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事项办理流程图
事业资产使用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单位权限内申请备案单位审批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申请备案申请批复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批否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否财政部权限内单位审核申请批复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
是予以备案否是财政部审核予以备案单位单位资产使用事项是批复同意判断权限教育部权限内单位财政部审批是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事业资产处置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单位权限内申请备案单位审批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否申请备案申请批复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批否单位反馈审核意见否财政部权限内单位审核申请批复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
是财政部审核否是予以备案是财政部审核予以备案单位单位资产处置事项是批复同意判断权限教育部权限内财政部审批是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事业资产清查与核实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单位单位自行组织的资产清查事项申请立项教育部(财务司)审批是单位备案财政部财政部清查工作结果报告专项审会计事务所专计报告教育部(财务司)项审计单位国家要求的资产清查事项成立资产清查工作机构、制定资产清查实施方案是审核否单位实施自查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处理申请单位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
否是财政部审核是核实批复教育部(财务司)单位按规定权限进行账务处理单位完成事业资产清查与核实工作事业资产评估及备案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单位单位资产申请备案教育部(财务司)评估事项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
是是财政部审核同意备案评估备案表教育部(财务司)评估备案表单位事业单位产权登记事项办理流程图
产权登记证(表)占有产权登记事项反馈审核意见变动产权登记事项单位注销产权登记事项否申请办理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是财政部审核是产权登记证(表)同意办理教育部(财务司)年度检查事项反馈审核意见
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办理流程图
(一)反馈审核意见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申请办理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重大事项否单位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是财政部决定否教育部(财务司)批转单位企业单位直接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反馈审核意见单位直接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所出资的各级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重大事项由出资企业决定单位出资的各级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 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重大事项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
注:1.企业发行债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2.北京大学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有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重大事项的,分别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决定。
企业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办理流程图
(二)单位出资的各级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上市等重大事项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单位出资的各级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上市等重大事项国有独资企业由企业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国有独资公司由董事会决定
企业清产核资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申请立项企业清产核资事项单位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是财政部反馈审核意见否是审批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企业成立资产清查工作机构、制定资产清查实施方案清产核资工作结果报告否是反馈审核意见否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是财政部审批是企业清产核资单位审核反馈审核意见完成清产核资工作按有关规定进行调账企业单位批转教育部(财务司)清产核资结果批复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事项办理流程图
评估备案表反馈审核意见否企业企业评估备申请备案案事项是单位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同意备案评估备案表单位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事项办理流程图
评估备案表反馈审核意见否传媒集团及其子企业企业评估备案事项申请备案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是财政部审核是同意备案评估备案表单位传媒集团子企业以下企业企业评估备案事项申请备案传媒集团审核否是同意备案评估备案表反馈审核意见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占有产权登记事项变动产权登记事项申请办理企业注销产权登记事项单位否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是财政部审核否是产权登记证(表)同意办理教育部(财务司)产权登记证(表)单位年度检查事项产权登记证(表)
企业改制事项办理流程图
单位直接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申请办理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事项否单位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是财政部否决定是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单位直接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所出资的各级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事项企业由出资企业决定单位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改制事项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决定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办理流程图
在所出资企业内部无偿划转事项企业决定后企业单位抄报教育部(财务司)企业(不含上市公司)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发生持有的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无偿转移事项除在所出资企业内部无偿划转之外的无偿划转事项申请办理反馈审核意见否企业单位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否反馈审核意见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批否企业是企业无偿划转所持企业提交申请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是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批否否是批复同意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企业单位批转教育部(财务司)
企业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事项办理流程图
本企业内部资产重组的协议转让企业决定后企业单位抄报教育部(财务司)企业(不含上市公司)国有产权协议转让除本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之外的协议转让事项全资或绝对控股企业发生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事项反馈审核意见否是企业协议转让所持上市提交申请公司国有股权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企业申请办理单位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否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批否反馈审核意见是企业是审批否批复同意否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企业单位批转教育部(财务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上市公司
国有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行证券事项办理流程图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事项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事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事项企业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事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反馈审核意见
注:1.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质押事项经单位报教育部(财务司)审核,由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后报财政部履行备案手续。
2.符合条件的企业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可向财政部直接申请豁免国有股转持义务。
反馈审核意见否申请办理单位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批否否反馈审核意见企业单位是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
企业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企业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企业进行内部决策书面通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依法披露并申请股票停牌否反馈审核意见否提交可行性报告提交财政部预需股东会或股审核意见股东会或股东东大会作出决大会审议议的重组事项是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是财政部预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否否企业作为国有股东或潜在国有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方案提交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企业提交方案是单位审核教育部(财务司)审核否反馈审核意见是财政部审批批复同意企业单位批转教育部(财务司)
企业国有股权激励事项办理流程图
反馈审核意见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申请办理股权激励事项单位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核是财政部审批否否反馈审核意见反馈审核意见企业单位是批复同意教育部(财务司)批转反馈审核意见否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校企业申请办理股权激励事项单位审核是教育部(财务司)审批是企业抄送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报送股权激励材料财政部、科技部否反馈审核意见
第二篇: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1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教财[2012]6号
部属各高等学校、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10〕200号)等有关规定,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并经财政部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教育部
2012年11月21日
附件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保障和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高校国有资产包括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无偿调拨给高校的资产、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接受捐赠等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其他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四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三)安全完整与注重绩效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
第六条 教育部负责对高校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制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高校国有资产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高校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五)按规定权限审核、审批或报备高校有关资产配置、处置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负责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高校国有资产配置,推动高校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六)按规定权限审核、审批或报备高校出资企业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国有资产管理事项;组织编报高校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并督促高校按规定缴纳国有资本收益。
(七)组织实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和公共平台建设工作。
第七条 高校应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第八条 高校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第九条 高校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制定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完善资产购置、验收、登记入账、使用维护、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资产的账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
(四)按照规定权限,办理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的审核、审批或报备手续。
(五)负责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出资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六)负责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占有、变更及注销登记等相关工作;负责国有资产清查、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及资产划转工作;负责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有资本收益的缴纳工作。
(七)负责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八)负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队伍。
(九)接受教育部、财政部的监督指导,定期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十条 高校国有资产配置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调剂及接受捐赠等方式为本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第十一条 高校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服务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二条 高校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国家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加强论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三条 高校应当按照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根据本单位发展需求,以资产存量为依据,对纳入财政部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范围的资产,分别编制基本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和项目支出资产购置计划,并按照财政部批复的部门预算组织实施。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一经批复,除无法预见的临时性或特殊增支事项外,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由高校提出申请,报教育部审核并报财政部审批。没有履行相关程序的,一律不得购置。
高校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高校接受捐赠等方式形成的各类资产属国有资产,由高校依法占有、使用,应及时办理入账手续,加强管理。高校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照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并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五条 高校对校内长期闲置、低效运转的资产,应进行调剂,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于长期闲置的大型仪器设备,高校应报告教育部,由教育部负责调剂。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六条 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方式。高校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十七条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入账、保管、领用、使用、维护等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高校应当坚持安全完整与注重绩效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国有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十九条 高校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完善资产管理账表和相关资料,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并在资产统计信息报告中反映。
第二十条 高校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入账手续,加强管理。
第二十一条 高校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可行性论证、法律审核和监管,做好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十二条 高校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按以下规定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高校利用货币资金对外投资5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下的,由高校审批后1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高校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单项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5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批后1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三条 高校向教育部申报国有资产使用事项,应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四条 高校经批准利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应当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拟投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事项按规定履行备案或者核准手续;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的价格。高校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第二十五条 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凡有银行贷款的高校,原则上不得新增货币资金投资;高校不得买卖期货、股票;不得购买企业债券、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利用国外贷款的高校,不得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资产对外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高校不得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物对外抵押或担保,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鼓励利用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
第二十八条 高校应当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报告中披露相关信息。
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二十九条 高校国有资产处置是指高校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
第三十条 高校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包括:报废、淘汰的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闲置、拟置换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处置方式包括:报废报损、出售、出让、转让(含股权减持)、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置换、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第三十一条 高校处置的资产应当权属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方可处置。
第三十二条 高校处置国有资产,应按照规定权限进行审核、审批或报备。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不得擅自处置。
第三十三条 高校处置国有资产,应按以下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核销货币性资产损失5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批后1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货币性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处置事项,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在5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批后10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及相关资料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至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校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进行产权转让或注销产权的行为,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由高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进行处置,并于一个月内将处置结果报财政部备案;一次性处置单位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含800万元)的,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四条 高校向教育部申报国有资产处置事项,应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第三十五条 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高校出售、出让、转让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未达到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报废、报损,高校应从严控制。
高校直接持有出资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令第3号)、《财政部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和《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等规定执行;涉及高校直接持有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按照《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 证监会令第19号)和《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管字〔2000〕200号)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高校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商誉等无形资产处置行为的管理,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高校按规定权限处置国有资产并报备案的文件,是高校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安排高校资产配置预算的参考依据。
第三十八条 高校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相关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六章 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第三十九条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家对高校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第四十条 高校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财教〔2012〕242号)有关规定,组织申报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第四十一条 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二条 高校与其他国有单位和国有企业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高校向教育部申请调解,或者由教育部报财政部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依法提起诉讼。
第四十三条 高校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高校提出拟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并报财政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第四十四条 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 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二)下属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教育部和财政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四十六条 高校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依据国家国有资产评估有关规定,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高校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高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四十七条 高校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高校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应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高校出资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工作,应由高校审核后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十八条 高校进行资产清查,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有关规定,应当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经教育部审核,财政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高校资产清查工作中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认定和结果确认等,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高校资产清查中的固定资产损失,应按以下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单项固定资产损失低于50万元的,根据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经高校负责人批准后核销,并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单项固定资产损失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低于200万元的,由高校提出处理意见,报经教育部批准后核销,并报财政部备案;单项固定资产损失超过200万元(含200万元)的,由高校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报财政部批准后核销。
高校资产清查中的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有价证券损失、对外投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等其他类资产损失,应按以下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分类损失低于50万元的,由高校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批准后核销,并报财政部备案;分类损失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的,由高校提出处理意见,经教育部审核,报财政部批准后核销。
第四十九条 高校资产清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高校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专项工作要求,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改制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八章 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第五十条 高校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加强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国有资产的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五十一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行报告制度,包括决算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和专项工作报告等。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十二条 高校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部门决算报表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做出报告。国有资产决算报告应当内容完整、信息真实、数据准确。
第五十三条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置状况,并作为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资产管理绩效考核
第五十四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是指利用国有资产决算报告、资产专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资产统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资料,运用一定的方法、指标及标准,科学考核和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行为。
第五十五条 高校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标准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
第五十六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主要内容。
第五十七条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应当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与预算考评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五十八条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结果,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查漏补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第十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九条 教育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条 高校应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检查制度,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一条 高校国有资产监督检查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六十二条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对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考核,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第六十三条 高校和有关责任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并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和处理。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六十四条 高校应当根据本办法和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六十五条 高校出资企业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国有资产管理事项,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六条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负责解释。本办法未尽事项,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会议费管理
教育部直属高校直属单位会议费管理
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286号)(以下简称《办法》),根据我部所属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部属高校和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三条 各单位所有纳入部门预算的资金都应执行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会议管理
第四条 各单位举办或者承办三类会议,会议的审批程序、参会人数、会期和会议费定额标准按照《办法》执行。三类会议应经各单位最高决策机构批准后召开。对于承办的三类会议,应有委托方提供经批准的会议计划。
第五条 四类会议是指除一、二、三类会议费以外的其他
业务性会议,包括小型研讨会、座谈会、评审会、答辩会、论证会、招投标会、论坛、招聘会、宣讲会等。
对于集中会审工作,是对事先已进行布置、业已编制完成的报表及数据,集中在某个地点,统一进行技术性、重复性、程式化审核,不列支会议费,不需编写会议计划,在相应经费中安排场地租赁费、交通食宿费等。
对于各单位开展的常规工作性会议,如科研项目评审、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名师奖评审、学科建设评估等,开支标准不得突破《办法》中规定的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会议天数和人数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严确定。
鉴于四类会议管理的复杂性,对于年初尚未列入计划、又必须召开的,按照本单位会议管理制度所规定的审批程序,按月集中追加会议计划。
第六条 对于人民团体、学会、协会根据章程、协议召开的会员大会、换届会议、理事会等,参会人数和会期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电视电话会议也是会议的一部分,各单位应编制会议计划,费用开支标准按与电信部门的协议价格结算,不按照《办法》规定的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结算,参会人数不受限制,但会场要从严控制,节约支出。
第八条 三、四类会议应当在四星级以下(含四星)定点饭店召开。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出席、且经过教育部外事
部门批准在五星级定点饭店召开的会议,可以报销会议费。
第三章 会议费报销
第九条 对确因工作需要,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可以在差旅费中报销。
第十条 会议费开支实行综合定额控制,标准可以调剂使用,在综合定额标准以内据实报销。
第十一条 不安排住宿的会议,综合定额按照扣除住宿费后的定额标准执行,住宿费不能调剂使用;不安排就餐的会议,综合定额按照扣除伙食费后的定额标准执行,伙食费不能调剂使用。
第十二条 对未纳入定点范围、价格低于会议费综合定额标准的本单位内部会议室、礼堂、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优先作为会议场所。
第十三条 对于全部使用财政拨款举办的会议,不得再向参会人员收取费用,严禁转嫁摊派会议费。对于使用多种资金渠道举办的会议,按照成本补偿的原则,各单位可以适当向参会人员收取会议费,收取的标准不能超过综合定额标准,收取的费用列“其他收入”科目。
第十四条 会议举办者根据需要,向邀请参会专家发放的咨询费、讲课费和会务工作人员劳务费,按有关规定执行,不得在会议费中列支。
第十五条 确因工作需要委托其他单位代办会议的,会议费在规定标准内报销。
第四章 会议费公示和报告制度
第十六条 各单位按照《办法》第四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会议审批、公示和报告制度。
第十七条 各单位于每年2月底前,按照《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将有关材料上报教育部,由教育部汇总后,上报财政部。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细则未尽事宜,《办法》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各单位可按照《办法》和本实施细则,制定符合本单位情况的会议管理制度,明确职能分工,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保证会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九条 本细则由教育部负责解释,报财政部备案执行。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办法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
加入时间:2007-10-25 9:01:30 来源: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
部属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 :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 〕282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管理,我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告我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的通知
部属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 :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 〕282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管理,我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告我部。
附件:1.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 2.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282号)
附件 1: 教育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 行为管理授权审批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部直属高校、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管理,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282号)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使用,是指各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行为。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产处置,是指各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二、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审批权限
(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
1.各单位凡一次性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值100万元以下(不含100万元)的事项,由各单位审批并报我部备案,我部汇总后定期向财政部备案。
2.各单位凡一次性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值100万元以上、800万元以下(不含800万元)的事项,由各单位审核后报我部审批,我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3.各单位凡一次性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价值800万元以上的事项,由各单位报我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二)货币资金的使用和处置
1.各单位凡一次性对外投资、出借以及核销货币资金50万元以下(不含50万元)的资产使用和处置事项,由各单位审批并报我部备案,我部汇总后定期向财政部备案。
2.各单位凡一次性对外投资、出借以及核销货币资金50万元以上、800万元以下(不含800万元)的资产使用和处置事项,由各单位审核后报我部审批,我部审批后报财政部备案。3.各单位凡一次性对外投资、出借以及核销货币资金800万元以上的资产使用和处置事项,由各单位报我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
(一)各单位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尤其对重大投资(融资)项目以及对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或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意见,由单位财经领导小组或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后,提交单位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投资收益。
(二)各单位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必须经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合理计价,正确反映其价值。各单位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行为的风险控制。
(三)各单位的货币投资必须使用自筹资金。国家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一律不得用于投资。凡有银行贷款的单位,一律不得新增货币资金投资。任何单位不得用货币资金进行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
(四)各单位不得为任何单位(包括所办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教育设施不得作为抵押物对外抵押。
(五)各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必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出售、出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必须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六)各单位要对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必须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必须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审批申报程序
各单位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时,必须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一)国有资产使用审批申报程序
各单位使用国有资产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以下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 : 1.资产有偿使用申请报告(重大投资、融资项目必须提交单位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2.主管部门对申请报告的批复;3.可行性论证报告;4.投资、入股、合资、合作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5.资产价值证明;6.近期财务报表;
7.产权登记证;8.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等,以及拟出租出借房屋建筑物的坐落地点、面积、规划用途等资料; 9.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证件及资料。
(二)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申报程序
各单位处置国有资产时应根据不同情况提交以下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1.资产处置申请报告;2.主管部门对申请报告的批复;3.能够证明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单(发票、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复印件、固定资产卡片等;
4.资产统计报告或决算报告;5.资产目前的使用情况说明;6.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意见;7.具有法律效力的专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8.单位资产处置公示材料;
9.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情况下处置国有资产的,须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10.处置房屋建筑物和国有土地,还需提供土地来源证明、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及拟处置的房屋建筑物和土地坐落、面积、规划用途等;11.其他有关资料。
五、其他
(一)凡在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责令其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的将严肃处理。因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并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2: 财教[2006]282号
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 审批问题的通知 教育部: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和使用行为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好中央级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暂授权你部对所属事业单位一次性处置资产价值800万元以下的资产处置事项,以及单项价值800万元以下的资产使用事项(含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予以审批。资产处置收入暂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执行。财政部另有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请你部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覆行审批程序,并及时将审批结果报我部备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收益,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对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思考
对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思考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从认识的紧迫性、单位领导班子的责任、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人员配备和管理、素质和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财务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还需要在人员和岗位、管理会计、责任与权利、国内行业服务与国际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对完善财务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 财务队伍 财务人员 人员岗位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7-0074-03
2014年11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充分认识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切实落实单位领导班子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严格按要求选好配好财务机构负责人、加强财务人员配备和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财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这对打造高素质教育财会队伍,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背景
(一)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关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5%,比上年的4.16%降低了0.01个百分点。自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以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由帮助教育呼吁增加投入,转变为更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和其产出的效益。2014年,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钱花在建机制、增效益上;要管住权力、管好钱财;要用好2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刘延东副总理强调: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与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同等重要。教育部要配合财政部指导各地把教育经费使用好、管理好、监督好,把党和国家关心支持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经费来源日趋多样,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高校经费总量增长速度下降,但总量仍再创新高。2014年经费最多的高校为清华大学,总收入已达123.58亿元。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广泛,有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对于不同来源的经费,高校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管理的复杂化不断加深。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其财务管理、监督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
(三)法律规章进一步完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除了“八项规定”以外,最新出台的《预算法》(修正)、《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以及修订的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对高校财务、资产等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各类监督检查方式多样且力度加强。近年来,审计部门多次对高校进行预决算审计、高校债务及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2014年以来,中央巡视组对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进行了巡视。各省委巡视组也加大了对其所属高校的巡视。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对高校的各类检查更加频繁;媒体频频曝光教育领域一些违法违纪腐败问题。网络举报、网上曝光已经成为当前反映腐败线索的重要渠道。
(五)高校经济案件频发,负面影响严重。高校陆续发生的各类经济案件,给高校经济带来损失的同时,高校的声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高校作为社会道德标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捍卫者,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高校在社会和民众心目中“象牙塔”的形象受到了负面冲击,这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此带来的人性、道德、信仰的危机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高校财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各级财务队伍结构、数量、年龄、待遇、专业化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目前政府、社会、高校领导、学校师生员工的需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队伍服务素质和水平,加强监督、提高管理效益,已迫在眉睫,亟需解决。
二、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意见》出台的及时性。随着4%目标的实现,高校经费总量快速增加,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监督任务越来越重,但是财务队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顺应形势的发展,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意见》的出台具有及时的指导意义。
(二)财务队伍建设的关键性。教育经费从保障到监管,制度是重点,人员是关键。在整个教育经费的运转过程中,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财务人员的素养水平、廉政情况、职业道德水准在高校的财经环境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所以财务队伍的制度建设是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的重中之重。《意见》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解决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财务队伍建设的历史高度性。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一方面,党委要重视财务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校长作为具体操作者,也必须亲自抓好财务队伍建设。《意见》明确提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强化主体责任、主体意识,做到对重要财务工作亲自部署、重大财务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切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这样的要求在以往的文件中是没有的,这就把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四)制度的可操作性。《意见》对总会计师和财务机构负责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选聘任用条件、履职能力、年限以及考核评价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一般财务人员也进一步明确了上岗制度、回避制度、奖励制度等,高校在落实制度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加强财务队伍建设的补充建议
虽然《意见》的出台对高校的财务队伍建设有着及时的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谈及财务队伍建设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财务人员和财务岗位。离开了人员谈队伍缺少基础,离开了队伍谈人员没有高度;离开了岗位谈人员是片面的,离开了人员谈岗位也是不切实际的。人员和岗位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其次,财政部正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改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奇缺的现象,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这样的潮流中,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队伍建设的文件不能缺少这样的内容。再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作为财务人员在当前的环境中承担着各种责任,承受着各类风险,履行着各级法律规范制度所强制的义务,如果《意见》不明确指导加以保护,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影响,财务人员的流失也必将成为严重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财务队伍的人才梯队中有从事高级管理的人,也有从事基础工作的人。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级人才,也有实务工作者。财务队伍中的精英应该在行业会计准则制定和参与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承当起这样的责任,树立起这样的目标。
(一)人员与岗位。
1.人员。
(1)数量。自教育部1979年发布《部属高等学校实施细则》以来,再也没有文件规定财务人员的编制数量的比例要求。1979年的文件规定财会人员占本校教职工人数的1%―1.5%,显然不能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综合各类研究,根据《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相互制衡的要求,笔者认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单位的规模、校区数量、资金总量、财务部门的职能等具体情况,按教职工人数3―5%的比例,配齐配足财会人员,有计划地补充力量充实财务队伍,防止出现财务人员缺少、管理缺失、服务不到位以及人员断层现象。
(2)质量。要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关键要把握好选聘、培养、退出环节。《意见》中对选聘和培养都有所提及,唯独对财务人员的退出没有提及,为确保财务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及退出的安全性,必须建立财务人员的退出机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关键岗位人员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高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制度中应有掌握学校秘密或重要技术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选聘、培养、退出三个环节不可缺少,同样重要,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把住财务人员的质量关。
(3)梯队。《意见》中对从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到一般财务人员都进行了明确要求,但是,对财务机构负责人副职(一般高校为副处长,以下简称副处长)和财务机构中二级部门负责人(一般高校为财务各科室科长,以下简称科长)没有提及。副处长和科长均是财务队伍梯队中的重要对象,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财务部门的科长是整个财务队伍的中坚力量、骨干人员,不容忽视。所以,《意见》中不可缺少对科长的指导要求,确保财务梯队建设的完整性。笔者认为,科长除具备一般财务人员的基本条件以外,还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和在下一级管理岗位3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相应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高校要科学制定科长的培养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科长在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之间轮岗交流,建设业务精湛、视野开阔、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教育财务科级管理干部队伍。
2.岗位。关于财务岗位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尤其在国库支付、税收管理、信息网络(无现金支付、网上预约报销)在高校财务部门的陆续改革和应用,以及对财务监管要求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财务岗位设置更是没有标准可言。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财务岗位多样化,有重叠、交叉,也有缺失和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财务岗位设置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发展的原则,适应高校会计业务的需要,符合内部控制岗位牵制的需要,既要有利于财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又要有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意见》应该提出一个标准规范的岗位配置和选择性的岗位配置。首先,科室设置按财务机构的功能划分相应的科室,标准的科室设置应为:预算科(计划科)、会计科(核算科)、资金科(资金结算中心)、综合科(办公室);选择性设置的科室有:科研经费管理科、一卡通中心(办公室)、后勤财务科、基建财务科、会计监督科等。保证高校在计划与预算、会计与核算、收入与分配、资金与调度、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财务管理需求。其次,人员岗位标准配置应为:出纳岗、审核岗、复核岗、工资核算岗、收费岗、预算管理岗、各科室科长岗、副科长岗;选择性设置的人员岗位有:科研经费管理岗、一卡通管理岗、系统管理员岗、国库管理岗、税务专管岗、票据管理岗、会计监督岗等。
另外,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相互制衡的要求,高校应当制定关键财务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各高校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财务人员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替代轮岗制度,确保财务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认真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高校在发挥财务会计在核算和管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各高校应积极遵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置管理会计岗位、培养管理会计人员,发挥管理会计在推动单位加强治理、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价值创造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和决算分析评价、促进管理效益发挥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资源”的理念,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三)责任和权利。《意见》中强调财务人员应享受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等待遇。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在现实中财务人员的待遇经常得不到同等的对待。新的形势下,财务人员面临更高的要求,面对更多的规范制度的约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担子重、责任重,风险大、压力大,不能只停留在同等待遇的层面。结合财务人员职称考评的特殊性和财务人员待遇现状,笔者认为,在财务人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同等的条件下财务人员应该优先,并适当向财务人员倾斜。
(四)国内行业服务与国际化。各类高校都具有各自行业的属性,不少高校还下设多个二级单位,包括资产经营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附属医院等,因而很需要懂市场的跨行业的财务人才。尤其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级人才,在做好财务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熟悉本行业的相关知识,了解其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提升服务水平,在行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出国进修、交流访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努力跻身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为提升我国财务人员的国际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各高校要重视财务队伍建设,从科学、规范、合理配置财务岗位和各级财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待遇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法制化、国际化、创新型的财务人员队伍,更好地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4.[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1999.[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4]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S].教人[2014]6号.[5]乔春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乔春华.高校内部控制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7]王春晖.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指引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5).[8]陈阳.高校会计人员软实力构建浅析[J].商业会计,2013,(9).作者简介:
王春晖,南京医科大学财务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