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读书故事
小学读书故事
很遗憾,那时候不玩豆瓣,也还没有豆瓣,我无法知道小时候读完每本书的精确日期,和一句话吐槽。我今天尝试回忆,想起了很多书名,封面,买书的场景,读书的感受,全都哽在喉咙里。
确定写童书这个话题时,我是打算截一下当当网,亚马逊的畅销榜,做一个时间纵向的分析,了解儿童(其实是成人最终购买)阅读兴趣的变化。再加上美国亚马逊畅销榜,欧洲主要几个国家的畅销榜,做一个横向对比,看看能否找到联系。还可以从出版社,图书公司的角度讲一下如何给孩子挑书。现在一套套的绘本不能再火,大多打着进口“XX国际奖”的招牌,是该辨别一下了。以及我在法兰克福书展的见闻观察。
我还对当下童书的营销方式和具体效果很感兴趣。书店陈设,网络打榜,去每所学校找老师谈折扣开书单,与写亲子教育的公众大号合作……
可是,当我翻完自2010年豆瓣记录的600多本“我读过的书”,却只想把理性抛开,任由自己在回忆里沉浸一会儿。
阅读实在是一个私密性的事情,每一本读过的书都饱含一段独家记忆,公开场合从没说过也不好意思说,因为觉得说了人家也不理解,还嫌我矫情。趁感觉上来还是想写一些关于书的片段。
小学低年级时,妈妈牵着我去邮局旁的书店买书。那时书跟人之间还隔着玻璃柜台,只能远远看着然后指给售货员要哪一本。在她严峻的目光下,小心地翻动,满意就买,太多次翻翻不买就等着受白眼吧。我们买了一本《18个机灵鬼与笨蛋》。这本书18个故事,几乎每一个都很有意思,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有次妈妈擅自把书借给同事孩子,我紧张得不行,像个催债鬼。
爸爸去读研的那几年,家里经济紧张,但是他差不多每次回家都给我带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与海》,我在老家的蓝布沙发上窝着,心如刀绞读完这本书。不敢看第二遍,老人斗到最后拖着一副鱼骨回来的故事,看得我仿佛跟着大战一场,精疲力尽。
啊,还有一本,也是老爸带给我的,叫《游西记》。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游记,好像讲的是这个女孩子在欧洲学习工作的经历?这本书豆瓣评价不到10人,找不到关于内容的蛛丝马迹,不知道详细了。现在也没有在书柜里,想来是几次搬家已经遗失。也许是这本书开始给我注入探险游历的爱好。在小姑家的大书柜里,看过但没看完巨厚的《一千零一夜》,绿色薄纸,确实有1001个故事,而且绝不是缩写版!还从那个大书柜借了《平凡的世界》,好像是上中下三本,津津有味看完。
第一本自己买的英汉对照应该是《红与黑》。当时刚搬到浙江,公寓楼的安医生说,人本超市书在论斤卖!我跑过去选了这本,称完十几二十块钱吧。第一次意识到,书真重,论斤买好像并不划算。当时我五年级,英语启蒙都还没完成,当然只是看了中文部分,现在就记得于连不是个好东西,部分描写好像还挺情色。我必须承认,小时候看名著,碰到心跳加快的情节,我都会返回去看好多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和冬妮娅的相识相爱。《嘉丽妹妹》、《高老头》、《简爱》、《飘》都有很多爱情桥段,我都爱看。还有一本跟爱情毫无关系的西方名著,写两个女孩的友谊,不太有名,但是占据我那几年的最爱top1。我们作为新移民,迅速爱上这座城市的一个点跟书也有关。
在老家时,书店不欢迎只看不满的人。后随父母移居浙江,去书店一逛,三观都刷新了,不但不赶人,还设置椅子给你坐着看。儿童图书区,一到周末地上坐满小孩。幼儿区甚至铺了木地板,大人小孩都坐着讲起故事了。爱看多久看多久,只会被提醒,不要坐在书架上,不要把书折了。
小学最后一年我插班到五2班,读书风气极好。后来初中高中大学,都再没有那样规模的,整班人全是书痴。
每个班有2个图书管理员,好像每周会从学校图书馆搬书到教室,发给大家。好像是随机发,不喜欢或者看完了可以同学间自由调换。班级还有个图书角,是同学们的贡献,任何人都可以像条小狗去那个洞里刨。同学私底下还有“黑市”,互相把家里的课外书拿出来借着看。
我从后桌那看了大量郑渊洁的小说,包括不是写个孩子的《智齿》、《生化保姆》等,还有从王X晨看齐了一套5本《聪明狗布莱克》。这些书都是跟同学说好,可以拿回家看的,所以我爸也知道了很多布莱克的故事。点到即止,小学之后的读书故事就不絮叨了。
最后,贴一系列截图,是我给家里那只超级书虫这几年在亚马逊买的书。家里还有几箱她老妈,她老爸给买的。7岁,小学二年级,阅读能力达到小学高年级水平,或者说普通成人读物,故事性强的,她都看得很过瘾。听闻,已入一手使用厕纸一手捧书之奇境……
希望聪明的你,可以在后台回复,是否给孩子买过截图里面的书?哪些?我当时都是看排行和评分买的,没太研究。作为家长,你怎么给孩子挑书? 其他的读书故事,也欢迎聊聊。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读书小故事
读书小故事
长葛市xxx小学五四班 xxx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了,犹如天上的繁星,我摘下最亮的两颗送给你。
一次,我们上音乐课,老师教完我们一首歌后,就向大家说:“休息一会吧,可以看看课外书。”我兴奋极了,捧起书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直到放学后我还意犹未尽,就看着书走路,突然,感觉额头好像被谁敲打了一下,我赶紧抬头看,这一看使我苦笑不得,原来我撞到电线杆上了。我苦笑着对这电线杆大声说道:“你这电线杆,没看见我在看书吗,还不躲开!”,我揉了揉碰疼的额头,又自言自语说道:“都说读书难,原来还有这般难呀”。
还有一件事可真是让我的妈妈着急死了。星期天,妈妈要做红烧肉,一看酱油没了,就给我十元钱让我去超市买酱油,我毫不犹豫地说:“行,没问题。”猜我为什么如此痛快就答应了吗?当然是因为超市里有书的诱惑了。我到超市后就直接奔向卖书的地方,完全忘了要买酱油的事,拿起一本书就看起来,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依然沉浸在书的王国里,突然听到有人喊我,我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看到原来是妈妈来叫我了,我才突然想起我不是来买酱油吗?我立马跑到妈妈跟前道歉,妈妈说:“你真是个书迷呀!”
读书给我了无穷的快乐,是书让我的作文能力提升,是书让我对语文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喜欢读书!
(辅导老师:xxx)
第三篇:读书故事
古人勤读书经典故事 爱迪生读书的妙诀
时间:2015-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882次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终其一生,发明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电影、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劳)。一八八二年,是他发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发明一种东西。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发明大王,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刚上小学时,他的老师很讨厌他,因为爱迪生不象别的孩子那样乖乖地听话,而是爱提一些怪问题难老师。有一天,老师被他惹火了,找到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小孩真怪、老问我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这么一来,搞得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果再传染上别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办法吧。
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知识。
为了谋生,也为了挣点钱做实验,爱迪生开始卖报。早上六点出发,晚上九时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钻图书馆,看书,想问题。这个图书馆座落在底特律,是爱迪生乘火车卖报的终点站。
一天,爱迪生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有位绅士向他走来:“我时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了?”
“唔,我已经读了十五英尺高的书了。”爱迪生看了看这位很有点古怪的绅士,认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绅士大笑起来,有点使爱迪生感到惊异。过了一会儿,那绅士又认真起来:“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的吗?据我观察所见,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便乱读的呢?”
小爱迪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的藏书。”讲完这番信心十足的话,爱迪生直盯着那绅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评判性--不,表彰性的话。不料,那绅士却说:
“啊!你要读完这图书馆所有的书,情神可嘉!但是,你这种读法是会浪费精力的。经济实效的读书方法是,先应有一定的目的,之后再去选书读。从今以后,你要定一个方针、计划呀,有了方针、计划,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一番话,犹如一道阳光透过心扉,射入了爱迪生求知欲强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记住了那位绅士的指点,开始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读书学习了。
在研制改进打字机的一个部件的时候,他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且很快解决了问题。在发明电灯的日子里,他常常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报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而后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统计说,为了研究发明电灯,爱迪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笔记本达二百本,共计四万多页。这种带着一定目的,有计划积累知识的学习、读书方法,给爱迪生带来莫大的好处。
要说“读书的妙诀”,这也应该算作重要的一条吧。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
时间:2015-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115次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时间:2015-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158次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
时间:2015-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844次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可仍然非常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异常寒冷,可鲁迅还想继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办法。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第二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一直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艰苦阅读,鲁迅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学生资格。
这一段艰苦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伟大成就打下坚实基础。相关文章推荐: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第四篇:读书故事
读书故事
一谈到读书故事,就让我联想起了小学的读书和中午讨论我们的读后感的事情。
小学的读书节活动是让我去通过读书后的感受来去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而在我将要毕业的最后一个读书节中,老师让我去参加比赛,给了我一本《中国走过60年》的书。回到家中,我看了一眼目录,刚看到一半,我就哀声叹气了,心想:天哪!老师怎么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文化的书呢?我对这种内容可是一窍不通的,完全不知道书中都在说些什么,这让我怎么去阅读、去挖掘书中的道理呢?我抱着似懂非懂的心情去阅读这本书,可是结果果然不出我的预料之中,是越看越不懂,这样阅读书就相当于没有看过这本书一样。我从书的开头一直到书的四分之一粗略地翻阅了一下,又叹了一口长长的气,心想:唉!这种国家事件对我来说是完全没有用途的。即使拿到了书,可是看不懂书中的内容是根本没有意义的。通过这件事请让我知道了每一个种类的书中都有一定的内涵,这也让我知道光读一种书是没有用的,要对所有种类的书有一定的了解。
读完了关于读书节活动的故事之后,我也要扩大一下范围,接下来我要叙述一下在中午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在小学的每一个中午,语文老师都会让我们把读过的书后的感受来告诉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当轮到我的时候,我向大家述说了<傻鹅皮杜妮>这本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主人皮杜妮在觅是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崭新的书,就想起主人对他的儿子尼克说的话:只要你大量地去阅读书籍,并且懂得了书中的道理的时候,你将来会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她就想如果我有了这本书就证明我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她就很骄傲,无时无刻地带着书。在生活中告诉了其他动物错误的道理,它们也因她身上的书而相信了。最后再一次引人错字而引起的爆炸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在发生
每一本书都是值得我们去钻研的,能让我们用书中的道理来端正我们的态度。
开篇拟题很深!
第五篇:读书经典故事
孙敬头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苏秦锥刺骨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孙康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车胤囊(náng)萤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朱买臣负薪(xīn)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李密挂角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司马光警枕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