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调研报告
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调研报告
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我区设施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设施农业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保护设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为地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以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设施农业不仅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其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功能定位、地理位置、土地面积的实际情况,我区制定了设施农业发展五年规划,到全区新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面积28249亩。是我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年,那么如何快速推进我区设施农业
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目前,我区设施农业已进入完善、提高、再发展阶段,但与设施农业发达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促进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新思路,我们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同时,就如何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我区现有耕地面积亩,基本农田面积亩。至底,全区设施农业面积仅有亩。其中,日光温室846栋,亩;简易温室141栋,亩;连栋温室6栋,30亩;钢架大棚39栋,45亩;其它保护地92亩。现有设施蔬菜、草莓、食用菌亩,占75%;果树苗木126亩占%;花卉99亩占%;养殖亩,占%。设施主要分布在平原庙城、杨宋、北房、桥梓、怀柔五镇。至10月底,全区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800亩。其中,钢架大棚3000亩,日光温室800亩,主要部分在庙城、杨宋、北房、怀柔、宝山、汤河口等镇乡,新发展设施蔬菜、草莓、食用菌占85%;果树苗木占10%;花卉5%。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作用在强化新农村建设力度,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我区设施农业为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实现了区委、政府与农民意愿的有效统一。
1、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解决我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发展设施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农业科学发展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区农民目前人均耕地不到亩,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的种植结构和粮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发展设施农业可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
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凉、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能较好地满足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现反季节生产,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可使无土栽培、配方施肥、无公害瓜菜生产、无公害病虫防治等一批设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得到推广应用。
4、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区西甜瓜、草莓、蔬菜、南方水果、食用菌等可推广的名、特、优、新品种将成为主导产品,并能形成农业品牌。
5、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出现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带动设施农业产业发展。
6、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打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我区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的发展,同时农
民通过发展观光采摘园可显著提高收入水平,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依靠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政府对今年新建的设施大棚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每栋1万元、日光温室每栋2万元的补贴。
2、保证质量,规划先行。对今年全区新发展的设施村,做到确定一块规划一块,杜绝无规划乱建的情况发;同时,及时了解各村的设施建设情况,给与指导,确保新建设施的性能效果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3、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农民种植技能不断增强。一是根据生产需要适时开办了樱桃番茄、生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等10所农民田间学校;二是组织种植大户和技术人员先后到设施农业发展好的山东寿光以及本市大兴、顺义等地观摩学习,在提高种植技能的同时,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三是根据今年设施蔬菜种植的需求,及时聘请市级专家、教授举开办春、夏、秋、冬四季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四是在蔬菜生产的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等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到田间对种植大户进行现场指导。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积极争取市级项目,投资480万元完成了怀柔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一期建设,引进种植了南方果类、特菜、瓜类、草莓、食用菊花等新品种35个,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释农药、节水灌溉、滴灌施肥等新技术6项;探索设施大棚上茬樱式番茄下茬黄瓜、上茬尖椒下茬番茄等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成果科技展示效果初显,截止到目前,已有科技人员和设施种植大户500余人次观摩、取经。二是投资80万元,完成了位于汤河口镇大黄塘村的北部山区蔬菜育苗中心建设,已为北部山区新建设施育苗80万株,初步解决了山区大棚春茬育苗的难题。
四、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管理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不等。今年新发展的设施大部分以集体集中建设,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在种植过程中,由于
管理好坏牵扯到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相对管理比较精细,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如种植的小番茄每栋大棚平均可产4000-5000斤,最高可达11000斤;但集体或大户种植,需要顾人干活,管理好坏不牵扯到受雇人员的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责任心不是很强,致使一部分集体或大户种植同样的小番茄平均每栋-3000斤,效益也相对较低。
2、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生产和市场衔接不够。今年,发展的设施大棚春季种植小番茄的占到50%左右,产品一部分是和红螺食品签订的订单,每斤收购元,除去人工和残果,收益很小;另一部分农民只能通过传统的销售模式,但受到市场限制,收益也不是很高。
3、技术水平低。农民在过去种植作物,技术要求比较粗放,而种植设施蔬菜技术要求较高,而农民在这方面技术几乎为零,虽然今年种植业服务中心先后请多位专家讲课,田间指导,但农民的种植经验明显不足。
五、今后发展建议为快速推进我区设施农业
发展“五年”规划中提出的“四带两园”建设,即:京承高速沿线怀柔段两侧设施产业带、山前暖区设施农业产业带、山区设施蔬菜产业带、汤河川设施农业产业带、绿湖设施农业观光园、北房镇设施观光园,结合今年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完善设施农业扶持政策。一是完善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种植蔬菜、食用菌、反季节水果等设施农业的,在3-5年内,按照国家种植粮食补贴标准给予同样的标准或略高,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推动设施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对市场经济人和龙头企业,年销售本地蔬菜等设施农产品在100万斤以上的,按销售额给予3-5%的奖励,鼓励经纪人和龙头企业创市场。
2、优化设施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品种结构。一是设施农业按照“集中—分散—统一”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即:集中建设基础设施、集中育苗,各户分散种植,统一由经纪人或龙头企业闯市场。二是坚持设施农
业规模化生产,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数村一品的原则,引导同一镇、村的农民种植相同品种,形成设施农业规模效应。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好品种结构,推动设施产业由以蔬菜种植为主,向菜、果、瓜、菌、花多元种植方向发展,实现设施栽培中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全年生产和全年供应。
3、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一是在加大对本区农民通过开办田间学校、田间指导、现场观摩等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引进一批管理经验强、懂技术的“菜把式”、“瓜把式”“花把式”,为我区设施农业生产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要做到知识更新,围绕茬口合理安排、优良品种选用、育苗、田间管理、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为农民提供实用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三是聘请专家组建集栽培、植保、土肥、安全生产管理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顾问组,定
期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开展活动,使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的指导设施农业生产。四是加大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广泛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嫁接栽培、水肥药三节、生物农药等技术,探索研究设施栽培高产技术,实现多茬次、多品种、立体式、反季节、延时令栽培。五是建设集中育苗中心。以镇或几个镇域为中心,建立集中育苗中心,农户根据自己栽培计划,定制育苗数量,由中心根据生产季节统一育苗,提高育苗质量,减少农民投入,使农户可以合理调节茬口安排。
4、加快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产地、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区、镇、基地三级监管体系,从种植源头杜绝在设施农产品生
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加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对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实行定点定期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
5、打造怀柔设施农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向,我区除“板栗”、“西洋参”“冷水鱼”三类农产品影响大、知名度高,其它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少之又少,设施农业品牌几乎为零,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一批设施农业品牌。因此,要以整合生态资源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着力打造山区长哨营的食用菌、宝山的冷凉菜,平原庙城、杨宋、北房、桥梓四个镇的设施蔬菜、花卉、反季节水果等本地的“特色品牌”,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同时用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和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
6、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步伐。一是
突出信息服务,开展“农业信息百村万户行”活动,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开设“设施农业热点”问题专栏,讲解田间管理栽培技术、特色产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理念,帮助解决农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难题。二是利用好网络资源。将怀柔信息网、221平台、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及北京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和远程服务站有机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设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指导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销售,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化进程。
7、建立健全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镇乡、村种植大户要有专门的科技人员、土专家、技术能手,应保证在100亩以下的设施农业园区有3-5名技术能手、土专家,100亩以上的园区至少要有1名技术服务人员。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作用。
8、加强和完善批发市场建
设。批发市场是蔬菜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区的批发市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区域布局,数量不尽合理,应筹建区级、镇级和地产地销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批发体系,发展多层次、区域型、规模化的经营网络,拓展批发交易的空间。
9、鼓励发展各种有效的直销形式。蔬菜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选择流通时间短、环节少的销售渠道。我区的蔬菜直销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建立配送中心和物流配送,实现间接直销;二是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等直接与农村蔬菜合作社或销售合作社签订合同,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或直接向农民收购;三是鼓励蔬菜合作社或种菜大户进城设点或进驻农贸市场;四是城市蔬菜市场或连锁超市与农民或农民联合组织建立直接联系,实现直接直销;五是消费者组织消费合作社自行直接从产地进货。总之,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完善和建立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流通体系和农产品
质量保障体系,以及不断提高农民设施技术水平和面向市场生产的运行机制,使我区的设施农业步入大发展阶段,向着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设施农业将成为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第二篇:设施农业调研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设施农业调研报告
华龙区农委 闫中进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12月13日至14日,我跟随市委副书记盛国民率领的市党政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山东省潍坊市寿光蔬菜生产基地、青州花卉生产基地。先进地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让我受益良多。
一、青州、寿光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的经验和启示
在潍坊的座谈会上,我们听取了潍坊市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的汇报,在1010万亩耕地上,发展了设施农业160万亩,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面积就达到60万亩,中小拱棚40万亩,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平均亩效益增长了5—10倍。并且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乐西瓜、昌邑苗木、等为代表的114家特色农业园区,其中仅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分别达到15家、9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9家。寿光享有了“蔬菜生产联合国”、“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青州花卉年销售额达20亿元,当地八万农民踏上了鲜花致富路。
赴潍坊学习考察后,感慨良多,感触很深,我感到潍坊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基地规模大。目前寿光市蔬菜生产面积达到84万亩,占到了全市耕地面积的60%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多村一业的生产格局。二是标准化生产发展快。目前,寿光市蔬菜生产已进入了由单一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跨越阶段,全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种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81.8万亩,注册了农产品商标专利128件,其中蔬菜近50件,涌现出了“欧亚特菜”、“王婆牌”洋香瓜、“圣珠牌”西红柿、“独根红”韭菜、“三江”牌胡萝卜、“乐义”牌无公害蔬菜等全国知名品牌。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全。目前寿光市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市、镇、村三级互联,综合批发、专业批发、农资配套相结合的流通网络体系。有1个中心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16个乡镇批发市场,26处专业市场,140家农资超市,37家运销协会,1.7万个购销中介组织,10万人的流通大军。信息系统与农业部、商务部及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产联网,蔬菜销往3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四是科技带动作用强。寿光市聘请46位院士、专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从蔬菜种植、园区管理、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指导。市、镇、村三级科普体系健全完善,该市90%以上的农村干部和70%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农业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技术,有10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3.2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建立了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等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区,引进推广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了95%和98%。2005年4月,胡锦涛 总书记在寿光视察了第六届蔬菜博览会,面对利用高科技方法培植的品种繁多的蔬菜、瓜果,总书记高兴地说:“农业的希望在科技!”五是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目前,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可概括为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20家,带动基地40万亩,年加工农产品200万吨以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多个,会员达7万人,辐射70%的村,10万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
潍坊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惊讶。他们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真抓,实干不懈。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以高效农业兴市、兴经济、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各级都成立了行政“一把手”为首的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指挥体系。他们不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不搞“花架子”,而是事事真抓实干,件件落到实处。如寿光市为调动乡(镇)干部抓蔬菜产销工作的积极性,每年专门从财政拨出30万元作为奖金,按市里下达的指标任务,每年进行工作评比,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表彰,至今还一直坚持。这对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科技兴业,指导到位。潍坊人依靠科技抢占农业发展制高点,开展技术创新,狠抓了农技 “110”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了 示范带动。寿光把发展日光温室,解决严冬季节能生产多种蔬菜,作为科技兴菜的“第一次革命”,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科技兴菜的“第二次革命”。这“两次革命”他们都舍得花很大气力,下很大本钱。为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市、乡、村三级层层办技术培训班,从而使全市日光温室从原来5000个迅速发展到30万个,日光温室年亩收入最高的有6万多元,较低的也在2万元以上。他们还专门聘请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等13名国家级专家当顾问,依靠科技创名牌,依靠科技创新品种,永葆超前领先地位。花卉苗木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优花木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州拿出1000万元,设立了“青州市花卉苗木发展基金”,建设了花卉苗木试验基地,成立了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兰花研究所、花木研究所等7家科研机构,与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大、山东农科院等11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了组培室,引进培育成功国内外名、优、特、稀花卉苗木品种230多个,有五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三)市场引导,效益为重。市场体系建设是设施农业能否健康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的后顾之忧。潍坊市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为了把握市场脉搏,高瞻远瞩,想大的干大的,全面实施了市场升级战略,扩规模、上档次,以此带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建起“全国第一”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真正搞活了流通,寿光每年都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参 观者之众,宣传效果之好,科技水平之高,非一般性的展会所能相比,真正起到了让世界了解寿光,让寿光走向世界的作用。蔬菜经济同蔬菜文化、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使蔬菜产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依靠完善的产业链,青州已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花木交易市场,花木产业也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占地260亩的“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户经营,千家营销公司”的格局,成为了江北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中国花协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从2001年开始,青州先后举办了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交易会”。
(四)优化环境,扶持先行。寿光市为了推广冬暖式大棚这项新技术,他们在采取行政手段、层层分任务指标的前提下,乡村两级都制定了三条优惠政策。乡的“三条”是:一包技术指导,二包物料供应,三包蔬菜销售,这三条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各村委会的“三条”是:一是土地由村里统一规划安排,3年不收费,二是村委负责水、电、路“三通”,三是每建一个大棚村委会都提供2000—4000元无息贷款。他们乡、村的“三条”都很过硬,确实是“扶上马,送一程”的好政策。青州市为激励花卉苗木业发展,制定了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花木生产用地租赁、转让、转包、继承和抵押入股;对花木生产优先提供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交易场所,优先提供贷款,免收市场管理费;将花木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纳入基本建设工程。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产业环境,使青州的花卉 5 苗木种植面积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生产专业村达13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5亿元。
从青州、寿光依托设施农业发展花卉和蔬菜产业的经验看,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农村经济正在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势头强劲,方向是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农业正在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不仅能够富民,还能够富县、富市,转变的条件是高科技、产业化。
二是农业增效的出路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手段是科教兴农。农业要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较大增长,潜力在科技,关键也在科技。一项技术成果就能引发一场技术革命,一个新品种就能形成一个新产业,以色列西红柿种子贵于黄金,一亩西红柿产量4万斤,一亩樱桃平均卖到6万元,听起来令人惊讶,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只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才能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结构升级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要立足实际,从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和传统产业优势出发。我市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和外出务工,在指导思想上要稳定粮食生产,避免出现大的滑坡;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方法上,要合理规划,大力倡导,稳步推进。
四是过去农民增收,仅靠一条门路去打工,一块农田种口粮,现在除了“农场”,还要有设施、工厂、市场。发展设施农业、加 快市场建设、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五是发展设施农业,基础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县(区)。在当前农村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没办法不行”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过去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跳出农业抓农业。要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我们必须善于拿榜样让农民学,用实际给农民看,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昭示农民,引导农民。基于这种考虑,办好农业示范园区,发掘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是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选择。
六是发展经济是中心这个道理不仅要讲,更要看投入多少精力、财力;检验中心意识强弱的标准是看发展、看变化。机遇在抓、在抢、在紧抓不放;抓住一个机遇,就能上一个台阶。发展需要资金,但不能仅靠银行;改革能出资金,机遇能送资金,能人能要资金,点子能臵换金。思路既定,就要统一步调,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直至抓出成效。
二、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蔬菜:2004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温棚总数达4000余座(其中第五代寿光经济型温室700余座),占地面积6000亩,年产蔬菜13.2万吨,净收入8100万元,已建成豫北最大的“五彩 椒”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发展增幅连续5年创全市第一。我区生产的蔬菜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位居全市之首,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也是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吉尔吉斯斯坦、香港、新加坡等考察团先后到我区参观学习温棚蔬菜生产技术,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岳村、孟轲两乡均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茄子、青椒、黄瓜、西红柿等四个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口品种樱桃西红柿、EVA农膜应用、秸秆反应堆温棚应用、菌肥改良应用等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区蔬菜快速发展。蔬菜园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华龙区大量涌现,2、花卉苗木: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繁育基地近1600亩,其中花卉温室70余座。温室花卉以玫瑰、非洲菊、串红、万寿菊、百日草等鲜切花和盆栽花为主,年产鲜切花700余万枝,盆栽花130余万盆;苗木以楸树、银杏、合欢、樱花、法桐等绿化树木和盆景为主,年供绿化苗木500余万株。
3、食用菌:全区食用菌温棚已达到1782个,生产面积达到1797亩,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3000万棒,年产量达到2.5万吨,年创产值1.2亿元。全区10个乡办中有7个乡办从事食用菌生产,从事生产的农民4万多人。岳村乡和孟柯乡的生产规模均达到了千万棒以上,百万棒以上的专业村达到12个。食用菌品种除白灵菇外,还引进推广了香菇、双孢菇、鸡腿菇、茶树菇等。全区成立了6个食用菌协会,经纪人200多人,提高了我区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和菇农的经济收入水平。我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扶持力度、种植品种、生产规划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区设施农业与寿光、青州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1、设施农业规模和总量小。通过几年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和产量有较大提高,但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形不成规模。去年,新加坡、香港菜客商到我区考察,对我区蔬菜发展很感兴趣,但菜农不敢签定合作协议。其原因是规模小,保证不了按合同常年供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进程,需要以长效投入机制支撑。由于建区较晚,农村集体经济匮乏,农民财力不足,加上上级对农村扶持的项目、投资多数对县不对区,仅靠区财政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扶持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大发展。去年《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说江苏一个镇,发展一个温室,政府奖励补贴5000元,吸引力可想而知。
3、蔬菜产业化档次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区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新品、精品,还未形成叫得响的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意识差,四个认证品种都是无公害蔬菜,还是政府申报的,蔬菜企业无一认证。绿色、有机蔬菜认证还是空白,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的知名度,不利于开拓市场,走出去。
4、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分散,效益偏低。基地成规模及园区规模相对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集约化、组织化生产程度低,而且往往 是兼业菜农,种植随意性大,很难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农户自成体系,独立运作,致使在种植面积、收购价格等供求平衡方面不统一、不协调,有时货源紧缺,相互抢购,有时又供大于求,互相压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影响了经济效益。
5、土地流转困难。因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有些农民致富无门,但死守着土地不放,给连片集中发展带来了困难。
6、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服务手段有待于加强。思路守旧,科技意识差,加之农民积累少,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影响了效益。同时,区、乡(办)两级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少,尤其是乡(办)仅有几个人,大多抽调做其他临时工作,农业很少顾及,设施农业更别说,这样严重影响技术服务。
7、没有专业蔬菜批发市场,缺少与外界沟通的平台。辖区内一直没有建立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我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城西王助,离我区较远,交通不便,菜农卖菜难影响了我区蔬菜的销售,挫伤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发展魄力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对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及思考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慨叹之余,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在困难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在对比中我们充分地坚定了信心。加快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我们信心百倍。理由之一,目前国内形势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逐步迈向现代化,这就为设施农业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可 以断言,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设施农业产品就越有市场。理由之二,我市及周边地区房地产开发档次不断提升,普遍把营造绿色环境作为“卖点”,所有这些,都使花卉苗木的需求不断增大,因而必将为花卉苗木种植提供一个潜在的发展大环境。理由之三,我区拥有发展设施农业的几大优势。一是地理优势。我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灌溉方便,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是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区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全市人民的菜篮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有我区是承载濮阳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种荣誉称号的唯一辖区,环境优化美化的任务较重;三是技术优势。我区有成熟的基础条件,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日光温室一般亩收入在7000元左右,大棚亩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蔬菜产业已成为部分乡办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广大农民种植经验丰富,积累了丰富的种菜经验,为大面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力促我区设施农业上一新台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坚持棚室并举,在规模上再突破。一是扩大种植规模促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将岳村乡寨里村、瓦岗村、东田村、高庄、黄城、大河寨等村。孟轲乡的前炉、李家楼、魏寨、西孟轲等村,胜利办的马呼屯、尧当,大庆办的申庄、贾庄作为发展 设施农业的重点,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着力培育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体,钢架大棚为补充的设施农业生产带,发展百亩大片、千亩园区,实施大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依靠专业特色促发展。要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坚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引导,加强服务,立足现有的生产特色,确定骨干品种和发展目标、重点生产村集中扶持,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栽培结构,将现有的分散种植,引导发展成为连片种植,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
(二)坚持政策扶持,在投入上再加大。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向设施农业的投入,对连片示范点给予资金扶持。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连片建造和发展一村一品。四是建立社会共帮机制。设施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的规范建造等,因此,农、林、水、电、科技、土地等相关部门要在设施、机械、技术、信息等方面共同协助,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三)坚持品牌战略,在质量上再提升。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标准化蔬菜生产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增强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要制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一系列标准、程序,积极推广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标准化程度。二是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我区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步伐,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精品名牌为努力方向,实施蔬菜精品名牌战略。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提高“寨里”牌五色彩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再培育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以适应本地消费和外地市场的需求,实现树形象、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四是要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执法管理力度,严格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从源头上治理污染;规范无公害标志的管理使用,促进无公害农产品走俏市场。
(四)坚持科技创新,在服务上再加强。一是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档次和水平;积极示范推广新设施、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栽培效益的提高,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强化科技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 识的“大轮训”,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办)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加大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四是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共建的方式,建立一个区级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五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整合科研机构,推向市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强强联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大型蔬菜制种企业落户我区,加快蔬菜种子繁育力度,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发展。
(五)坚持完善市场,在流通上再拓宽。一是培育市场体系。吸引各方面资金,尽快建设华龙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构建我区蔬菜与外界联系的平台,更好地服务于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壮大蔬菜运销队伍,引导发展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充分发挥寨里蔬菜协会、国优蔬菜协会等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三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蔬菜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逐步实现凭借信息调布局、电脑种蔬菜、网上做生意,实现温室种植的电脑化、现代化、信息化,为蔬菜种植、收获、运销和价格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加快推进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松山区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现就推动我区城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松山区的城镇化建设基本上是从改赤峰县为郊区开始,赤峰市实施 “西移北扩”战略后加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近况: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解放前,松山区范围内基本上全部为农村,直到1956年,昭乌达盟行政公署移至赤峰,两年后将穆家营子镇街区规划为赤峰市中心区建设用地,1983年赤峰县改为郊区,到1990年,我区中心区建成区面积仅达到6.4平方公里。村镇建设在1990年以前,仅有红花沟、初头朗、老府、大庙、哈拉道口五个小镇,到1990 年,总街区面积仅达到4.4平方公里。近年来,特别是XX年市里启动新城区建设,市政府搬迁至我区成为中心城区后,我区加大了城镇化的建设力度,启动了松北新城建设、赤峰商贸物流城、信息科技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老城区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62平方公里,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之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3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3.2万,城镇化率达到51.2%。
2、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1949年建国时,我区共有人口25.4万人,但非农人口仅1923人;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共有人口48万人,非农人口为11658人;1983年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时,共有人口50.9万人,非农人口为21128人;1993年改称松山区时,共有人口49.7万人,非农人口为35967人;XX年成为中心城区时,共有人口53.7万人,非农人口为7.9万人;XX年底,共有人口59万人,非农人口为33.2万人。可以看出,我区城镇人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以前,我区中心城区仅有主干道路9条,其中油路5条。桥西大街、英金路于1958年前形成,锡泊街、西站东路70年代形成,其余为80年代后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而乡镇中心街区 的基础条件则更为薄弱。近年来,我区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镇的服务功能逐步得到完善。目前,南城区已经形成9街8路的道路网络,新城区也已基本形成14街、8路、5支路的路网格局,松北新城的友谊大街有效地衔接了新城区与桥北新区,在未来规划中,还将形成主干道路“四横五纵”的路网结构,街路总数将达到24条。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兴城,反过来城镇化又为产业发展搭建载体。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数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65:18.1:16.9,198
3年为57.8:25.1:17.1,1993年为48.8:29.3:21.9,XX年为33.7:29.7:36.6,XX年为17.5:58:24.5。可以看出,从XX年开始,二产和三产逐渐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从产业内部来看,一是农业。一直以来,松山区的农业主要以粮豆种植为主,家养畜禽为辅,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从1990年开始我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节水农业,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形成了以粮食生产、设施农业、生猪养殖为主的结构,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转为市民。二是工业。1966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8家,主要以手工业和采矿业为主,到1990年,我区共有集体和国营工业企业24家,主要以建材、化工、机械附件、手工业、矿业、食品 加工等产业为主,近些年来,随着产城互动力度的加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各园区建设发展,我区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科技、生化制药等六大产业为主,多元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三产服务业。三产服务业和城镇化息息相关,解放前主要以杂货店铺为主,解放后以国营和供销商业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逐渐恢复,我区的服务业才日趋繁荣,特别是XX年后,我区加大了商贸服务业的建设力度,相继启动了物流园区、物流城以及重大商贸项目建设,产业结构逐步由单纯的生活服务业向生产和生活服务并重转变。通过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看,1949年为6万元,1978年为4117万元,1983年为6939万元,1993年为XX8万元,XX年为7.5亿元,XX年为90亿元,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也是从XX年开始的。
5、发展政策不断清晰。以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对城镇化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XX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今年3月,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今年4月份,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我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将赤峰市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城市,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远景:前景广阔、空间巨大
我区是中心城区,区位条件优越,又具有广袤的土地,“两城四园”的建设刚刚起步,小城镇建设也刚刚展开,可以说我们现在发展城镇化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前景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今后几年我区城镇化的重点将紧紧依托“两城四园”,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好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农民进城进园务工,推动农村收缩转移,在提升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做到两带动、两促进。据测算,到2020年,我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7.4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36万人以上;除穆家营子镇和当铺地满族乡外的1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3.9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将达到4万人以上,其中,有产业支撑的安庆、初头朗、夏家店等小城镇吸纳人口将达到7000人,我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届时,我区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市经济、文化、政治、教育中心。
二、我区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过去十年来我区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治理思路、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目前,自治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7%,我区作为中心城区还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差7.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明显偏低。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可以说,干部群众的认识是制约我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
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区1529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区14个乡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3500人,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南城区规划落后,层次偏低,布局不尽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新编制的《南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北城区还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城镇化动力不足。我区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我区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第三产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24.5%。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 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分工不细、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城管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城区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目前已申报获批的4个自治区重点镇,以及正在申报的国家级重点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小城镇、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区小城镇发展格局整体东部乡镇快于西部乡镇,偏远地区如岗子、大夫营子等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如何打破这种不均衡的“东快、西慢”发展现状,成为了我区小城镇发展进程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以规划为先导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周是最大的浪费。在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中,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
1、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XX-2020年)》和即将颁布的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本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站在全市的高度和层面上制定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为我区今后的城镇化工作指明方向,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本着以下几点: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围绕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确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在注重学习借鉴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确立广开言路的理念;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改革创新的理念。二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着眼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按照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走向和现实需要,突出顶层设计,着眼推动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明晰中心城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和发展目标,引领新型城镇化高品位、高层次发展。三是同步编制和完善专项规划。依据全区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松北新城城市设计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及时修编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完善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制定完善与城镇建设相配套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
2、注重城镇规划的质量。一是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照顾眼前,更要立足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不落后。二是体现特色。把松山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体现在规划之中,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三是打造亮点。在全面提升规划标准的同时,应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
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
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城区仍是吸纳农村人口的主阵地,要把中心城区建设作为龙头,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备的松北新城,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和谐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的快速 发展带动我区城镇化发展步伐。
1、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松北新城是赤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赤峰建设成为自治区第三个超百万人口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赤峰现代化大城市新景观的标志性区域。加快松北新城建设步伐,是打造中心城市宜居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我区城镇化工作的切入点。在松北新城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好公园、医院、商业、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加大对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各类业态的引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使松北新城的未来真正做到“宜居、宜商、宜兴业”,快速聚集人气,真正成为我区城镇化发展的尖兵。
2、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棚户区改造工作对于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两城四园”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共有棚户区41片,占地9858.6亩,涉及13589户,但这些棚户区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又一有效途径。我区棚改工作存在范围大、面积广、征收难、投入多等实际问题,要时刻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分步推进,借助国家重视棚户区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造任务。
3、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的管理 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因此,推进我区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我区的主要精力要围绕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重点搞好“治脏、治乱、治堵”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居民生活的顺心、安心、开心。一是要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二是要加强市容市貌管理,重点整治马路市场,实现市容秩序执法管理的常态化。三是要优化交通指挥系统,增加警力,加大交通拥堵治理力度。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城镇化,其实质就是农村剩余生产要素的转移过程,即生产要素点由分散到聚集的过程。为此,小城镇作为农村居民的聚集地、农村物资的集散地、农村经济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1、科学合理规划区域重点镇。为了使我区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区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根据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扶持初头朗镇、太平 地镇、安庆镇、大庙镇、王府镇、哈拉道口镇等重点小城镇,集中力量,加强规划指导,准确定位城镇功能,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龙头。
2、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城镇。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必须采取分步走战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根据我区小城镇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比如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把安庆镇打造成“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导力量;结合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着力把初头朗镇打造成近郊“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用旅游业带动小城镇发展;以赤峰商贸物流城建设为契机,着力把当铺地满族乡打造成现代新型“商贸流通小城镇”,在抓好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的客商前来经商兴业。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针对我区农村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等特点,要科学规划新农村,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按照自治区“十个全覆盖”要求,对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以及社区就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公共管理一体化。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借鉴当铺地满族乡关 家营村的土地托管模式,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引导农民向社区集聚。坚持分类指导,选择部分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重要景区、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庄搞好试点,探索路子,逐步展开。
4、推动农村收缩转移。要加快推动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通过调研发现,我区有很多自然村水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土地较多,但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无人耕种,这部分农民迫切希望能够搬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居住生活,用出租耕地的租金作为生活来源。下一步,我区要充分利用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加快对偏远村、山区村、贫困村的收缩转移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闲置土地资源统一开发,让这部分农民能够以地养老。对故土难离的老人,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待这部分人口自然减员后,村庄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我区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区5个专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8.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67家,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6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 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
1、做大做强工业。工业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工业和城镇化是互为补充、互相带动的,以打造“新型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根据我区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内在优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要紧紧依托工业企业这个“龙头”,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比如,以江苏科技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重点,打造产城一体的安庆和夏家店两个工业城镇。同时,强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现代工业,努力改善矿业等资源型产业所占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逐步形成多元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2、稳步推进涉农园区和基地建设。以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倾力发展设施农业,辐射带动我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区城镇化发展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快涉农园区和基地的规划,做到集中连片发展,近期的重点是改造升级全家梁、赤峰西苑、公主陵3个万亩设施园区和穆 家营子花卉、太平地葡萄、初头朗食用菌等8个千亩特色种植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家营子镇西道、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安庆镇小北道3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现代化进程;依托亚盛、温氏、众益、蒙森等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做大特色种养殖业生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稳保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依托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业加工业,使我区尽快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肉禽蛋奶和蔬菜供应基地;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要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以发展商贸、搞活流通。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是加快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结合我区实际,以建设“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为重点,以打造蒙东、冀北、辽西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搭建好大物流平台和框架,全面推进商贸物流平台建设,通过赤峰商贸物流城的建设提升当铺地满族乡的城镇化水平。注重引进知名品牌和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依托我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开发三座店水库、二道河子水库、乌梁苏、香山寺、皇家漫甸、当铺地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一日、两日 精品旅游路线等,进一步提升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完善城镇化各种保障
1、强化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不少农民想进城但又不敢进城,主要是担心进城后缺乏各种保障,生活质量不升反降。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是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鼓励企业建设职工公寓,切实解决进城人员住房问题。二是强化就业保障。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减免费用为新落户城镇和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提供保障。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投入,逐步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我区在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督促、协调、鼓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小城镇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融资债券的发行速度,用活这部分资金。逐步形成向上争取投资、本级财政出资、银行贷款融资、优化环境引资、土地置换生资、企业单位捐资、干部群众代资的多元化筹资 机制,破解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构建多渠道融资平台。
3、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小城镇集中供热、排水工程、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园林绿化、住宅建设等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计划每年从区本级财政列支一定数额资金,对小城镇建设考核名次靠前乡镇集中奖励,同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区小城镇发展提供保障。
4、用足用好各项政策。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支持棚户区改造、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好这些扶持政策,为我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下一步工作中,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时刻注意市场在城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切不要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作为,以避免政府扭曲城镇化进程或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规划公益服务设施、地价和税收来调节市场,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建设,最终实现我区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设施农业调研报告
赴山东潍坊考察 设施农业 调研 报告
华龙区农委
闫中进
为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加快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12月13日至14日,我跟随市委副书记盛国民率领的市党政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山东省潍坊市寿光蔬菜生产基地、青州花卉生产基地。先进地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让我受益良多。
一、青州、寿光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的经验和启示 在潍坊的座谈会上,我们听取了潍坊市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的汇报,在 1010 万亩耕地上,发展了设施农业 160 万亩,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面积就达到 60 万亩,中小拱棚 40 万亩,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平均亩效益增长了 5—10 倍。并且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乐西瓜、昌邑苗木、等为代表的 114 家特色农业园区,其中仅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分别达到 15 家、9 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 9 家。寿光享有了“蔬菜生产联合国”、“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青州花卉年销售额达 20 亿元,当地八万农民踏上了鲜花致富路。
赴潍坊学习考察后,感慨良多,感触很深,我感到潍坊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是生产基地规模大。目前寿光市蔬菜生产面积达到 84 万亩,占到了全市耕地面积的 60%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多村一业的生产格局。
二是标准化生产发展快。目前,寿光市蔬菜生产已进入了由单一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跨越阶段,全市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种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 81.8 万亩,注册了农产品商标专利 128 件,其中蔬菜近50 件,涌现出了“欧亚特菜”、“王婆牌”洋香瓜、“圣珠牌”西红柿、“独根红”韭菜、“三江”牌胡萝卜、“乐义”牌无公害蔬菜等全国知名品牌。
三是市场流通体系全。目前寿光市形成了健全完善的市、镇、村三级互联,综合批发、专业批发、农资配套相结合的流通网络体系。有 1 个中心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16 个乡镇批发市场,26 处专业市场,140 家农资超市,37 家运销协会,1.7 万个购销中介组织,10 万人的流通大军。信息系统与农业部、商务部及全国 30 多个大中城市农副产品批发市产联网,蔬菜销往 3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科技带动作用强。寿光市聘请 46 位院士、专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从蔬菜种植、园区管理、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指导。市、镇、村三级科普体系健全完善,该市 90%以上的农村干部和 70%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农业科技培训,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 1 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技术,有 10 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3.2 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建立了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等 5 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 500 多个农业示范区,引进推广了 200 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 多个新品种,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了 95%和 98%。2005 年 4 月,胡
锦涛总书记在寿光视察了第六届蔬菜博览会,面对利用高科技方法培植的品种繁多的蔬菜、瓜果,总书记高兴地说:“农业的希望在科技!” 五是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目前,寿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可概括为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 320 家,带动基地 40 万亩,年加工农产品 200 万吨以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20 多个,会员达 7 万人,辐射 70%的村,10 万农户发展蔬菜生产,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
潍坊 设施农业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惊讶。他们能在短短二十年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 四 个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真抓,实干不懈。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以高效农业兴市、兴经济、富农民的工作思路,各级都成立了行政“一把手”为首的产销工作领导班子,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指挥体系。他们不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不搞“花架子”,而是事事真抓实干,件件落到实处。如寿光市为调动乡(镇)干部抓蔬菜产销工作的积极性,每年专门从财政拨出 30 万元作为奖金,按市里下达的指标任务,每年进行工作评比,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表彰,至今还一直坚持。这对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科技兴业,指导到位。潍坊人依靠科技抢占农业发展制高点,开展技术创新,狠抓了农技 “110”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了
示范带动。寿光把发展日光温室,解决严冬季节能生产多种蔬菜,作为科技兴菜的“第一次革命”,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科技兴菜的“第二次革命”。这“两次革命”他们都舍得花很大气力,下很大本钱。为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市、乡、村三级层层办技术培训班,从而使全市日光温室从原来 5000 个迅速发展到 30万个,日光温室年亩收入最高的有 6 万多元,较低的也在 2 万元以上。他们还专门聘请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等 13 名国家级专家当顾问,依靠科技创名牌,依靠科技创新品种,永葆超前领先地位。花卉苗木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不断推出新优花木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州拿出 1000 万元,设立了“青州市花卉苗木发展基金”,建设了花卉苗木试验基地,成立了山东省仙客来研究所、兰花研究所、花木研究所等 7 家科研机构,与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大、山东农科院等11 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了组培室,引进培育成功国内外名、优、特、稀花卉苗木品种 230 多个,有五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三)市场引导,效益为重。市场体系建设是设施农业能否健康发展的“瓶颈”,是农民的后顾之忧。潍坊市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为了把握市场脉搏,高瞻远瞩,想大的干大的,全面实施了市场升级战略,扩规模、上档次,以此带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建起“全国第一”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真正搞活了流通,寿光每年都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参
观者之众,宣传效果之好,科技水平之高,非一般性的展会所能相比,真正起到了让世界了解寿光,让寿光走向世界的作用。蔬菜经济同蔬菜文化、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使蔬菜产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依靠完善的产业链,青州已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花木交易市场,花木产业也闯出了自己的品牌。占地 260 亩的“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形成了“十里花街,百户经营,千家营销公司”的格局,成为了江北最大的花卉苗木交易中心,被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协会、中国花协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从 2001年开始,青州先后举办了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交易会”。
(四)优化环境,扶持先行。寿光市为了推广冬暖式大棚这项新技术,他们在采取行政手段、层层分任务指标的前提下,乡村两级都制定了三条优惠政策。乡的“三条”是:一包技术指导,二包物料供应,三包蔬菜销售,这三条使农民“吃了定心丸”;各村委会的“三条”是:一是土地由村里统一规划安排,3 年不收费,二是村委负责水、电、路“三通”,三是每建一个大棚村委会都提供 2000—4000 元无息贷款。他们乡、村的“三条”都很过硬,确实是“扶上马,送一程”的好政策。青州市为激励花卉苗木业发展,制定了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花木生产用地租赁、转让、转包、继承和抵押入股;对花木生产优先提供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交易场所,优先提供贷款,免收市场管理费;将花木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纳入基本建设工程。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产业环境,使青州的花卉
苗木种植面积每年以 25%的速度增长,生产专业村达 130 多个,年交易额超过 25 亿元。
从 青州、寿光依托设施农业发展花卉和蔬菜产业的经验看,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农村经济正在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势头强劲,方向是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农业正在由弱质产业向强质产业转变,不仅能够富民,还能够富县、富市,转变的条件是高科技、产业化。
二是农业增效的出路在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手段是科教兴农。农业要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较大增长,潜力在科技,关键也在科技。一项技术成果就能引发一场技术革命,一个新品种就能形成一个新产业,以色列西红柿种子贵于黄金,一亩西红柿产量 4 万斤,一亩樱桃平均卖到 6 万元,听起来令人惊讶,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是只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才能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结构升级的步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要立足实际,从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和传统产业优势出发。我市农民收入的 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和外出务工,在指导思想上要稳定粮食生产,避免出现大的滑坡;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方法上,要合理规划,大力倡导,稳步推进。
四是过去农民增收,仅靠一条门路去打工,一块农田种口粮,现在除了“农场”,还要有设施、工厂、市场。发展设施农业、加
快市场建设、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五是发展设施农业,基础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县(区)。在当前农村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没办法不行”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过去就生产抓生产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跳出农业抓农业。要加快设施农业发展速度,我们必须善于拿榜样让农民学,用实际给农民看,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昭示农民,引导农民。基于这种考虑,办好农业示范园区,发掘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是我们发展设施农业的必然选择。
六是发展经济是中心这个道理不仅要讲,更要看投入多少精力、财力;检验中心意识强弱的标准是看发展、看变化。机遇在抓、在抢、在紧抓不放;抓住一个机遇,就能上一个台阶。发展需要资金,但不能仅靠银行;改革能出资金,机遇能送资金,能人能要资金,点子能置换金。思路既定,就要统一步调,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直至抓出成效。
二、我区设施农业 发展 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区 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1、蔬菜 :2004 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温棚总数达 4000余座(其中第五代寿光经济型温室 700 余座),占地面积 6000 亩,年产蔬菜 13.2 万吨,净收入 8100 万元,已建成豫北最大的“五彩
椒”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发展增幅连续 5 年创全市第一。我区生产的蔬菜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黑龙江、山东、安徽等地。蔬菜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位居全市之首,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也是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吉尔吉斯斯坦、香港、新加坡等考察团先后到我区参观学习温棚蔬菜生产技术,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岳村、孟轲两乡均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茄子、青椒、黄瓜、西红柿等四个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口品种樱桃西红柿、EVA 农膜应用、秸秆反应堆温棚应用、菌肥改良应用等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区蔬菜快速发展。蔬菜园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华龙区大量涌现,2 2、花卉苗木 :我区现有花卉苗木繁育基地近1600亩,其中花卉温室 70 余座。温室花卉以玫瑰、非洲菊、串红、万寿菊、百日草等鲜切花和盆栽花为主,年产鲜切花 700 余万枝,盆栽花 130 余万盆;苗木以楸树、银杏、合欢、樱花、法桐等绿化树木和盆景为主,年供绿化苗木 500 余万株。3 3、食用菌 :全区食用菌温棚已达到 1782 个,生产面积达到 1797 亩,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 3000 万棒,年产量达到 2.5 万吨,年创产值 1.2 亿元。全区 10 个乡办中有 7 个乡办从事食用菌生产,从事生产的农民 4 万多人。岳村乡和孟柯乡的生产规模均达到了千万棒以上,百万棒以上的专业村达到 12 个。食用菌品种除白灵菇外,还引进推广了香菇、双孢菇、鸡腿菇、茶树菇等。全区成立了 6 个食用菌协会,经纪人200 多人,提高了我区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力和菇农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扶持力度、种植品种、生产规划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区设施农业与寿光、青州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1、设施农业规模和总量小。通过几年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和产量有较大提高,但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形不成规模。去年,新加坡、香港菜客商到我区考察,对我区蔬菜发展很感兴趣,但菜农不敢签定合作协议。其原因是规模小,保证不了按合同常年供货。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进程,需要以长效投入机制支撑。由于建区较晚,农村集体经济匮乏,农民财力不足,加上上级对农村扶持的项目、投资多数对县不对区,仅靠区财政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扶持力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大发展。去年《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说江苏一个镇,发展一个温室,政府奖励补贴 5000 元,吸引力可想而知。3、蔬菜产业化档次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区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新品、精品,还未形成叫得响的品牌。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认证意识差,四个认证品种都是无公害蔬菜,还是政府申报的,蔬菜企业无一认证。绿色、有机蔬菜认证还是空白,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的知名度,不利于开拓市场,走出去。4、农民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分散,效益偏低。基地成规模及园区规模相对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集约化、组织化生产程度低,而且往往
是兼业菜农,种植随意性大,很难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农户自成体系,独立运作,致使在种植面积、收购价格等供求平衡方面不统一、不协调,有时货源紧缺,相互抢购,有时又供大于求,互相压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影响了经济效益。5、土地流转困难。因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有些农民致富无门,但死守着土地不放,给连片集中发展带来了困难。6、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服务手段有待于加强。思路守旧,科技意识差,加之农民积累少,造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影响了效益。同时,区、乡(办)两级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少,尤其是乡(办)仅有几个人,大多抽调做其他临时工作,农业很少顾及,设施农业更别说,这样严重影响技术服务。7、没有专业蔬菜批发市场,缺少与外界沟通的平台。辖区内一直没有建立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我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城西王助,离我区较远,交通不便,菜农卖菜难影响了我区蔬菜的销售,挫伤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发展魄力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对我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及 思考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慨叹之余,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在困难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在对比中我们充分地坚定了信心。加快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我们信心百倍。
理由之一,目前国内形势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逐步迈向现代化,这就为设施农业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可
以断言,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设施农业产品就越有市场。理由之二,我市及周边地区房地产开发档次不断提升,普遍把营造绿色环境作为“卖点”,所有这些,都使花卉苗木的需求不断增大,因而必将为花卉苗木种植提供一个潜在的发展大环境。
理由之三,我区拥有发展设施农业的几大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 。我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灌溉方便,交通便利,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是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区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是全市人民的菜篮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再有我区是承载濮阳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种荣誉称号的唯一辖区,环境优化美化的任务较重; 三是技术优势。我区有成熟的基础条件,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日光温室一般亩收入在 7000 元左右,大棚亩收入也在 4000元以上,以设施农业为主的蔬菜产业已成为部分乡办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广大农民种植经验丰富,积累了丰富的种菜经验,为大面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力促我区 设施农业 上一新台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坚持棚室并举,在规模上再突破。一是扩大种植规模促发展。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将岳村乡寨里村、瓦岗村、东田村、高庄、黄城、大河寨等村。孟轲乡的前炉、李家楼、魏寨、西孟轲等村,胜利办的马呼屯、尧当,大庆办的申庄、贾庄作为发展
设施农业的重点,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着力培育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体,钢架大棚为补充的设施农业生产带,发展百亩大片、千亩园区,实施大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二是依靠专业特色促发展。要突破“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坚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引导,加强服务,立足现有的生产特色,确定骨干品种和发展目标、重点生产村集中扶持,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栽培结构,将现有的分散种植,引导发展成为连片种植,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新格局。
(二)坚持政策扶持,在投入上再加大。一是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向设施农业的投入,对连片示范点给予资金扶持。保持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结合设施农业发展,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连片建造和发展一村一品。四是建立社会共帮机制。设施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调整、基础设施配套、基地的规范建造等,因此,农、林、水、电、科技、土地等相关部门要在设施、机械、技术、信息等方面共同协助,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三)坚持品牌战略,在质量上再提升。一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标准化蔬菜生产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增强群众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自觉性;要制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一系列标准、程序,积极推广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标准化程度。二是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做好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我区蔬菜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步伐,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精品名牌为努力方向,实施蔬菜精品名牌战略。三是打造知名品牌,在巩固提高“寨里”牌五色彩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再培育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以适应本地消费和外地市场的需求,实现树形象、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四是要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执法管理力度,严格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从源头上治理污染;规范无公害标志的管理使用,促进无公害农产品走俏市场。
(四)坚持科技创新,在服务上再加强。一是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功能齐全的设施农业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档次和水平;积极示范推广新设施、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栽培效益的提高,提高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率。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强化科技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
识的“大轮训”,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设施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办)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加大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益。四是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共建的方式,建立一个区级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五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整合科研机构,推向市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强强联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大型蔬菜制种企业落户我区,加快蔬菜种子繁育力度,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发展。
(五)坚持完善市场,在流通上再拓宽。一是培育市场体系。吸引各方面资金,尽快建设华龙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构建我区蔬菜与外界联系的平台,更好地服务于蔬菜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壮大蔬菜运销队伍,引导发展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充分发挥寨里蔬菜协会、国优蔬菜协会等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积极开拓外地市场。三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蔬菜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逐步实现凭借信息调布局、电脑种蔬菜、网上做生意,实现温室种植的电脑化、现代化、信息化,为蔬菜种植、收获、运销和价格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第五篇:某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是《**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确定的蔬菜主产区之一,设施农业又是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之一。近期,我带领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就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成效
设施农业具有节水、聚能、高产、高效、稳定、便利的特点,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易被广大农民接受,适应现
阶段我市农村发展实际,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丰富我市淡季农产品供应、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市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具有光能充足、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气候资源是国家农业区划中的优势地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基本特点是日照长,年均日照达2936个小时,无霜期171天,气温日较差大,≥10℃积温为3100—3500℃,因此气温和热量状况适合农作物生长,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耕地以河套灌淤土为主,排灌体系健全,沟渠路配套,耕作土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障碍因子少,土壤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蔬菜生长。
近年来,自治区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做出了在全区发展百万亩设施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作为**设施农业建设的主要区域,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发展原则,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截止2008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0.3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3万亩、大小拱棚10.74万亩。建成了利通区金积镇,青铜峡市叶升镇、大坝镇、小坝镇、瞿靖镇,盐池县城西滩,红寺堡开发区乌沙塘等7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在设施农业栽培中广泛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工厂化育苗、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滴灌等10多项无公害栽培技术,设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类型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瓜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等多领域扩展延伸。基本实现了全年生产,均衡供应。目前,全市以辣椒、番茄、黄瓜、茄子、西瓜为主导的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65万吨,90%以上的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有58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一)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的步伐,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和菌类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了农业由单一的粮、油种植向粮、油、菜、花卉、园艺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二)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蔬菜、花卉、园艺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必将大大改善农业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种植结构,丰富种植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三)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花卉种植,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近期调查表明,我市单茬西红柿亩销售收入10756元,纯收益4931元。单茬辣椒亩销售收入6876元,收益1631元。两茬蔬菜平均亩销售收入11714.5元,亩纯收益3773.6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五)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村队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六)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域和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川山区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在“名、优、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扩规模、抓市场、促产业”的思路,加快建设速度。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千辛万苦抓项目,千家万户搞培训,千方百计解民忧,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加大投入,用好资金,强化服务,2008年新增设施农业10万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