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庭审分析报告1
校园庭审分析报告
案件名称:李元禄等23户农村经营户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林权行政复议纠纷案
学 号:20***2 姓 名:周云云
学院专业:行政法学院行政法实务
年级班级:2015级 李元禄等23户农村经营户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林权行政复议一案
二审庭审分析报告
一、案情介绍
原告: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
诉讼代表人:李元禄,男,苗族,1945年12月21日出生,住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
诉讼代表人:罗付宽,男,苗族,1949年10月21日出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
诉讼代表人:罗兴和,男,苗族,1944年6月16日出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
被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北门街33号。
法定代表人:刘峰,该县县长。
第三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负责人:肖茂怀,该组组长。
第三人:莫清荣,男,苗族,1943年9月11日出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
上诉人:莫清荣,男,苗族,1943年9月11日出生,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
被上诉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住所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北门街33号。
被上诉人: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
案情简介
原告李元禄等23户等原来为原罗坪村2组村民,2003年与原罗坪村1组、3组合并为现四合庄村2组。原告李元禄等23户等自解放以来一直耕种“以头河”近300亩林地。合并之后于2006年10月初办理了林权证(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之后因为林地所在地兴修水电站征地补偿时莫清荣称该300亩林地为其个人所有,其持有的林权证被涂改成“集体”林地,并在所有权人后面涂改增加括号备注“集体”二字,(大约在2012-2013年)原告等人到相关机关查询,只是被告知林权登记清册与莫清荣所持林权证记载一致,但并未见到登记清册。于是王美凡、罗兴和、罗付宽、李元禄等25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彭水县政府为被告、以四合庄村2组、莫清荣农村承包经营户为第三人向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彭水县政府于2006年10月30日颁发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在该案审理过程中,王美凡、罗兴和、罗付宽、李元禄等25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以彭水县政府正在进行确权为由撤回起诉,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7月17日以(2013)渝四中法行初字第00068号行政裁定书准许其撤回起诉。2013年3月20日,彭水县普子镇政府作出普府行处字〔2013〕第1号处理决定书。彭水县普子镇原罗坪村2组40户村民不服该决定,以彭水县普子镇政府为被告、以彭水县普子镇原罗坪村1组50户村民为第三人向彭水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彭水县普子镇政府于2013年3月20日作出的普府行处字〔2013〕第1号处理决定书等,在该案审理过程中,罗坪村2组40户村民以彭水县普子镇政府已决定撤销具体行政行为为由撤回起诉,彭水县法院于2013年9月22日作出(2013)彭法行初字第00055号行政裁定书,准许其撤回起诉。2013年10月14日,彭水县普子镇政府以普子府发〔2013〕94号文件撤销了普府行处字〔2013〕第1号处理决定书。2014年5月9日,彭水县普子镇政府作出《普子镇人民政府关于四合庄村二组王茂禄等40户村民与李元禄等36户村民因“以头河”林地使用权属争议的处理决定》(普府行处字〔2014〕第1号),彭水县普子镇政府认为,争议地“以头河”林地至今未以任何形式划分到双方的任何一个农户,且2006年换发林权证时,现四合庄村2组集体按相关程序,确认为四合庄村2组集体林地,且填入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的事实清楚,证据明晰。据此,作出如下处理决定:争议林地“以头河”,四至界畔为:东:河界;南:黄石滩直上为界;西:岩伦为界;北:以道角塘为界,属申请人王茂禄等40户村民与被申请人李元禄等36户村民共同管理使用。原告不服该决定,已向彭水县政府提起行政复议。
于是原告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被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镇四合庄村2组(以下简称四合庄村2组)、莫清荣为第三人向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于2015年7月13日受理后,经审理作出(2015)渝四中法行初字第00082号判决,判决撤销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中对“以头河”林地的登记。
第三人莫清荣不服该一审判决,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李元禄等23户农村经营户为被上诉人向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5)渝四中法行初字第00082号判决。
二、庭审过程
(一)庭前准备
在开本案开庭前法院组织原被告就双方所提供的的证据进行交换,并询问了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证据的意见,归纳了证据有关证据的争点。另外,在本案审理开始前,审判长核对了本案的当事人,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的组成成员,询问双方是否清楚各自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对合议庭组成成员有异议,当双方均无异议。
(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环节首先由上诉人宣读起诉状,上诉人的上诉意见总结为一下几点:(1)原审被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程序合法,适用法律错正确,不应当撤销。(2)原审原告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不具有原审原告资格,原审法院不应受理本案。(3)原审原告的起诉属于重复起诉,原审法院不应受理。(4)原审原告的起诉超过起诉期限,原审法院不应受理。
随后,被上诉人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宣读答辩状称;(1)原审原告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等具有原审原告的主体资格。(2)原审被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作出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程序违法,依法应当撤销。(3)本案原审起诉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不属于重复起诉。(4)原审原告的起诉没有超过法定的起诉期限,不属于重复起诉。
接着,被上诉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答辩称;(1)原审第三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依法应当不应当撤销。(2)原审原告李元禄农村承包经营户等23户等具有原审原告的主体资格。(3)原审原告的起诉属于重复起诉,原审法院不应受理。(4)原审原告的起诉没有超过法定的起诉期限,不属于重复起诉。在质证环节,上诉人主要对被上诉人在一审中提交的1.原罗坪村2组《常住户口索引目录》、《常住人口登记表》。2.原告每户的户口薄复印件。3.原告李元禄户等23户的《林权证》或《林权登记清册》。共同证明原告的主体资格提出异议。其他质证内容与一审基本相同。
(三)法庭辩论
在法庭辩论中,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的争议焦点只要围绕一下几点展开,(1)原审原告是否具有的主体资格。(2)原审原告的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3)原审原告的起诉是否属于重复起诉。(4)林权证的涂改能否证明对应的确属登记违法。在庭审中庭审各方就以上争议焦点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辩论意见,这里就不在意义赘述,该部分内容会在庭审分析中详细论述。
(四)最后陈述
在法庭的最后陈述阶段,各方当事人就自己在法庭辩论中就争议焦点的辩论意见进行了总结和陈述,并强调了各方的诉求,具体内容将在庭审分析中详细论述。
三、庭审分析
纵观整个庭审过程以及阅读一审裁判的相关内容,本案的主要争议焦点和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否有原告的主体资格。在本案中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原告所在的村集体组织(原罗坪村)共35户。原告李元禄户等23户实际上占《常住人口登记表》登记的35户中的31户。因而原告主张原告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具有原告主体资格,可以就该集体组织的受侵害的权力提起诉讼。上诉人莫清荣则主张,原告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仅仅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人员,不等当然地代替全体经济组织成员提起诉讼。一审法院认为原告李元禄等23户经营户实际占原罗坪村35户中的31户,因而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法院是从起诉户数占原经济组织的全部成员户数的比例来进行衡量其是否具有原告资格的。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条并未就其他组织提起肃清时是否需要全部的成员(本案中体现为户)均同意起诉方能提起诉讼进行说明。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应当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根据本条的规定,作为诉讼的原告完全可以放弃自己的起诉权,但是这并不当然影响其他共同诉讼原告依法行使自己的起诉权。因而,综上所述作为原告的组织的部分人放弃了诉权并不影响其他的原告提起诉讼,当然这个时候也必然不能对放弃诉权的当事人强制追加为原告或者第三人。所以在本案中,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应当具有原告的整体资格。
另外,从权利保障和诉讼目的的角度出发也应当承认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原告主体资格。行政诉讼的原告为行政诉讼的当事人之一,在一般意义上,它是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引起行政诉讼发生的人。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诉讼概念体系中,只有原告的概念,而无起诉人的概念。在不存在原告资格壁垒的情况下,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意义不大,但在中国行政诉讼的理论和实践中,这种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从司法最终或者司法权力对行政争议具有一般主管权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即使是象中国这样人民法院对行政争议具有特定主管权的国家,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就可以被称为行政诉讼的起诉人。也就是说,起诉权不应当存在任何限制,起诉人也不应当存在所谓的资格问题。我们暂且抛开起诉人的问题不论,回归到《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第八条规定的权力收到侵害的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和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有资格提起行政诉讼,该两条规定要求提起诉讼的原告应该是权力收到侵害或者与行政行为有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该两条的规定旨在强调原告资格的取得应当是与行政行为有关。那么,当其他组织(本案中体现为村集体组织)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其内部成员的权力也必然遭受了侵害,作为一个公民时,期有权提起诉讼,作为一个组织的一员时当人也就应该具有资格就自己遭受的损害提起诉讼。组织作为原告的一种形式其实质上在一定层面上是作为一种诉权的集中行使的方式。这种诉权的集中行使当然不能妨碍或者强制个人行使其诉权,因而在组织内部部分人放弃其诉权时,不应该影响到其他的组织成员行使相应的诉权,这也正好契合了当事人权利保障的诉讼的目的。所以,在本案中,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集体承包经营户应当具有原告的主体资格。
(二)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集体经营户的起诉是否超过诉讼期限。
在本案的二审中庭审各方就原告的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本案的一审被告以及第三人并未就该问题想法院提出,而是在二审的庭审中提出的,但是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集体承包经营户在庭审中所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准确判断其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具体时间,也没有相关证据进行证明。因而在改时间点的判断上存在很大的难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原告应当于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六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本案中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表示2013年得知被告做出了彭水县政府于2006年10月初颁发的彭林证字(2006)第0800276号林权证把争议林地登记在莫清荣名下(莫清荣姓名后面加注了“集体”二字),但是不知道该林权证的具体内容,因而在本案中法院必须解释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的认定标准。其中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的解释。
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起诉人知道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起诉期限就可以开始计算,而无需考虑起诉人是否发现或者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或违法性, 因为多数情况下只要被告尽了合理注意义务, 就可以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起诉人即使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以及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害, 此时就涉及“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应当如何解释的难题。另外, 如果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 而不知道诉权和起诉期限的, 起诉期限应当从何时开始计算如果“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 或者“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实际产生损害之日” 不一致时,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起算日应当以哪一天为准如果知道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 而不知道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不知道侵权行为的主体,那么起诉期限是否开始起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解释》仅在第四十一条1和第四十二2条就其中的两种情形下应当如何理解“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作出了解释一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 二是“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除此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并未就其他特殊情况下“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应当如何理解作出规定。
在行政诉讼实务中,大量的案件表明,若对“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和“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 作出严格解释, 将放任或纵容违法行政行为, 产生对原告极不公平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 原告的诉因是否完全出现, 因而足以期待原告及时行使权利, 具有压倒一切的法律意义。如果武断地运用法定起诉期限的规定,可能产生可怕的和不公平的结果, 可能纵容被告的违法行为, 导致法律所 1 该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2 该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要实现的目的被架空。因此, 如何对《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 作出合理解释, 就成为平衡被告利益与原告利益的唯一路径。
1.法定起诉期限存在的目的
所谓法定起诉期限制度或者诉讼时效主要指消灭时效制度, 一般指的是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的状态持续到法定期间, 其获得公力救济的权利归于消灭的制度。该制度是指拥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诉因的人不能不合理地延期起诉, 应当对在权利上“睡觉” 的行为承担责任,即从原告延期起诉的事实可以推定被告的义务已经履行或者原告已经默许了被告的过错。日本也有一种观点认为, 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不值得保护, 且考虑到一定的事实状态长时间存续后, 社会生活会在此基础上展开, 因而有必要谋求这样构筑的社会法律关系的稳定, 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时效制度3。也就是说, 时效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非权利人,令真正的权利人的权利归于消灭, 因而认为该制度属于实体法上的制度。日本目前的通说认为, 时效制度既保护非权利人, 也保护权利人, 因而认为该制度是指“在一定的事实状态长时间持续后, 以真正的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为前提, 保护虽然本不是权利人但以该事实状态为前提生活之人的制度同时也是保护不能证明真正权利关系之权利人的制度。”4
考虑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以及法律制度主要 34 参见〔日〕山本敬三《民法讲义总则》第三版, 解亘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第一页。
前注〔3〕〔日〕山本敬三书,第434页。应当督促的是义务人及时履行义务、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而非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对起诉期限作出从宽解释, 并对起诉期限条款的适用进行限制, 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诉权
2.法定起诉期限起算点的确定。
面对我国“六个月” 的短时效期限, 如果从严加以解释, 那么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不能得到法院的受理。为了让一个表面上超过法定起诉期限的案件能够得到受理, 理论上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一是延长法定期限。此种方法是针对法定起诉期限开始起算且已经届满, 但是原告因为不可抗力或者特殊情况而耽误了法定起诉期限的, 由法院根据原告的申请, 允许延期起诉。对此,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八条5作出了具体规定。二是因为法定事由的出现, 法律允许法定起诉期限暂时中止计算或者重新计算即法定起诉期限的中断。例如,《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三条6就属于中止计算法定起诉期限的情形。三是让法定起诉期限不开始计算或者推迟计算。《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7的规定就属于此种情形。
日本“法律上的可能性” 说与“现实的期待可能性” 说。日本法律的规定, 消灭时效自“可以行使权利时” 起进行计算。然而, 对于“可以行使权利时” 的判断, 则存在以下两个基准:一是“法律上的可能性说”。日本的判例认为,“可以行使权利时”是指行使权 5 该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6 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7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利的法律障碍消失之时,例外情况下可以规定以权利人知悉一定事实的时刻作为起算点。这种理论认为,在较长的时效期间内不知道权利发生的人, 应当指责为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而且如果考虑权利的行使现实上是否可能, 那么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 起算点也会各不相同, 这将使法律关系变得很不安定。消灭时效制度中的长时效就是与这一学说有关的制度安排。8
二是“现实的期待可能性说”。这是理论界确立的基准,认为“可以行使权利时”是指能够现实期待权利行使的时候。该说认为, 法律上权利是否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到了法院才能弄清楚,让权利人负担这种判断的危险是不适当的。按照这种观点,时效起算点的确定就应当采取认识可能性基准, 即以权利人知道或者能够知道与权利发生原因相当的事实之日作为时效起算日。如果权利人没有这种认识可能性,那么即使时间经过,也没有理由让权利人失去权利。反之,当权利人具有这种认识可能性时,若合理地加以思考, 则可以期待他能够迅速地行使自己的权利。9
综上,在本案中法院无论是对起诉期限的起算点作出何种解释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说理论证,一旦证明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起诉已经超过起诉期限,那起诉将面临被驳回的局面,但是综合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对起诉期限的庭审态度来看,法院有意在回避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法院更倾向于承认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起诉期限。法院对起诉起诉期限的处理态度反映 89 参见前注〔3〕〔日〕敬三书, 第449页。
参见前注〔3〕〔日〕敬三书, 第450-451页。了法院在司法司法实践中更倾向于注重追求案件的事实,实现实体上的正义。
(三)是否应当承认原告的再次起诉的权力。
在本案中,原告李元禄等23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在提起本案诉讼之前于2013年6月23日曾向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过诉讼,后原告以政府正在确权处理为由申请撤诉,并获准许,原告又于2013年8月24日因不服彭水府〔2013〕8号复议决定而提起行政诉讼,后原告以被告已经决定撤销具体行政行为为由申请撤诉,亦获法院准许。所以本案的上诉人莫清荣以及被上诉人彭水县政府在答辩中均称原告的起诉属于重复起诉,法院依法不应当受理,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起诉。那么本案原告的起诉是否属于重复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已经立案的,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10在本案中原告的撤诉并不是因为具体的案件纠纷得到解决之后才提出的撤诉,而是因为在得到被告县政府的承诺之后才提出的撤回起诉,但是撤诉后案件事实并没有得到解决,纠纷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下原告的起诉有正当的理由,即使在起诉事实以及起诉的请求或者当事人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同,但是案件的基本事实并没有改变,让属于最初起诉时要求得到解决的纠纷。因而,在本案中原告的起诉不属于重复起诉,原告有本案的起诉权,法院依法受 10 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一)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二)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三)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六)重复起诉的;
(七)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八)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九)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理之并无不当。
另外,重复起诉会导致双重诉讼的发生,基于防止在诉讼中重复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并避免法院就同一诉讼事件作出矛盾裁判的目的,法院即应以不合法而驳回后诉法院。本案的情形及时要劫持理由说服法院驳回原告的起诉也不应当用重复起诉的理由,更合适的理由应该是法院的受理违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则,但是就本案的情形而言,两种说法似乎都站不住脚,本案的起诉并不属于重复起诉或者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违反,因而,法院依法受理本案原告的起诉做法合法。
(四)行政行为的公定力。1.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行政行为为什么具有公定力?德国行政法学的奠基人梅耶尔和当代行政法学者福斯特霍福提出了“自我确信说”。他们认为,法律是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合法的行政行为与合法的判决一样,其法律效力来源于法律;有争议的行政行为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在作出时自己是确信该行为符合法律的;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因而行政主体也具有像法院确信自己的判决为合法一样,确信自己的意思表示为合法的权力。11
2.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界限。
西方法学界曾有过许多争论,并形成了两大主要学说,即“有限公定力说”和“完全公定力说”。“有限公定力说”认为,行政行为 11 [日] 室井力主编: 《日本现代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一般具有公定力,但有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无效行政行为除外,例如,日本学者杉村敏正教授认为,“行政处分被承认具有公定力,乃是因为欲求其充分发挥功能,并冀能经由行政处分适时而不迟延公益之实现,避免行政法关系陷入纷乱;设若某行政处分有重大违反法规的瑕疵存在,且该瑕疵客观上又系明白,这时如果照样坚持其公定力之理论,恐有过分偏重行政权利益之讥。”坚持完全公定力,将导致“与个人之自由及权利之尊重的对立;事实上,那些有重大且明白瑕疵的行政处分若仍被认为具有公定力,是即强调行政处分的公定力,且将个人的自由及权利之限制及侵害过分地要求个人来承担。据此吾人宁谓,凡有重大且明白的瑕疵之行政处分,即实体法上无效之行政处分应不具公定力。12该说是德日等大陆法系行政法学或受大陆法系法学影响较大的行政法学上的通说,在我国行政法学上也有支持者。“完全公定力说”认为,行政行为不论存在着什么样的瑕疵,在被依法消灭前都 具有公定力。该说认为,即使行政行为具有重大而且明显的瑕疵,也并不是任何人有权、有能力加以辨认的,而只能由有权并且有能力辨认的法定国家机关来判断并加以否定。该说在西方法学中只是作为少数派的观点而存在,在日本的提倡者有黑田觉和柳濑良干等行政法学者。
从表面上看“有限公定力说”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不然。这是因为,无效行政行为和可撤销行政行为之间的界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立法上,都难以得到客观确定,更难 1
2[日] 田中二郎: 《新版行政法》, 载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研究资料》(1985),第552页。以由作为普通公众的相对人加以辨认。在这种情况下,“有限公定力说”就会导致相对人错误地将行政行为认定为无效的可能性,日积月累而必将导致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和损害公共利益,根本就无法实现行政法治所要求的良好秩序。相对人即使能够辨认并作了正确的辨认,事实上也难以抗拒具有国家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如果从理论上来鼓动相对人或社会对行政行为进行抗拒,只能造成社会的**,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法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有限公定力说”必将会使更多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遭受损害。另一方面,“有限公定力说”在将无效行政行为的辨认权和抗拒权赋予相对人的同时,也将责任转移给了相对人。总之,“有限公定力说”将置相对人以无所适从的境地,并使其承担不公平的法律责任。
我们更同意“完全公定力说”,只有“完全公定力说”才能对公共利益及其代表者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尽管强调公共利益,不允许相对人、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任意否定、违抗行政行为,否则将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并不是要否认或损害个人利益。公定力仅仅是一种假定或推定的法律效力,在假定期间并不具有强制实现力,行政行为中所设的义务在相对人不履行时并不会被强制执行;并且在该行为真正严重违法时,相对人可以通过法律所提供的相应机制来解除该行为的法律效力。
3.完全公定力下违法事实的解决。
所以,在本案中即使彭水县县政府的颁证行为是违法的,该行为确实侵犯了被告的合法权利,也不得当然否认彭水政府颁发的林权证的法定效力。因而,本案违法事实的处理只有一条途径可行,即经过诉讼程序撤销彭水县政府颁发的的林权证,至于其他的民事上的合同以及其他的问题则可以经过民事途径来解决。而不能通过民事途径来证明彭水县政府的办证行为的基础资料存在错误,据此请求撤销其颁证行为。
(五)一审法院不应该忽略的关键证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集体林地家庭承包合同书》
在本案额庭审一审中,法院未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集体林地家庭承包合同书》这一证据上下功夫,该合同作为彭水县政府颁发林权证的基础资料和前提,如果该证据证明彭水县政府的颁证行为与合同约定不符,那么彭水县政府的颁证也就失去基础和前提,一审第三人莫清荣的观点显然就站不住脚,同样彭水县政府颁发的林权证自然也就应该被撤销。但是在本案的一审中法院对该证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失去了作出正确判决的很好的着力点。
四、感悟与总结
经过这次庭审观摩,我们对行政案件审判的地址流程有了一个较为实质性的了解,切身感受了整个庭审过程的有序推进,庭审中在法官自下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一次进行,一个清晰的庭审过程呈现的大家的面前,同时合议庭队庭审的把控也令人印象深刻。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将发挥巨大的基础作用。另外,在此次庭审中观摩庭审中我们也发现了法院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的小小瑕疵,这也是我们在模拟庭审开展和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应该引以为鉴的。同时,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的很多法律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在成长的路上,生活会告诉你一切,同样,在法律学习的路上,实践也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一切。
第二篇:校园庭审分析报告
校园庭审分析报告
案件名称: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诉张正洁、张德荣民间借贷纠纷案
学 号:2011121241
姓 名:王斯栋
学院专业:国际法学院
年级班级:二〇一一级二班
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诉张德荣、张正洁民间借贷纠纷案庭审分析报告
一、案情介绍
上诉人(一审被告):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住所地重庆市九龙坡区马王一村40号,法定代表人:陈发智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张正洁,女,汉族,1970年5月8日出生,住重庆市沙坪坝区汉渝路16号附4号1-1,身份证号码***60015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张德荣,男,汉族,1954年5月26日出生,住重庆市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大堰二村7号附64号,身份证号码***015 一审审判机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审判机关: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简单案情介绍:2011年10月18日,张正洁与张德荣、运辉公司签订《借款合同》,约定由张正洁向张德荣支付借款650万元,借款期限为15日,借款期限内年利率15%,逾期按年利率24%计算利息,运辉公司对借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2011年10月20日,张正洁依据张德荣的实际需要,将借款630万元支付至运辉公司账户。借款到期后,张德荣、运辉公司均未履行还款义务,张正洁催收无果,遂诉至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19日作出(2012)渝五中法初字第668号民事判决。判决如下:
一、被告张德荣在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向原告张正洁支付欠款6300000元,以及截至2011年11月3日的利息39375元,并以6300000元为基数,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自2011年11月4日起计付逾期利息,至付清之日至;
二、被告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对本判决第一项确定的给付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三、驳回原告张正洁的其他诉讼请求。
上诉人(一审被告)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对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12月19日作出(2012)渝五中法初字第668号民事判决不服,现依法提出上诉。
二、庭审过程
(一)庭前准备
(一)庭前准备 1.宣布开庭
(1)书记员宣布庭审纪律,合议庭人员出庭入座;(2)审判长宣布开庭;
(3)审判长宣读审判长、审判员及书记员的姓名; 2.身份核实
(1)书记员向审判长报告原告方以及被告方出庭人员情况;(2)核对双方当事人基本身份情况和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以及代理权限,被告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
(3)合议庭告知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法庭调查
1.上诉人提出上诉请求并提出事实和理由 上诉请求:
1)撤销(2012)渝五中法初字第688号民事判决并依法改判; 2)
一、二审诉讼费用、保全费用由被上诉人承担。事实与理由:
1)本案借款系由秀山博宇实业有限公司(下简称博宇公司)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而实际使用,被上诉人张德荣系博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德荣在其与张正洁之间的借款之中履行的是博宇公司法定代理人的职责,其行为后果应当由博宇公司承担,双方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以博宇公司的财产作为本案借款的物的担保,该意思表示对博宇公司具有法律效力,并且该担保财产的实际价值远远大于本案案款,因此本案中,张正洁应当在物的担保范围内优先受偿,不应当直接要求上诉人承担保证责任,并且本案中的上诉人没有实际使用任何该借款。
2)《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上诉人连带担保责任的期限,因此上诉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应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6个月,张正洁应当在该期限内上上诉人主张权利要求,否则视为自动放弃上诉人的保证责任。本案借款期限于2012年11月3日届满,保证期限应当至2012年5月3日止,张正洁应当在2011年5月3号前向上诉人主张权利。本案中,2011年10月18日,张正洁与张德荣是在上诉人搬迁至位于九龙坡区九龙园B区华九路23号新的办公地址商谈并签订的《借款合同》。张正洁明知上诉人已搬迁至新的办公地址,却仍然向上诉人原办公地址邮寄催款通知(一审已查明上诉人实际没有收到该催收通知),因此,本案中,上诉人没有在上诉人的保证期限内进行有效的催收,没有向上诉人主张权利,故上诉人不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被上诉人张正洁陈述答辩意见
1)本案的借款人系被上诉人张德荣,而非上诉人所称的博宇公司。张德荣虽然是博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签订借款合同是张德荣的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借款合同的主体是他个人,不是博宇公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员以企业法人的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由该法人承担法律责任。反之,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从事的行为,当然不能够由企业法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本案中,张德荣是适格的被告,应当承担还款责任。
2)本案中,答辩人与博宇公司的担保合同并未成立。虽然,在答辩人与上诉人及另一被上诉人张德荣签订的借款合同的保证条款中约定了担保物为博宇公司的房产,但答辩人与博宇公司之间并未形成担保合同关系。根据《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本案的当事人之间最终是形成了书面的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关系。这种情形下,没有博宇公司提供债务担保的意思表示,因此,答辩人与博宇公司的担保合同并未成立。并且,本案中涉及的抵押物为博宇公司的不动产,也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根据《物权法》187条的规定,抵押权也未设立。
3)关于上诉人所说的担保优先的问题,即使认定答辩人与博宇公司形成了抵押合同关系,上诉人也不享有所谓的抗辩权。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担保法》与《物权法》发生冲突,优先适用《物权法》。根据《物权法》176条,上诉人不享有抗辩权。
4)关于保证期间的权利主张问题,原审已经查明,答辩人在保证期间内已向上诉人发出主张权利的邮件,其所发送的地址为上诉人的工商注册登记地址,有理由相信上诉人可以收到。因而,本案中应当认定答辩人有在保证期间内向上诉人提出权利请求,上诉人不应该免除担保责任。
综上,答辩人的请求是: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不成立,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原判。
3.被上诉人张德荣陈述答辩意见
答辩人认为借款是划给运辉公司,因而自己不承担责任。4.合议庭归纳本案争议焦点
本案上诉人运辉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1)抵押担保是否成立?抵押权是否合法设立?
2)若抵押担保成立,运辉公司是否因此可以减免保证责任? 3)运辉公司的保证期间是否已经超过期限? 5.询问各方当事人对争议焦点是否有异议 6.法庭调查
1)各方当事人对一审查明的事实是否有异议? 2)各方当事人是否有新证据向法庭提交? 3)向各方当事人核对相关问题 ① 房屋登记在谁的名下 ② 抵押物未做抵押登记的原因 ③ 张德荣与博宇公司的关系
④ 上诉人陈述其认为博宇公司是抵押人的理由 ⑤ 上诉人陈述其保证责任减免原因的简要陈述
⑥ 上诉人陈述其认为借款合同的实际借款人是博宇公司的理由 ⑦ 询问各方当事人借款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 ⑧ 邮寄催收通知的时间,邮寄地址,邮寄通知是否被退回? ⑨ 运辉公司办公地址搬迁时间 ⑩ 运辉公司为何没有变更工商登记地址
(三)法庭辩论 1.上诉人发表辩论意见
① 借款合同上的借款人为名义上的借款人,博宇公司为实际借款人,张德荣与博宇公司对还款承担连带责任。
② 博宇公司用自己具有完全产权的房产提供担保,较第三人(重庆运辉冷轧有限公司)担保具有优先性,张正洁应优先向博宇公司主张保证责任。
③ 本案债权应当应当在物的担保内优先受偿。本案债权人张正洁自动放弃物的优先受偿,因而运辉公司不承担保证责任。④ 本案债权人张正洁自动放弃对运辉公司的连带保证责任,应当免除运辉公司的保证责任。理由是张正洁明知运辉公司新地址,邮寄催收通知书地址为搬迁前地址导致并未实际有效送达,因而已过保证期限;邮寄内容并不能证明是催收催收通知书。
2.被上诉人张正洁发表辩论意见
① 借款人为张德荣个人。理由是:合同的当事人三方不包括博宇公司,并未签盖博宇公司公章,因而认定为借款人系张德荣个人,保证人为运辉公司。上诉人以原因行为来认定合同的主体,答辩人认为这种基础是错误的。
② 抵押权、抵押合同是并未成立。理由是:本案中,张正洁并未与博宇公司进行过协商和任何意思表示,而合同的抵押物是第三方财产,需要第三方的承认。而第三方博宇公司并未作出意思表示,因而是无效的,该抵押合同并未成立。
③ 原审已将查明,张正洁邮寄催收通知主张权利并未超过保证期限。答辩人在保证期间内已向上诉人发出主张权利的邮件,其发所发送的地址为上诉人的工商注册登记地址,有理由相信上诉人可以收到。因而,本案中应当认定答辩人早保证期间内提出权利请求,上诉人不应该免除担保责任。
3.被上诉人张德荣发表辩论意见 被上诉人张德荣无意见 4.各方当事人补充意见 1)上诉人做补充,对借款保证的背景做了相关介绍
2)被上诉人张正洁补充意见,认为当时的双方的约定的贷款利率并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率限制。
3)被上诉人张德荣无补充意见
(四)最后陈述
1.上诉人最后陈述,支持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驳回被上诉人张正洁的全部诉讼请求。
2.被上诉人张正洁最后陈述,支持驳回上诉人的全部上诉请求。3.被上诉人张德荣最后陈述,支持驳回上诉人的全部上诉请求。4.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同意和解。5.休庭。
6.证人看笔录,签字,退庭。审判结果未当庭给出。
三、庭审分析
看完庭审,本案的几个争议问题是:
一、抵押担保是否成立?抵押权是否合法设立?
我认为抵押担保并未成立,抵押权没有合法设立。本案的借款人系被上诉人张德荣,而非上诉人所称的博宇公司。张德荣虽然是博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签订借款合同是张德荣的个人行为,而非职务行为,借款合同的主体是他个人,不是博宇公司。虽然,在被上诉人张正洁与上诉人及另一被上诉人张德荣签订的借款合同的保证条款中约定了担保物为博宇公司的房产,但被上诉人张正洁与博宇公司之间并未形成担保合同关系。根据《物权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本案的当事人之间最终是形成了书面的借款合同和保证合同关系。这种情形下,没有博宇公司提供债务担保的意思表示,因此,答辩人与博宇公司的担保合同并未成立。并且,本案中涉及的抵押物为博宇公司的不动产,也没有办理抵押登记,根据《物权法》187条的规定,抵押权也未设立。合同的抵押物是第三方财产,需要第三方的承认。而第三方博宇公司并未作出意思表示,因而是无效的,该抵押合同并未成立。
二、若抵押担保成立,运辉公司是否因此可以减免保证责任? 我认为运辉公司并不能因此减免保证责任。因为即使抵押担保成立,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担保法》与《物权法》发生冲突,优先适用《物权法》。根据《物权法》176条的规定,上诉人不享有抗辩权。
三、运辉公司的保证期间是否已经超过期限?
我认为运辉公司的保证期间是没有超过的。原审已经查明,答辩人在保证期间内已向上诉人发出主张权利的邮件,其发所发送的地址为上诉人的工商注册登记地址,有理由相信上诉人可以收到。因而,本案中应当认定答辩人在保证期间内提出权利请求,上诉人不应该免除担保责任。
经过这次庭审,我觉得这次的审判程序十分公正、有序、合法。几位审判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审判长对于庭审整个过程的把握,以及其对当事人的解说和引导,都是适当而有度的。
这次的庭审观摩让我收获颇丰,不仅让我初步了解到了庭审的相关程序,以及庭审的一些注意事项,也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律师所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诸如临场反应能力,辩论能力和对法条的熟悉和灵活运用能力。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多参与这种社会实践,为以后走上法庭维护我的当事人的利益做好准备。
第三篇:庭审案例分析报告
庭 审 案 例 分 析 报 告
报告撰写人:春の红唇 学号:×××××××
经济法学院2011级×班 指导老师:李老师
时间:2013年4月1日
庭审案例分析报告
浅析“李某诉重庆至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
一、前言及意义
今天,学院组织了一次庭审,我们终于见识到了真正的庭审风采。通过旁听此次的关于“李蒙诉重庆至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这一劳动争议案子,我们开始走出了学校这个象牙塔,领略到了现实法律实务的操作要义,收获着实不小。
二、案例背景介绍
原被告及代理人情况:
原告:李某,男,1976年12月12日生,汉族,现住重庆市九龙坡区华玉路888号;联系电话:···
代理人:廖律师;一般代理
被告:重庆至上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地址:九龙坡区二郎科技新城火炬大道96号;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周某;职务:董事长 代理人:颜律师;特别授权 事实和理由:
2003年4月10日起,原告开始在被告处上班并建立劳动关系。2013年1月28日,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单方要求原告休假,侵犯原告的劳动权利。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被告未依法为原告缴纳社会保险,同时,被告未向原告支付各类加班工资。2013年1月29日,原告向被告提出了解除劳动合同申请。诉讼请求:
1、判决双方劳动关系解除。
2、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经济补偿金若干元。
3、判决被告向原告赔偿6个月失业保险金若干元。
4、判决被告向原告支付2003年1月28日—2013年1月28日之间加班工资共计人民币若干元。
5、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三、正文:法庭礼仪的介绍及对实体、程序问题的分析
九龙坡区基层人民法院对该案件,已于2013年4月1日下午2:30在我校3号模拟法庭,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现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如下:
(一)法庭礼仪介绍及程序问题分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的规定,开庭审理的程序主要有“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和宣告判决”这几部分组成。
据说为了贯彻“不间断审理原则”,就需要有充分准备的审前程序。这其中就包括对“争点”的整理、准确排除“非争点”事项和充分收集、固定证据材料等事项;但在此次的庭审中,我注意到这些事项都是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这两部分中进行的,该工作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呈现出“间断审理”的现状。特别是对于“举证质证”环节而言,其过程实在无聊,以致庭审过程冗长臃肿,背离了集中审理的原则。
另外,对于“法庭辩论”环节而言,即便不要求像欧美国家的庭审一样有雄辩之风,但也不能那样死气沉沉的吧,完全没有“辩论”的感觉;你看那两个律师,简直是愧对“律师”二字啊,即便是最基本的表达清楚都没有做到。辩论过程完全就像是在说悄悄话似的,温和得恰似一小夜曲。还有,双方的言辞唯一称得上是 “辩论”的也许就是“同意”或是“反对”了吧,质证辩论基本没有陈述理由,只是单纯的同意和反对。再者就是,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观点基本没有法律条文的支撑,更别提说体现“法言法语”的严谨了。他们的表现完全颠覆了我心中对一个律师完美形象的刻画。
还有让人搞不懂的就是,为什么法官面前要竖立一面高大的电脑显示屏,整个审判过程,法官就是处于“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状态中。法官的普通话也很烂,夹杂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不知道他们平日是否也操着一口标准的“川普”进行司法审判的呢!这林林总总的现象,要如何让我感受到法官的威严庄重感呢?
还有就是,我坚持着直到法庭辩论环节的结束,满心期待着合议庭评议之后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以解答我心中那般多的疑惑(就那样的质证和辩论,法官是如何甄别证据、断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谁知道,我的期望再次被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给“和谐”了,“调解制度”突兀而至。据悉,在2013年的民诉法修改过程中,调解制度得到的大范围的扩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调解包含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判前调解”这些种类,甚至还有“执行和解”这一程序,充斥了整个诉讼的始终。追求“和谐”的政治政策在司法上指手画脚,我对此表示不能理解。还有既然是调解结案,那么诉讼费还要不要收取呢?
总之,我有种像是被“欧美法律电影”欺骗的感觉!
(二)实体问题分析:事实认定、证据审查及法律适用
1、劳动关系建立时间
原告方因手持的一份劳动用工合同坚持说劳动关系建立时间在2003年;而被告方则以公司是在2004年才成立的坚称不可能和原告在2003年就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但在双方举证质证环节中,可以看到其中的缘由:原告在2003年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是与另一个公司签订的,即与庆至上机械建造公司的母公司签订的,被是其母公司在2004年新成立的子公司。虽然被告坚称这两个公司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法人,但基于原告的陈述来看,原告是在原母公司成立子公司后,基于子公司岗位的需要,才派原告和新的子公司签订新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即便这两份劳动用工合同不是同一份,我想也是可以合并审理的。但关于这个问题,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我等没有得到确切的结论。
2、被告是否依法为原告缴纳社会保险及原告是否具有享受失业保险金的主体资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失业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才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所以要求是非自愿失业和用人单位参加了失业保险才行。
这里首先的争议点是,被告是否有依法告缴纳社会保险。据原告陈述,被告是从2008年以后才为原告缴纳,并没有一开始就为其缴纳。个人认为对此证据不足,应要求补充证据以证明被告在08年以前是否有参加失业保险;另外,对于原告是否有资格享受失业保险金的问题,原告说自己之所以向被告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申请,是因为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单方面要求其休假。休假是暂时的还是长久性的,是带薪的还是没有薪金的,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要判断原告的离职是何方的过错还并不明晰。另外原告离职后并没有取得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也没有到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部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其方多少也有些过错。如果简单地因为被告方让原告休假就将所有过错都归责于被告方似有不妥,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对双方的观点佐证。
3、被告应否为原告缴纳加班工资
关于加班工资的计算规则是,在每日8小时计算基础上,工作日里超出的按1.5倍计算,周末加班按2倍计算,法定节假日按3倍计算。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在学理上的难点主要在于“举证责任”和“诉讼时效”问题。
首先是举证责任问题。实务中多半是由受雇人员承担的举证责任,但受雇人员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就本案中来说,原告加班时间的计算是由打卡记录为准还是以原告部门内的签到表为准?若以打卡记录为准,原告如何可以得到该记录;若让被告方出示该证据,又不免有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的可能。
其次是诉讼时效问题。原告在双方用工合同存续期间一直有加班现象存在,对加班工资的诉讼请求是只支持其近两年的还是支持所有的呢?个人认为,被告方若一直没有依法支付原告的加班费,该行为属于一个连续性的侵权行为,直到双方解除劳动关系后,侵权行为才得以结束,所以诉讼时效应该是从劳动关系解除时起算。
最后是关于原告工资制的具体情形问题。受雇人员适用的是计件工资制,还或是标准8小时工资制,还是综合工资制呢?不同的工资制就意味着不同的工资计算方法。但对此问题双方争执不一,法庭辩论也没有得出个确切的结果,我也就点到即止。
4、经济补偿金年限的起止时间及被告是否应当加付80﹪的经济补偿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四)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对于前面所探讨的问题而言,如果被告方确系恶意叫停原告工作,安排其进行所谓的“休假”,并存在拖欠原告的加班工资的,那么此项诉求是可以的得到支持的,只是量上的区别而已。
原告在开庭伊始改变了诉讼请求,将加班工资的诉求降低了,而增加了经济补偿金的请求额度。我想原告方也是基于对经济补偿金诉求的证据更充分,而对于加班费的计算有所抛高的缘故才作此变动的吧。对于原告和其代理律师而言,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诉讼技巧。
(三)答疑解惑环节
在休庭之后,在师生的热情挽留下,九龙坡区的法官留下来与老师同学们做了一些学术和实务上的交流探讨。
1、关于劳动争议纠纷之“仲裁前置”程序之现状的探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案件设有“仲裁前置”程序,实行先裁后审模式。但该法第四十七条也规定了“一裁终局”的几点例外情况。虽然法律是如此规定的,但在该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实务中,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前置”程序事实上被闲置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少专业的仲裁员,另一方面是因为仲裁机构不再收取仲裁费,没了经济上的仲裁动力。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2、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调解程序”之政策的适用问题探讨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个独创,有利也有弊,但基于政府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司法界对此是严行厉守。据悉,为了贯彻该制度,并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审判工作中还滋生了强制调解的现象。
在交流中,师生特别关注了2013年民诉法修改中“调解制度”得到扩张,基层人民法院对于贯彻调解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否有所变化的问题?据九龙坡区民一庭庭长介绍说,由于下层法院施行上面的政策存在一个时间差,所以至今基层法院对于“调解制度”还是沿用先前的指导思想。
四、总结
总之,此次的庭审观摩让我们收获颇丰。有助于提高我们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化素养,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一种不错的途径和方式。附录:相关法律法规目录
1、《失业保险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二)
(三)。
春の红唇
2013年4月1日
第四篇:庭审分析报告- 完整版
案件名称:张
庭审分析报告
xx诉张xx、张xx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学 号:2010111276
姓 名:付圆圆
学院专业:应用法院法学(律师方向)年级班级:2010级4班
一、案情介绍
上诉人:张xx,男,汉,1977年9月2日出生,身份证号:XXXXXXXXXX,住XXXXXXXXXXXX号,电话XXXXXXXXXX。
委托代理人:王XX,重庆市XXXXXX律师(特别授权)。被上诉人:张XX,男,汉,1967年11月25日出生,住XXXXX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
委托代理人:李XX,重庆市XX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张XX,女,汉,1972年7月30日出生,住XXXXXXXX号,身份证号:XXXXXXXXX。
两被上诉人系夫妻关系,上诉人张XX是被上诉人张XX的XX,被上诉人张XX比较能干,事无巨细,操办家庭事务。
被上诉人张XX于2011年3月25日前后告知上诉人张XX,想将婚后购买的房屋(即本案涉案房屋,张XX名下位于重庆市XXXXX地的卖给其居住,并在有两人见证的情况下收受张XX购房收款60000元,并将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契税证、永川市公有住房出售合同书原件交由上诉人。然时至2012年2月上旬,张XX筹足房屋尾款40000元,张XX拖延良久不愿履行协议。张XX几经交涉不成,张XX、张XX夫妇索性以涉案房屋系夫妻共同财产,而妻子张XX对卖房事实毫不知情,自己无处分权,故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为由拒绝履行协议,但并未退还购房款。现今,张XX一家尚居住在涉案房屋内。张XX诉至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法院,因一审判决驳回上诉人诉讼请求,现提出上诉以期房屋所有权能依法发生转移。
二、庭审过程
(一)庭前准备 1.审判长核对当事人.2.告知当事人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审判长:韩艳
审判员:邓方彬 代理审判员:刘恋砚 书记员:王晓静
3.询问双方是否清楚各自权利义务。
4.询问当事人是否对合议庭组成成员有异议,当双方均无异议。
(二)法庭调查
在合议庭成员主持下,上诉人、被上诉人各自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
上诉人张XX及其委托代理人王元祥称:
1.被上诉人张XX刻意歪曲卖房事实,以双方实为借款合同意图掩盖实为房屋买卖的真相。有见证人可作证明,房屋买卖事实的存在。2.被上诉人张XX实已安排入住涉案房屋。
3.根据《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第七条,被上诉人属于有权处分。一审法院适用法律错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判,依法改判。被上诉人张XX及其委托代理人李世奇认为上诉人陈述部分事实不清:
1.涉案房屋并非被上诉人安排居住,属于无偿借用关系与房屋买卖无关。
2.该买卖合同是以被上诉人张XX与张XX离婚为条件的。3.由于被上诉人张XX与张XX进行房屋买卖磋商后便离家出走,妻子张XX确不知情。该房属婚后取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房属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无权处分,且张XX没理由相信自己有处分权,不构成善意取得。
4.原判决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予以维持。
被上诉人张XX称:
1.自己对张XX的卖方行为事前毫不知情,事后不同意追认张XX的卖房行为,故其行为应属无效。
2.原判决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予以维持。
审判员根据双方陈述整理出本案争点:
1.合同的效力问题。
2.房屋仅登记在被上诉人一人名下,被上诉人能否独享处分权,转移房屋所有权。
鉴于双方已在一审中已提供证据材料,既无新证据,二审不再重复举证。
(三)法庭辩论
双方围绕争点辩论过程中上诉人认为:根据房屋所有权证的记载,被上诉人张XX有处分权。而被上诉人张XX所称的“以离婚为合同生效要件”自己以及见证人并不知情,至于给被上诉人张XX造成的损害,应由张XX予对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被上诉人委托代理人则坚称:
1.在先例中此类无权处分行为统归无效,根据现在的《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而张XX时候拒绝追认,故应属无效合同。故一审判决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予以维持。
2.被上诉人张XX同意返还购房款项及同期银行利息,具体数额双方可以协商。被上诉人张XX同意其说法,未提出新的意见。
审判人员询问双方如无新的意见则法庭辩论结束,双方均无新的意见,法庭辩论结束。
(四)最后陈述
上诉人请求法院支持上诉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被上诉人请求法院维持原判。
根据调解自愿原则,在合议庭主持下,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1.被上诉人张XX于2013年4月8日向上诉人张XX支付购房款6万元及期间可期待利益补偿3万元,共计9万元。
2.上诉人张XX于2012年4月8日返还房屋所有权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契税证、永川市公有住房出售合同书原件。
3.上诉人张XX最迟于2013年4月8日搬出涉案房屋(搬离过程应注意保护房屋相关设施设备)。
4.本案以调解方式结案减半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共计80元,由张XX负担。
本案所达成调解制作的调解书将于五日内送达双方当事人,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三、庭审分析
(一)本案庭审程序正当性分析
1.本案不属于不公开审理的范畴,故开庭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四十条,关于开庭审理的规定。
2.本案属于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是单数。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3.本案的庭审过程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一百三十九条、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
(二)本案的实质正当性分析
1.对本案争议焦点之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效果分析。首先,该合同是成立的。张XX和张XX均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且具有相应的权利能力。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合同,并确定了房屋买卖价格和价款的支付方式。达成了房屋买卖合同,合同成立。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由于该房产属张XX和张XX的夫妻共有,张XX无权单独出卖该房屋,该合同原属效力待定合同。张XX的妻子张XX拒绝追认张XX的处分行为后,该合同转属无效合同。但2012年最高人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三)第三条第一款: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且我国《物权法》第十五条对物权效力与合同效力做了区分: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和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即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相分离(意思是在任何因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中,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债权法上的合同被称为原因性的事实,而物权变动的事实被称为结果性事实,即不动产登记和动产的占有交付所表现的事实。该区分原则指的是物权变动的原因-债权行为与物权变动的结果不同,应该作为两个事实对待)。故被上诉人的主张合同无效无法得到法院支持,即该合同有效。由于被上诉人无处分权,该合同客观上已经无法继续履行以达到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上诉人张XX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其放弃解除合同的权力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此时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取决于出卖人事后能否取得处分权,被上诉人没能取得妻子的追认,不能继续履行合同,其行为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鉴于双方未约定违约金,无法请求被上诉人承担违约金。但当事人一方的可期待利益因为另一方的违约行为受到的损害及其程度无法确定。根据《合同法》解释三第三条第二款: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本案不适宜用赔偿方式承担责任,因为当事人并未主张。
2.房屋仅登记在被上诉人一人名下,被上诉人能否独享处分权,转移房屋所有权。这里的焦点之一在于:该房屋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从正面讲,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登记在一方名下的房屋是否属于共同财产的范围,但其不属于我国《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一方个人财产的情形,结合本案事实该房屋应属夫妻共同财产毫无疑义。解决这个问题后,房屋所有权是否能够发生变动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合同生效与物权变动的效果有所区别,这也是前面所说的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相分离。首先,只有在妻子张XX同意其独享房屋处分权或者对其房屋买卖行为予以追认的前提下,被上诉人的处分不动产行为才有效。其次,房屋属于不动产,根据我国物权变动规则,不动产登记发生不动产所有权转让的效力。只有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房屋所有权才依法发生转移。
3.上诉人能否以善意取得获得该房屋的所有权。根据我国《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七条第(二)项: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张XX称,平时都是大哥在对外处理事务,故这一次他相信张XX为有权处分。我认为这里的一“有理由相信”的理由应当充分、确实。仅仅靠常理推断不能达到足以证明其主观善意的程度(如长期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故个人认为张XX是不能构成善意取得的。但其合理期待无法实现,应给予张XX一定补偿(主观上未为请求,客观上也并不存在损害事实所以我认为较之赔偿,补偿更为合适)。
4.该调解协议中的合理因素。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结果,其也体现了公平合理原则。双方的义务设定也充分考虑了双方的义务履行可能性(如张XX搬出涉案房屋的期限为一个星期)、合理性(对张XX返还购房款6万以及补偿款3万),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则。综上所诉,本案审理遵循了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用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调解结果符合双方当事人基本利益,是较为成功的上诉调解案件。
第五篇:庭审报告
庭审报告
王宇帆 110770205 会计1102 时间:2012年12月1日 下午15:00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案名:财产损害赔偿案 主审法官姓名:周峰 原告:万荣芳
被告:李建沛 上海运航物流有限公司 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案情简介
2012年6月20日晚8时许,被告人李建沛驾驶一辆重型货车至沪太路御景名城门口路段与原告万荣芳驾驶的宝马320小轿车发生碰撞,造成原告车辆中度损毁,被告货车轻度损伤,并没有人员伤亡。经公安交警部门认定,这是一场交通事故案件,被告人李建沛和原告都有一定责任,原告车速过快达70公里每小时承担主要责任,被告因为驾驶员一时疏忽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负次要责任。事后的经济赔偿经公安局人员调解,原与被告李建沛及其运输公司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平安汽车保险公司因原告不满汽车定损赔偿额也并未履行赔偿义务。原告人于2012年10月23日以被告人李建沛及其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未履行经济赔偿义务向长宁区法院提起申诉。
庭审过程:
一、庭前准备与宣布开庭
(一)庭前准备 原告提交程序材料★
1、授权委托书(1份);
2、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即身份证复印件)(1份),出示身份证原件;
3、送达通知书(传票)(有时现场出庭,不需要提交)。
(二)宣布开庭(简易程序)1.书记员宣布庭审纪律
2.书记员宣布案由、审判员及书记员姓名 3.书记员明确双方承担的法律责任及权利义务
二、法庭调查
(一)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及事实与理由 1.诉讼请求:
(1).要求被告人李建沛及其运输公司赔偿汽车修理费,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精神抚慰金共计77590.2元。.(2).要求被告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赔偿保险费,汽车修理费,重装费共计89520元。(3).要求被告二支付逾期费用2000元(4).要求被告一、二支付诉讼费(5)要求被告三支付原告律师费 2.事实与理由:
(1).2012年6月20日,原告与被告一引起了交通事故,原告的宝马320与被告一驾驶的运输公司卡车发生碰撞,其中宝马车受损非常严重,重型卡车受损较轻,且并无人员伤亡。(2)被告与原告一在现场直接报案,在警察调查取证下,确认了交通事故认定书上内容,并对原告超速行驶罚款,确认其百分之七十的责任。被告一因为一时疏忽,也应该承担百分之三十的责任。原被告承认交通事故认定书内容。
(3).2012年7月21日,原被告一,二共同商讨经济赔偿方案,原告要求被告方支付汽车修理费,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共计73590.2元并拿出汽车修理费清单凭证,重新购入配件凭证,拖车费用凭证等共计164750元,被告方不同意,承认只能支付50000元,被告还要求原告支付被告公司重型卡车损坏赔偿20000元。至今原被告一二仍未达成协议。(4)2012年7月10日,原告与被告三保险公司讨论赔偿方案,原告与被告三的物损估算相差甚远,原告要求保险公司承担物损单上的全部金额,保险公司因收据凭证等不全为由拒绝商讨。后7月23日,原告再次提出赔偿要求,天平保险公司表示只能承担汽车的定额损失费67000元,原告表示不满,至今商讨未果。
(二)被告答辩
1.被告一二对于原告提出的事件经过及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异议。2.被告同意赔偿原告汽车修理总费用的百分之三十39000元整。
3.被告对于原告提出的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精神抚慰,诉讼费,律师费,逾期费用表示不同意支付。.4.被告认为原告应支付卡车修理费用16090元。
(三)原告举证★(证据目录、证据一式三份、须带原件)
1、原告举证证据
(一)交通事故认定书
(二)原被告签字承认双方责任书
(三)修理费,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用凭证及发票
(四)汽车保险单
(五)物损公司评估单
2、被告质证(无)
(四)被告举证
(一)重型卡车修理发票
(二)汽车保险合同单
三、法庭辩论
1.法庭归纳无争议事实
(1)2012年6月20日,原告与被告一引起了交通事故,原告的宝马320与被告一驾驶的运输公司卡车发生碰撞,其中宝马车受损非常严重,重型卡车受损较轻,且并无人员伤亡。(2)被告与原告一在现场直接报案,在警察调查取证下,确认了交通事故认定书上内容,并对原告超速行驶罚款,确认其百分之七十的责任。被告一因为一时疏忽,也应该承担百分之三十的责任。原被告承认交通事故认定书内容。
(3)被告三方至今未和原告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赔偿金额至今未支付。2.法庭归纳争议要点
(1).被告一,二是否应该支付原告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精神抚慰费。(2).原告与被告三的交通保险合同是否应按定额损失赔偿。(3)原告重置费,托车费,租车费等其他费用收据的真实性。3.法庭询问最终意见
(1)原告同意保险公司赔偿定额损失67000元。(2)被告一二同意支付原告拖车费。
(2)原告仍要求被告一二赔偿租车费,精神抚慰,诉讼费。(3)原告仍要求被告三承担原告逾期费,律师费。(4)原告不同意支付被告一汽车修理费用。
四、调解
1、调解意愿征询
根据《民诉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再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请求法院主持双方之间的调解。上诉人不请求法院主持调解,故法院不再主持双方调解。
五 择日判决
庭审分析:
该案件非常简单,但原被告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并且在法庭上争论不休,这与被告公司及个人均未请律师,全部为自己答辩并且答辩过程混乱也有很大的关系。本案重点为被告驾驶员与运输公司应该赔偿哪些费用,具体多少金额,还有保险公司交强险合同的具体赔偿方案的确定。关于赔偿金额,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如果原被告双方能够摒弃以前的不快与矛盾,各退一步,愿意调解的话,应该也会得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关于交强险方面,原告与被告保险公司的物损评估差距很大,原告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汽车损坏修理的金额,所以被告保险公司不应该推脱责任。据此,我查阅了交强险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所谓交强险,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简称,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险公司和原告找来的物损评估中心都对宝马轿车进行了评估,由于原告觉得保险公司的评估金额太低,无法满足宝马车的修复,她在之后的修车过程中按照物损评估中心的评估表上的项目和金额对车进行的修复,且费用已付。但保险公司不承认其实际花费的金额,只认同本公司的评估内容,赔偿金额与原告所花费的金额有所差距,所以产生逾期不支付保险金的纠纷。在法庭上,没有现场证明原告所有收据发票的真实性,所以还不能做出最后的判决,但我认为原告的其他费用赔偿要求过高,不符合实际,希望法庭能履行公证执法的义务,认真检查所有的证据,不让任何人有空可钻。在本案中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到底保险公司应该按照谁的评估结果进行赔偿,双方各自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不同的评估方,导致最终利益的分配不均衡。据此,我又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新修改的《保险法》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进行评估理算,是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双方既可以自愿协商,也可以共同委托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或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和鉴定。可是法律中并没有具体说明应该按哪一方为准,导致碰上具体问题,车主和保险公司都要费时费力费财去做评估,最后只有调解再调解,这不管对于受损车主还是都是一种浪费和折磨,是很没有效率的事情,所以这方面的法律条文还需再具体化。
最后,我对于这次的庭审的经历不是非常满意。我认为现在的法庭应该是严肃,有纪律,很庄严的样子,但是这次的庭审现场因为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原被告方的不专业,不正式,素质不高等导致现场有些混乱,以至法官不停地要提醒原被告双方安静。我认为在这样不和谐的情况下,法官很有可能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对于原被告双方都非常的不利;其次,原被告不应该把私人情绪带到法庭上来,如果在平时调解的时候就吵吵嚷嚷,大打出手,最后总是调解不出结果,那么在法庭上仍然我行我素,结果也会像以前一样。所以原被告应该放下之前的纠葛,以全新的态度,认真的态度,一定要把它结束的态度好好配合法庭人员,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心平气和地陈述事件过程以及证据,在答辩过程中多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少说废话,学习好法律知识,庭审知识,或者请律师和代理人为自己答辩。在答辩时,答辩方多是事故责任人,,我认为应态度诚恳,真心表达懊悔和歉意,不故意刺激事故当事人或作出任何不当行为。对对方合理合法的诉请及时认可,不刻意纠缠。对对方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的诉请果断拒绝,不留余地。答辩方应注意言简意赅,一语戳中要害,不做无意义的争执,对原告和法官的意见应时刻表示尊重。
通过这次的庭审纪实,我发现旁听案件是每个公民可以享有的权利,这让我对法庭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因为我以前总觉得法庭是一个充满着悲剧和灰色的地方,一般人没出事情最好不要靠近,以前路过法院时还会看到一家人都拿着千古奇冤的横幅和标语,跪在地上哭,这也让我常常怀疑法庭的公正性。但通过这次旁听,我发现法官还是很平易近人,并且在审理过程中非常的耐心,也没有架子,不管对于原告还是被告,都能正视他们提出的问题
与证据,给予双方机会。对于一般的案件,每个公民都可以听审,每个人都有权利做一个法庭的监督者,所以,如果你知法懂法,知道怎么去获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法院是不会亏待你的,只有那些法盲才会在神圣的法庭上争执,耍赖,在法院门口出洋相,实在让人们所鄙视。所以,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应该知法,懂法,多多学习法律知识,多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庭审故事。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官司和纠纷,如何让问题朝着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真的有一天轮到我们上法院,我们也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庭审答辩要注意的问题,实际上都应当在庭审前解决,应要求法庭组织证据交换,提前了解对方的证据,以便及时组织反驳的证据,多听听律师的意见,要知道一切胜利都是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