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时间:2019-05-13 02:2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第一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学院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奠定基础,学院决定整合校院二级资源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根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凝练科研方向,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设、形成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新突破。

3、在动物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二类以上)获得新突破。

4、争取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5、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省部级层次以及国家级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 学院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连续资助3-4个科研创新团队(A类)和3个特色科研团队(B类),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的条件 A类:

(1)属于省重点学科或博士学位授予点、重点实验室,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2)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畜牧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3)团队带头人:本院在职正高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负责人原则上不再成为其它科研团队成员。

带头人近三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8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3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以上1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三),或授权发明专利5项或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以上(含通讯作者)。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在成果奖励或发表的论文上体现)。团队一般由5人以上构成,骨干成员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1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B类:

(1)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2)有较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且形成了一定的特色。(3)团队带头人:本院在职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负责人原则上不再成为其它科研团队成员。

带头人近三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4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5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三等奖以上1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三),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或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含通讯作者)。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一般由3人以上构成,骨干成员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副教授不少于1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第三章 申报与遴选

第六条 学院按照“公平合理、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申报的科研团队。

1.申报: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团队,由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向学院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

(1)科研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可量化的建设目标;(2)科研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3)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

(4)团队管理机制和体制。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全面负责计划实施。团队应探索和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效率优先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团队成员责权利及利益分配、经费使用、成果个人归属等。

2.评审:学院负责组织科研创新团队评审,原则上实行差额择优遴选。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实行回避制。一由学院结合团队研究方向和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对拟组建团队的申报材料进行预审,提出预审意见;二是聘请院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团队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院党政联席办公会审批,在规定的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由学院予以公布。由院长与团队带头人签订任务书。

第四章 建设经费

第七条 对获准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学院给予三年建设经费资助。A类团队每年按15万元予以资助,B类团队每年按7万元予以资助。要求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按财务的相关规定,编制科研创新团队经费支出预算,并建立经费使用卡,据实报销。

第八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主要用于:(1)材料费、委托检测费;

(2)资助团队成员科研成果的出版费,如论文版面费、著作的出版费等;(3)科研项目申报产生的费用;(4)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产生的费用等。

第五章

考核与验收

第十条

学院对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及团队带头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依《科研创新团队申报表》中的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核评估,采用年度考核和建设期满的全面验收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由学院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考核评估和验收。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1.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要在每年初向学院提交团队的工作计划,并在学年末上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和《科研团队年度考核表》。其中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包括:(1)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2)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包括目前所研究的项目、进展情况、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今后研究方向、预期成果及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变更、团队成员间及与负责人的协同合作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3)提交体现研究进程及取得成效的原始材料或复印件。

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考核与评估的主要内容: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和省市级项目情况;成果获奖情况;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情况;出版专著、发明专利等形成有关知识产权的情况;团队成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团队成员学术职务及学术影响的变化。

第十一条 对于年度考核合格的团队,拨付下一年度资助经费;不合格的将减拨经费,团队负责人应认真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一年后重新考核;对重新考核后仍不合格者取消该团队建设,不再资助;学院对成绩突出的优秀科研团队将予以表彰。

第十二条

科研创新团队3年内应取得下列业绩。

A类:

(1)团队成员主持获资助三类以上的科研项目5项以上,总经费达300万元以上;或纵向和横向总经费达400万元以上。

(2)发表sci一区或二区论文4篇以上,或总影响因子20以上。

(3)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或授权发明专利10项,或取得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证书1个。或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高水平的专著1部。

B类:

(1)团队成员主持获资助三类以上的科研项目2项以上,总经费达100万元以上;或纵向和横向总经费达150万元以上。

(2)发表sci一区或二区论文2篇以上,或总影响因子10以上。

(3)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或授权发明专利6项,或取得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证书1个。

第十三条 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学院有权中止支持或调整人员。根据项目实施、研究进展的情况,科研创新团队成员无法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如:岗位调离等),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可以对组成人员进行调整,人员调整经所在的科研团队签署意见后,报学院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中,科研成果的署名作者及署名单位应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且排序为第一。

第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由动物科技学院负责解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如遇未尽事宜,将另作补充规定。

第二篇: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始建于 1951 年,学院前身是湖南大学的畜牧兽医专科部。1959 年成立湖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88 年更名为湖南农学院畜牧兽医水产系,1994 年成立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

术学院,沿革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办学历史.共

五十多年来,学院在推动湖南省畜牧业发展中做出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院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适应改造传统畜牧业,建设现代化畜牧业需要的办学新路子,经过广大教职工不懈的努力,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使学院面貌焕然一新。动物科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28 人,博士生导师 5 人,硕士生导师 22 人。学院聘有中科院院士吴常信等 16 位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4 人,省级优秀教师 1 人。学院现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水簇科学与技术3 个本科专业,畜牧兽医、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函授、自考本、专科专业,湖南省基础示范实验室 1 个、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 1 个,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饲料作物生产与应用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学 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农业推广硕士点(分养殖领域和渔业领域两个方向);动物科学、、水产科学2个系;有动物遗传肓种与繁殖、动物营养、特种经济动物、水生经济动植物研究所4个研究所;有种猪场、奶牛场、水产场、饲料厂等教学科研实习实验基地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和股份公司,与唐人神等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关系,有 5 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学院现有各类在籍学生 1500 余名。50 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等农业科技人才 12000 余人,他们都分布在国内外,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国家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和专家,为国家的发展建设、科技兴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在学术上不仅拥有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专家、教授,而且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 2 人获湖南省中青年专家称号。学院先后送百余人次出国攻读学位、进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等 10 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目前,正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项目。自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学院承担并已完成的国家、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 110 余项,其中有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九、五”、“

十、五”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项目、农业部项目,省科技厅重点、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教育厅重点项目、校人才基金等项目,横向科技合作、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有 70 多项科研成果获奖,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 30 多项。动物科

技学院已成为湖南省培养畜牧兽医水产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基地和科研中心。

考研共济网http://

第三篇: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第三条 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章 组建团队的条件

第四条 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 两种类型。

第五条 A 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具体条件如下:

1.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 人左右为宜; 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

3.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 万元以上(含10 万);

4.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 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 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 第六条 B 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

1.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 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或是与企 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单项项目经费达20 万元以上(含20 万);

2.团队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组建,团队成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3.团队成员的组成应打破系和专业的限制,做到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组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程序

第七条 申报时填写“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申报表”,经团队负责人所在系(部)审核后报科研处。第八条 科研团队申报时间为每年5 月底,A 类科研团队申请建设年限一般为三年,B 类科研团队建设期限根据项目周期确定,在合同期限内团队成员不得申请或加入新的科研团队。第九条 审批实行回避制,并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由科研处会同人事处和教务处,根据科研团队的申报材料,结合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学院专业(学科)建设情况组织预审,并提出预审结论; 2.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答辩和评审; 3.公示;

4.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并公布。

第四章 团队建设目标与内容

第十条 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全院教师科研工作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升我院科研工作水平。

第十一条 A 类科研团队通过建设,应将所依托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研究所建设成区域或行业内具有示范作用的科研基地;应取得部省、市级以上鉴定(验收)且评价为省(市)内先进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应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的产业化成果;应主持2 项以上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被三大索引检索1 篇以上;三年内要举办1次以上大型学术会议。

第十二条 B 类科研团队通过建设,应很好地完成在研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取得相应的鉴定(验收)且评价为省内先进的科研成果或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的产业化成果;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

第五章 团队管理与考核

第十三条 团队负责人由学院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参考学院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自主聘用,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 团队负责人可跨系(部)公开聘任团队成员,亦可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质按量完成科研任务的成员,团队负责人有权解除与其的聘任协议;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学院有权提前解除与其的聘任合同。

第十五条 团队要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每年要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阶段性工作研讨和反思,要建立适合本团队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团队,学院支持每个团队年建设经费5~10 万元,考核不合格团队停止支持。

第十七条 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团队项目的开拓、新项目的预研、特殊仪器设备的购买、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团队人员经费等,其中用于团队人员经费的比例不得超过30%,由团队负责人按照业绩差额发放。

第十八条 学院将从成果、专利、论文、人才培养等方面定期组织评估和检查,对团队进行整体考核。第十九条 阶段检查不合格团队,学院将责令整改,并缓拨团队建设经费,若再次阶段检查不合格,学院将取消该团队。对A类科研团队,三年考核均为优秀者,学院将给予奖励,如果团队愿意继续建设,学院将继续支持,滚动发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附件: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申报表

第四篇: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理工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

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艺术作品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幅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展览及大赛上获得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理工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收录在2篇(含)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收录论文);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3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1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 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 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工大校发〔2014〕17号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轮科研创新团队,在第二轮组建团队时可调整团队成员,但需满足组建条件的第1、2、3、4条。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奖、论文、专利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考核须同时满足团队考核条件和成员考核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Ⅰ 理工类团队

(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3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1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

Ⅱ 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

(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3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2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150万(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SSCI收录期刊论文、A&HCI收录期刊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

Ⅲ 艺术类团队

(1)团队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向、横向经费累计10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00万元(含)以上;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人均2篇(含)以上。

(2)成员考核条件:三年建设期内,团队考核成员中2/3人数(四舍五入)以上须主持纵向项目1项(含)以上或主持横向项目经费累计5万元(含)以上,或团队负责人主持纵向项目经费累计150万元(含)以上,或团队纵向项目每年人均5万元(含)以上;同时每个考核成员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至少1篇。

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包括:SCI收录期刊论文、EI收录期刊论文、SSCI收录期刊论文、A&HCI收录期刊论文、《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核心版及扩展版)。在符合要求的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每2幅相当于1篇论文(同一种刊物只计一篇)。

六、说明

1.项目(课题)、获奖、论文、发明专利须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项目(课题)、获奖、论文、发明专利第一署名人或论文通讯作者(须在论文中注明)必须是团队成员。

3.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有团队负责人署名)完成的获奖、论文、发明专利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艺术类作品获奖除外)。

4.在一个考核期内,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级别奖励就高计算。

5.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作品)不计(收录论文除外)。

6.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确定。

7.新进校工作的教师,可由团队负责人申请加入团队,如参加考核,其成果应当满足团队成果考核条件和成果署名条件,考核和发放奖励时间从其加入团队申请得到批准当月起计算。

8.考核条件中“符合要求的论文”可由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具体说明如下:

(1)团队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获国家二等奖(含)以上奖励1项可以折抵全部考核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6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或大连市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4篇;获得省(部)级三等奖1项或大连市二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2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一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5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二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3篇;获得社会力量奖三等奖1项或大连市三等奖1项可以折抵考核论文1篇。其它获奖按《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1项授权发明专利可以折抵1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论文考核总数的20%(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1项转化后的发明专利可以折抵1篇考核论文,最多可以折抵考核论文总数的50%(可折抵论文数有小数的按四舍五入取整)。同一项发明专利只能折抵一次,专利总折抵数不超过考核论文总数的50%。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30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超额完成的科研经费,每15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

通过奖励、发明专利、科研经费折抵的论文总数不大于考核论文要求总数的80%(获国家级奖励除外)。

(2)成员考核条件中折抵论文的说明

以奖励折抵:奖励证书中必须有署名(有外单位参加的获奖按去掉外单位成员后计算署名次序),且省(部)级一等奖只能由前6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二等奖或大连市一等奖只能由前4名成员折抵;省(部)级三等奖或大连市二等奖只能由前2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一等奖只能由前5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二等奖只能由前3名成员折抵;社会力量奖三等奖或大连市三等奖只能由第1名成员折抵。其它获奖按照《大连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参照的奖励级别由相应成员折抵。

以发明专利折抵:必须是第一发明人。

以科研经费折抵:理工类团队、艺术类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30万元折抵1篇考核论文;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以项目主持人身份进账科研经费,每15万元可折抵1篇考核论文。

9.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由艺术设计学院或服装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定。

10.新引进人才申请组建团队参照本方案执行。

11.近三年指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七、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工作完成后,须向科学技术处(产业办)提交《团队建设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评估和检查。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团队,学校将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对考核合格的团队,学校按每人1.2万元/年发放奖励。

八、附则

1.本方案自2014年1 月1 日起施行,原《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暂行)》(大工大校发[2012]38号)自行废止。

2.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负责解释。

2014年4月22日

主题词:科研 创新团队 建设方案

科学技术处(产业办)

2014年4月22日印发

下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件 榕职院综„2010‟82号 关于印发《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团队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中心、馆、科、所: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

    中山引进建设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暂行办法

    中山市引进建设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暂行办法 中山科发„2016‟28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

    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调查问卷

    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华东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正在对创新引领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相关 方面进行调研。本问卷只作为相关理论材料的补充,采取匿名的......

    创新团队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已成为国际化......

    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规范化,加强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监督力度,保障社会实践团......

    20111005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办法(试 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10-05-27浙科发人〔2010〕 104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

    xx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xx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根据xxx的工作安排,完成xx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