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防暑降温费发放规定2015
防暑降温费发放规定
各项目公司:
关于下达的6月防暑降温费相关规定如下: 1.发放标准:
(1)生产一线员工(安全生产部管理岗位、运行、检修班组生产岗位)1500元/人;
(2)其他岗位员工(综合管理部岗位、化验、仓库保管兼过磅、司机岗位)1000元/人。
2.发放方式:
每年6月对在岗员工一次性发放。防暑降温费在福利费中列支,随发放月工资表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发放。
人力资源部 二0一五年六月十日
第二篇:关于防暑降温费发放方案
关于防暑降温费发放方案(草案)
为帮助集团公司、各分公司及各办事处员工抵御酷暑,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的工作顺利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第一条
防暑降温费发放周期为三个月(六月、七月、八月),分别于六月底、七月底、八月底进行发放。
第二条
防暑降温费发放条件:
(一)在岗正式员工;
(二)根据在岗员工当月考勤结果进行防暑降温费发放,不足一周的,按周发放,一周(含)及以上不足半月的按半月发放,半月(含)及以上的按全月发放。非正式员工自转正之日起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计算。
(三)凡长期休假人员不享受防暑降温费。第三条
发放标准具体如下:
方案一:(鼓励市场人员的角度考虑)
(一)各市场人员每月发放标准为300元现金。
(二)各技术部门、职能部门人员,每月发放标准为200元现金。
方案二:(以接触高温环境的角度考虑)
(一)符合长期在露天环境作业的人员,每月发放300元现金。(主要针对人员:测绘外业人员)
(二)符合长期在公司外部区域作业且较少在露天环境作业的人员,每月发放260元现金。(主要针对人员:全体市场人员、全体司机)
(三)符合长期在公司室内作业或较少外出作业的人员,每月发放200元现金。(主要针对人员:各技术人员、职能部门人员)
该方案与往年防暑降温费发放对比后的优点:
与考勤挂钩且按月发放可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
方案三:
方案一、二的现金发放方式全部改为发放超市购物卡,家乐福超市购物卡经沟通最多可以优惠3.5个点。优点是降低成本,缺点是员工必须携带购物卡到廊坊家乐福购买所需物品。
第三篇:防暑降温费发放标准2012
关于发放2012
劳保及防暑降温货币化费用的通知
根据公司关于劳保及防暑降温货币化发放标准的规定,特对2012发放工作通知如下。
1.货币化劳保及防暑降温费全年发放标准如下:劳保用品货币化不分岗位上半年均为6元,下半年均为20元;防暑降温费按所在岗位一次性发放,高温岗为44元,普通岗为34元。
2.凡主工作地安装空调且空调可正常运转的,停发防暑降温费(普岗为34元、高温岗为44元),只发放全年货币化劳保折款26元。
3.暑期(6月—8月)不在岗的,停发防暑降温费。当月出勤满十天者,防暑降温费可按全月标准发放.4.各单位以2012年11月底经人力资源部核准在册人数为准,于2012年12月20日前报经人力资源部、动力分厂审核后随12月份工资发放发放。
5.报表一式三份,一份报动力分厂、另二份自行留存备查。
6.如有疑问请致电82038541。
7.请各单位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动力分厂
2012.12.5.
第四篇:天津市防暑降温费发放相关文件
关于建立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及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正常调整制度的暂行办法
津政发〔2008〕17 第一条 为保障本市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与职工平均工资同步提高,做好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及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正常调整工作,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建立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制度。市劳动保障部门依据市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在每年1月31日前发布上全市职工和在岗职工的年、月、日、小时平均工资及增幅,并通过本市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市劳动保障部门依据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增幅,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测算并拟定当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二条 市劳动保障部门在每年年底前,依据市统计部门提供的当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预计数,确定下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的最低、最高标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依据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确定当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
第三条 建立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正常调整制度。实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与职工平均工资挂钩办法,以每年发布的全市职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调整相关待遇。
(一)最低工资标准,由劳动保障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参考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平均工资、就业状况等因素进行测算并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
(二)企业职工办理退休计算基本养老待遇时,按上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以职工退休时上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缴费年限计算,缴费每满1年按1%的比例发放;过渡性养老金以本人全部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1997年12月31日前缴费每满1年按1%的比例发放。
(三)企事业单位工伤职工按月享受的生活护理费,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按50%计发,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按40%计发,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按30%计发。
(四)企事业单位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五级伤残按30个月计发,六级伤残按25个月计发,七级伤残按20个月计发,八级伤残按15个月计发,九级伤残按10个月计发,十级伤残按5个月计发。
(五)企事业单位职工因工死亡的,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丧葬补助金按6个月计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按60个月计发。建立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最低标准和正常增长机制。2008年,因工死亡职工供养配偶的抚恤金每月增发68元,达不到每月591元的补齐差额;其他供养亲属的抚恤金每月
增发51元,达不到每月443元的补齐差额。以抚恤金最低发放标准为基数,今后每年按上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提高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
(六)对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和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因病、非因工死亡一次性支付的救济费,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供养1名直系亲属,按6个月计发;供养2名直系亲属,按9个月计发;供养3名或3名以上直系亲属,按12个月计发。
(七)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和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因病、非因工死亡丧葬费,以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个月计发。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死亡丧葬补助费,以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1个月计发。
(八)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防暑降温费的月标准,按上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确定,计算时四舍五入保留到角。每年6月至9月按月发放或一次性发放。
(九)企业职工中班津贴和夜班津贴,以上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中班津贴按不低于5%的比例确定计发,夜班津贴按不低于10%的比例确定计发,计算时四舍五入保留到角。
第四条 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企业,应以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增幅作为主要依据,调整和确定职工工资和津贴、福利等待遇水平。
用人单位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告知全体劳动者。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标准,及时调整相关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集体协商,提高职工相关待遇标准。
第五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相关待遇简表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天 津 市 财 政 局 天 津 市 人 事 局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天 津 市 统 计 局 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津人社局发〔2009〕14号
关于确保完成2009年企业单位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有关问题的通知
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委及考核单位:
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加企业职工收入,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市职工收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职工增收工作压力加大。一季度,我市企业单位劳动报酬总额虽然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其中:被考核单位劳动报酬总额97.6亿元,增长8.8%,人均10521元,增长7.6%,完成全年工作目标的20.7%。为此,市领导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努力做好增加群众收入的各项工作,加强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考核,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召开企业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推动会,组织工作目标专项督察,促进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为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增收工作力度,确保完成2009年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
各有关委要把促进企业职工增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已分解下达企业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的,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工作目标落实,尚未分解下达的,6月底前要层层分解下达到企业。近期,我们要将召开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专题会议,会后要组织专项督察,检查各考核单位工作目标落实情况。各考核单位要落实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增长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增收工作目标作为主要负责人政(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增长
各考核单位要根据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指导意见》(津政发〔2008〕7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要求,逐户指导企业按照市政府颁布的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结合经济效益情况,依据《指导意见》提出的分类调控办法安排劳动报酬增长,对未按要求确定人均劳动报酬增幅的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在部分企业出现暂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职工劳动报酬,不得将最低工资作为确定本企业在岗职工工资的标准,不得拖欠、克扣职工工资,切实维护劳动者报酬权益。要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调整后的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标准,并按时足额发放。中夜班津贴的计发,要在工资台帐和工资支付清单中单独列示。防暑降温费要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在岗职工,不得以实物代替。各考核单位要落实经营者与职工收入挂钩办法,在按有关规定计算企业负责人薪酬时,提高职工收入增长指标在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一线岗位职工收入未增长的,企业经营者收入不得增长。
三、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各考核单位要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工资集体协商办法〉的通知》(津党办发〔2008〕21号)的要求,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努力做到不裁员、不降薪,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今年,凡生产经营正常的规模以上企业、工资水平低且增幅小的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必须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各考核单位要加大工资协议履约监督检查力度,本对所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开展情况和工资协议执行情况组织一次专项督查。
四、加强摸底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预测职工收入走势
各有关委和考核单位,要加强企业职工收入情况的统计、调查和分析,了解企业工资分配现状,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指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调整工资分配制度,协调解决职工增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劳动报酬增幅较低的行业,各委要逐个集团做工作,力争二季度职工收入增速实现回升。7月中旬前,要做好上半年企业劳动报酬增长的统计分析和工作总结,并搞好全年收入增幅的预测。七月中下旬,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将共同组成督查组,对各考核单位劳动报酬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完成企业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
促进企业职工增收,涉及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各有关委和考核单位要把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作为实施“富民强市”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克服暂时经济困难,落实各项增收措施,确保完成全年企业劳动报酬总额工作目标,实现企业职工工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二OO九年六月十八日
主题词:人力资源 工资 企业 目标 通知(共印150份)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09年6月19日印发
第五篇:防暑降温费管理规定
防暑降温费管理规定
(院政字〔2011〕5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职业健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确保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陕人社发[2011] 77号等文件规定,结合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院所属各单位、各部门。省外单位防暑降温费发放期限和标准应参照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室外作业是指不在办公室、房间、厂房形式的露天工作。
第二章 职责
第四条 各单位(部门)负责根据本单位(部门)员工出勤情况编制防暑降温费发放清单,并确保清单准确无误。
第五条 人力资源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发放本单位防暑降温费。
第六条 工会和监审部门负责监督本规定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 发放范围、期限与标准
第七条 享受防暑降温费人员范围为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在岗员工。第八条 防暑降温费发放期限: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第九条 防暑降温费发放标准:从事室外作业人员每人每天10元,其他人员每人每天6元。
第四章 发放办法与要求
第十条 发放办法
(一)对本单位(部门)在岗人员按照实际考勤结果进行统计,编制防暑降温费发放清单。
(二)每月正常工作考勤时间按22天计算。第十一条 发放时间
防暑降温费按发放期限逐月随工资发放。
第十二条 各单位必须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加班,减少高温时段作业,普及防暑知识,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十三条 各单位应积极采取隔热、通风等技术措施。并可根据具体工作环境条件,免费提供给员工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解暑饮料和防暑降温药品等劳动保护物品。
第十四条 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防暑降温费发放政策,不能用发放降温品等实物来替代防暑降温费,必须以现金的形式来发放。第十五条 对虚报冒领防暑降温费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 防暑降温费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院安委会办公室修订,并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院《关于发放2007防暑降温费的通知》(院政字〔2007〕28号)文件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