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3:4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篇: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 第28号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已经2015年9月30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2016年4月2日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满足气象业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规范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等气象业务的气象设备、仪器、仪表、消耗器材及相应软件系统。

第三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实施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条 在气象业务、工程设计建设中,应当使用具备有效许可证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

第六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公告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目录和取得或者注销、撤销许可的名录。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由生产者提出申请,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产品满足国家标准、气象行业标准或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

(四)具备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检测、销售、服务等体系;

(五)符合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申请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三类设备使用许可证的,应当符合国家武器装备、民用爆炸物品的相关规定和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供下列申请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一)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申请表;

(二)法人身份证明;

(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四)产品技术文件,应包括下列材料:产品技术指标和配置一览表、企业标准、成套技术图纸、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使用说明书、产品质量自测报告;

(五)第七条第三项到第五项的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和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对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三章 审查与许可

第十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受理申请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需要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实地核查。

第十一条 对受理的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委托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的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定、检测:

(一)具有国家法定授权的气象计量机构或者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颁发资质的检测机构;

(二)具备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测试手段和基本环境条件;

(三)用于检测的标准、设备和仪器经过计量主管部门检定和校准;

(四)具有相应资格的测试技术人员;

(五)具有完善的运行和维护制度。

第十二条 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或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检定和检测后,提交书面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应当对检测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负责,并对相关技术文件保密。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火箭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还应由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单位出具业务性试用报告。

第十三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据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在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审查合格的,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审查不合格的,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同时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应当载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单位、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日期、产品配置清单等内容,并加盖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印章。《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四年。

第十五条 《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被许可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延续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延续,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单位在其证书有效期内,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后三十日内,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变更申请。

第十七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申请人办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有关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归档,公众有权查阅。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取得许可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气象业务使用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的购买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报告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责令被许可人或者购买、使用单位限期整改。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发放和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二十一条 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被许可人对存在的问题拒不整改或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者依据职权作出撤销行政许可的决定。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法人依法终止的;

(三)许可依法被撤销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许可。

第二十四条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给予警告,撤销其许可,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许可;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给予警告,撤销其许可;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未经许可或者被注销、撤销许可后生产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并造成危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6年6月1日起施行。2006年11月22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4号)同时废止。

依据中国气象局令第14号已经取得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第二篇: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规划、技术要求、研制、定型、许可、使用、运行保障、质量监督和报废等工作,提高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观测业务的设备、仪器、仪表和消耗器材。

第三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统筹规划布局,统一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要求,严格装备管理程序,把好各环节质量关,实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可靠、运行稳定、技术性能满足业务要求。

第四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归口管理,授权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负责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受理、技术审查和监督检查以及实施装备许可的质量检测测试等技术支撑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

第二章

装备规划

第五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适时组织制定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保证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六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当按照“列装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原则,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总体功能、技术体制和业务布局规模。第七条

中国气象局应当向社会公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或专项规划、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及研发指南。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广泛征求意见,并定期滚动修订。

第三章

装备技术要求

第八条

对于列入规划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相应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明确具体功能、技术规格、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等要求。

第九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功能规格需求书制订,纳入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统一管理。

第十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制、定型、生产与验收,应严格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行。

第四章

装备研制

第十一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研制单位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专项规划和研发指南,自主立项研制或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立项研发。对于重大或急需并且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单位。

第十二条

对于中国气象局立项研发或招标研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研制单位应当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按期提交研制产品。

中国气象局鼓励企业、相关气象业务及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制系统集成度高、成套性好、系列化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第五章

装备定型

第十三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通过装备定型,确认其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达到该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确认相应的研制单位是否具备产品研制、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条件,确定装备产品的主要配置。

第十四条

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根据授权,受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申请,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测试评估和技术审查,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核准装备产品定型。

第六章

装备许可

第十五条

通过定型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生产单位应建立配套的产品检定、校准手段和维修测试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中国气象局申请装备许可。

第十六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管理办法,受理装备许可申请,组织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进行实地核查和质量检测测试,办理和核准许可,颁发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证,并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

境外生产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符合产品标准并通过质量检测测试的,国外生产企业或其授权的国内唯一代理可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

第七章

装备使用

第十八条

气象业务中不得使用未经许可或者被注销、撤销许可后生产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对于业务试用等前期工作需要但尚无取得许可证的产品,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列入气象部门集中采购目录,按照招标采购有关规定采购使用。

第二十条

统一布局、同期建设使用的同类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尽量统一装备规格型号和技术状态。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配套的运行监控、维修测试、计量检定或现场校准设施,并开展相应培训。第八章

运行保障

第二十一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投入业务运行后,应核定运行维持经费并列入预算,建立日常维护检修制度和业务运行规定,确保装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二十二条

投入业务使用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纳入运行监控业务,实时在线监控其运行状态并建立维修保障的联动机制。

第二十三条

投入业务使用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当遵照气象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定期开展检定或校准。禁止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检的仪器。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分级分类故障维修响应模式,划分不同故障的响应级别,健全自主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维修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时效和质量。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运行出现故障时,应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和各类装备故障排除的有关规定,及时组织维修,恢复正常运行。要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维护维修登记制度和技术档案。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广泛采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做好整机、备件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

第九章

质量监督

第二十六条

对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证的产品,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检查和出厂验收。重大装备实行逐台验收,其它装备或批量产品逐批随机抽检。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按规定将检查情况逐级上报。

第二十八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业务运行情况,定期组织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建立通报制度。

第十章

装备报废

第二十九条

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寿命和技术性能状况,有计划地进行大修和更新。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应当申请报废:

(一)实际使用总时间已达到或超过该装备规定的有效寿命期,且经修理检定后达不到产品技术标准要求;

(二)仪器装备性能达不到产品技术标准,经修理、检定后仍然不能达到要求;

(三)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修理费用昂贵,没有修理价值的仪器设备。

第三十条

符合报废规定的技术装备,按照谁建设谁审批的原则,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报废申请,建设单位组织鉴定和审批。己批准报废的装备不得在业务中继续使用。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中国气象局2001年5月25日发布的《气象技术装备管理办法》、原国家气象局1993年4月30日发布的《气象部门技术装备列装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中国气象局令第2号气象行政复议书

中国气象局令第 2 号

《气象行政复议办法》已于2000年4月29日经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长 二○○○年五月二日

气象行政复议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气象主管机构申请行政复议,气象主管机构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作出气象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气象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气象行政复议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订气象行政复议决定;

(四)处理或者转送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审查申请;

(五)对气象主管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六)办理因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事项;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二)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办理的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行政许可手续,气象主管机构拒绝办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依法办理的;

(三)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有关许可证(资质证、资格证)等变更、中止、取消的决定不服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审核、登记等有关事项,气象主管机构没有依法办理的;

(五)认为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气象主管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文件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在对具体行政行为向气象行政复议机构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时,可以一并申请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一)对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章 复议管辖 第七条 对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第八条 对依法受委托的属于事业组织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委托的气象主管机构的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委托的气象主管机构是被申请人。

第九条 对气象主管机构和政府其他部门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其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气象主管机构是共同被申请人之一。

第十条 对依法需要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行政复议,由批准的气象主管机构管辖。

第十一条 对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申请行政复议。对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也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行政复议机构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三条 依照本办法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气象行政复议的申请人。

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气象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申请行政复议。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的,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气象行政复议。

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气象行政复议。

第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气象主管机构是被申请人;对由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气象主管机构是被申请人。

第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采取书面申请,也可以采取口头申请。

对口头申请的,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第十六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注明收到日期,在5日内进行审查,并按照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决定:

(一)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并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作出受理决定;

(二)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

(三)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自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的5日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制作《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该决定书中应当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七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以外的其他职能机构收到气象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及时将其转送气象行政复议机构。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收到气象行政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即为受理。第十八条 申请人认为气象行政复议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其复议申请的,可以向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反映,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在审查后认为申 请人提出的申请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应当责令下级气象主管机构予以受理;必要时,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也可以直接受理。

第四章 审理与决定

第十九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受理气象行政复议申请后,可以与本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其他有关职能机构共同对气象行政复议案件进行审查。

第二十条 气象行政复议案件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气象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气象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气象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气象行政复议申请笔录的复印件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气象行政复议机构不得拒绝。

第二十二条 在气象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二十三条 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气象行政复议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气象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第二十四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在审查申请人对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本级气象主管机构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对该规定依法作出处理;

(二)本级气象主管机构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处理权的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处理。

对该规定进行审查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审查结束后,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再继续本案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中止审查期间,应当将有关中止的情况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合法的,本机关应当在30日内依法作出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移交有处理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处理期间,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第二十六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经气象主管机构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分别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和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的,决定其在15日内履行;

(三)被申请人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对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在60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四)被申请人未按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气象行政复议机构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七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

《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申请人的复议请求和理由;

(四)气象行政复议机构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五)复议结论;

(六)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

(七)作出复议决定的年、月、日。

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加盖本级气象主管机构的印章。

第二十八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负责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最多不超过30日。

第五章 送达与执行

第二十九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采用直接送达、邮寄送达或者委托送达等方式,将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三十条 申请人对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气 象主管机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一条 气象行政复议案件审查结束后,应当将案件的材料立卷归档。

对有重大影响的气象行政复议案件,结案后应当将结案报告,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第三十二条 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气象主管机构气象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发现下级气象主管机构在气象行政复议工作中确有错误的,有权责令其改正,下级气象主管机构必须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气象行政复议活动所需经费,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列入本机关的行政经费中,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四条 计划单列市气象主管机构从事气象行政复议的权限,按照地(市)气象主管机构的权限执行。

第三十五条 气象行政复议机构审理复议案件,应当使用国务院法制工作办公室制作的,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印制的行政复议法律文书。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事项,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气象行政复议通知书

()气复通字[ ]第 号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人于 年 月 日递交的因不服()气罚字[ ]第 号决定的复议申请书,经审查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 条 款规定,现决定:

特此通知。

注:此文书用于“立案审查”、“补正材料”。

(印 章)年 月 日

此文书一式三联,副本、存根内容相同。

--气象行政复议不予受理通知书

()气复通字[ ]第 号

申请人:

被申请人:

申请人于 年 月 日递交的因不服()气罚字[ ]第 号决定的复议申请书,经审查,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规定。

现决定:不予受理。特此通知。

(印 章)年 月 日

此文书一式三联,副本、存根内容相同。

--

气象行政复议决定书

()气复决字[ ]第 号

申请人姓名: 年龄: 性别: 职业: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 地址:

被申请人: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 职务: 地址:

申请复议的主要请求和理由:复议认定的事实和理由: 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职务: 11

复议结论:

注:申请人对本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印 章)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此文书一式三联,副本、存根内容相同

--

第四篇: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中国气象局

附件1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12月

编写说明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而编制的,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环境适应性(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规定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的目的、要求、条件、抽样、流程,测试评估方案、数据处理方法、测试评估报告编写及资料整理归档的原则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莫月琴、张雪芬、郭启云、刘银锋、冯冬霞、王小兰、赵志强、张明、杨云、林冰、王天天、王箫鹏、霍涛。

I

II

目 次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目的与要求.......................................................................3 4.1 目的.........................................................................3 4.2 基本要求.....................................................................3 5 测试评估条件.....................................................................4 5.1 技术材料.....................................................................4 5.2 实验室环境条件...............................................................4 5.3外场试验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5.4 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4 6 被试产品样本大小.................................................................5 7 测试评估方案.....................................................................5 8 交接检查.........................................................................5 8.1 基本要求.....................................................................5 8.2 外观和结构检查...............................................................5 8.3 成套性检查...................................................................6 9 测试评估流程及要求...............................................................6 9.1 测试评估项目与流程...........................................................6 9.2 要求.........................................................................6 9.3 终止测试.....................................................................7 10 数据处理........................................................................7 10.1 数据质量控制................................................................7 10.2 数据处理....................................................................7 11 结果与评定......................................................................8 12 测试评估报告....................................................................8 13 资料的整理归档..................................................................9 13.1 内容........................................................................9 13.2 技术资料归档................................................................9 13.3 原始数据资料储存............................................................9 附录1测试评估方案(参考格式)....................................................10

III

IV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的目的、要求、条件、抽样、流程,测试评估方案、数据处理方法、测试评估报告编写及资料整理归档的原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测试评估,所涉及的仪器和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1094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GJB6556.1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

GJB6556.8 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 第8部分:数据录取和处理 QX/T8 气象仪器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3.1 测试评估 test and examination 根据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进行的检查、测试和试验并给出评定结果的过程。主要包含功能检查、测量性能测试、环境适应性、外场试验、数据处理、结果与评定和测试评估报告编写等内容。3.2 被试产品 tested instrument 被测试评估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统称为被试产品或被试品,所涉及的装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3.3 测量性能 measuring performance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量气象要素的特性和能力,如测量范围、测量误差、分辨力、稳定性、时间常数、迟滞、阻尼、频率、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增益和噪声系数等。

注:改写GJB 6556.1—2008中3.1.15。

3.4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JJF1001—1998中5.16,QX/T 8—2002中4.18]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

注1:因真值不能确定,在实践中采用约定真值[参考《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注2:误差的一次计算结果有时也称为“差值”。注3:改写GJB6556.8—2008中3.2。

3.5 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 [QX/T 8—2002中4.48] 在由阶跃或脉冲输入引起的一阶线性系统中,输出完成总上升或总下降的63.2%所需的时间。3.6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JJF 1001-1998中7.17,QX/T 8—2002中4.48] 激励受到规定突变的瞬间,与响应达到并保持其最终稳定值在规定极限内的瞬间,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

注:参考JJF1094—2002中5.10。

3.7 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JJF1001—1998中4.8]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3.8 外场试验field test 在实际使用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进行的试验和测试,以评定其是否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

3.9 [观测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 观测数据的完整性表征被试产品在测试评估期间获取数据资料的能力,可用完整性表示,也可用缺测率表示。完整性用被试产品终端实际观测数据个数与应观测数据个数的百分比表示,缺测率用被试产品缺测数据个数与应观测数据个数的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完整性(%)=(实际观测次数据个数/应观测数据个数)×100% 缺测率(%)=(缺测数据个数/应测量数据个数)×100% 3.10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error of measurement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反映被试产品获取数据的质量,用误差区间来表征,通常表示为(xks,xks)的形式,其中x为系统误差,s为标准偏差,k为置信因子。

注1:误差区间用于表示最大允许误差或允许误差限的实际测量结果。

注2:改写JJF 1001—1998中7.20,改写JJF 1059—1999中2.20,改写GJB 6556.8—2008中3.2,3.6。

3.11 [设备运行的]稳定性stability 被试产品经过其技术条件允许的某种应力的作用或者正常使用、贮存一定的时间,其测量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注:改写JJF 1001—1998中7.14,改写JJF 1094—2002中5.8,改写GJB 6556.1—2008中3.1.16,改写QX/T8—2002中4.29。

3.12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reliability

被试产品在规定的情况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3.13 [测量结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同类多台仪器(2台或以上)对同一被测量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3.14 可比较性 comparability 被试产品与气象观测网的同类观测仪器对同一气象要素获取观测数据的一致程度。4 目的与要求 4.1 目的

确定和验证被试产品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为气象观测业务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4.2 基本要求

4.2.1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进行测试评估:

a)新研制开发的;

b)在原理、技术、方法、结构、材料及工艺等方面有重大改进的; c)功能或测量性能有明显改进的; d)择优选用的,包括进口产品; e)其他需要进行测试评估或试验的。

4.2.2 测试评估应首先组成测试评估组,根据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制定测试评估方案并通过论证,然后按照测试评估方案组织实施。

4.2.3 被试产品主要功能及测量性能必须满足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凡是有要求的项目都应进行测试评估。也可根据测试条件或应用需求,对测试评估项目进行相应增减。4.2.4 所有测试评估项目,都应保存全部原始数据记录和技术材料。

4.2.5 因测试方不具备条件的测试项目,可委托有测试资质的单位进行,并由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或证书。

4.2.6 测试评估期间,被试方只能在测试评估组认为必要时承担被试产品的技术保障任务,不得干预测试评估工作。

4.2.7 测试评估方案、测试评估报告和相关技术文件,以及被试产品的技术文件所用气象仪器术语应采用QX/T 8,通用计量术语应采用JJF1001,被试产品测量特性表示应采用JJF 1094的概念和定义。

4.2.8 登记和记录,通常应做到:

a)被试产品在测试前应逐台登记并编号。

b)每项检查、测试、修理和维护都应记录在专用记录册内,如起止时间,主要内容,环境条件,结果摘要等。

c)测试评估过程中所有的原始数据、记录以及计算、整理、校对,均应有经手人签字或登记,如有误记,不得涂、描、刮等,将误记内容用横线划去,正确内容写在划改数据的旁边,并应有更改人签字。存在问题应另行说明。测试评估条件 5.1 技术材料

被试产品应提供下述技术材料:

a)技术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必要时还应提供维修手册等,内容应包括系统原理图及详实的文字说明;

b)被试方质量检验部门或有测试资质的单位出具的产品检验、测试材料或报告; c)进口产品应附有进口许可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d)必要时,还应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测试方对上述技术文件逐一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进入测试评估程序。5.2 实验室环境条件

5.2.1 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a)气温:15℃~35℃; b)气压:550hPa~1060hPa; c)相对湿度:5%RH~90%RH。

5.2.2 根据不同的被试产品,要求实验室不应有影响测试的干扰源,如电磁、动力和噪音等。5.2.3 若没有特殊要求,室内测试应在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应监测和记录测试时的环境条件。

5.2.4 若某项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可对该项进行控制,其它项目采用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

5.3 外场试验要求

5.3.1 要求在室外工作的被试产品或被试产品的室外工作部分,应进行外场试验。

5.3.2 外场试验环境条件采用当时的室外自然环境条件,其周围物体和人为因素不应对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也不应有影响被试产品正常工作的干扰源。

5.3.3 外场试验时间:原则上全天候长期连续使用的被试产品不少于1年,季节性使用的被试产品应超过业务应用季节的最长时间长度。只在有限条件下断续使用的被试产品可在模拟业务应用条件下进行3个月或以上的外场试验。有关标准或技术要求有明确规定的可按照规定要求进行。5.3.4 外场试验地点:拟在全国观测站网使用的被试产品应在3个或以上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地点进行,在部分区域(如高原、沙漠、海上、冰雪等)使用的被试产品应在3个或以上的目标区域进行。被试产品技术指标有明确规定的可按照规定要求进行。5.4 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

5.4.1 实验室测试所用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等应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检测证书。5.4.2 若测量目的是要得到被试产品的系统误差,则实验室测试用的标准器、测试设备等所造成的附加误差应不超过被试产品最大允许误差的1/10;若测量的目的是要得到被试产品的随机误差,则该附加误差应不超过被试产品最大允许误差的1/3。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可适当降低。

5.4.3 用于外场试验的参考标准应满足5.4.2要求。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外场试验参考标准,允许使用高于被试仪器等级的同类测量仪器,或使用多台与被试仪器属于同一准确度等级的同类仪器所得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参考,也可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或气象部门公认的仪器作为参考。5.4.4 如被试产品准备并入气象观测网并替代之,则应以气象观测网的同类观测仪器为参考进行比对,以得到与气象观测网的可比较性结果。6 被试产品样本大小

6.1 地面观测仪器或探空地面信号接收处理设备应提供3台或以上,大型设备(如天气雷达)可提供2台或以上,一次性观测设备(如探空仪)则应根据试验需要增加被试产品的数量。

6.2 当需要从一批被试产品中抽取部分产品进行试验时,应由测试方抽样确定被试产品,可采用随机数法,也可采用抽签法。7 测试评估方案

7.1 遵照4.2.2,根据被试产品的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编制测试评估方案,主要包括测试项目和方法,测试所用标准器和测试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合格评定准则等。

7.2 凡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中规定的项目,都应成为测试评估的项目。如有不进行测试或增加的项目,应在方案中说明。

7.3 每项测试必须提供测试方法。具有测量误差要求的测试项目应说明采用的标准器、测试设备、测试条件、测试点及各测试点录取数据的样本大小和方法等。7.4 明确外场试验的项目及相关的指标要求,并给出评定方法。7.5 委托其它单位测试的项目,应在方案中说明。

7.6 若现有条件不满足的,应在方案中提出并拟定解决方案。7.7 测试评估方案编写可参考附录1。8 交接检查 8.1 基本要求

8.1.1 交接检查由被试方主持,测试方参加并提供协助,确认被试产品能够正常工作时由被试方交付测试方,交付后应由测试方负责保管,并作好交接记录。可调整部位应做加封处理。8.1.2 交付后,可使用原来的被试产品编号,也可对被试产品重新编号。8.2 外观和结构检查

8.2.1 外观和结构检查主要采用目测或手动的方法,必要时可使用工具。

8.2.2 外观检查主要检查被试产品的表面状况和标志。表面状况主要包括表面涂层的牢固、均匀,有无脱漆、划痕、凹坑、裂纹、锈蚀等缺陷,密封是否良好、有无水汽凝结现象,部件、配件、零件是否齐全。标志置于被试产品明显处,应有商标、产品型号和名称、制造厂名、制造日期或产品序列号等内容。必要时,还应检查被试产品的包装。

8.2.3 机械结构检查的重点是被试产品整体有无机械变形、断裂、弯曲等。

8.2.4 对于转动部件,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有无阻塞、卡滞等现象。

8.2.5 检查结果应记录并直接列入测试评估报告中。若检查结果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主要技术性能,应提出修改建议。8.3 成套性检查

8.3.1 被试产品主机、传感器、配套件、附属设备、随机材料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8.3.2 技术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8.3.3 必要的维护维修工具和必须的消耗材料。9 测试评估流程及要求 9.1 测试评估项目与流程

完成交接检查后,通常按下述项目和流程进行:

a)功能检查 b)电气性能测试 c)测量性能测试(初测)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时间常数、迟滞、阻尼、频率、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增益、波瓣宽度、噪声系数和带宽等参数测试。

d)环境适应性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和电磁兼容等试验。

e)外场试验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现场安装、调试与试运行,测试正式开始后,应测试和确认应用软件、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录取、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数据的分析等。

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g)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定 h)编写测试评估报告

i)测试评估结束,资料整理归档

9.2 要求

9.2.1 通常按照测试评估方案和9.1所列项目依次进行。根据需要,a)~d)的顺序可作调整,但必须在这些项目进行完毕并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第e)项外场试验工作。

9.2.2 9.1中c)和f)测量性能中的最大允许误差等技术指标必须由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完成,并出具测试报告或证书。

9.2.3 9.1中d)项环境适应性,必要时,可增加生物条件试验和化学条件试验。环境适应性可以抽取其中1台被试产品进行。

9.2.4 9.1中e)外场试验,首先应现场安装、调试正常后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时间通常在3天以内,对于探空仪的施放试验,则是先试放3次进行检查调试,如为大型设备可适当延长。如期间发生了严重问题,又不能在试运行期间或试放时间内解决的,则退出测试评估。

9.2.5 9.1中e)在外场试验开始后,通常需要分阶段(按月或按季)给出阶段性测试数据分析与评估,探空仪施放试验除外。阶段性分析内容主要为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自然环境适应性,相同型号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较性等。9.2.6 除一次性使用仪器无法进行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项外,其余均可按照9.1的测试评估项目进行,包括地面气象观测设备、探空仪的贮存性能、探空接收系统、大型设备(如天气雷达)等。

9.2.7 9.1中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只对测量性能中与稳定性有关的项目进行复测。在没有得到重新维护情况下,进行环境污染腐蚀情况检查和测试,然后维护后再进行检查和测试。判定稳定性技术指标。复测的方法和条件与初测的应保持一致,复测结果不允许进行修正。9.3 终止测试

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应终止测试评估工作:

a)主要功能检查不合格; b)测量性能测试结果不合格; c)环境适应性结果不合格; d)测试中出现致命缺陷或致命故障;

e)发现被试产品有影响观测和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数据处理 10.1 数据质量控制

10.1.1 在统计计算前,应剔除测量结果中的异常值。

10.1.2 对于参考标准和被试产品,无论测量数据是否异常,在下述情况得到的数据都应进行剔除: a)非正常工作或操作不当时的数据; b)经确认受到人为干扰的数据;

c)测试环境不符合测试条件要求时录取的数据; d)其他不正常因素干扰的数据。

注:对于异常值,原始记录不可剔除,只作出标记。数据处理时应予以剔除,并记录剔除原因。

10.2 数据处理

10.2.1 对已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0.2.2 在进行数据统计前应首先计算差值。差值应采用同一时次的数据进行计算。同类被试产品不同测量要素的各组差值计算前后顺序应相同。差值X按式(1)计算:

XAA0………………………………………(1)

式中,A为被试产品的测量结果,A0为标准器的测量值,即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10.2.3 通常采用批统计的方法直接计算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若遇特殊要求,参照相关技术规定另行约定。

10.2.4 对于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平均值)X用式(2)计算,标准偏差s用式(3)计算。

XnXii1nn…………………………………………(2)

s(XiX)i12n1……………………………………(3)

式中,Xi为各次测量所得差值,n为测量次数,i=1,2,3……,n。

统计过程中,应通过t检验法或3倍标准偏差法剔除粗大误差。11 结果与评定

11.1 被试产品合格与否,评定的依据是测试评估项目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11.2 评定项目包括9.1项中b)~h)的各个项目。外场试验还应包括现场安装、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即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相同型号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较性等。11.3 功能不全或数据处理软件错误,在测试评估过程中可进行完善和修改,重新检查或验证符合要求的可以判定为合格,否则应判定为不合格。

11.4 环境适应性、测量性能初测与复测、外场试验得出的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有一项不合格,应判定为被试产品的整体性能不合格。

11.5 自然环境适应性、相同型号被试产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性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合理判定。12 测试评估报告

12.1 凡在测试评估方案中规定的测试评估项目,都必须进行检查、测试或试验,并提供测试结果或测试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全面、具体、客观。12.2 测试评估报告的基本信息通常包括但不仅限于:

——被试产品信息(名称、型号、商标、照片等); ——被试方信息(名称、地址等);

——取样信息(取样方式、数量及编号、地点、日期等); ——实施时间与地点; ——测试评估依据;

——测试评估说明(项目、选用的标准及设备、测试与评估方法等); ——结果与评定; ——结论; ——参试人员。

12.3 若报告内容过多,可将基本信息、测试评估结果和结论编入主报告,具体测试方法、数据处理过程、分项试验报告或测试试验记录等可作为测试评估报告的附件。

12.4 下述测试结果、资料和必要的说明应列入报告: a)重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b)重要数据的计算方法;

c)测试中所发生故障的分析、说明和权重的大小; d)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行测试评估的项目;

e)不合格的测试项目,必要时,应做不合格项目的不合格原因分析。

12.5 通过外场试验,应给出10.2所列项目的分析,最后应给出被试产品的综合评定和结论。12.6 编写测试评估报告,对所有进行的检查、测试、试验的数据和结果都应有评价和结果判断,明确给出是否通过测试评估的结论。可将所有结果汇总并编写测试评估报告,各阶段的测试数据分析材料可作为测试评估报告的附件。13 资料的整理归档 13.1 内容

应包括测试评估过程中的全部技术资料和原始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归档。13.2 技术资料归档

与测试评估有关的所有技术文件资料(含纸质、电子版)均需归档留存。包括:申请受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技术材料及其审查报告、测试评估方案(测试评估工作方案)、测试评估过程的大事记、检查测试的原始记录、测试评估报告、历次专家咨询论证评审意见和专家组名单等。整理人员应编写档案目录、装订成册、签名并送交部门归档保存。13.3 原始数据资料储存

测试评估过程中所有的原始数据、记录以及计算、整理、校对(含纸质、电子版)等,均应有相关人员签字,归档保存。

附录1测试方案(参考格式)

×××测试方案 概述

1.1 目的和原则 1.2 组织与管理

(含测试组人员组成)1.3 测试依据 2 基本情况

2.1 时间与地点 2.2 参试仪器 2.3 参考标准 2.4 场地布局 2.5 测试职责划分

(下面是“测试项目及方法”内容,为减少一级目录,不单独列出“测试项目及方法”。测试评估项目应包括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的所有项目。每项内容必须明确测试及评估指标、方法及依据,如果评估方法比较复杂,可以附件形式列出)。3 外观、结构及配套性检查

3.1 检查项目 3.2 检查方法 3.3 …… 4 功能检查

4.1 检查项目 4.2 检查方法 4.3 …… 5 电气性能测试

5.1 测试项目 5.2 测试方法 5.3 …… 6 测量性能测试

6.1 测试项目 6.2 测试方法 6.3 …… 环境适应性测试

7.1 测试项目 7.2 测试方法 7.3 …… 8 外场试验分析

8.1 数据完整性 8.2 数据准确性 8.3 运行稳定性 8.4 设备可靠性 8.5 一致性 8.6 可比较性 8.7 其他

(其他应包括但不限于评价现场安装、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业务的可用性等)。9 结果评定

9.1 单项评定 9.2 综合评定

第五篇: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4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

第 41 号

《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管理办法》已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 雷

二○一○年十月十日

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水利工程启闭机质量的监督管理,保障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工程启闭机生产及使用许可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列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特种设备目录的,适用该条例。

本办法所称启闭机,是指水利工程中用于开启和关闭闸门、起吊和安放拦污栅的专用设备。

第三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启闭机生产及使用许可的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生产启闭机的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

企业未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不得参加水利工程启闭机的投标,其生产的启闭机禁止在水利工程中使用。

第五条 申请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相应的注册资金;

(三)具有与生产启闭机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

(四)具有与生产启闭机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

(五)具有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

(六)启闭机产品质量达到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前款第(二)、(三)、(四)、(五)项规定条件的具体要求见附件。

第六条 申请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应当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一式两份;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名单;

(四)主要生产设备、工艺装备、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清单;

(五)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材料;

(六)生产的启闭机在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情况。

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拟申请使用许可证的启闭机产品的型式和规格;申请两种以上型式的,可以一并提出申请。启闭机产品的型式和规格划分见附件。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七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后,组织对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进行核查;核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合格的,通知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检测。企业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提交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第九条 产品质量检测由按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取得金属结构类甲级资质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承担。质量检测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抽取样机进行检测,出具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并对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负责。

第十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核查情况和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核查、产品质量检测所需的时间)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符合条件的,准予许可,颁发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许可,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应当载明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产品型式和规格、证书编号、有效期等内容。

企业取得某种型式和规格产品的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可以生产该种型式和规格以及同一型式内小于该种规格的启闭机。

第十二条 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企业,需要提高启闭机产品规格或者增加产品型式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

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0个工作日前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延续的决定。

第十四条 企业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发生变更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生产地址迁移的,应当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重新核查,经核查合格后方可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企业组织启闭机的生产,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设计文件。

第十六条 启闭机出厂前应当经检验合格,并在产品包装、质量证明书或者产品合格证上标明使用许可证的编号及有效期。

第十七条 启闭机的安装、运行、维修,应当执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第十八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启闭机生产及使用许可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一)是否按照许可证规定的型式和规格进行启闭机生产;

(二)是否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设计文件;

(三)是否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组织启闭机的生产;

(四)是否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许可证的行为;

(五)企业生产能力、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情况;

(六)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启闭机是否由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并经检验合格。

第十九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提供相关的文件和资料;

(二)进入生产场地进行现场检查;

(三)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四)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责令改正。

第二十条 启闭机生产及使用许可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许可决定或者不予颁发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颁发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

(四)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第二十二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撤销许可,处3万元以下罚款,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

(二)未按照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规定的型式和规格进行生产的;

(三)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四条 企业未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进行启闭机生产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水利工程中使用未取得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启闭机或者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启闭机的,依照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取得的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6月25日水利部发布的《水利工程启闭机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水综合〔2003〕277号印发根据2005年7月8日《水利部关于修改或者废止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改)同时废止。

附件:

一、启闭机产品的型式及规格划分(略)

二、企业注册资金要求(略)

三、企业人员要求(略)

四、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要求(略)

五、主要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要求(略)

六、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略)

下载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气象局第28号令《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气象局 令第20号《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范文大全

    中 国 气 象 局 令 第 20 号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2005年2月1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防雷减灾管......

    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确保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科学、有力、有序和有效进行,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 第13号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经2006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和2006年8月14日国家保密......

    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管理,规范无线电频率使用行为,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

    中国气象局令第25号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25号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 2015-07-18 16:30:24 来源:梅州气象公众网 浏览:2846次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防雷工程......

    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

    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34号) 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取水的申请、审批和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

    2.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0号)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规范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行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中国气象局第1号令《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1号令《气象行政处罚办法》 来源: 发布时间: 2008年06月12日 《气象行政处罚办法》已于2000年4月29日经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