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督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监督
一.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
(一)检查内容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1、输血科设立
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储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实施的执行。2.、房屋
输血科(血库)房屋位置远离污染源、环境清净、采光明亮、空气流通、水电气供应、并具畅通的通讯设施。房屋使用面积应能满足其任务和功能的需要;结构布局适应技术操作和满足卫生要求;一般来讲,功能区分为配血室、实验室、储血室和其他用房。输血科(血库)的实验室建筑与设施符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2、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应当完好,定期维护、保养和校准。配备数量满足服务需要。
主要设备包括:储血专用冰箱,低温冰柜,试剂和标本专用冰箱,配血用台式离心机,血小板保存箱(需要时),专用运血箱,普通光学显微镜,温度计,移液器、备用电源,空调,电话,电脑等。
4、工作人员
人员配备数量满足工作要求。负责血液收领、发放人员应为医务人员,从事输血相关检验的人员应当具备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工作人员每年一次健康体检。
5、制度
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本机构实际制定临床用血管理相关制度及人员职责。如血液出入库管理制度,血液保存发放,输注和报废制度,输血前病人血液标本采集,送检和接收登记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临床用血审批,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输血科(血库)主任岗位职责,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
(二)检查方法
1、查看医疗机构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正式文件;机构科室设置及负责人任命文件: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开展临床用血检查和用血指导的记录。
2、现场查看输血科(血库)房屋功能布局是否符合要求。
3、查验仪器设备配备是否齐全,储血冰箱,试剂和标本冰箱是否专用,温度计是否校准;查看有无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抽查标识正常的设备,核实运转是否正常。
4、查阅输血科(血库)在岗工作人员职称证,毕业证等。
5、查看医院制度文件,看输血科相关制度,职责是否健全,抽问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工作人员相关职责的知晓情况;查看医院质量检查记录中有无输血相关制度落实情况检查记录
(三)违法行为处理
医疗机构使用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输血科专业技术工作的,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血液出入库,储存
1(一)检查内容
1、血液领发
输血科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收领、发放。
输血科到血站(储血点)取血的应使用取血专用设备,并建立血液运输记录。
2、入库管理
(1)入库验收并建立登记,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
(2)血液来源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血站供给;不得非法自采自供;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应急采血必须符合相应要求(详见自体输血和应急输血部分)。
3、血液储存
(1)储血区环境:符合卫生学要求,建议储血室与实验区分开。
临床科室不得自行储存血液。
(2)储血冰箱:储血使用专用冰箱;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不同血型血液、血液成分应分别储存于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标识;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3。
(3)常见血液品种保存温度和期限:
浓缩红细胞(CRC)4± 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红细胞悬液(CRCS)4 ±2℃(同CRC)。
洗涤红细胞(WRC)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22±2℃24小时(普通袋)或(轻振荡)5天(专用袋制备)。
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同pc-2/pc-1/)。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一年。普通冰冻血浆(FP)-20℃以下四年。冷沉淀(Cryo)-20℃以下一年。全血4 ±2℃(同CRC)。4.出库管理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领血单(卡)用血,输血科应检查领血单(卡)项目。
(2)用血申请手续完善,申请输血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事后补办手续。
(3)建立血液出库登记,取、发血双方共同核对相关内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诊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实验结果,血的外观)并双签字。
不合格血液不得出库。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除承担储血点工作的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外,无偿献血的血液发往本单位临床使用,不得私自外供其他机构。
(二)检查方法
1.在输血科(血库)查看出入库登记上签名的输血科领发血人员资质是否为医务人员,临床科室取血人员资质是否为医务人员。
2、在输血科(血库)查看入库登记,查验相关登记验收项目是否齐全;查验医疗机构取血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温度计及血液运输记录;抽查储血冰箱内储存血液,看血袋上标签标识是否合格,有无过期血液。
比对医疗机构血液入库登记和血站出库单是否一致。
若有自体输血查看输血科有无相关登记,自体输血病人的病历中有无相关记录。
在临床科室或病案室随机抽查输血病历,查看血液来源,使用脐带血的需查阅科研项目审批相关文件。
3、在临床科室抽查输血较多的患者病历查看用血量及血型,对比输血科出库记录看是否一致;抽查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的申请单,看用血审批手续是否完善;在输血科查验出库登记,看项目是否齐全;抽查输血申请单,查验用血审批是否有主治医师签字;已发血,是否有取血卡,项目是否齐全,取血人是否为医护人员;比对发血记录,配血记录,检查发出的血液有无差错;查看有无不合格血液处理记录;随机询问血液有无发出后退回现象;抽查临床科室冰箱,看有无血袋,4、查院感监测报告,看储血环境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要求;冰箱内空气月培养报告(无霉菌生长或培养菌(99mm)细菌生长菌落<200cfu/立方米为合格)。查看冰箱周消毒记录。
5、在输血科(血库)查看储血冰箱内有无其他杂物,有无血型标识,抽查标识区域内血液血型是否相符,有无过期。
6、储血设备温控系统是否定期校准;自动温控系统和报警运行是否正常,出现问题原因检查及处理有无记录。
(三)违法行为处理
1、医疗机构非法采集血液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医疗机构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一条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二项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临床用血的储存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二条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4、医疗机构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伤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输血前检验、交叉配血
(一)检查内容
1、输血前检验、交叉配血室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管理要求。
2、血标本管理
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三天前的。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3、输血前检查
3(1)受血者输血前常规项目检查。
(2)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型(ABO正反定型)。
(3)受血者RhD血型检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可以除外)。(4)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5)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
(二)检查方法
1、在输血科查看血样标本接收登记本,看标本交接是否登记时间及交接人签名;抽查已发血编号核对有无相应血样,受血者血标本,是否按规定保存。
2、抽查病历中检验报关单,核实受血者常规检查项目是否齐全,抽查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接收多次输血者病历及输血前申请单,查看有无抗体筛查试验记录。在输血科抽查合血登记本,查看ABO血型/反定型结果和Rh(D)血型检测记录,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3、在输血科查看试剂,是否有开展相关检测项目的试剂,试剂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存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过期试剂。
(三)违法行为处理
1、临床用血的储存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二条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壹万元以下的罚款。
2、医疗机构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血液输注
(一)检查内容
1、输血核对
(1)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外观等;输血时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进行床旁再次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生政发【2010】11号)要求,术中输血应对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由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确认。
2、输血过程处理
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输血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每月统计报医务科;手术室内的自身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应有输血科(血库)参加制度治疗方案并与经治医师负责实施和监护。
3、病历中输血相关文书
(1)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是指输血前,经治医师向患者告知输血的相关情况,并由患者签署是否同意输血的医学文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案号、诊断、输血指证、拟输血成份、输血前有关检查结果、输血风险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患者签署意见并签名、医师签名并填写日期。(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
(2)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病历中应有输血科出具的交叉配血结果报告单,显示内容为受血者与献血者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3)输血情况的相关记录。输血情况应详细记入病历。
4、用后血袋处理
由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1天后处理。
(二)检查方法
1、抽查输血病历执行医嘱及输血记录有无俩人签名,输血情况是否在病程记录或护理记录中体现。术中输血病历手术安全核查记录中有无输血三人核对签名。
2、抽查病历中若患者有不良反应的是否有处理记录,输血科是否有相应记录及不良反应回报单;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输血记录有无输血科人员签名。
3、查输血病历中有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交叉输血报告单)、患者输血前检验报告。
4、看输血科血袋回收和处理记录。
(三)违法行为处理
医疗机构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自体输血和应急输血
(一)检查内容
1、贮存式自身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自身输血条件。行择期手术的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检测符合要求,经签字同意,可以进行贮存式自身输血。血红蛋白<100g/L及有细菌感染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心脏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不宜采集自身血。
(2)血液采集。输血科在患者手术3天前完成血液采集,每次采血量不超过500ml,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3)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4)建立县级相应登记记录。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由麻醉师在术中完成。具备术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监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等的监护条件。
3、回收式自身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虑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一般由麻醉师在术中完成。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4、医疗机构应急用血临时采集血液
(1)必须符合如下条件:边远地区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危及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
(2)按规定报告。临床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二)检查方法
1、查看病历中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有无记载自体输血;重点查看贮存式自体输血情况,核对输血科采血登记、患者知情签字表和患者病历,看所采所血液是否用于患者本人,采集量及间隔是否符合要求,看血红蛋白等检测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2、在输血科现场查看有无自体采血的相关设备、耗材。询问了解自体血采集情况。
3、对开展急性等容性输血和自身输血的病历,查看手术室相关设备功能是否满足开展工作需求。
4、在医疗机构收费室查看病人输血收费情况,追踪病人血液来源。若开展了应急采血,看是否满足应急采血条件,采血后有无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相关资料。
(三)违法行为处理
1、医疗机构采集患者血液用于非患者本人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不符合应急采血要求开展血液采集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
1、某医疗机构擅自采集血液用于临床案
2004年5月15日,某卫生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某医院检验科2003年血液检验登记本上有自采血记录,经进一步调查核实,2003年4月8月,某市卫生局在该医院设立中心血站贮血库,负责供应本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但是,该医院在2003年4月8月至2003年7月15月期间,私自采血用于临床,共采集血液32400ml,计98人次。该院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第一项的规定,该市卫生局对该院非法采集血液行为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人民币2800元,同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2、某医院临床用血储存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案
2004年4月,某省卫生监督机构对某医院进行日常监督时发现,该医院用血血库将临床检验用试剂、血标本和全血混放于同一冰箱内,卫生监督员当即下达责令整改的卫生监督意见书。同年5月,监督员再次对这家医院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医院检验科在标有“冰柜1贮血浆专用”的冰柜最底层存有包装破损的100 ml冰冻血浆两袋,制备日期为2002年10月5日,有效期为2003年10月5日;同时在此冰柜内发现有腌肉一块、用于指控的血清管数个,冰柜上层储存有新鲜冰冻血浆,下面放有留样血清管2000余个。经进一步调查取证,认定该院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二条“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十条“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规定,卫生行政机 关给予该院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一万元。
第二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85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部长陈竺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 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并根据自身功能、任务、规模,配备与输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
不具备条件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的医疗机构,应当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用血工作。
第十一条 输血科及血库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临床用血管理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
医疗机构科研用血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核准。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
(一)血站的名称;
(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储存条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在血液发放和输血时进行核对,并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第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二十一条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
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
血站负责互助献血血液的采集、检测及用血者血液调配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因应急用血或者避免血液浪费,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医疗机构之间可以调剂血液。具体方案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
第二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保障工作,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血库与储血点。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二)所在地血站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三)具备开展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能力;
(四)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10日内将情况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的督导检查。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排名、公布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和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临床用血情况作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重要指标。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工作组的;
(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三)未建立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
(四)未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
(五)未建立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
(六)未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
(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的;
(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的血液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关于应急用血采血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1999年1月5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三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 85 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 竺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 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并根据自身功能、任务、规模,配备与输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
不具备条件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的医疗机构,应当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用血工作。
第十一条 输血科及血库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临床用血管理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
医疗机构科研用血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核准。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
(一)血站的名称;
(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储存条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在血液发放和输血时进行核对,并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第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二十一条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
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
血站负责互助献血血液的采集、检测及用血者血液调配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因应急用血或者避免血液浪费,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医疗机构之间可以调剂血液。具体方案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
第二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保障工作,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血库与储血点。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二)所在地血站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三)具备开展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能力;
(四)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10日内将情况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的督导检查。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排名、公布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和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临床用血情况作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重要指标。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工作组的;
(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三)未建立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
(四)未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
(五)未建立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
(六)未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
(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的;
(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的血液的,由县级以 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关于应急用血采血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1999年1月5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四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免费)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85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陈 竺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五条
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九条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用血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并根据自身功能、任务、规模,配备与输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
不具备条件设置输血科或者血库的医疗机构,应当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临床用血工作。第十一条
输血科及血库的主要职责是:
(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
(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
(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
(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临床用血管理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医疗机构科研用血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核准。
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
血袋标签核对的主要内容是:
(一)血站的名称;
(二)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
(三)血液品种;
(四)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
(五)有效期及时间;
(六)储存条件。
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在血液发放和输血时进行核对,并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
第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 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 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二十一条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节约用血的新型医疗技术。
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血站负责互助献血血液的采集、检测及用血者血液调配等工作。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订临床用血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大量伤员和特殊病例、稀缺血型等应急用血的供应和安全。
因应急用血或者避免血液浪费,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医疗机构之间可以调剂血液。具体方案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
第二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边远地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保障工作,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血库与储血点。
医疗机构应当制订应急用血工作预案。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二)所在地血站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三)具备开展交叉配血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能力;
(四)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10日内将情况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禁止将用血量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的督导检查。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定期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评价。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临床合理用血情况排名、公布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和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行排名,将排名情况向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公布,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将临床用血情况作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重要指标。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工作组的;
(二)未拟定临床用血计划或者一年内未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的;
(三)未建立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的;
(四)未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
(五)未建立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的;
(六)未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的;
(七)将经济收入作为对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的;
(八)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使用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的血液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关于应急用血采血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本法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患者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第四十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临床用血管理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卫生部于1999年1月5日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利用血液资源,推进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以保障医疗安全和救治患者为目的,对临床用血全过程进行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开展临床用血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第一责任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不合理用血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七条
卫生部成立国家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协助制订临床用血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指导全国临床用血工作,协助组织业务培训。
(三)对全国临床用血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参与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五)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第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
(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临床用血工作,协助组织业务培训。
(三)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临床用血现状进行分析和评 价。
(四)参与本行政区域内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
(五)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第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应当包括医疗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医院感染、药学等专业的专家。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据临床用血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等,并监督实施。
(二)监测、分析和评估本机构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情况。
(三)调查分析临床用血安全事件,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指导开展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
(五)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明确有关科室、人员责任,并监督实施。
第十条
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功能、任务、规模,配备与输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
第十一条
三级综合医院应当设立输血科,输血科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有效运行。
(二)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保证检测质量。
(五)参与疑难输血病例的会诊,配合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
(六)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开展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置换等相关技术。
第十二条
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立血库,血库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输血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
(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
(四)负责输血相容性检测,保证检测质量。第十三条
其它医疗机构可根据医疗服务需求设置输血科或血库,或者安排专人负责临床用血工作,工作职责同上。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与血站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三章 临床用血管理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拟订临床用血计划,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使用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的血液。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包括血液预订、接收核对、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内容,并保证血液贮存、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一次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0个单位的,由患者所在科室组织讨论,科室主任签字,经输血科(血库)审核,报医务部门批准。急诊抢救用血除外。
同一患者24小时累计用血超过10个单位且超过备血量的,由输血科(血库)报医务部门备案,并由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进行用血后评价。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医师应当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二条
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其代理人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实施输血治疗。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血液保护技术,建立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并将实施效果纳入科室考核指标。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输血科(血库)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用血信息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血液信息的可追溯性。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紧急输血管理制度,包括配合性输血、紧急大量输血、非同型输血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因应急用血需要临时采集血液的,必须符合以下情况:
(一)医疗机构地处偏远地区,不能及时获得血站提供的血液。
(二)危及患者生命,没有其他替代治疗措施,急需输血的。
(三)具备交叉配血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能 力。
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其它临床用血相关医学文书至少保存10年。
临床用血的医学文书种类和格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将输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项目。对新入院医务人员应当进行岗前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将输血科医务人员纳入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计划。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个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十一条
因紧急情况用血或为避免血液浪费,在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下,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医疗机构之间可以相互调剂血液。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负责对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指导、评估与督导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单位或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时,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违反有关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定义:
临床用血是指血站提供的全血、血液成分和特殊血液成分,及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等技术活动时所采集的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液及血液成分。
配合性输血是指供受血双方ABO血型相同时交叉配血相合或不相合情况下的输血原则。
非同型输血是指在紧急情况下,O型供血者血液给非O 型受血者使用的输血原则,或ABO血型相同,Rh阴性受血者接受Rh阳性血液的输血原则。
血液保护是指在治疗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或联合使用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减少失血,达到少输异体血,甚至不输异体血的目的。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年**月**日起施行。1999年1月5日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