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指南
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国家、省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及《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昆明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昆发〔2013〕8号),依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制订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指南。
一、适用范围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是根据全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市级财政科技资金,对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中为昆明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给予的奖励。本申报指南适用于2015年度昆明市区域内符合科技奖励条件的公民和组织。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鼓励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原则;
(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
三、奖励奖项及申报条件
(一)奖项设置
根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设置以下奖项:
1、科学技术奖 ⑴突出贡献奖1项
⑵科学技术进步奖总数不超过60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⑶科学技术合作奖总数不超过2项;
⑷专利奖总数不超过15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其中一等奖不超过3项。
2、再奖励
⑴对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或者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奖的本市公民,按照其获得该奖项奖金数额的20%给予再奖励;
⑵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或者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类一等奖的项目,其第一获奖者为本市公民、组织的,按照其获得该奖项奖金数额的20%给予再奖励;
对既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不重复计算奖金,只颁发一次再奖励奖金。
(二)申报条件
1、突出贡献奖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七条规定,突出贡献奖是市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奖励,授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组织:
⑴ 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突出贡献的;
(2)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2、科学技术进步奖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八条规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民、组织:
⑴在实施科学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⑵在实施社会发展项目中,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公益性、普及性工作,经实践检验和应用推广,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
⑶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工程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
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有重大科学发现的; ⑸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
3、科学技术合作奖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九条规定,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本市科学技术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市行政区域外的公民、组织:
⑴与本市公民或者组织合作进行研究、开发等活动,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的;
⑵在传授先进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学技术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人才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的;
(3)促进本市参与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并对本市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
4、专利奖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十条规定,专利奖授予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原创性强、技术水平高,且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后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专利权人。
5.再奖励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获得下列国家、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的公民或者项目,昆明市人民政府予以再奖励: 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或者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类奖的本市公民;
⑵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或者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类一等奖的项目,其第一获奖者为本市公民、组织的。
符合本款规定的,应该在获奖之日起2年内,向市科学技术局申报再奖励。
四、申报须知
(一)基本要求
1、申报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必须是2012年以来通过有科技成果评价权限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的科技成果或行业准入及验收的项目,并已按要求完成科技成果登记;
2、申报须提供技术评价证明,即经科技成果评价并具有的评价证书、新产品鉴定证书、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验收证书及其它行业准入证明等。申报项目须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并提交科技成果登记证明;
3、申报的项目,每项的候选单位不得超过6个,候选人不得超过11人;候选单位及候选人排序须与相关技术评价证书的完成单位、完成人排序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若确有变更,需提供所有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签公章、签名认可的证明材料;
4、凡主要内容已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不得再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已申报而未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市科学技术奖需间隔1年。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动植物新品种、食品、药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在未获得主管行政机关批准之前,不得推荐参加市科技奖评审。凡在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者等方面存有争议的项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奖评审;
6、同一技术内容不得在同一年度重复推荐参加科学技术奖和专利奖的评审。凡已正式受理的项目、公民(组织),不得撤回申报。
(二)申报流程
1、网络申报
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实行网上申报,请登录昆明市科技局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栏目,进入“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申报,填写由市科学技术局制作的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评价材料、证明等附件。申报材料应完整、真实、可靠。有关系统注册、登录及奖项申报等详见“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2、初审推荐
市级单位完成的科技项目,由主管部门初审;市以下单位或隶属关系不明确的单位完成的科技项目,按地域管理的原则,由所在地的县(市)区科技局初审。初审合格后签署具体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报送到昆明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为昆明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央、省驻昆单位完成的项目,其主管部门不在昆的,可不经初审,直接向昆明市科学技术局申报。
3、形式审查
市科学技术局对在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信息管理系统中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申报材料,返回补正,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参加2015年度奖励评审。
形式审查合格的,向市科学技术局提交正式书面申报材料,市科学技术局于申报截止后在昆明市科学技术局门户网站对形式审查通过的项目进行评审前公示,公示期为15日。公示内容包括候选项目、公民(组织)名称、推进单位或者推荐人、项目完成组织及主要完成公民。公示期满无异议的,进入评审程序。
4、申报时间 2015年度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申报起止时间为2015年4月15日至2015年6月30日。
五、申报材料组成及装订顺序
(一)突出贡献奖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公民、组织可申报突出贡献奖,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1.《昆明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推荐书》; 2.应用证明;
3.科技项目技术评价证明(如技术评价证书、验收证书专利授权证书、行业准入证明等);
4.其他有关材料(如获奖证书、研究报告、论文论著及被引用情况检索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科技查新报告等)。
全套件含上述4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公民、组织可申报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1.科学技术开发、社会发展、重大工程和技术发明类项目(1)《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含应用证明);(2)科技项目技术评价证明(如技术评价证书、验收证书、专利授权证书、行业准入证明等);
(3)其他有关材料(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测试报告、质量检验报告、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学术论文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科技查新报告)。
全套件含上述3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
2.科学技术普及项目
(1)《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科学技术普及项目)》;
(2)引用或应用证明;
(3)图书及电子出版物样本(最新版本);
(4)由出版社出具的作品发行数量、再版次数的证明;(5)科普作品质量的证明;
(6)有助于科普作品评审的其他证明材料。
全套件含上述6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引用或应用证明、作品发行证明和质量证明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引用或应用证明、作品发行证明和质量证明。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
3.自然科学项目
(1)《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含应用证明);(2)论文(论著)被收录和被他人论文(论著)正面引用证明;
(3)科技项目技术评价证明(如技术评价证书、验收证书等);
(4)其他有关材料(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论著、研究报告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科技查新报告)。
全套件含上述4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论文(论著)被收录和被他人论文(论著)正面引用证明、论文首页、论著首页和科技查新报告。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
(三)科学技术合作奖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九条规定条件的公民、组织可申报科学技术合作奖,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1.《昆明市科学技术合作奖推荐书》; 2.被推荐者同意推荐的书面材料; 3.应用证明(如经济和社会效益证明、培训情况证明、设备及应用证明等);
4.科技项目技术评价证明(如技术评价证书、验收证书、专利授权证书、行业准入证明等);
5.其他有关材料(技术转让合同或者是合作协议、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测试报告、质量检验报告、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学术论文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科技查新报告),被推荐者是公民的还需提供近期2寸标准照片一张。
全套件含上述5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被推荐者同意推荐的书面材料、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应用证明、技术评价证明和科技查新报告。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四)专利奖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公民、组织可申报专利奖,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公民或者项目可申报再奖励,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1.《昆明市专利奖推荐书》(含专利应用证明); 2.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及年费缴费发票(核对原件,交复印件); 3.专利权人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或企业营业执照、事业法人登记证、社团登记证等);
4.其他有关材料(如、专利说明书、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应用实施总结报告、分析测试报告、质量检验报告、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行业准入证明和学术论文等有关技术资料)。
全套件含上述4项材料。全套件2份,其中推荐书、承诺书和专利应用证明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普通件仅含推荐书、专利应用证明、专利证书及年费缴费发票。普通件全部是复印件,复印8份。
(五)再奖励
符合《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公民或者项目可申报再奖励,申报材料要求如下:
1.项目类
(1)《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再奖励申报书(项目类)》;(2)(申报国家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全套书面材料;(3)(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或者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证书(复印件);
(4)(第一完成人员)居民身份证(正、反两面复印件);
(5)(第一完成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全套件含上述5项材料。全套件1份,其中申报书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
2.公民类
(1)《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再奖励申报书(公民类)》;(2)(申报国家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全套书面材料1份;
(3)(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奖证书(复印件)1份;
(4)申报公民的居民身份证(正、反两面复印件)1份。全套件含上述4项材料。全套件1份,其中申报书为原始件(红印),其他资料可以使用复印件。
上述所有申报的材料要求使用线或胶装订完成,提交纸质申报材料的同时,提供3张至5张报奖项目代表性照片。
本申报指南仅作为申报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所有纸质申报材料提交后概不返还。
联系单位:昆明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奖励与成果管理处 联 系 人:方 萍
联系电话:0871-63136416
昆明市科技局 2015年4月15日
第二篇:唐山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存在问题
唐山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存在问题
1、随意变更主研人、不经原课题组人员签字或他人代签;
2、使用其它单位论文、专利等没有知识产权单位及个人授权证明;
3、多项成果合并申报没有人员排序变更说明;
4、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是项目的共同论文作者或专利权利人;
5、推荐书中涉及到经济效益一栏不加盖财务章;
6、上传到申报系统中的电子档不清楚或不用原件扫描、上传,不便于专家审阅;
7、重复使用已经获奖项目的论文、专利、使用不在保护期的专利、与申报奖励项目无关的专利、不同的项目使用同一项专利、技术发明类项目的主研人不是专利权人;
8、将无任何贡献的的人列为主研人、或人员变更申请不能说明新列入人员的实际贡献(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等);
9、主研人员有变化,不打变更申请,直接用新打印的名单替代原主研人名单作假、变更申请中主要完成人不是本人亲笔签字;
10、附件目录不按要求编排、形式审查表不按要求审查、填写;
11、推荐书撰写空话、套话过多、用词过大、不按推荐书填写说明填写;
12、使用他人论文不经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同意、不将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专利权人列为主要完成人;
13、理论类项目主研人不是论文作者的、论文发表时间不够两年以上;
14、随意增加、减少完成单位、完成人(不能提供作为主研人的支撑材料),不经第一完成单位同意,由第二完成单位申报奖励;
15、报奖材料不按要求打印页码、装订;
16、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类项目经济效益数据前后不统一、应用时间不足两年;
17、公示材料不符合要求、无公示总结;
18、推荐书不是从系统中生成、或生成推荐书后不进行编辑、打印,电子版材料与书面材料不一致;
19、奖励类别应填写医疗卫生的项目,在系统中填写成社会公益类、软科学类;
20、上年参评被淘汰未间隔一年又重复报奖;
21、论文、专利造假或使用不在保护期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同一项专利用在两个不同的项目中等;
22、项目投入总经费单位错误,系统中单位应为万元,直接经济效益栏目不填写项目投资额,致使生成的推荐书项目投入总经费处为“0”;
23、产业类项目不填写项目回收期、应用证明不是近三年的累计数;
24、申报发明类科技奖项目不是专利权人、自然奖论文公开发表不足两年以上,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主体技术应用不足两年;
25、涉及到“三废”的项目没有环保监测报告;
26、涉及到有审批要求的项目没有提交审批文件、生产许可证;
27、新产品项目不提交产品标准、检验报告、不出具本单位的生产情况证明(近三年新增产量、产值、新增利税、出口创汇、产品的覆盖面等);
28、国家、省项目、土建类项目不提供验收报告。
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重复使用支撑材料。重复使用往年已获奖项目使用过的论文、专利等作为新项目的报奖支撑材料;
2、存在搭车报奖人员。自然科学奖主要完成人中存在不是所提供8篇代表性论著署名作者的人员,技术发明奖前三名主要完成人中存在不是专利发明人,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完成人中存在没有实际贡献的人员;
3、前三名主要完成人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不符合规定条件。前三名主要完成人工作量不足50%且无佐证材料证明其实际贡献。或同一完成人同时申报了两个项目,科研工作量总和大于100%;
4、以中间成果或部分成果报奖。项目涉及的国家或省级科学技术课题未结题验收;
5、应用时间不足两年。自然科学奖代表性论著发表时间不足两年,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主体技术应用不足两年;
6、拉论文、专利作为项目的支撑材料。借用无关人员或无关单位的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材料作为报奖项目的支撑材料,存在论著作者、专利权人或发明人都不在所列主要完成人、所列主要完成单位中的情况,也就是随意使用他人、其他单位论文、专利,拼凑项目支撑材料;
7、存在知识产权使用权的问题。与省外人员合作项目报奖,没有出具省外人员所在单位的知情证明;
8、没有执行规定的间隔时间再次报奖。往年已经参加评审未通过学科专业网络评审或未通过行业评审的项目再次报奖,不符合必须间隔一年与二年且必须有新的创新和应用的规定条件;
9、纸质材料与电子版材料不一致。所提交的纸质材料不是按要求由填写完毕的网上申报系统中打出的,而是拼汇成册,纸质材料与电子版材料不一致;
10、公章、签字不符合要求。推荐材料中没有按规定要求加盖规定的印章或没有主要完成人签字;
11、不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受理范围。属于管理、规划或软科学类项目;
12、用申报市奖的材料,不加任何修改的申报省奖;
13、不按规定的时间上传申报材料、上交书面材料,系统关闭前匆忙突击、应付。
14、申报材料不提交全红章卷;
15、与外省市合作完成的项目,不提前在有关栏目上加盖公章、财务章,致使不能按时提交完整材料;
16、使用他人论文、专利,论文、专利知情证明材料他人不负责任的代签字。
第三篇:关于申报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市级各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从即日起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奖种及条件
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可以申报奖种包括:科技突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五个奖种。申报项目应符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并已完成科技成果登记手续。
二、申报时间
2011年5月3日至6月30日,逾期不再受理。
三、申报程序
第一完成单位在书封面加盖公章(联合申报的其它单位在申报书中完成单位页加盖公章),由第一完成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或其它符合条件的推荐单位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报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才能进入评审程序。
四、申报材料
(一)申报书
1.申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应填写《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2011版)(注:此前版本的《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作废)。填写时请仔细阅读《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填写说明》。
2.申报书需提交纸质材料一式二份,电子文档(DOC格式)随纸质材料一并提交。
(二)附件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 书》、《科学技术成果评审证书》、《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证书》、评价报告或其他第三方评价材料等(可提供彩色复印件作为原件证明)。
2.科技成果应用证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必须由应用单位出具,并加盖公章。
3.知识产权证明(可提供彩色复印件作为原件证明)。
4.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相关技术性说明材料。
5.发表的主要论文、专著等。
6.已获得成果的相关证明。
7.其它附件材料。
以上材料中,申报技术发明奖需提供《发明专利证书》。上述1、4、5、6项附件材料只需要提供封面、重要技术说明章节、反映项目第三方评价和证明所提供附件真实性等内容即可,无需提交全部内容(自然科学奖代表性论文应提交论文全文)。如涉及的附件材料较多,可以目录列表方式反映。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及个人信件不得作为附件材料。
申报书和附件材料需合订成册,并编好页码,全部材料不得超过80页,否则以形式审查不合格处理。
(三)科普类项目申报科技进步奖需提供2套科普作品原件。
五、相关要求
1、请慎重填写申报书中“申报等级”和“是否接受低于申报等级的授奖”栏,评奖结束后,若填写为“接受低于申报等级的授奖”且授奖等级低于申报等级的项目,将不允许申请撤销授奖;若填写为“不接受低于申报等级的授奖”且授奖等级低于申报等级的项目,将作项目完成单位自动放弃该项目授奖权利处理。
2、主要完成人应准确填写完成人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和所做贡献,并注明完成人所做贡献与相关附件材料的关联关系,即附件材料必须为完成人所做贡献的描述提供佐证。
3、务必按照要求准确填写《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的专业评审组和学科(专业)分类代码,避免因代码填写不正确影响项目后续分组及评审。
4、申报自然科学奖只需提交不超过8篇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全文,其余关联论文(论著)提供重要章节节选即可;提交的全部论文、论著必须公开发表(出版)一年以上。
5、申报单位及主要完成人数量要求。自然科学奖不分等级,申报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个,主要完成人不超过5人。技术发明奖不分等级,申报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个,主要完成人不超过6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申报单位不超过9个,主要完成人不超过11人;二等奖申报单位不超过7个,主要完成人不超过9人;三等奖申报单位不超过5个,主要完成人不超过7人。
申报书内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应按照规定的奖励人数,按贡献大小顺序逐一填写。填报的完成人均需本人签名。
6、《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相关栏目对字数做了限制,请严格按要求填写;附件材料应精简,除必要的材料外,起辅助说明的材料原则上通过列举清单、选择重点章节、作简要说明等方式组织即可。
7、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名称应与公章一致,禁用简称或缩写;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在重庆正式注册的单位。
8、提交的电子文档内容不能空缺且应与纸质材料内容保持一致。
9、同一内容已连续两年申报且未获奖励的项目本不得再次申报(需隔年申报)。
10、项目申报单位及推荐单位要做好审查工作,采取有效方式,对所申报项目的内容、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排序等相关情况进行公示,在确定无异议后再报送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凡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排序等方面存在 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推荐参加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
11、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对由企业、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项目给予一定政策倾斜,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大学联合申报。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和政策解释工作,提高企业申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的积极性,并为企业申报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
六、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邓敏军
联系电话:67513680
联系地址: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生产力大厦市科委成果市场处(1604房间)
邮政编码:401147
附件:
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2011版)
2、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申报书
3、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奖申报书
4、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书填写说明 5、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申报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6、2011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问答
7、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推荐申报补充说明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201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_doc(范文)
201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为更进一步明确2010年我省科学技术基金重点支持方向、范围及研究领域,引导科研人员更好自主选题,做好2010年项目申报工作,根据《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贵州省科技技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下简称《办法》),提出今年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申报要求 1、2010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请经费每项不超过6万元,期限一般为2-5年。
2、撰写申请书之前,请认真阅读《办法》、《201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指南》、《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请书填报说明》、《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申请书撰写提纲》后填写。申请书必须由申请人撰写,申请人对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合作者也需本人签字和单位(合作单位)盖章。
3、项目合作单位一般不超过2个,研究成员不超过5人。
4、每个申请人每年限报省科技基金1项,不能在同同时申请贵州省科技厅其它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到期未完成、未经过结题验收项目的申请人,或仍主持承担科技厅其它各类科技计划2个项目的,不能申请2010省科技基金。
二、项目申报研究领域及方向 ●基础科学
1、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与数学
2、物理学:基础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光学声学、力学
3、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
●农(林)业科学
1、作物种质资源及优异性状基因的发掘、鉴评、创新与利用
2、重要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
3、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预防和可持续控制研究
4、外来入侵生物发生机理及控制研究
5、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改良及利用
6、土壤养分转化规律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7、动、植物产品营养与安全的基础研究
8、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的选育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9、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营养调控机理研究
10、主要畜禽动物疾病和疫病的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
11、生物、农药、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发生与代谢机理研究
12、食品安全监测、控制技术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储能、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研究
3、矿冶生态与环境、资源循环与利用
4、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
5、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原理
6、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研究
7、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研究
8、可再生生物能源植物的基础研究
9、可再生、可持续应用低碳能源的基础研究,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方面的研究
10、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特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合理利用基础研究。
11、全球变化关键科学研究:全球变暖的基本驱动力及过程与机理、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定量评估、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定量评估、综合地球观测数据的反演、同化与融合理论模型和技术构建、地球系统模式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测研究、地球系统变化的阈值研究、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策略的科学基础研究。
●医药科学
1、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基础研究
2、公共卫生安全、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
3、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4、与新药研制密切相关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毒理学、药效学基础研究
5、中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病中医防治基础研究
6、与中药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中药分离提取方法、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质量控制基础研究
7、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先导化合物的发掘与合成研究 ●信息科学
1、网络信息安全与处理、可信计算理论
2、新型计算理论及算法、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与虚拟现实、人机环境、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探测与成像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3、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处理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4、节能、降耗与降低污染的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与调度
5、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控制;
6、新的信息获取方法与新型传感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模式识别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7、人工智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8、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高密度信息存贮、光发射、光显示、光探测、光学成像等新技术与器件研究
9、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研究
●材料与工程科学
1、金属及其合金、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
2、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功能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及传统材料的改性研究
3、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材料可再生利用
4、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制造工艺、装备新方法与新技术基础研究
5、产品建模、设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
6、冶金反应工程学与冶金化工过程研究
7、钢铁塑性加工质量控制、电液控制、仿真研究
8、复杂土木结构、土工结构等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及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研究
9、工程电磁、医学电磁理论与基础技术及电磁器件研究
10、电器可靠性、智能化与现代设计技术研究
11、电力电子集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和保护及其信息技术研究
●其他符合资助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
第五篇:201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201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报指南
为做好2012年项目申报工作,根据《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以下简称《办法》),提出今年项目申报指南。
一、项目申报要求
1.2012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请经费每项不超过6万元,期限一般为2-3年。
2.填写申请书之前,请认真阅读《管理办法》和本指南及《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申请书填报说明》、《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申请书撰写提纲》后填写。申请书必须由申请人撰写,申请人对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并在申请书上签字,合作者也需本人签字和单位(合作单位)盖章。
3.项目合作单位一般不超过2个,研究成员不超过5人。4.申请人每年限报省科技基金1项,不能在同同时申请贵州省科技厅其它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到期未完成、未经过结题验收项目的申请人,或仍主持承担科技厅其它各类科技计划2个项目的,不能申请2012省科技基金。
二、项目申报研究领域及方向 ●基础科学
1.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与数学
2.物理学:基础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学、光学声学、力学
3.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化学工程
●农(林)业科学
1.作物种质资源及优异性状基因的发掘、鉴评、创新与利用 2.重要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 3.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机制、预防和可持续控制研究 4.外来入侵生物发生机理及控制研究 5.有益微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改良及利用 6.土壤养分转化规律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7.动、植物产品营养与安全的基础研究
8.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的选育及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9.主要畜禽、水产和经济动物营养调控机理研究
10.主要畜禽动物疾病和疫病的致病机理、预防与控制基础研究 11.生物、农药、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发生与代谢机理研究 12.食品安全监测、控制技术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储能、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研究 3.矿冶生态与环境、资源循环与利用 4.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
5.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控制及修复原理与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原理
6.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研究 7.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基础研究 8.可再生生物能源植物的基础研究
9.可再生、可持续应用低碳能源的基础研究,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方面的研究
10.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特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合理利用基础研究。
11.全球变化关键科学研究:全球变暖的基本驱动力及过程与机理、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定量评估、全球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定量评估、综合地球观测数据的反演、同化与融合理论模型和技术构建、地球系统模式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测研究、地球系统变化的阈值研究、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策略的科学基础研究。
●医药科学
1.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基础研究
2.公共卫生安全、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 3.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4.与新药研制密切相关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毒理学、药效学基础研究
5.中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病中医防治基础研究
6.与中药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中药分离提取方法、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物质量控制基础研究
7.以天然药物为基础的先导化合物的发掘与合成研究
●信息科学
1.网络信息安全与处理、可信计算理论
2.新型计算理论及算法、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与虚拟现实、人机环境、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探测与成像技术、生物信息处理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3.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处理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4.节能、降耗与降低污染的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与调度 5.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控制;
6.新的信息获取方法与新型传感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模式识别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7.人工智能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先进机器人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8.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高密度信息存贮、光发射、光显示、光探测、光学成像等新技术与器件研究
9.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超快光学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研究
●材料与工程科学 1.金属及其合金、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
2.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功能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及传统材料的改性研究
3.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材料可再生利用
4.制造系统、制造过程、制造工艺、装备新方法与新技术基础研究 5.产品建模、设计理论和方法创新研究 6.冶金反应工程学与冶金化工过程研究 7.钢铁塑性加工质量控制、电液控制、仿真研究
8.复杂土木结构、土工结构等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及健康诊断与损伤修复研究
9.工程电磁、医学电磁理论与基础技术及电磁器件研究 10.电器可靠性、智能化与现代设计技术研究
11.电力电子集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和保护及其信息技术研究
●其他符合资助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