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严慧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而对于我县来说,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就是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根据规划,截止到“十五”末,我县已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现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对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谈些想法。
一、要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理解,这绝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大家过去熟悉的口号,而是党中央从大局出发,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这项战略性决策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了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包括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紧接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根本途径。强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农村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揭示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就是建设新农村,必须造就新农民,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题中之义,这三者是紧密相连和前后包含的关系,我们对此要很好把握。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景宁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些方面有了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办、国办《意见》中讲到的三个适应,即农村文化建设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在我县也同样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农村相比于城市,在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文化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 距,特别是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乡镇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县山区、农村明显在文化服务落后、文化产业滞后的状况。三是农村文化工作本身存在不平衡。比如,一方面是文化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现有资源浪费闲臵;一方面是队伍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是基础设施不足,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不顺,活力不强等。这些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亟待去克服、去改变。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良好机遇。
首先,县委、县政府作出文化畲乡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氛围。其次,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中央、省、市委和县委采取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后劲,扩大农民文化消费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面对这样一个大背景、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一个紧迫课题,我们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担当重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无愧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文化畲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景宁县文化设施基本现状 景宁县地处浙南山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县24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去年全县财政收入1.5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805元。由于历史的原因,景宁还是全省欠发达县和财政特别困难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据调查,景宁县文化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22人,馆舍总面积1201m,固定资产35.7万元(其中:演出器材4万元,办公室自动化2万元,摄录设备3万元)
景宁县图书馆基本情况:从业人员10人,馆舍总面积为2608m
222
22(阅览室410m、藏书室450m、展览室948m、办公室80 m)阅览室席位220个。总藏量48340(图书48000、报刊290、视听文献50件、地方文献300件)。
景宁县文化站基本情况:我县24个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自己站舍,只有五个文化站有馆舍:鹤溪、英川、沙湾、大均、大际,属于文化站财产的就是英川、沙湾、。全县文化站舍总面积为:2268m,文体设备固定资产36.18万元,图书室总面积为288m,藏书量为65177册。
景宁县村文化活动室基本情况:全县24乡镇283个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村级文体设备固定资产只有19.8万元,图书阅览室面积为313m,藏书册数2396册。室内文体活动场地180间(其中:排练室30m、书画室45m、棋牌室211m、乒乓球室114平方、台球室79、m电教培训室1489m、其他198 m)。室外活动
2场所:文化广场(公园)1550m,体育场地1280m。宣传廊长度(黑板报)194米。文化队伍情况:文艺团队58支,人数949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实施传承千年畲乡文化,建设“文化畲乡”,以实现农民文化权利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三、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目前我县在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意见,关于目标任务的具体准确表述还在研究。初步想法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体制机制基本理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文化产业较快发展、文化市场初步建立,与我县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县委提出各项工作要走在前列,那么联系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重点要做到三个“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增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其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各乡镇文化站、各部门要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文化
22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积极主动地协助和服务党委、政府做好决策,把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臵、抓紧抓实抓好。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广大农村。农村文化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制好农村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这是切实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关键之举。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要求,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经过不懈努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要以县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站及群众文化团队为基础,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网络。
(二)创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们重视挖资源、树品牌、抓示范、建机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发展。如举办的“元宵灯会”、“邻居文化节”、“消夏纳凉电影节”、“十佳电视小歌手大奖赛”等导向性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大,效果好,成为我县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突出亮点。我们还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工程,如 “文艺直通车”和“流动电影大篷车” 实施百场文艺下乡、百场电影进村,开展“真情送服务,欢乐乡村行”文化零距离活动活动等,都成 效显著,广受好评,同时,在当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在擦亮品牌、创新品牌上做大文章。要在“文艺直通车”策划和创新适合县情的农村文化品牌上下工夫,在深挖品牌内涵、整合相关力量和提升品牌品味上下工夫,在组织领导、策划创意、宣传推荐上下工夫,在吸引参与、形成规模、彰显成效上下工夫,努力使我县群众文化、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效果更丰硕,影响更广泛,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要赢得盛誉。
第二,要在挖掘、用活地方文化资源上做大文章。我县是畲族文化滋生地,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全国注目的地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家喻户晓,影响深广,都是可供我们策划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开发利用的载体、主题和题材。对这些文化资源不仅要注意传承、保护,而且要注意科学开发、合理利用。通过开挖、提炼这些资源作为活动内容要素,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富特色,更符合“三贴近”要求,更有吸引力。
第三,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上做大文章。要积极组织策划以城镇居民和农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反映新时期农民精神风貌为主题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在我县广大农村营造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和文化新风尚。要以群众喜闻乐见和乐于加入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可以结合宣传农业科技知识、致富奔康和学法用法等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与现代媒体联动拓 宽农村文化活动的天地,从而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三)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要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人才是事业兴旺的关键。要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人才工作整体规划,完善农村文化机构网络,努力建设一支推动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要运用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好“三个一批”,即:一批专业文化队伍特别是文化馆站队伍;一批扎根农村、有开拓精神和带动能力的农村文化带头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专业户;一批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充分发挥这三个“一批”的骨干和生力军作业务精、作风正、作用大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四、深化改革推进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包括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各方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都要认真抓好。同时,在当前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改革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成效,是一个我们相对比较陌生又必须切实解决的大课题。要抓住这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精神,国家兴办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属于公益性文化单位,总要求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 强活力,改善服务。在体制不动的前提下,要加大内部人事、劳动社保、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着力转换机制,这才能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特别是近年新建的文化设施,一开始就要注意建立新机制,防止走老路。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主要指艺术团、电影公司、电影院等要逐步转企改制。总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可积极引导以合并、联营或定期提供服务方式与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市场化运作。要鼓励电影公司和新华书店以资本为纽带、以“院线制”和连锁经营为形式,逐步整合基层相关文化资源。
三是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现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三局合一”,这为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如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可考虑合并,既可减轻行政成本,更可发挥资源集约效应。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还可研究把教育、科技、体育、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施集中、效率提高。
四是要改进投入方式,拓宽投资渠道。既要重视增加投入,又要积极改进投入方式,要按照中央强调的“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可运用现有政策和有效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可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 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可积极探索建立支持农村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机制等等。通过政府投资办、农民集资办、社会筹资办、外资捐助办,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五是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说到文化产业,一般大家都会联系到报刊业、出版业、音像视听、印刷包装业等,好像在农村,特别是农村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发展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等也可以向市场化接轨。如把民间剧团作为经济增长点进行精心培育,积极组织生产、培训和宣传推荐,取得了的市场回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要树立文化经济的新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地方特色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地方旅游、商贸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新的地方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多场花卉展、书画展、摄影展等专题展览,并且在每年的春节举办广州园林博览会,在国庆黄金周举办“与游客同乐”大型文艺演出等。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服务能力快速提高。现将近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游客喜爱的生态公园
针对不同游客的文化活动需求,公园近几年兴建了多个文化亭廊、表演场和小舞台,在踏趣园、鲤鱼头、老人山增设了文体活动设施,并重点维护好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专题文化园,为游客打造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
另外,园内设有有三大游乐场及两大游艇部,包括金印游乐场、东秀儿童乐园、北秀游乐场以及东秀北秀游艇部,大大满足了不同游客玩乐的需求。
二、着力提升公园文化内涵,为广大游客奉献精品大餐 公园每年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举办多项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层面广,让广大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公园的文化气息。
(一)展览方面,近几年来,公园举办了“哥德堡号扇艺展”、“南雪金石书画作品展”、“越秀墨韵书画展”、“迎亚运书画展”、“叶建强跑街摄影展”、“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越秀图片展”、“鸟语花香,给力羊城摄影展”、“新加坡陶艺家烧陶个展”等展览。
(二)演出方面,公园以往每年邀请专业演出团队于春节或国庆黄金周期间为游客奉上精彩的演出节目,有歌舞表演、魔术表演、变脸表演,还有杂技表演等。现在,公园更创新形式,与园内游客合作,邀请常在公园表演的多个游客团体同乐演出,举办了多场“越秀公园与游客同乐演唱会”,更是广州公园首次举办此类活动,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
(三)兰文化方面,围绕兰花的生长特性,结合春节、五
一、国庆、元旦公共假期举办特色兰花专题展览。并积极开展兰文化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灿烂悠久的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兰花名品,让广大游客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兰花以及兰文化。在兰圃的兰文化知识长廊内有各式各类、内容丰富的兰文化和兰花知识介绍,使人们在观赏兰花的同时,亦进一步加深对兰花的了解。
(四)文化科学方面。不定期举办花卉专业知识讲座,吸引了大批花卉爱好者前来听课。
三、抓重点,求突破,积极开展示范性文化品牌建设
(一)传承广州园林博览会这一知名品牌,不但举办艺术园圃、大型公共景点、植物造景、艺术插花、元宵灯会等园林艺术精品展览,还精心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市民游客的节日生活。尤其是第十六届园博会,在公园免费开放、收入递减的情况下,为给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我园识大体,顾大局,不讲价钱,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上下齐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园博会的工作,为公园免费开放后最受市民关注的第十六届园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结合科技活动周,认真组织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活动。集中精力,利用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等资源,重点打造扁颅蝠保护区,桫椤保护区等区域。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以公共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文化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理论政策和制度设计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我园实际、符合文化发展特点和公园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提高原有人员文化知识构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有特色、业务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今后我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公园党委、全体干部职工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目前我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不够、经费缺乏等。今后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人才建设、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越秀公园自身特色的高精尖服务队伍。
今年,我园将结合建党90周年以及辛亥革命100周年契机,举办相关的历史图片展览等。选定兰圃几处层次丰富,品种多样、较有特色的植物区作为科普植物区,详细介绍该区的品种和搭配特色,并增加科普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认树种、摄影、绘画场地。
下一步,我园将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挖掘各类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展演、客家山歌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繁荣发展的局面,丰富广大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文明广州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五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