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19-05-14 14:1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篇: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王 明 有

(新乡学院 历史系,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下了确切的定义,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居于前列,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仅供各级政府在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 贵的文化遗产,既有有形的文化遗产,如各个朝代众类繁多的文物、浩如烟海的图书典籍、遍布各地的名胜古迹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曾经指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从孩提时代到成人,人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得一系列知识、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你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1](P14)。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人类保护自己精神家园的一项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同样对我们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特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of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括的范围。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该《公约》对此定义还做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5年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并规定了具体的评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标准:

1、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2、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5、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6、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l、非物质性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也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又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是以一定的非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比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艺术表演、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等等。总之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形式内容各异,但它们都是不同时代的人们自发地进行创造活动,并以传承的动态方式延续、累积这种特定创造过程的结果。

2、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与人密不可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从本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说、表述、表演者和传统工艺技能的操作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创造的主体,最具有能动性,处于“活态”文化的核心地位。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及数量

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河南省有22项名列推荐的名单中,占全国的3.8%。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6项。[3]我省几乎拥有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戏曲(豫剧、越调、四平调、大弦戏等)、音乐、舞蹈、武术、杂技、唢呐艺术、河洛大鼓、少林功夫、太极拳、年画、剪纸、泥雕,等等。据相关资料显示,其中民间文学(18项),有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多种类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平舆县);民间美术(15项),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种类。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县);民间音乐(19项),如板头曲(南阳市);民间舞蹈(15项),如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民间戏剧(22项),如豫剧和曲剧;曲艺(8项),如河南坠子和河洛大鼓、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0项),如少林功夫;岁时节令(1项),如“重阳节”民俗(上蔡县);民间信仰(10项),如伏羲太吴陵祭典(淮阳县)等。这反映了河南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其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除了形态的多样性,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很高。河南的少林功夫、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太昊陵人祖庙会、老子生日庙会、地坑院、重阳节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河南神话保存之完整、流传之广泛,被著名学者钟敬文称为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其中河南的板头曲被称为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根本”,被喻为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河南宛梆为全国仅有的一种地方戏。河南的马街书会被称为中国曲艺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河南大弦戏,历史悠久,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河南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被称为史前图腾。河南禹州钧瓷享有“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较高的价值性。博大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当今河南进行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面临的问题

(一)、保护措施不力,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

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得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如戏剧,从明代万历十年算起,相继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各类剧种有80多个,四百多年来几经兴衰,几多蜕变,目前仅剩约37个剧种,其余均已消亡或退出河南。还有大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处于苦苦支撑的局面,这些文化要么被人为地过滥开发,如唐三彩、汴绣、钧瓷,要么就是市场萎缩,惨淡经营,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①

(二)、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2003年,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2004年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对省内300位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非物质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4岁,年龄最大的已经109岁。一方面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对年轻一代继承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据洛阳市文化部门的统计,目前曾经从事过河洛大鼓演出并能登台表演的民间艺人已不足lO人,尽管如此,年轻人也不愿学,已到了无人可传、几近消亡的窘境。许多专家说,现在农村不仅剪纸没有了,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被塑料制品取代了,连习俗也都淡化了。这样下去,河南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三)、规划开发未进行整合,开发模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遗产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但在旅游规划过程中,遗产地居民的极大热情往往会导致对科学规划工作的干扰。如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可行性论证,致使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贪多求大,项目雷同。在开发模式问题上重视不够,表现为急功近利和盲目性,不注意运用科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民俗村、博物馆等在一些地区比较时髦,致使有关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甚至内容上还有重复。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造景观泛滥,导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仅发挥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反而会使遗产地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四)、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够,开发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持,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必要的保护。据一些地方报告,早年收集的档案材料有些已经开始发黄霉变,录音、录像带有一些也已经报废,有些单位原计划要抢救老一辈表演艺术、演唱艺术、传统行当的脸谱等,都因为没有经费而无法实施。此外,增设地方各种文化艺术档案馆、博物馆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各级政府设法加大各项投入刻不容缓。这些基金的投入量特别大,对于各级地方财政确实存在一定的压力,但是,保护初期的特点决定了现在属于大量投入期。如果没有投入,没有基金保障和各项物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寸步难行。

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普查,加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认定工作。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保护体系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各个门类与领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首要的就是全面掌握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并运用录音、文字等各种方式包括现代技术手段加以真实、全面的记录,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工作,建立相关档案资料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然后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认定,逐步建立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以及相应的保护制度,这样才有利于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保存与传承。2010年9月,我省正式出台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在该意见中,对建立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申报范围、申报标准、申报主体、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管理和监督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应当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应按照200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建立代表作名录体系等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河南省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对于一些不符合现实生存条件的古老民族文化形式与内容,应尽量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保存起来,留待将来研究。对那些已近夕阳的艺术形式的传承人,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加强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的培养,花大气力解决诸多问题。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数据库,因地制宜制定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规划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另外,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

(三)、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工程,加强其开发利用 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必须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工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选准突破口,办出具有浓郁河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品牌。如进一步办好“梨园春”和“武林风”名牌节目,挖掘整理河南其他的稀有剧种,继续抓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浚县庙会、宝丰马街书会、太昊陵庙会、新郑祭祖大典等重点民族民间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其次,要把开发利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河南各地在开发利用中应把视野放开阔,不要紧紧盯在“有形的物质性旅游资源”上,还要放在“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旅游资源”上,努力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旅游景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块。最后,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开发。要找出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即争取开发出特色的文化产业。要用现代科技延展其实用功能,用历史标准规范其传统工艺。坚持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企业机制相结合,以系列化、标准化、规范化理念,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纪念品。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感

我们要转变观念,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河南省发展以及带动中原区域经济腾飞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河南省的旅游相关部门要大量出版中、英文刊物、光碟,并通过互联网专线宣传介绍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游客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认知面,增加其旅游兴趣。要善于利用媒体在报纸杂志上做宣传,联合电视台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的纪录片、宣传片在国家级电视台播放,或编拍成影视作品,供全国观众观看,激发人们旅游兴趣。逢年过节可以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和民间文艺巡游、展播、汇演、庙会等活动,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增强群众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

(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促进其可持续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极具稀缺性的资源,几乎没有替代品,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计划控制与市场化机制运作相结合,可以从设置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完善运作机制等三方面来进行具体的管理体制创新。在《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负责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由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仅有此笔者认为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最终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和运行机制。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笔者相信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一定会越来越好!注释:

①夏挽群,陈江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及抢救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35—37.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 [3] 陈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我省22个项目入选[N].河南日报,2006—06-03(01).作者简介:王明有(1963—),男,河南焦作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37)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ena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NG

Ming--you(Institute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Xinxiang,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UNESCO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government have made a precise definition, Henan Province has a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oth variety and quantity ar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country, b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provinc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measures, only for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on.Key words:

development;use

Henan Province;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几点: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记录与保护。一是做好普查积累的非遗资料文档工作,包括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建立。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和统一的格式,分别建立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队)、民间艺术之乡(村)、民间艺术品种的文字、图片、音像档案。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二是搞好非遗资料的数据库建设。按照“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工作标准,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把所有非遗资源信息(包括文字、图象、音响、影像)进行科学、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

2、利用舆论工具加强宣传。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3、争取政府政策措施投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制定规划、组织力量、落实经费、加强指导。对市属非遗名录项目及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或其他重大项目进行挖掘、抢救、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的补助,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和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扶持表彰,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非遗成果编纂、数据库建设等。各区、县(市)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适当安排保护专项资金。

4、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除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外,我们还要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1、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家,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健全市、县两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进行保护为主、上级指导和支持为辅。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3、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总之,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前提;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后序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流失、不消亡的必要措施;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并顺利完成阶段性的全面普查工作向常规性的保护传承工作转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以口头或动作等形式相传为主要特征,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等“活”的显现。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促进二者更好结合起来,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发掘和保护意识不够。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待发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登记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复原和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同时,由于缺乏保护和传承意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严重。开发路径较为单一。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相继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开发。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衔接性,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规模、品位、效益不高,文化产品生产、储存、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社会分工、科学研究、结构体系、集团运作等尚未理顺或建立。

相关专业人员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受市场经济大潮和新型艺术形式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还不够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的专门人才还比较缺乏。

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保护具有独特价值、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把合理保护放在首位。同时应看到,适度开发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扩大其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愉悦、受到教益,并促进遗产的传承和弘扬。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

利用各种平台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那些不适合开发利用但具有一定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避免因强行开发而导致的破坏。加快建设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览馆、资料室和档案室等,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分类、记录、整理。

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水平。一般来说,完整的产业链应包括产业开发组织机构,专业水准较高的创意研究人员、表演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相应的场馆设施或文化空间,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以及电子信息网络平台,等等。应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水平。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编辑与出版工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品牌;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工具,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化学化工学院09材料化学099060241044王虎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与开发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相关措施,最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利用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个人、团体以及群体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实践形式、知识体系、技能表现等等,以及具体的工具、工艺、文化场所等等。非物质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殊气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对弘扬中华文化,探索文明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减少的原因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源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不断地减少,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其中很多都是依靠文物、工艺品或者档案的形式存在。在时间流逝过程中,自然灾害、战乱等都会对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造成破坏。手工工艺品以及文物在保存方面难度很大,工艺品或文物的破坏都会导致其承载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档案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载体之一,简牍、金石、丝帛等都容易损坏,不能够长期保存,尽管新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新型档案载体,但是载体的不容易替换性以及新型载体有待考证等,都给其替代传统载体造成很大的制约。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口相传的特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依靠开班授徒以及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更多地当成是一种故事,采用漠视的态度对待,这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流失。另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继承与发扬,大部分现代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一辈子钻研文化,受不了某些苦,一些技术很少有人愿意学,而会这些技术的老人随着时间而慢慢老去,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逝严重。很多传统技艺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主要阵地为农村地区,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少农民开始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渐渐地将原有的风俗习惯等遗忘,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这些传统的风俗、技艺等都被新生的事物所替代。例如云南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艺,也称为疙瘩花、疙瘩花布,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这种布料在当地随处可见,但是到现在,现代化的服饰逐渐替代了这些传统工艺制作的布料,在当地会这些技艺的也屈指可数。尽管很多少数民族技艺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也处于即将消散的边缘。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对策

基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原因的分析,我们应该感到一种紧迫感,还需要加强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保护,使之保存更长的时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原则

第一,原真性原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形式、内容等的真实性;第二,多样性原则。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例如云南地区就聚集了十几个少数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各个民族之间的风俗文化,同时也需要重视对文化变异演变出来的各种亚文化的保护;第三,发展性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的特色,注入时代的精神等,让非物质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第四,以人文本的原则。很多传统文化与技艺都是依靠民间艺人代代相传或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五,民间事民间办的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民众才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才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第六,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地加以利用,是世界上主要文化遗产国的共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考价值,发挥其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第一,对于已经收录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字、物品、影音资料等等,无论其载体何为,都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尤其是对于各种形式的档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精心的呵护,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在各级博物馆中一般都设立了特藏室或档案馆,需要将珍贵的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或媒介收藏到特藏室或档案馆中,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期检查,采用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包括除湿、防潮、防碳化等技术。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某一个机构享有的,是大家的,是社会的,还需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护等。国家相关机构、单位等,为了提升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关注,可以采取征集作品、比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另外,对于一些技艺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鼓励那些具有这方面兴趣的朋友去学习各种传统工艺,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第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是其让更多的人关心与了解。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媒介,提高宣传的广度、深度等,同时宣传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的多元化。博物馆是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的场所,可以定期地开展免费集中展览等活动,或者利用听报告等方式,向青少年介绍与宣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博物馆、档案馆等爱国主义基地的作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第四,应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做详细分类调查,盘清家底。由于民族众多,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品种因民族、地区的不同,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形成各自不同的传承和延续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遗产保护时,要根据遗产的不同种类进行清理,盘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的家底,然后造册登记并借助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用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实施分类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减少,并面临消亡的紧急关头,还需要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科学地对这些文化遗产加以开发与利用,更好的服务社会。具体来说:第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发当地旅游、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范围广,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交替,这些文化瑰宝流失十分严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宣传与展览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了我国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精神等,可以让国家的民众以及国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中,能够给人们一种神秘感,在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借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第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现代生活与生产。在市场中各种艺术工艺品都表现出人民辛勤的劳动与智慧,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科学地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中的智慧、理念等运用到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中,更好的服务社会。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精神文化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时间、人为破坏、时代发展等因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的消逝。因此,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宣传等手段,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同时,还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科学的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其服务社会,在传承中发扬。

参考文献:

[1]赵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利用[J].山东大学,2014,12(1):124-126.[2]谭必勇,张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档案管理,2015,23(12):99-100.[3]陈春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云南大学学报,2014,10(2):74-75.[4]李珊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的瓶颈与突破[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26(3):65-66.[5]贾建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渝东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西南大学,2012,35(19):82-88.[6]幸儒.创建文化生态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河北科技,2014,10(9):104-107.

第五篇: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 [序号 编号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音乐(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豫门号子](荥阳市)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三、传统美术(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宁县)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7 Ⅴ—10 大平调(浚县)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11 Ⅴ—3 越调(邓州市)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

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52项,合并后为125项)

一、民间文学(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序号 编号 12 Ⅱ—20 13 Ⅱ—21 14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

义市)

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

二、传统美术(1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6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8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19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0 Ⅱ—28 21 Ⅱ—29 22 Ⅱ—30 序号 编号 23 Ⅲ—20 24 Ⅲ—21 25 Ⅲ—22 26 Ⅲ—23 27 Ⅲ—24 28 Ⅲ—25 29 Ⅲ—26 30 Ⅲ—27 序号 编号 31 Ⅳ—16 32 Ⅳ—17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潢川县)

2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卧拐秧歌(兰考县)九连灯(新安县)

四、传统舞蹈(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39 Ⅳ—24 40 Ⅳ—25 41 Ⅳ—26 42 Ⅳ—27 43 Ⅳ—28 44 Ⅳ—29 45 Ⅳ—30 46 Ⅳ—31 47 Ⅳ—32 48 Ⅳ—33 49 Ⅳ—34 50 Ⅳ—35 51 Ⅳ—36 52 Ⅳ—37

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铁花火龙](清丰县)

序号 编号 53 Ⅴ—23 54 Ⅴ—24 55 Ⅴ—25 56 Ⅴ—26 57 Ⅴ—27 58 Ⅴ—28 59 Ⅴ—29 序号 编号 60 Ⅵ—9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2 Ⅶ—11 石锁(开封市)63 Ⅶ—12 黄派查拳(开封市)

Ⅶ—13 65 Ⅶ—14 66 Ⅶ—15 67 Ⅶ—16 68 Ⅶ—17 69 Ⅶ—18 70 Ⅶ—19 71 Ⅶ—20 72 Ⅶ—21 序号 编号 73 Ⅷ—18 74 Ⅷ—19 75 Ⅷ—20 76 Ⅷ—21 77 Ⅷ—22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

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拳(炮捶)(焦作市中站区)训兽艺术(清丰县)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4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

Ⅷ—23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79 Ⅷ—24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80 Ⅷ—25 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81 Ⅷ—26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82 Ⅷ—27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83 Ⅷ—28 84 Ⅷ—29 85 Ⅷ—30 86 Ⅷ—31 87 Ⅷ—32 88 Ⅷ—33 89 Ⅷ—34 90 Ⅷ—35 91 Ⅷ—36 92 Ⅷ—37 93 Ⅷ—38 94 Ⅷ—39 95 Ⅷ—40 96 Ⅷ—41 97 Ⅷ—42 98 Ⅷ—43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

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浑浆凉粉制作技艺(孟州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桐蛋制作技艺(唐河县)

Ⅷ—44 汤(夏邑县)

Ⅷ—45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1 Ⅷ—46 毛笔制作技艺

Ⅷ—47 103 Ⅷ—48 104 Ⅷ—49 105 Ⅷ—50 106 Ⅷ—51 序号 编号 107 Ⅸ—1 108 Ⅸ—2 109 Ⅸ—3 110 Ⅸ—4 111 Ⅸ—5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驻马店市驿城区)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

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

陈钞骨科)(卫辉市)

黑虎丸(长垣县)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十、民俗(1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13 Ⅹ—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114 Ⅹ—4 摸摸会(登封市)

Ⅹ—5 116 Ⅹ—6 117 Ⅹ—7 118 Ⅹ—8 119 Ⅹ—9 120 Ⅹ—10 121 Ⅹ—11 122 Ⅹ—12 123 Ⅹ—13 124 Ⅹ—14 125 Ⅹ—1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

下载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在我心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在清代以来,特别是近代史,在中国历史进程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在的直隶总督署大院里,知道这个院子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兼论杨柳青年画保护与开发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与民族、国家紧密相联的概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 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开发贾祥桐我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达的特殊形式,其口传手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人亡事消的脆弱性,也给......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南通风筝文化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论述了南通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浅谈 汪 萍 博物馆是启发民智的场所,是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名片,是文化遗产的收藏地,也是熔铸、提炼新文化的殿堂。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