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3:4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一篇: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164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0月22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葛红林

二○○九年十一月三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配置公共资源,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和特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定义)

本办法所称政府特许经营权(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权),是指经特定程序而获得的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权。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出让,是指政府将特许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授予经营者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权转让,是指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将特许经营权转让给其他经营者或投资者的行为。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的出让、经营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下列直接关系公共利益、涉及公共资源配置和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可以实施特许经营:

(一)城市供水、供气、供热;

(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

(三)城市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四条(事权划分)

本市行政区域内特许经营权实行全市统筹和市与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级管理的原则。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主体是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

市人民政府统一管理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天然气管网及管道燃气经营权,以及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等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区)和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区域的特许经营权。

五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政府部门,按照本办法负责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

第五条(决策管理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特许经营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特许委),负责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决策和管理,代表市人民政府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上报的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以下简称出让方案)和《特许经营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特许经营合同》)。

市特许委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特许办)设在市发展改革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全市特许经营权的政策,编制全市特许经营权年度出让计划;

(二)组织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事项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进行听证;

(三)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行业主管部门提交的出让方案进行评审;

(四)指导和协调全市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实施工作,依法监督出让程序、检查《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

(五)处理市特许委的日常工作,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年度特许经营监督检查报告。

第六条(执行机构)

市建设、交通、能源、水务、环保、城管、旅游、民政、公安、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权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事权范围内特许经营项目的年度出让计划;

(二)依照程序组织实施事权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权出让工作,并保存特许经营项目档案;

(三)建立特许经营项目评估制度,制定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

(四)监督特许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和《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义务;

(五)监督特许经营者的经营计划实施情况、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安全生产情况;

(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受理公众对特许经营者的投诉,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七)制定临时接管应急预案,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状态下,临时接管特许经营项目;

(八)协助相关部门核算特许经营者的成本,提出价格调整意见;

(九)保守特许经营权管理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市国资、财政、价格、工商、审计、监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特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七条(经营形式和期限)

特许经营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在一定期限内,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二)在一定期限内,将已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授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期满后无偿移交给授予其特许经营权的人民政府;

(三)在一定期限内,委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前款第(一)、(二)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第(三)项的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期满后的处理)

特许经营期限届满,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组织招标、拍卖或网络竞价,重新确定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的重新确定应当于特许经营期限届满6个月前完成。

原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了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受让权。第九条(出让程序)

特许经营权按照下列程序出让:

(一)编制年度出让计划: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本行业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建议计划,经市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平衡后编制全市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纳入全市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编制和报审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年度特许经营权出让计划编制出让方案和说明,并将出让方案正式上报市特许办,由市特许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方案进行论证,经行业主管部门修改完善后报市特许委审批。

(三)组织听证:对依法需要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民生的事项,涉及申请人或者他人重大利益、申请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听证的事项以及市特许办认为应当进行听证的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由市特许办组织听证,同时将听证结果报市特许委,作为审定方案的参考。

(四)审定和实施出让方案:市特许委通过召开会议、征求意见、会签等方式审定出让方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出让方案和授权,按照本办法组织出让工作。

(五)选择经营主体:行业主管部门依法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并将选择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六)签订合同和备案:公示期满无异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签订后30日内,将合同文本报市特许办备案。

第十条(出让方式)

特许经营权出让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方式进行。对市场化条件尚不成熟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进行出让的特许经营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方案中充分说明理由,经市特许委批准后,可以采用挂牌、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竞争性谈判方式出让。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资格审查并提出评审意见。

招标项目的标底、拍卖项目的保留价、网络竞价项目的底价以及其他出让方式的底价,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编制出让方案)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编制下列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报市特许委批准后组织实施:

(一)城市道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由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二)内河航运经营权、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权、公共汽车线路运营权、市域内公路客运线路运营权、公路(桥梁)建设与经营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权,由交通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三)管道燃气供应、加气站的经营权,由能源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粪便(渣)、建筑垃圾和特种垃圾经营权,户外广告载体使用权,由城市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五)旅游资源经营权,由旅游管理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六)城市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权,由林业和园林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七)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冠名权,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八)货运汽车城市道路使用权,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九)城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的经营权,由水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

(十)依法需要实行政府特许经营的其他项目,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出让方案。第十二条(出让方案内容)

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具体内容、期限和范围;

(二)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的具体组织实施机构;

(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出让方式以及投标人或者竞买人的资格要求和选择方式;

(四)特许经营项目的基本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五)特许经营合同(需要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在出让过程中才能确定的内容除外);

(六)特许经营权是否允许转让以及特许经营期限的延长或者终止;

(七)特许经营价格的控制、调整和享受的优惠政策;

(八)政府的监督职责;

(九)临时接管应急预案;

(十)其他应当明确的事项。

第十三条(信息发布)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出让方案被批准之日起20日内,将特许经营权出让信息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十四条(申请程序)

经营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项目,应当依法取得特许经营权。符合特许经营权出让方案规定条件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按出让方案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现有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的项目,属于特许经营权管理范围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法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和登记后,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申请特许经营权。

本办法施行前已合法取得特许经营权而未完善相关手续的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报市特许委批准后完善相关手续。

第十五条(结果公示)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公开竞价的情况和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20日。

公示期满,对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没有异议的,经市特许委批准,由行业主管部门向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第十六条(合同签订)

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公示期满之日起30日内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根据招标文件、拍卖公告等需要成立项目公司的,中标人或者买受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第十七条(合同内容)

《特许经营合同》应当与出让方案的主要内容一致,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具体内容:

(一)特许经营项目的名称和内容;

(二)特许经营权的经营形式、区域、范围和期限;

(三)出让金数额、解缴方式和解缴时限;

(四)是否成立项目公司以及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出资比例、股权转让及其限制条件等;

(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标准;

(六)投融资期限、方式,投资回报方式及其确定、调价机制;

(七)特许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履约担保;

(八)特许经营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改造;

(九)中止或者终止特许经营的条件及补偿方案;

(十)特许经营项目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以及移交或者临时接管的标准、方式和程序;

(十一)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十二)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内容;

(十三)未尽事宜的处理以及合同约定的其他事项。

《特许经营合同》内容中不得承诺商业风险分担、固定投资回报率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合同生效)

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特许经营权授予对象签订后即生效。通过其他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的,《特许经营合同》经市特许委批准后生效。

第十九条(出让金管理)

特许经营者应当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特许经营权出让金。特许经营权出让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接受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特许经营者权利)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独立经营管理特许经营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不得非法干预其正常经营活动;

(二)根据《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获得合理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

(三)请求市或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止和排除侵害其特许经营权的行为;

(四)对发展规划和价格等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五)平等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一条(特许经营者义务)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全面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为社会提供足量的、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不得擅自以出租、转让、承包、挂靠等方式处置特许经营权;

(三)不得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妨碍其他特许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得强制、限定、阻碍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对特许经营项目进行安全管理;

(五)加强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完好,不得擅自改变设施、设备的功能和用途;

(六)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提供咨询服务,向公众公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价格等;

(七)在规定时间内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年度报告、董事会决议等报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八)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二条(市政公用设施特许经营者的特别义务)

特许经营者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在保证公共安全和保障特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其他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市政公用设施,收费标准按照四川省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特许经营者因建设和维护市政公用设施需要进入某一区域或者建(构)筑物的,应当事先与权利人协商,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入。

第二十三条(行政补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特许经营者应当配合,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和必要费用支出,有权获得相应补偿:

(一)已获特许经营权的市政公用设施因公共利益需要而依法被征用;

(二)承担政府公益性指令任务;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特许经营者对行政补偿有争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合同解除)

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因法律、法规、规章发生变化或者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与特许经营者协商解除合同。因解除合同导致特许经营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合同》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合同的,应当提前4个月提出书面申请,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行业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合同前,特许经营者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第二十五条(合同终止)

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在报请市特许委批准后终止《特许经营合同》,撤销其特许经营权,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并实施临时接管:

(一)以欺诈、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出租、转让特许经营权或者采取承包、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特许经营权的;

(三)擅自将市政公用设施和所经营的公共财产进行抵押、质押、出租、转让、挪用的;

(四)因转让企业股权或者财产使企业不再符合特许经营条件的;

(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符合《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六)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或者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七)因经营管理原因,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无法继续履行《特许经营合同》,严重影响公众利益的;

(八)擅自停业、歇业,未履行《特许经营合同》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严重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被撤销特许经营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3年内不得参与竞争本市特许经营项目。

第二十六条(权利救济)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前,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特许经营者。特许经营者可以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申辩或者要求举行听证会。特许经营者要求举行听证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20日内组织听证。

在作出撤销特许经营权决定之后,特许经营者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临时接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临时接管委员会,依法对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实施临时接管,并对特许经营者的资产状况进行审查监督,责令其限期移交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

(一)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同意特许经营者单方解除合同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二)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特许经营权被撤销后,新的特许经营者尚未产生的;

(三)需要实施临时接管的其他情形。

实施临时接管后,临时接管委员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被接管的特许经营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自临时接管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出让程序重新确定新的特许经营者。

第二十八条(公众监督)

特许经营权的出让和管理应当保证国家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公众对出让的特许经营权享有知情权,对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举报。行业主管部门和特许经营者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供咨询服务,保障公众能对特许经营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价格机制)

实行特许经营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合理配置资源和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政策规定、行业平均成本,兼顾特许经营者合理利益,依法组织听证,确定或者调整特许经营项目的价格,并进行监管。

第三十条(提取履约担保的情形)

经营市政公用设施的特许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提取履约担保:

(一)超出《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经营范围经营的;

(二)擅自改变市政公用设施及土地用途,或者擅自将项目土地及设施用于项目之外的;

(三)不对市政公用设施的状况及性能进行定期检修保养,或者在项目中止时未按约定履行看守职责的;

(四)不对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归档,没有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

(五)不按照规划要求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建设和更新市政公用设施的;

(六)不按照《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将相关信息报送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或者不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的;

(七)不允许其他特许经营者和用户按照规划要求连接其特许经营的市政公用设施的;

(八)不配合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特许经营合同》的约定进行指导、监管的;

(九)特许经营权被临时接管时,未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特许经营资产和档案移交临时接管委员会指定的单位的;

(十)《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赔偿责任)

行业主管部门或者特许经营者违反《特许经营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均违约的,各自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二条(管理人员法律责任)

从事特许经营权出让和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负有主要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竞标者、竞拍者等授予特许经营权或者不按程序实施特许经营权出让的;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三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7日颁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公路特许经营权初探

公路特许经营权初探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张春贤部长指示,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尽快清理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破除准入壁垒,大胆引进和利用非公有资本。同时,为保证交通设施的公益性和保护公众利益,在吸收非政府投资时,必须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并对经营主体的收费价格、服务水平和设施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管。

按照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和张部长的讲话,“今年要对符合《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经营性公路,建立政府特别许可制度,规范收费权转化行为,明确出让方和受让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及监督、检查和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实现公路的社会公益性和特殊条件下的商品属性的有机统一。”

政府特别许可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公路特许权的转让和特许权合同实现的。对于交通部门而言,公路经营权在其理解中,一般指的是外商通过政府转让取得公路经营权,而没有将公营企业考虑在内。国有企业或者公司仍然在政府的庇护下进行公路建设和经营。

特许权合同是政府采购合同和经营合同的一种。而对于政府采购,“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和竞争原则是两个实现效率的根本条件。”很显然,公路经营特许权的运用中,有效利用竞争这一手段才能根本上提高经济收益和约束当事人的行为规范。为此,政府在高速公路特许权的转让或者授予中,必须塑造一个“市场”,而目前将BOT项目仅仅理解成为对外商这一主体实行,对内则实行划拨或者无偿授予方式,公路经营权的市场被人为分割成两个,缺乏相应的竞争,这种合同关系只能是一种变相的政府管理方式。

不难看出,现行的做法中,对外商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这种不平等,导致了外商或者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困难,这样,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政企关系不过是原来的上下级关系的“换汤不换药”的替代产品。

因此,建立公路特许经营制度的核心是改变约束方式,利用契约模式,通过特许权合同,采用竞争性程序进行投标,废除不平等的转让和划拨,建立公路特许经营管理制度。

第三篇: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

关于印发《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局、供销社,高新区经发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经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试点工作办公室审核,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审定,现将《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三月三日

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及其他流转方式取得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确权登记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市和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工作,其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的具体工作。第四条

第二轮延包以来,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依法登记,由区(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通过互换、转让获得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依法变更登记,由区(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第五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姓名(名称)及基本情况;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名称和编号;

(三)承包经营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发包农村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名称、土地区位、土地面积、土地用途;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情况;

(六)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机关及日期;

(七)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包方对本区域内土地承包状况进行复核清理,根据承包合同签订以及承包方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情况,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方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公示。

(二)经公示无异议后,发包方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核查;核查无误的,编制本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册,并报请乡(镇)人民政府向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书面申请,并提交本乡(镇)《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登记册》副本。

(三)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登记核实的基础上,编制本区(市)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并报请区(市)县人民政府审定。

(四)经区(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对于第二轮延包已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在原证上注明确认继续有效;对于第二轮延包未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在登记的基础上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于第二轮延包后颁发证书不规范的,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于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土地实际面积发生变化的,在变更登记的基础上重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暂缓登记颁证,在权属明晰后再登记颁证。

第七条 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第八条 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变更的书面请求;

(二)已变更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其它证明材料;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

第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上记载。

第十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严重污损、毁坏、遗失的,承包方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申请换发、补发。

经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审核后,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补发手续。

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手续,应以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为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补发,应当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注明“换发”、“补发”字样。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的,由其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一)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自愿放弃全部承包土地的;

(二)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丧失的;

(三)承包方全户消亡的;

(四)其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形。

第十二条

区(市)县、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台帐及档案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册)。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册)记载的事项应一致。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文件等材料;不得涂改和复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促进土地资源变资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和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及其他流转方式取得的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依法形成的流转关系和各方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市和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 作,其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二章 原则和方式

第五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自主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流转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流转收益归转出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

(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

(四)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第六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互换、转包等方式,也可依法探索担保、抵押等方式。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事人可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并依照相关规定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七条

承包方可以书面委托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或中介机构 流转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受让方将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

第三章 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明晰;

(二)承包方具有转出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愿;

(三)受让方应具备农业经营能力;

(四)转出方与受让方就流转方式、价格、期限等协商一致;

(五)流转项目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政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第九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协商。流转双方就流转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后,通过流转市场和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二)签订合同。符合流转条件的,由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指导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三)备案。流转双方向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备案。第十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除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流转外,应通过依法设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应进驻市场,提供指导服务。第十一条

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应当收集发布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储备农村土地流转项目,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相关服务。

第十二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价格由流转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也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招标、挂牌、拍卖确定,或委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值评估机构评估确定。流转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当地同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准价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准价格由区(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和公布。

第四章 合同和备案

第十三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须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第十四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姓名、住所;

(二)流转土地的四至、座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流转方式;

(五)流转土地的用途;

(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七)流转价格及支付方式;

(八)其他须载明的事项;

(九)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流转年限届满,受让方需要继续流转经营土地的,应在流转合同期满前六个月内向转出方提出续期申请,经同意,重新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并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六条 流转期间,流转土地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占的,其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流转合同约定办理,合同未作约定的,由双方协商办理;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按有关政策执行。第十七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订立生效后,受让方应向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未经备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进行抵押、担保。第十八条 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应提供申请书、身份(或资质)证明、流转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委托书以及发包方书面证明等材料。

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收到备案材料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

第十九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标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他项权利;

(二)留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登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台帐;

(四)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证明。

第五章

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职权强迫、阻碍承包方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损失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员和行政主管负责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一条

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应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项目的实施、业主履约和经营情况等进行指导监督。

第六章 纠纷处理

第二十三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实行属地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处理。

当事人可自行协商解决,也可请求村民委员会或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调解。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逐级向区(市)县或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已由人民法院裁决的纠纷,不再进行仲裁。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仲裁。

第二十五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按下列程序 进行:

(一)受理当事人书面申请;

(二)审查立案;

(三)组织案情调查;

(四)听取当事双方陈述;

(五)组织仲裁委员会成员进行合议;

(六)作出仲裁裁决;

(七)下达仲裁通知书。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及其他流转方式取得耕地、园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确权登记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和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工作,其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第二轮延包以来,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耕地、园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依法登记,由区(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通过互换、转让获得耕地、园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依法变更登记,由区(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第五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姓名(名称)及基本情况;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名称和编号;

(三)承包经营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发包农村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名称、土地区位、土地面积、土地用途;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情况;

(六)核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机关及日期;

(七)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包方对本区域内土地承包状况进行复核清理,根据承包合同签订以及承包方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情况,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方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公示。

(二)经公示无异议后,发包方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核查;核查无误的,编制本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册,并报请乡(镇)人民政府向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权登记的书面申请,并提前本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册》副本。

(三)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登记核实的基础上,编制本区(市)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并报请区(市)县人民政府审定。

(四)经区(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对于第二轮延包已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在原证上注明确认继续有效;对于第二轮延包未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在登记的基础上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于第二轮延包后颁发证书不规范的,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于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土地实际面积发生变化的,在变更登记的基础上重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争议尚未解决的,暂缓登记颁证,在权属明晰后再登记颁证。

第七条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

第八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变更的书面请求;

(二)已变更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其它证明材料;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

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上记载。

第十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严重污损、毁坏、遗失的,承包方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申请换发、补发。

经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审核后,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补发手续。

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手续,应以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为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补发,应当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注明“换发”、“补发”字样。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的,由其所在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一)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自愿放弃全部承包土地的;

(二)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丧失的;

(三)承包方全户消亡的;

(四)其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形。

第十二条区(市)县、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台帐及档案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册)。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册)记载的事项应一致。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文件等材料;不得涂改和复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成都市农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燃气特许经营权冲突研究

燃气特许经营权冲突研究 丁天进 安徽世纪天元律师事务所

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自该制度被确立以来,在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燃气行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一起起围绕燃气特许经营权纠纷的事件即能证明这一点。所以,如何在新时代之下,发展完善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概述

(一)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概念

在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法律规范方面,国家先后在2004年颁布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及在2015年颁布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无论是哪一部法律,均未对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做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表明燃气特许经营权属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类似于供热、供电、供水等活动。学术上对燃气特许经营权的界定,多是根据上述两部规范展开的,侧重于对燃气特许经营权授予程序的解释,而没有深入到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本质。同时,学术及实务中,对燃气特许经营权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如“燃气特许经营权”、“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城市燃气 特许经营权”、“管道天然气特许经营权”等。

本文认为,燃气特许经营权,也可以被称作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是指企业在获得政府独家授权后,在限定的行政区域内开展管道燃气供气服务的权利。正确理解本概念,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权利客体是管道燃气,即需要修建燃气管道,并运用这些管道为客户输送燃气。第二,气源为燃气,是指作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气体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人工煤气等。第三,实施的渐进性。在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如果还没有开通管道天然气,那么享有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可以暂时通过槽车运输等方式向客户供气,其燃气特许经营权同样应当受到保护。

(二)燃气特许经营权的辨析

燃气特许经营权与燃气经营许可是两种不同的权利形式,但在实务之中非常容易发生混淆。

第一,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一是两者都是行政许可。但是燃气特许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许可,其需要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手段选择权利人,同时需要特许经营权协议或政府文件等方式确定特许经营权内容。燃气经营许可属于一种普通的行政许可,需要当事人的申请。二是两者在被授予后,都需要遵守相同的管理规范。如《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二,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一是两者授予依据不一样。燃气 特许经营权主要依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办法》、《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予以授予。燃气经营许可则主要依据《行政许可法》予以授予。二是两者授予方式不一样。燃气特许经营权需要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予以授予,而燃气经营许可在符合条件的燃气经营者依申请后可被授予。三是两者权利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燃气特许经营权需要通过特许经营权协议或政府文件的方式予以明确,而燃气经营许可则通过燃气经营许可证即可明确。四是两者权利的内容不一样。燃气特许经营权紧针对管道燃气进行授权,而燃气经营许可则包括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煤层气、煤制气等各类达到使用标准的气体。

第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常情况下,拥有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同时拥有燃气经营许可证,但拥有燃气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并不一定拥有燃气特许经营权。

二、燃气特许经营权冲突表现

(一)燃气企业之间的冲突表现

特许经营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一个燃气企业在一个地方获得燃气特许经营权后,在该地区形成垄断经营。国家之所以这样设计特许经营权,是因为燃气经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以铺设管线,盈利水平差、投资回收期较长。如果不确立垄断经营的模式,很多燃气企业是不愿意做出投资的,继而将会影响到城市燃气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务中,侵犯城市燃气特 许经营权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铺设城市管网。即一个企业到别家企业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内铺设管线,强占该地域内居民、公服、商业、工业等用户。这种侵权形式,具有规模性和普遍性。

第二,工业直供。相比于第一种“一网打尽”的侵权方式,这种侵权方式可以说是“挑肥拣瘦”,放弃居民商业等小用户,直接抢夺工业用户。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式是否属于侵权,实务中存在争议,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从浙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燃气特许经营权纠纷来看,工业直供行为属于侵权行为。本文认为,工业直供违反了特许经营权相关法律规定,侵犯了特许经营权人合法权益,容易造成特许经营权纠纷,甚至会诱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城市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工业用户降价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政策所积极倡导的,但优化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关键点在于中间的输配送环节。减少中间环节,才是降价的根本出路。

第三,工业点供。相比于第二种铺设管道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显得简单的多,建设一座天然气气站即可,气源通过车辆运输的方式实现。实务中,天然气气站主要是LNG气化站和CNG释放站。对于点供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法律规范也未作出规定,各地做法也不尽一致。在江浙地区属于合法行为,在河北任丘就会变成违法行为。2016年8月6日,任丘市人民政府印发《任丘市清理取缔违建撬装气化站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在天 然气管道覆盖范围内的撬装气化站、瓶组站必须取缔,使用管道燃气;管道燃气覆盖范围外区域可建设临时的撬装气化站,但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及备案。燃气管线铺设到该区域时临时建设的撬装气化站须立即撤出。”本文认为,对于特许经营权区域范围内的点供项目,国家可予以支持和规范,因为点供项目不但能够降低用气成本,还能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特许经营权人更好的做好燃气服务工作。当前的现状是对于点供法律规范没有做出规定,国家也没有出台建设标准及规范,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

(二)燃气企业与政府的冲突表现

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有法可依是我国政府实施行政行为的必要条件。在实务之中,地方政府可能会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已经授予出去的特许经营权实施不当干预行为,致使特许经营权人无法正常开展燃气服务工作。政府部门的不当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复授予。地方政府将一地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给两家以上不同的燃气企业,致使多家燃气企业都主张自己享有特许经营权,从而事实上造成纠纷。这在实务之中又有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完全重复授予,即完全的将已被授予出去的燃气特许经营权授予给另外一个燃气企业。二是部分重复授予,即将已被授予出去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给另外一个燃气企业。部分重复授予集中发生于经济开发区等工业用户聚集区。第二,地方保护。有些地方政府对本地的燃气企业,尤其是地方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倾斜式保护,采取各种方式打压外地燃气企业,甚至不惜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进行干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本地燃气企业与外地燃气企业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相邻的情况下。

第三,越级干预。无论是2004年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还是2015年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均规定县级政府享有独立的特许经营权的授予权,可以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签约主体。但是在实务中,上级政府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不认可县级政府及其部门授予出去的特许经营权,强行直接与其他燃气企业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主体存在扩张的现象。2004年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依据人民政府的授权”,可以作为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主体。2015年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授权有关部门或单位作为实施机构负责特许经营项目有关实施工作”。从上述先后相继的两部法律规范来看,在特许经营权授予主体上发生了明显的扩展变化,即只要获得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的授权即可,而不是2004年限制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

三、燃气特许经营权冲突成因

(一)法律规范不健全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设,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支撑。在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制度建设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特许经营权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并不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且现行的法律规范存在层级低,权威性不足的特点。

以燃气特许经营权最为重要的两个法律规范来说,一个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一个是《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通过主体是建设部,属于部门规章,主要规定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是如何被授予的,并非专门针对供气的。《城镇燃气管理条例》,通过主体是国务院,属于行政法规,主要是规定城镇燃气建设及运营的,不限于燃气特许经营权。据此可知,无论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还是《城镇燃气管理条例》都不是专门针对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只是在这些规范中的有些规定可以适用于燃气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和实施。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特许经营权制度,仅仅依靠两部非专门性的法律规范来予以确定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在燃气特许经营权的纠纷造成了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二)权利范围不明确

特许经营权权利范围的不明确很容易造成纠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利内容的不明确,一个是权利地域范围的 不明确。

第一,权利内容的不明确。特许经营权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权利,那么这种权利的内容是什么呢?可以说,由于我国法律规范中并未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制度层面上是不明确的。地方政府多会根据自身对现行法律规范的理解,结合地方上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燃气发展水平的要求,在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内容上经常会做出不同的规定,这样特许经营权的权利内容就存在过大或过小的现象。燃气特许经营权内容的应然状态,仅限于燃气管道的建设及运营。实然状态是容易扩展至加气站、点供等情况。

第二,权利地域范围不明确。在多数情况下,燃气特许经营权是通过特许经营权协议来予以确定的。如果特许经营权协议约定不明确,那么将必然导致燃气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的不明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述不清。如“县城规划区”。什么是县城规划区?县城规划区的边界在哪里?如果对县城规划区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那么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也就不可能是明确的。二是语言表述错误。如特许经营权协议明确规定了某条路为特许经营权的边界线,但这条路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被张冠李戴。三是对城市远期变化考虑不足。包括城市道路的调整、行政区划的调整,都有可能让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变得不明确起来。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来说,从政府的相关文件中还能够找到准确的依据作为判断标准。那么城市道路的调整将是一个不容易说明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原本明确的 规定,很容易成为历史遗留难以明确的规定。此处,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城市化对特许经营权边界的影响。

(三)特许经营权归属不清

特许经营权归属不清,是特许经营权冲突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第一,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存在重叠。即两个以上的燃气对同一个地域均主张享有特许经营权,且都能够拿出一些证据作为支撑。从理论上来说,特许经营权是不可能发生重叠的,这是由特许经营权的排他性所决定的。既然一个地域已经被授予一个燃气企业了,那么相同地域就不可能再被授予给其他燃气企业。但是在实务之中,由于诸多原因有可能会导致特许经营权经营范围存在重叠。

第二,特许经营权地域边界不明。紧邻的两个不同地域的特许经营权之间一定会存在着一个边界,当这个边界不能明确之时,那么也就意味着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也就不能明确,那么特许经营权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就会发生。实务中,经常会以城市道路来作为边界线。道路的一边属于一家燃气企业,道路的另一边属于另一家燃气企业。这种方式也被2004年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所采用。《示范文本》第3.4条规定:“本协议之特许经营权行使地域范围为 现行行政管辖区域内,东起 西至 止;北起 南至 止。乙方不得擅自扩展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这种 方式的确具有简单易识易辨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个致命性的缺点,即城市道路走向发生变化时就容易发生冲突。对于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示范文本》并没有作出规定。2004年建设部通过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也未给出解决办法。即便到了2015年出台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仍未作出规定,该《办法》只是在第三十四条第二款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部门调整和负责人变更,不得影响特许经营协议履行。”本文认为,特许经营权应当具有恒定性,即特许经营权一旦被授予,在未经过法定程序变更之后,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是不应发生变化的。

(四)政府的不当作为

几乎在每一起特许经营权纠纷案件中,背后都有政府这一看不见的手。概括起来说,政府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不当的干预特许经营权:

第一,政府希望本地燃气事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施不当行政行为。有些燃气企业在获得燃气特许经营权后,错误的认为拿到了尚方宝剑,在燃气事业上不思进取。在气源的引进、用气保供、普遍的供气服务、管道设施建设及维护上做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当地燃气行业的发展,继而对地方能源结构的优化、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政府可能会引进资源和能力都更好的燃气企业。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基于整合地方燃气市场的目的,从而实 施不当行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多认为地方的两家以上燃气企业的存在,容易在燃气规划、燃气管线布局、燃气应急调度、燃气市场秩序规范等方面造成不便,不利于地方燃气行业发展上更上一层楼。基于此,政府可能会对区域内几家燃气企业强行整合,从而会对原有的燃气特许经营权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

第三,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存在权力寻租,从而实施不当行政行为。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可知,众多政府相关部门有权对燃气企业进行监管。既然存在着权力,就存在权力被滥用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还不完善的时候,还存在着大量的缺陷与不足之处,难免有些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刁难燃气企业,以此达到寻租的目的。

第四,政府相关部门行政不作为,对侵犯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监管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权能,但政府同样对燃气特许经营权人担负着保护的职责。当燃气特许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遭遇侵害之时,政府相关部门理应加以干预,依法保护特许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现实中,政府基于各种方面原因的考虑,对特许经营权侵权之事不管不问,从而在事实上鼓励了特许经营权的纠纷。

(五)权利人的不作为

权利人的不作为,是指燃气特许经营权人不按照特许经营权协的约定来履行引进气源、燃气管网铺设、维护、运营、提供普遍供气服务等活动,违反了特许经营权协议。在实务之中,燃气 特许经营权人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积极引进管道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具有气源充足、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地方上都希望能够早日用上管道天然气,很多政府也将这个作为燃气特许经营权授予的条件。但是管道天然气的引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得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一、落实气源。国内管道天然气的气源基本掌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其中,中石油大约控制了90%左右的市场,中石化大约控制了10%。燃气企业如果能够联系到中石油或中石化,在西气东输或川气东送沿线的门站开口取气自然是最好的,但也是最难的。即便退而求其次,也得寻找到能够像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能够间接的连接到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天然气管道。总之,在气源保障上,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链接到两桶油的天然气管线上。

二、政府支持。支线管网的建设政府各部门的批准,尤其是各省能源下发的前期工作的函都是至关重要的政府文件。如果一个项目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那么这个项目也将难以启动,即便启动了,也将难以顺利推进。

三、资金保障。当得到气源和政府支持两大条件之后,项目的实施就需要巨额资金来作为保障。按照行业内平均建设水平,一条位于平原地区的高压管道,造价大约为200万元/公里。如果再加上门站、分输站等设施的建设,一条50公里左右的高压管网大约需要一亿元的资金。如果出现翻山越岭、穿越河流铁路等情况,那么造价将会进一步上升。第二,怠于建设、运营、管理城区内燃气业务。燃气企业在获得特许经营权后,理应根据特许经营权协议的约定,逐步铺设城区内燃气管道设施,做好维护和检查工作,保障安全生产。同时要加强供气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普遍燃气服务。特许经营权人要做好这些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人力能力。燃气行业属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员提供燃气服务,如一线员工就需要维修工、抢修工、抄表员、巡线员、安全员、客户员。这些人员还要被分成不同的班组,提供24小时的燃气服务。可以说,人员队伍庞大。二是资金能力。除了人员的配臵需要资金来作为保障,还有燃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燃气设备的购买都需要资金进行保障。在燃气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需要建设气源场站和城区内中低压管网。在燃气设备方面,需要购臵调压撬、计量撬等设备。三是技术能力。燃气行业虽然不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是其对技术性要求也是颇高的。如果缺乏技术支持能力,不但无法提供正常的供气服务,还将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当特许经营权人不具备上述条件之时,那么其将难以提供充分的燃气服务。

第三,燃气企业主观上不愿意多投入。燃气特许经营权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财产性,且这种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有些燃气企业投资特许经营权,不是为建设发展燃气行业,服务一方百姓,根本目的在于短期内谋取暴利。谋取暴利的方式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收取初装费。二是出让特许经营权。

(六)竞争对手的侵犯

有些燃气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提高盈利能力,不顾燃气特许经营权被授予的现实,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犯他人的燃气特许经营权。

四、燃气特许经营权冲突解决对策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主要规定了特许经营权授予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特许经营权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未作出过多的问题。在特许经营权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为此,针对当前的问题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

(一)明确特许经营权的专业名称

名不正,言不顺。对于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来说,应当首先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特许经营权的具体称谓。对此,本文认为“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或许最为恰当。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名称表明了特许经营权的内容,仅仅是针对管道燃气才授予特许经营权。二是该名称能够表明特许经营权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所有的燃气能源中,管道天然气是最具经济性的能源。被授予特许经营权之时,当地即便不能开通管道天然气,只能选择槽车运输天然气作为气源保供等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是临时性的,将来还是会开通管道天然气的。

(二)明确特许经营权的业务范围 特许经营权的业务范围应当是建设燃气管网,并通过这些管网向终端用户供应燃气的业务。同时,应当明确以下几种方式不属于燃气特许经营权的业务范围:工业点供、加气站以及需要通过铺设管网来供气的业务。

在这里需要说明以下几种常见且容易引发特许经营权纠纷的业务类型:一是工业点供,其之所以不能纳入到特许经营权的范围内,是因为点供并不需要铺设燃气管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重复投资的问题。与此同时,工业点供的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减少用气企业负担,与国家现行政策也是一致的。最后,工业点供的存在能够在特许经营权范围内重新引入竞争机制,促使特许经营权人直面市场竞争,想方设法在提高燃气服务能力之时,降低供气价格。二是工业直供,应当纳入到特许经营权的业务范围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原因在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造成了燃气管网的重复投资建设,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浪费。用气企业如果能够绕开特许经营权人寻找到价格更加低廉的气源,那么其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人铺设的管网输送,特许经营权人应当加以配送,并收取适当的管输费。

(三)明确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

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明确的对策更多的是技术问题,而不是制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律和特许经营权协议两个方面入手。在法律上,应当确立特许经营权的恒定原则,即特许经营权一旦被授予,那么特许经营权的地域范围就应当是恒定的,不会因为道路、行政区划、城市化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上,应当明确特许经营权的四至范围,可以采用道路区分的形式。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推行坐标定位法。在四至范围确定之后,应当将特许经营权地域范围绘图作为协议附件。

(四)明确特许经营权的退出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并未对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市场退出机制作出过多的规定,这也是特许经营权人怠于行使特许经营义务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正是由于特许经营人怠于行使特许经营义务,影响了地方燃气行业的发展水平,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才会想方设法逼走特许经营权人,第三方企业才会乘虚而入。如果有了系统的市场退出机制,在特许经营权人怠于行使特许经营权之时,政府就可以依法撤销特许经营权,重新引进燃气企业,推动地方燃气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建立特许经营权市场退出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退出条件。《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第三十八条概括性的规定了三种退出情形,即严重违约、不可抗力、特许经营权协议约定的条件发生。据此可知,这样的规定完全不具有操作性,以至于市场退出机制基本成为摆设。本文认为,在市场退出条件上可以分为法定情形和约定情形两种情况。法定情形,是指达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之时,政府有权撤销特许经营权。结合《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作为法定撤销特许经营权的情形:(1)特许经营权期满;(2)经特许经营权人申请,政府相关部门经审议同意撤销的;(3)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4)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臵或者抵押的;(5)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6)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7)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应当说《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有关市场退出条件的规定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并不知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并未加以沿用,而是被完全抛弃,感到颇为遗憾。

约定情形,是指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约定,在出现什么情况之时,政府有权撤销特许经营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因为在实务之中各个地方的燃气行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各个燃气企业及政府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之下,赋予地方政府一些自主权,将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推动地方燃气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约束燃气企业为了获取特许经营权盲目承诺、盲目夸张的行为。以下几种情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由掌握:(1)约定引进管道天然气的时间;(2)约定引进管道天然气的年均供应量;(3)约定燃气管道敷设范围;(4)约定燃气管道敷设里程;(5)约定燃气企业在多长时间里,需要达到 什么样的一个投资强度;(6)约定燃气企业在多长时间里,让地方燃气行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7)约定应急调峰设施的建设时间及规模;(8)约定应急调峰气源的来源。

二是退出程序。退出程序可以按照具体的终止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设计。在法定终止的情况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下达撤销特许经营权通知。其次,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择优选择一种方式继续本地方的城市燃气:一是直接临时接管;二是委托原特许经营权人或第三方暂时行使特许经营权;三是通过招投标等方式确定新的特许经营权人。最后,政府对原特许经营权人给予合理的补偿,并妥善安臵好员工。在约定情况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下达整改通知。其次,在整改期限届满后,情况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政府可以下达撤销特许经营权的通知。再次,政府择优选择过渡方式。最后,对原特许经营权人进行合理补偿,安臵员工。

三是权利救济。原特许经营权人认为政府撤销特许经营权的行为侵犯了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进行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五)明确特许经营权的诉讼类型

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决定了适用什么类型的诉讼解决方式。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行政法律关系适用于行政诉讼程序,刑事法律关系适用于刑事诉讼程序。一般来说,诉讼是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诉讼的解决争端解 决机制必须依法建立起来,符合法律基本理论及规范,能够解决当事人之间纷争,保障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燃气特许经营权纠纷中,由于在法律关系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诉讼类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务中的操作更是五花八门。实务之中对诉讼类型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没有作出规定。在2015年6月1日之前,适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诉讼类型并未做出规定,但是建设部2004年发布的《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第12.2条规定:“若甲乙双方不能根据第12.1条规定解决争议,可依照适用法律通过仲裁途径解决;或者将该争议按照适用法律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适用法律对此类争议的解决方式作出明确结论时,依其结论处理。”据此可知,建设部虽然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未对诉讼类型做出规定,但是其颁布的示范文本却做出了规定。虽然只是一个示范文本,没有任何的法律效力,但是其代表着建设部的意见,所以,在实务之中依然会有一定的适用空间。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模糊。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六章有关争议解决的四个条文中,并未对诉讼类型的选择做出过多的阐述,只是在第五十一条规定:“特许经营者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 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应当说本条的规定相当保守和谨慎,只是在现有的行政法理论的框架内做出的规定。所做的规定绝对是正确的,但是并不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因为其回避了因履行特许经营权协议发生争议诉讼类型的适用问题。而在实务之中,这种情况却是最多的。如果发生这些情况,将依然会发生不知采用何种诉讼类型的尴尬。

其实,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该条是这么规定的:“特许经营者与实施机关就特许经营协议发生争议并难以协商达成一致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或仲裁。特许经营者认为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未按照预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特许经营协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据此可知,《征求意见稿》对解决争议的诉讼类型的适用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依然存在着重大的争议,即“特许经营者与实施机关就特许经营协议发生争议并难以协商达成一致的,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或仲裁。”或许正是由于实务之中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所以在正式颁布的法律规范中,该表述直接被删除。制定机关直接回避了该问题,造成了如今的尴尬境地。

三是行政合同理论不成熟。无论是《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及《示范文本》,还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 营管理办法》及其征求意见稿,都能够非常清楚的表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特许经营权协议的法律性质未能作出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准确界定特许经营权协议所确定的法律关系,而这样的错误认识又源自于我国行政合同理论的不成熟。换句话说,由于理论的不成熟,引发了立法的混乱,增加了诉讼实务的纷争。

本文认为,燃气特许经营权协议是一个行政合同,确立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因履行协议发生争议的应当适用行政诉讼程序。政府之所以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根本上还是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目的在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在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之时,与燃气企业并不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因为政府依然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以,特许经营权协议与民法中所说的“合同”或“协议”存在着重大区别。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只要是合同,那么就一定是平等主体之间协商的结果,就应当属于民商事法律规范调整的范围。我们应当从更加广泛的高度来理解,合同所体现出来的是契约,而契约并不一定适用于民商事私法领域,同样适用于宪法行政法的公法领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行政合同就不再是一个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法律概念,而是契约精神与现代行政理念的契合,是契约精神在行政领域的导入以及现代行政理念在契约形式下对传统行政的改造。”

因特许经营权发生争议并需要通过诉讼方式予以解决的,应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决定适用什么类型的诉讼程序:

第一,因与政府及其部门在履行特许经营权协议过程中,发 生争议的,适用行政诉讼。此可在2014年11月1日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中找到依据,该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的……。”

第二,因对政府行政行为不服的,适用行政诉讼。第二,因与第三人在履行特许经营权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的,适用民事诉讼。

综上所述,在燃气特许经营权的制度建构及实施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加之第三方侵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因燃气特许经营权而发生的纠纷经常不断。面对这些纠纷,我国应当从制度层面上完善燃气特许经营权,规范燃气行业,促进燃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囿于本人学识,文中的一些观点或分析仍值得商榷,仍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下载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燃气特许经营权的申请

    关于申请XX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权的请示XX市人民政府: XX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全市居民的主要燃气供应业务,公司在管道燃气开发、建设和安全运营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得到广......

    特许经营权转让合同(五篇)

    第一条 定义与解释1.1 甲方是指_________。1.2 乙方是指_________。1.3 总体资产是指_________厂总资产,包括所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1.4 转让标的物见第三条。1.5 合同......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新都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办法 新都府办发(2006)72号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成都市新都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

    重庆水务特许经营权批复5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供排水特许经营权的批复 市国资委:你委《关于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上市供排水特许经营权的请示》(渝国资文〔2007......

    特许经营权价值评估资料清单

    北京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证券评估机构 特许经营权评估提供资料目录 一.企业基础资料 1.工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等。 2.企业简介; 3.公司章程; 4.企业产品质......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特许经营权合同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特许经营权合同 授予方(甲方): 注册地址/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邮编: 接受方(乙方): 注册地址/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电话: 邮编: 为了加快推进***市城市公交事业市场......

    土地经营权管理办法(模版)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是指:农户、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借款人”)以其依法取得且经......

    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

    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颁布日期:2007-7-26 实施日期:2007-9-1 文号:第137号 发布单位:成都建委 2009-8-1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137号 《成都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