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合集)

时间:2019-05-14 12: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鲁财资〔2010〕5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行政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我省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统称行政事业单位。其中:执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简称行政单位;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简称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本办法有关行政单位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确保职能正常履行和事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占有的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将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渡给他人的经济行为。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方式包括对外投资、资产租赁、对外担保等。以国有资产对外担保的经济行为,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其国家所有的性质不变。

第四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实行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简称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审核;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同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审批,各级主管部门按照同级财政部门授权,负责权限范围内国有资产租赁事项审批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审核、审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遵循依法从严、风险控制、保值增值、程序规范的原则。

未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国有资产予以有偿使用。

第五条 拟有偿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应当清晰。

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不得申请有偿使用;被依法确认为担保物和涉及法律诉讼的资产,担保和法律诉讼期间不得申请有偿使用。

第六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纳入“山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专项管理,并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在年度财务报告、年度国有资产报表和产权登记年度检查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

第二章

对外投资

第七条事业单位依据本办法规定,可以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第八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方式包括:

(一)投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二)与其他出资人共同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包括初始投资和追加投资。

第九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政府扶持发展方向;

(二)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收益预期;

(三)与本单位主体业务密切相关,有利于本单位事业发展;

(四)在被投资经济实体中具有控股地位。

第十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得从事下列事项:

(一)购买股票、期货;

(二)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以及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或金融衍生品;

(三)境外投资;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占有的下列资产可以用于对外投资:

(一)事业基金;

(二)闲置实物资产;

(三)无形资产;

(四)财政部门认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其他资产。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占有的下列资产不得用于对外投资:

(一)财政拨款和专项财政拨款结余;

(二)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由该项贷款形成的资产;

(三)当年购建的实物资产;

(四)履行职能和发展事业正常需用的资产;

(五)财政部门认定不得用于对外投资的其他资产。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事业单位提供本办法规定的申办资料,向主管部门提出对外投资申请。

(二)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及合法性、拟投资方式的科学性、拟投资资产来源的合规性等进行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以正式公文转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财政部门对主管部门转报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以正式公文予以批复。

(四)事业单位依据财政部门的批复文件申请办理工商登记等相关事宜。

(五)事业单位依据财政部门的批复和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除股权转让外,事业单位所持被投资经济实体注册资本的数量或者比例发生变化,按上述程序报财政部门批准。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对外投资事项,拟投资资产为非货币资产(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财政部门先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价值评估,按规定对资产评估项目进行核准或备案后,依据资产评估价值以正式公文予以批复。

根据需要,财政部门可组织对事业单位申报的对外投资事项进行评审或者专家论证。

第十四条 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的,因资产不可分割,评估价值超过注册资本意向的,超出部分由被投资经济实体收购;或者记入被投资经济实体的资本公积金,但其他合作方应当按所占注册资本比例同比增加资本公积金。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申报对外投资事项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报告;

(二)拟投资事项可行性论证报告;

(三)拟设立经济实体章程;

(四)拟合作方联合草签的意向书、协议书或合同书;

(五)拟投资资产的价值凭证、产权证明等资料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注明与原件一致);

(六)本单位决定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

(七)本单位上年度财务报表;

(八)本单位事业法人证书、财政部门核发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注明与原件一致);

(九)拟合作方有效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签名,注明与原件一致);

(十)财政部门审批对外投资事项需要的其他资料。

经济实体的章程中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以外,应当载明会计核算方式、利润分配方式以及财政部门要求的其他内容。

第十六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对外投资事项,财政部门自收到完整申办资料后14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需进行资产评估、评审或者专家论证的,在收到资产评估报告、评审或者专家论证结论后14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对被投资经济实体的监督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并依法享有投资权益。

事业单位在向财政部门报送年度国有资产报表时,应当一并报送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被投资经济实体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第十八条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负有监管责任,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监督所属事业单位及时获取国有资产收益并按规定上缴财政国库。

对已经按规定程序批准,未能登记设立经济实体的对外投资,经原批准对外投资事项的财政部门同意,由主管部门监督事业单位及时予以收回。

第十九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效益考核评价机制,对投资项目经营、效益及收益分配情况予以考核评价。

根据监管需要,财政部门可委托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的经营、效益及收益分配情况予以审计。

被投资经济实体不按章程规定分配利润,事业单位不能按规定及时收取投资收益的,财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纠正。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经济实体,使用事业单位占有的房地产资产,且不作为对该经济实体投资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办理资产租赁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省级事业单位转让对外投资股权或核销对外投资损失,按照《山东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鲁财资〔2009〕114号)的有关规定办理,市及以下事业单位转让对外投资股权或核销对外投资损失可参照该办法执行。

第三章

资产租赁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资产对外租赁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实物资产;

(二)闲置资产;

(三)不便调剂使用的资产;

(四)租赁资产不影响本单位工作正常开展;

(五)承租人租赁资产从事的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六)按市场公允价格获取租金收益。

第二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下列资产不得对外租赁:

(一)正常需用的资产;

(二)租赁期限未满的资产;

(三)未取得产权共有人同意的资产;

(四)财政部门认定的不得对外租赁的其他资产。

第二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应当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选择承租人。不便于公开招募的,以协议方式定向租赁。

采取公开招募方式选择承租人,竞价最高者获得承租权;采取协议定向租赁的,租赁价格不得低于经中介机构评估的市场公允价格。

第二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本办法规定的申办资料,向主管部门提出资产租赁申请。

(二)主管部门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拟租赁资产事项的可行性和合法性、拟租赁资产来源的合规性、承租人拟招募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以正式公文转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财政部门对主管部门转报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由财政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租赁价格进行评估并公开招募承租人后,以正式公文予以批复。

定向协议租赁资产的,由财政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资产租赁价格进行评估后,以正式公文予以批复。

(四)行政事业单位依据财政部门的批复,与承租人签订资产租赁合同。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下列资产租赁事项授权省级主管部门审批,报省财政厅备案:

(一)单项价值不足50万元的通用及专用设备租赁事项;

(二)同一承租人租赁同一资产一个会计年度内租赁期限累计不超过6个月的租赁事项。

第二十六条行政事业单位申报资产租赁事项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报告;

(二)拟租赁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注明与原件一致);

(三)资产租赁事项可行性分析报告(含对本单位工作影响分析等);

(四)拟租赁资产事项单位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

(五)拟协议定向租赁资产的,与拟承租人草签的意向书或合同书;

(六)拟协议定向租赁资产的,拟承租人的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签名,注明与原件一致);

(七)本单位近期财务会计报表;

(八)财政部门核发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九)财政部门审批资产租赁事项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七条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产租赁事项,财政部门自收到完整申报资料和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租赁价格评估报告,并确定承租人后,14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

第二十八条 资产租赁合同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承租人租赁资产用途;

(二)承租人对所租赁资产的安全、维护和修缮责任;

(三)租赁价格及租金具体支付方式、支付时限;

(四)违约责任;

(五)合同期限;

(六)确保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的其他要约。

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可制定资产租赁合同规范样本。

第二十九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期限、租金价格由财政部门的批复确定。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确需超过3年的,每2年一个档期,分期分档确定租赁价格,但最长不得超过10年。

承租人支付租金,一律在每个支付期前支付。

第三十条租赁合同期满后,相关资产按本办法规定仍可对外租赁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本办法规定重新报批,同等条件下,原承租人优先获得租赁权。

第三十一条主管部门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事项负有监管责任,监督当事双方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对资产租赁事项的批复,严格履行资产租赁合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确保资产租赁收益及时收取并按规定上缴财政国库。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事项实行定期监督检查,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将资产无偿提供给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

除正常业务往来以外,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将货币资产借与他人。第四章 收入管理

第三十三条事业单位资产对外投资收益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收益,统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应当全额上缴同级财政国库。

第三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缴库事宜,按下列规定办理:

行政事业单位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执收项目编码,按省财政厅统一规定,使用“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通过“山东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上缴同级财政国库。

第三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以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管理,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办法。

第三十七条 执行企业财务会计规范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监管,不执行本办法。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规定予以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活动,应当按照国家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第四十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省级主管部门、各市财政局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篇:山东省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

山东省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

2011年01月17日 17时29分 57 主题分类: 国企国资

“国有资产”

山东省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31号

《山东省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2月28日省政府第8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姜大明

二○一一年一月五日

山东省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规范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建设,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国有资源有效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执收单位)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任何单位不得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或者擅自减收、免收、缓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管理,协调解决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有偿使用收入收缴考核激励机制,防止有偿使用收入流失。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的主管部门。

行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执收单位将其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通过处置、租赁、对外合作、对外服务、对外投资和担保等形式取得的收入。

第七条 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下列内容:

(一)资产处置收入。指执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股权)出售、转让、置换、变卖等取得的国有资产转让收入(含股权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资产残值变价收入、拆迁补偿收入、保险理赔收入以及处置国有资产(股权)取得的其他收入;

(二)资产租赁收入。指执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租赁所取得的收入;

(三)对外合作、对外服务收入。指执收单位利用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开展对外合作、对外服务取得的收入;

(四)对外投资收入。指执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利息;

(五)对外担保收入。指执收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作为第三方以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

(六)利用国有资产取得的其他收入。

第八条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是指执收单位利用各种形态的自然资源、公共资源、政府信誉、信息和技术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经营服务以及出租、出让、转让国有资源使用权取得的收入。

第九条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

1.国有土地、海域、矿产资源、内河湖泊、地表水、地下水、地热使用权出租、出让、转让等有偿使用收入;

2.场地、矿区有偿使用收入;

3.河道采砂权有偿使用收入。

(二)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包括:

1.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政府投资建设的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以及开发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偿使用收入;

2.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公共空间使用权等有偿出让取得的收入;

3.政府举办的广播电视机构占用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取得的广告收入;

4.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公共设施的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等对外开展有偿使用取得的收入;

5.政府投资建设的道路、公共场地设置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

(三)利用政府信誉和政府拥有的信息、技术等资源取得的收入;

(四)利用其他国有资源取得的收入。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执收单位利用闲置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进行有偿使用,增加有偿使用收入。

执收单位利用国有资源进行有偿使用的,应当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国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一条 执收单位处置、租赁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的,应当采取招标、公开竞价等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执收单位处置、租赁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开展对外投资和担保活动,应当按规定报经批准。

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委托的单位征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委托有关单位征收的,财政部门应当与有关单位签订委托协议。

第十四条 执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全额缴入国库:

(一)执收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

(二)缴款人持《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到非税收入代收银行缴纳资金,通过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将应缴资金全额缴入国库;

(三)执收单位根据代收银行加盖收讫章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向缴款人提供山东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

第十五条 缴款人不适于直接到银行缴款的,执收单位可以直接执收款项,并根据财务制度规定,定期或者集中将执收款项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缴入国库。

第十六条 本省行政区域外的缴款人缴纳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应当按执收单位提供的同级财政部门非税收入收缴账户,将资金缴入收缴账户;执收单位确认收款后,使用《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通过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将应缴资金全额缴入国库。

第十七条 执收单位应当与同级财政部门定期对账,并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非税收入征缴数据和有关会计资料,登记非税收入辅助账。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和决算。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入与支出分离制度,执收单位的支出不以其执收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为依据。

第十九条 执收单位不得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以及自制票据、作废票据等非法票据收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执收单位不得擅自设立收入过渡账户或者将单位基本账户和其他账户作为收入过渡账户征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

执收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直接抵顶单位支出。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入库、支出和财政票据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收入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

第二十一条 执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内部财务审计制度,如实提供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收支情况和资料,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职责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规定法律责任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未规定法律责任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财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资金的追缴违法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或者擅自减收、免收、缓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

(二)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以及自制票据、作废票据等非法票据收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

(三)擅自设立收入过渡账户或者将单位基本账户和其他账户作为收入过渡账户征收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

(四)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直接抵顶单位支出的。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有偿使用收入流失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安监总财„2008‟155号),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各直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房产、土地等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行政和事业 资产管理分开的原则;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省局财务处负责对直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和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直属事业单位有关资产购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负责直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

(五)督促直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处置收益;

(六)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直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

(七)接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监督和指导,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省局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使用、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五)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七)受省局委托,管理土地、房产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办理资产使用、处置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八)接受省局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产配置及使用

第八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成本过高。

第九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条 对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省局进行调剂,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跨部门的资产调剂须逐级报财政部批准。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向财政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经省局同意后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财政部批准:

(一)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根据资产的存量情况、使用及其绩效情况,提出拟新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所需经费的资产购置计划,经本单位批准后报省局审核;

(二)省局根据所属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等,对其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初审后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财政部审批;

(三)经财政部批准的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部门预算。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用非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经省局同意后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批。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接受省局政府采购办公室的监督、指导。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投资回报、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等原则,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申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应当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拟签订的协议(合同)等相关材料,按以下方式履行审批手续:单项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经省局同意后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批;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经省局同意,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核后由财政部审批。事业单位短期临时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由事业单位于每年初报省局备案,其使用与收入情况,应在预决算中单独说明。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建立专门台帐,如实登记和反映资产的数量、价值、使用方式、投入单位名称等,同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四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当由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一般应附以下资料:

(一)资产处置申请单;

(二)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

(三)资产统计报告或决算报告;

(四)资产目前使用情况说明;

(五)资产评估报告;

(六)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单位资产处置公示材料;

(八)处置房屋建筑物,还需要提供权属证明;

(九)拟定的资产处置方式;

(十)其他有关资料。第二十三条 资产处置审批权限

(一)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的,经省局同意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审批;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其他国有资产的处置,经省局同意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二)房屋、土地、车辆处置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采取一事一报方式,由省局初审提出处理意见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三)除房屋、土地、车辆和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外,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其他资产报废、报损等处置,采取按季申报方式,报省局审批或审核报批。

(四)事业单位划转撤并时处置资产,以及向其他部门、向地方调拨资产的,严格按程序报批。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省局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资产报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七条 省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财政部批复资产处置的相关文件,应当抄送甘肃专员办。

第五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法定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金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依法开展占有、变更、注销等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第三十一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经省局初审并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申请调解;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调解不成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财政部调解或者依法裁定,必要时报国务院裁定。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和非国有企业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事业单位提出拟处理意见,经省局初审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六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及总局、省局确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财政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依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机构的确定,应报经省局审定。10 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有资产项目评估核准管理办法》和《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除根据国家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进行的资产清查外,应当提出申请,经省局审核同意后实施。资产清查工作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部门决算报表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做出报告。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依法维护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并接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省局和地方财政专员办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擅自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提供担保以及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等违反《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由省局提请相关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没收违法所得,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并视情节轻重暂停或取消其资产购置计划的申报资格。违反有关法律的,依法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报省局财务处备案。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局财务处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一○年五月十五日起施行。

第四篇:上海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上海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本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本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本市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本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本市各级财政部门、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五条

本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 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本市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本市各级财政部门是负责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本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组织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清查和统计报告等基础管理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审批本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处置、核实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组织本级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

(四)按照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推进有条件的本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五)负责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建立和完善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七)研究建立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

(八)监督、指导本级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下级财政部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

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同级财政部门和上一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的清查、产权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处置、核实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四)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五)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组织实施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

(七)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八条

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资产配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核实、产权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核实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五)按照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

(六)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七)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明确相关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 资 产 配 置

第十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等根据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调剂或者购置等方式为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或购买服务成本过高的。

第十二条

本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由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分类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配置标准。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按规定标准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能通过调剂、共享、共用或租赁等方式解决的,原则上不予批准购置。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申请资产配置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部门预算编制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 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下一拟配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所需经费的资产配置计划,经单位领导批准后,报主管部门审核。

(二)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所属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计划,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备案)。

(三)事业单位依据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批准的资产配置计划,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部门预算。主管部门在报送部门预算时应当附送上述批复文件等相关材料,作为财政部门审核部门预算的依据。

(四)预算执行中,新增资产配置计划的,应按上述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统一调剂机制,对本级事业单位超标准配置、长期闲置和低效运转的国有资产进行调剂,提高资产利用率。

第四章 资 产 使 用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行为。事业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担保,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资产管理规范和岗 位管理制度,落实资产使用责任制和领导负责制。

事业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账证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权属清晰、合同规范、风险控制、权益回报和跟踪管理等原则,并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行为的风险控制。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财政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章 资 产 处 置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 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核销等。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理。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原则上应当通过拍卖、招投标、询价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资产处置信息应当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公开。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文件,是财政部门安排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是事业单位办理产权变动和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凭证。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财政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办理产权 登记,并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产权登记证》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事业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也是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办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办理其他资产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及成立日期;

(二)单位(性质)分类、主管部门、财务预算信息、管理级次、编制人数;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资产实物量及对外投资情况、资产出租出借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形式包括: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检查,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的,应当督促其按照规定补办产权登记。

第三十二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主管部门调解不成的,由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必要时报同级政府裁定。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下列有关事项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撤销、清算;

(四)资产拍卖、出售、出让、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偿还债务;

(七)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经批准无偿调拨(划转)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或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置换和无偿调拨(划转);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市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销、合并、分立的;

(三)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四)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五)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七)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 请,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但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市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对资产清查中清理出的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等需核实的事项应提供相关证据,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八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四十二条

资产信息管理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职责规定,根据资产管理流程,制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推进系统建设、强化系统使用、管控系统风险,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将本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纳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资产基础信息数据库,并根据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准确录入,保证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

第四十四条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决算、执行政府采购及进行财务核算时,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事项审核中应当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

第四十五条

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指事业单位根据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工作需要,编制报送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资产占有、使用、变动等情况的文件。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 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九章 资产绩效评价

第四十七条

资产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效率等进行的综合性考核和评价。

第四十八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科学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资产管理机构、人员设置、资产管理事项、资产使用效果、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国有资产配置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九条

资产绩效评价主要采取日常监管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材料审核、现场检查、单位抽查等方法进行。

第十章 监 督 检 查

第五十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维 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五十一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二条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理、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国有资产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第五十三条

财政部门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检查。

第五十四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和处理。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并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所办的企业,按照企业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

本市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制定本地区和本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八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活动,要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中有关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清查核实、产权登记、绩效评价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六十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解释。

第六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本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介绍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国测财发〔2014〕1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下简称“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结合实际管理需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执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包括:国家拨给的资产,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第五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所有,统一领导,分级监管,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负总责。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

国家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制定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照规定权限审批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事项,负责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

(五)按照财政部规定,组织实施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六)督促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七)承办财政部交办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七条

国家局所属陕西、黑龙江、四川、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以下简称“四个直属局”)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

(二)组织其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审核或审批所属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事项;

(四)督促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五)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

除四个直属局之外的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使用监督检查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事项的申报手续;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授权或审批结果,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事项;

(四)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九条

国家局及所属事业单位应当设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配备或明确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十条

资产配置是指所属事业单位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调剂、接受捐赠等方式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一条

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主要包括新增机构或人员编制、增加工作职能和任务、现有资产按照规定处置后需要配置等情形;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二条

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根据单位资产存量、人员编制以及履行职能的需要等因素按照科学论证、进行测算、从严控制的原则合理配置。能通过单位内部调剂方式配置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第十三条

对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国家局进行调剂,调剂程序按照无偿调拨(划拨)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十四条

所属事业单位申请购置纳入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事业单位根据业务需要,结合本单位人员编制情况、重点工作、资产存量及使用情况、资产配置标准等,提出下一资产配置的品目、型号、数量等需求,详细说明资产配置的依据和理由,填报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报国家局审核。

(二)国家局对所属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申请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对于可以通过调剂或租赁等方式解决的,按照调剂或租赁等相关程序执行。对于确需通过购置方式解决的,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三)所属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下达的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一下”控制数,报送新增资产配置“二上”预算,并由国家局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批复。

第十五条

所属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工作任务变动等原因,需要追加纳入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范围的资产或调整已批复的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应当按照规定的预算管理程序,经国家局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六条

所属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依据财政部批复的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并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国产、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产品。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业单位应当按以下要求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保持国有资产的完整和良好的使用状况。

(一)单位建立健全资产的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内部管理流程,完善资产管理账卡及有关资料,并对资产丢失、毁损等情况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地理信息数据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二)单位对购置、无偿划拨、接受捐赠等方式获得的资产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包括房屋建设、设备改造、硬软件系统升级等),并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和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循投资回报、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等原则,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对外投资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800万元)的,需报国家局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由国家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报财政部备案。

出租、出借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800万元)的,需报国家局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四个直属局对所属事业单位单项或批量价值在300-800万元人民币(含300万元)的,报国家局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四个直属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在15个工作日内逐级上报备案。其他直属事业单位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800万元人民币(含100万元)的,报国家局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按有关规定自行审批并在15个工作日内上报国家局备案。

第十九条

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申报,擅自使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

(二)串通作弊,暗箱操作,违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

(三)违规使用国有资产进行担保或者抵押;

(四)其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二十条

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取得的收益,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的资产情况应在单位财务决算、国有资产统计报告中进行披露。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国有资产处置范围: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二十四条

国有资产处置方式:无偿调拨(划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二十五条

国有资产处置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审批。

处置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800万元)的,需报国家局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审批。四个直属局对所属事业单位单项或批量价值在300-800万元人民币(含300万元)的,报国家局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四个直属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并在15个工作日内逐级上报备案。其他直属事业单位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800万元人民币(含100万元)的,报国家局审批;单项或批量价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按有关规定自行审批并在15个工作日内上报国家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入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对已处置的国有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变动和会计账务处理。

第六章

产权登记、资产清查与资产评估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需要,依据财政部令第36号开展登记工作。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根据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或者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事业单位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益,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的工作。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财政部专项工作要求,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单位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改制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第三十二条

资产评估工作应当依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清查工作应按照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七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国家局和其他上级部门规定的资产信息报告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做出报告。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状况,并作为编制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国家局及所属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依法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三十七条

违反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国家局所属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和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国家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局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行[2009]567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近日,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财行[2009]400号,以下简称《办法》)。现就《办法》实施的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办法》有关收入范围的界定问题

(一)产权在行政单位,由事业单位管理的房屋等固定资产,有关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属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按照《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二)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整体或者部分产权(股权)转让、经营租赁等的收入,属于国有资产收入,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之前,按照《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三)《办法》所称公有住房出售收入,是指行政单位按照房改政策,向职工出售单位自管公房取得的收入;所称公有住房出租收入,是指产权在行政单位的公有住房,出租给本单位职工,用于自居用途的出租收入。

(四)资产处置有关土地收益处理方式如下:因处置土地取得的收益(包括对地上建筑物的补偿),按照《财政部关于将中央单位土地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综[2006]63号)规定,上缴“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030799)”科目;因处置房产产生的收入,不再区分土地收益,全部上缴“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103070602)”科目,按照《办法》有关规定管理。

(五)中央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在出租出借合同中明确由出租方负担的维护费用(包括水费、电费、物业费等)可以在缴纳前抵扣,相关人员开支不得抵扣。

二、关于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的审批程序问题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机关的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事项,分别报中直管理局、国管局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一式三份)。个别事项由中直管理局、国管局会同财政部审批。

全国人大行政单位、全国政协行政单位、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行政单位、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和驻外机构,有关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审批事项,按照《全国人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全国政协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财政部、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驻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规定报财政部审批或备案(一式三份)。

(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中央行政单位无偿出借资产的,应从严审批。

三、《办法》实施前后的衔接问题

(一)《办法》发布之前已经发生的出租出借事项,由各部门将有关出租出借的资料汇总报财政部备案(一式三份),报表格式附后。

(二)2009年年底之前形成的有关资产收入,由各行政单位按原来做法处理。

四、《办法》实施后有关具体程序问题

(一)《办法》实施后收入的缴款程序如下:按照《办法》第九条规定,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缴入财政部为相关预算单位开设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相关预算单位填写《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办理缴款。对未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财政部在批复相关事项或收到相关备案文件后,即按照第九条规定为相关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中央行政单位本级、垂管单位及驻外机构所有资产收入必须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其支出由财政部按照《办法》有关规定和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

(三)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及相关支出应列入部门预算统一批复。各部门可以就该部分预算提出细化方案,由财政部再次批复后执行。

2011年及以后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及相关支出,按照部门预算编报、审批程序执行。

五、对人行系统和外管局系统因行政经费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收入及相关支出的具体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财政部将按照《办法》和本通知精神另行制定。

附件:2009年及以前中央行政单位资产出租出借事项汇总表

财政部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

办法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财行〔2009〕400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2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我们制定了《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附件: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九年十月十二日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机关和单位(以下统称中央行政单位):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等;

(二)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

(三)驻外机构,指驻外使领馆、常驻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央行政单位驻外非外交性质代表机构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或核销所产生的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的出售收入、出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

本办法所称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以下统称为国有资产收入。

第四条 中央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中央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无论是本单位实施,还是委托后勤服务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实施,都应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

第五条 国有资产收入属于中央政府非税收入,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部负责收缴和监管。

第六条 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中央国库,纳入预算;出租出借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专户,支出从中央财政专户中拨付。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中央行政单位处置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缴纳的税款和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资产评估费、技术鉴定费、交易手续费等),在收入中抵扣,抵扣后的余额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第八条 中央行政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国有资产收入收缴工作,并监督检查下属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缴纳情况。

第九条 中央行政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应区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几种方式上缴:

(一)对已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有关规定,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缴入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对未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有关规定,分下列不同情况上缴国有资产收入:

1.一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一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2.二级预算单位。对于无下属预算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一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一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对于有下属预算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3.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第十条 中央行政单位上缴国有资产收入时,使用以下收入科目:

出租出借收入,使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收入(103070601)”科目;

处置收入,使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103070602)”科目。

第十一条 中央行政单位应当记录和反映国有资产收入,并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统计报告。

第十二条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对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收入有关收支,应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

国有资产收入原来用于发放津贴补贴的部分,上缴中央财政后,由财政部统筹安排,作为规范后中央行政单位统一发放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国有资产收入不得再用于人员经费支出。

其余国有资产收入原则上由财政部统筹安排用于中央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新增资产配置,可优先安排用于收入上缴单位。

第十四条 中央行政单位要如实反映和缴纳国有资产收入,不得隐瞒;不得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国有资产收入。

中央行政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入形成、收缴、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

第十五条 财政部、中央行政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中央行政单位公有住房按国家现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政策进行出售、出租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办法。

第十七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对于人民银行系统和外汇管理局系统因行政经费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下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通个市场化运作经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提高......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办法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 加入时间:2007-10-25 9:01:30 来源: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

    广州荔湾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广州市荔湾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荔湾区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06年第35号)、《事业单位......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 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招租管理办法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 招租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国有资产出租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权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结合实......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

    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txtcopy(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广州市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5篇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2007年04月12日 15时48分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管......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职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