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时间:2019-05-14 13: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第一篇: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

由于上机考试的考试方式和主要考点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历届上机考试题来归纳总结上机考核的重点,下面介绍近几年二级Access上机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需要根据应用系统中数据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按照管理的要求来设计和组织。Access是一个关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通过各种数据库对象来管理信息。本节要求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的过程、SQL基本命令以及Access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1.关系数据库基本概念

a)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在Access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

b)元组:在一个二维表(一个具体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每一行就是一个元组,它对应表中的一条具体记录。

c)属性:二维表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每一列有一个属性名。

d)域:指属性的取值范围,即不同元组对同一个属性的取值所限定的范围。

e)关键字:指其值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

f)外部关键字:如果表中一个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则这个字段就称为外部关键字。

2.关系运算基本感念

a)选择: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选择。

b)投影: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投影。

C)联接:联接是关系的横向结合,联接运算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

d)等值联接: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

e)自然联接:是去掉重复属性的等值联接。

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a)需求分析。

b)确定需要的表。

C)确定所需要的字段。

d)确定联系。

e)设计求精。

4.SQL基本概念与命令

a)基本表:是本身独立存在的表,在SQL中一个关系就对应一个表。

b)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是一个虚表。

c)SELECT 语句

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

Acces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组织、存储并管理任何类型和任意数量的信息。为了了解和掌握Access组织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应该熟悉Access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建立和表的编辑等内容。本节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创建过程、表的建立、表间关系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以及对表的相关操作等。

1.创建数据库

a)创建空数据库:先建立一个空数据库,然后向其中添加表、查询、窗体和报表等数 1 据库对象。

b)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数据库向导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数据库模板,利用这些模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创建数据库。

2.表的建立

a)建立表结构:使用向导,使用表设计器,使用数据表。

b)设置字段属性。

c)输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获取外部数据。

3.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a)表间关系的概念:Access中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3种。

b)设置参照完整性:是在输入或删除记录时,为维持表之间已定义的关系而必须遵守的规则。

c)建立表间关系:使用数据库向导创建数据库时,向导会自动定义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使用表向导创建表时,也会自动

定义该表与数据库中其他表之间的关系。

4.表的维护

a)修改表的结构:添加字段,修改字段,删除字段,重新设置关键字。

b)编辑表的内容:定位记录,选择记录,添加记录,删除记录,修改数据,复制数据。

c)调整表的外观:改变字段次序,调整字段显示宽度和高度,隐藏列和显示列,冻结列,设置数据表格式,改变字体显示。

5.表的其他操作

a)查找数据。

b)替换数据。

c)排序记录。

d)筛选记录 查询的基本操作

查询是Access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它能够把多个表中的数据抽取出来,供用户查看、更改和分析使用。要了解并学会使用Access的查询功能,就应该熟悉查询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以及查询的创建和使用。本节要求掌握查询的概念、查询的分类、查询的准则、查询的创建以及对已创建查询的操作。

1.查询的分类

a)选择查询: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

b)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

c)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准则来检索符合相应条件的记录。

d)操作查询:可以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包括生成表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和追加查询。

e)SQL查询:是用户使用SQL语句创建的一种查询,主要包括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

2.查询的准则

a)准则中的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和特殊运算符。

b)准则中的函数:数值函数、字符函数、日期时间函数和统计函数。

c)使用文本值作为准则:文本值要用半角的双引号括起来。

d)使用处理日期结果作为准则:日期值要用半角的井号括起来。

e)使用字段的部分值作为准则:可以方便地限定查询范围。

f)使用空值或空字符串作为准则:空值是使用Null或空白来表示字段的值,空字符串是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串。

3.创建查询

a)使用向导创建选择查询。

b)使用设计器创建查询。

c)在查询中计算:创建总计查询,总计项,分组总计查询,添加计算字段。

4.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a)生成表查询:利用一个或多个表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创建新表。

b)删除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删除一组记录。

c)更新查询:对一个或多个表中的一组记录作全部更新。

d)追加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将一组记录添加到一个或多个表的尾部。

窗体的基本操作

窗体是Access数据库中的一种对象,通过窗体可以方便地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显示和查询表中的数据。利用窗体可以将整个应用程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任何形式的窗体都是建立在表或查询的基础上的。要学会使用窗体,应该熟悉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窗体的创建和设置等。本节要求掌握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窗体的类型、窗体的创建方法以及窗体中工具箱、控件的使用。

1.窗体的分类

a)纵栏式窗体:将窗体中的一个显示记录按列分隔,每列的左边显示字段名,右边显示字段的内容。

b)表格式窗体:在一个窗体中显示多条记录的内容。

C)数据表窗体: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窗体的子窗体。

d)主/子窗体:窗体中的窗体称为子窗体,包含子窗体的基本窗体称为主窗体。

e)图表窗体:利用Microsoft Graph以图表形式显示用户的数据。

f)数据透视表窗体:是Access为了以指定的数据表或查询为数据源产生一个Excel的分析表而建立的一种窗体形式。

2.创建窗体

a)使用“自动创建窗体”。

b)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基于一个表的窗体,创建基于多个表的主/子窗体。

C)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

d)使用“图表向导”。

3.窗体的视图

a)“窗体”视是显示记录数据的窗口,主要用于添加或修改表中的数据。

b)“数据表”视是以行和列格式显示表、查询或窗体数据的窗口。

c)“设计”视是用于创建窗体或修改窗体的窗口。

报表的基本操作

报表是Access中以一定格式表现数据的一种对象。利用报表可以控制数据内容的大小和外观、以及排序、汇总相关数据还可选择输出数据到屏幕或打印设备上,本节内容涉及报表的一些基本应用操作,如报表的创建、报表的设计、分组记录易报表的存储和打印等。本节要求掌握报表的组成及分类、使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设计器编辑报表以及在报表中进行计算和汇总等内容。

1.报表的组成

a)报表页眉:位于报表的开始处。

b)页面页眉:报表的每一页有一个页面页眉。

C)主体:是报表显示数据的主要区域。

d)页面页脚:打印在每页的底部。

e)报表页脚:打印在报表的结束处。

2.报表的分类

a)纵栏式报表:一般是在一页中主体节区内显示一条或多条记录,而且以垂直方式显示。

b)表格式报表:是以整齐的行、列形式显示记录数据,通常一行显示一条记录、一页显示多行记录。

c)图表报表:是指包含图表显示的报表类型。

d)标签报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报表,用来制作标签。

3.报表的创建

a)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

b)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

c)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报表。

d)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报表。

e)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

4.报表的编辑

a)设置报表格式。

b)添加背景图案。

c)添加日期和时间。

d)添加分页符和页码。

e)使用节。

f)绘制线条和矩形。页的基本操作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页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发布手段,Access支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Web页发布,Access与Internet通过Web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Web页,可以方便、快捷地将所有文件作为Web发布程序存储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或者将其复制到Web服务器上,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在Access的数据访问页中,相关数据会随着数据库中的内容而变化,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通过Internet访问这些资料。本节要求掌握数据访问页视图、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方法、数据访问页的编辑方法以及数据访问页的查看。

1.数据访问页的视图

a)页视是查看所生成的数据访问页样式的一种视图方式。

b)设计视是创建与设计数据访问页的一个可视化的集成界面,在该界面下可以修改数据访问页。

2.数据访问页的创建

a)自动创建数据访问页。

b)使用向导创建数据访问页。

3.数据访问页的编辑

a)添加标签:用来显示描述性文本信息。

b)添加命令按钮:利用它可以对记录进行浏览和操作等。

C)添加滚动文字:只有在页视图方式下,才能看到滚动文字的效果。

d)使用主题:主题是一个为数据访问页提供字体、横线、背景图像以及其他元素的统一设计和颜色方案的集合。

e)设置背景:在使用自定义背景颜色、图片或声音之前,必须删除已经应用的主题。

f)添加0ffice电子表格:在数据访问页中添加了Office电子表格后,用户可以使用数据访问页的页视图或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查看和分析相关的数据。

宏是一些操作的集合,使用这些操作可以使用户方便而快捷地操纵Access数据库系统。在Access数据库系统中,通过直接执行宏或者使用包含宏的用户界面,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人工操作,而在许多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要想完成同样的操作,就必须采用编程的方法才能实现。编写宏的时候,不需要记住各种语法,每个宏操作的参数都显示在宏的设计环境里,设置简单。本节要求掌握宏的基本概念以及宏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宏、运行宏、在宏中使用条件、设置宏操作参数以及其他常用宏操作。

1.宏的基本概念

a)宏:宏是由一个或多个操作组成的集合,其中的每个操作能够自动地实现特定的功能。

b)宏组:宏可以是包含操作序列的一个宏,也可以是一个宏组,如果设计时有很多的宏,将其分类组织到不同的宏组中会有助于数据库的管理。

c)宏的调用:宏按名调用,宏组中的宏按“宏组名.宏名”格式调用。

d)宏与Visual basic:对于每个宏操作,都可以在模块对象中通过编写VBA语句来达到同样的功能。

e)宏向Visual basic程序代码转换:Access中提供了将宏转换为等价的VBA事件过程或模块的功能。

2.宏的基本操作

a)创建操作序列宏。

b)创建宏组。

C)条件操作宏。

d)宏的操作参数设置。

e)宏的运行:直接运行宏,运行宏组中的宏,运行宏或事件过程以响应窗体、报表或控件中的事件。

f)宏的调试。

g)常用宏操作:打开或关闭数据库表对象,运行和控制流程,设置值,刷新、查找数据或定位记录,控制显示,通知或警告用户,导入和导出数据。

模块

模块是Access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它以VBA语言为基础编写,以函数过程或子过程为单元的集合方式存储。利用模块可以完成一些宏所不能完成的复杂操作,例如具有复杂条件和循环结构的操作。本节要求掌握模块的基本概念、模块的创建方法、模块中的调用和参数传递以及VBA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模块的基本概念

a)类模块:包括窗体模块和报表模块,它们从属于各自的窗体或报表。

b)标准模块:一般用于存放供其他Access数据库对象使用的公共过程。

c)将宏转换为模块:在Access系统中,根据需要可以将设计好的宏对象转换为模块代码形式。

2.创建模块

a)创建VBA模块:在模块中加入过程,在模块中执行宏。

b)编写事件过程:键盘事件,鼠标事件,窗口事件,操作事件和其他事件。

3.VBA程序设计基础

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b)VBA编程环境:进入VBA,VBA界面。C)VBA编程基础:常量,变量,表达式。

d)VBA程序流程控制:顺序控制,选择控制,循环控制。e)VBA程序的调试:设置断点,单步跟踪,设置监视点。

第二篇: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总结

2010年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总结

查询的基本操作

查询是Access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它能够把多个表中的数据抽取出来,供用户查看、更改和分析使用。要了解并学会使用Access的查询功能,就应该熟悉查询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以及查询的创建和使用。本节要求掌握查询的概念、查询的分类、查询的准则、查询的创建以及对已创建查询的操作。1.查询的分类

a)选择查询:是根据指定的查询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获取数据并显示结果。b)交叉表查询:将来源于某个表中的字段进行分组,一组列在数据表的左侧,一组列在数据表的上部,然后在数据表行与列的交叉处显示表中某个字段的统计值。

c)参数查询:是一种利用对话框来提示用户输入准则的查询,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准则来检索符合相应条件的记录。

d)操作查询:可以在一次查询操作中对所得结果进行编辑等操作,包括生成表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和追加查询。

e)SQL查询:是用户使用SQL语句创建的一种查询,主要包括联合查询、传递查询、数据定义查询和子查询。2.查询的准则

a)准则中的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和特殊运算符。b)准则中的函数:数值函数、字符函数、日期时间函数和统计函数。c)使用文本值作为准则:文本值要用半角的双引号括起来。d)使用处理日期结果作为准则:日期值要用半角的井号括起来。e)使用字段的部分值作为准则:可以方便地限定查询范围。

f)使用空值或空字符串作为准则:空值是使用Null或空白来表示字段的值,空字符串是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串。3.创建查询

a)使用向导创建选择查询。b)使用设计器创建查询。

c)在查询中计算:创建总计查询,总计项,分组总计查询,添加计算字段。4.操作已创建的查询

a)生成表查询:利用一个或多个表中的全部或部分数据创建新表。b)删除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删除一组记录。

c)更新查询:对一个或多个表中的一组记录作全部更新。

d)追加查询:从一个或多个表中将一组记录添加到一个或多个表的尾部。窗体的基本操作

窗体是Access数据库中的一种对象,通过窗体可以方便地输入数据、编辑数据、显示和查询表中的数据。利用窗体可以将整个应用程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任何形式的窗体都是建立在表或查询的基础上的。要学会使用窗体,应该熟悉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窗体的创建和设置等。本节要求掌握窗体的概念和作用、窗体的组成和结构、窗体的类型、窗体的创建方法以及窗体中工具箱、控件的使用。1.窗体的分类

a)纵栏式窗体:将窗体中的一个显示记录按列分隔,每列的左边显示字段名,右边显示字段的内容。

b)表格式窗体:在一个窗体中显示多条记录的内容。C)数据表窗体:主要作用是作为一个窗体的子窗体。

d)主/子窗体:窗体中的窗体称为子窗体,包含子窗体的基本窗体称为主窗体。e)图表窗体:利用Microsoft Graph以图表形式显示用户的数据。

f)数据透视表窗体:是Access为了以指定的数据表或查询为数据源产生一个Excel的分析表而建立的一种窗体形式。2.创建窗体

a)使用“自动创建窗体”。

b)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基于一个表的窗体,创建基于多个表的主/子窗体。C)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d)使用“图表向导”。3.窗体的视图

a)“窗体”视图:是显示记录数据的窗口,主要用于添加或修改表中的数据。b)“数据表”视图:是以行和列格式显示表、查询或窗体数据的窗口。c)“设计”视图:是用于创建窗体或修改窗体的窗口。报表的基本操作

报表是Access中以一定格式表现数据的一种对象。利用报表可以控制数据内容的大小和外观、以及排序、汇总相关数据还可选择输出数据到屏幕或打印设备上,本节内容涉及报表的一些基本应用操作,如报表的创建、报表的设计、分组记录易报表的存储和打印等。本节要求掌握报表的组成及分类、使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设计器编辑报表以及在报表中进行计算和汇总等内容。1.报表的组成

a)报表页眉:位于报表的开始处。

b)页面页眉:报表的每一页有一个页面页眉。C)主体:是报表显示数据的主要区域。d)页面页脚:打印在每页的底部。e)报表页脚:打印在报表的结束处。2.报表的分类

a)纵栏式报表:一般是在一页中主体节区内显示一条或多条记录,而且以垂直方式显示。

b)表格式报表:是以整齐的行、列形式显示记录数据,通常一行显示一条记录、一页显示多行记录。

c)图表报表:是指包含图表显示的报表类型。

d)标签报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报表,用来制作标签。3.报表的创建

a)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b)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c)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报表。d)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报表。e)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4.报表的编辑 a)设置报表格式。b)添加背景图案。c)添加日期和时间。d)添加分页符和页码。e)使用节。

f)绘制线条和矩形。

第三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

是指存储在某种 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处理:

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而言,信息是一种被加工成特定形式的数据,这种数据形式对于数据接受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二.计算机数据管理

计算机数据管理 是指对数据的 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计算机数据管理 发展的几个阶段: 1 .人工管理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外部存储器 只有纸带、卡片、磁带,无像磁盘这样的可以随机访问、直接存取的外部存储设备。软件的状况 是没有操作系统,没有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由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自行携带。数据管理任务,包括存储结构、存储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完全由程序设计者负责。特点:

数据与程序不具有独立性,一组数据对应一组程序。数据不能长期保存。

一个程序中的数据无法被其他程序使用。程序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数据,数据冗余大。2 .文件系统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 , 而且还用于大量的数据处理。直接存储设备,高级语言,操作系统。

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

数据和程序相互依赖。数据文件是为满足特定的业务,或某部门的专门需要而设计,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应用程序。

同一数据项可能重复出现在多个文件中,数据冗余度大。数据容易造成不一致。3 .数据库系统 世纪 60 年代后期。计算机用于管理的规模更加庞大,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共享数据集合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标志: 1968年IBM的 IMS 是一个层次模型数据库。1969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公布的 DBTG 报告,对研制开发网状数据库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自1970年 IBM 公司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

有效地 管理和存储 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 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减少数据冗余,以提高数据的 一致性和完整性 ;提高数据与程序的 独立性,从而 减少 应用程序的 开发和维护代价。4 .分布式数据库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库提供了分布式的运行环境,从主机—终端结构发展到 C/S(客户 / 服务器)系统结构。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分为 紧密结合 与 松散结合 两大类。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又分为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 的分布式数据结构和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两种。

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分布式数据结构是逻辑上统一、地域上分布的数据集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局部数据库的逻辑集合,同时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统一控制和管理。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是把多个集中式数据库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各个节点上计算机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功能访问其他节点上的数据库资源。5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吸收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来 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之间的限制和联系等。克服了传统数据库的局限性,能够自然地存储复杂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 数据库管理效率、降低了用户使用的复杂性。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2 数据库系统 一.有关数据库的概念 1 .数据(Data)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2 .数据库(Data Base)

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

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只是面向某项特定的应用,而是面向多种应用,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程序共享。3 .数据库应用系统

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的面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如: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数据和操纵数据库,并能报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

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便利手段。有 5 部分: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 DBA)和用户。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1 .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冗余 2 .采用特定的数据模型 3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 .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支持用户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主要目标是使数据成为 方便用户使用 的资源,易于为各种用户所 共享,并增进数据的 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功能主要包括: 1.数据定义

定义数据库的结构。

2.数据操纵

更新(插入、修改、删除)和检索。

3.数据库运行管理

对数据库进行 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检查和执行 及 数据库的内部维护(索引、数据字典的自动维护)等。

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采用统一的组织方式,并提高效率。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初始数据的输入与数据转存。

数据库的转储与恢复、数据库的重组与重构、性能的监视与分析。

6.数据通信接口

提供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 4 部分组成:

■ 数据定义语言及翻译处理程序

■ 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或解释)程序

■ 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

■ 实用程序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1.1.3 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就是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是数据管理系统用来表示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的方法。

一.实体描述.实体

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成为实体。如:学生、教师、课程。.实体的属性

描述实体的特性。如学生实体用学号、姓名、性别等属性描述。.实体集和实体型

属性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而属性的集合表示一种实体的类型,称为实体型。同类型的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二.实体间联系及种类

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如: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同一门课程可以由多名教师讲授。

有三种类型:.一对一联系

如:人事部门的教师表和财务部门的工资表之间就存在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

如:部门表与教师表之间就存在一对多的联系。.多对多联系

如:学生表和课程表之间存在多对多的联系。

三.数据模型简介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方法。

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数据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

用树型结构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典型代表: IBM 的 IMS。

(1)有且仅有一个节点无双亲,这个节点称为“根节点”。

(2)其他节点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特点:对一对多的层次关系描述非常自然、直观、容易理解,但不能直接表示出多对多的联系。.网状模型

(1)允许一个以上的节点无双亲。

(2)一个节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典型代表: DBTG 系统,也称 CODASYL 系统。

特点是:能直接表示非树型结构。.关系数据模型

IBM E.F.Codd 于 1970 首次提出。

用二维表结构来表示实体以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

特点是:理论基础完备、模型简单、说明性的查询语言和使用方便。

1.2 关系数据库

1.2.1 关系数据模型

一.关系术语

.关系

一个关系就是一个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在 Access 中,一个关系存储为一个表,具有一个表名。

对关系的描述称为 关系模式,一个关系模式对应一个关系的结构。其格式为:

关系名(属性名 1,属性名 2,…,属性名 n)

在 Access 中:

表名(字段名 1,字段名 2,…,字段名 n).元组

二维表(关系)中的每一行。对应在表中为记录。.属性

二维表(关系)中的每一列。对应在表中为字段。.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如:性别只能取“男”和“女”。.关键字

唯一地标识一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如:教师表中的编号。在 Access 中,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就起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作用。.外部关键字

如果一个表的字段不是本表的主关键字,而是另外一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候选关键字,这个字段(属性)就称为外关键字。

二.关系的特点.关系必须规范化

是指关系模型中的每一个关系模式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属性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单元,即表中不能再包含表。.在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属性名。.关系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即冗余。4 .在一个关系中元组的次序无关紧要。5 .在一个关系中列的次序无关紧要。

1.2 关系数据库

1.2.2 关系运算

一.传统的集合运算.并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的并是由属于这两个关系的元组组成的集合。.差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差是由属于 R 但不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交

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交是由既属于 R 又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二.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

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投影

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属性组成新的关系。.联接

将两个关系模式拼接成为一个更宽的关系模式,生成的新的关系中包含满足联接条件的元组。.自然联接

在联接运算中,按照字段值对应相等为条件进行的联接操作。去掉重复字段。

1.3 数据库设计基础

1.3.1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一.设计原则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应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避免在表之间出现重复字段 .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和基本数据元素.用外部关键字保证有关联的表之间联系

二.设计步骤.需求分析

(1)信息需求

(2)处理需求

(3)安全性和完整性需求.确定需求的表

遵从概念单一化“一事一地”的原则,即一个表描述一个实体或实体间的一种联系,并将这些信息分成各种基本实体。.确定所需字段

(1)每个字段直接和表的实体相关

(2)以最小的逻辑单位存储信息

(3)表中的字段必须是原始数据

(4)确定主关键字字段.确定联系

对于一对多的联系,可以将其中“一方”表的主关键字放到“多方”表中作为外关键字。“一方”用索引关键字,“多方”使用普通索引关键字。

对于一对一的联系,两个表中使用同样的主关键字字段。

对于多对多的联系,为了避免数据重复,一般建立第三个表,把多对多的联系分解两个一对多的联系。这个第三个表可以看成纽带。纽带表不一定需要自己的主键,如果需要,可以将它所联系的两个表的主关键字做为组合关键字指定为主关键字。.设计求精

检查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缺陷可能会使数据难以使用和维护。

(1)是否忘记了字段?

(2)是否存在大量空白字段?

(3)是否包含了同样字段的表?

(4)表中是否带有大量不属于某实体的字段?

(5)是否在某个表中重复输入同样的数据?

(6)是否为每个表选择了合适的主关键字?

(7)是否有字段很多而记录很少的表,并且许多记录中的字段值为空?

1.4 SQL 基本命令

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查询语言,它包括了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和控制 4 种功能。

SQL 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基本表:本身独立存在的表。

视图: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

1.4.1 SQL 基本语句

最常见的 SQL 语句是 SELECT。

基本格式:

SELECT [ALL/DISTINCT] *|< 字段列表 >

FROM < 表名 > [WHERE < 条件表达式 >]

[ORDER BY < 列名 > {[ASC|DESC]}]

例:在 Access 中,在教师表中查询姓名为“王”的教师,并按照姓名升序排列。命令为:

SELECT * FROM 教师 WHERE 姓名 LIKE “ 王 %” ORDER BY 姓名 ASC 1.5 Access 简介

Access 是一种关系型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是 Microsoft Office 套件产品之一。

1992 年 11 月推出 Access 1.0,Microsoft 先后推出 2.0,7.0/95,8.0/97,9.0/2000,10.0/2002,直到 Access 2003。

特点: .具有方便实用的强大功能。.可以利用各种图例快速获取数据。.可以利用报表设计工具,方便生成报表。.能处理多种数据类型。.采用 OLE 技术,能方便创建和编辑多媒体数据库。.支持 ODBC 标准的 SQL 数据库的数据。.设计过程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好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断点设置、单步执行等调试功能。.与 Internet/Intranet 的集成。.可以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建立移进用户环境,并最终使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者之间的关系淡化。

数据库的系统结构:

Access 数据库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如图 1-2 所示。其中对象分为 7 种: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

表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存放中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报表、查询和窗体都是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信息,以实现用户的某一特定的需要。

表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对象,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基础。表中的列为字段,行为记录。

查询是用来操作数据库中的记录对象,利用它可以按照一定的条件或准则从一个或多个表中筛选出需要操作的字段,并可以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所谓的动态数据集,并显示在一个虚拟的数据表窗口中。

窗体:数据库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的界面。其数据源可以是表或查询。

报表:数据的输出方式,可以将数据库中需要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整理和计算,并将数据以格式化的方式打印输出。

数据访问页:是一种特殊的 Web 页,用户可以在此 Web 页与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联接,查看、修改 Access 数据库中的数据。

宏:一系列操作的集合。

模块:将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声明和过程作为一个单元进行保存的集合。

1.6 启动和关闭 Access 1.6.1 启动 Access

“开始 / 程序 /Microsoft Access”

1.6 启动和关闭 Access 1.6.2 关闭 Access 4 种方法:

(1)单击 Access 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3)使用 Alt+F4 快捷键

(4)使用 Alt+F+X 快捷键

一、填空题

1.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几个阶段。.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储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______________,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代价。.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分为 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__ 两大类。.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又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式数据库结构两种。.数据库系统的 5 个组成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联系,有如下三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结构相同的关系 R 和 S 的 _______ 是由属于 R 但不属于 S 的元组组成的集合。. SQL(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广泛的数据库查询语言,它包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种功能。.Access 数据库由数据库对象和组两部分组成。其中对象分为 7 种: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之间存在大量重复数据,数据冗余大。

B 文件系统阶段程序和数据有一定的独立性,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

C 数据库阶段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减少了数据冗余。

D 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从关系中找出满足给定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

A .选择

B .投影

C .联接

D .自然联接

3.关闭 Access 可以方法不正确的是()。

A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退出”命令。

B .使用 Alt+F4 快捷键。

C .使用 Alt+F+X 快捷键。

D .使用 Ctrl+X 快捷键。.数据库技术是从 20 世纪()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

A.60

B.70

C.80

D.90 .使用 Access 按用户的应用需求设计的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效的数据库和配套的应用程序系统,属于一种()。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库应用系统

D.数据模型.二维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表示关系的一个()。

A.属性

B.字段

C.集合 D.记录.数据库是()。

A.以—定的组织结构保存在辅助存储器中的数据的集合。

B.一些数据的集合。

C.辅助存储器上的一个文件。

D.磁盘上的一个数据文件。.关系数据库是以()为基本结构而形成的数据集合。

A.数据表

B.关系模型

C.数据模型

D.关系代数 9 .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

A.完全独立,相互没有关系。

B.相互联系,不能单独存在。

C.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D.以数据表名来表现其相互间的联系。10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Access 只能使用菜单或对话框创建数据库应用系统。

B.Access 不具备程序设计能力。

C.Access 只具备了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

D.Access 具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并能创建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答案 填空题

1.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

2.提高数据的共享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

3.紧密结合、松散结合

4.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逻辑上分布

5.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 , DBA)和用户。

6.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7.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8.差

9.数据定义、查询、操纵和控制

10.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

选择题

D A D A B D A B C D

第四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上机改错题考点汇总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上机改错题考点汇总

青年人网站小编发现很多考生对上机考试存在很大的问题,现在小编将在教学当中对二级C语言上机考试题库总结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我们考生的考试有所帮助,顺利通过考试!以下是对上机考试改错题的做题方法和总结,改错题的错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if或while语句

若错误行是if或者while语句,则要注意以下点:

1)首先判断是否正确书写if或while关键字;

2)然后看有没有用小括号把整个表达式括起来,若没有则加上小括号;

3)若条件表达式中有指针变量而且没有指针运算符时,则加上指针运算符;

4)若if条件表达式中只有一个等于号即数学等号(=),则要改写成两个等于号即逻辑等号(= =);

5)若if条件表达式为其他的比较运算符,则一般是进行逆转或加一个等于号;

2、for语句

若错误行是for语句,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判断for有没有书写正确;

2)然后看for中的表达式是不是用分号(;)隔开,若不是则改为分号。

记住是分号(;),不是逗号(,)!

3)再者,分析for中的三个表达式,是否符合题意;

第一个表达式表示起始条件,第二个表达式表示终止条件,第三个表达式表示循环变量的变化。

3、return语句

若错误行为return语句,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看是不是正确书写return关键字;

2)然后看是不是缺少分号,若是则加上分号即可;

3)再者判断return后的变量或表达式是否正确;

这种错误需要根据题意来分析,分析返回变量或表达式的值和类型。

4、赋值语句

若错误行是赋值语句,则要看赋值是否正确,然后看赋值运算符是否写正确。

5、定义语句

若错误行是定义语句,则要注意:

1)首先分析变量类型名是否写对;

2)然后分析给变量赋初值是否正确;

3)若以上均不是,则看是不是少定义了某个变量或少了花括号;

第五篇: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一级MS Offic 计算机基础知识1

重 要 考 点

 1计算机发展简史

 2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之间的转换

 3常用的字符编码及汉字编码

 4关于计算机的3类程序设计语言

 5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防治

 6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简单的原理

 7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含义

 8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 1.1计算机概述

考点1计算机发展简史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现在,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大型机、微型机及网络阶段。对于传统的大型机,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而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如表1-1所示。

表1-1计算机发展史

类别

时间段

基本元件

特点

应用

代表产品

第一代

计算机1946 — 1958电子管体积庞大、造价昂贵、速度低、存储量小、可靠性差军事应用和科学研究UNIVACI 第二代

计算机1958 — 1964晶体管相对体积小、重量轻、开关速度快、工作温度低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IBM7000 第三代

计算机1965 — 1971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应用更加广泛IBM360

第四代

计算机1971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性能飞跃性地上升应用各个领域IBM4300等我国在微型计算机方面,研制开发了长城、方正、同方、紫光、联想等系列微型计算机,在巨型机技术领域中研制开发了“银河”、“曙光”和“神威”等系列巨型机。

考点2计算机的特点

现代计算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处理速度快。(2)存储容量大。(3)计算精度高。(4)工作全自动。

(5)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考点3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具有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强等许多特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领域,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进入了家庭。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科学计算(数值计算)。

(2)过程控制。

(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4)信息处理。

(5)现代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

(6)家庭生活。

考点4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品种众多,从不同角度可对它们进行分类,如表1-2所示。

表1-2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分类按处理数据的形态

数字计算机 模拟计算机 混合计算机

按使用范围

通用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按本身性能

超级计算机 大型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工作站

1.2数制与编码

考点5数制的基本概念

1十进制计数制

其加法规则是“逢十进一”,任意一个十进制数值都可用0,1,2,3,4,5,6,7,8,9共10个数字符号组成的字符串来表示,这些数字符号称为数码。数码处于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数值。例如720.30可写成:720.30=7×102+2×101+0×100+3×10-1+0×10-2,此式称为按权展开表示式。

2R进制计数制

从十进制计数制的分析得出,任意R进制计数制同样有基数R、权Ri和按权展开的表示式。R可以是任意正整数,如二进制R为2。

(1)基数(Radix)

一个计数制所包含的数字符号的个数称为该数制的基数,用R表示。例如,对于二进制来说,任意一个二进制数可用0,1两个数字符号表示,其基数R等于2。

(2)位值(权)

任何一个R进制数都是由一串数码表示的,其中每一位数码所表示的实际值大小,除数码本身的数值外,还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由位置决定的值就称为位值(或位权)。位值用基数R的i次幂Ri表示。假设一个R进制数具有n位整数,m位小数,那么其位权为Ri,其中i=-m~n-1。

(3)数值的按权展开

任一R进制数的数值都可以表示为:各位数码本身的值与其权的乘积之和。例如,二进制数101.01的按权展开为:

101.01B=1×22+0×21+1×20+0×2-1+1×2-2=5.25D

任意一个具有n位整数和m位小数的R进制数N 的按权展开为:

(N)R=dn-1×Rn-1+dn-2×Rn-2+…+d2×R2+d1×R1+d0×R0+d-1×R-1+…+d-m×R-m

其中di 为R 进制数的数码。

为区分不同数制的数,R进制的数N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记做(N)R,如(302)

2、(707.6)8;另一种方法是在一个数后面加上字母:D(十进制)、B(二进制)、Q(八进制)、H(十六进制)。

考点6二、十、十六进制数及其之间的转换

(1)十进制和二进制的基数分别为10和2,即“逢十进一”和“逢二进一”。它们分别含有10个数码(0,1,2,3,4,5,6,7,8,9)和两个数码(0,1)。位权分别为10i和2i(i=-m~n-1,m、n为自然数)。二进制是计算机中采用的数制,它具有简单可行、运算规则简单、适合逻辑运算的特点。

(2)十六进制基数为16,即含有16个数字符号:0,1,2,3,4,5,6,7,8,9,A,B,C,D,E,F。其中A,B,C,D,E,F分别表示数码10,11,12,13,14,15。权为16i(i=-m~n-1,其中m、n 为自然数)。加法运算规则为“逢十六进一”。如表1-3所示列出了0~15这16个十进制数与其他3种数制的对应表示。

表1-3常用计数制表示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快速地对3种常用数制进行等值转换,这点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转换中会常常用到。这里介绍一个窍门:记忆十进制与十六进制时,注意前10位是相同的,十进制的“10”~“15”分别对应十六进制的“A”~“F”;记忆二进制与十进制时,从“0”开始,二进制由“0000”开始逐步加“1”。

(3)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利用按权展开的方法,可以把任一数制转换成十进制数。例如:

1010.101B=1×23+0×22+1×21+0×20+1×2-1+0×2-2+1×2-3

只要掌握了数制的概念,那么将任一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都是一样的。(4)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把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其方法是采用“除二取余”法。具体步骤是:把十进制整数除以2得一商数和一余数;再将所得的商除以2,又得到一个新的商数和余数;这样不断地用2去除所得的商数,直到商等于0为止。每次相除所得的余数便是对应的二进制整数的各位数码。第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低有效位,最后一次得到的余数为最高有效位。

把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小数,方法是“乘2取整”,其结果通常是近似表示。

上述方法同样适用于十进制数对十六进制数的转换,只是使用的基数不同。

(5)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间的转换。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方法是从个位数开始向左按每4位一组划分,不足4位的组以0补足,然后将每组4位二进制数代之以一位十六进制数字即可。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相反。

考生必须掌握十进制整数与二进制整数之间的转换,这是每次考试的“热门”试题。

1.3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

码和ASCII码。IBM系列大型机采用EBCDIC码,微型机

考点7西文字符的编码

计算机中常用的字符编码有EBCDIC采用ASCII码。ASCII码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被国际化组织指定为国际标准。它有7位码和8位码两种版本。国际的7位ASCII码是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的编码,其编码范围从0000000B~1111111B,共有27=128个不同的编码值,相应可以表示128个不同的编码。7位 ASCII码表如表1-4所示。

ASCII码与十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是考试常见题型,所以记忆ASCII码是非常重要的,但有128个编码,不好记忆。推荐一个小技巧:重点记忆字符“A”、“Z”和“a”、“z”对应十、十六进制数的规律,其他的英文字母可以根据以上规律进行推算。

考点8汉字的编码

1汉字信息交换码

汉字信息交换码简称交换码,也叫国标码。规定了7 445个字符编码,其中有682个非汉字图形符和6 763个汉字的代码。有一级常用字3 755个,二级常用字3 008个。两个字节存储一个国标码。国标码的编码范围是2121H~7E7EH。区位码和国标码之间的转换方法是将一个汉字的十进制区号和十进制位号分别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然后再分别加上20H,就成为此汉字的国标码:

汉字国标码=区号(十六进制数)+20H位号(十六进制数)+20H

而得到汉字的国标码之后,我们就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汉字的机内码:

汉字机内码=汉字国标码+8080H

2汉字输入码

汉字输入码也叫外码,都是由键盘上的字符和数字组成的。目前流行的编码方案有全拼输入法、双拼输入法、自然码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等。

3汉字内码

汉字内码是在计算机内部对汉字进行存储、处理的汉字代码,它应能满足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要求。一个汉字输入计算机后就转换为内码。内码需要两个字节存储,每个字节以最高位置“1”作为内码的标识。

4汉字字型码

汉字字型码也叫字模或汉字输出码。在计算机中,8个二进制位组成一个字节,它是度量空间的基本单位。可见一个16×16点阵的字型码需要16×16/8=32字节存储空间。

汉字字型通常分为通用型和精密型两类。

5汉字地址码

汉字地址码是指汉字库中存储汉字字型信息的逻辑地址码。它与汉字内码有着简单的对应关系,以简化内码到地址码的转换。

6各种汉字代码之间的关系

汉字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实际上是汉字的各种代码之间的转换过程。如图1-1表示了这些汉字代码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中的位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11.4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

考点9计算机指令

一条指令必须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一台计算机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指令,这些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考点10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3类。

(1)机器语言。机器语言是计算机惟一能够识别并直接执行的语言。

(2)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计算机不能直接识别它。必须先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目标程序),然后才能被执行。

(3)高级语言。高级语言要用翻译的方法把它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执行。翻译的方法有“解释”和“编译”两种。一个高级语言源程序必须经过“编译”和“连接装配”才能成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

1.5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考点11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如表1-5所示。

表1-5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主机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ALU)

控制器

内存储器ROM

RAM

外部设备外部存储器——硬盘、软盘、光盘、磁带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操作系统

程序语言处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服务程序——检查、诊断、排错

应用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如Office 2000办公软件包

专用应用软件——用户

考点12“存储程序控制”计算机的概念

1944年8月,著名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EDVAC计算机方案。他在方案中提出了3条思想。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硬件应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5大基本功能。

(2)采用二进制数。二进制数便于硬件的物理实现,又有简单的运算规则。

(3)存储程序控制。存储程序实现了自动计算,确定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考点13计算机硬件的组成1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形成信息的加工厂,主要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它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它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它通常由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及操作控制部件组成。

(1)指令寄存器:存放由存储器取得的指令。

(2)译码器:将指令中的操作码翻译成相应的控制信号。

(3)时序节拍发生器:产生一定的时序脉冲和节拍电位,使得计算机有节奏、有次序地工作。

(4)操作控制部件:将脉冲、电位和译码器的控制信号组合起来,有时间性地、有时序地控制各个部件完成相应的操作。

(5)指令计数器:指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记忆装置,主要用来保存数据和程序,具有存数和取数的功能。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CPU只能访问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外存中的数据只有先调入内存后才能被CPU访问和处理。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把准备好的数据、程序等信息转变为计算机能接受的电信号送入计算机。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把运算结果或工作过程以人们要求的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考点14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系统软件

(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服务程序和数据库系统4大类别。

(2)操作系统(OS)。一个操作系统应包括下列5大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作业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

操作系统通常分成以下5类。

① 单用户操作系统。微软的MSDOS、Windows属于此类。

② 批处理操作系统。IBM的DOS/VSE属于此类。

③ 分时操作系统。UNIX是国际最流行的分时操作系统。

④ 实时操作系统。

⑤ 网络操作系统。

(3)对于高级语言来说,翻译的方法有两种:解释和编译。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做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可分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其中通用软件又分为3类。

(1)文字处理软件。如Office 2000中的 Word。

(2)电子表格软件。如Office 2000中的Excel。

(3)专家系统。

考点15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包括运算器(ALU)和控制器(CU)两大部件。此外,还包括若干个寄存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称微处理器。计算机的所有操作都受CPU控制,CPU和内存储器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是计算机系统的主体。CPU的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由它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性能指标。CPU 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字长和时钟主频。

考点16存储器

计算机的存储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主机中的内部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用于存放当前运行的程序和程序所用的数据,属于临时存储器;另一类是属于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存储器,叫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也叫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外存中存放暂时不用的数据和程序,属于永久性存储器,当需要时应先调入内存。

1内部存储器

一个二进制位(bit)是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通常将每8位二进制位组成的一个存储单元称为一个字节(Byte),并给每个字节编上一个号码,称为地址(Address)。

1)存储容量

存储器可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度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此外,常用的存储容量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和GB(千兆字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1字节(Byte)=8个二进制位(bits)

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2)存取时间

存储器的存取时间是指从启动一次存储器操作,到完成该操作所经历的时间。

3)内存储器的分类

内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类。

(1)随机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也叫读写存储器。其特点是:存储的信息既可以读出,又可以向内写入信息,断电后信息全部丢失。随机存储器又可以分为静态RAM和动态RAM两种。

静态RAM的特点是只要不断电,信息就可长时间的保存。其优点是速度快,不需要刷新,工作状态稳定;缺点是功耗大,集成度低,成本高。

动态RAM的优点是使用组件少,功耗低,集成度高;缺点是存取速度较慢且需要刷新。

(2)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的特点:存储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信息也不丢失。只读存储器大致可分成3类: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和可擦写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关于RAM和ROM之间,以及动态RAM和静态RAM之间的区别如表1-6所示。

表1-6内存分类及对比

内存类型随机存储器(RAM)静态RAM和动态RAM之间的区别区别点静态RAM动态RAM1集成度低集成度高2价格高价格低3存取速度快存取速度慢4不需要刷新需要刷新RAM和ROM的区别信息可以随时写入写出。写入时,原数据被冲掉。加电时信息完好,一旦断电,信息消失,无法恢复只读存储器(ROM)分类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的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掩膜型只读存储器(MROM)信息是永久性的,即使关机也不会消失

2外部存储器

目前最常用的外存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等。与内存相比,这类存储器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而且在断电后也可以长期保存信息,所以又称为永久性存储器。

磁盘存储器又可分为软盘、硬盘和光盘。磁盘的有效记录区包含若干磁道,磁道由外向内分别称为0磁道、1磁道„„。每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物理单位。硬盘一般有多片,并密封于硬盘驱动器中,不可拆开,存储容量可观,可达几百吉字节。软盘被封装在保护套中,插入软盘驱动器中便可以进行读写操作。软盘可分为3.5英寸和5.25英寸两种,软盘上都带有写保护口,若处于写保护状态,则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光盘可分为只读型光盘(CDROM)、一次性写入光盘(WORM)和可擦写型光盘。磁盘的存储容量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容量=磁道数×扇区数×扇区内字节数×面数×磁盘片数

ROM和RAM,SRAM和DRAM的区分是本节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必须熟练掌握。

考点17输入输出设备

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和鼠标,其他的输入设备有扫描仪、手写输入设备、声音输入设备、触摸屏和条形码阅读器。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和打印机、绘图仪等。磁盘既可以属于输入设备,也可以属于输出设备。

考点18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

① 字长。一次能并行处理的二进制位数。字长总是8的整数倍,如16、32、64位等。

② 主频。计算机中CPU的时钟周期,单位是兆赫兹(MHz)。

③ 运算速度。计算机每秒所能执行加法指令的数目。运算速度的单位是百万次/秒(MIPS)。

④ 存储容量。存储容量包括主存容量和辅存容量,主要指内存储器所能存储信息的字节数。

⑤ 存储周期。存储器进行一次完整的存取操作所需的时间。

1.6多媒体技术简介

考点19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数字化、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

(1)多媒体计算机由PC+CDROM+音频卡+视频卡组成。除了硬件配置外,还应配置相应的软件:首先是支持多媒体的操作系统;其次是多媒体的开发工具、压缩和解压缩软件等。

(2)多媒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和培训,商业和服务业,家庭娱乐、休闲,影视制作,电子出版业及Internet上的应用。

1.7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考点20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这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特殊程序”。

考点21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① 寄生性。② 传染性。③ 破坏性。④ 潜伏性。⑤ 隐蔽性。

考点22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几点措施如下。

① 专机专用。

② 利用写保护。

③ 固定启动方式。

④ 慎用网上下载的软件。

⑤ 分类管理数据。

⑥ 建立备份。

⑦ 采用防病毒卡或病毒预警软件。

⑧ 定期检查。

⑨ 严禁在计算机上玩电子游戏。

下载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上机考试考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考点分析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考点分析:VF基础知识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考点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1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处理的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p考点

    010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复习纲要 第 1 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考点1:算法具有4个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确定性:是指算法中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有明确定......

    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上机考试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上机考试模拟试卷(1) 一、基本操作题 在考生文件夹下,“samp1.mdb”数据库文件中已建立两个表对象(名为“职工表”和“部门表”)。试按以下要求,顺序完成表的各种操作: (1)设置表对象......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简介 ***2432010年9月二级access 证书样本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高考、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的三大权......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考点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考点分析之VF基础(第一章) 1.1 数据库基础知识 考点1 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发展 1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

    计算机等级考试基本考点

    第一章. C数据结构与算法 考点1.算法 1.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运算次数,而算法的基本运算次数是问题规模的函数。 2.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一般只执行该算......

    全国计算机二级VB考试上机考点与常用算法

    全国计算机二级VB考试上机考点与常用算法 一、上机考点 由于上机考试的方式和主要考点没有很大变化,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历届上机考题来归纳总结上机考试考核的重点,我们下面来介......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测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科目都考察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测试题几答案,供大家参阅。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Access测试题(11)以下不属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