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
“十三五”体现中国国家战略的百大工程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35、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36、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37、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38、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40、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
41、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42、支持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推动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43、加快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
44、打造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
45、构建国家网络安全和保密技术保障体系。
46、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47、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48、建设川藏铁路等沿边铁路。
49、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50、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51、建设城市群交通圈。
52、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53、实现村村直接通邮。
54、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
55、推动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
56、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
57、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58、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
59、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60、推动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61、建设水电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外送电通道。62、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扩大天然铀储备规模。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
64、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引江济淮、引汉济渭、滇中引水、引大济湟、引绰济辽等多项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
65、建设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龙江奋斗、湖南莽山、云南阿岗等大型水库。66、建设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67、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条重要河流治理。
68、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69、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70、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
71、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72、建设海绵城市。73、建设地下管廊(网)。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75、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76、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77、突破“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建造关键技术。
78、在北极合作新建岸基观测站,在南极新建科考站,新建先进破冰船,提升南极航空能力。79、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80、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工程。
81、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82、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83、新增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
84、对江河源头及378个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江河湖库实施严格保护。85、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86、建设5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和1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地下实验室。87、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88、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89、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综合开发、防护和整治。
9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91、发展特色产业,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劳务输出,实现1000万人转移就业扶贫。对“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92、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
93、让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94、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95、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96、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9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每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98、青年体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99、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100、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
第二篇: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定稿)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工程项目 专栏3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 深海空间站 3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 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重大工程 种业自主创新 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 智能电网 10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1 大数据 12 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4 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 15 健康保障 无 专栏4 重大人才工程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17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19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工程 20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21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专栏5: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22 金融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3 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24实施金融稳健对外开放 25 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26 加强金融法治建设 专栏6 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 27 高标准农田建设 28 现代种业 29 节水农业 30 农业机械化 31 智慧农业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 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3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7 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35航空航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37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38 高档数控机床 39 机器人装备 40 现代农机装备 41 高性能医疗器械 42 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专栏8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 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 44 生物产业倍增 45 空间信息智能感知 46 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47 高端材料 48 新能源汽车 专栏9 信息化重大工程 49 宽带中国 50 物联网应用推广 51 云计算创新发展 52 “互联网+”行动 53 大数据应用 54 国家政务信息化 55 电子商务 56 网络安全保障
专栏10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57 高速铁路 58 高速公路 59 “四沿”通道 60 民用机场 61港航设施 62 城市群交通
专栏10 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63 城市交通 64 农村交通 65 交通枢纽 66 智能交通 专栏11 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67 高效智能电力系统 68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69 可再生能源
专栏11 能源发展重大工程 70 核电 71 非常规油气 72 能源输送通道 73 能源储备设施 74 能源关键技术装备 专栏12 水安全保障工程 75 大型灌区 76 引调水 77 重点水源 78 江河湖泊治理
专栏13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 79 “三个1亿人”城镇化 80 新生中小城市 81 特色小城镇 82 智慧城市 83 绿色、森林城市 84 海绵城市 85 地下管廊(网)86 美丽乡村
专栏14 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87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行动 88 民族地区奔小康行动 89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行动
专栏14 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90资源枯竭地区转型 91 产业衰退地区振兴发展 92 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转型发展 专栏15 海洋重大工程 93蓝色海湾整治 94 蛟龙探海 95 雪龙探极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专栏16 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重大工程 97 全民节能行动 98 全民节水行动 99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101 循环发展引领
专栏17 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程 102 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103 大气环境治理 104 水环境治理 105 土壤环境治理 106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 107 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专栏18 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 108 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 109 国土绿化行动
专栏18 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 110 国土综合整治 111 天然林资源保护 112 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113 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14 湿地保护与恢复
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 专栏19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116 特色产业扶贫 117 劳务输出扶贫
专栏19 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118 易地扶贫搬迁 119 交通扶贫 120 生态保护扶贫 121 教育扶贫
健康扶贫与社保兜底脱贫 123 金融扶贫
专栏20 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124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125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126 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专栏20 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127 产教融合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29 发展继续教育 130 教师队伍建设 131 教育信息化 132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专栏21 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133 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34 妇幼健康保障 135 出生缺陷防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137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138 智慧医疗 139 全民健身 140食药安全
专栏22 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141 公共教育 142 劳动就业 143 社会保险 144卫生计生 145 社会服务 146 住房保障 147 文化体育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专栏23 促进就业行动计划 149 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 15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专栏23促进就业行动计划 152 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 153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24 社会关爱行动计划 154 关爱儿童健康发展 155青少年发展 156 扶残助残 157 敬老养老 专栏25 文化重大工程 158 公民道德建设 159 文化精品创作 专栏25 文化重大工程 160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61 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 162 传统戏曲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 163 中华典籍整理 164 传播能力建设 165 全民阅读
第三篇:工程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书
工程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乙方专业从事开拓承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国范围内房地产开发相关配套工程,甲方为专业从事工程施工壹级企业,甲乙双方愿意共同承接完成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的施工业务;双方就工程施工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为使双方在工程施工的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成本,利润等各个方面的合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经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方式
1、由乙方协调承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施工工程,并确保项目资金回款及时、安全。甲方负责项目施工,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及控制成本。
2、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项目垫资款,由甲方出资,计入项目成本。
3、工程结算扣除施工、管理、资金等成本后,净利润按甲方50%,乙方50%进行分配。
二、管理方式
工程由甲方中标进行承揽施工,经甲乙双方协商以甲方管理为主。乙方积极配合。甲方项目部应按质量、进度、安全规范要求管理,严格执行公司各项管理办法。根据该项目中标后甲乙双方认可的成本目标红线管控进行考核。该项目班子的所产生的费用纳入工程成本。甲乙双方共同管理完成工程。
三、财务管理
工程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工程款及工程费用支出的票证,由甲乙双方分别设立委派会计。该项工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由双方委派会计财务审核共同签署,方可支付。
四、材料采购
施工中所需要采购的材料,由甲方项目部材料员负责采购。数量、资金较大时应经甲乙双方共同确认后方可进行。
五、成本计算
该项工程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针对该项目所发生的所有费用、登记成本。任何一方都不能挪用工程款,违反者可视为个人侵占,必要时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六、双方职责
甲、乙双方应共同履行中标方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条约,共同完成该工程。
七、工程结算
工程竣工验收后30个工作日双方应及时办理成本核算。
八、未尽事宜双方应本着友好合作,共同协商解决。
九、以上条款甲乙双方必须共同遵守,违约方应承担一切损失。
十、本协议壹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自签订即日起生效,结清款项后自行终止。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第四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有关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领先优势,促进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实现引领型发展,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特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国家高新区“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持续不断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共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标志性引领作用,成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臶,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主要的战略力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自创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先行先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行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探索,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
1.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高新区始终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改革潮头,在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和金融融合、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人才吸引和培育,以及产城融合、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改革探索。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促进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进一步深化“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部分国家高新区探索实施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创业企业注册手续,持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持续创新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模式,广泛汇聚利用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向产业组织者转变。国家自创区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先锋引领,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成效显著。先后研究出台“6+4”、“新四条”、“黄金十条”、“科技新九条”等政策措施,极大程度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
2.坚持提升经济创造能力和提质增效,有力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2015年纳入统计的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净利润1.6万亿元,实缴税金1.4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率25.4%,净利润率达6.3%,新产品销售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0.8%。有63家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10家国家高新区增速在20%以上。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 — 2 —
下,国家高新区尤其是国家自创区依然在高基数上保持了较快发展,其中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四川成都等国家自创区年均增速达30%左右,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3.坚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速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国家高新区不断发展新型产业组织,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全面构建高新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和产业化平台,新兴产业生成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内上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31160家,占全国高企数量的40.9%。国家自创区已经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中关村的下一代互联网、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武汉东湖的光通信、深圳的通信设备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关键前沿技术开发、重大产品与装备制造、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和产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加快形成。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业态在国家高新区、自创区不断涌现。高效能计算机、人工非线性晶体、纳米材料和印制、智能机器人、中文信息处理、量子通信、人用禽流感疫苗、3G/4G技术及标准、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
4.坚持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持续涌现。国家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与氛围,持续
集聚创新要素与主体,持续提升创新效率与能力,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截至2015年底,146家国家高新区的1719万名从业者中,大专以上学历达52.7%。汇聚各类大学753所,研究院所2415家,企业技术中心9557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88家,实现了全国3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和50%以上的企业发明专利,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5倍。聚集了135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21家众创空间,全国经备案的众创空间44%在国家高新区内。2015年,国家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达19万家。国家自创区正在引领新时代的创业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以创业咖啡、创业苗圃、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等一批新的创业模式正在兴起,创业“新四军”日益成为创业主群体,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自创区的价值导向和生活方式。
5.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协调发展,产业科技新城形象日益凸显。国家高新区努力践行绿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从实现科技价值、到经济价值、再到社会价值的转变。持续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医疗、交通、学校、娱乐等城市配套功能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新兴手段、广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园区社会事务,产业社区、创业社区大量涌现。生态与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截止2015年底,146家国家高新区中有72家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2015年国家高新区规模以 — 4 —
上工业企业万元GDP平均综合能耗为0.584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批节能、环保科技成果率先得到运用,成为“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等工程的先行示范区。
6.坚持开放协同发展,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2015年,有21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30%,其中7家超过50%。国家自创区积极探索产业协作、品牌共享、园区共建、技术输出、管理模式输出等辐射带动新机制,取得较好成效。中关村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1个地区(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园区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8300个,约80%技术合同成交额辐射到北京以外地区。张江在江苏和浙江等地共建12个园区,实现了和江浙的协同发展。东湖与周边区域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了覆盖湖北全省的“光谷产业园”品牌。国家高新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截至2015年底,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438人,留学归国人员10.9万人,外籍专家1.3万人,外籍常驻人员5.5万人,24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开始建设海外孵化器、海外产业园,探索产能合作、技术溢出和成熟模式的国际辐射。
7.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国家高
新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良好,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强度和效益方面均处全国先进行列,已日渐成为节约集约用地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为1.00,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为0.91,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为6788.83万元/公顷,在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中均为最高。与2012年的评价结果相比,国家高新区综合容积率提高了0.07,工业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7%,工业用地地均收入增长幅度为1.68%,提升显著。
8.坚持战略提升,国家高新区战略位势显著提高。新一届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发展,“十二五”期间多次考察国家高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高新区队伍扩大到146+1家,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依托一批代表性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国家高新区,国务院先后批复张江、深圳、苏南等15家国家自创区。截至2016年10月,国家自创区达到17家。科技部自2013年加快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三类园区战略提升行动目标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1.国家高新区必须把握时代特征,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 — 6 —
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创新周期不断缩短,创新频率大大加快,创新创业大爆炸时代悄然来临。创新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跨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方式。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核心,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努力探索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与效率,努力建设成为新经济的集聚区,真正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
2.国家高新区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社会主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正在深入实施,需要区域性平台和核心载体的支撑,需要具备一定基础的园区和区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切实承担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使命,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要塑造更多先发优势,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成为支撑和引领“十三五”
时期转型发展的关键支点。
3.国家高新区必须保持适应新常态的战略定力,以战略提升为导向谋划实现高水平的科学发展。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逐渐形成。部分优惠政策弱化或终结,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高新区必须要保持发展定力,理性看待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发展压力,更加注重用好智力和科技成果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产出,坚定不移推动创业发展,把培育中小企业、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放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臵上,持续深入探索产业组织创新,持续优化管理体制,坚定不移推进集约集聚发展,真正实现创新驱动、战略提升。
虽然国家高新区成绩斐然,但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责任与使命相比,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世界科技与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相交汇的历史阶段,国家高新区要切实承担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使命,还面临创新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多、真正拥有全球主导权的高端产业偏少等问题。尤其是原有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集聚效应还不够,引领新常态的动力还不足。二是国家高新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创新驱 — 8 —
动发展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国家高新区在前20年的发展中,赢得了发展先机。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未来新增产业要素会明显减少,政策优势会逐渐弱化,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要素驱动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国家高新区也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提升。三是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区域布局有待优化。国家高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区内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还比较封闭,跨国界、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资源集聚整合能力和辐射联动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在引领和支撑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有待强化。国家自创区在东北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待布局,支撑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任务艰巨,尤其是主动性、持续性、个性化的政策创新还不够,国家自创区要加大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切实起到“示范”作用。
在过去20多年尤其是过去五年的发展中,国家高新区承载“四位一体”的战略使命,着力推进“五个转变”,正在迈入全面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必须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要全面发挥自身的领先优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优化结构、转换动力上取得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为方向,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优化国家高新区、自创区战略布局,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和谐统一,有效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战略定位
着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引擎,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点。将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创新特区,积极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
(三)战略布局
按照择优选择、以升促建、分步推进、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支持在农业科技产业优势突出的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布局。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中央改革部署与地方改革需求,按照“东转西进”的原则,鼓励支持若干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等有条件的区域,依托国家高新区积极建设国家自创区,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自创区区域布局。
(四)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全面创新,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
——坚持协调发展,引领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探索经济高效集约运行模式,实现经济、科技、社会协调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推进国家高新区特色发展,对国家高新区实施分类管理。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国家自创区建设成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示范样板,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国家高新区基本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基本建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国家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新升级国家高新区通过以升促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持续较快增长。到“十三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40家左右。
——率先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和高效率的创新体系。创业人才、创业资本与创业市场不断繁荣,创新创业文化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涌现,创新创业激励和响应机制逐步健全,涌现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年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达到15%,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6.5%。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新动力基本形成。
——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结构优化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 — 12 —
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持续涌现一批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劳动生产率增幅达到60%以上。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瞪羚企业数明显增加,出现一批独角兽企业。
——率先形成绿色协调发展的科技产业新城区。在引领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园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向绿色生态方向更进一步,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资源消耗显著降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新型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总值率先达到小康社会水平。
——率先形成开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机制探索取得较大突破,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大幅增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园区,形成若干全球创新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平台。持续吸引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开展前沿性重大科学研究。在新兴产业领
域,积极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在战略必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力争取得重大颠覆性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对企业发明创造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开展技术并购和集成应用。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支持设立兼具“创新”和“创业”双重职能,具有独立法人身份,能够提供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新兴产业孵化育成功能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实验室,加大对多领域多方向的技术集成整合能力。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 — 14 —
权规范化建设工作,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鼓励深化和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国家高新区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司法体系,发挥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构建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
——建设若干区域创新高地。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东部地区注重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全面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柔性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牵引。发挥国家自创区的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资源高效整合、示范带动显著的区域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支持在创新资源密集区,建设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高水平研发基地,在部分领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二)优化创业孵化链条
——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全社会各界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引导众创空间提升运营品
质和运行效率,构建特色服务模式和合理商业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者等各类主体,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通过试点示范方式引导在创新资源丰富、大众创业活跃的区域建设众创空间集聚区。鼓励制定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探索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
——鼓励发展多种创新型孵化器。以“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为导向,提升各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运营服务能力。鼓励探索“互联网+”创业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业空间”等新型创业空间。支持国家高新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通过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建设有利于大众创新创业者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碰撞想法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打造形成一批创业文化浓郁的创业生态示范社区。
——优化加速服务机制。围绕高成长企业发展需求,鼓励发展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园等多种类型的加速器。引导加速器服务向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柔性化方向创新,不断完善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服务。鼓励加速器健全入驻企业筛选机制以及上市并购、股权转让等企业退出机制。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实施“创业中国”行动计划,扩 — 16 —
大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示范效应,鼓励国家高新区承办或举办各类跨地区、跨领域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创业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创新创业。支持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系列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获取创业指导、风险投资和人脉的机会。加大对典型创业者、创业先进事迹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国家高新区创业精神。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使创业在国家高新区成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三)集聚创新型人才
——引进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重大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顶尖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馆、外国商协会、国际科技园区等的合作,建立面向全球的高层次人脉网络,推动跨区域创业者、技术移民、企业家等来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
——推动“新四军”创业。把握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的趋势,大力支持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发展壮大。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
型企业兼职兼薪。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创业教育,制定实施大学生创业办法,扶持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
——加强重点人才培育。推进建立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立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倡导崇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将科技咨询师、专业技术经纪人等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纳入各类人才支持计划。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激励、评价、流动、服务等机制,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完善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对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实行落户、居住、子女入学等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发展内外融通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支持创业企业发展。加大对创业企业在项目牵引、专家帮扶、投资跟进、平台支撑等方面扶持,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强、成长性高的科技企业。探索以“科技创新券”方式,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加大对创业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 — 18 —
度。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发现和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鼓励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建立瞪羚企业筛选体系,出台瞪羚企业专项政策,促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研究与跟踪,鼓励发布独角兽榜单,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宣传。鼓励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助推企业非线性成长。
——大力发展平台型企业。积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平台企业,鼓励国家高新区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构建大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圈。鼓励总部型服务业企业平台化发展,大力支持平台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鼓励国家高新区产业与科技服务平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支持向全国布局。
(五)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扩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入。支持探索天使投资激励、税收、退出和流转机制改革。鼓励成功企业家向天使投资人发展。支持成立天使俱乐部、天使投资联盟等组织,开展天使投资公共服务活动。
——集聚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总部型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地方准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入驻国家高新区。支持科技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 19 —
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
——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科技保险、产业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服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保险等机构合作,开发复合型科技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现改制、挂牌、上市融资。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信贷环境。
——打造科技企业信用体系。支持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标准,鼓励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小额贷款机构采信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报告,开通创业企业银行贷款绿色通道。鼓励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标、财政资助等事项办理中,将科技企业信用评级纳入审核评价指标体系。
(六)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高新区新兴产业主阵地作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 — 20 —
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聚焦尖端领域,推进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培育一批在全球具有先发优势的原创新兴业态。培育发展3D打印、开源硬件等社会化生产,积极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业态。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企业在国家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总部。加速国有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具备条件的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转制。支持建立面向全国的科技服务采购平台,加强对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展示发布和推广应用。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实施“互联网+”示范工程,加大互联网在能源、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教
育、旅游、社会保障、物流、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水平。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提升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强化“互联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促进信息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和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升级。鼓励成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线上联盟,加快建设在线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研发众包、创业孵化、股权众筹新型模式,推动大企业内外部的创新团队、关联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主体集聚创造价值,形成“开放、协作、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群落。
(七)加快建设科技产业新城区
——建设新型空间。以社区营造理念重塑国家高新区空间生 — 22 —
态,以低碳产业和智能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强化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社交接触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创造适合各类创新创业人群交际、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间。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信息经济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高新区宽带网、移动通讯网、无线网络与物联网等网络互联互通。鼓励国家高新区充分利用并推进建设数据中心、云端设备、应用编程接口等云端设施,加快终端设施建设。鼓励国家高新区推进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鼓励社会主体进行增值业务开发,加大互联网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物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若干大数据示范园区。
——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提升项目准入环境标准,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营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绿色园区。完善多元、清洁、安全的能源系统,强化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打造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垃圾处理系统。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管理,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强化国家高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
标整体控制,提高国家高新区平均容积率,优化国家高新区内部用地结构。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土地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等公共空间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供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惩制度。
——建设宜居宜业园区。深化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商务、休闲、居住等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园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就业和创业,发展社会事务,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失地农民安臵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措施,大力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八)扩大全球链接辐射
——加大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将率先形成的先行先试政策与体制机制向周边区域推广共享,深化与当地区域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探索通过开放实验室、技术服务等方式,扩大辐射共享范围。通过一区多园、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或合作联盟、布局跨区域产业链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整体水平。
——持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鼓励国家高新区与全球创新高地建立战略合作,加速世界级的创业团队、资本、技术的双向流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搭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原创技术对接和转化。推进世界知名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国际知名风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国家高新区布局。争取与国际知名研发组织合作设立跨境协同创新共同体。引导区内众创空间、孵化器国际化发展,链接全球创业资源。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鼓励国家高新区有实力的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大科学计划和有关援外计划。鼓励内外资企业在资本、品牌经营、市场拓展、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研发平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围绕国家高新区特色产业,积极建设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创制活动。
——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鼓励国家高新区各类主体“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新兴市场拓展、海外投资布局等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产业组织,整合行业内相关资源 “抱团出海”、“集群出海”。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发展全球服务贸易,培育一批大型跨国服务业企业。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鼓励国家自创区或有实力的国家高新区,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共建跨境经
济合作园、海外科技园、边境产业园等海外园区,加强园区模式国际辐射,推进中国“软实力”输出。充分利用国家对外援助、对外工程承包等合作机遇,推动国家高新区信息服务、能源、基础设施、农业设施等领域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支持建立“一带一路”跨境产业链。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服务和文化环境。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谋划出台有利于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贸易、保税服务、外汇相关政策。引进与培育一批国际商事商务服务机构,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国家高新区完善国际化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国际化园区与社区,营造开放多元、包容创新的国际文化氛围。
(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落实好国家向全国推广的中关村系列创新政策。加强政策宣传,让国家高新区内有关部门、企业、研发机构知晓、用好、发挥好先行先试政策的激励作用。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做好先行先试政策的评估评价工作,广泛听取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见,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加大已出台政策落实的力度。
——鼓励探索政策创新突破。鼓励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在科技成果所有权、转化税制等方面积极推动地方性法规创新。健全 — 26 —
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探索深化股权激励改革,积极开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控股企业的下属单位的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技术交易等平台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改革。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利于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绿卡制度,探索出入境便利化政策,推进短期来华免签、技术投资获永久居留权、创业投资获永久居留权等政策试点。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建设股权众筹平台,探索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服务试点。
——优化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支持制定高新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依法行使开发建设、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权限。探索制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职能“负面清单”,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改革,探索灵活实用、市场化激励的人事机制,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效率。培育和发展经济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加速由公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组织者转变。建立健全智库参与的决策咨询制度。
——支持国家自创区创新管理体制。重视国家高新区在国家自创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鼓励城市群国家自创区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探索更有利于促进区域
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围绕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打通区域壁垒,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间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形成创新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管理。坚持科技部宏观引导、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国家高新区所在市人民政府具体推进,探索形成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联合治理新模式。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建设发展摆在地方创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打造成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平台,统筹区域政策、土地、财政及创新资源,集中向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倾斜,率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省市政府简政放权,优化国家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赋予国家高新区尤其是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充分的财政、土地、政策保障和应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探索开放式管理系统。以“众筹”、“众包”思维来解决实施“众创”过程中的各类复杂性难题,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参与制定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建立学习型组织,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强与同类园区、先进园区的交流学习。
(二)深化园区分类指导
——全面推进三类园区建设。鼓励“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枢纽和原创新兴产业高地。引导“创新型科技园区”依托科技优势,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率先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型特色园区”开展产业创新和应用创新,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
——加强对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的指导和督查。支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加强培训,着力转变一般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以新经济理念推进国家高新区发展。鼓励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健全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与全国一流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以及全球先进园区进行资源对接。强化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与省内先进园区的结对发展,开展“精准帮扶”。推动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支持有实力的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
(三)健全统计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优化对国家高新
区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对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科技中小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培育、绿色集约发展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监督管理和动态管理,根据评价考核和评估结果,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情况,对发展好、用地集约的国家高新区给予激励政策。建立国家自创区发展数据统计、监测评价制度,结合各国家自创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国家自创区数据统计、动态监测。将重要指标纳入国家统计体系。
第五篇:国家涂料十三五规划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的预测目标
1.1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建议稿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十三五”期间,为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满足国内各行业、民众对涂料的需求,完成“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任务,保障国家重大专项对高性能、特种功能性涂料需求,涂料行业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完成产业由量到质的飞跃。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涂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涂料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涂料企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涂料行业就是要按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势发展、绿色发展。
1.2涂料行业“十三五”发展预测的总体目标
1.2.1涂料
1.2.1.1涂料产量及目标产值
“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底线6.5%左右。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值预计增长到5600亿元左右;产量按年均5%增长计算,到2020年,涂料行业总产量预计增长到2200万吨左右。
1.2.1.2结构调整目标
产品结构。到2020年,性价比优良、环境友好的涂料品种占涂料总产量的57%。
企业规模化。到20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涂料生产企业达到20家。前50家涂料生产企业的涂料产量占总产量的50%以上。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涂料企业集团。
1.2.2颜料
1.2.2.1钛白粉
产量。“十三五”期间预测钛白粉产量年增长5%。据此预估,钛白粉产量将由2014年的246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330万吨。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鼓励发展单线产能3万t/a及以上、并以二氧化钛含量不小于90%的富钛料(人造金红石、天然金红石、高钛渣)为原料的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限制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淘汰单线产能小于2万t的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钛白粉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等方式,重点造就硫酸法年产3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氯化法年产10万t以上的企业2~3家。重点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培养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中国成为钛白粉制造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2氧化铁颜料
产量。预计氧化铁颜料产量将由2014年的6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80万吨。
产业布局调整重点方向和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氧化铁颜料行业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通过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行业集中度较“十二五”末提高15%。涂料行业“十三五”期间应重点研发的项目
2.1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性的研发项目建议
2.1.1应用基础研究
“十三五”期间,我国涂料行业的基础研究要在涂料应用基础理论、新型原材料、先进装备与自动化技术、涂层评估技术等领域,增强已有优势,培植新优势,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使涂料行业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
重点围绕涂料配方设计理论、涂料成膜机理及成膜动力学、涂料流变行为、涂料保护机理、涂料功能特性机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对新型树脂、功能颜填料、环境友好多功能型助剂等原材料进行全新系统理论研究,以指导涂料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主要的涂料基础理论研究如下:
(1)水性工业涂料的研究。包括防腐、汽车、船舶、木器、钢结构等水性工业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有水性涂料的抗性与成膜物结构关系、成膜机理、颜料分散机理、涂膜流动及流平等机理;还要特别关注有助于提高水性涂料性能的机理,如水性防腐涂料的防闪锈、提高早期耐水性机理,水性木器涂料的防胀筋机理,水性汽车涂料实现紧凑涂装工艺的机理。
(2)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科学技术研究。包括水性紫外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紫外光固化的研究,紫外光固化涂料厚涂层和色漆化新固化机理研究。
(3)无溶剂及超高固体分涂料的研究,特别是流变行为和成膜动力学研究。
(4)新型功能填料和新型助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在严苛应用环境下的涂料防护机理研究。
(6)涂料人工老化及天然曝晒相关性研究。
2.1.3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度融合,最近国家层面又提出“互联网+”、“工业4.0”,在涂料生产和施工技术方面引入这些创新思维、采用现代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清洁制造、机器人涂装,推动涂料装备的产业升级。
(1)开展涂料密闭型清洁生产线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减少粉尘、废气和废渣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清洗用水或溶剂的使用,同时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具体技术包括:密闭式破包机的研发和应用、密闭式粉料贮存与投放的普及、密闭式固定型生产罐的普及、带盖的落地式分散机和移动式生产罐配套罐盖的强制实施、环境友好型涂料生产用过滤设备的研发和应用、粉尘回收和废气、废水处理装置的强制推行、自动化生产罐清洗设备研发和应用、废水与废溶剂回收利用装置的普及等。
(2)开展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各工艺模块的衔接和一体化工艺的实现:提高落地分散机、生产罐、研磨机、包装机、反应釜等单体设备的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减少对人的依赖,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多套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实施,并配套完善的联锁装置;针对主要生产设备,结合清洁化、自动化及安全性要求,制定新的行业标准。
(3)开展自动化高效率低污染环保涂装线技术研究。通过涂装设备、涂装工艺和涂装流程的技术提升,提高涂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稀释剂的使用量、提高涂膜的质量,最终实现减少VOC排放。积极开展机器人涂装、水性自动静电涂装、热喷涂自动涂装等高效环保涂装工艺的研究。
2.1.4涂层体系性能评价技术
大力开发“现场涂层性能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技术,让涂料使用者清楚了解所使用产品的优劣,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发生,同时这一举措还能规范施工行为,监督施工质量。
建立涂料行业的LCA(LifeCycle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评估体系,评价整个涂层保护周期内对环境的综合影响。该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涂料行业的绿色发展。
2.2主要涂料、颜料研发项目
“十三五”期间涂料行业应用基础理论性研究及通用性研究的建议项目已列在附件1中,本部分列出各工业涂料部门“个性化”重点项目的建议。
2.2.1汽车涂料
汽车产量在新的5年里将进入新常态增长。如前所述,汽车涂料在“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是重点研发水性、高固体分、粉末等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紧凑施工工艺,基本实现全行业的产品升级、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研发项目:
(1)能与硅烷/锆盐前处理材料相配套的、无重金属、高泳透力、高平滑性阴极电泳漆;
(2)水性/高固体分汽车涂料及紧凑涂装工艺:水性/高固体分中涂、水性免中涂体系,水性/高固体分底色漆(basecoat),高固体分清漆(1K和2K),水性修补漆及其涂装工艺;新能源汽车的非金属材料涂料和汽车的轻量化要求的涂料;
(3)开发具有特殊效应的面漆。包括开发具有无光/亚光(mattcolor)、抗划伤/自修复(selfhealing)、自清洁(不沾灰尘)、变化闪耀感(flip-flopeffect)、深厚立体感(deepfeeling)等特性面漆;
(4)加速国外技术深度国产化;新的节能降耗减排高效的涂装技术。
2.2.2建筑涂料
2015年,全国住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8%,但库存量仍很大,住房“去库存”是“十三五”前期的重要任务,这决定新开工住宅面积增长速度放缓;但城镇化和日益剧增的旧房翻新工程为建筑涂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增速预计在6%左右,其总量仍将占涂料总量的1/3以上。因此,建筑涂料的科技进步对涂料行业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十三五”期间建筑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多彩涂料的稳定化及大生产工艺改进,重点解决涂料贮存、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大面积施工外观的一致性问题。
(2)红外强反射颜填料研究及长效彩色太阳热反射涂料的制备,重点是涂料具备强红外反射特性,并能够长期保持太阳光反射性能。
(3)长寿命外墙涂料及外墙外保温配套体系和工艺技术研究。通过改善对外墙外保温和基材的适应性和各涂层材料的匹配性,解决开裂、剥落等问题,这是实现长寿命的重要基础;高耐候外墙涂料的实现主要是解决高耐候性树脂(自交联、有机无机杂化、水性氟碳)及高耐候颜填料问题(颜料成分及结构、包膜技术)。
(4)改善环境的抗菌、光催化、自清洁等功能涂料研究,重点解决涂料的环保性和持续性。开发高性能和功能型的无机干粉建筑涂料。
(5)开发兼具环境友好性、装饰性、更加符合人文需求的内墙艺术涂料。
(6)旧墙翻新涂料及涂装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涂料对旧基面和旧涂层的容忍性和适应性,以及涂料的易施工特性。
(7)开发力学性能好、防火时效长的超薄型高性能防火涂料。
2.2.3木器涂料
2014年木器涂料产量已超110万吨,作为重要的涂料品种,涉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出口需要。预计“十三五”期间木器涂料产量会以6%左右速度增长,但对涂料质量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研发项目:
(1)进一步开展水性木器涂料及涂装工艺研究,重点解决底漆的封闭防胀筋问题以及水性涂料流平、丰满度等外观问题;推进UV涂料、高固体分PU涂料、水性UV涂料、水性双组分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粉末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木器涂料及关键原材料(如树脂等)的开发及应用。
(2)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涂料销售到涂料涂装一体化服务转变,重视涂装工艺的合理性及创新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套的涂装解决方案。与家具协会联合制定相应的木器涂料涂装规范。
(3)重视涂装工艺自动化应用及VOC过程控制。推进自动化、流水线作业,促进机器人涂装、静电喷涂涂装、UV涂装等生产线的发展。重视漆雾回收再利用系统的应用。
(4)突破水性涂料涂装干燥工艺技术壁垒,增强普遍适用性并降低成本。在溶剂型木器涂料的应用中提倡合理使用干燥设备,在水性木器涂料的应用中必须配备合理的烘干与空气温度、湿度控制设备;推动微波、红外线(IR)、UV辐射(UV-LED)等先进的干燥、固化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5)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对涂料生产厂、家具生产厂、室内装修等相关人员关于木器涂料与涂装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2.4船舶涂料
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航运业不景气,造成造船量波动较大,导致船舶涂料用量随之波动,加剧船舶涂料企业间竞争。未来5年,船舶涂料的产量仍将保持周期性变化,销量在35万吨上下大幅波动。总量将低于“十二五”期间水平。
国际上船舶涂料标准不断提升;涂料产品降低VOC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涂料消费税和涂装排污费将对船舶涂料行业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原材料价格可能要反弹,企业利润压力增大。溶剂型产品依然占据主要比例,外资企业已是高固体分、低VOC占主流;国内船舶涂料企业环境友好型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国内企业售后服务环节较为薄弱,阻碍了产品的推广使用。高端船舶涂料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
为应对竞争,国内企业应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整合企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开发绿色、节能、环境友好型船舶涂料及配套产品,积极应对与船舶涂料相关的国际新标准、新规范,加强船舶涂料研究人员和涂装施工人员的培养,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
船舶有民用和军用之分,军舰用涂料一般比民用船舶涂料要求高,“十三五”船舶涂料放在特种功能型涂料部分叙述。
2.2.5集装箱涂料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集装箱涂料市场由称为主要供应商的中远关西、中涂、海虹老人、金刚化学4家瓜分。“十二五”期间,新兴涂料供应商异军突起,包括SKS、Valspar、MEGA、PPG等国外供应商,以及三蝶、宝骏、德威等国内供应商,但主要供应商因其产品稳定的质量和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仍占据主导地位,中远关西与中涂仍占据55%,其他各公司合计占45%,其中新兴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已达到13%~15%。
“十三五”期间集装箱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大力发展高固体分和水性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在集装箱上应用,是环保政策和集装箱行业发展的要求。
(2)修箱产业将成为行业新亮点,易清洁、耐磨、耐介质性好的特殊性能涂料需求量大。在“一带一路”大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内贸箱,尤其是铁路箱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在300万TEU左右。逐步增长的内贸将成为造箱行业新增长极,将带动集装箱涂料行业健康发展。涂料企业要适应集装箱行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发涂料新产品。
2.2.6防腐涂料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发展重点是围绕高铁装备、海洋工程、铁路与公路桥梁及大型钢构、新能源、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重防腐保护,开展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继续开发水性化、高固体分化、无溶剂化绿色环境友好型防腐涂料,特别是针对包括船舶、集装箱、高端装备等诸多防腐领域,从涂料产品、涂料装备、涂料工艺总体考虑研发低污染、低排放的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绿色环境友好型长效防腐涂料及涂层体系方案,延长涂料维修重涂周期,减少防腐涂料全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推进防腐涂料涂装的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功能化重防腐涂料,如低表面处理涂料、纳米改性涂料、耐温耐湿涂料、聚苯胺涂料、石墨烯涂料等新型重防腐涂料的研究。
“十三五”期间防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水性车间底漆及工艺性能研究。关键解决与现有溶剂型车间底漆生产线的工艺适应性问题。
(2)水性防腐涂料研究。重点开发水性环氧、水性丙烯酸、水性聚氨酯、水性醇酸及改性等产品,自主研发树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防闪锈、早期耐水性以及施工工艺性能等问题,开发适合较严重腐蚀环境下长寿命水性防腐涂层配套体系。
(3)高固体分、无溶剂涂料研究。包括酚醛环氧树脂及活性稀释剂等关键原材料,重点解决施工工艺性能及固化性能;高固体分醇酸、改性醇酸、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的醇酸树脂等醇酸涂料的研究。重点解决水性醇酸涂料的贮存稳定性及施工干性等问题。
(4)聚硅氧烷工程涂料研究。自主研发树脂,重点特性是低VOC、高耐候、不含游离异氰酸酯,同时解决好涂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5)低表面处理防腐涂料研究,关键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制备的涂料在低表面处理的条件下获得较高性能。
(6)高性能功能涂料,如聚苯胺、石墨烯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关键是解决分散性问题和合理的性价比;微胶囊及相变材料在自修复防腐涂料中的推广应用。
2.2.7卷材涂料
目前国内彩钢板市场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生产线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建筑仍是其主要用户。高档的彩钢板越来越受建材市场重视,家电用彩钢板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市场巨大,并且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抗菌表面。功能型彩板市场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抗静电、导电、冷屋顶等彩板也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卷材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水性、高固体分、UV、粉末等绿色环境友好型涂料;
(2)发展氟碳涂料、高耐候聚酯涂料、有机硅改性聚酯涂料;
(3)开发功能型卷材涂料,包括自洁型涂料、冷屋顶彩色涂料、导电涂料、抗菌涂料;
(4)发展装饰型面漆,以及无重金属环境友好型底漆;
(5)在大力发展建筑用绿色环境友好型高耐候卷材涂料的同时,加大家电用高档卷材涂料的开发力度。
2.2.8特种功能性涂料
“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航空航天、武器装备、船舶、核工业、电子科技几大军事工业领域开发适应现代军事装备的高性能特种涂料,满足我国军队现代化的需要。重点解决涂料的长效性、功能性和安全可靠性。
“十三五”期间特种功能性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开发新型战机用高性能蒙皮涂料及水性内舱涂料;
(2)开发航空母舰、新型军舰用高性能低污染防腐涂料及长效防腐涂层体系,长效低风险防污涂料;
(3)开发适合多种基材(包括铝、不锈钢、铜、镀锌件、复合材料等)通用型底漆及不含重金属的高性能防腐底漆;
(4)开发核潜艇、飞机用高性能隐身涂料;
(5)开发新型航空发动机用耐高温涂料;
(6)开发水性航天火箭涂料、卫星热控涂料;
(7)开发高性能的水性伪装涂料;
(8)开发高性能抗划伤自修复涂料。
2.2.9粉末涂料
“十三五”期间粉末涂料重点研发项目:
(1)高性能粉末涂料,如高耐候环境友好型聚酯粉末涂料、高耐久氟碳粉末涂料,高剥离强度、高防腐性能环氧粉末涂料等;
(2)适合新应用的粉末涂料及涂装工艺,如汽车、彩板和某些防腐构件等领域;
(3)解决粉末涂料薄涂的涂装工艺及涂膜流平性与外观问题、粉末涂料换色难等关键技术难题。“十三五”涂料科技管理发展规划
3.1多出科研创新成果是“十三五”科技发展的基本要求
3.1.1指导思想
3.1.1.1适应行业新常态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转型、优化行业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涂料行业也体现出新常态特征:增长速度放缓,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环保压力持续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涂料行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石化行业规划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涂料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涂料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涂料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3.1.1.2把握经济发展新机遇
涂料行业发展虽然面临较严峻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
前所未有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创新氛围,对涂料行业实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提供了良好环境。
面临更多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四化+绿色化”、“互联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给涂料行业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与发展重点,更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涂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转型升级为涂料发展提供新契机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需要涂料配合,涂料如能协同发展,将为涂料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增长引擎减速或萎缩,要恢复与振兴是长期过程;互联网经济、信息产业、医疗、新能源及环保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高速发展。要跟踪和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要特别关注新经济发展需要带来的商机。
3.1.2突破一些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
前面已提出“十三五”科研发展建议项目,有应用基础理论性项目(包括应用性研究、新型原材料、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环保技术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有汽车、建筑、海洋、防腐、木器、卷材、集装箱、粉末、军工等涂料和颜料与助剂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均有关键技术等待突破。在“十三五”期间,对上述重点项目要努力攻克其技术关键,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要改变在高端涂料市场和高档助剂市场国内企业不占竞争优势的被动局面。特别要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关键,如水性涂料树脂、高固体分涂料树脂的技术关键,达到性价比优越、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对降低涂料中VOC意义重大。
力争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的国家级奖3~5项;申报有价值的中国和外国技术发明专利100项以上;并要有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要加强品牌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涌现出5~10个国内外涂料市场承认的涂料知名品牌。
通过“十三五”科技发展,我国向世界涂料强国将迈进一大步!
3.2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发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大中型涂料企业要逐步形成“领军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较完善人才体系的科研创新队伍,以保证科技创新的活力,真正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
为配合与支持涂料企业科研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建设好全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十三五”期间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的涂料专业本科毕业生600人以上,每个毕业生除获得本科毕业证外,还要获得职业技能(中、高级工)证;正式培养一批创新意识高、解决实际能力强的涂料研究生15人以上。在培养人才基地争取建设一个涂料博士点,开始培养涂料博士和涂料行业科研领军人才。开办不同类型培训班,根据行业需要,每年培训100~200人。“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涂料行业先进职业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级工要达到1000人以上,技师10名以上。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人才研修班”争取每年举办一届,提高涂料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使国际交流与技术培训常态化。
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和部委级技术开发中心是培养涂料科研领军人才的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博士后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每个博士后工作站要争取培养1~2名本企业涂料科研的领军人才,从中“脱颖”出能引领涂料行业科技发展的领跑者。
3.3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投入
建设一批精干有效的创新平台抓好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涂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巩固一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十三五”期间争取晋级几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使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涂料行业已建成9个院士工作站和20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是多数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尤其是整个行业缺乏系统规划,企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机制;一些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的建立,更多是为了提高本企业声誉,并没有形成企业有效的创新平台,以取得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在行业的整体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建设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定性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涂装工艺研究等几个层面,建设不同侧重点、不同层级的创新平台。要按细分行业成立一些研发中心,避免同类研发中心重复建设,造成创新资源浪费。对于涂料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一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共性核心技术,应该成立几个科技龙头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研究院形式,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平台,关键是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技术开发型创新平台,由涂料生产龙头企业主导,涂装单位和用户单位共同参与,侧重点在于应用,在于产业化。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涂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联合业内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类技术开发中心和各种创新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信息和学术交流,促进业内技术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还应组织评选优秀创新人才和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并加以奖励,促进各工作站和技术中心做大做强。
加大科研投入到2020年,大中型涂料企业研发投入(包括争取的国家投入)应达到其销售收入的2%~3%。“十三五”期间业内至少要有20~30家大中型企业(如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等企业)建立健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业内起技术创新带头作用,真正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3.4建立和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要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形成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激励人才等完备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创新,激励成才。营造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建立“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行业要解决的大项目,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吸引优秀人才的技术创新环境。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合作,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科技成果评奖,设立成果奖励基金,并与晋升职务和职称挂钩。对申请的专利也要采取同样的办法奖励。
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将进一步推进职称评定及职业技能评定工作。大中型涂料企业应成立本单位的技术职称评委会,助理工程师自评后送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评委会备案发证,中高级职称企业评委会初评后进行推荐。“十三五”涂料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4.1坚决贯彻国家有关“十三五”环保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完成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国际承诺低碳目标,并且要为完成《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我国在2030年左右要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的中长期低碳发展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在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系列环保法规,已如前述。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目录中环保、资源规划相关信息,涂料、涂料助剂、涂料颜料行业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发展规划。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深化行业准入机制研究;
(2)节能减排;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发展,节约资源;
(4)完善环保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5)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建设。
涂料及相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保问题主要有:VOC排放、三废超标排放、重金属污染等。
4.2VOC防治规划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受雾霾影响日益加重,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为标志,从国家层面正式将VOC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日程;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VOC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一起列为了三区十群的防控重点,把开展VOC污染防治工作纳入了重点防治任务;2015年2月1日起将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畴,对施工状态下VOC含量低于420g/L(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目前,在我国涂料总产量中,溶剂型涂料占49%左右,其余为水性、粉末、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溶剂型涂料比例大(美国溶剂型涂料占30%左右,日本是35%~40%,德国是20%),产生的VOC比例偏高,国内大多数涂料缺少VOC限值标准,已有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宽松。
改革开放以来36年(1978-2014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每年约增加1.2%,“十三五”期间,我国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增速力争增加1倍,到2020年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从目前51%争取达到57%。
各细分领域的VOC减排规划建议如下:
4.2.1汽车涂料与涂装
针对配套产品升级任务及旧线改造问题,做以下规划建议:
(1)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逐步淘汰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汽车原厂漆,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汽车修补漆应用,鼓励水性、高固体分等替代型环境友好型涂料应用新建汽车线必须为低VOC涂料涂装线。
(2)改建。针对已预留使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应按期完成旧线改造,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末端治理,达到VOC减排与节能降耗并行目的;对未预留水性线的3C2B涂装线,应做好逐步改建规划,一方面可考虑改建为高固体分溶剂型3C1B工艺,降低改建费用,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另一方面酌情建造更环保的水性涂装线。
(3)配套产品建议。乘用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中涂和底色漆全部水性化;货车、箱式货车企业底漆全部采用阴极电泳漆,中涂实现水性化或采用高固体分、UV光固化等环境友好型涂料。
(4)涂装工艺改进。禁止使用涂料利用率低于60%的涂装工艺,推广机器人自动喷涂。
(5)VOC总去除率达到90%以上(含)(非重点区域为80%以上)。
4.2.2船舶涂料与涂装
2014年全国船舶涂料供应量约为25000万L,约合32.5万吨,全年VOC排放约为20万吨。鉴于船舶涂装特殊性及功能性要求,削减VOC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从源头降低涂料VOC含量。
(1)源头控制。底漆固含量从72%提高到80%,VOC降低17.7%,施工同等膜厚,涂料用量可减少11%,总VOC的排放减少26%;无溶剂产品基本不含VOC;固含量相近的水性产品相比溶剂型产品,VOC的含量可以减少超过80%(表2-1)。该控制技术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需要花费时间研发新的配方,克服技术壁垒,通过相关测试;另一方面,涂料的成本一般会增加。
(2)完善环境友好产品配套体系。部分水性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粉末涂料等相关产品已经进入应用试验阶段,但配套产品缺失制约了体系产品应用发展,因此,产品开发的同时,应对配套产品开发给予更多关注。
(3)水性涂料产品技术突破:提升水性涂料性能,例如水性防腐底涂使用的水性环氧底漆,在水性底涂可靠性不足时,可考虑在水性中涂和面涂上多做技术攻关,弥补底涂性能不足。
(4)限制高VOC低固体分溶剂型船舶涂料生产应用,VOC超过500g/L或者稀释后VOC含量超过600g/L涂料应予以限制生产或逐步淘汰。
4.2.3钢结构涂料与涂装
钢结构涂装目前以人工喷涂方式为主,大型钢构件以高压无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小型构件以空气喷涂为主要施工方式。涂装生产线在车间内或露天施工方式均有,不管是何种施工方式,目前VOC均是无组织排放。
4.2.3.1开发低VOC钢结构防腐涂料,减少有机物挥发
(1)推广一批高固体分涂料,如高固体分环氧涂料、丙烯酸聚氨酯涂料、脂肪族聚脲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已经有高固体分产品推出,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应用。
(2)应用一批成熟的水性涂料,如水性丙烯酸涂料、水性环氧涂料、水性聚氨酯涂料、水性无机富锌涂料。虽已有产品应用案例,但受限于施工因素(冬季低温施工)及产品成本的影响而得不到大规模应用,可通过产品技术攻关与规范施工环节结合的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的应用份额。
(3)限制和淘汰一批涂料。溶剂型热塑丙烯酸、过氯乙烯、高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涂料在施工时产生较多的VOC,同时这几种涂料在性能上已完全可以用其他高固体分涂料取代,建议给予限制或淘汰。
4.2.3.2提高涂层防腐质量降低涂层维修次数
钢结构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涂层寿命,因此在整个钢结构产品生命周期内,涂层要定期进行维修维护,而每多一次涂装维护就会多产生一次VOC释放,因此根据防腐时限要求针对性选用长效防腐涂料,可有效降低整个钢结构使用过程中的VOC排放。
4.2.3.3清洁、规范施工
推广采用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高压无气静电喷涂、热喷涂等高施工效率、低污染涂装技术,禁止在露天环境下采用高压空气喷涂工艺,降低漆雾产生,从而降低VOC排放;规范施工,提高基层涂料附着力,防止因基层涂料脱落造成的涂层维护,从而降低VOC排放。
在有条件车间作业环境中,应督促鼓励安装后端处理装置,通过燃烧、吸附、吸收等方法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处理达标后排放,降低污染。
4.2.4木器家具涂料与涂装
(1)突破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瓶颈。部分产品性能还不能达到溶剂型产品的要求,如丰满度较差、表面张力大、单组分涂膜强度低、封闭性较差、表层返修难、吸水胀筋等问题。部分缺点经过聚合工艺改进、分子结构设计、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纳米技术等手段已经得到改善,但在丰满度、表层返修等问题仍存在较大不足。
(2)政府采购应优先选择水性涂料涂装的家具。在各大政府采购项目,建议采购水性木器涂料涂装家具,给民众起到带头作用。
(3)淘汰一批、限制一批、鼓励一批。淘汰高VOC溶剂型硝基木器涂料等高污染产品;限制其他高VOC溶剂型木器涂料新线建设及生产规模,并逐步淘汰;鼓励水性木器涂料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4)督促并鼓励木器家具涂装企业加装废气过程收集设备和末端处理设备。
4.2.5集装箱涂料与涂装
4.2.5.1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涂料,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集装箱涂料全面应用还尚需时日,需不断完善配套体系、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VOC含量、提升防腐性能和涂膜强度,同时还必须解决水性涂料冬季修补难题,使其更具广泛适用性。
(1)水性涂料在集装箱制造业已有一定应用,如水性PVDC底漆、水性丙烯酸内外用面漆双层配套体系,或是水性环氧富锌底漆、水性环氧中间漆、内面漆、水性丙烯酸外面漆三层配套体系,可有效降低VOC排放量85%。
发展瓶颈水性集装箱涂料的防腐性能与现有溶剂型涂料性能仍有一定差距,且因气温、湿度关系存在冬季修补难题,制约其推广应用。缺乏富锌底漆保护的双层防护体系,防腐能力暂还不能与三层体系相提并论,虽已有水性环氧富锌底漆研发成功,并实现了水性三层防护体系,但成本太高,且防腐性能也受到业界质疑,故在水性防腐涂料及配套产品技术攻关上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成本在2012年,受成本问题制约,水性涂料体系单箱成本较溶剂型涂料高80~100美元,若无重大技术突破降低产品成本,则成本将成为水性涂料推广的最大障碍。
(2)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现已开发了高固体分环氧中间漆和高固体分环氧内面漆,高固体分环氧富锌涂料仅完成试验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
4.2.5.2涂装工艺升级
采用车间底漆自动辊涂、整箱排喷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有效减少涂料用量,达到VOC减排目的。
4.2.6工程机械涂料与涂装
(1)降本提质。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降本保质是利益所驱,涂装方面自然就要求物美价廉,但水性涂料和高固体分溶剂型涂料的材料成本与施工成本都偏高,因此,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降低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工程机械行业上的应用成本,打破其被动推广模式。
(2)增强表面适应性。工程机械钢板较厚,表面处理没有船舶、汽车制造要求高,故而表面处理在脱脂、磷化、化学残留、水膜等方面几乎都未做有效处置,因此需要涂料具有较高的表面适应性(如低表面处理涂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
(3)突破产品通用性。工程机械零件较多,涂装需要多类型涂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设计通用型防腐产品,可有效降低涂装成本和涂装难度。
(4)速干问题。水性涂料通常存在干燥速率较慢问题,提高水性涂料的干燥速率可有效打开水性涂料在工程机械涂装中推广被动的局面。
(5)开发修补专用涂料。原厂漆修补不便,开发低VOC环境友好型修补专用涂料,填补工程机械修补市场巨大缺口。
(6)清洁施工、高效喷涂。利用机器人喷涂、静电喷涂先进喷涂方式提高涂料利用率,降低VOC排放;减少溶剂使用量,回收清洗溶剂。
(7)督促安装涂装的末端处理设备,对废气做到收集处理,达标排放。
4.2.7彩钢(卷材)涂料与涂装
大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排放的VOC一般做到回收利用,但一些小型卷材涂装线在涂装中仍是无组织排放。就目前来说,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光固化涂料都是低VOC、甚至零VOC产品,这些品种在国内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彩钢板行业,除产品本身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外,主要原因还有现行涂板生产线不能完全满足使用以上品种涂料的条件,都要进行设备的改造。特别是光固化涂料,现在正在进入研发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将在节省烘烤能量的同时有效降低VOC排放。
(1)突破低VOC、零VOC涂料研发瓶颈。增强环境友好型涂料在彩钢(卷材)行业的涂装适用性,提高干燥速率、流平性、强度等性能,以便于机械快速辊涂和速干工艺。
(2)涂装过程管控。彩钢涂装生产线应安装废气收集处理装置以做到VOC达标排放。
4.2.8建筑涂料与涂装
国内建筑涂料中80%以上是水性乳胶漆,VOC含量不高。然而,其余20%仍为溶剂型建筑涂料,其VOC减排任务仍较重。因此,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建筑类涂料VOC含量限值及管控途径研究》,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十三五”期间,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国内在用建筑类涂料类型及使用情况的行业调研和市场调研,掌握不同类型建筑类涂料的污染特征;
(2)建立VOC含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国内在用主要类型的建筑类涂料组织实施VOC含量检测分析;
(3)筛选适合我国管理水平的VOC污染防治技术,编制建筑类涂料VOC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4)调研国外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提出各类建筑类涂料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制度。
4.4含铅与重金属涂料的替代目标
当前涂料中含铅及其他重金属成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使用了含有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的原材料,如铝粉、锌粉、滑石粉、高岭土、硅藻土等填料中带有一定量的铅及其他重金属杂质。
(2)使用了含铅的助剂,如以往使用羧酸铅催干剂、植物油制醇酸树脂的醇解催化剂黄丹等。
(3)使用含铅及其他重金属的颜填料,如以前使用红丹、黄丹、碱式硅酸铅白等,现仍在使用铅铬黄。
(4)使用含铬的表面钝化剂。
其中,(1)和(2)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只是要完善涂料限铅及重金属的有关政策标准,严格监督,可完全符合代铅等重金属标准;(3)中的红丹、黄丹完全取代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不存在问题,只需要严格监督;只是铅铬黄的替代,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均有一定难度,“十三五”期间取代铅铬颜料要达到工业化推广的程度,建议引入激励政策机制,对于含铅涂料项目替代工作完成出色的单位,国家可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推进淘汰含铅涂料工作的进展;(4)中的金属涂装表面钝化处理取代含铬处理剂在技术上有很大进步,关键在严格要求和积极推广。“十三五”行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化发展规划
5.1指导思想
(1)应以有利于行业发展为基本原则。涂料行业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围绕如何推动行业的产品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应坚持循序渐进的推进原则。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技术发展相互衔接。针对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阶段制定目标或限值。
(3)应针对细分领域特点。涂料产品分类众多,各细分领域情况迥异,相应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应分领域进行制修订,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对行业造成伤害。
5.2有关环保政策研究与贯彻执行
5.2.1工业涂装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为响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涂料与涂装行业VOC的治理精神,国家环保部批准了国家环保公益项目《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将通过研究明确涂料和涂装行业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制定我国涂料与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主要政策思路为:在对涂料生产过程与产品进行优化的同时,严格控制下游涂装用户的VOC排放,借此倒逼涂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与此项目,将重点承担此部分中的诸多工作。
《工业涂装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将从微观技术和宏观调控层面开展研究,通过开展VOC排放规律分析、VOC排放量核算、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筛选、VOC减排潜力分析和VOC污染控制路线图构建等研究工作,明确工业涂装污染源VOC排放特征及防治对策,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控制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项目目标为:构建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清单编制方法;评估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分布特征;建立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技术库;编制我国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梳理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工业涂装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VOC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分析基于分阶段污染控制目标的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需求;工业涂装行业VOC排放情景分析;工业涂装行业VOC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5.2.2逐步替代含铅涂料的政策研究
第三届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于2012年9月17-2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将削减全球含铅涂料作为会议议题之一。会后,国家工信部高度重视国内含铅涂料问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开发“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逐步淘汰含铅涂料”项目。此项目将于“十三五”期间启动并推进相关工作。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作为项目协作单位参加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我国含铅涂料基本情况的调查;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可行性替代技术的筛选、推广及示范工作等。
5.2.3《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继续每年一次的修订工作,其中涂料行业围绕行业VOC与重金属(重点为铅)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减排工作展开。虽然涂料中的VOC与重金属大部分是在涂装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但国家已经意识到降低涂料VOC与重金属含量并提高环境友好型涂料占比,成为从源头上控制涂料涂装行业VOC与重金属的有效手段,符合国家清洁生产理念并易于执行与监管。
“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管理办法》将颁布实施,其中明确“综合名录旨在为管理部门制定基于环境绩效的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提供明确的政策对象,为市场主体自觉加强污染防治、优化产品工艺结构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公众参与环保、加强监督提供引导支持。支撑并推动国家环境管理的精细化进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将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给予更高的关注,并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产业、税收、贸易、金融等经济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监管政策中得到广泛运用。
5.2.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涂料相关内容的修订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按计划再次进行修订。其中,涂料与颜料行业修订的重点主要为两个方面:高固体分涂料与硫酸法钛白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鼓励类中包括“高固体分涂料”,限制类中包括“新建溶剂型涂料(不包括鼓励类的涂料品种和生产工艺)生产装置”。然而,目录中尚缺乏对于高固体分涂料的定义,故高固体分涂料的界定需在目录修订过程中明确。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限制类中包括“新建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然而,随着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经逐步区分为清洁生产型与传统型。因此,“十三五”期间,在钛白粉行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计划对目录中硫酸法钛白粉进行区分,并进一步使清洁生产型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获得豁免。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的修订要求,重新修订涂料与颜料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
5.3涂料行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
5.3.1环保标准
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十三五”期间发布,为强制性环保标准,对涂料生产企业的废水与废气排放进行规范。标准将规定涂料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适用于现有涂料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涂料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涂料中的大部分VOC是在涂装环节排放的,故国家环保部对涂装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立项。然而,由于涂装环节涉及众多下游行业且排放特征各异,制定统一标准难度较大。“十三五”期间,将先制定《家具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汽车制造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别对家具与汽车行业涂装过程的VOC进行重点控制。
无机颜料的环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部将发布《无机颜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钛白粉、氧化铁、铬系颜料等无机颜料生产企业的三废排放限值进行强制性规定。“十三五”期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将原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钛白粉)》、《清洁生产标准颜料制造业(氧化铁)》、《无机颜料(钛白粉)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等尚未发布的标准稿件合并,形成《无机颜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无机颜料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区分。
此外,国家环保部将于“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并发布《钛白粉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并发布《钛白粉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工信部将组织发布《钛白粉行业规范条件》。
5.3.2涂料产品标准
有关涂料中VOC排放的标准要求日严,将促进环境友好型涂料发展,其中高固体分涂料会发展较快,这个品种标准基本缺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目前正在制定汽车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陆续开展船舶、钢结构、桥梁、防腐等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标准制定。另外,高VOC的溶剂型UV固化涂料,已列为“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应制定溶剂型UV固化涂料标准,对其中VOC限值做出规定。另外,还可与家具协会、军工部门合作,开展相关标准制定的合作。
此外,“十三五”期间,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