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园经营权管理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164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0月22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葛红林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公共资源,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和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定义)
本办法所称政府特许经营权(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权),是指经特定程序而获得的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权。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出让,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授予经营者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转让,是指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将特许经营权转让给其他经营者或投资者的行为。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的出让、经营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下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涉及公共资源配置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可以实施特许经营:
(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
(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
(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事权划分)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实行全市统筹和市与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主体是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统一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天然气管网及管道燃气经营权,以及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等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和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区域的特许经营权。
五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政府部门,按照本办法负责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第五条(决策管理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特许经营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特许委),负责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决策和管理,代表市人民政府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上报的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以下简称出让方案)和《特许经营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特许经营合同》)。
市特许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特许办)设在市发展改革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全市特许经营权的政策,编制全市特许经营权年度出让计划;
(二)组织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事项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进行听证;
(三)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出让方案进行评审;
(四)指导和协调全市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实施工作,依法监督出让程序、检查《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五)处理市特许委的日常工作,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年度特许经营监督检查报告。第六条(执行机构)
市建设、交通、能源、水务、环保、城管、旅游、民政、公安、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权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项目的年度出让计划;
(二)依照程序组织实施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出让工作,并保存特许经营项目档案;
(三)建立特许经营项目评估制度,制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
(五)监督特许经营者的经营计划实施情况、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
(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受理公众对特许经营者的投诉,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七)制定临时接管应急预案,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状态下,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八)协助相关部门核算特许经营者的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九)保守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市国资、财政、价格、工商、审计、监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经营形式和期限)
特许经营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在一定期限内,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二)在一定期限内,将已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三)在一定期限内,委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前款第(一)、(二)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第(三)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八条(期满后的处理)
特许经营期限届满,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招标、拍卖或网络竞价,重新确定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的重新确定应当于特许经营期限届满6个月前完成。
原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了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第九条(出让程序)
特许经营权按照下列程序出让:
(一)编制年度出让计划: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建议计划,经市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平衡后编制全市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纳入全市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编制和报审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编制出让方案和说明,并将出让方案正式上报市特许办,由市特许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经行业主管部门修改完善后报市特许委审批。
(三)组织听证:对依法需要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的事项,涉及申请人或者他人重大利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事项以及市特许办认为应当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由市特许办组织听证,同时将听证结果报市特许委,作为审定方案的参考。
(四)审定和实施出让方案:市特许委通过召开会议、征求意见、会签等方式审定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出让方案和授权,按照本办法组织出让工作。
(五)选择经营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并将选择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六)签订合同和备案:公示期满无异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后30日内,将合同文本报市特许办备案。
第十条(出让方式)
特许经营权出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方式进行。对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进行出让的特许经营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方案中充分说明理由,经市特许委批准后,可以采用挂牌、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竞争性谈判方式出让。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资格审查并提出评审意见。
招标项目的标底、拍卖项目的保留价、网络竞价项目的底价以及其他出让方式的底价,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第十一条(编制出让方案)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编制下列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报市特许委批准后组织实施:
(一)城市道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由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二)内河航运经营权、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权、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市域内公路客运线路运营权、公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权,由交通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三)管道燃气供应、加气站的经营权,由能源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粪便(渣)、建筑垃圾和特种垃圾经营权,户外广告载体使用权,由城市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五)旅游资源经营权,由旅游管理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六)城市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权,由林业和园林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七)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冠名权,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八)货运汽车城市道路使用权,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九)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的经营权,由水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十)依法需要实行政府特许经营的其他项目,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第十二条(出让方案内容)
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具体内容、期限和范围;
(二)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机构;
(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出让方式以及投标人或者竞买人的资格要求和选择方式;
(四)特许经营项目的基本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五)特许经营合同(需要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在出让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内容除外);
(六)特许经营权是否允许转让以及特许经营期限的延长或者终止;
(七)特许经营价格的控制、调整和享受的优惠政策;
(八)政府的监督职责;
(九)临时接管应急预案;
(十)其他应当明确的事项。第十三条(信息发布)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出让方案被批准之日起20日内,将特许经营权出让信息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十四条(申请程序)
经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项目,应当依法取得特许经营权。符合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按出让方案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现有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的项目,属于特许经营权管理范围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法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和登记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本办法施行前已合法取得特许经营权而未完善相关手续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报市特许委批准后完善相关手续。第十五条(结果公示)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的情况和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没有异议的,经市特许委批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向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第十六条(合同签订)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公示期满之日起30日内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根据招标文件、拍卖公告等需要成立项目公司的,中标人或者买受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第十七条(合同内容)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与出让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具体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和内容;
(二)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区域、范围和期限;
(三)出让金数额、解缴方式和解缴时限;
(四)是否成立项目公司以及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出资比例、股权转让及其限制条件等;
(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六)投融资期限、方式,投资回报方式及其确定、调价机制;
(七)特许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改造;
(九)中止或者终止特许经营的条件及补偿方案;
(十)特许经营项目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以及移交或者临时接管的标准、方式和程序;
(十一)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十二)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内容;
(十三)未尽事宜的处理以及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中不得承诺商业风险分担、固定投资回报率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事项。第十八条(合同生效)
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后即生效。通过其他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经市特许委批准后生效。
第十九条(出让金管理)
特许经营者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特许经营权出让金。特许经营权出让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接受审计监督。第二十条(特许经营者权利)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经营管理特许经营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不得非法干预其正常经营活动;
(二)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合理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三)请求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其特许经营权的行为;
(四)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五)平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一条(特许经营者义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全面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为社会提供足量的、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不得擅自以出租、转让、承包、挂靠等方式处置特许经营权;
(三)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妨碍其他特许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得强制、限定、阻碍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安全管理;
(五)加强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完好,不得擅自改变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用途;
(六)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提供咨询服务,向公众公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价格等;
(七)在规定时间内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年度报告、董事会决议等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八)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二条(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者的特别义务)
特许经营者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在保证公共安全和保障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其他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市政公用设施,收费标准按照四川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特许经营者因建设和维护市政公用设施需要进入某一区域或者建(构)筑物的,应当事先与权利人协商,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入。第二十三条(行政补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许经营者应当配合,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和必要费用支出,有权获得相应补偿:
(一)已获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设施因公共利益需要而依法被征用;
(二)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特许经营者对行政补偿有争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第二十四条(合同解除)
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因法律、法规、规章发生变化或者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与特许经营者协商解除合同。因解除合同导致特许经营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合同的,应当提前4个月提出书面申请,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行业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合同前,特许经营者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第二十五条(合同终止)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报请市特许委批准后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并实施临时接管:
(一)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出租、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采取承包、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的;
(三)擅自将市政公用设施和所经营的公共财产进行抵押、质押、出租、转让、挪用的;
(四)因转让企业股权或者财产使企业不再符合特许经营条件的;
(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六)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或者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七)因经营管理原因,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八)擅自停业、歇业,未履行《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年内不得参与竞争本市特许经营项目。第二十六条(权利救济)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前,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后,特许经营者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临时接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临时接管委员会,依法对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实施临时接管,并对特许经营者的资产状况进行审查监督,责令其限期移交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
(一)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同意特许经营者单方解除合同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二)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三)需要实施临时接管的其他情形。
实施临时接管后,临时接管委员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自临时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出让程序重新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二十八条(公众监督)
特许经营权的出让和管理应当保证国家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公众对出让的特许经营权享有知情权,对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举报。
行业主管部门和特许经营者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咨询服务,保障公众能对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价格机制)
实行特许经营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合理配置资源和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政策规定、行业平均成本,兼顾特许经营者合理利益,依法组织听证,确定或者调整特许经营项目的价格,并进行监管。第三十条(提取履约担保的情形)
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
(一)超出《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经营范围经营的;
(二)擅自改变市政公用设施及土地用途,或者擅自将项目土地及设施用于项目之外的;
(三)不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状况及性能进行定期检修保养,或者在项目中止时未按约定履行看守职责的;
(四)不对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没有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
(五)不按照规划要求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和更新市政公用设施的;
(六)不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将相关信息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或者不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的;
(七)不允许其他特许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的;
(八)不配合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进行指导、监管的;
(九)特许经营权被临时接管时,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移交临时接管委员会指定的单位的;
(十)《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一条(赔偿责任)
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特许经营者违反《特许经营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均违约的,各自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管理人员法律责任)
从事特许经营权出让和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主要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竞标者、竞拍者等授予特许经营权或者不按程序实施特许经营权出让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第三十三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同时废止。
佛山市高明区七星岗公园经营使用权转让
编号: 11
5项目简介:
七星岗公园位于佛山市高明区中心城区,建于1999年5月,占地面积77亩,是目前高明区最大的一座集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从北向南划分为中心广场区、游览观光区、游乐活动区、体育运动健身区,园内建有13项大中型游乐项目,成年和儿童游泳场各1座,标准网球场3片,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备。转让经营项目内容:自控飞机(套)、飞天飘伞(套)、弯月飞车(套)、松林飞鼠(套)、横空飞艇(套)、母子摩天轮(套)、小火车、九人旋转动物(组合)、碰碰车场(车7辆)、跑车场(车5辆)、电瓶车场(车19辆)、弹跳床、儿童反斗城(组合)、游泳场、网球场。
1、转让方式:整体转让经营使用权;
2、转让价格:每年租金100万元;
3、对经营权出让的相关约定:经营权受让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标的可自行使用,也可采取对外合作、出租等多种方式经营。
投 资 总 额:800万元
投 资 方 式:TOT或其他
经 营 方 式:独资
项 目 单 位:佛山市高明区建设局
项目负责人: 王伟生
联 系 电 话:+86-757-88222331 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
2003年02月11日11:57
[我来说两句]
京政办发〔2002〕33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有关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国土房管局、市计委、市规划委、市建委和市监察局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已经第132次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丽江世界遗产公园出让经营权
------------------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7日
【编辑录入:admin】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丽江世界遗产公园距丽江古城2公里,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该项目以1:150的“微缩”景观形式,向游人展示了丽江目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个世界遗产和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10多个著名的景区景点,突出了丽江本土文化特色。丽江世界遗产公园(丽江花园)建设项目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以及省计委、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批准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2500亩,现已完成征地并建设旅游观光区500多亩。旅游观光区采用现代高科技建设了自控温室大棚10.34平方米,主要生产盆花和鲜切花,建设了中国一流的中华梅品种资源库,拥有116种中华梅,种植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高山植物树种。在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三江并流”丽江管理中心,加大了“三江并流”的宣传力度,展示“三江并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园内还建有丽江“2·3”大地震香港同胞捐赠纪念碑。
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将丽江拥有的三项“世界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运用现代园林艺术浓缩在园中。目前园内种植草坪564亩,多为本地自然草坪,种植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名贵树种,拱桐、黄杜鹃、山玉兰、山杜仲、五角枫、滇朴、马桂木、云杉、冷杉等50多个品种,充分展示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风采。种植了灌木丛、高山花卉、丽江药材,也充分展示了丽江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世界遗产公园主要由“香格里拉广场、金沙天堑、东方伊甸园、玉龙神韵、雪域仙境、千龟竞月、三江采屏、水光山色、江湾胜境、古城风采”等十多个景区组成。
二、投资及效益分析
世界遗产公园目前的所有权属丽江三朵园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现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以景区门票收入为主)。出让年限最高为30年,出让金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支付方式为一次性支付。
经营世界遗产公园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1.2004年丽江旅游人数已达360多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预计仍将逐年上升。
2.该公园是丽江旅游的必游景区。
3.景区门票已经物价部门批准,定为每张100元。
4.该景区还储备有300亩地,若项目发展前景好,还可进行二期扩建。
三、合作方式和项目单位
合作方式:经营权出让
项目单位:丽江三朵园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联 系 人:古城区招商局
和丽红
联系电话:0888—5123360
中国城市公园的改革和发展(宋子千)
| [<<] [>>]
------------------
一 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概况
按照我国标准的城市绿地系统分类,公园相当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公共绿地这一大类。具体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等类型。其中综合公园又可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和居住区级公园;专类公园又可分为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等。城市公园是公益性的娱乐休闲场所,主要面向本地居民,但有些公园也接待外地游客,甚至成为城市旅游重要的吸引物。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一直在发展当中。按照《北京市公园条例》,公园的功能包括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强身健体、社交场所、教育启智、资源保护、旅游中心等功能。
我国城市公园的由来可追溯至古代皇家园林,官宦、富商和士人的私家园林。现代意义的公园则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当时殖民者在我国开设租界,为了满足殖民者少数人的游乐活动,把欧洲式的公园传到了我国。最早的就是1868年在上海建造的“公花园“(黄浦公园)。辛亥革命后,我国广州、南京、昆明、汉口、北平、长沙、厦门等主要大城市出现了一批公园,进入自主建设公园的第一个较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公园大多数是在原有风景名胜的基础上整理改建而成的,有的本来就是原有的古典园林。少数是在空地或农地上,参照欧洲公园特点建造的。这都为以后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除了以古代园林、古建筑或历史纪念地为基础建设了一批公园外,也建设了一批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的新型公园。这些公园意味着广大人民第一次有了娱乐和游憩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随着创建园林城市的活动在全国普遍开展以来,配合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我国城市公园也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从1997 年到2002年,国家每年投入城市绿化的资金都在100亿元以上,约占城市建设资金的10%。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九五”最后一年,全国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8.1%,全国公园总数由20世纪80年代将近1000 个发展到2002年的4000 多个。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城市公园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公园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增添了大量娱乐和服务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游玩内容;许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古树名木通过公园的建设得到了较好保护,成为市民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类型日趋多样化,除了历史园林以外,在城市中心、街道两旁、河道两旁、居民社区、新建小区甚至荒地、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上也建设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对于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闲暇生活需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 当前影响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三大问题
1.体制:欲说市场好艰难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从总体上说实行的是政府生产并供给的事业体制。和所有其他公用事业体制一样,这种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效率和公正。第一,在人事制度上,公园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公园负担过重,并且人无所用、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严重;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盛行,多干少干一个样,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规范和透明度,造成公园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第四,在外部机制上,公园缺乏竞争,建设质量低下;第五,在资金来源上,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财政拨款,经费紧张。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公园经营管理的旧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公园的发展面临事业体制与市场经济机制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城市公园继续发展的前提,实践中出现的体制创新迹象则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下为解决矛盾所做的努力。
很多公园尝试将公园内的部分项目、场所,如小卖部,游乐场等,承包或租赁给私人经营,这是在事业体制框架下发挥市场功能的一种做法。公园通过出让经营权可以获得收入,并且可以借助私人筹资弥补公园建设经费的不足,利用私人工作积极性提高公园服务质量。但不管是承包还是租赁,都存在损害公益性的问题。首先,受利益刺激,公园建设了很多不必要的经营项目,挤占了公共空间;其次,公园内部项目由私人经营,可能制定较高的垄断价格,对社会福利是一种损失;再次,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监督管理机制,承包和租赁过程中出现了“暗箱”操作等不正当的行为,承包或租赁之后这些私人经营者行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约束;最后,这些项目或场所都是营利性质的,承包出去了,剩下的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公园还是要面临怎样提高效率的问题,毕竟非营利性质的项目和设施是公园的主体。
相比之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改革在市场化方面则走得更远。珠海市于2002年开始改革公园管理体制。改革后,珠海市属公园按事业编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将公园的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管理层事业编制,作业层企业化运作,隶属市园林处管理。精简后,5个市属公园的人员由原来的247人减为185人。公园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市里不再按公园编制人数计拨经费,只按公园养护管理的种类、面积和标准计拨经费,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改革后,各公园只需财政计拨养护管理经费980万元,较2002年减少开支约533万元,减幅达33%。珠海市的经验是较为成功的,对于其他城市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城市的公园数量和公园从业人员数量大大超过了珠海,公园性质也不尽相同,改革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比如,文物保护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都在影响着改革的进行和成效。而且按照珠海的经验,虽然将作业层从管理层中分离出来,但公园作业还是独家垄断,隶属市园林处管理,并没有引入竞争机制,效率的提高较为有限。
从城市公园的发展实践来看,城市公园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并且对现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经意义不大,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必须对城市公园体制进行整体性的、根本性的变革。建设部在2002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应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主体;对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通过招标或发包方式选择日常维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市政公用行业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设备生产和供应等必须从主业中剥离出来,纳入建设市场统一管理,实行公开招标和投标。上述意见指出了城市公园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间还存在很多困难。
首先,上述改革要求对目前公园管理机构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这个过程涉及各方面的利益纷争,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上述改革必然伴随人员的精简,公园人员已经习惯了伸手拿工资,现在要求走向市场,也必须有个适应过程;再次,政府供给和市场生产如何协调,也是体制改革的难题。
2.价格:品尝免费午餐的滋味
多数带状公园、街旁游园本来就是开放空间,不存在价格问题,如北京市已经宣布将全部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免费开放。价格问题主要针对目前收费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而言。
这几年全国各城市掀起了一股公园免费热潮。自2000年5月1日起,长沙市对包括年门票收入500万元的烈士公园在内的10大公园实行了免费开放;自2001年起,沈阳市除少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景点外,所有公园一律免费开放,而且拆除公园围墙,还绿于城,使公园真正同城市融为一体;自2002年4月起,珠海市将5个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将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自2002年10月起,杭州西湖环湖两线的公园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其他如上海市计划在2~3年内,除个别专类公园、古园林、历史纪念性公园外,全市100多座综合性公园和住宅配套公园的大门都将免费向社会敞开,武汉、信阳、成都、西安等城市多数公园也都实行免费开放。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公园被认为是“优效物品”,所有人都有到城市公园进行游憩活动的权利,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园一般被作为公众基本福利提供,实行免费开放,只有实行免费开放,才能保障穷人的上述权利。作为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我国城市公园长期实行较低的价格,但近年由于财政压力,以及需求扩张等因素导致的建设压力,公园价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什么又会出现免费开放热潮呢?从公众方面看,一是对城市公园需求的增加使得人们更加关心城市公园的供给问题。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物密集,交通拥挤,生存环境恶化,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二是在自利原则驱使下,人们希望到城市公园消费能够不用付费。公园免费并不是真的就不要钱了,只不过是不直接交钱买票,改为纳税间接交钱罢了,因为公园的建设维护总是需要钱的。公众呼吁免费开放,部分可归结为短视行为,看不到税收可能因此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是认为税收不会增加,只是转移了财政的用途;还有一个原因是认为即使税收增加,也主要转嫁在富人头上,多数普通公众增加的税收低于购买费用。三是发达国家城市公园模式的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公园多数不收取费用,成为人们要求我国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一个理由。从政府方面看,之所以热心于将公园免费开放,除了顺应民意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考虑,比如,提高城市形象,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吸引游客和投资商等。甚至有的城市将公园是否免费开放作为衡量城市素质的一个标准。
公园免费开放主要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来源减少。如,长沙十大公园免费开放,门票收入减少2000余万元,但增加的财政投入才1000万元,虽然可以采取增加娱乐项目,减轻公园负担等措施,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而且增加娱乐项目对公园功能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另外,为节约开支,公园在免费开放的同时往往也对人员进行精简,这些人员的安置就成了免费开放的伴随问题。二是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公园的免费开放,这些公园的围墙往往也被推倒。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公园融入城市之中,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方便市民和游客游玩。但同时也加剧了免费开放的矛盾,加大了游客管理的难度。免费开放造成游客数量剧增,人员复杂,带来游客管理的不便和公园设施环境的严重破坏。本来公园免费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游憩的需要,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很多人进入公园并不是为了进行游憩活动,而是为了其他目的,如,有研究者提到的两侧居民穿行、路人上厕所等。有些公园甚至又不得不重新封闭售票,例如南京乌龙潭公园。
免费开放带来的上述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并不存在,或者说不如我国这样严重。经济发达,资金方面的困难就少一些;具有市场经济传统,人员安置方面的困难就少一些;同时人口较少、公共意识水准较高,使得管理难度也小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资金和人员安置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是由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决定的管理难度问题,要想解决恐怕得采取新的措施。就在多数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同时,也有部分城市公园,主要是历史名园和风景名胜公园,依然实行收费开放,甚至还提高了价格,或者正在酝酿提价。这类公园的特点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或风景资源,维护费用更高,对容量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市场范围也更为广泛。如果实行免费开放,可能导致公园人满为患,资源破坏严重。当然,如果单纯考虑控制游客量的问题,也可以采取预约机制和排队机制。但是由于免费开放带来收入的减少,在公园维护费用较高而财政约束严格的情况下,这类公园恐怕短时期内不宜免费开放。
3.建设:公园不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公园是公益性设施,公园的建设应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向公众负责,接受公众监督。但是目前公园建设缺乏严格规范和科学决策机制,缺乏市场适应性和功能适应性,成了任人装扮的“小姑娘”。
①建设缺乏规范。在事业经营机制下,城市公园不管是否免费开放,一般实行收支两条线,门票及其他收入上缴,建设资金主要由财政支出。即使门票收入不上缴,管理者也不能据为己有。这样,管理者的收益主要就是从公园支出特别是建设项目中获得。如果管理者的行为缺乏约束,建设没有规范,无须对建设项目承担责任,则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就有建设过多项目的倾向。由于上述原因,某种程度上导致公园兴建了很多不必要的、华而不实的、重复性的甚至破坏性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对公园的环境和功能也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②建设缺乏科学性。建设的科学性和决策机制有关,在决策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领导可能进行拍脑袋决策;另外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关,素质低可能好心办坏事。如,近年城市公园,特别是和历史文化沾点边的公园,出现了所谓“重建”风,在没有只砖片瓦的情况下,通过建设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试图恢复了某朝某代的盛况。因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物保护的幌子,“重建”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因而在公园建设中颇有市场。但问题是这些“现代文物”,耗巨资修建的仿古建筑,有多大的价值呢?重建文物符合文物保护法吗?重建真正是广大人们的需要吗?还是只是满足部分人好大喜功或者猎奇的心理?这些问题恐怕都值得深思。
③建设缺乏市场适应性。虽然城市公园是公益性设施,不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公众就是公园的消费者,公园建设也应该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依据。现实中很多建设项目是攀比和模仿的结果,根本谈不上对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真正了解。如,很多公园都有雕塑,其中不乏精品,但毕竟平庸之作居多,有些所谓抽象派作品,在普通公众眼中就是视觉污染,还有一些纯粹是应景之作,甚至是垃圾。一些城市公园的建设热衷于紧跟潮流,却忽略了公众真正需要的设施。如,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个调查表明,在我国城市晨、晚练的居民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公园参加体育锻炼的。然而他们只利用公园空地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参加者是老年人。我国公园由于缺少必备的体育场地设施,从而对中青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④建设缺乏功能适应性。前面已经提到,城市公园具有很多方面的功能。但问题是对于具体的公园,究竟哪一种功能应占主导地位?比如,现在的公园特别是带状公园、街旁游园,喜欢培植大面积的草坪,绿莹莹的一片,在满足视觉欣赏和美化城市方面确实不错,但有专家指出,这么一大片草坪,养护需要大量成本,而在隔绝噪音、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等方面还不如几棵树。这样我们就需要考虑,花很多钱搞“面子工程”值不值得?又如,现在很多公园都提供娱乐项目,甚至娱乐项目成了公园的主体内容,这就值得考虑,因为公园不是游乐园,公园的功能应该与游乐园区分开来。最近的一个例子很有意思:丽都公园位于将台路上,是一个由中旅集团投资的小型社区公园。因为要改成“养鸟园”,在附近居民中引起很大反响。另外“门票将改为10元,月票取消”,这个消息对这些习惯了每月花3元钱买月票在此晨练的老人们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北京市公园条例》第11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园的功能。对此有关部门解释说,由普通社区公园改为“养鸟园”,不算改变公园功能。但不管算不算,老百姓对公园的使用确确实实是受到了影响。
三 我国城市公园改革与发展建议
1.三分开:城市公园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①供给与生产分开。从理论上说,城市公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如果由私人提供将出现供给少于社会最优的状态。这是因为从社会角度看,消费者到公园游览休息,除了给他自身带来效用以外,也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比如,有利于提高公民身心健康和素质等;另外城市公园对美化城市、改善环境、预防灾害等方面的作用也是私人提供者没有考虑的,这样私人提供者单从利润方面去进行决策,就会导致供给数量过低。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世界上各国城市公园一般采用政府供给体制。但政府供给和政府生产是两码事,政府供给也可以采取市场生产的方式。所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或承包、租赁经营遵循的都是这条思路,但是不够彻底。市场经营不能局限于原来公园转型的企业,而应该鼓励社会参与,实行公开招标,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由于政府不再承担经营职能,员工人数肯定要大为减少,公园应采取分割转型的办法解决减员问题。公园从事管理的部分保留事业性质,其余部分改为企业性质,政府给予创业优惠,并通过培训等办法促进再就业。
②投资建设和管理使用分开。将投资建设和管理使用分开,可以使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等各项工作更加专业化,并从源头上避免旧体制滋生的某些腐败现象。城市公园的投资建设统一到市政建设中去,由专门的市政投资建设公司负责。园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招投标、监督管理公园的日常维护工作、管理游客行为和其他使用行为、编制公园发展规划等。
③普通城市公园和历史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分开。历史公园、风景名胜公园主要是提供一个保护和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不提供一般的日常休闲、娱乐、锻炼等功能。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和人口素质较低,历史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宜收费开放,但不应大幅调价,提价容易将游园变成富人的特权。建议加强游客管理,采取价格杠杆、增加项目、宣传引导等措施分流,必要时实行预约和排队制度以控制容量;减少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以缓解资金压力;另外作为弥补措施,对特殊群体实行优惠是较为现实的选择,考虑到容量问题,可将优惠限制在非热点时期。
而普通公园则应免费开放。缓解免费带来的资金压力的措施包括:压缩不必要的建设项目,增加税收,开展适当的商业经营活动等。缓解游客量压力的一个选择是透绿工程,将围墙改为栏杆,而不是推倒围墙,如,成都市园林部门的做法。
2.三化:城市公园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①管理规范化。管理规范包括总体发展的规范、投资建设的规范、日常管理的规范和行业管理的规范。园林管理部门、投资建设部门、公园和行业协会分别依据相关规范开展自己的工作。加强整体规划,促进公园发展,对城市公园的选址、规模、功能、性质等做出统一安排,包括非国家投资的城市公园在内,必须服从整体规划,不得任意更改;加强科学论证,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建立规范程序,项目建设循序进行,对重大项目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召开由利益各方组成的听证会;加强公园使用规范和工作规范,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和游客管理工作,做好园内商业经营行为的管理工作。建议将公园周围地段的管理权利交给公园,公园有权阻止影响公园功能的建设项目,并有权对无偿占用公园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加强行业管理工作,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②作业市场化。公园实行竞争上岗,将管理层和作业层分开,作业层走向市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给予公园下岗职工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成立公园作业企业或其他企业,参与本公园或其他公园的日常维护工作承包。
③人员专业化。随着我国公园事业的发展,公园行业需要更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应着重加大公园管理、维护、建设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执证上岗制度,提高公园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3.三充分:城市公园改革与发展的保证
①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鼓励外资、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间或企业资本参与公园建设。民间或企业资本参与城市公园建设,目前主要停留在小范围的社区公园建设方面,其动机主要是提高房地产的价值。如,多数新建小区都提供了社区级公园。这些社区公园不仅是本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也起到了与其他城市公园同样的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等作用。目前多数小区公园位于小区内部,不对外开放。城市公园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利用民间和企业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公园数量;另一方面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规划,将民间或企业资本建设的社区公园纳入城市公园系统当中。建议出台适当的鼓励或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到公益事业的建设和经营中来。这样的措施包括适当的回报措施,如,商业经营权、广告、活动场所等。
②充分拓展公园功能。城市公园的传统功能主要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近年来也强调了城市公园在改善生态和预防灾害方面的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批园林绿地的建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局部小气候的改造有明显效果,工业粉尘、汽车尾气等得到有效抑制;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建筑物,过于拥挤,存在缺乏隔离空间、救援通道等问题,城市公园的建设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另外,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以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都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城市公园也起到了城市旅游中心的功能。根据公园环境较好的特点,一些公园允许公司、企业等各种单位在公园举办商业性质的活动,然后收取场地租金等费用,城市公园因此也具备了一定商业功能。
③充分提高公众意识。除了依靠有关法规对游客进行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公共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公园草木、设施和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也是保证公园免费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因素。
四 我国城市公园发展展望
1.城市公园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公园将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公园数量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园高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进一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的要求,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则为此提供了条件。如,北京市提出,到200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5平方米;到2007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15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力争达到6平方米以上。“十五”期间,在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各类公园39个,面积5227公顷。在工作要求中提出,公园建设要有新突破,要突出科技含量,体现“文化建园”,创造“三优”水平,实现“三个效益”。
2.免费开放继续扩张
尽管免费公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免费开放的理由依然存在,甚至更为充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锻炼、游憩、交往的需要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基本福利的增加,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作为公益事业的公园之门必将向公众敞开。正如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局长胡运骅表示的:“公园的免费开放和少数公园的不适于免费开放,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市民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市民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免费公园就是一种探索。”
3.城市公园体制创新加速
在体制创新方面,应努力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管理体制现代化,市场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进一步介入城市公园建设和经营当中。
4.城市公园在人们生活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城市公园的发展将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公园不仅是重要的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场所,而且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和群体活动的场所,人们将在城市公园里花费更多时间。
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
市国土房管局市计委市规划委
市建委市监察局
(二〇〇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改善投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以及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11号令)、《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2〕4号)、《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编办等部门关于改革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2〕5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现就本市范围内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等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自2002年7月1日起,凡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利用国有土地进行商业、旅游、娱乐、写字楼及商品住宅等经营性开发的项目用地,不具备规定条件的,停止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手续。需要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须进入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市土地交易市场),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二、自2002年7月1日起,凡用于经营性开发的项目用地,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的新征土地,用于经营性开发的,由市或区、县人民政府统一征地后,纳入市人民政府土地储备,通过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二)原划拨土地使用者需转让其划拨土地使用权或改变用地性质用于经营性开发的,须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三)凡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的土地,由市土地交易市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
(四)经营性项目用地投资者需要使用土地的,须在市土地交易市场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五)下列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1.绿化隔离带项目、小城镇建设项目、危旧房改造项目以及其它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经营性项目用地,因和其它非经营性项目确实不可分割,而不能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的项目用地。
2.属于规划为高科技、工业用途的经营性项目用地确需协议出让的。
3.市政府批准的其它经营性项目用地。
三、对在2002年6月30日前,已经取得市计划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复和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意见书或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规划用地许可证,但尚未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经营性项目用地,根据具体情况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项目用地处于土地储备重点范围内,经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部门)审核确需收购的,由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实施收购。
(二)项目用地构成土地闲置的,按《北京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市政府2001年第83号令)规定办理。
(三)项目用地属于存量国有划拨土地,市国土房管部门已经正式受理且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按原有程序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虽未经正式受理,但已经取得市计划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复和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或规划用地许可证且都在有效期内的,可在2002年10月31日以前备齐有关资料到市国土房管部门进行登记,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按原有程序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除上述情况外的,须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四)项目用地属新征土地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1.已经取得市政府征地批文或者市国土房管部门已经正式受理征用土地申请,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并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按照原有程序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
2.对未经市国土房管部门正式受理征用土地申请,但已经取得市计划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复和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意见书且都在有效期内的,可在2002年10月31日以前备齐有关资料向市国土房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并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按照原有程序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
3.已经取得市计划主管部门的立项批复,虽未取得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划意见书,但市规划主管部门已经正式受理并已经征求过市国土房管部门意见的,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并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可以按照原有程序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
(五)属于同一个项目用地分次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但手续尚未办理完的,受让方须于2002年10月31日以前到市国土房管部门申请登记,接受审核。逾期不登记的,停止办理项目用地的有关手续。
(六)对可以继续采用协议出让的项目用地,须满足以下条件,方可办理土地协议出让手续。
1.主体必须一致,即其立项、规划、征地与受让的主体必须是同一个投资者。
2.承担代征、代拆任务的,须完成其代征、代拆任务。
3.投资者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七)对可以继续办理协议出让手续的项目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须于2002年12月31日前签订,特殊情况,经市政府批准,可延长到2003年3月31日。
逾期不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须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四、对必须进入市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的经营性项目用地,原投资者对土地有实际投入的,由市国土房管部门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按审计结果待土地出让后给予合理补偿。
五、市监察部门要做好对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审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篇: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模版)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指:农户、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借款人”)以其依法取得且经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登记确认的已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担保取得的贷款,并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一种贷款业务。
第三条 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的借款人为抵押人,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以下简称“贷款行”)为贷款人和抵押权人。第四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放以依法依规、平等自愿、诚实守信为原则,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第二章 借款对象、条件及用途
第五条 借款对象:在长丰县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
第六条 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依法注册,且年检合格;(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合法程序流转;(三)农户须持有长丰县常住户籍,或在长丰县域范围内从事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其他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贷款到期时不得超过60周岁;(四)信用观念强,资信状况良好,具有清偿贷款本息的能力,无拖欠贷款和政府税费等不良记录,未与贷款行发生过经济纠纷;(五)从事土地耕作或者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并有合法、可靠的经济来源;(六)接受并积极配合贷款行在贷后风险管理时进行的监督检查;(七)贷款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对认定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行可优先办理。
第八条 借款人必须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所有权人。借款人用于抵押贷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果园、茶园、养殖场、农业种植基地及其它符合抵押条件的农村土地,且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或基础设施投入在30万元以上;(二)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借款人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投入资金的50%;(三)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关系明晰;(四)符合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产业,参加农业保险的。第九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用途包括:
(一)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休闲农业等;(二)用于农业生产机具、运输工具和生产设施配套;(三)用于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工资、种苗、农资和服务的资金需要。
第三章 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
第十条 贷款额度:贷款行以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实际资金需求量和用于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价值为主要参考依据,具体金额由贷款行按土地承包经营权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最高额度原则上不得超过农业生产项目投入资金的50%,或抵押评估价值的40%,即抵押率最高不超过40%。
第十一条 贷款期限:贷款行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还款能力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期限确定贷款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含1年),中长期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含3年),且贷款合同到期日设定,原则上应早于承包经营期限的1年,并已经支付贷款到期日之前的土地流转金。
第十二条 贷款利率:贷款行在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业务时,应充分了解贷款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利率规定,科学合理的确定每笔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利率,根据借款期限、风险状况等综合确定贷款利率,同时贷款行给予适当优惠。第四章 贷款操作流程
第十三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操作程序
(一)贷款申请:借款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向贷款行申请抵押贷款,需提交下列资料: 1.农户(1)借款申请书;(2)其配偶须签注同意借款意见(含个人独资类型的农业企业);(3)借款人身份、户籍和婚姻状况的证明;(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和长丰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鉴证书;(5)县农委牵头组织的专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出具的评估报告;(6)投资人的投资证明材料;(7)地上附着物经营面积、品种及效益等情况说明;(8)租金支付期限证明材料;(9)贷款行要求的其他资料。2.农业企业(1)借款申请书;(2)经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税务登记证、贷款卡、基本账户开户许可证、公司章程和验资报告;(3)股东会或董事会同意借款的证明文件;(4)企业最近三年和即期的财务资料;(5)企业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的相关文件(合同及协议等);(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和长丰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鉴证书;(7)有关专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的评估报告;(8)投资人的投资证明材料;(9)地上附着物经营面积、品种及效益等情况说明;(10)租金支付期限证明材料;(11)贷款行要求的其他资料。
个体工商户可视其规模参照农户或农业企业执行,农村经济组织参照农业企业执行。
(二)贷款调查:贷款行客户经理按贷款行信贷管理办法开展信贷调查及办理相关手续。调查过程中应审查借款人的资料真实性、借款用途、资信状况、偿还能力、还款来源、拟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情况、权证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实现抵押权的可行性以及借款人是否有权将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借款人是否有重复设定抵押的情况、押品的评估价值是否真实等。
(三)贷款审批。该项贷款由贷款行独立调查研究、审批发放。(四)合同签订。在签订贷款合同时,借款人必须承诺申贷材料信息的真实有效、贷款的真实用途、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以及承诺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一旦发生客户有严重违反协议的情形,贷款行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提前收回贷款。(五)抵押价值评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由县农委和贷款行组织有关专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进行测算并出具评估报告。
(六)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登记申请应由贷款行和抵押人共同向登记机关办理。
1、贷款审批通过后,借款人应与贷款行签订书面的借款合同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明确抵押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在订立书面合同之日起3日内,向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申请登记,并将登记结果报县农委备案。
2、贷款行客户经理应与抵押人一同办理抵押权登记手续,双方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的,应当向登记部门提交下列文件: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申请书;(2)抵押人与贷款行签订的抵押合同;(3)抵押权人法人授权书及其授权人个人身份证;(4)拟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产评估报告;(5)抵押登记部门要求的其它材料。
3、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受理日期即为登记日期。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管理服务中心予以抵押登记后,贷款行应及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证》,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情况报县农委备案。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抵押登记后,抵押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贷款行书面同意的除外。抵押期间抵押人不得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得改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七)贷款发放:贷款行应当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及借款合同约定及时办理发放贷款手续,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并妥善保管借款人移交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证》及其他相关资料。
(八)贷款本息归还:按季收息,按借据利率全额收回贷款利息,到期收回本金。第五章 抵押物的变更与注销
第十四条 抵押人的名称(姓名)更改,以及抵押合同担保的主债权数额变更的,抵押人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在贷款行客户经理的陪同下持下列文件申请办理变更登记:(一)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事项变更申请书》;(二)抵押权人同意变更的证明;(三)抵押人、抵押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四)有关登记事项变更的协议或相关证明文件;(五)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六)授权委托书、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七)其他有关文件。
第十五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需要注销的,贷款行和抵押人双方持下列文件办理注销申请:(一)原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注销申请书;(二)抵押人身份证明;(三)抵押权因主债权消灭、抵押权已经实现、贷款行放弃抵押权或者法律、法规规定抵押权消灭的其他情形注销的证明材料;(四)原《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五)委托代理人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的,还应提交代理人身份证明文件和授权委托书。
抵押权登记期限届满后,该抵押权登记自动失效。贷款行应在借款合同终止的同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证》等相关证明资料交还借款人。第六章 贷后管理
第十六条 在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后,贷款行客户经理按贷款行《信贷业务跟踪检查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定期走访客户,严格监控借款人信贷资金运用情况,关注资金流向,防止借款人转移资金,变更信贷资金用途。同时,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密切关注借款人生产经营情况,实时关注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情况、市场价值变化情况,切实防范、化解贷款风险。
第十七条 贷款行客户经理要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公布,注意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动行情,准确把握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价值因素,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减少时,贷款行有权要求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应的担保,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第十八条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登记内容发生变更的,抵押人应按相关规定向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变更登记后,贷款行应与借款人重新修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及借款合同。
第十九条 抵押合同项下的贷款本金及利息全部还清,抵押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借款人应在规定期限内,持贷款行出具的《贷款结清证明》及其他相关材料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抵押权注销登记手续。第七章 抵押物监管及处置
第二十条 借款人未履行还款义务的,贷款行及时进行依法处置,对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附着物,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转让。依法通过交易市场将抵押物进入流转市场,通过获取转让收益清偿贷款本息。(二)变更。依法通过交易市场将抵押物进入流转市场,通过变更方式,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变更土地经营人,由新的土地经营人履行还贷义务。
(三)变现。发生借贷双方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与抵押人依法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优先受偿后,不足以偿还借款本息的,贷款行对不足部分金额有权向借款人追偿。
(四)诉讼。当贷款人与借款人、抵押人不能通过协商处置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时,通过诉讼方式解决。(五)其它合法形式。
第二十一条 贷款行在依法处置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间,由县农委协调就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能涉及的问题。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贷款行和县农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县农委不定期向贷款行通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情况,并向贷款行推荐符合本办法且有抵押贷款意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贷款行向县农委征询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人及其基本状况等信息的,县农委予以积极配合。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县农委、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共同制定、解释、修改。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公园管理办法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公园管理办法(暂行)
为加强公园管理,保证园内自然物和辅助设施的安全,使公园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整洁卫生的休闲、娱乐场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进入公园的游客应当文明游园,爱护公园内绿地,保护公园的设施。游客应遵守公园管理制度,服从公园工作人员的管理。
二、进入公园的游客应注意安全,提倡文明,爱护花草树木,不准乱丢垃圾,乱扔果皮等杂物;严禁随处涂画,随意翻动、破坏石桌石椅等公共设施的行为。
三、未经许可,禁止在公园内举办有损公共设施和园林绿化的活动;禁止在公园内流氓滋事、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卖淫嫖娼等一切违法犯罪活动。
四、禁止流动摊点进入公园摆摊,禁止在公园内散发广告宣传单,严禁宠物入内。
五、未成年儿童须在成年人陪同下进园游园,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及精神疾病患者入园应有人陪同。
六、公园工作人员及保安人员的车辆应按指定地点停放,其他车辆不得进入公园,有特殊情况须经管理人员同意,在指定的地方停放。
七、对于违反上述规定者,公园管理人员有权制止,不听劝告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
八、本管理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公用事业管理局
二0一0年四月
第四篇:淮南市公园管理办法
淮南市公园管理办法
(2011年8月8日淮南市人民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8月10日淮南市人民政府令第129号公布 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园建设和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较完善的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文化教育、科学普及、锻炼身体、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包括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等。公园的具体名录由市人民政府公布。
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管理和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公园的行业管理、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区人民政府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区属公园的监督管理。
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未设立管理机构的,由公园业主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城乡规划、质量技术监督、财政、物价、公安、旅游、林业、环境保护、卫生、工商、城管执法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园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园规划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公园事业发展。政府管理的公园,养护、管理等经费应当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公园建设和管理可以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等运作模式多层次、多渠道进行,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园或者以捐赠、资助、认养等方式参与公园建设。
第六条 公园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永续利用、服务公众的原则。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保护公园资源和设施的义务,并有权检举、制止破坏公园资源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确定公园建设总量与规模,做到布局均衡、类型齐全、功能完善。
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公园发展和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居住区、旧城区改造、工矿区、新区开发等,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建设公园。
经批准的公园新建、改建、扩建方案,不得擅自改变;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关政策,促进公园事业的发展,支持公园事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鼓励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推广运用,并按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和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要求,加强对公园文化、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公园应当符合公园发展和建设规划。
新建公园应当对公园选址、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计划报告书等。
新建动物园、植物园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在动物、植物资源和技术条件、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严格控制公园周边影响公园景观的建设项目。具体控制范围和要求由市城乡规划行政部门会同市城乡建设等行政部门制定。
公园周围控制范围内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形式、高度、体量、色彩应当与公园整体景观相协调。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依法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拆除。
第十二条 依法确定的公园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其用途。
在公园用地范围内,不符合公园功能要求的驻园单位和个人应当逐步迁出;暂时不能迁出的,应当遵守本办法,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及设施,不得影响游人安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公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公园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由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园,应当符合公园规划和设计规范,充分利用本地自然与人文资源,吸收外地先进经验,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五条 在公园出入口、主要园路、建筑物出入口、公共厕所等场所应当按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已建成公园的绿化用地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六条 公园内设置大型游乐设施,应当符合公园规划要求,并进行充分论证,避免给公园景观、环境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历史名园内禁止设置大型游乐设施,已设置的应当限期拆除。
第三章 保护与管理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公园绿地,或者擅自砍伐、移植和非正常修剪公园树木。
因城市建设确需占用公园用地或者占用规划确定的公园建设用地的,经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公园内水、电、燃气等管线应当隐蔽埋设,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影响树木生长、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十八条 在公园内进行工程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进行。工程施工不得破坏公园景观及设施,不得影响游人游览安全。施工结束后,应当恢复原状。
第十九条 公园内举办展览以及其他活动,应当经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符合公园的性质功能,坚持合法、健康、文明的原则,不得有损公园绿化和环境质量。
举办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服从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公园景观、绿地、设施原状。对公园树木、草坪、设施造成损坏的,应当赔偿。
第二十条 公园内收费项目由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公园的门票和收费项目的标准,由市价格行政部门会同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收费项目、标准应当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收费项目应当按规定,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现役军人等游客实行免费或者优惠。
第二十一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统一规划、控制规模、限制数量、合理布局、方便游客的原则,设置公园内的商业经营点,并报经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公园内的经营者应当在指定的地点按照经营范围合法经营,并接受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园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公园管理制度,并接受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依法实施公园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公园内设备、设施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三)加强对植物景观的有效管理,制定实施园艺养护管理措施,提高园林艺术水平,达到公园绿化养护管理规范要求,做好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四)实行优质服务,保持整洁的园容园貌和安静优美的游览环境,加强安全检查管理工作;
(五)妥善保护和管理公园内重要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以及名贵花卉、古树名木和字画、陈设、档案等;
(六)严格执行依法批准的收费项目、标准;
(七)公园内确需监控的场所,按规定安装视频监控设备;
(八)依法做好其他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公园内的环境卫生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持环境整洁,环境卫生设施完好;
(二)保持路面、公共休闲活动场地干净整洁;
(三)建筑物、构筑物、栏杆、标志标牌、垃圾箱等设施完好整洁,维修、油饰、粉刷和清洗及时;
(四)水体清洁,符合观赏标准,并保持一定水位;
(五)保持安静的游览环境,噪声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六)公厕免费供游人使用,公厕清洗及时,有专人管理;
(七)垃圾清扫、清运及时。
第二十四条 公园内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从业人员佩带服务证上岗,文明经商,礼貌待客;
(二)不得擅自扩大经营面积,搭建经营设施,占用绿地、道路从事经营活动;
(三)商品的陈列、宣传不得影响景观和周围环境,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四)其他有关公园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危险品;
(二)随地吐痰、便溺,乱扔瓜皮果壳、纸屑、烟蒂、包装袋(盒)等废弃物,倾倒废土、废渣等其他有碍公园环境卫生的行为;
(三)堆放杂物、晾晒衣物、乞讨,擅自张贴或者设置标语、户外广告,散发宣传单及宣传物品;
(四)在凳、椅、亭、廊等处躺卧,踩踏公园设施;
(五)从事算命、占卜等违法活动;
(六)翻越围栏、栏杆、绿篱;攀登、移动、刻划、涂污或者损坏围栏、亭、廊、雕塑、标牌及其他公园设施、设备的行为;
(七)采石取土、攀折花草树木、采摘果实或者毁坏草坪、植被等损毁公园绿化的行为;
(八)捕捉野生动物、捕捞水生动植物或者伤害展出动、植物的行为;
(九)擅自携带或者驾驶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车辆入园;
(十)在公园水体内游泳、戏水、洗涤、垂钓等行为;
(十一)携带犬类等动物入园;
(十二)擅自经营、兜售物品;
(十三)烧烤、焚烧冥纸、树枝树叶和废弃物;燃放烟花、炮竹、孔明灯等有明火源的物品;
(十四)在指定区域外进行轮滑等运动;
(十五)其他损坏公园设施、影响安全的行为。
第四章 安全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维护游览秩序;公园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内公园的日常治安管理,及时制止、查处公园内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各类事件应急预案,遇有紧急情况或者突发事件,采取相应措施疏散游人、救护伤员,并及时向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防风、防汛、防火和安全用电等工作,做好各类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和安全检修工作,做好园内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九条 公园游乐设施项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安全标准,不得有损公园绿化及环境质量。
游乐设施应当按照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检验合格并登记后方可使用,产权人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游客安全保障措施,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游乐设施日常维护保养。
游乐设施实行定期申报检验制度,接受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游乐设施,不得继续使用。
第三十条 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公园管理投诉制度,公布服务监督电话,认真受理游客投诉。
第三十一条 除老、幼、病、残者的代步轮椅车外,其他车辆未经公园管理机构同意不得进入公园。
第三十二条 公园应当每日开放,按时开园、闭园,具体开放时间由公园管理机构确定,报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需要变更开放时间或者暂停开放的,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布,并报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园闭园期间游客不得擅自入园。
第三十三条 发生地震等重大灾害,需要进入公园避灾避险的,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开放防灾避险场所。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设定行政处罚的,依照其规定实施;没有规定的,由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本办法设定的行政处罚实施。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公园用地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或者不按资质等级承担园林设计、施工、监理的,责令改正,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经批准举办大型活动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占用、挖掘公园绿地,或者擅自砍伐、移植和非正常修剪公园树木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面积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公园用地范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并按下列规定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攀树折技、摘花拔草,伤害树木、绿篱,践踏绿地、草坪和公园设施的,造成损坏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按其损坏价值的一至二倍数额赔偿;
(二)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等废弃物品的,可处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携带动物或者驾驶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进入公园的,对携带人或者驾驶人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四)未经批准悬挂、张贴或者散发宣传物品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未经批准设置标牌、广告牌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六)倾倒垃圾、污水等其他破坏环境卫生行为的,责令立即清除,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拒不清除的,由公园管理机构代为清除,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七)挖(取)土、烧烤、焚烧冥纸、干草枯枝和废弃物,或者攀登树木、灯杆、网架、雕塑,拉线挂物的,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八)进入喷池、水体游泳、戏水、洗涤、垂钓的,可处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罚款;
(九)捕捉野生动物、捕捞水生动植物或者伤害展出动、植物的,可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十)在公园设施上面涂写刻画的,可处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十一)晃动灯具、喷头、开关、阀门、音响、座椅、台面、柱廊、围栏、线路、清洁箱等设施的,可处二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坏的,按其损坏设施价值的一至三倍数额赔偿;
(十二)驾驶车辆等作业工具撞倒树木、损坏公园设施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坏的,按其损坏价值的一至三倍数额赔偿;
(十三)从事算命、占卜等违法活动,或者擅自设点摆摊、兜售物品的,给予批评教育,劝其离园,不听劝阻的,处五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幼儿、行动不便者及精神病人,其家人应当陪同游园;游人因违反公园管理规定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八条 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以及公园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公园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游客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凤台县公园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该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第三条 湿地公园分为以下两级:
(一)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湿地景观特别优美,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生态旅游服务设施齐全;
(二)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题突出,且湿地生态环境良好、湿地景观有特色,有一定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具备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第四条 国家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湿地公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以及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五条 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坚持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统一的原则。坚持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并适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章 公园申报和建设
第六条 申报湿地公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以保护、恢复和重建湿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要目的;
(二)以湿地利用、科普宣育、弘扬湿地文化为主题;
(三)湿地及其它土地、地被物权属清晰;
(四)湿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50%以上;
(五)兼有湿地生态旅游服务功能;
(六)投资主体明确,投资基本落实;
(七)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
第七条 申报审批程序
根据1998年国务院下发国办发[1998]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决定“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工作”,湿地保护包括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是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建设湿地公园应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一)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有关图表、照片等资料,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备文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审批后在国家林业局备案。
(二)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提供湿地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相应的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有关材料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第八条 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由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依据林业部门的批件及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按分工管理权限报计划部门批准后,按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实施建设。并报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备案,修改总体规划设计必须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九条 湿地公园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设计进行。在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湿地公园主题工程建设和湿地保护及所需的必要设施外,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工程设施。
第十条 湿地公园建设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本地特色的湿地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群。按照CITES公约,严格控制外来物种,鼓励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本地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鼓励采用合资、合作、股份制等运作方式,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建设管理机制,以促进湿地公园的发展。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的撤销、合并或者变更经营范围,必须经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三章 公园管理
第十三条 建立湿地公园的管理机构,制定湿地公园的管理规章制定。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管理部门负责湿地公园经营和日常管理,并依法对其管理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保护和恢复的责任。同时对其经营管理的景点景物、各类设施等,享有经营管理权,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五条 占用或征用湿地公园经营范围内的湿地,必须征得湿地主管部门同意,并按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占用或征用手续,按法定审批权限报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交纳湿地占用费。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为了维持日常公园运营,经有关部门批准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可以收取门票及有关费用。
第十七条 进入湿地公园的游人,应当遵守有关管理制度,保护湿地和爱护园内各项游览设施。
第十八条 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设置防火、卫生、环保、安全等设施和标志,配备必要的服务人员,维护旅游秩序。
第十九条 进入湿地公园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经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同意,其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按湿地公园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摊点经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交纳有关费用。
第十八条 在湿地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文化活动,应当事先向湿地公园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办理有关批准手续。
第二十条 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做好植被绿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湿地公园内排放超过湿地净化能力的生产、生活废水和污水,及其它污染物。
第二十二章 湿地公园的治安管理工作,由公园管理部门和所在地公安机构负责。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在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或者湿地公园经营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破坏湿地公园内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