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畲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之我见
江西畲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之我见
摘要: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有形的物质又是无形的精神载体。在我省,畲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在,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能保留一定的民族特色的还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加紧研究、保护好本省畲族服饰文化。把握畲族服饰的意蕴与创新,为我省文化产业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关键词:江西畲族 服饰文化 保护 产业发展
一、畲族的概况
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自唐以来,畲民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从广东沿福建的山岭向北、西迁徙并不断分支,适时、适地定居在浙西南、江西、安徽等地,与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现在“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在迁徙的进程中,该民族不断融入当地的文化、风俗,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汉化明显,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作为畲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的民族服饰也不例外,也在不断地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目前畲族服饰“大相同,小差异”的特点。
畲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排列居第 19 位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现有人口 70.9 万(据有关资料统计),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百余个县、市。
二、江西畲族的分布与服饰文化现状
(一)江西畲族的分布情况
我省的畲族分布在7个乡80个村500多个村民小组,近15万人,是全国畲族分布的三大省份之一。这七个畲族乡分别是上饶铅山县太
源畲族乡、上饶铅山县篁碧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和吉安市永丰县龙岗畲族乡。
(二)我省畲乡服饰文化现状
笔者在课题研究期间,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上饶铅山县太源畲族乡,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当地相关的负责人和畲族群众了解当地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1、我省畲族服饰总体特征
笔者看到在各畲族乡政府保管的畲族服饰,男、女服装以蓝或黑色为主,只是传统的苎麻或棉大都已被化纤织物所代替。女上装为大襟小袖衫,在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刺绣各种花鸟及几何纹饰,也看到了畲族妇女最具有特色的“凤凰装”与“凤冠”。畲族男子服装基本与汉族相同,男服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
2、在保护和传承上的好的做法
我省注重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通过以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基础,开发畲族乡村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各项文化和经济产业发展。
(1)设立畲族文化广场、服饰博物馆等文化类展示场所,展示畲族发展历史、风俗信仰、服饰及歌舞、特色产品等。如鹰潭市贵溪县樟坪畲族乡。
(2)突出畲族资源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如吉安龙冈畲族乡以“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绿色生态”发展旅游业。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能欣赏到体现畲族精彩艺术的“狗王图”和“马灯舞”,还可听到畲族的多种山歌。
(3)通过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挖掘、展示畲族文化遗产。2011年4月26日至28日,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在贵溪举办,预计
2015年4月21日至22日将在江西吉安举办江西省第二届畲族文化艺术节。
这些推广畲族民族风情的做法为保护我省的畲族服饰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3、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畲族由于历史上的迁徙与汉族交错杂居,没有形成大块聚居区域,而在长期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畲族服饰面临被同化而湮没。笔者在畲族乡看不到身穿畲族服饰的畲民。
(2)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坚实耐磨、保暖为主的传统民族服饰不被新一代畲民们所接受,对他们的经济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
(3)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畲民们对于畲族概念越来越淡薄,民族意识一代代淡化,缺少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笔者也了解到如今的畲民家中已没有了本民族服装,在重大畲族活动里,参与者所穿的畲族服饰也由乡政府统一安排穿戴。
(4)如今的青少年一代,他们触摸不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无法领会畲族的精神内涵,没有传承畲族服饰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现江西畲族服饰中植物染、手工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已然缺失,已成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拙朴气息荡然无存。
三、我省畲族服饰文化保护、发展与应用对策
(一)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
1、以保护畲族文化为基础。挖掘文化内涵,开展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全方位、深层次调查研究畲族文化特色内涵。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研究江西畲族与汉族文化、赣鄱客家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畲族文化,对本省畲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2、发扬畲族民俗文化,形成鲜明的畲族文化理念。扩大畲族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让畲民对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3、建立传承机制。制定传承计划,使刺绣、染织等手工工艺得以传承。广泛在青少年中进行畲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育与传播,让年轻一代们形成对畲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促进畲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
针对本省畲族民族服饰的现状,如何将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现代服饰元素融合到畲族服饰之中,使畲族人民能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穿、爱穿、喜欢穿,使畲乡具有真正的民族风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畲族聚居的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关系到我省畲族服饰存亡的客观现实,对畲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细仔的调查研究,制订创新、发展规划,落实行动。
2、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技术研究的力量,加快科技创新研究的步伐。将畲族服饰元素融合到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美感的现代服饰之中,组织专门的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3、借助于传统的畲族节日(如“三月三”),开展各项与畲族服饰相关的活动,如举办江西畲族服饰设计大奖赛、畲族服饰时尚表现赛等等,以达到展示畲族服饰风采、实现畲族服饰与当今流行服饰融合、传承的目的。
(三)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的应用对策
1、历史上的江西畲族服饰产业
据史料记载,畲族人民是开发江西山区的劲旅之一。他们开辟畲田, 发展农业。大约在宋朝以后,又采用等高线种法,倚山坡,筑梯田。畲族人民还根据山区的特点,经营和发展各种经济作物。据说,畲族
蓝姓以植长种蓝制靛染布而得名,畲民在山区推广种蓝制靛技术,使之成为江西一大利源。赣南“种蓝制靛, 西北大贾岁一至, 泛舟而下, 州人颇食其利”。据说,畲族钟姓以擅长种苎麻织布技术而闻名,这对促进江西山区苎麻种植和加工大有好处。在赣南,“山谷园圃间多种苎”,“不论贫富无不缉麻之妇女”,其他地方也大都如此。历史上江西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夏布生产省份, 也有畲族开发苎麻种植业的一大功劳。
2、江西畲族服饰文化与现代产业应用
(1)以历史上江西畲族的传统蓝靛染布和苎麻织布技术做为特色产业,成立行业协会,制定产品监管制度,根据规范要求实行定点生产,确保产品的良性口碑,以古朴典雅的原始手工艺的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将畲族服饰中的苎麻、蓝靛染、刺绣、“凤凰”造型等民族元素用于畲乡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吸收外来的、现代的元素,使传统文化服饰流行化,大众化。也可将畲族的服饰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在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用的效果。整合畲族服饰产品产业的各项优势,形成与众不同的色彩、图案内容和表达形式,提升畲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
(3)营造畲乡氛围,打造畲族风情文化的亮点。畲族服饰产品随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畅销品,建立旅游商品集中销售展示推广中心,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将畲乡旅游商品进行展示推广,通过结合如“三月三”等畲族传统民族节日,把畲族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总之,通过研究、总结我省畲族服饰文化精髓,由政府到民众,上下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江西畲族服饰定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得到传承,取得更好的发展。弘扬江西畲族文化精神,体现江西畲族服饰文化特色,打造具有规模优势、人才优势的龙头畲族服饰产品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畲族服饰产业的范围与规模,体现畲族服饰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让其为我省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第二篇: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围绕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要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国家数字电影制造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主要包括: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生产能力,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发展的需求;推动出版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业转变,从主要依赖区域性市场向综合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转变;发行业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印刷复制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盘复制业;广告业要扩大规模,提高媒体广告的公信力;演艺业要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娱乐业要重点发展电子娱乐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型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文化会展业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四要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存在很大逆差,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普遍高于10%。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庐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
感谢XXX能给我们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本次座谈会的要求,我就庐山管理局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汇报:
庐山是海内知名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关联度、紧密性强,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底蕴在文学、宗教、建筑、教育、政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均有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是对庐山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不断提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2006年以来,我们共实施了31个文化项目,总投资近7000万元,其中已经建成29个。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我们认为:这几年是庐山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繁荣兴旺、后劲增强、实力提高的几年。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项目带动作用
以抓项目建设的力度来抓文化项目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为着力点,-1-
全面提升文化硬件水平。一是实施牯岭街立面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单体设计、中西合璧、天人相宜”规划设计理念,投资近2000万元对牯岭街进行立面改造,展示庐山中欧合璧的历史风情。二是进行美庐山庄别墅改造。挖掘老别墅资源,投资1000万元,对美庐山庄进行改造,打造成集旅游园林景观区、休闲度假区、民国文化展示区等多功能集一身的高档别墅群,展示欧式建筑文化特色。三是兴建毛泽东庐山诗词苑。把诗词苑、芦林湖、芦林一号别墅连成一体,实施大博物馆概念,变原有的纪念式诗碑园为具有纪念性的领袖主题公园。四是恢复抗战纪念碑。以纪念“七七”事变70周年为契机,修建“庐山抗战纪念碑”,并请吕正操老将军题写碑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五是开辟抗战纪念馆。投资700万元,对原民国庐山图书馆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抗战合作广场,开辟纪念馆展览区,宣扬抗战文化,去年该馆门票收入达950万元。六是系统维修白鹿洞书院。新建白鹿洞书院状元榜和状元柱,开设白鹿洞书院程朱理学展览及状元桥、左右厢房展览,并邀请刘梦溪、朱高正等文化名人举办系列讲座,做到使游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味庐山浓厚的书院文化。
二、持续提升文化品牌魅力,彰显“人文圣山”底蕴
文化产业需要发挥品牌效益,需要媒体聚焦和炒热,需要吸引社会的持续性关注。我们牢牢把握品牌带动策略,推动庐山文化品牌建设。一是制作《庐山·人文圣山》。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题名的《庐山〃人文圣山》,从2010年6月起在央视多个频道和多个地方电视台进行播出,此后,社会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荣获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国际纪录片人文节目特别奖。二是举办“中国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借鉴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的经验,自2009年起,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在庐山小住、采风、创作,最后作品结集出版,发行出售,此举既有文化的价值,又有经济的价值,推动了海内外作家相互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庐山在国内外的影响,展示了庐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三是举办“庐山诗会”系列活动。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出版社合作,于2009年11月在庐山举办“庐山诗会”系列活动。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田园诗的诞生地,以此以弘扬诗歌文化,为中国的诗歌续写辉煌。四是编印《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台历。从2009年开始,每年编印《庐山历史上的今天》台历,收集各类历史事件千余件,其中很多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历史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该台历荣获九江市党史系统2008-2010优秀成果特别奖。五是出版《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历时近四年时间收集整理,编辑完成了《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收录历代诗词16293首,作者3561人,全集分12册,有600余万字,在全国名山中独树一帜,达到了“传世价值、聚集效果、教化功能”的目标,荣获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六是协助拍摄电影《庐山恋2010》。在电影《庐山恋》上映三十年后,与电影女主角张瑜携手合作,拍摄了《庐山恋2010》,在“80后”“90后”中再次产生了“爱情名山”的影响,培育了未来众多潜在游客源。七是举办系列研讨会。相继举办了“庐山与全面抗战形成”研
讨会、北京曹雪芹学会2011年年会等高端文化峰会,挖掘展示庐山多元文化内涵,促进庐山知名度提升。
三、注重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适应现代旅游要求
文化不仅要服务人类的精神需求,也要服务经济建设,而文化产业发展则离不开文化队伍的壮大和观念的更新。一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庐山文化发展基金,聘请庐山文化顾问,加强了文化系统人才队伍的建设,配备、加强了文化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组建了庐山文化研究会及摄影、书法、美术、作家协会。二是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迈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实一步。三是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成立庐山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策划庐山文化战略品牌规划,近年来与纵横盛世(北京)国际策划有限公司签署了14项庐山文化创意发展项目。四是搭建文化旅游营销平台。组建庐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通过微博客等现代媒体工具,开展网络文化旅游营销,推动“别墅游”、“祈福游”、“书院游”等各种文化之旅活动,变文化资源为旅游资源,变文化品牌为旅游招牌。
四、依托文化与风景资源优势,打造产业特色亮点
庐山的自然文化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遗产资源,更要顺势而行,利用庐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主动地开创一批新文化亮点,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新的文化遗产。一是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利用一山藏五教的特色,做好宗教和谐文化,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五
教祈福文化园”。2011年元旦,举办首届中国(江西〃庐山)“盛世中华、五教和谐”论坛,邀请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负责人同撞“祈福大钟”,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是唯一融合五大宗教的文化圣地,已成为庐山新的旅游景点。二是开展世界名山间的文化交流。发起并举办了两届世界名山大会,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吸引五大洲13个国家24座名山参与。在两届世界名山大会期间,推出了世界名山友谊园、世界名山风采园、诗意森林之路艺术走廊等文化展示区,去年还邀请了南非、巴西、菲律宾等国的文化团体在庐山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牯岭之夜”艺术节。2011年,第三届世界名山大会移往美国胡德山举办,庐山全程参与并指导了大会会务工作。通过三届世界名山大会的召开,不仅使庐山在世界名山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而且为庐山新增了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形成了多个新的文化景点。
各位领导,庐山是江西的文化名片,是九江的形象窗口,这些年来,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与支持下,在庐山文化产业发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工作,但我们深悉远远不够,期望得到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我们将坚持以旅游转型升级为目标,充分发挥庐山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大做强庐山的文化产业,为全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福建发展十大重点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2011年12月和今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和宁德市委相继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我县也于今年3月成立了文化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屏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屏南文化发展繁荣的思路对策。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主体,休闲娱乐业、广告传媒业、旅游购物业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确立了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
路,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建设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点,推出了中国木拱廊桥、历史文化名村等一批具有屏南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培育了##旅游集团公司等一批旅游文化企业,2013年游客量达322.7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6亿元。但是,对照有关文件和国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我县文化产业除旅游业外,其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几乎为零。只有部分就业人员少、产值低、零星分布的文化产业,如电影院、网吧、电子游戏机厅、台球馆、歌舞厅、印刷复印中心、装潢广告店、图书零售与出租店、音舞书画艺术培训中心、休闲健身馆、旅行社、根艺公司等总共不上百家,从业人员约4000余人,产值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
三、上半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文化改革发展年”的部署要求,积极工作,努力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进展。
1、规划建设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年初,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工作。4月份县领导带领文化、旅游、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到泉州等地考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情况。邀请华侨大学博士来考察调研旅游文化产业,并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委托##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对我县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总体策划和规划。目前已完成概念策划,规划正在编制中。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县城东环路,规划总面积3500亩,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由县城投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园区主要突出旅游六要素和本土文化功能特色,以提升旅
游文化产业品位;现已有19余位客商提出进园建设意向,首批项目计划年底动工建设。
2、着力培育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强县是我县发展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必须紧紧围绕旅游这个重点来发展。为此,去年以来,我们一方面联系中央电视台走进@@,拍摄专题纪录片,并在央视7套播出,使##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另一方面,我们重点指导@@有限公司着手开展文化博览园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文化博览园已初具规模,现已成为我省首家酒博览园,并被授予省工业旅游示范点。博览园占地面积120亩,园区内设农耕体验馆、老酒坊、酒诗阁、原酒库、生产灌装车间、品牌文化长廊、酿造基地图片展、产品展示馆等十个馆区,充分展示了酒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发扬光酒文化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酒的认知度、美誉度,实现##酒发展的规模化、品牌化与国际化。
3、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品牌提升。积极配合省市文化部门,全力开展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通过3个月紧张细致的工作,顺利完成预备名单申报文本,并接受专家组实地考察,本月上旬又组织人员专程前往北京汇报工作,有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半年,经过认真调研,我县理清了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思路,并策划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同时还推出了12个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现已编入2014年屏南县招商服务指南,并在今年9.16举办的文化旅游节期间进行推介。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是产业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共识,仍习惯以对待文化事业的眼光来看待文化产业,没有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推进力度不强。没有用经济的办法、产业的方式来办文化,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明确,从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兴办和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从总量看,2013年,我县文化产业总值3131万元,比上年增长20.3%。与上年相比,虽然发展较快,增幅不小,但从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13年我县文化产业仅占GDP比重的1.06%。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文化产业门类不全,有的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但是发展不平衡。广告印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媒体传播等产业有所发展,但工艺美术品制造、文化出版、影视制作等相对滞后。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作为文化产业主导的核心层和外围层比例偏低,特别是核心层的比例严重偏低。2013年,我县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占比大大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人才力量明显不足。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但是长期以来,我县人才资源短缺,熟悉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方面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很少。2012年末,我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约有56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三分之一,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则更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偏
低,真正懂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更是稀缺。
第五篇:六合区2018文化产业发展
六合区2018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1、在六合区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文化产业统计名录库内企业;或者是在六合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协会(机构)。
2、申报单位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
3、申报主体、项目实施主体、专项资金使用主体须一致。同一申报主体只能申报重点项目、平台建设、创意产品、文化走出去中一个扶持项目。
4、已获得区级财政其他资金支持的项目不重复扶持。
二、扶持重点
(一)重点项目
1、扶持范围:
2017年以来“开工、竣工、落地、产出、做优”等“五个一批”文化及相关产业项目。项目聚焦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的创意生产、传播和消费,包括创意设计、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媒体融合,以及实施技术设备升级改造、数字化建设、传播渠道建设、创意设计环节分离等文化及相关产业项目。优先支持市级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
2、申报要求:
⑴项目应符合六合区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优先扶持创新性、引导性、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项目。⑵省市文化科技重点企业、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市“文化企业30强”、“金梧桐奖”获奖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
⑶申报项目自筹资金不低于70%,截止申报日项目整体进度不低于50%。
⑷基建类项目原则上不予扶持。
3、申报材料:
⑴申报企业介绍(包括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可的项目实施以来的企业审计报告、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⑵申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进度说明、项目总预算和实际已经投入到该项目的财务单据复印件、下一步资金投入明细及扶持资金使用明细等)。
⑶《南京市六合区2018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
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⑸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二)平台建设
1、扶持范围:
获得认定的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意设计与服务、公共技术与服务、产品展示与销售等平台。
2、申报要求:
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众创空间、孵化器须经过市级以上部门正式认定。⑵申报扶持的平台项目需依托园区或文化企业建立,面向全社会提供创意设计、公共技术、产品展示与销售等服务。
⑶平台建设自筹资金不低于70%,截止申报日整体进度不低于50%。
3、申报材料:
⑴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众创空间、孵化器类需提供《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市级以上部门认定证明材料、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⑵平台项目需提供申报企业和平台基本情况介绍(包括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可的项目实施以来的单位审计报告、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项目总预算和实际已经投入到该项目的财务单据复印件、下一步资金投入明细及扶持资金使用明细等)、《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创意产品
1、扶持范围:
对六合文化发展、文化品牌塑造和区域形象推广具有一定影响的影视动漫、舞台艺术、图书出版、文创及衍生品等原创文化创意产品;优先支持运用数字及互联网技术制作、出品、传播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
2、申报要求:
⑴2017年以来创作、制作、出品或研发的体现六合文化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原创产品。
⑵项目单位对创意产品的自筹资金不低于70%,截止申 报日产品进度完成须超过50%。
3、申报材料:
⑴申报企业(机构)介绍(包括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可的项目实施以来的单位审计报告、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⑵产品情况介绍(包括产品概况、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产品实施进度、项目总预算和实际已经投入到该项目的财务单据复印件、下一步资金投入明细及扶持资金使用明细等)。
⑶《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
⑷产品的社会与市场评价相关证明材料。⑸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⑹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企业培育
1、扶持范围:
2017年申报且2018年通过国家统计局审核纳入一套表统计库的文化企业;2017年以前已经纳入到国家一套表统计库且符合本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企业培育”奖励标准的文化企业。
2、申报材料:
⑴申报企业介绍(包括2016、2017企业财务报表、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⑵《专项资金申报表
(二)》(企业培育类)。⑶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⑷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五)文化走出去
1、扶持范围:
2017年以来走出去承办或参加境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展销会、交流推广活动的文化企业、文化行业协会(机构)。
2、申报要求:
承办或参加的展会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如广交会、南京文交会、深圳高交会、深圳文博会或文化及相关产业行业展销推广活动等;承办或参加的交流推广活动须对六合文化发展、区域形象推广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3、申报材料:
⑴申报企业(机构)介绍(包括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可的项目实施以来的单位审计报告、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等)。
⑵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主承办单位、项目概况、项目合同文本、项目总预算和实际已经投入到该项目的财务单据复印件及扶持资金使用明细等)。
⑶《专项资金申报表
(一)》。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⑸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申报流程
1、材料初审:申报主体提交申报材料后,街道、园区按照《南京市六合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申报指南》要求,对申报主体和申报资料进行初审。
2、项目评审:区委宣传部会同区财政局、区文广局对申报的重点项目、平台建设、创意产品、文化走出去等项目,组织第三方评估、专家评审、现场考察、部门会商复核,提 出《2018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建议书》,提请区政府审批并进行公示。
3、资金拨付:区委宣传部牵头与获得扶持的项目单位签订《南京市六合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协议》并落实资金拨付手续。截止申报日,已经完成的项目,给予全额拨款;尚未完成的项目,暂不拨付,待考核考察合格后,再行拨付资金。
4、绩效评估:区委宣传部委托专门审计机构,对项目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资助项目单位再次申请资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