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设完成
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设完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活县”发展战略,促进我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彰显丰宁文化独特魅力。文广新局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和实施,对博物馆二楼西展厅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装修,我省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完成展馆建设,将于近期对社会免费开放。
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是我县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性展览。展厅面积110平方米、展线长70米,精选出我县5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出图片、实物100余件;共分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饮食习俗、民俗等6个部分,集中真实地展现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蝴蝶舞”、2007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竹板落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吵子会”,2009年入选第四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满族剪纸”、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黄旗武会”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饸饹宴”、“桦皮画”等多项非遗项目。展览馆详尽介绍了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基本内容,艺术特征,内容广泛、接近生活,彰显了丰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采取图片、实物展览,现场讲解及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成后,将发挥三方面重要的作用:一是建成我县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展览馆展示的各项非遗项目都是全县满乡儿女聪明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爱祖国爱家乡的赤诚之心。要通过对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承人事迹的放大,充分实现展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凝聚40万满乡儿女强大力量的精神纽带和激发爱国爱家乡热忱的力量源泉。二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丰宁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丰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要建成丰宁文化、经济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建成后的展览馆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域外文化工作交流,做好来丰各级领导及游客参观接待工作,打造成我县宣传丰宁、彰显丰宁文化魅力的靓丽窗口,成为我县文化旅游工作的新亮点。(孙靖宇)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前言专题
前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丰宁满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保护成果显著,目前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项,国家级一项,省级三项,市级两项。
为拉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我们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共同守护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丰宁非遗成果丰硕
丰宁拥有市级以上的“非遗”七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绩斐然。
丰宁满族剪纸
一、渊源
产生于清康乾年间的满族剪纸,多以现实生活的见闻事物为题材,凭淳朴的感情和直觉印象为基础,形成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独特艺术风格,反映了人们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
二、制作流程
先用旧剪纸遗样或自己创造描样,装订白或草色纸张,在花空中穿纸钉、压平,或剪或刻,刻好点大红大绿的颜色,即完成了剪纸的制作。
三、艺术特点
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制作缜密,富有对比。既可点染,也可单色、填色、复色,多维构图,装饰性强,内容广泛,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流传弥久而愈觉珍贵。
四、各式分类
丰宁满族剪纸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不同的用色,广袤的表现对象,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把中华优美文化和民俗生态表现的多姿多彩,极尽情趣。
吵子会
一、渊源
清初,有陈、韩、邵、王等八姓满族人入住一村落,故称八间房村。他们带来以打击乐和唢呐为主的器乐演奏,因声高热烈、火爆,故名吵子会。在流传中不断丰富、提高,形成了富有北方满族特色的壮美乐章。
二、抢救
吵子会历经三百年沧桑,几近失传。经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术家共同努力,使更多曲谱失而复得。它所负载的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等丰富内涵得以传承。曲谱收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
三、现状
吵子会这一丰宁独有的民间乐曲,包容了其他姊妹艺术成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完善。近些年,吵子会走出全国、走向世界,焕发出更加旺盛的青春活力。
蝴蝶舞
满族蝴蝶舞是从满洲人尚武游戏演化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由多个成年人和多个小孩组合表演,时上时下,翻飞分合,因儿童着蝶装,仿蝶舞而得名,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黄旗武会
清初,八旗骑兵入驻丰宁,把满族尚武精神带到这里。武会兵刃多样,刀枪棍棒尽显中华武术之精华,武术套路愈加完善成熟。经邢存福、王殿奎等高手传授,在每年的吉庆会,牛王会上表演。展示民族艺术之魂魄,堪称少数民族文艺之奇葩。
竹板落子
清光绪年间形成的一种地秧歌。表演者右手持竹板,左手持落子,随强烈的节奏再现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浓郁的生活气息,欢快喜庆的舞步,使许多劳动者成为这一歌舞的忠实爱好者和表演者。
领导签字: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采取进校园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有益尝试,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的希望所在。像贵州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不仅以兴趣为导向,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可谓给非遗传承传来“一脉香”。
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子们的兴趣点。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而非遗文化的传递,如何培植兴趣才是重点。贵州省的例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因为作为多民族的省份,非遗文化的资源也极其丰富,让这些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须课,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上,人才辈出是最理想状态。对很多非遗项目,往往面临着“人走技失”的困局。而打破这个困局,关键问题在于完善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的传承能够源远流长,能够有不同时代的“手艺人”代代相传。而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对于小学和中学阶段来说,只是启发学生的兴趣,让其懂得非遗的文化价值,而对于高校来说,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上努力。目前,高校可以从开设非遗选修课上作为突破口,再进一步设置非遗必修课,从而在高校中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为非遗传承续上薪火。
文化遗传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文化遗传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推进“非遗”进校园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遗”进校园大有可为。
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完全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校情和地方文化特色制定内容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本土“非遗”文化遗传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非遗”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如,开展方言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引导传统戏曲进校园,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如此类,都是有效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
立足本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对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文化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本土“非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创设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环境熏陶。学校可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节目、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本土“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本土文化面对面,让文化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本土“非遗”进校园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学校要做有心人,要做用心人,真正搭建平台,让文化传承大优可为。
本次活动联合了县文化馆在教学楼大厅特设了五个方阵,依次是变脸馆,越剧馆,剪纸馆,布袋戏馆,提线木偶戏馆,每个方阵分别由民间艺术大师张永新、邢玲娟与柯秀容、金素清、郑运德、许正桃坐镇。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吸引了大批的幼儿及家长驻足观看,大家纷纷送上了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每个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与家长都积极参与其
中。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机关幼儿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在民间艺术家的魅力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体验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萌发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展望未来的一切,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让游戏点亮幼儿快乐的童年!
当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实现非遗传承,更需要有创新的理念。而学校,尤其是高校往往是创新高地,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人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换取非遗传承新的形式。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共同呵护非遗的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可行且有新的启示。同时,非遗文化也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更为基层的地方,让非遗的未来传承更为广阔。(苏彦)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各地纷纷从改革教材、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以及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教材是基础。当下许多城市推陈出新,编写适合适龄儿童阅读的教材,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教材,使阅读过程既有教育性又有可读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形式上,非物质文化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全国中小学校纷纷邀请大师名家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互动,为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教学基地,真正做到了非遗项目保护从娃娃抓起,加强了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萱琳在傅山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爱好,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苇编老艺人给孩子们传授技艺。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
学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增加古文比例?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进课堂?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误区?这些问题的确引人深思。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本真包括“真正”、“真实”、“完整”。
1、真正:如捏面人,小孩子也会捏,但没有套路,是瞎捏着玩,不是“真正”,真正包括传统的技巧、材料和技术要求和规范。
2、真实:能作成产品,可见、可听、可触,如山歌,不能仅有文字记载,没人能唱。
3、完整:有一整套完整全面的体系,会唱1~2首歌不是完整,起码继承了较多的,较全的内容。应该是不是古代遗迹,而是靠人们传承而到来的古代产生的文化。如: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
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10新添两项: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新添一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