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中低产林地改造的申请2(最终版)
低产林地改造的申请
xxx市林业局:
我在xxx市xxx镇xx社区x组、流转林地xx亩左右,就目前看以前的林地产值几乎没得,一年大约每亩在xx元-xx元元间,为了增加产值目前对xx亩低产林地进行改造,将现有无价值的树木处理,另进行规划。目前两个组有xx余人,由于交通条件和地理环境,前二十年就将有价值的树木砍伐完了,目前剩余的已所剩无几。两个组有林地约XX亩左右,其中中低产林地XX多亩。由于地理位置和相关条件相对差,这大大制约了本社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为了改变本社区的落后面貌,我实地考察与群众商讨,拟在本社区两个组实施中低产林改造XX多亩,彻底改变地广物稀,收入微薄条件,为农业丰产,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一、实施该工程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以分类经营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通过科学规划、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低产林改造工作,加快宿仙社区森林资源培育步伐,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当地农民增收。
二、项目内容 经本人和当地农户协商规划,计划改造项目为:核桃套种桂花XXX亩;种植银杏XX亩;楠木XX亩,共预计改造4XX亩.五、进度安排
银杏、桂花、从XXX年X月开始,到XX年XX月结束;核桃、楠木计划从XXX年X月开始,到XXXX年X月底结束。
六、效益分析
该工程实施后,可改造低产林XXX亩。其中核桃每亩种植XX棵,单棵产量按XXX公斤计算,每公斤按X元计算,每亩可增收XX万元,XXX亩年收入为XXX万元;桂花每亩按XXX颗,每颗按XX元计算,可增收 XXX 元,XXX亩年收入为XXX万元;银杏每亩XX颗,每颗产XX公斤,每公斤X元计算,亩产值XXX元,XXX亩年产值XX万元;仅三项合计,每年可为群众增收XXX万元。再加上XXX亩楠木产值,这可以带动山村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改变昔日贫困落后面貌!
请审批!申请人:
XXXX年X月XX日
第二篇: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指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低、效益不高的茶园。一般有土地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佳、茶地水肥条件不高,茶树营养不良、长势差,亩有效茶株少,树幅覆盖面低等特征;通常将亩产干茶在50公斤以下的茶园列为低产茶园。
一、低产改造的原因分析
茶园低产改造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通常由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造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瘠薄、茶树营养不良
昌宁县现有茶地总面积9.92万亩,其中有近30%的面积是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遗留下来,这一部份茶园分布面较广、相对零星分散、多数建在高山坡地地带,有的种在30度以上的陡坡,水土保持力差、土层瘠薄,茶树营养跟不上。土壤瘠薄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高山陡坡土层浅加之种植前未作深耕,茶树扎根不深、根系分布浅仍致根系裸露,因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另一方面是土壤管理不善,本身园地坡度较大,种植方式又不尽合理,施肥水平低乃至根本不施肥,而茶园无合理的排灌水系统,土址冲刷严重,加之种植年限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等造成土壤瘠薄,引起茶树生长不良。
2、树势衰老、生长不良
低产茶园茶树生机一般不旺,其树势衰老可分为老茶园和未先衰老茶园两大类型,其中老茶园类茶树树龄大其骨干枝衰老或干枯,枝干上寄生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多,有的出现两层楼树冠,输导根的比重增大、吸收根减少,根系分布范围缩小并在更新枝基部形成新的根群;侧枝育芽能和弱、对夹叶多、采摘期短、轮与轮之间间歇期长,开花结实多、茶树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未老先衰茶园则是因土层瘠薄,施肥水平低,间作不合理,管理粗放、病虫为害或因投采过早、采摘过度等原因所致,虽然树龄不大但茶树矮小、骨干枝不粗、分枝纤细、生长势差、产量低,此类茶园约占12%。
3、茶园群体结构不合理
在现有低产茶园中,有很大程度是因群体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如茶园中茶树零星分散、缺株断行严重,茶树树冠覆盖度小、土地利用低、光能利用率低。如有的茶地亩有茶树在500―800株,且茶树树冠覆盖度不到50%,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和亩产出效益的发挥。其次茶树品种混杂,茶叶采期不一致、品质良莠不一等也是影响产量收益的原因之一;因此淘汰低劣类品种也不容忽视。
二、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造低产茶园必须坚持三改一管相结合:
1、改园:主要包括坡地改成水平梯地,不规则型单株改成条形合理密度种植;建设园、块道路,营造荫蔽、防护林带,合理配设发展茶果林肥复合生态型茶园。
改梯是改园的基础工程,目的在于提高茶园保水保肥能力,有利培肥土壤,达到长效高产。坡度在15度以上的茶地必须改成水平梯,梯面宽1.5―1.8米,改梯时实行生土垒埂,熟土覆面。
改植包括稀改密、不规则种植改成条型规范化合理密植,方法有:一是随改梯时移植原有错位茶树,并在移植中少损伤树根,主根留1.5市尺以上,地上部份重修剪,栽时土壤分层压实;时期最好在雨季进行,如是旱季改可先留土堆保树,到雨季再作移植。二是补植空缺地段、实行开槽挖换肥土,槽宽60―80厘米、深50厘米,双行种植、行距35―45厘米,塘距45―50厘米,每塘施肥1―2市两,植茶1―2株。
2、改树:改树主要有台刈、重修剪、深修剪几种
(1)台刈:是在离地15―20厘米处将上部茶树全部剪去的方法,时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剪后两个月可发新梢5―30个,在其中选留壮枝3―4个,经二、三两次定型修剪后投入采摘。此方法适用于密度低、树势衰老的茶园。台刈后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封园蓄养。
(2)重修剪:是在离地45―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的方法,适用于茶树徒长枝多、树幅小、寄生物多、病虫较重的园块,时间以5月中旬最佳,剪后两个月可抽新梢10―20个,长4―40厘米,经适度疏枝蓄养和提高剪位10―15厘米修剪一次后投入采摘,此方法是具有一定密度的茶园清除寄生物和病虫,培养理想树型树冠,增加采摘面的理想方法,也是目前较多用的改树措施。
(3)深修剪:是对茶树具有一定幅面、茶蓬内徒长枝、鸡爪枝多且蓬面参差不齐,轻修剪不能形成平齐幅面时采用的方法。此方法介于轻、重剪之间,是根据树况,有的枝条达重剪、有的只作轻剪而同时使用于一株茶树的方法;具有改造树型树冠、增加萌发能力、清除病虫作用。时期在夏、秋茶萌发前进行。
3、改土:改土应以深耕、客土为主要内容的进行培肥土壤
(1)深耕:以树冠外沿直下处为中心,深耕30厘米,逐步扩大深耕面,时间以8月至9月中旬前最佳。
(2)客土:指从茶园以外运入的肥土。常用的有肥塘、沟泥、山基土、蚂蚁堆土、草皮土等,亩次施用量不低于2500公斤。在实际运用中将客土运入茶园加入一定数量的氮、磷、钾肥混合堆制30―40天后再施用效果更好。
4、加强改造茶园的管理
(1)蓄养:台刈茶园,必须封园蓄养一年以上,并进行合理的疏枝留养和进行第二、三次定型修剪。重修剪茶园要封园蓄养二个茶季,配之第三次定剪。深修剪茶园要蓄养一个茶季。恢复投采后要坚持合理采养,做到春茶留鱼叶,夏、秋茶留一叶采,严禁采二台叶。
(2)肥培管理:肥培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施入足量的氮、磷、钾及必要的微量元素肥。年施肥2―3次,亩施纯氮15公斤、磷5公斤、钾5公斤、饼肥100公斤;种植绿肥在其生物产量最高时期翻埋施入茶园。管理主要应包括每年中耕除草2―3次,防病治虫2―3次,严防人畜及其他残害,封园期间专人住园看管护等。
(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园
结合低产茶园的改造,实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
1、梯形茶园改种换植:
(1)一次性全面改种换植:即将原梯内的茶树全部挖除后,按新建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新植无性良种茶。
(2)逐步淘汰法改种换植:即暂时保留原有茶树,在茶行侧面按新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种植无性良种茶,待新植茶投采后逐步挖除原茶树。
2、不规则型茶园改种换植:
不规则型茶园,要根据园地的地形地势,重新测线、测梯、按新茶园标准开挖新梯面和种植槽,定植无性良种茶。在所开挖面上的老茶树可采取移于梯埂或并植成行,待新植无性良种茶投采后逐步淘汰或留于梯埂作为覆荫树用。
第三篇: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茶园低产概念与低产指标
茶树的生物学年龄很长,由几十年到上百年。生产栽培的茶树一般在十五年之内,产量能稳步上升并达到高额丰产优质水平;十五年至二十五年,在良好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持高产、稳产,以至略有增产。以后随着生物学年龄的继续增长,树势趋向衰退,茶叶产量表现不稳定,即使在良好的培肥水平之下仍然是趋向自然减产。另一种情况,茶树虽然在经济栽培年龄范围内,但因栽培技术措施不当,茶树产量与树龄呈现着明显的不相适应,结果,茶叶产量也很低。生产上常把这两类茶园统称为低产茶园,即泛指那些栽培历史较久,树体机能衰退的老茶园,以及种植年限虽然不长,但因种种原因导致茶树机体衰退的未老先衰茶园。此类茶园,在茶叶生产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牵制着茶叶产量的迅速提高。
低产茶园改造,对一个单位或一个茶区来说,首先碰到的就是如何确定低产界线。确定指标的原则,必须要有生产依据。就正式投产的茶园来说,其低产指标可以是低于计划指标的,也可以是低于正常产量水平的,还可以是低于平均产量的。在实践中,大都把低于平均产量水平的茶园,列入低改范畴,并放在优先改造之列。低产茶园的改造工作宜做全面规划,按先后次序分年分批实施,以期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
二、低产原因与改造依据
茶树的个体发育过程,是遵循着由幼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发展规律的。人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收获茶叶。壮年期茶树,长势旺盛,在良好栽培条件配合下,产量构成的重要指标,如茶园覆盖度、单位面积芽密度均能获得最大值,是茶树产量的高龄期。随着树龄的增长,在多年采摘与修剪的条件下,茶树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这种变化在地上部的反映,是育芽能力显著减弱,新梢节间变短,叶片变小变薄,对夹叶增多,并出现回枯枝梢,茶叶产量逐渐趋向自然减少。
茶树机能的衰退,往往是树冠的衰退最易为人们察觉。其实,机体的衰老主要还是从根部开始。茶树是多年生作物,根部多年定位,而且占地有限,年复一年地在原地吸收与代谢,根际环境无法更新,或在长时期内得不到土、肥、水等的改良与补充,根际的衰老与萎缩,必然引起地上部生长的削弱。地上、地下两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茶树生理机能趋于衰退,茶叶产量每况愈下。另外一些新植不久的茶园,由于选地不当、种植不合理、重采轻养或病虫危害,茶园土壤瘠薄、水土流失、缺株断行、茶蓬矮小,树势未老先衰的茶园,生产力也同样低下。
在低产茶园中,我们不难发现茶树的一种特性,那就是树体的自然更新现象。对于更新的认识,应看成是茶树发展的表现,是树体内生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现象的统一,是茶树个体发育过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茶树自然更新比较缓慢,同时也不整齐,但却为人们寻求促进这种过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茶叶高产实践证明,旺盛的生理机能是茶叶丰产的基础。要提高衰老茶树的生长势,首先必须恢复其生理机能。根据茶树自然更新现象,运用阶段发育理论,从根颈部位长出的新枝,在发育阶段上是最年幼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形成层细胞和组织有很多临时性器官,分别形成新枝梢和新根系,一旦解除顶端优势,打破相对平衡,潜伏芽猛发旺长,在根系更新和其他栽培管理条件的配合下,能迅速建立新的平衡,茶树就能达到全面复壮的效果。
三、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是茶叶生产上重要的技术内容之一,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茶树衰老程度,造成原因,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拟订切实可行的分期、分批改造计划和做好各项物质技术准备,以利改造计划的推行。
据典型经验,每年更新改造15%左右的低产茶园面积,对当年经济收益并无多大影响。总之,充分认识低产茶园树体衰退(包括早衰)和生长条件(包括管理)不理想,是低产的主要矛盾。利用茶树生物学特性,改变生产条件和借助于综合的农业改造技术,使茶树重新与栽培环境协调统一,是能达到低产变高产目的的。改造低产茶园虽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根据各地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的技术措施,主要是“改树”、“改土”和“改园”三项,这三项虽各有其独立的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
1、树体改造
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部分。
合理的茶树树冠大小、高低、形状、结构及着芽密度是茶树丰产的基础。低产茶园由于树龄老,茶树树冠稀疏,有的枝干皮色灰白,育芽能力弱,有的罹病虫害,寄生地衣、苔藓等;有的茶丛矮小,树幅仅五、六十厘米。缺株多,茶园土地利用率低,或者树龄虽不老,但管理粗放,只采不养,尤其在多年强采的情况下,树冠和根系的生长势都处于不同的衰退状态,生产力很低。这两种类型的低产茶园,都必须采取更新复壮措施。
(1)树冠更新 树冠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修剪通常分为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三种类型。轻修剪主要用于抑制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和更新村冠上局部出现的细弱分枝。重剪和台刈是根据茶树衰老程度,依照茶树枝干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因树制宜加以选用的改造手段。
低产茶园中那些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树龄不大,由于放松肥培、采摘不合理,导致茶树矮小,分枝稀疏,树冠枝梢参差不齐,育芽能力差,鲜叶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但多数主枝尚有一定活力。采用重修剪技术,利用其中、下部枝干发育阶段较幼,生活力较强的特点,因树制宜地沿水平高度剪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为方便以后的管理,整个茶树剪后高度相差不可太大。对“两层楼”茶树,应以低层为标准,切口要割成倾斜,一般剪口离地面35-50厘米为宜。同时清理丛内外枯枝、匍匐枝和病虫枝。
重剪时期在理论上以早春重剪效果最好。因为就树体营养状况而言,此时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最为丰富。茶树根部自九月份以后,养分逐渐积累,至次年二、三月间贮存的淀粉达到最大值,具有发芽的良好物质基础;就气候条件而言,此时气温正逐步上升,雨水充沛湿度大,有利于新芽的生长发育;就茶树生长期而言,地上部正处于营养生长的始期,更新后生长季节长,有利于树势的恢复。3 但茶树是多年生作物,多数茶区还要兼顾茶叶生产的当年收益,因为这类茶园春茶比重大,约占全年的50%以上。因此,习惯上往往将重剪时期安排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准备施行重修剪的低产茶园,修剪前要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重剪后依照茶树可能达到的产量,追施化学氮肥,抓住夏季有利的气候因素,促进新枝生长。重剪后当年以留养为主,十一月由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第二年起实行留叶采。
严重衰老的茶树,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出现回枯现象,有的布满地衣、苔藓,有的病虫害严重,树冠上留叶不多,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根系也向根颈部萎缩,即使增施肥料,亦因吸收功能极差,而难以提高产量,这类茶园适于台刈。台刈时期一般选在春茶前进行,有时为了不致于大幅度影响产量,也可抓紧在春茶结束时进行。
台刈方法是,从根颈以上砍去全部枝干,刺激潜伏芽抽发新枝。台刈高度离地面4-5厘米,用锋利刀具砍成马耳形,并使切口光滑。部分老茶树,由于自然更新,抽发地面枝较多,可以采用抽刈方法,砍去枯老、病虫枝条,保留健壮的徒长枝。此法不致因改树而较大地影响当年的产量。为整齐树冠,扩大采摘面,抽刈后的深、轻修剪都是必要的。
台刈后抽发的新枝,在当年生长休止后,离地面40厘米修剪。以后两、三年内逐年于上次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长到80厘米左右时,按轻修剪标准,整理树冠便于采摘。
(2)根系更新 有关根系研究材料证明,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增高。但到一定树龄之后,树冠衰老,产量下降,这是与根系萎缩、粗根比重显著增加、有效根系大量死亡和吸收功能衰退紧密相关的。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表土冲刷、盐基流失、肥力下降也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国内一些茶科所观察:粗根或老根在剪断愈合后能够很快发出新生白色幼嫩细根,且这种新根的增长极为迅速,一般在剪后半年就可以形成健全的有效吸收根群,两年后就能形成完整的 4 新根系,每条粗侧根断口上所长出的新根分布范围约达30×30厘米。根系的更新是结合茶园深耕、改土来进行的。
深耕不仅是一种改土措施,而且在耕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断伤部分根系,有直接激发新根生长的作用。根据科研部门的试验资料,深耕两年后,不深耕处理的活动根系,较深耕处理的接近土表3-5厘米。同时,深耕的又较不深耕的深入土层5-10厘米。深耕结合施肥,活动根系更多。试验资料证明,在根系更新后,再行枝干更新比仅更新枝干的,产量提高三成以上。
根系更新的时间,一般可在枝干更新前。深耕位置距主根20厘米外;深度40-50厘米,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效果最好。
2、园土改良
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分和矿物质营养的源泉。茶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米以下,而最活跃、最有效的吸收根系,是在10-40厘米的土层内。
因种种原因,低产茶园土壤通常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加之树势衰老,即使增施肥料,也仍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改树的同时,改善低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就成为低产茶园改造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改土工作应因地制宜的抓好砌坎保土、深耕施肥、培土客土等方面。
(1)砌坎保土 老茶园大多处于高山陡坡地带,丛播稀植,多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土壤瘠薄,土地养分处于“入不敷出”状态。这类茶园可沿等高线打桩,或就地取材,用石块、泥垡或草皮砖筑梯。同时,按新茶园的要求,修建排蓄水系统,加强水土保持。有草源的地方,割草铺园,既保土,又保肥、保温,防治杂草,活化养分,提高肥力,此项措施已成为日本茶园现行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
(2)深耕施肥 种茶前未曾深翻或开垦时深挖不够或土质特别粘重的,要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来创建深厚肥沃耕作层。这项措施,最好在改树前进行(兼有更新根系的作用),一般深耕30厘米以上,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00担,磷肥50-80斤。单行梯级茶园于茶行内侧作业,尽量做到表土和底土置换,使其进一步熟化,增进肥力。考虑到深耕必然要损伤部分根系,为兼顾土壤改良与根系更新,选择适宜的时期是重要的。一般在地上部更新后的九至十月份较好,能尽快地促进断根愈合与新根生长。
(3)培土客土 对于土层特别浅薄,石砾多,肥力差,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必须添加客土,培厚土层。客土应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土,如森林表土、塘泥、水库泥等。此外,可视茶园土壤质地情况,采用粘土掺砂,砂土加泥的办法,改善土壤结构。
3、园相改造
改变分散地块,退出间作,建立专业茶园,是改造园相的重要内容。在低产茶园改造工作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调整茶园布局,逐步实现茶叶生产基地化。目前,园相改造要纳入农业基本建设范畴,通过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造茶区合理生产结构,从而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面貌,使改造后的茶园和新植茶园,集中成片,合理地设置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沿沟、路种植防护林或行道树,建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有利于巩固低产茶园改造效果。
茶树属多年生长寿作物,但其经济栽培年龄并不是无限的。日本认为茶树的经济树龄为50-60年,随着树龄的增大,其生产性能及品质逐渐降低。其间,虽然还可以通过更新措施加以复壮,但在茶树个体生命活动中,经过若干次更新之后,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村势恢复也愈来愈减弱。因此,更新复壮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对树龄老产量低的老茶园,应用新选育的茶树优良品种,进行换种改植,使其成为彻底更新的全新茶园。此法是改造衰老茶园的最佳途径。
改树、改土、改园等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技术措施,但要巩固改造成果,要获得长期的经济效果,还必须加强改造后经常性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四篇: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根据《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整改完善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通知》(宁中低改办发20101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中低产林改造中需要加强和改造的几个重点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为确保我乡中低产林改造工作依法依规稳步推进,乡中低产林改造领导小组对全乡中低产林改造工作进行了认排查。现将排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
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
为使我乡的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乡党委、政府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纪任组长,乡人们政府乡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实施项目村的工作组长、林业、财政、农经、土地、司法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乡中低产林改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齐心抓,上下联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申报审批程序
中低产林改造报批程序严格执行由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提出书面改造申请,林业站初审,乡人民政府审核上报中低产林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审批下达实施;属集体经营的林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经民主决策同意后上报;属于企业经营的林地,由经营单位直接上报县中低产林改造办公室。同时,建立健全中低产林改造公示制度,完善改造前审批立项的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我乡始终坚持“按规划搞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控制不把城镇面山、公路沿线、风景林区、水源林等重点林区和不符中低产林评判标准的林地纳入改造范围。同时,在编制作业设计时,根据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科学、合理确定改造方式和改造树种,坚决杜绝改造方式和改造树种单一;更新、更替改造一律实行混交造林,混交比例不低于目的树种的30%,避免改造后出现大面积人工纯林。在树种选择上坚持“长短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改造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对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予检查验收。
(四)强化监管,严把质量关
乡林业站严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中低产林改造用苗生产管理及服务工作,确保种苗100%检验、100%检疫、100%营养袋苗和100%ⅰ、ⅱ级苗上山造林。同时,乡林业站对中低产林改造全过程实行现地指导,跟班作业,跟踪检查,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违规操作和造林质理不合格形成新的低产林。
(五)加强中低产林改造的采伐、运输管理
我乡的中低产林改造的采伐严格按照《伐区调查规化设计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生产作业,禁止采伐非规化采伐的树种和界线、禁止采伐保护带和保留木及国家、省保护名录的树种,今年我乡竹山村马鹿塘组、回弄河组中低产林改造地块属病虫害疫区,在采伐过程中始终按作业设计规程和县林检站的要求进行操作,对可利用木经乡林业站防治点进行消毒、打药后才能运出伐区,不可利用木进行就地烧毁的方法来实施。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开据乡林业站的运输单,禁止出现无证运输,凡出现违法违规的交林业部门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完善档案管理
我乡中低产林改造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包括:计划,合同文本、作业设计及批复文件和项目施工情况),切实把中低产林改造档案建成管理规范、记载详实、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档案”。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乡2010年中低产林改造任务数是5000亩,结全我乡林分质量、资源分布现状和林权所有者提出的“中低改”申请情况,经乡“中低改”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安排在非天保工程区的上寺村、黄寨村、竹山村实施,因2010年林木采伐指标下达相对较晚,采伐作业规化设计未能及时进行和雨季较早的特殊天气情况,有部份中低产林改造地块未完全采伐清理完,部份地块未及时进行烧除,导致全乡的“中低改”进度缓慢,根据乡“中低改”领导小组工作人员检查统计,目前尚有1300亩的改造面积未采伐清理结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全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和相关中低产林改造文件精神。
(二)加强中低产林改造监督管理,跟踪检查、服务,扎实推进中低产林改造进度。
(三)继续加强中低产林改造业务培训,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宣传力度。
第五篇: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总结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总结
林地是我县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我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72.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6.64%,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我县有林地面积75.64万亩、灌木林地面积74.76万亩,活立木蓄积300.02万m3。有林地覆盖率29.3%,森林覆盖率为33.34%,绿化率58.51%。2009年全县林业产值为1.147亿元,林业用地亩均产值仅为66.7元,有林地亩均产值也只有151.6元。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亟需改造的中低产林面积达50多万亩,极大地制约了林地产出、林农增收和林业发展。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把林地产出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林地的延伸和拓展,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09年,我县被列为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县,我县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现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我县低产林改造工作早在1997年,由原大关县科技副县长董文渊博士在木杆镇细沙村对筇竹低产林进行综合改造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筇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为指导我县开展筇竹低产林改造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我县已累计完成中低产林改造任务13600亩,其中:2007年,在木杆镇细沙村完成了5500亩筇竹低产林改造任务;2008年,在木杆镇银吉村完成了600亩筇竹低产林改造示 1
范基地建设任务。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县后,为了切实搞好低产林改造试点工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全县上下要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把中低产林改造作为全县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强势推进,彻底改变我县“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林业现状。为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我县及时成立了中低产林改造领导小组,确定了完成7500亩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工作目标任务。任务明确后,林业局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将改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按排资金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截止到2009年底,7500亩低产林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在天星镇沿河村改造低效方竹林3000亩,在吉利镇营底村对遭受2008年冰雪灾害的4500亩灌木林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改造,种植核桃99000株。
通过对低产筇竹林采取林地清理,修山垦覆,施肥覆土,护笋养竹,疏笋育竹,合理采伐,封山育竹,轮闲制采笋等综合育竹措施,竹林经营水平全面提高,竹林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改造前,筇竹林的平均胸径为0.79cm,平均高度2.65m,胸径大于1.5cm(达到这一规格的竹秆可制作工艺拐杖)的竹子不足1%,经改造后,生新竹平均胸径达1.20cm。平均高度3.3m,其中胸径大于1.5cm的竹子达到30%以上。筇竹笋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3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65公斤,每亩增加35公斤,增加收入105元/亩。方竹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9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60公斤,每 2
亩增加65公斤,增加收入130元/亩。同时,通过对遭受雪灾的灌木林进行改造,大力发展核桃干果产业,项目区群众户均拥有核桃3.5亩,目前核桃成活率达90%以上,项目投产后,每亩可实现产值5000元左右,人均可增加产值3500元。
(二)深入贯彻省市中低产林改造精神
1、成立领导组,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法制办主任、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组负责统一研究、部署和协调中低产林改造中重大事项,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中低产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中低产林改造日常工作,负责全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项目实施、检查督促和指导等工作。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关的协调工作机构,明确职责,搞好协调服务,确保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召开会议等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项目是提高林业生产发展后劲,促进林业稳定发展、林农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切实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抓好。同时,通过深入宣传,使农民群众吃透了政 3
策精神,打消了思想顾虑,激发了踊跃参与热情,提高了他们参与中低产林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深入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意见》(云政发〔2010〕54号)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昭政发〔2010〕39号)等文件精神,为科学发展林业,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森林大关”,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
《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阐明了开展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中低产林改造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确定了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范围、改造重点、改造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保障措施。对加快我县中低产林改造进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及时编制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1、总体规划的编制情况
为加快我县低产林改造工作步伐,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森林质量,培育优质、丰产和高效的森林资源。我局及时组织人员,以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作为本底资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实际,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经营原则,完成了《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的编制,并于7月底经市级评审通过。
规划改造规模51万亩,根据改造对象的立地条件、经 4
营目的确定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森林抚育4种改造方式,其中:树种更替5.5万亩、补植补造12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18.5万亩。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用10年的时间完成5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即2010-2015年,主要实施木杆(含三江口林场)、高桥、寿山、天星四个乡镇,计划完成改造任务31.83万亩;第二阶段即2016-2019年,主要完成吉利、悦乐、翠华、上高桥、玉碗等五个乡镇,计划完成改造任务19.17万亩。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项目实施结束后,林业的三大效益将更加充分体现。在生态效益方面将较大地提高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小气候,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据测算,到2020年,预计可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3.5个百分点,使森林在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庇护增产及供给氧气、净化环境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在经济效益方面,国家、省、市和县级对该项目的直接投资将达到1亿元左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到2020年改造结束,全县的林业产值将由现在的1.14亿元增加到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山区经济进一步繁荣,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在社会效益方面,首先不仅能够解决山区的部分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稳定。其次,将使项目区广大林农得到中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知识的教育(仅建设期直接投入项 5
目建设的劳动力就近87万个),从而提高项目区的人口素质和增强环境意识。再次,为项目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实施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情况
根据我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结合实施计划,我县2010年计划完成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预算投资414.75万元。并组织人员编制完成了《大关县筇竹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为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群众积极性高,当地政府重视,有一定群众基础,天然筇竹面积连片分布相对集中的木杆镇细沙村。该村有天然筇竹面积1万余亩,且相对连片分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已全部落实了山林权,产权明晰,有利于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该项目正在组织实施。通过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山区的部分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稳定。同时将使项目区广大林农得到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知识的教育,对山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采笋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也将得到较大的促进。从而提高项目区的人口素质和增强环境意识。将使项目区1万亩天然筇竹林分结构和林分质量得以改善,竹笋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从而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山区群众贫困面貌。项目建成后,预计每亩可增加竹笋产量70公斤,每年可增加产值105元/亩,改造10000亩,每年可增加产值100多万元,项目区群众户均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改造后筇竹亩产量可达到110
公斤以上,连续改造5年后,筇竹平均亩产将达到200公斤以上,为项目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强化科技支撑
筇竹是我县分布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特色竹种,其面积占全县竹林面积的50%左右,但有于长期经营管理不当,采笋过的度,最终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林分。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十分复杂,具有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等特点。针对这一难题,我县早在1997年,由原大关县科技副县长董文渊博士在木杆镇细沙村对筇竹低产林进行综合改造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筇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同时,我县积极与西南林业大学、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开展筇竹低产林的综合改造,重点从密度调控、竹笋采收、植被调控、竹阔混交和垦覆抚育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重点技术突破,该技术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指导我县开展筇竹低产林改造奠定了基础。
2、群众积极参与
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其在中低产林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改造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积极宣传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意义、作用、政策,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山区经济要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最大的活力在中低产林改造。要把山当田耕,7
把树当菜种,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帮助项目区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强化管理措施,使改造达到预期效果。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必须连年坚持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改造后,不加强管理,又延续传统的经营模式,几年后又成了低产林。因此,为确保项目建设取得成功,要坚决废除“谁采谁有”的混乱采笋习俗,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林权所有者的主体地位,保护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低产林改造和经营管理。
3、借鉴成功经验
2009年9月9日-12日,在国际竹藤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组织林业局、乡镇、村社15名人员到南华县对野生菌产业进行考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2009年底在天星的方竹低产林改造中,借鉴南华封山育菌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废除混乱采笋习俗,明确林权所有者是采笋的唯一权利人,对乱采竹笋的外来村民及本地村民,坚决制止,严厉打击。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9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60公斤,每亩增加65公斤,增加收入130元/亩。其经验及技术对促进我县低产林改造将受益匪浅。
4、巩固林改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的是产权问题,中低产林改造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产权问题,通过明晰产权、登记发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但明晰产权仅仅走完第一步,产权明确以后,提高林地效益至关重要,中低产林改造势在必行。不进行中低产林改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在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同时,我县坚持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群众改造中低产林的积极性,以达到多项目整合、多元化参与、多形式改造,走“群众参与型”的改造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得保护、产业有发展、农民能增收的问题。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改造任务艰巨。我县现有51万亩低产林,占全县林业用地的29.6%,改造任务十分繁重,每年需改造5万亩以上,才能按期完成改造任务。
二是筹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由于低产林改造项目刚刚起步,项目资金投入的标准尚未明确,加之低产林改造项目具有投入大,见效期慢的特点,社会、企业和农民的资金投入存在种种顾虑,难以落实。具测算,我县51万亩低产林 9
改造需总投资11800万元,每亩投资需要200多元,由于各级政府的投入有限,其它融资渠道体制尚未健全,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是缺乏工作经费。林业项目上的资金都实行专款专用,而低产林改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投入,低产林改造项目所需的办公设备,规划、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技术培训等经费难以落实,造成工作十分被动。
四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现由天保退耕办负责,该办公室承担着全县营林生产重任,人少事多,任务繁重,不便于工作的开展。
五是低产林改造技术、技能培训严重滞后。低产林改造项目是一相技术要求高,工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做保障,我县广大群众由于没有必要的学习、参观、交流和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项目实施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五、下步打算和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加大我县低产林改造项目计划指标,确保我县中低产林改造目标按时完成。
二是建议上级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上级帮助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以便于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建议上级适时开展相应的低产林改造技术、技能培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创造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的机会和 10
平台,增进相互了解,促进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