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指导一年级孩子读书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所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就成了我们的重点工作。要形成习惯就得从小抓起。那么,如何有实效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识字量也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指导。在语文课中一年级的孩子一旦过了拼音关,他们即可借助拼音工具,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自主读课文,学生自然会读准字音,明白课文意思。一年级课文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喜欢朗读,通过朗读,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在阅读时老师强调读书的形式:默读、大声读、快速朗读等,还要教学生读书方法:带着问题读书,读懂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变得浓厚,读书的积极性也很高。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所以帮孩子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
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老师通过阅读指导,培养了一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创设种种阅读氛围,同时,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正如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要学生真正能静下心来看书,他们的小脑袋里真正能装牢很多诗歌、散文,他们知道很多典故,能讲许多故事,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无论如何是不会差的。当然,仅靠课内所阅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要取决于他的课外阅读,凡是爱读书的人,学习成绩优秀,不爱读书的人成绩差,学得吃力。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重视阅读。老师每天都要坚持抽时间指导孩子们读书,通过默读、朗读、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只有做到坚持读书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我们的读书口号是: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1、从家长入手,通过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沟通,让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建议家长每个月给孩子买一本书。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还有一些有思想教育方面的小故事。为此,在家长会上,请家长帮孩子选购图书,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
2、上好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前5分钟由老师给学生讲故事,或者读一篇文章后作简单的解说,以引导学生对读书的兴趣。25分钟让学生自己读书,主要以默读为主。最后10分钟请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3、好书交流。本学期我向学生家长推荐一年级必读书目《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选读书目《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结果,班里人手一本必读书目,有些家长在网上购买选读书目,孩子拿到学校,我给全班孩子讲,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课后孩子们还相互借阅图书。现在读书是孩子的快乐,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读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交流。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活动,引导孩子们之间互相推荐自己的书,要求能讲出书名,用一两句连贯的话口述书的内容。同时教育孩子爱护图书。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要有一本图书,方便空闲时阅读。
4、教会孩子读报纸。我们班有很多学生订了《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儿童报》等,我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了解报纸的知识、报头、版头等,指导学生阅读画报。
读书永远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热爱学习,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学会关心人类、学会关心生命;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
做一年级班主任的感悟
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一年级班主任,遇到过不少挫折,自己暗下决心:无论多少苦,多少累,不管如何辛劳,我也要将普通而又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做好。
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可以说是一个孩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对他的将来起着决定性的做用。小学一年级,在多数人眼里应该是最轻松、最惬意的。然而经过这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意识到,当一个一年级的老师是不容易,当一个一年级的班主任最不容易,也是最艰苦的。首先,良好习惯从小培养
刚入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决定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课、品德与生活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前准备,并且在课后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其次,要心疼,莫头疼
我认为对于刚上学的孩子而言,班主任要爱班上的优等生,更要爱班级的后进生。在学习中,不要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生活上,更要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一到下课,我们班的学生,便围在我身边问东问西,跟我说知心话。
再次,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土壤,有了这块土壤,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开展一些跟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写字、朗诵比赛等,利用黑板报开展绘画比赛,每两周就让学生分组出黑板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作为班主任还应该要有一份对事业的热情和一颗不变的爱心。班主任的工作很繁琐,周期也很长,需要我们去做的也很多:要维持班级纪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要经常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周旋,要给情绪异常的学生做思想开导工作,要和学生的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的工作等等。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份对班主任事业的热情。而爱心就体现在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
当然,一年级班主任生活让我感觉很充实,我会尽力去改进和努力的,让班级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随着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有部分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又感到纳闷。我常听不少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不少教育行家都说,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能力。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感染熏陶,读中把握规律。可是,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把课文读了数遍,甚至能够背诵,却对课文内容知之甚少,读破词、读破句的现象依然严重,更不用说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于是有的教师就动摇了,绕了一圈儿后,又走回了老路。继续实施他的“一言堂”,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让学生背教学资料或教师讲解的答案。这样的结果,除了应付考试,很难想到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况且读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有效性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信息输入、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就直接影响到孩子听、说、写的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如下体验: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前提,是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力量,让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入情入境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
事的课文转变成一些生动的、负有戏剧性的影视形象储备在孩子的脑中。像学《武松打虎》文章时,我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就让学生们尽尽兴,待有约一半多的学生欲言又止时,就给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题歌,让孩子初略领略《水浒传》的主题,给他们介绍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后就让孩子自读,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体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清明上河图》、《翠鸟》、《曼谷小象》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慑手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写人的文章,要先让学生读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长文章,就先要让学生抓住筋脉,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品读,领会。散文,像《匆匆》这样的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去朗读……
4、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交流、积累、运用读书方法。
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归纳过程中加深运用的印象,以便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或课外阅读中去,而且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探索,精选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1)整体读书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理清课文结构,从整体体会思想感情,从整体领悟文中道理,从整体上品析妙词佳句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读书法。
(2)分散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层目标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针对性地读书,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读书法: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疑难的地方用符号文字标标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想法等。
(4)质疑问难法: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读书方法,它是从学生心中的疑问,调动其思维进行探究式读书。
(5)“剥皮抽筋”法,抓住课文的脉络,训练的重难点或重点段落进行训练。
(6)情景再现法:就是将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在脑中变成真实的场景与活动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的方法。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1、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对后进学生的不足,不嘲笑、不讥讽、不高高在上。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以“有学生在作业、交流、汇报中,有错误”而生气、指责、批评等。在心理上要对好、中、差学生一视同仁;在语言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在课堂上和批改作业中,要看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训练,在学生读了《爱迪生》后,一学生说:“就是由于爱迪生不怕失败,才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在读了《古井》一文时,学生们体会到,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具有无私奉献的品德。在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发出:“人也要向爬上虎的脚一样,就该去做该做的事,不然也会向爬山虎的脚一样萎缩了”的感慨。在读到《三克镭》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学生感悟到:美国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
由于美国的民众和官员都很重视科学,都很崇拜科学家那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如痴如醉的忘我工作的品格。
第三篇:如何指导孩子读书(定稿)
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四川省仪陇县复兴小学刘君成邮编:637668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jdyh@yahoo.com.cn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第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第三,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这样学生就会有所悟,有所得,语文素养就会提高。关键词:阅读能力 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入情入境方法指导 和谐氛围自主学习的时空
随着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有部分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又感到纳闷。我常听不少语文教师怨声载道:不少教育行家都说,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能力。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感染熏陶,读中把握规律。可是,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把课文读了数遍,甚至能够背诵,却对课文内容知之甚少,读破词、读破句的现象依然严重,更不用说读出节奏、读出语感。于是有的教师就动摇了,绕了一圈儿后,又走回了老路。继续实施他的“一言堂”,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者直接让学生背教学资料或教师讲解的答案。这样的结果,除了应付考试,很难想到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况且读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有效性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信息输入、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就直接影响到孩子听、说、写的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如下体验: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前提,是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力量,让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入情入境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课文转变成一些生动的、负有戏剧性的影视形象储备在孩子的脑中。像学《武松打虎》文章时,我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就让学生们尽尽兴,待有约一半多的学生欲言又止时,就给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题歌,让孩子初略领略《水浒传》的主题,给他们介绍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后就让孩子自读,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体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清明上河图》、《翠鸟》、《曼谷小象》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慑手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
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写人的文章,要先让学生读全文,感知文中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长文章,就先要让学生抓住筋脉,再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品读,领会。散文,像《匆匆》这样的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去朗读……
4、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交流、积累、运用读书方法。
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归纳过程中加深运用的印象,以便迁移到新课文的学习或课外阅读中去,而且还可以使一些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探索,精选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1)整体读书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整体理清课文结构,从整体体会思想感情,从整体领悟文中道理,从整体上品析妙词佳句的方法称之为整体读书法。
(2)分散读书法: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层目标或重要典型段落,有针对性地读书,解决问题。
(3)圈点批注读书法:就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疑难的地方用符号文字标标出来,写出自己的问题、见解、想法等。
(4)质疑问难法: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读书方法,它是从学生心中的疑问,调动其思维进行探究式读书。
(5)“剥皮抽筋”法,抓住课文的脉络,训练的重难点或重点段落进行训练。
(6)情景再现法:就是将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在脑中变成真实的场景与活动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的方法。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1、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这样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对后进学生的不足,不嘲笑、不讥讽、不高高在上。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以“有学生在作业、交流、汇报中,有错误”而生气、指责、批评等。在心理上要对好、中、差学生一视同仁;在语言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在课堂上和批改作业中,要看学生的闪光点。
通过训练,在学生读了《爱迪生》后,一学生说:“就是由于爱迪生不怕失败,才成了伟大的发明家。”在读了《古井》一文时,学生们体会到,在自然界中,很多东西都具有无私奉献的品德。在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发出:“人也要向爬上虎的脚一样,就该去做该做的事,不然也会向爬山虎的脚一样萎缩了”的感慨。在读到《三克镭》中的第四、五自然段学生感悟到:美国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由于美国的民众和官员都很重视科学,都很崇拜科学家那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如痴如醉的忘我工作的品格。
第四篇: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
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
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读书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我们的读书口号是:快乐读书,幸福生活。
1、从家长入手,通过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沟通,让家长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建议家长每个月给孩子买一本书。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还有一些有思想教育方面的小故事。为此,在家长会上,请家长帮孩子选购图书,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
2、上好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前5分钟由老师给学生讲故事,或者读一篇文章后作简单的解说,以引导学生对读书的兴趣。25分钟让学生自己读书,主要以默读为主。最后10分钟请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3、好书交流。本学期我向学生家长推荐一年级必读书目《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和选读书目《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结果,班里人手一本必读书目,有些家长在网上购买选读书目,孩子拿到学校,我给全班孩子讲,极大的吸引了孩子们。课后孩子们还相互借阅图书。现在读书是孩子的快乐,有空闲时间就读书,读完后,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交流。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活动,引导孩子们之间互相推荐自己的书,要求能讲出书名,用一两句连贯的话口述书的内容。同时教育孩子爱护图书。要求学生书包里必须要有一本图书,方便空闲时阅读。
4、教会孩子读报纸。我们班有很多学生订了《小学生拼音报》、《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儿童报》等,我利用阅读课引导学生了解报纸的知识、报头、版头等,指导学生阅读画报。
读书永远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热爱学习,学会热爱生活;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学会关心人类、学会关心生命;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人。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愿。所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就成了我们的重点工作。
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识字量也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重视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指导。在语文课中一年级的孩子一旦过了拼音关,他们即可借助拼音工具,自主地进行阅读。通过自主读课文,学生自然会读准字音,明白课文意思。一年级课文大多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喜欢朗读,通过朗读,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在阅读时老师强调读书的形式:默读、大声读、快速朗读等,还要教学生读书方法:带着问题读书,读懂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变得浓厚,读书的积极性也很
高。
由于一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差,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直观形象的图片,喜欢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喜欢背诵琅琅上口的古诗、童谣等,所以帮孩子选购图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必须是拼音读物;
二、选书内容简短,最好配上色彩鲜明的图片。结合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识字,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阅读记录本,在读完一个故事之后,记下故事的名字,记录一些自己新认识的生字,并大致口述故事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不小的进步。总之一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老师通过阅读指导,培养了一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创设种种阅读氛围,同时,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正如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要学生真正能静下心来看书,他们的小脑袋里真正能装牢很多诗歌、散文,他们知道很多典故,能讲许多故事,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无论如何是不会差的。当然,仅靠课内所阅读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要取决于他的课外阅读,凡是爱读书的人,学习成绩优秀,不爱读书的人成绩差,学得吃力。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重视阅读。老师每天都要坚持抽时间指导孩子们读书,通过默读、朗读、亲子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只有做到坚持读书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小 议 如 何 指 导 一年 级 学 生 阅 读
东兴中心学校 陈小莲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充满乐趣,真正的使学生爱学,乐意学。
到底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我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五种方法:
一、借助故事、诱导阅读
故事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人人都爱听,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喜笑颜开,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的情感世界里,但在故事的最关键、最紧张处,故事嘎然而止,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想知道如何,请自己去看吧。学生被故事的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也都主动去进行阅读。
二、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那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 …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开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激发内心的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沙”的歌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高。
三、借助多媒体、图文激发阅读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在教材配套的课件或网上就可以找到。教师可以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在教学《画》一课时,我出示了这幅山水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可以在欣赏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教学,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很有用的。
四、借助圈画,激发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起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标注好自然段,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并教会学生能用不同的、但相对固定的符号画点内容,如:用括号圈画量词,用三角标注动词,用圆圈表示人名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圈注了,只要教师再加以激励评价,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能力提高一定有所帮助。
五、借助读课题,激发阅读
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间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的?”“小壁虎最后借到了尾巴没有?”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总之,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训练的最初阶级,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学生乐意去阅读。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不断摸索,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指导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梧台中心小学 边翠华
我想这样指导阅读学生喜欢
一、铺设过渡阶梯 引导儿童顺利起步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获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有关研究表明:汉语的读与写,必须有2000左右的识字量作为基本条件。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虽然识字量不多,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拼读音节的能力,在这个时期,开始阅读,既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拼读音节的速度,又可以认识和巩固常用汉字,扩大识字量。这个阶段的指导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铺设好过渡的阶梯,引领学生认识书籍,走进书籍的殿堂,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看。首先,教师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参观,亲自看一看那些内容丰富的图书,听一听图书管理员饶有趣味的介绍,使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其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中、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手抄报展览、故事会、朗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讲。在看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喜欢读书、读书成才的故事和有关书的格言,让学生认识到书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
3.听。低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在起步阶段。就要借助“听”的力量,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也可让那些平时喜欢读书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此时再让学生开始阅读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二、教给读书方法 帮助孩子学会读书
低年级儿童是从兴趣的角度去读书的,至于怎么读和应该读懂些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教师应从方法上多给予具体的指导。低年级儿童采用的主要是精读法,在阅读时应该遵循“五步读书法”,做到“四个结合”。
五步读书法:
1.审题设疑。即读一篇文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边读边想,要比无目的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2.粗读感知。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
3.细读理解。这一环节是对读物内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
4.诵读积累。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5.总结收获。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问问自己:增长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最后一步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个结合”:
1.拼音与文字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大多是拼音读物,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少,在读书时对拼音的依赖性很强,有的同学干脆只看拼音不看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目视双行,做到阅读时拼音与文字相结合。
2.文字与插图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能借助读物种的图画阅读。这是因为儿童读物大多有精美的插图,起着补充文字的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内容,丰富想象,增强语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插图相结合。
3.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想是读书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读书时喜欢大声朗读,没有思考的习惯,也不知道思考什么,因此教师要根据读物内容提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读的效果。尤其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会默读以后,就要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一是加快阅读速度,二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4.阅读与笔记相结合。读书笔记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有很多好处,因此,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又有利于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提出精读的要求,有利于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但是,随着学生识字量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和学习的需要,教师也要教给略读和浏览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满足综合性学习以及其它学科学习的需要。
三、激发阅读兴趣 保持儿童读书欲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激发阅读兴趣,使儿童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也是阅读指导课的重要任务。
1.介绍读物激趣。在读书之前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读物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变换形式激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注意保持时间较短,持久性差,表现在阅读上就是开始特别专心和认真,读了一会儿就把书翻得哗哗直响,所以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读物的内容和特点,利用儿童喜欢高声朗读的心理特点,通过赛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再次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兴趣。
3.开展活动激趣。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读物的内容改一改、演一演、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的大意,讲一讲精彩的情节,或者是讲述一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古诗背诵会、小故事家评选、小演员评选,读书笔记展览等,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推荐优秀读物 保障儿童健康发展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自己还不能鉴别,因此,他们的读物主要靠教师和家长的推荐。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下列读物感兴趣:
⑴ 篇幅短小的寓言、成语、和童话故事;
⑵充满神奇想象的幻想性题材的故事;
⑶ 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
⑷ 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的读物,如儿歌、童谣、古诗等;
⑸ 介绍自然界、动物界的儿童书籍。
第五篇:一年级读书方法指导
一年级读书方法指导
余文森教授指出:“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文营养不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高到重要位置。然而,许多人都认为一年级学生需要完全依赖于老师,不可能具备课外阅读的能力,可是,实验证明一年级学生通过培养,也能很快具有课外阅读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验,我们体会到: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学会读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是要学生“读会”而是要学生“会读”。那么要指导小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带上路。“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足以证明方法之重要,以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为前提,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来指导。反复诵读法。尽量提供给学生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它们大部分是全文注音,为指导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反复诵读既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读一两遍,也许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读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注意因文而异。总之以读为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去读,去体会。
定向思考法。一年级课本中大概有这么几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汉语拼音、看图读拼音识字、识字学词学句、课文、复习、口语交际)每一类型的教材我们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二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课文,从而又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读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即:⑴先看看课文里有几幅画,按顺序看看每幅图讲什么?然后连起来讲的是一件什么事?⑵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多读两遍,再把生字词用笔画出来。⑶轻声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图上的内容并用序号标出来。⑷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⑸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教学中我们先按这五个步骤一步步带学生学习,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接着安排学生按步骤自学《自读课本》中的相关课文,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最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读课外读物。
图文结合法。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低年级注音版《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就画着一个人在静静地望着月亮思考,让学生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后讲讲图,发挥图帮助理解内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