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3: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

第一篇: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

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

【摘 要】寺庙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其所承担的首要只能就是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知识阶层的代表,寺庙也承担了相应的服务社会的工作;随着政教合一体制的建立,寺庙成为政治活动的场所。文章依据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及发展,从宗教、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简析寺庙的职能特色。

【关键词】西藏;寺庙;社会职能;教育;政教合一

寺庙,是僧人修行居住的地方,是传播佛教文化的场所,是抽象的宗教文化在物质世界的代表,宗教性是其固有的基本属性。随着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的传播和深入,寺庙的职能也在发生着改变,变得更加丰富。在吞弥桑布扎创造藏文字之前,吐蕃的文化传承基本是靠口授,西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就是以说书的方式传播教义,传教者就是后世说唱艺人的雏形。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后,各种著书立说、翻译经典的活动日益兴旺,僧人作为藏文字的主要掌握者,逐渐将其它的文化形式如医学、天文、历史、文学等纳入到藏传佛教文化的体系中,寺庙成为各种文化的集中地,为藏族社会的发展提供教育、医疗等各种服务。从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八思巴为“帝师”起,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在西藏确立,各教派与各地割据势力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教派的主持者同时兼为地方政权的管理者,作为僧侣活动场所的寺庙自然发生了相应的转型,成为社会行政管理的处决场所。宗教、政治和文化教育成为西藏寺庙所具有的最主要的三项职能。

一、宗教职能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庙,旧时奉祀祖宗、神像或前代贤哲的地方,这是《辞海》中对“寺”、“庙”两字给出的解释。寺庙的诞生就是为了宣扬佛法,是将宗教中抽象化意识化的精神世界具象化物质化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场所,为宗教服务自然是寺庙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

佛教在西藏尚未大规模发展的前弘期,寺庙以供奉佛像为主要目的,寺庙的形式从最开始的简单的方室到模仿佛教世界的蓝图,被塑造成神佛们在人间的住所,是连接世俗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媒介。到了后弘期,寺庙的这种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强化。随着藏传佛教理念的逐步深入,信众们已经不需要通过具体化的建筑形态去理解佛教世界。藏传佛教后弘期,各教派兴起,他们通过广收僧徒来建立坚实的民众基础,前弘期那种依靠导师指导和个人修行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派迅速发展的要求,大规模的集会性宗教活动开始出现,例如传召法会、辩经练习等,寺庙必须为这些新的宗教活动提供场所。因此,寺庙顺应了发展的要求,演变成了由门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的能够有更多灵活空间去适应宗教活动的新形制。

二、政治职能

对于“寺”、“庙”二字,《辞海》里还有一种解释:古代官署名和王宫的前殿、朝堂,换言之就是某些政府机构的所在地,从这一点上看,寺庙与政治似乎有着潜在的联系。佛教从踏足青藏高原的第一天起就具备了政治背景,是赞普松赞干布想引入吐蕃的先进文化,也是大唐王朝意欲控制吐蕃的一种精神手段。虽然有多位统治者支持佛教,并将诸多的高僧大德纳入自己的智囊团队,但佛教和僧人对于政治还只是参与其中却未起到主导的影响作用。公元1261年,萨迦大师八思巴以“帝师”的身份统领西藏的政教事务,萨迦派成为了西藏政权的统治核心,八思巴在萨迦北寺南面河对岸建萨迦南寺作为其返回西藏的住所和处理藏区政治事务的办事场所,寺庙的建筑形式有别于之前的各教派建筑,以汉地造城术为指导,修建了城墙、城壕和四角的角楼,体现了寺庙作为政治核心所需的高度防御特点。帕竹政权时期,帕木竹巴的第悉同时兼任泽当寺的主持,成为明确的政教首领,寺庙的政治特性更加确定。公元1642年,五世**以其在驻锡寺哲蚌寺中的居所甘丹颇章为名,建立“甘丹颇章政权”,标示着格鲁派正式参与西藏的政治活动,此政权一直延续到西藏和平解放。随着政教合一体制的深化,寺庙在政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常态化,寺庙政治职能发展到了极致,甚至于很多寺庙的修建都是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

始建于吐蕃时期的大昭寺数千年以来一直是西藏佛教的代表寺庙,也是藏族人民所共同敬仰的圣地。公元1751年,清政府正式授权七世**喇嘛掌管西藏地方,并在西藏建立了由“三俗一僧”组成的噶厦政府(噶厦政府是由四名被称为噶伦的官员统领管辖的地方政府机构,四噶伦中有一名为僧人,由**喇嘛推荐),噶厦政府成立以后将办公地设在了大昭寺。并以尺尊公主主持修建的“神变祖拉康”为中心,对大昭寺进行了外围的扩建和改建。选择大昭寺作为政府机构所在地,一方面是认可了宗教在地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承认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体制;另一方面也是依托寺庙在西藏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力,有利于巩固政治统治。大昭寺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体现了宗教主导下的寺庙政治职能的强化。

清政府在处理蒙藏事务上的宗旨是“兴黄教,所以安蒙古”,蒙古作为清皇室的铁杆盟友,被认为是清王朝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蒙古人自三世**喇嘛时起就已经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宗教的稳定能带来政治的和谐,是以清政府在西藏及内地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公元1757年,七世**圆寂,乾隆皇帝为了稳定西藏的政教事务,任命第穆呼图克图在新**没有找寻到并未满18岁前暂代其行使政教大权,摄政**制度由此确立。担任摄政**的主要出自以下五支**体系:第穆呼图克图、策默林**、热振呼图克图、济隆呼图克图和达拉呼图克图。前四位**均在拉萨修建了供自己日常居住和办公会客的驻锡寺庙,就是俗称的“拉萨四大林”――丹杰林、策默林、功德林和惜德林。摄政**制度的设置一方面稳固了西藏的政教事务,另一方面“为藏内大臣耳目,是**喇嘛不至擅权自恣。”这些寺庙的存在不仅是为摄政**提供在拉萨的住所,更是为了达到牵制**势力的政治意义。清政府在赐予**喇嘛管理西藏事务的同时,将后藏的拉孜、昂仁和彭错林三个宗划归**管辖;将藏区进行划分,分别划归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省,并在当地扶植地方性的藏传佛教僧团。例如外蒙古地方的最高宗教首领是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甘青、内蒙古和京城地方则是由章嘉呼图克图统领,而昌都地区是帕巴拉**等。这些势力僧团的存在不仅从宗教上也从政治上影响和牵制**喇嘛在藏区的势力。寺庙所具有的政治特性也随之扩散并更具有广泛性。此外,清朝的历位帝王在京城和皇家圣地也修建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寺庙,如承德避暑山庄外的**行宫和**行宫。**行宫仿扎什伦布寺修建,**行宫仿布达拉宫修建,虽名为行宫,但仍是寺庙的格局和使用功能。这些皇家宗教建筑的修建必然会贴上政治的标签,寺庙的政治职能显现无疑。

三、社会职能

意大利著名的藏学家图齐先生在《西藏宗教之旅》一书中就曾指出吐蕃时期的寺庙已然具备了宗教组织的性质,并作为“崇拜地点、教育机构和译经中心”,例如桑耶寺及其属寺青浦寺就是“寺院学校和修法院”,肩负着“对新皈依者们的教育和从事研究经文的任务”。进入藏传佛教发展的后弘期,四大教派兴起,僧人地位的提高,教育发展在寺庙中延续,但是由于教派授教方式的差别,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如宁玛派和噶举派的教法延续还是依靠师徒和父子间的口授。公元11世纪,阿底峡大师写作《菩提道灯论》,强调显宗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学习佛经的程序,为寺庙教育的系统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阿底峡大师的弟子仲敦巴创建噶当派,继承了老师的佛学理念并予以发扬。公元13-15世纪是各教派都参与政权竞争的混乱时期,噶当派却始终坚持教法的学习而远离政治斗争。宗喀巴大师创建格鲁派,继承了噶当派的教义和学习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发扬和完善,确立了寺庙教育的形式、制度、内容和方法,并最终构建了藏传佛教寺庙教育的完整体系。

佛教最初传入西藏的时候只是在贵族王公间流传,传播不具有普遍性;经过朗达玛灭佛后重新传回西藏的佛教更加重视在民间的普法活动,而帮助僧侣树立威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切实帮助劳苦大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知识文化的掌握者,佛教徒们开始将天文、历算、医药、乐律等知识充实到佛教经文中,发展了具有佛教背景的藏族文化。藏族文化主要有“五明”,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等,医方明――医学和药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各地不同规模的寺庙,就是藏族社会各等级的“学校”。西藏的大型寺院就等同于教育系统里的大学,除了教授佛法之外,也教授其他的文化与技能,例如在拉卜楞寺时轮学院和医药学院学习的僧人,在学习经文同时也要学习研究天文历算和医药。由于僧人掌握了社会的大量财富和知识文化,在西藏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藏族社会的读书人,要想积极用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走学经从教这条道路,因此出生贫苦的人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可以步入上层社会。这样,在封建等级制度层层禁锢的令人窒息的社会力,藏传佛教敞开了一个窗口,它既使人们通过佛教教义充满着对彼岸幸福生活的憧憬,又能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高级僧侣优裕生活的追求。”寺庙招收学僧并没有明确的身份等条件限制,对于家境贫苦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入寺为僧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寺庙能招徕更多的僧众,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底层的人民创造了希望,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藏传佛教寺庙中有一类被称为“嘎巴”,是分布在村落或藏民聚集地的小型寺庙,通常是附近的“贡巴”级寺庙设置在村落中的办事机构,寺庙里的供奉物很少,仅有若干名僧侣,这些僧侣并不是精通佛法的高僧大德,多为经过寺庙培训的掌握简单符咒的咒师,就近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宗教或是世俗事务,如出生祈福、减灾、法事超度甚至是村民纠纷。

四、结语

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西藏寺庙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宗教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当宗教和政治从体制上合而为一的时候,寺庙就不再单纯地扮演着宗教活动场所的角色,赋加的政治职能改变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改造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强化了寺庙在西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诞生时的祈福,到死亡后的超度以及最后天葬,藏族人的一生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虽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已经结束,但是藏传佛教已经与藏族文化深深融合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寺庙成了最常和藏族人打交道的公共场所,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这种社会职能的影响将会随着藏文化的传承继续延续。

参考文献

[1] 西藏简史编写委员会编著.藏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2] 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 谢佐,何波著.藏族古代教育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 戴发望.后弘期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J].中国藏学,2006(03).[5] [意]图齐著,耿?N译.西藏宗教之旅[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藏前弘期佛教建筑研究”(项目编号:51308003)。

作者简介:牛婷婷(1982-),女,安徽巢湖人,博士,安徽建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

第二篇: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2005-08-29

中国网 | 时间: 2005-08-29 | 文章来源: 网上独家

寺庙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寺庙,我们可以窥见到上千年来西藏浩瀚的典籍、辉煌的建筑,非凡的艺术成就和炯异的传统教育。大凡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贤哲俊杰以及巧工能匠均几乎无一不是出自寺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学者仍然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其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弱化,但现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存在;其经济功能有所示弱可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可发挥的市场空间”。故,如果抛开寺庙,我们对西藏历史、文化、社会的全面理解则无从谈起。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旧体制的解体和新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宗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宗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宗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宗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一、第二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喇嘛。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喇嘛及**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释迦牟尼殿供释迦牟尼佛,弥勒殿供弥勒佛,宗喀巴殿供宗喀巴佛。外有文珠菩萨,为释迦牟尼左助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助侍普贤并称。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观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音,为表示大慈大悲之心,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另有许多护法神。藏传佛教寺庙的法器极其繁杂,大致可分礼敬用器、称赞用器、供养用器、持验用器、护摩用器和劝导用器六种。

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宗派之别及寺庙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西藏的寺庙中,最主要的法事活动,是每年藏历1月3日━━25日的传召大会,规模宏大,内容繁多,影响很大,是西藏寺庙法会与节日之首。藏语称为“莫朗钦茂”。2月15日为传召小会。2月30日是“赛宝会”,届时各寺僧及贵族、官员等,手持各种宝贝珍玩在布达拉宫前展示表演,最后从小昭寺返回大昭寺。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与圆寂。6月15日至7月30日为哲蚌寺雪顿节,7月8日哲蚌寺还有“龙崩节”,允许广大僧俗群众前来大经堂朝拜第三、四世**喇嘛的灵塔。10月25日燃灯节,纪念宗喀巴成道。12月29日驱鬼节,各寺举行跳神活动,以布达拉宫最为盛大,以祈来年丰顺。

西藏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西藏各大寺庙还保存着大量的经书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西藏寺庙历史悠久,历尽桑沧,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等以及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都对寺庙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对西藏寺庙的保护工作。国家先后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庙列为全国或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维修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重点文物建筑,修复了寺庙里的壁画、雕塑,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现在西藏共有1400多座寺庙,各个宗派的重要节日均已恢复。(班班多杰)

作者简介: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

第三篇:人力资源的特点及职能

1.能级对应原则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2.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4.内部为主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1.人岗关系型

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2.移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3.流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配置模型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人岗关系型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移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流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结合以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三种形式,要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岗位关系为基础,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可遵循以下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这个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步骤与成分:

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目标只能通过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任何组织或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人力规划更多的是对企业所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的一种预测,至于具体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存在空缺,则需由各部门主管提出职位空缺与申请,并由人力资源部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批,如果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或是形式上设立这个审查而实质上根本不起作用,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的人口膨胀。因此,严格的职位申请与审批是有效的人力规划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基础。

工作分析

确定了所需招聘人员的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职位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临时来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好,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看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人才测评

有了工作分析后,我们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要求,于是,我们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求职者所进行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可让我们了解他(她)是否能胜任某一职位。从而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招聘与合理配置

进行了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后,就要对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与岗位匹配。实际上,个人与岗位匹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要匹配;二是工作的报酬与个人的动力要匹配。可以这样讲,招聘和配备职员的所有活动,都是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匹配,而且不能偏颇,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举例来说,有一家企业想招聘一名研究开发部经理,强调应聘者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才干和经验。应聘者当中也的确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实现个人——岗位匹配呢?不一定。如果招聘企业给这个职位定的报酬标准与应聘者的期望有差距,个人——岗位匹配照样无法实现。

动态优化与配置

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

因此,领导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下属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产出

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将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出勤率等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HR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是各大模块是不可分割的,就象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HR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到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保持良性运作,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1)、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机构的设置,2、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4、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5、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组织内部评估

3、组织发展与变革;

4、计划组织职业发展;

5、比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6、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

7、工作中的绩效因素

8、员工授权与监管)

(2)、招聘与配置:

1、招聘需求分析,2、工作分析和胜任能力分析,3、招聘程序和策略、4、招聘渠道分析与选择,5、招聘实施,6、特殊政策与应变方案,7、离职面谈,8、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3)、培训和开发

1、理论学习,2、项目评估,3、调查与评估,4、培训与发展,5、需求评估与培训,6、培训建议的构成,7、培训、发展与员工教育,8、培训的设计、系统方法,9、开发管理与企业领导;开发自己和他人,10、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与管理惯例。

(4)、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考评阶段,4、总结阶段,5、应用开发阶段,6、绩效管理的面谈,7、绩效改进的方法,8、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9、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5)、薪资福利管理:(补偿、激励和收益)

1、薪酬,2、构建全面的薪酬体系(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计划、薪酬结构、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调整、人工成本核算),3、福利和其它薪酬问题(福利保险管理、企业福利项目的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

4、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

(6)、劳动关系:

1、就业法,2、劳动关系和社会,3、行业关系和社会,4、劳资谈判,5、工会化和劳资谈判(安全、保安和健康、安全和健康项目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促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管理执业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

1、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令以及环境,3、人力资源规划,4、工作分析,5、人员招聘

6、培训和发展员工

7、员工绩效评估

8、提高生产力方案。

各模块的职能和联系

招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能,一是作为输血的源头,招聘力度大,可以持续不断的供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二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和效能的关口,招到好的人,培训可以少投入,少花时间,甚至他可以作为母体来培训影响其他人,考核方面会减少博弈成本,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薪酬方面会有高性价比的收效,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也会有较大改善。找到有才能的人,可以减少企业研发、技术投入,可以使企业快速扩张和复制,从容切入从未涉足的行业。三是可以成为企业内外人力资源的渗析调节器。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人才密度低,就要引进人才,使内外平衡;如果人员庸庸碌碌,就要引进鲇鱼,如果企业人才缺乏竞争,一支独大,就要引进制衡者。

培训的功能一是造血,提升人员的能力、知识、态度,使其成为人才资源;二是造机器,教授新的流程及其知识、技术,造就技术、管理的机器;三是造人,即改造人,这是从个体而言,个人的提升、职业发展需要教育培训来配合,个体的改造也使其获得成就感。培训做的好,可以省去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费用,降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费用,增强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运营成本。反过来说,受薪资或地域条件限制,招的人素质低,可以培训提升。考核跟培训有关系吗?如果企业人员素质提高,职业化规范化程度强,还用得上对那些低级指标进行考核吗?就像海尔最初要求员工不能随地小便一样。后来肯定脱离了这个层次,可以说培训对考核亦有所贡献,减少了考核成本。这就是像有句话说:你办事,我放心。

考核是另一重要环节。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办?需要度量、校正、奖惩。考核表面上是立规矩、看结果、行奖惩。其实这些都是过程,目的是改善优化绩效。考核到了绩效好的人,可以总结模型,招聘和培训的要点和原则就出来了;考核找出了问题所在,招聘可以避免此类人员,培训的需求也因此出现了。当然最直接的是兑现奖惩,责权利匹配,充分调动积极性。

薪酬管理是事关公平和激励的基础,也是影响企业流失率的重要因素,薪酬要兼顾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薪酬低了,招聘力度再大,人员留不住。薪酬高了,也会形成官僚和门槛,人人都不愿做有责任的事情,怕丢饭碗,而且会武大郎开店,设立诸多条件,尽力排斥外来人员。薪酬也对绩效管理有影响,兑现力度大了,是有刺激性,但是会引导员工短视,盯住眼前指标,使长远绩效偏离。需要长、中、短期激励合理搭配,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第四篇:西藏寺庙经济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

摘要:寺庙经济研究是藏学研究的重点。文章通过对西藏寺庙经济历史、现状的研究,探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深刻分析了寺庙经济活动,总结出了寺庙经济活动的生产型、流通型、消费型、传统型、综合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和内接济的消费、内接济外辐射、内富裕外贫困三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寺庙经济所具有的两重性社会作用。强调寺庙经济要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寺庙之间的关系、引导与自行发展关系、寺庙富裕与农牧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西藏寺庙经济是以寺庙为主体,以僧尼为核心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它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寺庙僧尼的经济生活水平和藏传佛教自身的兴衰,同时也关系到信教群众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寺庙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调查和研究西藏寺庙经济的状况、社会作用和如何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正确指导寺庙经济的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调查整理与思考,现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认识,敬请指正。

一、旧西藏寺庙是三大领主之一,延缓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说到寺庙经济,人们会自然想到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寺庙作为三大领主之一,在政治、行政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藏政治现象中最不寻常的是它的双重体系:每个俗官都有一个相应的僧官”,**喇嘛是三大领主的总代表,噶厦政府中的首席噶伦和各基巧的首席长官也都明确规定必须由僧官担任,每年春季举行法事活动时,拉萨市政直接受哲蚌寺喇嘛的管辖,宗教集团实际上控制了西藏社会。西藏的大寺庙都有自己的武装,在历史上经常卷入到权力斗争中去。许多世纪以来,教育也主要是寺庙承担的,在西藏宗教气氛强烈,似乎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围绕宗教而展开的。1952年,拉萨城镇人口为3.7万人,其中1.6万人是喇嘛。“寺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其拥有的绝对人数之多,在藏民中所占比例之高,世所罕见。”寺庙在经济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其影响面涉及到农、牧、商、贷等诸多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前,实有耕地约300万藏克(1克相当于1亩),寺庙占有39.5%。西藏寺院拥有牲畜最多,约为总数的40-50%。1959年拉萨三大寺(哲蚌、色拉、甘丹)共占有土地18435英亩,11万头牲畜和4万多农奴。一般情况下,寺庙所属的农奴要把收成的70%以上交给寺庙。寺庙不仅拥有庄园、牧场、农奴和手工业作坊,还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寺庙参与贸易活动的程度可以从它们囤积货物的情况反映出来。如1959年定日县协格尔寺囤积的茶叶,足够该寺消费90年,这些茶叶实际上是该寺为其贸易活动而囤积的货品。放债和高利贷是寺庙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寺庙债务约占西藏放债总和的80%。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喇嘛自己的放债机构放债藏银303.9万两,年息10%。哲蚌寺放出高利贷粮食累达1亿6千万斤,银元1亿多元,债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寺庙放债的利率,“借钱一般在30%;借粮的年息是‘借四克还五克’(25%)”。寺庙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息为30—50,小额的高达100—150%”。虽然寺庙收入很多,但各寺庙提供给普通喇嘛的食物等却是十分有限的。由于寺庙的喇嘛们经常从进香者那里得到大量布施,普通喇嘛实际上靠布施生活。如哲蚌寺一年的布施收入为藏银6200秤(1秤50两),粮食1100克(1克=28市斤)和酥油59500聂嘎(1聂嘎4市斤)。这些布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奴和牧民,当他们将自己劳动收获的大部分付给农奴主、政府之后,再将一部分产品贡献给寺庙,所剩下的连维持生存都极为困难,更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金。宗教活动开支浩大,入不敷出,不足部分由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补足。1795年呈报清廷的报告说:“布达拉宫每年除收实物外,各项收入折合银两约127000两,但每年支出为143600两,仅正月和二月念经办法事就需7900两,不足部分都由清廷补足。”扎什伦布寺每年收入“实物(本色)折色约合银66900两,计每年用度需74600余两。”贝尔援引《1917年西藏噶厦政府财务报告分析西藏的收入和支出》说:是年噶厦政府收入为72万英镑,布达拉宫收入为80万英镑,噶厦政府又从自身收入中拿出 27.4万英镑给布达拉宫。政府拿出收入(税收、放债和拥有庄园和牲畜等)的一部分给寺庙,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基层行政。“一般估计,各宗(相当于县)政府送交寺庙作为宗教费用的实物,要占全宗全年收入的50—60%。”可以说寺庙既从自己的领地上征收财物,又从政府和朝香者那里聚敛了大量的财物,是西藏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和最大消费者,寺庙的宗教活动耗费了西藏有限物质财富的主要部分。在西藏不仅寺庙在从事宗教活动,行政机构最关注的也是宗教活动,寺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寺庙的消费而进行的。这种寺庙经济与庄园农奴制度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紧密结合,构成了西藏以宗教集团为核心的不可分割的“噶厦、贵族、寺庙”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加上多如牛毛的乌拉差役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寺庙经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地影响着西藏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轨迹,延缓了西藏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步伐。

第五篇:直线制职能制的特点

直线制职能制的特点

直线制职能制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工管理部门的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

下载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西藏寺庙的职能特点(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和特点

    一、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即党务工作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其基本原则有:党性原则、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监督原则和法制原则等。这些原则反映和体现了党务......

    寺庙管理制度

    芦花镇寺庙管理制度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民宗、文物、园林、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指导。 2.寺庙在政府宗教事......

    浅析寺庙文化

    浅析寺庙文化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回首两千多年的历史,世间沧桑的岁月从指间滑过。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那里是艺术的殿堂,是人......

    寺庙观后感

    游龙华寺有感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

    寺庙怎么审计?

    寺庙怎么审计? 【猫大叔的回答(138票)】: 谢楠爷腰,新年第一答呀! 一直以来叔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审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寺庙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以上规则同样......

    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

    寺庙工作汇报材料

    加强管理 促进规范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县寺院管理工作作一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基本情况 xx 二、主......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