丢了文化,何况时间不等人。再者,教师也不可能专门给他们补课,所以早上练习量和时间应小而短,中等强度较为合理和科学。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和特长训练二者相比,我认为文化成绩比特长训练更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使之明确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只有有了好的文化成绩,特长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特长生才有更好的出路和前途,才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和深造,才能达到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目标,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近几年来,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直线上升,很多都上了理想的学校。
4.2.3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训练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工作既要精心组织,又要科学训练。
4.2.3.完整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每天的训练计划。4.2.3.2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心理训练。
4.2.3.3加强安全教育以及运动常识的学习,杜绝运动伤害。训练计划都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精心组织既要按计划进行,又要从实际出发,更要有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育特长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在这三个任务中,体育训练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教育者要科学安排好训练的进度和时间;调节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合理指导和安排好他们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文化学习和班级活动中去。4.2.3.4 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每年的体育测试和比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外界环境条件一有变化,有些考生的体育测试和比赛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由于心理紧张,没听到枪响腿就发软的、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比赛场地之后,看不到教练就不知所措。可见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的重要因素。
我曾做课题《湖南省部分体育特长生高考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在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因素时,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受社会知识渠道的多元性,但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心理素质还是较差,心理的承受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自己也知道:心理因素对搞好学习和训练很重要,但是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强,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或到了新的环境下,就感到了困惑。他们平时对紧张学习和训练生活的调节主要是听歌、休息和适当的体育运动。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训练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进行以下个方面的训练。
① 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
自信心是运动员对自己未来取得运动成功的能力的确信程度,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它是在运动员个体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对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将来的运动中是否具备继续获取好成绩,自信心占有主导地位。任何运动员不能没有自信,如果没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心理,就等于是自己击败自己,自己埋没了自己的前途。
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设置不同的目标,目标设置一定要合理,一般比自己的平时成绩至少高一个等次为宜;训练目标的设置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采用“阶梯”式目标设置,逐渐提高逐步达到大的目标。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让学生产生自信,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的强化和积累,这样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又很大帮助。学生在每次训练后,如果能及时知道训练结果,则正确的内容容易巩固,错误的动作容易纠正。因此教师要认真、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动作并做出正确判断,结合示范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加以体会和巩固。鼓励学生相互纠正,以取得共同进步的效果。当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训练结果,了解训练中的优缺点后,一般会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时改进练习的方法,提高训练效果。体育特长生全面掌握了自己的情况后,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增强考生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测试和比赛中的特点和各种困难,让学生迅速适应比赛场地条件,在测试中表现出情绪高涨,信心坚定的状态。同时,也要加强特长生的自信心理训练,指导学生用语言提示,如“我一定能行”、“我比任何人都强”等,增强学生敢打敢拼的坚强信心。
②实战化训练和失败训练
比赛或测试临近,近似比赛和体育测试的模拟环境,反复组织模拟测试的场面,稳定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场地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适应体育测试和比赛的环境。有些学校没有标准化的场地,特长生也不是很多,不能充分营造出体育测试和比赛时的气氛,可以联系几个同类学校组织模拟测试,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从准备工作、点名、入场、项目的选择及进行速度等环节入手,全力营造真正进行体育测试和比赛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作战能力,教练均也不得入场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体育特长生失败一次。比赛场上学生容易产生紧张的恐慌心理,学生很有可能有一项成绩不理想,但绝不能因此而影响其他项目的比赛。教练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有意识地使他们失败一次,以此来增强其承受失败的能力,磨炼其逆境奋进的意志。比如在测验100米时,教练可以人为地造成考生成绩下降,然后鼓励他们不要受此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余下的项目的比赛;而在进行其它项目时,教练同样可以人为提高成绩,增强其必胜的信心,以此来训练学生受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总之,就是一推一拉,最后逐步增强其信心。
③适应能力训练
纠正和克服特长生自己所在学校场地环境的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教练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学校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测试时提前三、四天到达比赛地点,熟悉环境,进行适应性训练。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运动负荷以中小为主,确保比赛时体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同时,测试前体育教师还要带学生熟悉场地的路线,每项的检录地点和场地一定要告知学生。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时,需要了解熟悉的设施包括可供准备活动的场地、检录处、各项目测试地点、厕所位置、出入口等等。实地查看熟悉场地后,最好达到能大体画出考场示意图的程度,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场地器材。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熟悉场地和住地的大致地理位置以及住地到场地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场地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能准时顺利参加考试)。
④抗饥饿和抗缺少睡眠训练。
在实际体育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的进度不同,很难掌握具体的时间,甚至上午的测试拖延到中午多也结束不了。再加上情绪紧张等种种因素,晚上睡眠也可能不是很好,早饭也不知道吃什么好,中午也没有充分的休息。平时训练中,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经得起长久消耗的耐力,有意识让学生早晨少吃东西,训练持续到中午,中午不让学生休息,下午坚持训练。这也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训练;再就是让学生养成深呼吸进行调整的习惯,深呼吸是学生在场上消除心理紧张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就要有意识用深呼吸来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等待的时候可是多做几次,静下心来,不要东张西望。其方法是:用鼻孔深深吸气,气运丹田,屏气数秒后,边收腹边将气缓缓吐出,大脑回想将要进行项目的技术动作,重复数次。这对消除心理紧张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⑤在恶劣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体育专业是每年的四月份,测试和比赛很有可能是雨天。因此 把考生安排在不同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特别要选择在训练条件差的地方、气候恶劣的时机训练。如:在场地湿、器械滑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气温低、有风雨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在场地条件差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和模拟测试„„使学生在困难条件下完成训练,以适应体育比赛和测试时可能出现的恶劣气候条件,缓解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紧张、找到对付恶劣气候条件的对策和克服恶劣条件下比赛和测试的不适应。
此文是2011年7月25日应邀在长沙市教育学院全市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稿。
第三篇: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研究
《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特长生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系统、社会各界对于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学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长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建设的一个基本评价因素,同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体育训练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重点之一。更早地发现、有意识地培养体育训练苗子,也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项目。
我校是一所有着优良体育传统的学校,是温州市体育特色学校(篮球项目),温州市体育传统学校(田径项目),瑞安市田径、排球训练基地。目前体育组有10名骨干教师,本科率达到100%,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名。学校组建了校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共有在训运动员100多名。我校的各体育代表队近年来在瑞安市、温州市及省里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的竞技体育正逐步展露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突现出了一定的问题,运动员苗子的选拔问题,训练时间的安排问题,科学化训练问题,以及运动员的输送问题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及待解决。解决现阶段我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对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校体育特长生的选拔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吸引小学的优秀苗子在初中阶段来我校就读?
2、如何合理利用我校现有的资源,对各项目进行科学训练?
3、如何解决学生特长发展与学业学习之间的矛盾?
4、如何解决体育特长生的输送问题?(三)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理论的研究。
2、实践意义①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特长教育现象的认识。
②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校体育教育发展及我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③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发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体育特长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不少学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上学校,已经有了校本的较为丰富的特长生教育培养的经验和发展的优越环境。但是在初中阶段,体育特长生的培养问题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如何处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与体育特长发展的问题,如何实施有效的特长苗子的选拔问题,等等,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的加深,素质教育,特别是特长教育的研究必将有一个飞速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形成选拔、培养体育特长生的本土化经验。(2)依托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我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进一步促进教科研能力的提高。2.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通过活动考察,开展学校体育特长生教育现状的调查观察研究,确定苗子,逐步开展训练工作。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动态和有效经验,开展体育特长教育理论方法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定性的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学校体育特长教育的本土化经验。(4)实验法:将2010级运动员组建一个体育特长班,与2008、2009级的运动员的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组建体育特长班的可行性。3.研究对象
我校各项目体育训练队的08级09级10级的在训运动员。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12月)
确定方案: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设计材料记录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10月)
采用调查观察法、网络资料查询法、实验法着手收集相关材料,确定各训练队队员的基本情况,开展训练工作,整理各级比赛的竞赛成绩,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0月11月)
综合材料信息,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材料,形成关于农村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具体措施,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课题鉴定。
五、研究条件分析
(一)我校有一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坚教师,他们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经验和研究的热情。
(二)学校已经成立了各类体育训练队,配备了训练的基本设施,学校在政策、人员等基本条件上必将给予本课题研究以极大的支持。
(三)学校每年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同时学校上网电脑、打印机,这些条件都在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等方面上给予课题组以极大的保证。
(四)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让子女上好学成为人民最大的愿望。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农村学生的特长发展的需要必将越来越迫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客观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教育问题,“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面评价学生”等课改理念是本项研究的政策理论支撑点。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林华章(体育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组织、策划、协调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顾问:李立浩(中学高级教师)有着20多年的教学和训练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指导。
课题组成员:郑晓锋、吴万义、郑翔、赵章东、钟小挺
七、预期成果及形式
1、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研究的所有过程材料与成果材料,撰写结题报告,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等。
2、相关论文,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各项目科学训练的论文,总结,心得。
3、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提炼有关运动员选材、科学训练、运动员输送等方面的专题报告。
4、相关案例,课题组成员根据特长生的训练、生活动态撰写有关体育特长生培养的典型案例。
扩展阅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靖江市实验学校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申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学生手握笔,似有千斤重,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万般苦恼,教师心急如焚。写作,似乎成了学生无法逾越的大山。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洋洒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于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再者,我们品读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又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捕捉写作教学的契机,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2、名家教育理论。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
3、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随文练笔”,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达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主观心理变化。
3、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4、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感悟精彩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
5、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进行“随文练笔”时,一般应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设计相应的练笔题,突出其整体性,为提
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作好铺垫、打下基础。
2、适度性原则。首先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0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蜻蜓点水;也不能草草了事,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小练笔。
3、反馈性原则。要加强信息的及时反馈,对学生运用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应引导纠正,发挥榜样作用,使“随文练笔”效果达到最优化。
4、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进行及时激励、分层激励、需要激励、期望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次研究内容多,实践性强,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1、文献分析法。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4、调查法。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确立新的生长点;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把握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
(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
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二)明确随文练笔的教学手段。
1、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将“随文练笔”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以
写“句”为主,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注意了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2、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随文练笔”,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大、小作文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文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3、要求语文课题组教师每学期拟订好研究计划,每月写一次反思,上一节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课,交一篇以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案,每期写一篇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或论文,收集一部分学生小练笔习作;每期开展一次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总结交流会,给予课题研究成绩优秀的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三)、构建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课文是阅读教学的载体,随文练笔因为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等。
“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练笔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句宗其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写作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练写”,围绕随文练笔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交流反馈”,学生练笔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3)、开展“靖江市实验学校小学学生语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靖江市实验学校小学教师习作教学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4)、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1年1月211年12月)
主要工作: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了阶段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1年1月211年12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重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校刊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1)、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2)、组织对研究成果的检测工作。(3)、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4)、申请结题。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论文汇编、典型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以及部分学生作品,如小练笔习作集、手抄报等。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
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组长:王留根
课题研究成员:陈亚云、赵静、徐江、刘银娣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传到课题研究博客。
(2)、撰写相关的论文、教学设计,将学生的相关作品结集成册。
第四篇:“农村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盼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涯的开始,许多人的成功就是在小学阶段起步的,而音体美教学不仅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音体美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可以使人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可以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地成长。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应当接受美育和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小学生表现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和身体机能,在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成为在音体美方面的突出者。但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各方面对小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开发不是特别重视,所以为了继续挖掘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脱颖而出,早日成材,我校小学部综合组教师决定对 “农村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的《义务教育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规定。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学有所长,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而特长生的培养,就是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之才、有用之才。开展特长教育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长教育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2.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与背景
当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开始席卷大地时,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实验,如“高中音乐特长生教育现状研究”、“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与选拔研究”等,研究者对音体美特长生的研究都停留在中学阶段,对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养方面的研究太少或没有形成一手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且在培养策略的研究上没有过多深入到农村学
校特长生的培养,没有总结出一套探索农村学校特长生教学规律的指导措施,而我校一直以“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学校教改目标特色来抓的。因此,我们从特长生入手,进行策略研究突破,设想通过此课题的实验研究,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和选拔特长生,为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形成独具农村特长生的教学模式,填补地方特色教育的空白,同时让学校的素质教育更完善,让学校的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
我校的课题立足于短、快,着眼于总结出能代表广大农村小学选拔与培养音体美特长生的经验,使其具有利于操作又利于推广的价值。
本课题实验如果能够按着计划,针对小学音体美特长生进行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促进学校音体美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小学音体美特长生
小学音体美特长生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在音乐、舞蹈、器乐、书画、体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此阶段在对美的意识、美的情趣、美的价值等审美趋向逐步形成和探索过程中有突出的个性表现的学生。
2.选拔和培养
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教育手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有目标的开发有音体美特长学生的潜能,观察学生在音体美教育中呈现的个性差异,积累经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意义
1.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建立我校的个性化教育机制,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探索出音体美特长生选拔与培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使我校在音体美方面培养出大量的特殊人才。
2.研究内容:
(1)确定选拔音体美特长生的标准与途径。
(2)构建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培养过程、方法与模式。
通过研究,构建小学生音体美特长生培养过程、方法与模式,包括音体美特长生培养的目标、内容、措施,促进学校音体美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凸显我校音体美教育特色。
3.研究意义:
(1)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和材料。包括组织编写小学艺术特长生培养的方案、培养个案集等,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打好基础,同时也为本地区其它学校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2)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营造学校音体美教育的“软环境”,提高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整体兴趣,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培养美好的艺术情操。
(3)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激发我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热情,进一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参与课题研究的艺术、体育专业教师掌握具有理论指导的、较为科学的小学艺术特长生培养方法,并能在教学中自觉应用,形成一种符合特长生发展规律的、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能有效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教学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研究的时候,为了确保课题的全面实施,我们课题组成员先集中讨论实施方案,进行前测分析,然后进行发散研究,并分段进行研究。在实施中做到方法科学、数据科学、实施的问卷、制度等方面的科学,教师定期对实施学生进行考评,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使此课题在实践中收到实效。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教师通过查阅音体美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最新教学相关动态和有效经验,开展音体美特长教育理论方法研究。
(2)调查法。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的音体美培养现状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看法;了解学生对音乐、绘画、戏曲、舞蹈、书法、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和这种兴趣能持续多久等多个问题;对学校音乐、舞蹈、书画、体育等兴趣队学生进
行调查,了解这些经过专业培养训练过的学生对音体美的理解和感知程度,对学校培养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想法;对学校音体美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专业教师对特长生现状培养的看法及规划意见。
(3)观察实验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寻找出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条件、方法和成效来指导音体美教学。每个被确定的特长生都设置成长记录,教师观察孩子的成长变化,观察学生的艺术感知、形体变化、艺术思想发展等成长变化轨迹。
(4)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依托校本教研主要渠道,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把研究和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及时总结现有经验,不断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把小学音体美特长生培养这一课题从最初的感性认识走到每一个篇章,每一个阶段、每一处细节都被关注、凝练,形成模式。
(6)实验法。教师在特长生培养过程中,鼓励使用多种创新方法,以更快更有效达到教学效果。在每周的教研会中,教师可提出研究的新方法,教研组讨论其可行性。如果新方法通过实行,教师需在新方法实验中进行阶段记录,以便于总结出更好的经验。
(7)个案分析法。对于特长生中的典型案例,具体分析、观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课题研究完成计划:实验周期为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1)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交流、讨论相关理论,提高认识。
(2)明确课题意义、目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前期调查,并制订子课题,落实具体负责人。
(3)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选拔标准,确定培养目标,选拔学生。(4)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2.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6年6月)(1)制订子课题实验方案。
(2)分别以低、中、高年级阶段音体美特长生为对象,进行课题实验,分项落实实验研究内容。
(3)进行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4)本课题通过科学选材,不断发掘其潜质,使相应的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实验教师从中总结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3.总结整理阶段(2016年6月-2016年9月)
(1)数据收集与整理,总结、反思课题研究的成败,撰写实验总结、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使零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总结并归纳出相应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
(2)实验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求和归纳出行之有效的特长生选拔和培养途径和方法,构建设相应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本阶段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反思、批评、总结归纳过程,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梳理和概括、总结。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需要得到区、市、兴庆区教研室的专家在理论上的帮助支持和指导,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给予指导,希望得到更多教育教的新理念,新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学校提供一些支持。如学生的成长记录的建立,各种教学设备的齐全与否,提供必要的图书音像资料等;软件上,需要学校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观摩优秀课堂教学等;学生训练场地的安排、训练时间的调整、给予适当的展示舞台等。
3.研究经费尽可能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
七、研究的预设成果
1.音体美特长生选拔方法、程序等的论文;
2.音体美特长生培养方法集; 3.典型学生个案分析集;
4.师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成果(音像资料)。5.阶段性、专题性总结等。
6.“农村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具体分工 1.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王盼
课题组成员:张观堂 刘月霞 沈柳 王秋雁 浦艳丽 李玫 马海丽 2.具体分工:
课题负责人:王盼,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成 员:王秋雁
刘月霞,帮助协调组织课题工作,组织理论学习和阶段性研究报告及论文汇总。
课题实施教师:王盼 张观堂
沈柳
李玫
档案整理:浦艳丽
马海丽
《农村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组
掌政中学小学部 2014年9月
第五篇:体育特长生培养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选拔与培养体育特长生”工作是学校体育 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体育特长生为学校争光,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荣誉。可以说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体育特长生为 学校作出了重大贡献,可到高考的时候上线的人并不多,他们这一特殊群体的出 路在哪里?怎样培养和选拔体育特长生这一课题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 问题!为何造成这种不一致,根本原因在哪?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改进和提 高,这是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就现阶段我校存在的这一现状的问题上,我 们要对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的同时,首先要对本校的 体育特长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和研究。
近年来音、体、美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 视,高考的录取比重越来越大,而选择这方面发展的学生不断增多,同时也得到 社会和家长大力支持,所以体育特长生才作为教学一个特色和亮点出现在中学的 教学中,大部份中学的体育特长生都是以一个教学班的形式存在,所以它发展的 规模、训练的模式、训练过程状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等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体 育与智育本来是不矛盾的,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应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的,但由于不少学校领导、老师未能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因此还存在矛盾。这就 说明我们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性和实际性。
2、作为一个中学体育教师,对于如何选拔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体育特 长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中这个阶段的选拔和培养尤为 重要。再就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对于特长教育的要求及发展 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学校特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长教育的发展,成为学 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我校高中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一直是倍受学 校领导的重视,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更早的发现和培养体育特长生,也是新 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近几年来我校体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 绩,参加州、县举办的田径、篮球、跳绳等多次比赛,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特 长生的的良好表现,正在逐步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突现出了一些问题,体 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问题,训练时间的安排问题,以及科学化训练问题,训练 与文化学习相冲突的问题,轻文化知识的必然后果是,体育特长生考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找工作难,这就必然造成体育生源的的匮乏。
这些具体问题急待解决,解决现阶段我校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选拔的问题,对于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 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3、目前,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育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体育特长生品行、文化课学习和业余训练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1)如何规范体 育特长生的品行。(2)帮助他们合理分配文化课学习和业余训练的时间、确定他 们文化课学习的目标以及此目标达成的途径和方法。(3)合理控制他们业余训练 的运动量和强度,使这三方面得到有机整合,是高中体育特长生教育目标达成的 关键。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充分调动体育特长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特长发展的双重需要,使体育特长生的成材几率最大化,是体 育特长生教育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国外研究现状:例如美国是一个崇尚运动的国家,只要大学有各种运动 队就有体育特招生。这种现象促使美国的中学非常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发展。招收 体育特长生成了各学校的第一招生工作,体育运动在美国的校园文化中,甚至在 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在日本、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一项资料显示:日本少年团(中小学生)课 余体育训练基础组织中受训团员的人数占整个日本中小学生人数的10%以上;德 国的学校体育与运动俱乐部关系密切,一般均以运动项目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 基础,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均可以参加俱乐部,从而使高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群众 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外学校体育的课余体育训练一般是 采取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这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得十分红火。而 且许多高水平的运动员是从学校里走出来。
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特长教育问题越来越受 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不少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已经有了较为丰 富的特长教育选拔与培养的经验和发展的优越环境,这也是近几年来有关体育特 长方面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各个学校都有自己制定的特长生发展的特 点,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作 用,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成败的关键。在高中阶段,如何选拔和培养体育 特长生,如何处理高中阶段的学习与训练的矛盾问题,以及特长生的高考方向和 出路等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 人们对于教育理解的加深,特别是特长教育的研究必将有一个飞速的发展。中学 体育特长的选拔与培养研究的发展是国际潮流,借鉴国外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 养方法和教学经验,对探讨我国学校体育选拔与培养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1、高中体育特长生:我校高中部各年级中身体素质较好,爱好体育运动,体育 意识较好的学生。
2、选拔与培养研究: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和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其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与各个方面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谈话、调查、测试等方法,了解我校体育生苗子基本信息的 研究。
(四)选题意义和价值
1、选题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专长,为体育特长生这个很小的 特殊群体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抓实 抓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好的发 展特长,适应素质教育和特长发展的双重需要,使体育特长生的成材几率最大化,成材质量最优化,把他们培养成为多方面发展且有体育专长的新世纪人才,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以加深对特长教育理论的研究。以及以科学 的方法帮助优秀体育特长生更好的适应新世纪社会的需要,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 研究
3、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较为广泛的深入的调查来分析我校在高中体育特 长生的选拔与培养方面的研究情况。为我们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和参 考依据
二、课题研究内容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在体育特长生的选拔方面:(选拔方法的探索)A、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文化成绩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加入到体育特长 生队伍中来。.B、按高考的条件进行选材,在每年的中考结束后对一些体育特长生进行体 质测试.主要选择意志品质和思想较为端正的学生,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比 赛的需要破格选拔和录取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2、在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 A、体育特长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B、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和训练相冲突的问题。C、体育特长生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D、如何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出路,都有优良的品质和 学有所获。
(二)理论依据:
1、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 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2、正确选拔和培养体育特长生。多元智能理论更可让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性向,客观公正地给予其积 极、肯定的评价。让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他人的尊重 认同。而这正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3、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1)创新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潜能的开发决定于教育和环 境。(2)心理学研究成果证实: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大、易于接受 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注重并发现在体育方面有优势的人才、让有 特长爱好的学生、接受创新教育,一定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高中阶 段正确的选拔特长生并在各方面注重培养是符合青少年年龄和认知特点的。
三、研究的步骤及基本程序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三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建立组:召开组会议。B、确定方案:调查论证,选定课题,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职责任务,设计材料记录方法,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
2、初期阶段: A、收集相关的课题资料,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库。B、将课题研究分项,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遵照分工合作的原则,认真开展课 题的研究。
3、实施阶段: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选拔 标准,确定培养目标,选拔学生。特长生的培养成败首要问题是选材,选材得当,培养方可事半功倍。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主要致力于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选 拔标准,通过多方途径发现有潜质的学生,确定培训对象和培养目标,并根据研 究对象及研究者自身的基础量身定制研究和培养计划。本课题选材仅仅是研究的 开端,通过科学选材,不断发掘其潜质,使相应的智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培 养出体育、方面的出类拔萃的学生,实验教师从中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长生培养 方法与途径模式。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先选拔在确定体育特长生 的基本情况,着手收集相关材料,开展辅导培训工作。
4、结题和总结阶段:
A、综合材料信息,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材料,形成关于体育特长生培养和选 拔教育的基本现状。B、写出我校体育特长的培养教育具体实施的初步设计。C、写出研究报告及成果申报。
四、研究过程和培养方法
(一)确定研究的目标:我校的体育特长生主要包括篮球、田径两大类。
1、篮球方面; ①第一阶段:进行篮球特长生的选拔 篮球特长生的选拔途径是; A、我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初中生篮球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比较突出的运 动员可直接进入我校高中部就读。B、我校每年的上半年举行一次班级篮球赛,在校内的比赛中发现有篮球特 长的学生; C、体育教师的推荐,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苗子; D、班主任对特长生的推荐。E、篮球爱好者的主动参与。选拔的方法: A、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调查法; B、篮球专项选材指标调查(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 智力因素六个方面确定选拔。)C、队选拔拔出来的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
②第二阶段;进行篮球特长生的培养阶段: A、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男子、女子篮球训练队,每队教练一人。B、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每天早上6;40----7;40.课外活动5;20---6; 20 进行训练。C、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术基本功与篮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的的基础培训与训 练。这个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篮球运动的特殊 规律来教学,进一步的巩固学生们的技术基本功和力量的练习。
③第三阶段;对学生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和身体素质各方面的训练。主要的 训练方法有:
1、通过各种传接球练习,逐渐形成最基本的战术。
2、有球运动对抗训练
3、培养一对一的能力
4、培养球在关键情况下的处理
5、个人身体素质练习
6、组织学生进行半场二对二、三对三的教学比赛,增强学生的对抗性。
7、全场五对五基本站位的攻防战术的练习。
④第四阶段 A、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临场经验。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五对五的全场练习比赛,增强学生的场上比赛经验;
2、多进行一些友谊比赛(如;与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比参赛、与原来县队的爱 好者进行比赛,邀请各个单位的篮球爱好者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3、多开展班级篮球比赛,在比赛中锻炼心理素质。B、加强篮球各方面基本功的练习,使学生从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等全方位得到提高。
2、田径方面 ①第一阶段:进行田径特长生的选拔 田径特长生的选拔途径是; A、我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比较突出的运动 员可直接进入我校高中部就读。B、我校每年的下半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在校内的比赛中发现有田 径特长的学生; C、体育教师的推荐,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苗子; D、班主任对特长生的推荐。E、田径爱好者的主动参与。
②第二阶段;选拔学生,确立培养对象,并初步实施计划。a、成立学校田径队:高
一、高
二、高三各一个田径队,每个队一个教练员。b、确定训练时间;时间和篮球队同时(6;40----7;40.课外活动5;20---6; 20 进行训练。)与便于学校的管理。
③第三阶段;进行田径特长生的培养阶段: 这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 和训练计划。比如高三体育特长生即将面临着高考,体育专业的提高和上本科线 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训练计划和方法。而高一高二的有些运动员要参加全州 的中学生运动会,制定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又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让每个阶 段的特长生都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2、周密的制定特长生的训练计划,每天有计划地训练。
3、教育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定期进行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
5、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
6、加强学生的思想作风建设 教育学生提高认识,认识到特长生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调好运动训练 和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使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对运动员进行 思想教育,要求严格自律,把我校更多的体育特长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 用人才,这是运动员成才的必要因素。
五、成果:
(一)培养出了大批体育特长生。
(二)大力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奖励。
(三)参加各类体育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我校的体育特长生 的独特风格,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四)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各种文集。
(五)建立了课题专题网站,展示研究动态与成果,探索出课题管理的优秀 模式。
(六)建立了特长生的成长记录,撰写了学生研究个案。
(七)探索出体育特长生选拔的途径与方法、培养措施与模式。附:教师所获得教学及个人成果: 表
六、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水平欠缺,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起来。尽管学校组织了多种形 式的学习,但参与研究人员理论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已有的理论不能很 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2、研究中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研究方法单一,缺乏严谨的、科学的、多样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使研究的结果缺乏说服力。
3、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不够规范,研究的力度不够。
4、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缺少与外界交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适时、经常性 的指导,碰到困难时,问题解决不够及时。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继续探索和研究怎样选拔和培养高中体育特长生,使学生乐学,愉悦身 心,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才率。
3、继续努力学习,运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4、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 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 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5、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研究 结果。更为科学的选拔和培养体育特长生。
七、结论 经过我们体育组全体教师三年来的的教研探索,我们觉得在培养特长生的 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通过各种实践、参加各种比赛 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过努力和研究,再就是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都有新的突 破和收获,极大地鼓舞了有该特长的同学加入到本队伍中来。证明进行该项实验 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