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时间:2019-05-14 12:4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篇: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边缘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及国家基金培育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面向国家和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以及人才战略目标,通过在若干优先发展领域的有限主攻方向上,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学术群体,集聚核心创新资源。通过建设,创新团队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争取获得广东省基础研究团队和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第二章 申请与评审

第三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类别设A、B、C三类,申请的基本条件为:

1、A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A类创新团队应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依托,有相对集中且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并已经取得突出的科研业绩;项目负责人应为本校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团队核心成员3—5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团队成员中自然科学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5项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25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50万元以上。

2、B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B类创新团队应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依托,优先扶持边缘与新兴交叉学科。项目负责人应为本校学科带头人,在主攻研究方向上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具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团队核心成员3—5名,原则上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创新团队成员中自然科学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3项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20万元以上,人文社科类近三年至少主持承担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30万元以上。

3、C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

国家基金培育项目旨在鼓励我校教师、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基金,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带动学校科研的整体发展。对于未曾获国家基金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学校将择优进行资助与培育,支持其继续申报国家基金。C类项目的申报条件为:自然科学类申请人须在近三年内申请两次以上国家基金、且未获得立项,人文社科类申请人须以主持人身份获得过省部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在研的校内基金项目主持人不得申请。本基金为引导性基金,原则上不作重复资助,每人只限一次获得资助。

第四条 申请人按照各年度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申请通知的要求,填写《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请书》(A类或B 类)或《汕头大学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申请书》(C类),在通知规定的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向科研处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人应当充分说明申请资助项目研究内容对于获得其它后续资助的意义,并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核心成员均视为申请人,申请人及所有团队成员只能申请或参加一个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申报,且其核心成员不得再申请国家基金培育项目。

第五条 科研处自资助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符合本管理办法规定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本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不予受理。

第六条 对已受理的项目申请,科研处在科研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书面通讯评议,科研委员会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组提出的评审意见,对初选立项名单进行答辩审议,以投票方式提出最终立项名单,同时提出建议资助额度,报请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确认,确认后的名单由科研处发文公布。

第七条 批准立项的项目申请人在立项公布后的15个工作日内,按照评审意见和批准的资助额度向科研处提交项目计划书。申请人可依据评审意见和批准的资助额度对已提交的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但不得变更预期成果形式或降低预期成果数量。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A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项经费自然科学类每年15万元,人文社科类每年9万元,周期三年,滚动支持;B类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专项经费自然科学类每年10万元,人文社科类每年6万元,周期三年,滚动支持;C类培育项目经费自然科学类3万元,人文社科类2万元,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

该经费主要用于团队运行费和团队成员的科研经费,由学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严格掌握。团队的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团队培育过程中必需的费用,如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费、材料费、科研业务费等,原则上不能用于购置通讯、影像设备及其它大型仪器设备,也不能用于开支招待费、电话费等。

第九条 本基金项目经费不提取管理费,也不得提取劳务酬金。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中,涉及项目组织、评审、实施管理、评估等而产生的费用,在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或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直接列支。

第四章 考核与管理

第十条 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每年11 月 30 日之前应向科研处提交上年度建设进展报告,接受考核,对建设进展不力的团队,学校有权终止。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研究周期为两年,每年11 月 30 日之前应向科研处提交上年度进展报告,接受考核。

第十一条 在建设期内,各类项目的考核指标为: A类:

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成员,1)至少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300万元;或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6项或广东省基础研究团队项目、国家级重点以上项目1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200万元;2)作为通讯作者身份、以汕头大学作为第一单位(以下同)在中科院SCI收录期刊列表1-3区发表论文12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3)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转化成果1项; 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成员,至少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并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80万元;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20篇/部(《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目录》中所规定的一类期刊按1:5计算,其二类期刊按1:3计算,下同),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若所申请到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5项以上,且所发表/出版前述论文/著作达25篇/部以上,所要求争取到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可放宽至50万元。

B类:

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成员,1)至少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2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200万元;或申请到省部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100万元;2)在中科院SCI收录期刊列表1-3区发表论文8篇或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3)获得1项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

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成员,至少申请到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15篇/部,并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40万元;若所申请到的省部级科研项目达3项以上,且所发表/出版前述论文/著作达20篇/部以上,所要求争取到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可放宽至30万元。

C类:

自然科学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负责人每年必须申请国家基金,且每年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1篇;

人文社科类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负责人每年必须申请国家基金,且每年发表CSSCI收录论文/国外匿名评审期刊论文/专著2篇/部。

第十二条 建设期结束后,学校按计划任务书进行验收。

第五章 责任

第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应当予以撤项:

(一)项目负责人因工作变动或因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在汕头大学开展研究工作的项目;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负责人或研究内容的项目;

(三)不提交年度进展报告或检查中发现执行情况不好的项目;

(四)到期未完成而无正当理由的项目;

(五)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者有弄虚作假等学术不当行为的项目。

所撤销项目的剩余资助经费由学校收回,项目负责人与核心团队成员不得再次申请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资助或其它校内科学研究资助。造成严重影响的,将全额追回资助资金。

第十四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的经费使用必须符合《汕头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学校相关财务管理规定。违反学校财务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研究成果的鉴定、报奖、转让等根据学校有关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 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条件与范围

第五条 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 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八条 申请者按照“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要求申报,并根据科技活动的性质条件,确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研发方向、预期目标和任务。

第九条 省科技厅每年3月1日至31日受理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十条 专项资金的评审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确定当年资助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资金额度。

第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团队的所在单位要给予资金匹配,匹配额度不少于省资助额度的50%。对不给予匹配经费的承担单位,合同撤销,经费收回。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即可下拨经费,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收缴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3%。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厅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负责监督经费的使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工资、福利和奖金、购置交通工具等与本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五条 获得受资助的团队未能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或擅自中止团队建设工作,将撤销合同,追还全部拨款,已支出部分由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偿还。

第十六条 获得受资助团队的实施期限一般为2-3年;团队负责人每年十二月底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与执行情况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受资助的团队按合同完成后,须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验收书》,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专题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作用,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立“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设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领域发展为重点,以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科技创新人才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围绕国家、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第三条 专项资金来源于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该项资金为无偿资助。

第四条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受理、评审、立项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条件与范围

第五条 申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的条件:

1、申请专项资金必须围绕贵州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能源与资源、环境、交通与建筑和城镇化、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十一个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并能引领上述领域科技创新的研发团队。

2、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条件:应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具有公认的领衔人,有较强的团队建设平台和环境条件,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较好的研究工作积累;团队核心成员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学历的人数应不少于5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并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3、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条件:院士、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个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博士,原则上近五年来曾主持或正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且申报当年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第六条 专项资金资助范围:凡在贵州省地域范围内的科研机构(不含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不分所有制,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七条 申请者所在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基础,并能提供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工作环境和其它必备的科研条件,保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审

第八条 申请者按照“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要求申报,并根据科技活动的性质条件,确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研发方向、预期目标和任务。

第九条 省科技厅每年3月1日至31日受理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

第十条 专项资金的评审由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确定当年资助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资金额度。

第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资助团队的所在单位要给予资金匹配,匹配额度不少于省资助额度的50%。对不给予匹配经费的承担单位,合同撤销,经费收回。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二条 省科技厅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即可下拨经费,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收缴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3%。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厅和受资助者所在单位负责监督经费的使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工资、福利和奖金、购置交通工具等与本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无直接关系的开支。

第十五条 获得受资助的团队未能及时开展相关工作或擅自中止团队建设工作,将撤销合同,追还全部拨款,已支出部分由受资助者所在单位偿还。

第十六条 获得受资助团队的实施期限一般为2?3年;团队负责人每年十二月底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与执行情况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受资助的团队按合同完成后,须填写《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专项资金验收书》,经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内蒙古大学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科研处-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

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和学科群,提升学校学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实力,凝聚、稳定和培养优秀的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和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参照国家创新团队建设的办法和模式,结合学校重点学科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二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重点支持校内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术研究群体,聚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并通过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重点项目、基地项目、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以及各类科研课题,产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社会价值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第三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并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四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应根据自身形成的学科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学校和国家的需要进行研究,其研究内容一般应为学校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领域或重大前沿问题,其成果对国家发展战略、对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五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组成必须由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的人员自然形成和组合而成,团队带头人和成员一般不得超过40周岁,必须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团队的研究工作;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和目标的人员进行跨学院和跨学科的联合申报。

第六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

(1)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推动学科发展、学术平台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推动作用;

(2)依托至少校重点学科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由5—8名我校在编青年教师组成,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和目标的人员或群体进行跨学院和跨学科的联合申报;

(4)团队组成人员要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合理的职称和学历 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

(5)团队成员为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可聘请一名或一名以上知名学者(40周岁以上)作为顾问。

(6)团队成员要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能够完成重点课题攻关。2.团队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

(2)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人员,年龄不超过40岁;

(3)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有公开出版的专著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七条 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申报,坚持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的有机结合。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不得同时作为两个及以上团队带头人申报,但在担任一个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同时,可以作为相近研究方向的另一个团队的成员;团队学术成员只能归属一个学术团队。

第八条 团队以学术带头人所在学院、中心(所)为依托单位组建,由团队学术带头人提出并填写《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申请书》,《申请书》一式6份。

第九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公开选拔、专家评审、择优支持的选拔方式。由所依托的各学院、中心(所)的学术委员会初审,初审合格后,提交学校科研处,由科研处组织专家组成评议组进行评审,提出是否支持和资助额度的意见。获得专家组评审通过的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按程序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批准,公布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名单及资助额度。

第十条 获资助的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在接到资助批准后,按照学校安排正式签订《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任务书》。

第四章 组织与管理

第十一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实行“3﹢1”的评价管理模式,前三年为启动和运行阶段,然后进行中期评估验收,验收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合格的继续运行,不合格停止资助,并追究学术带头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团队由校、院两级共同管理。学校设立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学术创新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应完成所在单位的工作。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由科研处负责,包括组织审核团队的研究计划、检查工作进展、组织评估验收等。各依托的单位必须对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工作予以重视,要积极协助和支持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做好日常管理、考核和聘期总结等工作,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团队与所依托单位的关系等,学校将把对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成效纳入相关依托单位年终目标考核范围。

第十三条 团队学术带头人负责编写团队建设计划,组织制定研究计划、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等;按照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要求,经费须由团队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处负责人共同签字支出。

第十四条 团队学术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应及时向科研处提出报告,科研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报学校审批。

第十五条 团队学术带头人应按照《申请书》设定的建设任务和研究计划于每年年底前向科研处和所在学院提交团队建设和研究工作的计划执行和进展报告;中期评估验收时提交中期验收报告;建设周期完成后提交团队建设和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

第十六条 学校以团队所提交的《申请书》设定的建设目标任务、研究计划和总结为基准,由科研处组织专家进行考核。

第十七条 经费资助与使用

资助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科研活动、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资助经费。年资助额为5万元。

第十八条 获资助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情形分别采取通报批评、缓拨经费、停止拨款、撤销资助等措施:

(1)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2)执行研究计划不力,未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3)未按要求及时上报研究工作执行和进展情况,无故不接受学校对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4)资助经费的使用不符合财务制度;(5)评估结果不合格。

第十九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团队的管理细则。

第五章 考核

第二十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第二十一条 团队的成员发表、出版与学术团队资助有关的论 文、著作、调研报告、上报获奖成果等,均须标注“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资助”(Supported by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字样,否则不计入考核成果中。

第二十二条 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三年)考核目标(1)在有影响的专业出版社出版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且有突破性的或标志性的学术专著不少于1部;

(2)在CSSCI期刊上发表与团队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

(3)至少争取到省部级项目一项,建设期内项目到账经费不少于5万(不包括学校资助经费);

(4)组织一次国内学术会议。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归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科研处。

2011年3月2日

第五篇: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和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财农〔2007〕327号),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189号)和《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云财农〔2008〕19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家批准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管理,包括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技术技能培训和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以退耕还林集中区为重点,重点覆盖退耕农户。

第三条 基本原则

巩固成果,改善生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培植产业,促进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州(市)、县(市、区)、乡要层

2户,本着自愿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易地搬迁;落实好退耕搬迁农户新生活区的土地,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十三条 后续产业。以退耕还林集中区为重点,结合地方特色优势,通过优化造林树种、开展林下种植、特色经济林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途径,开拓农户增收渠道,实现退耕农户人均建设2亩以上特色经济林的目标。

第十四条 补植补造。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造林地块,结合后续产业发展确定的造林树种进行补植补造,并达到国家规定造林合格标准。

第十五条 技术技能培训。对退耕区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经营技能和管理能力,引导农民向高效就业渠道转移。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编制计划,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十七条 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按原审批程序重新审批。

第十八条 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工程建设中的各项政策要及时、足额落实到广大农户。专项资金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要落实到土地所有者或集体,不能向承包大户集中。

第十九条 实行工程建设公示制。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涉及农户、建设内容、补助标准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接受广大农户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 实行招投标制。单项工程施工、重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按有关规定需要进行招投标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招投标。项目实施中需要采购商品,按照财政部和各级政府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一条 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各级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退耕还林办公室报送项目建设进度报表和项目建设总结报告,及时准确地反馈项目建设动态。

第二十二条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涉及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各种文件、资料、图表等档案,按整理成册,专人保管,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补助标准按国家下达任务计划标准执行。第二十四条 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部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项目工程建设直接费用支出,不得用于项目管理费、交通费等间接支出,也不得作为其他中央补助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第二十五条 项目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支出。县级可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报账制、按工程进度拨款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支付项目资金。

第六章 检查验收

下载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汕头大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国家基金培育项目管理办法(暂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