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德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做法及启示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贾希为
今年7月20日一8月10日,我随“北京市政府市政公用行业管理改革培训考察团”赴德国参加短期培训考察。在此期间,我们分别与德国大学教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市政府官员,就德国的城市能源、公共交通、水务、城市园林等市政公用行业管理和改革的做法进行了深入交流,参观考察了科隆发电厂、亚琛污水处理厂、柏林交通运输总公司、柏林水务公司等市政公用企业。德国市政公用行业管理改革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德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德国是一个社会市场经济国家。传统上德国政府曾通过建立或购买拥有不少国有企业。其目的是通过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发展调节市场。德国的国有企业在二战后,在加快德国重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先后于1959—1965、1970-1976、1982年至今三次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目前,德国的国有企业无论资产量还是企业户数都已不多。
德国法律规定,为市民提供水、电、气、热、公共交通、园林、住宅、地上和地下设施、学校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规定性自治事务,也就是地方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在几次私有化过程中,德国政府对市政公用行业一直非常慎重。由于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并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地方政府在市政公用行业一直保持控股地位,不少领域还实行国有国营的形式。
德国政府逐步认识到,继续沿用传统方式建设和运营市政公用行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一方面,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单靠政府投资资金明显不足。特别是东西德合并后的东部地区,过去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如,东西柏林合并后,出现两套城市管理机构,政府人员工资上升到每年70亿欧元,而整个收入每年只有80亿欧元,工资支出占到了收入的约88%,每年需要借债20-30亿欧元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市政公用行业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不高,不少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巨大的财政补贴成为城市政府日益沉重的负担。因此,从1982年开始,德国对市政公用行业实行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行公私合作(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把竞争机制引进市政公用行业。这场改革还在进行中,但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促使运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提高,节约政府开支,而且扩大了融资渠道,加快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二、部分政府职能市场化运作
这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有些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的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对承担这些职能的政府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分步将有些政府部门转化成企业化组织。以姆尔海姆市为例,1989年政府决定将园林局等政府机构实施企业化改革。第一步,将其改为由政府全额拨款的类似国有企业的园林协会,同时成立园林监督委员会,相当于德国企业的监理会,其成员为议会议员,负责协会的重大决策或调整,将原园林局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按照企业经营要求进行调整,形成监督委员会——园林协会——下属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时协会还不是一个独立法人,但建立自己的财务中心和核算体系。第二步,逐步减少财政拨款,到2004年,财政只支付协会60%的费用。其不足部分需要协会通过经营收入解决。最终的目标就是将其转化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在完全转化成企业之前,协会享受公共机构免增值税的待遇。
其次,逐步将这些机构承担的义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姆尔海姆市园林局转化成企业化单位后,逐步将规划、施工、护理等业务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委托给社会。协会主要承担成本控制、园林警察、施工监督、技术监督和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其他业务。通过公开招标,还可以测算自己完成类似项目的成本。如果以后类似项自己完成更节约就尽可能自己实施。通过这种市场化运作,2003年一些公共场所相同量的清洁护理费用比1998年减少46.6%,草坪护理成本减少18%,这样就使在财政支付一定的情况下,自己效益最大化。又如,柏林的公共绿地和园林绿化过去一直是政府机构直接做。后来,通过改革政府机构,原来的职员除部分进行培训转岗外,其他人拿政府工资回家,业务通过招标让私有企业做,结果成本大大降低。
再次,按照新的职能定位进行职员管理。姆尔海姆市的做法是,对原有雇员继续留用,由财政支付这些人的工资,直至他们退休或转岗。从1999年到2004年,一线工作人员通过自然退休减少13人。职员空缺时按照企业标准用劳动合同方式招聘新职员。在新体制下,由于单位效益与个人绩效挂钩,每一位职员对协会的认同意识增强,越来越关心协会的成本和发展。到2004年在职员工资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总成本不断下降的目的。
三、面向市场放开经营权
1、在坚持政府拥有所有权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标,让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选择经营者。由于提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是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虽然政府把经营权委托给了企业,但责任仍在政府身上。因此,政府在委托给企业经营权时,严格市场准入,与企业签订严格的委托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
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参与竞标的企业必须具有相关成功经验,具有良好的资质条件等。这样既可预防不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同时一旦这些企业出现违约,有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是明确经营企业违约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如,污水处理企业要保证按照联邦和州污水处理法规定的标准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如果不达标排放污水,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将受到处罚,并要对由此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赔偿。因此,合同必须明确规定,政府因此受到的处罚和支付的赔偿金最后要按合同处罚条款由经营污水处理的企业负担。
三是政府保证企业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一旦将生产经营权委托给了企业,不得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主要从污水处理的结果进行监管。同时,企业行使经营自主权不能违反劳动、安全等法律法规。
四是政府必须明确经营企业获得合理收入。主要是指保证经营企业的收入抵补经营成本后获得正常的利润。
首先,科学客观计算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次,明确收入,包括收费收入和不足部分政府给予的补贴。其中收费收入主要取决于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制定。市政公用产品价格主要由生产企业制定,但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要进行价格听证等程序。价格调整的主要依据是物价指数和工资指数的变动。这样,政府补贴也就有了客观依据和标准。再次,委托企业经营的时间一般不宜太短,因为企业有一个适应过程,时间太短企业要面临太大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合同期限为10年,但可以先签一个三年的试用合同。
五是经营企业必须承担企业的财产保护责任。经营公司不能对已建设的企业财产任意处置,而且必须保证接受政府的监督检查。如果经营公司对企业的财产造成损失,必须赔偿。
六是严格市政公用企业处理经营利润。一般只能把占资产4%的部分用来分红,超过4%的部分一般不能分红,也不能用于投资到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得到政府补贴获得的收益形成的利润,超过4%的利润必须投到主营业务。没有获得政府补贴的业务收益形成的利润,可以用于投资到其他领域的业务,也可以用于分红。
2、择机出售部分国有股权,但政府仍然拥有绝对控股权。如果政府放弃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保证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成本会很高。同时,一旦企业出现倒闭,政府不能像对待其他企业那样不管。如原东德的罗斯托克市曾将其自来水企业私有化,由于经营亏损严重陷入倒闭,最后政府只好接管。现在也有一些政府准备放弃绝对控股权,但决定采取持有黄金股的办法,在出售股权后对市政公用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控制。
德国城市政府出售部分市政公用企业股权,其目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赤字。市政公用行业收入稳定,风险低,股权都能卖到好价格,选择适当时机出售部分股权能为政府带来巨大收入。二是增加对企业的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出售合同一般都有明确条款,要求接受股权企业在一定年内追加多少投资。为此,政府一般都采取定向出售部分股权,要求接受股权的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三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一方面,政府在选择企业时要求接受股权的企业具备较好的经营业绩,有良好的历史记录,而且明确规定在若干年内,不得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另一方面,接受股权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也会改进管理,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如柏林水务,经过议会通过批准,在1996年协议出售部分股权给法国水务,获得17亿欧元收入。协议规定,不能裁员,只能自愿退休或者自然退休;2003年前水价保持稳定;2009年前追加25亿欧元投资,70%用于管网和下水道。目前协议都得到执行。
四、多种方式吸引资金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在增量方面德国采取了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的方式(PPP)不断推进。
1、保付代理模式。政府建立项目,通过公开招标将某个项目委托私有企业建设,并给予建设企业20—30年的项目经营权,但政府保留将该项目购回的权利。私有企业以该项目未来经营的部分收益以债权的形式转让给信贷机构以获得相同数额的现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和经营,利率通常比市场水平低。优点是:政府不用直接投资和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自有资金或者信贷资金进行建设经营;由于项目是私营企业与政府合作,融资时可以利用政府的信用,降低融资成本;政府拥有对该项目的最终所有权。缺点是:只适合那些能够运营获取收入的项目,如污水处理、高速路等,而对于那些不能运营的项目如城市道路则难以运作。
2、BT模式。融资方式基本与BOT模式相同,所不同的是投资建成的设施如建筑物、街道、桥梁等供市民免费使用,企业的收入来自政府今后的财政支付,一般为20—30年的报酬。优点是:政府不用一次拿出巨大资金,可以通过今后的财政预算逐年支付费用,这对那些不能运营的项目如城市道路等尤其实用。其缺点是:政府最后还是需要支付成本,而且由于财政预算程序复杂,还款周期长,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增加运作难度。
3、租借模式。政府通过招标选择私营企业,该企业融资设立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地产买卖或继承权合同,将政府拥有的地产出售给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然后将该建筑委托经营公司经营。同时,政府与项目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借该建筑,一般为20年,分年支付费用。如,政府需要一栋大楼。只需说明这栋楼的用途、成本和交工期限。然后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一家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负责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工程中各个关节的问题,甚至包括以后的运营管理。如柏林市政府出资建设的柏林大学科技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节约建设时间两年,而且比政府直接建设节约50%的成本。如果运营也交给总承包商,他们为了将来更方便节约成本运营,有时建设质量会更好。优点是:政府可以从出售地产中获得收入,同时,充分利用专业公司的专业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减少日常经营维护费用。私营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稳定的收入。
4、基金模式。由信托机构和信贷机构共同成立基金,通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或两合公司形式。基金通常运用自有资金(大约40%)和政府担保借贷(大约60%)运作项目,公开招标建设商。同时政府与基金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租用设施或建筑。
5、经营模式。由政府与私有经营企业组建新股份公司,政府与私有经营公司通常分别拥有70%和30%股权。政府跟股份公司签订长期经营合同(18年),政府通过向居民收费支付股份公司费用,政府拥有合同期满收购私有经营公司拥有的股份公司股权的权利。股份公司向信贷机构贷款(主要是政府信用)。股份公司将经营权委托给私有经营企业经营。
6、合作模式。政府与私营公司共同成立产业公司,政府拥有51%的股份,私营公司拥有49%的股份。私营公司主要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产业公司用招标选择建设商。项目建成后又以招标的形式选择企业的经营者。
五、严格实施行业监管
德国在市政公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建立严格制度,加强监管,保证改革平稳推进。一是政府保持对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即使是出售股权或建立公私合作公司,政府也最低持有51%股份,高的达75%。其目的是保证政府在特定时期能顺利履行其职责。二是建立特殊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严格监管。通常,对市政公用企业成立股东大会——监理会——总经理。监理会由政府、银行、协会、职工等方面推荐的代表组成。监理会负责制定经营计划,审定企业决算,委任、撤职、解聘总经理,确定年终审计员。监理会设立顾问委员会(地区经济界代表)和管理委员会(外部专家),对企业经营为监理会提供咨询服务。三是严格监管制度。由于这些项目有政府投资,或者向居民收费,因此议会对项目审查严格,同时这些企业还要接受环保、卫生、防疫等政府部门监督,防止损害公共利益。
六、东德私有化改革的主要做法
1989年东西德统一以后,德国政府立即着手对东德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他们的做法是,首先成立托管局,将东德国有企业划归托管局,由托管局具体组织实施私有化。
托管局处理东德国有企业的思路是,先将企业进行改制分类,然后区分不同企业进行私有化。东德当时有316家大企业,涉及资产价值1540亿马克(760亿欧元),就业人数150多万人。托管局先将这些企业拆分成8000家企业,然后由将8000家企业细分成12000家企业,把那些配套企业、辅业分出来。然后对这些企业进行改制,并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改造。先期出售企业获得150亿欧元收入,对1600多家企业进行关闭,涉及160万欧元。在设计方案时兼顾考虑投资、就业、地方利益、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时间上力求越快越好,因为企业的价值随时间推移快速减少。经过1990年-1992年的准备,到1994年私有化基本完成。剩下的企业基本是无法出售的企业。最后,出售企业获得300亿欧元收入,托管局为出售企业进行的环境整治、清偿企业债务、追加基础设施建设等解决历史问题,还净贴30亿欧元。
私有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协议出让。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快。由于协议主要靠谈判达成协议,谈判过程也不够透明,企业价格的确定往往不是最好的。特别是遇到谈判拖延,时间越长,企业的价值缩水越多,对购买者越有利。二是上市出售。这种方式基本没有成功使用,主要是很难根据企业过去的情况确定企业的现值。三是招标拍卖。一般用于小企业。托管局出底价,价高者得。购买小企业的有经营者,也有为了扩张市场的其他企业。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就业。无论哪种方式出售,关键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其中主要是确定企业的现值和未来价值。现值包括固定资产,特别是房产价值。未来价值包括市场潜力。通过综合得出企业的效益价值。操作难题是现值和效益价值的差异。如东德的汽车厂,有当时未来16年的订单。但这不是面向市场的订单,市场化后这些订单就没有市场价值,在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对于买主来说,如果购买一家企业不如新建一家企业,就不会购买。同时他们还要考虑政府给予什么优惠政策。
私有化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就业。由于东德实行低收入高就业政策,新的投资者购买企业不可能保留那么多职工,必然有部分员工下岗,有的企业需要裁减一半以上员工。二是原来的企业技术差、管理差,资金缺乏,需要追加很多资金才能保证购买后正常运营。因此,在托管局出售企业过程中,买主只要承诺追加投资,保证就业,政府有时还补贴购买者,以促成企业转让成功。在东德私有化过程中,德国政府共计拿出了30亿欧元补助。但也有一些投资购买者,在购买企业后不兑现承诺的。他们往往会说,现在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如要继续追加投资,保证就业,企业就难以经营下去等等。最后政府由于考虑到破产面临的更多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七、几点体会和启示
德国关于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和对东德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主要做法,德国专家认为,由于国情不同,即使照搬到西方其他国家,也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认为其中的一些思路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由于我国市政公用行业建设相对滞后,特别北京正处于加快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时期,不仅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质量快速提高、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过去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扩大融资渠道,吸引多种社会资金,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
(二)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必须明确目标。从根本上讲,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是要引进竞争机制,使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实现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建设和运营效率逐步提高,或者数量和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建设运营成本逐步降低。不能把市场化改革简单等同于私有化,因为这只能导致国有垄断变成私有垄断。不能把引进竞争机制理解为转移或免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也不能把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理解为促使该行业企业以利润为目标进行经营,因为很多市政公用产品的效益难以定量化为经济效益。
(三)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必须同时改进和加强监管。由于市政公用行业的特殊性,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如经营权放开、出售部分国有股权,对政府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逐步完善和严格市场准入,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资金实力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其次,要促进监管科学化、客观化、透明化。无论是存量改革还是增量改革,要尽可能使用公开招标等手段,防止黑箱操作。第三,监管技术和手段要逐步提高。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尽可能定量化核算,保证使用政府补贴的建设运营落到实处。
(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必须精心设计方案。无论是行业改革还是企业改革,都必须根据改革目标和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兼顾各方面利益。一旦条件充分,要抓住有利时机快速推进,力争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改革目标。如,公开招标经营企业时,要努力完善协议,应尽可能把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清楚。
(作者单位:北京市国资委研究室)
第二篇:德国、瑞典、芬兰行业组织发展状况及启示
德国、瑞典、芬兰行业组织发展状况及启示
文章来源:产业调查局 2006-06-05 15:32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内容摘要:为了解和借鉴国外行业组织先进的运行和管理经验,发挥行业组织在维护产业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应对我国入世“后过渡期”产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新形势,经部领导批准,由产业损害调查局刘云清巡视员带队,组织了有关行业协会参加的“行业组织在维护产业利益,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考察团”,赴德国、瑞典、芬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考察,我们了解了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法律环境、运作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发挥行业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开展行业组织工作,加快我国行业组织特别是工商领域
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一是考察国外行业协会发展状况、运行模式、机构设置,工作职能,运行机制、组建方式、有关法律法规等;二是考察国外行业协会在贸易救济中的作用;三是考察国外行业协会在企业和
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四是国外政府在行业协会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团先后考察了德国外贸批发协会、瑞典企业联合会、芬兰纺织品工业协会等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组织,考察的主要方式包括:专家讲课、座谈交流、交换资料,实地考察和参观。根据事先拟定的考察计划、重点任务和讨论提纲,认真听取了情况介绍,深入了解了重点问题,多方搜集了文献资料,并利用时间进行
了整理和研讨,考察活动结束后,考察团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通过考察,我们了解了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法律环境、运作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发挥行业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开展行业组织工作,加快我国行业组织特别是工商领域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3国行业协会情况
(一)德国、瑞典、芬兰3国行业协会发展概况
德国 德国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组织。德国的行业协会可以分为公法形式和私法形式两种协会。具有公法性质的是商会,企业主和企业必须依法参加。私法性质的协会是私人经济组织自愿联合形成的,其主
要职能是在协会自治的框架内代表其经济利益。
从法律上讲,德国是商协会相关立法最完备的国家,除《基本法》和《民法典》外,还有《德国工商会
法》,这是公法协会的主要法律依据。而《社团法》则是私法协会最主要的法律依据。
从组织形式来看,行业协会重行业联合,这类组织的成员以行业为主,多带有自愿性;商会重本地区企业的联合,会员不分行业。国家法律强制性规定企业必须参加商会,各地区、各州分别建立了商会,最后在联邦一级形成最高级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纵横交错、既有分工又能相互协调的组织网络。从功能上讲,德国的行业协会可以分为市场型协会和经济型协会。市场型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对市场条件和市场价格施加影响,这类协会主要包括合作社、标准化委员会、工会等,其主要功能是确立工资、休假制度,在供货条件等方面确立标准,制定德国工业标准等;经济型协会主要包括德国工业联合会、农业联合会、纳税人联合会、房地产业主联合会等,其主要功能是简化税法、降低税率、促进进出口,对标准的制定等施
加影响。总的来说,行业协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延伸,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喉舌,他们代表的是行业中所有
企业(会员)的利益。
瑞典 瑞典行业协会的起源较早,从14世纪起,随着商业的发展,众多行业协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中自
发形成、发展起来,属非官方机构,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瑞典行业协会是依照国家宪法的相关规定而组建的,宪法在行业协会发展中起到了保障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瑞典现已存在大量的行业组织,并建立了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和运行制度,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瑞典政府主张自由贸易,不干预协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协会保护会员的利益,会员也依靠协会的帮助,体现了协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自律特点。行业协会的组建和生存完全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由企业自发和自愿组成,其根本宗旨就是为企业服务,并围绕着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确定其职能。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是本行业的专家,他们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发展服务,所以行业协会已成为权威性社会中介机
构。行业协会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费的收入。
企业通过申请加入行业协会,行业协会通过申请可再加入瑞典企业联合会。在各类协会中,又以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行业协会最为活跃、最富成效。各协会会员企业的人数多则上千人,少则2-9人(在瑞典,中小企业较多,雇员250人以上的属大企业,2-9人的属小企业)。如:瑞典企业联合会成立于2001年,是瑞典行业协会的总会,目前有47个行业协会成员,55,000个企业成员,150万个雇员,几乎所有行业协会都
统一到企业联合会。
芬兰 芬兰素有“协会之国”之称,其行业组织的建立是依照国家颁布的《协会法》,组织形式多是以各种协会、联盟、委员会、联合会等形式存在。这些组织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其运作与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芬兰的行业组织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行业性协会。行业协会的成立与组织运作遵循自下而上自愿的原则,代表其行业的利益,从事专门的活动。其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会员会费,也有一部分咨询服务费。其中有些行业组织因承担一定的带有政府机构特点的职能而接受政府的资助。二是专业性协会。如芬兰全国律师事务所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协会、审计师事务所协会等。这类机构主要从事专业性服务和某些方面的监管,包括代政府收税、稽核企业帐目、代公司按年收入报税等。芬兰的行业组织不论是半官方的,还是民间性的,都是以公益为宗旨,入会采取自愿的方式。芬兰行业组织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行业综合性、公益性与非
营利性、服务性和民间性等特点。
(二)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职能
虽然各国行业协会在职能上各有侧重,但是,他们都承担了一些共有的职能,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职能。其首要任务就是向会员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信息、咨询、法律方面的服务;组织对
企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服务和沟通国际联络渠道等。
二是协调职能。一方面,在协会内部,要维护会员之间公平竞争的权利,对会员进行必要的协调,甚至制定一些行规或公约,进行集体的自我约束,保证正常的生产和销售秩序;另一方面,在协会外部,代表会
员们的利益,协调同其他商会、协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三是纽带职能。即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双向联系的纽带。行业协会可以接受政府委托,执行一部分管理职能,但更多的情况是在其会员中贯彻政府的宏观管理意图和经济政策,敦促会员遵守国家法规和职业
道德等。与此同时,又代表企业的利益,反映企业的要求,向政府提出建议。
(三)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
欧洲3国的行业协会主要是公司化运作,运行方式是自主管理,竞争发展。行业协会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协会为政府提供服务大都为有偿服务,政府对协会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相关法律,协会的成立程序主要是依照相关法律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有些协会设立董事会(协会的最高领导机构),董事会成员由各主要会员公司的领导人组成,并经选举产生。行业协会均设有高效职能部门,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如:芬兰纺织工业协会只有12名工作人员,在芬兰和欧盟总部都设有办公室。
行业协会的经费收入主要以会费为主,会费的交纳按照企业年收入的5-10%进行收取。另外协会也通过发行刊物、广告、展览会以及个性化服务等收取费用。协会内部设有专门的财务机构,每年提出预算,提交董事会通过后执行,决算由聘请的专业审计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进行审计,并定期向会员公布。
(四)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特点
一是企业和个人为共同利益自己组织设立行业协会。在现有的几十万个行业组织中涉及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以大的产业特征进行分类的协会如贸易批发协会,也有以专业特征进行分类的协会,如会计师事务所协会等,协会的设立都是企业和个人出于自身的共同利益要求而自主建立的。二是依法登记注册。行业协会要取得合法的地位,必须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登记注册,这也是政府对协会的重要管理手段。协会的设立必须确定行业协会的名称,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的宗旨,主要工作和权利与义务,并有完善的内部工作规则,包括办公地点、机构设置等重要事项。三是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如税收减免和必要的资
金支持等。
(五)欧洲3国行业协会的作用
欧洲3国的行业协会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表会员的利益,影响国家的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行业协会利用靠近政府、贴近会员的特殊地位,及时密切关注有关立法和政策信息,根据会员的需要,进行游说,反映会员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使得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行业及会员的发展。在考察期间我们发现,许多行业协会都设有与政府等有关部门联系的办事机构,如他们分别在所在国政府和欧盟总部驻地设有专门的办公机构和联络人员。我们在访问瑞典和芬兰行业组织时,他们都提到:在中国与欧盟的纺织品摩擦中,两国的行业组织为保护本行业企业的利益,分别向本国政府和欧盟谈判机构进行游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顺利解决中欧纺织品摩擦问
题尽了最大的努力。
2、为会员提供所需的各项服务
信息咨询服务 3国的行业协会把信息咨询服务作为为会员服务的重要内容,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信
息系统。其咨询内容包括贸易指南、出口信息、政策研究等,内容非常广泛。
培训 3国的行业协会非常重视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进行技工培训,以提高工
人的技能。
协调雇主与雇员的关系 协会内设有专项基金,专项用于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行业协会不仅代表雇员的利益,也代表雇主的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协会站在公正、公平的角度给予协调,作好服务。推进技术进步 这是行业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行业协会非常重视本行业内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推广
工作,采取各种方式推进本行业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使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
化解和解决贸易纠纷 主要工作是组织本行业的会员积极参与反倾销等贸易措施的申诉和应诉工作,并
为会员提供咨询和法律帮助。
三、启示和建议
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走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其职能设置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检验证明是科学合理的,这无疑对我国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
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快立法,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积极发挥我国行业协会在维护企业、行业利益、推动行业发展
中的作用。
欧洲3国的行业组织都是依法设立,政府对行业组织的管理也是通过立法来实现。我国目前仅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没有关于行业组织的相关立法。建议政府立法部门结合我国行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借鉴包括欧洲等国家在内各国行业组织的立法经验,组织有关方面尽快出台有关行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建立和健全我国工商领域行业组织的法律法规,保障行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律,强化自身建设
政府部门应指导行业协会充分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抓好自身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清自身性质,找准位置,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坚持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当好政府的助手和企业的参谋,在政府与企业、会员与会员、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提供全方位服务。要正确处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关系,在完善工作制度上下功夫,通过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自律机制。要着眼长远,从打基础入手,解决从业人员老化、专职比例低、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考察学习等途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业协会专业工作队伍,行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在行业组织的发展中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我国行业组织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虽然国家给予行业组织许多的支持,但还没有通过法律加以明确,原有的一些规定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我国行业组织的成长还处于改革和发展时期,经费来源有限,因此政府对行业组织应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
减免所得税等,并应随着政府财政条件的改善,逐步扩大税收减免的范围。
(四)在行业组织中设立专项基金。国外行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为此,行业组织内设有专门机构建立和管理专项基金或保险金。基金和保险金用于协助解决企业中雇员的薪酬、生
病、失业和雇主因雇员罢工等出现的经济利益等问题,基金和保险金的费用来自会员。
目前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如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等劳资纠纷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运用行业组织的特殊地位,在行业组织中建立专项基金或保险金,用于解决目前我国行业中出现的劳资纠纷问题,基金或保险金可以从会员会费中提取,同时政府
给予必要的支持。
(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面对入世“后过渡期”的新形势,政府应积极引导行业组织主动运用WTO规则,维护本行业利益。不仅要代表本行业的企业积极参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工作;同时,在本行业的企业受到损害时,积极代表他们向政府提出贸易救济的诉求,成为本行业产业安全的维护者。
第三篇: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性关键岗位服务规范
文章标题:市政公用行业服务性关键岗位服务规范
一、自来水生产供应业服务性关键岗位服务规范
1.抄表收费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仪表大方,举止文明。
(2)敲门轻重适度,主动表明身份来意,对用户开门配合应致谢,工作完毕,礼貌道别。
(3)抄表到位,准确抄读,发现水表
或水理疑问,应对用户说明,在表卡上做好记录,按有关规定处理;水费帐单发送到户。
(4)抄好地下表后,应盖好箱(井)盖,确保行人、车辆安全。
(5)催交欠费,问清原因,耐心解释,收清欠费,当即给予收据。
(6)抄表收费不弄虚作假,不刁难、要挟、报复,不从中捞取好处。
2.业务接待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接待室内外环境整洁,公开办事制度和服务纪律。
(2)用户来电话,铃响三次内应接听,先致“您好”,然后自报单位。
(3)用户来访,耐心解答,语言亲切,不推诿扯皮。
(4)用户来信,认真处理,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答复。
(5)接待用户礼貌、热情、耐心、周到,不擅自离岗或与工作无关的事。
(6)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不以水谋私。
3.维修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
(2)上门服务表明身份,说明来意,举止文明。
(3)接到用户报漏,小修24小时内修复;用户失约,发放“再约通知单”;大漏应立即止水,连续修理。
(4)文明施工,保证修理质量;正常情况下需要断水,应事先通知用户;施工完毕,请用户要施工单上签名。
(5)对用户损坏自来水设备,按规定合理收费,不得损公肥私;在维修工作中,不得刁难、要挟用户。
4.查勘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
(2)上门查勘服务,主动表明身分,说明来意,举止文明。
(3)对用户提出的接水申请或图纸不符合规定时,要耐心解释,热情指导。
(4)对用户接水报告秉公办理,未经上级批准,不得擅自发放报装单,不得借机向用户“吃、拿、卡、要”。
5.管道施工岗位:
(1)管道安装工程要挂牌施工,应注明施工路段、工期、施工单位、施工负责人和监督电话。
(2)施工场地应与车辆、行人分隔,设安全护拦,夜间应设警示灯。
(3)施工要便民。穿越路口应放置过板,土方堆放、沟内排水要按规定处理施工现场机具停放、材料堆放、工棚搭建除经批准断绝交通者外,要保证车辆、行人通行。
(4)施工期间要注意保护其他地下设施,施工后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5)计划断水,三天前应通知用户;紧急断水应及时通知重要用户,并通知有关部门做好解释工作。
(6)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向用户收费或摊派用户做辅助小工,禁止向用户“吃、拿、卡、要”。
检查与考核
1.检查与考核实行分级管理。服务规范条款的执行情况,应纳入企业考核内容,与经济责任挂钩。
2.行业主管机关及各级业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
3.应不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发放征询意见单,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二、燃气供应业服务性关键岗位服务规范
1.抄表收费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仪表大方,举止文明。
(2)敲门轻重适度,不大声叫喊,对用户开门配合应致谢。
(3)主动报明身份来意,准确抄读表数,催缴欠款,语气温和。
(4)发现用户违章用气或用气量有疑问,应询问清楚,讲明道理,按规定处理。
(5)特约抄表,约期不误,门锁复抄,估算合理。
(6)用气帐单逐户发放到位,不遗漏。
(7)耐心解答用户询问,不属本职范围应向用户说明,不随意应答,不得与用户争吵,工作完毕,礼貌道别。
(8)秉公抄表,对用户不刁难、不要挟、不弄虚作假,不得以气谋私。
2.业务接待岗位:
(1)上岗必须佩戴服务标志,仪表大方,举止文明。
(2)用户来访,主动问清来意,说话语气温和,礼貌待人。
(3)及时接听电话,主动报明身份,准确记录,耐心解答。
(4)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如一时解释不清楚或解决不了,要准确记录,及时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并约期答复用户。
(5)对用户要求不推诿、不扯皮、提高办事效率。
(6)准确、熟练办理业务,证件、单据、凭证当面交待清楚,台帐、报表无差错。
(7)秉公办事,不接受用户好处,不以气谋私。
(8)办理修、改、迁、装业务应按期设计、施工、不无故拖延。
第四篇:推进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是一项改革
推进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是一项改革,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总结经验,重点把握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城市基础条件不一样,改革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在明确推进市场化运作目标的前提下,需要结合城市实际进行具体操作。在涉及企业改革改制、人员分流安置等方面,需要加强工作研究,落实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是要坚持规范运作。环卫行业属于公益事业,有其自然垄断的特性,其市场化运作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市场化。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要求,认真履行相关招投标制度,处理好竞标与竞价之间的关系,科学选择经营服务企业,要保持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同时,市场化运作也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环卫行业管理机制,加强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建设,做到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能做到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确保服务质量,不损害公众利益和安全。三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环卫行业市场化运作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环卫行业发展,提高环卫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政府要发挥在环卫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企业积极推动环卫行业科技发展,加大环卫大型机械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稳步提升环卫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与质量,提高环卫行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同时,政府还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关心环卫行业职工的利益,监督企业切实提高环卫行业职工福利待遇,加强职工劳动保护,改善作业环境。
第五篇:德国警察管理及启示范文
摘要: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漫谈德国警察管理经验
机构相互独立,效率高
中央警察与地方警察互不隶属,地方警察在机构设臵、编制、职务任免、经费保障方面相对独立,警察部门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保证警务工作运转协调,做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一,联邦警察只负责联邦事务,州、市警察负责地方事务,互不隶属,各负其责。全国边防警察、水上警察、铁路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刑事警察事务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管理,以州政府管理为主。联邦政府内政部刑事警察局主要负责掌握全国刑事犯罪的信息、资料,跨国界、州界犯罪案件的侦查、联络和协调,为各州刑事警察提供刑事技术方面的支持,国际刑警事务和与国外警方的合作,反恐怖、反破坏等宪法保卫工作,全国整体预 防犯罪方面的工作等。其他所有警察事务均属于州内政部的职责。第二,地方政府对警察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既能够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方面统一指挥调度、高效灵便,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保障警令畅通。各州在对本州警察的管理上拥有充分的权限,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警察的内部事务。各州在警察机构设臵、职务任免、录用、编制管理、经费装备保障等方面,统一由州内政部负责。第三,警察部门机构设臵精干,警种划分单一,领导职数少,少设甚至 不设副职,领导责任集中明确,决策快速果断,中间环节少,运作高效。警察部分内设机构一般分为行政管理和危害防治、刑事追究两大系统。行政管 理系统由组织人事、预算和法律事务等部门组成。危害防治系统主要由领导行动、大型事务、刑事事务、交通事务等部门组成。第四,警察部门互相支持,密切协作,工作运转协调。联邦刑事警察局向全国16个州的刑事警察部门提供刑事技术、情报、信息等方面的支援与服务,各州警察部门积极配合联邦警察开展工作。某一州、市遇有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当地警察部门难以应对时,该州、市警察 可以向联邦警备警察、边防警察以及其他州、市政府警察寻求支援。各州内的警力的分布是根据地区的治安状况不断加以调整。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的地方一般配备警力较少,治安秩序较差、案件多发的地方,往往配备警力较多。
招警程序严格,条件高
招募警察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计划性强、考试考核严格、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保证了较高素质的人才加入警察行列。德国警察的招募由各州内政部负责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并以州为单位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各州招募警察的条件、程序等并不统一。一是招募警察计划性强。各州内政部根据警察内部人员变动情况来确定招警数量,制订招募计划。每年组织一至两次招警考试,考试组织工作由各地警察局承 担。二是遴选条件、程序严格。报考人员必须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违法记录,经过10年学校教育或9年学校教育外加1年 的职业培训的公民。有的州对报考人员的学历要求更高一些。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笔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及面试,不合格者将被淘汰。三是与培训考试衔接紧密。通过考试考核的人员还必须在州警察学校参加为期3年的入警培训,学习警察业务知识,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培训期满后,要参加州内政部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一名正式警察,否则仍将被淘汰。
训练设备完善,成绩高
警察教育训练基地设施完备,培训层次分明并与晋升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培训内容、形式紧贴实际需要。德国警察部门重视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但主要抓警察的职业培训,不办学历教育。第一,培训基地设施健全。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均设立了警察培训学校,分级负责警察的教育培训。高级警官由联邦政府负责培训,初、中级警官由各州负责培训。第二,培训层次分明,与晋升紧密结合。从大多数州的情况来看,德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岗 位培训和晋级培训。岗前培训就是对参加警察录用考试合格者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初任培训。在岗培训就是定期组织对在职民警进行法律、体能和射击等项目的训 练,相当于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培训。晋级培训就是对拟晋升警衔人员 按等级进行培训,相当于我们的警衔晋升培训。德国警方没有统一的警衔制度,但绝大多数州的警衔制度基本相同,只有极少数州不同,个别州甚至准备取消警衔制度。警衔总体上可分为3等12级,即初级警官、中级警官、高级警官。每等又分类四级,分别佩带1至4颗星,星越多则表示级别越高。德国警衔晋升制度严格,所有晋升警衔的警察,都要参加严格的培训,初级警官晋升中级警官要在所属州警察培训学校参加3年培训,中级警官晋升高级警官要参加2年的培训,一年在州警察学校,一年在明斯特警察领导学院。所有晋升培训都有严格的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晋升。第三,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大多采取研讨座谈方式进行,教师与学员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教育训练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德国警方立足现实警务工作需要,强调实战教学,理论课只30%,实践课占到70%,并注重模拟教学,安排学员直接参与警务活动,培养实战能力和专业技能。
内务管理规范,形象好
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同时强化警察部门的内务管理,培养警察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提高警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 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摆脱纳粹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阴影,树立战后德国警察的新形象,德国警方始终致力于改善警察与公众的关系,促使警察观念由“我是警察”向“我的职业是警察”转变,努力实现警察“平民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德国组织的民意测验中,战后德国警察的公众形象逐年上升,公民对警察的满意率名列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之首。德国警察机构内务管理规范警员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无论德国警察领导学院,还是警察局、分局和看守所、警察站,环境干净整洁,办公井然有序,车辆摆放整齐。有的办公设备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养护良好。无论是领导学院的学员,还是实战部门的警察,着装规范整洁,体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警察分局指挥中心、拘留所、警察站的警察熟悉业务,能够熟练地介绍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警察管理情况,并能够进行示范动作。同时,德国警方人员工作态度认真,有很强的原则性,时间、效率观念很强,考虑问题十分细致周到。德国警察队伍之所以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除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德国警方对每名警察的严格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强化科技强警,技术领先
注重提高警务工作的科技含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更强调警用科技装备的实用性、实效性,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德国警察现代化程度、警察工作科技含量比较高。据了解,北威州警方拥有先进的刑事技术,智 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一批水上快艇和新型直升飞机等设备,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保证工作质量。伍伯塔尔市警察局所辖分局指挥中心内部设施十分完备,当班的4名警员着装整齐,工作认真负责,每人监视两台计算机,一台用于接警,另一台贮存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包括街面地形图以及一些重点防范部位如银行、商店等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图,如发生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提取,作为决策依据。指挥中心与街面巡逻人员、车辆时刻保持联系,发布指令,机动快速。在指挥中心内还设有设施比较齐全的临时指挥部,遇有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指挥,迅速采取对策。分局看守所看似简陋,但在监舍的设计上科学合理。看守所的报警设施安装在每一层牢房的过道护栏上,呈一尺多长的条形,简便实用。报警器与分局指挥中心相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分局立即可以调动人员给予支援。此外,德国警方十分重视警察技术研究,专门设立警察技术研究所,承担研究警察工作所必 须解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警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警械,如何搞好自身的防卫等等。德国警察技术研究工作的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以北威州为例,每年研究警察技术的经费投入在 5000万马克左右,相当于2亿人民币。同时,德国警方既重视科技的应用,也十分注意实用性。乌伯塔尔市警察局1警 察站接警台使用的还是两台黑白显示器,但并未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所每年接处警7300余起。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必须要不断增强科技强警的意识,重视科学技术在公安业务工作和队伍管理中的应用。当前,应该积极争取、加快实施“金盾工程”,高度重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加大对警察防范技术的研究,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民警自我保护、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经验
高度重视国际警务合作与交流,向多国派驻警察联络官,构想建立统一的欧洲警察培训基地,组织国际警察研讨活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警务工作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犯罪的国际化,德国警方越来越重视与欧盟及其他国家警察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向30多个国家派驻了警察联络官。目前,德国警察领导学院每年举办各类研讨班50余个,而且这些研讨班均收取一定费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犯罪将不断增加,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越来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安机关要强化国际意识,严格遵循国际惯例,加强与国际警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上下功夫。同时,要积极促进与外国警方的警务交流,既可以组织各种代表团、考察团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国警务工作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各国警方人员到中国进行研讨、交流,加强国际警察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