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

时间:2019-05-14 11:1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

第一篇: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

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的报告

3月27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木友村,一位老人从水塘挑水,准备浇灌庄稼。由于持续没有明显降雨天气,广西各地旱情仍在发展,各地群众全力抗旱。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3月27日,在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则洞村,广西交通集团组织技术人员为村民打井。面对当前严重旱情,广西有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组织技术人员,配置专业装备,为旱区群众积极寻找水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新华网昆明3月28日电 题: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的报告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任芳、伍晓阳、郑晓奕

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旱情牵动国人心。重旱,将水库坝塘年久失修的裂痕置于阳光之下,将毁林造田得到的红土地置于干渴之中,将大山深处的贫困和期盼置于公众面前。应对重旱,需奋力解燃眉之急,更需努力从长计议。“新华视点”记者深入灾区腹地,探寻旱灾背后的启示和机遇。“望水兴叹”,缺水背后是缺设施

“山底下的河沟里就有水,看得到,但够不着。”在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大水井村狐狸窝小组,正在背水的老人王勤品指着山脚方向对记者说,村庄与河沟的落差高达1500多米,因为没有蓄水设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水流走。

“望水兴叹”在云南旱区非常普遍。在丽江市永胜县境内,金沙江水奔腾不息,农村山区却年年干旱;十年九旱的东川区,轿子雪山的融水经小清河汇入金沙江,沿途没有一个水库或塘坝。贵州省安顺市内流淌着黄果树瀑布,那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但六成人口和八成农作物正在遭遇缺水煎熬。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是西南旱区的最大特点。以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占全省国土面积6%、水资源量5%的坝区,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加剧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东川区水库只有4个,人均蓄水量3.8立方米,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少得可怜。”东川区防汛抗旱办主任李光川说,东川还有4个地方适合修水库,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成后全区缺水状况将会明显改善。他认为,中小型水库建设得到的支持很少,项目审批周期太长,是水利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

对于没有条件修水库的山区,兴修小水窖、小水塘等水利设施最为实用。云南大姚县金碧镇金家地村,平均每家有5个能装二三十吨水的小水窖,去年雨季蓄满水后,大旱当前用水仍绰绰有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沾益县菱角乡棚云村多数农户家中没有小水窖,目前只能到10多公里外的水源点拉水。“这场大旱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必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云南将“痛定思痛”,计划筹集200亿元资金兴修水利。贵州省委常委王正福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水利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24日,云南抗旱地下找水突击队经过13个昼夜奋战,在蒙自县雨过铺镇新光村打出了抗旱以来第一口深井,井深290多米,一天出水700立方米,可解决近万人的饮水问题。再过十多天,镇上其他5口井也将出水,全镇两万多人的吃水问题有望长期解决。

3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半坡村的苗族群众背着刚领到的水回家。目前,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宣威市广大乡村旱情严重,当地55万余人及108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为保民生,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组织车辆、人员到抗旱救灾一线帮助群众寻找新水源,并千方百计送水下乡,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半坡村是一个仅有170多人的山区苗族村寨,目前极为干旱缺水,县里每天派出两辆送水车为村里的群众送去生活用水,暂时缓解当地人畜饮水危机。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老幼背水,为抗旱也为生存

在云南、广西、贵州等旱区的山间小路上,随处可见上至90多岁的老者、下至3岁多的孩童背水前行的身影。有的是世代靠背水生活,有的因家中水窖干涸踏上背水路,有的因为村附近的水源断流去更远的地方背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住在送水车无法到达、自来水管难以接通的地方,家中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

24日下午两点,阳光刺目,在乌蒙山区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深处,78岁的黄顺香正拄着竹棍、背着一背篓装满水的塑料桶和塑料瓶蹒跚而上。她宽大的天蓝色长衫下,一双紧裹在粉紫色绣鞋中的小脚引人注目。“我从记事起就走这条路背水。”面对记者提问,她停下来稍微直起腰说,她就住在附近的狐狸窝村民小组,每天要到两三公里外的山腰水源点背两趟水。“喝瓶水吧,喝瓶水呀!”她边说边指着身后的背篓招呼记者,流淌着汗水的脸上露出微笑。

在水源处,记者看到一股细细的泉水流入两米见方的水泥池内,一根细塑料管将水引到十几米外的一小块平地上供人汲取。一路上,背水的老人、小孩及牵马驮水的妇女络绎不绝。山路窄处,他们常停下避让记者先行,并热情提醒:“小心,别摔着!”

“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吵不闹。”在水源点休息的张姓老人半开玩笑地为记者概括了当地人的特点。

同行的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副镇长张丛梅说,人背马驮是当地村民长期取水方式。万一村边的水源干了,村民要到十公里外的水源点取水,镇上也会安排车将水送到离村较近的地方。一般水源点海拔低、流量小,难以引水入户。当前,饮水问题备受关注,镇政府抓住机遇刚提交了一个方案,计划申请256万元为三个较大的村庄先行引入自来水,结束1500多人的背水历史。

长期负责农业和林业工作的张丛梅介绍,西南大部分山区是十年九旱,用当地话说是“无灾不成年”。水的问题,在这里实质上是路的问题和生存方式问题。要为大山中几十户人修通道路、接通自来水管,财政投入要远远大于免费盖房子将他们搬迁到山下,他们赖以生存的山顶梯田,按国家政策应当退耕还林。将村庄搬迁,或等待一些小村落自然消失,也许是彻底解决山区旱灾的最终方式。

事实上,狐狸窝小组的305口人中,有120多名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他们重返家乡背水、种土豆的可能性已非常小。

3月27日,罗泽亮在观察花椒树的生长情况。记者在旱区贵州贞丰县北盘江畔看到,电视剧《绝地逢生》中主人公蒙幺爸的原型罗泽亮正带领银洞湾村的几名村干部,在给公路两旁村民们的花椒树浇水。据悉,春节后,罗泽亮就带领这些村干部一直坚守在送水保苗第一线,每天从早忙到晚。与此同时,他们还安排好花椒苗的培育,目前已培育了110余万株,准备待雨水充足时补种。新华社记者 石新荣摄

“移民就水”,治标更是治本

重旱之下,“移民就水”成为抗旱关键词之一。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参加全国两会时首次提出,今年云南要加强“移民就水”,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以缓解饮水困难。目前,云南省各州市政府部门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一辆辆满载农民工的客车开往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

“与其在家坐等水喝,不如组织到外面打工,不仅可以解决喝水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弥补小春减产的损失。”白恩培说,从应急措施来看,“移民就水”可谓一举多得。

在滇东一个水源临近枯竭的村庄,39岁的李忠芬正在用小水桶从村头的水井打水,一次只能打上一碗多水。她说自己不识字,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和两位老人,还养了1匹马4头牛。政府送的水够全家人喝,但不够牲口喝。太旱了,地里没什么活,她丈夫在附近城市打工,每天挣30多元。听说在广州打工工资高,只是村里很少有人去过那么远的地方。如果政府组织,很想让丈夫到更发达的地方打工。

记者调查发现,“移民就水”对耕地较多、有望发展农业的地方来说,可解燃眉之急;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旱情较重的地区多数生态环境恶化,缺少水源、耕地等基本生存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例如狐狸窝小组周围森林早被砍伐殆尽,山坡上开垦的梯田坡度很大,水土流失严重。在贫瘠苍凉的群山间,偶尔能看见小片的树林。当地干部说,那是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有所恢复。

滇中地区的易门县龙泉镇中屯村平滩子组,原来住在半山腰,几年前通过扶贫“易地搬迁”搬到了山脚,靠近水源和耕地,不过今年重旱之下水源临近干枯。小组长李有明介绍,全组有361人,出去打工的很少,主要是农民不懂技术,出去不好找工作,留在家中也没出路,反而加重水源和耕地的压力。

“解决我们这里的缺水问题,修水利很重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把人转移出去才是根本的办法。”李有明说。

滇南地区红河县副县长李福珍认为,完善“移民就水”的配套措施,有望解决生存条件艰难地方的根本问题。加大扶贫异地搬迁的力度,将村庄搬到具备水源和耕地等生存条件的地方,对老年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青壮年开展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县城或乡镇安家,对少年儿童确保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唯有如此,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休养生息,人们才能从根本上告别干旱和贫穷的困扰。

中国西南3省1市空域使用将优先保障抗旱救灾需要 西南五省区市党委政府领导抗旱救灾:万众一心破难关 西南五省区市快速反应抗旱救灾 迎难而上鏖战急 贵州省团员青年奋战在抗旱救灾第一线 抗旱救灾在行动 西南旱灾根本缓解要到5月下旬 影响春耕春播成定局

第二篇:来自灾区的感谢信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1

尊敬的各位大善士:

20xx年xx月xx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寺庙距汶川地震受损最严重地北川县城仅200余公里,地震也造成了我寺房屋大面积受损。在山河呜咽、举国悲怆之际,在我寺庙最困难的时候,各位善士急我寺之所急,想我寺之所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及时为我寺捐赠了钱物共计两万余元,支持我寺庙的抗震自救及灾后重建。我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德。

你们躬身之行献出的一份爱心、一份力量、一份支持,充分体现了你们对我寺庙的热忱关心和真诚关怀,我寺庙的全体僧人和居士,感谢你们的慷慨解囊和深情厚谊!

有了你们的大力支持、无私援助,我们会增强信心,以更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干劲投入到我们寺庙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健康是本,平安是福。再次感谢你们的大爱!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净安寺佛教管理委员会

公元20xx年十月十日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2

尊敬的XX领导:

你们好!

在这赤日似火,酷暑难当的盛夏,你们冒着高温,在百忙的工作中带着一片深情,来到我们灾区,积极开展救灾扶贫送温暖活动,对我村灾民进行慰问。这是对我们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我们村两委的鼓励和鞭策。更唤起了我们战胜洪魔,搞好生产自救的信心和决心,在这里我们村两委和全村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敬意。

扶贫攻坚两年来,你们带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责任心,积极响应省委政府号召,心系贫困村,急为我们村民所急,想为脱贫改貌所想,曾多次派人深入我们贫困村指导扶贫工作,帮助特困户找路子,想办法,创条件,千方百计地为我们走向致富,拔掉穷根辛勤地工作着、奉献着,为我们村扶贫工作立下丰功。

两年来,你们常为我们操劳,去年捐资为我们建校,今年又给我们小学送来了电脑,你们这种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的做法,是直接关爱下一代成长,关心我们教育事业的真实表现。今年710洪水期间,当我们的村民受到洪灾以后,你们又像慈母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关心着我们的生产,操劳着灾民的生活。你们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解囊相助,积极发动全院干部职工,捐资赞助,赈济灾民。灾后你们又顶烈日,冒高温,给我们灾区人民送来了救灾款物,向我们灾民伸出了温暖的手,奉献了一片爱心,送来了一片真情,我们永远铭记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我们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洪水即将退去,我们村两委决心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你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尽快恢复水毁工程,实行生产自救,把洪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对我们的关爱。

此致

敬礼 !

xxx

时间: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3

全国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大中专院校师生、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及有关林业企业、社会团体、国际组织友人: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在此关键时刻,你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共计1亿元以上,以实际行动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共渡难关、重建家园。这些捐款,体现了你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凝聚了你们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谊;这些捐款,积淀了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之情,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些捐款,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更加激发了林业系统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意志。你们捐款善举的仁爱之心将坚定一个个灾区同胞恢复生命活力的信心,你们爱心奉献的点滴之恩将托起一个个受灾家庭重建美好家园的希望!在此,国家林业局代表灾区群众,对您的爱心奉献表示真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您的无私帮助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取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最后胜利。

国家林业局

20xx年6月18日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4

全国各地关注四川灾区的所有兄弟、姐妹们:

在今天下午刚刚又感觉到余震过后,接到了嘉华轩兄从广东打来的慰问电话,当时真的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于是我立马到我朋友家中来上网(因为我家在15楼,小区物管已经不让高层住户回家,预测还会强烈的余震,故选择到我朋友家相对安全)。当我打开爱问的帖子时,看到许许多多关注和关心四川灾区的帖子,甚至看见了大家在嘉华轩兄弟的帖子给我留的言,瞬间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掉出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兄弟同胞们给我们的温暖,关怀;给予我们战胜灾难的力量及信心。在此,我给大家报个平安,十分感谢你们!成都目前情况已经基本稳定,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因事,在发生地震时正处在离震中汶川最近的一个县:茂县。事发至现在,我仍未他们任何消息,媒体以及救援人员因道路全部中断而无法到达。我焦急万分!一直默默的祈祷他们及在震中的所有人们。希望他们能早日得到救助!

我代表四川灾区的人民再次深深的感谢全国各地的.好心同胞兄弟们!谢谢您们!

此致

敬礼!

X年XX月XX日

来自灾区的感谢信5

我在这里没有用“同志“,而是用“同事“来称呼大家,是我认为在自然灾害面前,每一个人都只表现为一个人,一个渺小而无奈的人,而没有什么官衔、职称以及社会身份之别。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来讲,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将一视同仁地承受灾难所给予的不公、苦难、流血甚至生命……现在,在地震灾区之外的我们,承受的是对灾难的恐惧、流泪、难眠、悲伤……是对灾难中的同胞的无限同情。

因此,我代表我个人,代表这个集体,向所有响应昨天下午的号召,积极为灾区同胞捐款的同事们,送上深深的一躬,并致以圣洁而崇高的敬意。

截止下午下班时间,绝大多数同事都已经到财务科捐了款。时间不过一个多小时。大家行动之快,响应之迅速,反应之热烈,都是空前的。从捐款数额来看,最少的是一百元,然后一百五十元,二百元,二百五十元,三百元,三百五十元,乃至更大的数额。下午捐款之后,恰好接到县委办公室的通知,要求各单位组织捐款。我们已先行一步,而且大家的捐款都超出县委提议数额至少一倍以上。局党组成员积极带头,捐款数额都超出县委要求数额的至少三倍以上。这再一次证明了一点,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大家的心是相通的,也是相同的。没有一个人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人无动于衷。

其实,在前天下午,苗占福同志已悄悄地到银行捐了款。他在昨天中午无意间暴露了这一消息。我尊重他的意见,没有在昨天的会上提名,更没有透露他捐款的数额,实际上他捐款的数额位居前列。他跟大家一样,根本无意于受到表扬或关注。他说,当他捐款之后,才感觉心里好受一些。

下午的会议之后,苗占福同志又到采血点献了血。让我感到欣慰和敬佩的是,单位几个年轻的同事,包括在岗实习的同事,也先后到到采血点献血。他们是王慎龙,董薇、李伟、崔芳、李云飞、冯程程等,每个人都成功献出了400cc鲜血。我听了之后深受感动。

下午散会后,想到这几个实习的同志工资不在我们单位发放,而且工资也不高,特意让李刚告诉他们不要捐款了。可是,财务科的同志告诉我,他们都捐款了。在这里,我宁可把他们称为“同事“,为有这样的年轻人感到满意和骄傲。

我们都是光阴里的过客。在我们漫长而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做一件善事,不仅会温暖他人,也会长久温暖我们自己。

接下来的事,应该是这样的:由李刚负责,将同事们捐款情况予以公开(或形成文字存留下来)。同时,请办公室的李刚、工会的马凤珍、财务科的郭金梅三位同志负责,给每一位献血的同志送上200元的慰问金,亲自送到科室,而不是让他们来领,告诉他们应休息两天或更长时间,好好将养身体。献血的同事请务必不要疲劳上岗。

有这样一些深明大义的同事,有这样一些怀有深切同情之心的同事,有这样一些不计个人身体利害,不计利益得失的同事,我深感钦敬和欣慰。有大家的支持,所有工作何愁做不好,所有困难何愁克服不了。

再一次向大家鞠躬!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也希望大家在这样的一个充满友爱、关怀、精诚团结的大集体里,珍惜友谊,珍视团结,互助合作,共创未来!

20xx年5月14日晚

第三篇: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

来自农村改革一线的“杨凌报告”

日期:2015-03-11 作者:郑 栋 唐艳丽 翁 瑞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会进步都发轫自农村。

周人先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滋养了4000年底蕴深厚、光辉灿烂的传统农耕文化。

凤阳小岗村农民“按生死状,大包干”,奏响了30多年来不懈进取、改革开放的辉煌乐章。

新常态下,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夕,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在贯彻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中,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坚守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场“攻坚战”的第一线。

“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抓改革不松劲。省委书记赵正永提出:在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杨凌示范区应当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肩负使命,砥砺奋进,努力前行。”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冲破粮食生产的水源束缚

若说杨凌示范区是因“水”而生,其实并不为过。只不过,杨凌不去湿润的地方“找水”,而是扎根干旱半干旱地区与水“较劲”、和水“较真”。杨凌示范区对深化农村改革、确保粮食安全的进取自“水”发端。

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产量创41项全国高产纪录,牛、羊等牧畜存栏规模居全国前列。这样的丰产粮仓不是水土充沛的平原沃野,而是缺水少雨、环境脆弱的“干旱走廊”——榆林所辖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在杨凌的技术支持下有望成为陕西省的“沙漠粮仓”。

旱区怎样种庄稼最节水?旱区农田怎样用水效率高?这些围绕着“水”的问题,正是杨凌示范区的专家们夜以继日攻关的课题。而榆林的“沙漠粮仓”,则是杨凌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诠释。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旱作农业发展理论,提升旱区粮食增产潜力。杨凌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等省区应用推广1500多万亩,节水3.7亿多立方米,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效益7.3亿多元。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和支撑旱区农田高产的重要力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粮食产能基础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释放农业创新驱动的活力

全天候物联网、工厂化穴盘育苗车间、数字化农产品溯源标识……走进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宛如置身现代农业的“梦工厂”。这是杨凌在农村改革上的创新之旅——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进行探索。

总面积只有135平方公里的杨凌示范区,却拥有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区。在这里,不仅集聚了现代林果业、园艺业示范基地,还有具备产业支撑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涉农工业。从园区的产业结构到承载的产业功能,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烙印着改革创新的丰富基因。

在杨凌,做农民是份幸福体面的职业。得益于优化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农业,在杨凌正在朝着集约专业的现代农业转变。会种地的“老把式”逐渐被懂科技、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所取代。由职业农民组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杨凌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截至2015年2月份,杨凌已培育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社415家,其中,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百强社13家,家庭农场50个,累计流转土地5万多亩,占区内耕地面积的58.1%。

撑起农民脱贫致富的“脊梁”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陕北、枣乡、革命老区,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最牵挂的地方;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奋斗的方向。怀揣一腔赤诚,杨凌示范区从革命老区再出发,奔赴农村改革一线,吹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扶贫开发的“冲锋号”。

为老区农民拔穷根,先要教会他们一身“自我造血”的本领。为了提高陕北枣农的收入,杨凌的专家们离开宽敞明亮的大学讲堂,离开家人孩子,自愿选择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安家”。

地处清涧的国家林业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常年工作生活着这样一群执着奉献的杨凌人,他们是西北地区最权威红枣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汪有科教授和他的团队。通过改良品种、改进栽培方式和改造低产枣园,他们使陕北红枣的种植成活率由原来的40%提升至90%,每亩收入从2000元稳定保持在3万元以上。

18年来,杨凌已在18个省区140个市县建立了23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5200万亩,总效益145亿元。推广动植物良种1700多个,面积超过2亿亩,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0多项,使500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杨凌示范区已成为农业扶贫开发领域的重要科技支撑。

守住山青水绿的生态“底线”

在杨凌生活的人们眼里,示范区其实是个大“公园”。初春的繁花似锦、盛夏的绿意盎然、金秋的硕果累累、暖冬的新雪迎春,杨凌以旖旎的田园风光成为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这一抹山青水绿,恰是杨凌示范区一直坚守的“底线”。久居农科城杨凌的人们大都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一家产值高、就业多的大企业想在杨凌投资办厂。对于当时体量相对较小的杨凌,不啻为一次宝贵的机遇。然而,在几次洽谈接触后,示范区居然委婉地拒绝了这次机会。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怎么也想不通,投资、产值、税收和就业这些优厚的条件为何打动不了杨凌示范区。杨凌做出否定的理由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10多年前,这个理由在很多人看来,都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点可笑。但10多年后,抬头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回想,杨凌当时的决定值得点赞,让人动容。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园林杨凌建设”为指引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城市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三河两渠”综合治理进展顺利,形成沿渭河3000多亩生态水面,渭惠渠、高干渠治理迅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治污降霾、保卫蓝天” 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田园城市风光进一步显现,2014年全年,杨凌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40天,超出原定目标100天。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回眸。4000年前,最早种植稷和麦的后稷就是在杨凌开启了农耕文明序幕,点燃了农耕文化最早的火种。4000年后,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又在杨凌薪火传承。

杨凌示范区的农村改革之路,是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求索。是努力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效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真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表示:杨凌将认真履行好国家使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四篇:西南灾区抗旱救灾思想汇报

2010年百年难遇的这场旱灾, 波及我国西南地区, 给西南五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现在灾情愈演愈烈, 造成数以万计的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当前, 西南地区已经吹响了抗旱救灾攻坚战的号角。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南北跨度大、森林覆盖率偏低, 加之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因此, 出现南北气候差异极为异常, 进而导致诸多类型的天气特征, 尤其是极端性恶劣天气的上演, 不得不令全国人民加以反思, 已属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西南灾区抗旱救灾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冬春连旱,旱冻叠加,50年一遇的旱灾突袭我国西南五省地区。面对持续升级的旱情,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各方力量汇聚到一起,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一场抗大旱、保民生、夺丰收的战斗在西南大地打响。

灾害袭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各部门、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及早部署,主动作为,全力出击,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攻坚克难,成为抗旱救灾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领导对此要高度重视,组织动员一切力量,落实各项抗旱措施,打好这场硬仗。要加大对旱情严重地区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抗旱投入,帮助旱区克服困难,争取夏粮乃至全年粮食有个好收成,为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一个好基础。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粮食部、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公安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全力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做到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目前,抗旱救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面对旱情,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团结抗旱,成为抗旱救灾的中坚力量。旱情就是命

令,抗旱就是战斗。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受灾一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到处都活跃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将责任扛在肩上,战斗在抗旱救灾的最前线,团结带领群众抗击灾害,千方百计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天不下雨,我洒汗水,不让群众流泪水。”是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对广大受灾群众的承诺。在持续不断的抗旱救灾中,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足迹,他们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努力把旱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当地各有关部门恪守职责,强化分工,密切协作,迅速行动,果断采取措施处置灾情,抽调工作组深入受灾一线指导帮助受灾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努力挽回和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大旱袭来,广大群众既是干旱的直接受害者,又是抗灾主力军,他们不等不靠不气馁,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全力展开生产自救。灾区上下呈现出一派众志成城抗大旱的火热场面。

拧成一股绳,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罕见的西南干旱,各路抗旱大军日夜兼程。这次抗旱战线长、困难大、任务重,靠的就是劲往一处使、齐心抗大旱。受旱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部队官兵和中央企业紧急行动,形成最具优势的合力,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民有所困、我有所助,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题中之意,更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旱情来临,保民生、保吃水,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最高指示和最高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各级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合力抗旱,决不让一名群众没水喝。专业、民间一起找水源,一方喊渴,八方送水。“奉献爱心”、“共渡难关”„„挂着各式标

语的送水车不断从县城开出,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为缺水村屯送水。“党员送水队”、“青年突击队”、“民兵突击队”、“巾帼抗旱服务队”„„一支支服务队活跃在抗旱一线,唱响了保民生的主旋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妇联、澳门特区、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基金等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纷纷捐款捐物;各界群众也纷纷向灾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各路爱心一齐向灾区汇聚、延伸。抗旱救灾,别小看了“每人捐一瓶水”;抗旱救灾,别小瞧了“每人节一滴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众志成城抗大旱,齐心协力保民生,成了这个春天里最感人的故事。

灾害无法避免。但是灾害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坚强的领导,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能够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

攻必克,战必胜。这场特大干旱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随着强有力的政府机器高速运转,一个个充满民生情怀的举措、一次次果敢有力的行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抗旱救灾的强大合力,灾区群众更加坚定了战胜旱魔的信心。

第五篇: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德: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在北京,在中国,在海外华人中,不知道“同仁堂”娜丝峙虏欢唷U饧掖匆涤?669年、迄今已经历326年风雨坎坷的老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依然豪气不减当年。“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不但没有随着岁月风尘的洗刷而黯淡,反而日见辉煌。人们一看到“同仁堂”三个字,便会有一种信赖和亲切感。“同仁堂”这个商号名称,已成为企业德、诚、信的化身。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店堂里也有这样一幅对联:“同气同声福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同仁堂”的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对症用药,一视同仁。300多年间,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仁堂”养生济世的宗旨却雷打不动。今天,在继承古老创业宗旨的同时,又汇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出“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经营思想。职工们的日常生产和服务中,自觉地实践着企业的经营宗旨和道德规范。前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城市流行甲肝,特效药板兰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有些药厂、药店趁机抬价,到“同仁堂”拉板兰根的汽车排起了长队。“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昼夜奋战,生产高质量的板兰根。有人提出,需求量这么大,如果按原价出厂不划算,也应提高售价了。但“同仁堂”认为,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天职,不能乘人之危发民难财,药品一律按原价出厂。药厂还派出一个车队,一直把药送到目的地。有一段时间,北京出现“抓药难”,在别处抓不到药的人纷纷涌到同仁堂药店,有时队伍排到大栅栏街口。同仁堂药店的职工不推不怨,从经理到职工剂上柜台抓药,并准备充足的药源,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直至送走最后一个购药者。

多年来,“同仁堂”的优质服务和便民服务一直没有中断过。他们不事张扬,默默地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来买药的顾客有时对药性不很清楚,也许许多人是代别人抓药的,难免会有疑问。为此“同仁堂”在店堂中设立了“问病服药处”,聘请4位有经验的退休老药工为顾客免费提供咨询。三尺柜台温暖了顾客的心,同仁堂药店每年都收到许多感谢信,感谢药店服务台介绍的“灵丹妙药”。

在中药里,汤剂的比重很大,然而熬制汤药却费工费时。“同仁堂”一直坚持为顾客熬制汤药,只收取极低的工本费。同时,他们还长期保留代客加工中成药的服务项目,加工的丸、散、膏、丹等,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工精,用精细,有效万分保持好,许多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托人或专程来京到“同仁堂”配药。从1994年开始,同仁堂经店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工程影响,药店场地狭小,有人建议取消代客加工成药的服务,但考虑到这项传统的服务在北京、乃至在全国都已不多见,同仁堂在店外租用场地坚持代客加工。1994年一年“同仁堂”代客加工各种规格、剂型的药品13600多付,为此一年亏了近10万元。

代客邮寄药品业务也是赔本的买卖,但“同仁堂”始终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应。1994年他们为全国各地患者回信4000多封,邮寄药品1470多件,共计22万多元,其中有两件以特快加急件将急救药“安宫牛黄丸”及时送到患者手中。

“同仁堂”的便民服务项目还有代登记紧张药品、代向工厂机关的医务室送药、代收购药材、为顾客医治小病小伤、为残疾人送药上门等,同仁堂药店现有职工210多人,从事这些服务的就达30多人,而这些服务几乎都是赔钱的。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广辉告诉记者:“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是'同仁堂'养生济世的经济宗旨的体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就是要通过小善以臻大善。”

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在同仁堂药厂、药店的醒目位置,人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创立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乐家第一代传人乐凤鸣为“同仁堂”留下的训词,“同仁堂”人已把这句训词铭记在心。

“同仁堂”的处方来源很广,有民间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也有现代名医的新方。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为求一个“效”字,“同仁堂”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处方的配伍原则,药料选用十分讲究。如白芍用杭白芍,郁金用黄郁金,肉桂用甲级企边桂,陈皮用新会的,蜂蜜用河北兴隆的,十六头人参不能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用三十二头小参顶替,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有些特殊的药料不能用收购的办法保证质量,“同仁堂”就想尽办法自己培育。如制作乌鸡白凤丸需用纯种乌鸡,公司在北京市北郊无污染的龙山专门饲养,对纯种乌鸡饲以营养丰富的饲料,饮以清澈洁净的泉水,发现羽毛骨肉稍有变种退休即予淘汰。中药里许多品种价格昂贵,天然牛黄等比黄金价格还高,但他们决不偷工减料。

中药的生产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总有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药料投放误差每每要控制在微克以下,天然牛黄、珍珠等要研成最细的粉末并灭菌;一种中成药中的苏合香则要用多层纱布裹着卫生药棉滤净后投料。酒类则更复杂,要经过浸煮、过滤、圈缸等几十道工序,除尽苦味,溶解药质,使药料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地溶于酒中。膏剂、丸剂等也都有相应严格的操作规程。“修合(配制时)天人见,存心有天知”,“同仁堂”人常用这句话自励自勉,兢兢业业,不逊分毫。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那小山似的各种药材,都要一根根、一颗颗地精心挑拣,一筛筛、一箩箩地筛净。

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传统的制作工艺历来是靠老药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同仁堂”在严格按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同仁堂”质量管理制度,先后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建立了“质量否决权”制度。“同仁堂”总是以高于部颁工艺标准的要求制定自己的药品内在质量标准。如药品的含水量误差,部颁标准为正负百分之十五,而同仁堂的标准是正负百分之十四,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使“同仁堂”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年年都达到百分之百。同仁堂人可以自豪地说,别人可以盗去我们的配方,分析出同仁堂药品的成分,但学不去我们精湛的炮制工艺,照样制不出好药。

信: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之所以300多年不倒,不仅因为它有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还因为它有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到同仁堂药店抓药,极少出现差错。一次顾客反映,买到的“天王补心丹”中混装了一丸“地榆槐角丸”,虽然混服这两种药并没有危险,但他们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把已经发售到各地的4万盒药品一盒盒追了回来。

“同仁堂”经营不少高档药,同时廉价药品种也十分丰富。一元钱一张的狗皮膏、几角钱一支的眼药水应有尽有。“同仁堂”人做大生产,也不拒绝小买卖。一次一位50多岁的山东老汉在“同仁堂”买药,递上药方,接过价单时椤住了,价单上写着0.01元。一分钱?老汉以为是弄错了,犹犹豫豫地交了钱来柜台上取药,只见售货员认真地用戥子称了药,包上,由另一位师傅核对。老汉试探着问:“我这副药是一分钱吗?”老师傅笑着说:“您要买4克天仙腾,这药4克只值4分钱,所以只能给你1克,收一分钱没错。”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越来越辉煌,想借“同仁堂”的招牌发财的也不乏其人。“同仁堂”的名牌效益非常明显,别的厂家的产品一进同仁堂药店,销售很快就会“火”起来,不断有人到同仁堂药店推销药品,有的提出要给予相当丰厚的“好处”,但“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同仁堂”人可以拍胸脯夸海口:“我们这儿从没有假药。”他们说社会上越是打假,“同仁堂”的生意就越红火,老百姓知道“同仁堂”从来不卖假药。

在商业经营中,许多商店搞柜台出租。有人找上门来,“同仁堂”都断然拒绝:“'同仁堂'永远自家卖药,而且永远卖好药,决不会为眼前利益丢弃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同仁堂”在海外的影响也非常大,来这里买药的海外游客很多,而且往往是大客户。许多导游借机向“同仁堂”索取回扣,“同仁堂”坚决抵制,宁可减少客源,也不助长歪风。由于没有回扣,许多导游不把游客带到“同仁堂。”尽管同仁堂药店所在的大栅栏地区交通不便,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德、诚、信”,使“同仁堂”美名远播,有口皆碑,许多顾客对它已形成一种难解的“同仁堂情结”。一位台湾顾客来到“同仁堂”买药,他买的药在别的药店也能买到,但他说:“我奶奶告诉我,一定要买'同仁堂'的药。”像他这样专程来“同仁堂”买药的每天都有很多。有一位香港企业家,常来“同仁堂”买人参,有时一买就是几十万元的,买后还要委托“同仁堂”加工。有人问他为何对“同仁堂”如此信任,他的回答干净利落:“因为这是'同仁堂'”。1994年6月,一位山东烟台的顾客乘火车、换汽车,费了很大周折,于凌晨5点多来到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同仁堂”,他不知道“同仁堂”有夜间售药的服务,一直在店外等到早上8点开门,一进店就说:“俺终于来到'同仁堂'了,还对那里的中医说,就吃'同仁堂'抓的药才管用。”

1994年4月,“同仁堂”在香港开设分店,一开张就顾客盈门,出现了香港少有的排队看病、抓药的情景,不仅香港人来求医购药,一些身居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人也专程赶来。分店在售药时招聘名医坐堂应诊,其中有一位医生曾在香港行医,生意比较萧条,到同仁堂分店后,门庭若市,令这位医生大为感慨。香港分店开业不久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者先在店里看了病,接着按摩,最后买了饮片和成药。他买完药后却没有走,抚摸着店内的装饰流下了眼泪。药店经理关切地询问,老人才说:“我排队挂号不只为看病,而是从心里想看看'同仁堂'的人。'同仁堂'比以前更好了,我真高兴啊。”

管理资源www.xiexiebang.com

下载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旱启示来自西南灾区一线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仙桃一中高中2014级(13)班郑扬芷 屋后有一棵树,长在避光的角落,阳光从那儿经过总要打个转儿,最后栖落在那儿的橙色少之又少,偶有碰巧遗落下的热度,也轻易被稀释在......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高二(11)班 李亚文 独居一隅。凌乱的书架,明亮的灯光,清淡的书香„„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生活相差甚远。 浩荡天地间,仅有山水自然最能陶冶情性。王安石发现天地,山......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阵阵秋风吹过,一束束鲜花凋零,一片片树叶飘落,一只只动物归门,我的落寞,意味着冬的来临,大约在冬季,冬季的萧瑟与落寞,都意味着这冬季的风扬,而单单的白雪,万千飘......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作文范文展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王鐘影 当我第一眼看到“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这个题目时,我便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天空中刚......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和地球妈妈聊聊天 今天,我看着看着书,便睡着了。忽然,一个声音把我吵醒了。“晓琳,晓琳。”我把眼睛张大,周围没人,我害怕极了,锣碌厮担骸澳恪闶恰撬剑俊 “我是地球妈妈。”我听后......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升学版与经报学院联手推出 同题作文 擂台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其中的深意便是透过这大自然的一点一滴去观察世界,品味人生。 将自己的心放在大自然中,和着微风的频率,便可感受到人生三态在自......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曾经学过一篇《敬畏自然》的课文,当时我疑惑大自然到底具有怎样的力量值得我们去敬畏?现在我终于明白,她是万物的源头,是最伟大的哲学家。 再大的树也是由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