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级龙头企业申报监测管理办法》(渝委农工组办发[2011]7号)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办法
(渝委农工组办发〔2011〕7号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令》(2011年第251号)有关规定,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以种养业为主进行生产、加工、流通,通过各类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直接为种养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涉农企业、休闲农业企业,按照本《办法》均可申报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第三条 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负责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
第四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行竞争淘汰、兼顾区域平衡发展等原则。第五条 申报认定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在重庆市辖区内登记注册,主要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独立核算企业;
(二)申报企业属农业产业化区县级龙头企业或市级企业主管部门所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企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固定资产:1小时经济圈达到1500万元以上,两翼达到1000万元以上;
(四)企业农产品经营年销售收入:1小时经济圈达到4000万元以上,两翼地区达到1500万元以上;
(五)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数量:1小时经济圈企业1000户以上,两翼地区500户以上;
(六)企业在当地直接采购的农副产品原料或直接销售农产品,占企业总加工、流通原料(产品)的70%以上;
(七)企业连续两年盈利;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下;依法缴纳税金及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产销率达93%以上;银行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
(八)具备下列条件的,可适当放宽本条款
(三)、(四)、(五)、(六)、(七)标准:
1、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或生物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其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2、积极进行品牌创建,其主营产品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获得省(市)级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
3、产品市场空间广阔,连续两年出口创汇在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
4、获得省(市)以上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生产经营性示范企业称号。第六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享有以下权利:
(一)享受国家及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
(二)具有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贴息专项资金的资格;
(三)具有实施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重大项目的资格;
(四)具有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资格;
(五)享受参加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大活动补贴等优惠政策。第七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履行以下义务: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
(二)接受市和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与监督;
(三)自觉围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培育产业化基地,着力做好加工、流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吸纳农户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按要求报送企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按时填报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
(五)企业发生改制、兼并、更名等情况,应及时向所在区县和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报告;
(六)享受涉农财政资金扶持的项目,应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实施,按时报送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接受项目督查和资金审计。
第八条 申报企业应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要求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一)企业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出具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企业的资产和效益情况报告;加工、流通型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税务部门出具企业近两年内纳税情况证明;
(四)企业所在地乡镇政府为其出具的近两年该企业带动农户数量、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证明;
(五)农业质检部门或其它法定监管部门出具的该企业近两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
(六)开户银行出具的信用等级证明;
(七)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专利、认证等证书(复印件);
(八)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和市级企业主管部门的申报请示文件。第九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程序:
(一)企业向所在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或市级企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或市级企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三)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和市级企业主管部门依据审核结果,按规定正式行文向市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推荐,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
(四)市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收集汇总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各地推荐的企业进行评审;
(五)中介机构评审结果报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审定后,面向社会公示;
(六)公示结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发文公布,并颁发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证书和匾牌。
第十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实行竞争淘汰机制。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在加强日常动态监测基础上,每两年进行一次认定监测。
第十一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监测及公布依照下列程序:
(一)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向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或市级企业主管部门报送近两年生产经营自评报告及近两年监测指标报表;
(二)区县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或市级企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辖市级龙头企业所报材料进行核查,汇总后报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
(三)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收集汇总后,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参照本办法第五条和第八条进行监测评审;
(四)根据中介机构评审结果,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对市级龙头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监测报告并提交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办公会审定后,面向社会公示;
(五)公示结束,对监测合格企业以中共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发文公布,重新颁发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证书和匾牌;
(六)对因违法违规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上市违规操作、偷税骗税和存在坑农害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取消其市级龙头企业资格,收回证书及匾牌,并向社会公示除名。
第十二条 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采取招标或邀标方式确定评审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进行有偿评审。
第十三条 中介机构开展评审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中介机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相应资质等级,评审人员应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评审经历;
(二)根据参评企业不同类型,中介机构应组织相应专业人员参加评审,做到评审人员结构合理,评审过程公证高效,评审结果符合规范;
(三)中介机构应严格按照本《办法》开展评审,评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原则,切实履行主管部门的委托要求,对评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评审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四)评审由中介机构负责人主持,参与评审人员不得少于7人,采取集中定点评判,以结构方式评分,评审过程不商量不讨论,现场填写评审意见,当场签字负责;
(五)中介机构安排人员记录评审过程,汇总评审意见,评审结果经主持人签字封存后,及时报送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
(六)原始评审资料由中介机构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后保管两年,随时备查。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六条 原《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及监测管理办法》(渝农产[2005]1号)废止。
2011年11月8日
第二篇:管理办法 渝委办发[2010]51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电子公文
电子公文专用章
渝委办发〔2010〕51号 核收: 倪 婧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建设与
管理办法》等3个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修改后的《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建设与管理办法》、《重庆市文明村镇建设与管理办法》和《重庆市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 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12月16日 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明城区(县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城区(县城)是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授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文明程度在同类城区(县城)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城区(县城)。
第三条 创建文明城区(县城)是统揽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和综合性载体,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在我市的具体化。深入开展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打造西部开放高地、推进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等“五个重庆”建设 的综合载体。
第四条 文明城区(县城)创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城市各类单项创建工作为基础,以把我市建设成为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法制健全、风尚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
第二章 创建工作
第五条 创建文明城区(县城)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所有列入建制的区县(自治县)(包括北部新区,下同),都应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县城)活动。
第六条 创建文明城区(县城)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市文明委对创建工作实施分类指导,市文明办负责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要把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和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负责创建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各 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八条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要建立主要领导同志、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创建文明城区(县城)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落实各项创建工作。各部门各单位相应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上下贯通、协调动作、整体联动的工作网络,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目标责任制。
第九条 各区县(自治县)创建工作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根据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创建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第十条 各区县(自治县)要精心设计创建工作载体,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市民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集镇、文明行业的创建工作和军(警)民共建等活动,深入开展“三讲一树”、“四进社区”等活动,积极推进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学习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宜居城市等创建工作,夯实创建文明城区(县城)的基础。第十一条 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应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新闻媒体开辟创建文明城区(县城)专题、专栏,主要街区公益广告达到规定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创建意识,了解创建工作的规划、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第十二条 各区县(自治县)要完善创建投入机制。文明城区(县城)创建的日常工作经费和专项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应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创建文明城区(县城)投入机制。
第十三条 各区县(自治县)要积极探索创建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的区位、人文、科技等优势,渐进积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创建有特色、高品质的现代文明城区(县城)。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十四条 文明城区(县城)评选命名的基本条件:
(一)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形成长效机制;党政机 关政务行为规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实行决策责任制、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制,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各级政府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公正、文明执行公务,行政审批规范,办事程序简化;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对党政机关行政效能和反腐倡廉的满意度较高。
(二)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援助服务充分开展,公民权益维护有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维护,依法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合法权益;街道、社区居委会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县建立有政府财政保障的法律援助机构;各级政府设立负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职部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实施,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社区民主建设与管理不断加强;群众诉求渠道畅通,问题得到解决。
(三)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诚信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积极开展企业 社会责任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臵机制;市场监管严格有序,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商品得到充分遏制和打击,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成效明显,行业风气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成果丰硕;倡导并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开展“千万文明市民行动”和“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国民教育人均教育经费支出逐年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管理良好规范;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城区体育场馆和社区健身路径建设完备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和科普工作重视加强;市民在公共场所行为文明,公共设施维护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道德风尚健康向上,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声有色,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参与广泛。
(五)合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公交站点布局科学合理;道路名称、公共图形标志规范,设臵合理;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完好,确保人身安全。经营性公共场所证照齐全,亮证经营;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备,城镇登记失业率、零就业家庭占家庭总数的比例达到可控指标;住房保障制度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六)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政府部门定期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建立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网吧监督管理科学规范,经营秩序良好;出版物市场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有序,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成效明显。
(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平安重庆建设全面落实,安全保障运转有效;城市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社会面、重点单位及社区物防、技防、人防、消防符合安全要求;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规范;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规范药店经营行为;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及时到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诚信 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治安管理和基层综治工作务实高效,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充分加强,邪教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八)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弃物的处臵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逐年提高,空气污染度逐年下降;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宜居标准,公众对城市环保的满意率稳步提升;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和土地利用成果明显;推进“重庆三峡库区文明长廊”活动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第四章 申报评选
第十五条 凡有文明城区(县城)创建规划,深入扎实开展创建工作,“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成效显著,符合第十四条规定的区县(自治县)均可申报文明城区(县城)。
申报工作以区县(自治县)为单位进行。各区县(自治县)申报文明城区(县城)的地域范围,为其行政区域内主要城市规划区的建成区及近郊区。第十六条 在评选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参加评选:
(一)各项经济指标未达到相关要求标准的;
(二)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中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
(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或重大人身伤亡的;
(四)治安状况混乱,违法犯罪率超标或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使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五)环境污染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
(六)计划生育工作未达标(含所辖区域)的;
(七)申报时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
(八)出现与文明城区(县城)称号极不相符的事件和行为,在市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十七条 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日常考察与集中验收相结合,上级部门考核与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十八条 文明城区(县城)的评选和命名工作根据统一标准、自愿申报、自查自检、重点抽查、综合审定、社会监督、保证质量、推动创建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文明城区(县 城)的申报、评选、命名分6个步骤进行:
(一)申报和资审。市级文明城区(县城)和创建市级文明城区(县城)工作先进城区(县城)由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在全面争创的基础上,根据本办法第十四条之规定以书面形式正式向市文明委申报。市文明办会同市级各职能部门对申报城区(县城)分项审核,确认其申报资格;
(二)平时考核。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参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关于文明城区的标准,对申报区县创建工作进行以暗访为主的考核;
(三)年终验收。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对申报城区(县城)创建工作进行检查;
(四)市民评议。根据平时考核和年终验收的情况,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城区(县城),经市文明办报市文明委同意,在新闻媒介上公示,发动群众进行评议;
(五)集体审议。召开市文明委全体会议进行审议;
(六)审批命名。根据市文明委意见,报请市委、市政府表彰。
第十九条 市级文明城区(县城)评选,分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和重庆市创建文明城区(县城)工作先进城区(县城)。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双桥区及北部新区参与市级文明城区序列评选。
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参与市级文明县城序列评选。
第二十条 重庆市创建文明城区(县城)工作先进区(县城)每年评选,名额不限;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每2年评选一次,一次评选2—4个重庆市文明城区、2—4个重庆市文明县城,原则上从创建文明城区(县城)工作先进区(县城)中产生。
第二十一条 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测评和考核由市文明委参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二条 文明城区(县城)创建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市文明委的领导下,由市文明办具体负责,并定期向市文 明委报告工作。
第二十三条 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
(一)档案制度。主要内容为:城区(县城)概况;创建规划及创建工作总结;重大创建活动记录;各类检查考核及奖惩情况;公示实施情况报告;申报、审批表。
(二)年报制度。已被评为文明城区(县城)的区县(自治县)每年应如实将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各项奖惩及有关情况报送市文明办。
(三)学习交流制度。市文明办定期举行工作例会,传达上级指示、交流创建经验、总结指导工作、部署创建任务。加强文明城区(县城)之间的联系,相互学习,促进交流,推动全市整体创建水平的提高。
第二十四条 加强对文明城区(县城)的督查。市文明办听取关于创建工作的汇报,并组织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对文明城区(县城)进行经常性明察暗访,检查结果及时向有关区县(自治县)通报,并报市文明委。
第六章 奖 惩
第二十五条 文明城区(县城)和创建工作先进区(县城)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授予匾牌和证书。第二十六条 对被评为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区(县城)的,在被评选的当年对单位和个人予以适当物质奖励。
市财政按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市级文明城区(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区(县城)和创建工作先进个人一定奖励,各区县可结合实际制定奖励办法。
第二十七条 已被命名的文明城区(县城)和创建工作先进区(县城)2年内出现严重问题的,将视情况予以批评,限期整改。被要求限期整改的,3个月内写出整改情况书面报告,报请市文明委进行复查认可。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力或发现在评选中弄虚作假和有第十六条所列情况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荣誉和当年高一层次的评选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
重庆市文明村镇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加快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深入贯彻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文明村镇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授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扎实有效,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成绩突出,在全市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村镇。对示范作用特别突出的文明村镇授予文明村镇标兵称号。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镇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基本途径;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建设新文化,把“五个重庆”内化为重庆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市民素质转型的有效措施。
第四条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多办好事实事,坚持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将其纳入目标管理。
第五条 文明村镇创建范围是全市行政建制村、镇、乡以及农村区域和农业人口比例较大的街道,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创建活动。市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市级文明村镇创建,各区县(自治县)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县级文明村镇创建。
第二章 文明村评选标准
第六条 市级文明村应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一)领导坚强有力。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要求,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干群关系融洽。大学生“村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推行社区化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有序,建有村务公开栏,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重大事项,村民对村务公开和社会安全满意度在85%以上。创建文明村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投入。
(二)村风健康向上。村民普遍参与“三户”、“十星级文明户”、“文明院坝”、“文明家庭”、“星级农民”等创建活动,创建面达到90%以上。群众文化活跃,有2支以上业余文化队伍,坚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无大操大办婚丧事现象,节约型社会风气浓厚。无歧视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现象,普遍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村内无擅自乱建宗教设施和非正常宗教活动。
(三)村民素质较高。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强,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能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逐步提高,参与志愿服务人数逐年增加,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和谐。积极参加法制教育,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无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违法和犯罪人员。
(四)公共服务到位。建有公共服务中心,建有2所以上合格卫生室,建有图书室、宣传栏、文化墙等群众文化场所,基本实现电视户户通。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和联系制度,留守儿童和老人关心关爱制度。妥善安臵五保户。村民普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要求,无青壮年文盲。
(五)管理建设有序。基础设施完善,道路平整畅通,达到市级卫生村条件。推广康居农房,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成效显著。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得力,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无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现象。社会稳定,无群体性事件。无滥垦、滥伐、滥采以及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
(六)生产发展利民。有明确的符合本村实际的生产发展路子,形成了村支柱产业。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工作成果显著。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并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第三章 文明镇评选标准
第七条
市级文明镇应同时符合下列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委、政府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镇党委达到“五个好”要求,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思想解放、意识开放,人人争做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 成事的模范,干群关系融洽。将文明创建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有规划、有组织、有措施、有重点,有专项经费投入。各级文明村达50%以上,文明户达60%以上。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城乡共建、联片共建、军民共建、拥军优属等活动蓬勃开展。镇领导班子无严重违纪违法案件。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宣传教育。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专人负责、规划明确、制度完善。发挥道德评议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乡规民约的作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突出抓好诚信建设,有效防止不守信用行为,杜绝坑农、害农现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加强,“五心四好”教育活动开展广泛,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净化。建有镇、村两级志愿服务组织,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国家要求,无青壮年文盲,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卫生保健网络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面大,防疫措施落实,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行政村均建有合格卫生室。坚持开展科普活动,推广致富实用科技,拓展 致富信息渠道,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千镇万村信息惠农”工程。重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群众文艺人才培养,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和村图书室健全,基本实现农村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通。建有文化活动广场,依托中小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原则上应有1块以上塑胶运动场。建有镇敬老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50%以上。
(四)文化生活健康向上。重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有人员组织、有活动经费。扶持各种民间文化协会、文艺队伍,培育“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体”,80%以上行政村有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经常组织农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唱读讲传”活动形成长效机制、队伍和载体。“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净化,无出售黄色书刊、无播放淫秽录像等违法现象,有效抵制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五)社会管理优质高效。党政机关服务意识强,群众满意率高。基层站所、服务窗口规章制度健全,监督管理得力,行业行为规范,服务质量和环境优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有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得力,防范网络健全,治安形势平稳,群众有 安全感。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无群体性事件。辖区内的城镇社区全部实现社区化管理,在各行政村积极推行社区化管理并建成1个以上具有示范性的社区化管理村。
(六)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制定并严格实施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布局合理、环境良好、美观舒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用设施逐步配套。镇和村公路油化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50%,交通秩序良好,加快村便道建设。集镇街道、单位、楼院整洁卫生,生产生活环境绿化、美化、净化。环保知识普及,环境质量达标,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无污染事故发生,农村面污染源综合治理率45%以上。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滥垦、滥伐、滥采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无破坏生态事件。
(七)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扩大基层民主,保障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乡镇人大代表依法直接选举产生,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充分落实,乡镇人民政府依法施政,政务公开全面推行,乡村关系协调。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融洽。村民会议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村 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对乡村政务公开和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八)农村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充满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有2个以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点。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三峡移民安稳致富工作成果显著。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原则上,主要经济指标应居市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两翼”地区人均主要指标不低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他地区人均主要指标至少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四章 申报和评选
第八条 申报条件
申报市级文明村镇须获得区县级文明村镇称号一年以上。连续两年保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可申报市级文明村镇标兵。
第九条 申报程序
(一)自愿申报。凡具备申报条件的村镇,可自愿向所 在区县(自治县)文明委提出申请。
(二)当地公示。各区县(自治县)文明委按照市级文明村镇评选标准对申报村镇进行审核,然后由各区县(自治县)文明办在当地公示申报村镇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评议。
(三)区县(自治县)推荐。各区(自治县)县文明委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于当年3月前向市文明委呈报推荐名单。
第十条 评选程序
(一)审查考核。市文明办对区县(自治县)推荐名单进行初审后,委托专业机构或其他第三方对申报村镇进行审查考核。
(二)媒体公示。市文明办根据审查考核情况提出候选名单,经市文明委领导同意后,在市属主要新闻媒体公示。
(三)审议表彰。市文明办汇总公示情况,报市文明委审议通过,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
第五章 命名表彰
第十一条 重庆市文明村镇、重庆市文明村镇标兵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命名。
第十二条 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获得荣誉称号的村镇和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颁发奖牌 和证书,予以适当物质奖励。
市财政按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市级文明村镇、文明村镇标兵和创建工作先进个人一定奖励,各区县(自治县)可结合实际制定奖励办法。
第六章 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 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日常指导以及对文明村镇的日常管理,由所在区县(自治县)文明委负责。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村镇概况,创建规划及创建工作总结,重大创建活动记录,奖惩情况,村镇政务公开情况,申报、审批表和群众反映等。
(二)建立健全报告制度。重庆市文明村镇、重庆市文明村镇标兵每年年终要如实将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各项奖惩及有关情况报市文明办。
(三)建立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对“一圈”和“两翼”地区的市级文明村镇、文明村镇标兵实行分类指导。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加强文明村镇间的横向联系、交流,强化文明村镇的示范作用,推动整体创建水平的提高。
第十四条 在各文明村镇自查的基础上,市文明办对市 级文明村镇实行复查,每2年一次,复查结果发文通报。复查合格,则保留称号。对于工作停滞、问题突出的村镇,市文明办将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或提请市文明委撤销称号。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撤销文明村镇称号:
(一)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法违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
(二)发生重大治安、安全责任事故、严重刑事案件的;
(三)计划生育、环保工作不达标的;
(四)出现与文明村镇极不相符的事件与行为,影响恶劣;
(五)发现在申报过程中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第十五条 授予(获得)文明村镇、文明村镇标兵的村镇,如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的,应及时向市文明办备案。重划、重组、撤销、分立、合并的村镇,其文明村镇、文明村镇标兵荣誉称号自行终止。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区县(自治县)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的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报市文明办备案。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
重庆市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由党委、政府或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综合性集体荣誉称号。
第三条 文明单位分为国家级(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标兵),市级(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区县(自治县)级和市属委(局)级,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或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批准命名。国家级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批准命名。
第四条 文明单位建设的范围系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党政机关、各类社会团体、各级各类学校、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单位,县级以上政府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驻市外的直属单位。不具有法人资质的分支机构,党的基层组织和群团组织健全的,应当独立开展文明单位建设工作。一个单位具有两个以上的名称,按一个单位统一管理。
坐落在区(县)城内的正式在编人员20人以下(含)的单位和坐落在乡(镇)的正式在编人员10人以下(含)的单位,一般不命名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第五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工作大局,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倡导社会新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条 各级组织应把文明单位建设摆在重要位臵,纳入目标责任制,把文明单位建设的成效作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文明单位建设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第七条 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应为开展文明单位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把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和单位的发展规划和财务预算。第二章 文明单位评选条件
第八条 文明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单位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两手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合力抓的领导体制和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规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 责任落实。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行业创建活动、“千万文明市民行动”、“五个重庆”建设,开展结对共建、军民共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在抢险救灾、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维护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二)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创建活动之中。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 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开展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志愿者服务工作。
(三)学习风气浓厚,文化建设先进。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形成全员学习、终生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职工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和邪教,使职工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配合学校、社会和家庭做好本单位职工的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制止借婚丧嫁娶、子女入学、生日聚会等进行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自觉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四)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31 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落实。领导干部无违纪违法案件,全体员工无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及刑事案件,单位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单位无政策外生育,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五)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良好。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工业企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好,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积极参与“重庆三峡库区文明长廊”活动。
(六)业务水平领先,工作实绩显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生产经营单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要求,改革进取,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质量第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本地区和行业前列。
第三章 评选命名与表彰奖励
第九条 凡按照创建条件制定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持续开展创建活动2年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可申报
评选文明单位。
第十条 评选文明单位要严格标准,推行竞争机制,坚持自愿申报与上级推荐相结合,主管部门与群众评议、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检查相结合,以及条块相结合的原则。文明单位按照申报、评选、命名分6个程序进行:
(一)申报。具备申报资格的单位,可自愿按党的组织关系向区县(自治县)文明办或市属委(局)党委(组)申报;
(二)推荐。市级文明单位的推荐,在本单位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各区县(自治县)文明委和市级委(局)党委(组)分别在已命名1年以上的区县(自治县)级和委(局)级文明单位中择优向市文明办推荐。
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推荐,在本单位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各区县(自治县)文明委和市级委(局)在已命名3年以上的市级文明单位中择优向市文明办推荐。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由市文明委在已命名的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中择优向中央文明办推荐。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标兵由市文明委分别在已表彰的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或已命名的全国文明单位中择优向中央文明办推荐。
(三)考核。分日常考核和年终检查。
日常考核:市文明办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对申报单位创建工作进行以暗访为主的考核。
年终检查:市文明办组织专家组进行抽查,或组织区县(自治县)文明办、市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交叉检查,或组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文明委成员单位领导进行重点检查。
(四)征求意见。根据日常考核和年终检查的情况,对符合文明单位条件的创建单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市属以上创建单位要征求所在区县(自治县)文明办的意见;区县(自治县)属创建单位要征求相关市级业务主管部门(或主管企业)的意见;征求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意见;在市级主要媒体上公示,征求群众的意见。
(五)审议。召开市文明委全体会议进行审议通过。
(六)命名。文明单位和文明单位标兵由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
第十一条 各类共建文明单位中,除军民共建外,其他形式的共建单位双方都符合文明单位条件的,可同时申报评选。军民共建对子中的军队一方必须是连以上的建制单位,并且原则上只对地方单位进行评选命名。申报评选程序与其
他文明单位相同。
第十二条 文明单位实行量化考核,考核标准由市文明办按照本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制定《考核细则》。
第十三条 对考核合格的文明单位,由命名机关授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颁发奖牌和证书。军民共建文明单位奖牌只授地方,证书授予军地双方单位。
第十四条 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和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颁发奖牌和证书,予以适当物质奖励。
市财政按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和创建工作先进个人一定奖励,各区县(自治县)可结合实际制定奖励办法。
第十五条 文明单位在巩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方面成绩突出的,复查合格的当年,也可比照第十五条规定的奖励标准,给予奖励。
第四章 管 理
第十六条 各级文明办是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的主管部门。市文明办对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有调查指导、检查督促、35 表扬批评、建议命名机关给予奖励或处分的责任。对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以原呈报机关为主。
第十七条 文明单位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基层细胞建设、基础档案建设、基本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工作,搞好经常性的创建活动和自查自评工作,不断修订和完善创建规划,巩固和提高创建水平。
第十八条 各文明单位的主管部门和有隶属关系的领导部门,都应加强对所属文明单位的工作指导。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考核制度,搞好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和宣传典型等,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第十九条 对文明单位实行定期复查,动态管理的制度。凡已命名的文明单位,从命名的第二年起,都要结合工作总结,对照文明单位条件进行自查自评,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区县(自治县)文明办呈送自查报告。
在各文明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市文明办对市级文明单位实行复查,每二年一次,复查结果发文通报。对符合市级文明单位条件的,给予继续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对不符合市级文明单位条件的,区分不同情况作下列处理:
(一)对放松创建工作,质量水平下降或出现问题的,36 应视其情况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或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时间一般分为半年或一年。整改期间不悬挂文明单位的奖牌。限期整改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恢复文明单位称号,整改无效的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
(二)凡发生下列情形之一者,应撤销文明单位称号,收回奖牌:
1.领导班子不团结,对生产、工作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主要领导或2个及其以上领导班子成员严重违纪违法受到处理的;
2.经营管理不善,经济亏损或服务质量明显下降,短期无法改变的;
3.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严重人身伤亡或严重社会影响的;
4.治安状况混乱,违法犯罪率超标或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使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5.环境保护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造成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较大危害的;
6.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力,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7.缺乏职业道德,单位风气不端正或者服务质量下降的; 8.有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造成
不良影响的;
9.申报时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
10.发生其他重大问题,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凡发生上述问题的文明单位,应及时写出书面报告呈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不得隐情不报。
第二十条 文明单位在机构发生变化时,各级推荐机关要以书面形式逐级报告给上级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备案,由命名机关做相应处理。
变更隶属关系:原已获文明单位或标兵荣誉称号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发生变更,工作性质和领导集体没发生变化,创建工作没有间断并符合要求标准,保持原级别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单位改变名称:原已获文明单位或标兵荣誉称号的单位,单位名称发生改变,没有其他重大变故,仍保持原级别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如果工作性质或领导集体成员发生了较大变化并间断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应当终止原级别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单位进行合并:两个以上单位合并为一个单位,如合并前均为文明单位或标兵,应当保留其主体单位的荣誉称号级别,由原命名机关予以考核认定,并纳入下届命名名单之中;
如合并前有一个单位不是文明单位或标兵,需要经过2年以上时间的创建,具备条件的,在下届命名时有资格按照合并单位中的最高荣誉称号申报。
单位独立分设:由一个单位又分立出一个以上单位,主体单位保持原来的文明单位荣誉级别;后分立出的单位具备条件的,可以申报分立前文明单位荣誉级别,由命名机关予以考核认定并纳入下届命名名单之中;如果分立后达不到要求标准,应当终止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单位已经撤销:原已获文明单位或标兵荣誉称号的单位,因单位撤销,应当从正式宣布撤销之日起,终止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如果全体职工或部分职工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该单位不能继承撤销前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军民共建文明单位因军队一方建制改变、驻地变动,原共建关系不存在时,地方一方仍然符合文明单位条件的,可改为自建文明单位;达不到文明单位条件的,则作自然消失处理。其他共建也可按这一原则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文明单位作撤销、限期整改和自然消失等处理,由呈报机关负责对所发生的问题查明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处理意见,按原申报程序,报审批机关研究决定。凡被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经过2年以上的创建并达到相关条
件的,可以重新申报撤销前的文明单位荣誉级别。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区和各行业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的精神,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部门实际的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并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
主题词:文明建设
城区(县城)
村镇
单位
办法
通知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 2010年12月23日印发
(共印300份)
第三篇: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农〔2007〕8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自2001年11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重点发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101号)以来,我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规范,有章可循,较好地促进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规范我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搞好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扶持,更好地发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厅会同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其它成员单位,制定了《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粤办函[2007]212号),现印发实施。
二○○七年四月十七日
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我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工作,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参照农业部等九部委《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农经发[2001]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是指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在经营规模、企业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经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审定,并报省政府确认的企业。
第三条 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四条 在新的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实施前,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继续享受《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和《广东省重点发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101号)规定的扶持政策及其他有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
第二章 标准及考核办法
第五条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
(一)企业类型。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等。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农产品经营额须占企业经营总额的70%以上。
(二)企业规模。
分别按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等四种类型企业,根据注册资本、资产总值、固定资产、年销售收入等四项指标进行考核。
(三)企业信用。企业是否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是否有良好的金融机构信用等级。
(四)企业资产负债率。
(五)企业带动农民能力。企业是否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或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明确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六)企业生产基地。企业是否具有与其生产规模相当的生产基地。
(七)企业产品竞争力。
1.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2.企业的主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3.企业的产品质量或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否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第六条 具体考核评分办法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考核以百分制计分,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方可列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候选对象。具体考核计分办法如下:
(一)企业规模(以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25分)
企业分三种类型计分。
1.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8000万元、其他地区达到40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8000万元的,每超过1000万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4000万元的,每超过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3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2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2.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1亿元、其他地区达到50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1亿元的,每超过1000万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5000万元的,每超过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5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4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4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3.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
(1)年交易(经销)额: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15亿元,其他地区达到7.5亿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年交易(经销)额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15亿元的,每超过3亿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7.5亿元的,每超过1.5亿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10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2亿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2亿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1.5亿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亿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4.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
鉴于该类企业的特殊性,不作规模上的具体限定。对其考核与认定由省派出的考核组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后报省政府确认。
(二)企业信用(以相关部门证明为准,15分)
1.企业审核依法纳税的计5分,欠税的计0分。
2.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的记5分,若有一项不达标的扣5分。
3.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含AA级)的计5分,AA级以下的扣2分。
(三)企业资产负债率(以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5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含50%)的计5分,高于50%低于70%(含70%)的计3分,高于70%的计0分。
(四)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契约或“订单农业”方式为准,35分)
1.企业带动农户2000户的计15分,达不到的计0分;带动农户超过2000户的,每增加100户,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企业所带动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年取得收入1000元的计10分,达不到的计0分;取得收入超过1000元的,每增加100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五)企业生产基地(以企业的产权证明或企业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土地或设施使用合同、协议为准,10分)
1.种植企业:粮油作物面积500亩以上,或蔬菜面积200亩以上,或水果面积200亩以上,或茶叶面积200亩以上,或花卉面积50亩以上,或糖蔗面积200亩以上,或其他种植面积50亩以上。
2.养殖企业:家禽年出栏量100万只以上,或生猪年出栏量1万头以上,或牛年出栏量1000头以上。
3.水产养殖企业:养殖面积100亩或年产量200吨以上。
4.木材加工利用企业:造林面积在5万亩以上。
5.海洋捕捞企业:生产渔船20艘或年产量500吨以上。
6.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食品加工卫生标准的加工基地或生产设施。
7.农产品专业市场或贸易型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交易场地或农产品运输、贮藏设施。
8.其他企业,须出具与其生产规模相当的生产基地证明。
上述第1至第5类企业中,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第6至第8类企业中,符合规定标准的计10分,低于规定标准的扣2分。
(六)企业产品竞争力(以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准,10分)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有机食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3.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有其中一项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5.有专利证书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6.有商标注册证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7.有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第七条 企业应提供的材料:
(一)填写《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表》或《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
(四)金融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信用记录证明和信用等级证明;
(五)生产基地的产权证书或企业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土地、生产设施使用合同、协议等复印件;
(六)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农户的合同、协议和占所带动农户5%的农户名册(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或相关证明材料;
(七)所在地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分税种纳税情况说明;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等情况证明;
(九)产品质量、环保、科技成果、商标、专利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或有机食品证书复印件;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复印件;
3.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复印件;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复印件;
5.专利证书复印件;
6.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7.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以上材料可根据企业情况据实出具。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八条 申报程序
各地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
(一)申报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请。实行“首问责任制”,即第一个接受企业申报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应在核对企业有关凭证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盖章予以确认,以示负责。
(二)各地级以上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经当地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名义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
省属农业企业按要求直接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第九条 审核及认定程序
(一)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委托相关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按第六条要求进行评分,形成审核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报请省联席会议讨论审定。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进行复核。
(二)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广东农业信息网》和省农业厅政务公开屏上公示七天。公示期满后,如社会各界没有提出异议,将报省政府确认公布,并授予“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和牌匾。
第四章 运行监测与管理
第十条 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运行监测、动态管理,优保劣汰。
第十一条 实行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一年两次的监测信息统计制度。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每年的2月5日和8月5日前,分别填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统计表》,前一次填报上年全年数据,后一次填报当年上半年数据,送交所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当月10日前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二条 实行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两年一次的监测评审制度,具体办法是:
(一)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监测评审通知。
(二)被监测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按第七条要求,将监测评审材料报所在地级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省属的直接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地市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被监测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评审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并出具是否监测合格的意见,以市政府名义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被监测企业的评审材料进行审核。中介机构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进行评分,并出具审核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审核意见汇总后报请省联席会议讨论审定。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进行复核。
(五)经省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为监测合格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广东农业信息网》和省农业厅政务公开屏上公示七天,如社会各界没有提出异议的,将报省政府确认公布,并授予“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证书,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的,取消其“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业,一经查实,采取一票否决。对获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将取消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对未获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取消其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
(一)被税务部门查实,有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
(二)由于防范措施不力或防范不当,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的;
(三)被新闻媒体曝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经工商、质检等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四)被新闻媒体曝光环保不达标,经环保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五)省农业厅、财政厅、审计厅通过正式文件要求企业提供经营情况、财务报表,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
(六)在提供有关材料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的;
(七)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更改企业名称,需要对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予以重新确认的,企业应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等更名材料,由市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予以审核确认后,通报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我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工作,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参照农业部等九部委《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及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农经发[2001]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是指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在经营规模、企业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经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审定,并报省政府确认的企业。
第三条 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四条 在新的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实施前,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继续享受《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粤发[2001]8号)和《广东省重点发展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方案》(粤府办[2001]101号)规定的扶持政策及其他有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
第二章 标准及考核办法
第五条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标准
(一)企业类型。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等。
企业经营的产品中农产品经营额须占企业经营总额的70%以上。
(二)企业规模。
分别按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等四种类型企业,根据注册资本、资产总值、固定资产、年销售收入等四项指标进行考核。
(三)企业信用。企业是否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是否有良好的金融机构信用等级。
(四)企业资产负债率。
(五)企业带动农民能力。企业是否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或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明确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六)企业生产基地。企业是否具有与其生产规模相当的生产基地。
(七)企业产品竞争力。
1.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2.企业的主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3.企业的产品质量或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否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第六条 具体考核评分办法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考核以百分制计分,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方可列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候选对象。具体考核计分办法如下:
(一)企业规模(以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25分)
企业分三种类型计分。
1.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8000万元、其他地区达到40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8000万元的,每超过1000万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4000万元的,每超过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3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2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2.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1亿元、其他地区达到50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1亿元的,每超过1000万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5000万元的,每超过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5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4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4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3.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
(1)年交易(经销)额: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15亿元,其他地区达到7.5亿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年交易(经销)额珠江三角洲地区超过15亿元的,每超过3亿元增计1分,其他地区超过7.5亿元的,每超过1.5亿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在1000万元以上,达不到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2亿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2亿元以上,其他地区资产总值在1.5亿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亿元以上,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分为4分。
4.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
鉴于该类企业的特殊性,不作规模上的具体限定。对其考核与认定由省派出的考核组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后报省政府确认。
(二)企业信用(以相关部门证明为准,15分)
1.企业审核依法纳税的计5分,欠税的计0分。
2.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的记5分,若有一项不达标的扣5分。
3.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含AA级)的计5分,AA级以下的扣2分。
(三)企业资产负债率(以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5分)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含50%)的计5分,高于50%低于70%(含70%)的计3分,高于70%的计0分。
(四)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契约或“订单农业”方式为准,35分)
1.企业带动农户2000户的计15分,达不到的计0分;带动农户超过2000户的,每增加100户,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企业所带动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年取得收入1000元的计10分,达不到的计0分;取得收入超过1000元的,每增加100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五)企业生产基地(以企业的产权证明或企业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土地或设施使用合同、协议为准,10分)
1.种植企业:粮油作物面积500亩以上,或蔬菜面积200亩以上,或水果面积200亩以上,或茶叶面积200亩以上,或花卉面积50亩以上,或糖蔗面积200亩以上,或其他种植面积50亩以上。
2.养殖企业:家禽年出栏量100万只以上,或生猪年出栏量1万头以上,或牛年出栏量1000头以上。
3.水产养殖企业:养殖面积100亩或年产量200吨以上。
4.木材加工利用企业:造林面积在5万亩以上。
5.海洋捕捞企业:生产渔船20艘或年产量500吨以上。
6.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食品加工卫生标准的加工基地或生产设施。
7.农产品专业市场或贸易型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交易场地或农产品运输、贮藏设施。
8.其他企业,须出具与其生产规模相当的生产基地证明。
上述第1至第5类企业中,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不得评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第6至第8类企业中,符合规定标准的计10分,低于规定标准的扣2分。
(六)企业产品竞争力(以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准,10分)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有机食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3.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有其中一项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5.有专利证书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6.有商标注册证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7.有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第七条 企业应提供的材料:
(一)填写《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表》或《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
(四)金融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信用记录证明和信用等级证明;
(五)生产基地的产权证书或企业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土地、生产设施使用合同、协议等复印件;
(六)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农户的合同、协议和占所带动农户5%的农户名册(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或相关证明材料;
(七)所在地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分税种纳税情况说明;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等情况证明;
(九)产品质量、环保、科技成果、商标、专利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或有机食品证书复印件;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复印件;
3.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复印件;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复印件;
5.专利证书复印件;
6.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7.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以上材料可根据企业情况据实出具。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八条 申报程序
各地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
(一)申报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请。实行“首问责任制”,即第一个接受企业申报的县(市、区)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应在核对企业有关凭证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盖章予以确认,以示负责。
(二)各地级以上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发展改革、财政、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负责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经当地政府同意,以市政府名义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省属农业企业按要求直接向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第九条 审核及认定程序
(一)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委托相关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按第六条要求进行评分,形成审核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后报请省联席会议讨论审定。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进行复核。
(二)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广东农业信息网》和省农业厅政务公开屏上公示七天。公示期满后,如社会各界没有提出异议,将报省政府确认公布,并授予“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和牌匾。
第四章 运行监测与管理
第十条 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运行监测、动态管理,优保劣汰。
第十一条 实行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一年两次的监测信息统计制度。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每年的2月5日和8月5日前,分别填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统计表》,前一次填报上年全年数据,后一次填报当年上半年数据,送交所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当月10日前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第十二条 实行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两年一次的监测评审制度,具体办法是:
(一)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监测评审通知。
(二)被监测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按第七条要求,将监测评审材料报所在地级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省属的直接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地市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被监测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评审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并出具是否监测合格的意见,以市政府名义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
(四)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被监测企业的评审材料进行审核。中介机构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进行评分,并出具审核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审核意见汇总后报请省联席会议讨论审定。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进行复核。
(五)经省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为监测合格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广东农业信息网》和省农业厅政务公开屏上公示七天,如社会各界没有提出异议的,将报省政府确认公布,并授予“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证书,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的,取消其“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业,一经查实,采取一票否决。对获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将取消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对未获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取消其申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
(一)被税务部门查实,有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
(二)由于防范措施不力或防范不当,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的;
(三)被新闻媒体曝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经工商、质检等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四)被新闻媒体曝光环保不达标,经环保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五)省农业厅、财政厅、审计厅通过正式文件要求企业提供经营情况、财务报表,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
(六)在提供有关材料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的;
(七)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更改企业名称,需要对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予以重新确认的,企业应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等更名材料,由市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联席会议办公室予以审核确认后,通报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的通知
梅市府办〔2009〕9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迳向市农业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梅市发〔2007〕31号)、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梅市府〔2007〕32号)的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工作,参照《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认定与监测管理办法》(粤农〔2007〕85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是指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在经营规模、企业效益和辐射带动农户能力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守法经营,财务管理规范,经市政府批准确认的企业。
第三条 对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第四条 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按规定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和我市有关政策优惠。
第二章 认定标准
第五条 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共七大类考核指标,考核以百分制计分。
(一)企业类型。
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或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及农产品专业(综合)批发市场等。
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农产品营业额必须占企业经营总额的70%以上。
(二)企业规模(以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25分)。
分别按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等四种类型企业,根据注册资本、资产总值、固定资产、年销售收入等四项指标进行考核。
1.农产品生产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超过2000万元的,每超过3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达不到不得评为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资产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4分。
2.农产品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
(1)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万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超过2500万元的,每超过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达不到不得评为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资产总值在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在750万元以上(含750万元),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4分。
3.农产品市场带动型龙头企业。
(1)年交易(经销)额:3.5亿元的计20分,达不到的计0分;超过3.5亿元的,每超过75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达不到不得评为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资产总值在7500万元以上(含7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若两项指标中一项达不到的扣2分,最高扣4分。
4.农业科技推广类企业。鉴于该类企业的特殊性,不作规模上的具体限定。对其考核与认定由市派出的考核组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经市农业局行政会议审定后报市政府确认。
(三)企业信用(以相关部门证明为准,15分)。
1.企业审核参照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国税发〔2003〕92号),符合A级纳税人条件的计5分;符合B级纳税人条件的计3分;符合C级纳税人条件的计2分;符合D级纳税人条件的计0分。
2.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的记5分,若有一项不达标的记0分。
3.企业银行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含A级)的计5分,A级以下的计0分。企业因没有发生贷款而没有银行信用评级,且在金融部门没有不良记录的视同银行信用等级达到A级。
(四)企业资产负债率(以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中介机构审核数据为准,5分)。
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含50%)的计5分,高于50%的计0分。
(五)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契约或“订单农业”方式为准,35分)。
企业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或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明确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
1.企业带动本市农户1000户的计15分,达不到的计0分;带动农户超过1000户的,每增加50户,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单纯带动养殖业(含畜禽渔及珍稀动物养殖)农户的企业,带动本市养殖业(含畜禽渔及珍稀动物养殖)农户500户计15分,达不到的计0分;带动养殖业(含畜禽渔及珍稀动物养殖)农户超过500户的,每增加50户,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2.企业所带动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年增加纯收入1000元的计10分,达不到的计0分;增加纯收入超过1000元的,每增加100元,增计1分,最高增计5分。
(六)企业生产基地(以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凭证或与有关单位、个人签订设施使用合同、协议为准,10分)。
1.种植企业:粮油作物面积500亩以上,或蔬菜面积200亩以上,或水果面积500亩以上,或茶叶面积200亩以上,或花卉面积50亩以上,或糖蔗面积200亩以上,或其他种植面积50亩以上。
2.养殖企业:肉禽年出栏量30万只以上,或蛋禽存栏量20万只以上,或生猪年出栏量10000头以上,或牛年出栏量500头以上。
3.水产养殖企业:池塘养殖面积100亩或网箱养殖1000平方米以上,或年产量200吨以上。
4.木材加工利用企业:造林面积在1万亩以上。
5.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食品加工卫生标准的加工基地或生产设施。
6.农产品专业市场或贸易型企业:有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交易场地或农产品运输、贮藏设施。
7.其他企业,须出具与其生产规模相当的生产基地证明。上述第1至第4类企业中,不符合规定标准的不得评为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第5至第7类企业中,符合规定标准的计10分,低于规定标准的扣2分。
(七)企业产品竞争力(以企业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准,10分)。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有机食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3.有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4.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有其中一项的记2分,没有的记0分。
5.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有其中一项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6.有知识产权记录(有专利证书或商标注册证)的记1分,没有的记0分。
第六条 经考核,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企业,方可列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候选对象;综合得分75分至80分的企业,可列为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下列三类企业有优先权:
(一)以本地产的果、菜、粮、油、水产品、畜禽产品、林特产品为主要加工对象的加工型企业;
(二)以本地农产品为主要购销对象的流通型企业;
(三)以农科技术开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
第七条 申报企业须提供如下材料:
(一)填写《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表》、《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有资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
(四)金融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信用记录证明和信用等级证明;
(五)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凭证或企业与有关单位、个人签订的土地、生产设施使用合同、协议等复印件;
(六)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农户的合同、协议和占所带动农户5%的农户名册(姓名、住址、联系电话)或相关证明材料;
(七)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企业分税种纳税情况证明;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及缴费等情况证明;
(九)产品质量、环保、科技成果、商标、专利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1.农产品原产地证明、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或有机食品证书复印件;
2.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明文件复印件;
3.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复印件;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保达标评定证明、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复印件;
5.专利证书复印件;
6.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7.企业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
第三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八条 每年统一组织一次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
第九条 申报程序:
(一)由市农业局下达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通知;
(二)申报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农业局提出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申请。实行“首问责任制”,即接受企业申报的县(市、区)农业局应在核对企业有关凭证材料原件与复印件无误后,在复印件上盖章确认,以示负责;
(三)各县(市、区)农业局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经当地政府同意后,以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向市农业局推荐,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市属申报企业由主管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加具审核意见后报市农业局。
第十条 审核及认定程序:
(一)市农业局组织审核工作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委托中介机构对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材料进行审核,并按认定标准进行评分,形成审核意见后,报市农业局行政会议审定;
(二)经市农业局行政会议审定通过的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在《梅州日报》、《梅州市政府网》、《梅州市农业信息网》、市农业局政务公开栏上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或有异议经审查不成立的,由市农业局将名单及有关资料报市政府审查确认,然后由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并在相关网站和市农业局政务公开栏上公布名单,对评定企业授予“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和牌匾。
第四章 监测与管理
第十一条 对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一年一次的监测信息统计制度。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每年的2月1日前填报《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统计表》,送交所在县(市、区)农业局审核、汇总后于当月5日前报市农业局。
第十二条 对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两年一次的考核监测评审制度。
(一)由市农业局下达考核监测评审通知。
(二)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应按第七条所列材料,报所在县(市、区)农业局;市属企业由主管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加具审核意见后报市农业局。
(三)县(市、区)农业局负责对本市被考核监测的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评审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并出具是否监测合格的意见,以县(市、区)农业局名义报市农业局。
(四)市农业局组织审核工作小组对被监测的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考核监测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委托中介机构审核,并按认定标准进行评分,形成审核意见后,报市农业局行政会议审定。经市农业局行政会议审定通过为考核监测合格的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将在《梅州市农业信息网》、市农业局政务公开栏上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没有异议的或有异议经审查不成立的,市农业局将相关资料报市政府审查确认后,由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并在相关网站和市农业局政务公开栏上公布名单。监测合格的企业,继续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监测不合格的企业,取消其“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或“梅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对象”资格,收回证书和牌匾。
第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其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对未获得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的,取消其申报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资格:
(一)被税务部门查实,有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二)由于防范措施不力或防范不当,致使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的;
(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经工商、质检等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四)环保不达标,经环保部门查实并给予处罚的;
(五)违反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法规,造成江河(溪、渠)、水库、山塘水质恶化或污染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
(六)市农业局、市财政局通过正式文件要求企业提供经营情况、财务报表,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的;
(七)在提供有关材料中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更改企业名称,需要对其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予以重新确认的,企业应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等更名材料,由市农业局审核小组审核确认后,通报有关单位。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