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验收监测报告编写注意事项(本站推荐)
验收监测现场勘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场勘察时存在的问题 现场勘察前,首先应获取“环评报告书(表)、初步设计(环保篇)、环评批复”等资料,认真翻阅后,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实地查看,这里需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是企业让看什么监测人员就看什么。检查被验收工程厂址是否有变动?设施是否有出入?工程中设备、设施是否有变更?具备不具备验收条件和验收监测条件?以及环评批复落实情况等。
应对照环评建议、批复、初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查看是否落实了。避免“看现场就是监测布点”,“签了合同就是现场监测”,“有了问题回头再说”。应把问题放在现场监测之前,具备条件就验收,不具备就不验收,同时,应如实说明存在问题。对验收监测方案一般分三种情况:
(1)如现场勘察被验收项目无问题,即编制验收监测方案;
(2)如环评建议、批复、初设等基本落实,在编写了监测方案后应将被验收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供审批参考。往往第二种情况占多数。
(3)如果被验收项目主要问题都没落实,应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一份关于×××项目现场勘查存在问题的情况说明,并经三级审核、盖章、存档。为了慎重并加强对监测方案的审查,在报省局审批前,省站将分行业,特别是对造纸、化工、石化或其他行业含第一类污染物废水和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如有色金属选矿、冶炼、皮革、印染、化学合成医药等存在问题较大的行业,成立专家小组,审查监测方案是否通过。同时,采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采取行政或经济处罚措施,否则的话容易出问题,省站早有关于此类问题的管理规定。
二、现场勘察的主要内容
要针对建设项目具体情况并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归属、工程所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项目立项、环评报告和工程初步设计等有关技术文件和批复; 3项目设计的各项生产设施及其应建设和实际完成情况;
4项目的主要污染源、相应环保措施或设施的应建设和实际完成情况。5工程变更、试生产及其他有关情况。
三、现场勘察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了解环评报告书(表)及其批复的要求;
2充分了解初步设计落实环评报告书(表)及其批复要求的情况;
3通过资料和现场勘察,充分了解工程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施及其建设完成情况;
4通过资料和现场勘察,充分了解工程的污染源、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环保设施和措施及其落实情况;
5对“以新带老”和“改扩建”项目,充分了解原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放及变化情况; 6对存在委托处理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情况的建设项目,检查接收或处理单位的资质,检查建设项目与接收单位的合同和协议等,必要时应对接收或处理单位进行现场勘察; 7对涉及管理部门有污染物区域削减要求的建设项目,对涉及区域削减的单位应进行实地勘察,检查落实情况;
8了解污水受纳水体、所在区域空气和噪声的执行标准及级别;
9通过以上工作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标准,确定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的范围、执行标准和具体监测内容。
四、现场勘察前应准备资料收集清单
包括: 1 2 3 4
环评报告书(表)及审批项目的环保局批复意见; 下一级环保局对环评报告书(表)的预审意见; 主管工业部门对环评报告书(表)的函; 工程初步设计(环保篇);
建设单位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委托书;
建设单位关于被验收项目的建设及环保情况文字介绍; 7
设计和施工中的变更情况及其相应的报批手续和批文;
被验收工程的环保设施清单(包括环保设施设计指标)及运行 情况自检报告;
被验收工程的厂区平面图(电子版,框图,厂界周围应标 明周围居民区、单位、农田、道路等距厂界的距离)。
主要污染源情况(包括a 废气:烟囱数量、高度、出口直
径等;b 工业废水:来源、排放量、循环水利用率等;c 生活废水:排放量;d 声源;e 固废:来源、数量、处理及综合利用情况)
其他有关需要说明的情况及有关资料。
五、现场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勘察前要认真审阅环评报告及初步设计,对该建设项目及环保设施、主要污染物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勘察。现场勘察时不要被企业 “领”着走,避免漏看、漏项问题发生,尤其是污染物排放口的漏项。现场勘察时要认真细心,每个环保设施、每个点位都要勘察,了解所有污染源、排放污染物,废气排气筒的直径要丈量。注意环评报告书(表)批复、工程初步设计及工程建设情况的核对。对初步设计未能全面落实环评报告批复的要求,或环评报告未能预测到、环评批复中也未要求、初步设计中没有设计但工程建设完成后又出现了环境问题,或初步设计落实了批复要求但在建设中未能实施等情况,应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5
注意工程建设的生产设施与配套环保设施的对应关系。现场勘察时应按工艺步骤、工艺管线和排放管线逐步核查,了解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了解污染物产生、处理、排放和进行监测点位布设,以避免监测的盲目性。6 注意了解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
对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解,首先可通过现场的直接了解,其次是通过对运行单位的运行纪录及日常监测数据与执行标准进行比较。对环保设施实际运行情况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并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注意含一类污染物废水处理设施的设置。
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含一类污染物废水排放标准的考核地点在车间排口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口,且在处理达标前不能与其他废水混合。但一些建设项目考虑废水的集中处理问题,将一类污染物的处理设施与其他废水处理设施集中建设在一个地方。因此,发现一类污染物处理达标前与其他废水混合或根本未处理的情况,应向建设单位提出,要求其进行整改。8 注意雨水管网和清净下水管网的调查
为防止污水稀释排放和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一般情况下雨水管网和清净下水管网不应接纳各种污水,特别是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因此在检查污水排放时,应注意收集管网图并实际调查是否有污水在未经处理达标前就进入雨水管网和清净下水管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向企业提出实施清污分流的整改意见。
试生产期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扰民项目的处理
对于此类情况,应了解建设单位解决问题和落实整改措施的情况,了解有关监测资料及建设单位整改措施的实际效果,必要时应对周边单位和居民进行调查。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应督促建设单位尽快在现场监测前落实整改措施,并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10 工程变更项目的处理
主要分为:建设项目生产规模的变更;产品产量的变更;建设地点的变更;环保设施和措施的变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和措施应按环评报告书(表)及其批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环保设施和措施重大变更应有相应的批复。现场勘察时,应对以上四个方面是否有变更进行核查,如有变更,核查相应的申请报告和批复文件确定变更的合法性,以确定验收监测的内容。对于未按要求申请变更的,应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并按环保局的处理意见继续工作。判断企业是否具备验收监测的条件
对于没有按照环评报告书(表)及批复建设环保设施或落实环保措施的建设项目,一般都属于不具备验收监测条件;对有重大污染隐患的建设项目,可以认为其不具备验收条件,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
对于排气筒未设监测控及监测点不具备取样条件的,需通过技术手段创造监测条件;对还不具备取样条件的,应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说明情况。对于企业不仅缺乏有关环保常识,又不配合开展验收监测工作的其,原则上也应属于不具备验收监测条件,应向负责验收的环保局报告,待企业积极配合后再开展验收监测工作。
第二篇: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
一、编写提纲 前言
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 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 2.1划分监测时段
2.2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 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1监测内容
3.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3.1.2 扰动面积监测 3.1.3 弃土弃渣监测 3.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 3.1.5 植被恢复监测 3.1.6 工程措施监测
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2监测方法
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3.2.2 临时监测 3.2.3 调查监测 3.2.4 巡查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2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 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 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5.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5.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 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 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 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 6.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 6.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 7 结论
7.1 防治达标情况
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 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二)监测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监测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
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2)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
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
(3)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
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396.6×104m3。
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监测内容与方法
2、监测内容
(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征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
(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
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1)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①面积监测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挖面等,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GPS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 ②植被监测
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
D=fd/fe C=f/F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 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 fd——样方面积,m2;
fe——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f——林地(或草地)面积,hm2; F——类型区总面积,hm2。
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20%。关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2)地面观测
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①桩钉法
将直径0.6cm、长20-3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θ,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S-侵蚀面积(m2),θ-坡度值。②侵蚀沟样方法
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0cm)、中(沟宽30-100cm)、小(沟宽﹤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
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③简易径流小区法
用木板、铁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
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式和临时式两 ④人工模拟降雨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人工模拟降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6m,采用双喷头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89.82mm/h,降雨时间10-60min。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
4、监测时段划分
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1。
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2。
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3。
2003年2月至2003年8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测等。完成总报告。
5、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
桩钉监测点31个,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
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 简易径流小区监测点6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3个,均在雁田箱涵。
(三)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
1、侵蚀单元划分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
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约16km2,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
监测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标段为平原区,B、C标段为丘陵区。②地表扰动类型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同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分为8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地表扰动分类表
地表扰动
流失危害
有危害扰动
无危害扰动
扰动特征
堆
渣
开挖面
平
台
侵蚀对象
形
态
土质低堆渣
石质低堆渣
土质高堆渣
石质高堆渣
土质开挖面
石质开挖面
施工场地、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
特征描述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
代
号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台
无危害
编
号
1-4类为堆渣类型,5、6类为开挖类型,第7类是平台,最后一类称为无危害扰动.④防治措施分类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浆砌石护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场覆土、草皮护坡、草坪、各种防护林以及临时沙包挡土墙。监测中发现,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包括混凝土喷描护坡、砖砌挡土墙(利用原有旧的砖墙),但未发现有渣场覆土、防护林。
监测结果表明: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利用原有旧砖砌挡土墙的渣场,挡渣墙的拦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场地平整后配合草坪,边界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其防护效果也很好;截水沟一般与护坡工程连在一起;排水沟主要修建在输水线路的两边边界,其作用与护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因此监测过程中将各种防治措施分为两类——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沟的植物措施等;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没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挡渣墙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轻微土壤流失,但已达到允许范围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护坡等)、恢复自然植被等。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1)原地貌侵蚀模数
原地貌侵蚀模数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数据,平原区水土流失轻微,一般处于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平均侵蚀模数为502.7t/km2.a,丘陵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096t/km2.a。(2)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
为了更好地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侵蚀强度分别以雨季月流失量(t/hm2.m)、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和侵蚀模数(t/hm2.a)三种方式表示。
在被测定的几种地表扰动类型中,土质高堆渣侵蚀强度最大,平台侵蚀强度最小。相对来说,除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以外的几种扰动类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个数量级,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显比其它类型大一个数量级。
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
扰动类型
侵蚀强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蚀模数(t/hm2.a)
土质高堆渣
97.99
28.58
748.25 石质高堆渣
63.40
18.49
484.17 土质低堆渣
5.14
1.50
39.23 石质低堆渣
3.88
1.13
29.65 土质开挖面
17.21
5.02
131.45 石质开挖面
7.03
2.05
53.69平
台
3.11
0.91
23.72
从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来看,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别为97.99t/hm2和17.21t/hm2,流失速度是很高的。雨季一场降雨平均可以冲刷掉28.58t/hm2(土质高堆渣)和5.02t/hm2(土质开挖面)的泥沙。施工过程中,对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流失。
(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见表4-1。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因管线沿线施工营造布置占地、轧筛场、渣场以及导流、支洞、公路施工等项目临时占地157.79hm2。
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输水沿线施工的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该项目直接影响区面积124.54hm2,其中输水管线开挖平均宽度30m为项目建设区,中间地形较为陡峭(坡度大于20°)的及临水开挖的管线的平均影响范围为50m,管线开挖的直接影响区面积8.72hm2。隧洞开挖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6hm2。泵站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hm2。渣场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沟、废弃河道、待开发用地上,弃渣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5hm2。石料场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33hm2。供水改造工程场内的临时道路长为59.89km,直接影响区为道路两旁平均宽度10m的范围,面积为59.89hm2。
表4-1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单位:hm2 时间
项目
泵站
管线
渣场
石料场
其它
小计
合计 可研究段
项目
建设区
永久占地
134.44
56.16
13.34
203.94
361.73
临时占地
22.59
56.27
4.99
78.93
157.79
直接
影响区
4+8.72+2.6
4.33
59.89
124.54
124.54 初步设计
项
目
建
设
区
永
久
占地
29.87
104.61
18.81
14.45
1.58
169.31
416.2
临时占地
24.25
100.44
12.71
109.49
246.89
直接
影响区
4.34
16.54
38.87
11.21
90.57
161.53
161.53
到初步设计阶段,由于项目建设内容的调整,如取消漳洋和凤岗泵站,隧洞及箱涵等输水管线走向的改变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调整为577.73hm2,详见表5-1。其中永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3.94hm2减少为161.31hm2,而临时占地面积则由原来的157.79hm2增大为246.89hm2,项目建设区增大为461.2hm2,直接影响区相应增加为161.53hm2。(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与水土保持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永久征占地面积由可行性研究中的203.9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31hm2,进一步减少为126.63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37.91%和21.50%。第二,取消了初步设计中的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的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石料场和渣场是大部分建设项目施工期的两大水土流失源,利用弃渣做石料,既减少了弃渣数量及其占地面积,同时不再有石料场水土流失问题。第三,弃土弃渣用地明显减少,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12.43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19.25hm2,减少为64.60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42.54%和45.83%;而且均改为临时用地,不再包含在永久占地中,弃渣经加工利用(包括工程本身用做石料以及当地利用)和整治处理后归还当地政府,因此弃土、弃渣占地均为临时占地。第四,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第五,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24.5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53hm2,减少为39.36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68.40%和75.63%。
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以上变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比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范围明显减小,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比可行性研究减少27.5%,比初步设计减少39%。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13.27hm2,分别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15.47%和32.86%。详见表5-2。
4-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
单位:hm2 标
段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合计
建设区
合计
永久征地
临时占地
渣场
临时道路
施工场地及营地
A-Ⅰ
8.65
3.96
1.42
2.24
0.37
9.02 A-Ⅱ
22.54
10.57
5.15
0.6
7.25
0.89
23.43 A-Ⅲ1
21.15
8.9
12.25
4.6
25.75 A-Ⅲ2
27.8
9.52
6.98
11.3
3.45
31.25 B-Ⅰ
32.58
10.68
8.37
13.53
1.17
33.75 B-Ⅱ1
35.27
12.74
7.79
2.3
16.1
1.92
37.19 B-Ⅱ2
5.9
2.9
0.42
6.32 B-Ⅲ1
20.95
7.05
5.71
1.2
5.81
2.38
23.33 B-Ⅲ2
9.8
3.6
4.95
1.2
11.00 B-Ⅲ3
15.11
9.2
4.68
3.46
18.57 C-Ⅰ
34.65
18.45
9.55
2.1
4.55
6.8
41.45 C-Ⅱ
21.42
10.24
5.36
1.1
4.72
4.42
25.84 C-Ⅲ1
15.44
3.25
4.63
7.56
1.47
16.91 C-Ⅲ2
16.43
4.54
5.35
6.54
1.17
17.6 C-Ⅳ
25.58
10.93
4.29
0.7
9.66
5.64
31.22 合计
313.27
126.63
64.60
8.00
114.04
39.36
352.63
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1)设计弃土弃渣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有关设计资料,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中认定的土石方开挖量774.89×104m3,土石方回填量437.76×104m3,工程弃渣量为419.73×104m3,拟分11个渣场堆放,渣场设计占地面积为112.43hm2。
初步设计中核定的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为658.51×104m3,土石方回填量417.63×104m3,工程弃渣减少为241.88×104m3,拟采用13个渣场堆放,新增2个渣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11个渣场,在初设中,位置和编号略有变化,初设中渣场编号为1#-14#,缺2#,设计占地面积为119.25hm2。(2)弃渣场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弃土弃渣实际使用了19个渣场。19个渣场中,11个为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渣场,2个为初步设计中增加的渣场,这13个渣场均为设计渣场,施工期新增6个渣场。
设计渣场中,有2个渣场在施工期位置和原用地类型有较大改变,它们是1#渣场由原计划东江边山坡地改为岭头村鱼塘,14#渣场由原定山沟改为雁田村鱼塘。6个新增渣场位置分别为莲湖泵站(N1#)、旗岭泵站(N2#)、走马岗支洞口(N3#)、官仓倒虹吸(N4#)、石山涵洞(N5#)和地下涵(N5#)。各渣场的占地面积与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相比,施工期渣场数量增加,但占地面积则减少,实际占地面积比可行性研究减少42.54%,比初步设计减少45.83%。(3)弃土弃渣量动态监测结果
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见表4-3。由表可知,第一年全线弃土弃渣量为256×104m3,第二年为396.6×104m3,第三年为225.9×104m3。
施工期最大弃渣量(第二年)低于水土保持方案中弃渣量,但高于初步设计中的弃渣量。施工期弃渣量与方案(可行性研究)弃渣量的不同,主要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期第二年大部分临时弃渣还没有回填,因此实测最大弃渣量大于按挖填平衡计算的设计弃渣量,第三年大部分临时堆渣已回填或被加工利用,因此监测值低于设计值。
表4-3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
标段
数量(×104m3)
渣场
备
注
2001
2002
2003
编号
面积hm2
A-Ⅰ
2.7
4.3
4.3
1.42
由原定山坡地改为鱼塘、土渣 A-Ⅱ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N1
1.53
附近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开始使用
14.8
14.8
3.62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A-Ⅲ1
7.5
永久征地范围内
A-Ⅲ2
19.8
24.9
24.9
6.98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B-Ⅰ
37.6
20.1
N2
1.16
施工场地附近山沟中、石渣
36.1
7.21
陈屋贝村鱼塘、第二年开始使用 B-Ⅱ1
2.4
2.4
走马岗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9.1
N3
3.22
走马岗支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3.7
10.3
N4
2.29
官仓河滩地及农田、土渣、石渣
11.4
18.6
2.28
河滩地、石料 B-Ⅱ2
B-Ⅲ1
12.4
12.4
1.51
河滩地、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0.4
13.3
9.5
N5
1.9
丘陵地、土渣、第三年植树
4.5
4.5
2.3
低洼地、土渣、石渣 B-Ⅲ2
5.2
3.2
永久征地范围内 B-Ⅲ3
16.8
10.5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Ⅰ
27.8
40.1
40.1
9.55
山塘、土渣、石渣
1.5
1.5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Ⅱ
27.2
12.4
3.4
农田、有1.8m砖砌挡渣墙
11.8
11.8
1.31
山沟、石渣
N6
0.65
农田、土渣
C-Ⅲ1
5.3
5.3
5.3
0.88
低洼地、土渣
33.3
18.8
3.75
山塘、石渣、石料(包括C-Ⅲ2)C-Ⅲ2
25.4
25.4
3.23
丘陵、石渣、有1.8m砖砌挡渣墙
12.7
12.7
2.12
土渣,第二年恢复植被,第三年回填利用
C-Ⅳ
3.6
3.6
0.52
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利用完
15.1
15.1
15.1
3.77
鱼塘、土渣
6.6
6.6
6.6
永久征地范围内 全线
256
396.6
225.9
64.6
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
地表扰动面积监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扰动类型判断和面积监测,其中扰动类型判断是关键,扰动类型的划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蚀强度确定的,监测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流失状态进行归类和面积监测。在施工期第一年,防治责任范围内有55.76hm2(15.81%)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6.99hm2、2.55hm2、55.63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82%、0.72%、15.78%,占防治责任范围62.87%的区域为无危害扰动。堆渣和平台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因其侵蚀强度较大,是该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主要流失源。
施工第二年,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原地貌逐渐减少。该阶段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8.35 hm2、2.58 hm2、61.4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5.2%、0.73%、17.44%,与第一年相比,所占比例均增大。
施工第三年,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不断实施,无危害扰动面积进一步增大为285.68hm2,占防治责任范围的81.01%;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7.38 hm2、1.78 hm2、47.7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93%、0.51%、13.55%。
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流失量=∑侵蚀单元面积×侵蚀强度。表4-4施工期各标段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
标
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A-Ⅰ
20.6
0.59
20.6
0.60
8.8
0.32 A-Ⅱ
216.2
6.19
253.2
7.32
104.6
3.80 A-Ⅲ1
436.1
12.50
192.0
5.55
76.8
2.79 A-Ⅲ2
121.7
3.49
97.5
2.82
83.0
3.02 B-Ⅰ
607.6
17.41
268.6
7.77
59.7
2.17 B-Ⅱ1
189.9
5.44
189.9
5.49
261.5
9.50 B-Ⅱ2
31.2
0.89
26.8
0.78
B-Ⅲ1
362.3
10.38
592.0
17.12
463.1
16.83 B-Ⅲ2
81.4
2.33
153.5
4.44
66.7
2.42 B-Ⅲ3
321.3
9.21
224.0
6.48
98.5
3.58 C-Ⅰ
243.6
6.98
648.0
18.74
648.0
23.55 C-Ⅱ
185.1
5.30
274.0
7.93
261.7
9.51 C-Ⅲ1
274.6
7.87
187.8
5.43
187.8
6.82 C-Ⅲ2
83.2
2.38
42.6
1.23
165.5
6.01 C-Ⅳ
315.3
9.03
286.9
8.30
266.5
9.68 合 计
3490
3457
2752
由表可知:第一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90t。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B-Ⅰ(旗岭泵站)、A-Ⅲ1(莲湖-石水口明槽)、B-Ⅲ1(石山涵洞)、B-Ⅲ3(契爷石水-塘厦明槽、箱涵)、C-Ⅳ(沙岭-上埔箱涵)、C-Ⅲ1(窑坑隧洞)、C-Ⅰ(金湖渡槽)、A-Ⅱ(莲湖泵站)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57%。其中仅B-Ⅰ标段的流失量就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7.41%,是该阶段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因为该标段旗岭泵站弃渣没有按规定堆放,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施工第二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57t,与第一年接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C-Ⅰ、B-Ⅲ
1、C-Ⅳ、C-Ⅱ(凤凰岗-窑坑地下涵)、B-Ⅰ、A-Ⅱ、B-Ⅲ3、A-Ⅲ1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21%。与第一年相比,主要流失标段仍然为八个,但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变为C-Ⅰ标段和B-Ⅲ1标段,其流失量分别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8.74%和17.12%,合计达35.86%。施工第三年的土壤流失量为2752t,明显低于前两年。大部分标段的流失量均减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前四个标段与第二年一致,即C-Ⅰ、B-Ⅲ
1、C-Ⅳ、C-Ⅱ,但它们的流失量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比例增大到59.56%。
5、各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不同阶段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见表4-5。表4-5施工期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
台
原地貌
措施 第 第 第7
6、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1)
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防治措施 ①设计工程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覆土工程和护坡工程等,见表4-6。表4-6方案设计工程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设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58.5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643.5
倒虹吸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237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5539
输水箱涵段
总覆土量
m3
48035
38839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1940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39780
隧洞口开挖面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90
5636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950
11234
比
例(%)
18.30
3.47
26.92
5.81
0.53
3.26
41.19
0.53 三年二年
比流
失
比流
失
例量例量(%)
17.29
0.28
6.86
13.32
0.79
3.60
37.81
20.05
(t)
652.0
853.0
285.7
89.4
102.0
1458.5
16.8(%)
18.86
24.67
8.26
2.59
2.95
42.19
0.48(t)
503.7
95.5
740.8
159.8
14.5
89.7
1133.6
14.一年
流
失
量(t)
603.4
9.8
239.4
464.8
27.6
125.6
1319.5
699.8
沉沙池人力挖方
m3
6500
1300 2
石料场防治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3120
14432
削极石方明挖
m3
1600
1808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2520
4113
临时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10000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000
C20种植槽
m3
960
1248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921.5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14296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4074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1500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1200
2920
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2000
3162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387
M7.5浆砌石网格护坡
m3
15000
7015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M7.5浆砌石挡土墙
m3
8750
10062.5
外拉表土覆盖
m3
14000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6084 ②设计植物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各种绿化工程,见表4-7。表4-7方案设计植物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步设计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6995
倒虹吸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23530
输水箱涵段
植草皮面积
m2
548470
587565
隧洞口开挖面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44850
42385 2
石料场防治区
恢复植被面积
m2
133400
133400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渣场绿化面积
m2
1124900
224140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植草皮面积
m2
80000
13537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临时道路绿化面积
m2
180000
167400 6
合计
2111620
③渣场防治措施
方案设计的渣场防治措施见表4-8。表4-8方案设计渣场防治措施统计表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动态监测结果
包括对工程开挖面、堆渣及施工场地的防护措施,可分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拦渣工程、绿化工程及临时防护措施等。
①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工程措施 表4-9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表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备注 A-Ⅰ
东江口—莲湖人工渠道
绿化工程
施工第二年完成大部分,第三年基本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第二年人工渠两侧便道外修建浆砌石矩形排水沟
影响区整治工程
第三年自然植被恢复 A-Ⅱ
莲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回填覆土,开始建排水沟、护坡等
绿化工程
02年7月开始站场内绿化
渣场整治工程
4渣场平整为建筑用地、N1渣场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完成 A-Ⅲ1
莲湖-石水口明槽
绿化工程
03年开始绿化、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开始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建设,已配套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6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7月自然植被恢复 A-Ⅲ2
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2年7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2年底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平整为建筑用地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基本恢复
B-Ⅰ
旗岭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完成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临时渣场未整治
边坡防护工程
边坡砼喷锚01年初完成、浆砌石护坡03年7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未整治
旗岭渡槽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Ⅱ1 走马岗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削坡开级、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支洞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出口为公路,02年8月完成洞口建设
官仓倒虹吸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平整、未绿化
观音山隧洞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5月开始,已完成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笔架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弃渣利用完,转化为扎筛场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砼喷锚、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施工期砼喷锚、完工后浆砌石护坡 B-Ⅱ2
樟洋渡槽
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Ⅲ1
石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浆砌石排水沟、开挖面砼喷锚、浆砌石护坡
石山涵洞渠道工程
护坡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浆砌石、网格植物
排水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石、砼抹面排水沟
绿化工程
部分于02年3月完成,03年5月全部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6月平整后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续表6-4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完成情况
B-Ⅲ2
隔水-契爷石水明槽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护坡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片石护坡、截水沟
B-Ⅲ3
契爷石水-塘厦明槽及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
C-Ⅰ
金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 泵站场区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部分未平整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浆砌石
金湖渡槽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
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已植树
C-Ⅱ
凤皇岗--窑坑输水管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护坡工程
03年6月浆砌石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6月基本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自然植被恢复
C-Ⅲ1
窑坑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工初期砼喷锚护坡、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2年9月完成浆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箱涵02年5月完成,其它03年4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未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Ⅲ2
凤岗隧洞首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2月平整、6月植被恢复
凤岗隧洞中后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Ⅳ
隧洞出口箱涵、沙岭倒虹吸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10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沙岭-上埔箱涵
绿化工程
部分02年初,其它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1年初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影响区整治工程
部分自然植被
②弃土弃渣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表4-10渣场防护及整治监测结果 渣场
数量 ×104m3
说明
4.3
鱼塘,已平整,建房 3
36.1
陈屋贝村、鱼塘、已平整 4
39.7
废弃旧河道,已平整、建房
笔架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现已为石料厂,由他人经营 6
石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场地需要平整绿化 7
4.5
低洼地,已平整、建房 8
23.1
低洼地、山塘,部分未绿化
地下涵临时弃渣、山沟中、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树 10
3.4
有1.8m砖砌挡渣墙,大部分弃渣已利用,未平整绿化
5.4
石渣已利用、场地正在变为建筑用地,土渣仍在,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2
弃土弃渣全部回填利用,渣场已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3
弃土全部回填,场地被地方利用,与附近垃圾场连为一体变成了垃圾场
15.1
鱼塘、已平整,建房
N1
4.6
莲湖泵站附近,弃渣未整治,部分地段自然植被恢复较好 N2
旗岭泵站附近山沟,施工期弃渣已回填利用或运走 N3
走马岗支洞口、隧洞开挖渣料、全部利用、未平整绿化 N4
官仓箱涵弃渣、部分未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良好
N5
9.5
石山涵洞渣场、堆放在河沟边,局部有沙袋拦挡,部分为自然植被拦挡,自然植被生长茂盛。渣场表面种植山指甲树苗,成活率70%左右,有自然草生长。N6
地下涵临时弃渣、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被恢复良好 合计
154.7
③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输水箱涵、渡槽、泵站等完工区绿化,绿化方式以铺草皮为主,并配合有少量乔木树种和灌木、及花卉,同时包括自然植被恢复。
箱涵区完工后一般形成30m左右的永久占地区,边界建有围墙或护栏,仅靠护栏为浆砌石或水泥排水沟,中间除箱涵和水泥路以外的地方全部覆土绿化、绿化方式有铺草皮、植树、栽花,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防治责任范围内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第二年初石山涵洞完工区及雁田箱涵完工区开始绿化,绿化面积为16.88hm2。第三年绿化面积增加为51.1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达115.92hm2。(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①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理度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防治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分监测。
施工第一年,各标段以开挖为主,产生大量弃土弃渣和开挖面。该阶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开挖面水泥喷浆、截水沟、挡渣墙、临时沙包及排水工程。各项措施的防治面积合计为221.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62.87%。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4.72hm2。
第二年新增防治措施包括输水管线两侧永久排水沟、开挖面浆砌石护坡、网格植物护坡及绿化工程等。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为270.21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63%。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0.3hm2,绿化工程面积为16.88hm2。
第三年绿化工程及生物护坡面积继续加大,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达285.68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81.01%。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1.97hm2,绿化工程面积为39.21hm2,生物护坡面积为5.05hm2。施工期末及运行初期的防治总面积增大为323.8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91.84%。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2.11hm2,绿化工程面积为57.28hm2,生物护坡面积为17.89hm2。
②拦渣率
拦渣率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实际拦挡弃土弃渣量与防治责任范围内弃土弃渣总量的百分比。表4-11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监测结果 标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hm2)
t/hm2.a
T
(hm2)
t/hm2.a
t
(hm2)
t/hm2.a
t A-Ⅰ
1.42
0
0.0
1.42
0
0.0
1.42
0
0.0 A-Ⅱ
2.33
39.23
91.4
2.33
39.23
91.4
0.0
0.0
1.53
39.23
60.0
1.53
39.23
60.0
0.0
3.62
0
0.0
3.62
0
0.0 A-Ⅲ1
0.0
1.51
39.23
59.2
0.31
0.0 A-Ⅲ2
4.21
0
0.0
6.98
0
0.0
6.98
0
0.0 B 27.5
0.0
5.01
0
0.0
7.21
0
0.0
B-Ⅱ1
0.6
0
0.0
0.6
0
0.0
0.0
3.22
0
0.0
3.22
0
0.0
3.22
29.65
95.5
2.29
39.23
89.8
2.29
39.23
89.8
1.68
39.23
65.9
-Ⅰ
0.96 484.17
464.8
0.26
484.17
125.9
1.16
23.72
2.28
0
0.0
2.28
0
0.0
2.28
0
0.0 B-Ⅱ2
0.0
0.0 B-Ⅲ1
1.51
0
0.0
1.51
0
0.0
1.51
23.72
35.8
0.32
748.25
239.4
0.63
748.25
471.4
0.48
748.25
359.2
0.0
1.13
39.23
44.3
2.3
0
0.0 BB
--
ⅢⅢ2
1.3
39.23
51.0
0.86
39.23
33.7
0.86
39.23
33.7 3
4.61
39.23
180.9
2.13
39.23
83.6
1.1
39.23
43.2 C-Ⅰ
8.11
0
0.0
9.55
0
0.0
9.55
0
0.0
0.0
0.58
39.23
22.8
0.58
39.23
22.8
0.0
0.51
748.25
381.6
0.51
748.25
381.6 C-Ⅱ
0.0
3.4
0
0.0
3.4
0
0.0
0.33
29.65
9.8
0.33
484.17
159.8
0.33
484.17
159.8
0.0
0.65
39.23
25.5
0.65
39.23
25.5
C-Ⅲ1
0.88
0
0.0
0.88
39.23
34.5
0.88
39.23
34.5
3.75
0.0
3.75
0
0.0
3.75
0
0.0
C-Ⅲ2
3.23
0
0.0
3.23
0
0.0
3.23
29.65
95.8
2.12
39.23
83.2
2.12
10.6
2.12
39.23
83.2 C-Ⅳ
0.52
39.23
20.4
0.52
39.23
20.4
0.52
0
0.0
3.77
0
0.0
3.77
0
0.0
3.77
0
0.0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全线
49.97
1317.4
68.81
1801.3
67.16
1610.6 由表4-11可知,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第一年为1317.4t,第二年为1801.3t,第三年为1610.6t,合计为4729.2t。以施工期最大弃土弃渣量396.6×104m3计,可得施工期拦渣率为99.88%。③植被恢复系数与林草覆盖度
植被恢复系数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植被恢复面积占防治责任区范围内可恢复植被面积百分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积。林草覆盖率则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由植物措施监测结果可知,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为115.92hm2,由此可计算出运行初期的植被恢复系数为95.96%,林草覆盖率为32.87%。
施工期第二年、第三年林草覆盖面积分别为16.88hm2和51.18hm2,则第二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13.97%和4.79%,第三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42.37%和14.51%。④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与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之比。
根据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为500t/km2.a,由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计算各阶段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土壤流失控制比(表4-12)。平均土壤流失量=标段(全线)土壤流失总量÷标段(全线)面积 土壤流失控制比=标段(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土壤允许流失量
表4-12施工期平均土壤流失量及土壤流失控制比
标段
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
土壤流失控制比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A-Ⅰ
2.29
2.29
0.97
0.46
0.46
0.19 A-Ⅱ
9.23
10.81
4.47
1.85
2.16
0.89 A-Ⅲ1
16.94
7.45
2.98
3.39
1.49
0.60 A-Ⅲ2
3.89
3.12
2.66
0.78
0.62
0.53 B-Ⅰ
18.00
7.96
1.77
3.60
1.59
0.35 B-Ⅱ1
5.11
5.11
7.03
1.02
1.02
1.41 B-Ⅱ2
4.94
4.24
0.00
0.99
0.85
0.00 B-Ⅲ1
15.53
25.37
19.85
3.11
5.07
3.97 B-Ⅲ2
7.40
13.95
6.06
1.48
2.79
1.21 B-Ⅲ3
17.30
12.06
5.31
3.46
2.41
1.06 C-Ⅰ
5.88
15.63
15.63
1.18
3.13
3.13 C-Ⅱ
7.16
10.60
10.13
1.43
2.12
2.03 C-Ⅲ1
16.24
11.10
11.10
3.25
2.22
2.22 C-Ⅲ2
4.73
2.42
9.40
0.95
0.48
1.88 C-Ⅳ
10.10
9.19
8.54
2.02
1.84
1.71 全线
9.90
9.80
7.80
1.98
1.96
1.56
由表可知,施工期第一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90t/hm2.a,即99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8;第二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6;第三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7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56。⑤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扰动土地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挖损、占压、堆弃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积计。扰动土地整治面积,指对扰动土地采取各类整治措施的面积,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积。
根据以上定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扰动土地面积应该为整个防治责任范围,即352.63hm2。而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即等于综合治理面积(土壤流失量已达达允许侵蚀标准)加上那些采取措施后仍然未达到允许侵蚀标准的面积,由此可得扰动土地整治面积为339.08hm2,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6.16%。
6、运行初期水土流失监测
经过采取各项防治措施,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内91.84%的区域其土壤流失量已达到允许侵蚀标准,其中大部分区域基本没有土壤流失,监测结果可以计算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8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41。
7、结论
(1)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水利部批文,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和临时占地157.79hm2;直接影响区124.54hm2,包括工程沿线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从可行性研究到施工设计,工程发生以下变更:①取消了凤岗泵站并对输水线路进行了优化;②取消了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③利用隧洞弃渣加工石料,永久弃渣大为减少(包当地利用),渣场整治后归还当地,弃土、弃渣占地均改为临时占地,面积由112.43hm2减少为64.60hm2,减少42.54%;④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⑤随着渣场和临时道路占地面积的减小,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
由于设计上的以上变化,实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与方案设计值相比,减少27.5%。其中永久占地减少为126.63hm2,直接影响区减少为39.36hm2,但临时占地有所增加,为186.64hm2。考虑到工程设计的变更,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基本上是合理的。工程竣工进入运行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为永久征地范围,即126.63hm2。(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将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分为5个防治区,即弃渣场重点治理区、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临时道路防治区和石料场防治区,分区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布局合理,效果明显,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
8、存在问题及建议
(1)莲湖泵站厂区内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2)旗岭泵站厂区内、直接影响区及渡槽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3)走马岗支洞口渣场在归还当地前应尽快平整、覆土。
(4)石山涵洞渣场顶面需设置排水设施,将地表径流安全排入河道。渣面在交还地方前补播适宜的草种,以恢复自然植被。
(5)部分临时工棚及场地尚需妥善处理,局部临时道路边坡仍需种植林草,以恢复植被。
(6)对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效益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并将监测成果定期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篇:地质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绪言 •
在绪言中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①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情况、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 ②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 ③工作区地质调查历史及研究程度 • ④工作概况及完成任务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工作量一览表等)
第一章 地层 •
首先,简单介绍所属地层区,地层发育程度、分布情况、本区地层系统,列出地层系统简表,表内的项目应有:地层名称(界、系、统、地方性名称及代号),厚度、矿产等并用符号表示出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然后,将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逐一进行叙述,内容包括:分布范围、露头及发育情况、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变化规律、化石、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可参考本书地层部分的叙述格式顺序),对于含矿层、标志层及特殊岩性可详细描述,并附剖面图,地层柱状对比图,重要岩性和接触关系的素描图或照片等。(基于我们实测资料)
第二章构造 •
首先,说明测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内构造基本特征和形成时代的分析。• 然后,按照构造类型(先褶皱、后断层)描述各种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性质、分布。• 最后,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先后次序,从属级别与形成机制;分析构造发生的条件和发展过程。•(附地质构造图或构造纲要图,褶皱、断层素描图或照片,节理玫瑰花图等)
第三章岩浆岩 •
首先,概述区内岩浆活动的总体情况,指出岩浆岩的种类和发育程度,如区内岩体较多可列简表介绍其名称、产状、岩相、侵入时代及规模等。• 然后,以形成先后为序,对各种岩体分别叙述,内容包括出露位置,所在构造部位,岩体形态、产状、规模、岩性特征,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的蚀变现象、含矿性等。(附岩体及接触关系及素描图)。
第四章矿产
首先,概述区内矿产发育程度,已知矿产种类及矿床(点)数量,然后,按矿种分别叙述各种矿产在地理和地质上的分布情况、类型、规模、赋存的地质条件、找矿标志、远景预测等。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
本章是根据以上各章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沉积环境分析法和构造分析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情况以及发展演化过程。第六章
结束语•
通过前面几章内容,最后总结本次地质填图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新发现、新见解,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附录• 专题研究(必选)• 附图、图版等(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附表(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一、一般项目的地质报告,应由分从技术负责组织编写。国家项目或重点的评价及勘探项目地质报告,应由队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组织并参与编写工作。
二、重点评价及勘探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必须对其工作程度主要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检查或现场验收。经过检查合格的资料,才能作为编写地质报告的基础地质资料。野外工作结束前的地质成果检查验收,由地质队组织进行,重点矿区公司需派人参加,力争把问题解决在报告编写之前。
三、报告编写前,要根据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矿区(或工作区)的具体地质情况,拟定出报告编写提纲。一般项目的报告提纲,由队总工程师审查,重点评价或勘探工作项目的报告提纲必须报公司审查。
四、地质报告的编制应事先作好准备工作,订出工作计划,建立各种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分工负责完成。在地质报告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各点:
1.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每一项工作结束之后,至少要经过三次检查;即自检、互检和抽查。自检和互检的数量应当是百分之百,抽查的数量不得少于25—30%。
2.除图纸以外的各种资料的修改,应保持原来字样的清晰,以供复查时参考。因此只能对错误之处用单线或双线划去,在其上侧写明改正的数据,不得将原文涂抹。
3.检查,应当直接根据最原始的资料,避免互相转抄,一误再误。
4.各种图纸资料的修改应通过一定的手续,避免与之有关的图纸及资料不能修改或忘记修改。
5.每项工作应固定专人去做,要尽量避免中途换人,以免因工作情况不熟悉而导致误差的发生。
五、编写地质报告要对矿区(或工作区)的主要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对有些争论大的问题,应该深入实践,补充必要的工作,以达到合理的解决。对矿床成因等地质理论问题,不强求统一,不同看法可在专题研究报告中论述,或作为地质报告附件提交。
六、编制地质报告时,应注意报告的质量。地质报告的质量主要建立在地质观测、勘探工程、所有原始资料、所有综合图纸、表格、综合研究、品位与储量计算的质量的基础上。因此在找矿勘探过程中,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把住各工序、各环节、各岗位的质量关,才能保证地质报告有较好的质最。在地质报告编制过程中,也必须上一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提供质量可靠的数据或资料,下一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资料,合格后再开展本工序的工作。地质勘探报告本身的质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所有问题必须在文字报告的有关章节及其有关图、表编录上分别交代清楚。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使文字章节、图表、编录等能自己说明问题而不需要参考其它图表资料,以便于使用。
2.所有评述都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顺序与人类认识事物的顺序相同,即由总的概述到分别论述,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3.对所评述的问题,都必须提出明确的认识及结沦。
4.所有评述和结论必须有事实依据;也可有必要的推论或预测,但需指出推论和预测的依据。
5.报告应附有必要的照片和扩大素描或插图。
6.所有图、表资料,其内容应当简明扼要,但又要包括必要的内容。
7.文字报告、图、表附件的有关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8.文字报告、图、表的打印、装订应力求精美,防止遗漏、错字和破坏。
第四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3 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简述项目基本情况、评价项目委托方及评价要求、评价工作过程等。
1.评价目的与依据 1.1评价对象和范围
描述评价项目名称,根据项目立项批复文件、初步设计资料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明确安全验收评价范围。安全验收评价范围一般从空间范围或生产系统组成进行说明,应说明不包括哪些方面(一般不包括选矿厂〈供配电除外〉、地面炸药库、危险化学品等)。
1.2评价目的和内容
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简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3评价依据 1.3.1法律法规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应遵循的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1.3.2标准规范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应遵循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有关规范。
— 21
—
1.3.3建设项目合法证明文件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所依据的合法证明文件(包括发文单位、日期和文件号等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1)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2)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批复文件及重大设计变更批复文件;
(3)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委托书(任务书、合同书)。1.3.4建设项目技术资料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所依据的有关技术资料(包括文件名称、编制单位和日期等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文件: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2)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资料和设计变更;
(3)建设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建设项目施工记录(含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及中间验收记录)、竣工报告及竣工图;
(5)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记录和施工监理报告。1.3.5其他评价依据
列出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所依据的其他有关文件。1.4评价程序
简要介绍开展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工作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2.建设项目概述 2.1建设单位概况
简要介绍建设单位历史沿革、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基本情
— 22
—
况,建设项目背景及立项情况。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及交通、矿区周边环境等。
2.2自然环境概况
简要介绍区域地形地貌、气候(降雨量、风向、主导风向、气温、冻土深度、最高洪水位或山洪特征等)、地震烈度等。
2.3地质概况 2.3.1矿区地质概况
简要介绍矿区在大地构造中的位置、出露地层、脉岩和区域构造等区域地质情况,以及矿区地层、地质构造和岩石等矿区地质情况。
2.3.2矿床地质特征
简要介绍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夹石(层)分布规律及岩性特征、顶底板围岩等。
2.3.3水文地质概况
简要介绍区域水文地质,矿区水文地质类型、条件及其特征,矿坑涌水量等。
2.3.4工程地质概况
简要介绍矿区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2.4建设概况
简要介绍矿山项目实际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2.4.1矿山开采现状(改、扩建项目)
— 23
—
简要说明原有设计情况,扩建前开采情况、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利旧工程、与原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原有辅助设施等。
2.4.2建设规模及工作制度
简要介绍地质报告提交储量及范围、矿山开采储量、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产品方案、工作制度等。
2.4.3总图运输
简要介绍矿区区域概况、厂址、工程组成、总体布置、工业场地和总平面布置、企业内外部运输与矿区道路等。
2.4.4开采范围
简要介绍开采对象、开采范围、矿区开采顺序。联合开采时,论述露天、地下的界限和相互关系等。
2.4.5开拓运输系统
地下矿山简要介绍开拓方式,主要开拓工程的位置、结构形式、支护和装备,中段高度和标高;矿石、废石、人员、材料、设备的提升、运输方法和系统等。
露天矿山简要介绍开拓运输方式,说明露天采场各台阶与采矿工业场地、矿仓、排土场等的联系;简要介绍运输线路和设备,主要运输设施的位置、结构形式、支护和装备等。
2.4.6采矿工艺
地下矿山简要介绍采用的采矿方法、回采顺序、矿块构成要素、采准切割、矿房及矿柱回采、采空区处理等。对于采用充填采矿方法的矿山,应简要介绍充填材料、充填料制备及输送、充填供排水和排泥、充填系统计量和控制等。
— 24
—
露天矿山简要介绍露天采场境界、台阶参数、采剥方法、穿孔爆破与铲装作业等。
2.4.7通风防尘
地下矿山简要介绍通风方式、风量和风压计算、风流风量控制措施、局部通风和主要通风的防尘装置及设施等。
露天矿山简要介绍尘毒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措施,胶带运输斜井和平硐溜井等井巷工程的通风防尘装置及设施等。
2.4.8矿山电气
简要介绍用电负荷、电源、供电系统、变(配)电所、输电线路、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过电压保护及接地措施、电气照明等。
2.4.9防排水与防灭火
地下矿山简要介绍矿井涌水量、排水方式与系统、水仓容积、水仓和水泵房的布置、排水设备、突水预防等;井下消防供水系统、消防器材配置、火灾信号设置和具有自燃倾向性矿山防灭火工程技术措施等。
露天矿山简要介绍露天矿防排水条件、设计标准、允许淹没条件等;山坡露天开采防洪截水方式,截洪、导水沟的布置形式和主要技术规格等;凹陷露天开采的排水方式、排水系统布置和排水设备等;露天采场消防供水系统和消防器材配置等。
2.4.10排土场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出坑岩石量、排土场位置、排土方式和作业过程、排土场堆置要素、排土场运输方式及线路布置、防洪排水设施和主要设备等。
— 25
—
2.4.11压风及供水系统
简要介绍压风设备及辅助设施,供水系统及设备等。2.4.12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简要介绍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
2.4.13主要设备表
列表介绍实际主要生产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和分布等。2.4.14公用辅助设施及土建工程
简要介绍给排水,自动化仪表、通信,机、汽、电修设施,热工及暖风,土建工程等。
2.4.15企业安全管理
简要介绍企业安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教育培训及取证、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现场管理、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情况。
2.4.16安全设施设备投入
简要说明项目投资决算和安全设施设备投资明细等。2.4.17设计变更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设计修改变更。2.4.18其他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2.5施工及监理概况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施工、监理单位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开工、竣工日期及其工程进度控制情况,重点分项工程、隐蔽工程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和交工验收等基本情况。
— 26
—
2.6试运行概况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各生产系统运行状况、安全设施运行效果、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日常安全管理、安全生产事故等情况。
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分析 3.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矿山地质资料、项目实际建设方案、企业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等,对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确定主要存在场所或部位,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危险特性、可能产生的后果予以分析。
地下矿山重点辨识与分析冒顶片帮、透水、中毒窒息、放炮、火药爆炸、高处坠落和火灾等危险、有害因素。
露天矿山重点辨识与分析坍塌、放炮、火药爆炸、车辆伤害和高处坠落等危险、有害因素。
3.2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建设项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危险特性、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
4.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选择 4.1评价单元划分
简述划分评价单元的依据和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评价单元划分原则确定评价单元。一般宜根据矿山生产系统和工艺过程划分为建设程序符合性、总平面布置、地下矿山开拓、提升和运输、采掘(剥)、通风防尘、矿山电气、防排水与防灭火、排
— 27
—
土场、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全管理和其他等评价单元。
4.2评价方法选择
简述评价方法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评价方法选择原则确定评价方法,并分别介绍所选用的评价方法。一般宜选用但不局限于以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安全检查法、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等定性评价方法。
5.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等相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检查、竣工验收资料、施工记录、监理记录和试运行记录等相关资料,针对建设项目实际建设方案,对每一单元应用所选用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主要检查安全设施、设备、装置、安全措施和管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分析评价其安全有效性。对每一单元进行评价总结。
5.1建设程序符合性单元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主要检查矿山建设企业的合法证件,对项目立项、安全预评价、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及设计变更、施工及监理等建设程序和相关资质的合法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5.2总平面布置单元
主要检查矿山采矿工业场地(主、副井工业场地)、辅助工业场地(风井、充填井等工业场地)、相关建筑物及设施等的厂址、总体布置和相关的安全设备、设施及措施是否符合有关法律、— 28
—
法规、标准、规范和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要求,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3地下矿山开拓单元
主要从竖井、斜井、平硐、主要斜坡道、主溜井、井底车场、井下炸药库等开拓工程的位置、形式和装备,中段高度和标高,安全出口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4提升和运输单元
地下矿山主要从提升和运输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及装置,检测检验及合格证书,电机车运输、无轨运输、胶带运输的设备、设施及运输线路,井下人车及运送人员,信号系统和安全标志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露天矿山主要从开拓运输方式,运输系统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及装置,检测检验及合格证书,汽车、铁路、斜坡道、胶带机、平硐及溜井等运输设备、设施及运输线路,信号系统和安全标志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5采掘(剥)单元
地下矿山主要从采矿及顶板管理、井巷掘进及维护、凿岩爆破、回采出矿等方面进行安全评价。
(1)采矿及顶板管理。主要从采矿方法、回采顺序和矿块构成要素,采场顶板管理(主要包括支护形式、支护质量、最大暴露面积,采空区处理以及矿柱的回收、保护情况等)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对于采用充填采矿方法的矿山,还应从矿山充填系统(主要包括设备、设施、充填控制及调度等)、充填材料、充填工艺、充填情况检查及观测、充
— 29
—
填效果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2)井巷掘进与维护。主要从井巷掘进、支护、维护和报废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3)凿岩爆破。主要从凿岩设备、作业过程、炮孔检查及处理,爆破作业、爆破安全距离、二次破碎处理、爆破器材种类及其运输、使用和清退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4)回采出矿。主要从出矿方式、出矿设备、出矿作业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露天矿山主要从露天采场、穿孔爆破、铲装作业等方面进行安全评价。
(1)露天采场。主要从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观测及分析、日常维护,开采境界、采剥方法及要素、不良地质条件处理和安全标志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2)穿孔爆破。主要从穿孔设备、作业过程、炮孔检查及处理,爆破设计、爆破作业、临近边坡爆破方法、避炮设施、爆破安全距离、二次破碎与根底处理、爆破器材种类及其运输、使用和清退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3)铲装作业。主要从铲装作业方式、设备、作业以及作业面辅助作业(主要包括平场、清道、道路、采场洒水、爆堆堆积等)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6通风防尘单元
主要从通风方式、通风设备设施、通风效果与质量,采场通风、掘进通风,防尘措施、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和通风检测检验等
— 30
—
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7矿山电气单元
主要从矿山供配电系统(主要包括矿山供电电源、供电回路、供配电电压、负荷和系统接地等)、电气设备及保护(主要包括变压器规格型号及数量、过负荷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和避雷设施等)、电气线路(主要包括电缆规格型号和线路布设等)、变配电硐室(所)、照明、保护接地、日常维护及检修、矿山通讯和信号联络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8防排水与防灭火单元 5.8.1防排水子单元
地下矿山主要从地面防治水(主要包括井口和地面工业广场位置、标高,防治水设施及措施等)、井下排水系统(主要包括井下水泵房的布置、排水设备的能力和数量、防水闸门、排水管道及水仓布置等)、井下防透水(主要包括矿井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及水文地质图填绘、探放水设备配备情况、探放水措施制定及实施情况等)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露天矿山主要从露天采场的截、排水系统设施与设备,总出入沟口、排水井口和工业场地防洪措施,矿床疏干作业,防排水水文地质资料和防排水机构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8.2防灭火子单元
主要从采场消防供水系统(主要包括水源、水池、管路、水量和灭火装置等),主要采(掘)剥设备、建构筑物、易燃易爆
— 31
—
场所消防灭火器材配置及相关要求,火灾信号设置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对于地下矿山,还应从井下的消防供水系统(主要包括井下消防管路、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配备等)、具有自燃倾向性矿山防灭火系统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9排土场单元
主要从排土场选址勘察及地基处理,排土场堆置要素,排土场运输、作业方式、作业过程及其主要设备,排土场截洪防洪、排水及拦挡设施,排土场监测设施、设备及其记录,防止滑坡、塌方及泥石流产生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10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单元
主要从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方案、设备、设施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11安全管理单元
主要从安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安全教育及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情况、安全管理制度(含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应急救援、职业安全健康监护、安全投入、现场管理及生产安全检查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5.12其他单元
主要从压风与供水、公用辅助设施及土建工程等方面进行符合性检查,分析与评价其安全有效性。
— 32
—
6.危险危害程度评价
针对所辨识出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采用科学、合理、适用的评价方法对其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为矿山正式投入生产运行后的风险控制提供方法和依据。
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针对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分析与评价结果,依据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借鉴类似矿山的安全生产经验,分单元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8.评价结论
简要列出评价对象运行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及其危险危害程度。简要说明评价对象安全设施、设备、装置及安全管理措施等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符合性及其安全有效性。明确评价结论,说明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
9.附件
建设项目合法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采矿许可证、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批复文件和其他企业生产合法证件等;各评价单元结论的主要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变更通知书、质量检验评定表、验收记录、检测检验证书、各类资格证书、安全检查记录和培训记录等。
10.附图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附以下图纸,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33
—
(1)地形地质图;(2)总平面布置竣工图;(3)地下矿山井上下对照图;
(4)地下矿山开拓系统坑内外平面复合竣工图;(5)地下矿山开拓系统纵投影竣工图;(6)地下矿山典型采矿方法图;(7)地下矿山中段平面竣工图;(8)地下矿山主、副井剖面竣工图;(9)主要井巷断面竣工图;(10)井底车场竣工图;(11)提升系统竣工图;
(12)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竣工图;(13)露天开采终了境界平面图;(14)露天开采现状图;(15)露天开采采剥方法图;(16)露天开采开拓运输系统竣工图;(17)排土场现状图、拦土坝竣工图;(18)通风系统竣工图;(19)排水系统竣工图;(20)供电系统竣工图。
— 34
—
第五篇:书稿编写注意事项
书稿编写注意事项
1.书稿总字数事先心中有数(基本确定),不可成稿时才发现太厚(45万字以内较好,太簿如25万字以下也不妥,感觉没分量),那时再删就麻烦了。建议180~280页之内。另外,各章篇幅基本平衡(即各章内容编写详略相差不大)。
(注:这里指的是版面字数,16开即A4纸,正文按5号字排版,100页为15万字)
2.各章格式基本一致。比如章名下面是否都有半页纸以内的概述,章末加不加本章小结,各章安排不安排习题与思考题,等等,应该全书统一。
3.若书稿分篇(如上篇、下篇等),全书章号要一直连贯下来。
4.所有图号、表号、公式号均按章(不按节)排序,如第一章为1-1(或1.1),…;第3章为3-1(或3.1),…。如果有参考文献(也可以不加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统一放书末,按
[1][2]…排序,文中不必一一提及参考文献编号。
5.目录中,标题列到三级即可(有的地方内容较少,没有三级标题,就列到二级),不要出现四级标题(如1.1.1.1),文中也不用这种四级标题形式,可用1.、1)、(1)逐级往下顺。
6.插图要清晰,所有插图要有图题,插表要有表名称,并且先见文后见图(表),即文中先提及某个图(表),之后才给出该图(表)。如果有分图题,请统一放分图下,如(a)XXXXXX.。全书的表统一两侧封口,表内文字为小5号字。长的数学公式多居中单占行。
7.无论哪一级标题,均用名词、词组成短语,表述尽可能简练些,不用长句子作标题。
8.注意名词述语前后应严格一致,在一章内不用同一符号表示不同的量。外文字母大小写要区别使用,即不能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同一个量。注意单位用正体(如厘米cm,秒s),变量用斜体(如f(x),时间t),函数用正体(如sin,cos),张量、矩阵、矢量用黑斜体,但矩阵中的元素用白斜体,数集(整数Z、实数R、复数C、指数集∧)用黑正体。
9.涉及计算的要准确无误,引用网络资料的要核实其正确性,插图中的外文图字应该翻译为中文。
10.交稿时附件(扉页、内容简介、前言、目录、附录(可无)、参考文献(可无)、编委名单(可无)等)应一并交齐,并附全书图集文件(标上图号)。
11.参考文献的著录无论中文还是外文,应严格按国家出版要求格式编排,如参考文献是专著,则采用如下形式:
[序号] 作者名.书名:其他书名信息(如上册、下册).译者名.版本.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页码.(其中没有的项可不写).简单地说,可参照发表的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格式。
12插图画清楚即可(出版社会用visio或CAD重画),复印或扫描的图要保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