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停产处置和担保圈风险报告
公司业务部企业停产处置和担保圈风险
报告
前期阶段
联社为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专门成立,在办理过程中提供企业获取贷款渠道,建立了优势企业互保担保圈的捆绑担保模式,但在近期经济疲软条件下,尤其是棉纺行业不景气条件下,产生企业担保圈风险的传递问题。企业担保圈风险的多发、频发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联社金融经济乃至本县社会稳定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一、担保圈的利与弊
互保联保的推出是企业间以互保模式获取贷款,曾经被当作破解抵质押保证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但互保担保在整合信用资源、弱化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同时,还有内生诱发系统性风险的缺陷。在经济上升期,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高涨的企业投资热情,经由担保关系推动着企业不断获取廉价信贷资金,新项目、新厂区、新机器不断上马,同时金融机构也拓展了市场。随着合作深化,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呈现出植入型供给与依赖刚性并存的状况,信贷供求以双方的默契和企业还款再贷的稳定为前提(俗称只能续贷不能抽贷的模式)。但随着企业融资过程的发展,企业通过关联企业、互保联保等形式发展成交叉性的担保圈,担保关联关系日益复杂化。此时,从微观角度看,表面上银行对每笔贷款的保证关系仍保持着适度控制,但实际上从担保关系网络的整体可靠性角度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实际上均失去了对担保的有效控制权,丧失了应有的约束控制和保障效力。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间的担保关系因市场环境压力和信贷收缩压力而变得异常紧张,特别是区域内大型企业,无论是融资渠道还是担保关系通常都呈现多重性的复杂关系。在各种非确定因素影响下,信贷风险隐现过程中,触发银行抽贷和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担保圈风险凸显,一旦风险爆发且得不到解决,便引发整个担保资金链条的断裂风险并可能传导至多个担保圈,引发区域担保系统的坍塌,在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不断扩大担保圈在新的金融机构进行不良行为担保,担保圈风险的形成具有必然趋势。(工行三家企业贷款违约,三家直接或间接涉及38家企业在多家银行联保、互保或担保贷款,光金财担保公司担保余额为13865万元,金财担保公司提供数据)。
担保圈风险发生的起点,通常认为是关系链条上的某一企业出现信贷断点,就是说企业已无法通过贷款续贷,或者资金链条完全供不上信贷和经营支出,民间机构也获取不到资金。就此有五类解决方式:第一类,担保关联企业代偿还款。第二类,市场第三方介入。一般是同类优势企业代偿并获取代偿资金多倍信贷资金,或者担保公司协助处理等。第三类,政府干预。一般以政府资金救助或协调资金救助的方式解决。第四类,市场化重组。有同类或非同类行业优势企业予以兼并重组。第五类,通过法院起诉,要求借款企业和担保企业共同偿还银行债务。
二、处置 家建议 对准这8家企业风险特点和状况,向
建议按照“一企一策、一笔一策、分类处置、风险可控”的化解原则,摸清楚这8家企业担保圈实际经营和管理状况、资金风险。
三、企业担保圈改进担保模式建议
上述企业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事后防范,属于火场救人或者亡羊补牢,都是次优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并且实施效果尚待时间检验。所以治理和防范区域担保圈风险应更从产生问题根源角度采取市场的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防范于未然。现将这种担保圈系统风险的防控与化解可依下列路径加以改进:
(一)改进现有相对滞后的捆绑式担保模式,发展多样化的
新型担保产品。
基于利益联结关系而建立的互助捆绑担保模式存在链条断裂的 多米诺效应缺陷,一个风险断点的产生往往形成一损俱损的困局。改革低端的互保担保模式,发展真正适合企业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信贷担保产品以及担保替品成为可能,在规模和水平配比上,商业化担保、政府担保(金财担保公司担保)、企业封闭担保等可作为备选方向,并建立企业逐步退出机制和应急互助资金池,都可以在区域担保圈内实施。
(二)遵循市场发展趋势,发展多层次的担保替代方式
担保圈风险的产生源于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其实质是对企业资 金供给和企业经营实际资金需求的动态不匹配,而企业在使用资金中特别是流动贷款进行购买厂地和机器设备等,变成短贷长用,或者拆东墙补西墙行为造成。所以通过发展创新型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抵押、动产抵质押、股权抵押等。引进商业化保险和第三方监管公司发挥对企业风险的协同分散作用。减少规模性企业担保圈融资的强制性依赖、降低系统性担保风险。
(三)强化对企业担保关系风险评估和实施“双第一责任人” 的信贷制度重构
联社引进大华国信评估公司仅对企业借款能力进行风险评估,但 未对企业到期有多大担保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只有不断加强信息互通,建立系统性风险协调预警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与资金风险、行业发展动态等进行研判,结合征信系统运用,共享他行债权信息,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联社实行的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对第一责任人的实时和同步监督缺位,即管理层与一线信贷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可以是“双第一责任人”制度,这样两个第一责任人之间相互背书,互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保证,最好是谁安排办理也是第一责任人,这样就提高信息沟通和对称的目的。
第二篇:企业停产报告
停产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
我司于
年
月
号接到贵院下发的()深光法执字第 号 《执行令》,在此之前我司已针对增设的喷漆和丝印污染工艺作出了停产整顿。
我司也一定会配合贵院的相关工作,为此,我司深表感谢!
报告人:xxxxxxxxx公司
xxxx-x-xx
第三篇:关于担保圈授信风险排查的报告
上报关于担保圈授信风险排查的报告
资产风险管理部:
根据资产风险管理部8月20日下发的通知,我部高度重 视,组织相关人员对截止2014年7月31日50万元及以上的存量贷款进行排查,现就排查情况上报如下:
一、担保圈授信情况。经排查,担保圈授信涉及核心客户34笔,金额8550万元,存在风险的担保圈贷款8户,共计2320万元,具体如下:
1、××贷款290万元(2014.7.8-2015.7.7),由××、××担保,其二人在我行均有贷款,目前虽然贷款未到期,但已形成欠息,显然借款人经营出现问题,应及时与借款人和担保人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风险。
2、××贷款180万元(2014.4.18-2015.4.17),由××、××、××县永固砼业有限公司担保,××在我行有贷款400万元,目前借款人已欠息44250元,无法按时清偿,应采取措施,和担保人联系,加强贷后管理,及早收回贷款。
3、××贷款450万元(2014.1.29-2015.1.27),由纳明、史学宝担保,目前已欠息290698元,并且纳明、史学宝在我行也有贷款,且欠息,应对这类客户采取有效措施,一户一册,早清收转化。
4、××贷款200万元(2014.2.20-2015.2.19),由史学才、蔡学军、史学宝担保,目前欠息126852元,且以上担保人在我行均有贷款,全部欠息,应对这类客户果断采取措施,降低贷款风险。
5、××贷款200万元(2013.3.28-2014.3.27),由史学才、王
学海、张森担保,且王学海、史学才在我行也有贷款,且欠息,目前借款人已欠息253318元,此客户以及担保人存在极大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转化。
6、××贷款300万元(2013.3.11-2014.3.10)由史学才、韩清
宏担保,二人在我行均有贷款且欠息,其借款人已欠息314450元,借款人及担保人均已停止经营,应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转化。
7、××贷款400万元(2013.8.2-2014.8.1),由李天国、史学
才、夏惠芬担保,三人在我行均有贷款,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度,建议加强贷后管理及账户监督,及早清收转化。
8、××贷款300万元(2013.4.17-2014.4.16),由王立平、王
勇、史学才提高担保,借款人目前欠息304190元,且担保人、借款人均已停产,从目前看,风险极高,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把风险度降到最低。
二、存在风险情况。
一是行业风险:担保圈内的客户包括法人客户和自然人客户,他
们所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受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从高峰跌入低谷,如现在的煤炭市场,今年市场售价比去年同期下降68%,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相关联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五金建材都不程度的受到影响,使得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由此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二是资金链条风险:担保圈客户的贷款一般在银行授信额度较
高,在资金周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现在处在经济下滑时期,产品销售不畅,成品积压,生产成本由于受到筹资成本的影响,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有的甚至达到资不抵债,一旦在偿还期间,资金回笼不畅,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条断链,直接形成银行贷款逾期,不良贷款只增不减。
三是银行授信额度风险。担保圈贷款是银行目前存在的普遍现
象,由于他们在业务有着密切的往来,在平时社交上比较熟悉,容易形成在融资方面较大的担保圈。受经济滑坡的影响,银行必然在相关产业信贷投放上采取紧缩的政策,收回一些受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的贷款,有的收回后不再支持,往下延伸,资金的来源有民间融资、有产品销售,偿还一部分资金后出现资金紧缺,再融资、再投入、再沉淀,如此的恶劣资金循环必然影响银行正常贷款的使用,形成圈与圈不良贷款的无限期的增加,造成银行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利润下降。
三、处置预案及工作建议。
(1)针对已经形成的资产进行分析,并按照行业进行划分,区
分行业是否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采取可行的办法,逐步退出,一步到位,对在圈内的贷款有隐形风险和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分解和化解,使风险降到最低点。对未进行预授信的客户,严格按照信贷政策,规范操作流程,审查企业经营现状及未来前景,对担保类贷款审查担保企业有可能出现圈内的情况,从源头上斩断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新增。
(2)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密切关注贷款客户及关联客户经
营情况,对出现的不良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建议央行完善客户征信平
台,将征信的范围逐步扩大到民间借贷,掌握准确的客户融资额度信
息,为银行贷款提供安全屏障。
××农业贷款部
2014年9月1日
第四篇:中国银监会警示担保圈企业贷款风险
中国银监会警示担保圈企业贷款风险
互保联保本是解决小微企业以及农村金融贷款需求的重要创新,但却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逐渐变异,成为引发风险事件的诱因。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近日发文要求加强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银监会警示,担保圈企业风险较高的地区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行业分布为钢贸、煤炭、纺织化纤等;银行要重点监控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担保圈企业。
限制联保贷款规模
银监会于7月底曾下发通知,对联保贷款进行规模限制,同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0月底之前,完成对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排查,并及时汇报排查结果和高风险客户的风险处臵预案。对于联保模式的贷款,银监会首次明确提出,要求企业对外担保的限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其净资产,除农户担保贷款外,每家企业的担保客户不得超过5户,并严格控制联保体内单户贷款额度。
对已经出现风险的担保圈贷款,银监会要求,由主债权银行牵头成立担保贷款债权人委员会,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共同应对。要共享信息,协调政策,不得单独采取极端方式突然处臵,银监会强调不得单独抽贷,以防止担保圈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大面积倒闭,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互保联保模式在多数东部城市都存在,但在长三角则相对集中。央行此前相关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内,互保联保模式约占企业总融资比例的40%。央行杭州中心支行2013年12月末开展了企业担保情况专项调查,共涉及温州辖内的14家较大型的商业银行,200名对公客户经理,3117个企业贷款户,486亿元企业贷款余额,结果显示,涉及担保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为67.8%。此外,来自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课题组的数据则显示,在2012全年和2013年前8个月受理的银企纠纷案件中,涉及担保的案件比例分别为96.7%和94.3%。
企业互保联保尤其是贸易商,在长三角地区相对普遍。以钢贸商为例,上海法院2013年涉银行纠纷案件审判情况通报显示,2013年以来,涉钢贸信贷风险继续集中释放,资金链断裂的影响逐渐透过钢贸企业,渗透到企业背后控制人,不少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及由此衍生的信用卡纠纷、担保合同纠纷、追偿权纠纷案件涌入法院。
上海高院报告还指出,钢贸信贷的互保联保模式在诉讼中进一步引发风险。一旦其中一家企业被诉,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各企业轮番被多家银行“打包”起诉,这种担保方式不仅难以保证金融机构债权的实现,而且还会导致金融风险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此外,上海杨浦法院的报告也反映,去年下半年以来,杨浦法院陆续受理多起因钢材贸易资金链断裂导致的信用卡诈骗案
件。被告人多为钢贸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经常以联保形式向银行借款,一人资金链断裂易产生连锁反应。
互联互保变异
在企业和县域金融中,采取互保联保等方式进行贷款的行为较为普遍。互保与联保模式最初被用于农户间的贷款担保,由于农户缺少抵押物,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要求农户在贷款时找一家农户或者几家农户为其担保,若一家农户违约,则由其他农户承担还款连带责任,随后这种模式逐渐扩展到缺少抵押物的小微企业。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很早就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了互保和联保贷款模式,尤其是对于批发贸易行业,且往往在同一个区域内寻找互保联保各方。
一位小微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在这一模式中,互保联保的多方最好彼此熟悉,但现实中,银行往往会跟行业协会合作,行业协会然后撮合协会内的不同会员企业,以至于有时候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对称信息,一旦一家发生违约事件,其他企业往往不愿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篇:企业如何防范保证担保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保证担保风险
一、关于保证担保的一般规定
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权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依《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方式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是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情况下,当债务履行期满,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的情况下,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即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
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上述情况表明,保证人在不同的保证方式中所处的不同,其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也有差异。一般而言,保证人在一般保证中的地位较优越,实际承担的是补充责任,即第二位的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中的保证人则不享有此种“顺序”利益。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保证人就得满足债权人提出的承担保证责任的请求。因此,在保证合同中最好明确约定保证方式。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通常,当事人约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可以单就本金债权为保证,不保证利息;也可以仅就债权的一部分设定担保,还可以只保证缔结保证合同时已存在的债权,而不及于后扩张的部分。应注意的是,基于保证的附从性要求,约定的保证担保范围不得超出主债务的数额。
否则,超出部分无效。
二、企业防范保证担保风险建议
目前,在我国保证担保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致使有些不能担保或者没有条件担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保证合同无效。二是保证担保的程序不健全。在实际担保中,一些企业在担保时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从而使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保证人丧失先诉抗辩权、保证范围扩大以及保证期限延长等不利后果,加大了保证人的风险。三是缺乏风险意识。不少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以为万事无忧,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因而有些担保企业采取合并、分立等变更企业组织形式或者隐匿、转移抵押物
甚至申请破产,从而出现了不具备代为清偿能力的“空壳”企业进行担保,致使债权无法实现。四是盲目提供担保。有些企业在为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时,对第三人不作偿债能力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盲目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针对保证担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防范保证担保的风险,企业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根据《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具备上述能力的不能成为担保人。我国法律对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成为担保人;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也不能成为担保人。但有法人书面授权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担保。需要说明的是,有资格作为担保人对外签订担保合同的主体仅限于两类,即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除外)和具有
代为清偿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包括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2.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信用风险
企业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时要通过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品质进行评估审查其信誉程度,从而了解被担保企业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了解被担保企业提供的付款记录,判断其是否具有按期足额偿还债务的良好信誉。同时,担保企业还可以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即其资产数量、质量以及负债比例。也就是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对被担保企业的变现能力、支付能力和财务实力有所了解,然后再以被担保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做补充,判断出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
3.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
企业必须从严控制下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对外提供担保,某种意义上是对企业资产权益的一种处置方式。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应得到企业出资者的认可或授权。担保人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内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内资企业只能为其直属子公司或者其参股企业中方投资比例部分对外债务提供对外担保,但被担保人为以发行B股H股等方式在境外上市的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非金融企业法人对外提供的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并不得超过其上年外汇收入。对外担保合同必须履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否则,担保合同无效。
4.适当运用反担保,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谨慎的企业在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特别是在担保人与债务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或隶属关系,而且对承担保证责任后追偿权能否实现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必须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运用反担保手段使保证人在代为清偿债务后,可以取得一种实在的求偿权,这种求偿权是有抵押物、质押物和留置物等具体指向的。所以,反担保是保障担保人将来承担责任后对债务人的追偿权实现的有利保证,同时反担保也是一种减少直接风险损失的有效措
施。
5.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担保的保险制度
当保证合同经公证成立后,担保企业可以要求债务人对担保合同所涉及的物、款再次向保险公司投保,以分散并转移风险。当企业交纳保险费后,将由保险公司进行多方面的审查、监督,并进行事前、事中稽核控制,从而将担保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6.选择保证方式,减轻保证责任
在多数人担保的情况下,应明确保证担保的份额,尽量缩小保证范围,约定保证期间。在可以选择保证方式的情况下,力争选择一般保证,回避连带责任保证,将被保证企业推为第一债务人。这样可以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担保企业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对强制执行后不足部分,可由担保
企业承担。
7.注意运用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
企业在进行保证担保时,需要特别注意保证责任免除问题。根据《担保法》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1)保证合同中没有约定保证责任期限或约定期限不明确的,在一般保证时,主债务履行届满6个月后,在连带责任保证时,超过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2)债权人未在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3)保证期间,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4)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保证人
不再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