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设置原则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原则
地级以上城市(包括部分州、盟所在地的县级市)依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三章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要求设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各城市核实本城市点位数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附件二中点位设置最少数量的要求,对最少点位数量超过20个的超大城市,可依本城市监测情况,在充分论证点位代表性的前提下,其点位数量可适当低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要求点位数量,但最少点位数量不得少于20个。当现有监测点位出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第三章第十五条所列情况时,可申请增加或变更监测点位;点位调整执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中第三章第十五条、第十六条、附件四和“关于增设和调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通知”环办[2007]48号文件中有关规定。
(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调整技术指标
监测点位原则上应采取措施保证监测点位附近100米内土地使用状况相对稳定,不得随意调整、取消和移动位置。
监测点位应严格按照《环境空气监测规范》(试行)的要求设置,点位周围50米内不得有污染源,点位主导风向与城市主导风向最大偏离小于45度。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增设技术指标
1)监测点位应设置在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若新建或扩展城市建成区与原城区不相连,且建成区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时,或与原城区相连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可增设监测点位;
2)按现有城市监测布设时的建成区面积计算,平均每个点覆盖面积大于25平方公里的,可在原建成区及新、扩建成区增设监测点位;
3)各城市区域的全部点位(含新增点位)所实测或模拟计算出的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与同一时期城市建成区原监测点位测得的污染物浓度的区域总体平均值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
4)新增点位数超过原监测点位数量50%的,必须在本区域实行加密网格监测,用实测或模拟计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区域总体平均值计算出30、50、80和90百分位数的估计值;用全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在同一时期的污染物浓度平均值计算出的30、50、80和90百分位数与估计值比较时,各百分位数的相对误差应在15%以内。
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变更技术指标
1)因采样高度变化、城市拆迁、后勤保障等条件变化造成无法进行正常运行的个别监测点位,可在小范围内调整,其移动直线距离不得超过1000米;因条件限制,在原点位直线距离1000米内无法设点时,经充分论证可在原点位直线距离1000米外设点,但其点位选择指标必须满足点位增设审核技术指标的要求。
2)调整的点位5年内不能再移动;
3)新变更点位与现有点位15个有效工作日主要污染物浓度对比偏差分析,日均值偏差小于15%。
第二篇:试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方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方式
试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方式
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方式
韩志广
河北省曲周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河北 曲周 057250
摘要: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两种管理方式的规定、措施、试用范围。
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子站管理方式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监测子站越来越多,监测设备型号也越来越多,监测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越来越重要。根据传统习惯,并且参照一些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可以分别采用本站固定人员管理(自管)或者委托有能力、资质的单位管理(托管)的方式。
1.自管方式
自管方式指有固定的管理机构,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经费较为节约,大多数单位都采取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1制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监测人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子站巡检制度》、《校准制度》、《标定规程》、《仪器定期检验规程》、《中午报送数据制度》、《数据审核、修约规则》。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在可靠的质量控制之中。工作人员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了对仪器设备的正常维护,降低了故障率,并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监控作用。
由于分析仪器牵涉到环保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光学多种学科,只有不段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慈祥工作。去仪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器厂家进行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参加国家总站、省中心站组织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质量保证技术培训。通过省中心站组织的“三基”考核,并需取得上岗合格证书,全部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
1.2严格子站巡检,安全措施到位
子站巡检是质量保证的关键。要保证子站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诊断其参数、空调情况、供电情况站房安全情况、卫生清洁等等并作详细记录。采样系统的日常维护:外采样管路至少半年清洁一次,三通电磁阀每季度清洁一次;采样管路每季度做一次气密性检查,同时分析仪器采样流量及多元气体校准仪也是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采样管路无堵塞、无附着和无泄露,使采样流量恒稳。采样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析仪使用的特氟隆过滤膜每周更换一次,拨码诊断轮参数每周诊断一次,确认其在正确范围内,并作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仪器在标准状态下运行。零气发生器的活性碳和分子筛等过滤材料每半年更换一次,臭氧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每半年检定一次。真空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套件,保证采样流量稳定,风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压缩机每月排水一次。在校准方面使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基准,并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抽测,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气体,采用有资质的气体生产厂家,使用到期后及时更换,钢瓶减压阀使用双级调压稳压结构。校零每周进行,校标最少每两周进行一次,线性度的测试每季度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更换钢瓶标准气体后将浓度输人到多元气体校准仪中)。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长期连续运行,无人执守,运行安全设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考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为防止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对仪器运行造成损害,子站都要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灭火器。为防止因外部原因导致子站停电,待供电恢复后,仪器不能恢复运行的事件发生,选用了匹配的带断电延时保护功能的稳压电源。为控制室内温度,安装带断电复位的智能空调。安装温度传感器,超过一定温度时,自动断电,保护仪器。
1.3完善档案管理,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运行发展做详细记录,比如子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所属的区域位置名称、代表的功能区类型、经纬度海拔高度、采样高度、监测项目、子站周围环境状况。从仪器开箱验收之日起即对仪器的型号、名称、出厂日期、出厂标识、验收日期、验收过程、验收结果、参与验收人员、验收审核及仪器的编号作详细的记录,并保存仪器设备完整的使用说明书,电子线路图及安装调试、运行操作规程等。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如标定记录、运行维护记录、事故记录、实验记录和质控记录等等。定期整理、备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完整的原始数据和原始记录对应的仪器运行时间记录,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并进行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每年的所有数据(小时值、日报、旬报、月报、年报及统计报表)都要刻录光盘存档。
2.托管方式
托管方式指将子站运行委托给有管理能力、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为保证托管的顺利进行,需对原来的子站维修人员进行配置和监测质量控制规程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子站质量控制工作更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它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仪器设备品种较多或者人员少或者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单位。
2.1具体措施:根据监测要求,明确托管工作职责。
托管单位需指定数名专职人员,负责系统子站的管理,具体子站巡检、仪器校准维护维修质量保证、档案管理;按时提交系统仪器设备易损易耗件、备品备件和标准物质的购置计划;配合实施子站站房维护维修计划;认真收集有关原始记录和各项管理记录,加强对技术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加强对子站监测数据的备份和数据保密工作管理;认真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出现故障时,在规定的期限内维修,确保系统准确可靠地连续运行;按系统质量保证的规定对系统子站定期检验、维护和检修;按系统管理规定和监测质量保证措施,认真制定和落实托管工作计划,对系统监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每月核查托管单位完成的子站仪器设备维护、检修、维修、检验、标定和送检等质控记录,督促其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整改;参与对托管单位的工作进行月度、季度考核和审核。及时了解子站站房的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情况;每年对分析仪器进行多点校准审核,严格按质量控制确定的性能判断的参考标准。
2.2双方责任和义务:双方应签定合同,按合同具体规定的权利义务来明确工作职责。
委托单位承诺按合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方支付相关维护费用;及时向承包方提供相关技术资料,配合承包方的工作;按时提供必要的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承包方的托管工作;托延经费支付,未能及时提供技术资料、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由此造成数据丢失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由委托单位承担责任。
托管单位承诺每两周巡检子站一次,进行预防性巡检,内容和本文自管方式一样。如果子站发生故障,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针对性巡检,排除故障;保证中心站机房数据的完整性;严格遵守子站管理制度,按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操作。如未遵守相关的制度和不按要求操作,根据情节轻重按管理制度对其处罚;严格遵守数据备份制度。
2.3考核内容
对子站的全年运行管理抽检和核查,由自动监测部门以及质量控制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包括(1)管理制度的执行贯彻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2)子站站房管理方面,比如站房维护、是否漏水、供电、安全防护措施、子站周围环境条件改变对监测的影响等资料);(3)监测数据管理,保密措施,各种统计报表;(4)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仪器设备运行考核、校准和标定的记录等等;(5)监测仪器设备和备品备件的管理;(6)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传递工作记录,标准物质的购置、保管、发放和使用情况记录。
3.结束语
各级监测站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都应该包括:监测子站、中心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每个子站的点位设置都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规范。子站管理模式上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自管和托管的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目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都是保证仪器设备维护及时,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有效。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浅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方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子站管理方式
【论文摘要】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两种管理方式的规定、措施、试用范围。
随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发展,监测子站越来越多,监测设备型号也越来越多,监测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管理越来越重要。根据传统习惯,并且参照一些先进城市的管理经验,可以分别采用本站固定人员管理(自管)或者委托有能力、资质的单位管理(托管)的方式。
1.自管方式
自管方式指有固定的管理机构,有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经费较为节约,大多数单位都采取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1制定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监测人员要明确其岗位职责,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子站巡检制度》、《校准制度》、《标定规程》、《仪器定期检验规程》、《中午报送数据制度》、《数据审核、修约规则》。有了这些制度的约束,才能保证系统在可靠的质量控制之中。工作人员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了对仪器设备的正常维护,降低了故障率,并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起到了监控作用。
由于分析仪器牵涉到环保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光学多种学科,只有不段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慈祥工作。去仪器厂家进行技术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参加国家总站、省中心站组织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质量保证技术培训。通过省中心站组织的“三基”考核,并需取得上岗合格证书,全部人员都做到持证上岗。
1.2严格子站巡检,安全措施到位
子站巡检是质量保证的关键。要保证子站每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并诊断其参数、空调情况、供电情况站房安全情况、卫生清洁等等并作详细记录。采样系统的日常维护:外采样管路至少半年清洁一次,三通电磁阀每季度清洁一次;采样管路每季度做一次气密性检查,同时分析仪器采样流量及多元气体校准仪也是每半年校准一次,确保采样管路无堵塞、无附着和无泄露,使采样流量恒稳。采样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析仪使用的特氟隆过滤膜每周更换一次,拨码诊断轮参数每周诊断一次,确认其在正确范围内,并作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仪器在标准状态下运行。零气发生器的活性碳和分子筛等过滤材料每半年更换一次,臭氧发生器的生产能力每半年检定一次。真空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套件,保证采样流量稳定,风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压缩机每月排水一次。在校准方面使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基准,并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对监测仪器抽测,校准过程中使用的标准气体,采用有资质的气体生产厂家,使用到期后及时更换,钢瓶减压阀使用双级调压稳压结构。校零每周进行,校标最少每两周进行一次,线性度的测试每季度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更换钢瓶标准气体后将浓度输人到多元气体校准仪中)。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是长期连续运行,无人执守,运行安全设施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考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为防止火灾等突发事件发生对仪器运行造成损害,子站都要安装了烟雾报警器,灭火器。为防止因外部原因导致子站停电,待供电恢复后,仪器不能恢复运行的事件发生,选用了匹配的带断电延时保护功能的稳压电源。为控制室内温度,安装带断电复位的智能空调。安装温度传感器,超过一定温度时,自动断电,保护仪器。
1.3完善档案管理,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建立运行发展做详细记录,比如子站所属的区域位置名称、代表的功能区类型、经纬度海拔高度、采样高度、监测项目、子站周围环境状况。从仪器开箱验收之日起即对仪器的型号、名称、出厂日期、出厂标识、验收日期、验收过程、验收结果、参与验收人员、验收审核及仪器的编号作详细的记录,并保存仪器设备完整的使用说明书,电子线路图及安装调试、运行操作规程等。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进行跟踪记录,如标定记录、运行维护记录、事故记录、实验记录和质控记录等等。定期整理、备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完整的原始数据和原始记录对应的仪器运行时间记录,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更改性,并进行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每年的所有数据(小时值、日报、旬报、月报、年报及统计报表)都要刻录光盘存档。
2.托管方式
托管方式指将子站运行委托给有管理能力、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为保证托管的顺利进行,需对原来的子站维修人员进行配置和监测质量控制规程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子站质量控制工作更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它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仪器设备品种较多或者人员少或者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单位。2.1具体措施:根据监测要求,明确托管工作职责。托管单位需指定数名专职人员,负责系统子站的管理,具体子站巡检、仪器校准维护维修质量保证、档案管理;按时提交系统仪器设备易损易耗件、备品备件和标准物质的购置计划;配合实施子站站房维护维修计划;认真收集有关原始记录和各项管理记录,加强对技术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加强对子站监测数据的备份和数据保密工作管理;认真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出现故障时,在规定的期限内维修,确保系统准确可靠地连续运行;按系统质量保证的规定对系统子站定期检验、维护和检修;按系统管理规定和监测质量保证措施,认真制定和落实托管工作计划,对系统监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判断。
每月核查托管单位完成的子站仪器设备维护、检修、维修、检验、标定和送检等质控记录,督促其对存在问题的及时整改;参与对托管单位的工作进行月度、季度考核和审核。及时了解子站站房的使用情况;每年对分析仪器进行多点校准审核,严格按质量控制确定的性能判断的参考标准。
2.2双方责任和义务:双方应签定合同,按合同具体规定的权利义务来明确工作职责。
委托单位承诺按合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承包方支付相关维护费用;及时向承包方提供相关技术资料,配合承包方的工作;按时提供必要的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配合承包方的托管工作;托延经费支付,未能及时提供技术资料、标准物质和维修配件,由此造成数据丢失和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由委托单位承担责任。
托管单位承诺每两周巡检子站一次,进行预防性巡检,内容和本文自管方式一样。如果子站发生故障,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针对性巡检,排除故障;保证中心站机房数据的完整性;严格遵守子站管理制度,按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操作。如未遵守相关的制度和不按要求操作,根据情节轻重按管理制度对其处罚;严格遵守数据备份制度。
2.3考核内容:
对子站的全年运行管理抽检和核查,由自动监测部门以及质量控制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包括
(1)管理制度的执行贯彻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2)子站站房管理方面,比如站房维护、是否漏水、供电、安全防护措施、子站周围环境条件改变对监测的影响等资料);
(3)监测数据管理,保密措施,各种统计报表;
(4)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仪器设备运行考核、校准和标定的记录等等;
(5)监测仪器设备和备品备件的管理;
(6)标准物质的管理,标准物质传递工作记录,标准物质的购置、保管、发放和使用情况记录。
3.结束语
各级监测站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都应该包括:监测子站、中心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每个子站的点位设置都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规范。子站管理模式上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自管和托管的方式,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保证仪器设备维护及时,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有效。
第四篇:电压监测点设置要求 - 中国电力资料网
电压监测点设置说明 供电监管办法对C类和D类电压监测点设置要求:
供电电压质量监测分为A、B、C、D四类监测点。并应随负荷及客户数量变化增减相应类别电压监测点数量。
1)A类——带地区供电负荷的变电站和发电厂的20kV、10(6)kV各段母线电压。2)B类——35千伏专线供电用户和110千伏以上供电用户应当设置电压监测点。
3)C类——35千伏非专线供电客户或者66千伏供电用户、10(6、20)千伏供电用户,每10000千瓦负荷(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设置1个以上电压监测点,所选用户应当包括对供电质量有较高要求的重要用户和变电站10(6、20)千伏母线所带具有代表性线路的末端用户。
4)D类——380/220V低压供电用户每百台配电变压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用户设置1个以上电压监测点,所选用户应当是重要电力用户和低压配电网的首末两端用户。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按照供电可靠性用户定义进行划分。2 电压监测点设置说明: 1)A类:电压监测点应安装在变电站中控室内能取到10千伏母线PT电压的屏柜内。2)B类:电压监测点必须设置在35千伏专线供电用户侧和110千伏以上供电用户侧。
3)C类是指10(6、20)千伏供电用户即专用配变用户,电压监测点必须设置在10kV配网线路末端专用配变高压侧处。
4)D类是指380/220V低压供电用户即公变的居民用户,电压监测点应设置在重要电力用户和低压配电网的首末两端,首端电压监测点可设置在公用配变的低压侧,末端电压监测点应设置在居民用户电表前。
年的总电量5)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 本单位所有专用配变去8760小时
6)C类电压监测点数量>
本单位C类用户平均负荷10000本单位公用配变总数27)D类电压监测点数量=
1008)电压监测应选择已取得DL 500认证的设备进行监测,其中包括电压监测仪、负控终端、配变终端,对于C类电压监测点可基本采用负控终端做为监测设备;对于D类电压监测,首端可用配变终端进行监测,末端必须装设电压监测仪进行监测。
第五篇: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法规名称】 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3-12-03 【正
文】
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设施管理办法
第 1 条
本办法依空气污染防制法(以下简称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项及第二十三条第二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本办法专用名词定义如下:
一、连续自动监测设施(以下简称监测设施):指可连续自动采样、分析与记录固定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稀释气体排放浓度及排放流率之设施。
二、连线设施:指监测设施之监测数据与主管机关进行连线作业之纪录档产生程式、执行传输模组之电脑与程式及电信线路。
三、全幅(Span):指公私场所依其空气污染物、稀释气体排放浓度及排放流率之实际排放状况,以监测设施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设定量测范围内所能量测之最大值。
四、零点偏移:指监测设施操作一定期间后,以零点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进行测试所得之差值。
五、全幅偏移:指监测设施操作一定期间后,以全幅标准气体或校正器材进行测试所得之差值。
六、校正误差查核:指以监测设施制造厂商或认可机构提供之标准滤光镜或其他校正器材量测不透光率,计算校正误差之查核方式。
七、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Relative Accuracy Test Audit, RATA):指以监测设施及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检验测定方法,同步量测固定污染源排放管道气体排放,测试三次以上,每次三组数据,计算相对准确度之测试查核方式。
八、相对准确度查核(Relative Accuracy Audit, RAA):指以监测设施及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检验测定方法,同步量测固定污染源排放管道气体排放,测试一次以上、每次三组数据,计算相对准确度之查核方式。
九、标准气体查核:指监测设施以两种以上不同浓度且未经稀释标准气体量测之数据,计算准确度之查核方式。
第 3 条
监测设施之种类及量测项目如下:
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不透光率。
二、气状污染物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
(一)二氧化硫。
(二)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
(三)一氧化碳。
(四)总还原硫,包括硫化氢、甲基硫醇、硫化甲基及二硫化甲基。
(五)氯化氢。
(六)挥发性有机物。
三、稀释气体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氧气或二氧化碳。
四、排放流率监测设施,其量测项目为排放流率及温度。
五、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指定之种类及项目。
第 4 条
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进行安装时,其安装位置、透光仪、数据记录器、校正用衰光器及光谱仪之规范,以及安装后之性能规格及确认程序,应符合附录一规定。
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监测设施进行安装时,其安装位置及数据记录器之规范,以及安装后之性能规格及确认程序,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八规定。
前二项各类监测设施监测数据之量测频率、纪录值计算、全幅设定、无效数据与时间之认定、无效或遗失数据之处理及系统偏移之校正计算,应符合附录九规定。
第 5 条
二个以上适用相同排放标准之固定污染源,其排放气体混合后经一个排放口排放时,得于混合后之排放管道设置监测设施。
同一污染源之排放气体经二个以上排放管道排放时,每一排放管道应设置监测设施。但排放量较小之排放管道,经主管机关核准者,得免予设置。
第 6 条
二个以上之排放管道,其排放气体来自相同型式、规模、操作条件及污染防制设备之固定污染源,得共同设置单一监测设施进行量测,且其连续监测时间应平均分配。
第 7 条
公私场所具有经中央主管机指定公告应设置监测设施之固定污染源,应依下列规定之一,向地方主管机关办理:
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已设置者,应于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及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二、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后应设置者,应于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提报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并于公告之日起二年内完成设置,且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及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三、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应申请设置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操作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并应于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时,并提报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第 8 条
公私场所具有经中央主管机指定公告应设置监测设施与主管机关连线者,应依下列规定之一,向地方主管机关办理:
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已与地方主管机关完成连线者,应于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二、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于公告前未与地方主管机关完成连线者,应于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提报连线计划书,并于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完成连线及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三、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之设置与连线经同时指定公告者,于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时应一并提报连线计划书,其连线完成期限应与监测设施完成设置期限一致,并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四、依本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申请操作许可证者,于申请时应并提报连线计划书,并应于提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时,并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第 9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汰换或量测位置变更时,应于汰换或变更三个月前向地方主管机关提报监测
设施设置计划书,于汰换或变更一个月前提报监测措施说明书,并于汰换或变更完成后一个月内提报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之连线设施汰换时,应于汰换一个月前函报地方主管机关,并于汰换完成后一个月内提报连线确认报告书。
第一项公私场所监测设施汰换或量测位置变更期间,其固定污染源应每周检测一次。
第 10 条
第七条 至第九条之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及连线确认报告书之项目内容,应符合附录十规定。
第 11 条
地方主管机关受理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之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或连线确认报告书后,应于三十日内完成审查。
前项申请文件经审查不合规定者,应通知限期补正;届期未补正者,应予驳回。补正日数不算入审查期限内,且补正总日数不得超过九十日。
第一项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监测设施措施说明书、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连线计划书或连线确认报告书与固定污染源设置或操作许可证一并提出申请时,其审查应依固定污染源设置与操作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办理。
第 12 条
前条经地方主管机关审查通过认可者,公私场所应依下列规定办理:
一、依监测设施设置计划书及连线计划书内容设置其监测设施及连线设施。
二、依监测设施确认报告书操作维护其监测设施。
三、依连线确认报告书与地方主管机关连线传输其监测数据。
第 13 条
公私场所应依下列规定进行监测设施之例行校正测试、查核及保养,并作成纪录,保存二年备查。
一、零点及全幅偏移测试,应每日进行一次。
二、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之校正误差查核,应每季进行一次。
三、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之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应每季进行一次,于每年一月至三月、四月至六月、七月至九月及十月至十二月期间内各进行一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得以替代查核方式或调整其查核频率。
(一)氯化氢监测设施得以标准气体查核方式替代。
(二)各量测项目之相对准确度皆小于其性能规格值之二分之一者,自下
一季起得改为每半年进行一次。
(三)各量测项目之相对准确度连续两年符合其性能规格值者,自下一季
起每年得有一季应依相对准确度测试查核程序进行,其他季执行时得以相对准确度查核或标准气体查核方法进行。
四、依监测设施制造厂商提供之使用手册进行例行保养,并对校正标准气体及校正器材定期进行查核。
五、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校正测试或查核。
前项测试或查核程序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九规定。公私场所应于执行前项第二款及第三款之例行查核前五日通知地方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公私场所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监测设施应符合附录一校正误差之性能规格;其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与排放流率监测设施应符合附录二至附录八相对准确度及准确度之性能规格。
第 15 条
监测设施之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中华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起,应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二、中华民国九十五年一月一日起,应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前项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T-(Du+Dm)
P=─────────×100 %
T-t
P :每季有效监测时数百分率,单位为%。
T :固定污染源每季操作时间,单位为小时。
t :监测设施汰换时间,单位为小时。
Du:监测设施无效数据时间,单位为小时。
Dm:监测设施遗失数据时间,单位为小时。
第 16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监测设施依附录九量测频率及纪录值计算所得之数据,应作成纪录,并依下列规定保存:
一、每次量测之原始数据及其校正数据,保存三十日备查。
二、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六分钟平均数据纪录值、气状污染物、稀释气体及排放流率一小时平均数据纪录值,保存二年备查。
第 17 条
第十三条 及前条之纪录公私场所应于每月十五日前,依中央主管机关规定之格式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前一月份之纪录。但其监测设施与地方主管机关连线传送监测数据者,不在此限。
第 18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与主管机关连线者,其监测数据应由传输模组以网路或电信线路向地方主管机关传输。
前项传输模组之功能规格应符合附录十一规定。
第 19 条
经指定公告应与主管机关连线之监测设施,其监测数据传输频率依下列规定:
一、即时监测纪录:
(一)自本办法施行日起至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其监测
数据超出排放警戒条件时,应每六分钟传输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每十五
分钟传输气状污染物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
(二)自中华民国九十四年一月一日起,应每六分钟传输粒状污染物不透
光率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每十五分钟传输气状污染物平均数据纪录值一次。
二、每日监测纪录应于次日上午九时前传输。
三、每月监测纪录应于次月十五日前传输。
前项第一款第一目之排放警戒条件指粒状污染物不透光率六分钟数据纪录值连续四次以上或气状污染物一小时数据纪录值超过排放标准。但空气品质有恶化之虞时,地方主管机关得调整之。
第一项与主管机关连线传输之监测纪录,其数据类别及传输格式应符合附录十二至附录十四规定。
第 20 条
前条之即时监测纪录及每日监测纪录,应于传输模组保留十日备查;每月监测纪录应于传输模组保留三十日备查。
第 21 条
公私场所监测设施之连线设施发生故障无法于四小时内修护时,应于故障发生之日起二日内,检具修护措施及预定修护完成日期,向地方主管机关报备。
前项修护期间之监测数据应依附录十二至附录十四之格式,以磁片、光碟片或其他电子储存媒介,每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
第 22 条
公私场所固定污染源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检具相关证明文件,报经地方主管机关核准后,免设置监测设施。但应每周检测一次。
一、属紧急备用之发电设备运转率低者。
二、既存固定污染源因采行湿式洗涤之污染防制设备,致不透光率监测设施无法准确量测,并采行粒状污染物最佳可行控制技术者。
三、既存固定污染源因制程特性无法停炉者。
四、既存固定污染源因设置连续自动监测设施致烟道结构安全堪虞者。
前项每周检测结果连续三个月均符合排放标准,且其排放系数值差异在百分之二十以内,并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固定污染源或污染防制设备操作条件关系式后,得报请地方主管机关核准,调整为每个月检测一次,并应于每月十五日前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前一月份之操作纪录。
第一项及前项固定污染源每周及每个月检测一次者,应于检测后三十日内,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空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报告。
第一项所称既存固定污染源,系指固定污染源于本办法发布施行日前已建造完成、建造中、已完成工程招标程序或已完成工程发包签约者。
第 23 条
前条第二项应向地方主管机关申报之固定污染源或污染防制设备操作纪录,其内容如下:
一、每日固定污染源原(物)料、燃料用量或产品产量及其操作条件之纪录。
二、每日污染防制设备操作条件之纪录。
三、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纪录。
第 24 条
违反第七条至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一项第一款至第三款、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一项、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项或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者,主管机关应依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25 条
本办法除另定施行日期外,自发布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