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2: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篇: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户口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公民常住户口登记管理,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公民应当依照本规定在经常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地登记为常住户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户口。

第四条

单位或者个人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应当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是原件,原件不能留存公安机关的,同时提交复印件。

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外文的,应当附有具有翻译资质的机构翻译的中文译本,并由翻译人员签名,加盖翻译机构公章。

第五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户政(治安)管理部门,具有户口登记管理职能的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户口登记管理工作。

第六条

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由在编、在职的专职民警具体承办。第七条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相关工本费,收费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开,严禁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

第二章

立户、分户

第八条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共同居住生活在同一住所的常住人口,立为一户。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户包括家庭户、集体户。

集体户包括单位集体户、学生集体户、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社区集体户等。

第十条

家庭户户主一般由户内常住人口中房屋产权所有人担任。集体户户主由所在单位指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担任户主。

户主负责申报与本户有关的户口登记,督促户内其他成员申报户口登记。

第十一条

公民因婚姻关系变更等原因,且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立(分)户。第十二条

符合家庭户立户条件的,可以由户主向经常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家庭户立户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

(二)房屋产权证或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农村地区的宅基地使用权证;

(三)农村地区已婚子女夫妻双方户口与父母同在一个住址(院落)的,办理在同一个住址分户的,需提供结婚证。

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发生转移,原住户户口迁出后,新入住户可以持上述证明材料申报立户登记。

原则上一个住址,只登记一个家庭户口(上述第3款情形除外)。非住宅用房、违法建造的房屋,不予登记户口。第十三条

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力资源市场等非直接用工单位,可设立集体户。

(一)集体户设立的基本条件

1、在上述单位工作、生活或进行人事代理且相互之间不存在家庭关系的公民;

2、其办公、生产经营场所的房屋所有权或使用权为本单位所有;

3、有法定的组织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等;

4、人数达到10人以上;

5、有协助公安机关管理集体户的专(兼)职户口协管员。

(二)集体户设立的批准程序

1、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立集体户的,由单位提出申请,社区民警调查核实后,报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审批;

2、各类非国有企业以及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力资源市场等非直接用工单位设立集体户的,由单位提出申请,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报县(市、区)公安机关审批。

第十四条

经批准建立的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可以建立单位集体户,用于出家、独身并在寺庙、宫观修行的佛教道教教职人员户口迁入登记。第十五条

根据户口登记管理工作需要,公安机关可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立一个社区集体户,统一登记符合落户规定,但在当地无处落户公民的户口。符合本规定落户条件,居住在租赁房屋的人员,应在租住房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为社区集体户口。

第三章

户口申报

第一节

出生申报

第十六条

婴儿(包括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的婴儿)出生后应在一个月内,由户主或监护人向婴儿父亲或母亲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不需当事人提供未落户证明,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生医学证明;

(二)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一方死亡等特殊情形的只提供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父母结婚证(非婚生的除外);

(四)非婚生子女需提供居委会、村委会证明以及社区民警的调查报告。无《出生医学证明》的,当事人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发。

出生医学证明存有可疑情况的,公安派出所应当予以扣留,并联系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作进一步核查、鉴别。

第十七条

婴儿出生时已经死亡的,不进行出生申报户口登记。婴儿出生后,在申报户口登记前死亡的,应当申报户口登记,同时以死亡原因注销户口。

第十八条

婴儿父母一方为军人或学生集体户的,在另一方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

婴儿父母一方或双方为集体户的(不含学生集体户),随父随母自愿选择登记落户。

第十九条

婴儿父母均为学生集体户的,可在婴儿祖(外祖)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夫妻双方均为现役军人的,所生子女可以向父亲或者母亲部队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也可以在该子女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待一方退役后再办理该子女户口迁移。第二十条

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所生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可以向父亲或母亲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及国内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出具的翻译件;

(二)子女和父母回国使用的旅行证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三)父母双方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仅一方有户口的提交一方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四)父母结婚证(非婚生子女除外)。

国外或者境外医疗机构出具的出生证明原件不能保留在公安机关的,应当在原件上注明已申报出生登记。

所生子女属华侨身份的,还应当提交由省级人民政府侨务部门出具的该子女的《华侨回国定居证》。

第二节

收养申报

第二十一条

收养未登记户口的婴儿,由收养人或收养机构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二十二条

公民个人收养、且未办理户口登记的人员,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证》,向收养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第二十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弃婴,由该机构持弃婴入院登记表、公安机关出具的弃婴捡拾证明及收养社会福利机构资格证明等相关材料,向该机构集体户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出生登记。

第二十四条

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施行前,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可以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收养公证书,向收养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施行后,公民私自收养未办理出生登记的子女的,收养人按规定办理收养登记手续后,按本规定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二十五条

公民私自收养,但不符合收养相关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告知抚养(助养)人为被抚养(助养)人按规定到本地社会福利机构登记集体户口。

第二十六条

对非亲生子女(包括公民个人收养和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儿童)落户的,必须报请市级公安机关刑侦技术部门采集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确认非被拐卖儿童后,再办理落户手续。

第三节

恢复申报

第二十七条

军人退伍、复员、转业的,凭县级以上安置部门或者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和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向安置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凭县级以上安置部门或兵役机关开具的介绍信、居民身份证(未办理居民身份证的,提交军人公民身份号码登记表)和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向配偶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被部队开除军籍或者除名的,凭部队有关文件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家庭住址变迁的,向现家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户口注销证明。第二十八条

公民因出国、出境(在国外、境外定居的除外)被注销户口、现回国(入境)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向原户口注销地、就业地或直系亲属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回国(入境)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旅行证;

(二)户口注销证明或者原始户籍登记资料;

(三)直系亲属或者单位相关证明。

申报异地恢复户口的,还应当符合恢复地户口准入条件。第二十九条

被判刑的公民,不注销户口。

2003年8月以前,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的,在刑满释放或者假释后,应当由本人持监狱管理部门开具的释放证或者假释通知书,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因判刑已被注销户口,现监外执行要求恢复户口的,可以由本人凭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书或者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书等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第三十条

公民经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被注销户口,重新出现的,本人或者申报义务人可以持人民法院撤销宣告失踪或宣告死亡判决书向原户口注销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恢复户口。

第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办理恢复申报中发现当事人户口注销证明登记信息与现申报身份信息不一致,需要进行更正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依照有关程序一并办理。

第四节

户口补登、补录

第三十二条

从未申报过户口且无《出生医学证明》的人员,持本人或监护人书面申请、单位或村(居)委会证明、学校就读证明、社区民警调查报告等证明材料及其监护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向常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的,应当提交DNA亲子鉴定材料。

第三十三条

原已登记户口,因错误注销、计算机信息丢失等原因造成的无户口人员,应持本人或监护人书面申请、原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村(居)委会证明等原始依据,向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五节

其他情形申报

第三十四条

获准回内地定居的港澳居民,应当由本人持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批准定居港澳地区的原内地居民回内地定居通知书》,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第三十五条

获准定居大陆的台湾居民,应当由本人持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批准定居通知书》、《台湾居民定居证》,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六条

获准回国定居的华侨,应当由本人持省级人民政府侨务部门出具的《华侨回国定居证》等有效证明材料,向定居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三十七条

获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应当由本人持公安部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入籍证书》等有效证明材料,向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节

申报项目登记

第三十八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的姓名,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且应当使用规范汉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

(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第三十九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曾用名,应当填写公民曾经在公安派出所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

第四十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性别应填写“男”或“女”。

第四十一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民族,应当依据父亲或者母亲的民族成份确定,所登记的民族应当是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及其后裔,或中国人同外国人结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其民族成份如与我国现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可以申请填报为与我国相同或特征相近的某一民族。

(二)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自愿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单位或社区出具的证明等,报省民族工作部门批准。

(三)父母一方为中国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国国籍后已申请填报为我国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国国籍的子女应填报中国一方的民族成份。

第四十二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出生日期应按照公历,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婴儿出生的具体时间(具体到时、分)。

第四十三条

城镇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标准地名+门(楼)牌号+门(楼)详址;农村居民住址填写基本格式为:行政区划名称+村+门(楼)详址,乡(镇)辖区有街、路、巷、胡同、里弄的,按“××乡(镇)××街(路、巷、胡同、里弄)××号”填写。

行政区划名称填写基本格式为:山西省××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太原市可不冠以省的名称;省辖市所辖的县级市,填写时略去地级市名称,直接填写为山西省××(县级)市;未被赋予单独行政区划代码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填写,但具有户口管理权,且独立签发、管理居民身份证和临时居民身份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除外。标准地名是指经有关部门审批命名的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在冠以街、路、巷、胡同、里弄等名后,可并列小区名称。

门(楼)详址城镇填写基本格式为:××幢(栋、楼、座)××单元××室(号),幢(栋、楼、座)、单元、楼层、户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填写,平房不填写单元号;农村填写基本格式为:××组(社、自然村)××号,门(楼)编制方法与城镇一致的,与城镇居民住址的填写相同。城镇集体户口居民住址填写参照上述格式填写,不得以单位名称填写。第四十四条

申报户口登记的籍贯,原则上应填写婴儿祖父的籍贯;不能确定祖父籍贯的,随父亲的籍贯确定;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填写婴儿出生地。

弃婴如果籍贯不详的,应当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

第四十五条

申报户口登记时日记载,应在“何时何因由何地迁来本市(县)”栏内注明“某年某月某日因出生(补报往年出生)登记”。第四十六条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时,应当对公安机关出具的居民户口簿登记项目进行逐项核对,有错误的,当场要求更正;确认无误的,由申报人在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第四章

户口注销 第一节

死亡注销 第四十七条

公民死亡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由死者家属持《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3〕57号)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公安机关凭《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第二联办理死者户籍注销手续,加盖第三、四联公章(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死亡者,第四联无需公安机关签章)。第二联由死者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永久保存。

第四十八条

公民死亡后,申报义务人未按规定申报户口注销登记的,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后,应当书面告知申报义务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村(居)委会主动到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注销手续;经告知仍未办理的,公安派出所可以凭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直接注销死亡公民户口。

第四十九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执行或者宣告死亡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死刑判决书或者死亡宣告判决书、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执行死刑或者宣告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死亡登记,注销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第五十条

公民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由申报义务人持人民法院失踪宣告判决书、被宣告失踪公民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向被宣告失踪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失踪登记,注销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第五十一条

公民在户口迁移过程中死亡的,由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同时办理死亡登记,注销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第五十二条

公民在暂住地死亡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书面通知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无法查明公安派出所的,暂住地公安机关应当将已经查明的事项和死亡情况登记备查。

第五十三条

公安机关治安、交管、刑侦、消防等有关部门对非正常死亡公民出具死亡证明的,应当抄送非正常死亡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第二节

入伍注销

第五十四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在入伍前,应当由本人或者亲属持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第五十五条

被批准服现役的应征公民未按规定注销户口的,公安派出所依据人民武装部门提供的应征公民入伍人员名单,经书面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发现服现役公民未注销户口的,经调查核实并书面告知应征公民入伍人员直系亲属后,可以直接注销其户口。

第五十六条

对因入伍注销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在其户口页上盖章注销,已办理居民身份证的,不再收回其居民身份证。

第三节

出国(境)定居注销

第五十七条

经出入境管理部门批准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由本人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内地居民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批准通知书》和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并收缴居民身份证,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出具户口注销和身份证缴销证明。

第五十八条

在出入境管理部门申办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定居签注或单独赴台湾定居签注的,持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大陆居民申请赴台湾定居注销户籍通知书》和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出具户口注销和身份证缴销证明。

第五十九条

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应当由本人或直系亲属持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外国护照等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注销户口。

已加入外国国籍但未按规定申报注销户口的,经被授权的可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应当注销其户口。

第六十条

对因出国(境)定居和加入外国国籍注销户口的,公安机关应在其户口页上盖章注销,并收缴其居民身份证。

第四节

其他情形注销

第六十一条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户口或属其它非法登记户口的,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户政(治安)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注销非法或者错误登记的户口,收缴居民身份证。第六十二条

经确认属于户口注销情形的,应当在当事人常住人口登记表等簿册上登记注销原因,并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注销户口信息。

第五章

户口迁移

第六十三条

公民户口迁移,遵循实际居住、人户一致的原则,实行条件准入制。办理迁移手续时,不需当事人提供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第六十四条

本规定所指户口迁移分为市、县内迁移,市、县外迁入,迁出市、县外和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户口迁移。市、县内迁移是指在设区市市辖区或者县(包括县级市)范围内,公民将户口由原登记地迁到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

市、县外迁入是指公民户口从设区市市辖区或者县(包括县级市)范围以外迁入的户口登记。

迁出市、县外是指公民户口从设区市市辖区或者县(包括县级市)范围内迁出的户口登记。

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户口迁移是指因入学、毕业、肄业、退学、开除学籍等原因,将户口迁入或者迁出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集体户的户口登记。

第六十五条

户口迁移一般应先在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准迁证,凭户口准迁证到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再凭户口迁移证等手续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网迁除外)。

办理过程中发现疑问的,迁入地与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沟通联系,核实有关情况。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佛教道教寺庙、宫观出家人员申请将户口迁入寺庙、宫观单位集体户的,应当根据寺庙、宫观定员数额,查验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后办理。对僧人、道士申请由原住寺庙、宫观迁往另一寺庙、宫观的,应当根据双方寺庙、宫观所在地市、县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办理。

对不愿意将户口由原籍迁入寺庙、宫观的僧人、道士,以及长期居住在寺庙、宫观的非出家工作人员和临时留宿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移,应当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

第六十七条

户口迁移应当由本人到公安机关办理。本人因故无法办理的,可以委托户主或者有民事行为能力的直系亲属办理,受托人应当同时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整户迁移可以由户主办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户口迁移由其监护人办理。

第一节

市、县内迁移

市、县外迁入

第六十八条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申请投靠迁移:

(一)父母投靠其成年子女的,不受年龄限制;

(二)未婚子女、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

(三)夫妻投靠的,不受婚龄限制。

第六十九条

公民申请投靠迁移,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投靠人和被投靠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被投靠人的房屋产权证或宅基地使用权证;

(三)家庭成员身份及相互关系证明;

(四)夫妻投靠的需提供结婚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需提供未婚证明,离异子女投靠父母的需提供离婚证或者法院判决书。

(五)农村地区的投靠迁移需提供乡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出具的同意接收证明。

第七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将户口迁往本人的合法稳定住所处或者符合投靠条件的被投靠人处;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无处投靠,现工作单位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本人单位集体户。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无处投靠、且无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未设立单位集体户的,应当迁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社区集体户。

(一)因房屋产权转移、离婚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二)因征地、房屋拆迁等原因,失去现户口登记住址所在地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

(三)户口登记在单位集体户,现单位已不存在或者本人离开单位的;

(四)其他按规定应当将户口迁出现户口登记住址的情形。

第七十一条

公民在市县内有多处合法稳定住所的,应按照在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将户口迁往经常居住地。同时提交房屋产权证明材料、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七十二条

在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的所辖城镇以及太原市、大同市所辖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证明:依法取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或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或租赁住房协议、房管部门办理的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和《居住证》;或居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宿舍证明和《居住证》。

第七十三条

在太原市迎泽区、小店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具备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合法稳定职业证明: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劳动(聘用)合同的;或依法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依法缴纳税费的证明。

(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证明:同第七十二条第二款。

(四)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证明:社保部门提供的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满一年的证明。

第七十四条

公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的已登记了户口的未成年人,可迁入收养人户口所在地登记户口。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民政部门出具的合法收养证明;

(二)被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

(三)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七十五条

人社部门批准的干部、职工调动、录用的人员,可在工作地登记户口。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人社部门出具的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

(二)人社部门出具的批准函;

(三)接收单位介绍信;

(四)迁入人员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七十六条

部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部门批准的随军家属到军人所在部队集体户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部队师(旅)级以上(含)单位政治部门批准证明;

(二)迁入人员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结婚证。

第二节

迁出市、县外

第七十七条

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凭迁入地公安机关签发的户口准迁证,按照户口准迁证填写内容,办理相应人员的户口迁移证。

第七十八条

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过程中,应当识别户口准迁证真伪、核对公民身份信息,注销其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户口信息,在其常住人口登记表和户口页盖章注销并注明迁往地址。第七十九条

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到工作地区,也可以迁回原籍。到西部地区投资、兴办实业的人员以及西部开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可以不迁户口;户口已经迁入西部地区的,如果返回原迁出地工作、生活,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回原迁出地。

第八十条

在大、中城市落户的高中级专门人才到小城镇或者农村工作的,可以不迁户口。

第三节

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户口迁移

第八十一条

考取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的新生(包括研究生,下同),入学时可以凭新生录取通知书,自愿选择将户口迁往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集体户。跨年度的,迁出地公安派出所不再办理新生户口迁出手续。

被军事院校录取的新生,属于现役军人的,凭新生录取通知书注销户口。

第八十二条

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申报新生迁入登记时,应当向学校学生集体户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盖有招生主管部门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册、录取通知书和户口迁移证。

入学时已将户口迁入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集体户的,在校期间不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国家或者本省另有规定的除外。已考入研究生学校的,持录取通知书将户口迁往研究生学校学生集体户。

第八十三条

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新生入学时已将户口从原户口登记地迁出,但未在一年内申报迁入学生集体户的,应当持户口迁移证向原迁出地公安派出所申请恢复户口。第八十四条

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被批准转学,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内其他地区的,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要求将户口迁往省外的,凭转出地和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八十五条

已办理就业手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凭教育部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办理户口迁出手续;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凭《毕业证书》、《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接收单位出具的接收公函办理落户手续;已办理就业手续的非应届毕业生凭接收单位出具的接收公函、《户口迁移证》、《毕业证书》和单位所在地缴纳社会保险证明办理落户手续。对录用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而未建立集体户的单位,可将户口落在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教育部门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集体户上。第八十六条

未就(创)业的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的,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原籍公安派出所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手续。对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可凭学校有关证明办理迁出、回原籍落户手续。属缓派期间的,可根据自愿原则,其户口可在学生集体户保留两年。缓派期结束后,仍未办理就业手续的,其户口应迁回原籍。

第八十七条

对入学前未将户口迁入学校的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属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凭《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书》和接收单位出具的接收公函办理《户口迁移证》;属非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凭《毕业证书》、接收单位出具的接收公函和单位所在地缴纳社会保险证明办理《户口迁移证》。

第六章

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第八十八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信息的申请,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变更更正。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对已变更更正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的公民,可以根据当事人申请按规定出具相关变更更正证明。

第一节

户主变更

第九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户主:

(一)原户主死亡的;

(二)原户主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的;

(三)原户主出国(境)定居或者加入外国国籍的;

(四)原户主户口迁出的;

(五)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发生转移,现房屋所有权人或者使用人认为需要变更的;

(六)其他特殊原因应当变更户主的。

单位集体户申请变更户主的,应当由该单位向公安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

户主已作变更的应及时调整户内成员与户主关系。

第九十一条

公民申请家庭户变更户主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居民户口簿;

(二)新户主居民身份证;

(三)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二节

姓名变更

第九十二条

年满18周岁的公民原则上不予变更现用姓名。公民变更姓氏的需提交司法机关出具的公证书。

第九十三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准予变更、更正姓名:

(一)父母双方或者监护人协商一致要求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的;

(二)宗教名与世俗名改换的;

(三)收养或解除收养、父母离异或再婚等原因需要将子女姓名变更且其生(养)父母双方协商同意更改的;

(四)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违背公序良俗的或有辱人格的;

(五)名字中含有冷僻字的;

(六)姓名或者姓名的谐音易造成性别混淆、他人误解或者伤及本人感情的;

(七)在同一学校或工作单位内与他人姓名完全相同,给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的;

(八)因户口登记机关工作失误,造成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记载的姓名不一致的;

(九)妇女原冠夫姓申请去掉夫姓,或称氏改为姓名的; 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不满16周岁的除外);

(二)学校或单位(社区、村委)出具的证明;

(三)父母亲单位或社区(村委)出具的证明(18周岁以上除外);

(四)社区民警调查报告。

第九十四条

除变更妇女去掉夫姓和称氏改为姓名外,其余的人在更名后,原姓名应作为曾用名在户口登记簿上保留。

第九十五条

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的干部职工变更姓名的,必须出具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准予变更的证明。

第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

(一)正在服刑、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二)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第三节

出生日期更正

第九十七条

出生日期原则上不得更改。公民实际出生日期与居民户口簿登记出生日期不一致的,可以申请更正出生日期,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公安机关原始户籍资料或原始《出生医学证明》;

(三)原始户籍资料登记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出生日期更改情况说明;

(四)社区民警调查报告。

第九十八条

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组织、人社部门管理的干部,本人要求更改的;

(二)本人使用出生医学证明申报户口,后又提供登记有不同出生日期的出生医学证明,要求更改的;

(三)已经申请更正过一次出生日期,再次申请更正的;

(四)因重户,被依法注销虚假户口后,又申请更正出生日期的;

(五)正在服刑、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

(六)作为当事人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毕的。

第四节

民族变更

第九十九条

申请变更民族成份的,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报经县、市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方可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第一百条

公民申请变更民族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本人父母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设区市人民政府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变更民族成份的证明。

第五节

性别变更

第一百零一条

公民实施变性手术,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国内三级以上医院出具的性别鉴定证明,公证部门出具的公证书或者司法鉴定部门出具的证明。

未成年人申请变更性别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其监护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六节

其他户口登记项目变更

第一百零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公民身份号码登记:

(一)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错号的;

(二)变更性别的;

(三)更正出生日期的。

公安机关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错号的,应当告知公民本人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身份号码属重号的,应当协调重号双方当事人,确定一方申请变更登记;发现公民有两个以上公民身份号码的,应当协调公民本人确认一个公民身份号码,注销其他公民身份号码。

第一百零三条

公民申请婚姻状况变更登记的,除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外,还应当提交以下相应材料:

(一)在国内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民政、法院等部门出具的《结婚证》、《离婚证》或者法院判决书;

(二)在国外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及国内具有资质的翻译机构出具的翻译件;

(三)在香港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指定的香港律师认证;

(四)在澳门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结婚证》或者《离婚证》;

(五)在台湾结婚或者离婚的,提交台湾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公证书;

(六)丧偶的,提交配偶死亡证明、《结婚证》。

第一百零四条

公民的文化程度、身高、兵役状况、服务处所和职业等户口登记项目发生变化的,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章

户口证件管理

第一百零五条

常住人口登记表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管理的基础性资料。表中登记的事项,由申报人如实申报,经户口登记机关审核登记,申报人签字确认无误,承办人签章并加盖户口专用章后,具有证明公民身份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

第一百零六条

居民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状况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定证件,是公民依法履行户口登记义务的凭证,也是国家以户为单位管理常住人口和进行户口调查、核对的主要依据,其登记内容与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内容一致。

第一百零七条

公民按规定申报户口登记后,公安派出所应当签发居民户口簿。

变更户主或者户主户口迁出的,应收回原居民户口簿,签发新的居民户口簿。

第一百零八条

公民遗失居民户口簿的,户主应当及时到公安派出所申报证件遗失和补发。

新的居民户口簿补发后,原居民户口簿自然作废;遗失的居民户口簿重新找到的,应当上缴公安派出所。

第一百零九条

公民从事有关活动,需要证明身份的,应当按规定使用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公安机关原则上不再对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已记载信息出具证明。

第一百一十条

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是公民办理户口迁移使用的户口证件,有关项目内容应当按照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填写。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超过有效日期或者遗失的,应当向原签发机关申请换发、补发。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按原证件内容予以换发、补发,并注明开具日期。

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登记的迁移地址需要变更的,持证人应当向原签发机关重新申领,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凭相关材料重新开具,并注明日期。

公民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遗失补办的,签发地公安机关应当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或者与迁入地公安机关联系核实持证人落户情况,不需当事人提供未落户证明。

第一百一十一条

公安机关向公民签发的居民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口准迁证应当按照规范格式用计算机打印。

第一百一十二条

立为一户的家庭,其户主或家庭成员一方因家庭内部矛盾不愿将本户居民户口簿交与其他家庭成员使用、以至其他成员无法办理个人相关事务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对保管居民户口簿的一方进行说服教育,并告知其相关户口政策;经说服无效的,公安派出所可凭该家庭成员的书面申请以及相关证明,为其制发仅含首页和其本人常住人口登记卡的居民户口簿,并在常住人口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相关情况。

第一百一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空白居民户口簿、户口准迁证、户口迁移证等户口证件管理,对空白户口证件的领取、发放等环节,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对备存空白户口证件,指定专人保管,严防丢失被盗、非法买卖。第一百一十四条

公安机关提供或者出具的原始户籍登记资料、非正常死亡公民死亡证明、户口注销证明等材料,应当由经办民警签字,并经单位盖章确认。

第八章

户口档案管理和信息查询

第一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办理户口登记管理事项接收的相关证明材料,应当整理形成户口档案。

第一百一十六条

户口档案应当按规定立卷、归档,永久保存、妥善保管、规范使用。

第一百一十七条

司法机关因办案需要查询涉案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相关办案文书、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涉案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户政(治安)管理部门查询,并出具户籍证明。

第一百一十八条

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因履职需要查询相关公民户口登记信息的,凭履职需要证明、单位介绍信和查询人有效身份证件,向被查询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户政(治安)管理部门查询,并出具户籍证明。

第一百一十九条

律师因代理起诉等诉讼事项需要查询案件当事人有关户口登记信息的,凭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律师执业证书、立案通知书以及律师事务所证明,向相关公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市、县公安机关户政(治安)管理部门查询。律师查询户口登记信息的范围,一般仅限于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公民本人户口登记信息中的居民身份证登载项目。因承办法律事务需要且依法依规应当出具户籍证明的,律师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或者受其委托收集、调取有关公民的户籍证明。

第一百二十条

公安机关对与申请查询事项无关的信息,不予提供查询,并告知查询人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查询获取的公民户口登记信息,不得泄露,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章

办理程序及时限

第一百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公民或者单位申报的户口登记事项,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办理:

(一)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且按规定可以当场办理的,应当当场予以办理;

(二)对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但按规定需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的,应当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上报审批(审核);

(三)对不符合条件或者证明材料不全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处理意见或者应当补充的证明材料。

第一百二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只要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应当当场办理:

(一)出生登记申报(无《出生医学证明》及在国(境)外出生的除外);

(二)立户申报;

(三)注销户口申报;

(四)户口市、县内迁移;

(五)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录取新生户口迁入、迁出和毕业后户口迁入、迁出;

(六)除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公民身份证号码以外的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

(七)居民户口簿签发、换发、补发;

(八)户口迁移证签发、换发、补发;

(九)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在安置地或回原籍落户;

(十)恢复户口申报(不包括华侨以及港澳台居民回国定居、入籍和监外执行)。

第一百二十三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经调查核实后办理:

(一)家庭户分户申报;

(二)公民未按规定主动注销的户口注销;

(三)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因转学、退学、开除学籍或者肄业的户口迁移。

第一百二十四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受理,调查核实后报县级公安机关审批:

(一)组织、人社部门批准的干部、职工调动及随迁人员落户;

(二)到西部投资、兴办实业及西部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户口迁移;

(三)现役军人家属子女随军的户口迁移;

(四)国(境)外出生子女出生申报、无《出生医学证明》出生申报、收养申报;

(五)户口补登、补录;

(六)华侨及港澳台居民回国定居、入籍和监外执行;

(七)符合本规定第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条准入条件的户口市、县外迁入;

(八)跨市县的户口迁移;

(九)迁入社区集体户的户口迁移;

(十)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的签发、换发、补发。

第一百二十五条

公安派出所对以下情形应当受理核实,经县级公安机关审核后报设区市公安机关审批:

(一)出生日期更正;

(二)民族变更;

(三)姓名、性别变更。

设区市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姓名、性别变更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公安机关。

第一百二十六条

公安派出所调查核实后办理的户口登记事项,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

办理需要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批(审核)的户口登记事项,各环节的工作应当在以下时限内完成:

(一)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县级公安机关。

(二)县级公安机关接到上报材料后,经审查,对有权作出审批(审核)决定的户口申报事项,应当在接到公安派出所的上报材料7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审核)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或者按规定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设区市公安机关;设区市公安机关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审核)结果返回原受理单位。

(三)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审批(审核)决定的2个工作日内,将审批(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一百二十七条

公安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户口申报、注销、迁移、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立户分户审批,证件签发,信息查询等功能操作权限应当与本规定明确的办理权限一致,分级设置、有效监管、责任到人。

第一百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户口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户口管理工作,抽查审批办理事项,排查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异常数据,核查群众举报投诉线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十章

责任

第一百二十九条

公民采用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事实、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冒用他人身份等手段,非法办理户口登记,经查证属实的,查处地公安机关应当按规定办理户口注销手续,收回当事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对非法迁移落户的,还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加盖查处地公安机关户口专用章的当事人原落户相关证件(明)的复印件,协调原户口迁出地公安机关按规定办理恢复户口手续,并对当事人依法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三十条

各级公安机关纪检、督察、户政(治安)部门应当认真调查分析群众有关户口登记管理事项的投诉举报,对规范办理的民警,积极维护其正当权益;对违规办理的民警,应当依法依纪查处。

第一百三十一条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管理事项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上级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一)对符合规定的申请不予办理的;

(二)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违反规定予以办理的;

(三)工作疏忽大意造成差错且导致不良后果的;

(四)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

(五)违反规定或者超标准收取费用的;

(六)其他应当给予处分的情形。

第一百三十二条

实行民警办理户口终身责任制,凡工作不认真、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假报户口、冒名顶替他人户口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者造成有关户口证件流失、人口信息泄露的,应当倒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凡利用职务之便违规为他人办理户口、身份证件以及出卖备存空白户口证件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一百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2013年11月26日制定的《山西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试行)》(晋公通字【2013】156号)同时废止。国家有新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

吴 江 市 公 安 局

吴公户[2005]18号

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使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性质。凡居民在我市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第三条 在本市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准入登记制度。

在本市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拥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依法提出申请并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准予迁入。

下列人员不予准迁:

(一)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由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意见);

(二)有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

(三)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

城镇迁往农村、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户口迁移的,需提供本人房产证和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的相关调查材料,此类迁移只作户籍变更登记,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如涉及经济、土地、拆迁和计划生育等问题的,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居住房屋的产权归自己所有。

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通过合法手续获取各类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有一定经济来源(是退休人员的,应享有退休工资等其他各类社会保障),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

第五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市人事局受理:

(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具有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本市紧缺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特殊人才;

(三)在国外、境外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

(四)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臵的吴江生源的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

(五)被单位合法聘用(需办理特聘工作证),已参加社保、医保,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在本市工作大专满1年中专满2年,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

(六)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并被评为吴江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的人员;

(七)因家庭困难需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18周岁以下子女;

(八)需人事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上述

(一)至

(三)项人员除本人户口准迁外,允许其配偶及18周岁以下子女随迁。其中非本市籍各类人员可先落户、再就业。

第六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

(一)因家庭困难需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职工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18周岁以下子女;

(二)因生产急需,经考核符合要求引进的具有中高级技工或技师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

(三)本市生源的应届技、职校毕业生;

(四)本市生源的往届技、职校毕业生被本市单位合法录用,已参加社保、医保二年以上,年龄在30周岁以下,工作满二年,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

(五)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七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公安机关受理:

(一)在本市投资人民币8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18周岁以下子女整户迁入;

(二)购买本市成套商品住宅房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房产证办理3年以上,且被本市单位合法聘录用5年以上(劳动合同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签署意见)或经商、从业连续3年以上、累计交纳税金20万元以上(税务部门出具证明),参加各项社会保险3年以上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18周岁以下子女整户迁入。

每套商品住宅房5年内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落户政策。购买二手房时,业主应在原户主迁出住房后,方可办理交易和落户申请手续。否则,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购房入户申请;

(三)需投靠父母的18周岁以下子女;

(四)结婚后需投靠的无业城镇或农村配偶;

(五)需投靠子女的城镇退休父母、城镇无业和农村55周岁以上的父母(子女必须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可供抚养能力,父母必须在当地参加养老保险);

(六)本市居民迁往本市范围内且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

(七)需公安机关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凡被苏州市(含各区、县级市)各类院校录取的本市籍学生,入学时不再迁移户口。被苏州市以外院校录取的,允许不迁户口的可不迁。上述人员均待其毕业后,直接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非苏州大市籍学生,户口迁移仍按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凡涉及国家指令性计划安臵的人员,由相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第十条 凡提出申请要求的人员,应根据申请的理由,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求由相关受理部门公示。

第十一条 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统一凭《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及相关证明材料至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经公安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由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当年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加盖市人事局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经人事、民政部门批准落户的军队转业、退役军人,凭人事、民政部门开具的《吴江市军队转业干部入户通知单》或《吴江市退役军人入户通知单》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市公安局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后解释。原有关户口准入登记规定及吴政发(2003)144号文件同时废止。

居 民 办 理 户 口 须 知

吴江市政府2005年11月 28日颁布实施了《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现将有关内容和涉及公安机关的工作要求告知如下:

一、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凡居民在我市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二、在本市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准入登记制度。在本市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拥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依法提出申请并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准予迁入。下列人员不予准迁:

(一)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由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意见);

(二)有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

(三)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

城镇迁往农村、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户口迁移的,需提供本人房产证和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的相关调查材料,此类迁移只作户籍变更登记,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如涉及经济、土地、拆迁和计划生育等问题的,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居住房屋的产权归自己所有。

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通过合法手续获取各类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有一定经济来源(是退休人员的,应享有退休工资等其他各类社会保障),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

四、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户口应由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以投资、纳税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①户口申请表;②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营业执照办理3年以上);③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需个人投资人民币及80万元以上);④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凭证原件及复印件(个人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⑤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⑦户籍证明及迁入人员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⑧整户迁入的需提供结婚证、家庭成员关系证明、配偶在原籍的无业证明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证明;⑨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2、以购房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①户口申请表;②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房产证办理3年以上,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③属单位职工的提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签署意见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合法录聘用5年以上),经商从业的提供本人经营的营业执照(办理3年以上)、由税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累计人民币20万元以上),退休人员提供退休工资证明;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吴江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⑤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3年以上的原件、复印件;⑥户籍证明及迁入人员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⑦整户迁入的需提供结婚证、家庭成员关系证明、配偶在原籍的无业证明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证明、⑧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⑨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3、以投靠理由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父母投靠子女:①户口申请表(父母需55周岁以上);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证明;③父母当地的户籍证明;④子女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⑤子女所在单位出具收入证明;⑥父母的退休证明或在当地或本市的养老保险证明;⑦父母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⑧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夫妻投靠:①户口申请表;②结婚证;③配偶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④配偶是城镇的须提供无业证明,配偶系农村的须提供户籍地村委会证明;⑤合法固定住房证明或房产证;⑥配偶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⑦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①父(母)户口申请表(子女18周岁以下);②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父母结婚证);③父母子女户籍证明;④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⑤合法固定住房证明或房产证。

以投靠理由申请户口从城镇迁往农村以及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迁移的,均需提供房产证、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警务站)的相关调查材料。

4、本市居民以迁往合法固定住所理由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迁往城镇的:①户口申请表;②本人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居委会居住证明。

迁往农村的:①户口申请表;②本人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③本人宅基地证原件及复印件;④村委会居住证明,⑤与村组签订的协议书;⑥派出所调查材料。

5、以其它理由申请的,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五、凡被苏州市(含各区、县级市)各类院校录取的本市籍学生,入学时不再迁移户口。被苏州市以外院校录取的,允许不迁户口的可不迁。上述人员均待其毕业后,直接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非苏州大市籍学生,户口迁移仍按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六、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统一凭《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及相关证明材料至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经公安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由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当年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加盖市人事局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经人事、民政部门批准落户的军队转业、退役军人,凭人事、民政部门开具的《吴江市军队转业干部入户通知单》或《吴江市退役军人入户通知单》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七、办理程序及时限:一,申请人向派出所(警务站)领取《户口申请表》和《办理户口须知》。二,向派出所、警务站提交填写好的《户口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三,窗口户籍民警审核申请表和相关材料,材料齐全的开具《户口审批受理通知书》,填写《申请人递交的材料目录》表;材料不全的,当场告知申请人予以补全。四,派出所受理审批的户口,自开具《户口审批受理通知书》起,20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决定的。五,派出所(警务站)受理报市局审批的户口,派出所应在20日内上报市局,市局在收到材料的2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决定。批准的,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或户口批复、落户通知单,不予批准的,开具《户口审批不予批准决定书》。由申请人至派出所或警务站户籍窗口领取。

随军户口以及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人员办理准迁手续,由市局核准相关材料后当场办结。

凡有户口准迁和落户凭证的,派出所(警务站)应当场办结。如准迁或落户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不一致的,准迁或落户人应提供材料说明原因,并由相关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再予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江苏省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2005)

【规范性文件名称】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 【发文字号】吴公户[2005]18号 【公布机关】吴江市公安局 【公布日期】2005年12月21日 【实施日期】 2005年12月21日

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

吴公户[2005]18号

第一条 为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使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性质。凡居民在我市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第三条 在本市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准入登记制度。

在本市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拥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依法提出申请并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准予迁入。

下列人员不予准迁:

(一)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由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意见);

(二)有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

(三)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

城镇迁往农村、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户口迁移的,需提供本人房产证和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的相关调查材料,此类迁移只作户籍变更登记,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如涉及经济、土地、拆迁和计划生育等问题的,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居住房屋的产权归自己所有。

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通过合法手续获取各类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有一定经济来源(是退休人员的,应享有退休工资等其他各类社会保障),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

第五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市人事局受理:

(一)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二)具有全日制普通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本市紧缺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特殊人才;

(三)在国外、境外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人员;

(四)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臵的吴江生源的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

(五)被单位合法聘用(需办理特聘工作证),已参加社保、医保,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在本市工作大专满1年中专满2年,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

(六)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并被评为吴江市级及以上劳动模范的人员;

(七)因家庭困难需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18周岁以下子女;

(八)需人事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上述

(一)至

(三)项人员除本人户口准迁外,允许其配偶及18周岁以下子女随迁。其中非本市籍各类人员可先落户、再就业。

第六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理:

(一)因家庭困难需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职工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18周岁以下子女;

(二)因生产急需,经考核符合要求引进的具有中高级技工或技师职称的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

(三)本市生源的应届技、职校毕业生;

(四)本市生源的往届技、职校毕业生被本市单位合法录用,已参加社保、医保二年以上,年龄在30周岁以下,工作满二年,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

(五)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七条 下列人员的户口准入,由公安机关受理:

(一)在本市投资人民币8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18周岁以下子女整户迁入;

(二)购买本市成套商品住宅房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房产证办理3年以上,且被本市单位合法聘录用5年以上(劳动合同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签署意见)或经商、从业连续3年以上、累计交纳税金20万元以上(税务部门出具证明),参加各项社会保险3年以上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18周岁以下子女整户迁入。

每套商品住宅房5年内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落户政策。购买二手房时,业主应在原户主迁出住房后,方可办理交易和落户申请手续。否则,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购房入户申请;

(三)需投靠父母的18周岁以下子女;

(四)结婚后需投靠的无业城镇或农村配偶;

(五)需投靠子女的城镇退休父母、城镇无业和农村55周岁以上的父母(子女必须拥有合法固定住所和可供抚养能力,父母必须在当地参加养老保险);

(六)本市居民迁往本市范围内且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

(七)需公安机关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凡被苏州市(含各区、县级市)各类院校录取的本市籍学生,入学时不再迁移户口。被苏州市以外院校录取的,允许不迁户口的可不迁。上述人员均待其毕业后,直接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非苏州大市籍学生,户口迁移仍按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条 凡涉及国家指令性计划安臵的人员,由相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

第十条 凡提出申请要求的人员,应根据申请的理由,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求由相关受理部门公示。

第十一条 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统一凭《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及相关证明材料至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经公安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由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当年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加盖市人事局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经人事、民政部门批准落户的军队转业、退役军人,凭人事、民政部门开具的《吴江市军队转业干部入户通知单》或《吴江市退役军人入户通知单》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市公安局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后解释。原有关户口准入登记规定及吴政发(2003)144号文件同时废止。

居 民 办 理 户 口 须 知

吴江市政府2005年11月 28日颁布实施了《吴江市户籍准入登记管理办法》,现将有关内容和涉及公安机关的工作要求告知如下:

一、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凡居民在我市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二、在本市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准入登记制度。在本市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拥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非本市户籍人员,依法提出申请并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准予迁入。下列人员不予准迁:

(一)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由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意见);

(二)有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记录的;

(三)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

城镇迁往农村、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户口迁移的,需提供本人房产证和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的相关调查材料,此类迁移只作户籍变更登记,不与经济利益挂钩。如涉及经济、土地、拆迁和计划生育等问题的,另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居住房屋的产权归自己所有。

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市通过合法手续获取各类工作,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有一定经济来源(是退休人员的,应享有退休工资等其他各类社会保障),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

四、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户口应由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1、以投资、纳税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①户口申请表;②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营业执照办理3年以上);③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需个人投资人民币及80万元以上);④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凭证原件及复印件(个人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⑤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⑦户籍证明及迁入人员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⑧整户迁入的需提供结婚证、家庭成员关系证明、配偶在原籍的无业证明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证明;⑨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2、以购房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①户口申请表;②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房产证办理3年以上,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③属单位职工的提供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签署意见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合法录聘用5年以上),经商从业的提供本人经营的营业执照(办理3年以上)、由税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累计人民币20万元以上),退休人员提供退休工资证明;④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吴江市平均水平(根据录用单位证明);⑤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3年以上的原件、复印件;⑥户籍证明及迁入人员的身份证原件、复印件;⑦整户迁入的需提供结婚证、家庭成员关系证明、配偶在原籍的无业证明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籍证明、⑧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⑨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3、以投靠理由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父母投靠子女:①户口申请表(父母需55周岁以上);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证明;③父母当地的户籍证明;④子女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⑤子女所在单位出具收入证明;⑥父母的退休证明或在当地或本市的养老保险证明;⑦父母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⑧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夫妻投靠:①户口申请表;②结婚证;③配偶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④配偶是城镇的须提供无业证明,配偶系农村的须提供户籍地村委会证明;⑤合法固定住房证明或房产证;⑥配偶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⑦当地派出所出具无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或活动的记录证明。

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①父(母)户口申请表(子女18周岁以下);②父母子女关系证明(父母结婚证);③父母子女户籍证明;④迁出、迁入地市镇二级计生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的不予迁入);⑤合法固定住房证明或房产证。

以投靠理由申请户口从城镇迁往农村以及农村之间(除正常婚迁外)迁移的,均需提供房产证、宅基证、与村组协议、所在村委会实际居住证明及公安派出所(警务站)的相关调查材料。

4、本市居民以迁往合法固定住所理由申请入户需提供的证明材料

迁往城镇的:①户口申请表;②本人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居委会居住证明。

迁往农村的:①户口申请表;②本人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③本人宅基地证原件及复印件;④村委会居住证明,⑤与村组签订的协议书;⑥派出所调查材料。

5、以其它理由申请的,需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五、凡被苏州市(含各区、县级市)各类院校录取的本市籍学生,入学时不再迁移户口。被苏州市以外院校录取的,允许不迁户口的可不迁。上述人员均待其毕业后,直接将户口迁往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实际居住地。被本市各类院校录取的非苏州大市籍学生,户口迁移仍按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六、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统一凭《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及相关证明材料至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经公安部门批准迁入本市的人员,由市公安局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

当年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凭加盖市人事局专用章的《户口迁移证》至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经人事、民政部门批准落户的军队转业、退役军人,凭人事、民政部门开具的《吴江市军队转业干部入户通知单》或《吴江市退役军人入户通知单》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七、办理程序及时限:一,申请人向派出所(警务站)领取《户口申请表》和《办理户口须知》。二,向派出所、警务站提交填写好的《户口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三,窗口户籍民警审核申请表和相关材料,材料齐全的开具《户口审批受理通知书》,填写《申请人递交的材料目录》表;材料不全的,当场告知申请人予以补全。四,派出所受理审批的户口,自开具《户口审批受理通知书》起,20日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决定的。五,派出所(警务站)受理报市局审批的户口,派出所应在20日内上报市局,市局在收到材料的2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决定。批准的,开具《户口准予迁入证明》或户口批复、落户通知单,不予批准的,开具《户口审批不予批准决定书》。由申请人至派出所或警务站户籍窗口领取。

随军户口以及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迁入人员办理准迁手续,由市局核准相关材料后当场办结。

凡有户口准迁和落户凭证的,派出所(警务站)应当场办结。如准迁或落户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不一致的,准迁或落户人应提供材料说明原因,并由相关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再予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第四篇: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

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关于批转《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呼政发〔2004〕79号

 呼政发〔2004〕79号

关于批转《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公安局制定的《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现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安机关是户籍准入管理的主管机关,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辖区户籍准入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市市区户籍准入基本条件为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生活来源),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具体准入条件。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具有房屋产权证的住房。本办法所称有稳定职业(生活来源)是指被本市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依法录、聘用,以及投资兴办二、三产业,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人均收入不低于呼和浩特市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收入标准。组织、人事、劳动、教育、民政、房产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户籍迁移管理工作。

第五条 下列人员户籍准入申请,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受理:

(一)引进的各类急需人才; 

(二)出国留学回国录用人员;

(三)干部异地调动;

(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五)录用公务员;

(六)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置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

(七)需人事部门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其中

(一)至

(四)项人员,允许其配偶及未婚子女随迁。

第六条 下列人员户籍准入申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受理:

(一)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 

(二)职工异地调动;

(三)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置的技校、职校毕业生;

(四)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其他人员。

其中

(一)、(二)项人员,允许其配偶及未婚子女随迁。

第七条 市区下列人员户籍准入申请,由公安机关办理: 

(一)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在本市人才市场办理相关手续后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允许其本人在合法固定住所、单位集体户或直系亲属处落户;

(二)城市居民“三投靠”落户。属投靠配偶的,投靠人不受年龄、婚龄条件限制;属父母投靠子女的,不受身边有无子女的限制;属子女投靠父母的,未婚子女不受年龄限制;

(三)个人在本市投资50万元以上,在本市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许其本人、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落户;

(四)在本市市区购买60平米以上成套商品住宅房(含二手房),并实际居住生活,允许其本人、配偶和未婚子女在本市落户。每套二手房5年内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落户政策。购买二手房时,业主应在原户主户籍迁出其住房后,方可办理户籍落户申请手续,否则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购房入户申请;

(五)私营企业业主连续两年每年纳税2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连续两年每年纳税1万元以上、且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许其本人、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落户;

(六)在本市投资500万元以上或纳税连续两年达20万元以上市外驻呼企业,其法人代表和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在呼任职二年以上,按规定参加本市社保,并缴足保费,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许其本人、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落户; 

(七)获得本市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见义勇为先进”等荣誉称号以及获得其他全国性荣誉称号的外来人员,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许其本人、配偶、未婚子女在本市落户;

(八)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驻区单位中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落入开发区管委会的集体户,本人有固定住所的,可在其居住地落户。企业有特殊需要的员工,落户可以不受技术职称条件限制;

(九)外地地市级以上政府驻呼办事机构正式在编工作人员,在本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许其本人、配偶、未婚子女户口迁入本市;

(十)需公安机关办理准入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对城中村的农业人口,在实行城中村改造后,可就地转为非农业人口。

第九条 在本市市区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居民,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迁移登记制度。

第十条 市公安局可以根据本办法,规定办理落户手续时的具体程序和需要提交的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本市户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同时废止。

抄送:市委各部门、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办公厅,呼和浩特

警备区,法院,检察院,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11月26日印发

第五篇:深圳市户籍人员失业登记

深圳市户籍人员失业登记

(一)办理条件

凡深圳经济特区常住住户口(宝安辖区居民)人员,属以下情况者,可办理《深圳市失业人员证》:

1、年满16周岁以上符合劳动年龄的失业人员;

2、随迁(随军)人员;

3、社会失业青年(含应届毕业生);

4、农村城市化原居民;

5、被原单位作自动离职处理的干部、职工(出具所属人事、劳动部门的有关证明文件)。

(二)申请材料

1、居委会证明;

2、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3、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5、一寸近照一张;

备注:凡已办理市内招工手续或已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人员不予办理。

(三)办理程序

1.查验上述材料;

2.填写《宝安区户籍失业人员登记表》。

(四)相关表格

《宝安区户籍失业人员登记表》

申请人可在办理机关领取。

(五)办理时限

即接即办。

(六)办理地点: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1、办理地点:新安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宝城29区文汇花园23幢

联系人及电话:刘凡;27807747

查询及投诉电话:278077472、办理地点:西乡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宝城60区宝源路劳动大厦1楼 联系人及电话:黄志彪;27797937

查询及投诉电话:277979373、办理地点:福永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福永街道劳动司法大楼1楼大厅 联系人及电话:欧阳送信;27397370

查询及投诉电话:273973704、办理地点:沙井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沙井街道中心区创新路劳动司法大楼 联系人及电话:陈素冰;2987309

5查询及投诉电话:298730955、办理地点:松岗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松岗街道燕罗大道山门路劳动办大楼1楼 联系人及电话:赖灿海;299096

32查询及投诉电话:299096326、办理地点:公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公明街道广场路5号

联系人及电话:朱增雅;27101228

查询及投诉电话:271012287、办理地点:石岩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石岩街道劳动管理办三楼

联系人及电话:陈善果;276098

41查询及投诉电话:276098418、办理地点:龙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龙华街道工业西路5号

联系人及电话:刘南香;28119857

查询及投诉电话:281198579、办理地点:光明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光明街道办事处西区二办二楼 联系人及电话:杨芳;2740762

3查询及投诉电话:2740762310、办理地点:观澜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

地址:宝安区观澜街道观澜大道157号

联系人及电话:陈文聪;28013791、28013793 查询及投诉电话:28013791

下载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户籍登记管理办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山西省殡葬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

    山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山西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全省劳动模范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劳动模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国家......

    关于印发山西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山西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7-08-31 11:34 来源: 山西省政府门户网 晋政发〔2017〕4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

    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呼和浩特市户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本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安机关是本......

    大连市户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大连市户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保障来连落户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户籍管理工作,提高政府人口服务水平,促进本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大连市户籍管理办法......

    新版苏州市户籍准入管理办法(全文)

    新版苏州市户籍准入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 为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国家、省、市户籍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我市实......

    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

    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制度,规范律师执业机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律师事务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附件10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2003年1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公布,根据2014年12月27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的决定》和2018年6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