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竣工报告
广东省新兴县车岗镇灾毁
土 地 复 垦 项 目 竣 工 报 告
新兴县土地开发中心 二00九年九月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灾毁土地复垦项目是广东省2006年度承担中央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国土资发[2006]72号)。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2005年第二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通知》(财建[2006]125号)国家下达新兴县车岗镇灾毁土地复垦项目补助总投资110万元。由于原申报项目预算总投资343.50323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70万元,地方投资173.503239万元,而国家下达补助投资110万元,造成地方投资为233.503239万元。当时2005年“6.21”西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之后,当地村民出力,镇政府出资,对灾毁农田进行修复,这部份工程有土地平整工程、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和修建田间道路工程,由于灾毁复产时间非常紧,未对这部份工程量和资金使用情况收集和统计,属地方投资工程。为此,省厅下达项目计划通知后,我们马上组织设计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就省厅下达补助资金110万元进行预算调整,重新对项目进行规划。主要做法是:各项费用按比例调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不变的基础上就下达资金调整规划。
项目位于新兴县车岗镇桐村、楪村,距车岗镇政府驻地3公里,与新兴县县城相距10公里,地理位臵为北纬22°49′06″~ 22°50′15″,东经112°14′10″~112°15′01″,项目建设区范围:东至四村,西至新兴江,南至楪村,北至腰古镇。项目建设期为一年,建设规模112.548公顷,国家安排投资总额110万元,通过土地复垦后新增耕地1.32公顷,新增耕地比率为1.17%。项目于2006年11月20日开工建设至2007年11月工程全面竣工。项目于2008年4月通过县国土、财政、农业和水务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区进行县级初验,初验结果为合格,项目完成土地整理复垦面积112.54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32公顷。
二、项目组织结构
1、项目承担单位:新兴县土地开发中心
2、项目实施单位:新兴县土地开发中心
3、项目施工单位:新兴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4、项目监理单位:云浮市新世纪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5、项目设计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资环设计学院
第二章 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一、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根据国家安排投资总额110万元,保证建设规模不减少,新增耕地不减少的原则,对原规划调整规划,优化设计方案。本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复垦土地112.548 公顷,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实现新增耕地面积1.32公顷。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土方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它工程等四项。
针对当地用水流向和耕作的习惯,在满足各项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和项目实施的原则下,对部分田间道路、排灌渠道、田块进行合理调整。
二、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完成情况
㈠土地整理面积
本项目原规划整理土地面积共112.548公顷,其中新增耕地面积1.32公顷;整理后经县级初验,实际完成整理土地面积112.54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8.787公顷,园地4.127公顷,其他农用地9.634公顷。实现新增耕地面积1.32公顷,新增耕地1.17%。具体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㈡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采用推土机和挖掘机挖土、汽车运土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然后用人工修平田面,以达到格田平整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方向,结合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排等要求恢复土地原貌,完成土地再利用,对部分能满足耕种,排灌条件较好的且符合坡度要求的水田没有作刻意的平整,只对其作了本田块内的相对平整后已能满足灌溉和机械 作业的基本要求。
㈢田间道路工程
为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项目区内道路规划为:田间道和生产道同农村干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道路网络,方便农民顺利进行田间作业,合理地组织生产。
1、田间道:主要设臵一条自北向南贯穿项目区。原规划设计田间道1条总长1608米,路宽为4米,表层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路面,其下为30cm厚的素土夯实基础,其路面高出地面约40cm。实际完成田间道1条总长1608米,路宽为4米,表层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路面,其下为30cm厚的素土夯实基础,其路面高出地面约40cm。
2、生产道:垂直田间道布臵,以满足田块与田间道之间的交通联系。原规划设计生产道10条总长2503米,路宽2米,路面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其下用素土夯实,其路面高出地面约30cm。实际完成生产道10条总长2503米,路宽2米,路面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其下用素土夯实,其路面高出地面约30cm。
㈣水利工程
本项目规划为三级“三面光”灌排两用水渠,分斗渠沟、农渠、农沟。
1、斗渠沟工程
根据灌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斗渠沟为项目区的灌水渠,承担 着外接引水明渠水源,内连农、毛渠给农田灌水的任务。规划设计斗渠沟2条总长3262米,灌溉斗渠沟采用矩形形式,两侧采用浆砌石,厚30 cm,渠底用C20砼预制板打底,厚10 cm,渠壁为浆砌石;渠底宽为0.7米,渠深0.9米。实际完成斗渠沟2条总长3262米,灌溉斗渠沟采用矩形形式,两侧采用浆砌石,厚30 cm;渠底用渠底用C20砼预制板打底,厚10 cm,渠壁为浆砌石,渠底宽为0.7米,渠深0.9米。
2、农渠工程
农渠为项目区农田的排灌水相结合的沟渠,承担着农田排灌水的任务。规划设计农渠11条总长2512米,灌溉斗渠沟采用矩形形式,两侧采用浆砌砖,厚18cm,水泥砂浆批荡,渠底用预制混凝土,厚8 cm,渠底宽为0.35米,渠深0.4米。实际完成农渠11条总长2512米,灌溉斗渠沟采用矩形形式,两侧采用浆砌砖,厚18cm,水泥砂浆批荡,渠底用预制混凝土,厚8 cm,渠底宽为0.35米,渠深0.4米。
3、农沟工程
农沟是项目区农田排灌水相结合的沟渠,承担着农田的排灌水任务。规划农沟1条总长631米,排水农沟不衬砌,开挖的土方部分放于沟边压实,沟边坡高于田面20厘米,底宽0.45米,沟深0.9米。实际完成农沟1条总长631米,排水农沟不衬砌,开挖的土方部分放于沟边压实,沟边坡高于田面20厘米,底宽 0.45米,沟深0.9米。
4、涵管
涵管为C25砼预制管,内径60cm,厚6cm,长1米;涵管主要安臵在斗渠沟、农沟、农渠与道路和机械下田相交的地方。规划田间道路涵管(6.0m)9座,生产道路涵管(2.0m)11座,机械下田涵管(2.0m)6座。实际完成田间道路涵管(6.0m)9座,生产道路涵管(2.0m)11座,机械下田涵管(2.0m)6座。
第三章 工程质量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我中心委托了云浮市新世纪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工程监督和管理,从完成的项目检查结果来看,各项工程检测结果符合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原先制订的建设目标,达到旱涝保收样板田的标准,基本实现了田块方格化、道路硬底化、耕作可机械化,环境园林化的四化标准要求。具体各项工程的质量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一、田块划分与土地平整
1、田块划分: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方向,结合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排水要求恢复土地原貌,完成土地的再利用。
2、田块土质层:耕地全土层经改良后均大于60cm,水田耕作土层大于40cm,为黑色水稻土,新增耕地部分阳光充足,适宜耕种。
3、田块平整度:经现场检测田面高差为±10cm,田面坡度1:500。
二、农田水利工程
1、田间排灌水渠工程
田间排灌渠道设臵分为斗渠沟、农渠、农沟三级,所有水渠均设臵排灌两用,布局合理,实现了排灌相补的作用。从完成项目的检查结束来看,排灌渠的断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所采用的材料符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有较齐全的质量保证书和隐蔽工程验收签证记录,表面光滑,砌筑砂浆饱满,无空隙和裂缝等质量缺陷。
农田排灌率可达到90%,区内排洪设施完善,治涝标准可达到10年一遇的标准要求。防洪标准可达到20年一遇。
三、道路工程
本项目的道路主要分为田间道和生产道,田间道宽4米,贯通整个项目区与公路相通,兼作为村道,内与生产道、田埂相接,形成路路相通,可满足项目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要求,田间道横坡为2%,路宽为4米,表层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路面,其下为30cm厚的素土夯实基础,其路面高出地面约40cm;生产道 路宽2米,路面为20cm厚的泥结碎石,其下用素土夯实,其路面高出地面约30cm;田梗筑于格田内部,埂高为40cm,埂顶宽为20cm,田面坡度为1:500,复垦完成后,配合土地权属调整由农户自行完成。道路表面平整无积水、下陷等现象,田间道、生产道、田埂边坡采用人工修整夯实,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底化、生产可机械化的标准。
四、其它工程
在维修的防洪堤外斜坡的坡面种植绿竹,以达到固堤防滑、防止冲刷的目的,形成绿色长廊,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
第四章 项目组织机构运行情况
本项目经立项批准后,专门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由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单位组成。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行政协调管理组和工程施工管理组,并且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⑴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决议。凡涉及与土地整理项目有关的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权属确认,水利资源的配臵和使用,规划方案项目预结算。⑵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日常管理工作。⑶行政协调管理组,在办公室领导下负责项目的 土地权属确认及纠纷调处工作;负责与项目有关的农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工作。⑷工程施工管理组,在办公室领导下,并委托了云浮市新世纪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的管理,同时还负责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管理和指导工作。
由于组织严密,领导及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保证了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五章 项目制度执行情况
一、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在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土地开发中心负责对项目策划实施;
二、工程执行公开招投标制。2006年9月30日在云浮日报和云浮建设信息网发出招标公告,2006年10月31日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公开进行开标,经评定由具有水利水电总承包三级资质的新兴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
三、工程监管实行监理制,为确保项目按标准和要求实施,项目领导小组决定聘请云浮市新世纪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为工程监理单位,承担工程监理责任;
四、项目实施实行公告制,招投标及基本情况均实行对外公告;
五、合同制,由县土地开发中心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招标代理合同》和《施工合同》,通过合同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并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
第六章 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
(一)资金管理情况
为切实管好、用好资金,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帐实施办法》和财经纪律,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拨付程序,严格按银行管理制度管理资金,实行专帐、专户管理,严格按照工程合同和工程进度拨款。土地开发中心凭工程进度提交资金请拨申请、项目支出原始凭证和报帐有关资料,报国土资源局审核同意,并出具审核意见后送财政局报帐核拨资金,同时严格控制各项资金不超标。工程竣工后及时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查。
(二)资金使用情况
至目前收到中央财政拨款110万元,项目实际总投资110万元,目前工程已全部竣工。其中:前期工作费预算48734.37元,结算57392.50元,实际支付57392.50元,超出预算8658.13元(占用不可预见费);业主管理费预算21053.25元,结算21053.25 11 元,实际支付20972.5元,应付末付80.75元;竣工验收费预算29240.62元,结算29240.62元,实际支付6515.66元,应付末付22724.96元;不可预见费预算31579.87元,前期工作费占用8658.13元(已支),结算18232.87元,应付末付18232.87元;工程施工费预算974687.39元,结算974080.76元,实际支付925376元,应付末付48704.76元(为质量保证金,验收合格一年后支付)。共合计项目预算数1105295.5元,结算数1100000.00元,实际支付数1010256.66元,应付末付数89743.34元。
第七章 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项目区总面积112.548公顷,耕地面积98.787公顷,园地4.127公顷,其他农用地9.634公顷。实现新增耕地面积1.32公顷,新增耕地率1.17%。土地权属为车岗镇桐村、楪村集体所有,权属清楚,无争议。项目区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持不变。
第八章 工程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
为巩固项目成果,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必须落实项目竣工后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明确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主体,并 12 落实相关的后期管护合同,做好维护管理工作。排灌沟渠、田间道路等公共设施由车岗镇桐村、楪村村民委员会为维护管理主体,每年组织检修一次,维护经费由村解决。项目验收后,我中心将不定期进行回访,检查土地和各公共设施使用情况,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项目区信息。项目工程的档案资料由新兴县土地开发中心专人进行收集整理、做好存档管理。包括反映任务来源及工作部署的文件,合同文书文本及其附件、各种原始工程文件、各种报表、技术鉴定报告、工程质量检验资料、资金管理文件及凭证、工作总结、财务决算资料和项目审计报告、会议纪要等等,逐一登记造册,专柜存放。
第九章 投资预期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⑴通过土地复垦耕地面积扩大1.17%,确保我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⑵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其土地利用率从灾毁复垦前的85.3%提高到90.4%,提高4.05个百分点,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二、生态效益
⑴通过对车岗镇的土地进行平整,可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建设健全该区的道路网络与水利排灌系统,增加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区内的洪涝灾害的危害,使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⑵按“田块平整规范化,排灌系统硬底化,路沟渠道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的目标建设,发挥着农业生产建设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
三、经济效益
⑴新增加耕地1.32公顷,复垦后区内耕地总面积为98.787公顷。
⑵通过农田标准化建设,水稻年亩增产值约100元;增加一冬种作物亩可增加收入200元,这样合计每亩可增加产值300元。则项目区生产期每年增加收入44.45万元。
⑶经过复垦后,新兴县车岗镇土地复垦将成为“田块平整方格化、排灌系统硬底化、路沟渠道规范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的重点项目,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居住条件将得到质的飞跃。
第十章 项目建设主要管理措施与体会及存在问题、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申报审批周期长。项目从申报到实施快则2年,慢则3-4年。期间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大。建材价格和工人工资上涨,增加实施难度,有的项目甚至无法实施,大大削弱对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2、规划理念片面追求“方格化、排灌分离”。我县是粤西丘陵地区,耕地多为缓坡梯田,如果片面追求“方格化”会造成部分农田无法灌溉或积水。
3、项目规划管理上,因标准规范不够细、科学性与实际性不符,施工时走了很多弯路,同时施工技术不规范,施工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4、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效果没有发挥最佳。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业机械化集约经营程度有待提高。
5、在监理实施中,没有可遵照执行的土地开发整理监理规范,造成监理内容针对性差、监理对象不全面,另外,监理人员质素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工作体会与建议
1、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地参加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来。加强组织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加大对当地群众宣传力 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关系,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政府重视,群众参与的社会氛围。
2、积极推广各种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调整项目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项目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富有现代特色的土地整理开发和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努力将项目区发展成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示范园区,实现规模集约经营,推广公司加农户或承包租赁方式。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必须实行全程跟踪管理。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必须在签订施工合同后,加强项目实施的跟踪管理,实施跟踪管理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项目建设的成效与质量。特别是由于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时间短,业务不够熟练。因此,必须加大项目实施中的跟踪管理力度。
二00九年九月三十日
第二篇:云南积极做好灾毁土地复垦工作
云南积极做好灾毁土地复垦工作
【发稿时间:2008-11-30 19:58:00】
【作 者:管理员】
【主 题 词:无】
我省今年气候异常,从4月开始我省大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雨量成倍增加。据省气象部门统计,从4月1日至7月25日,我省降暴雨以上的强降水共157县次,比去年同期多56县次。全省各站点平均雨量为613.5毫米,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损毁大量农田和房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毁土地复垦和重建家园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云南省特大复合型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受强降水影响,截止7月24日,我省16个州(市)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133.1万人,成灾人口611.8万人,因灾死亡167人,失踪82人,伤病2625人,倒塌房屋78937间,损坏41.2万间,转移安置灾民30.7万人;农作物受灾108.02万公顷(1620.3万亩),成灾83.38万公顷(1250.7万亩),绝收9.32万公顷(139.8万亩)。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8亿元,其中德宏州陇川县、盈江县;保山市腾冲县、施甸县、隆阳区;怒江州泸水县、兰坪县;红河州建水县、元阳县、蒙自县等灾情较为突出,灾毁耕地较多,共成灾34629公顷,损毁12335公顷。
德宏州、保山市、红河州的平坝,历来是我省的粮经作物主产区,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能力较弱。如在这次德宏州陇川坝子的特大洪涝灾害中,洪水淹没了南宛河两岸的农田。但国家投资陇川县南宛河西岸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区,除2个桥涵被树支堵塞受损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不大,基本做到了雨停水干,而以前项目区是十年九灾的地方。而项目区两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成灾面积都比较大。对此,当地群众都深有感触。
另外,在今年受灾较重的4个州(市)中,多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并有德宏州的陇川、盈江,保山市的腾冲、怒江州的泸水等县紧靠边境。当地群众的生产自救、互救能力很弱。如陇川县户撒乡的4个景颇族重灾村社,近年来在山箐边种植草果1万多亩,经济刚刚有了起色,不少群众建盖了新房,但在“7.5”洪灾中,房屋被冲毁,口粮田损失近90%,1万多亩草果树所剩无几。只身从自然灾害中逃脱的群众,再次面对重新返贫的现实,只能潸然泪下。
二、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云南省受灾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两次派工作组到云南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特别是曾庆红副主席、回良玉副总理到云南后,亲临德宏重灾一线,并作了《在领导抗洪中检验执政能力,在救灾实践中体现执政为民》的重要讲话。认为云南省的地质构造非常特殊,“灾情重,损失大,是到目前为止全国受洪涝灾害影响最重的省份之一”。曾副主席对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7次派工作组深入重灾区指挥抗灾、抢险及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生产自救、互救的实际行动给予充分肯定。对云南省灾毁耕地的复垦工作,请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研究解决。在表彰抗灾、救灾工作中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时,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受到了表彰。
7月20日省国土资源厅就目前的灾情和耕地水毁情况,向国土资源部做了专题汇报,土地复垦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要求我省尽快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审批。
三、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及时部署了灾毁土地核查和申报项目的落实工作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十分重视目前的灾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灾工作,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做好汛期群测群防的同时,抓紧研究灾毁土地的复垦工作。
7月21日省国土资源厅向4个受灾最重的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出了申报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的紧急通知;7月23日马竹敏副厅长向分管的秦副省长作了灾毁耕地情况专题汇报,同时组织4个工作小组,分赴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红河州等洪涝、滑坡、泥石流重灾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踏勘受灾现场,具体部署申报灾毁土地复垦项目。7月26日—31日4个工作组到达各州市,认真听取了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情况汇报,踏勘了各县(市、区)重灾区现场,与当地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进一步核实灾情,拟定灾毁土地复垦项目意见,加班加点完成了各县乡受灾情况示意图,受灾情况统计表、耕地整理复垦项目建议表和受灾情况照片、录像资料等。规划设计单位根据现场拟定的耕地整理复垦项目,深入项目区收集资料,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8月4日,由艾远津副厅长主持会议,在家的厅领导、有关处(室)的同志以及规划设计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专门听取了灾毁土地复垦准备情况的汇报,并就灾毁土地复垦具体申报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初步拟定了40 个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复垦整理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7个,补助项目23个。通过一个多月地紧张工作,基本完成了40个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中17个重点项目的初步设计。8月26日至28日,组织有关专家对40个灾毁土地复垦项目进行了审查入库,近日将报国土资源部审查。40个灾毁土地复垦项目建设总规模13700.67公顷(20.55万亩),概算总投资4.82亿元,新增耕地8799.73公顷(13.2万亩)。厅项目领导小组参会听取了汇报,张耀武厅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刘明松处长、王建明博士亲临会议给予帮助指导,并考察了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现场。
这次拟定的项目,主要是灾情严重、耕地损毁集中,群众依靠自身能力难于恢复生产生活的地方,也包括部分坝子中受灾较重,群众需要转移安置,其土地需要整理为耕地的地方。项目结合了当地政府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部署,并按国土资源部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重点和补助项目相结合的办法,对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基础设施灾毁严重的,按重点项目安排;面积相对较小、较零星的,按补助项目安排。项目资金的安排也考虑了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和物价涨幅。这次灾毁土地复垦项目的申报工作不断得到国土部耕地保护司领导和开发处同志的指导帮助,得到了省财政厅的理解支持,规划设计单位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州(市)、县党委政府和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倾倾注了大量心血。
总之,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今年灾情重,损失大,重灾区又主要集中在边境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抗灾和恢复生产的能力较弱。因此,尽快恢复重灾地区群众的口粮田,对重树灾民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边,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国土资源部及中央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地方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灾区群众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国土规划整理中心供稿)
第三篇:「实用参考」土地复垦项目竣工总结
[实用参考]土地复垦项目竣工总结.doc
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项目竣工总结
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项目是经市、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入
库后,由县政府委托敦好镇镇政府组织实施的县级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涉及敦
好镇青松村8—11组共27个废弃建设用地片块,规划复垦建设用地4.6444公
顷(合69.67亩),其中宅基地面积1.1780公顷,宅基地附属用地3.4664公顷。
预计新增耕地4.1480公顷(合62.22亩),新增耕地率为89.31%。工程内容主
要包括废弃房屋拆除、附属用地附着物清除、弃渣清理、土地平整、覆土深翻、基础设施配套等。预算投资164.83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82.05万元)。
我镇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组织实施了该项目。目前已全面完成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工程建设任务,现就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前期工作情况
组织召开村、组农户大会,宣传建设用地置换项目的内容和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做好复垦项目工作。
对项目区复垦的土地权属、面积、拆迁房屋及附属物进行清点,并登记造册,对拆迁户房屋、附属物的面积和数量以及补偿标准、数额和安置情况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实施情况
该项目于20GG年11月动工,20GG年6月全面竣工。在整个复垦整理过程中,我镇共完成27个规划片的复垦和基础设施配套共完成复垦建设用地
4.6444公顷(合69.67亩)公顷,有新增耕地4.1480公顷(合62.22亩)。
二、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新增耕地土质肥沃满足新增耕地质量要求,工程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实施方案设计标准。
三、资金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由项目法人对资金的专款专用负全部责任。项
目资金应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要坚持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手续。财务审计部门要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正常运行,保障土地复垦项目的顺利实施。
严格按照县政府目标责任书及县财政局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资金暂行办法进行管理,设立专户,落实专人,工程资金和补偿资金严格按照财政局资金拨付程序和进度及时兑现。
四、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项目区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界址清楚,无权属争议土地,复垦后,土地权属仍然归项目区所在的村组集体所有。其权属调整具体方案如下:
①土地复垦项目工程进行时,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复垦前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复垦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
②土地复垦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复垦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以原有权属为基本依据,尽量按照规划的路、沟、渠或其他明显现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定边界四至。
③土地复垦后新增耕地属于集体所有。由原使用主体继续耕作,或依法定程序承包给农户、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
④原权属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县土地管理部门书面提出,由其予以调处。涉及他项权利者,应通知他项权利人参加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可上诉到县法院裁定。
⑤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承包地的重新分配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村
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书面提出,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或邻镇人民政府应予以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由县人民政府裁定。
⑥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公告并征求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案批准以后,涉及所有权者,应由县土地管理部门与项目区内原权属人签订权属调整协议;涉及使用者,由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签订承包协议。
⑦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
以上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并由村(居委会)组集体决定。
土地整理涉及到土地权属的变更和调整,牵涉到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因此,土地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的利益。
涉及调整土地权利,相关权利人之间必须签订调整协议,协议由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统一制定协议格式。一式多份,其中相关权属人各执一份,敦好镇存档一份,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存档一份,作为实施方案的附件。
五、工程管理措施
1、建立项目部,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各级管理制度,管理目标,逐级实行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技术管理制度,做好各分部分项的施工前技术交底工作。
2、施工前组织施工单位及有关技术质检人员对质量通病多发部位,借鉴
先进施工技术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详细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并在施工中实施,做好施工过程记录和后期观测记录,以便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更好地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
3、认真进行原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等材料必须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并按规定做好抽检试验工作。
4、建立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上道工序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及时做好记录,充分调动加强工人的工程质量意识,使工人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六、文档管理情况
1、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前净耕地面积为零,通过对项目区废弃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增加耕地2.6616公顷(合39.924亩),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若将新增耕地分别用于种植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可增加产值约6.47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1)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该项目区实施前土地利用率不高,通过土地复垦重新组织土地利用,交通及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达到了增加耕地,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
(2)新型农业样板示范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完工后,通过调整传统的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使项目区可成为高产、稳产、高效、优质的特色农业园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同时,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非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3)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机制。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质量佳,耕作条件好,地质平整,道路畅通,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便于进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这样将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直接的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形成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
3、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整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间,为项目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实现了“田块规则化、沟渠永久化、道路网络化”。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构成了稳定性强、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经济合理的物质能量流,提高其自然灾害抵御能力。通过后续农业生产,增施有机肥,实施生物改良措施,能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积极影响。
五、主要工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事前对该土地开发项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
2、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落实专人,明确分工和责任。
3、由于该项目点多、面广、时间紧,个别项目部分片块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工程实施难度较大,推进速度较慢。
4、复垦后个别区域耕作层肥力较差,通过覆土及生物措施虽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达到新增耕地质量标准所要求的肥力标准。
5、搞好项目资料的归档管理,进行分类整理存档,专人管理。
6、聘请了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把关及进度管理。
开县敦好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六月
第四篇:土地复垦项目竣工总结
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项目竣工总结
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项目是经市、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入库后,由县政府委托敦好镇镇政府组织实施的县级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涉及敦好镇青松村8—11组共27个废弃建设用地片块,规划复垦建设用地
4.6444公顷(合69.67亩),其中宅基地面积1.1780公顷,宅基地附属用地3.4664公顷。预计新增耕地4.1480公顷(合62.22亩),新增耕地率为89.31%。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废弃房屋拆除、附属用地附着物清除、弃渣清理、土地平整、覆土深翻、基础设施配套等。预算投资164.83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82.05万元)。
我镇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组织实施了该项目。目前已全面完成开县敦好镇青松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A工程建设任务,现就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一)前期工作情况
组织召开村、组农户大会,宣传建设用地置换项目的内容和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主动做好复垦项目工作。
对项目区复垦的土地权属、面积、拆迁房屋及附属物进行清点,并登记造册,对拆迁户房屋、附属物的面积和数量以及补偿标准、数额和安置情况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实施情况
该项目于2010年11月动工,2011年6月全面竣工。在整个复垦整理过程中,我镇共完成27个规划片的复垦和基础设施配套共完成复垦建设用地
4.6444公顷(合69.67亩)公顷,有新增耕地4.1480公顷(合62.22亩)。
1二、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新增耕地土质肥沃满足新增耕地质量要求,工程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实施方案设计标准。
三、资金管理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由项目法人对资金的专款专用负全部责任。项目资金应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要坚持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手续。财务审计部门要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正常运行,保障土地复垦项目的顺利实施。
严格按照县政府目标责任书及县财政局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资金暂行办法进行管理,设立专户,落实专人,工程资金和补偿资金严格按照财政局资金拨付程序和进度及时兑现。
四、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项目区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界址清楚,无权属争议土地,复垦后,土地权属仍然归项目区所在的村组集体所有。其权属调整具体方案如下:
①土地复垦项目工程进行时,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复垦前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复垦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
②土地复垦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复垦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以原有权属为基本依据,尽量按照规划的路、沟、渠或其他明显现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定边界四至。
③土地复垦后新增耕地属于集体所有。由原使用主体继续耕作,或依法定程序承包给农户、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
④原权属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县土地管理部门书面提出,由其予以调处。涉及他项权利者,应通知他项权利人参加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可上诉到县法院裁定。
⑤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民对承包地的重新分配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书面提出,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或邻镇人民政府应予以调处。经调处仍有意见者,由县人民政府裁定。
⑥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经公告并征求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案批准以后,涉及所有权者,应由县土地管理部门与项目区内原权属人签订权属调整协议;涉及使用者,由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签订承包协议。
⑦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
以上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并由村(居委会)组集体决定。
土地整理涉及到土地权属的变更和调整,牵涉到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因此,土地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的利益。
涉及调整土地权利,相关权利人之间必须签订调整协议,协议由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统一制定协议格式。一式多份,其中相关权属人各执一份,敦好镇存档一份,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存档一份,作为实施方案的附件。
五、工程管理措施
1、建立项目部,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各级管理制度,管理目标,逐级实行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技术管理制度,做好各分部分项的施工前技术交底工作。
2、施工前组织施工单位及有关技术质检人员对质量通病多发部位,借鉴先进施工技术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制定详细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并在施工中实施,做好施工过程记录和后期观测记录,以便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更好地预防质量通病的发生。
3、认真进行原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等材料必须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并按规定做好抽检试验工作。
4、建立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上道工序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及时做好记录,充分调动加强工人的工程质量意识,使工人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六、文档管理情况
1、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前净耕地面积为零,通过对项目区废弃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增加耕地2.6616公顷(合39.924亩),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若将新增耕地分别用于种植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每年可增加产值约6.47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1)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该项目区实施前土地利用率不高,通过土地复垦重新组织土地利用,交通及相关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达到了增加耕地,提高土
地效益的目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证。
(2)新型农业样板示范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成完工后,通过调整传统的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使项目区可成为高产、稳产、高效、优质的特色农业园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同时,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非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3)探索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机制。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质量佳,耕作条件好,地质平整,道路畅通,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便于进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这样将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直接的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形成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
3、环境效益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性整治,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和保持各农业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空间,为项目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田、水、路综合治理,实现了“田块规则化、沟渠永久化、道路网络化”。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构成了稳定性强、生产能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经济合理的物质能量流,提高其自然灾害抵御能力。通过后续农业生产,增施有机肥,实施生物改良措施,能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积极影响。
五、主要工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1、事前对该土地开发项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了广大干
部和社员的积极性。
2、成立了项目工程指挥部,落实专人,明确分工和责任。
3、由于该项目点多、面广、时间紧,个别项目部分片块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工程实施难度较大,推进速度较慢。
4、复垦后个别区域耕作层肥力较差,通过覆土及生物措施虽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达到新增耕地质量标准所要求的肥力标准。
5、搞好项目资料的归档管理,进行分类整理存档,专人管理。
6、聘请了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质量把关及进度管理。
开县敦好镇人民政府
二○一○年六月
第五篇:土地复垦报告
矿 区 土 地 复 垦 报 告
矿区土地复垦报告
摘要 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现状进行了总结,煤炭开采会破坏和压占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功能发生较大变化,污染周围环境,对矿区土地资源破坏进行了地表沉陷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开采引起土地破坏的评价方法。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制定土地复垦方案的前提和基础。探讨了山地煤矿开采时地表的影响与平原地区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土地复垦;现状;破坏;评价;适宜性评价
引言 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相当严重,据国家环保总局调研,煤炭每新增100万t/a产能,将形成地表塌陷或挖损面积2 100公顷。目前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已达40万公顷,造成大量土地破坏和移民搬迁。由于开采,地表塌陷造成我国东部平原矿区土地大面积积水、受淹和盐碱化,不仅使区内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而且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 盾;西部矿区的地面塌陷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还引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矿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耕地的复垦利用和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开采沉陷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以及预测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矿藏资源被过度开采,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矿区生产形成塌陷、挖损,压占土地,人地矛盾日益加剧,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复垦利用已成为解决我国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要实现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主要是以塌陷地为主,塌陷地是指地下开采煤炭资源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_1]。塌陷所毁损的土地原本多是耕地,且大多数是生产力较高的良田。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在对破坏土地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选取影响因素,确定各因素因子指标值及权重,评定被破坏土地最适宜的复垦利用方向和构建土地最佳复垦模式[2]。通过对矿区待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有效合理节约集约利用;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系统重建为最终目标,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土地复垦工程计划及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为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和思路。目前,有关复垦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文献不多,可借鉴于此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经验判断指数法、极限条件法、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层次分析法(AHP)通过逐层比较各种评价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和判断待评价的样本指标的实际值,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
第一部分: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约占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74%。但在煤炭的大量开采中,不可避免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对矿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中国煤炭开采大约96%为井工开采,4% 为露天开采。井工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势必会造成地面塌陷。目前采煤区地面塌陷造成土地破坏总量超过400.0万hm,并且仍以每年3.3万~4.7万hm的速度增加。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矿区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对矿区土地的复垦成为解决矿区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
第二部分:矿区开采土地破坏分析及评价 矿区开采土地破坏现状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由于采矿工艺的不同,其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方式也不相同。总的来说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分为压占、塌陷及挖损3种形式:露天采矿剥离的表土层外排堆积形成排土场,以及采矿产生的煤矸石、尾矿的排放堆积都压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甚至是耕地。据统计,我国每年排放煤矸石约1.5亿~2.0亿t,历年堆积量已达30.0亿t以上,占用土地约1.33万hm,已堆积有1 500多座煤矸石山 J。地下开采中,由于大量煤炭被挖出,采矿区地下形成巨大的空洞,当空洞被其上部和周围的岩石填充时就形成了地表塌陷。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70 km,平均每采l万t煤塌陷土地0.2 hrn [4 3;露天采矿中要剥离煤层之上覆盖的岩石层和土层,煤炭采出后必然形成深坑,造成原有土壤层的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荒芜、岩石裸露、乱石满地的矿业荒漠化现象。
对矿区环境的污染 煤矿的开采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煤矿开采产生大量的废水,由于矿区缺少必要的处理设备,这些未经处理的废水大部分被直接排人周围的河流,这就导致废水排放地河流及土地的污染。据有关统计测算,我国煤矿每生产1 t煤需排放矿井水约1.75—2.15 t,平均年矿井水排放量超过50亿t,而利用率不足50%。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因采煤导致流量下降或断流的井泉达3 200多个,导致近600万人以及几十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底统计,山西省湿地总面积为3 580 km,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减少了约1 390 km,平均每年减少近100 km2。煤矿开采还会产生大量煤矸石等废石,这些废石被随意堆积到周围土地上形成一座座巨大的矸石山。煤矸石除含有SiO 和A1 O,以及铁、锰等常量元素之外,还有其他微量的重金属元
素,如铅、镉、汞、砷、铬等。煤矸石在露天堆放情况下,经风吹、日晒和雨淋等风化剥蚀作用,这些重金属元素有可能通过雨水淋溶进人水域或渗入土壤,从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另外,矸石在长期的堆积中自燃形成H S、CO、SO:等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如乌达矿务局某矿山自燃排出SOH S最高日平均浓度达10.69 mg/m,使该地区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铜川矿务局矸石山发生自燃,使周围地区SO:严重超标,导致在周围工作5年以上的职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病,而且这些地区是癌症高发区。
地质灾害问题 我国许多露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边坡失稳、滑坡和崩塌等灾害。如盘古山坞矿采空区大面积崩塌使该矿的七大工艺系统和4个采矿中段破坏,损失工业矿量30万t,企业生产能力连续4年平均下降45%。矿山排出的大量矿渣及尾矿的堆放,除了占用大量土地,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及大气外,还经常发生塌方、滑坡、泥石流等。1996年5月31日和6月3日,云南省元阳老金山金矿群采区接连发生2次滑坡,造成近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四川冕宁县沪沽铁矿,向盐井沟堆放55万m 矿渣,1970年5月26日发生泥石流,冲毁房屋,堵塞河沟,死亡104人,并威胁成昆铁路和沪沽镇的安全 J。另外,在尾矿和矸石堆中含有许多有害的干燥废渣物,在刮风的日子里,随风吹到城市和居民区,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在我国矿山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现象中,还有瓦斯突出和爆炸、矿床尾岩变形、项板冒落等 ⋯
破坏对土地质量的影响分析
地表沉陷引起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地表变形引起的土壤侵蚀,改变了表土的理化性状和自身的营养条件。这种侵蚀过程对于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保持构成极大的威胁,不仅可能出现渗漏、冲刷和挥发现象,而且减弱了土壤持水能力和通气状况,影响有机物和矿物质的分解、淋溶和沉积、土壤胶体对离子的吸附交换、土壤酸碱中和、缓冲和土壤氧化还原等作用的进行。土地变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破坏了微生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就会减少由于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的腐殖质。由于腐殖质缺少,土壤保水能力差,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质恶化,影响到土壤对农作物养分的供应。地表沉陷可引起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因为地表下沉盆地内的地表倾斜使地形坡度改变,而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径流是指雨水流向排滞区的作用过程,坡度越大则径流量越大,冲刷量也越大,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越严重。某地区根据沉陷稳定后地面坡度的大小,将地面沉陷对耕地侵蚀程度的影响划分为6个等级(表1)
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 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壤容易盐渍化,季节性积水区域则在地表产生炭化层,出现沼泽化现象。当潜水位接近地表,达到农作物根系所及范围时,将阻止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抑制根系的生长,导致作物的减产。当潜水位接近地表时,潜水蒸发量增大,同时由于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加强了土壤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当土体母质含盐量大,地下水矿化度高时,地下潜水盐分能够补充土壤水盐分。随着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分水的蒸发散失,大量盐分逐渐贮留于地表,特别是在干枯季节,地表水大量蒸发散失,加快了地下盐分的输送量,使田地更加容易盐渍化。沼泽化现象出现在过湿地区,由于土壤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养分养料通过水的淋滤随地表水或潜水逐渐流失,这时少养分喜湿植被开始丛生,土层更加过湿。使土壤状况恶化,有机残物的分解过程缓慢,形成较厚的草根层或积累成泥炭而演变成沼泽化土地。在高潜水位或地表积水较多的地区,通常在水缘周围形成沼泽带,一般作物不易生长,只有一些耐盐喜湿性植物生长,因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性质恶化,通常难以得到改良利用,严重影响土地的永续利用。
土地荒漠化 开采沉陷破坏了耕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致使耕地发生潜在荒漠化,特别是在气候干旱少雨的西北矿区较为明显。以大同市为例,土地荒漠化在该地区不断加重,且有逐年扩大趋势。调查发现大面积开采地下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因采矿造成土地塌陷、山体滑坡。很多山区百姓因无水不得不搬迁,搬迁后遗弃的耕地因缺水,植被不能很好恢复,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地一旦荒漠化,就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煤层大面积开采后,不仅使地表出现沉陷现象,而且采空区的冒落和下沉会造成地下导水裂隙带贯通,改变地下水的径流条件,甚至导致煤矿周围各含水层疏干,改变区域土壤层水分的动态关系,使地表更趋于干燥,抗蚀能力减弱,加剧水土流失,促使耕地荒漠化。
地表沉陷可改变土壤湿度。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作物生长离不开水,但水分过多又将不利于作物生长。地表沉陷造成农田排水不畅,对植物的生长不利,降低了耕地的宜农性。对于不同质地的土壤,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有效水分和湿度是不同的。植物从发生萎蔫到枯死的整个过程中所需的土壤湿度称为凋萎湿度,常用它作为土壤有效含水量的下限,而把田间持水量作为土壤适宜湿度的上限。多数土壤中,田间持水时的水分占土壤体积的25%为空气体积,这种情况下作物可正常生长。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作物适宜的土壤湿度下限均在田间持水量的70% 左右,恰好相当于毛管水破裂湿度。1.5 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在中低潜水位矿区或丘陵山区,开采沉陷使地表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这种地表物理形态的改变会引起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开采沉陷对农田影响主要是由地表倾斜和拉伸变形及潜水位变化而引起的,根据我国情况,一般当地表坡度大于20 mm/m时农田灌溉将开始受到影响,当地表拉伸变形为2~ 4 mm/m时,地表就开始产生明显的裂缝,这将使农作物产量和生产力指标逐渐下降。裂缝破坏性强,影响周期长。地裂缝穿过建筑物往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田无法耕种,雨季成为地表汇水贯渗通道,危害矿井生产。地表沉陷对土地的影响程度,应根据上述沉陷后土地侵蚀的程度、沼泽化和盐碱化的程度、裂缝深度和宽度、土壤有效水分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综合分析评定。
利用MSPS对地表沉陷进行预计评价
MSPS(矿区沉陷预测预报系统)软件为中国矿业大学开采损害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款地表沉陷预计软件,该软件可以生成设计开采方案的任意时刻地表下沉以及沿倾向和走向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值,并能预计主断面上指定点的各项变形值。
生成各种专题图 根据生成的下沉文件,利用SURFER8.0可以生成下沉等值线、下沉三维立体表面图、影像图、地貌晕渲图、矢量地图、线框图和表面图等各种专题图
进行土地破坏等级分类统计 将SURFER生成的下沉等值线与土地利用规划图叠加,通过叠加分析,即可实现土地破坏等级分类统计,可以作为采煤方案设计和土地复垦工作的依据(表2)。
3D分析 利用MSPS软件可以生成下沉文件(DEM),由于该文件可以根据地下开采进程实时更新,因此原始地表地形DEM和下沉DEM叠加可以生成采空区实时DEM。根据应用结果可以实时动态的了解与地下开采进程相应的沉陷前后积水面积和沉陷体积的变化,同时通过剖面图绘制,可以直观地看出因地下开采引起该截面地表面的地形变化。将DEM文件导人Arcgis,利用“3D analyst”模块“surface analysis”和“area and volome”功能可以得到沉陷区域的面积和体积。根据潜水位标高,设臵积水高度,选择“calculate statistics below plane”,即可得到积水面积体积统计结果。
表3为实验原始地形DEM、下沉DEM和实时DEM在Arcgis中进行矿区特定应用的积水面积、沉陷体积统计数据,从表中统计数据可以知道沉陷前后地面积水面积的变化和沉陷体积。图2为实验图的原始地形DEM和叠加后的实时DEM获得的沉陷前后任意两点间的剖面图,从图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因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两点间剖面的变化。
第三部分 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焦作市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的适应性评价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待复垦土地利用受外部环境与内在质量等多种条件制约,造成在改造利用方向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待复垦土地资源利用方向,既要分析研究土壤、气候、地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的状况,又要分析项目区区位、种植习惯、社会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的状况,同时还要考虑被破坏土地的类型和破坏程度。一种利用方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可比性原则 影响因素的选择,应考虑不同因素在项目区内部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存在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个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的长远的总体的安排,是协调土地供需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有效手段,它从战略上、宏观上调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通过复垦,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按照适宜什么、安排什么的原则进行土地资源再利用。因此,土地复垦规划必须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复垦后的用途应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应因自然的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微小变化而改变,应避免利用方式上的短期行为。统筹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引起耕地减少、城乡用地结构失调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是项目区土地复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依据
破坏前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及生产水平土地自然生产力大小是影响土地质量、土地利用
方式和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对破坏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生产水平直接反映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大小,生产水平因地区不同而异。新河矿区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小麦、玉米是项目区内主要的农作物,是主要的农业经济支柱。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农田水利设施较为完备,有一定的抗灾能力,对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自然条件 在对被破坏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时,需考虑土壤、地形地貌等基础因素,它们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最直接、最关键。首先,土壤是构成土地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植物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分的获取,因此,土壤因素至关重要。矿区范围内主要为褐土、棕壤土和潮土3个土类,褐土类是该区的地带性土壤,约占总面积的8O%。其次,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水热状况的再分配,植物元素的迁移和土壤、植被的发育影响着灌溉和排水能力,关系到土壤能否免受侵蚀和水土是否流失,同时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可能性。因此,它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是适应性评价的基本要素。破坏土地的类型和程度破坏方式、破坏 程度不同,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式、方向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土地破坏类型和程度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
划分评价单元 矿区待复垦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应首先从评价单元的划分开始。项目区土地评价单元的确定采用综合法,即以GIS软件为平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自然图斑为评价单元。
评价因素选择 评价因素是对土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因素和经济因素,它们又可分解为多个因子构成因素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值为0~100。分值差异的大小因各自的特点而异,最优的条件取100,最恶劣的条件取0,其他条件的作用分值根据其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程度给定;2)评好关键分值。
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以及矿区实际情况,确定对土地质量差异有显著影响的自然条件、农田基本建设状况为基本评价因素,最终选择8项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对各因素因子进行独立评分,评价体系见表。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矿区适宜性评价因素因子共分为两级,通过对单层次下各因子两两比较,按照9级标度定量化,逐级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因子对上一级因子的权重值。在计算过程中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0,结果较满意。评价模型和评价单元分值计算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分级标准,确定各评价单元各项因子的等级,按照下面的模型,计算出矿区标准地块和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进而以矿
区标准地块作为参照,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划分适宜性等。
式中,A为适宜性评价的综合得分值,S 为某单元第 个因子分值,w 为第i个因子权重,为评价因子的个数。
评价类型 根据评价原则和评价依据,结合矿区塌陷地的特点以及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确定矿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分为适宜纲和不适宜纲,前者是指经过一定的改造措施,被破坏的土地资源可复垦为供农、林、牧、渔使用的土地,后者是指进行复垦技术存在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合算。在适宜纲下又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4类。适宜农业(评价分值在80分以上),主要指地形平坦,土壤宜耕性能好,排灌条件方便,宜于农业利用的塌陷地;适宜林业(评价分值在6o~80分),主要指地表起伏大,土地贫清,土壤宜耕性较差,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没有方便灌溉条件,但宜于林业利用;适宜牧业(评价分值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不稳定,地表起伏明显,土地贫瘾,水土流失严重,没能良好灌溉条件,适宜牧业利用土地;适宜渔业(评价分值在6O分以下),主要指塌陷稳定,常年积水,水位稳定,土 层不渗水的被破坏土地。
评价结果
以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多宜性土地优先复耕为原则,新河矿区待复垦土地得出适宜性评价结果:宜农地(80分以上)面积为814.64hm。,土地质量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地下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程度高;宜园地(60~80分)面积为42.25 hm,土地质量适中,土壤有一定保水保HP--,fiI~力,地下水源较充足,但缺乏灌溉设施,农业利用时需要采取一定改良措施。根据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结果看出,新河矿区土地破坏程度较轻,虽然因土地挖损或沉陷造成地表凹凸不平,但此类土地破坏区域内一般没有积水,而且土层并未发生较大改变,土壤养分变化不大,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对地表进行简单的修复整平,同时改善田问配套设施,即可恢复土地原有的实用价值。因此,以尽量恢复被破坏土地的原有生产能力作为出发点,以土地破坏形式和土地生产力破坏程度作为主导因素,兼顾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土地损坏形态、破坏规模和复垦技术等因素,新河矿区土地复垦模式将采用集约化农业生态利用模式,即复垦后的土地主要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以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为目标,建成以当地优势农作物为主,兼顾土特产种植和加工一体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性与多熟种植原理,合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科学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种、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推广先进耕作经营管理技术,提高农田集约化利用程度,完善复垦区内农田水利、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合理布臵田间灌排系统。
第四部分 土地复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土地复垦的重要性
土地的破坏
土地重要性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土地的认识逐步加深,认识到土地的珍贵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工具不发达,人类的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活动不断地扰动和破坏着土地,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和破坏程度,大量的土地为城镇的扩展和工业的发展所利用,或因矿产采掘遭受巨大的破坏。土地遭破坏,伴随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沙化、盐渍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
土地破坏的表现 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耕地数量的减少和采矿业所造成的土地塌陷、地裂等现象及采矿业待复垦的土地。我国人多地少,人口以每年1300万~1400万的速度增加,而因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以每年28.87万hm 的速度递减。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22亿hm,要守住1.2亿hm 耕地红线,困难重重。矿产资源与耕地的复合面积大。据
有关研究资料,全国40% 的耕地下面都含有煤,其中煤炭保有资源与耕地复合面积超过了耕地总面积的10%,矿区与耕地复合区面积广,责任大。另外,采矿业对土地的破坏,使得当地农民耕地面积减少,无地农民增多,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有一定的影响。政策法规的出台
1988年颁布并于1989年1月1日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是我国土地复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土地复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表明了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性。生态重建的必然选择
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相当严重,各种生态破坏现象更加肯定了土地复垦是生态重建的唯一选择。我国人地矛盾的加剧,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减弱,土地沙化,沙尘暴出现更加频繁。土地沙化,耕地减少,农民开林代耕的频率增加,不仅破坏了森林原有的生态平衡,更加剧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通过土地复垦,改良土壤,让破坏的土地重新被利用,实施退耕还林,进行生态重建,使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到处呈现鸟语花香、碧水蓝天。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城镇化是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待复垦土地多为采煤塌陷地、金属矿尾矿、砖瓦窑等所占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因生产建设而被遭受破坏,且大多连成片、成规模、面积大。在这些区域内,以土地复垦为契机,盘活待复垦土地的潜在价值。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促进产业链的延长,调整人口空间分布,推动城镇建设向规模化开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并结合小城镇规划,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因生产建设活动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新增的废弃地得不到复垦。2005年全国原煤产量约20亿t,却造成土地破坏面积达4万~6.67万h,土地未及时恢复,导致环境恶化,人地矛盾激化,农民生活条件下降,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搞好土地复垦工作,对于维护耕地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复垦的可行性
制定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的制定,使土地复垦项目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为土地复垦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实行“谁污染、谁复垦”的原则;1998年经第4次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以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复垦目标与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复垦历史上形成的采矿废弃地,及时、全面复垦新增工矿废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
《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矿区在开采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复垦的方案编制;2008—2009年,《土地复垦条例》正式进入论证和审批程序,并即将颁布。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制定与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矿区生态环保与复垦工作。
技术及科研成果的支撑 2O多年来,经过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在土地复垦方面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复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复垦方法已从“一挖二平三改造”的简单工程处理,发展到生态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复垦技术体系。同时,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线性规划等先进的规划方法已成功运用到土地复垦实际工作中。在煤矿方面,土地破坏机制、土壤重构机理、复垦土地生产力模型等研究有所突破,已形成挖深垫浅、充填复垦、建筑复垦、露天矿采复垦一体化以及煤矸石绿化等系列技术。在金属矿土地复垦领域,提出了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其改良措施;发展了废弃物酸化的预测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控制酸化的措施;深入研究了废弃物堆场植物自然定居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了重金属在植被重建中的迁移、积累规律。土壤改良方面,从水利措施、农业生态措施、生物改良措施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进展。20a来,土地复垦的人才培养也从无到有,发表的文献资料也逐年增加,为顺利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土地复垦项目建设切实可行。
管理工作的加强 随着我国土地项目的建设与发展,项目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土地管理工作做到了全程管理规范化,易于实现计划目标、达到集约的科学水平。结论 土地复垦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土地复垦率也明显偏低,在理论、技术、政策法规上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尚具挑战性。但土地复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武强,刘伏昌,李铎,等.矿山环境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2] 杨邦柱,王卫东,郑合英.土石山区小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3(6):28-29.
[3] 张献忠,底艳,董棉安,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口].资源科学,2004,26(2):140—141.
[4] 刘静,李建学.土地复垦整理可行性研究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刀.陕西农业科学,2007(1):143—144.
[5] 张全景.平原地区采煤塌陷地土地资源调查与农业复垦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2):46—48 [6] 陈龙乾,刘振田,鳖建原,等.矿区土地破坏与复垦整治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7]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徐志胜,韩可奇,张先尘,等.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人一机一环境系统可靠性[J].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2):13—14.
[9] 卢旭,苏伟红,周少华,等.综放工作面生产系统可靠性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2):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