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平遥古城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具特色,悠久古老。这些资源为平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对增强平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平遥旅游的知名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使平遥旅游业保持独特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及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文章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法、资料收集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与知识,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利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章 绪
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全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承的、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人们以口头的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浓厚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比如民间的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工艺技能和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以及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载,彰显了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与多元性;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在构建地域人文精神、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有效的运用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和多元收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平遥古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为丰富,底蕴深厚。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平遥古城”的建设等等,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第二章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与利用适宜性分析
2.1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2.1.1平遥古城-城内概况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华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国际摄影节(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简称 PIP)始创于 2001 年。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
2.1.2平遥古城-平遥三宝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一宝古城墙
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二宝镇国寺
出古城北门,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三宝双林寺
位于古城西南。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2.2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分析
平遥文化体系的核心是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这是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标志。平遥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方式加以开发利用,所以说,平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是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平遥古城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新的旅游亮点,如白沙壁画、纳西古乐、金沙等等。可见,只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被展示出来。
其次,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当地各种有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平遥古城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的话,仅仅是一座景色优美的小城镇而已,与其他一般的城镇没有太大区别。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作为支撑,平遥古城才显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特别是在国际范围影响较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增加了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含金量。
最后,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的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吸引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投资者,增加了平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收入。
第三章平遥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对策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
从平遥古城的本身来说,当然是可以自我改进的。首先必须突出特色,不要与其他地方,其他景区雷同过多,没有特色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广西是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还是十分有优势的。在这方面,平遥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不错的,做的也比较吸引游客。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东西不能掉,不过也要有创新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1开发的原则
3.1.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有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这一根本基础,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蕴涵着某种危险的存在,既这些基本资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损害甚至破坏。虽然尽管有人认为开发的结果会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美感,但这毕竟是一种人为的主观认识,况且也并非所有人的共同认识。就其自然而言,开发工作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破坏,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在根据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需求而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情况下,人们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周密的规划和完善的设计将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反对开发它们,不能将保护与开发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需要而不顾其他是不应该的,过分坚持自然主义的观点同样也是不足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持别是承德自然资源占较大比重,其生态环境状态如何将直接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前景。无论是宗教寺庙考古、遗址的修复挖掘、还是山洞湖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开发都不能粗制滥造,而应精雕细琢.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为此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远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四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应该明确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大价值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生态环境的资本积累。
3.1.2 树立“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
开发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重复再现.而应该基于历史事实保护,保护自然风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加工。随着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资源的生命周期本身就会不断缩短,因此,必须反对为满足当前利益而盲目甚至破坏性开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营管理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跳出各自的区域加强区域合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融资开发多元化投资机制。寻求更大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最佳利益结合点,从而形成更多的联合启动点,利用各种资源优势,联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线路,联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设施,联合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使承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走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大产业、火发展的联合经营之路。
3.1.3 整体开发建设的原则
任何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之间构成一个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得脱离这个整体去进行单项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资源,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放在一个区域性广阔的时空去认识它,评价它,开发它。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树立全局观点,统筹规划,扬长避短,合理布局,整体和谐,行业之间,区域之间要联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之间要形成人文、自然、产业、民俗风情的有机结合,优美的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预期效益。
3.2 开发的对策
在平遥古城建立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上面也说过,平遥古城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细节上还要有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人性化和生态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点。当然以下几个开发的对待也是不容忽视的。
3.2.1 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和突出当地特色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30年历程中的每一次飞跃都与国家有关,而今大多数的民族地区旅游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国家采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适当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都有利着景区本身的良好发展。
从平遥景区的本身来说,当然是可以自我改进的。首先必须突出特色,不要与其他地方,其他景区雷同过多,没有特色的东西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谓特色,即独特性,主要是指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其他地方来说,还是十分有优势的。在这方面,平遥的少数民族风情游还是不错的,做的也比较吸引游客。但是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传统的东西不能掉,不过也要有创新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2.2 建立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
在平遥景区建立一个以旅游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上面也说过,平遥景区目前的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一些细节上还要有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人性化和生态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关键点。
但是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应当根据平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建设规模,注意档次的合理分布与市场的需求相吻合,设施的建造地点应与游览地保持必要的距离,设施的外形要与平遥当地的景观相协调,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协调。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可以对平遥当地居民进行相关的旅游知识培训,这样有利于整个景区的良性发展。旅游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该行业的发展,而影响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问题。因此,要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这不仅对平遥景区的本身,还是对桂林或广西的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其它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交通部门、邮电通讯部门、商业部门、金融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上面也有提到过平遥的交通问题和安全问题,注意好平遥景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会给平遥景区的有利发展提供不少的帮助。这同时也是景区长远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最美丽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发现,就缺少了一份美!最美丽的地方,如果不安全,就缺少了一份真。
3.2.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宣传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环境保护和宣传不仅是停留在通过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上,还应该有社交上的互动。这样不仅是平遥当地居民还是游客本身都会注意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问题。景区的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合理性开发和利用,是有多方面的努力的。政府机关要完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政策上鼓励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并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游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呢,也要做好自身的工作,爱护好我们美丽的平遥相关文化遗产!
第四章
总结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和利用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是一个优势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绿色的产业,而且经过30年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力帮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收入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就平遥来说,在2011年的旅游经济的潜力无限,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1]吴馨萍.无形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中国博物馆,2005(05)66一70 [2] 李天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学概论E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常战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41-141页
[4] 杨德华.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5] 李柏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调研》[J] [6] 汤春琳,唐 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7(20)[7]东巴文化.云南电子政务门户网,200-05-05 [8]范凌云.郑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规划师,加03(06)27-28 [9]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问题研究.经济师,2005(10)57-58 [10]冯敏.试论基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小城镇建设,2005(12)72-74 [11] 肖星,严江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出版社,2000 [12] 杨爱文.《民俗民风游》[M].学林出版社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渝东南地区入选项目分别是:酉阳古歌、四川评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锣鼓艺术(小河锣鼓)、高台狮舞、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和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倚山临水而建、造型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是老重庆吊脚楼的代表,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现在武陵山区还能看到上万处吊脚楼,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吊脚楼在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不用一颗铁钉,全部是用木条做铆,牢固耐用,还能抗七八级的地震,有“墙倒楼不倒”的说法。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表示,目前土家吊脚楼的生存状况堪忧,标准化、模式化的新兴建筑工艺加速取代吊脚楼传统建筑工艺。“对于我市最后一位掌墨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朝乡69岁的刘成海,我市已为他申报国家级传承人,鼓励他开门授徒,以保存好重庆的传统吊脚楼技艺。”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武陵地区是指以武陵山脉为主线的由湘、鄂、渝、黔接壤地区构成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
一、土家族梯玛神歌
二、土家族山歌
三、土家族哭嫁歌
四、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五、苗族古老话
六、苗族歌谣
七、都镇湾故事
(一)桑植民歌
(二)石柱土家哕儿调
(三)利川灯歌(四)酉阳民歌(五)长阳山歌(六)鞍子苗歌
二、劳动号子(一)南溪号子(二)酉水船工号子(三)长江峡江号子
三、土家族打溜子
四、锣鼓及其他(一)宣恩薅草锣鼓(二)喜花鼓(三)建始丝弦锣鼓(四)土家斗锣(五)土家族咚咚喹(六)鹤峰围鼓民间舞蹈
一、土家族摆手舞
二、土家族撒叶儿嗬
三、土家族毛古斯舞
四、湘西苗族鼓舞
五、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六、地龙灯
七、建始闹灵歌
八、耍耍
九、地盘子
十、肉连响
十一、莲花十八响
十二、龙舞
十三、松桃瓦窑四面花鼓
十四、张家界高花灯传统戏剧
一、高腔
二、花灯戏(一)思南花灯戏(二)恩施灯戏
三、傩戏(一)德江傩堂戏(二)鹤峰傩愿戏(三)恩施坛傩
四、阳 戏
五、木偶戏(石阡木偶戏)
六、文琴戏
七、南 剧
八、鹤峰柳子戏
九、巴东堂戏
曲艺
一、南 曲
二、恩施扬琴
三、利川小曲
四、满堂音杂技与竞技
一、苗族武术
二、中塘向氏武术传统手工技艺
一、土家族织锦技艺
二、苗族服饰与银饰锻制技艺(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二)苗族服饰
三、印染工艺
四、朗溪竹板桥造纸
五、玉屏箫笛制作工艺
六、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
七、凤凰纸扎民俗
一、仡佬族毛龙节
二、仡佬族敬雀节
三、恩施社节
四、思南上元沙洲节
五、土家族舍巴日
六、秀山花灯
七、苗族椎牛祭
八、乾州春会
九、土家族过赶年
十、苗族赶秋节
十一、土家女儿会
十二、土家族哭嫁
重庆地区 :
南溪号子 民间音乐 黔江区
鞍子苗歌 民间音乐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民歌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薅草锣鼓 民间音乐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民歌 民间音乐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后坝山歌 民间音乐 黔江区
摆手舞 民间舞蹈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面具阳戏 传统戏剧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阳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余家傩戏 传统戏剧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中塘向氏武术 杂技与竞技 黔江区县
龙凤花烛 传统手工技艺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朗溪竹板桥造纸 传统手工技艺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秀山花灯 民俗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丰都庙会 民俗 丰都县
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西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里耶古镇、芙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目前,该州已有苗族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乾州春会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0个,河溪香醋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0个;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8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4人,民间工艺大师30名。龙山县、永顺县、吉首市保靖县纷获“全省非遗保护十强县”,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四月
八、湘西苗族鼓舞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具魅力非遗项目”。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与扶持。
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武陵山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一、民间文学
盘瓠传说湖南省泸溪县
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乐
利川灯歌湖北省利川市
三、传统舞蹈
桑植仗鼓舞湖南省桑植县
四、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戏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五、曲艺
三棒鼓湖北省宣恩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赛龙舟湖南省沅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
七、传统美术
苗画湖南省保靖县
八、传统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湖北省咸丰县,湖南省永顺县,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十、民俗
苗族四月八湖南省吉首市
土家年湖南省永顺县
第三篇: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及传承人补助专项保护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绩效情况
(一)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青岛市于2005年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等。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整体绩效目标: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资金扶持,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活动;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强非遗保护推广和宣传。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继续组织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亮点事项、模范传承人,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演、讲座及咨询服务等活动。
主要经验: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组织管理费(即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和保护补助费(即补助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存在的问题是专项资金的额度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非遗管理和保护工作,建议专项资金增加到150万元左右。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一)2016年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情况 批复文件名称和文号《关于批复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6】2号)、批复金额48万元。
1.安排概况:2016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及市级传承人补助资金、非遗保护活动开展经费、培训研究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费、宣传经费等支出项目。
2.各项目绩效情况:
(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补助资金:安排48万元。建议加大扶持数量,建议每年扶持10个非遗项目,保证每个区市均有项目入选扶持范围。该项资金的使用进一步扶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和传承人开展传承传习工作,保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2)按照5万元、4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的标准,2016年对京剧、刘世普泥塑、九狮图、胶州剪纸、查拳、洼里盘鼓、茂强、闫家山地秧歌、平度泥塑、九嶷派古琴进行资金扶持,共支出48万元。该项资金的使用旨在向社会展示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意识。圆满完成2016年绩效目标任务。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毛绣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毛绣技艺,创造了单面植、双面植和无底稿植制作品技法,使毛绣这一濒危绝迹的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毛绣工艺工艺作品是利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纱网上栽植出的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鲜活、粗矿,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平面标本”。
该工艺产品规格品种多,适宜居家客厅、办公场所、会议室、宾馆饭店等的装饰,可作为高档礼品走亲访友。产品由萧掌柜大师亲自制作,远销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
地址: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察哈尔民族工艺协会
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企业家协会
联系人:赵海平(企业家协会会长)
联系☏:******
邮箱:tzbfs@163.com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