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摘要)
2010-05-20 09:09
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我们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为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
在法人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仅指执行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会计制度,以下称为经营性单位)有38.04万个,从业人员859万人;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下称为公益性单位)有6.16万个,从业人员132万人;其他单位1.87万个,从业人员17万人。
(二)实现的增加值。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716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3.9%;非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占2.5%;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273亿元,占3.6%。
(三)拥有的资产。
截止到2008年底,法人单位拥有资产总计27487亿元。其中,经营性单位拥有资产总计26898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的97.9%;公益性单位拥有资产228亿元,占0.8%。
(四)营业收入。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98.4%。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情况
(一)分层情况。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类别,共有从业人员332万人,拥有资产833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775亿元,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比2004年增长107.6%)。
“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共有从业人员248万人,拥有资产9319亿元,全年营业收入6140亿元,实现增加值2181亿元(比2004年增长247.6%)。与2004年相比,“外围层”无论是在人员和资产配置上,还是在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
“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共有从业人员455万人,拥有资产9837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5330亿元,实现增加值2664亿元(比2004年增长92.6%)。
(二)分类别情况。
在“核心层”和“外围层”的7个类别中,规模最大的类别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有从业人员180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17.4%;拥有资产5862亿元,占法人单位的21.3%;实现增加值1394亿元,占单位增加值的18.9%;全年营业收入4851亿元,占法人单位的17.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是规模排在第二的类别,有从业人员150万人,资产4524亿元,增加值1126亿元,营业收入2889亿元。
在“相关层”的2个类别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类别共有从业人员414万人,拥有资产7855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1948亿元,实现增加值2312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类别共有从业人员40.9万人,拥有资产19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3382亿元,实现增加值352亿元。
(三)分注册类型情况。
2008年末,在46.08万个法人单位中,有内资单位44.87万个,占97.4%;从业人员793万人,占78.7%;拥有资产21089亿元,占76.7%;实现增加值5511亿元,占76.9%;全年营业收入18759亿元,占68.9%。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6276个和5801个,从业人员分别为127.8万人和87.4万人,拥有资产分别为2937亿元和3461亿元,实现增加值分别为847亿元和808亿元,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52亿元和4633亿元。
(四)分地区情况。
分经济地域看,东部地区的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从业人员数占67%,拥有资产占75%,营业收入占78%,增加值占69%。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7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3%和1.34%,东北地区占1.38%。
法人单位实现的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的有广东(1545亿元)、山东(651亿元)、江苏(645亿元)、北京(641亿元)、浙江(530亿元)、上海(378亿元)、福建(296亿元)、湖南(284亿元)和河南(250亿元),九省市占全国的73%。
法人单位实现的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2.28%)的有北京(5.77%)、广东(4.20%)、福建(2.74%)、上海(2.69%)、浙江(2.47%)、湖南(2.46%)和江西(2.28%)七个省市。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产业规模扩大。
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从实现的增加值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与2004年相比,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增长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为22%,其中法人单位的增长速度为23.3%,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18.4%)近5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我国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为592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13亿元,比2004年增长40%。
(三)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
截止到2008年年底,共有经营性单位38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82.6%。与2004年相比,经营性单位数量增加13万个,增长52%,所占比重提高近4个百分点;经营性单位从业人员数增长14%,资产增长55%,主营收入增长65%,增加值增长132%。
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外围层”法人单位数增长89%,从业人员数增长61%,资产增长103%,主营收入增长150%,增加值增长248%。
2008年,在文化服务企业中,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587家和512家。近年来涌现出的骨干文化服务企业多为广告、传媒、电视网络公司、出版和报业集团、影视制作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单位。
(四)非公资本比重上升。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在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实收资本83238亿元,其中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了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五)私营单位发展较快。
2008年私营单位(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已达到29.9万家,占全部内资单位数的三分之二;从业人员数达400万人,超过全部内资单位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内资单位中,私营单位拥有37.7%的资产,创造了42%的增加值,实现近半数营业收入。与2004年相比,私营单位数量增加13万家,增长78%;从业人员增加140万人,增长54%;资产增加4569亿元,增长140%;主营业务收入增加5442亿元,增长144%。
四、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单位人员规模偏小。2008年末,平均每个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2人,平均每个非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11人。与2004年相比均有所减少。二是经营性单位的亏损面过大。经营性单位的平均亏损面达到1/5,其中限额以下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企业的亏损面为28.6%。三是自有资金偏紧。与2004年相比,经营性单位的资产负债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偏高,反映出经营性单位的自有资金仍然偏紧。经营性单位的资产负债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为54%(比2004年降低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平均为60%(比2004年降低8个百分点)。
附:关于文化产业的统计概念简介
2004年,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参加,研究提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由国家统计局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
根据这一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行业范围覆盖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99个小类(其中有17个小类含有部分文化活动)。根据各类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同质性,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别,并根据分析研究与宏观决策的需要,将9大类别进一步归纳为以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以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外围层”和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的“相关层”三个层别。
在实际统计中确定我国文化产业范围的方法是:将全部活动属于文化产业的82个行业小类中的单位直接确定为文化产业的范围,将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17个行业小类中的单位按主产品属性确定是否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对于个体经营户,按所属行业直接确定是否属于文化产业的范围。(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成立于20**年*月*日,主要宣扬香道文化,提供香道产品以及其附属的产品和文化推广。经过半年的发展,我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公司体系的架构,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方向,得到了行业的肯定和认可,并接洽了部分客户,下半年有意向达成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刚起步,企业上半年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下半年我司将与部分客户达成协议,并投入相关人力,大力推广香道产品,同时结合网络,完成线上系统的筹建,希望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公司
2014年6月10日
第三篇: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1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张为民介绍说,为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7月,在中宣部的推动和直接领导下,由国家统计局牵头,有关部委参与,成立了文化产业统计研究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对我国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开展了对文化产业主要发展指标的测算与分析,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2月以来,课题组对第一次经济普查的近40万家单位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加工和整理,形成了以单位个体资料为基础外加分省区市个体经营户资料的全国文化产业资料库。课题组利用这一资料库对我国2004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测算,得到了较为准确和详尽的文化产业统计资料。
这份统计资料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情况。2004年,我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
统计资料还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结构从分层看,传统的以提供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服务产品的“核心层”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以提供网络文化、文化休闲等服务产品的“外围层”已具一定规模。2004年,(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文化产业“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78万人,实现增加值1210亿元;“外围层”从业人员154万人,增加值627亿元;“相关层”从业人员475万人,增加值1383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31:17:52,增加值之比为38:20:4 1 2。
分注册类型看,我国文化产业仍以内资单位为主。2004年,在法人单位中,内资单位占了单位数的96%,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2%,外商投资单位占近2%;内资单位占从业人员的75%,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仅占15%和10%。从实现的增加值和营业收入来看,内资单位分别占72%和63%,而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占12%和15%,外商投资单位占16%和22%。从总体上看,外资单位的经济效益好于内资单位。
统计资料还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省际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尤为不平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占全部收入的72%;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有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湖南和河南,九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的有北京、广东、上海、福建和浙江。
张为民说,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主要指标的测算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贡献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就产业单位而言,存在着单位规模偏小、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较为普遍、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收入比偏高、人均创造利税额较少等情形。
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3%)、英国(7.6 2 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
三是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大于GDP的地区差距。
第四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差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职称论文发表网
文化产业发端于西方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职称论文发表网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兴起和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对策,实现较快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国际国内的良好发展条件,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日益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04年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O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全面的增长势头雄辩地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和加强宏观指导上下功夫。党和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文化行业微观领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逐渐放权给企业,逐渐放权给市场,通过市场去建设文化,提升文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开始进行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向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形成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高新技术日益融合,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日益融合,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造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关联效应:信息化突入传媒领域,引发“传媒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部门迅速“触网”,出现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大汇流”的壮观景象,启动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市场,如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等,推动了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升级。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
1978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解放了思想,创新了观念,改革了机制,抓住了机遇,成为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传统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使得几个部门
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我国文化投融资体制落后,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的政策桎梏,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2.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后,制定了许多文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114号文件),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然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前瞻性不足,在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发展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很多,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将不能适应实践的变化,造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另外,规范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政策也不完备。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处于对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阶段,制定政策的原则仅仅是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序化的整顿,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少有足够吸引外来资金和资源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来。
3.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在文化行政管理方面,国务院颁布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主要是由政府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条块分割的痕迹仍然明显,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仍然浓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虽然又根据WTO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但我国现存法规体系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更加凸显我国对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法制的不完善。
4.文化产业规模仍较小,整体实力差,竞争力弱。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若干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仍处于行业、区域资源与市场分割的“围棋”状态,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从规模上看,虽然我国目前文化企业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发展质量上看,今天,全球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已经普及,高科技与文化产品结合更加紧密。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运作能力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效益低下。
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因为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这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在发展认识问题上,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具有精神功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在追求合理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实现经济利益。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就是一定要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不断推出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各地区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总体上看东强西弱。东部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西部发展文化产业尽管面临种种劣势和困难,但也不乏其特长和优势,比如,一些地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遗迹;一些城镇包容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乡里村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种等等。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应该以东带西,一方面可以有效配合中国目前己经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与东部的互补,便于东西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占有世界市场19%的份额,这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是在文化创造力方面,我们与文化产业强国仍相距尚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仍有待提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85%以上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智力创造活动,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必须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要充分注意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我们不仅要制定路线图,而且要制定时间表,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努力把创新理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3.在发展策略问题上,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关,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开发宝贵资源,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中华文化千娇百态,博大精深,独具神奇的东方特色,我们不仅要以热情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更要让东方文明走向世界,力争在世界文化市场中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追求人类文化消费的普适性,让中国的文化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具体而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大力支持国内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加大我们文化跨国公司的建设;完善我国的外贸政策,鼓励各种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利用我们庞大的海外华人团体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要鼓励文化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鼓励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的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全球性的网络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成功远航。
4.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完整的政策和法制体系,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将成为我国下一步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因而,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今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需着力抓好以下工作:第一,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第三,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形式,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存量,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争取规模效益。为此,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才能得以实现。消费者、生产者法制观念淡漠,管理者对依法治文、依法行政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完善积极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法律系统。一是加强立法。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健康的宏观环境,就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来规范文化市场,重塑文化市场秩序。二是严格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盗版、伪造、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运用严厉的制裁措施。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通过依法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转,使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范周。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EB/OL].http:///content/200969/news_47172_p2.shtml.[4]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李思曲,李涛等。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8]杨利英。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新经验[J].理论探索,2009,(4)。
第五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走向。
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叫法不尽相同,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娱乐业,欧洲叫文化产业,亚洲国家大多数叫文化产业,也有的叫文化创意产业,我国台湾叫创意产业。不管叫什么,文化产业在国际上都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陆也叫文化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指标的设计,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文化经营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现在我国的服务业与世界各国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世界服务业平均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左右,我国2010年好像是43%,发达国家服务业总产值已经占到60%到70%,美国超过70%。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最近国务院可能要出一个关于发展我国服务业的文件,大概涉及30多个部委,这个文件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列了进来。我国经济现在占国际经济总量的9.5%左右,但文化只占到4%,也就是说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我国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我国文化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由国家控制、主导,只提事业不提产业,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情。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的衣食住行是主要的,文化产业的建设提不上议事日程,也就是国家经济的大盘子里钱花的差不多了,最后剩一点向文化口象征性地意思一下,以前文化一直不是国家的重点考虑的领域。
国家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始从边缘向舞台中心走来。但目前文化产业方面的法规建设、市场机制、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文化产业被正式提出来是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2010年全国人大第一次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人大重点监督的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要目标,坚持两个效益,但是很多人提出一个问题,文化市场化只是文化部提出事业和产业两轮驱动,却从来没有提文化产业化。这个问题的社会关注程度是相当高的。
2009年国务院各个部委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案中,就今后产业发展对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当时我们组织文化部系统的专家,起草了一个文化部关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建议。大家认为在今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呢?基于这样几点理由。
一是强劲的市场需求。从“十五”开始,其他产业门类大都是供大于求,但对文化产业来讲,供求失衡现象很严重,是求大于供的现象。原来衣食住行是一个主
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不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人们对精神文化都有着共同的需求。如果按照西方国家文化方面的消费占家庭收入总支出的比例来看,我们的差距还太大。西方国家的家庭总支出的15%到18%是在文化方面,我们国家现在还在个位数。按照2008年的统计,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6000多亿,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西方国家15%到18%的比例,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是4万亿左右。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文化消费的需求会保持比较快速的发展;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专家认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了,如果按照西方国家15%到18%的水平,我们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该有5万亿才正常,但实际上我们只有1.1万亿,说明这块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二是现在科技和文化的结合趋势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包括演艺、电影,但是我们今天坐在剧院看的电影和二十年以前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其设施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是人工成本占演出成本的主要部分,现在一台大型的演出,舞美、灯光、道具占了绝大部分的投资。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制度的挑战是特别巨大的,同时也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在围绕网络出现了网络电视、网络手机、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等很多新的产业,这些业态的发展确实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在腾讯最高市值超过了4000亿,腾讯从成立到现在也就是15年左右,它成为世界同类企业中的前三名。像盛大、完美时空等这样一些文化和科技结合的企业的发展超出了原来的运行规律,也突破了经济学上投入和产出的规律。再举一个小的例子,2005年我们提出来和中国移动围绕手机动漫开展一个活动。因为湖南省在动漫方面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当时我们和湖南省文化厅、中国移动联合举办了一个中国移动杯手机动漫大赛。这个大赛需要有技术支撑,湖南省就推出几个年轻人组成的一个小公司,他们原来是做软件的,当时都是20来岁。结果这个公司第四年就上市了,现在市值接近一百个亿,叫做拓维。这是传统的产业门类没有办法比的。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我坦率地讲,恐怕我们很难准确地预测十年后这一产业会发展到什么样。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给文化带来的挑战也是特别巨大的,不仅仅是产业方面的挑战,还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被动和难题。现在出了问题光靠删,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更积极主动。
三是民营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传统的都是文化经营单位,我记得2001年的时候,我国文化市场的经营单位法律上还必须是全民所有制或者是集体所有制,这样才有资格从事文化产业活动,有一些个体的还得找一个单位挂靠,以说明自己是集体所有制的。但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左右都是民营产业社会资本。现在从文化部管理的范围来讲,所有的领域都向社会开放,只是对少数外资有所限制。文化产业发展这么快,民营企业虽不能说居功至伟,也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只靠国家来发展文化产业,不仅现在做不到,即使将来经济社会发展更快的时候,要想单靠国家的力量来解决十几亿人的文化消费、文化需求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一些民营企业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开始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形象、品质和知名度,或者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纷纷投资到文化领域。现在有很多拿着钱到文化领域来找项目的企业,而且投资都是亿元以上的。大家可能知道有一个做动漫的品牌叫做中南卡通,五年前去他们公司调研时,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起来做动漫,因为他们原来是做房地产和电讯的,当时市场规模也是上百亿的企业,他们的吴总说其实想做这个事也是被逼的,这个企业在杭州萧山也算是大企业了,但是年终要搞一个总结活动都很困难。后来有人建议,从每年两个亿的广告费中拿出20%—30%做一个文化项目,这样会提升公司的品牌效应。后来他们琢磨了半天,每年拿出两千万投资动漫,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三年投资六千万没有见任何动静,但他们咬牙坚持,第四年终于有了一点名堂,第五年市场已经很火了,现在成了中国动漫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企业。
从总的趋势来讲,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从产业门类来讲,他们形容文化产业是中国正在被开垦的处女地。
四是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原来我们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现在有的学者提出来是七千年,甚至八千年,最近新出土的文物把我国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两到三千年。这些文化资源如果不被利用,可能就是一个死的资源,一旦被利用起来,产生的效益是相当巨大的。现在资源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上的资源也可以开发出来。所以,在文化资源上,我国比任何国家都有优势。现在有一些项目的开发人员开发的还是很不错的。
五是现在各地地方党委和政府很重视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地方政府已经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成自觉。原来像文化厅、文化局都是弱势部门,有人形容原文化部的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同志是一个丐帮帮主,过去他经常到这个省或那个省请求支持经费。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我们统计了一下,最近这三年省委书记和省长直接到文化部门来调研的有16个。这说明领导对文化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成自觉,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为什么说现在文化从边缘慢慢走向舞台中央。我们统计了一下,现在全国有18个省专门做了文化或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规划,这些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在谈发展时,经常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阐述。正因为有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有了包括土地利用、税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各种基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下面我想着重介绍一下文化部和北京市近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合作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几年,全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是空前的。在这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已经是一种自觉了。北京对于所辖区在规划上进行功能界定,我认为这是特别有必要的。平谷、石景山把娱乐、游戏作为重点,四大城区主要是演艺、娱乐,怀柔、通州是影视、艺术。北京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除了领导重视以外,还保持头脑清醒,在规划时做得很科学,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点应该是全国学习和借鉴的。之所以这么肯定北京的这些做法,因为现在在文化产业这方面有点“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的势头,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积极性虽然很高,但盲目投资的现象特别严重。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绩是很突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统计的结果,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是围绕文化的核心内容展开统计,到2011,全国只有北京市的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也就是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6%。按照以前的标准统计,全国有北京、上海、湖南、云南和广东这五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5%。
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较快的一个板块。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2004年到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增长23.3%,2008年到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长24.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12.6%近一倍。
近三年,文化部和北京市的合作也特别具体,比如在平谷、石景山搞动漫嘉年华、中国动漫娱乐城两个项目。天津有一个国家动漫综合示范园区,现在已经投入运营了。天津市政府投资了45个亿,现在天津市运行的情况比我们的预期要好的多,我们已经要求在园区内的企业必须要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要把北京建成为世界城市,如果没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说不过去的,不能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就自然而然成为世界城市了,世界城市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文化部和北京市很多战略合作,而且现在北京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在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走向
根据文化部的职能,今后几年文化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来文化部、中宣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制订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来文化部自己还发了几个文件,但这只是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个政策的框架,距离体系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归纳了一下,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如果比较完善的话,应该包括土地、金融、财政、税收等20多项具体政策。
我们现在正在搞文化产业的北京计划。我认为将来这方面的政策可能是要区分不同情况的,至少要分为这样三类,不可能一个政策解决全国的问题。一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我们对文化产业要更加关注其内容,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发展的重点;二是中部地区,加快出台各项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三是西部地区,我们还要培育市场,鼓励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逐步扎实地成长起来。
最近我们正在和发改委的西部司在商谈,想出台一个关于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纳入到开发西部的所有优惠政策上面去。我们最近也在做演艺业的政策,包括继续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现在对于动漫的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尽管我们现在是动漫第一产量大国,但我们的质量还无法和国外抗衡。我们以动漫产业政策作为试点,这几年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2003年,我们梳理了一下将来国家应该优先发展哪些产业,然后给国务院写了一个报告,把动漫产业纳入到国家的发展当中。后来我们连续组织了三篇报告给中央,其中一篇是欧洲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以及趋势。2003年我看了一个资料,当年全世界游戏产业增加值是6700亿美金,中国那时候基本是零的状态。另一篇是日本动漫产业及其影响,还有一篇是中日韩三国动漫游戏产业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和他们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这几篇报告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国务院分管文化的领导为组长的调研组,从动漫入手在国内外进行调研,2006年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总共列了28条,特别详细。这几年围绕着动漫产业,包括企业认定、税收减免、动漫产业专项资金、财政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都出来了。我们在考虑产业政策体系的时候,就想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做,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才能够基本上搭建起来,这是文化部的主要任务。二是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坦率地讲,尽管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但现在我们中国文化市场的环境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993年我参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谈了三年,我们简直是受尽了屈辱。谈判一开始,美国人就说一些中国工厂生产盗版商品,工厂在哪个地方,联系人是谁,生产了什么产品。下一次谈判上来就说上次说的情况你们怎么解决的,有什么进展,然后又列出一堆盗版厂商,弄的我们确确实实很被动、很狼狈。
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围绕着文化市场准入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谈判的进展一直都很艰难,谈得特别僵。当年谈判最后的一个堡垒就是文化,我们宣传口坚持不做承诺,特别是在市场准入这个方面,十年前,美国的谈判团长说,如果中国不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如果不做承诺,美国不会同意中国加入WTO的。后来发生了“9·11”事件,美国希望尽快完成谈判,后来再谈的时候,我们不仅守住了底线,而且我们原来承诺的比如文化领域的合资合作,也把合资划掉了,只允许合作。这样就谈下来了。
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一直是很被动的,到了现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去年美国起诉我们,我们也败诉了。坦率地讲,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是相当重视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国务院组成了10多个部委的联席会议。文化部市场司每年60%的力量都在打击影像制品的盗版。但效果真是不明显,特别是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新的挑战更难、更大。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已经大大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连一些被百姓认为高高在上的、像神一样的专家学者都没有底线了。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不仅是国外在向我们施压,实际上为了我们自己将来的发展也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文化体制改革,把市场监管的几个职责部门也都归到文化部了,社会问题要靠文化部市场稽查,文化执法难度也是很大的。
三是采取项目带动的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培养需要带有示范性、引导性的品牌,文化部这几年想通过一些大的项目设计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文化部要办企业,也不是文化部要办活动,更不是文化部为了谋利益。
我们最近和发改委谈了几次,有些被发改委写入到国务院的文件中,有些还在努力当中。比如说特殊文化产业群,我们原来设想国家拿出来一部分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我们把各地的有特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内容提升、示范效应方面再给强化一下,使其起到带动和引导的作用。包括刚才谈到的北京、天津的这些项目,我们想通过这些项目使企业聚集,提升品质,通过这些项目培养一批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人才支撑、市场支撑、政策支撑。我们原来都是搞事业的,现在文化人要搞产业,而且发展速度这么快,只靠学校里面培养是不现实的。现在发展起来的比较大的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哪一个是从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我们现在和全国的一些大学在建立文化产业学院、动漫学院,从基础开始培养。我们搞了一个人才培养的计划,就想通过项目带动,使各个方面的人才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需要。但这个工作要想短期见到效益,也是很困难的。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法律法规建设纳入到日程当中来,现在全国人大、有关学者也在呼吁立法,包括文化产业促进法等其他法律。我原来在市场司参与搞过国务院的五个条例,我知道只要是有争议的地方,有职责交叉的地方,想尽快出台条例、法律都是很困难的。现在文化产业这块基本上是靠红头文件在推动。法律法规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一个重要的任务,将来文化产业真正发展起来,文化市场上的问题还是要靠法律法规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