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诏安美营畲族村调查
闽南畲族的闽南化
——以福建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
张小聪
漳州市政协在最近的一次姓氏调查发现,全市共有蓝姓34114人,钟姓24045人,雷姓651人,盘姓23人。此次调查还显示,至今诏安、漳浦、龙海、华安等地还分布着畲族居民,其中蓝姓主要分布在漳浦赤岭、湖西,龙海隆教,华安官畲村等地;钟姓主要分布在诏安美营村、漳州郊区茶铺村、松州村、宏道村及华安安坪村等地,雷姓主要分布在华安、平和、东山等地。闽南这些畲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畲族文化的保护存在什么样的危机等现实问题,应引起畲族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福建最大的民族村诏安美营畲族村为例,通过对该村畲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分析和探讨畲族闽南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
一、村落简介
诏安,旧为南诏,隶属漳浦县,明嘉靖九年(1530)置县,地处闽粤交界处,是福建的南大门,东连云霄,西临广东省潮州饶平县,南临东海与南海交界处,东南与东山县隔海相望,北接平和县,特别是与广东潮州饶平县,两者不仅山水相连,而且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姻亲交织,关系密切。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且都是钟姓,共有13400余人,主要分布在白洋乡汀洋村、深湖村,深桥镇的港头村、双港村和西潭美营村,其中又以美营村最多。1
《诏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西潭乡美营畲族村是福建省最大的民族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城10多公里。村下设13个小队,共有6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多外出务工或在家做工,全村总面积,其中耕地5000多亩,山地、果地6530亩。村落居住区域十分集中,布局错落有致,基本框架呈比较标准的长方形,东沿东溪,西至环西路,南抵环南路,北至沈寨路,村中有一条纵贯东西的大巷,把整个村庄一分为二,村庄的中心区域位于南部,主要在两个祠堂周围(见示图1)。
二、美营畲族文化的遗产
在美营村调查起,笔者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去发现挖掘有关畲族文化的记忆和物件,一是找族谱,后来发现了《美营家谱》;二是访谈,与一些可能知道历史传说的老人(因为年轻人是不会关注这些的)谈天,知道了“布衣伟烈”与筑“皇陂”的传说故事,及他们对待畲族及畲族文化的态度;三是寻找一些遗留至今的实物,目睹了“美营三宝”。
1、《美营家谱》
《美营家谱》的获得十分不易,很费周折。刚开始在访谈中询问是否有族谱的时候,村里人都说以前有,在文革中烧毁了。后来在个别人口中获知村里有位老人好像曾经有一个手抄本。当我想去采访这位老人的时候,又听说他两年前已经过世了。经过多方询问,才得知这个手抄本家谱已在村里老支书手里。但由于在最近的一次村选举落败,这位老支书对村里的事情有一些抵抗情绪。最后在一位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人的带领下,拜访了这位老支书,并如愿看到了这本抄手 本的《美营家谱》。当时如获至宝,后来翻开一看,才不免又所失望。《美营家谱》共20页,大约5000字。大部分记载的都是钟姓的渊源,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价值不大。其中只有提到美营开基祖钟植的故事才算与美营有点关联,现抄录如下1:
南宋端平二年(1235),(萧)洵公受潮州邑宰善政爱民,后在潮阳城南侧家,妣陈氏生子一名昭元。洵公休官居渐有次,遣子到漳州省祖,道经福建两亭,宿于叶家客店,慕店家女贤淑,昭元故为赘婿,然而不敢告其父,后连生三子,长规、次真、三植,未几,因病卒,葬客店侧旁,而洵公在潮久待杳无音信,决意亲往探究,一日途中偶然避雨叶家店,遂见三小童为戏,其貌酷似昭元,其中一小儿把扇玩弄,视之,有洵公亲笔,乃昭元之物也,再询问店主,方知情由。时与叶主人商量道,我(萧)家单生一子,叶家单生一女,一女母原为美营村人,现外祖失嗣,说起来三姓全不可绝嗣,长的规归我带去潮阳开代祖,次的真在叶家开代祖,三植今后去美营村外祖开代祖,以三姓之美德也。因此钟萧叶乃一血统也。
从这份记载看来,钟姓在美营的开基时间应该在宋末元初之际。刘克庄在《漳州谕畲》在指出畲民与蛮、瑶、黎、蛋等其他民族时提到,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这说明,在宋代时候,闽南漳浦一带,便有畲民居住活动,而在明以前,诏安县一直隶属漳浦。这证明,钟姓在宋末元初之际开基美营是极有可能的。但令人疑惑的是,1 《美营家谱》,钟丹桂录,未刊稿。该家谱在谈到钟姓来美营的时间时明确说明是“元末明初”。另据载,在钟植来美营继嗣之前,美营已有何、叶等其他姓氏在居住。如果上述时间都正确,我们有理由推理认为,伴随着钟姓的多次迁入和不断繁衍壮大加以对他姓的排斥和同化,才使美营村逐渐由一个杂姓村变成一个钟姓村落。
很遗憾的是,我们没在家谱中看到盘瓠的故事,没有畲族的影子。
2、群体的记忆
在美营村村民的记忆里,恐怕只有一个人和一件事是他们永远难以摸去的记忆。因为这个人是美营村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他给美营村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和实惠,理所当然要成为世代的记忆。因为这件事是美营村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还感动了天神,并给美营村的后代带来了无尽的福祉,也当然要成为永恒的记忆。这就是“布衣伟烈”钟生与筑“皇陂”的故事。(1)布衣伟烈
明洪武年间,美营村青年钟生,受洪武帝御赐“布衣伟烈”封号,准其布衣进朝见驾,引来美营村关于开凿“皇渠”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传说钟生自幼聪明好学,志向高远,其外祖父乃朝廷礼部尚书。钟生弱冠之年,到南京外祖父处游学,恰逢皇太后寿诞,洪武帝诏令大臣每人献寿联百对为太后祝寿。钟生素知外祖父博学多才,而此次却为献寿联一事犯难,深感奇怪,遂问其详。尚书大人道,此次皇上要求严格,每对联的对仗、平仄要求严格,既要祝贺太后长寿,又要 歌颂升平。一联尚难下笔,况乎百对?钟生道,这有何难?遂与外祖父讨论一番,代作寿联百对。
皇太后诞辰之日,大臣们献上寿联,洪武帝遍观寿联,觉得礼部尚书的联无论是对仗平仄均很严谨,且立意新颖、大气。着意祝颂圣朝和太后高寿,龙颜大悦,赞赏有加。尚书大人跪禀皇上说,寿联系外孙钟生代作,请皇上恕罪。皇上惊奇,遂下旨召见钟生,见其乃一少年书生,竟有此才学,大喜,遂想留其在朝为官。钟生想,自己年纪尚小,孤陋寡闻,未登进士,岂可受封,故推辞,不肯受封。洪武帝见钟生知书识礼,对其人品更加赞赏,赐其“布衣伟烈”封号,可以布衣进朝见驾,又问钟生有何要求?钟生跪地奏道:小民家乡五营之中,有良田三千亩,要么缺水受旱,要么大雨成灾,年年欠收,村民流离失所,请皇上下旨开渠引水灌田,可保丰收。此举一可减农民生活之苦,二可增加国家赋税。洪武帝见其不图私利,既为家乡百姓着想,有理有节,大加赞赏,立即命太监蒋金台带旨南下美营开渠引水。
(2)筑皇渠:
奉旨修渠太监蒋金台,原籍江西,平素忠君爱民,办事勤谨。他到美营村后,立即会同当地绅士研讨筑渠事宜,召集本地及南靖、平和、漳浦、云霄等县的民工,以乌山之(即现在的诏安县亚湖水库位臵)为起点,沿山坡与农田之间迂回开渠筑堤,直至官洋尾(现新兴寨面前),全长二十余里。当时的乌山亚湖地方,是一荒芜之所,除农田外,山坡地棘刺横生,蝼蚁成群,遍山雾霭瘴气,民工水土不 服,生活不惯,困苦不堪。钟生率美营村民,身当士卒,承担最难最艰巨的工程。在美营村钟姓村民感召下,民工与村民团结一致,日夜加班,眼看渠道和坡头闸门竣工在即。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由于诏安地处海口,天气说变就变。就在一天夜里,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沙石随着山洪汹涌而下,几乎把渠道填平,筑渠民工几乎全部掩埋。次日,蒋太监察看工地,痛心疾首,命村民寻找尸体,在渠边就地安葬,平地成为小山堆,号称万人堆,并把竹拐杖插在堤坝边山坡地,发誓在百日之内要渠成堤固。此后,蒋太监每日亲下工地监造渠堤,民工们见蒋太监年纪这么大,又是朝廷钦差,还亲自动手,个个精神大振,士气高昂,不辞劳苦,日夜拼搏。堤坝终于在百日之内竣工了。可就在欢庆胜利的时候,蒋公公却病倒了,村民们请来当地名医为其治病,终见无效,不久,蒋公公便病死在美营。美营村村民把他安葬在渠道上游的一个小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座山命名为太监山,整个山岭称为太监岭,把渠道称为皇陂,并为蒋太监塑造雕像奉祀在钟氏宗祠,也被一起安葬在渠边,后称之为“万人坑”。1
在这两个故事中没有看见畲族的痕迹,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被汉化,并对汉学造诣很高的青年是如何博得最高统治者的欢心以及褒奖的。
3、美营三宝
“草药衣”、“太监竹”、“龙泉井”是美营村三宝。没去调查之前,1 通过访谈录音与《美营家谱》中的记载整理而来,主要报告人:钟绍昌,65岁,退休村干部,钟太生,70岁,退休教师,采访时间为2007年8月27日。就听说美营村有“三宝”,更由于被《闽南日报》报道过,所以它们的名气很响亮,凡是到初到美营的人都会先睹为快。参观美营三宝,也成为上级领导来视察时必有的节目。以下是《闽南日报》对美营三宝的介绍和描述,现扼要摘录如下1:(1)、草药衣:
美营村地处乌山脚下,古时这一带人烟稀少,草木丛生,夏秋间瘴气弥漫,村民们常因此感染生病。为了防病治病,村民们常上山找药材,有的用来熬汤喝,有的编织成衣披在身上,防止染上病毒。当时村里有一位妇女,贤淑善良,聪慧能干,平日劳作中对各样格外留心,经过大量采集,耐心甄别品察,她找到了多种疗效明显的草药,配制成简单的方子,为村民们祛邪去湿,解除畲民许多病痛之苦。据说这件“草药衣”就是她从一种药草中抽丝缝织而成的,当时村里凡有小孩头痛发烧的,把这件衣服放到锅里煮一煮,然后喝汤,病就好了。这件独具民族特色的女式夹衣,是当时畲族妇女流行的通用服饰,蓝色花纹,正面缀有五个琢成向日葵样的铜质圆形纽扣,边角十个花瓣清晰可触,款式朴素大方,针功精巧细致,长命锁与吉祥花环绕成的图案左右对称,线条流畅,整体和谐,如一幅韵味悠长的水墨画,让人赏心悦目。由于年代久远底色已略显灰黑,质地柔韧,衣服领口间滚边上的草丝纤维整齐细密,清楚历历,拿近些似乎还能闻出它散发出淡淡的草药味。这件“草药衣”至今陈列美营村“成礼堂”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闽南日报》,2004年7月26日。(2)、太监竹:
当年钦差蒋金台奉旨督造“皇陂”,中途突然遭暴风雨泥石流,前功尽弃,遂把拐杖插于渠边坡上,发誓百日内修渠成功,果然于百日内完成,蒋太监却积劳成疾,不治而终。在他死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插下的竹拐杖竟然突出新芽,发了叶,随后一天天长大,竟长成了枝繁叶茂的竹林。此竹比较奇特,与一般的竹子有很大的差异,其一,其他竹子空心直径大,竹壁薄,而此竹竹密度小,较翠,其三,此竹子竹节外观弯曲,而竹目里心却是直的。据说,目前我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此种类或类似的竹子。现存的这根“太监竹”外表呈黑褐色,修长笔直,长2.6米,直径2.5厘米。重1.3斤,共十节,竹心径约1厘米,竹壁厚实,柔韧坚硬。据说,目前我国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现此品种或类似的竹子。当地群众认为,这是蒋太监的一片忠君爱民之心感动了天地,才使竹拐杖入地生根发芽,长成竹林,于是就把这种竹子叫做“太监竹”。(3)、龙泉井:
美营村大宗祠“成礼堂”右侧有一口独特的“龙泉”古井,井口圆形,直径一米左右,井沿高约半米,井框是用一块整石磨成八角型套上的。传说未建村前这里是一口泉眼,畲民移居后人们就在这泉取水饮用,泉水长年不枯竭,甘甜爽口。后来村人从山上取来一块巨石,凿成泉眼一般大小的洞并磨成八角井框套上,并在周围砌上灰埕,这样既牢固别致,又卫生清洁。村民们为了感念这口古井,在井旁建了一个小庙,设“福德公妈”神位,四时以香火供祀。
在这三宝中,就数“草药衣”是最珍贵、最价值。“草药衣”本是畲族妇女穿的一件普通的上衣,但由于浸泡了草药,具有了治病的功能,才被当作神物一直保留下来。它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年的历史,那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件蓝色花纹的畲族女衣里面含有草约且年代比较久远。这件无意保存下来的畲服向我们暗示了这个村落的先辈们曾经的服饰习惯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它也是美营村除了钟姓之外,能证明其畲族身份的最有力也是最后的证据。
三、美营畲族的闽南化
作为福建省最大的民族村,最大的畲族村,美营村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村民们也以此疑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但当你步入村庄,试图去寻找一些与一般汉族村落所不同的畲族特征时,你就会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除了姓钟,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闽南村落:语言、服侍、居所、信仰、习俗等都已闽南化,没人会穿畲服、没人会讲畲语、没有会唱畲歌,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与盘瓠、狗之间的故事,当村里派人去华安县寻祖,带回两张狗头画像时,还被村领导秘密藏了起来,怕影响不好。可以说,美营畲族村在实质上已经被彻底同化为闽南人了。
在闽南地区,畲族的“闽南化”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美营村的闽南化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在历史上,这种汉化过程,既有外在统治的需要,又有自身生存的需要。一方面,官府极力想把“化外之民”变成“编户齐民”,以便更好地加以控制和征收更多的 赋税,另一方面,作为畲民自身,要在汉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里生存下去,特别是像美营村这样处于汉人村落包围之中的不利地理位置,就必须要不断地向汉正统文化靠拢,建祠堂,编族谱,与汉人通婚等,主动汉化。笔者在康熙《诏安县志》中发现了一例畲族女为忠节献身的故事,现摘录如下1:
钟尾娘,三都人(今西潭乡),钟邦华之女,年十八,适生员胡士麟,舅姑先丧,事祖姑以孝闻。嘉靖四十四年,麟以家贫,教书五都,得病。氏闻之,废食三日,遂与家人往视,进汤药挽二日而麟死。乃赁舟载尸以归,舟中哭甚哀,家人慰解之,氏仰天大哭曰:“我为妇人,以夫为天,夫既丧矣,上无舅姑,下无子女,有死而已”。及夫尸入门盖棺已毕,而潜入卧房自缢死。事闻,知县梁士楚为文祭之,仍立扁以 其节。
钟尾娘虽为畲族女,嫁给汉人生员胡士麟后,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以夫为天”,夫死妇随,已经被汉化成一个汉族妇女,死后跟众多汉族“忠节”妇女一样,受到官府的“认可”和“褒奖”。
四、畲族文化的保护危机及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营村的村民们对自己的畲族身份忌莫讳深,十分谨慎,在不断汉化、闽南化的过程中不断集体失忆。到了当代,如果不是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视和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梳理,美营畲族村和众多已经被闽南化的畲族村就和普通的闽南汉族村落一样地平静地生活、生存下去,以致最终遗忘自己的身份和历史。对于美营 1康熙《诏安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忠节》。村来说,公元199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们和其他一些钟、蓝、雷、盘姓村落一样,被划为少数民族畲族村。刚划定的时候,还有一些村民心里不大舒畅:跟其他周围闽南人一样过日子不是很好吗好?为什么又要改成少数民族呢?这样会不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会不会受到国家的歧视?后来听说,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扶持政策,不会歧视而是更加重视,村民以后在教育、生育、经济等方面都享有优惠政策,这才慢慢习惯下来。由于人口较多,美营村在划定畲族以后,比较显眼,逐渐成为县、市、省的明星民族村、重点照顾村,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十佳村”、“五好党支部”、“五好民族村”“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当然,这也跟他们的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村委会近些年来,也认识到民族村的诸多优势,主动出击,争取资金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成绩显著。这是诏安机关报《丹诏报》2004年对美营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报道和介绍1: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美营村民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现有耕地5000亩,山地、果地6530亩,种植水果5580亩,主要有青梅、龙眼、荔枝等,年水果总产量200万斤,年产值100多万元,粮食总产量375万斤,年产值190万元。2003年以来,引进香港超大现代农业、漳州市辰鑫铸锻有限公司和宏达毛织厂等企业,解决技术工人150多人,富余劳动力4百多人,增加农民收入150多万元。
在很多领导眼里,畲族是一种政治资源,可以利用它来发展经济、1 《丹诏报》,2004年。改善村里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畲族文化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是一个形式,上面来人视察、检查工作就拿出来摆摆样子,“表示表示”就可以了。所以,珍贵的“草药衣”平时才会被赤裸地丢弃在一个潮湿的角落里,“太监竹”则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上,很容易被人当作材火烧掉,而所谓的“龙泉井”也只不过是一口早已枯竭而无人问津的弃井。
在村民眼里,畲族则意味着很多的优惠和实惠,这点是最重要的;畲族文化只是一种符号,一个空洞的名称,没有人在乎它的包含的内容,没有人关心他的历史,更谈不上保护和弘扬了。
美营村本身除了畲族的称号和几件遗物,其实和其他的闽南村庄已没什么两样了,再加上这样的漠视的态度。我们可以预见,在将来,美营畲族村的称号还将继续保留下去,如果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变的话,美营村闽南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一些仅有的能表明畲族特征的实物由于保护不力而消失,一些知道点美营历史文化的老人将逐渐去世,美营村最终只剩下一个空洞的称谓——畲族村,村民们也只能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称呼——畲民!
图1:美营村村庄布局图
第二篇:2010年治平畲族村工作总结
2010年治平畲族村工作总结
治平畲族村位于集镇所在地,全村442户,人口1769人,其中少数民族120余户,五百余人。全村林地面积17533亩,其中毛竹林面积9860亩,耕地面积1293亩,主要支柱产业是竹业、烟草、特色种植。2010年人均收入为5860元,村财收入16万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目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努力深化“168”党建工作机制,大胆先行先试,开创了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通过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各项工作均走在全乡前列,先后被评为市竹业开发十佳村、县文明村、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村、第二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下面,就我村2010年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突出特色抓生产,多种产业促增收
一是立足特色优势,大念“竹经”,重点发展竹产业。治平畲族村山多地少,农民收入70%来自竹业,这既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也是村工作的重心。为促进我村竹业的良性发展,今年继续引导竹农培育丰产毛竹林基地2000亩,低产林改造1200亩,新增竹山公路10公里,鼓励村民多加工闽笋干、黑笋干、春水笋等。同时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办厂,加工竹系列产品,提高竹产业的附加值。为农民竹业增收开辟新渠道,今年竹业人均收入可达2500元以上。二是按计划种植烟草400亩,发展烟叶种植大户15户。由于今年受冰冻灾害和6.14洪涝灾害的影响,烟叶损失达40%,产值仅实现36万元,比上年减少42万元。三是稳定粮食生产,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亩,推广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实现了粮食大丰
收。四是重点抓了特色种植业。全村扩大辣椒种植面积200亩,蔬菜种植面积150亩,地瓜种植面积100亩。这些特色种植喜获丰收,农产品质量好,市场价位高,可为农民实现人均创收800元以上。五是加大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的力度。今年转移外出就业人员460余人,仅此项人均收入可达700元。今年虽受冰冻、洪灾的影响,但全村人民不畏艰难,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抗灾自救,全村实现人均增收300元。
二、心系灾民抓重建,创先争优保民生。
今年六月中旬,由于连日强降暴雨,我村多处村落引发滑坡泥石流,数十户房屋倒塌,直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给我村高山村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村基层组织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积极抗灾自救。脱离灾难后,乡村两级干部根据宁化县委提出“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的工作部署,积极动员,稳健推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搞好灾后重建工作,让受灾村民尽快恢复生产、住进新居。结合新村建设工程,我村规划实施江下坝新村建设点建设,新村规划面积39亩,规划建设户107户,第一期规划建设55户,现安置造福工程搬迁户34户,灾后重建集中安置21户。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加快进程,让受灾村民早日住进新居,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亲力亲为,坚持走在第一线,勇当排头兵,日夜兼程,大力弘扬“5+2”、“白加黑”的精神,向工程建设进程要速度,向新村建设要质量,急群众之所急,需群众之所需,克服了资金短缺、用工难、工程招标难等等难题。为了将重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稳步推进,治平畲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各项任务设岗定责,实行党员包户责任制,一对一结对子。党员个个争当先锋,奏响创先争优集结号,营造了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的工作氛围,树立起畲乡基层党员新标杆,为村民当好获取信息的“外交家”,为村民与
金融机构、设计公司、建筑公司之间架起一座服务型的桥梁,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灾民极大地帮助,为重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当前,已完成主体建设14户,三层在建户21户,完成二层主体20户,在春节前可确保全部搬入新居。
三、强基础抓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一是防洪堤建设300米,总投资26万元,二是新建农民休闲健身场所、篮球场等项目总投资12.5万元。三是修建了水毁、水陂、水圳1200米,投资8.6万元。四是抓好新村整治,对村本点村容村貌进行重点清理,街道改建380米,下水道清理700米,新建水沟300米,新建垃圾池4个,河道清理500米,对江下坝沿新路及河道边区域进行绿化,创建江下坝绿色新村项目总投资180余万元,逐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积极做好民事调解工作,村民发生矛盾和纠纷时,村调解会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调解,及时处理,不留隐患,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今年调处纠纷6起,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二是倡导文明新风,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主题活动,还对村民开展了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活动。今年我村矛盾纠纷、赌博现象明显减少,未发生一例刑事案件,为我村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落实民主管理
一是深化“168”党建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年初,以召开支部会议、发放意见表、个别交流的方式向村民征求意见建议,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后,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确定工作的重点,对工作项目进行分解,并制定
具体实施方案,将各项事宜责任到人。同时动员全体党员切实行动起来,当先锋做表率,组织实施各项目,切实推动我村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一流的基层党建先进村。二是完善和落实村级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村两委联席会,研究部署村务工作,并以会代训;三是抓好党员队伍发展建设工作,今年培养新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四是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情况通报和重大事务征求意见的制度。凡是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坚持村财收支日清日结,每季度张榜公布,不断完善村财务管理。
六、2011年工作计划
虽然上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推动我村发展建设的事业还在继续。对此,村两委下阶段的中心工作将做如下安排:
第一,继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为顺利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村两委干部责任到户,每个村干部挂包3户,帮助村民解决在重建过程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譬如:工人联系、材料供应、资金保障等方面问题。以便更好地实现“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的“三保”目标,确保21户灾后重建户在元旦前搬入新居。
第二,抓好村本点环境整治,努力创建省级生态村。一是按照“六化”要求,着力解决杂、乱、散等问题。抓好集镇所在地大街小巷“三清六改”整治,改建下水道、水沟480米,建立垃圾池4个,宣传带动全村改厨、改厕、改圈。二是加强河道两旁环境整治的力度。拆除河旁42栋猪圈,改建防洪堤300米,种植绿化树,规划绿化带,铺设长420米,宽5米的人行街道,使我村逐步实现村容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建设目标。
第三,继续狠抓计划生育工作。落实目标责任,采取村两委挂包计生户和人盯人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计生对象动态,全面落实育龄妇女“双查”和节育措施,力争我村计生工作跨入县先进村行列。
第四,进一步抓好笋竹资源开发及药材、辣椒、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利用当地笋竹资源优势,策划并联系笋竹开发商到村考察论证,酝酿建设笋竹成品加工企业。鼓励竹农多开通竹山公路,增大竹山管理效益;策划推广种植药材、生姜、蔬菜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提高农民年收入。
第五,抓好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寻求并协调省市县相关单位政策、资金扶助,结合村自筹,有重点地解决村民反映急迫的通组公路、竹山公路、饮水、人行小桥、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逐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第六,抓好村部规范化建设。立足现有基础,对村部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进行规范设置,整修老年活动中心,新建科技文化活动室,使村部规范、整洁,为促进村两委规范化办公以及为村民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创建一个崭新而又良好的环境。
成绩和荣誉只代表过去,治平畲族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将继续推进。我们在看到荣誉的同时,也应正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克难求进的精神,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精心工作,为治平畲族村的发展建设不断的努力前行。
治平畲族村党支部治平畲族村村委会2010年12月28日
第三篇: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介绍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情况介绍
大洲镇外焦村大路自然村位于我区东南部,距市区28里,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48户,201人,其中雷姓畲族19户、71人,林地2000余亩,毛竹900余亩,去年人均收入3400元。
大路自然村雷姓畲族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有着深厚的畲文化底蕴。是我区畲族的主要聚集地,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质素,有自己的语言,有古遗的独特的风情。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是我市首家以群众自发,公司模式运行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展示、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目前有100%村民已入股参与开发“农家乐”。原造纸厂拆除后的场地已建起“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主要开发项目有:
1、畲族风情旅游文化娱乐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博物馆一座,内设立畲族服饰展示区、图腾文化文物展示区、诗词书画摄影根艺展示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对歌台,利用三月三,七月七等畲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的歌舞节,进行畲族文艺专场演出。
2、畲族饮食文化区:新建畲族土特产购物店、“畲家菜”餐饮服务摊档、畲族饮食街、畲家茶艺馆、畲家客栈等。
3、旅游观光区:畲族古山寨、畲家古村落(桃花源)、江南小三峡、竹海园、九瀑十八潭、天然滑道——石涧坑、绿色长廊、江南绿春湖湿地等景点的开发
第四篇:霞美畲族小学田径兴趣小组总1
霞美畲族小学田径兴趣小组总结
2012年春季
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兴趣小组有机结合起来。兴趣小组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在此方面我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现将田径兴趣小组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期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细致周密的安排,从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队员的恢复和体制方面的检测,都要做到周密的布置,使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状态下,完成训练,另外对学生的管理做到,科学管理,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通过业余训练提高竞技水平,做到全面的发展。
2、鉴于本学期内坑镇小学生运动会,在本学期初就根据比赛的时间做到相应的安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使学生能保持训练的正常开展,又做到了及时调整好状态,适应比赛的需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使竞技水平做到稳中有升,完成本学期学校交给的体育兴趣小组工作任务。
3、我们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以及季节气候等因素,创造性地进行训练。
4、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让学生自主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5、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6、通过田径训练,学生身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各项运动技能得到有效发展,能够适应比赛要求。
总之,学生的兴趣是可以激发和培养起来的,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实验总结,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五篇:浙江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田野调查
浙江某地畲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初步调查提纲
同学们可以参考以下调查地,选取自己的实地调查(即:田野调查)样本地。
某地=调查地
1、衢州地区龙游县(沐尘乡);江山市
2、丽水地区:
丽水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丽水市青田(箬坑村、松阳县板桥乡、象溪乡、裕溪乡)、遂昌县(三仁乡、大拓镇、石炼镇)、龙泉县(竹垟乡)、云和县(雾溪乡、安溪乡)、景宁(鹤溪镇、大均村、双后絳村、东弄村、封金山、东坑镇大张坑村)、3、杭州:
建德市(仅5个村:高桥村、小溪源村、胡村源村、团结村、双泉村(莲花村))淳安县(千岛湖镇富泽村),桐庐县(峩山乡)。
1.调查地基本情况
1.1.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简介
1.2.区域文化特色(畲族民族文化特征)1.3.目前经济文化发展概况与水平1.4. 畲族与非畲族基本情况及散杂居格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
2、调查地畲族概况调查
2.1.畲族自治县、民族乡、村成立的由来 2.2.畲族基本情况。
概况:人口、性别、年龄、姓氏、教育程度、职业、畲语、来源、家庭、家族或村落;
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种植养殖业、第三产业; 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生活用具;
节庆、婚丧嫁娶、巫术、迷信、民歌、民间文学; 行为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
3、调查地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1.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内容。
3.2.政府对畲族相关民族政策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政府拟采取进一步政策及效果预测。
4、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与复兴(待细化补充)
4.1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消解
外部原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移民
内部原因:谋生、受教育程度、自我民族意识、攀比或从众心理 4.2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4.3 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5.畲民族社会变迁
5.1.生产方式变迁
5.1.1. 主要从事何种劳动?其总收入构成如何? 5.1.2. 从事产业、职业变化、区域结构的变化。
(1)传统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及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状况。
(2)替代传统农耕生产:从事农副业、手工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等职业情况及比例。
5.1.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变化 5.2.生活方式变迁
5.2.1.新旧生活方式对比(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酱醋茶)5.2.2.新生活方式是否建立,具体情况如何? 5.3.行为方式变迁
经济效益观、文化消费观、教育投资观的观念。5.4.组织结构变迁
5.4.1.家庭家族、基层政权组织结构。5.4.2.事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 5.5.价值观念变迁
5.5.1.传统产业(农业)下的价值观:小富即安、安土重迁、巫术 医术、亲族社交圈、重农轻商。
5.5.2.新的价值观:生活、消费质量要求、信息需求、知识学习教育需求:民族知识、国外知识、民族语言知识、文化消费需求、生态环境意识。
5.5.3.教育相关的文化观念。
5.6.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变迁
5.6.1.旅游强化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民族同一性自我认识增强、本民族文化记忆加强、本民族自豪感。
5.6.2.族群边界的认识。5.6.3.民族意识是否增强
注意事项:
1.调查对象为: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畲族、非畲族普通民众;畲族、非畲族名流;
2.调查分深度访谈和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将抽象问题具象化,通过若干具体设计体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