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时间:2019-05-12 14: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国家信息化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第一篇: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摘要: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2000年销售收入5800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约合7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过了16%。经济学家胡鞍钢计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目前,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与西方7国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缩小为3~5倍。二是知识与信息差距。我国与西方 7国相比,1997年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相差32~90倍,互联网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后发优势,探讨实现信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以下条件:(1)后发成本优势。我国能够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和技术,享受“后发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与开发,大大减少开发过程的风险成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大量资源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网络技术为后来者开辟子“新大陆”并大大降低了后继者的进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后来者来说,重要性不亚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此外,国际贸易不仅使后来者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后发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颈”。(2)后来者没有结构惯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密切,具有强大的惯性,进行结构调整,成本过大。我们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3)信息产业容易跨越。信息产业历史不长,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双重属性。互联网的历史更短,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后10至15年。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是总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4)信息市场潜力大。我国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到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比90年代初扩大了8倍。我国彩电、微型计算机、移动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的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户,电视网络已成为世界第一,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这也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产业的素质。(5)信息设施有较好的基础。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通信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目前我国通信网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以及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推进。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现已经达到100多个,遍及金融、海关、财税、外贸等各个部门与行业,区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上网企业迅速增加,网上交易额逐步增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媒体等各种信息产业形态已经起步。公用信息网已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全国互联网已有近1万个站点,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6)有民间资本支撑和局部技术优势。我国有 10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可为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尽管我们国家在总体上,经济科技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数字程控交换、光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为实施技术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有可能利用“胜者全得”的规律,即技术上领先一步,有可能占领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7)有一批创新主体和示范工程。有7万家具有机制优势和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主体和载体。我国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开通运行。(8)有市场体制支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创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为激励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把上述跨越式发展的潜在因素变成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的国家,现代化的大都市和落后的农村并存。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坚持非平衡发展战略,实现局部跨越,都市先行。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普遍开花”的倾向,避免一场自下而上的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点是发展“数字城市”。推进城市信息化,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这类大都市作为我国信息极、信息源或信息化的发动机,率先实现大都市的跨越式发展:(1)大都市是信息化的栖身之地。按人类社会学家贝尔的社会发展理论,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经济发达画家水平落后11—22个百分点。预计20年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要求加快信息化进程。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大都市将是信息产业的增长极。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信息网络设施成为最大的投资方向之一,信息产品和服务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和最大的产业部门。(3)信息流的源头集中在大都市。在工业时代,大都市的要素是人流与物流,而在信息时代,大都市最重要的要素流是信息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小,发展趋缓。(4)知识产业需要在大都市集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银行、保险、营销、法律与管理咨询等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中的地区,成为协调全国乃至全球生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在过去的 20年中,包括银行、信托、保险、会计、法律和管理咨询服务、广告等市场营销服务在内的生产者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产业集聚的动力也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传播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上来。也就是说,产业向城市集聚主要不是节约生产成本,而是更快捷地获取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并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企业自身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进行不断创新。这样,信息时代城市产业集聚的一个特点是形成有规律的簇群。在大都市实施“数字城市”工程,推进城市信息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处理好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的关系,重视信息内容的开发。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防止“重硬轻软”的倾向。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立宽带网和形形色色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形同虚设。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重心,不仅仅是电脑网络、光纤通信这些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内容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工业经济时代,推进工业化最重要的是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一时代,有所谓“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发展和完善高速宽带接入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通信普通服务水平,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的组织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资源、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让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发挥作用,让上面跑的“车”(信息)越来越多,上网者越来越多。(2)处理好营造环境与运作项目的关系,重视为信息人才营造环境。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运作项目,但环境营造更为重要。信息在全世界自由地流动带来人才特别是信息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信息人才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如何引进并留住这样的人才,成为信息经济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为两类信息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留住自己培养的信息人才,不使其外流;二是出国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回国创业。(3)处理好统一规划与鼓励竞争的关系,当前要特别重视统一规划。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包括企业、政府和家庭在内的各主体的积极性。通信资源的相互融合是世界发展趋势,我国的局面是部门分割,资源分散,各种行业专网由部门拥有,自成体系,亟待打破围墙,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资源。坚持统一性,还应注意信息、技术、设施、管理等信息化要素的共享,搞好社会和企业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和新的重复建设。(4)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示范先行。在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应率先实施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上实现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快捷、简便、高效的政务服务。经济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信息化过程中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网络业务,确立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优势。在引导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过程中,要加快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载体。

第二篇:论美国信息安全主导国家战略文档

文本Tag:政策法规安全策略【IT168 特稿】十一年以前,我们就开始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进行跟踪、学习,我们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很重视,用科学发展的态度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下面,由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问题,以下为谈话内容:

一、美国将网络空间安全由“政策”、“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

美国将网络安全列入国家计划开始规划,还认为不够又提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把建设信息保护作为根本政策,同时发现了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

1998年5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第63号总统令(PDD63):《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成为直至现在没有政府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的指导性文件。

2000年1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V1.0》,提出了没有政府在21世纪之初若干年的网络空间安全发展规划。

2001年10月16日,布什政府意识到了911之后信息安全的严峻性,发布了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宣布成立“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简称PCIPB,代表政府全面负责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克拉克担任主席。

委员会成立以后,系统地总结了美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无数个问题向国民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以后,马上颁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很有意思,主要从系统角度加以分辨保护,提出分为五级:第一级家庭用户与小型商业;第二级:大型企业;第三级:关键部门;第四级:国家的优先任务;第五级全球。

2003年2月,在征求国民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的正式版本,对原草案版本做了大篇幅的改动,重点突出国家政府层面上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新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三大战略目标:

一是预防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遭到信息网络攻击;

二是减少国家对信息网络攻击的脆弱性;

三是减少国家在信息网络攻击中遭受的破坏,减少恢复时间。

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

二是国家网络空间威胁和脆弱性减少项目;

三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培训项目;

四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政府网络空间的安全;

五是国家安全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合作。

2005年4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美国总统IT咨询委员会2月14日向总统布什提交的《网络空间安全:迫在眉睫的危机》的紧急报告,对美国2003年的信息安全战略提出不同看法,指出过去十年中美国保护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工作是失败的。短期弥补修复不解决根本问题。GIG耗资一千亿美元,而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仍是漏洞百出。(他们认为是不能用的)

当时,提出了四个问题和建议:

1、政府对民间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资助不够,建议每年拨NSF九千万美金;

2、网络空间安全基础性研究团体规模小,七年时间团体规模扩大一倍;

3、安全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不够,政府加强在技术转让方面与企业的合作;

4、缺乏政府部门间协作与监管是安全对策无重点和无效率的根源;

5、建议成立“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跨部门工作组”。

2006年4月,信息安全研究委员会发布的《联邦网络空间安全及信息保护研究与发展计划(CSIA)》确定了14个技术优先研究领域,13个重要投入领域。

为改变无穷无尽打补丁的封堵防御策略,从体系整体上解决问题,提出了十个优先研究项目,包括:认证、协议、安全软件、整体系统、监控检测、恢复、网络执法、模型和测试、评价标准、非技术原因。

美国国防部2007年2月4日公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非常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提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作战力量之一。

报告指出,网络不仅是一种企业资产,还应作为一种武装系统加以保护,如同国家其他的关键基础设施那样受到保护。针对当前和未来可能的网络攻击,报告重点提出了“设计、运行和保护网络”,确保联合作战的需求。

美国总统签署命令,扩大网络监控范围。

美国总统2008年1月8日签署一项扩大情报机构监控因特网通信范围的联合保密指令,以防御对联邦政府计算机系统日益增多的攻击,这项指令授权以国家安全局为首的情报部门监控整个联邦机构计算机网络。指令的具体内容保密。这项行动将花费数十亿美金,资金将列入2009年财政预算中。

国土安全局将收集和监控入侵的数据,配置防御攻击和加密数据的技术。另外国土安全局还将致力于把政府因特网端口从2000个减少至50个。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核心部分的防范,发布了总统54号令,这个令是保密的。我们了解到主要是“设立了综合性国家网络安全计划”,主要对政府系统加以进一步地防范。还拓展了国家安全局对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的主管权力。

内容导航

二、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当前的战略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网络空间指全球互联的数字信息,也是对通信技术设施的总称,称为四大空间以外的第五空间。

布什总统在信息安全上弄得焦头烂额,他的任期快到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下一届总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就成立了《第44届总统网络空间安全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形成了《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

报告引言:暗战,以二战时期“阿尔发和英格玛”事件为警示,提出:网络安全是美国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之一,美国处于英格玛被破境地。报告认为,过去20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设计一种战略来应对这些新型威胁和保护自身利益,但始终都不算成功。无效的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激烈竞争中受到攻击,削弱了美国力量,使国家处于风险之中。

报告提出了十二项、25条建议,分别从制定战略、设立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身份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尤其是第一条,建议设定一条基本原则,即网络空间是国家一项关键资产,美国将动用国家力量的所有工具对其施以保护,以确保国家和公众安全、经济繁荣以及关键服务对美国公众的顺畅提供。

报告认为:仅仅靠自愿采取行动是远远不够的。美国必须评估风险并按重要性对各种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网络空间的最低标准,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关键服务即便在美国遭受攻击的情况下也能不间断地工作。

提出12项建议:

1、制定一项全面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

2、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机构

3、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4、网络安全法规

5、保护工业控制系统和SCADA(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

6、通过采购规则提高安全性

7、身份管理

8、法律法规现代化

9、修订联邦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法案

10、消除民用系统与国家安全系统的区别

11、网络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培训

12、网络空间安全研发

(二)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举措

2008年12月,为了加深奥巴马政府对信息安全现状的认识,美国开展了为期2天的“模拟网络战”,总计有230名来自军方、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参与了这次演习活动。

演习结果认为,美国在网络攻击前抵抗能力很差,这为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

2009年5月26日,发布《总统关于白宫国土安全和反恐组织的声明》,宣布一种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家保障的新方法。

主要决定重点解决机构问题

对白宫官员进行全面整合,以支持国家和国土安全。成立“国家安全参谋部”,由国家安全协调官领导,统一支持国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

在国家安全参谋部中新增人员和职务,用以处理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跨国界安全,信息共享和弹性政策,这些人员和职务具有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响应的职能。

2009年2月9日,奥巴马指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委员会负责网络空间事务的代理主管梅利萨?哈撒韦主持组织对美国的网络安全状况展开为期60天的全面评估。经过几个月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公布了名为《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

奥巴马在演讲词中强调,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依赖于网络空间安全。

他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定位为“我们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并宣布“从现在起,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报告全长76页,除前言、内容提要、简介外,正文包括6个章节,分别是:

1、加强顶层领导。通过以下事项来加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设立一个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官员和支持机构;审查法律和政策;加强联邦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力,强化对联邦的问责制;提升州、地方和部落政府的领导力。

2、建立数字国家的能力。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扩大联邦信息技术队伍,使网络安全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一种责任。

3、共担网络安全责任。改进私营部门和政府的合作关系,评估公私合作中存在的潜在障碍,与国际社会有效合作。

4、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事件响应框架,加强事件响应方面的信息共享,提高所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5、鼓励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制定全面、协调并面向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框架,建立国家的身份管理战略,将全球化政策与供应链安全综合考虑,保持国家安全/应急战备能力。

6、行动计划。提出了近期行动计划10项和中期行动计划14项。

此外,美国政府发布的这份报告还在附录回顾了现代通信技术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框架的制定情况。

报告强调:

1、国家现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2、现状已不能再接受;

3、必须从今天开始全国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对话;

4、如果孤立地工作美国不可能成功地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

5、联邦政府不能完全委托或取消其保护国家免受网络事件或事故影响的角色;

6、与私营部门合作,必须定义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性能和安全目标;

7、白宫必须领导前进的道路。

内容导航

三、思考与启示

1、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国家战略地位,全面落实27号文件各项工作,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总结评估27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提出新的战略对策。

2、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统一领导和协调,既要各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更要相互配合。国家必须统一领导和协调。国家应恢复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从整体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技术与管理并重,控制源头,内外兼防,克服盲目封堵、打补丁的被动局面。

4、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从基础技术上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加大力度推进可信计算技术等核心产业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确定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安全应列为一级学科,培养各级专门人才,同时开展社会化的培训和普及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网络安全做得越来越好,我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三篇:论美国信息安全主导国家战略

论美国信息安全主导国家战略

—— 2009中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急年会在长沙召开

十一年以前,我们就开始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进行跟踪、学习,我们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很重视,用科学发展的态度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下面,由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问题,以下为谈话内容:

一、美国将网络空间安全由“政策”、“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

美国将网络安全列入国家计划开始规划,还认为不够又提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把建设信息保护作为根本政策,同时发现了很多的网络安全问题。

1998年5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第63号总统令(PDD63):《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成为直至现在没有政府建设网络空间安全的指导性文件。

2000年1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V1.0》,提出了没有政府在21世纪之初若干年的网络空间安全发展规划。

2001年10月16日,布什政府意识到了911之后信息安全的严峻性,发布了第13231号行政令《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宣布成立“总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委员会”,简称PCIPB,代表政府全面负责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克拉克担任主席。

委员会成立以后,系统地总结了美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无数个问题向国民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以后,马上颁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这个《战略》很有意思,主要从系统角度加以分辨保护,提出分为五级:第一级 家庭用户与小型商业;第二级:大型企业;第三级:关键部门;第四级:国家的优先任务;第五级全球。

2003年2月,在征求国民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的正式版本,对原草案版本做了大篇幅的改动,重点突出国家政府层面上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新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三大战略目标:

一是预防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遭到信息网络攻击;

二是减少国家对信息网络攻击的脆弱性;

三是减少国家在信息网络攻击中遭受的破坏,减少恢复时间。

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

二是国家网络空间威胁和脆弱性减少项目;

三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培训项目;

四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政府网络空间的安全;

五是国家安全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合作。

2005年4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美国总统IT咨询委员会2月14日向总统布什提交的《网络空间安全:迫在眉睫的危机》的紧急报告,对美国2003年的信息安全战略提出不同看法,指出过去十年中美国保护国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工作是失败的。短期弥补修复不解决根本问题。GIG耗资一千亿美元,而安全问题没有解决,仍是漏洞百出。(他们认为是不能用的)

当时,提出了四个问题和建议:

1、政府对民间网络空间安全研究的资助不够,建议每年拨NSF九千万美金;

2、网络空间安全基础性研究团体规模小,七年时间团体规模扩大一倍;

3、安全研究成果的成功转化不够,政府加强在技术转让方面与企业的合作;

4、缺乏政府部门间协作与监管是安全对策无重点和无效率的根源;

5、建议成立“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跨部门工作组”。

2006年4月,信息安全研究委员会发布的《联邦网络空间安全及信息保护研究与发展计划(CSIA)》确定了14个技术优先研究领域,13个重要投入领域。

为改变无穷无尽打补丁的封堵防御策略,从体系整体上解决问题,提出了十个优先研究项目,包括:认证、协议、安全软件、整体系统、监控检测、恢复、网络执法、模型和测试、评价标准、非技术原因。

美国国防部2007年2月4日公布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报告非常关注网络空间安全,提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作战力量之一。

报告指出,网络不仅是一种企业资产,还应作为一种武装系统加以保护,如同国家其他的关键基础设施那样受到保护。针对当前和未来可能的网络攻击,报告重点提出了“设计、运行和保护网络”,确保联合作战的需求。

美国总统签署命令,扩大网络监控范围。

美国总统2008年1月8日签署一项扩大情报机构监控因特网通信范围的联合保密指令,以防御对联邦政府计算机系统日益增多的攻击,这项指令授权以国家安全局为首的情报部门监控整个联邦机构计算机网络。指令的具体内容保密。这项行动将花费数十亿美金,资金将列入2009年财政预算中。

国土安全局将收集和监控入侵的数据,配置防御攻击和加密数据的技术。另外国土安全局还将致力于把政府因特网端口从2000个减少至50个。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核心部分的防范,发布了总统54号令,这个令是保密的。我们了解到主要是“设立了综合性国家网络安全计划”,主要对政府系统加以进一步地防范。还拓展了国家安全局对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的主管权力。

二、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当前的战略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网络空间指全球互联的数字信息,也是对通信技术设施的总称,称为四大空间以外的第五空间。

布什总统在信息安全上弄得焦头烂额,他的任期快到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他希望下一届总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就成立了《第44届总统网络空间安全委员会》,经过一年半的工作,形成了《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

报告引言:暗战,以二战时期“阿尔发和英格玛”事件为警示,提出:网络安全是美国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最大安全挑战之一,美国处于英格玛被破境地。

报告认为,过去20年来,美国一直在努力设计一种战略来应对这些新型威胁和保护自身利益,但始终都不算成功。无效的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激烈竞争中受到攻击,削弱了美国力量,使国家处于风险之中。

报告提出了十二项、25条建议,分别从制定战略、设立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身份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尤其是第一条,建议设定一条基本原则,即网络空间是国家一项关键资产,美国将动用国家力量的所有工具对其施以保护,以确保国家和公众安全、经济繁荣以及关键服务对美国公众的顺畅提供。

报告认为:仅仅靠自愿采取行动是远远不够的。美国必须评估风险并按重要性对各种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保护网络空间的最低标准,以确保网络空间的关键服务即便在美国遭受攻击的情况下也能不间断地工作。

提出12项建议:

1、制定一项全面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

2、构建网络空间安全机构

3、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4、网络安全法规

5、保护工业控制系统和SCADA(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

6、通过采购规则提高安全性

7、身份管理

8、法律法规现代化

9、修订联邦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法案

10、消除民用系统与国家安全系统的区别

11、网络教育和劳动力发展培训

12、网络空间安全研发

(二)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举措

2008年12月,为了加深奥巴马政府对信息安全现状的认识,美国开展了为期2天的“模拟网络战”,总计有230名来自军方、政府和企业的代表参与了这次演习活动。

演习结果认为,美国在网络攻击前抵抗能力很差,这为奥巴马政府敲响了警钟。

2009年5月26日,发布《总统关于白宫国土安全和反恐组织的声明》,宣布一种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家保障的新方法。

主要决定重点解决机构问题

对白宫官员进行全面整合,以支持国家和国土安全。成立“国家安全参谋部”,由国家安全协调官领导,统一支持国土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

在国家安全参谋部中新增人员和职务,用以处理21世纪所面临的新挑战,包括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跨国界安全,信息共享和弹性政策,这些人员和职务具有对事件进行预防和响应的职能。

2009年2月9日,奥巴马指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委员会负责网络空间事务的代理主管梅利萨?哈撒韦主持组织对美国的网络安全状况展开为期60天的全面评估。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奥巴马在白宫东厅公布了名为《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报告,并发表重要讲话。

奥巴马在演讲词中强调,美国21世纪的经济繁荣将依赖于网络空间安全。

他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定位为“我们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并宣布“从现在起,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被视为国家战略资产。保护这一基础设施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

报告全长76页,除前言、内容提要、简介外,正文包括6个章节,分别是:

1、加强顶层领导。通过以下事项来加强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设立一个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官员和支持机构;审查法律和政策;加强联邦对网络空间安全的领导力,强化对联邦的问责制;提升州、地方和部落政府的领导力。

2、建立数字国家的能力。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扩大联邦信息技术队伍,使网络安全成为各级政府领导人的一种责任。

3、共担网络安全责任。改进私营部门和政府的合作关系,评估公私合作中存在的潜在障碍,与国际社会有效合作。

4、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事件响应框架,加强事件响应方面的信息共享,提高所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5、鼓励创新。通过创新来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制定全面、协调并面向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框架,建立国家的身份管理战略,将全球化政策与供应链安全综合考虑,保持国家安全/应急战备能力。

6、行动计划。提出了近期行动计划10项和中期行动计划14项。

此外,美国政府发布的这份报告还在附录回顾了现代通信技术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框架的制定情况。

报告强调:

1、国家现在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2、现状已不能再接受;

3、必须从今天开始全国性的网络空间安全对话;

4、如果孤立地工作美国不可能成功地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

5、联邦政府不能完全委托或取消其保护国家免受网络事件或事故影响的角色;

6、与私营部门合作,必须定义下一代基础设施的性能和安全目标;

7、白宫必须领导前进的道路。

三、思考与启示

1、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国家战略地位,全面落实27号文件各项工作,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总结评估27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提出新的战略对策。

2、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统一领导和协调,既要各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更要相互配合。国家必须统一领导和协调。国家应恢复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从整体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技术与管理并重,控制源头,内外兼防,克服盲目封堵、打补丁的被动局面。

4、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从基础技术上做到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加大力度推进可信计算技术等核心产业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确定信息安全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安全应列为一级学科,培养各级专门人才,同时开展社会化的培训和普及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网络安全做得越来越好,我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四篇:空军信息化战略

中国空军实现三大转变 打造信息化条件下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吴国辉

2011-11-15 00:36:07 来源:人民网

伴随开国大典飞翔,迎着抗美援朝战火,经历国土防空洗礼,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人民空军在祖国万里空天走过了62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进入空天与信息时代以来,人民空军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新趋势,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进空军战略转型,关注空天一体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深化训练改革与战法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空天文化,已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攻防作战能力的战略军种。

适应军事变革要求,推进中国空军战略转型

信息时代,呼唤具有先进战略思想指导的战略空军。当今,信息技术给现代战争插上了叱咤风云的翅膀,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日益融合,空天进攻、全球定位、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空天力量已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已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人民空军站立时代潮头,放眼九天风云,紧贴国情军情和履行使命需要,跟踪信息化战争最新发展趋势,在不断认识信息化空天战争的新机理、新样式、新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谋划,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思想,突出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空天体系攻防能力,加快现代化转型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坚决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方针,在“攻”与“防”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方面突破“以防为主”的观念,强化“攻势作战”思想,形成战役筹划指导,发展多功能的三代战机及预警机、加油机,空中进攻力量及相应配套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提高了在战略防御态势下主动的战役战术进攻行动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极防御。另一方面,突破以“空战”为主的观念,确立以“空袭”为主导作战样式的思想,通过空中进攻,制敌于地面,打击敌防空体系,摧毁敌战争力量和抵抗意志。

二是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坚持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战略转型的基本途径,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发展效益。深化空军转型建设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空军战略指导理论体系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体系;根据空军战略要求和战役空军任务要求的格局,淘汰老旧装备部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在体制编制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构建精干高效的空军攻防作战力量体系,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进行综合保障配套建设,注重系统集成,提高情报、通信、领航、气象、电子对抗,工程维护和抢修救护等诸方面的综合保障效能。

三是由传统空军向空天一体力量转变。客观地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空军仍然是一支传统型空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空军按照经略空天的战略定位,确立“塑造空天优势、控制空天危机、打赢空天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空天制衡,增强战略积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速实现向空天一体型空军的战略转变。未来以“天基信息进座舱”为重点,着力形成天基信息支援下的航空空间攻防作战能力;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重点,以临近空间作战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初步建设空天一体化武器装备体系;发展现代防空反导体系,扩大空天活动范围,提高战略疆域空天监视能力,加速构建国家空天防御体系;加强战略预警建设,完善对地表空间的监控、管理体系,发展空中进攻力量,形成“以空制地”、“以空制海”强大威势,提高塑造并保持空天战略态势,遏制空天现实威胁,促进地区及至全球空天局势稳定的能力。

紧贴使命任务需要,构建攻防兼备装备体系

军事斗争,需要信息化空军装备体系。人民空军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快构建信息化攻防兼备装备体系,实现了由二代武器装备向三代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空地一体的作战指挥平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空军针对信息化战争体系与体系对抗的客观实际,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建设空地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能力。随着空警-2000、空警-200等新型装备投入使用,构建了“四网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空中战场的情报信息融合、快速处理与有效分发,使指挥机构、空中战机、地面防空兵器实现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干扰、打击与反打击、空袭与反空袭等行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作战,体系攻防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歼-

10、歼-

11、苏-30、歼轰-7等一大批新型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主战飞机陆续列装部队,预警指挥机、电子干扰机、空中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形成作战能力。超视距攻击、矢量近距格斗、精确对地打击、电子软硬攻防等信息化武器亮剑长空。通过引进与研制新型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已经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防空火力配套的作战体系,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具备抗击多目标能力与一定反导能力,初步实现了由防空型向防空反导型的转变。今后,随着歼-20等新型战机的横空出世,我空军还将实现三代战机向四代战机的突破,迈入隐型空军的行列,冲向信息化空天决战的新高度。

突出实战能力提升,转变作战训练保障模式

信息化带来战法创新与训练改革。新时期,人民空军瞄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坚持战斗力标准,确立了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和新的飞行安全观,颁发新一代军事训练大纲,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于是,共和国的雄鹰展开了大漠演兵,雪域飞翔,南海巡航,出国军演,努力探索由单纯的实装对抗训练向实装与模拟对抗训练相结合转变、由一般条件下对抗训练向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转变、由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军兵种联合训练转变,从而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新途径。

军事训练转型促进空军作战能力跃上了新台阶。具有对地打击能力的作战飞机比例显著上升,拥有中远程防区处对地精确打击手段,通过强化空中进攻作战训练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进攻力量明显增强;通过组织与参加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军事威慑行动和联合火力打击等重大演习集训,提高了高中级机关和指挥员联合作战的指挥谋略水平;认真组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加快指挥自动化系统整合,抓紧主要机场、阵地、指挥所等战场配套建设,整体作战能力明显提高;先进地空导弹、高性能防空雷达比例有较大提高,地面防空兵部队具有远距离拦截、梯次打击能力和抗大机动目标、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雷达兵部队具有了多目标警戒和多目标引导能力;地对空电子干扰能力和空降、空运能力也有新的提高。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增强,为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的信息化攻防兼备战略空军,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弘扬中国特色空天文化

强大的战略空军必须有坚定的思想导航与深厚的文化底蕰。空天与信息时代,人民空军处于职能使命拓展期、军事变革攻坚期、军事斗争深化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空军全体官兵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自觉听党指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胡主席、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捍卫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空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型空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空军体系作战能力,坚持走注重质量建设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始终保持了人民空军坚定正确的发展航向。

无垠的空天,为空军塑造独特的空天文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人民空军热爱空天,爱好和平,不好战,不忘战,不惧战,忠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人民空军以创造与传播空天文化为己任,在建军60周年之际,举办空天发展论坛,呼吁构建和谐空天,让世界的蓝天充满和平与希望!人民空军注重软实力建设,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空军特色文化,唱响“忠诚、勇敢、无畏、精飞”的飞行员之歌,培育“一献身三负责”的航空机务职业精神,组织多种样式的飞行表演活动,展示空天文化的独特魅力,等等。不仅丰富了空天文化内涵,而且增强了空军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打造人民空军良好的品牌形象,激励热爱蓝天的勇士为维护空天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论税收信息化

税收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地注重技术的引进,但在实施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文章结合英美等各国在实行税收信息化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对中国现阶段在税收信息化操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解决当下问题。

关键词:税收

信息化建设

信息共享

1引言

1.1什么是税收信息化

税收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管理、监控、服务水平,并由此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塑,进而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综合过程。

1.2现阶段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

“一个平台”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覆盖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统一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税收工作在统一、安全、稳定的网络化平台支撑下平衡运行。

“两级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税务局集中处理。主要任务是在“一个平台”的支撑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总局、省税务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两级数据处理机制,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使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机构趋于扁平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纳税服务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并使得数据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全局分析与局部透视相结合,全面提升数据利用的价值。

“三个覆盖”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国税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国税局、地税局管理的所有税种以及税收工作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电子化监控,并实现与有关部门的联网,以保证税收工作便捷、规范、高效进行。

“四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征收管理、纳税服务、管理决策和行政管理系统在内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税收征管业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税收征管系统,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纳税服务系统,面向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经济分析、监控和预测的管理决策系统和以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为处理对象的行政管理系统,以满足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专门税收信息化的人才 学术界目前仍然缺少对于税收信息化的深入研究,而税收信息化又落实于信息化,因此便归属于信息化的范畴。但是信息化的人才又无法完全适应税收信息化的要求。我们会发现,往往开发税收信息化相关软件的都是在信息化研究上有一定研究,但是在税收方面的研究只是一般,或是在税收方面很有建树,但是在信息化或者说对于电脑、网络也是半路出家,在后期经过无系统的学习,赶鸭子上架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在建设税收信息话的过程中缺少学术理论和税收、信息化双方面复合型人才的支持,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

2.2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

征管数据可能存在问题

由于税收信息化自身的不成熟性,造成税收征管的数据可能在真实性方面难以保证,并且由于信息化漏洞引发的危机也即为可怕。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

2.3税收信息整合差。

税收信息化建设层次偏低

与发达国家税收信息化比较,差距明显,层级较低,信息整合不足以及囊括信息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在信息共享方面也有不足,与工商、财政、社保、统计、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方面明显不足。

3外国税收信息化的现状与启示

3.1美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 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象。

3.2澳大利亚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 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 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3.3意大利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 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 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 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3.4日本税收信息化建设情况。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 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 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3.5外国税收信息化启示

由以上四个典型国家的税务信息化概况我们很容易总结出国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特点:一是信息全面详尽。各国税收信息网络均为遍及全国税收信息网络,涉及政府、金融、海关、工商、保险等部门和行业,所有信息应有尽有。每个公民的涉税及涉税关联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一览无余。二是信息高度共享,大多国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该公用数据网即我们常说的Internet。三是数据深度挖掘利用。国外许多国家的评税 及税务审计工作都是建立在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基础之上。在详尽信息的高度共享基础上的深度数据挖掘、分析,给税收管理带来最大的社会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的成功的税收信息化方法为我国的未来税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路。

4对于现阶段税务信息化所面临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从思想上、理念上认识到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今后要不断加强地税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适应新时期地税工作需要的地税干部。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对地税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和钻研计算机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为本单位干部职工学习计算机知识提供良好氛围。

4.2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 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 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 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 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4.3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 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 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 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 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 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4加大相关技术研究投入,完善税收信息系统

在重点大学设点专门研究,而后将相关知识加以普及。在重点大学设点研究,引进最新最有分量的专家、教授、税务干部攻关研究,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到本科、专科院校,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专门学科。

4.5加大相关人员技能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计算机中基础征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问题,存在“数据垃圾”,真假混杂使大家对数据都不敢用。究其原因,一是基层数据录入人员素质不高,产生误操作;二是工作责任心差,不认真审核把关,马虎应付;三是明知故犯,为某种目的而擅自改动数据;四是对计算机数据采集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措施,数据采集的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通过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来确保信息数据正确、及时、完整的可靠采集。

4.6加强监督管理,使税收信息化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现有责任体系。切实做到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是税收管理的工作重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新一轮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如随着综合征管软件全面运行,过去手工繁琐的管理程序应转变到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上来,从而真正达到精简工作程序的目的,切实改变因手工报表与机内报表同时报送及税务干部手工审签与机内审签表单而造成的重复劳动。

总而言之,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显著.税务行政管理信息化构想 [ J].税务研究, 2006 [2] 李显著.税务行政管理信息化构想 [ J].税务研究, 2006

[3]鲁兰桂等.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研究.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2008 [4] 魏国宏.我国税务信息发展的宏观思考 [ D].安徽: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2004.[5] 方卫平, 黄琼.税收电子化 [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下载论国家信息化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国家信息化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信息化战争

    论信息化战争 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攻歼战……这是我们常在战争片中看到的战斗场景。在那个狼烟年代,我军英勇战斗的故事和经典镜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的意......

    国家战略物质

    国家战略物质 战略性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一时的利益得失,事实上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地位。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均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加以有效管制,严格保护、大量储备成......

    国家大数据战略

    国家大数据战略——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大数据很忠诚,它真实记录人们的每个足迹,深藏功与名;大数据很任性,它的分析有根有据,拒绝流言蜚语;大数据很友好,它提供各种权威......

    信息化合作战略协议书

    四川阿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信息化合作战略协议书甲方:四川阿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乙方:四川阿艺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甲方:四川阿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四川阿艺世纪信息技术有......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42更新时间:2004-6-2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提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它认......

    论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精选)

    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摘要]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富有创新精神等优势,但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

    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姓名:尹鹏身份证号:***3160319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尹鹏引:人力资源战略......

    论非对称赶超战略

    论“非对称”赶超战略 牛兴振*** 刘军瑞*** 一、什么是“非对称”赶超战略 1.提出背景: 第一、我国与西方在一些科技领域差距越来越大,必须从“跟踪、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