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时间:2019-05-14 12:1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第一篇: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

第20号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经2003年9月28日局务会议通过,现予

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局长:徐光春

二零零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电影产业,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准入,增强电影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电影业繁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境内国有、非国有企业经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业务及外资公司参与经营电影制作、放映业务的资格准入管理。

第三条 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允许外资参股与境内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成立电影制片公司。

(一)成立合资、合作(不含外资)电影制片公司的申报条件:

1、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2、须提交申请书、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合作各方营业执照复印>。

(二)成立中外合资、合作电影制片公司的申报条件:

1、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

2、外资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超过49%;

3、须提交申请书、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合作各方营业执照复印>(外方可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状况证明材料)。

(三)未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境内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不含外资)单独成立电影制片公司的申报条件:

1、首次拍摄影片时需申请领取《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申请时须向广电总局提交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

二、本单位的资金证明、拟摄制电影的剧情梗概等材料;领取《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后,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2、以《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的形式投资拍摄了两部(含两部)以上电影片;

3、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4、须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

二、投资摄制的两部《摄制电影

许可证(单片)》、《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等相关材料。

(四)符合上述

(一)、(二)、(三)项条件的,由广电总局颁发《摄制电影许可证》。

申请人持广电总局的批准文件和《摄制电影许可证》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条 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规定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公司,依《电影管理条例》享有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鼓励国有、非国有单位(不含外资)控股或单独成立电影技术公司,改造电影制片、放映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允许外资公司参股经营此项业务,外资公司在经批准的省市可以控股经营此项业务。申报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

(二)须提交申请书、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合作各方营业执照复印>。

(三)符合上述条件的,由广电总局核准后,申请人持广电总局的核准文件到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六条 从事第三条、第五条规定的涉外业务的,还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 鼓励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申报条件及

程序如下:

(一)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二)受电影出品单位委托代理发行过两部电影片或受电视剧出品单位委托发行过两部电视剧;

(三)须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

二、已代理发行影视片的委托证明等材料。

(四)符合上述条件,向广电总局申请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的,由广电总局颁发向全国发行国产影片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向当地省级电影行政部门申请成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的,由当地省级电影行政部门颁发本省的专营国产影片《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国产影片《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依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取得专营国产影片《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的公司,依《电影管理条例》享有与现有省级电影发行公司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广电总局按照《关于发行放映国产影片的年度考核办法》,对取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的公司进行年度考核。

第十条 允许电影院线公司以紧密型或松散型进行整合。鼓励以跨省院线为基础,按条条管理的原则重新整合。不允许按行政区域整体兼并院线。院线整合应当报广电总局审批。

(一)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外资除外)以参股、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

1、以参股(股份在49%以下)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参股单位必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以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控股单位必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

2、单独组建省内或全国电影院线公司的,组建单位必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

3、组建院线公司应当按照广电总局关于成立电影院线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组建省内院线公司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审批,报广电总局备案;组建跨省院线公司的,由广电总局审批。

(二)鼓励国有、非国有单位及个人按照《电影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全国农村以多种方式经营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在城市中的学校、社区以多种方式经营电影放映业务。

(三)鼓励国有、非国有单位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经营电影放映业务,需报县级以上地方电影行政部门批准,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电影进口经营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电影进口经营企业专营。进口影片全国发行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具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发行公司发行。

第十二条 鼓励影片摄制单位多>道出口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国产影片。鼓励电影制片单位参加国外电影节(展),参展影片应当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并应事先报广电总局备案。 在境内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展),应当报广电总局批准。

第十三条 广电总局颁发的《摄制电影许可证》、《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实行隔年检验制度。地方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其管理权限,对其颁发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

第十四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按照《电影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完)

第二篇: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第43号

〘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4年6月15日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11月10日起施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徐光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 二○○四年十月十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电影产业,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准入,增强电影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电影业繁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电影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经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进出口业务及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经营电影制作、放映业务的资格准入管理。 第三条 国家对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进出口经营资格实行许可制度。

第四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为全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进出口经营资格准入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章 电影制作

第五条 国家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申请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一)已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联合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的,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

1、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2、提交申请书、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各方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二)未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首次拍摄电影片时须设立影视文化公司,由影视文化公司申请领取〘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取得〘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1、地(市)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各类影视文化单位,均有资格申领〘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

2、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制作影片的资金来源证明、拟摄制影片的文学剧本(故事梗概)一式三份;

3、广电总局在20个工作日内对申报的摄制资格及电影文学剧本(故事梗概)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发给〘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申报单位持广电总局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4、取得〘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单位,享有影片一次性出品权。出品人可独立出品,也可与其他制片单位(含影视文化单位)联合出品;

5、〘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实行一片一报制度。

(三)已取得〘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单独或联合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的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

1、已经以〘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形式投资拍摄了两部以上电影片;

2、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3、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联合设立电影制片公司的,还要提供合同、章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各方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4、投资摄制两部电影片的〘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等相关材料。

(四)符合(一)、(三)项的,广电总局在20个工作日内颁发〘摄制电影许可证〙。申报单位持广电总局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广电总局备案;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第六条 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方)与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外方)合资、合作设立电影制片公司(以下简称合营公司)。申请设立合营公司,由中方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一)中方已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或已取得两个〘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 

(二)合营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

(三)外资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得超过49%;

(四)符合(一)、(二)、(三)项的,由中方向广电总局提交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合营各方注册登记证明(或身份证明)、资信证明、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等。广电总局依法予以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出具核准文件并颁发〘摄制电影许可证〙;

(五)符合(一)、(二)、(三)、(四)项的,由中方持广电总局出具的核准文件及本条

(四)中所列文件,报商务部审批。商务部依法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经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六)申报单位持广电总局、商务部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 按照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公司,依照〘电影管理条例〙享有与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电影技术公司,改造电影制片、放映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一)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

(二)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联合设立电影技术公司的还要提供合同、章程、各方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三)符合(一)、(二)项的,申报单位持广电总局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报广电总局备案;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第九条 允许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中方)与境外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外方)合资、合作设立电影技术公司,改造电影制片、放映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一)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

(二)外资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得超过49%,经国家批准的省市可以控股;

(三)符合(一)、(二)项的,由中方向广电总局提交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合营各方注册登记证明(或身份证明)、资信证明、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等。广电总局依法予以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出具核准文件;

(四)符合(一)、(二)、(三)项的,由中方持广电总局出具的核准文件及本条

(三)中所列文件,报商务部审批。商 5 务部依法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经批准的,颁发〘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五)申报单位持广电总局、商务部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章 电影发行、放映

第十条 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申报条件及程序如下:

(一)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二)受电影出品单位委托代理发行过两部电影片或受电视剧出品单位委托发行过两部电视剧;

(三)提交申请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名称预核准通知书、已代理发行影视片的委托证明等材料;

(四)符合(一)、(二)、(三)项并向广电总局申请设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的,由广电总局在20个工作日内颁发全国专营国产影片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向当地省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公司的,由当地省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颁发本省(区、市)专营国产影片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申报单位持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第十一条 广电总局依照关于发行放映国产影片的考核的有关规定,对取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的公司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允许电影院线公司以紧密型或松散型进行整合。鼓励以跨省院线为基础,按条条管理的原则重新整合。不允许按行政区域整体兼并院线。院线整合报广电总局审批。

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现有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院线公司。

(一)以参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参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以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控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单独组建省内或全国电影院线公司的,组建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

(二)组建省(区、市)内院线公司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审批,并报广电总局备案;组建跨省院线公司的,由广电总局在20个工作日内审批。申报单位持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第十三条 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组建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院线。

(一)凡在省(区、市)内与20家以上中小学校、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影剧院、礼堂等签订电影供片协议的,可向当地省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一条省(区、市)内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院线;

(二)凡在不同省(区、市)与30家以上中小学校、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影剧院、礼堂等签订电影供片协议的,可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设立一条跨省(区、市)的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院线;

(三)组建省(区、市)内院线公司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审批,并报广电总局备案;组建跨省院线公司的,由广电总局在20个工作日内审批。申报单位持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不批准的,书面回复理由。

第十四条 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依照〘电影管理条例〙在全国农村以多种方式经营电影发行、放映业务,在城市社区、学校经营电影放映业务。

第十五条 鼓励境内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经营电影放映业务,须报县级以上地方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外商投资电影院依照〘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管理。

第四章 电影进出口

第十六条 电影进口经营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电影进口经营企业专营。进口影片全国发行业务由广电总局批准的具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发行公司发行。

第十七条 鼓励影片摄制单位多渠道出口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国产影片。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广电总局颁发的〘摄制电影许可证〙、〘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实行隔年检验制度。地方电影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颁发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

第十九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依照〘电影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广电总局、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4年11月10起施行。广电总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广电总局令第20号)、〘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8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

(1997年8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47号公布,根据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32件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根据2014年5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6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等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影的发行、放映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主管和协管部门)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文广影视局)是本市电影发行、放映的主管部门。

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电影放映的管理,业务上受市文广影视局的指导。

各级公安、工商、卫生、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影发行、放映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发行、放映活动的原则)

从事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传播有益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维护电影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许可证制度)

本市对营业性电影发行、放映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

第六条(宏观调控)

本市对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设立实行宏观调控。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

第七条(发行单位的定义)

电影发行单位是指为电影放映单位有偿提供电影片的单位。

第八条(发行单位的条件)

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活动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

(二)有熟悉电影发行业务的管理人员;

(三)有必要的电影发行管理制度;

(四)有规定数额的资金;

(五)国家电影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放映单位的定义与分类)

电影放映单位,是指拥有电影放映设备、从事电影(包括35毫米、70毫米等常用胶片规格电影,环幕电影,动感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和非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采取向社会公众售票方式从事电影放映活动的单位,包括电影院、电影放映队等专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和影剧院、文化宫(馆)、礼堂、俱乐部等兼营电影放映业务的单位。

非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是指机关、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本单位或者本系统职工提供电影放映服务的单位。

第十条(放映单位的条件)

设立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电影放映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场所和设备;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申请材料)

申请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和管理人员的简历及其他有关证明;

(三)资金信用证明;

(四)活动场所的房地产权证书或者房屋租赁合同。

申请设立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除提交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固定放映场所的建筑平面图、放映设备的名称和类型等材料。

第十二条(发行、放映单位的设立审批)

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向市文广影视局提出申请。市文广影视局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给予申请人书面答复。经批准同意的,由市文广影视局发给《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设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影发行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审批手续。

设立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向市文广影视局提出申请。市文广影视局应当自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给予申请人书面答复。经批准同意的,由市文广影视局发给《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

取得《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和《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其中,取得《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还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前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申领卫生许可证。

第十三条(备案制度)

经国家电影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影发行单位需在本市从事电影发行经营活动的,应当向市文广影视局备案。

第十四条(变更与终止)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名称、地址、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的,应当按照设立审批程序,向有关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五条(许可证有效期)

电影发行、放映许可证的有效期为三年。营业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需要延续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市文广影视局提出申请,市文广影视局应当根据申请,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三章业务活动管理

第十六条(业务范围)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应当按照电影发行、放映许可证核定的业务范围从事发行、放映活动。

第十七条(发行范围)

电影制片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发行本单位摄制的电影片。

电影制片、发行单位不得向未取得《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的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发行电影片。

第十八条(发行、放映电影片的要求)

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单位发行、放映的电影片,必须持有国家电影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并符合国家电影技术标准。

对国家电影行政部门作出的停止放映或者删剪电影片的决定,发行、放映电影的单位必须执行。

第十九条(禁止发行、放映的电影)

禁止发行、放映有下列内容的电影:

(一)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二)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的;

(五)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

(六)诽谤、侮辱他人的;

(七)国家规定禁止发行、放映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著作权保护)

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电影,依法享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发行、放映电影片,应当取得电影著作权人的许可,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取得电影片发行、放映许可后,应当与相关的当事人签订发行、放映合同。

第二十一条(禁止不正当竞争)

电影发行单位不得限定电影放映单位的电影片来源,不得限制其他电影发行单位正当的经营活动。

第二十二条(电视台放映电影片的要求)

电视台放映电影片的,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国产电影片的放映)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每年放映国产电影片的时间总和应当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外语原版电影片的放映)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放映外语原版电影片的,应当在售票处的醒目位置和宣传广告、电影票上予以注明。

第二十五条(放映场所、场次与开映时间)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在售票处的醒目位置和电影票上注明放映电影片的场所、场次和开映时间,并按照注明的放映场所、场次和开映时间放映电影片。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放映电影片的场次、间隔时间和插映广告的时间等要求,由市文广影视局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电影票的监制)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的电影票,由市文广影视局统一监制。

第二十七条(票价的限定与标注)

电影票价的最高限额,由市文广影视局会同市物价部门根据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的等级或者放映场所及其配套设施、设备的条件予以确定,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必须执行。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在售票处的醒目位置和电影票上注明电影票价。

第二十八条(营业报表)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应当按月将记录放映电影片的片名、场次、观众人次、票款收入等情况的营业报表,报送市文广影视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

第二十九条(公共秩序与环境卫生的维护)

电影放映单位应当维护放映场所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保证观众的安全与健康。

第三十条(电影交流活动的举办)

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等电影交流活动的,举办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检查)

市文广影视局和区、县文化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对电影发行、放映活动进行检查,检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对执法人员的工作,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行政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市文广影视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经批准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二)发行、放映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电影发行、放映许可证。

(三)不执行国家电影行政部门停止放映或者删剪电影片的决定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电影发行、放映许可证。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处罚。

营业性电影放映单位出售电影票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的,由物价部门按照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市文广影视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市文广影视局或者区、县文化行政部门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对执法者违法行为的追究)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部队、教育等系统发行单位的管理)

部队、教育等系统的电影发行单位从事非营业性电影发行活动的管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广影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施行日期与废止事项)

本办法自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1992年4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

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

2008.02.28 作者:电影网

来源: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部署,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中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要求,加快农村数字电影发展,保障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的顺利推进,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精神,依照《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广发影字[2005]537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认真制定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的工作方案。要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加快农村电影数字化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院线制、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促进农村电影的繁荣发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三条 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重点用于购置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提供放映场次补贴。所需经费按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原则核定。原则上东部地区由本省(区、市)各级财政自筹解决,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按不同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本省各级财政解决。各地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影片充足供应,确保资助设备有效使用,确保政府场次补贴按时到位,确保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公益放映到位。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成立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协调小组,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的总体要求,全面组织和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协调解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各省(区、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

(三)制定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落实中央补助资金,制定数字放映计划和设备资助、场次补贴计划;

(四)审批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方案,审核放映计划;

(五)监督检查各地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

(六)组织招标采购设备、协调购买影片公益版权、节目加工制作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 各省(区、市)建立本省(区、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方案,落实本地财政配套资金,制定放映计划、制定设备资助和场次补贴办法;

(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工作,推动本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

(三)组织招标本省(区、市)配套资金购置的数字放映设备,所购设备须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数字电影技术标准和规范,经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通过并报广电总局科技司审核认证;

(四)监督放映质量,落实放映场次,组织放映人员的培训,监督、管理好政府资助的设备及数字节目的有效使用。

第三章 放映设备

第六条 国家广电总局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建立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服务平台,负责公益影片数字化转换、存贮、压缩、打包、加密、卫星传输、硬盘配送等技术服务,并受政府委托在各地建立卫星接收站;负责数字影片信息网站和在线订购网站的更新和维护;负责为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提供可分类查询、分类统计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监管公益影片的放映情况。

第七条 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均可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数字电影技术标准、规范,研发、生产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进行技术检测,报总局科技司审核后发放设备认定证书。

第八条 政府资助的设备由国家广电总局或省级电影主管部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中央财政资助的设备,由中国电影器材公司负责集成、组织培训、协调售后服务等工作;地方购买的设备,由地方电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集成、培训和售后服务等工作,也可委托中国电影器材公司代理以上业务。

第九条 政府资助的电影放映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管理的职能。各地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资助设备由省(区、市)或市(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招标或委托招标给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经营,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使资助的设备保值增值。

第十条 各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放映设备登记、分配、使用、维护、管理、检查制度,确保每套放映设备与放映队、放映场次挂钩,实现有效使用。

第四章 市场运营

第十一条 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负责全国公益性农村数字电影的发行,公司受总局委托代国家统一采购农村电影公益版权,使用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的服务平台发布影片信息、接受订购、统一结算、统计数据等。同时,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也应积极代理或自行购买非公益数字电影版权,通过总局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在线订购网站向全国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发行经营。

第十二条 各地要组建以市(地)为龙头,各县(市)参股,并可吸纳社会资本参股,以乡、村放映点为基础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推动院线制、股份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现代化经营管理,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并按相关规定享受公益版权节目和政府场次补贴。社会资金、民营资本从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也要按照《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执行,组建院线后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并享受公益版权节目和政府场次补贴。

第十三条 鼓励东部地区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和市场优势,依照《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部关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精神,参照浙江、广东佛山等试点地区经验,自行制定农村电影发展规划,为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提供必要的设备投入和场次补贴,为从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制定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开拓市场,实现农村电影规模化运营、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条 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文件精神,各地新成立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可通过省(区、市)委宣传部上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并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即享受免征1至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应积极与当地电影和税收主管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 原则上,一个地级市院线公司建一个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简称卫星站),为所属农村放映队供片。需安装卫星站的,由所在地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交书面申请,电影局会同国际合作司批准后授权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负责安装和管理。

第十六条 各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以公开招标方式或委托招标选定农村电影放映队。符合条件的国有、集体、民营、个体放映队,均可以参加竞标,获得政府资助的放映设备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中标的放映队须同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签订放映合同,确保完成政府规定的公益放映任务。院线公司对放映队及放映活动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 在确保公益放映场次的前提下,鼓励农村数字院线公司面向市场跨地区经营,可以采取售票放映、包场放映、影企联姻、广告经营等多种方式,实行优惠价格、有偿服务。

第十八条 允许个人购买经广电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通过并报科技司审核认定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用于农村电影放映,但须加入经批准成立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与院线内其他放映队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九条 数字电影放映前,可播放广告,时间总长不超过15分钟。

第五章 影片发行

第二十条 国家广电总局每年选定不低于60部的专供农村放映的故事片和不低于30部的科教片,由政府出资,委托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购买农村公益版权后,向全国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发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在运营过程中经批准可以按照东部3元/场、中部2元/场、西部1元/场的标准收取技术服务费和成本费。公益场次,院线公司可以向放映队收取设备折旧、技术服务费和成本费,放映队原则上不得向农民群众收费。农村公益版权的数字影片只允许在县城非专业放映点和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放映。

第二十一条 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每年与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签订纸质订片合同;由新农村公司在信息网站上(http://www.xiexiebang.com)发布公益影片的片源信息,各院线公司可上网浏览;各院线公司根据群众和放映队的需求,在订购网站上(https://www.xiexiebang.com)为本院线各放映队的服务器订购节目和场次;新农村公司在订购网站上对院线公司提交的原始订单进行审核、确认、下载、存档,并通知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授权电子文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各院线公司;各院线公司上网下载场次授权文件,写入IC卡后分发至各放映队服务器使用。

第二十二条 新农村公司根据本《实施细则》及新农村公司与各数字院线公司签订的发行合同进行结算。

第二十三条 各影片著作权或发行权拥有者均可向各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发行拥有《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非公益数字影片,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要积极支持此项工作。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所购买的非公益数字影片,须严格遵守《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各项规定,不得在县城以上城市专业电影院(厅)使用。

第六章 场次补贴

第二十四条 为确保农村电影的公益服务,政府对面向农村的公益放映场次实行部分财政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场次补贴,应本着对国有、集体、民营、个体放映队一视同仁的原则,确保场次补贴公平合理、及时到位。

第二十五条 公益放映场次按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确定,由电影行政主管部门按计划逐级下达场次任务指标。场次统计标准为:放映一部故事片、或一部长纪录片、或一部长科教片各为一场;短科教片累计放映5部次为一场。

第二十六条 各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场次补贴考核制度,要制定统一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放映队每放映一场公益影片,填写一份放映情况回执单,回执单要经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由所在地的县(市、区)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发放。政府场次补贴资金,应按照各省制定的场次补贴办法,由各院线公司向本地电影主管部门申报领取后,保证足额兑现并按时下发到放映队。

第七章 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建立责任书制度。国家广电总局与各省(区、市)政府、各省(区、市)政府与所辖市(地)政府、市(地)主管部门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签订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责任书,确保放映工作得以落实。

第二十八条 建立公示制度。各院线公司、放映单位要建立电影放映公示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定期将各个放映点的电影放映时间、放映影片的片名、场次、电影放映员的姓名、监督电话向当地农民群众公布,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定期公布各院线放映场次等相关数据。

第二十九条 建立培训制度。从事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放映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了解熟悉数字电影基本知识、运行流程,掌握放映技术和管理规则。培训由各级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也可由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或放映设备开发商、集成商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建立年检制度。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年检办法,对本地区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进行年检、考核。

第三十一条 加强数字电影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工作。各地电影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放映点成立的审批手续;各数字院线公司和放映队须严格遵守《电影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确保所放映的影片均具有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不得发行放映音像制品。

第三十二条 各省(区、市)电影行政主管部门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统计工作平台,建立完善的统计监督和统计上报制度。

第八章 罚则

第三十三条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廉政工程,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各级政府部门和经营单位,均要保证政府财政补贴专款专用,保证公益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如有挪用、克扣等违纪行为,将直接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有以下行为者,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根据情况核减直至收回政府资助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停止资助,并取消其放映资格,同时追究主管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方作出赔偿。

(一)放映未经审查通过的、走私或无版权影片的,放映无《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影片的;

(二)发行放映音像制品;发行放映盗版、侵权音像制品的;

(三)将国家资助设备转卖、变卖而使国家资产流失的;

(四)管理不善而造成国家资助设备毁坏、丢失的或闲置国家资助设备,未发挥其应有效用的;

(五)随意改变国家资助设备使用范围,未完成农村公益场次放映目标的;

(六)放映场次虚报作假,回执等手续不全或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的;

(七)公益放映向农民群众乱收费的;

(八)年检不合格者。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事业概述

电影 史话

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事业概述

北海市的早期电影,与港口的发展及外国宗教的传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于1903年,英国传教士就带电影机到北海放映无声电影。随后,英国的基督教堂、法国的天主教堂亦相继放映电影,在宗教节日还对外放映电影。

1917年以后,北海市开始有营业性质的影剧院。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前,北海相继有“靖海戏院”、“明园电影院”、“明殊电影院”、“中山戏院”、“同乐戏院”、“娱乐戏院”等影剧院营业放映,电影市场较为活跃。抗战期间,北海电影业濒于绝迹。抗战后随着战乱的平定,电影业有所恢复。相继营业的有国光电影院和永光电影院,放映质量也有所提高。

解放初,在市政府及工商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开办了一间公私合营的专业电影院——“人民戏院”,并购臵了世界第一流的放映设备——英制GK(21)型35mm座机。1958年建成了人民电影院,大大改善了观影环境。随后,大机队、农村放映队、厂矿电影队相继成立,形成一个城乡放映网。尔后,电影剧场管理站、市电影公司等业务管理机构也相继设立。1978年,新桥露天电影院建成开业。1983年滨城电影院建成开业。至此,北海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城市放映点布局。

随着科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电影事业也不断向前发展,影片由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和立体电影。观影环境由简陋的竹木、砖瓦结构的影剧院,逐步发展为钢筋水泥结构及有空调的影剧院。放映设备由用摇的影像朦胧的默片机发展到声光质量较好的氙灯机。经营性质由私人合股经营发展到公私合营经营,再次发展到国营和私营。放映的队伍也不断扩大,放映设备逐渐更新及完善。1987年初,全市(不含合浦县)有放映单位18个,从业人员有115人。

总之,北海电影业的发展过程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它还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开发建设。

北海市的电影事业,有几件事在广西区当时算是最有特色的,也可说是广西电影事业之最:

1、广西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是1903年英国传教士李惠莱(译音)医生在北海普仁医院放映的无声电影。

2、广西最早的营业性电影放映,是1918年北海靖海戏院的电影售票放映。

3、广西第一家发行股票集资筹建的电影院,是建于1952年初的北海人民戏院(属专业电影院)。4、50年代初,广西质量最好的一部35mm放映座机,是北海人民戏院从香港购进的一部英制GK一21型35mm座机。当时中南区只有3部(北海、广州、武汉)。

建国前的放映活动及机构

北海市电影放映产生的时代背景

北海市,有着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有优良的港口,丰富的物产及宽阔的腹地,向为帝国主义所垂涎。

1876年,清政府和英帝国主义签订了《烟台条约》,北海便与宜昌、温州、芜湖、重庆同时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开埠之后。北海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社会结构。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帝国列强相继在北海市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教堂、学校、医院。并侵夺邮政、海关等大权,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继英、法、德等国相继在北海设立领事馆外,随着“海关”的设立,许多外国商人也相继到北海进行商务活动。从1885年至1937年,先后有英、法、德、美、葡、日等国在北海设立洋行和轮船公司多家。著名的有德商“森宝行”、“捷成行”、法商“孖地行”、代理美商“美孚行”、代理英商“亚细亚洋行”等。外轮公司的设立,开创了海运业的崭新局面。从开埠后的十年中,到港外轮以德、法、丹麦等国籍为主。1901年,到港外轮310艘,19.7万吨。此后,美国、挪威、荷兰、日本和葡萄牙等国籍轮船也相继到来。1929年到港外轮激增,达538艘,64.29万吨。北海客货轮有直达广州、香港、海防、海口等定期航线。

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以“慈善”为诱饵,相继到北海设教堂、办医院、办育婴堂等,以此收揽人心。1886年,英国安立问基督教会派柯达医生到北海开设普仁医院,1906年又建了座宏伟的教堂——“圣路加堂”。1900年,德国基督教的“长老会”在北海设教堂。随后,美国基督教“五旬节圣洁会”也在北海建立教堂、学校。1878年后,英、法、德、美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相继到北海传教。1881年,法国天主教在北海设立教堂,后又设立主教区,建主教府楼(今海福大酒店),开办圣德修道院(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及广慈医院等。

由于北海对外开放,使北海对外贸易兴旺,海上运输发达,宗教活动及中外人士来往频繁,因而也较早地传来了西方文化。作为文化艺术的电影,十九世纪发明于西方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由照相、幻灯、放映等技术发展而成。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售票公映电影,这个日子被世界电影史认为是电影诞生的日子。而那时,北海已对外开放了19年,在北海的外国领事馆、商团、宗教团体、及海上运输业已具有一定规模,这为早期西方电影的传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外国领事馆及宗教团体的放映活动

电影,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是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玻璃工业、电力工业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诞生的。美国的爱迪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俄国的索斯诺夫斯基、英国的劳勃〃保尔等科学家都曾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电影富有形象、新颖生动,所以一经诞生,就很容易得到推广。从1895年底第一个电影院建成后不到十个月,在法国的里昂〃波尔多、英国的伦敦、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德国的柏林、奥匈帝国的维也纳、俄国的彼得堡,以及西班牙、美国、罗马尼亚,都开始建立电影院放映电影。

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是1896年(清光绪22年)3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的,当时一个西方商人放映了“西洋影戏”,影片是穿插在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放映多为法国片。随后,北京等地也开始有放映活动,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据载是在1908年诞生的,这是一名西班牙商人叫雷蒙斯,在上海虹口区海宁路乍浦路口搭建的一座可容250人的“虹口大戏院”。

北海市最早电影放映诞生于何时,现尚未找到文献记载,但从电影诞生的年代及北海当时所具有的条件来分析,北海市应是较早传人电影的地区。因1895年前后,英、法、德等国已在北海设立领事馆、教堂、医院、商团等。这些上层社会团体,大有可能把西方时髦的文化艺术——电影也带进来,不会比北京、上海等开放城市迟得多少。

1988年,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基督教徒,原英教会北海“普仁医院”护士陈华东说,他在三、四岁时在普仁医院(今人民医院)看过电影,是英国传教士放映给医院工作人员及教徒看的,他父母是基督教徒,曾在英国办的英国义学做炊事,故他可随同父母进去看。当时是1907年至1908年间,放映的内容有狗拉人过雪地等镜头。电影机是英国医生李惠来(译音)从英国带来的。据说他岳母是个拥有七、八艘大轮船的企业家,经济力量比较雄厚,为他到北海行医传教,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普仁医院第一任医生是英国柯达(译音)医生,他医术高明,颇受群众的信赖,后因水土不服,1903年由李惠来医生夫妇接替他。据说李医生来北海时曾带有多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产品,如发动发电机、活字印刷机、电影放映机、抽水机等。他约于1920年才同陈华东的兄嫂一同去云南行医传教,并把放映机也一同带走。

从陈华东提供的情况推测,北海最早放电影是李惠来医生刚来北海时的1903年。

随后,在北海的英、法教会中也陆续有电影放映。英教会在圣诞节时,还允许市民进教堂去看电影。1915年,在法国领事馆西侧草坪上也曾放过电影,是用两条竹杆立起来挂银幕,露天放映的,全市人都可以进去看。影片内容有一偷单车贼欲越墙逃跑,被一军犬追逐撕破衣服的情节,还有法国佬捉虱子等情节。这电影是法国人放的。

1916年,在德商森宝楼(市文化局办公楼)附近的草坪上也放过电影。是放给教会及外国人看的。英教会办的贞德女校,曾带女学生去看几晚电影。影片有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侵略英、法的内容,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及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因食物奇缺,军人抢平民的面包、牛奶等镜头,还有两军对垒作战的情景和有英、法妇女为抵抗外来侵略,捐献首饰给国家的画面。这电影是英国人放的。

1924年至1925年,北海天主教圣德修道院(原英国领事馆旧址)也曾放过电影,电影机是法国教会范神父的,为法国里昂产品,重约十多斤。放映机依靠一个紧连着的磁石发电机提供电源,手摇动时便有电放映,没摇动时就没有电,就没有图象。当时的银幕影象还算比较清晰。

1926年至1928年前后,法国天主教神父楼(位于人民电影院北边)及教堂男子书房也曾放过无声电影。一般人也可以进去看,是法国神父放的。在圣德修道院及神父楼所放映的大多是宗教片,如耶稣的诞生、受难、被钉上十字架等内容。也有些纪录片,如巴黎风光、法国凯旋门等内容。

靖 海 戏 院

此戏院座落于北海广州会馆对面,今中山西路五小球场。以前叫竹林深戏院,是合浦总江口罗仁伯经营的。1917年至1918年间,外沙三(别名)等人合股买下竹林深戏院,改为靖海戏院。戏院为竹木结构,有木排凳。

当时此戏院除演戏外,还放电影,是营业性质的,全市人都可以买票进去看。但时映时停,可能因影片供应不上,放的都是默电(即无声片),每晚约放到九、十点钟。当时观众不少,其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影片内容,而在于使观众享受一种“神奇”的体验,看到银幕上的人和畜物能走动,感到很新奇。电影机据说最初是普仁医院李惠来医生的,可能是基督教徒电灯四(别名)等人拿去放映的。

此戏院经营时间较长,至1928年还时断时续放映电影,放映的大多是外国片,“番鬼佬”几乎统治了银幕。有次映出拉马过桥的镜头,动作很慢,观后人们在谈话中,尚以“几时等你拉马过桥”为话题来形容生活节奏的缓慢。当时,此影剧院分男女座,体现了20世纪初男女授授不亲的封建习俗。

世 界 影 画 院

世界影画院是商人邓卫襄(广州人)、麦俊华、关奎先等人合股,于1928年秋兴办的。地点在今中山东路东菜市内。电影院是租赁伍氏掘头九的。电影院长约20米,宽约13米,座位约有300至400个。坐位是木板凳。

当时曾上映《桃园结义》、《西游记》、《孙悟空大战金钱豹》、《孟姜女》、《蜘蛛精》、《哪吒闹东海》等默片,电影院雇请何承庆(广州人)放映,并配有发电机。当时晚晚满座。观众较踊跃,但发电机经常死火,由于放映机器不正常,观众很为抱怨。

当时票价:中座6毫、前座2毫、后座4毫。1毫钱当时可买斤半米,2毫钱可买1斤猪肉。此电影院开业时间不足一年,因机器不好,最后造成亏本而关闭。邓卫襄约亏3,000两白银。为了招揽观众,当时每日都雇请小孩扛电影广告牌游街,敲锣打鼓进行影片宣传。

明 园 电 影 院

该院约建于1930年,经营至1932年底,在今文明路电教站。是普仁医院沈永年医生的妹夫顾××(上海人)开办的。电影院可容600至700人。中座是藤椅,前座是板凳,后座是靠背板凳。票价中座为3毫、前座为1.5毫,后座为2毫,当时1毫钱可买1斤米,每晚约放2场。

工作人员有10多人:其中放映2人、发电1人、售票2人、带座3人、守门2人、经理1人。陈华东当时曾帮卖票。影片通过广州至北海的客货轮船运来,差不多晚晚都放映。

当时放映的大多是无声故事片。观众虽然对电影的“神奇”感已消失,但影片的内容情节却发挥了作用,电影里表现的事件提高了市民的兴趣,当时曾经放映过《荒江女侠》、《小猫小号》、《珍珠塔》、《秋声泪痕》、《江湖二十四侠》、《火烧红莲寺》等影片。

1932年后,北海逐步输入有声电影。起初来北海的有声电影,是默片配唱片伴音,用百代唱片公司灌录有台词的腊盘唱片,一边放映一边开唱机,虽然伴音与动作配合不够准确,但观众觉得很有味道。

当时使用的是手摇“百代”放映机,用发电机发电,学生看电影,可凭校章半折优待。

明 珠 电 影 院

明园电影院经营至1932年底,便转让给旅越华侨欧国瑞,更名为“明珠电影院”。经营期从1933年至1935年间。曾放过部分彩色片《啼笑姻缘》、故事片《马路天使》、《落霞与孤鹜》、《姐妹花》、《旧恨新愁》、《可怜女》、《野草闲花》、《桃花泣血记》、《大路》、《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羊羔》、《夜半歌声》、《十字街头》等影片。观众由小市民扩大到学生及知识分子。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海进步影片压倒黄色片及神怪片,掀起了进步电影的高潮。

为使观众看懂电影、增强吸引力和提高票房价值,电影院老板曾临时雇请一些口齿伶俐的青年学生做解画员。张家伦、杨启秀、符汝义等学生曾在那里做过解画员。解画又称解说。张家伦解说生动、明白,颇受观众的赞赏。

当时明珠电影院也是自己发电,使用的是柴油发动发电机。

中 山 戏 院

该院是一九三二年由富家子弟郭彩富、邓祥佑与张家伦、符汝义等人合股开办的戏院(在今“天海楼”后面),当时主要是放电影。郭彩富任经理,邓祥佑负责售票,张家伦负责解说,符汝义负责写街招等工作。整个戏院约有400多座位。

开业第一晚放映《火车大盗》、以后曾放映邬丽珠主演的系列片《荒江女侠》,胡蝶主演的《姐妹花》,查瑞龙主演的《关东大侠》,薛觉先、唐雪卿夫妇合演的有声戏曲片《白金龙》、神奇恐怖片《山东响马》,还有故事片《人道》、《木兰从军》、《火烧平阳城》、《桃园结义》、《大破黄巾贼》等影片。

戏院的工作人员有:放映员1人,助手1人,发电1人,售票2人,守门2人,带座2人,发电的是广东安铺人陈文海,使用煤油发动机。

因机器残旧,放映画面不够清晰,经常时映时停。每晚约放映一至两场。影片由“联华”、“天一”等制片公司在广州的分支机构提供,由广州的客货轮船运来北海,每套影片约映2至3天,不放白天场。片租按天数计算。

戏院经营不足一年,最后因亏本而倒闭。

同 乐 戏 院

1931年,在今文明菜市东侧的“同乐戏院”,约有700个座位。除演戏外,有时也放电影,每晚约放1场,雇请人解画。

徐万全曾在那里画过电影宣传画。广告画有邬丽珠和查瑞龙的上演剧照等。此影剧院大多不开发电机,接市电放映,为竹木结构的戏院。

娱 乐 戏 院

此戏院是旅越华侨咖啡晚的儿子赵永昌和广州的陈赤鸿合股经营的。院址在解放北路,百货大楼对面。开业于1935年,经营至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关闭,约有500多个座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产片及外国片都增多,而且影片内容丰富,故事完整,情节生动。那时,也相继上映有声片,因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使影剧院成为时髦的娱乐场所。

当时娱乐戏院是专门放电影的,也可说是盛极一时,曾上映过《风云儿女》、《桃李劫》、爱情片《珍珠塔》、《花好月圆》等影片。

国 光 电 影 院

抗战时期,北海经常受到占据在涠洲岛的日军轰炸、骚扰,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逃往内地或去越南,电灯公司、汽车公司等企业亦搬往内地,北海几乎变成奄奄一息的死市。故此,在抗战期间电影业也沉寂下来。偶尔有省电教队或国民党驻军放映一些《轰炸七星舰》、《十九路军血战上海》等抗战片及一些关于防化科教片,但次数很少。营业性质的影剧院已很少存在。

一九四五年下半年,日本鬼已撤出涠洲岛,逃往外地的人相继回来。北海百业待兴,电影业也随之复苏。最初复苏的有沿用娱乐戏院旧址的国光电影院。经营期约从1946年至1948年,是北海地方豪绅刘瑞图与普益车站的冯崇规等人合股经营的,曾放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夜半歌声》、《日出》、《热血忠魂》、武打西片《飞马奇侠》、《空中大战》、以及卓别林等主演的滑稽片《摩登时代》等影片。当时放的外国片都不是译制的,台词都是外国话,有时虽有幻灯字幕,但亦不好看懂。

国光电影院首创使用35毫米座机放映,电影机是从湛江买回的旧机,德国产品,烧炭精作光源。

永 光 电 影 院

1948年至1949年间,医生陈华东兄弟与海南的符德培合股办一间永光电影院。是国光电影院停办之后,在原址接着开办的。使用的是皮包机,接市电放映,只放夜场。

符德培占一半股份,陈华东兄弟占一半股份,临解放时,因兵荒马乱,经营状况不大好,最后亏本而关闭。

其他放映活动

除外国领事馆、宗教团体及私股合办的影剧院有放映活动外,也有外国商人或商业团体,为了沽名钓誉,或为了宣传商品而举办对外免费放映的映出活动。

有个俾路鬼,他在20世纪初曾在北海海关做事,后因贪污而被开除。他依仗英国领事的庇护继续留在北海经商,但都是做些贩毒、贩妓、贩枪支等不法生意。由于他有钱,与外界接触又广,于1919年他已拥有私人的放映机及发电机,在俾路楼及其周围(今二小)放映过无声电影,时间延续至1926年,后因被驱逐出境而停止。在俾路楼上放映时,俾路鬼只请他的知已或有来往的商人去看。在楼下放映时,全埠的人都可以去看。开初电影很少,每次放映,围观的人都是黑压压的,放映的大多是外国纪录片,有搬刀搬枪打斗的,有狗拉雪撬过雪地等内容。

1928年,代理香港屈顺士汽水和英国胜家衣车两商行的北海振生龙商行,曾在中山公园(今抗战纪念亭附近)公映过电影。主要是为香港及英国商行宣传商品而公映的,发起人是振生龙老板陈庭发。

1930年,在中山东路近东菜市有间经营住宿、饮食业的“南豪酒家”,为了招揽生意,有时也间歇请人去放电影,直至黄明堂驻军北海时才停止。

建国后的放映活动及机构

北海人民戏院

筹建的起因及初期的准备工作

解放初期,北海曾是广东省的省辖市(地区级),但没有一间象样的电影院,只有一些零星的时断时续的放映活动,文化生活较为枯燥。1951年初,钦廉专署(当时驻地在北海)的宣传部副部长林施均受领导的委托,找工商界人士商量筹建-Ng影院,征求工商界人士的意见。大家认为,办间电影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有必要,纷纷表示赞同。后来在工商联召开一次筹备会,由军委会副主任徐永源和宣传部的林施均主持。选出吴坤裕、苏金泗、陈庭辉、伍朝华等人为筹委会成员,确定以公私合股的形式办一间电影院。建院资金除了政府投资外,还发动社会商人及群众认股投资。当时作了些具体分工:由吴坤裕负责修理电影院,陈庭辉负责定购放映机,伍朝华负责联系影片及营业收支,陈志环负责总务工作,其余的人协助发动群众人股。

电影院初期筹建准备工作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征集股份;二是租赁电影院及维修放映场所;三是定购电影机。

征集股份工作由政府发动,发行有息股票,每股40万元(旧币)具体工作由筹委会及工商界人士去发动征集。私人投资共征集413股.,金额为16,520万元(旧币)。认股最多的有经营土产出口的信孚号商人苏涵宽,认20股,800万元;其次是经营百货的南大行商人邱仁生,认19股,760万元;还有经营纱布业的金源号商人苏金泗,认12.5股,500万元;再有经营土产进出口的生泰号商人陈庭辉、经营九八行的信和行商人苏金波、经营土产出口的新中行商人黄作兴、各认十股。此外,认股的还有机关于部及群众。

除了私股外,还有政府投资(公股)600股,金额24,000万元(旧币),其他企业投资代管股4l股,金额1,600多万元。其他企业投资股有人民银行(2股)、人民印刷厂(5股)等。1954年12月,北海市人民政府下文通知:“一般国营企业不应投资于其他公私合营企业”,这样,便把国营企业(如人民印刷厂等)的股份转为市政府公股所有。

为了管好这间公私合营的人民戏院,1952年下半年,成立了“北海市人民戏院公私合营股份有限公司”,共有股份1,054股(包括公、私、企业投资三种成份),金额42,160万元(旧币)。公司还成立一个董事会,公私双方各推选几个董监事,共同管理公司的业务工作。公司每年都根据经营情况发放股息及股东红利。据最初的《北海市人民戏院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第八条规定,每元投资周年八厘息,每年每股(40万元)年息为人民币3,200元(旧币)。年终除领股息外,还可以从公积金中提取6%作股东红利分配,后来公司章程经股东大会讨论,又作了修改。改为公司年终结算所得利益,抽25%作股息红利分配,从这25%中,亦抽其总额5%作董监事的酬金。

公司董监事的酬金,1952年每人13,895元(旧币)、1953年每人110,600元(旧币)。每逢新片上映,都有电影票招待董监事,股东每季也招待看一次电影。从1952年至1966年秋,公司每年都根据股票发放股息及分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股息便停止发放,也不归还股本。

放映场所,是向旅越华侨赵丽泉租赁的原永光电影院(在今解放北路百货大楼东面)。租约期从1951年6月至1953年9月,每月租金30万元(旧币)。

租赁的永光电影院起初因设施残旧与不适,需要进行修理。修理的主要项目有建一个楼座,翻新建造排椅,向南拓宽电影院11米,建一个厕所等。改建工作由衡兴隆的老板陈兆衡承建。从1951年6月份至8月份,便支付影场修理费四千余万元。当时电影院的维修及财务管理工作(由1951年6月至1952年2月)主要由市工商联尉主委、广隆行经理吴坤裕负责。

GK(21)型电影机购进的经过

筹建工作之一是定购电影机。筹委会开初商定,应购进一部较好的电影机来丰富北海的文化生活,具体分工由生泰号经理陈庭辉负责。因他热心桑梓的文化事业,社交广,责任心强。筹委会于1951年5月5日购进港币2.2万元,由陈庭辉往广州向香港免那洋行驻广州的分行“亨利洋行”,定购18型35mm座机一套。

但隔了两三个月,也不见电影机的声息,陈庭辉也为此跑了数次,后来,北海市政府派文教科的徐敦权同志和陈庭辉一同前往广州与享利洋行交涉。开始,亨利洋行说抗美援朝后,西方国家对我国禁运,难以依时交货。后来徐、陈两人见谈判难以见效,便向广州市人民法院起诉,以订机在前、禁运令在后为理由,要求亨利洋行按期交货。两个星期后,法院通知我方胜诉,判免那洋行要按期交货。

法院虽然判了,但对方的交货期限尚未很明确。1951年9月,陈庭辉再去广州,请在广州协隆行做买卖手(即供销员)的袁恩庭一同前往亨利洋行,陈庭辉佯称袁为北海市政府派来交涉的官方代表,连续催了三天,每天也去几次。这样,亨利洋行方着紧打长途电话回香港,第三天便答复两个月内在香港交货。

12月14日,陈庭辉由澳门乘船入香港提货,被拒绝登岸,还被囚禁一夜押解回澳门。明去不得,陈庭辉又花了港币160元于15日再雇船从澳门偷渡至香港,但到了香港也不易登岸,陈庭辉便设法将吴坤裕写给香港广新行经理符致兴的介绍信送出去,符致兴接到信后,花了100元港币疏通有关人员,才顺利接陈庭辉上岸。

登岸提货时,遇到两上辣手问题:一是货方说没有18型影机供应,只有英制最新产品GK(21)型35mm座机,但价格要比原来预算的多11,974元港币,这要另筹货款方可成交;二是西方国家已对我国禁运部分进口物资,GK(21)型先进电影机在其禁运之列,能不能运回又是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陈庭辉拍五次电报回北海请示筹委会,又打了三次长途电话,与在广州的苏金泗(筹委会成员)通话,商量如何解决。

关于货款增多问题,筹委会同意陈庭辉向香港友好商行借垫。关于禁运问题,指示陈庭辉向有关方面打官司,若不成,就想法偷运回来。

人民戏院从香港购机的费用共港币59,947元。经批准购汇港币48,000元,分两次汇去交香港免那洋行。第一次在1951年5月5日,暂由刘吉甫、吴坤裕、苏金泗各借4,000元港币,后又经北海银行批汇共港币22,000元作定机用。第二次在1951年12月23日,由南洋银行汇去香港广新行代收转的港币26,000元,两次共汇港币48,000元。要购新机,当差11,947元港币。该差额由陈庭辉在香港分别向北海驻港的桂联处,及香港的广新行两商行借垫。向桂联处借6,171港元,向广新行借5,803港元。借桂联处的款后于1953年按数折人民币归还。广新行的借款亦于1954年经批准购汇归还。

关于禁运问题,陈庭辉通过好友朱麟书的帮助,花了成千港币买礼物送给负责出口签证的番鬼佬。番鬼佬通知他第二天十点钟到签证机关办手续。第二天(1952年1月5日),轮到陈庭辉签证时已近十一点钟,签证限他当天下午四时前把货起运出境,过期无效,因签证手续也不是很合法的。时间非常紧迫,陈庭辉与朱麟书(商人)匆忙到免那仓库提货,时已接近下班,见管仓的番鬼佬在对面茶楼饮茶,陈急于提货,只好送500港元给他才得顺利出仓,管仓员也多给几箱炭精作为报答。出仓后,即委托广信行贸易运输行用火车将15箱电影器材运往罗湖,其余还有胶质银幕一张,幻灯机一台,灭火器四只,保险具二只,因目标太大,不易运走,暂存放在免那仓库。电影器材运到九龙罗湖时,刚好四点,迟了些就不得出境了。在罗湖出仓时,又要给有关人员230港元的小费。后来,朱麟书雇请社会黑势力将电影机由罗湖偷运至深圳又花了2,000港元。这些钱(除火车运费外)都是没有单据报帐的。据陈庭辉对他的朋友说,为了这部电影机他到香港数次,自己约花费了几千港元,其中为公家花费没有单据报帐的约3,000多港元。

1952后1月23日,电影机已由广州委托“永福”号轮船运回北海。为了安全,还从广州保险公司买了500万元(旧币)保险。

开业及经营放映情况

GK(21)型电影机运回北海时已近春节,为了赶在春节(1月27日)上映,人民戏院进行紧张的映前筹备工作。主要有安装影机、联系影片、配备人员、做好场内灯光布臵及绘制宣传画等。

电影机的安装,请香港免那洋行的电影技师陈世益来负责,他日夜加班,终在春节前安装完毕。机运回时,市政府很重视,开头几天,日夜派公安人员值班保卫,徐楠副市长还亲自下文到有关单位借取水泥改建机房,因原机房不适用。影片由伍朝华去湛江电影发行站联系,他是“鸿兴庄”的老板,对桑梓的文化事业较关心,其弟伍朝汉,曾是北海支前司令部司令。最初他去湛江取四套片回来:《打击侵略者》、《米丘林》、《攻克柏林》、香港粤剧片《天堂春梦》。

1952年1月27日(年初一),人民戏院正式剪彩开业,当晚放映纪录片《打击侵略者》,副市长徐楠亲自到场。

初映几天,每晚放两场,每场约700多人。从元月廿七日至二月四日,共收入2,008万元(旧币)。当时税局按总收入的10%征收娱乐税。以后也有免减税的,如映《抗美授朝》等宣传教育片。

从香港购进的GK(21)型35mm放映机,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电影器械,据说中南区只有三部(北海、广州、武汉)。也有人说中国只有两部(北海、北京电影制片)。GK(21)型电影机的声光质量极佳,尤其是光亮度,清晰度是一流的。

当时北海的电厂较小,白天不发电,故只放夜场。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人民戏院不久买了部70匹马力的汽车发动发电机发电放日场,请李超能做师傅。燃料用木炭,每次发动都要两三个人一起搞动,每场电影要烧三笠木炭约40斤。王锡源有好几次曾被炭气呛昏倒。有发电机后,每天约放三、四场,好看的影片也有放六、七场一天的。

人员配备与设施

人民戏院,原定名为“北海市人民戏院公私合营股份有限公司”。在未召开股东大会之前,大家推选吴坤裕为挂名董事长,陈庭辉为经理。伍朝华开头半年曾参与财务管理工作。他们都是私方代表,在戏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没有报酬的。

人民戏院职工最早到职的是陈志环(1958年后转业教书),他于1951年6月便到职负责收集股份的工作。1952年1月份,政府部门又先后派十三名同志参加人民戏院的管理工作。人民戏院开业时,还从广州请三名放映员:黄曦、梁伟、陈文。1953年6月,广西省府欲调走北海这套GK(21)型电影机上南宁,便派葛文洁、龙喜云、陈冠雄三名放映员到北海跟班熟悉机器性能,另外,还雇请两名临时工(担水三哥和观生)扛牌游街进行影片宣传。

1952年7月,市人事部门调市电灯公司经理余新慈(女)任人民戏院的经理,直至1957年3月调离。

1952年2月21日,人民戏院委托北海中山东路的首饰店“兴丽”号制铜质院章30枚,供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佩带用。

人民戏院的职工,除从广州请来的三名放映师傅月薪120万元(旧币)外,其余职工的工薪都较低,有的月薪15万元,有的20多万元,日夜上班,没有星期天,没有劳保待遇的,但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

人民戏院是公私合营的文化企业。起初是租赁原娱乐戏院的场地经营。经修理后,此戏院约有700个座位。前座是长木凳,中座是单人接椅、后座是翻板排凳。还有一个可容几十人的楼座,但设计的倾斜度不符合要求,后来,靠垫高木凳来解决。电影机的声光质量虽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但好景不长,于1954年4月,被广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调至南宁民族电影院,换之以哈尔滨出品的天极牌35ram座机。当时门面的宣传阵地也较简陋。

GK(21)型电影机调走的经过

1953年底,北海市文教科主管电影工作的韩家照同志到南宁学习,广西省电影队的负责人陈振华同志找他谈话,想调北海GK(21)型电影机上南宁,说南宁首府国际来往人员多,欲以一部国产机相兑调,韩家照不敢同意。后来广西省文化局通过省委书记陈漫远打电话给北海市市长张华,也强调电影机兑调的必要性,并叮嘱张华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把此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起初,由北海市文教科的何家英、韩家照等同志分别到人民戏院及工商界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但大家都不同意。后文教科根据群众的意见拟了一个情况上报,申明不应兑调的理由:(1)、北海过去没有一间象样的电影院,现在购回GK(21)型电影机,人民很需要,港口城市也很需要;(2)、电影机的购臵及运回都很艰辛,况且又是公私合营的,群众意见较大。

但反映的情况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张华市长反而亲自到人民戏院找职工谈话动员,找工商界人士做思想工作。有一次,他找人民戏院公私合营董事会的副董事长张建业(原在艺兴布厂,后任北海市纺织业联合购销处的经理)谈话,张建业同意了。接着,张华市长请吴坤裕、陈庭辉、张建业、关汝等工商界知名人士到茶楼饮茶,提出兑调电影机的问题,再次征求大家的意见,并说想得通也得调,想不通也得调。开始,大家支支吾吾,后来感到势在必行,也不敢违抗,只好同意了。

1954年2月19日,广西省府来涵北海市委,要求做好调机准备。3月4日,广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周钢鸣下公函至北海市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及市人民戏院,说省文化局派滕立藩同志携带哈尔滨天机牌电影机全套,来调换人民戏院的GK(21)型电影机。北海市府接着下文,要求人民戏院编好电影机交接清册。至3月底,人民戏院经理余新慈、省文化局的滕立藩、及移交经管人龙喜云分别在交接清单上签字盖章。

调机前,广西省文化局曾口头答应调机的三个条件:(1)、还回北海的购机外汇;(2)、用国内最好的国产机相兑;(3)、建一座电影院给北海。但第三个条件却不兑现。运机时,很多群众都来围观,依依不舍地看着运走。调机后,又委托北海市土产出口公司,代为办理进口人民戏院过去存放在香港免那仓库,后转存于香港文咸西街44号广新行的胶质银幕、幻灯机、灭火器、保险用具等电影器材,按价调给南宁民族电影院。这些器材总值港币2,815元。直至1954年9月底,北海人民戏院与南宁民族电影院的调机工作才基本结束。

存放在香港的这批电影器材为何拖了两年多才进口呢?事情较为曲折。

当初去香港运机时,遇到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而GK(21)型电影机在禁运物资之列,虽经番鬼佬办了签证,但也是半合法的。银幕等物目标较大,且又不是重要器材,故匆促中只好丢卒保车,暂时存放在香港。回后这些器材在国内容易找到替代,故不紧提取。更重要的是当初提机时,机型及机价都有了变化,为了及早赶回开业,提机人陈庭辉只和董事会及几位重要商人交换意见,便果断地在香港借款换购了GK(21)型电影机,并没有层层向有关政府部门申报。如果层层申报批复,由于时间及时势的变化,有可能运不回来。但借了香港广新行的港币是要向海关、银行等部门申报批准,方得购汇偿还的。然而,政府部门对人民戏院购机超支外汇问题还是有意见的。1953年10月12日,北海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曾下了个通知说:“接省财委(53)字059号文称:该院(人民戏院)存港尚未进口之银幕、幻灯机、灭火器等物,因国内有国货出售,应退货,该项外汇直在申请额度内剔除”,省财委还指责人民戏院说:“该院擅自在国外换购及增购物资,事前不请示不报告自作主张,事后又将所借桂联处外汇折人民币归还的做法是错误的,因私自转让外汇是属套汇行为,有违外汇管理法令,今后应注意”等语。

后来,人民戏院董事会曾决议将存港物资委托香港广新行代为变卖,以便归还部分外汇借款,但亦难于卖出。事至1954年初,广西省文化局欲要调GK(21)型电影机上南宁,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购汇归还广新行。因为调机是省府要办的事,所以购汇及购进存港银幕等物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1954年2月16日,北海分关(54)25号文的之

二、之三曾有批示:“关于你院(人民戏院)申请购买1952年进口电影器材所欠外汇一案,经由南宁关会同中国银行南宁支行,查案审核,以邕分支字一四三号批复。核准你院向北海人民银行购买外汇5,803港元。以清还香港债务。至该欠款利息。我分关同意你院与港商洽议之以月息一分计算,计共自1952年1月份起至

1954年2月份止共二十六个月,付港汇利息1,508元。本利合计可申购外汇7,312港元。”“原购存香港广信行仓库之胶质银幕一张、灭火器四只、保险用具二件、幻灯机一台,如不能售出,准你院委托北海市土产出口公司向我分关申请领许可证办理进口。”

由于有以上种种遭折,致使存港物资及债务拖延两年多才得购进及清还。

固定资产的调整

南宁民族电影院用天极牌电影机与北海人民戏院兑调,是不等价的交换,固定资产发生了变化,因而公私股份关系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人民戏院调出的资产有:(1)GK(21)型放映机及声机一套,购价为人民币19,992万元(旧币),加上进口税共285,228,600元;(2)胶质银幕一张6,664,000元;(3)灭火器四只1,568,000元;(4)保险用具两只156,000元。以上四项293,617,400元(旧币),减去折旧费与同期进口物资应负担的进口税等,实际调出资产值为244,389,720元,而天极牌实际调入产值为102,060,400元,两者相差产值为142,329,320元(旧币)。

1954年4月1日,人民戏院就调机后固定资产发生变化应如何处理问题向北海市财委请示,市财经委于1954年7月9日复函批复于176号文:“关于省文化局以天极牌影机调换你院港购GK(21)型影机之后,固定资产如何调整问题,兹奉省财委指示:最好调低北海市电影院公股的股值,而不能冲减私股方面的股金……希文到即着手调整……”。后经公私股东协商同意,为便于计算股额起见,根据相差产值,公股应降低355股,共14,200万元。公股由原在公司的600股降至245股,股金由24,000万元降至9,800万元。这样,调整后人民戏院的实际股额由1,054股降为699股,股金由原来42,160万元降至27,960万元。

人民戏院于1954年7月以后着手调整公股股份,至年底结束。1955年元月将调机后固定资产调整的情况向市财经委上报。2月2日,市财经委正式批复同意调整方案。

公私合营董事会

董事会为公私双方协商议事机构,公私双方的董事名额按在人民戏院(后改为人民电影院)的股额比例而分配。

1952年下半年,公司正式成立董事会。公司的董事长是张华,经理是余新慈。公股的董监事有:张华、余新慈、王培生、朱树德、刘其成。私股的董监事有:吴坤裕、陈庭辉、苏金泗、张建业、杨海珊、谭雄、劳波禧、范雁海。

1953年,公司设董事11人,监事3人,其中政府指派董事6人,监事2人。私股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5人,监事1人,以得票最多为当选。其票数相同者,以抽签定之。另设候补董事一人,监事一人。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一人。

1953年董事会的名单如下:公方的有:董事长刘其成,董事有张祖贵、杨效震、张运琪、张奎光、余新慈(兼影院经理)。监事有张克新、岩希。私方经股东大会选举,张建业为副董事长(94票),其余有四名董事:陈庭辉(84票)、谭雄(51票)、关汝(47票)、吴坤裕(46票)。还有龙忠珍(45票)、喻元村(30票)为候补董事。林晁章(34票)为监事,陈庭琪(13票)为候补监事。

1955年初,北海市公私合营人民电影院的董事会人选如下:公股的副董事长吉顺喜,董事有李生、杨家成、张奎光、余新慈;私股的董事长为苏金泗,董事有张建业、吴坤裕、陈庭辉、谭雄、关汝。

董事会有如下职权:(1)召集股东大会(2)审查内部之组织;(3)审查营业计划、办事细则、并监督其执行;(4)审查营业报告、预决算提交股东大会;(5)照章分配盈余;(6)决定签订契约及其他重要事项。

监事人职权如下:(1)监察业务及人事情况;(2)审查影院的帐目;(3)审查影院的预决算;(4)列席董事会,并提出建议及纠正意见;(5)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情况及帐目审查结果。

股东大会是电影院的最高权力机关。每年召开一次,由董事会于开会前十五天通知各股东召开股东或股东代表会议。股东会议期间,还利用电影院的盈利大家聚餐。私股股东会议除听取董事会的报告外,其职权如下:(1)处理私股股东内部的权益事项;(2)推选私方董事及提议有关经营管理之建议;(3)审议电影院的章程。

约于1953年,股东大会曾通过了“北海市人民戏院公私合营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总纲;第二章是股份与股息;第三章是会议及组织;第四章是公告与审查。以后每年的股东大会也根据需要对章程作适当的修改。

1955年初,股东大会又议了个“北海市公私合营人民电影院章程”,于同年4月18日呈报市委,5月23日市府批复执行。其章程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总纲;第二章是股份;第三章是经营管理;第四章是盈余分配;第五章是董事会及股东会议;第六章是领导关系;第七章是附则。

人民电影院

筹建经过

1954年7月,北海人民戏院更名为“北海市公私合营人民电影院”,简称为“北海市人民电影院”。1956年,市建设科检查人民电影院的院房时,发现该院建筑残旧,要求院方赶快采取措施维修,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市文教科为此向广东省文化局(当时未设厅)写了三次报告,要求拨款新建一间电影院。当时市文教科的韩家照同志主管此事,要求拨款的理由是:电影院残旧,多年失修,已属危房,若不修建,群众将没有电影看。

第一次报告,省文化局不答复;第二次报告(时隔两个月),省文化局说没有钱;第三次报告,省文化局拨七万元作为筹建新电影院的经费。

为了搞好新电影院的筹建及放映业务工作,1956年12月29日,市人民委员会调畜牧场的副场长陈庭辉同志回市人民电影院任副经理兼私方代表。1957年4月24日,原人民电影院的经理余新慈调离。后于1957年11月18日从人民医院调王有和同志到人民电影院任公方代表(区级干部),以充实电影院的干部力量。

为寻求新电影院的最佳设计方案,1957年9月,市文教科派陈庭辉和市建设科的陈瑞文同志,以及市建筑公司的邓仰吾工程师去湛江、广州等地,考察了十三间电影院的院房设计。返北海后,取人之长、弃人之短,并以广州“金声电影院”的设计为主,综合其他电影院的长处来设计新的人民电影院。如门口两条大圆柱是仿照海口电影院的,其余大多是仿照广州金声电影院的。院址选在培德小学(今四小)旁边,即今人民电影院的位臵。

若按新电影院的设计造价,约需11万元,而上边只拨7万元,不够钱怎么办? 当时北海市委书记马致福及市长赵国珍同志,都很重视新电影院的筹建,他们在各种会议上大力呼吁,要求各单位及人民群众集股投资,支持北海的文化事业。为此,人民电影院发行定期有息投资股票,每股两元,投多少股不限。当时边基建边集资,共集资了1万3千多元,加上电影院原有1万多元,这样便基本解决了建院的资金问题。这批定期有息股票,够期后已全部退还股东。

新人民电影院于1957年12月24日动工,由北海市建筑公司负责承建,设计及施工负责人是该公司的工程师邓仰吾。该院竣工于1958年6月30日,由市人委及市文教科验收。在验收单上签字的有陈庭辉和邓仰吾。

在市委的领导下,人民电影院的筹建工作,具体由陈庭辉负责。而上下左右的关系疏通,主要由王有和负责。那时搞基建遇到的问题较多,如其他单位的房屋搬迁问题,围墙问题等都不大好解决。为此,每当上映新片,王有和等影院领导便请市长及书记来看电影,借这个机会向他们反映疑难问题,请首长当场拍板解决。如建厕所需要拆四小一间教室,当时文教科的胡佩强科长不同意拆,后王有和请市长赵国珍看电影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市长当场拍板解决了。

人民电影院的建筑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基建及其他设备总支出108,928元。其中,一、建筑经费99,245元,包括进口角铁三吨1,880元,搬迁四小教室费用1,010元等;

二、改建厕所一座715元;

三、舞台及灯光设备3,755元;

四、观众座椅(228个座位)2,817元;

五、家俱用品及设备2,334元,包括10把吊扇、两个广告箱、两块海报牌等。

新人民电影院于1958年7月1日正式开业。全市人民都欢欣鼓舞。首映式放映的是故事片《凤凰之歌》。当时参加首映庆祝活动的有市委的领导及各单位的代表和股东代表等。

人员与设施 1958年新人民电影院建成后,电影院首次选派卢国秀、杨慕琛,顾能英等三位女同志学习放映,这是北海首批女放映员。卢国秀后来还派去涠洲岛农村放映。当时在人民电影院做放映、宣传、服务等工作的有王锡源、罗俊英、蔡起源等18名职工。1986年,人民电影院的职工增至26人。

人民电影院的前身是人民戏院。从1952年至1986年,担任该院的领导人有:陈庭辉(从1952年1月至12月任代经理,1956年12月至1979年9月任副经理)、余新慈(女,从1952年7月至1957年4月任经理)、王有和(从1957年11月至1959年10月任公方代表)、石世雄(从1959年10月至1961年1月任副经理)、陈维韬(从1961年1月至1972年任副经理)、王锡源(从1982年3月至1987年任经理)、庞达起(从1986年7月至1996任经理)。

该院的放映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更新和发展。1954年广西省文化局曾用天极牌35mm座机调换了人民电影院的一套GK(21)型英制35ram座机。1965年9月,广西区电影公司拨下一套新的5501型松花江牌35mm座机更换衰老的天极牌机。1987年,人民电影院又购买一套新的松花江牌5505型机,代替已服役22年的5501型老松花江牌座机。1962年,为改善放映质量,人民电影院曾花6,300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5,200元)购臵一套直流球,因不实用而报废。1963年复又购臵一套硒整流。于1980年,人民电影院购臵一部20千瓦的发动发电机,以便于停电时使用。1982年,该院花6,000余元从南京购臵氙灯放映设备一套,并停映三天,于7月1日安装好使用。1984年8月,广西区电影公司派来技术员,将人民电影院3,000W氙灯改为4,000W,改装后可放宽银幕立体电影。随后,首次放映立体影片《欢欢笑笑》,收入16,000元。

1986年,人民电影院向工商银行贷款20万元,从香港进口一套日本产水冷式柜型空调机,共四台80匹马力,20万大卡。1986年初,空调机运抵北海,请香港宝光工程公司李国良工程师安装。同年8月,空调机正式投入使用。安装这套空调设备,包括改造天花、门窗、铺设管道、电线等,共投资27万多元。这是北海市首座安装空调的电影院。

1964年,人民电影院有座椅1,100张,除楼座260张是1958年建新院时新臵外,其余的座椅有的是解放前购臵的,有的是1952年购臵的,时间已久,坏损不一。因而,人民电影院设划更新座椅,约需两万元。为此,1964年6月,陈庭辉曾请示广东省文化局陈炳科长。后省文化局同意拨款1万元,其余1万元由地方财政解决。1965年1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中南办事处杨主任、广东省电影公司何科长、湛江专区电影公司叶琼森经理等到北海电影院视察,也觉得这批座椅有更新的必要,1965年8月,省文化局拨下8,000元给人民电影院更新座椅,其余不足资金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款来之后,适逢红星戏院要改建放映机房,广西区财政厅及北海市财政局决定,这8,000元全部拨给红星戏院使用,人民电院的座椅更新待1966年才由广西区电影公司(1965年6月,本市再度由广东划归广西管辖)从大修基金中拨款解决。1966年4月,广西区电影公司拨款16,000元,连同广东省拨来用剩的7,000元共23,000元作购换座椅之用。因而,人民电影院的座椅更新及楼座的距离改造(原来座椅距离太窄)直到1967年才全部完成。

1962年8月,湛江专区放映技术考核登记时,专区电影检查小组认为,人民电影院的机房不符合中央五项电影管理规定,要求将机房捡片室搬出始准发放映登记证。后来,人民电影院将情况向镇文教局、宣传部、财政局等有关单位反映,建议另建办公室,把楼上原来办公室让给机房捡片用。后来征得市委马致福书记同意,人民电影院于1963年间,建了一座办公室共用款7,799元。

1983年,人民电影院投资2.1万元建间票房及办公楼,于同年6月投入使用。

人民电影院于1952年的固定资产为42,160元(旧币折新币),其中政府资产24,000元,其余为私股和企业投资股。1955年,人民电影院的固定资产为32,480元,其中政府资产6,350元。1959年,人民电影院的固定资产为153,189元,其中政府资产102,386元,私股资产18,493元。1987年人民电影院的固定资产为226,023元。

历年经营放映情况

人民电影院自成立以来,历经广东及广西两省区的管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人民电影院曾多次被评为市、专区及省的先进单位。六十年代初,湛江专区曾在北海召开电影宣传、电影普及、电影放映等现场会议。1962年,人民电影院被评为湛江专区及广东省的电影先进单位,专区文化局发给奖金60元,广东省文化局发给奖金200元。1986年1月,人民电影院获市政府颁发的“文明电影院”称号,1987年获广西区文化厅颁发的“1986四优电影院”称号,1987年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获广西区文化厅颁发的1987“四优电影院”的称号。

人民电影院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其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放映收入等各项指标,总的趋势是不断攀升的,但因时势的变化,也有例外。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至1969年间,因片源少,这三年的各项放映指标均大幅度下降。80年代末期,因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观众、场次也不断下滑。可是,因票价上涨,放映收入不因观众减少而减少。

现仅将1953年至1987年(缺1952年、1960年)的放映三大指标分列如下: 1953年,有观众49万人次,放映收入6.7万元,场次空缺。1954年,映出812场,观众43.3万人次,放映收入7.2万元。1955年,映出875场,观众43万人次,收入6.4万元。1956年,映出1,023场,观众54万人次,收入7.4万元。1957年,映出1,309场,观众67万人次,收入9.8万元。1958年,映出1,924场,观众84万人次,收入7.6万元。1959年,映出2,613场,观众114万人次,收入8.9万元。1961年,映出2,700场,观众163万人次,收入17.7万元。1962年,映出1,630场,观众129万人次,收入17.9万元。1963年,映出1,600场,观众106万人次,收入13.9万元。1964年,映出1,720场,观众108万人次,收入13.7万元。1965年,映出1,322场,观众82万人次,收入11.8万元。1966年,映出1,544场,观众103万人次,收入8.9万元。1967年,映出398场,观众33万人次,收入2.1万元。1968年,映出433场,观众36万人次,收入3.4万元。1969年,映出885场,观众67万人次,收入4.6万元。1970年,映出1,028场,观众89万人次,收入7.6万。元 1971年,映出1,138场,观众103万人次,收入8.5万元。1972年,映出1,617场,观众136万人次,收入8.8万元。1973年,映出1,686场,观众147万人次,收入10.8万元。1974年,映出1,882场,观众171万人次,收入12.3万元。1975年,映出1,896场,观众185万人次,收入16.8万元。1976年,映出1,637场,观众163万人次,收入15.4刀兀。1977年,映出2,188场,观众215万人次,收入19.9万元。1978年,映出2,361场,观众222万人次,收入25万元。1979年,映出2,729场,观众240万人次,收入28.6万元。1980年,映出3,647场,观众309万人次,收入29.7万元。1981年,映出3,960场,观众331万人次,收入30.3万元。1982年,映出3,342场,观众260万人次,收入27.1万元。1983年,映出3,540场,收入22.9万元。1984年,映出3,159场,收入26.1万元。1985年,映出3,413场,收入37万元。1986年,映出3,486场,收入36.5万元。

1987年,映出3,800场,观众216万人次,收入46.7万元。

影管理站及电影剧场管理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北海曾建立两个电影管理站机构:一个是1958年建于珠海中路的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一个是1962年建立的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

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

由于电影事业的发展,1958年合浦专区要成立一个电影管理站。专区文教处从廉州第一小学抽调该校总务林汝泫(党员)到湛江电影管理站培训15天。之后,林汝泫与湛江电影管理站的梁森一起到合浦专区文教处报到。同年8月20日,两人在北海市珠海中路15号设立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与原设在该处的合浦专区电影机械修配站的宁国恩一起办公。该电影管理站隶属于合浦专区文教处的领导。其办公门口正面对着沙脊街。

1958年,合浦专署拟将专署所在地迁到北海,因而专区有些管理机构相继向北海转移。但到1958年冬,机构设臵风云突变。10月26日,北海撤消市建制,改为合浦县北海人民公社,合浦专区随后也被撤消,合并于湛江专区。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也于年底撤消,其管理业务共历时四个多月。1959年1月1日,该站的所有影片、物品等全部用汽车运回湛江专区电影管理站。

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的最初工作人员,有林汝泫和梁森两人。林汝泫是站的负责人,主管16mm影片的发行,兼管寄片、捡片、发放宣传资料及财务等工作。梁森专职发行35mm(毫米)影片。约于11月,又调女放映员宁国菁负责财务工作。

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当时管辖北海、合浦、小江、灵山、钦州、东兴、防城等7个电影院、站的35mm影片的发行,以及合浦、灵山、钦州、东兴等四个县16ram影片的发行。当时除北海外,每县约有3至4个小机电影队。

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

根据湛江专区电影管理1962年的计划要求,为了把电影发行、放映、修配工作统一管好,健全编制人员,加强技术力量领导,按省和专区指示下达,北海镇于1962年2月正式成立“北海电影管理站”,由葛文洁担任管理站的技术指导工作。按省规定,管理站的经费由各放映单位的营业收入缴纳百分之一作为开支。1962年4月1日,为了加强对电影及剧场的领导,北海镇委决定,电影及剧场合并管理,成立“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后改为“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

电影剧场管理站成立时,管辖的单位有北海人民电影院、一个国办的流动放映大机队,一个涠洲岛35mm社办队,还有地方国营北海红星戏院等四个单位。按省编制规定,电影管理站设专职管理干部1人。市委组织部1965年6月下旬,曾口头指定人民电影院的副经理陈维韬兼任该站的负责人。

1965年6月下旬,根据国务院关于将北海市及合浦、灵山、东兴、钦州四个县划归广西管辖的指示,广西区电影公司派人到广东省电影公司及湛江地区电影公司联系,由于电影排片业务的交接需要一个拷贝的准备和调拨过程,同时,钦州专区电影分公司尚未成立,经与广东省电影公司、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联系协商,对于上述各县、市的电影业务交接工作,决定从1965年10月1日起,电影业务管理关系从湛江区电影分公司转移到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因此,北海的电影业务,从1965年10月1日起,隶属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管辖。

1965年陈维韬调去钦县搞社教,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交由罗俊英、陈庭辉负责。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掀起了夺权风潮。造反派积极分子黄惠群、蔡起源、陈志才、杨友等人夺了罗俊英的权,重新成立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文化革命领导小姐。由黄惠群、蔡起源等人做头头。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约从1967年初维持至1968年9月。随着社会政治气候的变化。约于1968年10月,成立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革命委员会,取代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职能。那时,市委调西塘公社副社长蔡耀任电影剧场管理站革命委员会主任,蔡起源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3年8月1日,市委调北海中学的秘书杨郁年接替蔡耀的工作,兼任电影剧场管理站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电影剧场管理站党支部有5个支委:杨郁年(支部书记)、蔡起源(副支部书记)、陈伟颐(组织委员)、罗俊英(宣传委员)、王锡源(支委)。杨郁年主持日常全面工作,蔡起源兼任人民电影院的负责人。电影剧场管理站的其他成员有:政工组有陈伟颐、宣传组有陈志才、会计是吴绮芳、出纳是高杏霜、放管技术是王宗道。

1978年,北海国办放映单位发展到三院(人民、地角、露天三影院)、三队(大机队、两个农村队),共六十余人。1979年,各影院的负责人由站党支部任命,各院的班组长及农村放映队长,均实行由职工民主选举,以无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产生。

六十年代初,红星戏院自与电影系统合并管理后,戏院进行技术改造,面貌有所改观。后来,政府提倡演现代戏,限制古装戏,要求文艺团体80%时间上山下乡,造成戏院空台多,企业亏本。1964年10月,红星戏院经上级批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1966年初改为影剧院。1978年8月2日,北海市财政局通知收回红星影剧院,交由北海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使用,具体由宣传队指导员刘远辉负责。此后,红星戏院在业务上已脱离了电影剧场管理站的管辖。1980年,红星戏院由市演出公司接管。

1980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改名为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北海电影管理站及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自1962年至1980年放映经营情况如下(缺1963年及1965指标情况):

1962年,映出1,802场,观众141万人次,放映收入18.8万元,利润1,489元。1964年,映出2,153场,观众140万人次,放映收入15.1万元。

1966年,映出2,939场,观众197万人次,放映收入13.8万元,利润1,489元。1967年,映出768场,观众60万人次,放映收入3.1万元。亏27,816元。1968年,映出814场,观众63万人次,放映收入4.6万元,亏16,992元。1969年,映出1,271场,观众97万人次,放映收入5.6万元,亏12,230元。1970年,映出1,921场,观众157万人次,放映收入11.1万元,利润1万元。1971年,映出2,644场,观众224万人次,放映收入14.6万元,利润2万元。1972年,映出3,458场,观众268万人次,放映收入15万元,利润2万元。1973年,映出3,086场,观众252万人次,放映收入16.1万元,利润1.4万元。1974年,映出2,729场,观众245万人次,放映收入15万元,利润2万元。1975年,映出2,536场,观众252万人次,放映收入19万元,利润3.5万元。1976年,映出2,682场,观众279万人次,放映收入20.3万元,利润3.6万元。1977年,映出3,724场,观众361万人次,放映收入27.1万元,利润6.6万元。1978年,映出5,376场,观众488万人次,放映收入42.8万元,利润12.6万元。1979年,映出6,182场,观众602万人次,放映收入60.5万元,利润18.8万元。1980年,映出7,358场,观众722万人次,放映收入61.7万元,利润18万元。

北海市电影公司

1980年7月25日,北海市编制委员会通知,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桂政发[1980]56号文件通知精神,将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改为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属区级建制,隶属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管辖。

公司的负责人有:公司支部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杨郁年,公司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蔡起源。其他人员有:人事秘书股潘玉远,宣传股邹良谋、陈伟颐,放管技术股王宗道、会计林亚带、出纳兼统计徐瑞球、发行兼捡片员陈洁琴等。

1982年春,北海市委根据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先后任命了一批干部,健全电影系统的领导班子,其中包括公司正副经理各1人:经理杨郁年、副经理蔡起源。股长两人:人秘股副股长潘玉远、宣传股副股长邹良谋。人民电影院正副经理各1人:经理王锡源、副经理徐瑞球。还有露天电影院副经理罗俊英。同时,经公司党支部研究,指定王宗道为公司放管技术股的负责人,夏英甫为地角电影院的负责人。

1983年上半年,北海市委组织部先后任命两个干部;一月份,郭庚镇从海南岛部队转业到北海,被任命为市电影公司副经理;四月份任命陈志才为滨城电影院副经理。

1983年10月8日,北海由县级市改为区辖市,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1984年1月1日开始脱离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直隶广西区电影公司管辖。北海市电影公司在级别上虽然升格,但没有任命新的班子,直至1986年9月,北海市委才委任杨郁年为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

1985年12月,部队转业干部张庆桐调任北海市电影公司的党支部总支书记,1987年5月调离。1986年7月,部队转业干部庞达起,祝木生调到市电影公司。庞达起任人民电影院经理,于1988年初又兼任市电影公司副经理。

1986年底,调进部队转业干部赖光裕和黄桂禄,分别担任滨城电影院、露天电影院经理。1987年5月,市文化局任命赖光裕为市电影公司办公室主任,任潘玉远为办公室副主任,任林亚带为财务科副科长,聘符成湘为发行科科长,聘马宗富为宣传科副科长,聘王怀雄为放管科副科长,聘杨家喜为地角电影院副经理。

1987年底,又聘任温茂贵为技术科副科长。1988年春,市文化局任命朱日雄、凌国相为滨城电影院副经理。

1988年上半年,北海市政府批准市电影公司的中、初级职称35人,其中获中级职称的有:编辑王德钦;放映技师郭庚镇、温茂贵、祝泉寿、陈敏秀、王怀雄;三级美术师杨友。

1987年7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合浦县由钦州地区划归北海市管辖。合浦县电影公司的业务转移,经广西区文化厅决定,由1988年1月1日开始,北海市电影公司与合浦县电影公司发生业务管理关系。

1984年,北海市电影公司曾获广西区电影工作特等奖;1985年获广西区电影工作先进奖。1986年,市电影公司曾获广西区电影公司颁发的“为争取1985年业务情况好转作出贡献”奖。

北海市电影公司成立后的前十年,是电影放映事业的黄金时期,其放映场次、观众、收入、利润等项指标都比以前大大提高。

1980年,映出7,358场,观众722万人次,放映收入62万元,发行收入25.2万元,利润18万元。

1981年,映出7,866场,观众752万人次,放映收入60.8万元,发行收入24.7万元,利润18万元。

1982年,映出7,665场,观众675万人次,放映收入61.9万元,发行收入25万元,利润18.1万元。

1983年,映出8,014场,观众590.7万人次,放映收入50.1万元,发行收入19.2万元,利润10.2万元。

1984年,映出8,082场,观众507.4万人次,发行收入21.4万元,利润12.3万元。1985年,映出8,159场,观众466万人次,放映收入72万元,发行收入27.3万元,利润19.7万元。

1986年,映出9,724场,观众512.9万人次,放映收入77.6万元,发行收入32.3万元,利润11.4万元。

1987年,映出10,690场,观众593.8万人次,放映收入104.8万元,发行收入48.1万元,利润11.5万元。

1988年,映出9,540场,观众450.8万人次,放映收入122.5万元,发行收入58.5万元,利润13.2万元。

1989年,映出9,144场,观众361.6万人次,放映收入131.6万元,发行收入64.8万元。1987年,北海市电影公司的固定资产原价为1,179,519元,生产用固定资产为990,101元。企业留利61,563元,其中生产发展基金为12,581元,后备基金2,287元,职工福利基金14,594元,职工奖励基金30,331元,经销活动基金为1,786元,期末实有职工人数88人,期末工资总额为100,445元,其中标准工资84,171元,各种奖金37,609元。营业外的支出共22,607元,其中劳动保险费用3,295元,编外人员生活费用19,312元。

地角电影院

地角电影院是个墟镇电影院,距市中心约5公里。1976年初,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利用地角公社礼堂作影院,同年元月23日正式开业。1977年至1982年6月底,付给公社的院租按放映收入的5%支付。后来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提高为8%。地角电影院开业头两年,每年上缴利润仅4,000多元,后几年,每年利润都达1万多元。

该院开始使用的放映设备,是由南宁电影机械修理厂调来的松花江5501型35mm大修座机,用至1987年,调给合浦县西场电影院,换上市人民电影院更换的已服役22年的松花江牌35mm座机。开初几年,该院还有一部16mm放映机,兼营市区内一些工矿企业的放影活动。1981年前,该院拥有一台1101型发动发电机,以备停电时使用。1981年后,购臵了一台24匹马力的柴油发动发电机,为正常开展放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4年,地角电影院投资3万元改造了地板,安装了正规座椅。1986年,地角电影院又修理了门窗,瓦面机房,办公室等。该院经改造后,面貌大为改观,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地角电影院头几年最卖座的影片是《战上海》,1978年3月,有一天连续映了6场(每场还连一短片),收入达925元,创当时广西区公社级电影院的最高纪录。

地角电影院最初的职工有罗俊英、王宗道、杨家喜等12人。其中3人为临时工。先后在地角电影院担任负责人的有:罗俊英(1976年一1982年)。罗俊英抽出搞运动后,代负责的有祝泉寿(1977年一1978年)、邹良谋(1978年一1979年)、王怀雄(1980年)。以后由市电影公司委派去做负责人的有夏英甫(1982年至1983年)、陈耀民(1984年)、杨家喜(1985年—1987年)、陈均秀(1988年)等。

地角电影院从1976年至1987年的放映经营情况如下:

1976年,映出261场,观众21.8万人次,放映收入2万元,利润0.39万元。1977年,映出418场,观众31.8万人次,放映收入2.7万元,利润0.46万元。1978年,映出701场,观众58.4万人次,放映收入5.7万元,利润1.9万元。1980年,映出800场,观众54.6万人次,放映收入4.9万元,利润1.1万元。1981年,映出956场,观众63.1万人次,放映收入5.3万元,利润1.3万元。1982年,映出863场,观众54.3万人次,放映收入5.1万元,利润1.2万元。1983年,映出612场,放映收入3万元,利润879元。1984年,映出582场,放映收入3.5万元,利润0.5万元。1985年,映出1,082场,放映收入5.8万元,利润1.1万元。1986年,映出1,567场,放映收入8.2万元,利润1.1万元。

1987年,映出1,735场,观众62.3万人次,放映收入12.6万元,利润1.1万元。

露天电影院

解放后,北海曾成立过两个露天电影院,一个是1959年9月建于珠海西路的“海滨露天电影院”,一个是1978年11月建于建设北路(今四川北路)的“新桥露天电影院”。

海滨露天电影院

1959年下半年,为了活跃市区西头渔民、工人的文化生活,北海镇委在珠海西路投资兴建了一座“海滨露天电影院”(在今水产公司宿舍)。

该院于1959年9月建成开业,由人民电影院流动大机队放映,使用54型南京牌35mm皮包机及美制2.5千瓦的发动发电机。大机队担负该影院及郊区农村的放映任务。由于该院没有固定电影机及属于露天结构,因而放映很不正常,头两年被群众称为“三不映”(下雨、下乡、机坏不映)电影院。由于有人认为,该院放映会影响人民电影院的收入,因而很少得放新片。观众多以儿童为主,每晚放映收入平均约30元。负责该院放映的有王锡源、蔡起源、卢国秀、罗俊英等人,由于该院属人民电影院的附属院,1959年至1960年的营业收入与人民电影院的收入是混合的,1961年后才独立核算。

1961年该院的放映规划是:

放映282天 每月平均映出23.5天 映出600场 每月平均映出50场 观众420,000人次 每场平均700人次 利润2,601元 占收入15.3%

以上指标,包括郊区放映在内,是在1960年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提高10%定出的。

1963年初,人民电影院要建办公室,由于缺乏资金,便将海滨露天电影院转让给市水产公司建宿舍,得款4,260元,海滨露天电影院从此撤消。

新桥露天电影院

海滨露天电影院撤销后,市内只有一间1,020个座位的人民电影院。当时全市人口13万人,加上外港渔船往来的观众。人民电影院往往一个新片就得排映十多天,电影票安排到单位去,职工以抽签、轮流的形式观看电影,电影票甚为紧张,很不适应群众对电影的需求。为此,1974年10月22日,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请示广西区电影公司,要求拨款5万元于近期建一间宽80公尺,长为120公尺,可容纳4,500个观众的露天电影院。不久,广西区电影公司的领导面复: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要求,同意拨款4万元在今冬明春建成一间3,000座位的露天电影院,要求先落实院址,把图纸、预算报上,经审核后才拨款。

1974年11月6日,北海市电影剧场管理站向北海市党委请示落实新建露天电影院的院址。1975年10月间,接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财字(75)40号文通知,拨款5万元给北海兴建一间露天电影院。市电影剧场管理站收款后即报市委要求解决院址土地问题。后市委开会选点,开头有两个方案:一是中山西的赵屋鱼塘,二是北部湾东路的外贸局处。经市委副书记、及城建局负责人考察,最后定于赵屋鱼塘,今四川北路市电影公司办公楼南边。经市委同意征用蔬菜二队的土地连同鱼塘一个共7亩(鱼塘占3亩)作为院地。1976年7月间办妥征用手续,接着开始进行填塘工程,经半年填沙土方能完工。1977年6月,开始动工建地面工程。但在这7亩土地上,只能建2,500个座位的电影院,这与当时观众的需求很不适应,经再请示市委,同意再拨给5亩土地约2,500平方扩建电影院,可容4,500个座位。根据扩大院地的需要,基建费用将增加几万元,以解决赔偿土地费、青苗费、填土方费等。1977年9月29日,北海市电影管理站再向广西区电影公司要求拨款46,000多元,以免中途停工。不久又追加了7万元,完善露天电影院的简易配套。

露天电影院的总面积为6,855m2,建筑面积为4,500m2,总造价当时估计为13.2万元。其中四周围墙7,500元,放映室、售票房、厕所、银幕墙18,500元,铺建水泥地面及水泥座凳3.55万元,迁移民房4间263平方×25元=6,575元,迁厕所一间27平方×45元=1,215元,迁屎槽一个20平方×30元=600元,赔土地款11亩5,959元,赔青苗费3,478元、填鱼塘及地面土方2.6万元。

鉴于1974年台风吹倒体育场讲台墙壁的教训,为使露天电影院的银幕墙适应台风的影响。市电影剧场管理站后来又要求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拨款5万元,建栋宿舍加固银幕。在配套设施基建里,还有电影宣传橱窗,北影冰室等项目。

露天电影院总的基建投资为19万元,上面拨款17万元,自筹2万元。该院于1978年11月下旬建成开业。正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祝日。工程由北海设计院设计,市二建司承建。新桥露天电影院主体工程完工后,趁在电影业的黄金时期边投产边完善,尽快让其发挥效益。投产后第一年(1979年)利润达6.9万元,第二年达7.6万元,第三,第四年利润高达8万元以上,开头几年该院由于收入大、开支小,它的利润常达收入的41%左右。1980年这家露天电影院全年人均利润,在全区140多家电影院中排28位,而在全区露天电影院中则居首位。

露天电影院最卖座的影片是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该院4,500个座位,在映出《少林寺》的十天中,头六晚每晚两场,场场满座。十天中共接待观众67,000人次。因工作细致周密,又得公安派出所的支持,映出高峰期没有发生意外事故。

该院使用松花江5501型35毫米座机、放映射程56米。1980年安装了一台15匹马力的柴油发动发电机,以防停电。

1988年初,市电影公司投资9,000多元,在新桥露天电影院映场南侧兴建录像放映场。1988年2月7日(春节)建成开业。录像室可容400多人。下雨天也可在室内放映。

新桥露天电影院开业初期,具体工作负责人是王锡源。其他放映、宣传、服务工作的人员约有12人。

1986年底,露天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共有15人。

自1978年至1988年,在露天电影院做领导的有:王锡源(负责人,1978年11月至1982年2月)、罗俊英(副经理,1982年2月至1987年9月)、黄桂禄(经理,1986年开始至1992年)、花建强(副经理,1988年初开始)。

露天电影院自1979年至1987年的放映经营情况如下:

1979年,映出520场,观众154万人次,放映收入16.6万元,利润6.9万元。1980年,映出749场,观众239万人次,放映收入20.8万元,利润7.7万元。1981年,映出863场,观众246万人次,放映收入20.5万元,利润8.4万元。1982年,映出1,042场,观众221万人次,放映收入20.5万元,利润9.1万元。1983年,映出1,170场,放映收入13.4万元,利润4.4万元。1984年,映出1,067场,放映收入13.3万元,利润3.8万元。1985年,映出l,069场,放映收入16.9万元,利润4.4万元。1986年,映出1,217场,放映收入17万元,利润2.7万元。

1987年,映出1,236场,观众96.1万人次,放映收入20.2万元,利润2万元。

滨城电影院

筹建经过

1979年,由于越南反华排华,大批华侨流至北海,一时高达两、三万人。党的三中全会后,又有大批旧片复出,导致电影业空前兴旺,但北海的电影院设施却跟不上群众的需要。为解决看电影难的问题,北海市电影管理站在1978年便积极活动,向广西区电影公司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公司)申请建第二个正规电影院。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的领导,曾亲自持北海市政府同意签署的自筹三材建电影院意见前往北京,找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组成员王霞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人丁达明,后来还跑去广西区电影公司、区计委等有关单位十多次。1981年秋,终获得广西区计划委员会的批复,同意北海从建设银行贷30万元低息贷款,筹建1,020个座位的滨城电影院(当时广西得100万元低息贷款建电影院,除北海得30万之外,梧州、南宁各得35万元)。1981年秋,在北部湾广场东侧征地5亩,10月上旬在市艺术馆东侧破土兴建电影院。当基础工程挖完后,市领导觉得位臵不当,决定迁移至南面两百米外(现址)兴建。原征地5亩又批准留作建市电影公司办公楼、片库及宿舍之用。滨城电影院于1981年11月动工。在建院期间,1982年曾遇17号台风影响,吹倒了一幅后墙,损失万多元,1982年6月,楼座的浇灌工程已结束,并派人前往北京订购1,500个座位的座椅。1982年9月,以陈志才为首的13名职工组成专业队到滨城电影院工地劳动。1983年5月已基本建好,6月竣工验收,6月30日晚上,举行剪彩开幕仪式,7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滨城电影院的基建总投资为46万多元(包括门面、围墙、厕所等),其中付给承建单位34万元,付给外单位(城镇预制场的两个工场、七个仓库)的搬迁费6.9万元,35毫米座机一套、价值4万多元,还有易地建院损失等。

滨城电影院由广西区综合设计院设计,北海市建筑公司施工。据验收评估,建设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人员、设施与经营

1983年4月下旬,任命陈志才为滨城电影院副经理。最初开业的职工有张云尧、凌国相等11人。1985年前后,陈志才、康顺莲相继调离电影系统,滨城电影院继由朱日雄临时负责。1986年底,部队转业干部赖光裕任该院经理(后又调任市电影公司办公室主任),1988年春,正式任命凌国相、朱日雄为滨城电影院副经理。

滨城电影院的放映设备是天津产东风牌座机,价值4万多元,设备有15匹马力柴油发动发电机一台。1987年底,滨城电影院向建设银行贷款30万元,包工包料给湛江市电影公司安装空调设备,共安装了五台天津产空调机,地座四台、楼座一台,共25万大卡,该电影院空调设备1988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滨城电影院自1983年至1987年的放映经营情况如下: 1983年,映出682场,放映收入3.6万元,亏9,879元。

1984年,映出1,293场,放映收入7万元,亏295元(开业前两年因固定资产投资增大而亏本)。1985年,映出1,182场,放映收入8.8万元,利润2万元。1986年,映出1,376场,放映收入10.3万元,利润1.4万元。

1987年,映出1,471场,观众81.8万人次,放映收入17.2万元,利润1.2万元。

红星影剧院

1956年以前,北海红星影剧院名为“海珠戏院”。海珠戏院约建于1931年,座落于新中路73号。戏院原为南北走向,竹木结构,竹瓦天面,木板长椅,约有600多座位。戏院初期,由王爵富、蔡日辉等人合资经营,王爵富任经理。1948年由梁鲁峰任经理。解放前夕及解放初。朱光和潘慈鉴曾任戏院的经理。

1951年4月以前,海珠戏院由资方经营。资方请剧团到戏院包场演出。1951年4月以后,北海群力粤剧团租赁海珠戏院演出,每晚租金15万元(旧币,货币改革后,相当15元)和20张戏票。

1954年农历八月初三,大台风将竹木结构的海珠戏院(当时有840个座位)摧毁。为了解决剧团的演出场所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市文教科科长张奎光跑去广西省民政厅要钱重建戏院,民政厅只给一亿元(旧币,货币改革后相当1万元)。张科长觉得钱不够,再去省财委诉苦,又得一亿元(旧币),回后即按广西省桂剧院的建筑设计。然而,新的戏院设计造价,基建投资最少也得二亿五千万元(旧币),筹建资金不足,怎么办呢?张奎光找剧团的湘文非等人商量,决定由群力剧团动手运砖块,以此减少运费来解决。

新戏院的重建从1954年11月动工。为了改变戏院走向,让戏院大门朝大街,曾买下经营酱料业的梁俊德的一幅地皮。新建戏院改为东西走向,砖木结构,沥青纸天面,木条长椅,前后座共1,132个座位。当时由于资金不足,只改了舞台,没有售票房和观众厅,甚至连化妆的地方也没有。后来,张奎光找市长张华要了1,500元建化妆室。为了节省开支,群力粤剧团在团长湘文非的带动下,大家积极到砖厂拉砖,节省运输费用3,500元。

1955年新戏院建好后,海珠戏院更名为“红星戏院”。峻工剪彩的时候,钦州、合浦、灵山等地的粤剧团都来庆贺戏院峻工落成,演出的收入作庆贺聚餐之用。

1956年,红星戏院转为地方国营,独立核算。该院由陈润珩负责。

1957年12月,市委调邹良谋任红星戏院副经理。1958年6月,邹良谋因被划为右派而下放劳动。1962年,邹摘帽后又调回红星戏院搞宣传。

1961年2月,陈维韬调任人民电影院副经理,并受市委组织部委托,兼管红星戏院。

陈维韬接管红星戏院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改造及扩建戏院,增添及完善剧场设施,组织剧评队伍,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组织工作等,使戏院的业务经营逐步真走上正轨。

为了使戏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戏院曾制订“戏院剧场管理规则”,“剧团在戏院演出规定”、“外地剧团来演出的工作安排规定”、“演出汇报制度”、“工作总结及学习制度”以及有关招待规定等。

按有关管理规定,外地剧团初到北海演出,戏院要请主管部门首长和剧团开好见面会,介绍北海情况,同时,尽可能帮助剧团解决演出上、生活上的困难,带领剧团下乡演出或到海边游览,参观工厂、渔、农村,体验生活等。

1961年,红星戏院因年久失修,天面沥青纸全部霉烂。每逢下雨,剧场四周漏雨不堪,加上设备简陋,设施不配套,影响演出甚大。后经镇建设局及建筑公司技术人员勘测,发现有部分木材已腐烂,认为戏院急需抢修及完善。

为此,陈维韬多次向北海镇委反映。经北海镇委召开有关部门研究,镇委马致福书记、刘副镇长等同意拨款修建,完善红星戏院。

该院维修扩建工程从1961年10月动工,至1972年7月1日峻工。修建工程项目有:改建戏院天面,用石棉瓦代替沥青纸,用角铁代替木材作屋梁架,增建戏院场内天花及戏院前门大楼一座。前门大楼主要解决票房、观众厅、宣传园地、楼座等问题,经北海镇委批准,拨了戏院附近的一座旧文化馆的房屋修建艺人宿舍,还建了浴室、厨房及艺人食堂等。戏院还添臵了化妆台2张、吊扇7把、座扇2把、扩音机一套、舞台用天幕、侧幕、照灯等。

1962年戏院的修扩建工程,共用107,698元,其中剧场大修35,000元,建前楼64,5000元,其他修建700多元。这笔资金来自几个单位:其中政府拨款5万元,戏院的结余利润28,300元,其余向北海粤剧团借13,800元,向人民电影院借3,000元,向吴川粤剧团借1,460元,共借入18,260元,还尚欠建筑公司工程费11,074元。这笔债务,于1962年底已由市财政在地方拨款中给予清还。

1963年,戏院翻新剧场坡度,增添幻灯机一台,射灯12支、更衣室3个、风扇10把、前座椅650张、音乐椅15张、饭堂抬椅20套,进一步完善了戏院的设施。

1962年,红星戏院在修建期间,曾租用人民礼堂演出半年,共演出174场,观众196,900人次,收入分成19,706元,收支结余9,000元。

1962年修缮之后,戏院固定资产为161,779元。1963年9月22日,经上级批准,北海戏院由二级剧场改为一级剧场。北海戏院是湛江专区五所一级剧场(湛江、赤坎、阳江、高州、北海)之一。演出时,与剧团分帐由过去的28:72改为30:70比例分帐。即演出时,戏院可分得总收入30%。

1962年春,因红星戏院与外地戏院名称多雷同,往往造成信件及关系的混乱,为了工作方便,红星戏院于1962年2月1日请示孙正中副镇长,将“地方国营北海市红星戏院”更名为“地方国营北海戏院”。1962年4月,成立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北海戏院归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管辖。

1957年以后,经市委批准,该戏院独立经营,自收自支,不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1962年以前,戏院经营情况较好。如1961年,除7至10月北海因有疫情,外地剧团不来演出外,全年还演出276场,观众24万人次,收入99,165元,收支结余10,200元。

1963年以后,广东省文化局根据上级指示,提倡演现代戏,限制演出古装戏,要求文艺团体80%时间下乡演出,因而戏院的演出时间减少,空台多。加上增添设备,随着固定资产的增大,房地产及房屋折旧费用等也随着增多,戏院因此造成连年亏损。1963年演出290场,观众167,847人次,收入66,595元,年终结算亏损。1964年演出213场,观众135,877人次,收入33,974元,年终亏损5,878元。

为了解决亏损问题,1964年10月4日,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向北海镇委报请,将北海戏院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此报请很快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同意由电影剧场管理站将戏院盈亏作综合平衡处理。戏院的亏损部分由此得到解决。

1961年,北海戏院由5人增至7人,1963年增至8人,其工作人员有罗俊英、邹良谋等人,戏院负责人由人民电影院副经理陈维韬兼。

1964年前后,戏院每年常规开支17,000多元,其中房地产税2,200元、房屋折旧费2,700元、职工工资3,900元。水电费1,600元、管理费用1,500元,宣传费用300元等。

为了改善戏院经营管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根据当时演出少、空台多的状况,于1965年初向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请示,计划将北海戏院改为红星影剧院。增建机房,用已停止活动的54型35mm皮包机改为炭精机放映,将影剧院编制由戏院8人增至12人(包括4名放映员)。不久,经广东省文化局批准,将北海戏院改为红星影剧院,影剧院的机器改装及附属设备,由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解决,修建放映机房款由北海地方财政解决。

1965年夏,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已将皮包机改成了炭精机,但效果不够理想。接着,电影剧场管理站又向市财政局要钱修建放映机房。1965年9月24日,北海市财政局(65)财企字第67号文批复:“修建放映机房工程款共6,599元,经我局研究同意修建,并转报区财厅解决中,现根据赵副市长指示,为了抢在时间前面,可将市人民电影院座椅更新款暂借出6,599元先行动工,待区财厅批拨后归还电影院。”因此,影剧院于同年10月份便动工兴建机房。

1965年9月,北海市文教局经请示广西区文化局同意,将人民电影院更换下来的天极牌座机不上交,留给红星影剧院用,改为上交炭精皮包机给广西区电影公司。1966年3月,红星影剧院正式开展放映经营,并以放映为主。1966年至1973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电影生产及电影市场都很萧条,红星影剧院的演出及映出都较少。1977年派性武斗时,红星影剧院曾成为派系争夺的营垒,前门大楼弹痕累累。

1971年底,广西区电影公司拨下一套新曙光牌35mm座机臵换天极牌座机。1973年8月2日,北海市财政局用油印通知收回红星影剧院归地方管理,交由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使用。因此,广西区电影公司将新曙光牌座机收回,调至河池地区礼堂使用。

1977年,王仕武调至红星影剧院后,积极联系市电影公司的大机队,利用该院演出的间歇时间放映。1977年至1980年夏,红星影剧院以放映为主。影剧院添臵了遮光设施,日夜都可放映,有时还放幻灯字幕,故经营状况较好。1978年,该影剧院放映了1,000多场。

1978年,该院翻新舞台布幕及灯光电器设备,座位也改为铁脚翻板座椅。

1980年,红星影剧院由市演出公司管理。同年8月,影剧院开始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大修,将天面改为钢筋水泥板面,增建楼座、地下化妆室和音乐池。座位改为前座628个位,后座420个座,楼座324个位,共1,372个座位。

1982年,市电影公司大机队利用大修峻工后的红星影剧院放电影,一直放至1985年,使用装备有铟灯的皮包机。1982年至1984年该院放映收入不错,如1982年1至11月,共放映562场,平均每场748人,放映总收入47,000多元。

1982年7月以前,在影剧院内放映时,付给的场租管理费占放映收入的12%,7月开始,改付收入16%给影剧院(场地10%、服务费5%、水电费1%),而宣传、服务、售票等工作均由影剧院负责。

1985年以后,因市区内已有三间影院,看电影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加上外地剧团到来演出不多,故红星影剧院主要用作放映录像。

1988年初,该院耗资1万多元,从南宁朝阳影剧院买回一套35mm旧松花江牌座机开展放映活动,雇请退休放映员王锡源、丁良保放映。后来,因很少得排映新片,放旧片观众又不多,故经营收入甚微。该院在春节期间只放映了10多场,便罢手停映了。

因资料收集不全,仅将红星戏院及红星影剧院部分瀵出或映出的情况介绍如下: 红星戏院1963年至1964年的演出情况:

1963年,演出290场,观众16.8万人次,演出收入6.7万元,亏1,713元。1964年,演出213场,观众13.6万人次,演出收入3.4万元,亏5,878元。红星影剧院1966年至1983年的映出经营情况:

1966年,映出435场,观众22.2万人次,放映收入1.9万元。1967年,映出71场,观众9.1万人次,放映收入0.58万元。1968年,映出65场,观众4.5万人次,放映收入0.58万元。1969年,映出13场,观众0.8万人次,放映收入0.36万元。1970年,映出477场,观众30万人次,放映收入2.7万元。1971年,映出939场,观众65.9万人次,放映收入5万元。1972年,映出1,227场,观众82.9万人次,放映收入4.9万元。1973年,映出698场,观众53.4万人次,放映收入3.8万元。1974年,映出291场,观众18.4万人次,放映收入1.3万元。1975年,映出87场,观众8万人次,放映收入0.7万元。1976年,映出161场,观众22.7万人次,放映收入1.5万元。1977年,映出220场,观众27.5万人次,放映收入2.5万元。1978年,映出1,021场,观众110万人次,放映收入9.9万元。1979年,映出647场,观众57.7万人次,放映收入5.7万元。1980年,映出464场,观众32万人次,放映收入2.8万元。1981年红星影剧院大修,不营业。

1982年,映出618场,观众48万人次,放映收入5.2万元。1983年,映出633场,观众42.8万人次,放映收入3.9万元。

国办农村电影队

北海地方不大,农村电影队发展得较迟,数量也少。1958年10月,人民电影院成立一个分院大机队(取名第一放映队),常到农村放映。1962年9月,开始成立第一个农村16毫米放映队,名为第二放映队。1964年1月,又成立一个16毫米放映队(名为第三放映队,到涠洲岛放映)。1964年撤销大机队,1966年1月再成立一个16ram放映队,取名第一放映队。

1963年前,农村放映采取大队包场的办法,机器由农村生产大队运到点。1963年开始,贯彻中央关于不得削弱集体经济,支援农业的指示,由包场改为售票放映,机器运输由电影队负责。1965年开始,农村放映又采取由群众集资包场的办法,实行定映点、定场次、定收费的三定普及放映办法。1963年至1974年,农村电影队都用胶轮板车,间或用肩挑运机转点,还自备柴米,炊具及行李,村过村队过队地巡回映出。放映队除了做好放映宣传工作外,有时还要参加公社及大队的义务劳动,为群众做好事,如收花生、担水利、理发、修海堤等。当时,放映生涯较为艰苦,但放映员却又以此为乐。

1964年6月,根据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要把农村电影队办成党在农村中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的指示,市电影剧场管理站决定,将放映二队试办成农村电影宣传队,时间两个月。

试办农村电影宣传队人员分工如下:

1、宣传员: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包括口头广播,幻灯解说,图片解说,文艺演唱,教唱革命歌曲和文字抄写,图片绘制等;

2、放映员:除放映外,协助制作幻灯片,兼职负责保管和出售图书,参加文艺演唱等;

3、发电员:除发电外,协助写广告,贴广告,联系放映,并兼职财务工作。

1965年,广东省文化局决定,农村电影队一律改为农村电影宣传队。因而,北海的放映队均改为北海农村电影宣传队。根据省文化局指示,放映队除做好放映工作外,还需担负:①、加映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宣传配合三大革命运动的幻灯片;②、播送和教唱革命歌曲;③、举办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的小型图片展览;④、代销毛主席著作和农村政治通俗读物;⑤、放映看图识字幻灯,协助扫育。

1963年5月,市电影剧场管理站根据上级指示,曾在电影系统家属中,招收三名青年为放映自费学徒,其中有陈敏秀、祝泉寿、杨贵。三名自费学徒,每月得伙食补助10元,跟队放映三年后,符合条件方可转为正式工。

1974年以后,农村电影队舍去胶轮板车,采用自行车搭机转点,一般都是当日去当日回(涠洲岛例外)。

1964年至1965年期间,农村电影队每月均要做工作计划,还要上报管理站一份。电影队的月度工作计划包括:工作内容,计划执行时间,负责完成该项工作的人员等。月度计划的内容一般有:①、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毛选、时事、出版学习园地、学习业务知识等);②、宣传工作计划(包括练习映间解说词。编写幻灯材料、出墙报等);③、开好民主生活座谈会;④、开会研究布臵本月工作计划;⑤、联系放映路线及收费;⑥、检修机器;⑦、总结本月工作,讨论下月计划等等。

1984年,北海市电影公司对农村放映队实行经济承包。

1986年,国办农村队撤销,人员分派到市内各个电影院,国办农村队的机器有部分出租给民办队使用。

北海国办农村放映队的成立始末,人员配备,机器设施等情况,分别简述如下:

分院大机队:1958年,为使电影文化服务于农村,人民电影院变卖了一台可用可不用的发动发电机,经广东省文化局批准,购回一套南京牌54型35mm皮包机,在市郊建立六至七个放映点,以此作为人民电影院的分院电影队,开展放映活动。该队于1958年10月1日,第一次跟北海中学包场映出。最初的放映员有:葛文洁、王锡源、蔡起源等。下乡放映时,陈庭辉、王有和等电影院负责人也随队指导工作。1959年9月,成立海滨露天电影院后,该队不定期地在海滨露天电影院或市郊农村放映。1959年,该队放映305场,观众329,634人次,收入7,266元。1962年,该队放映160场,观众69,185人次,收入6,152元。1963年,该队放映了75场,观众50,642人次,收入5,483元。建队初,该队没有发动发电机,无法下乡活动,后租用湛江地区电影机械厂的美制旧式发动发电机一台,并于1960年向该厂作价购买,因该机已使用20多年,经常肯出故障。大机队后来用这台旧式发动发电机装部小汽车运机下乡。1963年7月,广东省文化局分配一台新的发动发电机来更换这台美制2.5千瓦残旧发动发电机。

1963年,海滨露天电影院转让给水产公司后,该队已停止活动。1964年因不活动而被广东省文化局撤消。

第二放映队:从1959年至1962年,北海农村放映点由18个增至70个以上,当时仅有涠洲岛社办队及人民电影院大机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1962年,广东省文化局电影处决定,在湛江专区内调整16mm,放映机、发动发电机各一台给北海使用。为此,北海镇电影剧场管理站于1962年5月5日,曾报请北海镇长及财政局,要求在企业利润中拨款5,200元购买这套放映设备。

1962年8月26日,北海电影管理站根据湛江地区电影管理站的调整通知,派人到钦县电影管理站提取一台岭南1型16mm放映机,但没给银幕和剌叭,也不大好用。同时,湛江地区电影站又调来一台极端笨重的071型发动发电机(外号叫大水牛)。8月底,即成立北海放映二队。

1962年9月1日,放映二队正式开展放映活动。该队最初放映人员有:陈志才(队长兼宣传)、王宗道(放映)、郝光业(发电)。1962年,该队活动4个月共放映60场,观众24,790人次,收入2,153元。1963年,该队放映204场,观众114,305人次,收入10,269元。1964年,该队的全套放映设备作了更新,放映声光质量达一类放映标准。1979年,该队映出480场,1980年映出410场。1981年映出467场,1982年映出395场。1983年映出308场,1984年映出300场,1985年映出175场。

第三放映队:该队是为了解决涠洲岛普及放映问题而组建的,成立于1964年1月26日,1月27日正式开展放映活动,使用16mm长江牌放映机,同时接收一台原由市财政局拨钱购买的涠洲岛社办大机队使用的发动发电机。最初的放映员有:卢国秀(女,队长兼放映)、阮仕庆(宣传)、蔡仕文(发电)。

1964年1月9日,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曾向广东省文化局申请拨款8万元,在涠洲岛建一间影剧院,但得不到落实。1964年10月19日,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又向北海市委及市财政局报告,要求拨款利用涠洲岛的农贸市场改建为一间简易的影剧院。第二天,市委宣传部召集文化局、涠洲公社、财政局等有关单位研究,初步同意改建,开支控制在500元之内,购臵长板座椅可列作低值易耗品分期摊销,其他围板、门扇等可作放映费用项目开支。所以,第三放映队到涠洲岛后,在上级的支持下,将农贸市场修整为影剧场,开创了涠洲岛白天能看上电影的先例。

1969年,该队撤消。1982年,该队又重建返涠洲岛放映,一直放映至1986年春。其中1982年放映119场,1983年放映213场,1984年放映333场,1985年放映271场,1986放映120场。

第一放映队:1965年,广东省文化局发展农村放队计划(65)电内字第008号文通知,下达北海市发展16mm农村放映队一个。同年11月,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派人到省文化物资站领取放映机(因发电机未运到,文化局答应待机到后再领发电机),继而成立北海第一放映队,拟于1966年元月起开始放映活动。1965年12月16日,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曾报请广西区电影公司备案,以便计划供片。

放映一队最初的放映人员有:陈志才(队长,从二队调来),祝泉寿,洗建德。

该队开展放映活动时,因没发电机,只限在有电的圩镇地区放映,1966年7月30日,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报告广东省文化局,请求迅速拨下1965年发展16mm放映队的发电机,以利深入农村开展放映活动。

1979年,该队放映481场,观众40万人次,放映收入9,360元。1980年放映408场,1981年放映463场,1982年放映408场,1983年放映315场,1984年放映253场,1985年放映111场。

1984年下半年,该队与市电影公司签订经济承包合同。1986年,该队撤消。

北海市农村电影队(包括国办电影队和民办电影队),其放映最旺盛时期,是1966年、1977年至1985年,其放映场次每年都在700场以上。

1966年至1983年,北海农村电影队各的放映情况如下:

1966年,放映959场,观众71.2万人次。1967年,放映370场,观众26.6万人次。1968年,放映316场,观众23万人次。1969年,放映373场,观众28.9万人次。1970年,放映416场,观众37.5万人次。1971年,放映567场,观众55.6万人次。1972年,放映614场,观众49.1万人次。1973年放映702场,观众52.2万人次。1974年,放映632场,观众49.8万人次。1975年,放映551场,观众58.6万人次。1976年,放映580场,观众59.2万人次。1977年,放映765场,观众81万人次。1978年,放映871场,观众29.6万人次。1979年,放映961场,观众70.5万人次。1980年,放映900场,观众63.6万人次。1981年,放映1.119场,观众76万人次。1982年,放映1,095场,观众68.2万人次。1983年,放映910场,观众61.7万人次。

民办农村电影队

北海的民办农村电影队既有公社办的、大队办的、也有个体办的,这些电影队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曾起着积极的作用。

涠洲岛35MM(毫米)社办队:

1958年,涠洲岛群众为解决看电影难,自愿集资建立电影队。1959年底,经广东省文化局批准在广州文化物资站购买一套长江牌35MM放映机回涠洲岛放映,因影片供应不足,放映时断时续。该队发电机原定由湛江地区电影机械厂配给,但派人往湛江联系两年也没货供应,后来,市财政局曾拨款购买一台发动发电机给该队。1961年,根据广东省文化局指示,要收回社办队,以利于统一管理。1961年12月26日,北海镇宣传部,通知要收回涠洲公社社办电影队归北海镇管理,具体由人民电影院接管,但两次接管都因涠洲岛不同意而告吹。

涠洲公社党委认为,放映机是由群众集资购买的,不同意由北海人民电影院接管,要求镇社合办(城镇出发动发电机,公社出放映机),采取“二八”分帐的分配办法,但北海人民电影院不同意。

同年5月,流动放映单位考核结束,该队只有一个放映员(龚喜内)得及格。按规定,大机队没有2至3个合格放映员是不准排片的,因而该队曾停映了一段时间。

1965年1月7日,根据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回收社办放映队归国家管理的指示精神,经北海市委王志毅书记批准,并征得涠洲公社同意,北海电影剧场管理站派员到涠洲公社办理接收手续。在接收之前,电影剧场管理站曾向广东省文化局请示,由于片源及交通运输困难等原因,申请将涠洲岛35毫米大机队改为16毫米放映队,并要求以机兑机作价交换。1963年12月24日,广东省文化局复函同意撤消大机队,成立北海国办16毫米电影放映第三队常驻涠洲岛,将原35毫米放映设备送至省文化器材公司换取长江牌16毫米放映机一套。

涠洲岛这套35毫米电影机经陈庭辉送至广东省文化局验收鉴定,按五成五折定价(原新机值4,900元)值2,695元,这笔款由政府拨款归还涠洲公社。至此,涠洲社办电影队撤消。

涠洲社办队的放映员有:龚喜内(队长兼放映)、骆冠球(放映、后公社动员回乡)、张兰德(放映)、谭泽邦(发电)、张正珍(女、宣传)。1962年至1963年,他们最高工资是24元,最低工资是20元,文化程度大多数为高小。

高德电影队:该队原属16mm社办电影队,后改为个体电影队。高德公社于1978年5月25日,办了一个16毫米放映队,使用南宁产I型溴钨灯放映机及750瓦的山东小型发动发电机。

建队头三年的放映人员有:黄富元(放映)、梁修(宣传)、尹文友(发电)。放映点有赤东、赤西、孙东、包家、横路山、关井、高德、垌尾等八个点,电影队主要是在大队或生产队包场放映。

社办放映员的工资由公社支付,每月30多元,当时放映有映间解说及口头时事中心宣传。1983年,该队开始承包给黄富元和尹文友,每月交40元机器折旧费给公社。

1985年,尹文友购买了一台铟灯放映机自己经营,开辟售票点放映。1987年前该队有高德、翁山、开江、岭底、吉车、沙脚、横路山等放映点,每年约放映300多场。

咸田电影队:该队原是16毫米社办电影队,后改为个体电影队。1982年4月15日,咸田公社文化站成立一个16毫米放映队,共有四名放映员均经北海市电影公司培训过,该队由周传南任队长,有固定露天影场及流动包场映点。

1985年4月15日,该队由咸田公社广播站蔡祥发私人承包放映,蔡又另购了一台铟灯机,采取包场及售票的形式开展双机放映活动。1987年6月,因多次违章放映而被北海市电影公司吊销放映执照。

东星电影队:该队原是16毫米队办电影队,后改为个体电影队。1976年,东星大队成立了一个8.75毫米电影队,使用山东小型发动发电机,在本大队包场放映,每月约放10多场。放映员有廖瑞庆和黄开态。

1980年,该队改用南宁产溴钨灯16毫米放映机。1986年,放映员黄开态与邱家强合伙跟大队承包放映,每年交200元。1987年以前,每年约放映百多场,有一个售票点。1976年,该队放映144场。1977年,放映126场。1978年,放映112场。1979年,放映86场。

平阳电影队:该队是16毫米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7年7月,由温美泉私人经营,他曾在北海学习放映一个月。

该队使用16mm南宁产铟灯机及1,000W小型发动发电机,有平阳一个售票点。1987年每月约放映20场。每月有电影宣传画及影片内容介绍张贴。

新城电影队:该队是16毫米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5年9月,由市电影公司职工刘仕成停薪保职个体经营。开始时,用广西产溴钨灯放映机。1987年1月改为铟灯机,接市电放映。

1987年前,有龙谭、马栏两个售票点,另有驿马、群乐,共和、大墩海、禾塘等放映点,每月平均约放映17场,每场收费20多元。

白虎头电影队:该队是16MM队办电影队。成立于1984年4月,属白虎头大队办的。放映员是刘达青,曾在北海经过短期训练。电影队负责人是张丽英。

该队开初租用咸田公社的16MM溴钨灯南宁产电影机放映,1985年,白虎头大队自购南宁产铟灯机,接市电放映。

该队有一个固定室内售票点,可容200人,有小木凳及电风扇,收入35%上缴大队,剩余除片租外由该队的放映员及服务人员分成。

店塘电影队:该队是16MM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6年11月。原是南宁市砖厂总公司驻北海的砖厂与店塘村的张启德合作经营的。张启德提供场地,砖厂出电影机,雇请马栏村蔡道感承包放映,每月交200元,蔡曾在合浦受过短期培训。1987年5月,因砖厂倒团,工人走散而停业。

涠洲南澫电影队:该队是16MM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6年5月,由在合浦经过短期培训的张少华经营。该队与市电影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由市电影公司提供影片及一台放映机,该队每月要向市电影公司上交285元片租及250元机租。

该队于1987年又自费购买一套铟灯放映机,增加放映活动场所。

涠洲盛塘队:该队是16MM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6年底。使用铟灯放映机及小型发动发电机。该队放映员邓克信曾在市电影公司培训40多天,于1987年4月正式开展放映活动。该队与市电影公司签订供片合同,每月上缴片租285元。1988年1月,又向市电影公司租借一套16MM放映机,每月租金80元。

该队有盛塘一个露天售票点,有石凳560个座位。每月平均放映10多场。

赤壁电影队:该队是16MM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3年12月,由赤壁村许光本,黄娟辉两夫妇经营。两人均分别在北海,合浦受过培训,持有放映员合格证。该队使用南宁产溴钨灯16MM放映机,接市电放映。1984年该队换上16MM铟灯机。

该队售票点有赤壁一个,还有孙东、垌尾、包家三个放映点,主要靠售票映出。

下村电影队:该队是16MM个体电影队。成立于1987年9月10日,由李师强、林寿展两人经营,李曾在北海学习过一个星期。该队购买大冠沙盐场的一部16MM溴钨灯放映机放映,有下村一个放映点。

北海市工矿企业电影队

北海市工矿企业电影队,大多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职工,大多数都是看电影不收费的,只有海员俱乐部和市总工会的放映队对外售票放映。

这些电影队主要有:北海港务局电影队,北海航运局电影队,北海捕捞公司电影队,北海市总工会电影队,北海海员俱乐部电影队。此外,还有驻军海巡大队电影队,南海1号石油勘探船电影队,广西物探电影队等。这些放映队,既有使用16毫米小型放影机的,也有使用35毫米皮包机或座机的。工矿企业电影队放映活动较盛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其中1980年放映561场,1982年放映565场。90年代以后,很多电影队都停映了。

北海国际海员俱乐部电影队:

该队成立于1972年7月5日。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际海员,业务性质是对外招待。电影队最初归北海港务局管,1976年以后转归北海市总工会管。海员俱乐部内有一小型电影场,约有500个座位,翻板铁脚座椅。

建队初,使用甘光35MM皮包机。两年后,以6,000元价转卖给广西区电影公司。同时,以三万元价购进一套新曙光牌35MM座机,配以电动倒片机、电风扇等附属设施。它是北海市文化系统外放映单位中设备最好的一个。

该队放映员有申扬宽(复退军人、原部队放映员)、黄祥芬、沈小妹。后来沈调离加进梁乔芬。黄祥芬及梁乔芬均于1973年底在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培训过半年,是女放映员,属港务局人员。

建队初期,由于北海电影院少,观众踊跃,上映《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等影片时,海员俱乐部有时日夜上映,对外营业,与人民电影院分帐。

1981年,梁乔芬迁往香港。1985年,申扬宽调离,该队因此停止了放映活动。

1982年以前,该队影片由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安排、平均每月约放两三场。1982年以后放映场次较少。

北海市总工会电影队:

1966年,北海市总工会曾申请成立电影队。1974年,总工会购买一套英国出的35MM旧座机,计划开展对外放映,但因机器太残旧,难以开展放映活动,机器也因此而报废。

1976年6月,北海市总工会放映队成立,是对外售票放映单位,兼顾厂矿工会放映。该队使用甘光牌35MM皮包机,接市电放映。放映员有苏家昌、满起劲、谢志、石清等。这几个放映员皆经过短期放映培训。

1981年,因甘光机经常出故障,该队又购进了一部16MM放映机。1984年以前,该队放映较正常,每年约放200场,1984年以后,该队放映员先后转搞其他工种,放映工作又重新培训新人,但因经营不佳,放映工作时断时续。

北海港务局电影队:

该队成立于1977年底,是对内放映单位。1977年12月9日,该队正式开展放映活动,使用甘光牌35MM皮包机,接市电放映。放映员有黄祥芬、符可莲,其余还有吴国炮、阮文意等业余放映员。

1980年7月7日,王德钦(王戈)同志从合浦县电影站调至北海港务局负责放映业务工作。1986年9月,王戈调离后,放映工作由黄祥芬负责。

1981年5月下旬,该队购进一台南宁产铟灯16MM放映机。1983年10月底,又购买一台柳州产1101型发动发电机。1984年4月,该队再买进上海产35MM氤灯放映机一套,但未使用过。

1982年以前,该队影片由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安排,1982年开始,由北海市电影公司安排。当时,该队35MM片租每场45元,16MM片租每场30元。该队放映最兴旺时期是1980年至1982年,1981年放映102场,1982年放映98场。其余年份放映几十场。

北海驻军海巡大队电影队:

该队成立于1979年1月,是驻军部队对内放映单位,有三个放映点(大队总部、地角、白龙尾),装备有解放牌35MM放映机及南宁产16MM放映机。

放映员最初有李春海、胡治龙、张永军,后有黄文坤。1982年前,该队35MM影片由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安排,1982年至1985年由北海市电影公司安排。1985年以后,该队影片由广西海巡总队电影发行站发行。

该队每月约放映8场。1980年该队大、小影机共放映91场。北海航运局电影队:

该队是对内放映单位,接市电放映。1975年该队购买二台南宁产I型放映机,使用全反射放映灯泡。1976年,航运局派安运齐、梁少波到北海电影管理站培训。1977年约7月间,经上级登记备案,该队正式开展放映活动。

1980年以前,每年约放50场左右。1980年以后,每年约放20多场。1978年该队放映机改为溴钨灯光源,1983年改为铟灯光源。

该队放映员有安运齐、梁少波。1981年梁迁往香港,该队只有安运齐1人。北海捕捞公司电影队:

该队是对内放映单位,成立于1977年。放映员有朱新权、吴德宽。他们曾到广西电影机械厂及北海电影管理站学习过,有放映资格证书。该队使用南宁产I型溴钨灯16MM放映机,接市电放映。有白屋、运河、冷冻厂、涠洲岛等四个映点,每年约放映20多场。后来,这两位放映员都先后调离,1985年起该队已停止活动。

电影发行、放映、宣传及其他

建国前的影片发行情况

建国前,北海市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的影片来源,一是从国外带来,如宗教团体放映的影片;二是从广州湾(湛江)等地的影片发行商中租进。影片片租有些以日计租,有些按收入分成,如三七、四六、五五等不一。

解放前放映的影片,大多是美国环球、联美、米高梅、雷电华、派拉蒙、华纳、二十世纪福斯、哥伦比亚等八大影片公司的影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制片厂也有些国产片发行。

过去发行的影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要经过政府部门审查后才准发行放映的。如《广东省政府教育厅卅五年上半年施政工作检讨报告》中,要求影片发行“由本厅检核发准演临时证明书时方准映演。计本年一至五月份经审准映演的电影共751种(其中重演者407种),禁演者四种。自本年五月廿一日起,行政院电影检查处经派员来粤成立华南特派员办事处,电影片映演前之检查即移交该处办理,本厅依法签准。省府只负责广州电影片映演时之检查。”当时北海,没有影片发行机构,也没有影片检查机构,但租借的影片一般都要有准放映证明书。租赁影片是由放映单位挑诜的。

建国后的影片发行情况

解放后,1952年1月27日,北海市成立一间专业电影院。其影片供应从1952年1月至7月,都是由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南分公司南路区(设在湛江)发行。从1952年8月份起,由于北海已划归广西省管辖,影片发行也由广东南路区转为广西区发行。广西区影片发行站设在柳州市中山东路126号。1953年夏,柳州发行站迁往南宁,改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西省办事处”。北海曾派王锡源及蔡起源去作影片中转的联络人。后来又在南宁雇请一人作影片中转。

1955年5月,北海市划归广东省管辖。从1955年下半年至1958年8月20日,影片由广东省电影公司粤西发行站(设在湛江)发行供应。从1958年8月20日至1958年底,影片由合浦专区电影管理站(设在北海市珠海中路)发行供应。1959年至1964年,北海影片由湛江电影发行站供应。1964年后,湛江电影发行站改为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湛江地区分公司,北海影片由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供应。1965年6月30日,北海市划归广西区管辖,从10月份起,影片由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发行供应。

1983年10月8日,北海划为广西区辖市。从1984年元月开始,北海市的影片发行直接由北海市电影公司安排。1980年,北海已有16mm放映单位8个,其中外系统6个。随着发行业务的扩大,1980年9月配备一个检片员(陈洁琴)坐镇片库,使发行工作走上正轨。1988年,北海市电影公司兼管合浦县的电影发行业务,上半年全市(包括合浦县)在册放映单位280个,其中农村在册放映单位244个。

解放初期,我国由于影片拷贝不多,在影片供应及排片上,采用“统一排片”、“集中编映”等措施。1953年,在发行业务上,推行计划发行,确定“工矿多节目少拷贝、农村少节目多拷贝”的供片原则,强调电影发行部门应认真作好纪录片、新闻片和科学教育片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1955年,在排片方面又确定了五项原则,即按照不同的影片内容、不同的时间、季节、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同的观众对象等,采取不同的排片办法。在城市,反对片片集中编映,提倡多样化;在农村,反对批发式的供应,提倡面向放映队排片。这些原则和措施受到城乡放映单位和广大观众的欢迎。1963年,影片发行工作强调要紧密配合政治形势,更好达到宣传教育效果,为阶级斗争服务。在1963年至1964年,全国映了209部影片,其中香港片七部,外国片192年部。1964年,为配好“四清”运动,重点发行了《白毛女》、《暴风骤雨》、《夺印》等描写阶级斗争内容的故事片。为了做好革命现代影片的发行工作,湛江地区电影分公司决定,从1965年2月份起全部停止发行旧戏曲片,外国片严格控制在总场次5%以内,以便扩大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影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影片节目大大减少。1978年禁锢十年之久的影片恢复上映、拷贝也恢复计划供应。1980年开始,中央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镇自办简易影剧院,因而促进了放映单位的增加,影片的发行数量也随之增大。

1985年下半年,北海市电影公司为了方便对民办农村队售票点的管理工作,北海市电影公司试行按影片的优劣等级固定片租的办法。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类片收50元,二类片收25元,三类片收16元(以场计),改变过去按售票收入分帐的办法。

历年配合政治中心的组织放映活动

文艺为政治斗争服务,这是建国后文艺工作的一贯方针。配合政治中心组织放映活动,历年皆有之。由于历时较长,资料收集不全,仅将部分配合政治中心的组织放映活动整理如下:

1958年10月,广东省文化局举办“伟大的祖国”电影宣传月活动,放映《党的女儿》、《水库歌声》、《农村大跃进》等片。

1958年12月6日至7日,北海人民公社为了配合大跃进,放映也发射高产卫星。在组织群众看短片专场《共产主义影片汇映》中,两天内共放映140场、观众138,620人次,收入1,676元。其中12月6日,苦战一昼夜,在24小时内连续映出120场(每个短片算一场),观众126,510人次,每场平均观众1,051人次,上座率97.26%,发射了广东省的高产放映卫星。1963年10月,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影片汇映”,上映《甲午风云》、《槐树庄》等故事片,6天中放映34场,观众27,835人次,收入3,760元,平均上座率74.4%。

1963年底,为配合围剿资产阶级的宣传教育,市文教局、团委等有关单位,联合举办“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汇映”,放映《七天七夜》、《突破乌江》等影片收到一定的效果。1965年,根据中央及广东省电影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全年映出革命现代题材影片,要占全年映出总场次80%以上。电影院着重抓好《夺印》、《李双双》、《槐树庄》、《白毛女》、《光辉的节日》、《天山的红花》、《刘介妹》、《雷锋》、《丰收之后》、《暴风骤雨》、《农奴》、《箭杆河边》等12部革命现代题材影片的映出工作。

1965年5月,为了支援越南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北海市宣传部根据上级指示,向全市各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在5月11日至16日组织群众观看《美国侵略者从越南滚出去》的专题映出。

1965年6月,广东省文化局及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科学教育电影巡回展览》,北海市文教局、卫生局、总工会、科协、农业局、团市委等单位,于5月24日发出通知,联合举办“科学电影宣传周”,要求各单位组织群众观看。

1965年8月至9月,根据中央文化部及广西区文化局通知,举办“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电影展览”,放映《东进序曲》,《铁道游击队》等影片。

1965年12月8日,北海市文教局,总工会、体委、团委、妇联等5个单位联合通知、组织各单位观看《东方红》、《革命赞歌》、《军垦战歌》等影片。

1966年10月12日至17日,北海市宣传部组织各单位观看《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彩色纪录片,共放映84场,观众91,231人次。同月,又上映《毛主席和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百万革命小将》等两部纪录片。每部片放映60多场,观众7万多人次。

1966年10月7日至12日,涠洲人民公社组织群众观看《毛主席和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共映6场,观众8,800人次,占全岛人口80%。

1968年3月7日至14日,北海市宣传部组织群众观看批判片《兵临城下》,凭单位介绍信集体购票。在此之前北海曾批判映出过《林家铺子》、《武训传》、《燎原》等片。

1980年7月,中央文化部通知,在暑假开辟学生电影专场,以配合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81年10月,为配合开展“五讲四美”、“五好家庭”、“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我市总工会、贫协、团委、妇联、文化局联合发出通知,广泛组织人民群众观看故事片《喜盈门》,6天中放映77场,观众97,000人次。

1983年7月5日,广西区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厅、文化厅等五个单位联合通知,要求组织放映好《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同志报告会实况》。

1985年2月12日至15日,为了配合对青少年的教育,北海上映《少年犯》,着重组织青少年及学生家长观看。共映出41场,观众26,315人次,收入6,717元,上座率66%。

1986年11月12日至15日,为隆重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市组织群众观看《非常大总统》,4天中映出47场,观众40,1781人次,收入7,655元。

1987年4月,为配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我市宣传部、总工会、团委、妇联、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举办《理想纪律教育》电影宣传活动,放映故事片《雷场相思树》及纪录片《老山魂》。

1987年7月,为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根据上级指示,我市举办以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周活动,上映《地道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故事片。

1988年5月,为纪念“南京惨案五十周年”,我市总工会,妇联、团委、教育局、文化局等联合发出通知,组织观看故事片《屠城血证》。

历年较卖座的影片 历年较卖座的影片,因资料收集不全,难以系统综述。仅将收集的部分较卖座影片情况罗列于下:

1952年较卖座的影片有:《上饶集中营》、《明星梦》,《血海记》、《白毛女》、《无脚飞将军》、《打击侵略者》、《远方未婚妻》、《米丘林》、《卫城记》、《抗战的越南》等。

1953年较卖座的影片有:《保家卫国》(12,556人次)、《南征北战》(5,699人次)、《重返前线》(14,496人次)、《中华女儿》(10,982人次)、《苏联大马戏》(14,000人次)、《冷酷的心》(7,470人次)、《斯大林格勒大血战》(4,507人次)、《六号门》(7,678人次),还有《被得大帝》(上下集)、《华沙一条街》、《钢铁场,观众26,315人次,收入6,717元,上座率66%。

1986年11月12日至15日,为隆重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我市组织群众观看《非常大总统》,4天中映出47场,观众40,1781人次,收入7,655元。

1987年4月,为配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我市宣传部、总工会、团委、妇联、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举办《理想纪律教育》电影宣传活动,放映故事片《雷场相思树》及纪录片《老山魂》。

1987年7月,为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根据上级指示,我市举办以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周活动,上映《地道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故事片。

1988年5月,为纪念“南京惨案五十周年”,我市总工会,妇联、团委、教育局、文化局等联合发出通知,组织观看故事片《屠城血证》。

历年较卖座的影片

历年较卖座的影片,因资料收集不全,难以系统综述。仅将收集的部分较卖座影片情况罗列于下:

1952年较卖座的影片有:《上饶集中营》、《明星梦》,《血海记》、《白毛女》、《无脚飞将军》、《打击侵略者》、《远方未婚妻》、《米丘林》、《卫城记》、《抗战的越南》等。

1953年较卖座的影片有:《保家卫国》(12,556人次)、《南征北战》(5,699人次)、《重返前线》(14,496人次)、《中华女儿》(10,982人次)、《苏联大马戏》(14,000人次)、《冷酷的心》(7,470人次)、《斯大林格勒大血战》(4,507人次)、《六号门》(7,678人次),还有《被得大帝》(上下集)、《华沙一条街》、《钢铁的城》、《列宁在1918》等。

1954年较卖座的影片有:《梁山伯与祝英台》(39场、26,928人次)、《抗美援朝》(14场、13,394人次)、《鸡毛信》(13场、9,096人次)、《侦察兵》(17场、8,692人次)、《大战海南岛》(10场、7,876人次)、《不屈的城》(10场、7,405人次)。其次还有《警钟》、《在人间》、《小二黑结婚》、《丹娘》、《我的大学》、《斩断魔爪》、《西北大捷》、《攻克柏林》(上下集)、《阴谋》、《小司令》、《对空射击组》、《翠岗红旗》等。

1955年较卖座的影片有:《渡江侦察记》、《山间铃响马帮来》、《锄奸记》、《山中防哨》、《宇宙锋》、《盖叫天舞台艺术》、《孽海花》、《杂技艺术表演》、《游击队员之子》、《钢铁运输线》、《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较卖座的影片有:《董存端》(28场、19,010人次)、《扑不灭的火焰》(25场、17,491人次)、《山中魔鬼变石头》(15场、10,130人次)、《天仙配》(21场、14,336人次)、《南岛风云》(14场、6,358人次)、《花木兰》(13场、10,879人次)、《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3场、8,766人次),还有《仙笛》、《勇士奇遇》、《王朝末日》、《游侠记》、《流浪者》(上下集)、《天罗地网》、《平原游击队》、《驯虎女郎》、《神秘的旅伴》、《马兰花开》、《牛虻》、《打金枝》、《虎穴追踪》、《深山虎影》、《怒海轻骑》等。

1957年较卖座的影片有:《春》(21场、14,189人次)、《秋》(21场、14,698人次)、《铁道游击队》(23场、13,732人次)、《家冢户户》(16场、11,127人次)、《庵堂相会》(14场、7,576人次),其次还有《激战前夜》、《战斗里成长》、《祝福》、《火》、《雪地追踪》、《寂静的山林》、《拜月记》、《母亲》、《45号地区》、《仇恨的旋风》等。

1958年较卖座的影片有:《搜书院》(35场、24,934人次)、《共产主义影片汇映》(140场、138,620人次)、《羊城暗哨》(16场、7,422人次),其次还有《十字街头》、《女蓝5号》、《红颜劫》、《警察与小偷》、《水》、《章西女皇》、《海魂》、《选女婿》、《护士日记》、《柳堡的故事》、《凤凰之歌》、《领袖和我们同劳动》、《牧童投军》、《芦笙恋歌》、《五更寒》、《林冲》、《静静的世界》、《边寨烽火》、《黑山狙击线》、《英雄虎胆》、《铁窗烈火》、《徐秋影案件》、《十五贯》、《地下尖兵》、《海底擒谍》等。

1959年较卖座的影片有:《平息西藏叛乱》(25场、18,870人次)、《古刹钟声》(19场、14,246人次)、《回民支队》(30场、21,900人次)、《狼牙山五壮士》(23场、12,366人次)、《欢乐广州十年》(18场、10,681人次)、还有《永不消逝的电波》、《珍珠记》、《两个巡逻兵》、《陈三五娘》、《三剑客》、《火焰驹》、《钱》、《烽火里程》、《长虹号起义》、《林则徐》、《画中人》等。

1960年较卖座的影片有:《青春之歌》(45场,26,546人次)、《海鹰》(26场、15,120人次),还有《沙漠追匪记》、《万水千山》、《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五朵金花》、《借亲记》、《战火中的青春》、《云雾山中》、《天伦情泪》、《百岁挂帅》、《粮食》、《海上神鹰》、《三勘蝴蝶爱》、《山支路》等。

1961年放映粤剧片《南国红豆发新枝》,观众19,000多人次,有人提前一晚排队购票。1964年连续放映《夺印》30场,观众达25,911人次,收入3,643元。同年映《农奴》,观众有27,000人次。

1965年2月上映《英雄儿女》,观众27,000人次。3月上映《雷锋》,6天放映30场,观众达31,720人次,上座率99%。

1965年10月上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8天内放映43场,观众35,398人次,集体票占80%。1966年第四季度,北海免费上映《毛主席和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百万革命小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欢呼我国三次核试验成功》等影片。这些影片在发行、宣传、组织方面都是空前的,每部片上映场次不少于60多场、观众7万多人次,较高的达到80多场,9万多人次。每部片上映,全市各主要街道都挂上跨街红布,全市各单位都出版映出黑板报。并举行二三千人接片游行仪式,宣传队伍轮番出动街头宣传。各单位组织的观众敲锣打鼓、扛着红旗,唱着语录歌集队进场看电影,其规模之大、情绪之热烈是空前的。

60年代初期,较卖座的影片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紫钗记》、《战上海》、《奇袭》、《追鱼》、《柳毅传书》、《冰山上的来客》、《可怜天下父母心》、《战火中的青春》等片。

六十年代,北海人民电影院属甲级影院。由于拷贝节目有限,对放映场次有限制、甲级影院,每部影片有时限制放映不得超过10场。

七十年代,较卖座的影片有:《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芭蕾舞《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卖花姑娘》、《海霞》、《画皮》、《南海潮》、《铁窗烈火》、《侦察兵》、《黑三角》、《斗鲨》、《至爱亲朋》、《鲜花盛开的村庄》、《地下游击队》、《生死搏斗》、《摘苹果的时候》、《故乡》、《左罗》、《红楼梦》、《于无声处》(1979年上映,4天放映26场,观众37,051人次)。等等。

1981年10月,上映《喜盈门》,6天共放映80场,96,250人次,占市区人口91%。1982年7月6日至18日,上映《少林寺》13天,共放映144场,观众191,240人次,收入(连同短片)38,587元。每场平均观众1,328人,收入267元。

1983年6月30日至7月10日,上映《少林寺弟子》,11天内放映126场,观众144,828人次,收入28,505元。每场平均1,149人,收入226元。

电影宣传

电影宣传工作,是整个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任务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来看电影,帮助群众看懂电影。

北海的电影宣传工作,主要有预告宣传,映前及映问宣传、发展电影业余服务员和业余影评员,建立群众性的电影宣传网等工作。

预告宣传

预告宣传有如下几种形式:

1、扛牌游街及街招广告。解放前至1958年,每当电影放映前,北海的电影院都雇请临工扛牌游街宣传。游街时,临工扛着一条竹杆,竹杆上贴上电影广告,临工便敲锣打鼓游街进行影片宣传。解放后,人民戏院曾请观生及担水三哥扛牌游过街,以此发动观众看电影。1958年7月,人民电影院新院建成后,扛牌游街的宣传方式逐渐被街招广告所代替。1964年,市内有电影街招宣传广告牌28个,1987年,市内约有电影街招广告牌30多个。

2、报纸广告及电台广播。解放前,北海曾有《钦廉日报》、《世界日报》、《北海日报》、《青年日报》、《南天日报》等报刊出版,有些明智的电影院经纪人,也利用报纸来刊登电影广告。如1947年,国光电影院曾在《青年日报》上刊登《飞马奇侠》、《空中大战》等影片的上映消息。1987年,北海市电影公司也在《北海日报》上刊登了半年各电影院的电影广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海市电影公司每月也通过北海广播电台播发每月的上映消息,由市电影公司宣传股或宣传科发稿。

3、电影院环境布臵宣传。出动宣传车、出版影讯等。

电影院环境布臵宣传,包括宣传橱窗、大画、路牌等。文字宣传出版较多的有《电影介绍》、《电影推荐》、《观众园地》、《时事中心》等。同时,还有《图片橱窗》、立体橱窗等,一般都定期、及时更换,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重点的影片上映,有时也出动宣传车,张挂红标语,沿街游行广播宣传。

同时,也曾印发过《每周排期》、《北海电影教育》、《北海影讯》等刊物分发至各单位。农村放映队的宣传工作,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1963年,北海两个农村放映队,一年来自制电影广告600张,出版大字报90张,流动墙报27幅,大型广告画5幅,自制幻灯片950块,广播宣传文章20篇,印发农村影讯12期共600份。

映前宣传

映前宣传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工作宣传,或国内外时事宣传。电影院以放映幻灯配合广播为主,农村队多以快报、小演唱等形式进行宣传。

2、本场影片介绍。映前以幻灯介绍影片内容,以此帮助观众弄清影片的故事梗概、主题思想、人物相互关系等。

3、下期影片预告。即下期将上映什么电影节目,大概内容是什么,以此引起观众的注意。

4、商业广告。解放前,明珠电影院、明圆电影院等电影院曾利用映前或映间为各行各业做商业广告,如理发店的开张,药店的药品销售等都有幻灯广告。解放后,很长时间也做商业广告,如1953年7月,人民戏院曾为油脂公司、新华书店、防疫站、大众油印社、人民银行等单位做幻灯宣传广告。

映间宣传

电影院的映间宣传主要是幻灯字幕,用以帮助观众看懂电影。建国前的电影院是很少有幻灯字幕的,只雇请解说员旁白解说。建国后,电影院放映在1986年前,一般都有幻灯公司或人民电影院也自行编写幻灯字幕或解说本。如1979年,北字幕,字幕本大多由上级编印下发,有时上级不及时编印发下,市电影海电影管理站曾自编幻灯字幕27部,编解说本10部。

农村电影队的映间宣传主要是映间解说,电影队的宣传员一般都能用本地话筒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进行影片解说,解说的方法一般是:

1、抓紧适当的时间(一般在影片的开头),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介绍影片的主要人物(在人物出场时),使观众知道其身份,分清敌我,分清贤奸。

3、解说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思想活动(插话解说时,应尽量避免影响影片人物的对话);

4、解释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如倒叙、梦幻、回忆等),以及一些观众不易理解的镜头和场面。1990年后,映前宣传和映间宣传在城乡放映基本上已消失。

电影业余服务员

电影业余服务员,是电影与观众的桥梁。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海人民戏院就发展了一部分电影业余服务员,初期称为“电影之友”,简称“影友”,中期改称为“电影服务员”。1962年又改称“业余电影宣传组织员”。这些同志,大多是单位的积极分子,有的还是单位的领导,如市第五小学的校长林普恩就当了十余年的电影业余服务员。他们勤勤恳恳地,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登记购票,组织集体看电影,还组织影评,布臵本单位的电影宣传阵地等。他们虽然只享受五折购票的一点权利,但大多数人还是任劳任怨工作的。

多年来,这支队伍经过多次整顿提高,逐渐发展壮大。1963年,北海市电影业余服务员有30多人,1965年发展到80多人,1982年发展到150多人。

为使这支队伍巩固和发展,人民电影院曾采取如下办法:

1、经常联系,发给宣传资料,并把服务员工作情况向该单位领导反映,使服务员工作时常得到本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2、不定期地适当召开会议,交流情况,一般在每月下旬第一周末的晚上;

3、在电影票供应紧张时,优先让有电影服务员的单位购票;

4、总结评比奖励时,请市委的领导讲话,提高电影业余服务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5、电影业余服务员每卖一百张票,则酬劳三张电影票,在新片上映时,还给优先观看,订了票因特殊情况卖不出时,还准予退还等等。因此,这一支电影业余服务员一般能超越几个思想障碍(如有些人起初说工作琐碎,麻烦,吃力不讨好,甚至短款要赔钱等),逐步发展到自愿自觉地把电影业余服务工作搞好。

1965年5月9日,人民电影院曾对电影业余服务员的工作进行总结评比和颁奖。有44名业余服务员获奖。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化局的领导同志也都出席颁奖会。

北海影评

发展业余影评员,组织观众写影评稿,是依靠社会力量,建立群众性的电影宣传网的重要方式。这工作,人民电影院于1954年便开始搞了。以前,由于人力配备不足,搞了一阵又停一阵,到1962年才走上正轨。

起初,电影院的电影评论曾以“观众之友”的专栏用黑板报形式出版。1961年电影院整顿院门宣传阵地时,才开辟一个固定的专门橱窗,定名《观众园地》。影评园地整顿后,来稿源源不绝,满足了电影院的每月定期出版两期的需要。

后来发现,影评来稿中群众性不广,工人稿件少,渔、农民的稿件几乎没有。同时,要求通过稿件配合政治中心或某些影片的争论,步调不一致。因此,1962年召开一次影评笔者座谈会,研究今后的影评工作。会后,制订了“业余电影评论员组织管理章程”,报请市委宣传部批准,由市委宣传部聘请。当时,建立业余电影评论员小组,成员有工人、农民、渔民、干部、学生、教师、社会知识青年等20余人。对影评员的要求主要是参加电影观后座谈和积极写影评稿。对他们的优待,一般是保证他们看电影的便利(在预映场招待他们)。《观众园地》发表的稿件,稿酬是1至5张电影票。1979年后,每采用一篇稿定为发给4张电影票。

影评稿件的组织方法有几种:

1、自由来稿。在电影院门口设个投稿箱;

2、特约稿。配合某个政治中心或影片上映,邀请某些水平较高的同志写影评;

3、组织电影观后座谈会,整理座谈会纪要出版;

4、通过学校发动学生写电影周记出版。这种影评稿件往往一间学校就有几十篇之多。

在影评工作中,电影院注意到面要广、文要短、出版要定期的“三要”原则。以及不要老是登三几个人的文章,不要冗长的稿件,不要时断时续地开展影评工作等“三不要”的工作方法,以激励影评员的写作情绪。

早年,影评活动多在中小学校中开展,将它视作语文练习和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后来,一些企业、工厂也逐步开展影评活动了。如1965年,市机修厂看完《农奴》后,在党支部书记的带动下,全厂共写了电影观后感54篇在该厂的《电影园地》中发表。

1987年10月至1988年1月,为了活跃电影文化,北海日报社,北海广播电台以及北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北部湾影评有奖征文”。四个月共收到影评稿件257篇,在《北海日报》、《北海影讯》和北海广播电台上发表了94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有17名影评作者获得奖励,发给奖金和荣誉证书。其中获一等奖的有:开源的《在美与丑的交融点上》,奖金70元;获二等奖的有:王戈的《令人深思与反省》、唐立鹏的《让社会都理解军人》,每人奖金40元;获三等奖的有:方谷的《观影笔记》、梁绍标的《谁该上被告席》、韦若水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黄益才的《不仅仅是娱乐》,每人奖金20元。还有鼓励奖10名:顾文、肖蒙、宾祖人、封保华、李泽华、张青石、陈纬业、覃勇、刘文凤、陈建海等。

1988年2月12日,首届北部湾影评颁奖会在华侨宾馆举行。与会者几十人,影评顾问曾伟强副市长和宣传部宁铿部长,以及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的局长都参加颁奖会。市电视台、北海日报社、广播电台均为此发布消息。

1988年4月至12月,北海市电影公司又与北海市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第二届“北部湾影评有奖征文”。颁奖会于1989年1月14日在福利大厦(今阳光大厦)举行,有曾副市长、宁部长等50多人参加。获一、二、三等奖的有杨衍家、梁思奇、韩江初、王戈、韦奇才、陈建海、曾邑保等7位影评员。

1989年,在广西区首届群众影评征文大赛中,王戈,陈建海分别获二等奖,刘华获三等奖。王戈的影评《悬念迭设、险象环生》还获首届中国电影节全国群众影评征文大赛二等奖。

1992年,在广西区第二届群众影评征文大赛中,王戈的影评获二等奖。王戈的影评《气势磅礴,意蕴深邃》在庆祝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全国群众影评征文大赛中还荣获二等奖。

由于王戈在电影评论中成绩显著,故被吸收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其个人传略还被收进《中国文艺家传集》影视卷。

部分影评稿件及影评员人数如下:

1962年至1963,共收到影评来稿1,200篇,采用340篇。

1964年,共收到影评来稿8,361篇,其中学生来稿7,241篇。该年召开座谈会8次,参加人数216人。各学校召开座谈会125次,参加人数2,325人,写观后感及电影周记共10,651篇在学校园地刊出。

1965年,人民电影院的《观众园地》平均20天出版一期影评文章,共刊出稿件113篇。1979年共收到影评稿件120篇,用稿87篇。1980年收到影评稿件125篇,用稿50篇。

1981年收到影评稿件147篇,1982年收到影评稿件130篇,1983年收到影评稿件91篇,1984年收到影评稿件21篇,1987年收到影评稿件257篇,1988年收到影评稿件300篇o 1982年,全市业余影评员约30人,1987年新组建的影评组织共34人,其中影评员28人,顾问6人,曾发放过“北海业余电影评论员证”及“业务看片兑换票”,以此为影评员提供了写作及观影方便。

北海影讯

北海影讯创刊于1954年,开初用油印印刷,1955年改用铅印。初叫“每日影讯”。“每日影讯”之前,电影院除从上级发行部门购买部分宣传资料外,建国初还委托大众油印社、浦益印务局、钦州农民报的钦廉印刷厂、国光印刷厂、北海印刷厂等单位印刷影片故事简述。一般是用32开纸单面印刷。

“每日影讯”后来改为“北海影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北海影讯》由人民电影院及红星影剧院联合编印,篇幅是四开单面。1979年至1980年,其篇幅及刊头都更换几次,有长8开、双面印刷的,有32开订成本子的,有4开单面印刷的等不同篇幅。刊头《北海影讯》四字,由空心的改为美术字,再改为行书字等。《北海影讯》刊头字写得刚劲有力的,算是北海书法家苏善卿的行书字。

从1986年底起,北海影讯改为4开双面印刷,也从铅印改为胶印,影讯的内容及编排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87年至1988年在广西区影讯评比中,《北海影讯》均荣获广西区影讯评比一等奖(王戈编)。

1971年前每月印发影讯1,000份,全部赠送单位,成本费70多元。从1971年起改印3,000份,其中2,000份零售。1985年以后改印1,500,有部分零售。

1963年5月,北海农村放映二队曾创办《北海农村影讯》,开初用8开纸编印,后用4开纸印。影讯的内容有影片介绍、影评推荐,有电板扦图等。每期印发80至100份发至公社、大队、学校、农场等单位。从1964年起,《北海农村影讯》改为《农村影讯》。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农村影讯》便停止编印了。

组织观众及放映普及

组织观众 所谓组织观众,就是电影院的干部职工,走出影院,深入到各单位去发动群众购票看电影,或依靠电影业余服务员去组织本单位群众看电影。

1952年,人民戏院成立时,组织观众工作便开始了。如1952年4月上映《白毛女》时,一些职工便到单位去组织观众。1953年,电影院开始组建电影之友(电影业余服务员的前身)后,又依靠社会力量去组织观众。1955年,电影之友得享受八折购票看电影的优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电影院为映好革命现代题材影片,较频繁地开展组织观众工作,并从工作中总结出几条经验:

1、抓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是做好组织观众工作的保证;

2、组织观众看现代题材影片,必须密切配合政治中心,这样才能更好取得党政领导的支持;

3、依靠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但不要有依赖思想;

4、组织观众工作要做到三勤(勤跑腿、勤宣传、勤学习)、二不怕(不怕碰钉子、不怕麻烦)、两善于(善于了解掌握情况及各战线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善于依靠各单位领导解决组织观众中的困难);

5、组织观众工作不宜过密,一般每月1至2次为宜。过密会使职工过度紧张疲劳,影响效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电影院职工把组织一部影片观众的工作称作打一次战役或打一次歼灭战。每一战役至少要经历选定对象、接受任务、开会讨论、包干任务、宣传组织、送票上门、催收票款、收集效果、总结提高等一系列过程。

打歼灭战组织观众的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三个原则选择影片组织观众:①、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②、根据影片的政治质量及艺术质量;③、根据政治中心需要。确定影片后,就着手制订组织观众计划,并请示党委宣传部审查定案。

二、组织职工学习,熟悉影片。采取事前指定专人准备向职工讲解影片内容,充实职工的宣传本钱。

三、战斗动员。下达组织观众任务到组到人,包干负责送票上门。

四、建立汇报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每日都把每人组织观众的战绩用图表标示出处,以鞭策士气。

五、召开组织观众座谈会,收集反映,扩大效果。

六、总结战役成果,表扬先进,以利再战。

在组织观众中,电影院也注意依靠学校的电影业余服务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学生场的人数约占全年组织观众人数的30%,每月约看1至2次。观影后,学校结合教学,组织学生漫谈,写电影周记。电影院也开辟《少年儿童电影园地》,以利登载学生的影评稿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组织观众工作也较活跃,那时电影院改变等客上门的“官商”作风,走出电影院去,送票上门到工厂、农村、渔船、医院病房等。这样既搞活了电影经济、又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农村放映普及

北海市的农村放映普及工作,是从1958年10月开始的。当时,人民电影院购买一台54型35MM皮包机,到郊区建立六七个放映点,曾到过驿马、军屯、地角、开江、高德、白屋、大官沙等地开展普及放映活动,由于电影队少,大机放映成本高,因而电影放映普及率较低。

1962年9月,1964年1月,以及1966年1月,在这三个中北海市曾成立了三个农村16MM国办放映队。由于影片拷贝供应不足,湛江专区对放映场次采取限制和定场下指标的办法,以此控制拷贝的使用寿命。1962年下半年,湛江专区下达北海大机队40场,小机队60场的放映任务。为有计划的安排放映,经请示北海镇委书记同意,北海电影管理站曾将九月至十二月的放映场次直接下达到各公社。当时高德、西塘、地角、咸田、外沙、涠洲等公社,每个公社每月控制在放映10场电影之内,有些只得映三、四场。

1963年,全市约有11万人,有8个公社,85个大队,共设20个放映点。一年来,两个电影队(一个小机队、一个大机队)走遍了渔农村主要村落的80%,采用售票放映及包场的经营形式。售票点有20个。

1964年,根据中央及广东省电影工作会议精神,在农村要大力开展城乡电影普及放映工作,使95%的渔、农民能方便看好电影。广东省在东莞县搞放映普及规划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其经验。9月,湛江专区电影管理站站长会议后,陈维韬将省农村电影普及工作会议向市委汇报。后来,市委宣传部,农村政治部,水产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渔农村电影的放映,实行全面规划普及放映和群众集资包场看电影的意见》,随后,由陈维韬、陈志才等五人组成北海市渔农村电影普及调查规划工作组,到涠洲公社搞试点工作,历时一个月时间(其中学习有关文件一个星期,普查九天,规划落实两天,签订合同四天)。

这次普及调查规划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1、训练工作组,武装思想,统一认识;

2、自上而下,层层贯彻、坚持思想发动;

3、深入生产队摸清情况,找出集资包场的适当办法;

4、制订全公社的普及放映规划;

5、落实规划,电影队与生产队签订放映规划合同。

在普及调查中,工作组做到紧密依靠各级党委及大队党支部开展工作;做到放手发动群众,有事多与群众商量;做到既讲政策、又广泛深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还编印“普及放映和集资包场”的传单、以及“普及放映好处多”等顺口溜进行宣传发动,做到规划和收费相对合理。

涠洲公社试点搞好后,即在全市农村铺开普及放映规划工作,至1965年初,全市农村基本落实放映“三定”(定映点、定场次、定收费)。

普及放映的收费办法主要有三种:

1、按每户人口多少和大小计算负担,预分时扣除;

2、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义务劳动,或搞副业收入;

3、根据农村工作条例规定,每个社员一年扣除一至两天的义务劳动工分。放映点的类别及收费标准是:

一类点(1,500人以上)每场收费40元; 二类点(1,000人左右)每场收费35元;

三类点(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每场收费30元; 四类点(500人以下或经济较困难的)每场收费25元。

以上的收费标准,若按总人口计,平均每人每场负担4分钱。若按收费人数计,平均每人每场负担6至8分钱。

全市放映规划后,共建放映点89个(包括售票放映点),放映点的距离约3至5公里。1965年,全市农村规划放映530场,观众344,500人次,放映收入17,740元。

1965年,农村人民公社都实行普及规划放映。

1966年,全市农村各公社、各大队的电影普及规划安排如下: 高德公社(全年放映160场)开江16场 军屯18场 垌尾10场 赤东10场 赤西12场 包家16场 孙东12场 东星12场平阳18场 横路山18场 马栏18场 西塘公社(全年放映150场)西塘12场 西边垌12场 驿马12场 和兴12场 和平12场 共和12场 关井12场 龙潭20场 下村16场 曲湾16场 群和14场 咸田公社(全年放映50场)白虎头14场 咸田14场 电建12场 北背岭10场。地角公社(全年放映40场)农丰15场 大墩海13场 南沥12场 外沙公社(全年放映30场)独树根10场 沙脚8场 岭底12场 涠洲公社(全年放映90场)盛塘12场 公山12场 荔枝山12场 城仔12场 西角10场 竹蔗寮12场西进4场 后背塘4场 百代寮12场

各大队放映场次可根据群众方便设1至3个点放映,每个放映点全年要求放映4次以上。高德、地角、涠洲公社所在地售票放映场次另作安排。

1979年,党的三中全会以前,农村普及放映的收费都是由生产大队及生产队支付的,放映“三定”工作较易实行。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收费问题是电影队感到头痛的事。在1980年,农村映点普及每年约10次左右,1982年约12次。后来,农村民办队相继成立,农村放映场次相对增加,但由于出现收费难的问题,农村队放映多以售票放映或婚喜事包场放映为主,有些偏远的农村映点放电影也较少。

片租及票价

影片租价

1952年至1960年,35MM影片片款分帐,随影片质量不同而分帐不一样,片方有占放映收入30%、35%、40%、45%的不等。

从1965年10月1日起,广西区文化局将区内电影院划为三个等级。北海人民电影院属一级电影院,放映故事片发行部门及放映部门的片款分帐各占50%。合浦人民电影院属二级影院,电影院方占55%,片方占45%。放映科教、新闻纪录片专场,片方占30%,院方占70%。

1963年7月9日,广东省文化局关于减少16MM放映队影片租金的通知规定:为了减轻农村放映队的放映成本,促进电影放映活动的深入普及,决定自1963年8月1日起,减少电影放映队16MM影片租金。计原为有电地区每场收16元减为12元,无电地区每场12元减为10元,在少数民族地区放映不分有电无电,一律收8元(如东兴、钦州等地)。

1966年起,广西区五市的16MM放映单位,在有35MM电影院或对外营业俱乐部的地区放映时,其片租为长艺术片40元,长纪录片30元,短片集5元。若是农村放映队,片租:6元、5元、3元三种。1985年下半年起,北海16MM片试行按影片的优劣等级固。定片租的办法。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类片收50元、二类片收25元、三类片收16元(以场计)。

电影票价

我国的电影市场长期实行低票价政策。“文革”时期又大幅度地压低票价。价格的扭曲既与价值相背离,也有碍于电影生产与电影事业的改造与发展。

1952年,人民戏院的票价是:前座0.1元,中座0.12元,后座0.15元,楼座0.17元,包场收5折,集体收8折,军人收6折。

1953年票价与1952年相同,但取消了中座的票价。

1953年12月12日,中央文化部指示,鉴于目前电影票价较低,从1954年起各地电影院票价可适当提高,并认为过去若干城市电影院的优待办法过于广泛,今后除对军人优待外,其他优待逐步取销。

1954年至1955年,人民电影院的票价为:前座0.15元,后座O.19元,楼座0.23元,对包场及集体票价依然执行优待办法,电影之友8折优待。

1956至1957年,人民电影院的票价为:前座0.13元,后座O.17元,楼座O.20元。1958年的票价是:前座0.15元,后座0.20元,楼座0.25元。学生场半折收费,短片收O.05元。

1962年,电影实行压缩场次,也取销集体票8折优待。广东省文化局规定,16MM片每张票0.1元至0.15元,35MM片每张票0.15元至0.2元。编组发行的新闻、科教、纪录片映出半小时(3至4本)的宽银幕一律收0.1元,普通银幕一律收0.05元;映出在1小时左右的(4至6本)普通银幕收0.1元,宽银幕收0.15元。

1963年,根据广东省文化局对票价优待办法,按北海情况作了如下规定:①、凡集体包场,按满场或1,000人以上者,予七折优待;②、凡集体观众在30人以上者,凭单位证明可获八折优待;③、“三八”、“六一”、“八一”等节日,可给妇女、儿童、军人八折优待;④、儿童专场一律收八分,短片专场一律收五分;⑤、荣誉军人、残废军人可给八折优待;⑥、学生包场(八成以上),可获六折优待,寒暑假或假日日场,凭学生证可获七折优待;⑦、电影院的业余电影宣传员可获五折优待;

农村放映队的票价优待办法是:①、1.1米以下儿童免票,1.1米至1.4米购买儿童票,16MM为0.05元,35MM为0.08元至0.1元;②、协助放映队工作的民兵等电影业余服务员可免费入场;③、学生集体购票(30人以上)给予七折优待;④、农村五保户可以免费入场。

1964年,人民电影院的票价为:前座0.15元,后座0.20元,楼座0.25元。

1965年10月1日起,北海电影业务由广东省移交广西省管辖,从11月开始实行新票价,并取销集体购票8折优待,新票价比原票价略高。

1966年,北海对渔、农民在星期

三、星期五凭证明购票,可获优惠,每票0.1元,相当于优惠一半。7月1日接广西区电影公司通知,凡观众购买30张以上集体电影票,实行八折优待,但学生、渔、农民因已有优待规定,故不在此列。

1966年9月11日,中央财政部向国务院打了个关于停止征收文化娱乐税的请示报告,说在文化革命中,红卫兵及革命群众纷纷提出取销文化娱乐税,以利于电影、戏剧的生存和发展。以利于调整电影及戏剧的票价及文化艺术的深入普及,财政部认为这种要求是正确的。国务院经研究,于1966年9月19日批复,同意财政部“关于停止征收文化娱乐税的请示报告”。北海市人委从1966年10月10日下文,通知市税务、财政及文教等单位,从1966年10月1日起执行停止征收文化娱乐税。

由于取销了文化娱乐税,从1969年起电影票价也相应降低,县级影院调为单一票价0.12元。1968年,北海市人民武装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通知,根据上级指示,在农村放映《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毛主席第七次检阅文化革命大军》和《光辉的榜样、伟大的创举——毛主席第八次检阅文化革命大军》等“革命宝片”,每场收款3至5元,在城市上映,有时不收费,但不准地、富、反、坏、右分子观看。

1980年,根据广西区物价委员会桂价字[1980]017号文和自治区文化局文电字[1980]5号文件,对35MM电影票价作适当调整,在平均票价不变的原则下按质论价,2月27日,北海文化局和物价科对我市35MM票价作了新规定。

这次票价变动从1980年3月开始。

1984年,中央文化部下发了1278号文件《改革电影票价的几点意见》,主要是试行浮动票价,即实行影片质量的差价。规定每年可上浮十部左右娱乐性强的好节目,上座率低的复映片也可向下浮动。这项政策,广西区从1985年1月1日开始实行,上浮影片由1985年的10部增至1987年48部。

1988年起,贯彻桂价字[1987]181号文件,恢复执行文化革命前的电影票价,使电影企业状况有所好转。

1988年7月5日,自治区桂价字[1988]152号文件对现行电影票价又暂作适当调整,主要是在拨正文化大革命期间低基价的基础上,故事片向上调整0.15元,根据电影市场行情,电影票价基价首次试行时间差差价,还规定部分市、县对部分影片节目试行最高限价。北海市的最高限价为1元(不包括短片专场及空调费在内)。1990年后,电影票价上升的幅度较大。

1952年至i958年,单位定购电影票还可以赊销,规定在一定限期内将票款付清。

技 术 与 设 备

技术力量及技术培训

建国前,放映员都是由电影院老板雇请的,放映操作较简单,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放映业务培训。1952年初,北海人民戏院从广州雇请黄曦、梁伟、陈文三名放映师傅来放映。1953年6月,广西省派葛文洁、龙喜云、陈冠雄等三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放映员接替广州师傅的工作。1954年及1957年,陈冠雄、龙起云分别调走。在此期间,王锡源,罗俊英跟班学习放映。1957年,王锡源参加广东省文艺干校第一期电影放映员轮训班训练。六十年代初,卢国秀、顾能英、杨慕琛三名女同志也跟班学习放映。

1962年初,广东省在东莞县召开电影管理站站长会议,布臵在全省范围内举行放映单位登记及放映人员四等八级技术考核工作。

北海参加考核的放映单位有:人民电影院(经考核合格)、北海35MM大机一队(考核合格)、涠洲35MM社办队(考核不合格》。电影放映员参加考核的有5人:葛文洁(免试合格)、王锡源(合格)、蔡起源(合格)、卢国秀(不合格)、罗俊英(不合格)、顾能英(不合格)、杨慕琛(因病不参加)。1963年,因病不参加及不合格的放映人员,经专区统一补考后全部获得合格证书。流动放映单位参加考核的有王宗道、黄华秀、蔡仕文、龚起内等5人,其中映机及动机均合格的有3人、放映机单项合格的1人,动机单项合格的1人。

通过技术考核登记,使放映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也提高了放映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放映设备条件也得到改进。如人民电影院原来用交流电放映,由于电流不稳定,光亮度较差,还音质量又不好,通过考核后,放管制度促使电影院要迅速安装直流整流装臵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放映质量。

1963年底至1964年初,湛江专区对18个县市的183个放映单位进行了技术考核复审,北海两个小机队及人民电影院均被评为放映质量优良单位。

1965年底,广西区文艺干校举办第四期电影技术检修班,培训16MM机的修理人员。开初,北海派王锡源去,区文艺干校不同意,后派王宗道去学习一季度。经学习考试,区文艺干校认为王宗道能修理中修范围内的故障,学习成绩达到中等水平o 1976年底,温茂贵被派往南宁参加广西区电影公司举办的35MM放映训练班学习半年。1953年至1963年,北海的放映技术骨干是葛文洁。1963年至1985年,北海的放映技术中坚是王宗道。1959年,王宗遁曾在广州电影技术学校学习2年。1962年2月,他参加北海的电影工作,20多年来,他曾多次在市、地、自治区举办的电影学习班担任老师,多次对放映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多次得到地区电影分公司、广西区电影公司的好评,1982年曾出席全区农村文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0年至1982年,为了培训放映人员他先后在北海主办了三期35MM、16MM放映员训练班,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办法,每期时间约4至5个月,培训了放映人员70多人(包括外系统)。1985年10月,王宗道不幸因车祸丧生。

1973年至1974年初,王怀雄,王德钦分别参加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举办的放映员初训班学习一季度。1976年,王怀雄又参加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举办的修理员训练班10个月。

1979年,派张裕贵到广西电影技校参加35MM机放映学习班一期,约一季度。

1980年,谭秀珠参加广西区电影公司举办的检片学习班一期。1979年,陈洁琴参加钦州地区电影检片学习班学习一个多月,1987年,陈洁琴又参加西南五省在四川举办的电影发行学习班一季度并取得结业证书。

1986年至1987年间,郭庚镇、温茂贵、祝泉寿、陈敏秀、王怀雄曾分别到广西电影技校进修放映技师1至2个月,并分别得了技师证。

1988年,北海共有放映人员42人,其中技师5人,一级放映员4人,二级放映员5人,三级放映员3人,捡片员3人。

技术革新及设备更新

1963年,北海人民电影院增设了一对硒整流,改善了放映质量,同年还改装了一台炭精幻灯机。1965年,人民电影院机务组做了一台自动拉幕机。1978年7月,地角电影院的放映机改装了水冷片门。

1979年,修理员王宗道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试制了一台自动倒片机和五自动放映装臵,这两项革新成果,曾被刊登在钦州地区电影分公司办的《情况交流》上。五自动放映装臵是:自动发出过机讯号;自动启动对机马达;自动点燃放映光源;自动倒换声光;自动停机。

安装“五自动”放映装臵后,大大提高了双机交替放映准确性,减轻了放映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放映质量。

1979年下半年,王宗道又进行电子程序自动放映试验,实现一条龙放映。就是说,放映员只要合上总电源开关,便能自动进行映前宣传,自动关闭宣传设备电源,自动启开扩音机电源,自动拉开银幕前布幕,自动关闭场灯,放映结束后,自动进行散场后的宣传和关闭电影扩音机电源。这是向放映现代化迈出可喜的第一步。1980年,王宗道成功地改革了提包机的放映光源,把原来的溴钨灯改为铟灯,提高了放映光亮度,成为钦州地区第一个使用这种新光源的放映单位。同年,还将人民电影院的扩大机光前级,由原来的光电管改为硅光电池,稳定了还音质量,降低了放映成本。

1982年,人民电影院的座机由炭精机改为氙灯机,随后几年,露天、滨城、地角等影院的放映机也相继改为氙灯光源。

1984年,人民电影院的3,000W氙灯改为4,ooow(瓦),改装了三用(宽、遮、普通银幕)标准化银幕框架,可放宽银幕立体申影。公司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下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